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探析东亚一体化的道路——从与欧洲一体化的比较说起

探析东亚一体化的道路——从与欧洲一体化的比较说起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探析东亚一体化的道路——从与欧洲一体化的比较说起

作者:刘树芹, 李春林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

刊名: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ADMINISTRATORS' COLLEGE

年,卷(期):2010,""(3)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5条)

1.胡宗山国际政治学基础 2005

2.伍贻康法德轴心与欧洲一体化 1996(1)

3.亚力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2000

4.方连庆.刘金质.王炳元战后国际关系史 1999

5.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Blueprint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王丹欧洲一体化对东亚一体化进程的启示2009

当今,区域一体化已经成为全球化国际社会中最引人瞩目的一个现象和潮流。区域一体化趋势不仅改变了成员国之间的经济政治关系,而且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以区域为单位的经济增长模式日益受到关注,世界经济中垄断地位的维护在全球化趋势下日趋艰难,加强区域内经济合作既可以提高本地区的综合竞争力,也可以巩固和提高本国的综合竞争力。进入21世纪以来,单个国家成为新的世界经济中心的可能性很小,世界经济中心总体上呈多中心发展趋势,并且呈现出以区域经济体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无论在亚洲、美洲甚至非洲,地区性经济和政治合作机构不断涌现出来,并在日趋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没有哪个地方的一体化进程像欧洲那么发达,欧洲一体化走过了半个世纪的路程是区域一体化中成绩最为斐然的一个。

在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我们地处的东亚地区发展的速度举世瞩目。专家预言,东亚地区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热点地区,这里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正在崛起的地区大国中国,跻身于发达国家之列的韩国,及经历了四十多年风雨洗礼的东南亚国家联盟。东亚这十三个国家可不可以效仿欧盟发展区域一体化,是本篇文章所要讨论的重点问题。

对比这欧亚大陆的两端,发现两者确实存在着太多的不同,如欧洲一体化是从西欧最发达的六个国家(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开始的,这些国家有着很好的经济基础,他们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都近似。而东亚这十三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却参差不齐、差距较大,有发达国家日本、韩国、新加坡,有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等,还有欠发达国家老挝、柬埔寨、缅甸,要协调这些发展水平不一的国家共建东亚共同体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除此之外,东亚国家之间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的差异性很大,而且还存在历史问题、领土问题、能源资源争端问题等。但东亚走向一体化的有利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东亚经济的互补性强,虽然东亚各国之间的信任感还有待增强,但是各国领导人都认为在东亚范围内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向创建东亚共同体迈进。

东亚共同体可以效仿欧盟从各国不是很敏感的经济领域入手,在“10+3”和“10+1”的互动机制下建立自由贸易区,再逐步开展更高领域的合作。在安全领域,可以从非传统安全领域入手,如反恐、跨国犯罪、公共卫生等方面加强合作。

相信只要协调各方立场增进互信,一个运转良好的东亚共同体指日可待。

2.学位论文姚辉统一后德国的欧洲认同与德国欧洲政策的选择2009

德国对欧洲政策的选择不仅直接反映了德国政府对欧洲事务的战略和态度,也体现了德国的根本国家利益,并成为德国对外政策的基本支柱。统一后的德国,面对冷战的结束、国际和国内政治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并没有改变其以往的欧洲政策,而是依然致力于促进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这体现了统一后德国国家认同中强烈的欧洲色彩。从战后到德国统一的半个世纪以来,德国国内对欧洲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信仰和价值观即德国的欧洲认同,如用欧元取代欧洲“稳定之锚”的马克,积极推动《欧洲宪法条约》的实施等等,这些都源自于德国的欧洲认同。究其原因:德国的欧洲认同已经深深根植于德国人的心中,德国比其他任何欧洲国家都更多地把欧洲作为利益代表的载体和工具。统一后德国的欧洲认同是其不遗余力地推动欧洲一体化事业的关键因素,是其欧洲政策连续性至关重要的保证。因此,德国的欧洲认同作为研究和解读德国欧洲政策的重要手段,凸显了德国的欧洲认同对处理欧洲政策的重要影响。本文的写作目的主要是分析统一后德国的欧洲认同是如何影响德国的欧洲政策以及影响德国欧洲认同的因素。

文章引言部分主要对认同、德国的国家认同、欧洲认同、德国的欧洲认同理论进行了阐述和分析,为文章的论述和展开奠定理论基础。

第一部分从六个方面来论证统一后德国的欧洲认同如何促进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一)德国保持欧洲政策的连续性;(二)德国积极推动本国与欧盟机构的改革;(三)德国积极推动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四)德国积极参与《欧洲宪法条约》的制定与实施;(五)德国推进欧洲共同安全外交与防务建设;(六)德国坚持多边主义的外交政策。

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影响德国欧洲认同的因素。在德国的欧洲认同研究领域中最具现实意义的问题是: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德国的欧洲认同。德国的欧洲认同会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既有物质因素也有观念因素;既有政府因素又有社会因素。这些因素影响了德国的欧洲认同,从而影响了其欧洲政策的选择。

第三部分论述了统一后德国欧洲认同的影响与启示。统一后德国的欧洲认同对德国积极推动欧洲一体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德国欧洲政策提供了指导方针。一方面,论文阐述了统一后德国的欧洲认同旗帜鲜明地体现了多边主义和反军国主义的特点,这些特点又成为德国处理欧洲政策事务时指导性和纲领性的原则,但是如何把握和协调两方面的关系将是实践中比较困难的一个现实问题,如果协调不好它将会对德国欧洲政策的可信程度产生消极的影响;德国在推动欧洲一体化过程中在一些方面削弱了德国部分国家利益。这主要体现在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的背景下,德国的民族国家利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一些政府官员和部分民众和对欧洲一体化持消极的态度,极端右翼势力借机煽动民众的排外情绪。

另一方面,主要论述德国的欧洲认同对东亚认同的启示。目前,东亚地缘政治色彩较浓,东亚主导文化主要是洛克文化,甚至还有霍布斯文化的痕迹。东亚一体化刚刚起步,当前还面临许多困难,建立东亚认同的任务还相当的紧迫。建立东亚认同应先易后难,真正地把东亚一体化提到各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从政府到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而不仅仅是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

3.期刊论文谢德富.兰青叶从欧洲一体化的历史渊源看当今东亚的一体化-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z1)

欧洲的一体化,既有现实的需要,二战后欧洲列强已经变成了二流、三流国家,而在当今世界,欧洲面对这美国、日本等强国的强劲竞争,欧洲的一体化也有历史的渊源,欧洲在历史上就曾经有过五次某种形式上的统一,因此而使得欧洲各国在政治体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与宗教信仰上基本相同,文化差

异很小,这就为欧洲一体化创造了可能.本文主要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欧洲的一体化的历史渊源,并由此对东亚一体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4.学位论文吴秀清东亚一体化中的大国(中日)主导作用2006

全球化和一体化是当今国际关系的两大主流,在这个趋势的推动下以及由于东亚地区各国发展的需要,东亚一体化的形成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东亚一体化本来起步较晚,加上东亚地区民族宗教复杂,各国的历史背景各异,东亚一体化的发展步伐缓慢。在影响东亚一体化进程中的诸多因素中,笔者认为,最关键的因素是区域内缺乏主导大国的推动作用。

文章试图主要以霸权稳定论为依据,借鉴世界上其他成功的地区组织,来分析东亚一体化中的大国主导作用——中国和日本在今后东亚地区一体化进程中的核心主导作用。世界上其他地区组织的成功经验表明,区域内核心大国的存在不仅有利于推动一体化的进程,而且对于地区发展与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从东亚合作的现状来看,能够担当核心主导角色的就是日本和中国。日本虽然经历了几年的经济持续低迷,但是它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在东亚始终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中国近年来不仅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也得到了不断地提升。然而,日本和中国是否能像当年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法德一样携起手来共同推动东亚一体化的发展呢?我们看到东亚合作现有的模式是以东盟为中心的10+3模式,而不是以中国和日本的合作为中心开展的。尽管中国和日本在东亚合作中也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显示了各自的地区主导效应,但是中日之间的合作多是经济领域,而且都是在多边合作中进行的。本文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笔者认为,虽然中日两国的合作还存在着诸多的限制因素,但两国在东亚一体化中的主导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而且,两国在东亚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将形成竞争和合作并存的主导态势。

5.期刊论文吴疆.张克宁.仁丛飞论东亚一体化进程中的轴心缺失与建设——以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法德轴心"为

视角-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2)

在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中,"轴心"作用意义重大.战后多种因素的作用在欧洲促成了"法德轴心"的形成,从而带动了欧洲一体化的持续发展.目前,东亚一体化进程尚处于起步阶段,东盟、韩国、日本以及中国都还不足以单独承担起带领东亚前进的"轴心"角色,东亚一体化依然缺乏一个类似法德那样起火车头作用的轴心.轴心的缺失与建设也成为东亚一体化进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6.期刊论文王兴东.刘园园欧洲与东亚一体化发展模式及其比较分析-商业经济2005,""(10)

走在区域一体化最前面的欧盟在建立统一大市场后,已经实现了单一货币.东亚一体化应借鉴欧洲一体化模式,从能源合作入手,逐步走向区域经济融合,建立政治信任.这是东亚经济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需要各成员国耐心而务实的努力.

7.期刊论文陈吉庆浅议东亚一体化的必由之路-世纪桥2009,""(9)

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相互依赖程度的不断加深,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目前,欧洲一体化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政治一体化也已深入展开.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功实践,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传统理论的重大突破,为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范例.欧洲、北美区域合作过程中体现出的一些特点为促进东亚一体化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8.学位论文张逊中国——东盟一体化进程中的经济增长与效应分析2007

区域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其中东亚作为一个成长中的一体化组织更是其中的热点。而由于中国在其中的地位也使东亚一体化成为中国关注的重点。本文主要着眼于中国和东亚在一体化的过程中的经济增长和效应分析。本文开篇用了两个理论模型来分析区域一体化的形成和形成后可能发生的效应。并且在这个模型的框架下,引用前人的分析结果,结合自己对英国在欧洲一体化过程中所获得的经济增长和效应,得出结论,认为区域一体化是对经济增长有着正向的效果,但是分析结果表示区域一体化的参与过福利有所提高但在经济一体化前后的提高表现的并不明显,但长期的研究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可以提高参与国的经济水平的,一体化的经济效应是逐渐显现的。经济一体化后对参与国经济结构的影响很大,从而改变了其贸易和投资。这个结果说明东亚和中国的一体化有可能会带来一系列对双方有利的结果。

本文第二部分讨论了东亚和中国的问题。先就东亚和中国的一体化的历史进程和协定的内容等进行了介绍,并且从历史、经济以及政治安全等方面讨论了东亚和中国区域一体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从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到东亚经济转型的需要,贸易相似度分析,最后从安全和政治阐释了必要性。接下去分析了东亚和中国的一体化以后可能的引起的效应,基本上分为贸易和投资,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效应,以及最后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在贸易方面,主要分析了贸易转移和贸易创造效应,就东盟和中国的出口类型以及关税减让的时间表来看,虽然各国出口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所产生的贸易创造效应会是相当大的;在贸易转移方面,可能会产生一部分的贸易转移效应,但从以前各种区域一体化的经验来看,本文认为应该会小于贸易创造效应。对于投资方面,也分为了投资创造和投资转移效应。亚洲地区的经济高速增长吸引了许多外国投资,在一体化的初期会吸引较多来自区外的投资

,但在区内可能会造成投资的区内转移,集中于某个地区:而且由于中国还对投资有很多限制,所以其中还存在很多障碍。文中接下来讨论了关于其他规模经济效应、竞争效应、技术外溢,产业转移等效应。以及最后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包括经济,政治,安全,人员流动等方面对于自身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后指出了东亚一体化的途径以及中国要采取的对策。

9.期刊论文贾庆军.JIA Qing-jun欧洲文化认同的建构及其对东亚一体化的启示-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08,22(3) 欧洲一体化的'深化使欧洲文化认同问题日益凸显."文化欧洲"的提出使欧洲各国面临两难.同一文化渊源,同一宗教信仰,同一价值理念,充分证明了欧洲文明的同一性.但民族国家的形成、民族文化特性的差异以及移民和东扩造成了欧洲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建构主义试图从理论上对这两难给予突破.建构主义认为,文化认同是指不同国家行为体经过国家间互动而共同构造并认同的国际规范和国际制度,是一种集体知识,即共同观念.行为体可以用共同文化观念建构一种结构,也可以分解这种结构.欧洲文化认同的建构,正是基于这个理论的运用,并必然对国际体系和东亚一体化产生重大影响.

10.学位论文辛涛论东亚经济一体化新路径——FTA网结合次区域经济合作2007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蓬勃发展,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别是近些年来世界经济的一大特征。在全球上百个一体化组织中,欧盟是最为成功的,它为该区域内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从而成为当今世界最经典的一体化模式,引得世界各地区争相效仿。但欧盟的经验在东亚的一体化实践中却一直难以发挥作用,究其原因,东亚区域内所具有的相当特殊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等背景,致东亚国家对区域一体化中的核心问题——“主权让渡”方式具有较强的警惕和逆反心理,而这又在情理之中。

在以往的关于东亚地区一体化研究中,大多学者忽略了一体化进程中“主权让渡”这一实质性问题,奢望通过经典路径实现东亚一体化;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东亚可以通过FTA网络方式实现不完全的一体化,但对于东亚实际情况和具体方式却语焉不详。本文是第一次将FTA网络和次区域合作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下加以研究,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意义。

本文试图通过对东亚地区各国政治经济以及现有合作方式的分析,找出经典一体化路径在东亚失效的原因;再将当前在东亚地区盛行的双边或多边FTA与次区域经济合作放在同一框架下进行研究比较,最终阐明新路径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指出中国在新路径下的战略选择(本文的研究思路大致如下)。

本文得出结论认为,经典的一体化模式虽然具有最佳的收益,但在东亚这样复杂的条件下,并不能奏效;而FTA网络结合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新路径,虽然其一体化利益较经典路径为小,但由于它具有灵活性、安全性和适应性,因此作为一种次优选择完全能够满足东亚国家一体化的要求。

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战后以来在一体化领域的研究成果的总结。分别从理论、内涵、效应等方面有重点地介绍了该领域理论的发展脉络,并在总结基础上根据笔者的理解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做出了界定。

第二部分详细分析了当今东亚的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条件,并对现有的一体化机制进行了评论,得出由欧洲一体化模式推导出的发展思路在东亚行不通的结论。

第三部分分别介绍了FTA网状结构和次区域经济合作在东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对两种模式在东亚蓬勃发展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第四部分指出在经典一体化路径走不通的情况下,FTA网状结构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同时兴起并非偶然。分析了两种合作模式在不同层次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认为将两种模式结合起来是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最现实可行的路径。与经典路径比较,新路径具有三个重要特征。

第五部分综合前文的论述,对中国如何应对东亚经济一体化新路径提出了建议。

本文链接:https://www.sodocs.net/doc/cc8111619.html,/Periodical_sdsnyglgbxyxb201003031.aspx

授权使用:四川外语学院(cqscwyxy),授权号:add6a622-765b-44f1-875c-9e52012f976a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20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