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戴高乐与法国外交政策

戴高乐与法国外交政策

戴高乐与法国外交政策
戴高乐与法国外交政策

戴高乐与法国外交政策

论戴高乐主义对法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2012-4-11 14:31:14来源:百度文库

参与:0人评论:0条字体大小

2010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65周年纪念年,又是当今国际政治势力发生交替更迭的关键一年,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的政治家们都在展示着自己的智慧与风采。在诸多政要中,尤以法国总统尼古拉·萨克奇表现的极为突出,而身高,体形及个性与拿破化颇为相似的法国总统,不但其身边花边新闻不断,而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其身影也频繁出现。萨克奇自2007年5月当送法国总统以来,其外交方面的表现可谓有声有色,拒绝士耳其入欧盟,建立地中海联盟,调解俄格冲突,缓和俄乌天然气之争,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与美斗争等都让世人依昔看到了当年戴高乐的影子。萨克奇也曾公开声称,要参照戴高乐主义模式。从其历史渊源分析,现在的法国外交政策,基本上继承和反映了战后戴高乐所确立的法国外交思想和原则,是历史与现实交织的结果。

一、戴高乐主义的产生

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法国丧失了欧洲大国的地位,美国成了统治全球,特别是独霸欧洲的真正盟主,欧洲许多国家都在紧紧地追随美国,但是拥有大国之梦的戴高乐却极力为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而不懈努力。“正如所料,欧洲人常常不甘心于依赖美国,这些高傲又古老的民族没有轻易地顺从大西洋彼岸的暴发户。”二战期间,戴高乐在领导“自由法国”运动时,就已萌发了抗美的固执观念,随

着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戴高乐维护法兰西民族独立,争取法国大国地位的外交政策日益成熟。1955年至1969年,当他就任法国总统时,戴高乐主义就已完全成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一把外交利剑。那么,什么是戴高乐主义呢?

研究戴高乐主义的法国学者弗朗索瓦·G·雷菲斯认为:“谁都知道,1940年6月18日,当戴高乐在暮色中走出英国广播公司播音室时,戴高乐主义诞生了”。从1940年诞生的戴高乐主义是在法国面临战争、投降、屈辱和失败,国土沦陷,国家的主权和独立无从谈起,戴高乐本人也不被别人所尊重的情况下起步的。法国虽然曾经是大国,但是现在却无权置喙大国的决策,直到战争结束才只争得一个“准大国”地位。但戴高乐从来没有放弃实现他的高尚目标,没有忘记为法国创造丰功伟绩,为此同罗斯福较量,同丘吉尔谈判。戴高乐对法兰西的神圣更是笃行不移,为此,他宁愿把法国人的弱点与法兰西的伟大截然分开。“我对法国一向有一种看法,这是从感情和理智两方面产生出来的。感情的那一面使我把法国想得像童话中的公主或壁画上的圣母一样献身给一项崇高而卓越的使命。我本能地感觉到上天创造法国。如果不是让它完成圆满的功业。就会让它遭受惩戒性的灾难。假如在这种情况下,它竟在行为和事业上仍然表现为一个庸才,那我就会认为是一种可笑的变态,其过失在法国人,而不在于这个国家的天赋。但我理智的一面又使我确信,除非站在最前列,否则法国就不能成为法国,唯有丰功伟绩才能弥补法国人民天性中的涣散。以当前的我国与当前的其它国家相处,如果没有一个高尚的目标和真正的胸

怀,就会遭到致命的危险。总之,法国如果不伟大,就不成其为法国。”从戴高乐《战争回忆录》开头这段着名的话就可以看出戴高乐主义的实质内容和思想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局势已进入分别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中,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试图主宰世界格局下,戴高乐要实现其政治抱负和伟大目标就必须在超级大国控制下的国际舞台上,争当一个重要角色,不唯美马首是瞻。他的高尚目标就是要实现法国的伟大,站在世界最前列,法国必须以强国的资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从这个方面上说,所谓戴高乐主义是在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至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时期这段时间里逐步演变形成的,这既是法兰西民族在战败之后民族兴呼声的体现,也是法国在处理战后国际问题时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其实质内容就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战后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掌握自己的命运,争取和维护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并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而其思想基础则是法兰西民族主义。用戴高乐主义研究者周荣耀先生的总结说:“所谓,戴高乐主义,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就是戴高乐为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争取恢复法国大国地位的对外政策思想与实践。”

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每一种思想的产生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而戴高乐主义作为一种思想的诞生也必定有着它特殊的历史背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战后法国特定的国际国内环境是戴高乐主义产生的客观因素之一。从国际方面看,集中体现在戴高乐维护法国大国地位的民族

主义与美国称霸全球的战略计划之间所产生的冲突。早在二战期间,罗斯福就不承认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的代表性和合法性。罗斯福认为,“戴高乐不过是一个与其它将军一样的法国将军,是一个暴发户,将可能成为独裁者。”同样,美国与维希政府之间的暖昧关系,再加上1949年9月达喀尔事件,1941年12月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岛事件的发生,更加恶化了罗斯福与戴高乐之间的关系。况且,在罗斯福的头脑中,强权统治世界的大国主义思想根深蒂固,他认为同他们打交道的任何法国权力机构都应该无条件地顺从他们的要求。所以,他与独立意识极强的戴高乐将军不可能关系融洽。在殖民地问题上也成为美法矛盾的焦点。二战期间,戴高乐把维护法国的海外殖民地作为其恢复大国地位的重要步骤,而美国却妄图趁法国本土论丧之机攫取其海外殖民地。再加上罗斯福认为法国是个战败国,因此,在决定战后世界格局的几次重要会议上,戴高乐都被排挤在外。由此可见,二战中后期,戴高乐与美国在涉及政权,殖民地及战后国际地位等原则性问题上结下的不解之怨,为戴高乐抗美独立外交政策的产生埋下了伏笔。从国内方面看,战后法国有其独特的历史处境。一则它不同于英国,与美国保持“特殊关系”,虽然在二战期间,英国曾给予“自由法国”以大力支持,但每当要丘吉尔在罗斯福与戴高乐之间进行选择时,“他总要选择罗斯福。”因此,法国强烈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市场,并视之为美国设在欧洲的“特洛伊木马”。再则,法国的处境也不同于战败的西德。当时的德国被人为地分成几个部分,处于被占领状态。作为战败国,它不仅剥夺了制造武器的权利,而且在政治上

无话语权,各个方面都需要依靠美国。法德虽然建立了合作关系,但西德仍不得不把德美关系放在首位,这不能不令法国有所顾虑。战后法国虽是一个战胜国,但由于二战期间国土沦丧,战后虽勉强跻身于大国之列,参加了对德国的分区占领,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但这样的“大国”却常常居于二流地位。顾夫·德姆维尔说过:“从1946年到1958年,美国控制了法国的对外政策。我们在财政上依赖美国--马列歇尔计划;我们在安全上依赖美国--北大西洋公约。只有到了第五共和国时期,伴随着经济上的较大恢复,甩掉了殖民战争的包袱,政局日趋平稳,在经济,政治,军事上掌握了一定的实力之后,法国才有可能冲击以美国为盟主的大西洋联盟。

其次,戴高乐主义的产生也同戴高乐本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独特的个性特征密不可分。

首先,法兰西民族固有的“大国主义”文化传统是戴高乐强烈的民族意识得以成长的土壤。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法国彻底丧失了几个世纪以来所享有的大国地位,这给素以法兰西民族光荣历史为自豪并因领导抗战而崛起于法国政治舞台的戴高乐将军极大的痛苦。他认为,自己就是法兰西的代表,“保持民族和国家的地位”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次,戴高乐倔强,固执,遇事毫不妥协的个性也必然会对其外交政策的产生和执行有某种程度的影响。丘吉尔曾断言:“只要将军领导法国,法国,英国和美国之间就不会有良好的关系。”如果没有这种强烈的民族感情和坚忍不拔的个人意志作为基础,就不会二战未

期“自由法国”在外交上的一系列收获。

综上所述,戴高乐主义的提出和产生是时势的产物,它不仅反映出戴高乐所处的那个时代的鲜明特征,而且同戴高乐本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独特的个性特征密不可分。

二、戴高乐独立外交政策的形成

20世纪60年代,法国经济上的稳步发展,为政治上谋求大国地位的外交政策提供了可靠的保障,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也为戴高乐的独立外交提供了有利的国际条件。戴高乐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探索与实践,全方位的提出了酝酿已久的法国外交新政策,其主要内容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积极发展“法德联盟”,建立以法德和解与合作为基础,以法国为领导的西欧一体化组织,防止美国的称霸欧洲。

战后,戴高乐把建立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联合作为其外交政策的重要一环。因此戴高乐十分重视法德关系,认为法德和解是欧洲联合的基础,主张建立“欧洲人的欧洲。”戴高乐认为“如果不建立一个统一的、强大的欧洲,欧洲就将成为美苏窥伺的地方,成为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的战争。”他从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争取大国地位出发,希望通过欧洲联合的进程促使法国繁荣强大。因此,强调欧洲的事务应该由欧洲自己业解决,强调美国不属于欧洲。在戴高乐看来,美国历来是欧洲嫁出去的一个“女儿”,“女儿”怎能倒过来爬到母亲的头上呢?1963年,法德两国政府签订了《法国合作条约》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并且戴高乐坚决抵制英国加入共同体,从而防止

美国利用英国控制欧洲。

第二,坚持发展法国独立的核力量,打破美苏核垄断,为独立自主政策提供可靠的实力保障。

戴高乐认为,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两者不到最后关头不会直接交战,而欧洲将是美苏对抗的前沿阵地,成为美苏国家利益的牺牲品。因此,法国必须发展自己的核力量,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国家和主权。戴高乐看来,在核时代,拥有独立的核武器,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和强大的标志。如果没有原子弹,法国就“将不再是一个欧洲强国,不再是一个主权国家,而只是一个被一体化了的卫星国。”1960年2月,法国爆炸了另一颗原子弹,随后建立了一支“全方位”的第一代核打击部队,打破了美苏核垄断局面,获得了法国在西欧主导地位的一张王牌。

第三,军事上,果果断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积极发展独立的军事防务体系,争取在国际事务中保持独立的发言权。

北约是在美国拥有核垄断,西欧国家在二战中受到严重削弱和东西方冷战正酣的时期建立起来的。它一开始就具有美国控制西欧和遏制苏联的双重作用。在北约组织中,法国只是美国霸权主义统治的一颗棋子。1958年9月,戴高乐在致函艾森豪威尔总统和麦克米伦首相的备忘录中,建议改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机构,建立一个由美英法三国组成的领导机构,遭到美英的反对。1953年3月,法国宣布,法国地中海舰队不再常受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指挥。1960年2月,法国试爆原子弹成功。1963年6月,从北约撤出大西洋舰队。

1964--1965年,法国撤回了在北约海军司令部任职的军官,拒绝参加北约军事演习。1966年宣布退出北约军事委员会,这一充分显示了法国抗美独立自主政策的举动引起轩然大波,法国不仅摆脱了在军事上、政治上对美国的依附关系,而且使法国进一步从“集团政治”中解脱出来,在东西方关系中处于一种特殊的位置。

第四,发展独立的对苏关系,调整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缓和东西方矛盾。

50年代未期,美苏关系出现转机,国际关系出现缓和新趋势,戴高乐认为,美国不能单独支配欧洲的外交政策,决定从法国自身利益出发,改善东西方关系。戴高乐坚信“国家之间的关系决定于国家利益而不决定于意识形态。”1960年,即东西关系紧张的时刻,戴高乐邀请赫鲁晓夫全家访法,会谈时他提出“缓和,谅解,合作”的政策主张,并于1966年正式访问苏联,双方发表《法苏宣言》。从此两国领导人进行定期会晤,在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有限的交往。戴高乐与苏发展关系,其一重要目的在于使法国能够在美苏之间发挥大国作用,进而提高法国的国际影响,以增强抗衡美国的筹码。1964年1月,中法正式建交,这是冷战时期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对国际关系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对当时美国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第五,坚决推行“非殖民化政策”以保持和提高法国的国际影响力。战后,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发展,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实行高压政策,以维护其殖民利益。殖民战争不仅使法国消耗了大量的人

力、财力、物力,陷入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更受到了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士的谴责,致使法国的国际形象一败涂地。戴高乐上台以后,从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角度去重新考虑殖民化问题。戴高乐认为:“我们面前的重大问题是殖民化问题。殖民地的时期已经结束。”他说:“现在这一点是肯定的,从地球的一端到另一端,每个民族都觉醒,都要决定自己的命运,如果脱离了这个现实,任何政策都会失去价值。”从戴高乐的言论中可以看出非殖民化与维护法兰西民族独立,恢复法国大国地位的理念在其心目中已紧密相连。另一方面,戴高乐非殖民化政策的实施,使法国卸去了沉重的历史负担,感动了第三世界人民,突出了法国的独特形象,为法国开拓了外交空间,这成为戴高乐后来在全球范围内同美苏抗争周旋的资本。当1962年7月戴高乐正式宣布结束持续8年之久的、灾难深重的阿尔及利亚战争时,这是多么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刻!

总而言之,戴高乐为实现他的“崇高目标”,主张法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上保持独立性,以维护民族独立、恢复大国地位同突破两极格局,推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作为对外政策的出发点。他的外交是全方位的,明显地具有戴高乐主义的色彩,姑且不论其政策效果如何,他在霸权主义政治下所表现的敢做敢为的精神就能体现出一位伟人的风采与光芒。

三、小结

戴高乐主义的形成与其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是相辅相承的,戴高乐主义是其外交政策形成的思想来源,而外交政策则是其戴高乐主义

的具体体现。人们把戴高乐的思想及其实践称为“戴高乐主义”,在这一系列思想中,戴高乐在外交上的成就可谓光芒四射。事实上,正是由于其个人具有不畏强权、以弱抗强的民族气节,在认清法国自身实力的前提下,运用富有胆识的外交策略,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法兰西的民族独立,恢复了法国的大国地位。“戴高乐主义”成为法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的情愫,并且为东西方关系的缓和起到了重要作用。时至今日,戴高乐时期的外交政策,尤其是他的欧洲化原则、独立防务原则、缓和东西方关系原则、牵制美国原则等都一直为后来法国政府所坚持与延续。虽然有时执政党的对外政策有过适时的调整,但体现戴高乐主义实质的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争取法国大国地位这一总方针是不会改变的。

当然,戴高乐主义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我们也应看到它存在着诸多缺陷,如戴高乐主义中体现出的法兰西民族主义的排外性、扩张性、狭隘性、掠夺性也在其外交政策中体现地比较明显。可是,戴高乐主义的这种局限性,并不能抹杀戴高乐的伟大,更不能抹杀它对法国、欧洲乃至国际关系中所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戴高乐逝世时毛泽东在其夫人的唁电中称颂他为“反法西斯侵略和维护法兰西民族独立的不屈战士,”这或许是对戴高乐一生丰功伟绩的高度评价和概括。

2007-2008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复习大纲(含答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学院 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复习大纲 (答案供参考) 一、单项选择: 1、提出超越遏制战略的美国总统是(D ) A,里根B,卡特C,尼克松D,老布什 2、经济全球化的载体是(D ) A,贸易自由化B,外汇自由化C,世界贸易组织D,跨国公司3、中日两国正式建交是在( C ) A,1971年B,1949年C,1972年D,1978年 4、克林顿担任美国总统后提出的全球战略是( C ) A,遏制战略B,超越遏制战略 C,参与和扩展战略D,和平战略 5、西方大国中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是(B ) A,英国B,法国C,加拿大D,日本 6、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 D ) A,1972年B,1949年C,1978年D,1971年7、联合国安理会现有理事国为(D ) A,16个B,10个C,5个D,15个 8、美国最早提出遏制战略、有“遏制理论之父”之称的是(B ) A,基辛格B,乔治·凯南C,布热津斯基D,杜勒斯9、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是(D) A,国际贸易组织B,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关贸总协定 10、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政治大国”目标的日本首相是(A ) A,中曾根康弘B,田中角荣C,小渊惠三D,细川护熙11、两极格局终止、苏联解体是在(C ) A,1989年B,1990年C,1991年D,1992年 12、中美正式建交时的美国政府是(C ) A,尼克松政府B,福特政府C,卡特政府D,老布什政府13、欧盟的前身是(A ) A,欧洲经济共同体B,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C,欧洲共同体D,欧洲煤钢共同体 14、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召开的地点是在(D ) A,新德里B,开罗C,万隆D,贝尔格莱德 15、田中角荣内阁对日本外交政策作了重大调整,提出了(B) A,“全方位外交”方针B,“多边自主”方针 C,“西方一员”方针D,“等距离”方针 16、最终结束越南战争的美国总统是( A ) A,尼克松B,约翰逊C,卡特D,肯尼迪 17、国际旧秩序的最主要特征是( C ) A,第三世界国家的贫困B,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 C,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D,穷国越来越穷,富国越来越富 18、标志冷战正式开始是( C ) A,丘吉尔的铁幕演说B,凯南的八千字电报 C,杜鲁门主义的提出D,朝鲜战争的爆发 19、“新东方政策”首创者是( A ) A,勃兰特B,施密特C,科尔D,施罗德 20、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目标是(B ) A,加强南南合作B,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C,推动南北对话D,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 21、宣告建立欧洲联盟的条约是( C ) A,布鲁塞尔条约B,罗马条约 C,马斯特里赫特条约D,阿姆斯特丹条约 22、美国首次把人权作为外交政策核心的是( C ) A,克林顿政府B,肯尼迪政府 C,卡特政府D,艾森豪威尔政府 23、日本经济出现高速增长、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是( D ) A,1974—1 985 B, 1986-1990 C, 1952-1955 D, 1956-1973 24、1974年2月,毛泽东主席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 C ) A,“中间地带”理论 B,“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 C,“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 D,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25、为维护自己的国防独立,1966年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的国家是( C ) A,法国B,德国C,英国D,比利时

法国政体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法国政体的特点 新课教学: (一)、民主共和制的形成和主要权力机关 1、民主共和制 (1)、形成——是各阶级力量不断角逐、彼此斗争的产物 法国是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国家。今日法国政体的形成始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历经二百多年的演变,是各阶级力量不断角逐、彼此斗争的产物。 相关链接: 1789年,法国爆发了震撼欧洲的资产阶级大革命。列宁说:“这次革命给本阶级,给它所服务的那个阶级,给资产阶级做了很多事情,以至整个19世纪,即给予全人类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纪,都是在法国革命的标志下度过的。”这次革命比较彻底地摧毁了封建专制制度。 (2)、发展历程: 法国资产阶级政权建立后,其具体政权组织形式,先后采用过共和制、帝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共和制、总统制和半总统制等。依据法国现行的《第五共和国宪法》,法国是民主共和制国家。人们根据它的政体特征,又把“半总统半议会制”国家。 2、主要权力机关——总统、政府、议会 (1)、总统及其主要职权: ①地位、产生方式及任期: 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的统帅,任期五年,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法国不设副总统,一旦总统不能履行职务,由参议院议长代理总统。 ②主要职权: 法国总统的主要职权: ◇任命总理,并根据总理提名,任命其他政府成员; ◇主持内阁会议、最高国防会议和国防委员会; ◇有权解散议会; ◇拥有外交权(与总理分享,但总统权力更大); ◇可将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决。 (2)、政府首脑(总理)及其主要职权: ①地位、产生方式: 总理是政府首脑,由总统任命。

②总理的主要职权: 总理的主要职权: ◇领导政府活动,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政策; ◇向总统建议任免政府各部部长和国务秘书; ◇除宪法规定的例外情况,副署总统的文件、法令和命令; ◇对国家防务负有责任; ◇可代替总统主持内阁会议、最高国防会议和国防委员会。 (3)、议会的构成及各自的职权——议会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两院组成。 ①国民议会 A、国民议会成员的任期和产生方式: 国民议会由577名议员组成,议员任期五年,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B、国民议会的主要职权: a、立法权。 议会的立法权集中在公民权利与义务、婚姻与继承、税收与货币制度、公共机构的设立等领域。 b、财政权 议会有权对政府的财政法案和经济计划大纲进行审议、辩论和表决。法国国民议会召开会议 c、监督权 议会的监督权包括对政府的法律监督和活动监督。其中,弹劾是国民议会对政府监督最严厉的手段。 ②参议院成员 A、参议院成员的产生方式: 参议院共321个议席,由国民议会议员、省议会议员、市议会议员组成的选举团选举产生。参议院保证共和国各地方单位的代表性,居住在国外的法国人在参议院中应有代表。 B、参议院的主要职权: 在行使立法权方面,参议院和国民议会有同等的权力。 专家点评: 从原则上说,法国两院在立法权方面有同等权力,但在实际立法过程中,国民议会的地位要优于参议院。两院议员均有权提出法案,但财政法案必须首先提交国民议会。如果两院对议案发生分歧,经协调仍达不成一致时,政府可以要求国民议会作出最后裁决。在监督权方面,国民议会拥有主要权力。国民议会可以使用弹劾手段对政府进行监督。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doc

&5、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1、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 D、第六届联大特别会议 2、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求同存异”原则的背景主要是: A、亚非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B、亚非国家间宗教信仰不同 C、一些亚非国家存在着严重的边界冲突 D、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和分歧 3、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哪次双边谈判中: A、中印谈判 B、中缅谈判 C、中苏谈判 D、中美谈判 4、新中国成立之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根本目的是: A、打压蒋介石集团的生存空间 B、争取苏联的支持 C、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 D、联合世界上的贫穷国家 5、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就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有: A、苏联一个 B、17个 C、25个 D、29个 6、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政策的基本方针包括: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④“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7、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苏联 D、法国 8、1950年初,《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最深远意义在于: A、加强了中苏两国的友谊 B、巩固了中苏两国的团结 C、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9、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取得的巨大外交成就主要表现在: A、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合作 B、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D、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10、建国初期,中国政府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其根本目的是: A、和美国展开对抗 B、保障革命成果和恢复国内经济 C、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D、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11、2005是下列哪次会议召开50周年: A、遵义会议 B、中共七大 C、日内瓦会议 D、万隆会议 12、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刚提出时的具体内容是指:①互相尊重领土主权②互不侵犯③互不干涉内政④平等互惠⑤和平共处⑥求同存异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⑥ D、①③④⑤⑥ 13、下列事件发生在1955年的是: A、中国已同7个国家建交 B、亚非国际会议召开 C、日内瓦会议召开 D、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 14、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主要是为了:①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②挫败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③加强亚非各国的联系④消除与各

法国政治制度

法国的民主共和制与半总统半议会制 (1)法国的国家机构 ①法国总统 法国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的统帅,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五年。总统的主要职权:任命总理,并根据总理提名,任命其他政府成员。主持内阁会议、最高国防会议和国防委员会。有权解散议会(国民议会)。拥有外交权(与总理分享,但总统权力更大)。可将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决。宣布紧急状态。 ②法国议会 议会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两院组成。 A国民议会:国民议会由577名议员组成,议员任期五年,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B参议院:参议院共321个议席,由国民议会议员、省议会议员、市议会议员组成的选举团选举产生。 C议会的主要职权:立法权(政府的施政纲领、改革方案、立法修正案、提案,必须经过两院议会通过才能生效)。财政权(财政法案、经济计划大纲由议会进行审议和表决)。监督权(议会可以通过质询、投不信任票、甚至弹劾等方式追究政府的政治责任,其中弹劾是国民议会对政府监督最严厉的手段)。 ③法国总理 总理是政府首脑,由总统任命。总理的主要职权:领导政府活动,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政策。向总统建议任免政府各部部长和国务秘书。除宪法规定的例外情况,副署总统的文件、法令和命令。对国家防务负有责任。可代替总统主持内阁会议、最高国防会议和国防委员会。拥有外交权(与总统分享,但总统权力更大)。 (2)法国政体的运行 ①法国总统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在法国政治舞台上发挥主要作用:总统通过任免总理和组织政府、主持内阁会议,直接领导国家行政权力的实施,尤其是在国防和外交领域发挥决定性作用。在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总统可以通过解散国民议会、举行公民投票、宣布紧急状态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条件 (一)、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自我崇拜、自我怜悯、自我感伤的情感热流。(二)、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康德。黑格尔 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的”成了一个十分流行的术语。卢梭:“碧叶纳湖的沿岸比起日内瓦湖的沿岸来更荒野,更是浪漫的,因为岩石和树林更紧密地围绕着湖水。”歌德:古典诗、浪漫诗席勒:朴素的诗、感伤的诗二、浪漫主义文学特征 (一)思想特征:1.创作自由:天才观 2.民主主义立场 3.偏重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 4.热爱自然。(二)、艺术特征:1.强调情感性——主观性。2.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对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3.惯用对比和夸张,大力提倡想象。 4.充满忧郁感伤的情调。 三.不同倾向 德国前期浪漫主义:“颓废”。英国湖畔派:回归自然的宁静与欢欣。 法国:自由与激情。 第二节欧美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 德国文学部分: 一.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 霍夫曼:奇特构思,人的精神世界的冲突,有深度。诺伐利斯:“死亡诗人” 二.狂飙突进运动:赫尔德、歌德和席勒。 英国文学部分:湖畔派——恶魔派 18世纪后期的感伤主义诗歌和哥特小说就已预示了浪漫主义的开端。 浪漫主义的先驱:彭斯和布莱克 彭斯:《苏格兰方言诗集》布莱克:《天国与地狱的婚姻—想象力的赞美诗》、《天真与经验之歌》 一、湖畔派:英国浪漫主义的开创者 湖畔派指住在英国北部昆布兰湖区的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三诗人结成的诗歌流派。 二、代表人物:华兹华斯 (一).生平华兹华斯(1770—1850),浪漫主义运动的开拓者。对英国的诗歌、英国诗歌的语言有重大的贡献 1798,《抒情歌谣集》 (二).关于序言:华兹华斯的诗学主张 所有的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而这种情感又是经过在宁静中追忆的。——《<抒情歌谣集>1800版序言》 题材:微贱的田园生活诗人特质:心中的热情语言:纯朴有力的日常语言(三).影响华兹华斯的因素:法国大革命远游山水妹妹多萝西 (四).华兹华斯笔下自然的特点 1.以英国独特自然风景、生物为对象 2.“自然诗人”:自然与人生 《丁登寺》作品分析:强调诗教。自然的祭司,自然神的信徒。暗示机制:从自然中感受到一种神秘的契合,悟出一种永生的境界。自然能让他反思和憧憬,体悟出一种永恒的宇宙精神。浪漫主义的宇宙观:大自然是人生欢乐和智慧的来源。人和万物建立一种欢乐、创造性的关系。自然赋予了人类以生命,必然又将这个精致的造物融入大自然之中。《露西组诗》

新中国外交的阶段以及外交特点

3.掌握新中国外交的阶段以及外交特点 一、新中国成立到五十年代末期 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 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是区别于旧中国外交的最主要特征,它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 第二、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二、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末 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思想。他指出:“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我们的战略是依靠第一中间地带,争取第二中间地带,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三、从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期 毛泽东主席针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 第一、我国抓住美国不断发出改善关系的信息,调整对美政策。第二、着重反对苏联霸权主义,力求通过谈判消除苏联严重威胁。第三、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在其中积极维护正义事业。 四、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末 邓小平外交思想是新时期我国外交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二)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论亲疏,逐步改善和发展同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关系。 五、九十年代 (1)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2)不结盟政策(是独立自主原则的具体表现) (3)重视和第三世界发展关系 (4)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5)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戴高乐

戴高乐(1890年-1970年),是世界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首任总统。1912年,戴高乐毕业于法国著名的圣西耳军校,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他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登战役中,他曾三次负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5月他任第4装甲师准将,6月任内阁陆军部副部长。当法国的贝当组阁并准备和德国媾和时,他毅然机智地脱身离开法国前往英国,组织了反对法西斯侵略和维护法兰西独立的“自由法国”运动。戴高乐执政期间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极力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使法国成为当时西方国家中第一个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国家。戴高乐为维护法国的独立和主权,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890年11月22日,戴高乐(CharlesdeGaulle)生于里尔一教师家庭。1912年毕业于圣西尔军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三次负伤。1916年最后一次受伤后被俘,五次逃跑未遂。1918年停战后获释。1919年应募到波兰军队任职,次年被授予波军少校军衔。其间,提出步兵和坦克在空军配合下协同作战的思想,被聘为波兰朗贝托夫军事学院战术教官。1921年回国后,任圣西尔军校战争史讲师。1922年考入军事学院。1924年毕业后到美因茨莱茵区法军司令部任职。1925年调任最高军事委员会副主席H.P.贝当元帅办公室参谋。1927年受命指挥第19轻步兵营。1929年调往驻近东部队。1931年底回国后,在最高国防委员会秘书处任职。其间,出版几部军事理论著作,强调机械化部队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主张建立规模小、机动性强的职业军队,在步兵、空军协同下大量集中使用坦克(见戴高乐的军事思想)。然而,他的建议没有受到法国军事当局重视。1937年任第507坦克团团长,晋上校。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受命组建第4装甲师。1940年5月率部抗击德军入侵,晋准将。6月出任雷诺内阁负责国防事务的副国务秘书和陆军部副部长,曾建议将法军部分兵力撤往北非继续战斗,但未被采纳。6月17日法军停止抵抗后飞往英国。次日在伦敦通过无线电广播发表公告,号召法国人民继续抵抗德意法西斯的侵略。从此,他成为法国抵抗运动领袖,积极争取法国殖民地参加抵抗运动,并组建“自由法国”武装力量,配合盟军作战。1943年6月在阿尔及尔任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主席。1944年6月出任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主席。8月25日作为解放者率部进入巴黎。在关系国家存亡的历史关头,他站到斗争最前列,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法国的解放做出重要贡献。 1945年11月当选为政府总理。翌年1月因未能建立凌驾于一切党派之上的总统制而辞职。1947年4月宣布成立“法兰西人民联盟”并担任主席。1953年5月宣布退出政界后,回到家乡科隆贝双教堂村隐居,着手撰写《战争回忆录》。 1958年6月值法国各派政治势力在阿尔及利亚问题上产生严重分歧之际,应总统要求出任内阁总理,稳定政局。不久制定新宪法,扩大总统权力。同年12月当选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1965年竞选连任。任内,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宣布解散法兰西共同体,结束阿尔及利亚战争,致力于发展本国的核力量,拒绝在禁止核试验条约上签字,并退出北大西洋条约组织军事一体化机构。 在国际事务中,他认为意识形态不是决定国家关系的根本标准,谴责美国在法军撤离印度支那后武装干涉越南和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反对以色列抢占阿拉伯国家领土,禁止向以色列提供武器。在国内政策上比较保守,未进行必要的改革,导致1968年全国政局出现动荡。1969年4月28日因其改革议案在全民投票中被否决而辞职。回到科隆贝双教堂村后,撰写其执政时期的回忆录。著有《敌人内部的倾轧》、《剑刃》、《建立职业军队》、《法国和她的军队》、《战争回忆录》和《希望回忆录》等。

结合当前国际局势,阐述新时代中国外交政策

浅析新时代外交政策 摘要:2013年以及过去的2012年国际经济、政治、安全形势错综复杂,伊拉克战争告一段落世界多极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经济在缓慢和不平衡中复苏,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朝鲜半岛安全不容乐观、中东战火纷飞、伊朗核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非洲大面积军事冲突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领土纷争愈演愈烈。2013已经走过大半,我们要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共同发展! 关键词:新外交中国周边安全局势外交政策 一、中国新外交的提出 2004年,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2005年,中国在亚非峰会首次提出“和谐世界”理念,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主席首次在代表世界最高权威的讲坛上,以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名义,提出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思想。随后,这一理论不断在APEC、二十国财长会议上频频被提起。 我们看到从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再到倡导世界各国携手共建“和谐世界”,中国不断完善着对自身、世界以及对外关系的认识,将“和谐”从中国内政延伸到外交。作为2005年中国外交的最大亮点,可以说,“和谐世界”已渐渐成为中国外交理论的主轴。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关系,反映的正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核心是“和谐”,其本质是相同的,只是具体所指的目标不同。建设“和谐世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外部条件。中国政府明确阐述了“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的内涵:中国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则是“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思想体现了中国内外政策的高度统一。“和谐

法国行政法的特点

1.公私法之二元分化 公私法之分自古罗马有之,而在法国自17、18世纪始,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形成、产生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导致了两种不同的权力形态——私权和公权,并以此为调整对象分别形成了法国法律制度特有的基本结构和相对独立的两大法律部门——私法和公法,至此方使公私法二元制度结构在法国成形且得以极大发展。 2.独立的行政法院系统 “法国有两种法院体系。一种是普通法院,也叫私法法院,这种法院审理除行政案件以外的所有案件。另一种就是行政法院。两种法院均有各自明确的审级划分和管辖,互相独立,平行存在。”法国法院的这种建制一般称其为双轨制,双轨制之效用在于使法国“有了一部由行政法庭制定的专门法---行政法”,并且行政法庭因“更了解行政行为的必要性而通常比普通法院更多地考虑个人利益”更适宜解决法国的社会问题、维护和保障法国的法治秩序。 3. 法国行政法实质是判例法 法国行政法领域把判例制度发扬光大。“法国行政法的主要渊源并不是成文法典,而是源于行政法院的判例。”法国的经典行政法理论都是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根据最高行政法院的判决发展而来的。因为行政法院存在的历史比较短暂而且行政法没有像民法和刑法那样完备的法典,所以行政法院在实践中必须更多地依靠判例。 4. 公务法人制度 法国法律承认三种行政主体,即国家、地方团体和公务法人。对于前二种行政主体,一般国家行政法理论都无异议,而单就公务法人制度则大有差异。可以说在法国,公务法人制度如同行政法院与行政判例制度一般构成了法国行政法影响世界各国法治的主要方面。“公务法人是在以地域为基础的国家和地方团体以外的另一种行政主体。”“公务法人是国家行政主体为了特定职能目的而设立的服务性机构,与作为机关法人的行政机关不同。公务法人的职能侧重于服务,而机关法人的职能侧重于管理。”公务法人是公法人的一种。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在各国的发展: (一)德国浪漫主义 ?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主义思潮在德国兴起。 早期浪漫派,因在德国城市耶拿的小团体而得名,缅怀过去,歌颂中世纪。 晚期浪漫派,1806--1830 等为代表。 年之后出现,以海涅为代表的。 代表作家: 1、施莱格尔兄弟 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 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 主要贡献:浪漫主义理论的奠基人。 2、格林兄弟 是日耳曼语言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品: 《儿童与家庭童话集》(1812-1815) 另有两卷《德国传说》。 3、霍夫曼 复杂和有争议的作家 他的作品具有奇异和荒诞的色彩。

代表作:《金罐》穷大学生安泽穆斯 4、海涅(Heinrich Heine,1797-1856) 代表作:《诗歌集》,德国诗坛上继歌德之后最伟大的抒情诗人。政治讽刺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 (二)英国浪漫主义文学 概况 英国的浪漫主义有鲜明的英国气质,也就是“自然主义”,英国诗人全都是大自然的观察者、爱好者和崇拜者。 表现在文学中有以下几方面体现: 首先是对乡村和大海的热爱; 其次是对高级动物的喜爱和对一般动物世界的熟悉; 第三是英国人明显的个人独立性; 第四是讲求实际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与追求正义的强烈意愿。 因此,这个国家善于思考的人自然地分成两大政治集团: 1、湖畔派三诗人:1)华兹华斯2)柯勒律治3)骚塞 1)华兹华斯 他的美学主张可视为欧洲的美学主张。 1798年与柯勒律治合出的《抒情歌谣集》,其“序言”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后期的《丁登寺》是公认的不朽之作,表达对自然的感情。 美学主张:返回自然,被誉为“自然诗人”。 此外,又是十四行诗圣手。 他是浪漫主义诗歌第一个有成就的大诗人,开一代诗风,是西方诗歌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四大主题: 自然; 儿童、童心、童趣; 人的孤独感; 坟墓,死亡。 2)柯勒律治 1797年,他与华兹华斯结识,同年他写出了著名的《古舟子咏》(《老水手》)和长诗《克丽斯特贝尔》的片段--再也没有写完续篇。 3)骚塞 早在华兹华斯前就是桂冠诗人。 作为御用诗人,写有《审判的幻影》,攻击拜伦,也为拜伦所攻击。 : 1)拜伦2)雪莱3)济慈 《麦布女王》、《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钦契》、《西风颂》、和政治抒情诗《给英格兰人的歌》。 长诗《阿多尼斯》纪念济慈的哀诗。 《希腊古瓮颂》、《夜莺颂》、《秋颂》、《忧郁颂》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外交政策:总体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每个阶段有所调整。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50年代中期 面临环境:美国的孤立敌视政策 外交目标: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 外交政策:外交三大决策,“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重点是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该阶段成果: 1、基本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2、与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南斯拉夫除外,受苏南关系的影响)与一 些民族主义和北欧的国家建交; 3、赢得了朝鲜战争的胜利,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显示了新中国的地位和作用; 4、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赞誉。 第二阶段: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 面临环境:世界动荡、分化、改组;中苏出现分歧并扩大;国内全面开始建设社会主义 外交目的:推进世界革命 外交政策:放弃“一边倒”的政策,提出依靠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重点是发展与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的关系 该阶段成果; 1、与包括法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建交 2、由于中国的睦邻友好政策,用大约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了与接壤国家的 陆上边界问题和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 3、中法(1964年建交)建交使该时期的重要成果。 该时期外交特点: 1、夸大了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力量对世界的形势估计过于乐观,并带有强烈的意

识形态色彩(而不是以国家利益为外交政策的依据) 2、该时期的外交树敌过多,具有四面出击的特点,但是总体来说,中国外交还 是不断前进的。 第三阶段:60年代末——70年代末 面临环境:中苏严重对峙,中美关系开始缓和 外交目标:缓解苏联的威胁,改善所处的国际环境 外交政策:“一条线”“一大片”的联美反苏政策。一条线,即按照大致的纬度画一条线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战略线。一大片即并团结该战略线以外的国家,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 该阶段成果: 1、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 2.70年代中国同70多个国家建交基本完成了与西方国家的建交过程形成第三次建交高潮,至1979年底已与120个国家建交,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第四阶段:80年代——90年代 面临环境:国家局势缓和,中国开始启动改革开放; 外交目标: 为国内的经济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外交政策: 1、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同时又赋予了新的内涵; 2、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的形势(提出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 3、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政策; 3、确立了对外开放为长期的基本国策; 4、以“一国两制”来促进国家统一; 第五阶段:21世纪以来 面临环境:国际多极化、民主化趋势加强 外交目标:中国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积极谋求建立新型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提出“和谐世界”的理念。 综述 外交政策必须服从国家总的形势和国家利益的需要,服从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故国家利益的需要是其唯一的依据,而不是以意识形态和政治色彩的为依据。

二战时期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

二战时期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专业名称:历史学(历史与社会方向)呼芳弟指导教师:李怀顺 [内容摘要]一直以来,法国都走在历史的前列,是欧洲乃至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可在1940年5月,当德国重装甲部队穿越阿登山区,突入法国时,号称“世界陆军之冠”的法国大溃败,成立了贝当政府向德国屈辱投降。而流亡海外的法国国防部副部长戴高乐将军,毅然成立了“民族委员会”领导自由法国运动。法国便经历了从亡国到战胜德国的一段曲折而壮烈的过程。1944年,法国终于获得了解放。法国能够获得解放和独立,是诸多因素促成的结果,在这诸多因素中本文认为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所展现的复国决心、在外交中的不屈不挠以及做出的自我牺牲是其主要原因。 [关键词]二战;戴高乐;自由法国;贡献 法国是西欧古国之一,有着灿烂的文化、光荣的革命传统。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一直以欧洲头号军事大国自居。但二战初期,百万法国大军在短短的几十天便被法西斯德国击溃,战败投降。世界大国的地位与1940年的大溃败形成的强烈反差,引发了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法国战败亡国的原因:有人说这是法国军事建设的必然结果①;有人认为是法国北部的平原地形不利于作战;也有人认定是法国统治集团长期推行绥靖政策的结果,也是法国经济实力衰退、社会政局不稳、国内和平主义盛行的必然产物②。 但引起本人关注的问题并不是这些,而是在既成的历史现实中,法国人是如何走出这段历史低谷的呢?法国又是怎样实现民族解放与独立,恢复其世界大国地位的呢?为此,本人翻阅了大量的历史专著、个人传记、历史教材、学术期刊等文献资料,认为法国能够获得解放与独立,是与当时法国国防部副部长戴高乐将军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分不开的,戴高乐在领导自由法国运动中所展现出的复国决心、在外交中的不屈不挠以及做出的自我牺牲是法国复兴的主要原因。 与法国相比,中国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而近代中国屡遇外族入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历史赋予当代青年的使命。即使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时期,我们也能从戴高乐领导的法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复兴的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这便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和意义。以下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对此展开论述。一、世界大国法国

中国外交政策及特点

中国外交政策 中国外交政策指的是我国在处理同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国家的各方面关系如政治经济文化外交边界关系中,一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以及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其他政策措施处理办法,在我国外交政策的指导下

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坚决主张一切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出访亚洲、非洲和欧洲14个国家时,提出了中国经济援助的八项原则,把五项原则扩展到经济领域。1974年,邓小平同志在联大特别会议上再次强调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都应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1988年,邓小平同志又率先明确提出以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2000年7月6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访问土库曼斯坦期间,就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阐述了中国一贯坚持的四项原则。 原则 一、维护和平、反对武力。二、相互尊重、主权平等。三、自主选择、求同存异。四、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和平。 中国将继续推动世界多极化,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和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主要内容的新安全观,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维护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进一步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努力寻求和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妥善处理分歧。积极参与多边外交,维护和加强联合国及安理会的权威和主导作用,努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目标 中国政府和人民愿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成果 在当前国际形势中,和平、发展、合作仍是主流,中国和平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2005年,中国外交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利用机遇、应对挑战,进一步塑造了为世界和平、发展、合作而不懈努力的国际形象,展现了坦诚、负责、务实、灵活、开放的外交风格和坚持原则、仗义执言的社会主义国家风范。从中国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利益出发,中国外交全面运筹同周边国家关系、同大国关系、同发展中国家关系及多边外交,增强外交软实力,取得一系列新的成果。

浅谈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

浅谈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 摘要:通过对浪漫漫主义的解释,进入对法国浪漫主义的阐述,系统地了解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歌和小说,以及其特征。 关键词: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诗歌、小说、特征 浪漫主义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是“传奇”或“小说”)一词,“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音译而来。浪漫主义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在表现形式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而以浪漫主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因此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历史的长河中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浪漫主义的理论发源地在德国,在文学成就上较高的要数法国。 一、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起源和发展 在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下,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在19世纪初兴起。由于法兰西民族一直以来都以富有激情、浪漫为世人所知,加之其在上个世纪是古典主义的大本营,同时在政治上革命与复辟的斗争,使法国的浪漫主义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和史达尔夫人是法国浪漫主义早期代表。前者带有贵族倾向,《基督教真谛》主张复兴中世纪礼教,他的小说《勒内》和《阿达拉》都描写世俗爱情和宗教信仰的矛盾,悱恻缠绵。而史达尔夫人则具有民主倾向。她的《论文学》和《论德国》致力于传播浪漫主义理念,不遗余力的抨击法国的古典主义传统。 法国浪漫主义中期的代表包括阿尔封斯·德·拉马丁和阿尔弗莱·德·维尼。前者擅长写抒情诗,是法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沉思集》情景交融,善用对照和象征笔法;后者则以哲理诗著称,《古今诗集》和《命运集》宣扬孤傲坚忍精神,表达悲天悯人的思想。 1830年以后,维克多·雨果成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导者,他也是整个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雨果是浪漫主义作家中鲜有的全才,在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都有重大成就。 二、法国浪漫主义诗歌 诗人拉马丁的代表作《沉思集》歌颂爱情和死亡,赞美大自然和上帝,具有忧郁、悲观和神秘色彩。他的诗歌着重抒发内心感受,诗风朦胧、飘逸,开了法国浪漫派诗歌的新风。不过,法国最有影响的浪漫主义诗人是维克多·雨果和缪塞。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他多才多艺,既是诗人,又是剧作家和小说家。作为诗人,雨果写有大量的抒情诗,其诗集有《短歌和民谣》、《秋叶集》、《黄昏之歌》、《心声集》、《光与影集》等。其中《秋叶集》和《黄昏之歌》候偏重于政治抒情,《心声集》和《光与影集》则偏重于抒发个人感情,描写家庭生活之温馨与自然景色之优美。 缪塞是才华横溢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第一部诗集《西班牙和意大利故事集》,充满异国和热烈的激情。他的长诗《罗拉》标志着他在思想和风格上的转折,反映了复辟时期年轻一代的痛苦和绝望情绪。他的抒情诗《夜歌》抒写他感情破裂后的复杂、痛苦的心情以及对生活感到的绝望和迷惘,感情细腻,诗句流畅而富于音乐感,被人认为是法国浪漫派抒情诗杰作。 三、法国浪漫主义小说 雨果可说是浪漫主义小说创作的杰出代表,他的小说多写超凡的事件、超凡的人物和超凡的环境,充满浪漫的神奇色彩,如《巴黎圣母院》、《笑面人》、《悲惨世界》具有史诗般雄壮的风格,是浪漫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至今拥有众多读者。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九章.ppt.Convertor

第九章当代国际舞台上的中国 第一节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及其外交政策 第二节中国在当代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及其外交政策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政策的制订与对外关系的初步发展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和对外关系大发展 三、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政策的制订与对外关系的初步发展 (一)建国初期的“一边倒”外交政策 1.新中国成立时外交三方针 (1)“另起炉灶” 新中国的人民政府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新中国的建立必须清理旧中国残留的对外关系遗迹,建立国内的良好环境,以全新的面貌建立、发展同其它友好国家的关系。 (3)“一边倒” 在帝国主义对新生的人民政权实行敌视政策的情况下,中国只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2.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 (1)积极争取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 苏联首任驻华大使罗申递交国书仪式 首先是“一边倒”倒向苏联,争取得到社会主义国家的承认,并与之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在短短的三个多月的时间里。除南斯拉夫外,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同中国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形成了第一次建交高潮,为中国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奠定了基础。其次是中国同一些民族独立国家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最后是同西欧、北欧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1949年10月16日) (2)积极发展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1950年2月,中苏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 主义联盟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两国在政治、经济、 军事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合作,在国际问题上相互支 持,密切合作;新中国从维护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出 发,不断加强和发展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合作 关系。这对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巩固新中国,恢复 和发展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3.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重点是发展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 新中国成立不久,特别是朝鲜战争的爆发,使新中国同以美国

专题五 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

专题五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 一.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概况:自汉朝至明朝,我国一直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到了明末清初我国统治阶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趋势是由开放到闭关。 2.中外交往史实 (1)西汉:丝绸之路(中西方交通要道)张骞出使西域,对“丝绸之路”的形成贡献最大。 (2)唐朝:遣唐使(日本后仿效“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鉴真东渡日本(唐风洋溢奈良城);玄奘西游天竺,带回很多佛经,传播了佛教文化,并根据自己的经历写成《大唐西域记》。促进了中国与东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3)明朝:①郑和(马三宝)下西洋(印度洋),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②戚继光抗倭:保护民族利益;③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澳门遭到殖民侵略。 (4)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维护国家统一。 3. 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及其影响: (1)西汉:开辟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国力强盛。 (2)隋唐时朝:遣唐(隋)使;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交往活跃;国家繁荣富强。 (3)明朝:郑和下西洋。特点;积极主动开放,对外联系到闭关锁国。 (4)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知识拓展】 ★中国古代对外政策的启示(认识):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国家强盛,如隋唐时期因为开放而繁荣;闭关锁国,阻碍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就落后,由于落后而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二.近代中国的外交(列强发动了多次侵华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打破了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清政府被迫对外开放,中国被动地与世界联系) (1)主要的侵略战争及不平等条约 ①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俄国侵占北方大片领土.③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⑤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2)不平等条约对近代中国外交关系的影响 影响:通过这些条约的签订,外国列强从中获得许多特权,比如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开设工厂等,一方面,中国丧失了大量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另一方面,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也被打破了,近代中国被迫对外开放,中国被动地与世界联系;同时,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主动与外国交流,比如,洋务运动中派遣留学生。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 【知识拓展】 ★中国近代被迫开放通商口岸与今天的对外开放的本质区别。 ①前者是中国被迫,便利外国资本输出,剥削廉价劳动力和掠夺原材料,进行经济掠夺,具有强迫性、侵略性; ②后者是中国主动,便于引进外国资金、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具有主动性、主权性。 ★近代中国的外交启示:只有努力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才能更好地维护祖国的安全与统一。 三、新中国的外交

二十世纪法国外交的探析

史学界对二十世纪法国外交的探析 陈爱君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 [摘要]法国是欧洲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它的外交政策对欧洲各国及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二十世纪法国外交的研究逐渐深入,主要集中在法国对欧、对德政策法美、法中关系等。本文对此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以便更好的理解新世纪法国外交政策的走向。 [关键词]法国外交;二十世纪;探析 二十世纪随经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法国的地位有所下降,但近年来,随着西欧共同体的发展,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日益加重。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二十世纪法国外交的研究逐渐深入,除了《战后法国外交史1944---1992》这样的专著以外, 研究外交政策的论文多达百余篇。学者们对这一时期法国外交进行了深层探析,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见解。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法国对欧、对德政策、法中关系等。 一、二十世纪法国对欧政策 1.法国的绥靖政策。对于法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全毅[1]认为,法国30年代建立的消极防御战略,是由战后法在欧洲大陆脆弱的战略地位及其军事防御理论决定的。周以光[2]认为,当时法国经济力量相对薄弱和其经济地位相对低下,不仅削弱了其在国际事务各个领域中企图对他国施加影响的控制力,而且还使它必须寻找依靠来处理外交事务。沈炼之、楼均信[3] 指出,法国之所以推行绥靖政策,一方面,法国统治集团中极右势力对德反苏反共姿态颇为欣赏,对德政策处于矛盾而复杂的心态中;另一方面,法国对于英法联盟过于依赖,不愿破坏联盟, 因而跟随英国走上绥靖的道路。虽然存在很多分歧,但学者在以下两个方面达成共识,第一,三十年代盛行于西方的和平主义思潮与孤立主义和恐战症结合在一起产生了消极影响;第二,马其顿防线的修建,助长了苟安情绪。这些都促成了法走上绥靖的道路。 2.关于普利文计划。普利文计划是法国战后初期对欧政策重要内容,但这一计划最后却因法国自身否决而失败。法国政府为何出尔反尔?朱正梅[4]认为:第一,这一计划是在美国欲重新武装西德,法国安全受到威胁而又不能与美国抗衡的压力下提出的不成熟计划;第二,这一计划要实现超国家的防务军事一体化,属于政治领域,触及国家主权的核心部分,在一体化起步阶段这个计划为时过早;第三,这一计划在修改过程中逐渐突破了法国设计的框架,脱离了法国控制,西德逐渐占优势;第四,东西方关系暂时缓和,重新武装西德以加强西欧防务显的不那样迫切。陈志强[5]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指出,当时法国正陷入印度支那战争,缺乏足够的军事力量主宰欧洲统一军队,这也是导致普利文计划失败的重要原因。普利文计划作为欧洲防务共同体计划虽然失败了,但是为欧洲一体化的发展积累了经验教训。朱正梅全面分析了这一计划的影响,她认为这一计划促成了西欧一体化朝着经济方向发展,同时该计划的失败也使法国摆脱了因批准该计划而造成的内政、外交的困境,为法德重新建立和解铺平了道路,对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亦有影响。 ~~~~~~~~~~~~~~~~~~~~~~~~~~~~~~~~~~~~~~~~~~~~~~~~~~~~~~~~~~~~~~~~~~~~~~~~~~~~~~~~~~~~~~~~~~~~~~~~~~~~~~~~~~~~~~ 持学校重点的情况下,通过社区活动、文明村镇的创建活动,利用特定节目,在互联网上进行有奖征文、主题论坛等形式,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向立体结构转变要把握以下几点:1、从微观而言,要做到目标细化,通过特定的活动,针对特定的群体,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2、从宏观而言,要做到形式多样,要将传统课堂建设与社会活动、网上论坛结合起来,要做到显隐结合,既有主流声音,又要善于在群众活动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机的融合在其中,达到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思想修养的目的;从时间跨度而言,要持之以恒,要坚持将形式多样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尽可能涵盖大多数人,尽可能对单个人的不同成长阶段发挥作用,不仅要对一代人发挥作用,而且要对几代人发挥作用。 六、从教育对象的成长途径而言,要从外在压力型向自主抉择型转变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党和政府通过控制主流舆论,树立典型,鞭打丑恶现象,形成主流声音,一旦有人逾越,就会受到谴责,人们为了保持与社会的一致,有时会压抑自己的需求而转向共同意识。但是在网络时代,个人的成长面临一个开放的环境,政府虽然牢牢控制着主要舆论,但是人们可以轻而易举的突破政府所精心构筑的高压阵营,转而去倾听不同声音。因此,首先要主动引导,提升主体意识,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在与一定对象的关系中所具有的主动态势、能动作用、积极态度和支配地位。[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人的主体性的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对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要遵循人的发展的客观规律,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要制定符合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精心选取教育内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创造性的对人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使教育者主动认可教育目标,接受教育内容和要求,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并加以内化,并自我选择,自我控制,自我约束和外化为自觉的行为,使受教育者对提高自我道德意识、完善自我道德水平和境界形成强烈的自主意识,把在道德实践活动中自我努力以提高自我道德境界变成自主的活动;其次,要创设情境,增强人们的价值判断能力,通过价值澄清、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和角色扮演,创设良好的情境,使人们在这种交流与感化中提高价值判断能力,要让人们明是非、知善恶、辨美丑,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深厚的民族情结;再次,要营造环境,培育民主意识,通过创设宽松 的环境,让人们主动参与到集体的管理事物中来,让他们形成平等、公平、公正的观念,从而构建一个充满和谐气氛的社会;最后,要培育人们的自律精神,要让人们经得住诱惑,耐得住考验,要有“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高尚情操。 时代在向前发展,网络塑造了一个虚拟与现实想统一的社会,我们必须在坚持已有的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顺应时代发展,从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观念、主客体的交往方式和传播载体、教育客体的空间结构和成长途径几个方面加以改进,以增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鲁洁. 网络社会·人·教育.[J] 江苏高教, 2001.1. [2 ]王德金,王术芳. 新时期金融战线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应实现八大改变.[J].理 论观察,2000.5. [3] 张蔚萍.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0.1. [4] 张志阳,孙铁牛.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走向的探讨.[J].探索:哲社版 (重庆),2000.4. [5] 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教出版社,1999. P224. [6] 张彦.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武汉), 2001.12. Several Transitions of the Work Method of the Ideology and Politics of Cybertimes Xiao Hui (College of Law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Sicence, Hunan XiangTan 411201) Abstcact: With the mass use of Internet technology, people's living environment has changed very greatly, the work method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changed accordingly too. From the mode of thinking of the educational subject , educator's attitude toward educational target , the contacts ways of the educator and educational target , propagate carrier , educational space structure , educational growth way six respect of target of target ,this text attempts to explain ideology and politics transition of work method of the new period. Keyword: Cybertimes; Think of the work method of the policy ;Transition. 作者简介:肖辉, 男,湖南株洲人,湖南科技大学200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05-3-14 4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