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园林规划设计》读书笔记

《园林规划设计》读书笔记

《园林规划设计》读书笔记

一什么是园林规划设计

园林规划设计包含园林绿地规划和园林绿地设计两个含义。园林绿地规划是指对未来园林绿地发展方向的设想安排:即按照国民经济的需要,提出园林绿地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规模﹑速度和投资等。园林绿地设计是指对某一园林绿地(包括已建和拟建的园林绿地)所占用的土地进行安排和对园林要素即山水﹑植物﹑建筑等进行合理的布局与组合。

规划指全面长远的发展计划及其制作过程。是宏观、总体、粗线条、大范围、小比例尺的,不详细反映工程各部分内容,不考虑具体的施工方案,因而规划不满足施工要求。园林规划主要解决总体控制(规模、经济各部分之间关系)、山水间架结构、功能分区、园路系统、导游路线组织、景点分级、园林建筑布局、环境容量及效益预测等原则问题。

设计指某项工程施工方案和计划及其制作过程与规划相比设计则是微观、具体、细线条、小范围、大比例尺的,甚至细微到工程的每一个构件或部位。设计必须反映工程施工部位、施工内容和工程做法,必须满足施工要求。

二园林规划设计的依据与原则

园林规划设计的依据:

1.科学依据:工程项目上科学原理和技术,如生物科学、建筑学及水、土科学等。

2.社会需要:游憩职能。

3.功能要求:功能(分区)决定设计手法。

4.经济条件:有限投资条件下,发挥最佳设计技能。

园林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适用、经济、美观;

1.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应服从总体、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要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在其框架内进行,综合考虑城市规模、性质、工业企业、居住区、交通道路、管线工程等因素,统筹安排、密切配合、协调统一。

2.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结合自然地形性质,以原有绿地为基础,充分利用山坡、沟谷水旁,尽量减少占用耕地,少耗人力物

力。

3.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要多方兼顾、均衡分布、比例合理:兼顾性质、规模、内容、投资等各方面利弊,做到点(公园等公共绿地)、线(街道、滨水绿地、游憩绿地)、面(单位附属绿地)结合,大中小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重点与一般结合,使各类园林绿地占地比例合理、均衡分布、构成有机统一整体。

4.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既要有长远规划,又要有近期的安排,做到远近结合:城市园林绿地规划既要丛长远发展的角度制定远景目标和长期发展计划;又要从当前国民经济发展出发安排近期目标和工程项目,分清轻重和缓急,考虑由近及远的过渡,作到远近结合,避免造成以后改造的困难和浪费。

5.城市园林绿地的规划与建设应结合生产、增加收入、一举多得: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要在发挥园林绿地休息游览、保护环境、美化市容等综合功能前提下,注意结合旅游、生产,形成多种经营,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增加收入。

三中国园林概述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直到19世纪末封建社会解体为止,在3000余年漫长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风景式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典园林得以持续演进的契机是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平衡和再平衡,它的逐渐完善的主要动力亦得之于此三者的自我调整而促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由此我们可以把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发展历史分为四个时期:

1.生成期

即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殷、周、秦、汉。殷、周为奴隶制国家,奴隶主贵族通过分封采邑制度获得其世袭不变的统治地位,贵族的宫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也是皇家园林的前身。秦、汉的政体演变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确立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相应地,皇家的宫廷园林规划宏大、气魄雄浑,成为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

2.转折期

相当于魏、晋、南北朝。小农经济受到豪族庄园经济的冲击,豪门土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以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民间的私家园林异军突起。佛教和

道教的流行,使得寺观园林也开始兴盛起来。形成造园活动从产生到全盛的转折,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发展的基础。

3.全盛期

相当于隋、唐。帝国复归统一,豪族势力和庄园经济受到抑制,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更为健全、完善。唐王朝的建立开创了帝国历史上一个意气风发、勇于开拓、充满活力的全盛时代。园林的发展也相应地进入了盛年期,作为一个园林体系,它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已经基本上形成了。

4.成熟时期及成熟后期

成熟时期相当于两宋到清初,继隋唐盛世之后,中国封建社会发育定型,农村的地主小农经济稳步成长,城市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市民文化的兴起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相应的,园林的发展亦由盛年期而升华为富于创造进取精神的完全成熟的境地。

成熟后期相当于清中叶到清末,清代的乾隆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盛时代,表面的繁盛掩盖着四伏的危机。园林的发展,一方面继承前一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趋于精致,表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则暴露出某些衰颓的倾向,已多少丧失前一时期的积极、创新精神。清末民初,西方文化大量涌人,中国园林的发展亦相应地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结束了它的古典时期,开始进入世界园林发展的第三阶段——近现代园林阶段。

四中国古典园林特色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其气候、文化、取材等的地方性差异,逐渐形成了江南、北方、岭南、巴蜀、西域等各种风格,其中江南、北方、岭南差异尤为突出,代表了中国园林风格发展的主流。各种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在各自造园要素的用材、形象和技法上,园林的总体规划也多少有所体现。

1.江南园林(庭院)

江南的封建文化比较发达,园林受诗文绘画的直接影响也更多一些。不少文人画家同时也是造园家,而造园匠师也多能诗善画。因此,江南园林所达到的艺术境界也最能代表当代文人所追求的“诗情画意”。

2.北方园林(北京室园)

在北方园林中,建筑的形象稳重、敦实,再加之冬季寒冷和夏季多风沙而形成的封闭感,别具一种不同于江南的刚健之美。园林的规划布局,中轴线、对景线的运用较多,更赋予园林以凝重、严谨的格调。

3.岭南园林(庭院)

岭南园林的规模比较小,且多数是宅园,一般为庭院和庭园的组合,建筑的比重较大。庭院和庭园的形式多样,它们的组合较之江南园林更为密集、紧凑,往往连宇成片。这是为了适应炎热气候而取得遮阳的效果,外墙减少了,室外暴晒的热辐射会相应有所消减,同时也便于雨季的内部联系和防御台风袭击。

4.巴蜀(川西)园林

巴蜀园林有别于富丽豪华的皇家园林、细腻清雅的江南园林与精巧纤细的岭南园林,它自然天成、古朴大方,是以“文、秀、清、幽”为风貌,以“飘逸”为风骨。不论是巴蜀的名人纪念园林还是寺观园林都带有公共游览性质,与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面向的对象和范围不同,因而更陵近民间,更直接、更真切地面对普通人生,特有一种质朴之美。

五外国园林概述

1.日本古代园林

日本早期园林是为防御、防灾或实用而建的宫苑,周围开壕筑城,内部掘池建岛,宫殿为主体,其间列植树木。而后学习中国汉唐宫苑,加强了游观设置,以观赏、游乐为主要设景、布局原则,创造了崇尚自然的朴素园林特色。日本庭园受中国苑园的启发,形成东方系的自然山水园,而日本庭园的发展变化又根据本国的地理环境、社会历史和民族感情创造出了独特的日本风格。

2.欧洲古代园林

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的建筑、园林开欧洲建筑、园林之先河,直接影响着古罗马、意大利及法国、英国等国的建筑、园林风格。后来英国吸收了中国山水园的意境,融入造园之中,对欧洲造园也有很大影响。

3.西方近、现代园林

近代园林

一般而言,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1640年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资产阶级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唤醒了低落的人文精神。园林的变革要相

对迟一些,而且是曲折的,一般认为它经历了传统园林思想变革和城市公园兴起、城市绿地系统观念的形成两个阶段。

现代园林

我国王晓俊在他2000年出版的《西方现代园林设计》一书中总结了现代园林的设计的九种倾向:①设计要素的创新;②形式与功能的结合;③现代与传统的对话;④自然的精神;⑤对意义的探索;⑥场所精神与文脉主义;⑦生态与设计;⑧当代艺术的影响;⑨向传统挑战。

六园林规划立意

中国传统园林意境创作原则

1.自然在造园艺术领域,“自然”这一原则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总体景象的硕局、组合要合乎自然,如山水景象要符合自然界山水景观生成的客观规律,是对自然山水的高度概括和提炼。二是每个山水景象要索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

2.淡泊建筑物小巧朴实,不追求宏伟华丽.色彩清新淡雅,不浓妆艳抹。

3.恬稳中国土大夫的心理特征是内向、封闭、习惯于沉思内省以取得内心的清静与心理平衡,审美情趣便是恬静。幽静的山峦涧谷,水波不兴的江湖溪流;以及苍劲古朴的老树,静寂的山居茅舍。

4.含蓄含蓄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共同特点。唯有含蓄,才能发人联想、回味无穷,而显露的、过于具体的形象,反而干扰了联想的深入和对意境的挖掘。

七园林规划布局

园林绿地总体布局结构是指园林绿地各组成要素之间搭配的关系、方式所呈现的一种总体效果。具体地说是指整个平面布局、各个景物和空间的立体造型以及整体的空间组织所呈现的一种总体效果和布局方式。中外各种园林绿地布置形式,可分为以下三种:

1.规则式园林:

规则式园林又称整形式、几何式、建筑式园林。整个平面布局、立体造型以

及建筑、广场、道路、水面、花草、树木等都要求严整对称。

2.自然式园林:

自然式园林又称风景式、山水式园林。它以模仿再现自然为主,不追求对称的平面布局,立体造型及园林要素布置均较自然和自由,相互关系较隐蔽含蓄。

3.混合式园林:

混合式园林在创作时运用综合法,即介于绝对轴线对称法和自然山水法之间的一种园林设计方法,因而兼容了自然式和规则式的特点。从整体布局来看,一般有两种情形:一是将一个园林分成两大部分,即一部分为自然式布局,而另一部分为规则式布局;二是将一个园林分成若干区,某些区域采用自然式布局,而另一些区域采用规则式布局。

八园林规划构图法则

在园林绿地中,将各种物质材料和时空因素组合成具有审美意义的平面图案、立体空间景观、动态空间景观序列以及最终成为美好和谐的园林整体环境的创作行为和过程,称为园林艺术构图。在构图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一些艺术法则。

1.多样与统一:园林中的各组成部分,它们的体形、色彩、线条、形式、风格等,要求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和一致性,给人以统一的感觉。十分相似的一些园林组成部分即产生整齐、庄严、肃穆的感觉,但过分一致又觉呆板、郁闷、单调。所以园林中常要求统一当中有变化,或是变化当中有统一。

2.对比与微差:对比指的是要素之间显著的差异;微差指的是不显著的差异。就形式美而言,对比与微差这两者都是不可缺少的。对比可以借彼此之间的烘托陪衬来突出各自的特点以求得变化;微差则可以借相互之间的共同性以求得和谐。没有对比会使人感到单调,过分地强调对比以至失去了相互之间的协调一致

3.均衡与稳定

地球具有引力,造园活动尤其是建筑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与重力作斗争的产物。再做斗争的过程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套与重力有联系的审美观念,也就是均衡与稳定。如果违背这些原则,不仅在实际上不安全,而且在感觉上也不舒服。于是人们在造景时都力求符合于均衡与稳定的原则。

4.韵律与节奏

自然界中许多事物或现象,往往由于有规律的重复出现或有秩序的变化,也可以激发人们的美感。在此基础上,人们有意识的加以模仿和运用,从而创造出各种以具有条理性、重复性和连续性为特征的美的形式——韵律美。

5.比例与尺度

园林中的比例,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园林景物、建筑物整体或某局部本身的长、宽、高之间的大小关系;二是指园林景物、建筑物整体或某局部之间的大小关系。

九园林规划景观分析

园林景观按景的主题可分为:

1.地形主题地形是园林景物的基础,是指自然界的平原、山地、河湖,山及人工创造的各种地形,能反映出不同的风景主题。平原、平坦地、太湖面貌的开阔空旷;山体的雄壮秀丽险峻奇特;溪流的多变幽深等,都可贯穿于园林设计中,来创造不同的空间,成为园景的表现主题。

2.植物主题植物是园林的毛发,是园林环境美的主题,具有显著观赏特点的乔木、灌木、草本花卉等,或以其种类或以其树形或以其色彩,形成品种、季相、群体、单体等风景主题。

3.建筑景物主题建筑是园林的眉目,在园林中起点缀、点题、控制等作用,利用建筑的风格和位置组合关系可表现出园林主题。

4.景饰小品主题园林中的雕塑作品、水池喷泉、山石小品、图腾华表、花坛瓶饰、造型灯具等等,常常具有画龙点睛、出奇制胜的景观效果。在现代园林中,常作为某个局部环境的“亮点”,而成为观赏的焦点。

5.人文典故主题用历史人物典故作园林主题,可增加园林的文化内涵,产生深远意义。人物主题,以著名人物为中心,通过人物的生平事迹的展示来使游人了解名人,达到纪念和教育目的。

园林的主题可以由一种或多种形式组成。在小庭园或大园林中的个别园体区常为一种,大园林和名胜风景区则往往包括密切组合的几种题材构成主题。

十园林规划艺术手法

园林造景是园林设计的主要内容,所谓造景主要是指在满足工程技术要求和遵循园林艺术法则的前提下,运用各种造景手法,合理组织各种造园要素,使之成为若干具有审美价值的景观和空间环境,同时又巧妙地利用了原有的各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创作行为。园林艺术法则已在前面加以论述,在具体造景创作中尚要用到许多方法,那就是造景手法。常用的造景手法可概括为如下几种:

1.主景与配景

主景或主景区是风景园林的构图中心,处理好主配景关系,就取得了提纲挚领的效果。

2.层次与景深

没有层次就没有景深。景深一般分为前(景)、中(景)、后(背景)三个大层次,中景往往是主景部分。当主景缺乏前景或背景时,便需要添景,以增加景深,从而使景观显得丰富。

3.借景与屏景

《园治》云:“嘉则收之,俗则屏之”,讲的是周围环境中有好的景观,要开辟透视线把它借进来,如果是有碍观瞻的东西,则将它屏障起来。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可透视、感受的范围中来,称为借景。

4.对景与抑景(障景)

对景多用于园林局部空间的焦点部位。多在入口对面、涌道端头、广场焦点、道路转折点、湖池对面、草坪一隅等地设置景物,一则丰富空间景观,二则引人人胜。抑景或障景,是指以遮挡视线为主要目的的景物。

5.分景与隔景

分者将空间分开之意,隔者将景物隔离之意,二者类似而略有不同。多用分法进行景区划分,分而不离,有道可通。也可用隔法进行景物隔离,隔而不断,景断意联。

6.夹景与框景

在人的视野中,两侧夹峙而中间观景为夹景,四方围框而中间观景则为框景,这是人们为组织视景线和局部定点定位观景的具体手法。

7.透景与漏景

透漏近似,略有不同。按山石品评标准,前后透视为“透”,上下漏水为“漏”。这里,景前无遮挡为“透”,景前有稀疏之物遮挡为“漏”,有时透漏可并用(“漏”的程度大到一定时便为“透”)。

8.点景与题景

在风景园林空间布局中,除了主景定位外,与主景和主景区有视线直接和间接联系的部位,如山顶、山脊、山坡、山谷、水中、岸边、瀑侧、泉旁、溪源以及凡在风景视线而又处于视线控制地位或景区转折点上,经常利用山石、植物、建筑和雕塑等景物作为景点,以打破空间的单调感,从而增加了意趣,起到了点景作用。

9.朦胧与烟景

和中国画一脉相承,在园林中巧用天时地利气候因素,创造烟雨檬陇景观,是一种独特的造景手法。

10.四时造景

运用大自然景色的四季变迁,创造春夏秋冬景观,是我国造园艺术的一大特色。

十一园林建筑与小品

园林建筑是指在园林绿地内,具有使用功能,同时又与环境构成优美的景观,以供游人游览和使用的各类建筑物或构筑物。本节拟从古典园林建筑和园林小品两大类分述之。

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1.亭

亭是园林绿地中最多见的眺览、休憩、遮阳、避雨的点景和赏景建筑。

从亭子的平面形状分有圆亭、方亭、三角亭、五角亭、六角亭、扇亭等;从屋顶形式分有单檐、重檐、三重檐、攒尖顶、乎顶、歇山顶、卷棚顶等;从布设位置分有山亭、半山亭、水亭、桥亭以及靠墙的半亭,在廊间的廊亭,在路中的路亭等。亭的布局既可单独设置,亦可组合成群。

2.廊

廊通常布置在两个建筑物或两个观赏点之间,成为空间联系和空间划分的一个重要手段。它不仅具有遮风避雨、交通联系的实用功能,而且对园林中风景的展开起着重要的组织作用。廊依位置分有爬山廊、水走廊、平地廊;依结构形式分有空廊(两面为柱子)、半廊(一面柱子一面墙)、复廊(两面为柱子、中间为漏花墙分隔);依平面形式分为直廊、曲廊、回廊等。

3.榭

《园冶》上说:“榭者,藉也。藉景而成者也。或水边,或花畔,制亦随态。”意思是说,榭这种建筑是凭借着周围景色而构成的,它的结构依照自然环境的不同可以有各种形式,而我们现在一般把“榭”看做是一种临水的建筑物,所以也称“水榭”。它的基本形式是在水边架起一个平台,平台一半伸入水中,一半架立于岸边,平面四周以低平的栏杆相围绕,然后在平台上建起一个木构的单体建筑物,其临水一侧特别开敞,成为人们在水边的一个重要休息场所。

4.舫

舫是依照船的造型在园林湖泊中建造起来的一种船形建筑物。供人们在内游玩饮宴,观赏水景,身临其中,颇有乘船荡漾于水中之感。舫的前半部多三面临水,船首一侧常设有平桥与岸相连,仿跳板之意。通常下部船体用石建,上部船舱则多木结构。由于像船但不能动,所以亦名“不系舟”。

此外,我国古典园林中还有轩、厅堂、楼阁等建筑形式。这里就不详述了。

园林小品类型及其特征

园林小品是园林中一组精美的艺术品,是体现园林的装饰性和生动性的重要构成要素。园林小品的设计倘能匠心独运,辙有点睛之妙。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小品建筑和雕塑。

1.园桌、园椅、园凳

它的作用是供人休息、赏景之用。一般布置在人流较多,景色优美的地方,如树阴下、水池、路旁、广场、花坛等游人需停留休息的地方。设计时应尽量做到构造简单,坚固舒适,造型美观。也可与花台、园灯、假山等结合布置。

2.花架

花架是攀缘植物的棚架,又是人们消夏,避荫之所。花架在造园设计中往往具有亭、廊的作用,作长线布置时,就像游廊一样能发挥建筑空间的脉络作用,形成导游路线;也可以用来划分空间,增加风景的深度。作点状布置时,就像亭

子一样,形成观赏点,并可以在此组织对环境景色的观赏。

3.园门、园窗、园墙

园门有指示导游和点缀装饰作用,一个好的园门往往给人以“引人入胜”、“别有洞天”的感觉。

园窗一般有空窗和漏窗两种形式。空窗是指不装窗扇的窗洞,它除能采光外,常作为框景,其后常设置石峰、竹丛、芭蕉之类,通过空窗,形成一幅幅绝妙的图画,使游人在游赏中不断获得新的画面感受。空窗还有使空间相互渗透,增加景深的作用。漏窗可用以分隔景区空间,使空间似隔非隔,景物若隐若现,起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隔而不断的艺术效果,而漏窗自身有景,逗人喜爱。

园墙在园林建筑中一般系指围墙和屏壁(照壁)而言。它们主要用于分隔空间、丰富景致层次及控制、引导游览路线等,是空间构图的一项重要手段。

4.雕塑

雕塑是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一种造型艺术。园林小品雕塑题材大多是人物和动物的形象,也有植物或山石以及抽象的几何体的形象,它们来源于生活,往往却予人以比生活本身更完美的欣赏和玩味,它美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有助于表现园林主题。

园林建筑与小品布局的一般原则:满足使用功能的需要、满足造景需要、讲究空间渗透与层次、讲究空间序列。

十二园林植物配置原则

1.符台园林绿地的功能要求在园林植物配置时,首先应从园林绿地的性质和功能来考虑。

2.考虑园林绿地的艺术要求园林融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文学美于一体,是以自然美为特征的空间环境艺术。因此,在园林植物配置时,不仅要满足园林绿地实用功能上的要求,取得“绿”的效果,而且应给人以美的享受,按照艺术规律的要求,来选择植物种类和确定配置方式。

3.满足园林植物的生态要求各种园林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光照、土壤、水分、温度等环境因子都有不同的要求。在园林植物配置时,只有满足这些生态要求,才能使植物正常生长和保持稳定,表现出设计效果。

4.结合园林绿地的经济要求城市园林绿地在满足使用功能、保护城市环境、美化城市面貌的前提下,还可结合生产,增加经济收益。

十三广场规划设计

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体系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常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广场可组织集会、供交通集散,也可成为车流、人流的交通枢纽或游人游览休息和组织商业贸易交流等活动的场所。广场周围一般均布置城市中的重要建筑和设施,故能集中体现城市的艺术面貌。

广场的设计原则

1.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现代广场规划设计要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要注重对人在广场上活动的环境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研究,创造出不同性质、功能、规模、各具特色的广场空间,以适应不同年龄、阶层、职业的人的多样化需要。

2.把握城市和园林空间体系分布的系统原则广场是城市和园林空间环境的重要节点,在城市和园林空间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它的建设,不能简单地“见地插场”,应该纳入城市和园林空间环境体系中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协调,既发挥广场“画龙点睛”的作用,又形成整体统一的空间关系。

3.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现代广场设计应从城市生态环境的整体出发,一方面应用园林设计的方法,通过融合、嵌入、缩微、美化和象征等手段,在点、线、面不同层次的空间领域中,引入自然,再现自然,并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特点相适应,使人们在有限的空间中,领略和体会到无限自然带来的自由清新和愉悦;另一方面城市广场设计要特别强调其生态小环境的合理性,既要有充足的阳光,又要有足够的绿化,冬暖夏凉,趋利避害,为居民的各种活动创造宜人的空间环境。

4.突出个性创造的特色原则个性特色是指广场在布局形态与空间环境方面所具有的与其他广场不同的内在本质和外部特征。

十四公园规划设计

公园中铺装地根据公园总体设计的布局要求,确定各种铺装场地的面积。铺装场地应根据集散、活动、演出、赏景、休憩等使用功能要求做出不同设计安静休息场地应利用地形、植物与喧闹区隔离。演出场地应方便观赏的适宜坡度和观众席位。

公园中广场的主要功能是为游人集散、活动、演出、休息等,其形式有自然式、规则式两种。由于功能的不同可分为集散广场、休息广场、生产广场等。

公园中地形处理,应以公园绿地需要为主题,充分利用原地形、景观、创造出自然和谐的景观骨架。结合公园外围城市道路规划标亮及部分公园分区内容和景点建设要求进行,要以最少的土方量丰富园林地形。规则式园林的中地形设计,主要是应用直线和折线,创同不同高程平面的布局。规则式园林中水体主要以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或椭圆形为主要造型的水渠水池、一般渠底、池底也为平面,在满足排水的要求下,标高基本相等。自然式园林的地形设计,首先要根据公园用地的地形特点,一般包括原有水面或低洼沼泽地、地形多变且起伏不平的山林等几种形式。地形设计还应结合各分区的要求,如安静休息区、老人活动区等都要求有一定的山林地和水面,或利用山水组合空间造成局部幽静环境。

公园中的建筑形式要与其性质、功能相协调。全园的建筑风格应保持统一。园中的建筑的作用主要是创造景观、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和防风避雨。公园中的主题建筑通常会成为公园的中心、重心。管理和附属服务建筑设施在位置、朝向、高度、体量、色彩及其使用功能,应符合公园总体设计的要求。

十五小区绿地规划设计

居住区绿地规划原则

1.统一布局,系统规划绿地规划应密切配合居住建筑、公用设施、道路系统、工程管线等部分规划,综合考虑、统筹安排。采取集中与分散,重点与一般,点、线、面相结合,以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中心游园)为中心,以道路绿地为网络,以宅旁绿地为基础,协调市政、商业服务、文化、环卫等建设。使居住区绿地既自成系统,又与居住区总体规划协调统一。

2.以人为本,设计为人居住区是人居环境最直接的空间,应充分体现以

人为本、设计为人的观念,把人的行为模式和对绿化环境的需求作为绿地设计的重要依据。以满足居民生理、心理、安全、社交、休闲和审美等方面需要为出发点,处处尊重人、关心人,使小区真正富有人情味,居民有归宿感,将居民区建设成为理想的居住乐园。

3.以绿地为主,小品点缀根据居住区多处在城市化环境和园林绿地的生态功能要求,在居住区绿地构成要素上应以绿色植物造景为主,以改善居民区小气候,满足现代人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营造一个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生态空间。考虑到居民休息和点景需要,适当点缀园林建筑小品也是必要的,其风格及手法应朴素、简洁、统一、大方。

4.利用为主,适当改造居住区绿地规划应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和现状条件,尽量利用劣地、坡地、洼地及水面作为绿化用地。以节约建园投资和用地;对原有树木、特别是古树名木应加以保护和利用,并组织到绿地中来,及早形成绿化面貌。在此基础上,根据总体布局要求,对部分零乱或主题不鲜明地段,适当加以调整或改造。

5.突出特色,强调风格特色即要有个性特点。一方面,作为整个居住区绿地规划要有自身的特色;另一方面,在整体格调统一的前提下,各局部空间也要各具特色。园林风格可多种多样,但就一个居住区绿地来讲,要强调和统一自身的风格。

6.功能实用,经济合理大处着眼,细处着手,认真研究居民日常生活行为需求,从总体规划到单体设计,力求方便实用,提高绿地及各类环境设施的使用率。建筑材料、植物材料应尽量乡土化,单体小品设计避免追求豪华、气派。既要考虑一次性建设工程造价,又要考虑降低养护管理费用。

城市的精神读后感-匠人精神读后感

城市的精神读后感:匠人精神读后感 第一篇:城市的精神读后感 城市的精神读后感 因为膝盖受伤和后期恢复的需要,不得不搁置了今年所有的旅行计划。但开阔眼界、调养身心、涤荡精神、学习他人之智慧也并不是只有身临其境才可以。某种意义上讲,读书其实是一种更便捷、更有效的方式。尤其当作者是一位在某个专业领域有建树的领军人时,通过他的视野来解读这个世界,又何乐而不为呢? 《城市的精神》是两位外籍政治哲学家贝淡宁和艾维纳合着的一本深度解读城市精神内核的书。两位作者都是外籍身份的中国大学教授,都有着在世界各地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历,作者对书中提及的城市的人文历史和文化特征都有着准确的描述和细致的考察,向读者展现了世界众多大城市及其居民表达出的自身的独特习性和价值观。整卷翻完,受益良多。 书中,作者选取了耶路撒冷、蒙特利尔、新加坡、香港、北京、牛津、柏林、巴黎、纽约共九个城市进行深入解读,这几个城市无一例外的在某一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鲜明的特点,如柏林——宽容、巴黎——浪漫、北京——政治、纽约——抱负。作者对城市的建筑和物质外观着墨很少(点到为止),也没有宏大叙事的行政精神,而是着力体现自治的、自由与自我的自下而上

的市民精神,一种真正的城市精神。笔者在感慨作者视野思维宽广深刻的同时,也不禁对以往自己对一些城市的肤浅认知而深感惭愧。 比如巴黎。相信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与其他任何城市相比,巴黎更是一个充满浪漫梦想的城市。只是,我们解读“浪漫”,巴黎人又解读“浪漫”,两者是否一致?我们对巴黎浪漫的印象或许来自于好莱坞电影中巴黎街头接吻的青年男女、或许来自于巴黎街角的悠闲舒适的咖啡馆、亦或许来自于法国总统的花边新闻。但实际上,受访的巴黎本地人对巴黎的浪漫(好莱坞版本的浪漫)假设充满怀疑甚至敌视。巴黎人的浪漫精神体现在:他们看待日常生活的途径是贬低物质享受,赞美英雄的个人主义,尊重传统而非消费主义,尊重道德而不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思考,将反正统思想的态度理想化,不怎么关心表面的社会地位。在巴黎,讨论金钱或社会地位等话题是令人反感的;卢梭对摆脱社会规范束缚的个人自我的理想化和对现代文明的压迫和不平等的攻击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的关键主题;一位在巴黎出生并成长的中国古典政治学者远离巴黎后最想念的是巴黎的思想生活、对话和娱乐;在巴黎,观点变成了理想,任务变成了让现实适应理想,而不是让理想适应现实。 比如柏林。如今的柏林,作为德国的艺术、文化和自由中心的声誉日隆,除了成为文化中心外,柏林一直在进行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的迷人工程。这些工程包括建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反犹运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看完了《艺术的故事》,再回过头看书名和内容简介,不由觉得“故事”真的是再适合不过的形容了。它概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但是相比于说它讲述了一段关于艺术的历史,更多的是在叙述艺术和艺术家们的故事。 每一个作品都是一个艺术家讲述的一个故事,书中有一半都是图片,作者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将这些故事用大众的语言娓娓道来。所以从书中,我们不只看到了艺术的发展历程,也看到了各个时代的艺术家们的生平故事。作者给了这些艺术家们新鲜的血肉,而非人物介绍中如“巴勃罗·毕加索(1881年~1973年),立体画派创始人”这样冰冷的文字。艺术家是鲜活的,他们存在于不同的时代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作为普通人类思考着关于自己与世界的事,他们把自己的思想成果酿造成艺术作品,所以这些艺术作品也是鲜活的,是艺术家们的一部分。 对于艺术的含义,贡布里希认为艺术在不同时代和地区的定义不同,而“艺术”这一概念则是武断地用一个思维框架来套所有艺术家的所有出品。贡布里希认为,仅仅由于一幅画让他想起了童年而喜欢它,没有任何问题。没有错误的“喜欢”,只有错误的“不喜欢”。错误的不喜欢指的是任由偏见蒙蔽自己,丧失了欣赏艺术作品的机会。在序中贡布里希说道,“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而在书中他又说道,“实际上根本没有艺术其物。只有艺术家,他们是男男女女,具有绝佳的天资,善于平衡形状和色彩以达到‘合适’的效果;更难得的是,他们是具有正直性格的人,绝不肯在半途止步,时刻准备放弃所有省事的效果,放弃所有表面上的成功,去经历诚实的工作的辛劳和痛苦。我们相信永远都会有艺术家诞生。” 那么艺术家又是什么?书中提到,“所谓的艺术家,从前是用有色土在洞窟的石壁上大略画个野牛形状,现在则是购买颜料,为招贴板设计广告画。”这两个例子冰山一角,并不能全面的概括一个艺术家的真正定义。但这样的说法,也说明贡布里希对艺术并不持有崇敬而疏远的态度,他认为艺术家是亲近的,艺术也是可以亲近的。他对艺术家们的创作是这么

毕设-施工组织设计--任务书

集美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工程技术学院土木工程专业1011 班学生杜军斌学号2010100025 一、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晋江阳光城翡丽湾高支模施工专项方案 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定进行日期:2014年1月10日起至2014年 5 月24日止 三、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地点: 集美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四、任务书的内容: 1.熟悉图纸 2.了解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晋江阳光城翡丽湾 建设地点:晋江英塘村,地处社马路与灵石路交叉路口 总建筑面积:1550㎡ 建筑主要结构合理使用年限50年 建筑主体耐火等级: 一级 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7度 屋面防水等级:Ⅱ级 结构形式:框架剪力墙结构 基础形式:PHC管桩基础 设计标高:室内±0.0000相当于黄海标高26.8000。 标高说明:本工程施工图所注标高及总平面图尺寸以米为单位,其余以毫米为单位,门窗尺寸均指土建砖口尺寸,建筑楼地面、窗台、吊顶标高均为完成面标高。 3.施工条件 1)施工单位资质情况以及施工能力:国家房屋建筑工程总承包特级资质 2)劳动力:满足工期要求及要求连续施工。 3)施工机械:均可满足要求。

4)水电:建设单位已从城市供水,供电网引至施工现场。 5)生活条件:在工地上设有活动房供外包工人及保卫人员住在工地,还有在工地上搭设临时的食堂供其他人员吃饭,所有生活设施须统一安排。 4.主要设计内容 1高支模的方案选择 2 高支模的施工计划 3 模板安装工艺流程 4 模板的施工方法 5 模板安装检查验收 6 模板拆除 7 模板的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8高支模安装的劳动力计划 5.进度要求 (1)2013年09月20日~10月31日,毕业设计(论文)前期准备工作; (2)2013年11月01日~11月20日,组织教师命题,修订并印刷《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 (3)2013年12月03日教研室上报毕业设计(论文)命题; (4)2013年12月06日~12月17日,学院审定毕业设计(论文)命题; (5)2013年11月22日~12月10日,举办毕业设计(论文)专题讲座; (6)2013年12月20日~26日,组织学生选题; (7)2013年12月27日~2013年12月31日审核学生选题情况,确定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 (8)2014年01月10日前,指导教师下达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9)2014年02月16日~03月15日,毕业设计(论文)实习; (10)2014年02月16日~03月15日,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1)2014年03月17日学生上交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实习鉴定; (12)2014年03月16日教研室报送毕业实习成绩; (13)2014年03月23日~03月31日,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粗纲; (14)2014年03月30日~04月12日,中期进度检查; (15)2014年04月13日~04月19日,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细纲;

《城市建设艺术》读书笔记

一、作者简介 (一)生平 卡米诺·西特(Camillo Sitte)奥地利人,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著名的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他于1889年出版《城市建设艺术》(The Art of Building Cities)一书,当时在技术领域取得了很多成就,而在艺术领域的成就几乎为零,壮观的纪念性建筑往往屹立在缺乏构思的、尴尬别扭的环境之中,该书批评了当时在城市设计中盛行的形式主义刻板模式,认真总结了中世纪城市空间艺术的有机和谐特点,努力探索城镇建设的内在规律。他非常强调城市空间要和自然环境相协调。 (二)影响 他的这些理论都是从大量分析中世纪欧洲城镇的实例中总结出来的,对后代影响很大,形成了“城市的艺术”(Civic Art)这一专门领域。对伊里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的“有机生长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国外许多近现代城市设计著作如《城市艺术》(Civic Arts)、《城镇设计》(Town Design)、《城市空间》(Urban Space)等都引用他的论述。英国建筑师吉伯德设计哈罗新城时,不能不说是受到西特的城市艺术学说的影响。” (三)地位 西特的《城市建设艺术》在西方规划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学术界常常将西特和他的这本书与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开端紧密联系在一起。“将西特称为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第一人,将此书称为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第一本经典著作是不为过誉的。” 二、历史背景 西特考察了大量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广场和街道,总结出这些街道和广场的特点:以人为基本出发点,提供了大量宜人尺度的公共空间,人们乐于在户外交流、活动。而他当时所处的时代是工业革命以来的大发展,城市不再以人为基准点而是汽车,快速路为设计原则。而当时建筑的内部变得日益舒适,从而使人们失去了对在外部空间中进行露天活动的欲望,导致许多人不愿意外出活动。他针对这一现状并结合中世纪的城市原则,归纳出适应当时条件的城市建设艺术原则,提出了一条在城市内形成一种具有文化和情感刺激的室外生活环境的美学途径,同时也奠定了建筑应是反映时代条件的有机的城市形态环境的一部分,注重城市空间形态与形体的设计。 西特认为:如果我们能得到一些建筑物间的开敞空间,步行者就会从漫长的隧道式的街道中得到解脱,小的开敞广场就能使朝向他们的建筑物与之产生一定的关系,这些室外空间就能提供改善了的外观,以及为生活和工作在建筑物中的占有者提供阳光和空气。 三、文章核心内容 本书作者在研究中世纪广场和城市平面的基础上找寻它们美的因素,然后总结一些原则,这些原则被人理解后,就在实际中加以利用。 (一)建筑物、纪念物及公共广场之间的关系 在中世纪,重要的建筑物往往集中于一个地方并有喷泉、纪念物和雕塑的装饰。这一形象能唤起人们的历史记忆并能在内心深处得到共鸣。广场和其周围的建筑物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广场都有适当的比例,装饰广场的雕塑等与广场的比例是在一个体系内的,两者相辅相成,整合出一个更高层次上的宜人空间,吸引的大量市民的参与。而当时西特所生活的环境却是另一番景象。各个重要的建筑松散地布置着,广场和其周围的建筑缺乏联系,公共广场也游离于这一整体之外,充其量只是一些停靠机动车的地方,不再有人的参与,严格意义上可以说:“广场已经‘死去’。”此外、广场的比例也

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1.居民点的形成 人类的第一次大分工出现了固定的居民点:原始群落中产生了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与河流关系密切 2.城市的形成(经济因素与文化因素要点: ⑴人类的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⑵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产生了城市。 3.城市形成的条件 基础条件——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导致了社会分工; 前提条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粮食的出现; 4.城市的定义(三要素 包括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三个方面。 5.城市与农村的区别 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6.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农村推力与城市拉力的共同作用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 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1.城市社会基本特征及其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 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2.城镇化的含义 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具体包括: ⑴人口职能的转变; ⑵产业结构的转变; ⑶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3.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⑵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

《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 内容简介:《城市建筑学》这本书1966年发表,到1982年第三版再版,随后译成西班牙语、德语、葡萄牙语和法语。1982年译成英语,1987年艾森曼主持再版。《城市建筑学》,原以为本书研究的对象本是建筑,其实是城市。这里的建筑不仅包括城市中不同的建筑和城市的视觉形象,还包括城市的建造过程。这本书包括3版的序言、绪论与四个章节。阅读过程中感觉此书的内容略显晦涩,不太好理解,读完整本书以后再看序言比较有帮助。 作者简介:阿尔多罗西,理论家、创作者、艺术家、教师兼建筑师,在他的祖国意大利以至国际范围内获得了很大的声望。1990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代表作品:卡洛菲利斯剧院,弗雷德里希大街公寓,威尼斯水上剧院,圣卡罗公墓等。 《城市建筑学》,原以为本书研究的对象本只是建筑,其实说的是城市中的建筑发展本身,城市中的建筑的自主性问题,城市中的建筑学自身的发展。 全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分类和类型学的问题。第二部分是不同的元素来分析城市的结构,第三部分是研究城市建筑和留有其印记的场所及城市的历史,第四部分讨论城市动力的基本问题和整治作为选择的问题。

一、城市建筑体的结构主要内容摘录: 因为,城市建筑物的一个普遍特征,就是能使人们会到下面的重要议题上来:个性、场所、设计和记忆。——《城市建筑学》第一章第1节城市作为人造的产品自身的建筑构成,所有那些真正转变了自然的作品构成。——《城市建筑学》第一章第3节 第一部分中强调形式感染我们,同时又赋予城市以结构,想象力和几何几亿是城市建筑物的典型特征,强调类型对于城市的意义,但试想如果城市的每一栋建筑物都具有各自的类型都具有一种纪念性,那城市真的还有意思吗?这时的城市是否又回归平庸呢?罗西指出与城市建筑体相关的主要问题:个性,场所,记忆和设计本身,但没有提到功能,但是否真的去评价城市的时候可以忽略功能呢?功能是从一种需求出发,虽然在时间的向度里,功能有它的不确定性,但从功能考虑是基于一种社会性的考虑,如果建筑脱离了他的社会性,那它存在的意义有何在?如果城市全是一种精神愉悦,而不是功能的满足,那我们也只能走向死亡。在这一部分罗西阐述了类型学的观点。多数关于城市的描述集中在其形式方面,城市建筑体虽然只能是城市的某一方面,但却是讨论问题最为具体的实际出发点。每个城市建筑体都有其独特性,其特性取决于什么?更多取决于形式而不是材料,更取决于其在时空中发展出来的复杂属性。新建的建筑就因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_艺术的故事读书心得五篇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_艺术的故事读书心得五篇 《艺术的故事》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接下来小编搜集了艺术的故事的读书笔记,仅供大家参考。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1 《艺术的故事》是贡布里希爵士编的,书中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20世纪前半叶的实验艺术发展历程。里面的内容很多,绘画、雕塑、建筑均有所涉及。倘若是其它艺术史类的著作,六七百页厚的书籍细看下来多少是需要些勇气的。还好本书通俗易懂,简明晓畅的语言就能表达严肃的题目。与一般美术史不同,这本书既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也不是用一些抽象难懂的“主义”来概括美术史,而是描述了一系列的“问题情境”。贡布里希认为艺术的发展是在艺术家不断解决由社会和艺术传统自身所提出的问题过程中形成的。在导论中,他就骇人听闻地说:“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当然,当我们大致读过他所讲述的历史,再看到他说艺术的故事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故事”时,就会真正明白他的意思。

一般公众已经安于一种观念,认为艺术家就应该创作艺术,跟鞋匠制作靴子没有多大差别。这种观念等于说,一个艺术家应该创作他曾看见过被标名为艺术的那种绘画或雕塑。人们能够理解这个含糊的要求,但是遗憾,那正是艺术家唯一做不到的事情。以前已经做过的东西不再出现任何问题,也就没有任何任务能够激发艺术家的干劲。但是批评家和“博学之士”有时也有类似的误解之过。 实际上根本没有艺术其物。只有艺术家,他们是男男女女,具有绝佳的天资,善于平衡形状和色彩以达到“合适”的效果;更难得的是,他们是具有正直性格的人,绝不肯在半途止步,时刻准备放弃所有省事的效果,放弃所有表面上的成功,去经历诚实的工作中的辛劳和痛苦。 贡布里希的讲述完美而亲切,平易近人的作品,艺术理论被以通俗的方式叙述出来,作为例子的艺术品的选用真的很合适。读者和作者也可以取得较好的互动。他所要阐释的是人们不是为了响应某种潜在的“精神”的呼召去改变传统,而是情境的改变使其不得不然。例如说到具有强烈世俗倾向的荷兰绘画,他认为是由于经过了宗教改革,从而使新教统治区内的艺术家已经没有什么自由再画祭坛画了。无论哪种社会,贡布里希所关心的是艺术家所面临的“问题情境”。不是一个统摄一切的“时代精神”,而是许许多多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吸引着

城乡规划法读书笔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读书笔记姓名:杨婉璐 学号: 班级:建筑班 指导教师:卢君君老师 书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时间:年十月 参考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网络资料(百度):《城乡规划法解读》 《城乡规划法解析》 《城乡规划法的特点俞滨洋》 《城乡规划法学习培训讲义》 第一部分:城乡规划法的完善历程年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城市建设座谈会,提出开展城市规划工作并设置相应城市规划管理构。 年,国家建委颁布了《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使城市规划工作开始走上法制的轨道。 年月,国务院颁布了我国城市规划方面的第一部行政法规《城市规划条例》,为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

依据和保障。 年月,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这是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的第一部法律。 年通过了地方性法规《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于年批准了南宁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南宁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 年月,国务院以号令发布《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的行政法规。 年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发[]号)。 年月,国务院有发布了《关于加强城乡规划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号),对城市规划法律执行的工作严格的、更高的要求。 年月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发布第号主席令予以公布,自年月日起施行,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同时废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也自然废止。 第二部分:城乡规划法的重要内容概述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篇一: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柴彦威著)笔记几点 前言:这本书,是一本很好地了解城市地理学思想史的书。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就是科学研究的武器。这本书,让我了解到研究城市地理问题的方法论。在我国,城市地 理学的研究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所以我们了解到的很多关于城市 地理学的思想史是舶来品。我所熟悉的时间地理学,后现代主义以 及芝加哥学派,人本主义的城市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我总感觉这样 的思想下提出来的城市模型在我们国家存在吗?理论和我的认识有 一定的出入(也可能是我知道的太少,观察的太少)。 本书,我主要从几个经典的学派整理出笔记,并对一些我感兴趣的 城市地理学方面很出色的大家做了简单的了解。读完此书,还是颇 有感触,“是人创造了城市,还是城市创造了人”,是本可以提高自 身地理素养的书。 关于学派的笔记 (一):经验主义及其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 就经验主义的方法论而言,经验主义方法论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传 统模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观察,通过调查及实地研究,进行经验判断与评论,进而得出结论。二是强调归纳与综合。 经验主义来源于17世纪英国人洛克的系统性阐述。洛克主张,人的心志本是空白的表格,后来其经验足迹在上面。经验主义否定了人 拥有与生俱来的观点或不用借由经验就可以获得知识。经验主义者 观点,由感受得到的经验,必须经过适当的归纳或是演绎,才能铸 成知识。经验主义的两个学派,温和的经验主义与激进的经验主义,前者部分认为,意识的技能诸如记忆想象和语言的冠能是内在的能力,后者认为,意念的内容和整过过程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内部能力,而只能习得而来。 经验主义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案例,一是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 模式归纳,例如,19世纪20年代开始,美国芝加哥学派以美国大城市为例,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做出大量描述性分析,将现实的城市 社会空间结构归纳为抽象的空间结构。二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验 主义研究,其中约翰斯顿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验主义研究在城市 地理学中应用为典型案例。三是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经验主义,雅

读后感艺术字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作者:唐思恺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生活对于现代得人似乎非常难,生活让我们很累。人们不停地奔波,因为我们不断的追求。 《生活的艺术》是1937年林语堂在美国专门从事创作后发表的第一本著作。其后成为美国当时的畅销书,并为翻译成十余种语言,其中当然包括中文。林语堂在这本书中表达了他个人对生活方方面面的看法与见解。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版本(因为林语堂在书中的某些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发生一些冲突,编者在整理出版过程中对原著进行了一定的删改)分为十四章,每章都会有一个特定的话题。 ‘我这样地做一个人,文中讲到了快乐问题,有一处文字引起了我的思考——“惠特曼说: 已经满意了。’所以我也以为我现在活着,并且也许还可以再活几十年,人类的生命存在着,那就已经够了。这样看法,这个问题便变为极简单,而不容有两个答语,就是人生的目的除了去享受人生外,还有什么呢?”是的,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活着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活法。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开开心心地过每一天呢?开心地活着更有价值。日子一天一天地过,我们一天一天地重复着生活,日起日落,其实生活就这么简单。但是如何从简单中得到乐趣呢?那就要 用心去挖掘,去享受每一个美的片段。“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也不难理解其中的含义。但是能真正做到的有几个呢?在这个物质诱惑的时代,很多人都茫然地追求着金钱、地位。是的,追求自己要的东西固然没错,但是有多少人,等到他真正成为富翁时,才知道那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你要明确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生活其实没必要太多的强求,开心就好。 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使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 我们要学会享受生活,热爱生活,积极的过好每一天。第一遍读《生活的艺术》或许我涉世未深,感悟谈不上,感触有一点。或许30 年后,40 年后还可以再读读它,那时候,是否会有更深的体会……篇二:《艺术发展史》读后感 翻译者是范景中教授,1951年生,现任中国美术学院《新美术》和《美术译丛》的主编,曾有《艺术与错觉》(与林夕、李本正合译浙摄影出版社)和《贡布里希论文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等译、编著作发表。 贡布里希在编写这书时,无法印刷在插图里的作品就不选用。这对作者有多挑战我是不知道,但对读者而言,所有拗口的名字,神秘的术语,瞬间几乎都变得平易近人起来。 于是当书中出现类似”雷诺兹的肖像画和委拉斯凯兹的直接布局相比就不那么自然,精心设计的味道要浓的多“这种话时,我们这类初学艺术的人就再不用向以往一样翻白眼了,而是只要按照指示翻两张书页,对比下两张插图,然后就可以心满意足的咂咂嘴,表示,恩,你说的很有道理,我们英雄所见略同。 而就实用方面,我觉得在评判艺术作品时,一方面固然要直面我们的内心,询问这件作品是否真实的打动了自己,(而不是某种附庸风雅的潜意识)。另一方面,对历史上的大师们曾经做到过的,想要做到的,没有做到的,也得有一个粗浅的了解。 因为毕竟有一个很讽刺的现象就是,当年越是伟大的创举就越是容易被后世无限的模仿,也就越是容易被我们习惯和以至于认为平淡无奇以至于熟视无睹。这真是对大师们最大的侮辱了。 经史论课的老师推荐,下到了《艺术发展史》的电子版。刚停下,看完了这本书。是一本能静下来欣赏的艺术。

(完整word版)行政法基本原则读书笔记

《行政法基本原则研究》读书笔记 在当代,法治是实现民主与自由的一个重要标准。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针,是世界环境体系下的大趋势。它要求我国行政职权行使法治化,公正化,高效化。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关于制定《行政程序法》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同时相关部门也在起草中。所以现阶段,关于行政程序法基本原则的探讨对我国行政程序法在立法指导以及对规则的补充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近日,我拜读了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行政法基本原则研究》一书。该书主要基于比较与宪政的视角,运用矛盾与价值分析、哲理与实证分析等多种方法,集中围绕行政法基本原则是什么、有哪些及如何适用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对行政法基本原则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 该书首先着力阐述了行政法基本原则对于行政法学的特殊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从西方两大法系各国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对比入手,对行政法基本原则进行了科学定位,并归纳总结出了两大法系所存在的普遍性规律和共性特征。在充分分析了解我国现有理论的基础上,采用矛盾分析、价值分析与宪政分析的方法,重新界定了行政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确立标准,并首次提出行政法定、行政均衡和行政正当三大行政法基本原则。 一、行政法基本原则存在的价值和必要

目前为止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没有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行政法法典,归结起来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行政法的调整范围广泛。第二,行政法规范的性质复杂。如警察行政法规范与教育行政法规范,行政征收规范与行政给付规范等。第三、行政法规范的变化频繁。没有一部完整的行政法法典,则迫切需要合理完善的行政法基本原则来规范和指导行政行为。 在不能完善行政法法典化的过程中,行政法的整合价值、协调价值、优化价值就会有突出的作用和表现。 整合价值在行政法基本原则中的具体体现就是它对行政规范具有重要的稳定、协调和优化价值。这就能充分适应行政的灵活性的需要,而稳定和连续。而协调价值则是具体体现在当冲突规范不可避免的出现时,“规则之平衡器”既为原则。在行政法规范的广泛性和多变性的基础上,不仅会出现规范间的冲突,还会有“恶法”出现的可能性。此时法的基本原则会发挥其导向作用,对行政法规范的良性运作与良性发展起作用。 二、西方两大法系行政法基本原则比较 (一)大陆法系——法、德为代表 法国被誉为“行政法母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使得法国的行政法体系虽然规模宏大但却不显得杂乱无章。在法国行政法制原则和均衡原则被认为是法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钟鼓楼读后感

读钟鼓楼有感 大一上学期的大学语文老师讲的红楼梦很有意思,进一步了解红楼梦,喜欢上了刘心武,所以读了他的这本钟鼓楼。 很惊讶一天的事他能写成一本书,1982年12月12日的北京钟鼓楼附近的一个四合院里的琐碎小事在他笔下生动的铺展开来,通过这一天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展示了那个年代北京人的真实生活,虽然我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可当文章将四合院,大大小小的胡同,和一个个鲜活的面孔展现给我的时候,我居然能深刻的体会和理解,所有的有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亲切,难道这就是中华民族血脉的相连? 作者借薛大娘家二儿子的婚事,向我们展现了刚刚改革开放后几十张鲜活的脸孔,形形象象的人尽收于我们的眼底。善良本份却与不能与儿媳好好相处的薛大娘,不迷信却在意儿子结婚的日子是不是双数的日子,怕逢上单数的日子生出不吉利的丧偶效果,相信现代的20世纪也是这样,你可以轻易得荡涤繁缛的迷信习俗,却很难消除存在于人们内心中的原始迷信心理。只为了是内心平静悠闲的薛永全大爷,在解放前当过喇嘛,解放后变成摊贩,后而又变为公私合营和国营商场的售货员。对于别人的喇嘛可以结婚嘲笑他不以为意,在他看来,那是挣钱的职业,在儿子结婚的这一天还去刹海后海边遛弯、打八卦掌呢。17 时髦活力的冯婉珠,和荀磊自由恋爱,不会歧视绣鞋的姑娘,见到荀磊翻译的书因为不正当的理由退稿时,愤愤不平的说要到出版局去告他。多情善感的张秀藻,单相思与荀磊,又不想复杂的让那些琐事影响了自己的事业心。才华横溢的荀磊,生于1960年“大跃进”那个困苦的时期,在父亲的引导下,成了乱哄哄的教室中少数听讲的学生,没有书读,他就读那过了时的台历。以第一名的外语成绩成为某外事部门的培训人员,后送去英国培训,一直保持第一的名词,并把第二甩的远远的。钟情艺术的澹台智珠,在事业与家庭之间与丈夫存在争吵,希望事业更近一步,却不想与丈夫这样每天闹矛盾,在文化大革命开始时,被作为“封资修的黑苗子”冲击,因讲错一句话被打成“反革命”,曾偷偷喝了半瓶“敌敌畏”没死成,经历昏迷、呆滞、麻木、消沉、痛苦、绝望,,,,,后又转变为冷静、任命、无求、开通、企望,,,,,,1977年重新练功,成就如今的小有名气。30 淡泊名利的海西宾,虽然不是海奶奶的亲孙子,却一直很孝顺,积极向上的路喜纯,虽出身于社会的最底层,但他从不放弃自己,被势利眼瞧不上,却被餐馆当红案的何师傅收为私人徒弟,他努力学习,不放过每一次练功机会。在薛家忙了一天之后并没有要一点报酬,而是交到了一群亲近的朋友。敢做敢为的慕樱,轰轰烈烈的嫁给了一位抗美援朝的残废的军人,后来发现那不是爱,毅然离婚,嫁给了葛尊志,当葛尊志因为她失去了大好前途,在家细心收拾,对她关怀备至时,她又毅然离婚,因为她爱上了别人,她说婚外爱情是合理的,如果爱情消失了,再维持婚姻是不道德的,是虚伪的。她的这种观点在当时的确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心地善良性格不好而招人讨厌的詹丽颖,不懂的理解别人,固然从未有意伤害别人,说出的话却让人难受,就因为她这种性格,曾被当作“右派”受了20多年的改造,平反后性格却无收敛。,,,,,,,43 对于一个人,刘心武基本上也不给他定调,不象我们长期看到的作品,好人很好,坏人很坏,他总是给他笔下的人物留下了一点余地,让人感觉那些人仿佛就活在我们身边。这些钟鼓楼旁边的北京居民展现了那个年代北京的真实生活。一部作品,一天的生活,写活了一群群北京市民、写活了一个活生生的北京城。 小说中多次提到“历史感”,作者认为普通老百姓的吃、穿、住、行才是构成历史的脉络,每个老百姓都应该具有历史感,历史并不只属于名人伟人,我们的生活并不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的喜怒哀乐、生死哭歌都将载入史册。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是单独地存在着。他必与许许多多的人共存于一个空间之中,这便构成了社会。而在同一个社会中,人们的阶级意识不同,政治方向不同,经济利益不同,人生态度不同,道德品质不同,文化教养不同,性格旨趣不

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

《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 姓名:学号:13131008 班级:城规A班 在学习《建筑初步》这门课程之后,对建筑的了解也慢慢的加多,也有较大的兴趣想要更加深入的认识建筑的内容。因为是城规专业的缘故,所以在对建筑的认识基础上自然而然地会跟城市联系起来。最后,我选择了《城市建筑学》这本书来读,想要对城市建筑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这之前,我是看过了书的简介,和作者的简历,发现这本书的内容丰富,与我们学习的专业联系也很紧密。 《城市建筑学》这本书是作者阿尔多·罗西在1966年发表。这本书在当代建筑理论界引起过巨大反响。罗西是意大利理性主义建筑运动的领头人,也是当今最有影响的一位理论家。《城市建筑学》是建筑和城市理论相结合的一部重要著作,深受建筑师和设计师欢迎的一部理论论著。罗西在本书中对现代建筑运动进行了重新评价,同时也分析了城市建设的规则和形式。在书的前言中得知作者的成就如此多,于是,我也在网上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这本书将为我国城市规划师、建筑师等专业人员及相关专业在校师生提供许多启发和教益,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开发等专业很实用和具有极好参考借鉴价值的图书和教学参考书。所以我更加确定了,我选读的这本书将会让我受益良多,更加适合我的专业需要。 《城市建筑学》这本书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分类和类型学的问题。第二部分是由不同的元素来分析城市的结构,第三部分是研究城市建筑和留有其印记的场所及城市的历史,第四部分讨论城市动

力的基本问题和整治作为选择的问题。在正文中,罗西有很多句子是在说城市是具有很多建筑才有的特征的,比如城市和建筑一样,都是“人的构筑物”、是“一个艺术品”,是“一个整体”、是“由几个部分有机结合起来的”、是“一个建造的过程”、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会逐渐积累人的痕迹和记忆的”,等等。罗西在很多地方都给人感觉是想好好阐述一下这些城市具有的“建筑性”的。所以,我想建筑的集合就是城市吧,即使现在有在上城市原理这门课程,但是对城市的概念还是很模糊,到底怎样建筑集合拆能称作建筑?不过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好像觉得城市的定义有那么的了解了一些。城市必须被理解为建筑,不仅是所有建筑物的总合,而且是一个历时的建造。我们在研究中描述城市的形式,其形式由一切实存的社会事实和经验所规定,建筑又是形式的具体显现。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罗西降到城市的个性,场所,记忆和设计本身,但没有提到功能,但是去评价城市的时候怎么可以忽略功能呢?功能是从一种需求出发,功能有它的不确定性,但从功能考虑是基于一种社会性的考虑,如果建筑脱离了他的社会性功能,那它存在的意义有何在?如果城市全是一种精神愉悦,而不是功能的满足,那我们也只能走向死亡。但是罗西却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建筑学本身,去更深层次的分析城市建筑特征及其复杂的美学意图和需求。建筑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所以建筑美学对一个城市的底蕴起着一个非常大的作用。 在罗西的哲理中,建筑类型与人类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一种生

艺术读书笔记4篇

艺术读书笔记4篇 本文是关于艺术读书笔记4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领导的语言艺术》作者:邢春如,出版方:辽海出版社 书籍简介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是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它同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思维的载体和物质外壳以及表现形式。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意义内容的,音义结合的词汇建筑材料和语法组织规律的体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 语言是人类的创造,只有人类具有真正的语言。只有人类才会把无意义的语音按照各种方式组合起来,成为有意义的语素,再把为数众多的语素按照各种方式组合成话语,用无穷变化的形式来表示变化无穷的意义。 人类创造了语言之后又创造了文。文是语言的视觉形式,突破了口语所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口才是我们在交际的过程中,口语语言表达得十分准确、得体、生动、巧妙、有效,能够达到特定交际目的和取得圆满交际效果的口语表达艺术与技巧。 口才是一种综合能力,不仅包括语言表达,还包括聆听、应变等多项能力。中国著名演讲家、“新中国演讲事业开拓者”、中国第一位演讲学教授邵守义有一句名言:“是人才未必有口才,有口才必定是人才。”有口才的人说话具有“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等特征。总之,善表达,会聆听,能判断,巧应对,是衡量口才好与坏的重要标准。 口才并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它是靠刻苦训练得来的。古今中外历史上一切口若悬河、能言善辩的演讲家、雄辩家。他们无一不是靠刻苦训练而获得成功的。 近日,我有幸读了《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对于其中关于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有一些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以下为一些读书心得体会。 一直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语文课常用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以教材为依

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

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 【篇一:建筑读书笔记】 《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读书笔记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 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名 族性和时代感。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 类型。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 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 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造型艺术之一。建筑,它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工程技术和建 筑艺术的综合创作,各种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的建造活动。从而可知,建筑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物质生活环境。即人类生活所必需的 居住和活动的场所,也是为满足人们生活、生产或从事其他活动而 创造的空间环境。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是通过建筑群 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体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 构造型,亦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 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院、家具陈设等多方面的 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建筑起源于人类劳动实践和日常生活遮风雨、避群害的实用目的, 是人类抵抗自然力的第一道屏障。作为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形式 之一,车尔尼雪夫斯基一针见血地指出:“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比其 他各种实际活动更专一无二地服从美感要求。”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建筑空间与实 体的对立统一,静态的、固定的、表现性的、综合性的实用造型艺术,内容表现上的正面性、抽象性和象征性,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等。从而可知,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它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 美的感受。同时,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故建筑艺术形象 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历代建筑 艺术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的制约,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 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族群、单体建筑一级 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近现代中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书笔记 梅列二实小颜艳晖 本书作者:张文质 内容简介: 这本书整合了张文质九场教育讲演的实录,是一本对教师、对教育工作者的宣传稿。作为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张文质长期扎根民间,深入基层,关注一线教师的生存与成长,关注教育改革在中小学课堂的展开与困难。基于这种持续的田野考察和深切的草根情怀,张文质提出了“教育是慢的艺术”的重要观点。这既是针对当下教育现状的一种理性反拨,也是返回教育本质的一种“心向往之”的努力。 读书笔记之一 / 1.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传统文化的基因,只是没有被我们自己意识到罢了。 2.我们总是以自己的偏见先入为主地看待他人和问题,也就总难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因此,要抛开"庸俗的辩证法",让学生直面文本,直面人生,形成自己的感悟体验与思想。 3.这不是你的错,这是你的命! 4.叶澜教授说,我们这二十多年教育最大的失误在于,我们忽视了具体个人。5.康德说,不能把人当作手段,当作工具。 6.一个教师要具有深厚的学科素养。 7.写文章要有气吞万里的气势,要有舍我其谁的气概。 8.教师对叫不出名字的学生是既熟悉却又无法具体化。能轻松地叫出一个又一个具体学生的名字,说明学生都是真实的人。 ,

9.一种强硬、粗暴、侵害、负面的师道尊严,使得孩子一开始就受了一种反教育的方式,他对和蔼、从容、温润、鼓励反而不适应了。他要强硬的,要粗暴的才感觉到更舒服,更适应,这是教育的最大失败。 10.读书是一种最高贵、最奢侈的生活。 读书笔记之二 1.学校要给孩子一个更好的童年,而不是更高的分数,这样的学校才是好的学校,才是优质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才是优质教育。 2.我们要有坚定地把孩子培养成有责任感、有独立意识、有判断力,同时生命又是非常阳光的那样的人的教育信仰。 3.思想都是在内心激烈的矛盾和冲突中产生的。没有冲突碰撞,就没有思想。] 4.学校每年都要举办几场读书报告会,开几场读书讲座。 5.人需要有梦想,尽管无法实现,甚至不切实际,但无妨去梦去想。梦想要超脱一些,离奇一些,天马行空一些,但就是不要太现实。 6.学校要有常设的教师论坛,促进思想的自由交流。 7.教师之间最理想的关系是"学术性交往与亲情性交往"。 8.正是因为彼此熟悉,这样的课堂大概也会更为自然、真诚一些吧。 读书笔记之三 》 1.我常常发现,更可怕的是人失去耐心,缺乏最基本的修养;更可怕的是不自知,自我陶醉,自甘粗鲁、卑俗,有时候这一切才是教育更为具体、尖锐的问题,但是它往往被各种任务、指标、困难遮蔽了。因此研究教育,最需要的是倾听、观察、记录和描述,研究教育就是“回家”,回到教育,回到细致、持久的省悟之中。

10月工作心得体会

10月工作心得体会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加倍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足,为分局工作的整体推进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一起分享10月份工作心得体会结尾。 10月工作心得体会(一) 在xx集团公司工作已经两年了,在集团公司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同事们的热情帮助下,我已完全融入到了“xx集团公司”这个大家庭。 我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扎实工作,科学规范的做好日常事务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工作任务,个人的工作技能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虽然工作中还存在不足之处,但应该说付出了不少,也收获了很多,我自己感到成长了,也逐渐成熟了,工作模式上有了新的突破,工作方式有了较大的改变,现将本年度工作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以踏实的工作态度,适应办公室工作特点。 办公室是总经理室直接领导下的综合管理机构,是承上启下、沟通内外、协调左右、联系四面八方的枢纽,推动各项工作朝着既定目标前进的中心。 办公室是公司运转的一个重要枢纽部门,对公司内外的许多工作进行协调、沟通,做到上情下达,这就决定了办公室工作繁杂的特点。在文件起草、提供调研资料都要为领导

决策提供一些有益的资料、数据。面对繁杂琐碎的大量事务性工作(文书处理、档案管理、文件批转、迎来送往等),自我强化工作意识,注意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工作效率,冷静办理各项事务,力求周全、准确、适度,避免疏漏和差错,至今基本做到了事事有着落。 1、认真做好集团公司的日常性工作。 (1)文书工作严要求。 秘书工作要求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材料的写作要求尽可能的详尽、准确,这样才能保证向领导反映准确信息,为及时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第一、我坚持在自学的基础上,努力钻研业务,在观察中学习,积极向领导、其他部门和同事学习,仔细分析上级机关的材料,多进行换位思考,努力提高写作水平。 第二、我坚持读书看报,收看新闻。坚持做到勤思、常练、多改,努力提高文章质量,虚心与同事交流写作体会,汲取有益经验。 (2)公文轮阅归档及时。 文件的流转、阅办严格按照公司规章制度要求,保证各类文件拟办、传阅的时效性,并及时将上级文件精神传达至各分、子公司,确保信息畅通。待文件阅办完毕后,负责文件的归档、保管以及查阅。 (3)下发文件无差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