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10小石潭记精品教案(部编版)

10小石潭记精品教案(部编版)

10小石潭记精品教案(部编版)
10小石潭记精品教案(部编版)

10.《小石潭记》

【教学立意】

《小石潭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是以写景记游为主的古代散文名篇。全文以不足二百字的篇幅,生动描写了人迹罕至的小石潭环境景物的清幽静谧之美,抒发了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它以移步换景和定点特写的记游方式展示作者的心理感受及心理变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课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以各种形式的朗读去读懂理解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叙事写景、抒情状物相结合的特点;启发学生通过品位语言,体会作者在此篇游记中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感悟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的情感。

3.通过阅读文章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点?。??

2.仔细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感悟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的情感?。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的特征移步换景的写法。

2.品味文章寓情于景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见证一场美丽的邂逅——千里之外、千年之前的一个文人和一个小石潭的邂逅。我们先来认识这位文人柳宗元。

二、走近作者:

(投影相关资料)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人,着名文学家、哲学家。805年参与王叔文主持的永贞革新,不久革新运动失败,他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又被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死于柳州,享年47岁。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着有《柳河东集》。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着名的是《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这些作品,通过生动逼真的景物描写,寄托了作者的身世之慨,是游记散文的杰作。

学生朗读资料,了解作者。

三、诵读赏析感悟:

(一)一读文章确无误

1、学习这一课,第一个要求就是读书,大声地朗读,每一个字都咬准,不添字,不漏字。开始读。

2、学生朗读课文。

3、强调词语:

读这篇文章,有一些词语需要强调。大家一起把这几个词语读一下。(大屏幕显示)

篁竹清冽卷石参差佁然翕忽差互寂寥

学生齐读词语。

还有一批词语也要注意它们的读音。(大屏幕显示)请反复朗读:

如鸣佩环水尤清冽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影布石上往来翕忽斗折蛇行犬牙差互竹树环合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学生朗读上面的词语。

(二)二读文章品味道

1、刚才大家读了一遍课文,我感觉读得较流畅了,但是没有读出一种味道。假如你是柳宗元,写了这篇文章后,非常有兴致地来诵读它,你看——(师示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这样来读,沉浸其中,好像欣赏你自己的作品。请你试着用这种感觉读出沉浸美景的味道来。再读一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出兴致,读出沉浸美景的味道。

(三)三读文章通文意

1、听着大家的朗读,老师也不禁沉浸其中。请大家再读课文,边读边结合注释和手中资料,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句的意义和用法,并标注疑难,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疏通文意,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质疑问难。

4、检查学生词句掌握情况(大屏幕显示)

解释划线的字词,并翻译句子

1、皆若空游无所依。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其岸势犬牙差互。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心乐之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师强调:1、2、3句中的词语都是名词用作状语,文中还有一些这样的词语,你能找出来并解释吗

学生回答:“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中“西”,“下见小潭日光下澈”中“下”,“潭西南而望”中“西南”。

(四)四读文章知内容

1、刚才听你们的译读,老师感觉每一位同学都读得很好。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集体的活动。就是我们齐读课文,每读一段就停顿一下,这个时候一定要有一个人来把这一段的意思概括一下,然后继续再往下读。

2、学生分段齐读课文,并概括每一段的意思。

教师点拨:老师每一段都用十个字概括(大屏幕显示):

小小的石潭,青翠的树蔓

清澈的潭水,快乐的游鱼

蜿蜒的小溪,参差的石岸

凄清的景色,孤寂的感受

同游的人物,跟随的小生

3、小结过渡:简单的五句话,每句话10个字,我们就美美的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小石潭的美初步呈现在我们面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柳宗元在小石潭欣赏了哪些自然景物请大家细读课文,用你的一双慧眼去发现,结合语句赏析体会它们的特点。

(五)五读文章赏美景

1、学生细读文章,思考问题:

作者描写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结合语句具体赏析。

2、小组讨论展示赏析景物特点,教师适时适当点拨:

潭石——异石纷呈潭树——青翠披拂潭鱼——灵动快乐

潭水——声悦水澈潭源——曲折神秘四周——幽寂凄清

3、教师点拨写作技巧。

老师讲讲自己的发现:

看第1段的写法。它是移步换景,边走边发现,先是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然后伐竹取道,然后见着小潭,然后见着千奇百怪的石头,然后看到美丽秀美的树、石岸。移步换景,有动有静,动静结合。这个写法用得非常好。

第2段就不同了。第2段用了一个定点特写,集中他的笔力写小石潭水。写潭水,是一笔两用。为什么叫一笔两用呢就是他写的是鱼,表现的是水。既写了鱼,又写了水。我们看见的是鱼,我们读出来的是水。所以一笔两用,精彩得很。

第3段的写法又不同。它由近及远,留有悬念。“潭西南而望”,目力打开。然后看见“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远远望去不可知其源。那里又有什么样的神秘的地方呢不知道。由近及远,让我们去想象。

第4段更漂亮。它是环视四周地写。语言标志是“四面竹树环合”,他在幽静幽僻的环境里面四处看了一下,“寂寥无人”,于是感到“悄怆幽邃,凄神寒骨”。这是环视四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大屏幕显示)自由发现:

移步换景,动静结合

定点特写,一笔两用

由近及远,留有悬念

环视四周,情景交融

小结:移步换景,定点特写,由近及远,环视四周。这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精妙之处。因此说它是精品,是经典。面对如此美景,作者的心情如何呢让我们再读课文,走进柳宗元的精神世界。

(六)六读文章悟情感

1、学生读文思考:欣赏美景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有变化吗从文中找出能直接体现作者心情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能直接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学生分析体会,自由回答,感悟作者的忧乐之情。

3、小组讨论: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a.教师点拨:(大屏幕显示)写作背景:

柳宗元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满腹才华,想用自己的智慧和谋略为朝廷出力,因此他积极参与政治改革。但不幸的是,改革失败,他被发配到了偏远的永州,做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司马。祸不单行,相依为命的老母不久病故,居处遭火,只能与寺院僧人同住,亲友疏离,当地官员监视。在这艰难的处境中,他不想把自己蜷缩在悲痛和无助里,他“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把自己流放到了永州的山水中。所幸的是,永州的山水接纳了他,也读懂了他的快乐与悲哀。他在小石潭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一个无人问津却秀丽奇特的地方,这难道不是他自己的写照吗难怪有人说,读《小石潭记》,就如同品一杯淡淡的苦丁茶,清香在前,仔细品味却有一种悲苦在后。

b.学生自由发言讨论结果。

二者是矛盾的统一体,“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凄苦忧伤是感情主调;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便寄情山水,自寻快乐。但这种“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凄苦忧伤便流露出来。

4、教师小结:这就是“两乐关情,一清明心;小潭如梦,乐难遣忧”。

四、课时总结,感悟人生

1、(大屏幕显示)小石潭的一块石头,激起了横亘九州,绵延千年的千层波浪!是什么成就

了柳宗元呢

余秋雨在《柳侯祠》一文中说——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雨果说——一颗心灵的叹息, 能比一城的喧嚣道出更多的东西。

我们说——“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被贬的痛苦未必没有价值,命运的坎坷未必没有意义。

2、思考感悟人生:我们学过的文章中有哪些作者也有和柳宗元一样被贬的经历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态度对我们有何启发

(学生回答)苏轼、刘禹锡、白居易、欧阳修等等。他们在被贬的过程中磨炼了心志,奋发有为,厄运中自觉寻求解脱,写出了千古妙文。可见,困难挫折并不可怕,好好利用,有助于我们的成长。

3、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被贬的柳宗元,中国文化也就少了一篇好文章,当我们失意时,也就少了一个安放心灵的地方。一千多年过去了,那些曾经显赫一时的权贵是谁哈!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名字的,是踏遍永州山山水水的柳宗元,是西山小丘旁那个失意的人,那个诗意的小石潭,以及他们之间那场美丽的邂逅。

五、布置作业

失意的文人常常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请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一系列的文人,如:苏轼、刘禹锡、白居易、欧阳修等人,作一番了解,选择一位你最感兴趣的,深入他的内心,摘录他的诗文,并加以赏析,说说在其语言文字背后有着一个怎样的灵魂。

附:板书设计:

景美境幽——移步换景

小石潭记

忧乐关情——寓情于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