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意义的探究_克里斯蒂安_诺伯格_舒尔茨建筑理论评述

意义的探究_克里斯蒂安_诺伯格_舒尔茨建筑理论评述

意义的探究_克里斯蒂安_诺伯格_舒尔茨建筑理论评述
意义的探究_克里斯蒂安_诺伯格_舒尔茨建筑理论评述

意义的探究

———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建筑理论评述

王群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收稿日期:1997年4月文摘:60年代初期以来,挪威建筑历史和理论学家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以其大量的著作,为战后建筑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无论是以格式塔心理学和符号学概念为框架的早期著说,还是后来转向更为哲学化的、以存在主义和现象学思维为基础的理论构造,他孜孜以求的都是建筑的意义。他所探讨的建筑现象学以及与之相关的“场所”、“场所精神”、“生活世界”,“特征”、“认同”等概念均包含了发人深思的理论课题。与此同时,面对诺伯格-舒尔茨呼吁建筑之生活世界的理论大厦,不可避免的问题正在于如何涉及和理解所谓的“生活世界”以及自上而下进行理论构造的可质疑性,在我们这样一个发生巨变的世界里,理论不能将建筑的意义仅与过去的物质环境相联系,更重要的是与当今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相联系。

Abstract:Since t he earl y1960’s,t he t heoretical work of Christian Norber g-Schulz,t he Norwe g ian architect ural historian and t heorist,has been an im p ortant p art of t he p ost2war develo p ment of architect ural t heor y.His unremittin g effort is to find t he meanin g of ar2 chitect ure,whet her t his is done in form of his earlier st udies ins p ired b y Gestalt p s y chol2 o gy and semiotics,or t he p hiloso p hicall y oriented writin g s based on existential and p he2 nomenolo g ical t hinkin g later on.The p henomenolo gy of architect ure t hat heinitiated touches u p on man y t hou g ht-p rovokin g issuse,such as“p lace”,“g enius loci”,“life-world”,“character”,“identit y”and t he like.Meanwhile,however,in face of his t heo2 retical edifice callin g for t he lifeworld of architect ure,t he q uestion t hat can be raised is p recisel y how to a pp roach and understand t he so-called“life-world”,which in t urn brin g s into q uestion t he validit y of constit utin g t heor y f rom above.G iven t he world like ours,which has under g one p rofound chan g es,t heor y must p rovide p ossibilities to g round t he meanin g of architect ure in relation to t he p resent realit y of our existence,here and now,rat her t han to t he p h y sical environment of t he p ast.

关键词:建筑理论,意义,现象学,生活世界

K e y words:architect ural t heor y,meanin g,p henomenolo gy,life-world

说到北欧现代建筑,人们就不能不提及

挪威当代建筑历史和理论学家克里斯蒂安

?诺伯格-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 g-

Schulz)和他的建筑理论。事实上,由丹麦学

者尼尔斯-乌勒?隆德(Nils-Ole L und)

撰写,现已成为有关北欧现代建筑方面经典

著作的《北欧建筑》(Nordisk arkitekt ur)一

书就为论述诺伯格-舒尔茨的建筑理论专

辟一章。隆德这样做不是没有道理的。自从

1949年在瑞士苏黎世高工(E TH)修完建筑

学科之后,诺伯格-舒尔茨就以各种形式活

跃在挪威、北欧以及世界建筑界。他先是从

事建筑实践,并组建和积极参与世界建筑师

协会挪威分会的活动。其后于1963年出任

挪威建筑杂志《建筑艺术》(B ygg ekunst)主

编15年,是该杂志任期最长的一位主编。这

期间,他为该杂志撰写了大量专题文章,对

挪威建筑界影响甚大。此外,从50年代初开

始,诺伯格-舒尔茨就担任部分建筑教学工

作。70年代中旬被任命为奥斯陆建筑学院

教授之后,更以著书育人为己任,至今锲而

不舍。当然,在诺伯格-舒尔茨多样化的建

筑生涯之中,最具影响并给他带来广泛国际

声誉的还是他大量的历史和理论著作。在这

一点上,诺伯格-舒尔茨最象他在苏黎世高

工的老师吉提翁(Si g f ried G iedion):对巴洛

克的热爱和对20世纪的关注兼而有之;历

史研究和理论著说齐头并进,相辅相成。

不过,被普遍视为诺伯格-舒尔茨理论

生涯成名之作的《建筑的意向》(Intentions

in Architect ure,以下简称《意向》)一书却不

是一部吉提翁式的著作。因为如果说吉提翁

的著作主要是以传统艺术史的观点和方法

写成的话,那么《意向》一书要做的正是摆脱

传统艺术史的范畴和概念而另辟新路。早在

50年代初期获美国福布莱特(Fulbri g ht)基

建筑理论

金会奖学金赴哈佛大学进修期间,诺氏就深受同宿舍的挪威老乡、心理学家乌拉夫?斯高道尔(Olav Skardal)的影响而对格式塔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他广泛接触社会学、符号学等学科的内容。此后正是对这些学科的应用构成了《意向》一书的理论框架。这是一本雄心勃勃的著作,它试图从整体上把握建筑的多重维度。它不仅涉及了建筑历史、美学、技术、教育等传统问题,更涉及了与社会学、语言学、感知心理学等学科相关的新问题。它试图建立一套科学、客观的语言以使描述和评价与既定建筑任务相应的形式成为可能。

《意向》一书于1963年以英文出版后,以其综合严谨的特点给当时正处于无所适从的国际建筑界带来了一阵清风,并很快被译成多种文字。然而,就是这样一部雄心勃勃的著作,并没有能够如其作者的初衷,真正排除主观性,而使建筑成为“客观”和“科学”的。相反,它从一开始就以其书题道出了一个充满主观性的概念:意向。许多年以后,诺伯格-舒尔茨自己这样写道:“在《建筑的意向》一书中,建筑和艺术是以从自然科学中借鉴的方法来‘科学’地分析的。我现在并不认为这样的做法完全有误,但我觉得其他的方法更富有启发性。”①诺氏这里说的其他方法就是他后期著作中所谓的“现象学”方法。

20世纪的现象学多是与胡塞尔(Edmund Husserl)、海德格尔(Martin Heide gg er)、梅劳一庞蒂(Maurice Mer2 leau-Pont y)等大师的名字以及他们的学说联在一起的。事实上,诺伯格—舒尔茨自己就在其著作中频繁提及胡塞尔“面向事物本身”(Zu den Sachenselbst)的口号和“生活世界”(Lebenswelt)的概念,也不止一次地引用梅劳一庞蒂感知现象学的观点,更把海德格尔的学说视为自己建筑理论的基准。但是正如有些学者指出的,诺伯格-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实际上是远离了从胡塞尔到梅劳一庞蒂意义上的现象学的。充其量它是一种以视觉形式主义为准对建筑和自然景观及其相互关系的“现象学”②。我个人认为,这一批评是有一定中肯性的。诚然,诺伯格-舒尔茨

谈的是建筑的现象学,他不可能也没必要

象胡塞尔那样,为澄清世界和意识的本质

结构而进行“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或

者象梅劳一庞蒂那样,为把“肉体”从被近

代形而上学遗忘的角落中拯救出来,并使

其重获全新的、不同于“思我”(Co g ito)的

主体性意义而在客观和主观之间走钢

丝。③但是,从一开始现象学与其说是一种

方法毋宁说是一种精神。它力排不加反省

偶然拾来的概念框架,这些框架原为探索

事物本质而设,后来却导致了浮夸的结构

和空洞的话语而阻碍人们探入事物本

质。它唾弃体系哲学,以便自下而上,而不

是自上而下地进行“生活世界”之反思和

解释,无论这一“生活世界”在不同学科中

的具体内容多么不一样。④诺氏以“现象

学”为基础的建筑理论是否具有这样的精

神,这不是没有疑问的。

有一点却是肯定的:诺伯格-舒尔茨

通过他的“现象学”转向至少从字面上,认

同了西方本世纪以来在“理性的批判”向

“文化的批判”的过渡中,超越“逻各斯中

心主义”而意欲深究“逻辑背后”事物真正

本原的思想。⑤要证明这一点,人们只需看

一看诺氏放在他建筑现象学著作最首要

部分的卡夫卡(Franz Kaf ka)的这段话:

“逻辑无疑是不可动摇的,但它却无法阻

挡人对生活的向往”。⑥其实,还是在《意

向》之后不久发表的一篇题为《建筑的意

义》一文中,诺伯格-舒尔茨就一再强调

建筑应属于“生活的世界”而非“逻辑的世

界”。因此他批评西方文化自文艺复兴以

后对现实理解日趋数量化和抽象化的倾

向。这种倾向也浸漫到建筑中来,其结果

据诺伯格-舒尔茨看就是20世纪功能主

义建筑。他指出:一方面,功能主义将建筑

的功能数量化、物质化;另一方面,技术理

性的进步虽然使自由流通空间成为可能,

但并没有重温巴洛克空间的“超自然

性”。相反,它使建筑本身沦为统一性和逻

辑性的牺牲品,而无法成为“富有意义的

形式”。⑦

诺伯格-舒尔茨的以上说法在他后

来的历史著作《西方建筑的意义》中得到

了部分修正。因为在这部意欲重写西方建

筑史的著作中,西方历史上不同文化时期

的建筑,无论是古希腊的还是中世纪的或

文艺复兴的,均被视为那个特定时期宗教

和哲学主导思想的物质表现,并因此成为

表达和传载人对世界和自己的存在意义

之理解的象征形式。就这一点来说,功能

主义也不例外。诺氏强调指出:“如果以为

功能主义仅仅对效率感兴趣的话,那就错

了。与历史上任何一个伟大运动一样,功

能主义关注的首先是意义,即为人提供存

在立足点的问题”⑧

从这较后的观点来看,诺伯格-舒尔

茨对功能主义的不满与其说是指向功能

主义建筑优秀作品中理性世界观的偏差,

毋宁说是针对20世纪,尤其是二战之后

以功能主义为名而粗制滥造,缺少个性的

大量性建筑的问题。一向主张整体环境

(total environment)的诺氏自然是不能

仅仅满足于少数优秀作品的。也正是在整

体环境的意义上诺氏提出了他后期著作

中一再使用的“环境危机”(environmental

crisis)的说法。所谓“环境危机”首先是他

早在《意向》一书中提出的现代环境视觉

混乱(visual chaos)的问题。在诺氏看来,

意义就是关系,它只能在和谐的视觉关系

中存在。视觉混乱中不具意义。继《意向》

之后,诺氏又提出诸如传统围合空间的失

落,文化个性的丧失,单调雷同的城市环

境等问题。不消说,诺氏并不是注意到这

些问题的第一个人,也不是针对这些问题

而提出“场所”(p lace)概念的唯一学者。⑨

但是他由此建立的建筑理论,亦称“场所

精神”(g enius loci),却可以说是与众不同

的。

也许,对于素有“风水”概念的中国人

来说,诺氏的“场所精神”说并不难理解。

与“风水”理论相似,“场所精神”也是一个

古老的概念。据诺氏说,它源自古罗马人

对场所守护神的信仰。按照这一信仰,场

所不分大小,均有自己的守护神。是守护

神赋予场所以及生活在该场所的人们生

命和活力,伴随他们从生到死并决定他们

的特征和本质。 λυ但是,如果说全部“风水”

理论最终只沦为一种为诸如去邪避祸,招

财进宝之目的的功利性手段的话,诺氏对

“场所精神”概念的重新挖掘则更注重西

方自古以来人对自然理解的神化或者说

隐喻思维。他因此追溯诸如山峰作为天地联姻表现的说法、基督教将光视为知识和爱之象征的概念、以及文艺复兴时期浪漫和象征主义绘画所表达的自然主题。诺氏强调,通过这些追溯他无意重复远古的神话。他要重温的是,以往根据具体的现象特征所理解的“活生生现实”。因为他所谓的“场所精神”实际上就是这些具体现象特征的总和或“气氛”。在诺氏看来,如果说建筑的任务就是场所(即空间加形式特征)的创造的话, λ?那么任何场所都是“世界中的世界”。既然意义就是关系,那么人造场所的存在意义最终就得在与自然场所的关系之中寻找。

因此,“场所精神”一书不仅试图用光,质理,围合的程度,地面起伏的状态等具体的现象特征范畴来分析和描述自然和人造场所,更致力于二者的关系。首先,诺氏将西方南至地中海地区,北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自然环境分为宇穹性的(cosmic)、古典性的(classic)和浪漫性的(romantic)等原型。此外,鉴于原型和原型之间不能截然分开而必有过渡,他也提出复杂性的(com p lex)原型说。诺氏坚持认为在西方建筑史漫长的演变发展中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形式和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与既定的自然场所之精神有关。于是,他根据以上自然环境的原型,也归纳了相应的几种建筑原型,称阿拉伯地区的建筑为“宇穹型”的,古希腊建筑为“古典型”的,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最初的木质建筑为“浪漫型”的,而诸如哥特教堂和巴洛克花园宫廷建筑则为“复杂型”的。当然,诺氏并没有止步于这种原型性的理论。为了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观点,他还重点考察了布拉格、喀土穆(Khartoum,苏丹首都)和罗马这三个城市,及其与所在自然环境的关系。诺氏力图说明的是,即使城市这样更为高级和复杂的人造场所,其组织结构和建筑总体也表现了“人对自然以及自己总的生存状态的理解”,因而是富有存在意义的。 λω

如此简要地概括“场所精神”说,诺氏一定会忿忿然。确实,《场所精神》一书图文并茂。这里,无论是诺氏对远古神思的追溯,还是他对特定环境的分析描述,其

丰富性和生动性均不是几个条条杠杠所

能替代的。更具诱惑力的是诺氏对海德格

尔哲学,尤其是晚期哲学的解释和应用。

一般接触过海德格尔哲学的人恐怕很少

有不为其晦涩朦胧而望而却步的。那些生

僻的字眼、拗口的句子、闪闪烁烁时隐时

现的思路,常叫你大有不堪卒读之感。然

而,经过诺氏栩栩如生,化繁为简的注说,

似即柳暗花明,另有一番天地展现。这包

括海氏早期关于“此在”(Dasein)在世界

中的存在结构及其空间性的理论,晚期对

物之物性,艺术品的起源和本质,语言作

为存在之家园,思、居、筑三者的内在关

系,以及人的诗性栖居等问题的思考。据

此,诺氏不仅为他所关切的建筑的“存在

意义”找到了哲学基础,也使人们看到他

似乎更多的是在海德格尔现象学的意义

上来展开他的“建筑现象学”的。须知,海

德格尔与胡塞尔在现象学观念上的分歧

之深,以至他后来为避免同一名称引起的

混乱而放弃了“现象学”这个术语。 λξ

但是,诺氏这样做不是没有问题的。

一方面,建筑的“通俗”注说对一种哲学理

论常常只见大树不见森林而导致误解,这

一点在诺氏那里似未能免。例如,挪威学

者安芬?波一芮格(Arnfinn B -

R ygg)曾经指出,诺氏将海德格尔早期对

存在结构的分析与其晚期对语言的思考

混为一谈,而海德格尔自己则在他所谓的

“转变”(die Kehre)之后,曾表示这样的

结构是传统形而上学的问题而应予克服

(巨著《存在与时间》的第二卷因此从未完

成)。 λψ诸如此类的问题也许过于哲学性而

非本文篇幅所能讨论。笔者以为,倒是一

些诺氏建筑理论中与海德格尔思想较为

一致的地方更有必要多谈几句。

一般认为,晚期的海德格尔不再试图

勾画“此在”的整体结果,而将守护存在的

状态视为思的任务。为此,他的方法依然

是现象学的(当然是他所理解的现象学),

即通过寻找存在显现的住所来去除遮

蔽。在海德格尔看来,艺术作品,语言都是

这样的住所。 λζ其中尤其重要的是语言,而

语言又和诗紧密相连。这不仅因为诗的活

动领域是语言,更因为语言作为存在的显

现首先表现为诗。“诗是给存在的第一次

命名,是给一切存在物的第一次命名。”这

并不是说诗把语言当作手边的原始材料

来运用,毋宁说正是诗使语言成为可能。

“命名不是贴标签,不是使用语词,而是唤

入言词。命名呼唤。”呼唤需要敞开和接

纳,而诗作为敞开者就“意味着某些无阻

碍的东西。它之所以无阻碍,因为它不设

置界限,它之所以不设置界限,是因为它

本身无任何界限,它是一切无界限的东西

的整体。”这一点使诗在贫瘠时代的重要

性更为突出。“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的

贫瘠就是人的存在的贫瘠。克服贫瘠的时

代还需诗的呼唤。当然,海德格尔这里所

谓的诗并不完全指文字性的。“一切艺

术本质上都是诗”。又曰:“人诗意地

栖居。” λ{

这样看来,海德格尔的晚期哲学不仅

呼吁诗化,而且也颂扬开敞的艺术了。值

得注意的是,无论说诗、谈艺术还是讨论

物性或栖居,海氏的观点都是有一定内涵

的。首先,受诗人荷尔德林(Holderlin)对

神话的领会的启发,“四大”,亦即天、地、

人、神,是海氏晚期反复使用的字眼。物之

物性就在于聚集“四大”,而诗人则在诸神

循走的贫瘠时代截取神的声音并揭示存

在。其次,虽然“四大”合为世界,海德格尔

却赋予土地特别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

土地概念可以说是他早期著作《存在与时

间》中自然概念的具体化。不过,海德格尔

对土地的厚爱另有一番曾被部分学者称

为“农耕保守主义”(conservativ;sme a2

g raire)的原因。 λ|出于这一原因,海氏不仅

把荷尔德林《还乡》一诗解释为家园与天

命二者的联系及其根本性,更把黑贝尔

(Johann Peter Hebel)视为家乡诗人的典

范。至于海德格尔之所以用凡高画的一双

鞋来说明艺术作品起源,倒是因为那是一

双农妇的鞋。从农妇到土地,从土地到“四

大”,似乎画一双别的什么鞋就无法成为

真正的艺术作品。正如波-芮格指出的那

样,海氏的“农耕保守主义”不仅使他将

本世纪的艺术(尤其是抽象艺术)多视为

堕落的甚至具有破坏性的,也使他的许多

思想失去与我们时代文化景观,尤其是城

市景观的相关性。在海德格尔的眼里,现

代城市正是人无根基存在的典型。 λ}“哲学

是本真的思乡病”, λ~遵循海氏的思想,人的本真存在唯有通过返归类似他的“黑森林”(Schwarzwald)这样的家园才能思考和获得。

诺氏倒没有走这么远,他并不鄙视现代艺术。相反,他用现代抽象艺术作品来阐述海氏的“物”之概念 μυ。此外,如我们前面已经看到的,他也不拒斥城市。相反,他把布拉格、罗马和喀土穆这样的城市视为“人诗意地栖居”的优秀范例。然而,且不说这一观点中人工场所与自然场所一对一关系的可疑性,即便诺氏的分析本身完全正确,现代城市的发展也离这些范例远去。纽约、东京、上海,我们如何再能看到这些城市的结构和形象具有与它们所在自然所相一致的整体意义和精神?大量性建造的住宅区、机场、工业区、高速公路,我们如何再能以“物”的概念去聚集“四大”?不奇怪的是,诺氏对现代环境多有批评,批评之一就是我们前面已经提过的“环境危机”说。对于这一学说,如果是从现代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我倒能同意诺氏的观点。需要指出的是,他理论的重点并不是生态问题,而是建筑、城市的空间和形式以及它们的“存在意义”。在这个问题上,诺氏一方面极端强调所谓建筑的自主性,似乎建筑的存在意义是一个独立不变的整体,过去这一整体来自文化的集体意识,今天却唯有建筑师肩负此重任; μ?另一方面他又把物质意义上的问题等同于现代社会人之“异化”而持一种类似物质形态决定论的观点。诺氏曾断言:“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的异化今天如此普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代环境提供了太少定向和认同的可能性。” μω要说明这一观点的谬误,我们只需看一看诺氏称之为优秀环境范例的布拉格。因为如果事情真如诺氏所说,那么如何解释正是在布拉格这座“为人的存在提供立足点”的典范性城市里,卡夫卡写下了大量表达他异化感情的文学著作这一事实呢?反之,在所谓“视觉混乱”或被诺氏等学者称为“非场所”(p laceless或non-p lace)的现代环境里,认同感和根基感是否便不可能?欧洲城市的郊区多有移民和低收入者的集居区。这些居住区多是二次大战后大量性住房建

造的产物。建筑形象单调,缺少个性,也没

有传统城市的格局,是典型的“非场所”。

常有新闻媒介对此作报道,把它们作为

“问题成堆地区”来讨论。然而,正如瑞典

学者本格松(J an Ben g t sson)指出的,每有

这样的报道,每有当地居民倍感对自己的

侮辱。原因是,这些居民已经认同于自己

的“生活世界”,以致对后者的攻击便被视

为对前者的攻击。 μξ不是说这些地区环境

质量没有缺陷,也不是说没有改善的必

要。问题在于,“场所感”,“认同感”或“根

基感”与物质环境本身的关系远不是诺氏

所认为的那么简单。

在诺氏那里,“生活世界”是“物”的世

界。这一点也许最集中地表现于他继《场

所精神》后大力倡导“具象建筑”

(fi g urative architect ure)的有关论点里。

顾名思义,所谓“具象建筑”以具象为特

征。它一反被诺氏视为“脱离了现实”的现

代建筑的抽象性。那么,诺氏自己问道:

“这里所说的‘现实’究竟是何意呢?显然,

(现代建筑的)表现的手段也是与现实有

关的。色彩、材料、点、线和质地被从我们

既有的世界之中抽象出来了,各自以自己

的方式反映这个世界。因此,建立在这些

元素基础之上的非具象构图也许可以表

现某种‘真实’的东西。然而,胡塞尔称之

的‘日常生活世界’却丧失了。日常生活世

界不是由抽象元素,而是由整体,由具体

物组成的。…组成世界的是树木和花草,

石块和山丘,河流和湖泊,动物和人类,房

屋和制品。我们知道,认识并且记得这些

物。语言就证实这一点,因为是物则具

名。我们称名为实体性的,因为世界的实

体就是物。” μψ这样说来,“具象建筑”如何

面向事物本身来寻回丧失了的日常生活

世界呢?诺氏继续道:“总的说来,一个建

筑形象的特征取决于它如何站立、延伸、

升起、敞开和关闭。这当然有无数多的方

式,不过其中一些是原型性的。…基本原

型已有名称。我们因而说‘塔楼’、

‘边翼’、

‘圆厅’、‘穹顶’、‘山花’、‘拱廊’、‘柱式’、

‘窗户’、‘大门’、‘巷子’、‘街道’、‘大道’

和‘广场’。” μζ“具象建筑”说由此意欲为后

现代历史主义建筑语言提供理论基础姑

且不论, μ{如此理解“现实”和“生活世界”,

诺氏建筑理论的不足之处多滥觞于此。

鉴于诺氏建筑理论的以上不足,我们

应该如何看待建筑的意义呢?如果这一问

题还具有意义的话。西方建筑自意大利文

艺复兴之后,随着以伽利略、笛卡尔思想

为基础的现代科学的兴起,就逐渐丧失了

其形而上学的意义。这是原籍墨西哥,现

在加拿大麦吉尔(Mc G ill)大学建筑学院

主执建筑历史和理论教鞭的佩雷斯-高

梅士(Alberto P’erez-G’omez)在他的

《建筑与现代科学的危机》一书中,经过仔

细考察西方建筑中数学几何比例体系性

质的变化之后提出的观点。据佩雷斯-高

梅士说,从18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到20

世纪现代主义,传统的比例体系虽反复延

用,却只具工具性,而不具从古希腊文艺

复兴所含的表达宇宙和谐数学几何关系

的形而上学意义。意义的丧失是现代以技

术理性和消费文化为主导的“贫瘠时代”

的表征。然而,意义是人性的基本需求,克

服“贫瘠时代”且有待意义的重新探究。诚

然,要让食过自然科学之果的现代人再去

相信“一切皆为数”,或以为宇宙是一个完

美对称的几何形体而津津乐道,就如让失

去贞操者重新找回贞操一样不可能。但

是,按照佩雷斯-高梅士的理解,源自古

希腊的比例体系其本质并不在数学几何

关系本身,而在于它是古希腊人诗性实践

(p oesis,not merel y p raxis)的结果。 μ|换

言之,意义的重新探究不能通过模仿已成

为空洞形式的体系,而必须通过在新的历

史条件下重新寻索人之诗性实践方能实

现。

据我看,如果佩雷斯-高梅士这一多

少具有海德格尔意味的观点对我们当今

的工作有什么启示的话,我们对生活世界

的理解就不能见物不见人,而我们对人之

诗性实践的理解也不能以过去的建筑环

境为准来回避现实。确实,不仅不回避,相

反视现实生活世界(t he world-as-

lived)为意义的第一来源,并力反历史主

义建筑语言的空洞性,这正是佩雷斯-高

梅士反复强调的主张。尤其值得注意的

是,在佩雷斯-高梅士那里,通向“生活世

界”诗性实践的正是以人的身体性为中介

的个体的内在经验。并且,这种“诗”的自

由本质使然也必定是批判性的。佩雷斯-

高梅士继《建筑与现代科学的危机》之后的理论工作,无论是他自己的思想笔记,还是对海丢克(John He j duk)等建筑师作品的分析都说明了这一点。 μ}不过,既然这篇文章是为中国读者写的,不妨让我举一个我们自己的例子,那就是李巨川等1994年为日本《新建筑》杂志“城市居住”为题的设计竞赛所作的方案。看上去,它既没有从空间上也没有从形式上提供任何具体的建筑方案,有的只是方案的作者以一块方砖为伴,在城市中的一组生活照片和这样一段文字:

“我和一块方砖生活在一起

在城市里。

与此方砖,

我的身体和精神得以栖居。”

然而,通过这一看似简单的例子我想说明的是,如果我们意欲探究建筑的本真意义,我们必须从当今的现实生活以及人对这一生活的诗性体验和诗性实践入手,而不是自上而下从某个既有的意义或形式入手。如此而来的意义不再是整体和永恒性质上的意义。相反,它可能只来自生活的某一片断,某一偶然事件。它可能只与环境中的一小部分发生关系;它也可能是暂时性的、易变的、含糊不清的。城市再不能作为整体的艺术看待,环境的形成也远非建筑师能左右。整体破裂之后,意义只在碎片上漂流。在一个变化的世界,意义也随之而变。但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来创造空间和形式却还是我们的任务。就此而言,我同意诺氏的观点:“光有理论是不足以达到我们的目标的,……艺术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需要。” μ~这最后一点对于当今的中国来说也许尤为重要。□注释:

①Christian Norber g-Schulz,G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 gy of Architec2

t ure.Rizzoli,New Y ork,1984.5页。

②见Roderick https://www.sodocs.net/doc/c29720564.html,wrence,“Architect ure of

t he Cit y Reintev p reted:a Critical View”,载

Desi g n St udies,Vol.6No.3J ul y1985

③关于胡塞尔和梅劳-庞蒂对现象学的贡献请

参见Herbert S p ielber g,The Phenomenolo g ical

Movement.Martinus Ni j hoff Publishers,The

Ha g ue/Boston/London,1982.

④倪梁康.现象学精神:为何?何为?.读书,

1995.10

⑤甘阳.从‘理性的批判’到‘文化的批判’.读

书,1987.7

⑥Genius Loci,5页

⑦Nober g-Schulz,“Meanin g in Architec2

t ure”,载Meanin g in Architect ure,ed.Geor g e

Baird and Charles J encks,The Cresset Press,

London,1969

⑧Norber g-Schulz,Meanin g in Western Ar2

chitect ure,St udio Vista,London,1980,202页

⑨关于这个问题请见Edward Rel p h,Place and

Placenessless,Pion Limited,London,1976.

λυGenius Loci,18页

λ?熟悉现代建筑理论的人都知道,20世纪对建筑空

间之重要性的认识曾经导致意大利学者赛维

(Bruno Zevi)将建筑定义为“空间的艺术”。诺伯

格-舒尔茨对此提出质疑。他认为空间艺术对

建筑来说固然重要,但这一艺术的最终效果并

不完全取决于空间本身。另一个同样重要的因

素是围合空间的形式特征。通过形式特征,空间

转化为场所,建筑也从空间的艺术变成了场所

的艺术。见Norber g-Schulz,Intentions in

Architect ure,95页

λωGenius Loci,50页

λξ关于这个问题请参见S p ielber g,Phenemeno2

lo g ical Movement有关海德格尔的章节,也可

见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三联?哈佛燕京

学术丛书,三联书店,北京,1995,第二章第四节

λψArnfinn B -R ygg,Arkitekt ur o g filosofi.

Om Christian Norber g-Schulz’bruk av Hei2

de gg ers senfilosofi,载Norsk filosofisk

tidsskrift,1986.1/2期

λζ陈嘉映:同上,55页

λ{Heide gg er,What Are Poet s For?,Lan g ua g e,

The Ori g in of t he Work of Art及“…Poeticall y

Man Dwells…”载Martin Heide gg er,Poter y,

Lan g ua g e,Thou g ht,Har p er&Row,New

Y ork,1971

λ|见B -R ygg,同注释λ{。

λ}B -R ygg,同注释λ{

λ~Mark Wi g le y,Heide gg er’s House:t he Vio2

lence of t he Domestic,载Columbia Docu2

ment s1992.1期

μυ见Norber g-Schulz,The New Tradition

Toda y,载International Laborator y of Archi2

tect ure and Urban Desi g n,Year Book,1982以

及The Conce p t of Dwellin g,Electa/Rizzoli,

New Y ork,1985

μ?反对建筑的政治化,强调它的自主性,这是诺

伯格-舒尔茨的一贯主张。见Nils-Ole L und,

Nordisk arkitekt ur,Arkitektens Forla g,K

benhavn,1991,201~209页

μωNorber g-Schulz,Genius Loci,180页

μξJ an Ben g t sson,Arkitekt ur och fenomenolo2

g i.Om Norber g-Schulz’p lat sfenomenolo g i,

载Nordisk Arkitekt urforsknin g,1994,1期

μψNorber g-Schulz,On t he Wa y to Fi g urative

Architect ure,载International Laborator y of

Architecrt ure and Urban Desi g n,Year Book,

1984/1985.括号中的内容为引者所加

μζ同上

μ{关于诺伯格-舒尔茨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论

述,请见Norber g-Schulz,The Two Faces of

Post-Modernism,载Architect ural Desi g n,

1988,7/8期

μ|Alberto P’erez-G’omez,Architect ure and

t he Crisis of Modern Science,The M I T Press,

Cambrid g e,Mass and London,1983.10页

μ}见P’erez-G’omez,Pol yp hilo,or The Dark

Forest Revisited.An Erotic E p i p han y of Ar2

chitect ure,The M I T Press,Cambrid g e,Mass

and London,1992或The Renovation of t he

Bod y.John He j duk and t he Cult ural Relevance

of Theoretical Pro j ect s载AA Files,13期。关于

海丢克作品作的批判意义,也见Va g abond Ar2

chitect ure载Ant hon y Vidler,The Architec2

t ural Uncann y,The M I T Press,1992.

μ~Norber g-Schulz,Genius Loci,201~202

《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

《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 内容简介:《城市建筑学》这本书1966年发表,到1982年第三版再版,随后译成西班牙语、德语、葡萄牙语和法语。1982年译成英语,1987年艾森曼主持再版。《城市建筑学》,原以为本书研究的对象本是建筑,其实是城市。这里的建筑不仅包括城市中不同的建筑和城市的视觉形象,还包括城市的建造过程。这本书包括3版的序言、绪论与四个章节。阅读过程中感觉此书的内容略显晦涩,不太好理解,读完整本书以后再看序言比较有帮助。 作者简介:阿尔多罗西,理论家、创作者、艺术家、教师兼建筑师,在他的祖国意大利以至国际范围内获得了很大的声望。1990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代表作品:卡洛菲利斯剧院,弗雷德里希大街公寓,威尼斯水上剧院,圣卡罗公墓等。 《城市建筑学》,原以为本书研究的对象本只是建筑,其实说的是城市中的建筑发展本身,城市中的建筑的自主性问题,城市中的建筑学自身的发展。 全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分类和类型学的问题。第二部分是不同的元素来分析城市的结构,第三部分是研究城市建筑和留有其印记的场所及城市的历史,第四部分讨论城市动力的基本问题和整治作为选择的问题。

一、城市建筑体的结构主要内容摘录: 因为,城市建筑物的一个普遍特征,就是能使人们会到下面的重要议题上来:个性、场所、设计和记忆。——《城市建筑学》第一章第1节城市作为人造的产品自身的建筑构成,所有那些真正转变了自然的作品构成。——《城市建筑学》第一章第3节 第一部分中强调形式感染我们,同时又赋予城市以结构,想象力和几何几亿是城市建筑物的典型特征,强调类型对于城市的意义,但试想如果城市的每一栋建筑物都具有各自的类型都具有一种纪念性,那城市真的还有意思吗?这时的城市是否又回归平庸呢?罗西指出与城市建筑体相关的主要问题:个性,场所,记忆和设计本身,但没有提到功能,但是否真的去评价城市的时候可以忽略功能呢?功能是从一种需求出发,虽然在时间的向度里,功能有它的不确定性,但从功能考虑是基于一种社会性的考虑,如果建筑脱离了他的社会性,那它存在的意义有何在?如果城市全是一种精神愉悦,而不是功能的满足,那我们也只能走向死亡。在这一部分罗西阐述了类型学的观点。多数关于城市的描述集中在其形式方面,城市建筑体虽然只能是城市的某一方面,但却是讨论问题最为具体的实际出发点。每个城市建筑体都有其独特性,其特性取决于什么?更多取决于形式而不是材料,更取决于其在时空中发展出来的复杂属性。新建的建筑就因

人力资本理论

第4章人力资本理论 一、单项选择 1、人力资源管理之父是() A、亚当斯密 B、马歇尔 C、舒尔茨 D、贝克尔 2、被称为“人力资本之父”的是。 A、亚当斯密 B、马歇尔 C、舒尔茨 D、贝克尔 3、被称为“人力资本之父”的是()。 A、泰勒 B、德鲁克 C、欧文 D、舒尔茨 4、下列关于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构成要素相同 B、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都具有宏观和微观的含义 C、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都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体 D、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本质属性都是社会属性 二、多项选择 1、属于当代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的有() A、卢卡斯 B、罗默尔 C、丹尼尔 D、马克思 2、属于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有() A、亚当斯密 B、马歇尔 C、舒尔茨 D、贝克尔 3、属于古典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有() A、亚当斯密 B、马歇尔 C、舒尔茨 D、贝克尔 4、古典人力资本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代表人物有() A、马歇尔 B、丹尼森 C、贝克尔 D、亚当·斯密 5、人力资本的特征有() A、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天然不可分 B、人力资本的价值信息难以测度 C、花费同样的投资所获得的回报相同 D、人力资本是投资的产物 三、名词解释 1、人力资本 所谓人力资本就是指依附人体体力和智力所具有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价值总和。这个定义至少可理解和延伸如下六层意思: 一是人力资本是依赖于人们的体力能力和脑力能力,因而的有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都具有人力资本的依附基础;这不只是企业的所有职工,而是全社会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拥有人力资本,在拥有量上有多与少的差异,没有质的区别;人才是人力资源中的精华,因而人才也是人力资本依附基础较优秀者;企业家和技术创新者具有更为优秀与难得的人力资本依附基础;研究人力资本不只是企业的人力资本,更不限于企业“两种人”,而是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 二是人们的体力和智力是由于营养、保健、医疗和教育、培训、自学等形成的,需要花费资金,即投资形成的。而投资者应包括个人家庭、国家、工作单位。所有劳动者的劳动能力都是通过这种投资获得的。优秀运动员是在体力上投资较多的人,企业家和技术创新者是在智力上投资较多者,因而他们有不同的技术业务专长。

美国情况介绍

美国情况介绍 国名美利坚合众国(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面积962.9091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915.8960万平方公里),本土东西长4500公里,南北宽2700公里,海岸线长22,680公里。 人口 3.087亿(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截至当年4月1日)。白人占64%,拉美裔占16.3%,黑人占12.6%,亚裔占4.7%(2010年美人口普查数据,族群划分有交叉)。通用英语。据2007年估算数据,51.3%的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23.9%信奉天主教,1.7%信奉犹太教,1.7%信奉摩门教,1.6%信奉其他基督教,不属于任何教派的占4%。 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Washington D. C.),人口约60万。 国庆日7月4日(美国独立日,1776年)。 国家元首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Barack Hussein Obama)。美国第44任(第56届)总统,2009年1月20日就职。 简况位于北美洲中部,领土还包括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北与加拿大接壤,南靠墨西哥湾,西临太平洋,东濒大西洋。大部分地区属大陆性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气候。中北部平原温差很大,芝加哥1月平均气温-3℃,7月24℃;墨西哥湾沿岸1月平均气温11℃,7月28℃。 原为印第安人聚居地。15世纪末西班牙、荷兰、法、英等国开始向北美移民。到1773年,英已建立13个殖民地。1775年爆发独立战争。1776年7月4日通过《独立宣言》,正式宣布建立美利坚合众国。1787年制定联邦宪法,1788年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总统。在1776年后的100年内,美国领土几乎扩张了10倍。2009年1月,奥巴马宣誓就任美国第44任第56届总统。 行政区划全国共分50个州和1个特区(哥伦比亚特区),有3042个县。联邦领地包括波多黎各和北马里亚纳;海外领地包括关岛、美属萨摩亚、美属维尔京群岛等。各州名称:亚拉巴马、阿拉斯加、亚利桑那、阿肯色、加利福尼亚、科罗拉多、康涅狄格、特拉华、佛罗里达、佐治亚、夏威夷、爱达荷、伊利诺伊、印第安纳、艾奥瓦、堪萨斯、肯塔基、路易斯安那、缅因、马里兰、马萨诸塞、密歇根、明尼苏达、密西西比、密苏里、蒙大拿、内布拉斯加、内华达、新罕布什尔、新泽西、新墨西哥、纽约、北卡罗来纳、北达科他、俄亥俄、俄克拉何马、俄勒冈、宾夕法尼亚、罗得岛、南卡罗来纳、南达科他、田纳西、得克萨斯、犹他、佛蒙特、弗吉尼亚、华盛顿、西弗吉尼亚、威斯康星、怀俄明。 政治奥巴马政府执政后,组建了新的政府内阁班子;将应对经济金融危机作为首要任务,相继推出“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和“金融稳定计划”等政策措施,实施量化宽松的非传统货币政策,以稳定金融市场、刺激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高度重视能源、气候变化等问题,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行创新战略,倡导发展绿色经济;完成医保、金融监管等经社改革立法,推进教育改革。2010年11月举行国会中期选举,共和党赢得众院多数席位,民

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概述

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概述 加里·贝克尔在人力资本理论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其著作《人力资本》(1964年)被西方学术界认为是“经济思想中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起点”。在这本书中,他系统地阐述了形成人力资本的各类投资及其产生的收益。 贝克尔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在于他对人力资源的微观经济分 析上。他对家庭生育行为的经济决策和成本—效用分析,他提出的孩子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概念,家庭时间价值和时间配置,家庭中市场活动和非市场活动的概念,令人耳目一新。他在人力资本形成方面、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和其他人力资本投资的支出与收入以及年龄—收入曲线等问题展开分析,强调教育与培训对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贝克尔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颇具开创性,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加里·贝克尔(Gary S.Becker,1930-)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领域中最有创见的学者之一,他曾和舒尔茨同在芝加哥大学执教,同时成为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热潮的推动者,并成为著名的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人力资本》被西方学术界认为是"经济思想中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起点。以至当他在199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对之人们竟有一种姗姗来迟的感觉。

贝克尔在学术研究方面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他几乎可以把从表面上看和经济学没有任何联系的现象,与经济学联系起来,并运用经济数学方法对之分析计算得头头是道。他涉猎的领域宽阔,思路敏捷,甚至写过一本用经济分析方法研究犯罪问题的书,其中给定了犯罪的预期收益,并且用被捕和受惩罚的可能性来表示犯罪的预期成本和罪犯的特殊风险偏好。这种分析使犯罪看上去更象是罪犯因完全理性的原因而从事的一种职业。贝克尔的这些语惊四座的著述正是芝加哥自由主义学派的典型思路之表现。这个学派坚持认为,关于"经济人"的假设是经济学最基本的标准假设,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作为最小理性单位的个人的必然选择,从这一点出发,不但能够解释人类的经济行为,而且能够解释人类的一切行为。 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他在1960年后发表的一系列著作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生育率的经济分析》(1960)、《人力资本》(1964)和《家庭论》(1981)。贝克尔对人力资源理论的贡献,突出表现在对人力资源的微观经济分析上。他对家庭生育行为的经济决策和成本-效用分析,他提出的孩子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概念,家庭时间价值和时间配置的概念,家庭中市场活动和非市场活动的概念,都令人耳目一新。他在人力资本形成方面,教育、培训和其他人力资本投资过程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也都具有开创意义。追求效用最大化、市场均衡和稳定偏好是贝克尔丰富的理论著述中贯穿始终的主线。

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

《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 姓名:学号:13131008 班级:城规A班 在学习《建筑初步》这门课程之后,对建筑的了解也慢慢的加多,也有较大的兴趣想要更加深入的认识建筑的内容。因为是城规专业的缘故,所以在对建筑的认识基础上自然而然地会跟城市联系起来。最后,我选择了《城市建筑学》这本书来读,想要对城市建筑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这之前,我是看过了书的简介,和作者的简历,发现这本书的内容丰富,与我们学习的专业联系也很紧密。 《城市建筑学》这本书是作者阿尔多·罗西在1966年发表。这本书在当代建筑理论界引起过巨大反响。罗西是意大利理性主义建筑运动的领头人,也是当今最有影响的一位理论家。《城市建筑学》是建筑和城市理论相结合的一部重要著作,深受建筑师和设计师欢迎的一部理论论著。罗西在本书中对现代建筑运动进行了重新评价,同时也分析了城市建设的规则和形式。在书的前言中得知作者的成就如此多,于是,我也在网上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这本书将为我国城市规划师、建筑师等专业人员及相关专业在校师生提供许多启发和教益,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开发等专业很实用和具有极好参考借鉴价值的图书和教学参考书。所以我更加确定了,我选读的这本书将会让我受益良多,更加适合我的专业需要。 《城市建筑学》这本书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分类和类型学的问题。第二部分是由不同的元素来分析城市的结构,第三部分是研究城市建筑和留有其印记的场所及城市的历史,第四部分讨论城市动

力的基本问题和整治作为选择的问题。在正文中,罗西有很多句子是在说城市是具有很多建筑才有的特征的,比如城市和建筑一样,都是“人的构筑物”、是“一个艺术品”,是“一个整体”、是“由几个部分有机结合起来的”、是“一个建造的过程”、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会逐渐积累人的痕迹和记忆的”,等等。罗西在很多地方都给人感觉是想好好阐述一下这些城市具有的“建筑性”的。所以,我想建筑的集合就是城市吧,即使现在有在上城市原理这门课程,但是对城市的概念还是很模糊,到底怎样建筑集合拆能称作建筑?不过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好像觉得城市的定义有那么的了解了一些。城市必须被理解为建筑,不仅是所有建筑物的总合,而且是一个历时的建造。我们在研究中描述城市的形式,其形式由一切实存的社会事实和经验所规定,建筑又是形式的具体显现。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罗西降到城市的个性,场所,记忆和设计本身,但没有提到功能,但是去评价城市的时候怎么可以忽略功能呢?功能是从一种需求出发,功能有它的不确定性,但从功能考虑是基于一种社会性的考虑,如果建筑脱离了他的社会性功能,那它存在的意义有何在?如果城市全是一种精神愉悦,而不是功能的满足,那我们也只能走向死亡。但是罗西却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建筑学本身,去更深层次的分析城市建筑特征及其复杂的美学意图和需求。建筑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所以建筑美学对一个城市的底蕴起着一个非常大的作用。 在罗西的哲理中,建筑类型与人类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一种生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 1979年诺奖获得者西奥多·W·舒尔茨是公认的人力资本理论的构建者。1960年,他在美国经济协会的年会上以会长的身份作了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说,阐述了许多无法用传统经济理论解释的经济增长问题,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是当今时代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 1945年二战结束以后,战败国德国和日本受厂很大的创伤。很多人认为,这两个国家的经济恐怕要很久才能恢复到原有的水平。但实际上,大约只用了15年左右,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就奇迹般的恢复了,而且60年代以后,这两个国家继续以强大的发展势头赶超美苏,并最终使经济实力上升为世界第二和第三的位置。这其中的原因让许多入迷惑不解,人们开始探究传统经济学的不足。 一般而言,国民财富的增长与土地、资本等要素的耗费应该是同时进行的,但统计资料却显示,二战以后,国民财富增长速度远远大于那些要素的耗费速度,这是一个难解之谜。 经济领域中这些难以解释的特殊现象的出现,引起了西方经济理论界的高度重视,经济学家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他提出了著名的观点:在影响经济发展诸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关键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的提高,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的多寡。以此来解释上述的经济领域的疑难问题就很简单了。 关于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奇迹问题。他认为,两国战后之所以出现经济复兴的奇迹,最主要就是因为人力资本的原因。战争虽然破坏了这两国的物质资本,但并未破坏其充裕的人力资本;再加上这两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重视教育的现代国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这使两国的经济发展得以建立在高技术水平和高效益基础上。 关于“里昂惕夫之谜”,美国虽然人口只有两亿多,但劳动者的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很高,劳动者事实上从事的是单位时间内可以折合成多倍简单劳动的复杂劳动,以此角度来看,美国并不是一个劳动缺乏的国家,而是一个人力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所以,对外贸易中,美国出口自己资源优势比较大的产品。 关于国民财富远远大于资源耗费的问题,舒尔茨认为,“投入与产出之间增长速度之差,一部分是由于规模收益,另一部分是由于人

最新整理星巴克创始人舒尔茨先生的创业经历

星巴克创始人舒尔茨先生的创业经历星巴克是美国一家连锁咖啡公司的名称,1971年成立,为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店,其总部坐落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今天学习啦小编整理了星巴克创始人舒尔茨先生的创业经历分享给大家! 星巴克创始人舒尔茨先生星巴克旗下零售产品包括30多款全球顶级的咖啡豆、手工制作的浓缩咖啡和多款咖啡冷热饮料、新鲜美味的各式糕点食品以及丰富多样的咖啡机、咖啡杯等商品。星巴克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近21300间分店遍布北美、南美洲、欧洲、中东及太平洋区。 舒尔茨,星巴克创始人,咖啡大王,1954年,霍华德舒尔茨出生在纽约的布鲁克林区。美国北密歇根大学毕业。 1975年进入施乐公司工作 1982年,成为星巴克的市场部和零售部经理。 舒尔茨(中国)是I M C B r a n d G r o u p舒尔茨整合营销集团在中国设立的整合营销咨询机构。总部位于广州,并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舒尔茨(中国)汇集了中国品牌整合营销咨询精英人才,贴近中国本土市场,以营销学

科的凯洛格商学院的国际化学术支持和顾问团队为依托,I M C整合营销的科学理论和系统方法,正宗、系统、科学和实效的整合营销战略咨询服务,助力中国企业创建品牌 历史简介 星巴克(S t a r b u c k s)咖啡公司成立于1971年,是世界领先的特种咖啡的零售商,烘焙者和星巴克品牌拥有者。旗下零售产品包括30多款全球顶级的咖啡豆、手 工制作的浓缩咖啡和多款咖啡冷热饮料、新鲜美味的各式糕点食品以及丰富多样的咖啡机、咖啡杯等商品。1987年,现任董事长霍华德舒尔茨先生收购星巴克,从此带领公司跨越了数座里程碑。1992年6月,星巴克作为第一家专业咖啡公司成功上市,迅速推动了公司业务增长和品牌发展。当前公司已在北美,拉丁美洲,欧洲,中东和太平洋沿岸37个国家拥有超过12,000多家咖啡店,拥有员工超过117,000人。长期以来,公司一直 致力于向顾客提供最优质的咖啡和服务,营造独特的星巴克体验,让全球各地的星巴克店成为人们除了工作场所和生活居所之外温馨舒适的第三生活空间。与此同时,公司不断地通过各种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活动回馈社

城市研究的建筑学意义

书评 BOOK REVIEW 城市研究的建筑学意义 李华 ABSTRAC T/ Through a close reading of the 2nd issue of Studies of Architecture & Culture, especially the researches of American cities conducted by the Venice School,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actice of urban renovation under the auspices of ideology and the practice of architecture from the viewpoint of “idea-reality”, and points out that architecture has its own and an autonomous space mediated between ideology and practice, and the signifi cance of urban studies to architecture. KEY WORDS/ Urban studies, Architecture, Venice School 摘要/通过对《建筑文化研究》第二辑,尤其是对威尼斯学派的美国城市研究的解读,从“观念-现实”的角度,考察了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城市更新与建筑实践的关系,并指出在意识形态与建筑实践之间存在的一个中介的、建筑学可以作为的自主空间,以及城市研究之于建筑学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研究 建筑学 威尼斯学派 “随着未来经济模式的变异是否也会引发城市化进程的自我变异,从而给建筑学带来新的希望?” —丁沃沃, 《建筑学与城市化—读“走向群岛形态”》城市,是当代建筑学无法回避的议题。然而,对建筑学来说,城市却是一把双刃剑。对城市问题的关注,使建筑学本身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通过城市研究、对城市问题的关注,建筑学在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边界,和介入社会实践与文化构筑的能力;而另一方面,显而易见的是,城市问题的复杂程度和涉及的广度,已超出了建筑学学科自身所能涵盖和解决的范围。现代主义在城市问题上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建筑问题,而是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及文化等诸多因素的交织。可以这样说,现代主义建筑在城市问题上的失败,恰恰说明了建筑学本身的局限,或者更准确地说,以建筑解决城市问题的局限。局限本身并不是问题,每个学科和职业都有自身无法逾越的边界,问题是,城市研究对建筑学的意义是什么? 本文最开始引用的提问,来自南京大学建筑学院编辑出版的《建筑文化研究》第二辑:“威尼斯学派与城市”。这个设问是本专辑的最后一句话。以问题而不是结论作为本书的小结(编者前言中所称),无论是有意还是偶然,都意味深长。事实上,这个设问本身恰恰可以作为我们阅读这本书的一个线索:城市发展和城市观念的变迁与建筑的关系。 《建筑文化研究》第二辑分为3个板块:“威尼斯学派与城市”、“城市史:东方与西方”、“书评与评论”,共收录文章11篇。但就内容而言,威尼斯学派的城市研究是本书的核心,全书11篇文章中有8篇与之有关,其中5篇来自威尼斯学派的4位巨匠:马西莫?卡西亚里(Massimo Cacciari)的“大都市”、曼弗雷多?塔夫里(Manfredo Tafuri)的“杰斐逊的灰烬”、弗朗切斯科?达尔科(Francesco Dal Co)的“从公园到区域:进步的意识形态与美国城市的革新”(下称“从公园到区域”)、乔尔乔?丘奇(Giorgio Ciucci) 的“农耕理想的城市与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广亩的起源与发展”(下称“农耕理想的城市”)和他为“美国城市—从内战到新政”(下称“美国城市”)写的前言。另外3篇,罗伯特?C. 旺布利(Robert C. Twombly)的“社会主义视野下的资本主义城市”是对《美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南京,210096)收稿日期:2012-01-10

建筑学综合考试试卷

绝密★启用前 2008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 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 建筑学综合考试试卷 第一部分 建筑历史(中外建筑史、城市建设史和园林史) 第二部分 城市(园林)规划与建筑设计原理 第三部分 建筑技术与园林工程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包括建筑历史(中外建筑史、城市建设史和园林史)、城市(园林)规划与建筑设 计原理、建筑技术与园林工程三部分,共33道大题。考生须从中任选100分作答(必须以大题作为选答单元),多选者按前选100分题记分。 2.请考生务必将本人准考证号最后两位数字填写在本页右上角方框内。 3.考生一律用蓝色或黑色墨水笔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按规定要求作答,未做在指定位置上 的答案一律无效。 4.监考员收卷时,考生须配合监考员验收,并请监考员在准考证上签字(作为考生交卷的 凭据)。否则,若发生答卷遗失,责任由考生自负。 建筑学综合考试试卷第 1 页共 8 页

第一部分建筑历史(120分) (中外建筑史、城市建设史和园林史)中外建筑史(60分) 一、写出以下建筑的名称和建造时代(每小题2分,共10分) 1.2. 3.4. 建筑学综合考试试卷第 2 页共 8 页

5. 二、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简述柯布西耶的新建筑五要素。 2.简述卢斯“装饰就是罪恶”口号的意义。 三、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简述《周礼》中的“营国”思想。 2.简述管子的“营国”思想。 四、排序题(按建造年代先后重新排列)(每小题5分,共10分) 1.法王寺塔、卢沟桥、太和殿、初祖庵 2.巴黎圣母院、奖杯亭、巴黎歌剧院、巴士底剧院 五、论述题(10分) 评价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六、论述题(10分) 评价北京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 建筑学综合考试试卷第 3 页共 8 页

人力资本理论观点

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的内容 (一)对人力资本概念的论述 在贝克尔《人力资本》一书出版之前,人力资本概念已存在很长时问。1766年,亚当·斯密给人力资本下了较为完整的概念,他认为一个国家全体居民的所有后天获得的有用能力当作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在社会的固定资本中,可提供收入或利润的项目,除了物质资本外.还包括社会上一切人学得的有用才能。这种优越的技能.可以和职业上缩减劳动的机器工具,作同洋的看法.就是社会上的固定资本”。德国历史学派先驱李斯特进一步发展『这一观点.他在抨击古典学派将体力劳动看做是惟一生产力的观点时.提出“物质资本”与“精神资本”概念。他认为由物质财富的积累形成的资本是物质资,本由人类智力成果积累而成的资本是“精神资本”。李斯特特别强调,青少年和成年的教师、作曲家、音乐家、医师和行政官都应当被列入生产者之列,而且他们的生产性要比单纯的体力劳动者的生产性要大得多。但人力资本概念产生以后,由于受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力资本理论研究处于停滞状态,直到20世纪中叶,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人力资源状况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同时,传统的资源禀赋学说不能解释象日本、德国这样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何以能从二战废墟中迅速崛起,以及美国对外贸易结构中存在的所谓“里昂惕夫之谜”,部分学者终于冲破传统伦理道德及人性自由束缚,掀起了“人力资本革命”。贝克尔是这场革命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关于人力资本投资,贝克尔认为用于教育、在职训练、卫生保健、劳动力迁移以及收集价格与收入信息等实际活动的支出都是一种投资.而不是消费.因为它们不仅在短期内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可以长期起作用。 关于人力资本的内涵,贝克尔认为人力资本不仅意味着才干、知识和技能,而且还意味着时间、健康和寿命。 关于人力资本的特性,贝克尔认为人力资本首先是一种人格化的资本,表现为人的能力与素质,与人本身不可分离。因此,工作性质、种类等都会影响人力资本的使用,同时也意味着人力资本具有私有性质,如何使用取决于个人。 其次,人力资本生产率取决于拥有这种资本的人的努力程度.因此.适当而有效的刺激可以提高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这是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最大的区别。 再次,人力资本的价值是由人力资本的各项开支所构成,但是人力投资的成本计量除这些实际费用支出外,还必须计算“放弃收入”,即“机会成本”或“影子成本”(“放弃收入”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成本)。如某人在校学习或在企业接受培训,显然某人就没有时间来从事商品或劳务。由此而失去的收入,即所谓的“放弃收入”。贝克尔认为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后天投资获得.并影响以后时期的生产率和收益.因此,用于物质资本的投资收益分析方法,也同样适用于人力资本研究。贝克尔对人力资本的理解极大地突破了囿于物质资本的传统经济学局限.使经济学研究朝着主体化的方向发展。 人力资本概念诞生以来引起了诸多争议。对人力资本持异见的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资本泛化对现有的经济理论造成了混乱,使得投资、消费等概念之间的界限十分模糊,给诸多研究工作带来了困难。二是将经济因素看作人类行为的唯一动因,过分夸大了经济利益在社会活动中的作用,与现实情况差异较大,同时也有悖于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上述异见,使得人力资本理论在较长的时间不为人们所接受。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局面有所改观.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后,知识经济的兴起.人力资本理论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从马

建筑学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建筑学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城市中心区更新规划设计 学生: 指导老师: 摘要:“十八梯”历史片区位于城市中心区,与重庆最繁华的核心商业区——“解放碑”仅一步之遥,是重庆主城区最能体现地域特色的区域之一:片区内至今仍保存着最具山地特色的古老的吊脚楼、捆绑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竹蔑抹灰墙房子和六七十年代的前苏联风格的砖瓦房,是城市中心区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立体化的城市格局,传统城镇的宜人尺度,以及附有山地特色的大踏步“竖街”,都记录着老重庆的生活气息。然而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该片区日渐衰落,其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域风貌与社区文化随着拆迁进程也逐步被边缘化,逐步消失,同时在新的城市发展进程中也产生了许多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为加快旧城区的保护和整治更新,保持传统文化特色和人文生活环境,促进城市和谐有序的开发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急需结合当前现状条件,开展“十八梯”片区旧城的更新与保护工作。如何才能使一些老街区和城市一起生长,是当代值得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旧街区,山地特色,传统文化与新理念融合、绿色改造,城市肌理 1、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重庆市区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低矮的楼房在改革发展的大潮中变成了一座座高耸如云的摩天大厦,蜿蜒腾飞的高架桥曾经的石板小路。这一切都是重庆繁荣发展的象征,是祖国现代经济实力腾飞的表现。然而,随着一座座具有山城特色的房屋被推倒,一条条曾经代表山城文化的老街,变成了国际化的标准街景,重庆本土的文化底蕴也随之消亡。在发展与传统的保留中,能否通过一些方式取得平衡?如何能在发展的过程中发扬本地域传统文化而不是在发展中埋葬区域特性?本课题以重庆十八梯的更新为依旧,探讨如何在更新过程中恢复与再现旧城的空间肌理和自然景观,展现具有重庆地域特质的、紧凑的、生态的有机城市空间,反映重庆传统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并以此为城市未来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注重保护传统街区风貌的完整性、维护传统街区生活的延续性。同时创造出新旧和谐

蒂森克虏伯简介

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 1简介 蒂森克虏伯股份公司由蒂森股份公司和克虏伯股份公司于1999年3月合并而成。蒂森股份公司和克虏伯股份公司均始建于上世纪初期,曾为欧洲钢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作出杰出的贡献,是德国重工业的缩影。蒂森克虏伯集团为德国工业巨头,雇员超过193,000人,销售额达380亿欧元。集团下属的蒂森克虏伯电梯集团是全球三大电梯和自动扶梯生产商之一。雇员约28,500人,销售额约为35亿欧元,经营业务遍及世界各地。蒂森克虏伯股份公司目前的产品范围涉及钢铁、汽车技术,机器制造、工程设计及贸易等领域。 1集团业务 ◆德国好时捷(HOESCH) ◆屋面墙身及天花高级钢材吸声防水结构系统 ◆德国诺沃福(NOVOFERM) ◆可靠的钢制防火门 3一手抓钢铁,一手抓延伸产业 财务报告显示,在TK集团2005年度高达421亿欧元的总盈收中,显然是目前国内钢铁巨头们所无法比拟的。 世界钢铁大王蒂森克虏伯集团(简称TK)正在“高速增长的中国市场系统化地扩张业务”,其触角不仅伸向传统的钢铁行业,更在延伸产业积极布局。 2005年11月16日,该集团旗下电梯公司宣布,广东中山新厂正式启用。这是该集团最重要的延伸产业之一———蒂森克虏伯电梯集团在全球的第四个,也是最大的一个生产基地。显然,TK对于中国市场的野心还远不至于此。 发力电梯市场 据蒂森克虏伯电梯集团扶梯/登机桥事业部首席执行官拉蒙·索多马约介绍,新落成的TK电梯中山生产基地投资4亿元人民币,是其全球四大基地中唯一可同时实现自动扶梯、人行步道以及机场登机桥等蒂森电梯集团全系列产品的一体化生产基地。 其实早在1995年,蒂森克虏伯电梯集团就已在中山建立了一家生产自动扶梯和升降电梯的工厂。但是,受产能等各方面的限制,蒂森克虏伯电梯执行董事会主席爱德温·艾希勒承认,其电梯业务一直未能在中国市场有好的表现。 据第三方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每年世界电梯的安装量为30万套,

建筑学开题报告范文

建筑学开题报告范文 篇一:建筑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建筑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建筑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一方面城市繁荣发展,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很多城市问题,例如人口过度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等。城市用地的大举扩张也造成了土地资源和能源的浪费以及交通时间的增加带来的时间浪费。为了使上述问题得到缓和和解决,城市不断立体化发展,一方面,高楼大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地下空间也逐步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城市地下空间不断增加,并且在空间内容上更加多样化,于是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建筑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将商业活动移至地下空间是 很合适的,这可以将大量的人流引入地下,可以减轻地面交通的压力,也有利于地面环境的改善;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如严寒多雪或酷热多雨地区,地下购物空间十分受人们的喜爱。而且随着地铁的发展,地下空间的交通可达性增强,这给城市地下商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德国、瑞典、

法国、日本、加拿大(见图 1.1)等一些大城市,有很多经营状况良好的地下商场。 良好的城市地下商业空间不仅可以满足人们购物休闲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展现城市魅力,它还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场所,使人们能够与这个场所进行相互交流进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人们在这个场所不仅可以休闲购物,还能感受到城市的特色环境和文化品位,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并促进健康、积极的社会活动,此外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更能深刻地显示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向人们传递社会生活、历史、文化和现代的信息,对城市的经济、文化以及人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此城市地下商业公共空间已经成为丰富人们生活的重要手段,它在现代城市生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地下空间具有不同于地上空间的特殊性,从而形成了人们对地下空间的特殊心理感受。一方面地下空间存在着封闭、黑暗等天然的缺陷,这也使得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它只承担车辆停放、设备安置、轨道交通等对空间质量需求较低的城市功能;另一方面,由于地下空间的封闭性而产生知觉信息的减少,使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减弱,从而容易引起不安和消极情绪。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善

[原创]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概述

[原创]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概述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概述 1979年诺奖获得者西奥多?W?舒尔茨(Thodore W.Schults)是公认的人力资本理论的构建者。1960年,他在美国经济协会的年会上以会长的身份作了题为《人力 资本投资》的演说,阐述了许多无法用传统经济理论解释的经济增长问题,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是当今时代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认为“人口质量和知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前景”。 1945年二战结束以后,战败国德国和日本受厂很大的创伤。很多人认为,这两个国家的经济恐怕要很久才能恢复到原有的水平。但实际上,大约只用了15年左右,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就奇迹般的恢复了,而且60年代以后,这两个国家继续以强大的发展势头赶超美苏,并最终使经济实力上升为世界第二和第三的位置。这其斗16勺原因让许多入迷惑不解,人们开始探究传统经济学的不足。 一般而言,国民财富的增长与土地、资本等要素的耗费应该是同时进行的,但统计资料却显示,二战以后,国民财富增长速度远远大于那些要素的耗费速度,这是一个难解之谜。 经济领域中这些难以解释的特殊现象的出现,引起了西方经济理论界的高度重视,经济学家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他提出了著名的观点:在影响经济发展诸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关键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的提高,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的多寡。以此来解释上述的经济领域的疑难问题就很简单了。 关于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奇迹问题。他认为,两国战后之所以出现经济复兴的奇迹,最主要就是因为人力资本的原因。战争虽然破坏了这两国的物质资本,但并未

Starbucks星巴克公司简介

国际企业管理课程论文 星巴克企业战略管理分析 学生姓名 学科专业 学号 指导老师 2012年05月10日 目录

1 引言-------------------------------------------------------------3 1.1 公司简介---------------------------------------------------3 1.2 品牌背景---------------------------------------------------3 1.2.1 星巴克成长之路---------------------------------------3 1.2.2 品牌核心价值-----------------------------------------4 2 战略环境分析-----------------------------------------------------4 2.1 宏观环境分析-----------------------------------------------5 2.2 微观环境分析-----------------------------------------------8 2.3 S W O T分析-----------------------------------------------11 3 企业战略选择----------------------------------------------------12 3.1 国际市场进入战略------------------------------------------12 3.2 全球营销战略选择------------------------------------------13 3.2.1 差异化战略------------------------------------------13 3.2.2 多元化战略------------------------------------------14 4 未来发展战略----------------------------------------------------14 4.1 面临的危机及成因------------------------------------------14 4.2 未来发展措施与建议----------------------------------------15

研究建筑学中的规划与设计问题

研究建筑学中的规划与设计问题 发表时间:2019-05-16T10:42:15.99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2期作者:崔丹丹 [导读] 重视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强调综合与交融,建立完善的设计管理程序和与经济发展联系日益密切是现代城市设计发展的趋势。 广东博意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城市规划、建筑学及景观建筑设计联系紧密。现在城市设计强调以人为核心,研究城市整体及局部的型体环境与生活环境的塑造。以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的繁荣发展。重视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强调综合与交融,建立完善的设计管理程序和与经济发展联系日益密切是现代城市设计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建筑;发展 引言 城市规划的对象范围很广,从宏观的整个城市到局部的城市地段如公共中心、居住社区、步行街、广场、公园以至单幢建筑和城市细部。不同对象范围的城市规划的要求与内容不一样。整个城市或大分区范围的城市设计,着重研究城市整体的空间形态结构,构造城市的景观体系,组织公共的城市人文活动空间系统,以及考虑城市总体轮廓和各系统环境的设计框架。而对大多数城市局部地段的城市规划而言,设计的内容就不同。按照盖兰特。克兰纳在《城市设计的实践》一书中提出的“城市设计是研究城市组织结构中,各主要要素相互关系的那一级设计”。这些要素美国哈米德.胥瓦尼教授在《都市设计程序》一书中列举了八种:土地使用、建筑形式与体量、交通与停车、开放空间、人行步道、支持活动、标志、保存与维护。 1简要概述建筑学中的规划与设计 在建筑学中,建筑规划就是从建筑物的整体造型入手,以科学专业的手段完善建筑功能性,提升住房价值。即当建筑工程师开始规划空间时,需要围绕住宅空间利用率为规划核心。另外,在规划建筑空间时,还要注意综合建筑物的实际外观情况及建筑物的占地大小,合理设置建筑物功能,以提升设计的实用性。而对于建筑设计来说,则是在整体规划的大方向上,做到更加细致美观,如果说建筑的整体规划是为了凸显住宅的实用价值,那么建筑设计则更加追求建筑物的美观艺术性,让设计师结合空间环境规划,利用专业技术将建筑结构与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 2分析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具体差异 2.1设计规划难度系数的差异 在开展建筑设计工作时,主要发挥设计师对于空间与平面的主观想象力,即建筑设计师只要做好设计的宏观蓝图即可,对于具体空间布局及平面规划无需多加思考,建筑设计更加偏向于设计思维的考量。但对于城市建筑规划的设计师来说,不仅要求其具有对空间事物灵活的想象力,还需要其具有空间逻辑思维能力,可以根据空间规划发挥想象力,不仅在具体细节处做好设计规划,在建筑全局方面也需具备统筹规划的能力。所以从整体上来说,建筑规划要比建筑设计的难度系数更高。现如今随着我国多领域的不断改革优化,建筑领域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目前的城市建筑规划与设计,不仅需要涵盖从前对于建筑物的简要布置,更需要从多角度全方位的对建筑物的功能性及其周边的环境进行设计与完善。为了达到新阶段的全新要求,建筑领域需要更加专业的建筑设计师完成城市建筑的规划与设计工作,而且为了让城市建筑规划做到尽善尽美,最终获得居民的认可并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各类型的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均应由相应专业水平高,经验丰富的设计人员完成。 2.2最终目标的差异 建筑设计主要是以开发商规划的建筑目标以及其对建筑的要求为基础,设计人员合理应用专业知识并将当地的环境和风俗融入到设计之中,最终设计出能够满足建筑设计预期目标的方案。所以建筑设计是一种以目标为前提的设计行为,而城市规划设计中则没有十分明确的标准及要求。城市规划与设计不单单是按照设计的要求去找合理的答案,而是要我们自己提出不同的想法,进行专业具体的设计,即要把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作为我们对建筑物设计的首要目标。 3保存与维护 城市保护系指城市中有经济价值和文化意义的认为环境的保护,其中历史传统建筑与场所尤其值得重视。城市设计的保护既有邻里、场所,还有历史建筑和地区,包括对其中活动的保存,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是城市设计的重要课题。现代城市设计已成为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城市规划、建筑学、景观建筑学、市政工程学(含道路、桥梁、地铁、轻轨等)紧密联系,城市设计既贯穿在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又成为城市规划与建筑、景观和市政等详细工程设计的联系桥梁。尤其是城市重要地段,为确保环境质量,城市设计已成为城市详细规划之外必不可少的设计阶段。现代城市设计,从形式到现在,已得到社会和规划、建筑界的认同,而且有了大量优秀的城市设计实践。而今城市设计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仍在不断的发展完善。近年来发展的主要趋势,首先表现在城市设计和经济发展愈来愈多的联系。很多城市希望通过改善自身的形象以及吸引更多的投资、旅游购物和工作,以促进城市繁荣和发展。美国城市设计专家迈克尔.索斯沃斯在分析了美国40多个城市的70个实例基础上,发现近年来有三分之二的城市设计研究,把目的放在了振兴经济和发展,这与70年代及以前城市设计的目的相差甚大。发展趋势之二,是更注重城市设计难以实现,问题出在管理上。城市设计的成果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城市空间形体的形态设计,以图纸为主;二是制定政策、设计准则、指导纲要及管理控制方式。这两方面都需要健全的管理系统进行设计管理,组织公众参与、设计评审和专家咨询等活动。发展趋势之三,表现在近年来城市设计更强调城市的综合性、交融性,不同功能的建筑相互交融混合,城市绿地、城市交通和建筑交融混合,城市空间的立体混合。混合城市空间是高度城市化,城市节地,人际交往和丰富城市生活的必然趋势。最后,重视城市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也是城市设计近年来学科研究新的重要趋势之一。我国的城市设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处在起步阶段,特别是在结合国情方面,有大量问题需要研究。(1)努力推进我国城市规划理论研究与实践。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城市规划有着不同的看法和做法,规划界普遍认为城市设计是城市划分的分支,是城市划分的补充,渗透在规划的各个阶段;很多建筑师则认为城市设计基本属于建筑学范畴。不同的观点是促进事物发展的动力,只有结合我国国情,加强城市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开展学术讨论,寻找共识,规划师、建筑师、景观建筑师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才能促进我国的城市设计,提高我国城市的环境质量,创造高效、宜人、优美、并能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市。(2)加强城市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要求。建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