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一般经济理论令人信服的论证了自由贸易引导资源进行最有效的配置,使一国经济福利达到最大化的水平。实证性的研究显示出,单边或双边的削减关税可以获得巨大的福利收益。然而,现实告诉我们关税与其它贸易限制措施盛行于所有的时期和所有的国家,世界上持续存在着一种不断增长着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危险。贸易理论关于自由贸易能够导致福利增长的主张仿佛并没有被普遍接受。

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明显的距离来源于两个原因:第一,可能是政策制定者受到错误信息的误导或者他们的智力有限,因此不懂得单边削减关税对增进福利的效应。在某些出口的部门,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充分地理解较高的进口关税会因为进口的成本上升、其它国家的报复或国外收入的下降而威胁自己出口的销售,同时对大部分消费者来说,他们并不充分了解进口壁垒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成本。

第二,在国际贸易纯理论中所包含的假设条件并不完全是从实践中得来的,特别是假设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但实际上市场一般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并非具有充分的弹性,从一般帕累托最优贸易自由化的角度进行再分配以补偿受损者是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一旦离开了完全竞争的和没有磨擦的交换的世界,政治的力量就必须考虑进来。这在建立国际贸易理论时被忽略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它要求一个宽容的、无所不知的政府存在。可以运用不会引起扭曲的税收和补贴,使社会处于效用可能性边界上。如果这些假设在现实中不存在,一个保护贸易的立场就必然会出现,正如最优关税的观点。最优关税的论点认为,在特定的条件下,一个国家可以通过对出口或进口进行限制来改进其物质的福利。近年来,强调生产中的规模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已经引起了对政府干预自由贸易的新争论。现实中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支持贸易保护,但为什么政府最终采用的是这样一种保护措施而非那一种呢?为什么政府要对一种商品征收较高的关税而对另一种商品征收较低的关税呢?事实上,贸易政策的决定不仅仅是政府的一种经济选择,同时也是一项政治与社会决策。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贸易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将公共选择的分析范式引入传统贸易理论,试图从政策决策过程的角度去探求贸易扭曲政策存在的真正原因。贸易的政治经济学主要从规范和实证两个方面来解释和描述贸易政策“是什么”、“如何产生的”,及政策制定的政治意图、过程、机制和结果。像产品的价格是由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决定的一样,一项具体贸易政策的决定也是由对这项政策的需求和供给决定的。从需求方面来看,对一项政策的需求,既要有相关的个人利益和集团利益,还要有代表和反映这些利益的组织。任何一项政策的实施必定会涉及到各种集团的利益,那么这些不同的利益集团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和渠道来表达对政策的偏好和需求的呢?是通过对政府的游说工作,通过在政府中代表这些利益集团的政党或代言人来表达,还是直接通过社会舆论或民间团体来对政府施加压力,这一般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不过在多数情况下,这两种方式和渠道一般会同时使用。

在图13.7中,横轴表示关税水平提高,原点则表示关税为零。纵轴表示与保护贸易行为相应的货币单位所表示的成本与收益。OA表示游说的成本(总成本),曲线向上倾斜,即提高关税对特定的经济利益集团来说越来越困难(代价上升)。OBC表示得自于保护的利益,关税上升越多,利益也将上升,上升到最高点B时(禁止性关税)利益不再上升,而且是递减的边际收益。利益集团的游说效果在关税提高到?8?9t时达到最优化。在该点上,收益与成本之差(租金)最多。0A’A”表示游说的高成本曲线,即对一项收益为0B的贸易政策,利益集团是不会进行游说的,因游说的成本远高于其所获得的收益。对于任何贸易保护政策,既有赞成的利益集团,又有反对的利益集团。图13.7 旨在关税保护游说活动的最优数量①与进口商品进行竞争的国内企业对贸易保护具有最大的兴趣。②向进口竞争企业提供投入品的企业对贸易保护具有强烈的兴趣。这两种利益集团常以特定的经济部门的工会和工人组织、资方代表的身份,声称提高保护水平,显然会提高国内的就业水平、产出量和利润,而要求提高关税或不削减关税限制与数量限制,当国内存在较高失业率时,这

种观点更能受到政府的重视。①出口供应商(国内、国外)、进口商与分销商(连锁零售商)。向国外提供产品的厂商认识到,国内日益增长的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引起外国的报复,威胁到他们的出口销售。如果自己的国家不降低保护程度,他们就无法指望扩大他们的海外市场。②跨国公司。另一类反对贸易保护的企业是跨国公司,它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销售,一般倾向于自由贸易。那些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进口投入品的国内企业也会对贸易自由化感兴趣。不过,这样的企业经常同时属于与进口竞争的企业,有着保护贸易的利益,所以他们的政治立场比较暧昧。③消费者。消费者倾向于低关税(较低的价格,较多的选择),可是,消费者集团对贸易政策的影响很小,原因是除消费者很难组织起来外,他们一般又都是雇员和企业工人。他们的收入来自企业,结果是消费者更多的是注意他们在生产方面的地位,而这个地位经常得益于进口保护政策,同时由于要验证关税等保护手段所引起的单位消费者福利损失是相当困难的,所以消费者对贸易政策几乎没有什么影响。总之,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机会成本的“不可见性”和间接性很难激励消费者在政治上为削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而奋斗。贸易保护构成了一个公共产品,它影响着一个特定经济部门或行业的所有成员,但由于存在着一个人可以从“搭便车”的结果中获得收益,所以,即使在一个行业中,来自进一步保护的收益可能非常大,有时也可能存在难以甚至无法筹集到必要的游说经费的情况。不过,贸易自由化的利益扩散得更为广泛,因此在反对关税保护利益集团中存在着更强烈地“搭便车”问题。到底是赞成贸易保护派还是反对贸易保护派占上风,取决于有关集团的政治权重和它们在政治过程中提出其要求的强度。一个关键的因素是组织和获得支持有效的游说活动所需要的经费(资金来源)。一般来说,这种经费的筹集在生产者方面要比在消费者方面容易的多。因为在一个特定的部门里,经常只有几个生产者,他们很容易组织起来,筹集资金相对容易,关税或非关税壁垒保护的利益分配也很集中,就是这几个生产者。而反对关税保护的游说相对来说复杂得多。因此,我们对保护贸易的需要有两个一般性的认识:第一,赞成关税保护的利益集团有声势浩大的游说活动;第二,反对关税保护利益集团,有较弱的游说活动,因为消费者和出口商缺少激励因素,有效地组织与游说都十分困难。应该注意的是,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利益集团是按照要素组织起来的,即所有的资本利益集团会推动自由贸易(如果资本要素在国际上更具有竞争力的话),而所有的劳动利益集团则会要求保护贸易,当然也可能反过来。但不会出现部分劳动集团赞成保护贸易,而另一部分劳动集团会赞成自由贸易,同样,资本利益集团也不会在贸易政策问题上分离开来(斯托尔珀——萨缪尔森,1941)。但与传统斯托尔珀——萨缪尔森的观点形成对照的是,现代利益集团一般是按照行业或部门组织起来的,而不是按照要素组织起来的。关税或非关税壁垒保护的水平及其变化是由政治决策或政府决定的,在这些政治决策中,政治家和行政官员起着主导作用。贸易政策不是由直接的公众投票决定的(只有在瑞士例外)。贸易保护与自由贸易只是选举中所争论的众多问题中的一个,在许多国家中,贸易政策是内部的经济和政治问题决定的。世界各国政府都在追求着一些特定的理想目标,在这些理想目标中有一个是贸易保护的问题。在多数民选政治制度的国家,政府面对的最重要限制是需要再次当选,当一个政府害怕它会失去未来的选举(失去民心),它就会采取一种能够在选民中提高其声望的政策。一个政党尽管承诺了自由贸易(对外)可能被迫求助于贸易保护主义(对内),只要这样的政策可以增加它重新当选的机会。在对外贸易的问题上,一个想重新当选而又不能确保成功的政府,往往对有组织的利益集团所提出的保护贸易的需要十分重视,希望他们能够送来一些确定的选票,尤其是能为竞选运动提供资金上的帮助。而对消费者可能并不需要特别注意,因为,消费者选民对自由贸易的兴趣并不是非常强烈。国际收支平衡问题也是一个对一国政府有约束力的限制因素,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一个实质性的赤字就可能引起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即使政治家或政策制定者在理想上反对提高关税或非关税壁垒(因为这些措施往往是效率低下的补救措施)。在形成关税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另外一个角色是行政管理

部门。在官僚效用函数中的主要因素可以假设为威望、权力和影响力,这些与各种人民团体相关或与某个特定的经济部门有关。例如,农业中的行政官员,他们的服务对象或“顾客”就是具有农业利益的集团。行政官员们倾向于为他们的经济部门的利益而战斗,为关税和其他进口限制而工作,以便使其免受外部的竞争。正是由于许多行政管理部门是按照行业组织起来的,他们比政治家们更加依赖与这个特定行业的关系。结果是每一个官僚必须更密集地使用手中的工具实现他们的目标:他们力求比政府的政治家们更坚定地保护与他们相关的经济部门,反对外国的竞争,因为政府的政治家们还有其它的手段可以用来支持相关的产业。尽管国际贸易理论证明了一个国家单边地向自由贸易发展会使经济福利最大化,而且贸易保护主义相应的损失也已经被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但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是有关关税削减的密集的讨价还价和互惠的协议。根源到底在什么地方呢?现在我们清楚了,因为贸易保护政策是在政治市场里决定的,赞成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的集团主要由进口竞争行业(资本所有者、管理层和工人等)组成,它们具有强有力的政治地位,因为它们对贸易保护的需求是清晰可见的,利益是集中的,组织化的问题是很容易解决的。反对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的集团,主要由消费者组成,但他们要有效地组织起来是困难的,因为存在着搭便车的效应。贸易保护的水平和结构是需求方和供给方相互行动的结果,这种政治上的均衡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模型化分析。关税与非关税壁垒与进口竞争行业的集中程度和重要程度具有正相关的关系。夕阳行业、低技术、低工资和就业数量大的部门得到保护的机会很大。一个行业的竞争越激烈,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其保护的程度就越低。实证分析表明,当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脆弱时,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是最强烈的,尤其是当国民经济发展低迷,失业水平升高、对外贸易地位不理想(贸易条件恶化)的时候更是如此。但是,当通货膨胀率上升时则会产生削减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的压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政策制定中的政治和社会因素越来越受到经济学家的重视。与此相应地,经济学家们在国际经济学领域中建立了一些政治经济学模型,包括梅耶(W.Mayer)的中点选民模型、集体行动和有效游说模型以及格罗斯曼(G.M.Grossman)与赫尔普曼(E.Helpman)的利益集团政治贡献模型等。在这些模型中,政府的目标是成功地掌握政权和维护政权的稳定而非社会福利最大化。中点选民模型假设政府是民主选举产生的,任何一个政党只有得到了多数选民的支持,该政党才有可能执政,因此,政府在选择任何经济贸易政策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如何得到多数选民的支持。政府怎样选择得到多数选民支持的政策呢?重要的方法就是尽可能地选择靠近中点选民的意见的政策。所谓中点选民的意见一般就是表现为两种意见之间的观点。以中点意见为界,一边更为保守,另一边更为激进,且两边人数一样。下面我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一模型。假设本国有9个选民,他们对关税的偏好都不同,我们根据他们对关税()的意见从低到高进行排列,如图13.8所示。①②③④⑥⑦⑧⑨图13.8 中点选民模型假设第①人主张关税率为1,第②人主张2,以此类推,第⑨人主张9的关税率。在这里中点选民是第⑤个,中点选民的意见是关税率定在5。再假设本国有两个政党存在,如民主党和社会党。两党都想得到大多数选民的支持。在贸易政策的选择中,假定民主党选择了征收7的关税,而社会党选择了6的关税,这时,主张高关税的选民(⑦、⑧、⑨)就会支持民主党,但主张低关税的选民,包括从第①到第⑥个选民就会支持社会党。从第①到第⑤个选民的意见虽然没有被采纳,但相对主张7的关税的民主党来说,社会党更接近他们的意见。如果这时有一个第三党,比如说进步党,选择了关税率为5的政策,那么,第①到第⑤个选民就会转而支持进步党,支持社会党的就只剩下第⑥个选民一人了。我们再假设,如果民主党主张征收3的关税,而社会党选择4的关税政策,那么,只有第①到第③的3个选民会支持民主党,而其余的6人会偏向社会党。由此可见,越接近中点选民意见的政策越能得到大多数选民的支持。若这时又出现一个第三党,比如说还是进步党,选择了关税率为5的政策,那么,从第⑤到第⑨个选民就会转而支持进步党,支持社会党的就只剩下第④个选民一人了。

这就是中点选民模型。贸易政策的中点选民模型理论上似乎没有问题,可是如果观察一下民主选举制度国家的贸易政策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在许多情况下,贸易政策保护的恰恰都是少数人。例如,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保护农产品,而农民占这些国家的总人口都不到10。在发展中国家中农民是大多数,但这些占大多数的农民不但得不到保护,政府还通过对出口的控制压低国内的农产品市场价格,间接地保护了人数较少的城市中的农产品消费者。钢铁、纺织品等行业在美国已是夕阳产业,就业人数越来越少,但他们受保护的程度仍很高,占大多数的消费者为保护这些少数人的利益而支付了不小的代价。那么,怎样解释政府选择这种牺牲大多数人利益来保护少数人利益的贸易政策的行为呢?研究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家提出了集体行动(collective action)理论,1 认为一种政策是否被政府采纳并不在于受益或受损人数的多少,而在于利益集团的集体行动是否有效。假如一国政府在考虑是否要对进口的小麦征收10的关税,表面上看,征税的结果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消费者因而会反对这项政策,本国的小麦生产者则会因得到保护而支持征税。从人数上来说,小麦的消费者一定比生产者多,但在集体行动方面,消费者一定不如生产者有效。其主要原因是,人数越多,“搭便车的人”(free rider)越多,积极参与的人反而越少,意见也不容易统一,集体行动的效率低,而人数少却更容易组织得好,在影响政府政策的游说中,人数较少的利益集团容易统一,从而在集体行动中步调一致,在游说中能够取得成效。在前面我们已经述及,赞成关税保护的利益集团(如小麦生产者)有声势浩大的游说活动,根源何在?原因就在于集团中个人利益的相对集中。政府如果对小麦征收10的关税,消费者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其总损失要比生产者收益和政府关税收入的总和还要大,但如果将总损失除以消费者总人数,每一个消费者的损失就很小了。另一方面,对于每个生产者来说,这一政策所产生的利益就会很大,值得为此不遗余力地拼搏一下。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者参与影响政府政策的集体行动和游说活动的积极性都远远超过消费者,甚至会因此而极力支持政府或反对政府,对政府能否实现其稳定执政的目标影响较大。政府面对的一边是对任何政策实际上都无所谓的消费者,另一边却是弄得不好会为此拼命的生产者,在此种情况下,政府往往会选择总福利水平下降、大多数人利益受损而少数人受益的贸易政策。关于贸易政策决定中的竞选贡献或政治贡献因素,经济学家梅吉(Magee)、布罗克(Brock)和杨(Young)于1989年建立了一个“竞选贡献”模型,2 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在1994年则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建立了“政治贡献” 模型,3 明确地提出了政治因素在贸易政策制定中的作用。格罗斯曼-赫尔普曼模型还可以用来解释非民主选举制度国家中的贸易保护现象。在民主选举政府的国家里,执政党之所以能够胜出,是因为有选民的支持,因此,每个政党都代表一定人群的利益,特别是一些特殊集团的利益,而这些利益集团也在竞选中积极支持能考虑他们利益的政党,因而贸易政策的制定必然要受到各执政党支持者的影响。例如,在美国的两党中,工会(主要是劳联和产联)一般支持民主党,大财团或企业一般会支持共1 Mancur Olson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5. 2 S.P.Magee W.A. Brock and C. Young 1989 Black Hole Tariffs and Endogenous Policy The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G.M.Grossman and E. Helpman 1994“Protection for Sal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4pp.833-850. 和党。这些利益集团在国会和总统的竞选中出钱出力,极力支持各自的党派当选,这些党派的候选人一旦当选之后就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制定或维持有利于这些利益集团的政策,否则他们就会在下一轮竞选中失去这些利益集团的资金、支持和选票。正如我们在前面“保护贸易政策的供给”中所分析的那样,大多数政府政策的目标函数是维护其政权的稳定性,所以对于帮助其当选或连任的利益集团,政府会极力地去加以保护。政府实行有利于这些利益集团的贸易政策是为了对他们政治支持的一种回报,保护这些利益集团本身也就是保护政府本身。

贸易保护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新方向

贸易保护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新方向 一、引言 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自由贸易能最大限度地增进世界福利,一国单边贸易自由化能最大限度的增进自身的福利。因此,各国最优的贸易政策应该是自由贸易政策。但是理论和现实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贸易保护主义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它已经成为一国干预国际贸易的重要手段。虽然在 WTO 的倡导下,各国施行了大幅度的关税减让,但是非关税壁垒却盛行不衰。在贸易政策的选择上,各国更青睐于保护而不是补贴等直接根治经济扭曲的手段。经典的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现实中的贸易保护政策,所以,诸多经济学家从最优关税理论、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市场失灵、次优等角度出发试图解释贸易保护主义,但是以效率为基础的理论并不能很好的解释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所以,只有将公共选择的分析范式引入传统的贸易理论当中,从收入分配而非经济效率的角度出发,从政策决策过程的视角探究贸易保护政策的问题,即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诸多学者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去解释贸易保护主义,相关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 本文将其分为两大类: 利益集团模型和中点选民模型。利益集团模型的出发点是利益集团,利益集团通过游说和政治捐资来影响政府的贸易政策,政府的贸易政策是利益集团相互博弈的结果。而中点选民的出发点则缩小到不能进一步分解的选民个体,政治家要赢得选举,得到选票的最大化,必须代表中点选民的利益。 二、利益集团模型及相关研究 利益集团模型是贸易保护政治经济学中的主要理论,大部分学者从利益集团的角度对贸易保护政策了进行分析。该模型主张资本家通过影响政治家来获取对自己有利的政策,认为利益集团可通过游说,并投入相应的支出,达到影响政府贸易政策的目的。利益集团模型理论在其不同的发展时期呈现不同的特点。早期研究介于 20 世纪 60 -80 年代,这一时期是利益集团模型的雏形。大部分学者就某一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观点,这些研究对贸易保护水平的决定因素,以及利益集团参与政治决策的过程进行了分析,但是这一阶段的理论是分散和片面的,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模型和体系。到 20 世纪 80、90 年代,利益集团模型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理论模型,代表理论有关税形成模型、政治支持模型、保护代售模型和信息传递模型。特别是保护代售模型的提出成为利益集团模型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该模型较为完备和成熟,为后来学者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进入 21 世纪以后,学者对利益集团模型的研究热情持续不衰。其中一些学者以保护代售模型为基础,

国内外水污染实例分析

国内外水污染实例分析 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国内外水污染实例分析 摘要本报告简要分析了国内外水污染事件,包括泰晤士河水污染事件和首尔清溪川水污染事件等五大国外水污染实例。简要描述了其污染原因和治理方法等。有的事件是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具有典型代表性,通过分析该事件来得出处理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方法。有的事件是水污染长期积累而爆发的污染事件,通过分析该事件来得出治理国内水污染的方式,增强国家治理水污染的信心。 引言联合国于1997年向全世界发出警告:“地区性的水危机预示全球性危机的到来。”全世界水环境污染异常严重,全球污水排放量已达1-2×1012m3/a,每年有500-1000万人死于与水有关的疾病。至今距1997年的警告已接近20年,而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水污染是难以避免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控制水污染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下面几个经典案例将告诉我们,只要人们认真负责的对待这些问题,水污染是可以得到控制和改善的。 一、英国伦敦泰晤士河 (一)水环境问题分析 泰晤士河全长402公里,流经伦敦市区,是英国的母亲河。19世纪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河流两岸人口激增,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排入河,沿岸垃圾随意堆放。1858年,伦敦发生“大恶臭”事件,政府开始治理河流污染。 (二)治理思路及措施 一是通过立法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20世纪60年代初,政府对入河排污做出了严格规定,企业废水必须达标排放,或纳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企业必须申

请排污许可,并定期进行审核,未经许可不得排污。定期检查,起诉、处罚违法违规排放等行为。 二是修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1859年,伦敦启动污水管网建设,在南北两岸共修建七条支线管网并接入排污干渠,减轻了主城区河流污染,但并未进行处理,只是将污水转移到海洋。19世纪末以来,伦敦市建设了数百座小型污水处理厂,并最终合并为几座大型污水处理厂。1955年到1980年,流域污染物排污总量减少约90%,河水溶解氧浓度提升约10%。 三是从分散管理到综合管理。自1955年起,逐步实施流域水资源水环境综合管理。1963颁布了《水资源法》,成立了河流管理局,实施取用水许可制度,统一水资源配置。1973年《水资源法》修订后,全流域200多个涉水管理单位合并成泰晤士河水务管理局,统一管理水处理、水产养殖、灌溉、畜牧、航运、防洪等工作,形成流域综合管理模式。1989年,随着公共事业民营化改革,水务局转变为泰晤士河水务公司,承担供水、排水职能,不再承担防洪、排涝和污染控制职能;政府建立了专业化的监管体系,负责财务、水质监管等,实现了经营者和监管者的分离。 四是加大新技术的研究与利用。早期的污水处理厂主要采用沉淀、消毒工艺,处理效果不明显。20世纪五六十年代,研发采用了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并对尾水进行深度处理,出水生化需氧量为5-10毫克/升,处理效果显着,成为水质改善的根本原因之一。泰晤士水务公司近20%的员工从事研究工作,为治理技术研发、水环境容量确定等提供了技术支持。 五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泰晤士河水务公司经济独立、自主权较大,其引入市场机制,向排污者收取排污费,并发展沿河旅游娱乐业,多渠道筹措资金。仅

政治经济学_经典案例分析

案例1: 在2002年的最后一个周日,中国为电力行业的垄断画上了句号。拥有占全国46%发电资产和90%输电资产的原国家电力公司被拆分重组为11家独立的公司,这些公司在12月29日同时宣布正式成立。从1987年持续至今的中国民航业改革在2002年也有突破性进展。随着6大民航集团10月11日的成立,中国民航总局与下属的民航企业彻底脱钩。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为基础组建的三大航空运输集团,其资产总和将占据中国民航总资产的80%。 问题:政府对市场失灵的纠正。 分析: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1)竞争失效 (2)外部性 (3)市场不完全 (4)公共产品 (5)信息不对称 为弥补市场失灵需要政府介入,政府介入的手段和领域为: (1)对效率的介入 ①财政支出②财政补贴③政府采购④限制垄断(2)对收入再分配的介入 ①税收和转移支付 ②公共事业投资 ③特别征税 (3)对经济稳定的介入 ①财政制度内在的自动稳定器 ②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③金融政策 ④紧急行政措施 ⑤道义上的劝告 本案例中,政府通过限制垄断,恢复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可操作的竞争。 案例2: 1998年5月18日,美国司法部和20个州向最高法院递交诉状,控告微软公司利用其“视窗”操作系统来迫使消费者使用它的其它软件产品——其中最重要的是“网络探索者”Internet浏览器。1999年,该案做出了一审判决,在长达270页的判决中,法官杰克逊列举了微软一系列反竞争,保护垄断势力的行为。微软一直在努力拓展其势力范围,使其超越软件行业,而进入日趋有利可图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连接行业,他们已经投资数以百亿计的资金在通讯和科技公司中(如AT&T)。由于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具有垄断状态,把Internet浏览软件“网络探索者”(InternetExplorer)与“视窗”捆绑在一起也就相当于垄断了消费者和与电子商务有关的厂商上网的交通通道。问题: 1、结合该案例分析垄断和反垄断对社会造成什么样 的影响? 2、美国的反垄断法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有何借鉴意 义? 分析:垄断市场会带来效率损失,影响市场作用的 正常发挥,主要体现在:垄断使产量减少,价格增 加;垄断造成社会无谓损失;垄断造成企业不思进 取。 有必要通过反垄断措施纠正这种市场失灵,使价格 降低,增加消费者和社会的福利水平。 1890年,美国通过了美国的第一部反托拉斯法—— 谢尔曼法。1914年,美国又制定了克莱顿法和联邦 贸易委员会法。这三个法案基本形成了美国的反垄 断法律体系。 美国反托拉斯法所规范的反竞争行为包括:联合限 制竞争行为、滥用经济优势的行为、价格歧视行为、 垄断与企业兼并行为、其他反竞争行为(股份保有、 董事兼任、瓶颈垄断、商业贿赂)、损害消费者的行 为(欺骗性定价、欺骗性广告宣传、虚假不实的标 签)。 美国反托拉斯法的特点是以限制造成垄断的不公平 竞争行为为主,而不反对现有的垄断企业。所以, 一个行业中垄断企业的存在本身并不违法,只有垄 断企业应用其垄断力量不公平地竞争时才算违法。 这使得美国的反托拉斯法具有很强的“行为法”特 点,即一切以企业行为是否违背公平竞争为判断依 据。 案例3: 中国电信改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4年中国联通 公司的成立。当时联通的总资产虽然只有中国电信 的1/260。但此举使邮电部独家垄断国内电信市场 的局面开始改变。1999年2月,信息产业部决定把 中国电信的寻呼、卫星和移动业务剥离出去。原中 国电信被拆分成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卫星通 信三个公司,寻呼业务并入联通公司。2001年12 月,国务院批准了新的电信体制改革方案,对现有 的电信企业进行重组。中国电信现有资产划分为南 北两个部分。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和河南、山东共 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电信公司归中国电信 北方部分;其余归中国电信南方部分。 问题:1.垄断和市场失灵。2.政府对垄断的态度和 措施。 分析: 1.垄断市场的效率损失。 (1)垄断使产量减少,价格增加; (2)垄断造成社会无谓损失; (3)垄断造成企业不思进取。 垄断市场的非效率导致市场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 用,是导致市场失灵的情况之一。 2.现今世界各发达国家限制垄断、促进竞争的政策 措施,基本上是根据上述标准把促进“可操作竞争” 作为政策目标。 在各主要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制定了有关禁止垄断、 维持公正交易的法律。具体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垄 断的立法,由行政机构加以监督,由司法机关加以 执行。各国政府的反垄断政策就是以这些法律为依 据展开的。 我国的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应在学习国外经验的基 础上,结合本国国情。 案例4: 在小镇上,该镇的人从事的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一 种是养羊。镇上的许多家庭都有自己的羊群,并出 实用以做衣服的羊毛来养家。大部分时间羊在镇周 围土地的草场上吃草,这块地被称为镇共有地。没 有一个家庭拥有土地。相反,镇里的居民集体拥有 这块土地,所有的居民被允许在这块地的草场上放 羊。集体所有权很好地发挥作用,因为土地很大。 只要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有良好草场的土 地,镇共有地就不是一种竞争性物品,而且,允许 居民在草场上免费放羊也没有引起问题。时光流逝, 镇上的人口在增加,镇共有地草场上的羊也在增加。 由于羊的数量日益增加而土地是固定的,土地开始 失去自我养护的能力。最后,土地变得寸草不生。 由于共有地上没有草,养羊不可能了,而且,该镇 曾经繁荣的羊毛业也消失了。许多家庭失去了生活 的来源。 问题:什么原因引起这种悲剧? 分析:实际上,共有地悲剧的产生是因为外部性。 当一个家庭的羊群在共有地上吃草时,它降低了其 他家庭可以得到的土地质量。由于人们在决定自己 有多少学时并不考虑这种负外部性,结果羊的数量 过多。 如果预见到了这种悲剧,镇里可以用各种方法解决 这个问题。它可以控制每个家庭羊群的数量,通过 对羊征税把外部性内在化,或者拍卖有限量的牧羊 许可证。这就是说,中世纪小镇可以用现代社会解 决污染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放牧过度的问题。 但是,土地的这个例子还有一种较简单的解决方法。 该镇可以把土地分给各个家庭。每个家庭都可以把 自己的一块地用栅栏圈起来,并使之免于过分放牧。 用这种方法,土地就成为私人物品而不是共有资源。 在17世纪英国圈地运动时期实际就出现了这种结 果。 共有地悲剧是一个有一般性结论的故事:当一个人 用共有资源时,他减少了其他人对这种资源的享用。 由于这种负外部性,共有资源往往被过度使用。政 府可以通过管制或税收减少共有资源的使用来解决 这个问题。此外,政府有时也可以把共有资源变为 私人物品。数千年前人们就知道这个结论。古希腊

水污染案例分析教学内容

水污染的事例及治理措施 一、关于无锡水污染的案例 事件概述: 2007年5月29日江苏省无锡市城区大批市民家中自来水水质突然发生变化,并伴有难闻的气味,无法正常饮用,市民纷纷抢购纯净水和面包。而自来水 公司已经采取了所有能够使用的过滤和净化手段,几乎不计成本,但还是难以从根本上除掉臭味。 污染原因: 由于前几年江苏省发文要求无锡市禁止开采地下水,无锡居民的生活用水全部来自太湖。蓝藻每年都会暴发,但这次规模最大,对自来水供应的影响也最严重。入夏以来,无锡市区域内的太湖水位出现50年以来最低水位,加上天气连续高温少雨,太湖水富营养化较重,诸多因素导致蓝藻提前暴发,影响了自来水水源地水质。根据专家的意见,这次沙渚水源地水质异常,主要是水中含有的蓝藻死亡腐烂,快速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水体缺氧性腐变,再加上太湖水位下降导致取水口太湖底泥上泛,从而使水体产生异味。据专家介绍,从太湖来讲, 水中的营养性物质氮、磷的含量较高,这为藻类的生长和大量繁殖创造了有利的内部条件,今年以来,气温偏高,水位较低,藻类便大量繁殖,再加上它有随风向、湖流漂移的特性,因此,气温偏高是“蓝藻疯长的主要原因”。无锡梅梁湖水域较易发生藻类集聚现象,集聚后,藻类会逐渐死亡,导致水体产生臭味。 而且,对于太湖蓝藻接下来的走势和监测数据显示,以及之后几个月气温升高, 太湖蓝藻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应对措施 1、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根本上控制污染源,在环太湖流域淘汰污染企业,加 快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要求市自来水总公司全力以赴,不计成本采取技术措施强化处理,提高自来水出厂水质。 2、严格保护饮用水源,确保群众饮水安全,严历打击危害饮用水源安全的环境违法行为,坚决拆除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 3、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力度。 4、尽快建立有权威的太湖流域管理机构,对于管理太湖这样的跨行政区域的河

导论政治经济学述要

导论政治经济学述要 导论政治经济学述要 https://www.sodocs.net/doc/c210173918.html,/course/zzjjx/ 案例内容: “宁为自由而战死,决不为富人的娱乐而丧身!”这是二千多年前奴隶起义领袖斯巴达克发出的英勇誓言。 公元前73年,在古罗马中部卡普亚城的一所角斗训练所里,发生了一次暴动。角斗奴们手拿菜刀、肉叉和各种尖刺的木棒,杀死了卫兵,冲出了戒备森严的训练所,向城南的维苏威火山奔去。组织这次暴动的,就是古罗马史上极其著名的英雄斯巴达克。 斯巴达克原是色雷斯人,同罗马作战时被俘,被卖为奴,并且被送到卡普亚一所专门训练角斗士的学校受训。角斗士的境遇十分悲惨,经常遭受拷打,而且等待他们的命运是被迫在角斗场上互相角斗、互相残杀,供灭绝人性的奴隶主哄笑取乐。他们对这种暗无天日的生活忍无可忍。公元前73年,有200多人密谋逃亡,由于密谋泄漏,结果只有78名奴隶及时拿了菜刀和铁叉等武器潜逃成功,来到维苏威火山上造反。他们推出三名领袖,斯巴达克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 逃亡奴隶纷纷投奔前来,起义队伍迅速扩大。起义军极盛时期曾发展到12万人以上,屡败罗马军,活动范围几乎遍及意大利南部。公元前72年,罗马执政官率军镇压。此时,起义队伍内部发生分裂,以克里克苏斯为首的一支队伍单独行动,不久被罗马军队消灭。斯巴达克率军北上,频频取胜。但他并未翻越阿尔卑斯山,而是率12万义军再次南下,进抵意大利半岛南端,计划借助海盗船只渡到西西里,因受海盗欺骗未获成功。公元前

71年,奉命镇压起义的克拉苏尾随斯巴达克南下,在意大利半岛最狭窄的部分布鲁提乌姆挖掘了横过整个地峡的壕沟,对起义军加以围困。起义军突破封锁线,向东南海岸进发,受阻,被迫折回迎战克拉苏。同年在布林底西港附近亚决战中,克拉苏得到从伊比利亚半岛归来的庞培的增援,起义军遭到惨败,六万名起义者战死,斯巴达克也壮烈牺牲。 起义失败后,奴隶主把六千名被俘的起义者钉死在从卡普亚到罗马沿途的十字架上。尽管如此,奴隶反抗奴隶主的阶级斗争并没有停止过,而是继续蔓延,一直到罗马帝国的灭亡。 案例评析: 案例讨论: 1、在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表现如何?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是怎样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 案例来源: (1)李纯武、寿纪瑜等编著:《简明世界通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2)《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历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版。 案例内容:

中美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第10卷 第1期2010年 1月 科 技 和 产 业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 ry Vol 110,No 11J an., 2010中美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贺文华 (邵阳学院经济与管理系,湖南邵阳422000) 摘要:中美经贸关系在迅速发展的同时,经贸摩擦不断。究竟如何看待中美经贸摩擦无疑是个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课题。近些年的中美经贸摩擦主要是经济原因引起的,同时也有政治原因;中美经贸摩擦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避免或减少的。 关键词:中美经济关系;经贸摩擦;政治经济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807(2010)01-0114-05 收稿日期:2009-10-17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贺文华(1967— ),男,湖南隆回人,邵阳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副教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世界经济与贸易、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 中国加入W TO 后,中美两国的贸易达到了相当规模。对美贸易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构成部 分,对拉动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用经济模型证明,两国间的经常项目收支逆差如果超过GN P 的115%,两国之间就会发生“激烈摩擦”;要是超过2%就会引起报复措施;如果对一国的贸易顺差超过该国贸易额的25%~30%,那就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成为政治问题。2003年中国贸易顺差达到中美贸易额的46139%,就中美贸易不平衡规模而言,这个问题已经演变成美国国内的政治问题。 1 中美贸易现状 1988年中国开始进入美国的前10位逆差国行 列,1989年从第9位发展到第6位,1990年攀升到第3位,1991年,中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第2大逆差对 象。到2004年,美中之间的贸易额达到2300亿美元,美中贸易逆差前所未有地上升到1600亿美元,占美国全年贸易逆差的25%(美国口径);中美贸易顺差为586亿美元(中国口径)。 2001年中国向美国出口最多的10类商品以及 从美国进口最多的10类商品中双方贸易量最大的是机械机器设备。中国向美国出口最多的第2类是家具、玩具,第3类是鞋帽。中国的纺织品竞争力相当强,但美国一直对中国的纺织品设置进口配额,人为制造贸易瓶颈。在向美国出口的商品中纺织品只占第4位。除了机械电器之外,美国向中国出口最多的有光学仪器,化工产品,车辆运输设备,植物产品。其中美方顺差最大的是植物产品,美方顺差第二大的项 目是纸制品。中美贸易顺差最大的10类商品中第一类是家具、玩具。中国向美国出口了将近80亿美元,而从美国进口还不到1亿美元。 中美双方产业结构存在巨大差别,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而美国则在技术和人力资本密集的产业。中美贸易顺差最大的产品是体现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普通机械电器、家具玩具、鞋帽和纺织服装,2003年这四类产品贸易顺差为522亿美元,占当年中美贸易顺差的8912%。中方逆差的产品依次是植物产品、化工产品和纸制品,逆差分别为21亿美元、1517亿美元和915亿美元。其中美方顺差最大的是植物产品,主要是小麦和大豆。美国农产品的优势可能不仅反映美国土地的相对丰裕,更可能反映了它在生物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美方顺差第三大的项目是纸制品,这反映了中国在森林资源方面的贫乏。 按照美方统计,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逆差来源国。自2003年始,纺织品摩擦成为中美经 贸关系中的一大焦点(表1)。[1] 首先,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强大竞争力客观上对美纺织业界形成压力。中国纺织品出口总额位居全球之首,并自2002年起超过墨西哥成为对美纺织品出口第一大国;2005年前9月,美对中国取消配额的103个类别产品输美量激增。而在失去配额体制庇护后,本已一路下滑的美纺织业界愈加恐慌,于是对中国纺织品抡起大棒。其次,中国出口高速增升挤占了有关发展中国家在美原有份额,影响了美贸易盟友及其自身经济利益。在10月底开始第七轮谈判之前,中美之间进行的前六 4 11

政治经济学试卷A4

政治经济学试卷A4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商品价值的实体是: A.抽象劳动() B.交换价值() C.私人劳动() D.社会劳动() 2.直接影响商品价格变动的因素有: A.商品的价值 ( ) B.商品的供求关系 ( ) C.纸币发行量( ) D货币商品价值 ( ) 3.从对价值形式发展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A.在简单价值形式中已经孕育着货币胚芽 ( ) B.货币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C.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 D.货币本身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 4.国家垄断资本的主体是: A.私人企业垄断资本() B.公私合营垄断资本() C.国有企业垄断资本() D.公共资本()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A.资产阶级国家与垄断资本相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B.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 C.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D.资产阶级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6.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 A.垄断不能削除商品经济的竞争基础() B.中小企业仍然大量存在() C.垄断组织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生产() D.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激发新的竞争() 7.金融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 A.银行垄断资本购买工业资本的股票() B.工业资本购买垄断大银行的股票() C.工业垄断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生产而形成的资本( ) D.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互派人员兼任要职() 8.生息资本的两种形态是: A.借贷资本()B.货币资本()C.高利贷资本()D.商品资本() 9.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 A.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B.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C.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 D.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 10.在资本主义现实经济活动中,成本价格的作用是: A.资本家衡量企业盈亏的标志() B.决定资本家竞争胜败的关键() C.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价值增值中的不同作用() D.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实质() 11.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内部竞争形成: A.商品个别价值() B.商品生产价格() C.商品垄断价格() D.商品社会价值() 12、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产品各个部分的交换关系是: A.第I部类内部的交换() B.第II部类内部的交换()

政治经济学重点难点问题解答(五)

《政治经济学》重点难点问题解答(五) (第12-14章)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社会的市场体系 1.市场体系的特征和作用是什么? (1)市场体系,是指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各种类型的市场所构成的整体。 (2)完善的市场体系应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市场结构完整。市场应当包括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技术市场等各种生产要素市场组成。 第二,市场组织良好。就是有纵横交错的市场网络。 第三,市场统一。从国内来看,各种生产要素都可以自由流动。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是相通的,两者密切结合。 第四,市场决定价格。除少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国家决定和管理外,其余大量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由市场决定。 第五,市场保障健全。要有完整的法律体系和相应的执法制度。 第六,宏观调控有效。健全计划、组织、调节等系统,对市场进行有效调节和管理。 (3)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的标志。市场体系的作用主要有: 首先、市场体系的存在,是企业主体从事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 其次、企业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要从市场上获得。 再次、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要在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市场销售。 总之,没有完善的市场体系,企业的产、供、销活动就会发生困难,企业也难作为市场主体发挥作用。 2.商品市场的构成和形式是什么? (1)商品市场由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服务市场构成。 (2)商品市场的组织形式有: 一是产需之间或产销之间直接交易。 二是零售市场。 三是批发市场。 四是拍卖市场。 五是招标市场。 3.生产要素市场的构成 生产要素市场包括金融市场(它是整个市场体系的枢纽)、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产权市场。 4.理论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关系如何? (1)改革价格形成机制,将主要由政府决定价格,改变为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也是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的关键。 (2)理论价格,是按正常生产、合理经营条件下的中等成本,即部门平均成本加合理盈利来计算的价格,它大体反映商品的价值。 理论价格的意义在于,它为企业定价提供基本的依据,为分析各种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调节价格总水平提供依据。 (3)市场价格,是以理论价格为基础,在市场上商品供求关系的作用下形成的价格。当

逢锦聚-政治经济学重难点(背诵版)

逢锦聚政治经济学重难点(背诵版)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一解释下列名词 1 所有制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②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作为所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如不能售卖)。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 ③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2 所有权 ①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 ②所有权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③所有制性质决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3 产权 ①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整合。 ②产权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四权”: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 ③产权的基本特征有:⑴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⑵是权利束而不是某项权利;⑶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收益性。 4 产权制度 ①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 ②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所有者、使用者、经营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 ③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特征是:两权分离。 5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①在政治经济学中对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一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当今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从本质上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二是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竞争与合作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这两种制度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前一种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而后一种制度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②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经济体制以各种形式外化经济制度。在一定社会形态下,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经济体制作为形式反映经济制度,它的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能像经济制度那样稳定。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实行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其经济体制会有差异。同样的社会经济制度也会有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经济体制的变化不一定会改变经济制度的性质。 6 制度创新 ①是创新主体为实现更高的制度效率而对制度进行的一种重新安排。 ②制度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创新利润。 ③制度创新的过程表现为:从制度均衡到制度创新,再到制度均衡,又到新的创新……

政治经济学案例分析报告

资本主义经济部分 主题词:垄断组织 一、案例内容 2003年6月30日,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宣布,自7月1日以来,有线电视预订费从12元增加到18元,增长了50%。这引起了媒体和各界的广泛关注,对未经价格听证的价格任意上涨表示强烈不满。歌华有线电视用户220万户,每户每月多收6元,年均超过1.584亿元。新增主营业务收入1.584亿元,不包括国家交纳的税款,基本上是公司的净利润。歌华有线怎么能这么咄咄逼人?原因很简单:它们都是由垄断造成的。歌华有线电视是北京市政府授权的唯一一家负责北京有线电视网络建设、管理和运营的公司。它是垄断行业中的垄断企业,具有很高的垄断性和经营稳定性。众所周知,垄断行业的成本是最难估算的,电信部门说市话亏损,邮政部门说普通信件业务亏损,民航公司说航运亏损,自来水公司说亏损,有线电视公司也说自己亏损。有线电视行业比电信行业更具垄断性。目前,有线电视用户别无选择:只有网络接入提供商,只有服务内容。例如,北京用户只能选择歌华有线电视网,只能选择歌华提供的唯一服务。北京的用户说:“我不想多付钱。我不需要看超过50个节目。前面的20个程序已经足够了,但是我不能选择支付原来的20套钱。作为一家企业,歌华有线当然可以利用这个词。当产品市场上只有一个卖方,市场上没有类似或类似的替代品代替垄断者销售的产品时,企业就有“随心所欲”的自由。 二、案例分析 完全垄断简称垄断,又称独占,是指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完全由一个制造商控制的市场结构。如果制造商能够控制或影响整个市场的供应,那么它就构成了垄断。完全垄断具有以下特征:1。独家经营。2。产品不可替换。三。价格自己决定。4。实现差别定价或价格歧视。5。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因此,完全垄断者能够长期保持其垄断地位。垄断的原因很多,但主要的原因是各种“产业壁垒”阻碍了其他厂商的进入。就本案提到的上市公司歌华有线而言,它是北京市政府批准的唯一一家负责北京有线电视网建设、管理和运营的公司。这是一个典型的垄

【专业文档】政治经济学案例分析.doc

二、案例分析 1.案例一 1)现代社会资源配置主要方式和手段是什么? ●是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但计划和市场只是现代社会资源配置的两种主要方式 和手段,它们本身不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2)请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国家发展改委《通知》的合理与否? ●合理 ●价格机制是市场若干机制中核心机制。它是价值规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和作用形 式。价格的变动必然引起供求的变动,而供求的变动反过来又引起价格下降。 ●个量平衡的总和构成总量平衡,并同时构成结构平衡。因此,要保持煤电的总 量平衡。要求:一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市场供求均衡在市场机制作用下 自动实现。二是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功能。 2.案例二 微软垄断案反映了垄断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你认为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 ●垄断或国家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市场竞 争的一般基础。市场竞争是市场主体实现经济利益的方式和途径。垄断只是改 变市场结构面不能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 ●不存在“绝对的垄断”。发展不平衡规律决定了不可能形成一家垄断组织独霸天 下的局面;同时社会需要多样化,并有多变性。这使垄断企业不能囊括一切商 品的生产和流动。 ●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和创新是激发垄断竞争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会突破人为 垄断的种种限制。科技创新会缩短产品和行业的生产周期,从而加速产业结构 调整和优化。这就使竞争无处不在。 通过微软垄断案,你从中可以深刻领悟哪些经济学原理? 原理: ●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的核心; ●扩大市场份额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重要途径;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 ●现代市场经济是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政府反垄断行为表明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国家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3.案例三 请用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上述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科学地分析劳动的形态和本质。可以见得,劳动价值论的本质依在。在科学技 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劳动形态发生了极大改变,以致使劳动为标志,致使经济 只是改变了劳动的形态。没有改变本质 ●知识劳动仍然是人类劳动,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只是脑力消耗的比重明 显大于体力的耗费。 ●知识劳动表现在生产力的三要素上没有改变其劳动的性质。一是劳动和劳动主 体本身仍然是体力和智力的耗费,劳动主体知识具有更高智能的劳动者。二是

政治经济学案例分析

政治经济学案例分析

二、案例分析 1.案例一 1)现代社会资源配置主要方式和手段是什 么? ●是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但计划和市场只 是现代社会资源配置的两种主要方式和 手段,它们本身不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 本质特征。 2)请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国家发展 改委《通知》的合理与否? ●合理 ●价格机制是市场若干机制中核心机制。它 是价值规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和作用形式。 价格的变动必然引起供求的变动,而供求 的变动反过来又引起价格下降。 ●个量平衡的总和构成总量平衡,并同时构 成结构平衡。因此,要保持煤电的总量平 衡。要求:一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 市场供求均衡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自动实 现。二是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功能。 2.案例二

微软垄断案反映了垄断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你认为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 ●垄断或国家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的动因 和基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市场竞争 的一般基础。市场竞争是市场主体实现经 济利益的方式和途径。垄断只是改变市场 结构面不能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 ●不存在“绝对的垄断”。发展不平衡规律决 定了不可能形成一家垄断组织独霸天下 的局面;同时社会需要多样化,并有多变 性。这使垄断企业不能囊括一切商品的生 产和流动。 ●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和创新是激发垄断 竞争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会突破人为垄 断的种种限制。科技创新会缩短产品和行 业的生产周期,从而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 优化。这就使竞争无处不在。 通过微软垄断案,你从中可以深刻领悟哪些经济学原理? 原理: ●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的核心;

●扩大市场份额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 重要途径;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 ●现代市场经济是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 济相结合; ●政府反垄断行为表明市场机制是市场经 济国家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3.案例三 请用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上述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科学地分析劳动的形态和本质。可以见 得,劳动价值论的本质依在。在科学技术 日益发达的今天,劳动形态发生了极大改 变,以致使劳动为标志,致使经济只是改 变了劳动的形态。没有改变本质 ●知识劳动仍然是人类劳动,是人的体力和 脑力的消耗,只是脑力消耗的比重明显大 于体力的耗费。 ●知识劳动表现在生产力的三要素上没有 改变其劳动的性质。一是劳动和劳动主体

国际贸易理论案例分析

案例一:[教学目的] 对外贸易依存度的计算、影响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因素分析 [案例资料] 2008年东莞全市宏观经济数据: GDP :3710亿元,增长14%;财政总收入亿元,增长% ;进出口总额1133亿美元,增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268元,增长1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418元,增长7% 。 2009年东莞市宏观经济数据: 2009年东莞GDP 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下降%;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人均生产总值56590元,增长10%。2009年三大产业结构比重调整为::,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升个百分点。2009年全市进出口总额亿美元,下降%。其中进口总额亿美元,下降%。出口总额亿美元,下降%,降幅比年初收窄个百分点,但自11月份起当月出口同比增幅由负转正,11月同比增长%,12月增长%。 [案例分析要求] 1.根据资料,计算东莞市2008、2009两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 2.根据上述计算,分析东莞外贸依存度波动(上升、下降)的主要原因,要求结合当时国内外背景; 3.对外贸易依存度的上述波动,对东莞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为什么? [案例分析参考资料] 1.陈宪、张鸿:《国际贸易》,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张二震、马野青:《国际贸易学》南京大学出版社 3.陈同仇、薛荣久:《国际贸易》,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4.姚曾荫主编:《国际贸易概论》,人民出版社。 5.[日]小岛清着:《对外贸易论》,南开大学出版社。 6.王绍熙主编:《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7.周小川主编:《外贸体制改革的探索》,中国展望出版社。 8.斯密着:《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 9.李嘉图着:《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 10.俄林着:《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商务印书馆。 11.李斯特着:《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 12.凯恩斯着:《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 13.汪尧田、周汉民:《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总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14.黄埔海关、东莞市人民政府:《改革开放30年东莞对外贸易白皮书》,中国海关出版社 15.历年东莞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案例二 [教学目的] 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的综合考查,特别是对贸易现象的解释能力、国际贸易对一国利益影响的分析能力与贸易政策的掌握应用能力[案例资料] “中国制造”国内贵于国外补贴发达国家消费

政治经济学习题一 - 副本

第三章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 一、概念题 1.市场 2.市场机制 3.市场经济4.市场体系 5.市场规则 二、判断题 1.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市场经济规律发生调节作用的机制。2.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中心机制,它是价值规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和作用形式。 3.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是现代社会资源配置的两种主要方式和手段,因此,它们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4.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在未来一段时间会上升时,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反之,则会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 三、选择题 1.市场机制主要包括: (1)价格机制(2)供求机制(3)竞争机制(4)汇率机制(5)工资机制 2. 市场是 (1)一切商品或劳务交换的场所 (2)商品生产者之间全部交换的总和 (3)调节经济运行的一种调节机制和运行方式 (4)市场机制运行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5)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1)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都是以社会分工和不同所有制为基础 (2)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都是通过商品货币的形式交换劳动 (3)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都是以追求价值为目的的经济 (4)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5)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影响需求的因素有: (1)该商品的价格 (2)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3)相关商品的价格 (4)消费者的偏好 (5)消费者的预期 5.影响供给的因素有: (1)商品自身的价格 (2)生产要素的价格 (3)生产的技术状况 (4)相关商品的价格 (5)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 四、辨析题 1.计划和市场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2.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都是以社会分工和不同所有制为基础的,因此二者无区别。 3.需要就是需求,生产就是供给,市场均衡就是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的绝对平衡。 4.市场规则实质上就是以法律、法规、契约、公约形式规定下来的市场运行的准则。五、案例分析题 案例内容: 2001年初以来,石油输出国组织七种市场监督原油一揽子平均油价和油价期货市场价格一路下跌,跌到了每桶25元以下这个欧佩克内部参考价。造成国际石油市场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是石油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是由于国际经济增长放慢,尤其是美国经济低迷和亚欧天气转暖,市场对石油的需求量减少,另一方面,伊拉克的石油出口近期恢复到较正常的水平,即每天达210万桶。为此,美国能源部、美国石油学会公布的数字显示,美国的石油和产品油库存大幅上升,已达到2·9074亿桶,比2000年同期增加了800万桶。 由于国际石油需求减少,库存增加,价格上升,所以,欧佩克采取减少石油的供给量,以保持石油价格控制在所定目标每桶25美元的水平。由于欧佩克自年初以来两次减少不包括伊拉克在内的十个成员国的原油日开采配额达250万桶,使得国际石油成功地控制在所定目标每桶25美元的水平上。与此同时,石油输出国成员还是一致同意共同努力将石油产量限制在每天24·2百万桶的水平。他们还决定如果石油价格出现“疯涨”的话,他们将增加本国的石油产量,相反,如果国际市场对石油的需求进一步下降,他们也会进一步限制石油的产量,减少供给。 案例问题:根据上述案例,请分析石油价格机制与供求机制的关系。 第五章资本主义生产 一、概念题 1.资本2.价值增殖过程3.剩余价值4.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5.剩余价值率 6.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7.超额剩余价值 8.绝对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9.剩余价值规律10.工资11.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12.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二、判断题 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2.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因此货币都是资本。 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等价交换与价值形成的矛盾。 4.剩余价值既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5.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6.在初级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也是商品。 7.个别资本家只要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便可以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8.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整个社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9.剩余价值规律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规律,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存在并发生作用。 10.工资的实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11.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基础,计时工资是计件工资的转化形式。

政治经济学概念分析

政治经济学概念分析 第一章 1.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2.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3.价值:商品所包含的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 4.具体劳动:一定具体形式的劳动。 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具有永恒性 5.抽象劳动: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形成商品的价值,社会属性,历史范畴 6.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商品拥有的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虚幻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性质 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8.劳动生产率=产品量/劳动时间或劳动时间/产品量 阐述题 1.简述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消耗中形成的。商品价值本质上是等量的抽象劳动相交换。而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正是这种同质的无差别的劳动,即人类脑力与体力的消耗。它凝结在商品内,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表现出来,最终形成价值 2.简述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这个矛盾是存在于商品经济发展的一切阶段的,私人劳动要想实现向社会劳动的转化,必须撇开各个商品生产者私人劳动的具体差别,把不同形式的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还原为同质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这就产生了劳动的二重性。由于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这样就又产生了商品的二因素。所以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二章 1.货币: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通货膨胀:由于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一定时期内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简述题 1.为什么“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而货币天然是金银”? 首先是因为金银本身是具有经济价值的商品,由于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的优点,成为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结果。 2.阐述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起源:货币是经历了由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向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再向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的过程的价值形式的最后形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