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机交互地震资料解释解读

人机交互地震资料解释解读

人机交互地震资料解释解读
人机交互地震资料解释解读

第五节地震资料的交互解释

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常说地震资料采集和处理技术发展迅速,而解释技术却停滞不前。目前就并非如此,人机联作解释工作站越来越普遍,工作站和三维数据体的迅速增加需要新方法、新技术,这给众多的解释人员提供了新的机遇,提供了展示其才能的最佳场所。为此,本节主要概括性地介绍地震资料交互解释的基本内容,关键要靠在实际工作中的实践、提高。

一、解释工作站

人机联作解释工作站是指在配置齐全、性能优良的计算机支持下,能够完成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综合解释的工作环境。这个工作环境通常称为人机联作解释系统,它包括相应的硬件和软件系统。人机联作解释系统的硬件配置应包括:(1)主机系统-主机、图形处理器、协处理器、存储介质等。目前,所使用的解释工作站有:SUN SPARC序列工作站、IBM RISC6000序列工作站、SGI的Indigo序列工作站以及相应的服务器;(2)数据输入系统-各类磁带机、光盘机、数字化桌、扫描仪等;(3)人机交互控制器-鼠标器、键盘、数字化板(Tablet)等;(4)输出系统-绘图仪(激光、笔式、静电彩色)、硬拷贝机、打印机、彩色监视器等;(5)工作站台、面、彩色监视器等。人机联作交互解释的软件系统应包括:(1)系统软件-操作系统,如UNIX和VMS以及早期的DOS等;软件平台,如X-Window和Motif等先进的软件工具。(2)应用软件-包括:数据输入与管理、数据编辑与绘图、层位或断层等的解释与拾取、数据的输出与显示、叠后资料的分析与处理、地质和测井以及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等等。

人机联作交互解释工作站按其功能可分为三个层次,即:(1) 计算机辅助绘图系统,这是解释工作站的初级形式,如Discovery系统;(2) 人机交互解释系统,这是80年代初,随着三维地震资料的应用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应运而生的。20多年来,地震资料解释系统人机产品的研制开发和人机交互解释技术一直保持着蓬勃发展的势头。在地震资料尤其是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中,解释系统发挥了很大作用。快速便捷的数据查询和调用;方便灵活、丰富多彩的数据显示和控制;精确可靠的层位追踪和拾取;有效的交互作图和编辑;多种信息提取和运算处理等等都展示出计算机在地学研究应用中的优势和潜在能力。人机交互解释系统根据工作站与主机的关系又分为三大类:①联机型-这类解释

系统常与用于资料处理的大中型计算机联结,可配置多个工作站,其数据的存储和处理由主机实现,其常规的二维和三维解释及作图由工作站完成;②独立型-工作站本身配置专用主机系统,硬件配置相对简单,但结构紧凑、速度快,且配有简单的叠后分析、处理程序;③多用型-供多行业使用;(3) 解释专家系统,这是专家的技术、知识和经验等在计算机系统上的具体体现。解释专家系统可对有关问题进行智能咨询和决策,它不仅能实现人机交互以提高资料解释的效率和精度,更能通过高级智能实现分析、判断和推理。这是解释系统的高级和完善阶段,也是人机交互解释系统的发展方向。

迄今市场上出现过的解释系统主要有以下型号:CRYSTAL、DISCOVERY、INTERPRET、CHARISMA、SIDIS、MIPS、SIERRA、SUN、GEOQUEST、LANDMARK 等。目前我国引进的、普遍使用的交互解释系统是:GEOQUEST和LANDMARK。评价一种解释系统的好坏,通常要考查以下几方面:①完整的解释功能-常规二维、三维解释的方法和手段完备,除了构造解释外,还应有地层、岩性解释软件,能进行储层预测和油藏描述,可以对构造和沉积体进行定量分析或计算,还能适应解决我国陆相盆地为主的含油气盆地中复杂地质问题的需要。②采用开放系统与网络化-系统可方便地进行软、硬件升级,可改变和扩展现有软件,可按统一的方式加入新的功能和应用软件,具有高度可移植性和进入计算机网络的能力。③具有强有力的图像处理功能-包括图像的编辑、格式转换、响应速度、可视化程度、图像显示的分辨率和对比度等。④计算能力-考查解释系统的叠后处理功能的完备性,大数据量计算的响应速度等。⑤数据的输入输出和编辑功能-包括数字化、数据格式转换等。⑥价格因数、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等。

二、交互解释的概念

交互解释的英文是Interactive Interpretation,常常译为人机联作解释。顾名思义,人机联作解释就是解释员在计算机的帮助下所进行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综合解释的工作过程。解释员在交互解释工作站发布一条指令,计算机就显示该指令的相应执行结果。交互的含义是指计算机处于工作状态,操作员在计算机终端前等待发布指令的响应,等待时间越短,计算机性能越好。如果计算机的响应不合适或不尽如意,操作员可随时修改指令,直到满意为止,这一过程计算机和操作员是以对话方式实现的。换言之,交互系统的响应是快捷的,解释员可即时地完成解释系统功能范围内的任何操作。

地震资料解释大致可分为两种方式,一是传统的手工纸剖面解释,二是人机交互的工作站解释。人机交互解释相对手工解释具有如下特点:

1.工作方式轻松、方便、灵活

传统的手工解释所用的地震资料是以纸剖面的方式存放的,解释的基本工具是铅笔、橡皮和尺子。有经验的解释人员都知道,地震资料的解释是相当复杂的工作,通常经过多次修改才能得到较好的解释方案。此外,纸剖面解释起来既费劲又麻烦,大量的地震剖面既难以保存,也难以管理。而以人机交互方式进行地震资料解释时,使用的所有资料都存放在计算机的磁盘上。这些资料包括:工区测网、地震数据、测井曲线、综合录井图以及VSP资料,合成地震正演模型、解释后的层位及断层数据等等。根据解释员的需要,这些数据任何一种的任何一部分,都可以由解释系统自动显示在图像监视器的荧光屏上。解释员只需坐在桌前用鼠标器在荧光屏上进行一系列操作即可实现层位、断层的追踪对比、闭合、作图等解释工作。在整个解释过程中,解释员可以随时修改解释方案,只要给一个命令,解释系统会把解释员希望修改的部分完全去掉,只保留想要的部分、而不必担心数据显示的清晰度(在纸剖面解释时,如果多次修改,剖面上的地震波形就会模糊不清,因而影响了进一步的解释工作。)。层位及断层的追踪对比、闭合工作完成后,计算机会自动准确地记录层位、断层数据,以备最后成图时使用。总之人机交互解释工作方式要比纸剖面解释的工作方式轻松、方便、灵活得多,解释系统在解释过程的每一步,都为解释员减轻了负担。

2.高效率和高精度

解释系统最初的作用,也是目前发展最快、应用最多的部分应该是它的绘图功能。所有的解释系统都有自己专门的绘图软件包,它能将存放在数据库中的反射层和断层数据自动展到测网上,并根据解释员的要求进行不均匀数据的网格化,绘制等值线及各种成果图。由于在工作站上解释地震资料的过程中,计算机承担了大部分繁重而费时的工作,如数据管理、解释的层位和断层数据的记录以及绘制等直线和成果图时的数据网格化等一系列费时费力的工作,从而使工作的效率大大高于人工纸剖面解释,这是因为在上述那些费时费力的工作中,人的效率与计算机的工作效率是无法比拟的。由于人机交互解释系统承担了大量繁琐费时的工作,这给解释人员腾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他们有机会去深入分析研究已有的各种资料,并利用解释系统提供的多种手段,实现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进而提高地震资料解释的精度。

3.对解释员的综合素质要求高

在工作站上进行人机交互解释时,通常解释员一人面对计算机以及数据库中勘探工区的各种数据,优质高效地完成研究区的解释工作,解释员应该具备下列基本素质:

(1)要有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

要懂得计算机的操作系统,记住相应操作系统下的基本操作命令和解释系统的基本解释步骤,比较熟练地使用解释系统,会管理自己的各种数据文件等。

(2)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

目前国内使用的地震解释系统大多是从国外引进的,解释系统的各类对话菜单和随机帮助文本都是英文的,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会更好地使用交互工作站完成解释工作。

(3)要有全面深入的地球物理勘探知识

地球物理勘探包括野外资料采集、室内资料分析与处理、资料解释三大环节,一个熟练和优秀的解释员应该具备扎实、全面的地球物理勘探方面的专业知识,要了解野外资料采集过程和资料采集的有关参数,也要有扎实的信号分析和地球物理资料处理方法的基础,以便更清楚地认识待解释的地球物理资料,例如待解释的地球物理资料经过哪些数字处理步骤,各种处理方法对地球物理资料有何影响等等。因为目前的交互解释系统大多提供了许多叠后分析、处理手段(如合成地震记录、子波处理、声阻抗转换、地震属性分析等等),这就要求解释人员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分析处理手段来获取更多的有利于地球物理资料解释的信息,以提高资料解释精度。

(4)具有较高的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

交互解释需要熟练应用地质、测井、地震及开采等方面的资料,对地震资料进行综合解释,充分发挥交互解释系统集所有勘探、开发资料于一体的优势,提高资料解释的准确度。

(5)要求解释人员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要有一定的洞察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交互工作站的资料解释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工作,只有通过实践并不断钻研才能成为一个熟练的解释员。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解释员还必须具有研究新的解释方法和软件开发等方面的能力。

三、交互解释的基本流程

地震资料的交互解释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问世的新技术,目前处于普及和深入发展阶段。就当今我国从国外引进的工作站类型来看,占主导地位的交互解释系统是GeoFrame(早期为IESX)和LANDMARK两大序列。我们先来了解这两大序列解释系统的基本功能,然后再介绍交互解释的基本流程。

(一)GeoFrame (早期为IESX ,GeoQuest )解释系统

GeoFrame 是Schlunberger GeoQuest 公司的软件产品,主要用于地震、测井、地质和油藏模拟资料的油气勘探与开发方面的综合分析和解释。早期的IESX 的英文为Interactive Exploration System ,是GeoQuest 公司推出的第十版本的交互解释系统。

由通用操作系统登入GeoFrame 用户后,屏幕上出现如图5-5-1所示的主菜单。点击GeoFrame 4.0.4.2就进入解释系统,该系统的总体结构如图5-5-2所示。

图5-5-1 GeoFrame 主菜单

图5-5-2 启动GeoFrame流程图

要完成工区的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工作,启动GeoFrame后,相继完成各级菜单中的相应工作,见图5-5-3。GeoFrame IESX的主菜单包括如下内容:

1.Project :Select , Create , Update , Delete , Backup-包括工区的选择、创建、修改、删除和备份。

图5-5-3 建立解释流程图

2.Application-这是GeoFrame IESX解释系统的主体部分,包括:

⑴.Interpretation-包括测网底图、二维或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的全部功能。

⑵.Surface Modeling-界面模型,即在测网底图的基础上绘制构造图。

⑶.Data Manager-数据管理,包括地震数据(二维、三维数据,时间切片,沿层切片,层拉平数据等)、图像文件、解释数据、测井数据等的加载,删除,输出,拼接,拷贝等。

⑷.Computation Manager-计算管理,包括三瞬处理,自动增益控制,振幅归一化,相位旋转,滤波,地震属性计算,用户应用程序(IESXDK)等。

⑸.Mistie Analysis-联结误差分析,包括测量范围、估计、分析、计算、应用、参数等的联结误差分析,其核心内容就是相关分析。

⑹.AutoPix-自动图像处理。

⑺.Surface Slice-沿层切片,分为二维、三维地震数据两种情况。

⑻.Synthetics-制作合成地震记录。

⑼.Project Converter-工区转换应用程序。

⑽.IES Data Management-交互勘探系统的数据管理,包括工区数据列表、加载、删除、修改、输出、执行管理实用程序等。

⑾.LPView-行式打印机视图输出或数据检查。

3.Administration :Configuration , License-管理体系,包括结构和许可证的管理。

4.Plot :Snapshot-屏幕显示图像的快速成图。

5.Close :Exit , Quit-退出GeoFrame IESX。

断层或层位解释工作见图5-5-4的流程图,解释工作完成后,需要输出解释成果,其过程见图5-5-5。

图5-5-4 断层或层位解释流程

图5-5-5 绘图工作流程

(二)LANDMARK交互解释系统

这是Landmark Graphics Corporation公司推出的一套交互解释系统,具有比较完善的厂家工作框,例如:Desktop-前台控制操作,包括存取文件、共享资源、启动屏幕保护程序、控制音量、腾空文档、扩展外设、打开Unix外框、退出等;Selected-选项操作,包括打开、拷贝、查阅、移动、打印、共享网络、创建新目录、文件快速查找等;Internet -互联网操作,包括打开网络浏览器、浏览、网址或FTP地址预览、生成一个网络用户等;Find-查找操作,包括多种方式查找文件、图标、各类工具等;System-系统操作,包括系统管理、文件系统管理、打印管理、许可证管理、可信度测试、实用程序、重新启动系统、关闭系统等;Help-联机帮助。LANDMARK交互解释系统的主菜单如图5-5-6所示。

图5-5-6 LANDMARK交互解释系统的主菜单

图5-5-6菜单中各组件的主要功能简要说明如下:

1.Project-工区组件,包括工区创建、管理、改变、状态显示、工区升级、工区底图编辑、数据分析与解释、测量系统管理等。

2.Data-数据组件,包括数据输出、输入和管理。

3.Applications-应用组件,包括等直线辅助和基本的解释功能:⑴Depth Team-深度域操作组件;⑵Earth Cube-地球模型;⑶Fault Mover-断层解释;⑷Log Edit-测井数据编辑;⑸LogM/STRUCT-测井数据管理或构建;⑹OpenExplorer-开放的勘探系统;⑺OpenVision-三维地球科学和工程数据可视化应用;⑻PetroWorks-油藏地球物理分析;

⑼PostStack/PAL-叠后资料处理或叠后属性库(叠后资料处理包括相干体分析技术、振幅处理、滤波、反褶积、数据增强、数据时移、数据属性分析及提取;叠后属性库包括振幅统计、复地震道分析、频谱统计和层序统计四大类几十种地震属性参数);⑽ProMax-地震资料处理系统;⑾Rave/DV-(Reservoir Attribute Visualization and Extrapolation/Data Visualization)-油藏属性可视化与外推或数据体可视化(包括四大功能:可视化的勘探资料分析、统计分析、地学统计分析和地质、地球物理、油藏工程资料的外推);⑿Sierra-地震资料处理系统;⒀SigmaView-浏览系统;⒁SeisWorks-地震工作平台,包括二维、三维地震数据体的生成、备份、恢复,地震资料解释过程中的各种显示(工区底图、透视图、层位映像图、三维数据立体图、水平切片图、层位立体图、合成地震记录、数据输出与转换等);⒂Stratamodel-地层模型;⒃StratWorks-地质工作平台,包括对测井资料分析解释的四大功能,即相关分析、交叉剖面、岩性分析和作图;⒄SpecDecomp-谱分解分析与解释;⒅SynTool-制作合成地震记录;⒆TDQ-层位、断层和地震数据的时深转换;⒇Wellbore Planner-井孔设计软件;(21)WOW/CDA- (22)Z-MAPPlus /PowerView -绘图工具;

4.Utilities-实用组件,包括文档浏览、环境状态工具、硬拷贝、映像编辑、屏幕拷贝等。

5.System-系统组件,包括错误记录器、系统资源监视器、数据库健全检验器、备份工具和Unix窗口等。

6.Help-帮助组件,包括帮助的说明、联机手册和发布的信息等。

(三)交互解释的主要工作步骤

了解了目前国内使用的两大交互解释系统后,归纳一下交互解释的主要工作步骤:第一步:创建工区数据库-当接收一个解释项目后,必须把交互解释所用到的各种

资料收集全,包括解释工区的地震成果数据、工区内所有井的测井曲线、地质分层数据、速度资料、VSP资料等。然后利用交互解释系统的数据管理软件将上述有关数据存放在特定的数据库中,解释系统中的数据库是指合理地存放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上的互相关联的数据的集合。通常每个工区对应一个数据库,相当于一个专职的极有责任心的工区资料保管员,你可以随时查阅任何一种资料。除了这些原始资料外,数据库还为以后解释的反射层和断层数据以及各种图件数据保留了位置与空间。换言之,数据库或数据管理系统在整个解释过程中,自始至终为你保管着所有数据文件。

第二步:动态观察-在动手解释之前,还必须了解并熟悉工区的基本地质规律、构造特点、目标层位特征以及前人所作的工作等等。利用解释系统灵活多样的显示手段,可迅速了解整个工区地下构造的大体形态。动态观察方式有多种,例如水平切片序列、三维数据立体显示、任意方位测线的剖面显示、联井剖面显示、栅状、椅状显示等(二维资料上述显示受限)。通过动态观察,可对工区内目标层的地质结构、构造特点有个“形象”了解,以便下面的解释工作合理稳妥地进行。

第三步:层位标定-层位标定是指由地质或测井资料所揭示的目标层向相应地震剖面延伸的工作过程。通常在过井剖面上,通过测井曲线或综合录井图来确定目标层位,利用VSP资料或合成地震记录实现层位标定。在解释系统中这一工作通常由Synthetics 或SynTool来完成。

第四步:层位解释-这是交互解释系统发挥巨大作用的一个步骤,充分利用解释员的聪明才智和解释系统灵活有效的解释手段实现目标层位和断层数据的追踪与拾取。常规的纸剖面解释虽然比较直观,但远没有解释系统那样灵活、方便、有效。从地震剖面上拾取反射层和断层数据时,解释员可以从解释系统提供的任一种显示方式上拾取所需数据,例如垂直剖面、水平切片、各种组合显示图件等;利用窗式显示时,解释员可看到某一断层或其它地质现象的空间展布情况,相互参照着拾取;对于构造细节,解释员可随时放大比例显示,还可参照解释系统中叠后处理成果来拾取;对于连续性较好的目标层,解释员只需给出几个控制点,解释系统则可实现自动追踪对比;对于地质构造变化平缓的相邻测线,解释系统可实现解释方案的拷贝,根据当前测线的剖面特点,稍作修改便可得到当前测线的解释方案。总之,交互解释系统在这一步上为解释员提供了十分灵活有效的解释手段,只要熟练、合理使用,使得地震资料解释的精度和速度大为提高。

第五步:验证或修改解释方案-修改解释方案通常由闭合精度来确定,所谓的闭合

是指相交剖面的交点处同一反射层的旅行时应该完全相等。如果交点处的两条剖面的旅行时差大于闭合误差,则必须修改解释方案,直至工区内所有交点都闭合为止。这点上解释系统的优越性也是十分明显的。验证通常由正演模型来完成,比较完美的交互解释工作站一般都配备有正演模拟的软件,其基本思路是:由已有的解释方案和速度资料、地质信息建立初始地震模型,再把该模型转换为声阻抗模型,并与给定子波作相应运算,得到合成地震剖面,合成地震剖面与对应的实际地震剖面作比较,如果两者基本吻合,说明该解释方案是可信的;如果两者的差距较大,则必须修改解释方案,然后再根据新的解释方案制作新的合成地震剖面,再与原始地震剖面对比,如此多次修改,直到两者基本吻合为止。

第六步:作必要的辅助处理或综合分析、显示-当今的交互解释工作站一般都配有叠后资料分析与处理软件或油藏描述类的综合分析软件,利用这些软件作相应的处理,可以得到大量的、对你的解释和综合分析大有益处的辅助图件,比如各种沿层地震属性平面图、层间地震属性平面图、沿层相干切片图、沿层构造属性平面图(倾角分析、方位分析、倾角/方位联合显示、边缘检测等)、模式识别平面图、转换处理的储层参数平面图、地学统计图件等等。灵活多样的显示功能是解释工作站的一大优点,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以多种方式显示数据库中的各种资料,如剖面、平面、透视、立体可视、井柱栅状或立体显示等。这些图件既丰富了你的解释工作内容,又为你后期撰写解释报告和演收答辩提高了充分的依据,还可大大提高项目的研究水平和地震资料解释的准确度与可信度。

第七步:计算作图与图件输出-在这一步交互解释系统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在人工纸剖面解释中,层位对比解释完后,需要手工往测网底图上展数据,这是一项既单调繁琐又费时量大的工作,而且往往不能保准精度,但在交互解释时,这一工作在第四步就已完成。交互解释系统的作图计算功能通常比较齐全,而且配有比较完美的专用软件,如ZMAP Plus等。所谓的作图计算是指解释系统对不规则层位解释数据进行网格化以及对应网格点的数据的基本运算。例如,经第四步后得到某一目标层顶底反射界面的旅行时间解释数据集合,分别记为T1和T2,该目标层顶底反射界面对应的深度数据集合分别为H1和H2,相应的平均速度数据集合分别为V1和V2,则通过多种运算可得到该目标层的顶底面构造图、等时差图、等厚度图。这一过程如图5-5-7所示。

网格化H1=V1*TG1/2 绘等直线

T1————→网格数据TG1————→网格数据H1———→H1层构造图

网格化H1=V2*TG2/2 绘等直线

T2———→网格数据TG2 ———→网格数据H2———→H2层构造图

绘等直线

H2-H1=ΔH厚度网格数据———→目标层等厚图

绘等直线

TG2-TG1=ΔT等时差网格数据———→目标层等时差图

图5-5-7 绘图过程示意图

计算机作图的最大优点是操作直观灵活、运算快速精确、图件美观且便于永久保存。作图操作完成后的图像文件的输出可由多个途径实现,例如专用彩色绘图仪、硬拷贝、屏幕拷贝、照相等。也可以直接保留图像文件,经计算机网络系统传到多媒体电脑,用作多媒体汇报的插图。

第八步:提交解释报告及相应的成果图件-这是地震资料解释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完成一个解释项目往往以通过答辩验收和提交最终解释报告为标志,而地震资料解释的最终成果报告和相应的成果图件通常要作为永久资料存档备案。地震资料交互解释的报告通常包括下列内容:①解释项目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②解释工区的基本地质概况,包括地震资料的采集、处理概况,地表情况,区域构造地质概况等;③地震资料的交互解释过程,包括层位标定,各标志层的地震响应特征,断层和其它地质现象的地震响应特征,所做的叠后处理或综合分析的内容等;④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包括各目标层的地质解释,断裂系统解释,圈闭分析等;⑤地质解释成果,包括含油气有利地带预测,钻井井位,储量估计等;⑥存在问题及下步工作建议。

毫无疑问,三维地震勘探的日益增长必然促进人机交互解释技术的飞速发展。地下地质现象是隐蔽的、多维的、而且是十分复杂的,传统的二维资料难以描述清楚,要想搞清隐蔽而复杂的小断层、小幅度、小面积的构造或圈闭,只有综合利用钻采、测井、地质资料及三维地震数据体的成像技术,再加上人的经验和智慧,才有可能达到目的。由此看来,未来的交互解释系统将会是“智能型综合人机交互勘探系统”。这种高级勘探系统应该具有下列特点:一是智能的,他集专家的知识、技术和经验于一体,能分析、推理和判断。二是综合的,其资料来源包括钻采的、地质的、测井的、地震的诸多方面。

综合性的主要标志是系统的功能强、应用范围广,将包括整个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地质、地球物理和油藏工程的综合研究工作,如地震资料的人机交互处理、解释、测井分析、地质建模、油藏模拟、图像处理、数据库管理、作图,直到制定开发方案、增产措施、经济效益分析和综合地质研究等等。三是可视的,采用可视化显示技术,如LANDMARK 公司开发的3DVI软件系统,可实现交互三维动画制作,三维数据体的可视化处理,可在三维空间显示解释的层位和断层、井径等。GeoQuest公司推出的IESX GeoViz应用软件具有三维数据体图像生成器,可以获得高精度的图像和惊人的视觉化增强,可把重要的资料组合于一个三维显示的可视化图像上,让地球科学家置身于所解释的地质现象之间。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地震资料解释

地震资料解释期末复习(王松版) 1地震资料解释——以地质理论和规律为指导,运用地震波传播理论和地震勘探方法原理,综合地质、测井、钻井和其它物探资料,对地震数据进行深入研究、综合分析的过程。 2地震子波(wavelet):地震勘探过程中,爆炸产生的尖脉冲传播到一定距离时波形逐渐稳定。 3褶积模型的应用: 已知r(t)和w(t),求s(t):正演问题 已知w(t) 和s(t) ,求r(t) :反演问题 已知s(t) 和r(t),求w(t):子波处理 4同相轴:指地震时间剖面上相同相位的连接线 5极性判断 6有效波的识别标志 1)强振幅: 叠后资料往往经提高信噪处理,反射波能量大于干扰波能量 2)波形相似性: 子波相同、同一界面反射波传播路径相近,传播过程影响因素相近,相邻地震道上的波形特征(主周期、相位数、振幅包络形状等)是相似的。 3)同相性: 同一个反射波的相同相位,在相邻地震道上的到达时间也是相近的,每道记录下来的振动图是相似的,形成一条平滑的、有一定长度的同相轴,也称相干性。 4)时差变化规律: 在共炮点道集上,直达波、折射波是直线,反射波、绕射波、多次波等为曲线。在动校正后的剖面上,原来直线的同相轴被校正成曲线,一次反射波成为直线,多次波、绕射波为曲线。 1、2用于识别波的出现; 3、4用于识别波的类型、特征及地层界面特征的判断。 7水平叠加剖面的特点 (1)在测线上同一点,根据钻井资料得到的地质剖面上的地层分界面,与时间剖面上的反射波同相轴在数量上、出现位置上,常常不是一一对应的。 (2)时间剖面的纵坐标是双程旅行时t0 ,而地质剖面或测井资料是以铅垂深度表示的,两者需经时深转换,其媒介就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它通常随深度或空间而变化。 (3)反射波振幅、同相轴及波形本身包含了地下地层的构造和岩性信息,如振幅的强弱与地层结构、介质参数密切相关。但是反射波同相轴是与地下的分界面相对应,同相轴与界面两侧的地层、岩性有关。必须经过一些特殊处理(如声阻抗反演技术等)才能把反射波所包含的“界面”的信息转换成为与“层”有关的信息后,才能与地质和钻井资料进行直接地对比。 (4)地震剖面上的反射波是由多个地层分界面上振幅有大有小、极性有正有负、

地震解释技术

随着锦州油田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先进的三维地震解释技术及相关的属性分析技术的使用凸显重要。利用最新采集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采油厂加大了相关地震配套软件的使用,2011年锦州采油厂计划引进SeisWare地震解释系统及landmark地震解释工作站,使得利用各种地震属性研究储层的技术得到了加强。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可以在精细地层小层对比、整体解剖精细评价的基础上针对目标层段内的砂泥岩薄互层砂组进行多种地震属性的处理,引进landmark解释工作站的多体多属性地层追踪及快速高效的储层描述方法,能从整体上描述储层的空间展布及小断块内储层的分布特征,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相应的层位自动追踪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等解释手段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解释工作的效率及准确度,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三维数据体的优势。利用最新采集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经过地震资料品质分析后,优选具有较高的信噪比,偏移归位合理,目的层波组特征明显的资料,在合成记录标定的基础上,搭建格架剖面并进行人工解释,然后采用人机联合波形对比层位自动追踪技术进行全区层位解释,采用相干、倾角扫描以及层面光滑度分析技术进行断层平面组合分析,能精细落实研究区的构造特征和断层展布特征。

LandMark 一体化系统通过强有力的可视化技术提供给用户一个真三维的解释平台,可对海量的三维地震数据进行快速准确地构造解释,能快速搜索地质目标,精确雕刻;并提供了一个多学科协同和决策环境,可以实现构造解释、储层预测、叠前AVO分析、可视化处理以及井轨迹设计和钻井实时监控。其三维可视化手段可应用于地震资料处理、构造解释、全区目标搜索、精细目标解释、储层预测等三维连片解释的所有阶段。 LandMark 一体化系统特点: 储层自动追踪ezTracker 基于波形的层位自动追踪,可同时拾取多个种子点,可以保存种子点信息,灵活定义追踪的波形时窗,对追踪结果可进行多种灵活编辑,如遗传删除、门槛值调整和多边形删除 点集自动追踪Autopick 可根据种子点值的大小,或人工定义数据体值的范围,快速追踪地质体。也可利用多种属性(如在波阻抗体和相位体上)共同约束追踪地质体三维形态,如河道、扇体等,直接形成地质体顶底t0面。点集可自由转换为层位。 三维体雕刻Geobody 可用三维体追踪点集,层位,断面作为约束条件雕刻三维地质体,利用透明度和颜色来彰显地质异常体,突出空间展布。 异常体快速搜索GeoAnomaly 依据多数据体振幅值和数据连通性,快速搜索满足定义条件的异常体。 SeisWare软件的地震地质解释功能灵活方便,适于在勘探/开发阶段进行综合地震解释、随钻跟踪分析、油气层识别、储量计算以及新区预探、老区扩边、部署调整等研究工作。 其特点包括: 多工区,不同类型地震资料的连片解释; 断层追踪识别功能 可以直观方便的显示地震剖面上断层的平面要素,实时地观察断层面的空间走向及展布趋势。 欢西油田是一个地质条件和油藏来信十分复杂的断块油田,断距从十几米至几百米不等的不同级次断层纵横交错,断块分隔凌乱,油层埋藏差异大,储层沉积特征不一,发育不稳定,诸多因素都给地质研究带来困难。 面对复杂断块,Seisware地震解释系统的技术优势是,可以直观方便地显示地震剖面上断层的平面要素,实时地观察断层面空间走向及展布趋势,并使三维数据断层解释过程自动化。地震解释人员可以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进行高精度的断层解释,即使在构造情况复杂地区或资料品质较差地区也能实现,其直观的编辑功

地震勘探报告编制

地震勘探报告编制

地震勘探报告编制若干问题(潘振武2010.4) ●地震勘探工作程序 地震勘探设计—地震数据采集—地震数据处理—地震数据解释—地震勘探报告与审批—“售后服务” ●地质报告的作用 ——开采(或灾害防治)设计、可行性研究、规划的地质依据; 地质构造影响矿井采区布置、工作面划分。 由于地质构造不清,未采取防范措施,巷道遇断层揭露瓦斯突出煤层、含水层、采空区带来危险。 构造不清造成掘进巷道增加。百万吨掘进率、百万吨死亡率增加。 煤矿五大灾害(瓦斯、水、火、顶板、粉尘)都与煤矿地质条件有关。查明地质情况,采取相应对策,则为合理开采、提高资源回收率、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 二维地震为找煤、指导下一步勘查或其它专项目的。 ——为本单位科研集累资料,集累经验; ——展示本单位在行业中形象,是客观的广告和宣传。 ●《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MT/T896-2000:(22~24 页) “编写成果报告时应充分分析有关地质、物探资料、做到报告内容齐全,观点明确,证据充分,重点突出,叙述清楚,文字简练,图表齐全,整洁、美观。”

·其它物探成果资料 ·区域地质资料 ·周边其它煤矿、小窑情况 需要时:煤质、岩石力学性质,水文地质试验、观测成果表。 地球物理测井资料 一般应有: ·视电阻率(电阻率电位) ·自然伽玛 ·伽玛—伽玛(密度测井) ·自然电位 ·孔斜测量成果 ·地温 80年代开始数字测井,增加: ·声波测井---可计算岩层的波速 ·中子测井 ·可直接显示出煤层的碳、灰、水比例 ·可直接显示出岩层的砂、泥、水比例 ·计算岩石孔隙度和其它岩石力学指标 ·可测定或计算地层倾角 矿井资料 ·采掘工程平面图 ·主要煤层底板等高线图

地震资料解释报告材料

地震资料解释报告 序言 勘查技术与工程卓越班的实践性很强,加强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能更好的适应毕业后实际工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们的地震资料解释实践共分两步完成,第一是在学校手工地震资料构造解释课程设计,第二是在东营对news软件的学习。此次实习是在完成了《地震勘探原理》和《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完成的实习,通过此次实习的机会我们得以理论联系实际并用实践以检验所学理论,各项安排有条不紊的展开。 在每一步的实习过程中都有老师的带领,手工地震资料构造解释课程设计由杨国权老师负责,news软件的学习由张繁昌老师负责。实习过程中注意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在老师的带领及同学的相互帮助下,我们顺利的完成了实践所要求的所有内容。

目录 一、实习目的及意义 (4) 二、实习内容 (4) 三、地震资料构造解释 (5) 四、News学习 (7) 五、结论与建议 (26)

一、实习目的及意义 通过课程的学习,对解释软件系统、数据的地质地球物理解释过程等有基本的认识和掌握,通过实习熟悉了勘探方法的整个工作原理和处理解释流程以及实习报告编写等过程。 了解到了反射波的追踪对比、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构造图的绘制、以及研究成果的提交等过程。培养实际技能及对分析和解决实习问题的能力;掌握仪器的工作原理,并学会操作和使用;掌握各方法的基本数据分析和处理技能。 对本专业所从事工作的性质、手段、方法以及新技术、新方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计算技能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巩固已学过的专业知识,为下一步进入专业课程和毕业论文阶段以及今后走上本专业的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二、实习内容 地震自资料的构造解释内容主要有工区的地质情况总结、地震资料解释流程、对地震构造解释的分析、体会和建议等。News 的实习内容主要在理论学习好的基础上,学会利用软件完成地震资料解释的整个过程,并得出理论成果。 三、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构造解释是以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为主要资料,利用由地震资料提供的反射波旅行时间、速度等信息,查明地下地层的构造形态、埋藏深度、解除关系等,通过构造解释成果,即使提供钻井井位。 构造解释的三大环节: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教学大纲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74190110 课程中文名称:地震资料解释 课程英文名称:Seismic Interpretation 学分:2.0 周学时:1.5-1.0 面向对象: 预修要求:地层学、构造地质学、海洋沉积学、地球海洋物理学 一、课程介绍 (一)中文简介 《地震资料解释》是海洋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总目标是结合地震资料解释实习课,使学生能够理解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掌握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层序地层、构造和地震相分析等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方法。 (二)英文简介 “Seismic Interpretation”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the students majored in Marine Science. In combination with associated practice course, the students who attend this course would: (1) understand the fundamentals and basic concepts in interpreting the seismic data; (2) master basic skills and methodology to analyze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y, structure and seismic facies in the subsurface with complex geological conditions. 二、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程系统学习,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地震地质解释的地球物理基础和地震地质解释方法;学会应用地震资料进行地质解释的技能;了解地震资料地质解释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二)可测量结果 (1)掌握沉积层序的概念、沉积层序的边界类型、层序划分的原则和方法,能在地震剖面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讲解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空学院 地震实验报告 姓名:沈 班级:班 学号: 时间: 2015年05月 指导老师:张

一、实验目的 实验一: 1、浅层地震装备的基本组成; 2、认识GEODE96浅层地震仪的主要结构,并学会该类仪器的操作方法; 3、地震波认识。 实验二: 1、掌握浅层地震数据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仪器介绍 1、仪器简介 全套美国GEOMETRICS公司生产的Geode96浅层地震仪(相当于四套独立的24道浅层地震仪)该仪器能满足折、反射地震勘探、井间勘探、面波调查等地震监测需要,应用Crystal公司的A/D转换器和高速过采样技术达到了24位地震仪的精度。频带从1.75Hz到20,000Hz,使得采样间隔可以从20毫秒到16微秒。采样到的数据叠加到32位的叠加器中,然后传回到主机的硬盘或其它介质上。内置预触发器,每道有16K的内存。用硬件相关器对震源信号进行实时相关运算。Geode包装坚固、防水、防震,有提手,重4.1公斤,用12V的外接电池可以连续工作10个小时。(如下图)

2、主要操作功能键及快捷键 注释: 1锁定与解锁;2清除界面;4检测噪声;7保存 3、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1、每个GEODE用数传线按规定串联,通过数传盒与笔记本电脑的USB口连 接。 2、每个GEODE接上12V电源。 3、开关接到与笔记本相连的第一个GEODE上。 4、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UP处。 5、采集控制程序,并按工作需要设置好各项参数,然后进行正常数据采集工作。 6、出采集控制程序之前,应将数传盒上的开关置于POWER DOWN处。 7、卸下各连接线并清理整齐。 8、注意的是:在正常工作过程中,任何时候移动数传线与GEODE的连接头时,必须退出采集控制程序。另外Y型头上有红色标记的与GEODE的前12道相连接。而且采集控制软件运行的语言环境必须是英语(美国)。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报告精选文档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 报告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报告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日期:

目录 Contents 前言 (1) 一、工区概况 (1) 1、工区位置 (1) 2、勘探概况及石油地质特征 (2) 3、T1层位地震地质层位特征 (2) 4、钻井深度及地震层位的相应关系 (2) 5、地震剖面资料描述 (2) 二、完成工作量 (3) 三、成果(资料)解释 (4) 1、层位标定 (4) 2、地震反射时间剖面对比解释 (4) 3、断层识别解释 (5) 4、上数据 (5) 5、断层平面组合 (5)

6、勾绘T0等值线 (6) 7、空间校正,将等T0图转换为真深度图 (6) 8、解释两张图并作报告 (6) 四、成果分析 (7) 五、体会和建议 (8)

前言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地震勘探原理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对地震勘探原理较好的掌握将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能运用地震勘探方法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勘查, 地质灾害调查等方面的工作,为进一步深造及研究工作奠定基础。通过学习地震勘探原理, 初步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解决专业中的问题, 提高分析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渗透学科前沿问题,懂得所学的基本理论的意义及价值。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则是将理论知识运用与实际,通过对地震课设的学习,我们将掌握以下内容: 1、地震剖面的对比解释; 2、绘制等t0构造图,包括断点组合,等值线的勾绘等; 3、绘制真深度构造图的一种方法,即将等t0构造图转换为真深度构造图; 4、地震成果的地质分析; 5、编写解释文字报告。

地震资料解释大作业报告

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夏子街地区地震资料解释报告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地球科学学院 肖鸿宇

一、概述 1、研究区背景信息 本区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夏子街地区。区域地质研究表明本区主要发育三个大的区域不整合面:白垩系/侏罗系不整合面、侏罗系/三叠系不整合面和三叠系/二叠系不整合面。其基本特征为:①均为角度不整合面②界面之上均为厚层砂砾岩,界面之下岩性较细,甚至于为泥岩。本区砂砾岩波阻抗高,泥岩波阻抗低。 本区在区域构造单元上属克——乌逆掩断裂带,发育众多断裂,主断裂与区域构造的走向基本一致,断面一般北西倾斜,它们和方向不一、倾向不同的派生断裂一起将本区切割为若干断块,形成了三叠系以背斜——断块为主的构造圈闭。 2 地震资料概况 资料采用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夏子街地区部分三维测线,共21条。其中主测线(inline)10条,联络测线(crossline)11条,线距均为500m,比例尺为1:25000。 本区剖面经过三维叠加偏移处理。 采用SEG标准显示,负反射系数界面为波峰,正反射系数界面为波谷。 3 任务与要求 1)标志层和不整合面的识别 要求:对所有剖面进行观察,确定本区存在几个标志层。识别出三个大的区域不整合面,确定其是波峰还是波谷。确定在三叠系内部和侏罗系内部有几个标志层。确定各标志层的地层接触关系和性质。 2)断层解释和主要界面的追踪对比 要求:对21条剖面进行断层解释,对三大区域不整合面和三叠系内部、侏罗系下部标志层共5个界面进行追踪对比。要求断层和界面在所有的剖面交点上闭合

3)三叠系底界T0构造图编制和构造特征分析 要求:剖面上断点投影到平面底图上,并且标出断层的性质、倾向。断层组合。T0图勾绘,等值线间距为20ms。分析主要断层和褶皱的性质及形成时期 4)地震相分析(编制侏罗系下部层序地震相平面图) 要求:对侏罗系下部层序进行剖面地震相划分。编制沉积相平面图。进行的初步的沉积相解释。 二、地层格架 1 标志层及其特征 地震反射标志层是指波形特征突出、稳定且分布广泛的同相轴或波组。通过对地震资料的分析,确定以下4个标志层,以剖面Y 360(附图1)为例,标志层为T1、T3、T5、T6,标志层T1、T3、T5、T6均延伸较远,几乎全区都有分布,而且特征十分明显突出,横向变化稳定。 T1、T3与上覆、下伏同相轴均呈整一接触关系。T5与上覆同相轴均呈上超接触关系,于下伏同相轴呈整一接触关系,T6与上覆同相轴呈整一接触关系,与下伏同相轴呈削截接触关系。 2 不整合界面及其特征 不整合面是指具有不整合接触关系的两套地层之间的接触面。以剖面Y 360(附图1)为例,不整合面T1、T4、T6将岩层分别划分为白垩系、侏罗系、三叠系和二叠系,T1、T6同时也为标志层。均为全区分布,而且不整合面延伸较远,特征十分明显。如果通过横剖面进行观察,以剖面X433(附图2)为例,则可以发现在横剖面上T1、T4延伸较远,T6则较短。T1与上覆同相轴呈上超接触关系,与下伏同相轴呈整一接触关系。T4与上覆同相轴呈整一接触关系,与下伏同相轴呈削截接触关系。T6与上覆同相轴呈整一接触关

地震勘探报告编制

地震勘探报告编制若干问题(潘振武) ●地震勘探工作程序 地震勘探设计—地震数据采集—地震数据处理—地震数据解释—地震勘探报告与审批—“售后服务” ●地质报告的作用 ——开采(或灾害防治)设计、可行性研究、规划的地质依据; 地质构造影响矿井采区布置、工作面划分。 由于地质构造不清,未采取防范措施,巷道遇断层揭露瓦斯突出煤层、含水层、采空区带来危险。 构造不清造成掘进巷道增加。百万吨掘进率、百万吨死亡率增加。 煤矿五大灾害(瓦斯、水、火、顶板、粉尘)都与煤矿地质条件有关。查明地质情况,采取相应对策,则为合理开采、提高资源回收率、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 二维地震为找煤、指导下一步勘查或其它专项目的。 ——为本单位科研集累资料,集累经验; ——展示本单位在行业中形象,是客观的广告和宣传。 ●《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MT/T896-2000:(22~24 页) “编写成果报告时应充分分析有关地质、物探资料、做到报告内容齐全,观点明确,证据充分,重点突出,叙述清楚,文字简练,图表齐全,整洁、美观。” (用自己的思想和语言) 地质报告编制提纲(内容): 文字说明包括:序言;概况;地质及地震地质条件;野外施工方法;资料处理和解释;地质成果;结论等七章。 附图包括:实际材料图;反射波T0等时线平面图;煤层底板等

高线图;地震地质剖面图;地震时间剖面图等。 附表包括:测量成果表;工程量统计表;断层控制表等。 1.以往地质资料(包括矿井地质资料)收集、分析 目的:了解地层、地质构造特征;以往地质工作质量; 地震地质条件。作为物探工作设计、资料解释的依据。 存在问题:——收集不足(范围、内容) ——分析、利用不够,如测井资料 ——对以往地质资料中差错甄别不够 应收集的资料 ·最近(新)的井田勘探报告或矿井地质报告 ·地形地质图(或基岩地质图) ·综合柱状图 ·主要煤层底板等高线图 ·煤层基础资料表 ·钻孔坐标 ·主要剖面图 ·煤、岩层对比图 ·全部有关钻孔的钻孔综合柱状图(含测井曲线) ·其它物探成果资料 ·区域地质资料 ·周边其它煤矿、小窑情况 需要时:煤质、岩石力学性质,水文地质试验、观测成果表。

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编写要求

v1.0 可编辑可修改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报告编写要求 目录 I 报告编写的一般要求 1.总则 2.报告文字要求 3.报告图件要求 4.报告表格要求 5.符号及单位的使用 6.公式使用 7.术语使用 8.参考文献、资料、图件等的引用 Ⅱ报告编写内容与格式的要求 A.封面 B.扉页 C.目录 D.前言 1.技术思路 2.地震活动性 地震资料 区域地震活动时空特征分析 现代构造应力场 历史地震影响 近场小震活动 3.地震地质背景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区域地震区、带

v1.0 可编辑可修改近场和场区活动构造 4.地震烈度及地震动衰减关系 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地震动衰减关系 5.确定性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 地震构造法 历史地震法 确定性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结果 6.概率分析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概述 潜在震源区划分 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 地震危险性的概率计算 概率分析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结果 7.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或地震动小区划 场地条件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模型及其参数确定 输入地震动参数的确定 场地地震反应计算与场地地震相关反应谱 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或地震动小区划 8.地震地质灾害评价或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 与场地地震地质灾害有关的工程地震条件勘察 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 9.结论和建议 地震环境评价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地震小区划 使用建议 I 报告编写的一般要求 1.总则 为配合《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DB001-94)》的实施,使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报告编写规范化,并且更加符合评审及工程使用的需要,特制定本要求。 本要求适用于对工作规范《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DB001-94)》中规定的4个等级工程所进行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不包括区域性地震区划)的最终报告的编写。 在编写最终报告时,其内容和格式必须符合本要求,不应增加或减少陈述的内容,但对于本要求没有包括而实际工作大纲要求进行的有关工作,可以增加相应的陈述内容。 本要求的章节条款顺序,是对最终报告的建议模式。实际报告章节安评。应在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实际工作大纲的要求和编写者的论证思路来编排。 2 报告文字要求 报告文字安排 2.1.1 叙述应条理清晰,行文流畅,章节安排符合地震安全性评价的论证思路。 2.1.2 论述理论与方法时,如本次工作采用的理论或方法系引用其他研究者的已有成果,则论述应从简但必须给出相关的引用参考文献;如采用的理论或方法系本次工作提出的新成果,则应在正文中(或以附件形式)详细给出理论阐述或对方法的原理及工作步骤的论述,可能的情况下应与现行方法进行比较并给出比较的结论。 2.1.3 对本次工作所采用的数据或资料进行论述时,如系引用现有的数据或资料,本次工作未有任何新的改动和补充,则应直接给出引用内容及其出处;如数据或资料系本次工作新的研究结果,则应加以详述;如数据或资料系对现有数据进行了部分改动而得到的,则也应对改动情况和改动原因加以详述。 2.1.4 报告各部分内容应前后衔接,上下文相互引用时(尤其是图件、表格等)须保证查有出处。 2.1.5 报告中所用专有名称、地名、人名等,必须保证上下文的一致性。 文字印刷质量以清晰为标准,报告全文排版风格应一致。

解释及分析地震数据体一般步骤

解释及分析地震数据体一般步骤: 1、合成人工记录和层位标定 2、追层位,注意闭合 3、解释断层 3、平面成图 在解释过程中可能用到的五种技术方法: 1.层位标定技术 2.三维体构造精细解释技术 3.相干数据体分析技术 4.低序级断层识别技术 5.断点组合技术 其中各项技术的具体用法自己去查资料 若遇到潜山和特殊岩性体时,在成图前增加1项,速度场分析即第6项技术变速成图技术;若有储层描述部分,还需增加反演处理。 1、反演工区建立 2、地震子波提取 3、井地标定 4、初始模型建立 5、反演参数选取 6、反演处理 7、砂体追踪描述 8、成图 在三维地震构造解释的基础上,对有井斜资料的井,分层段进行了井深校正,将测井井深校正为垂直井深。通过钻井资料的校正,利用校正数据表的数据,对断层的断点位置和断距进行归一化处理,对三维地震所做的构造图与钻井数据相矛盾的地方进行反复推敲,分析油藏油水关系,对一些四、五级断层进行组合、修正,反复修改构造,最后编制研究区构造图。静校正statics:地震勘探解释的理论都假定激发点与接收点是在一个水平面上,并且地层速度是均匀的。但实际上地面常常不平坦,各个激发点深度也可能不同,低速带中的波速与地层中的波速又相差悬殊,所以必将影响实测的时距曲线形状。为了消除这些影响,对原始地震数据要进行地形校正、激发深度校正、低速带校正等,这些校正对同一观测点的不同地震界面都是不变的,因此统称静校正。广义的静校正还包括相位校正及对仪器因素影响的校正。随着数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已有多种自动静校正的方法和程序。 [深度剖面]depth record section;据磁带地震记录的时间剖面或普通光点记录,用一般方法所作出的地震剖面只是表示界面的法线深度,而不是真正的铅垂深度。经过偏移校正和深度校正之后,得到界面的铅垂深度剖面才叫做深度剖面,它是地质解释的重要资料。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处理磁带地震记录,能自动得出深度剖面 [同相轴]lineups;地震记录上各道振动相位相同的极值(俗称波峰成波谷)的连线称为同相轴。在解释地震勘探资料时,常常根据地震记录上有规律地出现的形状相似的振动画出不同的同相轴,它们表示不同层次的地震波。 [速度界面]velocity interface;是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不同的、相邻的两层介质的公共接触面。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信噪比有多种定义。通常将地震仪器的输出端上,有效信号的功率与噪声(干扰)的功率之比称为信噪比。信噪比既与输入信号本身有关,更决定于仪器的特性,它也被用来衡量资料处理的效果。因此,提高信噪比是提高地震工作质量的关键问题之一。信噪比愈大愈好,可以通过改进仪器性能或选择工作方法提高信噪比。 子波wavelet:从震源发出的原始地震脉冲在介质中传播时,由于介质对地震脉冲有滤波作用,并且地层界面使波产生反射和折射,因此,自距震源一定距离起,脉冲波形便发生变化而与原始波形不同,但在一定传播范围内其形状甚本保持不变,这时的地震脉冲便称为子波。子波的形状决定于震源和介质的滤波性质,其频率随传播距离的增大而有所降低,振幅也逐渐减小。不同的界面各自的子波不同,每一道的地震记录可以认为是由一系列的子波构成的。子波不仅用于制作理论地震记录,而且在断层对比和反褶积处理等方面都需要它。 [有效速度] effective velocity; 把覆盖层看作均匀介质而从实际观测所得的反射波或从折射波时距曲线求得的波速,统称为有效速度。由于在层状地层中存在层理,介质并不真正是均匀的,再加上界面的弯曲,使有效速度不同于平均速度,往往是比平均速度大的一种近似速度,但在各层速度的差别不很大和界面弯曲不大时,两者的差别很小。 [有效波]effective wave; 指能用来解决某些地质问题的人工激发的地震波。有效波是个相对的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地震勘探实验报告 院系: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2014年5月5日

地震勘探野外实验报告 一、基本任务 1.1 实验目的和要求 实验按指导书要求完成,以便通过此次实验,达到巩固和加深对校内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团结协作的精神。具体要求如下: 1、初步实践野外地震勘探各种技术工作; 2、基本掌握野外数据采集方法技术和地震仪器装备的使用和操作; 3、学习地震记录的分析与评价; 4、学习地震资料几种常规处理方法; 5、学习反射波地震勘探资料的构造解释。 1.2 实验内容 实验主要内容为: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方法作业,简单的数据处理和室内资料的解释成图,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1、野外数据采集 ①工区地质、地球物理概况及地震地质条件的了解; ②测线布置依据和观测系统设计; ③排列的布设; ④仪器的学习及操作; ⑤仪器参数和观测系统参数的试验及正确设置; ⑥野外数据采集施工技术; 2、室内数据处理; 3、室内资料解释和成图 二、数据采集仪器 1、一台McSEIS-SX 48 XP地震仪(配件:一条电源线,一条大缆接受器,一个鼠标)(图一) 2、两根5m大缆 3、24个100Hz检波器 4、一块12V蓄电池 5、一条同步触发道 6、激发装置:一把18磅铁锤,一个铁块

7、测绳一根 9、罗盘一个 10、野外记录本 图一地震仪 图二部分实验仪器

三、野外地震勘探数据采集 3.1 测线的布置 测线布置的原则:主测线的方向,应尽可能地垂直地层或构造走向,并与设有地质钻井以及其他物探测线的方向重合,以利于各种勘探资料的对比分析和相互补充验证,主测线之间还应布置联络测线,以控制勘探精度。(图三) 图三测线布设 3.2 观测系统设计 反射波勘探一般采用多次覆盖系统。表示出共炮点线(含道号),共接收点线,共偏移距线,共CDP点线,并标出炮号、桩号、道号、道间距、覆盖次数和比例尺。(图四) 3.3 激发 实验采用锤击震源,采用18磅的铁锤以及15~25cm见方、重10~20kg的铁板作为锤击激发震源。激发点应平整、坚实、表层浮土应予清除,垫板要摆放平实。 3.4 接收 (1) 检波器的选择:根据勘探目的和勘探深度选择浅层反射波勘探100Hz的检波器。 (2) 检波器埋置:检波器要平稳、垂直(倾斜度应小于10o)、埋实在接收点位置上。检波器与电缆连接应正确,防止漏水造成的漏电和地面渍水造成的短路,也要防止极性接反和接触不良。(图五)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资料

名词解释: 1.褶积模型: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是当今地震勘探中三大环节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其应用十分广泛,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正演、反演和子波处理。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波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表示,即:式中:w(t)为系统子波;r(t)为反射系数函数,符号“*”表示褶积运算。 2.分辨率:分辨能力是指区分两个靠近物体的能力。度量分辨能力强弱的两种表示:一是距离表示,分辨的垂向距离或横向范围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二是时间表示,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相邻地层时间间隔dt 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时间间隔dt 的倒数为分辨率。垂向分辨率是指沿地层垂直方向所能分辨的最薄地层厚度。横向分辨率是指横向上所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宽度。 3.薄层解释原理:Dt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实习报告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院2014年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实习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 时间:2014.11.20

目录 一、实习目的和任务 (1) 二、软件介绍 (1) 三、操作步骤 (1) 1.建立工区 (1) 2.加载数据 (2) 3.工区建立完成 (4) 4.显示层位 (5) 5.加载井位 (6) 6.加载井数据 (6) 四.实习总结 (6)

一、实习目的和任务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是物探的重点课程之一,也是当前油气勘探领域最重要的一门学科,本次实习是一次综合性的地震解释训练,利用所学地震地质学来解释地震剖面的各种地质现象,通过实习,旨在提高我们的解释技巧,学会合理判断和分析各种地震信息,并初步学会SMT软件的使用方法,并完成实习报告。 二、软件介绍 SMT 解释系统是由美国Seismic Micro-Technology, Inc.公司研制开发的基于Windows 操作系统平台的地震资料解释系统。该系统包括了基础地震解释所要求的所有功能。一旦加载了地震数据、井数据和人文信息以后,便可以完成层位解释、计算网格和等值线、产生深度图,以及绘制高品质图件。包括在系统中的主要功能包有:2d/3dPAK、VuPAK、SynPAK、TracePAK 和ModPAK。 该模块支持深度域和时间域的解释,或是两者间的联合解释,并且支持多用户环境。使用该模块可以创建和管理层位、断层以及井信息。此外,还可以完成时深转换、生成等值线、网格化、地层属性计算、体计算,以及闭合差分析等工作。 三、操作步骤 1.建立工区 建立工区名字,用户名字,选择数据库:

选择工区高程为4800m,不使用已经存在的坐标系,选择“否” 2.加载数据 选择加载SEG-Y格式数据,并选择3D数据 选择振幅数据

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编写要求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报告编写要求 目录 I 报告编写的一般要求 1.总则 2.报告文字要求 3.报告图件要求 4.报告表格要求 5.符号及单位的使用 6.公式使用 7.术语使用 8.参考文献、资料、图件等的引用 Ⅱ报告编写内容与格式的要求 A.封面 B.扉页 C.目录 D.前言 1.技术思路 2.地震活动性 2.1 地震资料 2.2 区域地震活动时空特征分析 2.3 现代构造应力场 2.4 历史地震影响 2.5 近场小震活动 3.地震地质背景 3.1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3.2 区域地震区、带 3.3 近场和场区活动构造 4.地震烈度及地震动衰减关系 4.1 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4.2 地震动衰减关系 5.确定性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 5.1 地震构造法 5.2 历史地震法 5.3 确定性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结果 6.概率分析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 6.1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概述 6.2 潜在震源区划分 6.3 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 6.4 地震危险性的概率计算 6.5 概率分析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结果 7.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或地震动小区划 7.1 场地条件

7.2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模型及其参数确定 7.3 输入地震动参数的确定 7.4 场地地震反应计算与场地地震相关反应谱 7.5 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或地震动小区划 8.地震地质灾害评价或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 8.1 与场地地震地质灾害有关的工程地震条件勘察 8.2 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8.3 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 9.结论和建议 9.1 地震环境评价 9.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9.3 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9.4 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9.5 地震小区划 9.6 使用建议 I 报告编写的一般要求 1.总则 1.1 为配合《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DB001-94)》的实施,使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报告编写规范化,并且更加符合评审及工程使用的需要,特制定本要求。 1.2 本要求适用于对工作规范《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DB001-94)》中规定的4个等级工程所进行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不包括区域性地震区划)的最终报告的编写。 1.3 在编写最终报告时,其内容和格式必须符合本要求,不应增加或减少陈述的内容,但对于本要求没有包括而实际工作大纲要求进行的有关工作,可以增加相应的陈述内容。 1.4 本要求的章节条款顺序,是对最终报告的建议模式。实际报告章节安评。应在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实际工作大纲的要求和编写者的论证思路来编排。 2 报告文字要求 2.1 报告文字安排 2.1.1 叙述应条理清晰,行文流畅,章节安排符合地震安全性评价的论证思路。 2.1.2 论述理论与方法时,如本次工作采用的理论或方法系引用其他研究者的已有成果,则论述应从简但必须给出相关的引用参考文献;如采用的理论或方法系本次工作提出的新成果,则应在正文中(或以附件形式)详细给出理论阐述或对方法的原理及工作步骤的论述,可能的情况下应与现行方法进行比较并给出比较的结论。 2.1.3 对本次工作所采用的数据或资料进行论述时,如系引用现有的数据或资料,本次工作未有任何新的改动和补充,则应直接给出引用内容及其出处;如数据或资料系本次工作新的研究结果,则应加以详述;如数据或资料系对现有数据进行了部分改动而得到的,则也应对改动情况和改动原因加以详述。 2.1.4 报告各部分内容应前后衔接,上下文相互引用时(尤其是图件、表格等)须保证查有出处。 2.1.5 报告中所用专有名称、地名、人名等,必须保证上下文的一致性。 2.2 文字印刷质量以清晰为标准,报告全文排版风格应一致。 2.3 报告中不应出现错字。 3 报告图件要求 3.1 报告中图件只对文字的表述起补充和提示作用,不可替代文字说明;凡文字说明不可取代图件表示的地方,必须给出相关图件。 3.2 图件必须插放在报告文字引用处的下方或紧接一页,但幅面大于报告文本页面数倍的大型图件,可以附件的形式进行引用(不编排图件引用编号),并可将图件按附件形式置于报告尾部或独立于报告本体。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基础知识试卷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基础知识试卷 一、填空题(每题2分) 1.地震反射同相轴的基本属性振幅、频率、相位。 2.影响地震速度的主要因素岩性、流体、埋深、温度、压力、密度等。3.AVO是指地震反射波振幅随炮检距的关系, AVA是指地震反射波振幅随方位角的关系。 4.振幅类地震属性主要有均方根振幅、平均振幅、最大峰值振幅、最大谷值振幅、平均能量、瞬时真振幅、反射强度、视极性平均振动能量、波峰振幅极大值、波谷振幅极大值总能量等(答对三种即可); 地震解释中振幅类地震属性主要用于识别油气流体的聚集、岩性概况、孔隙度情况、三角洲与河道砂的展布、礁体异常、不整合、调谐效应、层序变迁等(答对三种即可) 5.地震解释中相干属性主要用于识别断裂构造、岩性变化、地层物性、流体变化等 (答对两种即可)。 6.圈闭的要素有储集层、盖层、遮挡条件。 7.含油气盆地由基底、周边和沉积地层三个基本部分组成。 8.孔隙类型视其划分依据不同而异,主要流行三种方案:按孔隙的成因,可将孔隙类型分为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混合孔隙;据孔隙的大小,分为超毛细管孔隙、毛细管孔隙和微毛细管孔隙;将成因和大小结合的分类,如E.D.Pittman对碎屑岩储集体孔隙分为粒间孔、溶蚀孔、微孔和裂缝。 9.成藏期的构造应力场必将有利于正确揭示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和高产富集控制因素,同时对指导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以及油气田施工设计都具有重要意义。 10.测井曲线的形态是岩性、物性和所含流体的综合反映,因此测井曲线的对比实质上就是岩性对比。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 1.圈闭:圈闭是具有储集层,盖层和遮挡条件,使油气能够在其中聚集并形成油气的场所。

地震资料解释基本方法及发展趋势

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指根据地震信息确定地质构造形态和空间位置,推测地层的岩性、厚度及层间接触关系,确定地层含油气的可能性,直接为钻探提供井位。 地震勘探的地质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震资料的正确与否。而要正确地解释地震资料,必须了解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特性及其与地质剖面的内在联系;了解并掌握各种地质现象的变化规律及其地震响应;要善于识别和区分地震剖面上的假象;要正确认识和理解地震勘探的分辨率;也要明确,在沉积岩地区,地震剖面上大多数反射是干涉复合的结果;还要明确一点,地震资料的地质解释往往具有多解性和局限性。地震资料的野外采集和室内处理涉及到基础资料的操作,而地震资料解释就是把这些资料转化成抽象的地质术语。很显然,这种转化和转化的质量是每个解释人员的能力、想象力的综合表现,最终的成果体现在地质解释的合理性上。 地震资料中蕴藏着丰富的地质信息,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运动学信息,另一类是动力学信息。 运动学信息主要是指地震波的反射时间t0及旅行时差,同相性和速度(平均速度、层速度)等,利用这些信息可以把地震时间剖面变为深度剖面,绘制地质构造图,进行地质构造解释,搞清岩层之间的界面、断层、褶皱的位置和展布方向等。 动力学信息主要是指地震反射特征,如反射波的振幅、频率、吸收衰减、极化特点、连续性,反射波的内部结构,外部几何形态等。从这些地震信息中可以提取非常有用的地层岩性信息,借此确立地震层序、分析地震相、恢复盆地的古沉积环境、预测生储油相带的分布、寻找地层圈闭油气藏。除此之外,借助于地震波的振幅,频率、极性等动力学信息并结合层速度、钻井、测井等资料,提取岩性和储层参数,如流体成分、储层厚度及性质、孔隙度等,进行地震资料的岩性分析及烃类检测。 地震资料解释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构造解释、地层岩性解释和开发地震解释。20世纪70年代以前,地震勘探方法和技术在解决地质问题过程中,主要以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为主,即利用由地震资料提供的反射波旅行时、速度等信息,查明地下地层的构造形态、埋藏深度、接触关系等。在这一阶段中,地震勘探技术在各种构造圈闭油气藏的勘探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人类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构造油气藏的大量发现和开发,比较容易找到的构造油气藏已经越来越少,于是人们不得不设法寻找非构造油气藏。与此相应,在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对地震资料的解释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在70年代末期出现了地震资料的地层岩性解释。这一阶段,应该说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地震地层学解释,它是根据地震剖面特征结构来划分沉积层序,分析沉积岩相和沉积环境,进一步预测沉积盆地的有利油气聚集带。二是地震岩性学解释,这是采用各种有效的地震技术(如地震资料的各种分析处理方法),提取一系列地震属性参数,并综合利用地质、钻井、测井等资料,研究特定地层的岩性、厚度分布、孔隙度、流体性质等。油田进入开发阶段,地震技术为开发服务则产生了开发地震解释,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油藏精细描述、储层参数预测、油藏动态监测等。 地震资料解释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构造解释、地层岩性解释和开发地震解释。20世纪70年代以前,地震勘探方法和技术在解决地质问题过程中,主要以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为主,即利用由地震资料提供的反射波旅行时、速度等信息,查明地下地层的构造形态、埋藏深度、接触关系等。在这一阶段中,地震勘探技术在各种构造圈闭油气藏的勘探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人类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构造油气藏的大量发现和开发,比较容易找到的构造油气藏已经越来越少,于是人们不得不设法寻找非构造油气藏。与此相应,在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对地震资料的解释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景下,20世纪70年代后期便出现了地震资料的地层岩性解释。这一阶段应该说包括两部分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