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c610710475.html,

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作者:赵翠云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上旬》2011年第06期

摘要: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诗意,用简笔画的形式一次性或逐步再现诗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诗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古诗教学;画面;读诗作画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读诗作画,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

诗就不乏“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句一景,从而构成了一幅农村春末特有的温暖热闹、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案。又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深秋的高山,弯弯曲曲的石径,飘渺的白云,若隐若现的人家,红得似火的枫林,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

读诗作画,我经常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教师作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诗意,用简笔画的形式一次性或逐步再现诗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诗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如在教学《小儿垂钓》一诗时,我将一幅小儿垂钓图用简笔画勾勒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理解诗句。诗画结合,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可爱的儿童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活起来了。

学生自画。在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意之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独立地画出诗意。如《寻隐者不遇》一诗中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句,是童子回答来访者的话。为了让学生体会“云深”的意境,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寻访人,当你顺着小书童的手向大山方面望去时,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学生纷纷回答:“我看到的是层峦迭嶂,云雾缭绕。”“我看到的是山高林密,路转峰回,云缠雾绕。”接着我让学生自由作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多种能力,目前的高中教学已进入了全面改革的时期,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尽管如此,高中的教育教学都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转,因片面追求升学率,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重智育,轻美育的不良现象。在此,结合我的语文教学实际,谈谈对高中生开 展审美教育的几点理论思考。 一、高中生审美现状分析 (一)审美教育的含义及重要性 审美教育,通常称美感教育或美育,它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析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提高,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提高,受到了教育。因此,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的过程。因此,开展审美教育不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保证。美育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学校工作文明程度的重要

标志。 (二)审美教育的现状及成因 亚里士多德曾说:“爱美是人的天性。”高中生由于处在青春期,其特殊年龄阶段具有不成熟和可塑性的特点,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容易走入审美的误区,存在明显的弱点。第一,追求美却不善于识别美,甚至美与丑的标准模糊,产生审美错觉。在现实生活中,有的把“新”、“奇”的东西视为美,有的把“江湖义气”、“哥们义气”视为美。第二,过分注重外在美,不善于追求内在素质。认为外表漂亮就是美,把戴耳环、染发,穿奇装异服视为最时尚,刻意修饰外在服饰,把许多传统的美好东西则视为已经过时了。 究其原因有三方面:1、社会因素。由于目前的高中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受商品经济大潮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加之审美标准模糊,缺乏应有的辨别能力,极容易盲目追求一些形形色色的丑恶的东西。2、家庭因素。长期以来,有些家庭缺乏审美教育的良好环境,家长的审美意识低,缺乏正确的审美教育方式,尤其是“特殊家庭”更容易抹杀孩子的审美萌芽,缺乏爱心,容易丧失以“爱”为美,以“和”为美的审美情趣,这样一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少了良好的审美环境。3、学校因素。虽然学校是审美教育的主要场所。孩子的健康成长应伴随宽松的学习环境,受文学、艺术等的熏陶。但高中学校面临高考升学的压力,音、体、

浅谈古代诗词教学的审美教育

浅谈古代诗词教学的审美教育 古代诗词,是灿烂的古代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夺目的一席。优秀的诗歌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蕴涵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练准确,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学习古诗词,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思想,培养人的情趣,提高人的修养。 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第四学段中“阅读”部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那么,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笔者谈一下拙见,与同仁们共同探讨。 一、品味美的意境 让学生对诗歌感知整体,串联意象,发挥想象,把握意境,是诗歌阅读教学的关键。这里涉及到两个重要的概念。意象是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对象,是作者表达情致的具体载体。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情景交融”,是诗人选择意象和创设意境时所努力追求的。古代意境优美的诗词,使诗歌既反映客观的本质真实,又有产生审美活动的情感体验,因此会产生极强的感染力。教师只有采用恰当的方法,启发学生产生想象和联想,使学生进入到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无限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如历其境,才能更深刻的理解诗的内涵,真正体味到诗词特有的意境美。具体方法如:1大胆指导学生“吟读” “吟读”是整体感知诗词、品味诗词意境的重要途径。首先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诗意、诗情进行“吟读”。如示范吟读《游山西村》的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时要启发学生读出意境来,即用轻读重现山村月下的静谧情趣,用延长时值的拖音品味诗中那种闲适、恬静的意境。 2引音乐、美术入语文课堂 教学古诗词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播放和诗词相和谐的一段古典乐曲,或指导学生画出心中的那幅画面。多媒体的适当运用,把学生带进诗的氛围,有助于重现、品味诗词的意境。如教学《秋词》,在充分理解诗的表面意思后,可指导学生画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画面,尤其是鹤的“排云”的动作、诗人“引”的情态,一定要画出来。 3说出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古典诗词语言凝练、情感真挚、意蕴深远,在提高语言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可是在古诗词教学中,不少教师还是采用以讲解为主,强调翻译背诵的教学方法:知识无体系,能力无层级,过程方法被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被生硬移植。如何走出古诗词教学的尴尬状态,下面笔者谈谈改进古诗词教学的一些见解与做法。 一、提高认识,构建体系 不少学生认为学习古诗词就是为了应付高考名句默写题的,只要会背会默写就行。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纠正这种错误的观点,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性:不仅是为了完成高考试题,更是为了增加知识积淀,提高鉴赏能力,丰富语文素养。其次,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传统的在高三总复习时帮助学生总结诗歌鉴赏知识的做法显得为时过晚,笔者认为可将这些工作穿插在平时的教学中。在必修课本的诗词教学中,要求学生精读,重在激发诵读兴趣。学习选修课本时,可利用两课时帮助学生明确考点,并介绍一些鉴赏知识如诗词的语言结构特点、常见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虽然当时学生可能一知半解,但事实证明,

有了宏观认识后,学生会有意识地运用这些知识鉴赏诗歌。 二、精心导入,激发兴趣 精心设计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对诗词赏析的兴趣,为进入诗词情境打下良好的基础。 1衔接新知旧识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教师可以用与新课密切相关的旧知识,为学生学习新知做铺垫,巧妙引渡。比如在教《春江花月夜》时,可以让学生回顾与月相关的诗句,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 2营造情感氛围 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要让学生跨越时代、民俗、社会和情感的障碍,进入诗歌的意境,教师要以炽热之情去熔炼学生之心。如在教《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就可从人生离别谈起,满怀深情,激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进入诗词的学习。 3开门见山解题 有时不拐弯抹角,直接解释诗题,简洁明快。如在教《将进酒》时,可以直接解释《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

小学古诗教学中的美育

小学古诗教学中的美育 白马镇中心小学陈媛媛 【摘要】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收有39篇古诗,除几篇哲理诗外,大部分是写景诗和咏物诗。这些清新自然、脍炙人口的古诗艺术性高,是对小学生进行美育的好教材。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合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体验教材中本有的美感、诗意、情趣和思想,能使学生了解人类文化历史,认识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及价值,可以为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打下基础,心灵受到净化,思想受到感染,智慧受到启迪,情感受到震撼,从而进入美的境界,形成美的思想。 【关键词】美育;古诗教学 “什么是美育?所谓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又称为美感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们非凡是青少年对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趣味,并按照美的规律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的主要内容是情感教育。它通过美的形象去调动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及个性、爱好等心理功能,做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古诗中的美育,就是要把学生带到诗的优美的意境中去,认识美、感受美、爱好美,激发他们的情感。诗词往往以情取胜,以情夺人。欣赏诗词,品味古人优美的感情,旷达的人生,百折不挠的意志,能调节学生心态,保持良好的状态,旺盛的斗志,去善待自我,直面人生,迎接挑战。因此古诗教学中实施美育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 我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上下五千年,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璀璨的诗词杰作。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就收录了近40首古诗,这些古诗都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小学生爱读爱背。优美的诗词、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实施美育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应当充分发掘它们内在蕴藏的美,打开学生的心扉,激发心灵的共鸣,使学生理解古诗优美的意境,品味精练形象的语言,陶冶自身的道德情操,提高审美水平和写作能力。这是语文教学中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如何体现美育呢? 一、入情入境,探索诗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诗歌追求的最高境界。王国维有言:“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呢?首先应该动之以情,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一同进入或欢欣或伤感的情态。其次,教师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既要从一首诗的整体上去把握诗的感情,又要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感情色彩。最后是悟境,即领悟意境之美。 例如杜甫的《绝句》是诗人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回到成都草堂怀着喜悦的心情写就的。全诗四句四景,各臻其妙。教学时让学生披文入境,凭借有关词语领会诗中的思想感情。讲读第一句诗,要注意一个“鸣”字,写出了欢欣雀跃之态,呈现了一片生机,这是诗人在那战乱频仍的年代难得见到的和平景象,于是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讲读第二句诗,要注意一个“上”字,表现白鹭自由欢畅的姿态和扶摇直上的勇敢精神,再次流露出诗人内心喜悦的感情。讲读第三句诗,要着重抓一个“含”字,表现诗人在观赏到“千秋雪”的美景时,油然

浅谈审美教育

浅谈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又称审美教育美育,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培养使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从审美角度,通过人们对现实的审美视察,在审美实践中,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丰富其精神生活,启发其自觉性,提高人们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从而使人们自觉地遵循美的原则,发挥其创造能力。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提高青少年对自然美、艺术美、形体美的感受和欣赏水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更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由美育的性质与自身特点决定的。首先,美 育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美育不同于别的教育它是一 种自由的形态,通过“寓教于乐”使人的心灵得到潜移默化的净化。美育就是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美,对人进行美化自身的教育,使人具有一颗丰富而充实的灵魂,并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与生活中去,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其次,美育有利于促进心理结构的“内化”。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将道德、知识等教育转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质,使之行成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美育冲破了狭隘的功利主义,比较容易与其他教育相结合,全方位地把其他教育带动起来,形成为一个有机体。再次,美育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思维发生学认为,形象思维是基础,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逻辑思维。所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注意形象思维教育。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同思维能力是成正比的,但也并非是绝对的,还要有合理的心理结构,才能将知识、道德转化为一种智慧。最后,美育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只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注意知识结构的综合化,而不囿于某一学科的单一知识,才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教育的精髓是启迪智慧,培养创新精神。智慧是知识、修养、经验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已成为人的一种素质。事实也表明,真正有成就的大学者,他们的成功和他们所受到的良好美育是分不开的。1978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拉索在回答“如何才能造就好的科学家”的问题时说:“往往许多物理问题的解决并不在物理范围之内,涉及多方面的学问可以提供广阔的思路,如多看看小说,有空去看看动物园也有好处,可以帮助提高想象力”。可见,美育的社会功能在于全面培养人,塑造美的心灵,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美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而且是要美化人自身,即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因而,美育的根本宗旨是培育学生的人格和心灵。美育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它的情感教育的作用与功能。蔡元培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美育的规律,基本上就是对美欣赏的规律。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思想、社会道德、人生价值、追求与理想,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从而提高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果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范围,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对学生实施美育,并把美育融入整个

《美学》第七章审美教育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8.在西方最明确提出“寓教于乐”的思想家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贺拉斯 19.孔子的美育讲究的是() A.美善协调 B.天人合一 C.逍遥自在 D.渐修顿悟 20.审美境界的核心是() A.力量 B.自由 C.学识 D.博爱 14.美育的功能之一是() A.修身B.养性 C.求知D.养神 15.《毛诗序》强调“风以动之”,说明() A.艺术感动是潜移默化的B.美育需要动力 C.美育以风为动力D.美育雷厉风行 18.“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见于古代典籍() A.《乐记》 B.《尚书》 C.《左传》 D.《诗经》 19.美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 A.能够进行艺术创造的人 B.遵纪守法的人 C.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D.学识渊博的人 20.美育与德育的社会作用() A.相互对立 B.相互包容 C.相互替代 D.相互补充 5.金圣叹提出“见文观心”这一主张的批评类型是() A.诗歌批评B.散文批评 C.小说批评D.戏曲批评 6.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美育”一词最早出现于() A.庄周《庄子》B.孔子《论语》 C.刘勰《文心雕龙》D.徐幹《中论·艺纪》 13.在20世纪初倡导“以美育代宗教”的人物是() A.朱光潜 B.鲁迅 C.梁启超 D.蔡元培 16.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确立标志的著作是() A.《论审美教育》B.《谈美书简》 C.《美育与人生》D.《审美教育书简》 17.把美育目标的实现称为“消融渣滓”的是() A.孔子B.孟子 C.朱熹D.柳宗元 18.强调小说具有熏、浸、刺、提“四种美育”功能的是() A.王夫之B.叶燮

浅谈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

浅谈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就不乏“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句一景,从而构成了一幅农村春末特有的温暖热闹、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案。又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深秋的高山,弯弯曲曲的石径,飘渺的白云,若隐若现的人家,红得似火的枫林,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再如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教师作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诗意,用简笔画的形式一次性或逐步再现诗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诗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如在教学《小儿垂钓》一诗时,我将一幅小儿垂钓图用简笔画勾勒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理解诗句。诗画结合,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可爱的儿童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活起来了。 师生同画。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画,把无形的语言变为直观的画面,理解诗的画面美。如《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师生分三步读诗作画。第一步,我在解题时,边讲边画出诗人李白仰望瀑布的简笔画,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诗境,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形象。第二步,读完第一、第二句诗后,我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添画“香炉峰”、“生紫烟”、“瀑布挂前川”,突出瀑布的背景美。第三步,读三、四句诗后,为了突出“飞流直下”的气势,我在学生画的瀑布上用粉笔横着由上往下添上有力的几笔,让

古诗文诵读教学之我见

古诗文诵读教学之我见 安岳县新民九义校文月古诗文的诵读,强调对作品意蕴的感受理解。感悟意境要在读的过程中,引领学生体会意象的特点、与生活的联系,展开联想想象,捕捉心中的感受,进而领悟诗歌的整体意境。 一、读要贯穿于古诗文教学的始终。读的形式要多样化,不能用集体讨论代替学生个人阅读,不能用朗读代替默读。 1、教师范读引领。通过教师的语气、停顿、重音、动作、表情,自然地感染学生,把要说的话转化成音符输入学生的大脑,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乐于模仿。如五言句一般都读作“xx‖xxx”,七言句读作“xx‖xx‖xxx”,没有变化。而事实上,古诗的节奏是富有变化的。如《望洞庭》一诗,一般读作: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老师出色的范读,可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带领学生进入作品境界。 2、学生自主诵读。学生的自主诵读,形式多样,可朗读也可默读;可集体朗读也可个体表演读。注重与诗歌的情感产生共鸣。 如《春日》这首诗,题为《春日》,但诗中却没有一句是对春天景象的描述,有的仅仅只是朱熹在赏春之时的个人感受——“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拾得东风面”。如何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呢?

教师首先让学生想象“泗水之滨”有何景物?接着,用课外积累的诗句来描绘这些景物。说到“山”时,学生就引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说到“水”、“花”、“树”、“草”时,同样让学生吟诵积累的诗句……最后让学生把想到的这些景物组合起来,感受到这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春天。然后老师要求学生边读诗句,边在脑海中想象这些画面。最后让学生把诗人的情感从读中表现出来。在读的时候,可任由学生配上各种姿体语言,完全由他们的兴趣出发,抒发内心的感受:或摇头晃脑;或捻须吟诵;或摆出一副大诗人的模样“引吭高歌”…… 二、教师要对诗文诵读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的科学的检测与评价。检测的形式要灵活多变,寓教于乐。比如,在教学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可以通过游戏展开诵读竞赛,让学生比一比谁记的古诗多,读得好。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课程资源,拓展阅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搜集与作品有关的资料,课后进行拓展阅读。让古诗文教学走出课堂,走入生活。比如在学习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之前,让学生搜集关于李白、王维的相关资料,之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搜集李白和王维的其他作品,或者是有关送别主题的其他诗句,再组织学生在班队活动中诵读展示出来,使诗歌的意境,诵读的效果得到升华。

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强调了高中语文的诗词教学要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诗词的审美教学,实现语文的审美教育。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诗文中美的元素,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使他们在审美的愉悦中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获得精神的升华。 标签:古诗词;教学;审美 古诗词是一种思想高度凝练,情感高度集中的文学体裁,意境优美,对仗工整,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美的情操,还能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承载着语文知识内容和结构,而且蕴含着思想道德、审美情趣等。审美教育能够促进智育和德育的发展,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众多伟大的诗人流芳千古,他们的诗词佳作就像天空中的恒星,永远璀璨夺目。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一、吟咏知韵律美 古诗词的韵律“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可见古人做诗十分讲究用韵。“声韵协和,曲应金石”,即做诗要用韵,韵的作用不仅在于能使曲调和谐,且能够配乐器演奏。诗歌遣词造句凝练、含蓄、优美,节奏鲜明,讲究变化,富于音乐美,最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朱自清曾说:“吟诵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味,变成活的语气。”因此,鉴于诗歌本身具有形之声的特性,故较其他文学样式更适宜于诵读。 诵读之中,眼到、口到、耳到,心终能与诗歌共鸣。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音字咬合之中,感受李清照顾盼期待、悲惨忧郁的凄凉心境;于“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長短错落之中,感受“谪仙人”李白的过人豪气。柳郎“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柔情笔触,一唱三叹,哀离愁别绪;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引吭高歌,怀古思今,抒报国豪情。在读中寻找情感的交汇点,在情感指导下寻求朗读的切入点。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思其神态,感其情怀,在共鸣之中体验韵律之美。 二、融情知意境美 诗歌是特别注重形象的描绘。现代多媒体可以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和其他多媒体软件合理地运用到诗歌教学中,其直观的形象、美妙的图画、动听的音乐,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唤醒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运用多媒体把诗歌中的内容进行画面渲染,突出意境,把抽象的文字转换成色彩多姿的画面,构成一种意境,给学生以形象的直观感受,运用多媒体把诗词的内容化静为动,帮助学生品词析句,启发想象,训练表达美,在深刻地感知诗歌意境的同时,再加上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使课堂妙趣横生,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

浅论美学教育

浅论美学教育 毛坝小学刘光华 随着人们对艺术教育作用的深入了解,中小学美术教育逐渐被重视起来。然而在我国农村,由于诸多因素,相当多的中小学还没有真正落实美术课,美术教学还存在着大面积的“空白”。也就是说,在这些地区,艺术教育没有应有的地位,不能发挥相应的培养作用。而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也就成了教育界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及重要性 美术教育是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的教育。在中小学阶段,艺术教育并不是以培养小画家为目的的,而是通过艺术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审美情趣、认知能力、意志品质等。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就曾说过“我教艺术科,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的一般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最大效用”。这可以看作是普通美术教育同时也是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所在。 在我国农村,由于经济和文化环境等原因,中小学教育面临硬件设施不足和师资匮乏等多方面的问题,而美术课作为副课更受到施教者和学习者的忽视。不可否认,美术课承担着中小学生的审美养成任务,其目的主要在于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并通过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扩展学生的学习知识面,进而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对于那些生活环境相对封闭,教育资源不足的农村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的分析 (一)农村经济落后,教学资源匮乏 如今的农村与过去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城镇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这特别体现在公共文化设施的缺乏上。例如,农村中小学,有的学校附近除了一望无际的田野,没有任何与美术相关的公共设施。再加上农村本身经济落后,地方无力对教育有更大的投入,从而直接造成了农村中小学教学资源的匮乏。 其次,美术相对其他科目而言不会对升学造成影响。这样,在学校和家长看来,美术就是“鸡肋”,不能和语、数、外相比,也就更不会在艺术教育方面增加投入。 基于上述原因,农村中小学美术所能够得到的内部和外部的教育资源是极为匮乏的,而某些学校教学器材和专业图书之少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这种由经济和地域问题导致的艺术教育资源匮乏可说是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 (二)师资不足,美术教师专业素质偏低 由于地处农村,生活水平比较低,不要说优秀的教师,就连刚毕业的师范院校的学生也不愿意去,这必然会导致师资严重不足。无条件吸引师资,所以根本没有专职美术教师。在这种条件下,农村中小学在教学上基本是实行包班制,部分老师兼语、数、外与美术教学于一身。而且这些教师中的绝大部分,没有经过专门的美术培训,没有美术教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更有甚者,部分教师认为美术课并不重要,经常把美术课改为体育课和自由活动课,或者干脆布置作业变成作业课。这种对农村孩子美术熏陶和教育的忽视,导致了农村孩子的美术修养和城镇孩子相比差距越来越大。 另外,因为我国在中小学美术教育和青少年审美意识养成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大部分专职教师接受的还只是学院式的造型技术培养,与青少年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有一定距离,缺乏可资借鉴的教学手段,这也使教学效果不能尽如人意。 (三)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缺乏 从学生方面来说,尽管部分农村中小学开设了美术课,但并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其主

散文教学必须发掘审美教育

散文教学必须发掘审美教育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具有鲜明的文体美的艺术特质。其一,美在“情”:它灵巧洒脱、风流别致、文采斐然。散文艺术生命的最大活力在于感情的浓厚,它托物言志,寓情于景,万变不离其情,以抒发主体情感和内心体验为依归。其二,美在“散”:它特性自由潇洒,表现为题材广泛,纵横时空,包罗万象;笔法任意挥洒,言近旨远,浑然天成:综合艺术手法,又独具特色,兼容了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小说的情节和人物,论文的哲思和雄辩。其三,美在“神”:它主题集中,精巧布局,“散”与“不散”辩证统一,它的思想像一根线串起了生活的珍珠。其四,美在“文”:散文的艺术感染力在于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溢彩流光、耐人寻味。形象、自然,亲切的“谈话风格”表现出语体本色。其五,美在“意”:具有诗情画意般的意境、幽雅睿智的情趣和清新浓郁的诗意。 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能力的传播、培养过程,也是进行审美教学的过程。散文蕴含丰富的审美内容,独具魅力,为教学提供充沛的审美资源。散文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各种美的因素,通过审美形式的创造以达到思想感情的传达和审美精神的表现,从而实现审美教育最佳效果。

一、反复感知散文构思之美 散文是依据美的规律写作出来的,既不是纯实录生活,也不是纯概括生活,而是顺着作者愿望来反映生活的,美感形式中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理想。优秀散文的巧妙构思常常独树一帜,作者通过多方设计,使作品的结构或波澜起伏,或势如破竹。或平易可亲,或动人心魄,结构风格独具艺术匠心,集中表现为“形散神不散”,神韵十足。在教学中应 引导学生去发现散文作品构思的艺术美。如《春》的构思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颂春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的顺序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相一致。春天尚未来临,热切的盼望她的到来;待她降临人间之后,则尽情的欣赏这美好的大地回春的景象:最后以赞美作结,用三个比喻句颂扬春天,深化题旨。写作手法上,作者先写春天,接着又分几个方面细描细绘,最后又总写,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构思布局,颇具匠心,学生从中探究揣摩,拓展了构思文章的思路。 又如《济南的冬天》一文,表现古老济南城美好的景色,先让读者鸟瞰全城,得其全貌,然后再让读者饱览那一城山色,雪后斜阳,最后才把读者领到那垂柳岸边,领略那“水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点热气”,而水藻越晴越绿的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如何进行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如何进行审美教育 2017年教育部對中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进行改编,里面加入更多的文言文与古诗词,这无疑是对中国文化重视的表现。在这种形式下,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提升学生对于中国古诗文的兴趣与理解能力,有助于弘扬中国古诗词文化。本文主要阐述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利用合适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使其能体会到古诗之美。 标签:小学语文;古诗文;审美教育 引言 中华好诗词这一电视节目的火热,使得国内兴起一股诗词热,人们才发现原来中国中小学竟然会背那么多诗词,不禁加强对孩子古诗词等优秀文化的教育。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最好的阶段就是小学阶段,这个阶段学生的想象力强、记忆能力强,只要教会学生对与古诗词的审美方式,这种方式必将有助于学生以后阶段古诗词的学习。因此,在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审美势在必行。 1 提升学生对古诗文美的感知 人教版中的古诗文能选进教材,都是经过教育部专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的决定,这些古诗文必定是中华文化的体现,一般都是五言绝句,含义浅显易懂方便小学生学习、记忆。中国的古诗讲究严格,用词考究,深入了解,必能发现其精美。 1.1 用词考究、音韵美。 中国的古诗词,虽然有的只有短短几十字,却是作者凝练了所处的环境、自己的情感在里面,都可以被谱上曲用来吟唱,也能被画家绘画出精美的画作。中国的古诗词用词考究,都是经过诗人反复斟酌之后,才确定写出的,因此,这些古诗词,改一字都会失去原有的含义。因此,我们在学习时,必须融于感情进行朗读,这样才能体会到诗词的韵律美。比如,在学习李白的《静夜思》时,对于诗词的诵读平仄、音调,要弄清,在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时,一定要缓慢,才能体会出诗词的音乐美。 1.2 意境美。在进行古诗文学习时,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想象到那种诗词的画面,需要利用课本中的图片和多媒体文件对学生进行教学,有助于让学生感受到诗中的画面,从而体验到其深意,对于诗词中的每一字都要进行分析。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不正是真实写照吗?用“推”可能显得无礼,而用“敲”,不仅体现了礼貌,还与安静的夜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瞬间就能想象到这种画面。比如,我们在学习《游园不值》这首诗时,对诗词中表现出来的每个景物都融入到脑海中,然后进行诵读,在读到最后两句时,就会想象到在紧闭的柴门外,开放茂盛的杏树的红杏花露出来,正是春天万物复苏的好时节。以后在遇到这种情形时,

小学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小学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古诗词是生命的歌唱,是美丽的化身,是永远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古诗 词的阅读与欣赏应当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跨入语义学与美学的领域,用 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然而,现今不少语文教师依然要求学生采用“死抠字词———理 解句意———总结思想”的老三套做法,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 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深受影响。所以我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 教学的时候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 通过吟诵感受作者的心情 小学生古诗文最主要的方式是“读”,要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重复的只是文字,不同的是意 境和感悟。如果没有意境的丰富,感悟的深化,语言就失去了感染,就吸引不了学生,学生 会失去持续学习的兴趣和内驱力,重复诵读就成了精神的负担。所以在诵读的过程中,把握 好既要让学生整体感知,不强调逐字逐句翻译解释,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当的解释,并 从中积累词句的关系。如果一点不求理解,学生学习古诗文就不可能自觉坚持。整体性地理解,目的是让学生在吟读中产生意象,让形象产生感染力。要把古诗文转化为形象,不可能 不顾及古诗文中关键性的重点字词,即文眼或诗眼的理解。在重点字词的理解中要注意最具 活力的字义理解,在教学中不能只是整体性模糊地理解,只有较准确的理解积累,这个字词 才是活的,它具备了迁移的功能,当它在其它古诗文和现代文中重新出现或组合出现时,学 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古诗里的字、词,有的经过年代的演变,早已“面目全非”了。比如通假字,学生更是陌生,就是老师讲解了,学生也容易遗忘。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最后一 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中的“见”在这边就通“现”。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在教古 诗之前我先布置学生自学,让他们借助文中的注释及字典,联系上下句,通过讨论明了诗文 的大意,有的学生就说:“这边的‘见’字应该是‘看见’的意思,句意应该说,走过小桥忽然看见土地庙旁边的茅店,所以‘见’字应该读‘ji伽n’。”有的学生就说出了不同的见解:“文中有注释告诉我们这边的‘见’字是通假字,所以应该是‘出现’的意思,句意应该是走过小桥,土地庙旁 边的茅店就忽然出现我们的面前,所以‘见’字在这边应该读‘xi伽n’。”很明显第二个同学的说 法才是对的。然后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去诵读,学生就能较快地整体感知诗文的大意。这 种学习方法学生会迁移到课外自学古诗文中,这样,学生就能源源不断地吸取古诗文的营养,得到活水源头。 2 引导学生想象,提高审美能力 想象对于审美能力的培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件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想象力的创造物,欣 赏者的艺术接受活动也必须有一定的想象力,这样才能更好的去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古诗教学时,教师同样需要引导学生去想象,展开联想,联系生活经验和各种阅历去分析、 理解、判断、推理,深入领悟诗的情境美、形象美、内蕴美,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愉悦,提 高审美能力。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去引导学生想象,例如可以运用多媒体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 音乐,营造一定的氛围,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在教学《登鹳雀楼》这首诗时,我运用多 媒体先让学生观看鹳雀楼以及周围的景象的图片。夕阳西下,波涛滚滚的黄河一望无际,然 后让学生想象自己当时就站在那里,就是诗人王之涣,身临其境,看到这么壮美的景象,会 说些什么呢?会怎么想呢?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另外, 对于有一定描述性,情节性的古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作品所给的内容展开想象,让他 们眼前似乎就浮现出一幅幅诗中所描写的画面。例如《赠汪伦》一诗,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 朗读,然后加上自己的补充,引导学生想象作品所描写的场景:小船飘荡在水面上,诗人登 上了小船就要离去,而好友汪伦却没有来相送。诗人这时不免有点失望。突然,岸边传来熟 悉的歌声,诗人惊喜,发出感叹:桃花潭水深千尺,也没有汪伦对我的感情深啊!通过这样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读诗作画,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就不乏“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句一景,从而构成了一幅农村春末特有的温暖热闹、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案。又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深秋的高山,弯弯曲曲的石径,飘渺的白云,若隐若现的人家,红得似火的枫林,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再如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读诗作画,我经常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教师作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诗意,用简笔画的形式一次性或逐步再现诗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诗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如在教学《小儿垂钓》一诗时,我将一幅小儿垂钓图用简笔画勾勒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理解诗句。诗画结合,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可爱的儿童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活起来了。 师生同画。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画,把无形的语言变为直观的画面,理解诗的画面美。如《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师生分三步读诗作画。第一步,我在解题时,边讲边画出诗人李白仰望瀑布的简笔画,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诗境,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形象。第二步,读完第一、第二句诗后,我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添画“香炉峰”“生紫烟”“瀑布挂前川”,突出瀑布的背景美。第三步,读三、四句诗后,为了突出“飞流直下”的气势,我在学生画的瀑布上用粉笔横着由上往下添上有力的几笔,让学生感受瀑布的动态美。 学生自画。在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意之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独立地画出诗意。如《寻隐者不遇》一诗中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句,是童子回答来访者的话。为了让学生体会“云深”一词所描绘的意境,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寻访人,当你顺着小书童的手向大山方面望去时,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学生纷纷回答:“我看到的是层峦迭嶂,云雾缭绕。”“我看到的是山高林密,路转峰回,云缠雾绕。”接着我让学生自由作画。有的学生画了一座大山,山中有大团的云雾;有的画上小房子、青松、寻访者、小书童。学生越画兴趣越浓,对诗中的画面美有了深刻的感受。

浅谈中学生美育之必要.doc

给孩子一些美的熏陶 ——浅谈中学生美育之必要 芦渎中学刘颖玲 关于学校要不要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次的问题讨论已久。即使在国务院发 下文件明确指出学校和老师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排名次之后,依然有学校 热衷于排名次、分优劣。也依然有反对和赞成两种声音不时响起。赞成者认为 可以因此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锻炼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反对者认为排名次 会伤害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在孰是孰非的讨论中,老师、学生、家长都把眼 光投向了考试、分数。考差了的学生则成了众矢之的:老师要批评,家长要责备,同学要嘲笑。 一个学生在初中第一次月考成绩公布后的反思中写道“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痛苦”,“我终于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他的痛苦是自己落后的成绩在众人面前的一览无余的痛苦,他所明白的学习重要性是保留自尊的重要性。面对挫败 他会自卑吗?面对批评他会怯懦吗?在数以万计的少年里面,有多少不快乐的 学生?十几岁的孩子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他们对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兴趣、充 满了爱和同情。可是今天为什么他们只能收回迈向大自然的脚步钻进书堆,收 起应该飞翔的心灵,只知道考试、分数和竞争了呢? 追根溯源,它是我国传统教育选拔式和淘汰式的做法带来的必然结果。不 可否认,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依然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问 题出在过分地强调考试的功能以及由此产生的恶性竞争。它使学生听不道“风声、雨声”,只留“读书声”不倦于耳。更惶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了。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有游乐的需要。每个人都需要听音乐、欣赏绘 画、玩游戏、聊天。这些都没有任何功利性,只是轻松而已。可是现在似乎都 变味了。近年来一些有识之士认为素质教育应该淡化分数,要对学生的综合素 质进行评价。即在考查学生成绩之外,还要对学生的音乐、绘画、体育等能力 进行考查。于是乎儿童、少年弹琴、绘画、游泳,忙得不亦乐乎,一切都为了 这“综合素质”。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严重阻止了孩子们的心理放松和得到平衡的发展。一个成绩再好的学生如果没有休闲的时间放松自己,

试谈散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试谈散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散文,向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高考考纲中所要求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一种考查文体。作为语文教师,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散文作品的基本规律,对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把握和赏析散文都会产生巨大的作用。 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来谈一谈散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一、捕捉情感,让学生感觉美 钟嵘在他著名的《诗品序》中说道:“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这充分说明,任何作者的写作,都是因为他们内心有不能平之情才产生的。就散文而言,它不像诗歌,有深奥的典故;不像小说,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也不像戏剧,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一篇散文的构思,往往是作者带着偶然性、机遇性,而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是作者的随感而发。因此,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捕捉每一篇散文的动情点,体会散文的情感,从而感受散文的美。 我们知道,优秀的散文作家,常常是从自然界的一花一草,一事一物触发情感,而写下脍炙人口的美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味每一篇文章中的景、物与事,从而捕捉到作者涌动的情感。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于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之后,反映的是作者内心的苦闷和矛盾的情绪。而作者这种在黑暗时代不满现实、寻找超脱以及暂时超脱而终究不能超脱的情感寄托在文中一片片宁静而美丽的荷花、荷叶上,融合在浮起着薄薄青雾的荷塘里。我们可以透过月夜荷塘上幽静、安恬的梦幻般景色,去捕捉到作者隐含其中的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感受到文章的奇妙之处,领悟到文章的深邃之意。 二、进入意境,引导学生在赏析中深情涵泳

意境,是写景散文的命脉。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抓住散文物我一体的意境,散文的主题、感情、技巧等都能够带动起来。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散文的思想、感情、技巧讲得深入浅出,并还原散文完整、动人的本来面目。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让自己进入意境,对作品有深刻透彻的理解,这样才能带着学生进入意境。我们知道,文学作品中“境”由“情”生,“情”浓“境”幽,无“情”则不能入“境”。教师应把自己的感情完全置身于作品之中,从内心深处感知作品撼人心肺的艺术感染力,在感受作品、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带着强烈的感情,把意境传导到学生的情感之中,使师生双方与作者作品双方的思绪自然而然地协调起来。 比如,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教师就可以由形到神,顺着文中一幅幅如梦如幻的美丽飘渺的画面,深情地引导学生走进这种朦胧的意境之中,带着学生在欣赏婀娜多姿的荷花、微微吹拂的晚风、缕缕淡淡的荷香、曲曲折折的小路、淡淡的月色和薄薄的轻雾中,细细品味着作品迷离恍惚的情调,从而进入这种夹杂着淡淡的哀痛、淡淡的恬静的独特的意境,慢慢地领悟作者在那血雨腥风的黑暗社会中苦闷彷徨的心情,作品的主题也就把握住了。 三、紧扣文眼,寻找行文脉络 文眼,即揭示全文主旨的点睛之笔,是牵制全篇的艺术构思的焦点。行文脉络,是一个完美、严谨的艺术整体的脉络和筋骨,在全文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任何一部作品,尤其是优秀的散文,都是作家围绕一定的主观意图和审美理想出发,将分散的材料铸成一个个完整的有机统一的艺术整体,而且这个艺术整体充溢着作者强烈的情感,这就体现了散文的特性——“形散而神聚”。 还是以《荷塘月色》为例,写作背景是暗无天日的1927年,全文蕴藉隽永,隐晦曲折,教师要紧紧抓住开篇“这几天颇不宁静”这个文眼,细心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知道,文章接下去虽未交代“颇不宁静”的原因,只是写作者独自一人夜游荷塘,观赏月色荷塘的幽静,写朦胧月色的宁静,等等。但作者并不是欣赏其静,而是以此反衬自己内心的不宁静。这看似矛盾的两者,一为客观环境的“宁静”,一为主观感情的“不宁静”。在文中,作者在心情“颇不宁静”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