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析企业产品质量管理控制毕业论文

浅析企业产品质量管理控制毕业论文

前言

质量是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概念之一,质量管理是各企业永恒的主体.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在当今的开放而竞争激烈的国内外市场中,质量始终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手段,同时,达到质量要求又是企业各项工作的综合反映,只有把企业的所有部门和所有员工工作都围绕质量这个中心组织起来,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保证企业向市场与有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当今世界,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种求发展,走质量效益型道路是成功企业经验的总结。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IE)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史,尤其在近十年内取得了图飞猛进的发展,在人类社会中正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工业工程被誉为“划时代的管理技术”,“工业文明的一道曙光”。工业工程的理论在实践中产生了深刻的指导意义,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农有识禾之识,工有鉴刚之术,医有诊断之方,管理有完善之法,作为一项专门的管理技术有着系统的理论架构,但是付诸与实践的过程却又常常交互渗透着多种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

应用IE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这些企业中存在的成本和质量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和改进,进而对企业实施成本的控制和质量的改进,使企业的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走上科学化、合理化的道路,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对我国目前状况下企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从消费者完全满意角度出发,企业各部门综合进行开发,保持、改进质量的努力,以便最经济地进行生产和服务的有效体系。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全面质量管理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和深化,逐渐由早期的TQC演化成为TQM,其含义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质量管理的领域,而成为一种综合的、全面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理念。质量不再是仅仅被看作是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而是整个组织经营管理的质量。因此,全面质量管理已经成为组织实现战略目标的最有力武器。

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最常用的方法是PDCA循环,即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置 (Action),PDCA循环是一个不断循环上升的过程,可谓质量的改进是无止境的。

质量控制主要对制造质量的控制。它的任务是把产品的制造过程处于能生产

合格产品的受控状态之中。产品质量是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形成的,只有对制造过程的过程质量实行有效的控制之后,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产品质量,也才能做到“事前控制,预防为主”的质量管理要求。

产品质量的形成包括多个阶段,各个阶段是相辅相成的,互相影响的,即概念和定义阶段、设计阶段、生产阶段和使用阶段,由于这些不同的阶段造成了影响产品质量原因的复杂性。因此,质量控制是一项多因素、多目标和非常复杂的设计课题。由于影响产品质量因素的复杂多样性,这就成了进行质量控制方法的多样性。

对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责任公司的变速器的质量控制研究就是综合使用各种方法提高变速器的质量,降低成本,提高合格率,达到质量要求的一种实践和尝试。

1 质量管理概述

1.1 质量的有关定义

质量一词似乎无人不晓,企业领导天天讲质量,工作人员天天和质量打交道,人们购买东西时也是在关注着质量。但是对于质量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质量管理专家也没有得出共识。

下面介绍其中的几种定义方法:

a.戴明的质量观点:

“质量是从客户的观点出发加强到产品上的东西,一个重要成分是改进其一致性”

有些质量特征容易被辨认,例如:工作性、可靠性、耐久性、操作性等,但有些质量特征不易被辨认。总之,要改进质量的一致性,使其更好地集中到满足客户的需求,做出超过客户期望的东西。关心客户,知道他们需要什么,而做出超过他们期望的东西,才是真正的质量。

b.《GB/T 19000—2000》的质量定义:

“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注1:“固有”是指某事物本来就有的,尤其是指那种永久的特性。

注2:“要求”是指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

c.通用汽车的质量观:

“质量创造客户的满意、热情、忠诚。”

一个“好的设计”要满足具有:高质量、长期可靠性和终生耐久性。质量可以被描述为:与要求一致,全面的顾客满意,适合使用。不管怎么样定义质量,产品必须用一种态度和方式被设计、模拟、制造组装,来最大限度地满足潜在的客户满意和财务成功。

质量管理是企业为保证和提高产品与服务质量而开展的各项管理活动的总称。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在总结各国质量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质量管理提出了如下定义:

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来使其实现的所有管理职能的全部活动。

质量控制是企业最基本最经济的质量管理活动,是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所进行的质量调查、研究、组织、协调、控制、信息反馈、改进等各项工作的总称。为保证产品过程或服务质量,必须采取一系列的作业、技术、组织、管理等有关活动,这些都属于质量控制的范畴。

1.2 质量工作的意义

质量事关国家社会和经济的繁荣,事关企业的生存。今日的经济、市场的全球化给国家和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国家要繁荣富强,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依托质量和价格的优势在市场上取胜。日本企业以质量为生命线的发展史,也证实了质量工作的重要性。日本产品以其较高的质量,赢得了顾客的忠诚,从而洗刷了战前日本产品质量差的恶名,并且还不断增加市场份额。

a.质量是效益的核心,企业的生命线

任何东西都是质量和数量的统一体,且前者对后者具有否决权。在激烈的市场

竞争中,不论是时间、价格、服务还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质量的竞争。质量不合格,数量可以变为零,甚至是负数,因为企业消耗了投入,而产品

卖不出去,致使成本不能回收;即使暂时卖出去了,企业的信誉也给毁了。高质量的产品能够给企业带来:顾客的忠诚度提升,回头顾客增多;产品因退货、返修而引起的质量成本下降;不怕竞争者发动价格战争。总之,优秀的质量必然转化为企业的高声誉和高利润。

b.质量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工业化、信息化的时代,衣食住用行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工业生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产品供应的数量,而更关注产品质量。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好会增强人们的社会使命感,能令人振奋,催人前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人们对社会的信心。根据我们国家技术监督局最近几年的抽查结果表明:我国产品的合格率只在70%左右,而且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成了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一大公害。例如:最近发生的“苏丹红”和阜阳“假奶粉”事件,已经在饮食行业中为人们敲响警钟。

c.质量改进能够统一组织员工行动

质量的改进还能使组织面貌焕然一新,在质量优秀的公司里,有一致信仰的价值观,有强大的企业文化,雇员对企业的信心和爱护心增强,有个人成就感和自信心,积极发挥创造性,努力工作,管理者和雇员之间以及雇员间团结合作的工作氛围会逐步形成。

1.3 质量管理的发展

质量管理作为一门管理科学,是随着现代工业生产的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进过程。一般把质量管理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

a.质量检验阶段

19世纪下半叶,由于生产社会分工的进步,对机械零件提出了互换性的要求,给零件规定出了公差要求,并把公差作为判断产品零件是否合格的标准,于是就出现了质量检验的职能。

最初的质量检验是由员工负责检验自己所制造的产品质量,到了20世纪初期,泰罗提出“科学管理”原理,并倡导科学管理运动,通过这次运动,质量检验职能从工人作业中分离出来,转由专业检验人员负责。企业开始设置专门的质量检验部门,配备专职的检验人员,制定检验制度,配备必备的检验仪器,由检验部

门负责全企业的产品质量检验工作。人们把这个时期的质量管理称为质量检验阶段。

质量检验阶段的特点是:强调事后检验的把关作用,检验人员的职责是把已经生产出来按照检验标准进行筛选,挑出不合格产品,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下到工序或流出工厂,是一道重要的生产工序。通过检验,反馈质量信息,从而预防今后出现同类废品,避免给用户带来损失、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损失。因此这种管理方式对保证产品质量是必要的和有效的,至今仍是保证质量的重要手段。

质量检验阶段仍是质量管理的初级阶段,存在较多的缺点。首先,它无法预计废品的发生,不能改变由于出现废品而引起的经济损失;其次,当生产规模较大,单纯的依靠专职检验人员来对质量把关,不可避免地出现漏检错检,造成质量事故,尤其是需要破坏性实验的产品,不能够可靠地保证产品质量;此外,这种检验方式造成了专职检验在职权上和生产部门形成对立关系,容易引发生产与质检工作的矛盾,影响生产工作,也不利于质量工作的开展。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率的提高,单纯依靠事后检验的问题显得更为突出,推动人们寻求更为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

b.统计质量管理阶段

192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休哈特,提出用控制图控制生产过程质量,预防不合格品发生的思想和方法。1929年美国的道齐和罗米格提出抽样检查原理,解决了对破坏性实验的产品检验和其他不适合全数检验的产品的统计抽样检验的问题。这些统计方法的引入,使质量管理工作从消极的事后把关转为积极的事前预防,开创了统计质量管理的道路。

统计质量管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得到广泛应用,对当时的军需物质的质量保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二战后,美国的工业企业广泛采用,同时也传播到欧洲、日本以及其他国家,成为这一时期质量管理的重点。

我国在工业产品质量检验管理中,一直沿用了原苏联40~60年代使用的百分比抽样方法,直到80年代初,我国计数抽样检查标准制订贯彻后,才逐步跨入统计质理管理阶段。

统计质量管理将统计方法原理用于质量控制和检验,强调了对生产过程的事前预防作用,较之质量检验阶段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它所存在的缺点也是很明

显。首先,过分地强调了统计方法的应用,忽视了组织管理和生产者的主观能动性。其次,人们误认为“质量管理就是统计方法”,数理统计方法理论比较深奥,是“质量管理专家的事情”,因而对质量管理产生了一种“高不可攀、望而生畏”的感觉。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质量管理统计方法的普及推广,限制了它的作用的发挥。

c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1961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主管质量管理部门的费根堡和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先后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费根堡于当年发表了《全面质量管制:工程与管理》一书,他在该书中指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有效体系”。强调统计方法和组织改善管理结合起来,把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生产结合起来。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企业全体职工及有关部门同心协力,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作业)、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体系,从而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提供出符合规定要求和用户期望的产品或服务。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人人做好本职工作,通过抓好工作质量来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全面质量管理的推行适应了当今的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市场时代的需要,成为现代企业的一种主要的质量管理模式。

1.4 质量管理的常用方法:

最常用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方法为PDCA循环。P,D,C,A分别是英文Plan、Do、Check、Action的缩写,即质量管理活动要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处置的顺序进行。下面对他们的具体内容做一些说明。

(1)计划 PDCA循环的第一步是制定计划。从全企业来说,主要是确定企业的质量方针、目标、及实现方针目标的实施计划。对具体的产品或工作部门来说,则是要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降低成本为目标,经过分析诊断,选定改进质量的重点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和进度计划。

(2)实施按照已定的计划内容和日程安排,组织有关人员贯彻执行计划,力求实现计划的要求和预定的目标。

(3)检查在计划实施过程中,按照计划要求检查执行的情况和发展问题,以判明其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或是否出现偏离计划的情况,从而为更好的实施计划信息。

(4)处理通过对计划实施工作的总结,肯定成功的经验,明确遗留的问题,将有益的经验转化上升为工作标准,并提出下一阶段的工作目标,作为以后活动计划的依据。

PDCA循环的工作特点

PDCA循环是科学的工作方法,适用于企业各个方面的质量工作。整个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构成一个大的管理循环,而各级部门又有各自的PDCA循环,依次又有更小的PDCA循环,直至具体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人,形成一个大环套小环的综合管理循环,如图1-1所示

图1-1 PDCA循环图

PDCA循环的四个阶段要周而复始的转动,每一次转动都有新的内容和目标,都解决了一批问题,这意味着在企业的质量水平和质量工作上向前进了一步。不断的转动,就不断的提高,如同上楼梯一样,逐级上升,如图1-2所示。因此,通过PDCA循环的运动,将不断提高企业的质量水平,使企业稳步地向前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