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古诗词哲理精心整理积累

古诗词哲理精心整理积累

古诗词哲理精心整理积累
古诗词哲理精心整理积累

诗词哲理精华积累

1、“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

【解读】国家的兴亡,取决于人之所为,山川险要并不能起决定的作用。国家的兴亡当取决于清明的政治、正确的政策和策略。诗人以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示警当世,议论高深,识见卓越。

【哲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2、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解读】在多雨的季节里,天气阴晴不定。若说是晴天,西边还下着雨;若说是雨天,东边还出着太阳。

【哲理】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实际出发,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

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刘禹锡·《竹枝词》

【解读】每逢秋季,就会抒发自己的悲伤寂寞愁苦的情思,可是我却觉得秋日要胜过春天。你看那晴空万里,秋高气爽,一行白鹭笔直的飞向云端,我的诗情也随之冲向那美丽的苍穹。刘禹锡在诗中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哲理】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对同一事物,人们的反映有差别。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解读】自古及今,人间天上都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人生中有无法克服的遗憾,希望各自珍重。【哲理】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关系。矛盾具有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解读】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因为自己在庐山中。

【哲理】前一句: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后一句:对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分析,就容易被局部现象迷惑,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总的来说;认识受时间、地点、条件的制约,具有局限性。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摆脱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6.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

【解读】人和事物一样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因此,要虚心学习,取长补短。

【哲理】矛盾具有特殊性。

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解读】走过了重重的山峦,曲折的河水,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花红柳绿的小山村.

【哲理】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遇到困难,前途渺茫时,不丧气,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会生出许多希望。

【同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卜居》

【解读】尺虽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寸虽比尺短,但和更短的东西相比,就显得长;事物总有它的不足之处,智者也总有不明智的地方。人或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不应求全责备,而应扬长避短。

【哲理】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要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9、满招损,谦受益。——《书·大禹谟》

【解读】骄傲自满必然招致损失,谦虚谨慎就会获得好处。

【哲理】意识的能动作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解读】只是读书,却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是空想而不去读书,就会疲惫而无所获。强调“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注重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就达不到好的效果。

【哲理】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才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11、冬青树上挂凌宵,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顾况·行路难

【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尊重客观规律;矛盾具有特殊性。

12、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

【解读】沧桑,指沧海变为桑田,这里比喻革命性的发展变化。“人间正道”是指社会发展规律。“老”是指因气愤、痛苦而变得衰老。这两句的意思是,天若有情的话,看到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残酷,也会气愤不已,变得衰老;人类社会的除旧布新,沧桑变化,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间正道)。

【哲理】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说明“世界总是这样以新的代替旧的、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遵循客观规律。

13、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杨万里·《桂源铺》

【解读】万山阻挡了小溪奔流的去路,但小溪仍然不屈不饶千方百计地找出路,曲折蜿蜒,不停地向前奔走,日夜在山间暄闹不停。

【哲理】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规律的客观性。

【同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14、“万物皆备于我”——孟子

【解读】万物都为我而存在,孟子的哲学以心为万物之本,“万物皆备于我”,即备于我心,

【哲理】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5、“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文心雕龙)静水观澜

【解读】摇晃树木,见到叶落归根;看到水流的波谰,不知不觉就追溯起它的源头来。

静水,代表那些平静的事物澜;代表那些波澜汹涌的变化。用来描述那些有先见性的人,他们可以居安思危,了解事物的规律,洞察事物的走向。

【哲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事物的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16、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记》

【解读】第一句:羽毛虽然轻,但积聚多了,就可以使船沉没;货物虽然轻,装载多了也可以折断车轴;众口一词,就是金石也可以消融;流言诽谤多了,骨肉之亲也可以消灭。

第二句:严寒酷暑由春秋逐渐发展而来,事物的兴衰成败开始于极小的得失。

【哲理】体现质量变辩证关系原理,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同理】“寒署渐于春秋,隆替起于得失”——《晋书》

1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老子《道德经》

【解读】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哲理】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18、"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孙子兵法》

【解读】处处加以防备,就处处兵力薄弱。

【哲理】强调抓主要矛盾;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寡与众的位置可以相互转化。

19、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

【解读】我们心里的烦恼、忧愁,就像江上一艘搁浅的大船一样,怎么都拖不动。但慢慢等到春天,河水渐渐涨到某个程度的时候,船就自然浮起来了。形容人的修养到了相当程度的时候,便是“此日中流自在行”的境界了。

【哲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20、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解读】农历的四月,春去夏来,山外的百花都已凋谢了,而山顶大林寺的桃花正在盛开。

【哲理】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1、“多难兴邦”“好事多磨”

【哲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22、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王充《论衡.超奇》

【解读】王充指责了那些儒生读千卷无以致用的毛病,提出了“文贵能用”的主张。

【哲理】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2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

【解读】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

【哲理】强调了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同理】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襄邑道中》

24、相对主义

就是一种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哲学学说。它的主要特征是片面地夸大事物性质的相对性,抹煞其确定的规定性,取消事物之间的界限,从而根本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在认识论方面,相对主义夸大人们的认识的相对性,把相对和绝对完全割裂开来,否认相对中有绝对,否认客观的是非标准。相对主义是诡辩论的认识基础,由于它把一切都看作是相对的、主观的、任意的,取消了真理和谬误的客观标准,因而为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大开方便之门,成为进行诡辩的最应手的工具。

相对主义的代表人物有中国战国时期的庄子、古希腊的克拉底鲁、19世纪奥地利的马赫等。

25、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论语·雍也》

【解读】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哲理】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26、“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

【解读】万物同时生长而不相妨害,日月运行四时更替彼此不相违背。

【哲理】尊重客观规律。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同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27、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解读】眼观岸边野花,渐使游人为之着迷;路上浅浅绿草,仅能把马蹄遮盖。

【哲理】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乐观的看待人和事。

28、“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

【解读】喜怒哀乐各种感情还没有向外表露的时候,是不偏不倚的,叫做中;向外表露的时候却能够有所节制,能合着自然的道理叫做和。中,是稳定天下之本;和,是为人处世之道。儒家很重视“中庸”,把“中庸”看成是做事至高无上的原则。

【哲理】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

29、“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篇》

【解读】“一尺之捶”,今天取其一半,明天取其一半的一半,后天再取其一半的一半的一半,如是“日取其半”,总有一半留下,所以“万世不竭”。

【哲理】这个辩论讲的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有限之中有无限。事物是一分为二的。(矛盾的含义)

30、“求同存异”与“和而不同”

【解读】“求同存异”--是不抛开“异”,就难以求同(眼睛死盯着利害冲突,怎么谈团结合作);而“和而不同”――是离开了“不同”,就谈不上“和”。

【哲理】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不同”是指矛盾的特殊性或斗争性,“和”指矛盾的普遍性或同一性。

“求同存异”是指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

“和而不同”是指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矛盾的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31、“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陈宠·《清盗源疏》

【解读】严重的事是以轻微的事为开端的,比喻忽视小处会酿成大祸,做好小事,认真对待和完成最简单、最可行的事情。

【哲理】事情的变化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32、“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孔子《论语·宪问》

【解读】这在今天成为一个成语,叫“言过其行”。意思就是,君子以夸夸其谈为耻。而行动中总是力求做得更好!这句话告诫人们不要说大话,要言行一致,慎言慎行。孔子希望人们少说多做,而不要只说不做或多说少做。

【哲理】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第一。

3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孟子

【解读】用秤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什么东西都是这样,人的心更需要这样。

【哲理】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同理】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杨万里

34、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史·王安石列传》

【解读】“天变不足畏”:原意是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祖宗不足法”: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若不适应当前的需要甚至阻碍社会进步,就要修改甚至废除,不能盲目继承效法;“人言不足恤”: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这既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思想武器。自宋以后,人们常引用这句话来表达一种不断革新的精神。

【哲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遵循客观规律。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创新意识。

35、“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清·陈宪章【解读】学习可贵之处在于有怀疑。有自己的思考,打破迷信。小的怀疑则有小的进步。大的怀疑就会有大的进步。意思是说,读书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

【哲理】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辩证否定即“扬弃”。

36、“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解读】不做大量有益的事情就不能成为一个声誉卓著的人,不干坏事就不会成为毁灭自己的人。【哲理】要重视量的积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与“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同理。

37、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

王安石则有"一鸟不鸣山更幽。" 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

【解读】诗人以动显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反衬手法)

【哲理】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二者要结合起来。王安石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3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解读】竹林外斜横出两三枝艳丽的桃花,春天的江水变暖鸭子最先知晓。

【哲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39、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杨柳枝》

【解读】请阁下不要再弹奏前朝的旧曲了,听我唱已经翻新的<杨柳枝词>吧

【哲理】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创新意识。

40、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抔春露冷如冰——李商隐·谒山

【解读】以麻姑为典故,想象通过买下沧海来留住时间;由沧海到一杯春露,将沧海变桑田化为一瞬,这是对宇宙事物变化迅疾、时间流逝的感慨。

【哲理】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规律是客观的。要尊重客观规律。

4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慧能

【解读】这个是六祖慧能大师的一个四句偈。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哲理】唯心主义观点。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

42、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苏轼·琴【解读】如果说琴可以自己发声,那么为什么把它放在盒子里就没了乐声?如果说声音是由手指头发出的,那么为什么不能凑过耳朵靠近指头直接听到乐声呢?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靠琴和指头都不行,需要二者协调。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熟练。

【哲理】联系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4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解读】花落、燕归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哲理】规律的客观性。“无可奈何花落去”,其寓意为事物的变化具有规律性,人们无法改变。

44、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解读】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有时并不是一致的。

【哲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有意栽花花不开”是指人们违背了客观规律,无法得到预期的效果。“无心插柳柳成荫”是指人的行为顺应了客观规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5.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解读】混乱和有序,胆怯和勇敢,弱小和强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乱和治、怯和勇、弱和强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6.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解读】提起渔网上的总绳一撒,网眼就全部张开;解释清楚一卷的内容,其余篇目的意思也就明白了。

【哲理】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举一纲”、“解一卷”就是抓主要矛盾。

47.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

【解读】堆积九仞高的土堆,就是差一筐土也不能成功。

【哲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又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该句寓示人们,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平时要注意量的积累。

【同理】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4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解读】不同的人,由于他们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总会有差别。

【哲理】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等于说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

49.“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解读】宇宙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天地、阴阳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物质实体乃产生精神的基础,气是变化的物质实体,理不能脱离气而存在。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上述两句话是唯物主义世界观。

5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解读】事物的未来是由现在的各种原因引起的,其结果既有好的可能,也有坏的可能,如果没有“远虑”,对坏的可能估计不足,不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到时候真的出现了坏的结果,那就变成了“近忧”。【哲理】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将某一事物当做原因来看待,预见它可能产生的结果,尽力争取未来好的结果。

51.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清·陈澹然

【解读】不从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的,是没有获得一个地区的智慧的;不从长远利益的角度来策划的,是不能够筹划好一时的事的。

【哲理】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整体处于统率地位。这要求人们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整体或系统的最优目标。

52.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解读】从国家的法规、时代的趋势,到人伦事理、社会风气,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

【哲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这句话体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同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3、吃一堑,长一智。

【解读】受到一次挫折,便得到一次教训,增长一份才智。

【哲理】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54、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解读】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的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样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

【哲理】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55、泾溪有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听说有沉沦。——杜荀鹤·泾溪

【解读】越是在石头遍布危险的小河上行船,由于人谨慎反而能平安无事。而越是在一帆风顺的河流上行船,反而经常发生翻船事故。

【哲理】矛盾具有同一性——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56、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

【解读】毛泽东意旨战士部队(剩勇)乘胜追击,决不放过残留的敌人,抓住时机,促成了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

【哲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办事情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57、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解读】善意的话语,让人听了即使在寒冷的冬天都会心生暖意;而怀有恶意的话语,让人听了即使在酷热的夏天都会心生寒意。

【哲理】意识对人的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矛盾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要坚持用一分为二观点看问题。

58、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解读】静的时候更能衬托出动(风定花犹落),动的时候也特别体现了静(鸟鸣山更幽)。借落花、鸟鸣来烘托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哲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结合起来

59、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解读】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人的认识应该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而不断扩展和向前推移。

60、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解读】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

61、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哲理】量变到质变;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辩证的否定。

【同理】干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6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管仲

【解读】(百姓的)粮仓充足才能知道礼仪,丰衣足食才会知晓荣誉和耻辱。

【哲理】看到物质决定意识,没有看到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看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6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解读】落花有情,死而不已,化做春泥也护花。诗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达自己虽前途不畅也不忘报国的情怀。

【哲理】首先它是矛盾双方相互转化,落红当它落下来时是无用了.但它又化作春泥向它有用方向转化;其次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要对未来有信心。

64、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解读】靠近水边的楼台因为没有树木的遮挡,能先看到月亮的投影;而迎着阳光的花木,光照自然好得多,所以发芽就早,最容易形成春天的景象。比喻由于接近某些人或事物而抢先得到某种利益或便利。【哲理】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外因也是事物变化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因此我们要重视。

6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解读】残夜未尽,太阳就已经从海上涌现,似乎为残夜带来光明;江南春早,旧年尚未退去,江南已先有春意。

【哲理】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坚信前途光明,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

【同理】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杨万里

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应不断进取。

66、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史伯

【解读】不同的事物结合才能生成万物,否则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哲理】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强调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6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孔子

【解读】君子虽然观点不同,但心是相和的,故说君子是保留了差异的和;小人嗜好相同,但各争其利,貌合心不和,所以说小人之间的交往其实是不和的,一旦出现利益冲突时当然就不会融洽相处了。【哲理】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强调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68、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

【解读】事物总是在向自己相反的方向发展变化,这是“道”的运行规律。柔弱是“道”发挥功用的体现。道所使用或运用的是弱而不是强,是柔而不是刚,强调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站在生机转处去面对危难困境的来临--反者道之动;以谦卑柔软的态度才能扭转颓势和命运--弱者道之用。

【哲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69、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老子

【解读】在容易之时谋求难事,在细微之处成就大事。天下的难事,必从容易时做起;天下的大事,必从细微处著手。

【哲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一切事物的发展都首先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

70、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解读】这首诗通过对小松不气馁,继续向上生长的描述,说明了有因必有果,在积累“因”的过程中,“果”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只是由于一时机缘未到,“果”尚未被人发觉而已。

【哲理】事物的发展总是经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7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解读】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

【哲理】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体现的是树木的高大与根基,河流与源泉,国安与德义的联系。

诗句蕴含的哲学道理

诗句蕴含的哲学道理.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5.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6.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8.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9.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10.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11.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12.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鄣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13.抱薪救火;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14.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15.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1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17.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18.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19.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20.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21.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2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 23.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 2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想依;唇亡齿寒——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25.无风不起浪;根深叶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事物之间存在因果联系。26.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坐井观天——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 27.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28.盲人摸象——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经验来判断事物,以偏概全。 29.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30.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事物的整体和大局出发,才能看清事物本身。31.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部分对整体有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2.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物竞天择;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33.除旧布新;推陈出新;吐故纳新;弃旧图新;新陈代谢——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我们要支持和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

最新精选含有哲理的诗句大全

精选含有哲理的诗句【篇一】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____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____惠能《菩提偈》 3、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____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4、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____苏麟《断句》 5、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____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____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7、人间有味是清欢。____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8、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____杜荀鹤《小松》 9、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____卢梅坡《雪梅·其一》 10、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____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11、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____苏轼《和董传留别》 1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____白居易《琵琶行/琵琶引》 1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____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14、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____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15、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____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16、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____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1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18、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____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19、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____张谓《题长安壁主人》

20、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____李商隐《乐游原/登乐游原》 2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____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22、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____张鸣善《普天乐·咏世》 2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____佚名《黍离》 24、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____朱熹《春日》 25、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____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26、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____李白《上李邕》 27、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____王籍《入若耶溪》 2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____陆游《游山西村》 29、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____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30、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____朱敦儒《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 精选含有哲理的诗句【篇二】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____罗隐《蜂》 3、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____刘希夷《代悲白头翁/白头吟/有所思》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____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惠崇春江晓景》 6、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____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 7、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____李白《将进酒》

心情短语之赏析古诗词中包含哲理的重要意义

赏析古诗词中包含哲理的重要意义 摘要:中国是世界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国,其中具有大量 的古典文学、诗词歌赋,是一座较为丰富的宝库,在这些古诗词中,不仅有吟诵文物古迹、自然风光的,还有抒发情感,富有哲理的, 在读之后使人回味无穷,深受教育和启迪。身为高中生的我们,赏 析这些诗词歌赋、名言警句中的哲理,不仅能够陶冶情操,还能够 获得美的享受,从中领悟到一系列的哲学道理,提高自身对哲学学 习的兴趣。 关键词:古诗词;哲理;意义 目前,多数教材及试卷中添加了较多的古诗词,以此使学生能 够深入的理解哲学知识。古诗词能够给人强烈的美感,这种美感是 作者创造的,作为处于不同时期的我们,只有潜心的品读,才能够 从这些古诗词中提炼出净化,从而能够提高自身的操守,净化我们 的心灵。 一、古诗词中的哲理 文史哲不分家,在文科学习过程中具有丰富哲理的古诗词,和 老师及同学们一起赏析古人的思想脉络,领悟其中的情感轨迹,重 温作者所处的历史环境,尤其是赏析古诗词中的哲理具有多方面的 意义,能够有效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古诗词中的哲理也包含多方面,以下就来简要的分析: 首先,古诗词中的辨证论。古诗词中的辨证论使我们能够认知 物质世界的变化、联系及发展,并且使我们了解到发展的规律性。 这个原理要求人们能够使用联系及发展的观点看待及分析问题,根 据客观的规律做事,对世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唯物辨证论认为普 通联系的内涵就是事物之间和内部要素相互影响及制约的矛盾关系,万物都是向前发展的,作为新世纪的学生,不能够不思进取,要具 有创新精神。 另外,古诗词中的唯物论。世界本质就是物质,唯物论的基本 观点就是从实际出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中的白云、江水、孤帆及名楼等,都交织成为了一副美丽的额黄鹤楼画面,仿 佛使人们进入到了江南亲眼看到了美丽的扬州。诗中客观事物的存 在牵动了詩人的情思,从而诞生了这首诗。 最后,古诗词中的认知论。实践的观点就是哲学认识论的基础,认知是通过实践决定的,认知也是实践的目的、来源及发展的动力,

关于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古诗有哪些

关于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古诗有哪些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等飞来峰》)

古诗词哲学道理

古诗词、名言、俗语的哲理回复精选(持续更新中) 哲学生活问答2009-05-24 11:40:08 阅读4632 评论38 字号:大中小订阅 ● 2008~2009年林老师国内外时事精选(高考、考研、公务员时事) 作者:林锦礼来源:林老师高中政治教学博客 1、342: 苏东坡《赤壁赋》中写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1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观点相近的是(我选 c 答案a) a.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b.人1次也不能踏进同1条河流 c.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d.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1种观点 林老师回复: 苏轼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从它变化的方面去看,那么天地间没有1样事物是相同的,1瞬间都没有保持过原状;如果从它不变化的方面去看,那么事物同我都1样无穷无尽”体现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只有a符合. 而bc只强调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是形而上学的运动观;d是唯心主义的运动 观. 2、kathlee: 1、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2、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3、见风使舵 4、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1杯春露冷如水 5、.溪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6.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老师,各体现了什么哲理? 林老师回复: 1、终日乾乾,与时偕行,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抓主要矛盾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见下面第6题) 5、联系 6、量变到质变,矛盾双方在1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见下面第8题) 3、网易博友10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b.坐地日行8万里,巡天遥看1千河 老师,这两句各体现了什么哲理? 林老师回复: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教材中的例子,用于讲联系的普 遍性的 “坐地日行8万里,巡天遥看1千河”这是毛泽东的诗了,1般的老师在讲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的时候都可能会讲到这个例子的,表明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 的. 4、网易博友101: 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 老师,这句话体现了什么哲理? 林老师回复: 这是王充在《论衡》的话,他指出:“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也就是说,精神不能离开人的形体而存在,世间根本不存在死人的灵魂. 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5、海: “听不到不同意见不决策”是因为事物的矛盾有主要方面也有次要方面. 怎样 理解??? 林老师回复: 对于同1个决策议题,有人赞同,有人反对是正常的,“赞同”和“反对”就是矛盾的主次方面,如果只听到赞同的声音,听不到反对的声音,就意味着决策会片面性, 没有全面的思考决策议题的科学性.

六年级语文试卷蕴含哲理的古诗词名句

六年级语文蕴含哲理的古诗词名句 第五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都是蕴涵哲理的。让孩子多积累这样的古诗名句,用在自己的作文中,会提高作文质量。推荐一些名句,可以让孩子每天记住一句,日积月累形成习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蕴含哲理的古诗词名句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1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1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1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14、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鹤鸣》 15、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 16、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城中谣》 17、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晋】刘琨《重赠卢谌》 18、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19、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20、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李绅《悯农》 21、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22、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唐】杜甫《前出塞》 23、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唐】杜甫《夏夜叹》 24、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宋】陈亮《三都乐》 25、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宋】王迈《读渡江诸将传》 26、万物兴歇皆自然。【唐】李白《日出行》 27、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28、一寸光阴一寸金。【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 29、人生七十古来稀。【唐】杜甫《曲江》 30、山外青山楼外楼。【宋】林升《题临安邸》 31、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唐】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32、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33、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唐】李白《上李邕》 34、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唐】李绅《答章孝标》 3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6、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37、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唐】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38、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罗隐《蜂》 39、尔曹身为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40、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宋】释文向《过苕溪》

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

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四、哲理诗句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常见诗句蕴含的哲学道理

词语体现的哲理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5.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6.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7.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8.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 9.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相依;唇亡齿寒——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10.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坐井观天——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 11.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12.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事物的整体和大局出发,才能看清事物本身。 13.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部分对整体有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4.抱残守缺;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思想保守,用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不求进取。 15.讳疾忌医——回避和掩盖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 16.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乐极生悲;因祸得福;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17.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坚持两分法,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反对一点论。 18.人与人不同,花有百样红;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矛盾的特殊性。 19.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20.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指鹿为马——抹杀不同矛盾的不同特点,混淆事物的不同性质。 21.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牵牛要牵牛鼻子;射人先射马——看问题、做事情要

古诗词中的哲理美

古诗词中的哲理美 ——关于哲学的文化味的教学设计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支奇葩。它语言凝炼、意象丰富,底蕴厚重;它音韵优美,意境悠远,含义隽永,充满了哲理意味。 1、将哲学分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观、历史唯物主义五个板块,辩证法又分为联系、发展、矛盾三部分。 一、唯物论 意识 1、①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②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③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④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由于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意识具有差异性。) 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 规律

1、①花开花落各有时 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③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2、①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③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规律是客观的,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关于王熙凤的诗词 “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透过现象看本质) 运动 1、①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③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④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⑤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⑥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 (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二、辩证法 联系 1、①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②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③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稻花香里说丰年,听起蛙声一片。 (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看;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 2、①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②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发展 1、①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古诗词中的哲学原理(整理)

古诗词及文言警句所含哲学原理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如果仔细的加以分析,其中蕴含的寓意深远悠长.现就中小学课本中出现的古诗词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使同学们在欣赏优美诗词的同时,进一步理解哲学原理. 1、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C )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B人们的认识不能统一 C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复杂性D人们的思维可以改变客观对象2、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主要说明(D ) A、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B、意识很难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 3、找出与上述诗句意思相近的选项是(C ) A、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D、将欲夺之,必先予之 4、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原上草"的"枯荣"表明(B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事物是运动变化的、生命运动是最高级的运动开始D、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诗句蕴含的哲理是(C ) A、事物的联系是条件的 B、物质是不长久的 C、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D、规律是客观的 6、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人们写文章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看,就是要(B )

A语不惊人死不休B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事物C出奇制胜D写出好文章7、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有著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字从哲学上看是(C) A客观实际B诗人大脑的产物C诗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D诗人的主观想象 8、白居易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D) 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 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 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9、李商隐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告诉我们(C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 B、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C、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D、事物的前途是光明 10、王维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C ) ⑴矛盾和事物不可分⑵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⑶事物就是矛盾,矛盾就是事物⑷任何两事物都是矛盾关系 A、⑴⑵⑶⑷ B、⑴⑵⑶ C、⑴⑵⑷ D、⑵⑶⑷ 11、杨万里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C A、事物随人们的心情而变 B、不同时代,规律有不同的表现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就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 12、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A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书是知识的源泉C、科学的发展需要想象 D、要爱护环境 13、"春江水暖鸭先知"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体现了(A )哲理

古诗词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归纳

古诗词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归纳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 王湾《次北固山下》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说明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 说明要有藐视和压倒一切困难的雄心和气概,才能有所作为的人生哲理。 杜甫《望岳》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常用来形容进入一个别有天地的境界,或比喻绝处逢生的情景。陆游《游山西村》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表达了任何腐朽势力都不可逆转历史潮流,新生力量必将茁壮成长的思想。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木兰诗》 (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抒发历史兴亡之感,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杜牧《赤壁》 (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苏轼《水调歌头》 (8)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站得高看得远。 王安石《登飞来峰》 4、考点归纳 根据中考考纲的要求,初中古诗词鉴赏有五个考点:(1)鉴赏形象(2)鉴赏语言(3)鉴赏表达技巧(4)点评思想内容(5)点评作者的观点态度 5、艺术手法归纳艺术手法,又称为表达技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的方式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描写:可分为白描和细描,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反复、设问、反问、借代、用典等。(3)表现手法:渲染、烘托、比兴、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抑扬变化、联想、衬托、对比、想象、照应、点染、托物言志、乐景写哀、哀景写乐、情景交融等。 (4)行文结构:开门见山、以小见大、点面结合、层层深入、曲笔入题、卒章显志、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语言风格:朴素自然、明白晓畅、绚丽明快、清新淡雅、言简意赅、含蓄委婉、苍劲悲凉、豪放雄健等。 (7)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附:诗歌鉴赏常见的表达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初中古诗词典故归纳 古诗词很讲究用典,因为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可以使古诗词的容量增大,表达更生动、更典雅、更含蓄,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古诗词中的典故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常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熟记典故是我们理解古诗词的重要途径之一。现将七――九年级含典故的诗句归纳如下: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典故: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

蕴含人生哲理的诗歌

蕴含人生哲理的诗歌 导读:诗歌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蕴含人生哲理的诗歌有哪些? 蕴含人生哲理的诗歌1 有人说 在的道路上不要做铁砧而要做铁锤, 那是因为 铁砧会挨打, 铁锤好逞威。 谁料想 挨打的铁砧满头金星满面泪, 逞威的铁锤也断筋折骨皮肉碎。 “哎哟哟,疼死我了!” 一声凄厉两张苦嘴, 不知是锤在打砧还是砧在打锤。 原来 自然界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 不管谁打谁。 打别人就是打自己, 徒增伤悲。

蕴含人生哲理的诗歌2 向阳春笋人人爱, 宠为筵中一碟菜; 落泊羞竹无人睬, 迎霜斗雪自成材。 蕴含人生哲理的诗歌3 不要说 你得到的太少太少, 不要说 你失去的太多太多, 多的还会化成少, 少的还会化成多。 不要说 你今天有的明天还会有, 不要说 你今天没有的明天还会没有, 星星升起来了还会落下去, 月亮落下去了明天又会爬上山坡。挖出石头凿成磨, 削开竹篾织成箩。 种瓜的得瓜,

种豆的得豆, 只要你付出了, 该有什么,还会有什么。 蕴含人生哲理的诗歌4 你见过春风扫落叶吗? 被春风扫下的落叶, 正向着大地 倾诉着心中的'委屈和惆怅: 人们只听说秋风扫落叶, 那是为了让秋叶躲避冬天的寒霜。 为什么春风也扫落叶? 春叶我心中好凄凉。 我们四季常青, 从来不惧困苦,从来不畏艰难; 不论严寒酷暑, 我们都衷心耿耿依偎在大树身上。 我们千辛万苦战胜了严冬的冰刀雪剑,我们欢欣鼓舞迎来了明媚的温暖阳光。我们多想—— 多想在这盼望已久的时刻, 再闻那春天里醉人的芬芳。

可是—— 一阵春风把我们吹落, 与那毫无功劳的秋叶一齐埋葬。 为什么不论贡献大小? 为什么不论资历短长? 把春叶和秋叶一样对待这是不公平,这样的待遇让我们实在太冤枉。 大地回答说: 不要愤怒, 不要沮丧。 秋叶也曾想在冬天里依偎着大树,秋叶也曾想在来年里再闻花香。 但是, 为了给大树节省养料, 它牺牲了自己, 默默地飘落, 无怨无悔无悲伤。 你今天走了, 也是为了大树的生长, 你叶落归根, 也是一切树叶的纲常。

蕴含哲理的古诗词名句

蕴含哲理的古诗词名句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1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1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1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14、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鹤鸣》

15、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 16、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城中谣》 17、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晋】刘琨《重赠卢谌》 18、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19、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20、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李绅《悯农》 21、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22、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唐】杜甫《前出塞》 23、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唐】杜甫《夏夜叹》 24、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宋】陈亮《三都乐》 25、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宋】王迈《读渡江诸将传》 26、万物兴歇皆自然。【唐】李白《日出行》 27、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28、一寸光阴一寸金。【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

揭示人生哲理的诗句

揭示人生哲理的诗句 导读:揭示人生哲理的诗句: 1、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城中谣》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唐.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5、山外青山楼外楼。——宋.林升《题临安邸》 6、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7、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8、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等飞来峰》) 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11、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1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李绅《悯农》

13、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宋.陈亮《三都乐》 1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15、一寸光阴一寸金。——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 16、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鹤鸣》 17、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18、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罗隐《蜂》 19、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唐.杜甫《前出塞九首》 20、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21、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唐.李白《上李邕》 22、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2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24、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25、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晋.刘琨《重赠卢谌》 26、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27、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28、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 29、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焕《登鹳雀楼》 30、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

蕴含哲理的古诗文名句50句

蕴含哲理的古诗文名句50句 1、人生七十古来稀。——唐·杜甫《曲江》 2、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4、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5、不是一番梅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琵琶记》 6、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7、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唐·杜甫《夏夜叹》 8、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9、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唐·李绅《答章孝标》 10、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1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2、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元·戴善夫《陶学士醉写风光好杂剧》 13、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

14、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晋·刘琨《重赠卢谌》 15、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唐·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16、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刘禹锡《乌衣巷》 17、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唐·李白《上李邕》 18、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宋·陈亮《三都乐》 19、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城中谣》 20、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21、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元·白朴《阳春曲》题情》 22、一寸光阴一寸金。——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 2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24、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25、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2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27、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28、万物兴歇皆自然。——唐·李白《日出行》

人生哲理的古诗词

【题目】题西林壁(苏轼) 【诗词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题目】观祈雨(唐李约) 【诗词原文】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郑燮) 【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题目】琴诗(宋苏轼)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题目】戏为六绝句(之一)(唐杜甫) 【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题目】八阵图(唐杜甫)

哲学部分名言古诗词考试

哲学部分名言古诗词考试

————————————————————————————————作者:————————————————————————————————日期: 2

哲学部分:名言古诗词试题 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 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B 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 C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2、“按图索骥”的做法属于() A唯物主义 B本位主义 C经验主义 D教条主义 3、宋朝画家文与可擅长画竹,友人写诗赞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里的“胸有成竹”主要出自于() 3

A画家的创作灵感 B文与可的美术天赋C诗人的夸张和画家的想象力 D文与可平时细心观察形成的主观映象 4、“胸有成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 D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 5、“画饼充饥”包含的哲理是() (1)意识不能正确地反映物质(2)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 4

(3)物质和意识是有区别的(4)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A(2)(3)(4) B(3)(4) C(3) D(4) 6、“望梅止渴”说明了() (1)望梅确实能解渴( 2)望梅可暂时起到止渴的作用(3)空想可以暂时安慰人,但终究不能代替现实(4)曹操的这种作法完全是唯心主义的 A(1)(2) B(1)(2)(3) C(2)(3) D(2)(4) “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非常富有哲理。 7、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 5

A物质的作用 B意识的作用 C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D 实践的重要性 8、实际上,“画饼充饥”并不能真正充饥,“望梅”也不能真正“止渴”。这是因为() A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B物质可以代替意识C精神的东西并不重要D物质和意识没有区别 9、“掩耳盗铃”的错误,在于违背这样的哲理()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6

古诗词中蕴含的哲理

古诗词中蕴含的哲理 1、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人们的认识不能统一 C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复杂性 D人们的思维可以改变客观对象 2、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主要说明() A、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B、意识很难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 3、找出与上述诗句意思相近的选项是() A、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D、将欲夺之,必先予之 4、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原上草"的"枯荣"表明()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C、生命运动是最高级的运动开始 D、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诗句蕴含的哲理是() A、事物的联系是条件的 B、物质是不长久的 C、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D、规律是客观的 6、贾岛的"鸟宿池边树,曾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人们写文章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看,就是要() A语不惊人死不休 B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事物 C出奇制胜 D写出好文章 7、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有著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字从哲学上看是() A客观实际 B诗人大脑的产物 C诗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 D诗人的主观想象 8、白居易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 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 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 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9、李商隐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告诉我们()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 B、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C、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D、事物的前途是光明 10、王维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 ⑴矛盾和事物不可分⑵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⑶事物就是矛盾,矛盾就是事物⑷任何两事物都是矛盾关系 A、⑴⑵⑶⑷ B、⑴⑵⑶ C、⑴⑵⑷ D、⑵⑶⑷ 11、杨万里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 A、事物随人们的心情而变 B、不同时代,规律有不同的表现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就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 12、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书是知识的源泉 C、科学的发展需要想象 D、要爱护环境 13、"春江水暖鸭先知"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体现了()哲理 ⑴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看⑵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