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从森林里走出的女性主义——论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从森林里走出的女性主义——论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从森林里走出的女性主义——论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从森林里走出的女性主义——论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2003年8月

第33卷 第3期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 rnal of N o rthw est U n iversity (Social Science )

A ug .,2003V o l .33 N o.3

收稿日期:2002205209

作者简介:崔明路(19602),女,山西沁源人,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与文学研究;詹建华

(19622),男,陕西淳化人,咸阳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教学和研究;李建利(19652),男,陕西

西安人,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与文化研究。

在通向强势话语途中

——从森林里走出的女性主义

崔明路1,詹建华2,李建利1

(11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 710069;21咸阳师范学院外语系,陕西咸阳 712000)

摘 要:通过对《挪威的森林》的叙述的结构主义叙述,对《挪威的森林》作为一个女权主义权力话语的解读,意在表明日本当代“纯文学”作家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是男性作家笔下女性文学

话语通过“再区域化”走向强势话语的特别产出。

关键词:挪威的森林:再区域化;叙述;建构;强势话语

中图分类号:I 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731(2003)0320138204 我们遵循着批评是一种再创造的观念,用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解读和诠释同一个文学文本,往往会得到一种意想不到的阅读效果:它可以丰富读者对该文本的文学感受,深化读者对该文本的文学遐想,并将之转换成不同的文本形式,它可以是很理念的,很诗意的,很创意的,很想像的。对日本当代小说家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作一种女权主义批评的解读非但具有阅读的有效性,并在某种程度上加强阅读的有效性,从而使这本小说如“小说”这一词的另一释义所示,给读者一种文学惊奇。

女性是一座森林。用文字诉说、建构以及解构这座森林的日本当代作家村上春树深得女性读者的青睐,因为作为一个书写女性的男性,在《挪威的森林》这个最“地方化的”本文里,他有着考古学家般令人惊喜的发现:“那片草地的风景”[1](P 2),他不但复苏了“我”“伤感的20岁记忆”[1],还出神入化地构写了几个女性的生命予以男性的韵致——“一只可爱的小熊……我就这么喜欢你。”[1](P 3)——个个柔顺的、可爱的百分之百的女孩儿:直子、绿子、玲子及其他……正如绿子所说:“我在一点点研究男人”,村上也在“一点点”研究女人:在最泛化的背景下,将故事的场境任意化地置换成全球区域内的任何一个地方—日本、美国、德国、希腊、罗马、挪威……在最

整体的话语平台上,展现为身体的女性这种最全球

化的角色;在这座由三个女性建构起的森林里将女性安置在异性间、将女性安置在同性间、将女性安置在双性间,以此整合点化着女性,也转变着女性的态度。不过,在此村上春树无意间似乎更偏爱后者,因为它往往更加表现出对某种方式的倒置和某种理念的位移,从而使整个作品在读者看来更加凸现了森林中的女权主义批评的位移性。这一点很值得我们“一点点”地去体会、研究。

作为一种蕴藏女权主义文学话语无数玄机的后现代主义文本,森林中的女性文本的方式和理念是借助于作家的叙述而达成的,尤其得益于村上春树得心应手的文字叙述——一种对故事情节清朗的叙述:以一种倒置的、追忆似水流年的事实时序笔法将他的故事写给我们:37岁的“我”,乘飞机抵达汉堡,追忆起直子:20年前18岁的“我”当学生时在东京一所国立大学遭遇就读于另一所女子大学的直子,接下来便是爱与幽会。直子休学一年。暑假,“我”又结识本校戏剧史II 班的大一女生绿子,坠入情网;同时仍不放弃直子。不久在离东京不远的、杉树林消失的尽头“阿美寮”医疗机构“我”见到直子。从直子的室友玲子那里得知,直子因与木月相恋而受重创到此进行治疗。探视期间,“我”与直子幽会。直子有

8

31

同性恋倾向,终因病死去。“我”参加了她的葬礼,又与玲子幽会并分手。从森林返回,与绿子修复恋情,我最终不断地向自己发出拷问和质疑:“我现在在哪里?”故事终结。

村上春树的叙述优势在于,他的故事是由他用直接引语被叙述的,而非用间接引语描写的。藉此,他以“我与死者之间的距离亦随之渐渐拉开”的方式创造了文本与读者间的零距离,使其最大限度地体悟到森林中女性的某种压抑中的表达即第一性的、自我的表达,以及作者本人对此所产生的某种转变和认同。村上春树的优势还在于,他采用“内在聚集”[2](P116)这种固定角度的视角去叙述故事,叙述人“我”也即故事中的男主人公,从“我”望去,叙述了“每一个男人和任何一个女人”[3](P252),这“每一个男人”可以是包括“我”在内的任何一个男人;这“任何一个女人”可以是包括直子、绿子、初美和玲子在内的每一个女人。村上春树的语态中所显现的叙述者“我”是“自叙述的”,即在故事叙述里,这个“我”不仅浸入在故事之内,而且还担当主要角色;这个“我”在趟过女人河、穿过女性森林后,却始终游移在被位移的、被倒置的、被隐秘的女性边缘,从而使得他笔下的森林成为一种涵盖广阔的性别空间,建构后可以产生任意的性别关系组合:“我”和直子;“我”和玲子;“我”和绿子;直子和玲子;直子和绿子;玲子和绿子等等。就在上述这样一个背景上、一个构架下,我们进而探求其内在性的东西。

村上春树的叙述优势除却是对故事的分解和表述,也是对权力话语乃至对“字词话语”[4](P110)的陈述与渗透。在此,女权主义文学权力话语的无数玄机之一是本文对座落在边缘地带“阿美寮”医疗机构的建构:这是一个超越场所的特异空间——从女性康复的角度发出思考女性权力问题:女性康复——某种涵义上的修复,使女性权力得以重获,虽然实际上这可能是一种“惩戒性权力”[5](P242),是一种“父权制”的权力模式,然而对它的进入无疑也是一种扭曲意义上女性对自身的关注与修复,扭曲意义的,因为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空间被建构于文明的边缘、正常人的边缘,是疯癫、非常群体、弱势话语的栖居地。玄机之二是本文对葬礼的漫不经心的一笔带过:轻松的葬礼、对葬礼早已习以为常:“八月末参加完直子凄凉的葬礼返回东京……”[1] (P321)后者折射出对女性的“生物权力”[5](P242)问题,这使得女性在获得主动康复权力的同时,也获得了允许积极死亡的权力;而“所谓死,并非是使生

完结的决定性因素,而仅仅是构成生的众多因素之一。直子在这里仍含有死的前提下继续生存”[1] (P323)。也许由于她的死,“某种东西消失了”[1] (P252),她的死亡捍卫的女性自身的纯洁性和健康性。别了直子,也就认同了包括直子在内的“任何一个女人”和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个男人”“都需要理解自己的生存所必需的差别……[5](P259),又一次把差异和异质性视为可以理解的、甚或可以肯定的,作为惩戒权力和生物权力双重权力的获得者,直子成为作者和读者共同关注和锁定的人物,以及由此引领的性爱聚焦。

直子是一个对异性有着控制生杀的惩戒性权力,而对同性却有着放纵、倒置的生物性权力的女性;玲子是一个同时对异性和同性都有着放纵、倒置的生物性权力的女性;绿子是一个纯粹的并对异性有着某种修复感的女性,其中,直子从异性被迫走向同性;玲子从异性自愿走向双性;而绿子则是惟一的异性恋者。玄机之三是本文对玲子从“阿美寮”的离开的叙述。这不仅是一种对疯癫的弃置,也是一种对文明的重返。这既得益于源自同性的力量,也得益于源自异性的力量;同时也暗示着作者对同性恋、双性恋的某种首肯和认同。这种三重的女性性别取向无疑是从森林里走出来的女权主义权力话语功能的强力极限。村上春树通过他那种思考方式叙述,既揭示了性爱是她(他)们的共同的生长点,也揭示了与“我”具有第一次亲密接触的三个女性即直子、绿子、玲子的不同选择和价值取向,即不同的性别取向,默认了玲子那种“既非是,又非不是”[1](P187)的同性恋倾向和双性恋倾向,并完成了对“过于完美无缺的”[1](P58)直子身体这道不可逾越的国境线的跨越。至此,对女性与其自身的亲密关系表现了一种大胆的界定,在某种程度上不可思议地拓展了女性的性别空间,而后者已成为两性交感的共同母题。因而,《挪威的森林》与其说是村上春树对“他的故事”的诉说;不如说是对“她的故事”的诉说,其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女权主义权力话语。

作为一个女权权力话语,《挪威的森林》这个名字本身就有着极强的主位性,森林就是隐秘的、系统的、原始的、荒野的、无文化的边缘地带。其中,女性和时间充当主位;直子、绿子、玲子等;“20年前”、“8年后”、“1969年的秋天”构成了纯时间的叙述关系;很强的“地方化”指向:北欧的而非南欧的、西方的而非东方的;最区域化的也是最全球化的;最披头式的也是最禅意的;最彼岸世界的也是最此岸世界的;美

931

国的而非日本的、汉堡的而非东京的等比较“地方化”的话语,这实际上是一种“再区域化”。还有专有名词式的X和Y(Y1、Y2、Y3);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村上春树对《挪威的森林》的命名恰似莎士比亚对《丹麦王子哈姆莱特》的命名,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意蕴和无限的现代转机,有着难以抗拒的艺术魔力。这里森林就是直子、绿子和玲子,还有护士,她们都分别留着属于自己的发型:直子垂直的发型,齐整利落;绿子发型“好得全世界森林里的树统统倒在地上”[1](P307)。尤其是直子头发的那种原始的、硬直的、单纯的形颇具女性风韵;玲子的发型率性十足,长短不一,卓尔不群;护士的发型相当竖挺。其中绿子的发型被“我”喜欢得“整个世界森林的老虎全都溶化成黄油”[1](P314)。相对于“我”,森林就是一座百分之百的女性建构;相对于包括“我”在内的男性,森林就是百分之百的女性差异和百分之百的女性异质性。而在此,森林具有“再区域化”的双重含义:一重是对地球上人类生存空间广大性与未限定性的重新指认和标识,体现了旷达而冷静的哲学意念;另一重是对地球上人类生存空间具象性与位移性的重新指认和标识,体现了广袤无垠的地理学概念。本文在重新找出挪威森林的确切位置的同时,又严格地重新界定挪威森林的覆盖面。当然,这是一种隐喻意义上的:本文叙述的是(发生在)日本东京(的故事),但又不仅仅是(发生在)日本东京(的故事),因为这里的日本东京更主要的还是与包括与绵延欧洲、遍及美洲的全球重要区域相联系的日本东京,是全球化、国际化、都市化背景下的日本东京。挪威的森林根本上就是日本东京的再区域化。无论是文本的命名——《挪威的森林》,还是作者的写作行踪——希腊罗马还是作家的旅居地——美国都无不是一种有力度的诠释。

作为一个女权主义权力话语,《挪威的森林》还贯穿着一个强势的谓语项,表现为一个总动词:控制、压抑、避免。这些动词无不具有一个共同的语义特征:表示一个修饰前情状的行为,这使得读者看到了故事的叙述和情节的结构除名词和谓语之后的第三个成分,即相当于表示属性的形容词:直子最初的行为是“深”—“深井”—“瞳仁的深处”;绿子的行为是“快活”—“怎么也快活不起来”—“活生生的女孩”;而玲子则是“超越年龄的青春”。这些形容词包装、修饰乃至界定了女性形象与女性话语,透着女性主义的强势倾向。

从女性文学话语的透视角度去看,《挪威的森

林》叙述了女性的体悟和洞见,对女性的人类性予以重要而严肃的关注。在此,有关女人的信息也是有关男人的信息。初美的死、直子在森林中的消失、玲子从森林中的离开、绿子的不在场和询问使“‘我’在哪里也不是的场所的正中央,不断地呼唤着绿子”[1] (P347)。“哪里也不是的”叙述了一种男人的实际上的、明显的不存在,而这种男人的不存在是女人的断裂和缺席;“场所的”叙述了一种男人的位置;这种位置因与女人相关而更精确:这就是男人因女人而成为与女人相互依赖、相互隶属的对立物以至于一方的不在场或缺席足以使另一方倒置、断裂和被重写;“正中央”则叙述了一种性别系统内男人的理性霸权,由此而呈现了“我”在某种程度上的逐渐丧失,从反面表明直子对“阿美寮”的选择乃至对死亡的选择在她这个年龄、这个性别都可被视为一种对女性权力的主动掌握。虽然,在她身上曾有着强烈的父权制的阴影:“我”总是“追逐着”她,而她总是“拒绝着”“我”,甚至在最亲密的接触中亦是如此。玲子对“阿美寮”的离开以及与“我”的分手更是一种被赋予的女性权力;它表明“她天生有一种控制或间接控制男人欲望的本事”[3](P254),这就是她比“我”优越的地方。初美对于“我”“绝非是力量的质,而是魅力的质”[3](P254):“她所发出的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力”

[1](P251),“但却有一种强烈打动人心的力量”[1] (P251)。“她的确、的的确确是位特殊的女性”[1] (P252);而绿子一句沉静的诘问“你在哪里”更导致了“我”对自身的质疑“我在哪里”在关怀意义上挑战极限,重创了男性的理性霸权,也标明了绿子也许是真正意义上的阿美寮,治愈着“我”的失语症,为重构“我”今后的生活模式和人生态度提供了无限转机。由此可见出被清朗地建构了的否定性向度上的女性话语和当代女权主义批评权力话语视角置入这一男性的“问题语境”[6](P70)和女性的“缺席语境”[6] (P70)。这许是笔者从女性的角度和视野出发的对权力问题进行的艺术思考。

《挪威的森林》中这种对女性的关注使之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关切”[2](P103)文学,其中各个女性人物决取于她与其他—“我”的关系,几乎所有在场女性都和“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结构关系。这一点在作者模糊而直接的,简约而彰显的情节叙述中,通过结构和话语,尤其是通过女性话语自身的“交感感觉”[7](P141)已表现出来。此外,“阿美寮”医疗机构的建构,形成了女性的三分天下,因而也就建构了某种权力,它不仅有着女性异质的通约性,更有着女

041

性超然质的魅力,从而使整个作品的女性话语由一种相对话语渐变为一种绝对话语,以此展现出一种以女性为基本点的两性共生态。也可以说,《挪威的森林》是“性”这个古老话题重新拾起,是当代小说中又一支持反抗和异见的另类传统小说:这种支持来源于美国现代流行文化的背景;来源于德国理性思辨的平台;还来源于日本的民情建构。在这三者的契合点上,《挪威的森林》一反以前的女性激情话语,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女性智性话语。

当我们不再与主流共舞,方可见出女性的拒绝般的长成;当我们不再与男女性别平置而倒置,方可见出女性的断裂与差异;当我们步入《挪威的森林》,方可感受到时隐时现的疯癫与文明、性的呼唤与权力的实施:抑或在任何或每一个大学校园内发生、抑或在任何一个或每一个“阿美寮”发生及在步入和实施中所遭遇的尴尬和呼唤所淫没的压抑交感着最女性化的系统,倒置着最原始的同时也最后现代化的头脑和灵魂;当我们经过地域的置换,方可系统洞察全球的各个地方的森林——不仅仅是日本的、美国的、德国的,以实现遍布全球的女权主义权力话语的“再区域化”;当我们经过断裂,方可问世新的女性话语——与“父权制”话语相抗衡的、特殊的、“次要的”、边缘的、否定性向度的后女权主义权力话语;当我们经过《挪威的森林》透视,方可凝视女性,将其由学人眼中的“第二性”[8](封面)、“第三类女性”[9] (封面)提升为“第一性”[10](封面)以对权力问题进行终极思考和精神拷问;当我们经过位移,方可捍卫女性权力,以强势女权主义权力话语。

女性主义本质上都是对男女性别的最大包容,具有权力的张力和否定性向度。对《挪威的森林》的理解有效性就在于:女权主义批评的感性和结构主义的智性在此建构的一个作为方式和理念的女性主义幻想,隐含着女性异性的、同性的、双性的以及自恋的种种不同的复杂而又单一的“性别取向”这个边缘话语的全部秘密。女性作为一种最隐秘的性别、作为一种控制或放纵的方式及作为一种纯批评的观念得到了、或正在得到最终的认同和率先的支持。

《挪威的森林》是一部在“权力”观念支撑下透着无穷奥秘的百分之百的性爱小说,其中对两性之间关系的叙述亦可是百分之百的批评话语,如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在论及婚姻关系中性别角色时所描述的那样,“女性居于一种支配地位,而男性愿望受支配,…女性用情感去驾驭男性”[3](P253)。至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挪威的森林》是一个百分之百的女性文学话语;是一个百分之百的“字词话语”,它曾借助于某些词如“阿美寮”等创造出了一种可被视为专有名词的百分之百的女性主义批评话语——《挪威的森林》,从而使得女性在自己的文学话语当中创造了自己,在通往强势话语的途中……。

参考文献:

[1]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M].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

出版社,2001.

[2]特雷?伊格尔顿.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晓明译.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3]Ju lia S.Falk.W OW EN LAN GUA GE AND L I N GU IS2

T I CS.L ondon and N ew Yo rk,1947.

[4]赵一凡.欧美新学赏析[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6.

[5]王 宁,薛晓源.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M].北京:中央

编译出版社,1998.

[6]李培锋.为现代视角置入缺席的语境[M].读书,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

[7]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M].刘北成等译.北京:生

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8]〔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桂译.北

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9]〔法〕吉尔?里波韦兹基.第三类女性[M].田常晖等译.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10]海伦?费希尔.第一性[M].王家湘译.沈阳:辽宁出版

社,2001.[责任编辑 刘 欢]

On The W ay To The Powerful D iscourse

——The Fem i n is m Com i ng From The Forest

CU IM in2lu1,ZHAN J ian2hua2,L I J ian2li1

(1.Colleg e of F oreig n lang uag es,N orthw est U n iversity,X i′an710069,Ch ina;2.F oreig n L ang uag e D ep a rt m en t of X iany ang N or m a l Colleg e,X ian y ang S haanx i712000,Ch ina)

Abstract:B y m ean s of structu ralist narrati on and fem in ist criticis m,T he N or w eg ian F orest by the con tem2 po rary Jap anese w riterM u ra Gam i H aruk im igh t be con sidered the sp ecial p roduct of the m ale2au tho red fe2 m ale discou rse,w h ich is on the w ay to the pow erfu l discou rse w ith its rereginalizati on.

Key words:the N o rw egian Fo rest;reregi onalizati on;narrati on;con structi on;pow erfu l discou rse

141

中学生读《挪威的森林》有感

中学生读《挪威的森林》有感《挪威的森林》是一本经典的小说,中学生读后的感受是怎样的呢?下面是为您整理的“中学生读《挪威的森林》有感”,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 中学生读《挪威的森林》有感1 夏日午后,站在旧式的胡同中透过交错的电线杆,望着并不太蓝的天空,两旁的行人似乎是在穿梭,但却听不到糟杂的声音,就连呼吸的声音也不能感受到,我只是在享受这种静,心灵的静,真想投入于静中不再回来,这实在是很享受呀。初读村上春树的作品被吸引,似乎在作品中体验,又似乎是个旁观者。 挪威的森林贯穿全书的就是作者多次提到了的,“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全书的结构也如作者所说,并不以死为终结,这里有作者的无奈即每个人都会死,也有作者面对生活的勇气即有死才有生。作品中最主要是两次死,很相似的两次死。一次是木月的死,木月死后直子和渡边的关系便开始了,另一次便是直子的死了,按玲子的话说就是“你选择了绿子,而直子选择了死”两次都是由死而引出了新生。另一个相似之处是,木月在死前见的最后一个人不是他最爱的直子而是渡边,这似乎应该是木月把直子托赋给了渡边,直子在死前见的最后一个人也不是渡边而是玲子,同理应理解为直子把渡边暂时托赋给了玲子。

书中所描写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是醒着的,但由是他们价值观不同,心理成熟程度不同,所以他们的生活本身是有着巨大差异的。 渡边本书的男主角,一个实在是很普通的人物,普通得让人难以留下印象。他对学校这个小社会内部虚假、肮脏也是很厌恶的,但他却也没有去改变这一切的想法,甚至有点逆来顺受的意思,因为他很清楚这是无法改变的,这就是渡边的无奈了。不过这家伙最强扞的也就是这种逆来顺受了,似乎任何人都不能影响他的生活轨迹,虽然他也并不知道自己想去哪里或将要去哪里。不过渡边的心理也不太成熟,他在寻找一种既不伤害直子,又不伤害绿子的方式,但这种方式是不存在的,“如果每个人正义都大行其道,每个人都得到自己的幸福的话,必然导致混乱”,在直子死后渡边想通过旅行来找回自己但却失败了。直到渡边见到玲子,玲子说“你选择了绿子,而直子选择了死”,此时应该说渡边解到了相对于已经失去的更应该珍惜眼前存在的,应该停止对生者的伤害。 直子本书的女主角之一,很执着于完美。本书一开始直子就提到了一口井,一口在森林边缘的井,一口深的并且一但坠入便只有孤独陪伴直至死亡的井,但又是很吸引直子的井,因为坠入井中便与现世隔绝,她也明白这是危险的,但这才是她真正想要的,这就是直子的无奈了。这口井也是直

挪威的森林绿子语录

挪威的森林绿子语录 2、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干的勾当。 3、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4、我渐渐能意会到,深刻并不等于接近事实。 5、我们总要这样或那样死去的,你也好我也好。 6、我们的正常之处,就在于自己懂得自己的不正常。 7、希望你可以记住我,记住我这样活过,这样在你身边呆过。 8、我几次朝夜幕中伸出手去,指尖毫无所触,那小小的光点总是同指尖保持一点不可触及的距离。 9、只要有时间,我会忆起她的面容。 10、世界一天变一个样儿,在我不知道的时间里。 11、哪里有人喜欢孤独,只不过不乱交朋友罢了,那样只能落得失望. 12、不会忘记的永远不会忘记,会忘记的留着也没有用! 13、绅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之事,而是自己应做之事。 14、孤零零一个人,觉得身体就像一点点腐烂下去似的。渐渐腐烂、融化,最后变成一洼黏糊糊的绿色液体,再被吸进地底下去,剩下来的只是衣服。 15、在此以前,我是将死作为完全游离于生之外的独立存在来把握的。就是说:“死迟早会将我们俘获在手。但反

言之,在死俘获我们之前,我们并未被死俘获。”在我看来,这种想法是天经地义、无懈可击的。生在此侧,死在彼侧。我在此侧,不在彼侧。 16、我扬起脸,望着北海上空阴沉沉的云层,浮想联翩。我想起自己在过去的人生旅途中失却的许多东西——蹉跎的岁月,失去或离去德人们,无可追回的懊悔。 17、当周围一团漆黑的时候,只能静等眼睛习惯黑暗. 。 18、你总是蜷缩在你自己的世界里,而我却一个劲儿“咚咚”敲门,一个劲儿叫你。于是你悄悄抬一下眼皮,又即刻恢复原状。 19、只有在开始忘记的时候回忆才会渐渐出现。 20、我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不希望别人理解自己。 21、无论谙熟怎样的真理,也无以解除所爱之人的死带来的悲哀,无论怎样的哲理,怎样的真诚,怎样的坚韧,怎样的柔情,也无以排遣这种悲哀。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而领悟后的任何哲理,在继之而来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样的软弱无力——我形影相吊地倾听这暗夜的涛声和风响,日复一日地如此冥思苦索。 22、始终百无聊赖,以后也一个样,并非对此不满,只是无奈罢了。 23、记忆到底还是一步步远离开去了。我忘却的东西委

《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800字(精选多篇)

《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800字(精选多篇)第一篇:《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 先前并未看过村上的任何一本书,久闻其名,但是却不闻其声。倒也自然,天下的书好似汪洋,哪有看尽呢。暑假期间,凭着在学校图书馆借到的《挪威的森林》,好歹不至于完全荒废,阅读了这样的一本好书。 这是一部伤感,又有痛苦,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小说主人公渡边展开他同两个女孩间的爱情纠葛。渡边的第一个恋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学木月的女友,后来木月自杀了。一年后渡边同直子不期而遇并开始交往。此时的直子已变得娴静腼腆,美丽晶莹的眸子里不时掠过一丝难以捕捉的阴翳。两人只是日复一日地在落叶飘零的东京街头漫无目标地或前或后或并肩行走不止。直子20岁生日的晚上两人发生了性关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几个月后直子来信说她住进一家远在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渡边前去探望时发现直子开始带有成熟女性的丰腴与娇美。晚间两人虽同处一室,但渡边约束了自己,分手前表示永远等待直子。返校不久,由于一次偶然相遇,渡边开始与低年级的绿子交往。绿子同内向的直子截然相反,“简直就像迎着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头小鹿”。这期间,渡边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缠绵的病情与柔情,一方面又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传来直子自杀的噩耗,渡边失魂魄地四处徒步旅行。最后,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励下,开始摸索此后的人生。

读到小说《挪威的森林》,就有一种被噬住的感觉。村上的语言不显华丽,但是却有十分有味道。一言一语之间的缝隙透漏着一种残酷的真实,让读者不得不信,又不愿相信。村上熟练的运用某种感情上的转换,把时空,空间与人物表现的自然而真实。其中的时代背景大概是二战投降十年后的日本,涉及到一些历史上的问题,也并不避讳,甚至巧妙的运用主人公之口,蔑视了在此时代背景下的事件。 整本书的基调让人觉得沉郁阴霾乃至窒息,除了偶尔间出现的一缕叫绿子的阳光。绿子是森林里头唯一一缕清澈透剔的阳光,在阴霾的世界里,这缕阳光显得特别的耀眼,也特别的可爱。喜欢绿子式的理智冷静的叛逆,也喜欢她聪明可爱的直言不讳,更喜欢她勇敢刚毅坚强的品质,最欣赏她对生活的坦然而又富于情趣的态度,在这个“非人”的世界里,保持着这么一种善于在苦难中找寻乐趣的态度着实不易。佩服的是她能敢在父亲的肖像前脱光衣服的勇气和那一分坦然。就我看过的文学作品里,没有一个角色能象绿子般那么直面人和人生。她敢 于直面生活,鄙视虚伪,细心照顾病重的老爸之余也会不管旁人的假惺惺能大口吃饭放心玩乐;她也率真得毫不遮掩自己对性的好奇以及认识后对性的平和态度;她也可以戏虐自己在别人心里的形象,结果是变得很不在乎。她要的都是很纯粹的东西,纯粹得没有一点杂迹,纯粹得别人给她的杂迹也能一股脑的扔到九霄云外。当然,作为一个小女孩,她也有扭捏害羞的时候,但这种害羞扭捏,却为绿子这个看象是女强人的小女孩增添了几分可爱可亲,让人敬佩之余又乐于

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之经典语句摘抄

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之经典语句摘抄 导读: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下面是相关的读书笔记,快来看看吧。 1) 我追求的是一种单纯的爱情,一种完美的真情。比方说,现 在我跟你说我想吃草莓蛋糕,你就丢下一切,跑去为我买!然后喘着 气回来对我说:”阿绿!你看!草莓蛋糕!放到我面前。但是我会说:“哼!现在我不想吃啦!然后就把蛋糕从窗子丢出去。我要的爱情是这样的。” 2) 我们最正常的地方,就是知道自己是不正常的。 3) 我们活着,只需考虑怎样活下去就够了。 4) 太麻烦了。譬如说半夜断烟时那个难受滋味吧,等等。所以 戒了。我不情愿被某种东西束缚住。 5) 死不是生的对立,而是他的一部分。 6) 死不是生的对等,而是潜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7) 如果我给你留下伤口,那么我自己也会有伤口。 8) 人生苦短,看这些没有经过时间洗礼的书,完全是浪费生命。 9) 人生不需要理想,需要的是行动规范(做自己该做的而不是想做的)。 10) 能够这么确信的爱着某个人,应该很幸福吧! 11) 没有人愿意喜欢孤独,只是不想勉强交朋友。

12) 楼上的,我也赞同你的说法,说到这我也有话说,去年我也在杨嘟嘟那个麻将馆打过一次麻将,不过不知道那个时候李承西是否跟他在一起,不过我知道这个杨嘟嘟在圈里有点水性杨花,喜欢跟人家搞扯不清的关系,反正是很复杂的关系,不是我在说人家坏话,是因为我亲眼所见的。找朋友还是要找个有眼缘的在一起才…… 13) 记忆这玩意儿真是不可思议,当我身临其境时,我是一点也不去留意那风景。 14) 方式都不能像太深,方式和自己都必须保持适当的距离。 15) 绿子在电话的另一头久久默然不语,如同全世界的细雨落在全世界所有的草坪上一般的沉默在持续。 16)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走过,但它一直在那儿,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17) 人与人可以爱的那么深,实在很美妙。 18) 任凭怎么解释,世人也只能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越是拼命争扎,我们的处境越是狼狈。 19) 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总会一次次不知觉望向远方,对远方的道路充满憧憬,尽管忽隐忽现,充满迷茫。有时候身边就像被浓雾紧紧包围,那种迷茫和无助只有自己能懂。尽管有点孤独,尽管带着迷茫和无奈,但我依然勇敢地面对,因为这就是我的青春,不是别人的,只属于我的。 20)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

读《挪威的森林》有感

读《挪威的森林》有感 《挪威的森林》告诉我们:珍惜现在的生活,积极的面对人生。那么大家知道读《挪威的森林》有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出guo的“读《挪威的森林》有感”,供您参考,请点击出guo()查看。 人有欲望,有向往,二者既要通行,更坚固的站在了对立面。 心里有一份牵挂,那是心灵的支撑,你永远不知道失去后会是什么模样,倘若你有一颗积极的心灵,那么我祝愿你成功。 就像该书的名字——《挪威的森林》。每一人都活在自己的森林之中,有的人静听鸟鸣婉转的啼叫,近看骨朵婀娜的争芳,沐浴在人性的阳光,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不失一丝惬意;也有人一头扎进浑浊的泥淖,一边慨叹人世的不公,一边在无尽的孤独里把酒做苦。无论如何,愿世人倾听自己的心灵,自得一份萧然。 失去并不可怕,但就怕有一天只剩你自己的时候你忘记了生活,忘记了如何跟他人交往,甚至忘记了你自己,是的,你要面对很多:现实,欲望,梦想。 “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罢了。”人尽可以被欲望打败,但不能躲避现实,可以享受孤独只要别让自己失望,总要拿出自己的骨气,自行料理悲伤却又不会失去前行的渴望。 我不知道,高洁灵魂是否真的胜过欲望,你尽可以忍受孤独,但你终究敌不过溃败的想往。那是悲悯的人心,更是残败的灵魂。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为逝去人痛哭流涕,最终仍要记得,你还活着,你仍然要面对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爱你。 总之,少年时我们追求激情,成熟后却迷恋平庸,在我们寻找,伤害,背离之后,还能一如既往的相信爱情,这是一种勇气。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热爱生活,热爱自己。 一页一页地翻动书页,内心早已随着情节时而激动,时而落寞,直到合上书本,才有些许不真切——与这个世界接轨。 我是理解书里的人的,他们的每一个想法,每一个行为,我都了然于心,所以我作为一个旁观者,早已不能置身于外。 关于性与爱,关于虚幻与现实,关于我说得出和我说不出的抽象的东西。 直子的美好——当然指的是渡边君认为的美好,根本在于她的悲剧性命运。她是一个需要依赖,吸附另一个个体生长的人,一旦认准某一个,便是执着的开始,没有终结,这里面有一种偏执的情感。所以木月的自杀,使她与这个世界最后的联系断了。其实,世界没给她留活路的。 她的美好的身体是这世界赐给她的一副毒药,伴着生,夹杂着死,死即使她本身。渡边被她吸引了,这是天性,这是必然。没有人能拒绝性本身和柔弱如直子,以性为生命动力的渡边尤甚。没有欲望,就没有悲剧产生。

挪威的森林经典语录句子

挪威的森林经典语录句子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干的勾当。 少年时我们追求激情,成熟后却迷恋平庸,在我们寻找,伤害,背离之后,还能一如既往的相信爱情,这是一种勇气。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最最喜欢你,绿子。” “什么程度?” “像喜欢春天的熊一样。” “春天的熊?”绿子再次扬起脸,“什么春天的熊?” “春天的原野里,你一个人正走着,对面走来一只可爱的小熊,浑身的毛活像天鹅绒,眼睛圆鼓鼓的。它这么对你说到:‘你好,小姐,和我一块打滚玩好么?’接着,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顺着长满三叶草的山坡咕噜咕噜滚下去,整整玩了一大天。你说

棒不棒?” “太棒了。” “我就这么喜欢你。” 我渐渐能意会到,深刻并不等于接近事实。 我们的正常之处,就在于自己懂得自己的不正常。 从此以后,我同世界之间便不知何故总是发生龃龉,犹如有一股冷空气硬生生地横插进来。 我会看人,知道肯掏心的人和不掏心的人区别,你属于肯掏心的人,准确来说,是想掏就能掏心的人。 事情不过发生在半年前,我却觉得似乎过去了很久很久,或许是因为我对此不知反复考虑了多少次的缘故。由于考虑的次数太多了,对时间的感觉便被拉长,变得异乎寻常了。 一听这曲子,我就时常悲伤得不行。也不知为什么,我总是觉得似乎自己在茂密的森林中迷了路,一个人孤孤单单的,里面又冷,又黑,又没有一个人来救我。

普通人啊。生在普通家庭,长在普通家庭,一张普通的脸,普通的成绩,想普通的事情。将自己说成普通人的人,是不可信任的。 无论如何也爱不起来。 我渐渐能意会到,深刻并不等于接近事实。--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我们的正常之处,就在于自己懂得自己的不正常。--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我真希望拥有真爱,哪怕一回都好”“你想要什么样的真爱呢?”“比方说吧,我跟你说我想吃草莓蛋糕,你就立刻丢下一切,跑去给我买,接着气喘吁吁地把蛋糕递给我,然后我说‘我现在不想要了’,于是你二话不说就把蛋糕丢出窗外,这,就是我说的真爱。”“我觉得这跟真爱一点关系都没有嘛”“有啊,我希望对方答道‘知道了,都是我的错,我真是头没脑子的蠢驴,我再去给你买别的,你想要什么?巧克力慕斯还是芝士蛋糕?’”“然后呢?”“然后我就好好爱他。”--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不会忘记的永远不会忘记,会忘记的留着也没有用!--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读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有感

一种方式 ——读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有感知道村上春树是很早以前,早到那时候的自己根本不情愿安静的坐下来看一本很有内涵的书。随着年龄的增长,意识到自己学要增加很多自己曾经不在乎的东西。之所以选择村上的书是因为喜欢他的名字,而且我一向喜欢悲伤的调调,走进村上的世界是从《挪威的森林》,这是一本很受欢迎的书。 村上在《挪威的森林》中把人类的痛苦和孤独无限放大,诉求对待孤独与无奈的态度。让读者清楚的感觉到这种感觉真实的存在过,甚至存在过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只是那时我们未曾发现。 才开始读这本书时,感觉有点莫名其妙,全不知其索然,压着耐性往下读,接下来的文字时而朴实,让人觉得如此接近我们的生活,时而华丽,让人惊叹村上的才华。 全书根据主人公渡边的生活展开,讲到渡边身边的朋友,最亲近的人一个接一个的离开他,生活中充满了孤独与无奈,全然做不到和同学谈天说地。 最初是渡边的好友木月没有预兆不知原因的死去,接着是同一个宿舍的舍友敢死队也突然失踪了,下来是认识永泽,本以为会成为好朋友,可后来渡边却发现他们其实不能够成为朋友,最后永泽也离开了,认识小林绿子,让渡边的生活有了一丝生气,小林绿子的父亲死了,下来是渡边一直喜欢,也是渡边一直的思想支柱直子也死了,永泽的恋人初美也在认识渡边两年后死了。故事的结局渡边仍然孤单一人,他甚至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处,孤独与无奈始终围绕着渡边。本书里的人物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渡边所认识的人都有点思想怪异甚至是神经。 也许书中渡边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也会发生,孤独,没有朋友或者身边的人都一个接一个的离开自己,渡边选择坚强,或者可以说是一种接近逃避的方法来生活下去,既然他的朋友会一个接一个的离开,他就选择不交朋友,形单影只的生活,可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上难免和别人接触,有的人无意成为我们在乎的人,我们无从选择,渡边后来还是遇到很多让他在乎的人,因此当在这些人离开后,渡边一次又一次的承受着打击,最后渡边完全放弃了这个社会,放弃去了解自己此时此刻身处的环境。放弃一直以来漠不关心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的态度,放弃了那种只在乎自己的生活,不会开口主动接触外部世界和寻求帮助,最后渡边主动打电话给小林绿子告诉她自己需要她! 借用一位译者的原话“村上的小说为我们在繁杂多变的世界上提供了一种富有智性和诗

读叶惠译本《挪威的森林》有感

读《挪威的森林》(香港叶惠译本)有感 文:潇月 时值多年后,我又翻起春上前辈的小说——《寻羊冒险记》、《舞!舞!舞!》……,因为是台湾译者赖明珠的译本,我又依稀能找回当年看叶惠译本《挪威的森林》的感觉。然而感觉这东西,如果时日愈远,想必再多也仅是“依稀”了吧?因为我早已不再是当年(高中时)的模样,不再是那位曾经游离于校园与社会间无所适从、彷徨于做梦与成长间犹豫不决的少年。借用村上前辈的语气,大概会说:“哎,我们都在慢慢变老了吧!”是的,也许不知不觉中,自己真有在慢慢的老去。意外的是,现时的我已不太害怕岁月流逝或是容颜的消逝,因为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清楚当前老去的方式。也许,一旦你清楚自己在怎样变老,又能甘心接受的话,无论是易逝的岁月还是容颜,都不再无情和可怕。原来人活着,最可怕的并非失败和贫穷,或是他日老去和死亡,而是长期以一种非己所愿的姿态活着吧? 不知最初接触《挪威》的时候,是否就已明了为何木漉看似无来由的选择了轻生;而全书重墨刻画,看似过于平凡、随性的男主渡边彻,却是小说里活得最为坚强和勇敢的角色之一(一如绿子和玲子)。更何况,《挪威》从严格意义上说并没刻意针砭过书中任何一个角色——对木漉给以最大的怀念,对悲剧的代表女主直子报以最大的同情,对同样悲剧

的男配永泽虽有微词但还是给予很多的认可和钦佩,更别说对结局同样令人扼腕的女配初美给予了最大的赞叹和惋惜(初美出场的篇幅何其小,然而印象令人何其深!)。无论书中的诸多角色性格孰好孰坏,结局是喜是悲,他们每一位都无一例外的活得真实:无论他们曾如何对待自己的人生,无论是曾逃避还是选择沉沦,当面对命运的终局,他们都没有丝毫的犹疑,选择了也许是最符合自己个性和意愿的结局——如果人能活得真实,还能有什么其他的要求呢? 真的很幸运能和村上前辈活在同一个时代,也真的很庆幸曾在最彷徨的时候遇到了最好的《挪威》。 (完)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经典语录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经典语录导读:经典语录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经典语录 1、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罢了。 2、世上没有喜欢孤独的人,我只是不想勉强交朋友,这最终只会落得失望。 3、没有人喜欢孤独,只是不愿失望。 4、哪会有人喜欢孤独,只不过不想失望罢了。 5、对某种人来说,爱是从根本不值一提,或者非常无聊的小事萌芽的。要不然就萌芽不了。 6、有时看遍这个世界后,真的令人厌烦。为何那些家伙不努力呢?没有努力又怎能光是抱怨这个世界不公平? 7、我们的正常之处,就在于自己懂得自己的不正常。 8、世事的长河也还是要流往其应流的方向,而即使再竭尽全力,该受伤的人也无由幸免,所谓人生便是如此。

9、生在这头,死在那头。而我是在这头,不是在那头。 10、我总是一边盯着飘浮在这静谧的空间里闪闪发光的光粒子,一边努力试着探索自己。我究竟在追求些什么?而人们究竟希望我给他们什么?但我始终找不到一个像样的答案。我对着飘浮在空中的光粒子伸出手去,却什么也碰不到。 11、绅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的之事,而是自己应做之事。 12、孤单时,仍要守护你心中的思念。 13、我总以为十八岁之后是十九岁,十九岁后是十八岁,二十岁永远不会到来。 14、没有谁会喜欢孤独,只是害怕失望。 15、外面的世界里,大多数人意识不到自己的反常。而在我们这个小天地中,反常,恰恰成了前提条件。正如印第安人头上戴有表示其部族的羽毛一样,我们身上也带有反常。我们在此静静的生活,避免相互伤害。

16、我就等于火柴盒边上那种叫磷纸的东西。不过我不介意,我并不讨厌这样的我。我喜欢当一流的火柴盒,胜于当二流的火柴棒。 17、丧失至爱的哀伤,是无法治愈的,不管是什么样的真理,什么样的诚实,怎样坚强,怎样温柔,也无法浮萍这哀伤,我们只能够……从哀伤中挣脱出来,从中领悟点什么,但无论领悟到什么,下次哀伤袭来时,还是派不上用场。 18、风并不大,却在从我身旁吹过时留下了鲜明的不可思议的轨迹。 19、无论事态看上去多么悲观,也必定在某处有突破口可寻。倘若周围一团漆黑,那就只能静等眼睛习惯于黑暗。 20、说不定我体内有个叫记忆安置所的昏暗场所,所有的宝贵记忆统统堆在哪里,化为一摊烂泥。 21、我渐渐能意会到,深刻并不等于接近事实。 22、人与人可以爱的那么深,实在很美妙。

读挪威的森林有感

读挪威的森林有感 文/闪电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总能唤醒读者内心深处的某些情愫,将那些曾经逝去的记忆碎片再拼接起来;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也总能直抵读者柔软而敏感的神经末梢,将读者带入作者描绘的意象之中,进行精神的共鸣和情感交织。春上村树所著的《挪威的森林》,便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中学时期也曾买过此书,由于少不更事,阅历尚浅,囫囵吞枣地读完,未能领会此书的深意。过了七八个年头,重读此书,竟被书中独特的气息所触动,引发难以名状的情绪。 这是一本描写青春爱情的小说,在阅读中,内心总被那弥漫着的孤独和迷茫的氛围所吸引。作者以舒缓淡雅笔调叙处于青春期的主人公或痛苦或忧伤的经历,以及那充满矛盾的复杂内心,不由得让你也追忆自己那夹杂着百般滋味的青春往事、并随着故事主线的延伸不断思考什么事真爱?人对自我存在的认识究竟该如何? 主人公渡边,因年少时的好朋友木月自杀身亡,而变得失落和孤独。木月的自杀也给直子(木月的恋人)造成无法弥合的疼痛阴影。主人公为逃避伤痛,孤身来到东京一所大学读书,半年后,又巧遇到直子,两人进一步交往后进而发展为恋人。后来直子因性情压抑去了一个精神疗养院进行疗养,渡边在直子走后,则通过书信与其交往,并两次到直子的疗养院探望,试图让直子面对生活,并盼望直子精神早点好起来,好过来跟自己一起生活。在校期间,主人公又在跟

低年级的绿子交往中,对其又产生了一定的感情。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缠绵的病情与柔情,一方面又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内心十分苦闷彷徨,。 书中的渡边面对学业、生活、工作和爱情,内心有着诸多困惑与无奈,但又常觉无能为力。可生活仍要继续,于是,他时常跟着室友去夜店鬼混来放纵和麻痹自己,直到连跟女孩子鬼混都嫌麻烦,开始变得麻木。渡边在看不到希望和办法的时候,以消极的方式去试图寻找生命的出口,折腾和放纵自我成了无奈之举,采取一种短暂解脱痛苦的方法。虽然渡边消极地面对现实,但也不曾放弃对真爱和存在价值的追寻,于是在放纵和清醒中徘徊不定。 孤独和迷茫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无论你如何驱赶,它总在悄无声息地纠缠着你,从你出生直至死亡。作者以一种看似平静却暗涌波澜的笔调展现出他那一代人的孤独、迷惘与堕落,反映出对青春理想、社会潮流、时代印记、存在价值的深度思考和不安焦虑。 结尾处,渡边在玲子的鼓励下,开始摸索此后的人生,但作者并未给出明确答案,也未持鲜明的立场。书的结尾将孤独和迷茫的情绪延续,诚如结尾:我拿着听筒扬起脸,飞快地环视电话亭四周。我现在在哪里?我不知道这里是哪里,全然摸不着头脑。这里究竟是哪里?目力所及,无不是不知道走去哪里的无数男男女女。 能引触动读者灵魂深处,引发读者思考,诚如,就追寻生于死的答案就这点而言,本书已算是值得一读了。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挪威的森林》中的男主人公渡边君,一个毫不起眼的小人物以他的坚忍与执着在尘世中平静地守护着直子窗口的微小光亮,或许对于他来说这是在残酷的现实社会中唯一的精神寄托。下面是向各位推荐的《挪威的森林》读后感,希望对各位能有所帮助!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1 我喜欢读中国作家写的书,并非中国的作家们的文笔有多出彩,思想有多深刻,也并非出自于他们笔下的作品有多么使人读得津津有味,意味深长。主要原因是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人名相比起外国文学作品中那些冗长难记的人物名字要好记得多。 可是我却独爱读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文学著作,不仅是因为其那些使人出其不意,幻想奇特的比喻修辞手法,更重要的是我这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每每读起村上的著作,性格中感性时而又偏向悲观主义的性格,总会被勾引出来。以孤独与无奈为感情基调的村上文学深深地打动着我,时刻使我感受到其文章所述“海潮的清香,遥远的汽笛,女孩肌体的感触,洗发香波的气味,傍晚的和风,缥缈的憧憬,以及夏日的梦境……”所构成的使人心旷神怡的意境。 早在高中时期就已拜读过村上的《挪威的森林》,最近又不由自主重拾此书,品读一番。每读一次,内心都感到现实世界如此地虚无缥缈,恍然如梦。在现在这个充斥着“公”的色彩的社会里,纯粹个人的东西被压制得实在太多太多。越

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在繁华的大都市里迷失了自我,失去了人生奋斗的目标与方向。如果上升到社会的整个群体,在中国,“个人人身自由”、“个人言论自由”这些名词对于大多老百姓来说是个“熟悉的陌生人”,因为“个人人身自由”、“个人言论自由”这些名词时常出现在我们的耳畔与意识之中,却未能和它们有过“亲密接触”。 这不禁使我联想到现在的许多政府职能部门、媒体本营为百姓说话,反映民声,传递民怨,却因“言论自由”“人身自由”等个性突出的事物而受高压限制而沦为某些利益集团的喉舌,使我深感悲哀。我相信很多人在中国这种用“民主”“自由”等美丽外包装下的强权政治之下,“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情况之下,整个中国社会乃至“天朝”的每一个臣民们都会是一颗随时爆炸的定时炸弹。 当我们的这种感受逐渐趋于清新,当我们明白到与“公”那一方势力对抗是愚蠢的如同“以卵击石”的行为时,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却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生活模式,一种人生态度——当与现实无法抗衡时,何不把玩孤独,把玩无奈,处江湖之远呢? 《挪威的森林》中的男主人公渡边君,一个毫不起眼的小人物以他的坚忍与执着在那个光怪陆离、喧嚣浮华的尘世中平静地守护着直子窗口的微小光亮,或许对于他来说这是在残酷的现实社会中唯一的精神寄托。 而再这纷繁多变的世界里,哪里才是能使我心灵得以憩息的乐土呢?

村上春树作品经典语录

村上作品哲理名言 没有希望的小说,绝望的哲学。“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亦如不存在彻 头彻尾的绝望。”读罢几部村上的小说,返回看到他的文学宣言《且听风吟》 里的这句话,倒渐渐觉得意味深长起来。对于人性冷静而绝望的担忧,总是富 于淡淡的伤感和诗意。述说平静却又让人颇感意外,真诚而无所隐晦,偶有荒 谬却又极严肃。 这里似乎存在着另外一种哲学。唯有借着此种哲学,小说中那些失落(而 非失意)的灵魂才得以在静静的诗意中出离不安,读者才可坦然接受作品中的 一切孤独苦闷。就像,一个人无法避免地活在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虚无之中——亦如站在黎明前的原野上被黑暗同外界隔绝开来一般——这种虚无和乖戾的 感觉让人感到不安以致时常陷于困境。于是他便不惜精力拼命朝周围呼喊,以 求能于黑暗中懂得其语言、了解其处境并与之携手走出黑暗的伙伴。当终于意 识到连回声都得不到时,便渐渐停止呼喊,将事实作为真理坦然接受:黑夜会 继续,没有人应答。人们都这么活着,原本是这样的。如此“原本”便是让人 绝望却又感到公平而坦然接受的道理。尽管如此,作者(或者说人们)似乎仍 在偏执的追求某种神交,即生命对于生命全然的理解和信赖,如同人们自出生 就得到的预言一般偏执。因而在既有道理和宁信的预言之间难免陷于挣扎彷徨。 曾有一段时间,读着村上的小说,我也陷于这样的绝望(自然是对于村上 所言的人物处境而言)和偏执之中。然而当时并未理解那是怎么样的彷徨,只 觉心中有股挥之不去的压抑,后来才得以渐渐明晰:平静的绝望、自知的不切 实际的偏执、绝望与偏执之间的往来徘徊。 终究,村上的小说是完完全全自我化的,力图述说人类孤独的本性及其精 神世界,太过深入以致于给人以不现实的疏离之感。莫名其妙的孤独苦闷有着 淡淡的诗意,所暗示的道理,绝望带着平静的优雅。亦如村上自己所说的, “深刻并不等于接近现实”。然而这种不现实正是人们孜孜以求的带着诗意的 永恒之梦。所谓现实与不现实的挣扎,尽在于此。 1.我渐渐能意会到,深刻并不等于接近事实。——《挪威的森林》 2.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挪威的森林》 3.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干的勾当。——《挪威的森林》 4.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且听风吟》 5.过去曾经有过这样的时代,任何人都想活得冷静。——《且听风吟》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读后感1500字

【范文一】 从我读《挪威森林》到今天写读后感已经很久了,我已经忘了书中提到的一些人物的名字,也忘了村上是如何描写自然的美景的,但是我记得大致的情节。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又专门抽出时间将甲壳虫乐队演奏的《挪威的森林》和伍佰演唱的《挪威的森林》听了数遍。记得渡边君就是在机场听到《挪威的森林》这支曲并回忆起他年轻时的经历的。 人都有一种怀旧的心理,尤其是在他失落的时候。一个人经历了许多人事的变迁,心态上应该是比较平和的,而最让人难忘的恰恰是年轻时的情,一首熟悉的歌曲会令我们想起当年喜欢过的男孩(女孩)的模样,一幅相同的场景也会让我们记起当年的故事。不管是怎样一个人,成功的或不成功的,男人或女人在他(她)的心底深处总是铭记着一段往事。 所以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小说中的开头并没有详细的交代渡边现在的生活情况,仅仅因为那感伤的曲调令他想起了往事。对于全文,我在印象中主要把问题归成了3点: 1、小说中绝大部分内容写的是渡边上高中的事情。一个高中生的忧郁和孤独却用性的方式来缓解,我不认为是件好事。我认为生理的宣泄只能缓解暂时的困惑,却不能彻底摆脱掉抑郁,反而会养成依赖。如同不能忍受疼痛的人用毒品来减轻疼痛一般,并不能从根本上来解决。记得当年歌德写《少年维特之烦恼》之后,有很多的年轻人向维特学习选择自杀。看来文学的导向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那么我们的文学评论者在极力抬高这部作品的价值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它有可能会引起的负面效果? 2、渡边是不是好学生当然没有固定的评价标准,但是一个被父母辛辛苦苦送出家门去读书的学生心思却不放在学习上,那他还不如直接告诉他的父母再不要浪费他们的血汗钱了。所以从这点来看渡边的苦闷极不成熟,完全是一种青春期综合症了。 3、有人认为:当一个人对现实社会感到恐惧而无法逃避的时候只有选择死亡。直是这样做的。当然渡边不是这样做的,他选择出去流浪一个月,这是逃避。可后来又回来了,这却不是逃避。这也正是我们大都数人的生活经历。 其实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一个路人呢?我以路人的眼光来看渡边,反之亦然。人与人完全默契与沟通简直如同天方夜谭。我们应该怎样去评价一部文学作品呢?如果人人都叫好是不是真的完美无缺呢?我认为人性的完美就在于它的真实:优点,缺点;健全,残缺;理智,感性;清醒,糊涂;等等等等。 所以我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渡边。因为年轻,所以忧愁。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的对社会与时代有所反映。六十年代的日本的具体情况我不了解,但是我想渡边之所以有如此的苦闷与孤独一定与大时代背景分不开的。社会的低迷状态自然使得人颓废。我不能理解渡边那时的行为,这恐怕就是所谓的时代与时代间的代沟吧! 对《挪威森林》一书我没有要求大家接受我的观点,就如同你不能强求我接受你们的观点一样,知人论世或者论世知人同样重要,压滤机滤布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可能脱离社会独立存在,所以人的思想与行为必然受到时代的影响,那么渡边

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大全

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大全 作者的笔触开展于五六十年代的日本。主人公渡边因朋友木月的死而陷入了痛苦迷茫的境地,期间两位女性给了他不同的感官体验,如天使般柔美纯洁的直子和像小鹿般活泼生动的绿子。书中关于青春的描写像一片充满神秘气息的森林,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涉足,走出走进之间,经典的魅力就这样在人们心中氤氲开来。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挪威的森林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1 小说主人公渡边以第一人称展开他同两个女孩间的爱情纠葛。后来渡边的前女友自杀死了。最后,与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互相鼓励下,开始摸索此后的人生。 小说写出了青年人的狂妄,自大,以及对生活的独立和反叛,大胆与率真。书中的人物,身驱动作是随俗的,而心思念头则显得空灵,说话的方式特别,常常可抽离出来而成格言,如只有不完整的记忆和不完整的思念,才能装进一种称作小说的不完整容器里,我们一边把死当作微尘般吸入肺里,一边活下去,世界处处是驴子粪年青的谬思在书中比比皆是。

成长的世界充满责任和不愉快。村上春树笔下的主角们都是年轻的.。他们不愿意长大,认为长大是不可思议的,长大是在完全没有准备下,被死拉硬挤出来的。主角甚至羡慕已死的人的永远青春。这是一部年轻的小说,成长历程年轻阶段的热情坦率,直抵人性根蒂:成长的苦闷、无奈、恐惧、好奇,令人感动共鸣。正如作者说有些人会喜欢这部小说,有些人不喜欢。 我们在渡边、直子、绿子、木月、永泽、初美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我,看到了你,看到了他,看到了她。在村上春树的困惑和迷乱中,我们轻触到一颗纤细易感的心,一如我们自己。 从书中我仿佛看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他们不愿意长大,认为长大是不可思议的,长大是在完全没有准备下,被死拉硬挤出来的。在社会中被身边的人所影响,使他们失去自己内心中的自我,无法自拔。 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仿佛被上帝用一种巧妙的公式连接在一起,这种细微的事情只有细心的人才能发现。但书中的主人公,却被身边的事物所蒙蔽,就如同一些罪犯,直到犯罪过后才能觉悟。我们身边的人,有一些人只看到事情的外表,却没看到事物的本质。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2

挪威的森林经典语录

挪威的森林经典语录 [标签:栏目] ,挪威的森林经典语录 1、说不定我体内有个叫记忆安置所的昏暗场所,所有的宝贵记忆统统堆在哪里,化为一摊烂泥。 2、哪有人会喜欢孤独,只是不乱交朋友而已。 3、不要因为寂寞随便牵手,然后依赖上,人自由自在多好,纵使漂泊,那种经历也好过牢狱般的生活,所以我刻意不让自己对网络太依赖,对失去的人也保持淡然的态度,数千个擦肩而过中,你给谁机会谁就和你有缘分,纵没有甲,也会有乙。 4、哪会有人喜欢孤独,只不过不想失望罢了。 5、我们的正常之处,就在于自己懂得自己的不正常。 6、我这人,无论对什么,都务必形诸文字,否则就无法弄得水落石出。 7、他说我们到这里来不是矫正扭曲的,而是要来学习适应那种扭曲的。他又说我们的问题之一,就是无法承认并接受那种扭曲。就像每一个人都有他独特的走路方式一样,感觉、思考和看法也都有不同的地方,即使想改正也不是一蹴可及的,如果勉强修正,恐怕别的地方又会变得很奇怪。 8、绅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的之事,而是自己应做之事。 9、绿子在电话的另一头久久默然不语,如同全世界的细雨落在全世界所有的草坪上一般的沉默在持续。 10、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罢了。 11、这世上,除了你我别无所求。 12、人与人可以爱的那么深,实在很美妙。 13、我就等于火柴盒边上那种叫磷纸的东西。不过我不介意,我并不讨厌这样的我。我喜欢当一流的火柴盒,胜于当二流的火柴棒。 14、我俩就像在无人岛长大的光**孩子,肚子饿了吃香蕉,寂寞了就相抱而眠。 15、绵延数日的霏霏细雨冲走了山间光秃秃的地表上堆积的尘土,漾出一股深邃的湛蓝,而十月的风则撩得芒草左右摇曳,窄窄长长的云又冻僵了似得紧偎

课外书推荐: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课外书推荐: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于1987年所著的一部长篇爱情小说。故事讲述主角纠缠在情绪不稳定且患有精神疾病的直子和开朗活泼的小林绿子之间,展开了自我成长的旅程。自本书在日本问世,截止2012年在日本共销出1500余万册。 内容介绍: 渡边的第一个恋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学木月的女友,但后来木月自杀了,直子一人生活着。一年后,渡边同直子巧遇开始了交往,此时的直子已变得娴静腼腆,眸子里不时掠过一丝阴翳。直子20岁生日的晚上两人发生了性关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几个月后直子来信说她住进一家远在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渡边前去探望时发现直子开始带有成熟女性的丰腴与娇美,还认识了和直子同一宿舍的玲子,在离开前渡边表示永远等待直子。 在一家小餐馆渡边结识了绿子,因为绿子问他借了《戏剧史II》的课堂笔记,以后就渐渐熟络。当绿子的父亲去世后,渡边开始与低年级的绿子交往。绿子同内向的直子截然相反,显得十分清纯活泼。 这期间,渡边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缠绵的病情与柔情,一方面又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传来直子自杀的噩耗,渡边失魂落魄地四处徒步旅行。最后,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励下,开始摸索此后的人生。

点评鉴赏: 自我救赎 关于小说《挪威的森林》的主题,作者村上春树曾经坦言是“恋爱”“现实主义”。但这种现实主义的恋爱只是小说的表象,笔者认为小说的真正主题是自我救赎。 自我救赎的前提是自我的迷失,这种迷失带有青春期的普遍性,这也是小说《挪威的森林》持续人气的原因之一。就如有16岁的幻想少男少女的存在就有琼瑶热一样,有青春迷悯的少男少女存在,就有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的读者。小说中的主人公们,大多是青春期迷失了自我的典型。无法确定自己在周围世界中的位置的19岁左右的渡边迷失了;对什么都不明白,甚至表达都有困难的20岁直子迷失了;永远17岁的木月迷失了;头脑的螺丝不知飞到哪里去了”的玲子迷失了;永泽、初美也都在青者期迷失了自己。恐伯只有绿子不曾迷失自己,对于绿子来说,她有的只是寂寞,是将那一颗颗紧闭的心灵之门敲很“咚咚”的冲动。对作者村上春树来说,绿于是一片绿洲,是青春的沙漠上拯救干涸的希望。她有的只是痛苦,是护理病人和夜书屋中不断劳作的痛苦。一如基督耶稣,是作者悬设的拯救者。拯救者是蒙着痛苦来摆脱迷茫的陷阱的。当然,绿子也并不完全等同于耶稣,她的身上还有那种来源于本我的快乐。 但是对这种青春期迷失的救赎,作者却给出了相同且简单的方式,即恋爱、友情、逃避和幻想,这种简单而相同的方式,在一些人身上收获了成功,在另一些人身上却收获了失败。木月选择了直子的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精选7篇300字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精选7篇300字 《挪威的森林》是一部以生死问题为核心的作品。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挪威的森林》读后感300字”,欢迎阅读与借鉴!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300字1 用了将近八个小时粗略读完这本书,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因为最近面临一场极其重要的考试。我本应该专心复习。可就像渡边彻说《了不起的盖茨》那样,“信手翻开一页,读上一段,一次都没让我失望过,没有一页使人兴味索然。何等妙不可言的杰作!” 几年前看过影片《挪威的森林》,印象模糊。只记得一贯的日系风格,安静,哀伤。随着阅读的深入,记忆便像泉水一样叠涌而来。想起了秋风徐徐,渡边和直子在没有边际的原野漫步的画面。我特别喜欢看完一本书,然后再看由书拍摄的而成的影片,或者是先看完影片再把原着看一遍。比如,看过文字版的《致青春》后,就会看电影版的,或者是先看了电影版的《情书》,然后迫不及待的阅读文字版的。明白吗?就是这个意思。 在书中,木月永远留在了17岁,直子永远留在了20岁。文字里充斥着自杀,迷茫,孤独,无奈,以及性。我总觉得,日本的天空都被灰色的云雾遮住了,有一种阴冷,严肃的气氛,好像永远都没有晴天。主人公都独来独往,没有朋友,很古怪,活在自己的世界,别人进不去,他也不出来。 这是孤独,不是孤单。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300字2 沿着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文字,我走进了那片孤寂的森林。直到合上这本书,我依然觉得那种心灵的与世隔绝或者说格格不入像挥之不去的雾霭在我的周围氤氲不散。 书中有两个世界,渡边彻整日里游离其中的,身边走着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的世界,听着嘈杂的声音,做着不知所终的事情。真实的世界在作者的描述中荒诞可笑,光怪陆离,那些身边的人或者惨然终老,或者用什么方式结束这个世界的旅行,匆匆离他而去,留给他的是不能愈合的伤口。于是他也会用一种畸形的方式寻找温暖,填补渴望的人生。

村上春树经典语录大全

村上春树经典语录大全 导语:“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村上春树的话总是带着几分哀愁,这是小说《挪威森林》里的一句话,就带着小说开篇所描写的挪威的天,黑蒙蒙的,压得人踹不过气来……下面是由橙子为大家整理的小说家村上春树的一些经典语录合集,希望你们能喜欢! 1. 没有人能在那个秋雨飘零的黄昏紧紧拥抱自己。 2. 因为怎么努力都没办法到任何地方,所以到这地步,只好彼此觉悟。 3. 总之岁月漫长,然而值得等待——村上春树《如果我们的语言是威士忌》4. 于是我们领教了世界是何等凶顽,同时又得知世界也可以变得温存和美好。——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5. 有希望之处定有磨练。——村上春树《1Q84》 6. 善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不断改变所处的场所和立场……平衡本身就是善。 7. 失去理智的人怀抱的美好的幻想,在现实世界中根本是子虚乌有。——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8. 尽管世界上有那般广阔的空间,而容纳你的空间——虽然只需一点点——却无处可找。你寻求声音之时,哪里惟有沉默;你寻求沉默之时,哪里传来不间断的预言。 9.

或许我的心包有一层硬壳,能破壳而入的东西是极其有限的。所以我才不能对人一往情深——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10.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11. 在我们能够对已经失去的东西予以确认的时候,所确认的不是失去它的日期,而是意识到失去它的日期。 12. 刚刚好,看见你幸福的样子,于是幸福着你的幸福。——村上春树 13. 我一不坚强二没有独立心,不外乎硬被现实推向前去罢了。 14. 任凭怎么解释,世人也只能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越是拼命争扎,我们的处境越是狼狈。 15. 我或许败北,或许迷失自己,或许哪里也抵达不了,或许我已失去一切,任凭怎么挣扎也只能徒呼奈何,或许我只是徒然掬一把废墟灰烬,唯我一人蒙在鼓里,或许这里没有任何人把赌注下在我身上。无所谓。有一点是明确的:至少我有值得等待有值得寻求的东西。 16. 我们的正常之处,就在于自己懂得自己的不正常。——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17. 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干的勾当。——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18. 所谓嫉妒是世界上最令人绝望的牢狱。因为那是囚徒囚禁自我的牢狱,并非被人凭借暴力关进去,是自己走进去,从里面锁上牢门,亲手把钥匙扔到铁栏杆外的。而且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知道他被幽禁在那里。当然,只要他下决心出去,就可以走出去。因为那牢狱就在他心里。然而下不了决心。他的心变得像石壁一样坚硬。那正是嫉妒的本质。——村上春树《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