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复习整理资料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复习整理资料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复习整理资料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复习整理资料

个人整理,仅供参考,如有问题,欢迎指正

一、绪论

【环境的基本概念】

法律定义: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的基本组成】

自然环境:物质(空气、水、土壤、动植物)能量(气温、阳光、引力、磁力)自然现象(地壳运动、太阳稳定性、大气力量、水循环)

社会环境:物理社会环境(建筑物、道路、工厂)生物社会环境(驯化、驯养的动物和植物)心理社会环境(人的行为、风俗习惯、法律和语言)

【人类和环境的基本关系】

1、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依赖自然环境才得以生存和发展;

2、人类又是环境的利用和改造者,通过社会性生产活动来利用和改造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人类还是环境的破坏者,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等活动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各样的污染物,破坏生态平衡,使环境条件发生不利于人类和其他生命的变化。

【八大公害事件】

日本水俣事件污染物:甲基汞

马斯河谷事件污染物:有害气体和煤烟粉尘

伦敦烟雾事件污染物:大气中尘粒和二氧化硫

多诺拉烟雾事件污染物:二氧化硫与金属元素、金属化合物相互作用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污染物:碳氢化合物

日本富山事件骨痛症污染物:镉

日本米糠油事件污染物:多氯联苯

日本四日事件污染物:二氧化硫、金属粉尘

【环境发展史上的两大著作】《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

《增长的极限》作者观点:1、增长的极限来自于地球的有限性;

2、反馈环路使全球性环发问题成为一个复杂的整体;

3、全球均衡状态是解决全球性环发问题的最终出路;

《寂静的春天》明天的寓言生物富集作用,DDT等农药的滥用危害人类环境,导致农药在生物体内的富集最终导致所有生物的死亡

她通过对污染物的富集、迁移、转化的描写,阐明了人类与大气、海洋、河流、土壤、动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初步揭示了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她告诉人们:在人对环境的所有袭击中,最令人震惊的,是空气、土地、河流以及大海受到各种致命化学物质的污染。这种污染是难以清除的,因为它们不仅进入了生命赖以生存的世界,而且进入了生物组织内。

【环境保护里程碑】斯德哥尔摩会议、里约热内卢会议、哥本哈根会议

斯德哥尔摩会议:1

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

会议提交文件:《只有一个地球》《人类环境宣言》。

是联合国首次研讨保护环境的会议,也是国际社会就环境问题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性会议,标志着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是世界环境保护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为了纪念大会的召开,当年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把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里约热内卢会议:1984年的“臭氧空洞”,引发了新一轮世环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沉降”;

1992年6月3日至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183个国家和7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了会议,102位国家元首或首脑亲自与会。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国际合作的指导原则

《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

《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提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的指导原则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控制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燃烧矿物燃料产生二氧化碳)

《生物多样性公约》——保护和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哥本哈根会议:2009年12月7日-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在哥本哈根举行。本次会议计划就2012后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做出安排。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

2009年9月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召开,目的在于推动国际社会在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有效协议。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了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讲话,并表示中国将在2020年前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向世界展示出了应对全球变暖的决心

【环境保护运动】1970年4月22日在美国举行的“地球日”游行活动,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一次环境保护方面的群众运动。

二、当代全球环境问题

【几个主要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荒漠化、酸雨污染、持久性有机物污染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大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臭氧、氟利昂等),可以使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球的长波辐射,从而减少了地球向外层空间的能量净排放。

【6种温室气体】《京都议定书》划定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氢氟碳化合物(HFCs);工业生产的产物: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

【温室效应的影响及危害】海平面上升;冰川消退;加剧洪涝、干旱及其它气象灾害以及荒漠化;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京都议定书》】1997年12月,在日本东京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规定6种受控制温室气体,2005年2月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

【丹麦哥本哈根气候会议】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

会议中心议题:1.工业化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额是多少?

2.像中国、印度这样的主要发展中国家应如何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3.如何资助发展中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4.如何管理这笔资金?

【臭氧层作用】有效地挡住了来自太阳紫外线的侵袭,才使得人类和地球上各种生命能够存在、繁衍和发展。

【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

氯氟烃:制冷剂,泡沫塑料的发泡剂,气溶胶产品的驱雾剂,清洗溶剂

哈龙:高效灭火剂

溴甲烷:熏蒸杀虫剂

四氯化碳:清洗溶剂和灭火剂

甲基氯仿:清洗剂

【臭氧层破坏的危害】

1、使皮肤癌和白内障患者增加,损坏人的免疫力,使传染病的发病率增加;

2、破坏生态系统;

3、引起新的环境问题

【《维也纳公约》】1985年3月22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制订了《维也纳公约》,1988年9月22日正式生效。

【《蒙特利尔议定书》】1987 年,大气臭氧层保护的重要历史性文件——《蒙特利尔议定书》出台。《蒙特利尔议定书》确定了全球保护臭氧层国际合作的框架,提出了受控物质(主要是哈龙、氟氯碳即氟利昂)清单及其逐步和最终完全淘汰的时间表。

每年的9月16日是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体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生态环境三个水平上。

【土地荒漠化成因】

1、自然因素异常的气候条件,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由此造

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

2、人为因素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开垦草地、不合理的管理方式、历史动乱

【土地荒漠化危害】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农牧业减产

【酸雨】酸雨泛指酸性物质以湿沉降或干沉降的形式从大气转移到地面,也就是PH值低于5.6的降水

【酸雨PH】二氧化碳在常温时溶解于雨水中并达到气液相平衡后,雨水之酸碱值约为 5.6。

【酸雨来源】自然现象导致酸雨。例如,火山喷发后会降含硫酸或盐酸的雨,雷电可以使雨水中含硝酸等。人类活动造成酸雨:发电厂、钢铁厂、冶炼厂、家家户户的小煤炉燃烧矿物燃料;汽车发动机;焚烧垃圾等。

【引起酸雨的物质】酸雨主要是由于工业生产所产生的物质引起的,大气中的SO2和NO2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集中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

【酸雨的危害】

1.对水生系统的危害,会丧失鱼类和其它生物群落,改变营养物和有毒物的循环,使有毒金属溶解到水中,并进入食物链,使物种减少和生产力下降。

2.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危害,重点表现在土壤和植物。对土壤的影响包括抑制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对植物,酸雨损害新生的叶芽,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

3.对人体的影响。一是通过食物链使汞、铅等重金属进入人体,诱发癌症和老年痴呆;二是酸雾侵入肺部,诱发肺水肿或导致死亡;三是长期生活在含酸沉降物的环境中,诱使产生过多氧化脂,导致动脉硬化,心梗等疾病的概率增加。

4.对建筑物、机械、市政设施的腐蚀

【酸雨的控制】环境管理、环境经济与环境法律是控制酸雨污染的一个主要手段。

1. 原煤脱硫技术,可以除去燃煤中大约40 %~60%的无机硫。

2. 优先使用低硫燃料,如含硫较低的低硫煤和天然气等。

3. 改进燃煤技术,减少燃煤过程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4. 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在排放到大气中之前进行烟气脱硫。

5. 改进汽车发动机技术,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

【持有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指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能够在大气环境中远距离迁移并能沉降到地表层,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

【POPs特性对人体的危害】多氯联苯

1. 高毒性

2. 稳定性

3. 蓄积性及生物富集作用

4. 迁移性——“蚱蜢跳效应”

三、当代中国环境问题

【大气中的颗粒物】

总悬浮颗粒物(TSP):颗粒小于100μm的颗粒物,是大气质量评价中的一个通用的重要污染指标。

可吸入颗粒(IP):粒径小于10μm的颗粒物,PM10。

【PM2.5】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2013年2月28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称PM2.5拟正式命名为“细颗粒物”。

【PM2.5的来源】

1、自然源:土壤扬尘、海盐、植物花粉、细菌等。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火山灰,森林大火或裸露的煤原大火都会将大量细颗粒物输送到大气层中。

2、人为源:包括固定源和流动源。

固定源:发电、冶金、石油、化学、纺织印染等各种工业过程、供热、烹调过程中燃煤与燃气或燃油排放的烟尘。

流动源:汽车尾气。

【七大水系】长江、黄河、珠江、海河、淮河、辽河、松花江

【水污染的危害】污染水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影响工农渔业生产;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四、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同代人的公平、代与代之间人的公平、公平分配有限资源)

持续性原则(其核心指的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力)

共同性原则(人类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循环经济的由来】“循环经济”是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与传统的线性经济模式(资源-产品-废物)相对应。【循环经济】

?广义循环经济:

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涉及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社区、每个企业、每个地区乃至整个民族。

?狭义的循环经济:

通过废物资源化来发展经济,相当于“废物经济”、“垃圾经济”范畴。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3R原则】

1. Reduce(减量化):在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少地输入自然资源。这就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提高工艺水平,节约资源并减少废物排放;同时鼓励消费者使用可循环利用的产品,减少垃圾的产生

2. Reuse(再利用):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式使用产品或资源,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

3. Recycle(资源化):最大化回收废弃物,并将污染物资源化,减少末端的处理量。

五、生态学基本原理与生态保护

【生态系统】是自然界一定空间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不断演变,达到动态平衡、相对稳定的统一整体,是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生态系统的组成】

1、生物组分

1)生产者:指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绿色植物、蓝绿藻和某些化能合成细菌。又称为自养生物。

2)消费者: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各种动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寄生动物等)

3)分解者:指分解动植物残体、粪便和各种有机物的细菌、真菌、原生动物、蚯蚓和秃鹫等食腐动物。消费者和分解者又称为异养生物。

2、非生物组分:无生命物质,包括无机物、有机物和自然因素

无机物:包括氮、氧、二氧化碳和各种无机盐等。

有机物:包括蛋白质、糖类、脂类和土壤腐殖质等。

自然因素:包括太阳辐射、温度、湿度、风和降水等

【生态系统的类型】根据人为的影响或干预程度

?自然生态系统:没有或者没有明显地被人类改造的生态系统热带雨林、海洋、江河湖泊、高山;

?人工生态系统:以人类活动为生态环境中心,按照人类的理想要求建立的生态系统。

(城市、农田、人工造林、人工湿地、草坪等)

?半自然生态系统:一个经过人类改造,但仍保留着本身重要元素的生态系统。

(自然保护区、农业生态系统等)。

【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能量的来源:太阳能

?能量流动的起点: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能量流动的总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能量的去路:呼吸作用消耗;分解者所利用;被下一营养级所同化

?能量流动的渠道:以食物链(网)为渠道,沿着各个营养级依次流动

?能量流动的终点: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能量流动的特点】

(1)能量流动不是循环的而是单向的:从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2)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传递率为10%~20%

【总结】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反复运动;

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生态平衡】在一定时期内,系统内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系统内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平衡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当遇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最初的稳定状态,这种生态状况称为生态平衡。

v结构上的平衡;功能上的平衡;输入和输出物质数量上的平衡

【生态平衡的特点】

1、动态平衡——自我调节能力

2、相对平衡——易受外界干扰

【两类环境问题】

1.自然因素——第一环境问题

自然因素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所引起的生态平衡的破坏。如水灾、旱灾、地震、台风、山崩、海啸等。

2.人为因素——第二环境问题

(1)使环境因素发生改变

(2)使生物物种发生改变

(3)信息系统的破坏

【人为因素——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

(1)使环境因素发生改变

? 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垃圾等,不断排放到环境中。

? 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利用或掠夺性利用,例如盲目开荒、滥砍森林、水面过围、草原超载等。

(2)使生物物种发生改变破坏物种多样性。

(3)信息系统的破坏

人为地向环境中施放某种物质,干扰或破坏了生物间的信息联系。

【滥用抗生素与超级细菌】

大量使用抗生素无疑是对致病菌抗药能力的“锻炼”,在绝大多数普通细菌被杀灭的同时,原先并不占优势的具有抗药性的致病菌却存留了下来,并大量繁衍。而且由于药物长期刺激,使一部分致病菌产生变异、成为耐药菌株。这种耐药性既会被其他细菌所获得,也会遗传给下一代。

“超级细菌”很大程度上就是抗菌药物滥用催生出来的。如果这种情况继续恶化下去,很可能使人类面临感染时无药可用的境地。

六、资源与环境

【自然资源的分类】按自然资源的增殖特征

恒定资源(太阳能、潮汐能、风能)

可再生资源(动物资源、植物资源、微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

不可再生资源(金属矿物、非金属矿物、化石燃料等)

【能源分类】

一次能源:从自然界取得未经改变或转变而直接利用的能源(原煤、原油、天然气、水能、风能、太阳能、海洋能、潮汐能、地热能、天然铀矿)

二次能源:由一次能源经过加工直接或转换得到的能源(电力、蒸汽、煤气、汽油、柴油、重油、液化石油气、酒精、沼气、氢气和焦炭等)

【我国能源情况】我国一次能源总产量为26×10^8吨标准煤(2008),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大国。其中煤炭(1);原油(5);天然气(9);水力发电(1)、核发电(1)和风电(4)【两类环境问题】

第一类:原生环境问题(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如地震、洪涝、干旱、台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第二类:次生环境问题(人类活动引起的),如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沙漠化、工业生产造成大气、水环境恶化等。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设在肯尼亚我国能源消耗结构(煤炭为主)

七、环境污染与治理

【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等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污染分类】

按环境要素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按污染物性质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化学污染

按污染的来源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污染、交通污染

按污染物的形态全球性污染、区域性污染、局部污染

【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急性危害急性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事件;突发性污染事故等(核电站泄露、毒气泄露)

慢性危害大气污染对呼吸道慢性炎症发病率的影响;水体和土壤污染对人体造成的慢性危害,重金属中毒

远期危害致癌作用;致突变作用;致畸作用

【大气污染】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

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的现象。

特点:呈现较强的时空分布特征

【大气污染物分类】颗粒污染物(粉尘、烟、飞灰、黑烟、雾、煤烟尘、总悬浮颗粒);气态污染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硫酸烟雾、光化学烟雾)【大气污染原因】

自然因素:森林火灾、火山爆发、泥石流

人为因素:工业废气、生活燃煤、汽车尾气、核爆炸

【影响大气污染因素】

1.污染源性质源高、源低、源内温度、排气速率

2.气象条件风向、风速、温度层

3.地表性质地形起伏、粗糙度、地面覆盖度

【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主要对人体呼吸道系统的影响较大

?颗粒污染物—飘尘-尘肺(煤肺,矽肺,石棉肺)

?二氧化硫—呼吸道疾病,增大共存污染物毒性

?氮氧化物—呼吸道疾病,增大共存污染物毒性

?光化学氧化剂—类似氮氧化物,毒性更强

?一氧化碳—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和酶活性中毒

?碳氢化合物—光化学烟雾-刺激感官,致癌物质

?镉及镉化物—内脏蓄积-积累性中毒-骨痛病

?铅及铅化物—骨骼、内脏-四肢麻木、神经错乱

?氟及氟化氢—感官刺激-肺水肿、支气管炎

?氯及氯化氢—感官刺激-肺水肿

【地表水水质标准及其分类】《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依据地面水域使用目的和保护目标将其划分为五类I II III类水域可作为饮用水

I类水域: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II类水域: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

III类水域: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

IV类水域: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V类水域: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水体污染的水质指标】

物理指标:水温、色度、浑浊度、嗅和味、悬浮固体

化学指标:无机物:pH、N、P(TN、TP)、Cl-、SO42-、非重金属无机有毒物、重金属离子;有机物:BOD、COD、TOC、TOD

微生物指标:总大肠杆菌群、粪大肠菌群;病毒;细菌总数

放射性指标:总α放射性、总β放射性

【水体污染】水体因接受过多的杂质而导致其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发生改变,并且无法通过自净作用使水质指标恢复或接近到本底浓度,从而改变水体的原有功能,进而危害人体健康。

【主要污染源】

点污染源(工业废水、矿山废水、生活污水面污染源(农田排水、地表径流)

【水体自净作用】

物理作用:稀释、扩散、挥发、沉淀

化学和物理化学作用:氧化、还原、吸附、凝聚、中和

生物和生物化学作用: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代谢、不同生物群体的相互作用

【水环境容量】

一定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称为水环境容量

水环境容量与水体的用途和功能密切相关

【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定标准和鉴定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废物特性的废物。

危险特性是指腐蚀性、急性毒性、浸出毒性、反应性、污染性等

【固体废物综合防治原则】

1.减量化:固体废物排放量日益增加,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我国不少城市已被垃圾包围,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更为可观。因此,需要对污染源头进行控制,尽量少排或不排固体废物。

2.资源化:固体废物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成为宝贵的原材料,综合利用固体废物,可以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3.无害化:固体废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

【噪声污染的来源】

工业噪声占噪声来源的8%-10%,90-130dB

交通噪声占噪声来源的30%,>80dB

施工噪声占噪声来源的5%,>90dB

社会生活噪声占噪声来源的47%,60--120dB

【噪声污染的危害】

1.听力损伤听觉敏锐性下降,噪声性耳聋

2.噪声病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儿童智力发育缓慢;失眠、头晕、头痛、记忆力减弱

【辐射污染的来源】

1.电磁辐射

天然辐射(宇宙辐射):地球的热辐射、太阳热辐射、宇宙射线、雷电

人工辐射:广播、电视、雷达、通信基站及电磁设备

2.核辐射天然辐射;人工辐射(核试验、核电站事故、放射源)

【辐射污染的危害】

1.干扰广播、电视、通信信号的接收,影响电子仪器、设备的正常工作;

2.引燃易燃易爆危险物质,造成火灾和爆炸;

3.影响人体健康和人类生活;

(1)诱导基因突变;(2)促使内分泌紊乱;(3)导致神经衰弱;(4)影响生殖系统。

【光污染】过量的光辐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现象,包括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造成的污染。

类型: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彩灯污染

危害:引起视疲劳和视力下降;影响健康和工作效率。

防治:(1)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改善工厂照明条件等,以减少光污染的来源。

(2)对有红外线和紫外线污染的场所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3)采用个人防护措施,主要是戴防护眼镜和防护面罩。

【大气污染的防治】

?使用清洁能源:太阳能、地热能、核能、生物能、风能等的开发利用。

?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率:革新技术,挖潜节能。

?提倡清洁生产:改造工艺,减少污染物排放。

?加强规划管理:调整工业布局,控制城镇工业人口,制定大气污染控制目标,实行总量排放标准。

【水污染防治的主要目标】确保地表水和地下饮用水源地的水质;恢复各类水体的使用功能;恢复地面水体的水质和观瞻

【水污染防治的主要任务】

v明确水污染防治的具体任务,制订应采取的防治措施;

v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v对各类废水进行妥善收集处理,实现达标排放;

v通过法律、行政、技术等一系列措施,强化对水环境和水资源的保护。

【废水处理】

废水处理目的是利用各种技术将各种形态的污染物从废水中分离出来,或将其分解、转化为无害和稳定的物质,从而使废水得到净化。

【废水处理的基本方法】

v物理处理法(格栅、筛网、过滤、上浮、离心分离)

v化学处理法(混凝、中和、氧化还原、化学沉淀、吸附、离子交换、电解等)

v生物处理法(好氧生物处理法、厌氧生物处理法)

v废水的再生与回用(再生废水的城市回用、再生废水的工业回用、再生废水的农业回用)

八、环境管理与规划概述

【环境管理定义的内涵】

1. 环境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各级政府是环境管理的主要实施者。

2. 环境管理的主要任务既包括污染行为的直接控制和管理,也包括对经济结构、社会经济规划、产业政策等宏观社会经济行为的战略调整和控制。

3. 环境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

【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环境保护的“三十二字”方针:全面规划、布局合理、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三同步、三统一”方针

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实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

【环境规划的原则】以生态理论为科学指导的原则;以经济发展为战略依据的原则;区域性

原则;预防为主的原则环境的标准

【环境规划的基本程序】编制环境规划的工作计划;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环境预测分析;确定环境规划目标;进行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环境规划方案的申报与审批;环境规划方案的实施

【环境规划的作用】

环境规划是实施环境保护战略的重要手段;

环境规划是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环境规划是实施有效管理的基本依据;

环境规划是改善环境质量、防止生态破坏的重要措施。

九、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的内涵】从本质上来说,清洁生产是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的环境策略,减少或者消除它们对人类及环境的可能危害,同时充分满足人类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生产模式。

【清洁生产的内容】

1. 清洁能源:常规能源的清洁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新能源的开发,节能技术等

2. 清洁的生产过程:少用不用有毒有害原料,中间产品的无毒无害,减少生产中的危险因素,采用少废无废工艺,物料循环使用,简便操作,完善管理。

3. 清洁的产品:节约原料和能源,少用昂贵稀缺的原料,利用二次资源,使用不危害人体和生态,易回收、复用和再生,合理包装,使用功能合理,使用寿命合理,报废后易处理易降解。

【清洁生产的评价方法】

技术评价(技术先进性;技术安全性、可靠性;技术成熟程度;对设备的要求;操作控制的难易实施清洁生产的审核)

经济评价

财务评价:在企业层次上分析测算项目的效益和费用,考察项目的获利能力、清偿能力以及外汇效果等财务情况;

国家经济评价:从国家整体角度考察项目的效益和费用,用影子价格、影子工资、影子汇率

和社会折现率计算分析项目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净效益。

环境评价

基本指标:原材料消耗、能源消耗、水消耗、废水(气、渣)的排放量、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

特殊指标:有毒有害原料用量和去处、稀缺资源的使用量,二次资源的使用。

延伸指标:原材料和包装材料的环境性能、产品寿命和耐久性、产品的回收性复用性和可再循环性、产品在环境中的可降解性。

【实施清洁生产的审核】

准备阶段:思想,组织,物质

审核阶段:考察,查询,实测,校验

方案阶段:制定目标,制定方案

实施阶段:执行方案

【循环经济的概念】所谓循环经济(recycle economy)即再经济发展中,遵循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

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的根源在于自然资本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提高自然生产率。

【循环经济的三大原则】

3R原则: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

减少废物优先原则(减量化)

优先顺序: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最终处置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护与期待 摘要 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世界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因为经济的发展,各种污染等有害环境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而大部分人都没有意思到这个问题,仍然随意丢弃垃圾,乱砍滥伐,排放污物等。因为人类的无知,使得我们这个美丽家园从此不再美丽,使得原本郁郁葱葱的森林,变成了一望无际,见不着边的空地。如何能使得这个问题得以改善?最好的方法就是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的到有效的保护。 关键字:环境保护;污染;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法 一、环境 1. 我国的资源 1.1 什么是资源 资源是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前者如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后者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劳动和土地,是财富两个原始的形成要素。”恩格斯的定义是:“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373页,1995年6月第2版。)马克思、恩格斯的定义,既指出了自然资源的客观存在,又把人(包括劳动力和技术)的因素视为财富的另一不可或缺的来源。可见,资源的来源及组成,不仅是自然资源,而且还包括人类劳动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还包括人力、人才、智力(信息、知识)等资源。据此,所谓资源指的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它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或能够给人类带来财富的财富。或者说,资源就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种可以用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石油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 1.2我国境内的资源分类 (一)按性质分类 ①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一般是指一切物质资源和自然过程,通常是指在一定技术经济环境条件下对人类有益的资源。 自然资源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从资源的再生性角度可划分为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 再生资源:即在人类参与下可以重新产生的资源,如农田,如果耕作得当,

环保知识资料

学生环保知识资料 点子1: 我们所关注的环境问题:水资源的紧缺 我们认为可以改进的方法: 1、可以把用过的但相对比较干净的水冲马桶、擦地板或者浇花。 2、用水间歇可以把水龙头关上,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3、少量的衣服用手洗,避免洗衣机洗时使用大量的水。 4、洗澡时,将开头空房的冷水积蓄起来,可以洗衣服或别的用场。 我们的改进方案所面临的问题: 1、等待二次使用的水平时放在哪里。 点子2: 我们所关注的环境问题:电资源的节约使用 我们认为可以改进的方法: 1、没人或没必要的时候,不开灯、不使用空调。 2、离开房间后随手关灯。 3、同一个房间,在采光情况良好的情况下,不用开两盏灯。 我们的改进方案所面临的问题: 同学们有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只要我付得起电费,让自己舒服一点,多用点电有什么关系。 点子3: 我们所关注的环境问题:塑料袋的使用 我们认为可以改进的方法: 1、不随便扔塑料袋,对大自然有害。 2、超市里的塑料袋可以当垃圾袋。 3、买菜时少要塑料袋,或自备布袋或篮子。 我们的改进方案所面临的问题: 大家图方便和美观,不愿意使用布袋或篮子。 点子4: 我们所关注的环境问题:节约汽油,保护环境 我们认为可以改进的方法: 1、能坐公交车上下学的,就不用专车接送。 2、去很近的地方办事,就步行或骑自行车去。既环保又锻炼身体。 我们的改进方案所面临的问题: 1、学习太紧张,时间不多。 2、同学们有虚荣心,觉得家中有汽车接送才够档次,如果坐公交车有些丢人 低碳环保资料 “低碳生活”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人类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态环境,人类意识到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是形成气候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生活”理念还顺应了人类“未雨绸缪”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低碳生活”告诉人们,你可以为减碳做些什么? 低碳“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只要你愿意主动去约束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你就可以成为低碳一族、环保达人。当然,低碳并不意味着就要刻意去节俭,刻意去放弃一些生活的享受,低碳不以影响身体健康、降低生活质量为代价,只要你能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到

奥鹏东财2020年3月课程考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

奥鹏东北财经大学网络考试复习练习题及答案 单选题 1.确定环境已经被污染的标准依据是()。 A.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B.污染物排放标准 C.环境质量标准 D.环境基础标准 答案: C 2.按照突发事件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突发环境事件的IV级是( )。 A.一般环境事件 B.较大环境事件 C.重大环境事件 D.特别重大环境事件 答案: A 3.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适用对象不包括()。 A.综合性规划 B.专项规划 C.建设项目 D.政策 答案: D 4.我国《宪法》第26条第一款的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 A.污染和其他公害 B.污染 C.污染和各种公害 D.污染和生态破坏 答案: A

5.被理论界誉为我国环境基本法的立法是()。 A.《环境保护法》 B.《环境影响评价法》 C.《循环经济促经法》 D.《清洁生产促进法》 答案: A 6.从国际环境法的渊源看,《斯德哥尔摩宣言》和《里约宣言》属于()。 A.国际环境条约 B.国际习惯 C.一般法律原则 D.软法 答案: D 7.1972年,国际学术性组织“罗马俱乐部”在其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中提出了著名的( )。 A.环境优先论 B.经济优先论 C.可持续发展论 D.经济负增长轮 答案: A 8.下列关于环境标准的论述错误的是()。 A.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是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的依据 B.污染物排放标准有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之分 C.环境标准是依据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种技术指标和规范的总称 D.地方标准不是强制性标准 答案: D 9.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坚持()。 A.属人主义原则 B.属地主义原则 C.保护主义原则 D.属人和属地主义相结合的原则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考试资料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考试资料 1.自然资源:凡是自然物质经过人类的发现,被输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耗过 程,变成有用途的,或能给人以舒适感,从而产生有价值的东西。 2.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 蕴藏量:资源蕴藏量等于已探明储量与未探明储量之和,是指地球上所有资源储量的总和。 4. 环境承载力: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危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 5. 水体自净:经过水中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并恢复到污 染前的水平;狭义的定义指水体中的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而使得水体得以净化的过程。 6. 农业生态系统::由一定农业地域内相互作用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构成的功能整体,人类生产活动干预下形成的人工生态系统。 7. 立体种养技术:是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水域中)或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进行立 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并巧妙地借助模式内人工的投入,提高能量的循环效率、物质转化率及第二性物质的生产量,建立多物种共栖、多层次配置、多时序交错、多级质、能转化的立体农业模式。 8. 物质循环与再生规律:是指H,O,N,P,S等元素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从生 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化学循环再生规律是囊括自然界中动植物普遍存在地一种固有的,遵循自然动态循环法则而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交替更新,能量转换的运动规律。 9. 可持续农业环境保护:农业发展必须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 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和农民的收入水平,降低农村贫困比例,以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全面的发 填空题 1.物质的输入输出规律又称为协调稳定规律,它涉及生物、环境和生态三个方面。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指出,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3.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从而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环保知识宣传培训资料

环保的基本知识之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环保工作的重要性 第一、几个有关环保的概念。 环境保护是我国确立的一项基本国策。环保是环境保护的简称。 1、什么叫做环境我们平常所说的环保究竟保护的是什么 环境保护中的“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生活和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 它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乡村等。 2、什么是环境污染 由于大气、水、土壤等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还有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所以人类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会自然的降低,这种现象叫做环境的自净作用。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环境污染。 也就是说: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环境污染要素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 水体污染:主要是从油船与油井漏出来的原油,农田用的杀虫剂和化肥,工厂排出的污水,矿场流出的酸性溶液;它们使得大部分的江河海洋湖泊都受到污染,结果不但海洋生物受害,就是鸟类和人类也可能因吃了这些

生物而中毒。 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平衡,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水污染主要有哪几类物质?主要有油的污染,酚、氰化物、硫化物的污染,酸碱的污染,重金属的污染,固体、悬浮物的污染,有机物的污染,营养物质的污染和热污染。 土壤污染:垃圾的清理成了各大城市的重要问题,每天千万吨的垃圾中,好些是不能焚化或腐化的,如、橡胶、玻璃等人类的第一号敌人。 空气污染:这是最为直接与严重的了,主要来自工厂、、发电厂等等放出的一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每天都有人因接触了这些污浊空气而染上呼吸器官或视觉器官的疾病。 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由于我们的活动经常可能会遇到造成环境污染,如: 人们常说的“白色污染”主要指的是废弃塑料包装物所造成的污染。要减少“白色污染”我们就应该(自觉地不用、少用难降解的塑料包装袋),乱扔塑料垃圾,尽量是少使用塑料制品。 使用复印机时,复印机的带高电压的部件与空气进行化学反应产生的臭氧(对人体健康有害),经常接触、使用复印机对人体健康无益。 另外一个就是我们在平时工作中所说的工业“三废”是指废水、废气、废渣;生活中的“三废”是指粪便、垃圾、污水。 生态环境恶化与新资源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是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严重

环境保护法考试复习题

环境保护法作业题 一、名词解释 1. 环境:P2 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问题:P3 指由于自然界或者人类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者生态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身体健康以至生命安全及其它生物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3.环境保护: P14 指采取行政、经济、科学技术、宣传教育和法律等手段,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环境更符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4.国际环境问题: P371 也称全球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是指超越主权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区域性的和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5.环境监督管理体制:P37 指国家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这些机构之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限的划分。 6.限期治理制度P96 指对污染严重的项目、行业和区域,由有关国家机关依法限定其在一定期限内,完成治理任务,达到合理目标的规定的总称。 7.“三同时”制度P84 指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一切建设项目,必须依法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 8.环境影响评价制度P79 狭义的环境影响评价,指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开发建设活动,事先对拟建项目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定,并提出防治对策和措施,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9.环境标准P101 指为了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健康和社会物质财富,依据国家有关法律的规定,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依法定程序所制定的各种标准的总称。 10.环境监测P109 指人们对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和发展的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监视性测定的活动。它是通过对环境质量某些代表值进行长时间监视、测定,以掌握环境污染状况和判明环境质量好坏。 11.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报告及处理制度:P99 指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单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与破坏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的规定的总称。 12.水土保持:P154 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13.水土流失:P154 指土壤在水的浸润和冲击作用下,土壤结构发生破碎和松散,随水流动而散失的现象。 14.环境噪声:P242 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15.农药污染:P283 因生产、运输、销售、存放或者施用化学 农药而污染环境,以致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引起人或动、植物急性或者慢性中毒的现象,称农药污染。 16.野生动物:P144 野生动物法所保护的野生动物,是指珍贵、 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17.大气污染:P194 指由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其他活动,向大 气环境排入有毒、有害物质,使其物理、化学、生物或者放射性等特性改变,导致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质量下降,进而危害人体健康,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害的现象。 18.听证程序P320 指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在对重大案件做出 行政处罚决定之前,由该行政机关的非本案调查人员主持,当事人参加对案件进行指控和申辩,以获取证据的过程。 19.行政处分 P324 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按照行政隶属关 系,依法对在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中违法失职,但又不够刑事惩罚的所属人员的一种行政惩罚措施。 20.环境保护法中的刑事责任 P351 指个人或者单位(包括法人 和其他组织)因违反环境保护法,严重污染或者破坏环境(含自然资源),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触犯刑法构成犯罪所应负的刑事方面的法律后果。 21.无过错责任 P334 指一切污染危害环境的公民、法人,只要 对国家、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客观上造成了损失(包括财产、人身损失),即使主观上没有过错,也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22.行政处罚情节 P303 指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对破坏或者 污染环境者实施行政处罚时,作为处罚轻重和免予处罚的各种情况。 23.行政处罚 P297指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对违反环境保护法 而破坏或者污染环境,但又不够刑事惩罚的单位或者个人实施的一种行政惩罚措施。 24.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25.排污权交易:是指排污单位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下,以排污指标为标的进行交易。 26.现场检查制度: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有权对管辖范围内的排污单位(包括个人)进行现场检查。 27.公害的民事责任:指公民、法人因污染危害环境而侵害了公共财产或者他人的财产、人身所应承担的民事方面的后果。 二、填空题 1、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将人类环境加以分类.例如,从环境形成 的要素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从环境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P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 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P1 3、由于自然界的运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称原生的或者第一类环 1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实现,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必不可免的;人为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不是源于科学技术提供资源的速度慢于人类消费资源的速度。与以往的历史相比,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无疑是最先进的,但是,环境危机正是在我们拥有如此空前的技术力量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环境危机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承认技术手段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否认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不论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是要求我们突破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无论以全球范围,还是以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保护生态环境阶段。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我们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关系。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当代人之间能否公平地分配环境保护的成本与利益能否建立一套鼓励人们的环保行为的制度安排,这直接决定着人与自然和谐这一目标的实现;如果当代人之间尚且不能实现某种最低限度的公正,那么,我们就很难指望他们会真正关心遥远后代的利益,因此,当代的集体努力与人人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我们共同的未来》把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这是由于使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这是人作为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贫困是对这种权利的剥夺,它使人作为的价值得不到实现。同时,贫困与破坏环境往往是互为因果的。因此,消除贫困,减少贫富差距是实现代内平等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要达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保护好环境。 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

公司环保培训材料

公司环保培训材料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环境保护管理相关知识 第一讲:学习环境保护法规与标准的意义: 一、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 二、是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准则: 1、宪法中的环境条款 2、环境法律(基本法、单行法) 3、环境行政法规 4、国务院部门环境规章 5、地方性环境法规 6、地方政府环境规章 7、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8、其它部门法中的环境条款 9、与环境保护管理有关法律法规 10、我国加入或签署的国际环境公约 11、环境标准 12、企业规章 一、宪法中对环境保护的规定: 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惜野生动物和植物: 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一切使用土地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地利用土地; 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它 公害; 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 二、环境法律(基本法、单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三、环境行政法规(国务院发布的条例) 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防治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 海洋倾废管理条例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自然保护区条例 四、国务院部门环境规章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 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 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处理程序规定 全国机动车尾气排放监测管理制度 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暂行办法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有关问题的答复 医疗污水处理技术指南 五、地方性环境法规 辽宁省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辽宁省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 辽宁省环境保护条例 辽宁省乡镇企业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六、地方政府环境规章

(完整版)《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大纲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学时:72 专业:地理教育专业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包含了五部分内容:地球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当代资源与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和环境伦理观,保护环境的行政、法规、经济和技术手段,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相当全面地阐述了地球生态系统的特点及工业革命以来面临的环境问题,介绍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和实质,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环境伦理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人类行为方式的重大影响,在提出问题和介绍战略思想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各种手段和措施,特别重点介绍了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可以说这些内容涵盖了当今国内外保护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所有热点问题,学生建立了这样的基础,就有可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学习并进行实践,为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贡献。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课程性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我校地理教育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该课程讲授涉及环境的一些基本问题,普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及实践途径,理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掌握环境污染的防治方法。它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环境科学的产生背景及其要解决的当前人类所面临的重大资源和环境问题;明了

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由来和目前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掌握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环境污染控制和管理的各种手段和方法;掌握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价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了解环境科学专业的知识框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专业基础,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和今后形成合理的环境科学知识结构。 教学目的: 1.要求了解地球环境的基本特征及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了解当前人口发展状况及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 2.要求了解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和资源短缺问题。 3.了解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内涵、特征,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传统发展理论的创新;掌握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了解国内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些做法。要求了解环境伦理学的基本观念和主张。 4.要求了解保护环境的主要途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各种手段和措施。 5.认识清洁生产的重要性,重点了解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在自己专业领域自觉渗透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期培养学生高度的人类环境忧患意识、环境保护责任感和正确的环境伦理道德观。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篇地球环境与生态系统 目的与要求: 1.掌握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的基本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练习题答案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 1、(单选题)下列关于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o
A.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三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的向人民法
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o
B.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无关利益方无权
起诉
o
C.经登记的社会组织有权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o
D.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
民法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正确答案:D
? 2、(单选题)《环境保护法》中直接体现预防为主原则的环境法基本制 度是( )。
o
A.环境事故报告制度
o
B.限期治理制度
o
C.“三同时”制度
o
D.排污收费制度
正确答案:C
? 3、(单选题)《环境保护法》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 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 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 )。
o
A.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
o
B.追究其刑事责任
范文.

.
o
C.按日连续处罚
o
D.按日连续处罚且向社会公布违法者名单
正确答案:A
? 4、(单选题)下列关于重点排污单位信息公开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o
A.重点排污单位不公开或者不如实公开环境信息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
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公开
o
B.重点排污单位不公开或者不如实公开环境信息的,应予罚款,但不得
公告
o
C.重点排污单位应当接受社会监督
o
D.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
正确答案:B
? 5、(单选题)根据《环境保护法》规定,关于公民环境保护义务的说法 不正确的一项是( )。
o
A.《环境保护法》对公民的环境保护义务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
o
B.《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公民采用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
o
C.公民应按照规定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放置
o
D.公民应当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正确答案:A
? 6、(单选题)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污染环境和 破坏生态行为的,有权( )。
o
A.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举报
o
B.举报
o
C.制止
范文.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姓名:学号: 摘要: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该着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发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的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前提,保护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延续的保证。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温室气体,白色污染 1.新形势下环境保护的现状 1.1 关于环境保护的理论性描述 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顾名思义,即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实践活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随着近年来工业的飞速发展,环保问题又一次引起来人们的认识,环保机构、相关律法进一步得到了完善。 1.2环境现状 我国的环境状况可以概括为: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仍在恶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多项进展,但形势仍然非常严峻。 2.环境破坏的突出表现的几个方面 2.1土壤遭到破坏、淡水资源受到威胁 据国内相关机构调查报道,由于近年来过度的开发,导致一些耕地的肥沃程度在降低,森林植被的消失、土壤剥蚀情况十分严重。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引得不到科学的处理而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飘尘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这些都从某种程度上妨碍了土壤的正常功能,降低作物产量和质量,还通过粮食、蔬菜、水果等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的。 2.2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 温室效应严重威胁着全人类气温的升高也将对农业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因此,西方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应加强能源节约技术的转让进程。我们特别应当采用经济鼓励手段,使工业家们开发改进工业资源利用效率的工艺技术。 2.3 地球生物的多样性减少,生存面临挑战 由于城镇化的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森林减少和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自然区域变得越来越小了,这就导致了数以千计物种失去了原有的生态环境,进而走入灭绝的边远。然而一些物种的绝迹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多样性。 2.4 地表森林面积锐减

环境保护法考试复习资料全部要点

一、判断题 1.环境依据其形成的要素不同进行划分,分为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2.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对故意实施破坏或者污染环境行为,一般都规定应当追究其行政责任,对过失行为,在一定条件则规定√不予追究。 3.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按环境问题造成的危害后果进行划分的。× 4√.环境保护法中的行政制裁,分为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两大类。 5.行政处罚具有时效性,即指违法行为在5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 6.行政处分是指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对破坏或者污染环境者实施行政处罚时,作为处罚轻重和免予处罚的各种情况。× 7.环境保护法规定了两类行政处罚形式,即对破坏环境者与对污染环境者的行政处罚。√ 8.连带责任是指受害者不必提出包括致害者由过错等证据,只须提出致害者已有污染危害环境行为等表面证据,和自己受损失是由于致害者排污行为所致的事实,赔偿要求即告成立。× 9.国际环境保护法调整的范围包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整个地球环境,以及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外层空间环境。√.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是国际环境法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10 .环境保护法的溯及力是指环境保护法对其生效以前的行为和事件是否有效力的问题。√11 ×.限期治理的内容包括限期治理目标和限期治理对象。12 √13.环境保护补助资金主要用于补助重点排污单位治理污染源以及环境污染的综合性治理措施。14.排污单位必须如实填写申报登记表,经本单位主管部门核实即可,不需报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15.临时排放许可证的有效期限最长不得超5年。×√16.土地调查包括土地权属调查、土地利用形状调查和土地条件调查。×17.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经历了创建、恢复和快速发展三个阶段。×.海洋环境污染损害具有污染源多、分布广泛、危害后果严重、扩散范围大和可与环境隔离等特点。18 √19.行政处罚是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对于承担行政责任者给予惩罚的单方行动,不依相对人的意志为转移。 .公开原则是指设定或者实施行政处罚,必须根据破坏或者污染环境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决定给予行政处20 ×罚轻重的程度。 ×21.环境监测按其目的可以分为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监督监测两类。 .按环境问题造成的危害后果划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22× ×23.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是按照形成环境的要素不同进行划分的。 24.电磁性噪声、固定噪声源、流动噪声源等的划分是按照环境的噪声源划分的。× 25×.对固体废物实行“三化”管理是指对固体废物的安全化和高效化管理。 26.英国是最早提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 27.公害民事责任的形式包括责令停业和赔偿损失。× 28.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整个地球环境,以及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外层空间环境是国际环境保护法调整的范围。× √29.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是环境保护法中的两类行政制裁。30.警告是最轻的行政处罚形式,只能单独适用。√31.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是依据环境构成要素的不同进行划分的。×32.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和赔偿损失是对企业职工进行行政处分的形式。× 33.我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是1982-1987年。× 34.连带责任是指受害者不必提出包括致害者由过错等证据,只须提出致害者已有污染危害环境行为等表面证据,和自己受损失是由于致害者排污行为所致的事实,赔偿要求即告成立× 35.过失责任是指一切污染危害环境的公民、法人,只要对国家、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客观上造成了损失,就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即使主观上没有过错。×36.草坪和草坡是《草原法》所称的草原包括的内容。×37.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及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是环境保护的两个内容。√ 38.环境保护法在空间的适用范围,是指环境保护法在哪些地域范围内发生效力。√ 39.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有重大变化或者改变排放方式、排放去向时,需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履行变更登记手续。√40.综合管理与分部门管理相结合是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实行的管理体制。√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论文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论文 当前,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对于我国的 __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作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尤其是对于我国来说,在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实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是能够实现人与资源之间的协调,还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环境保护效率的提升,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政策。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已经是改善了部分地区的环境状况,但是整体的环境状况还是处于一种恶化的状态,并且这种状态还在持续的恶化当中。同时,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 __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大气污染问题 在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中表现最为明显,居民感受最为强烈的就是大气污染问题,特别是空气质量较差,大气污染严重,对于居民的身体健康也是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造成我国大气污染严重最为主要的原因在于汽车尾气、煤炭的燃烧以及其他污染气体的过量排放造成。有数据表明,我国的酸雨出现频率不断提升,我国已经成为酸雨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我国的雾霾问题已经逐步扩散,不仅是

我国的北方地区遭受雾霾的影响,南方部分地区以及一些中西部地区也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雾霾问题。 (二)水资源问题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水资源的短缺、污染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水资源数量和质量,已经在部分地区出现了用水困难的问题。虽然经过我国“南水北调”、“西水东调”的战略性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种情况,但是我国工业污染和废水处理的有效性较低,造成我国水资源仍是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严重的威胁到了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的引水质量和数量。 在我国的环境污染中,还存在土地恶化问题,植被覆盖率不高的问题以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对于我国人民的生活产生了较为不利的影响,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问题,急需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才能造福子孙后代,实现我国的健康发展。 (一)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通过在我国实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能够使得能源、水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合理利用,不仅是能够避免资源浪费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练习题答案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单选题)下列关于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o A.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三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的向人民法 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o B.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无关利益方无权 起诉 o C.经登记的社会组织有权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o D.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 民法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正确答案:D ?2、(单选题)《环境保护法》中直接体现预防为主原则的环境法基本制度是()。 o A.环境事故报告制度 o B.限期治理制度 o C.“三同时”制度 o D.排污收费制度 正确答案:C ?3、(单选题)《环境保护法》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 o A.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 o B.追究其刑事责任

o C.按日连续处罚 o D.按日连续处罚且向社会公布违法者名单 正确答案:A ?4、(单选题)下列关于重点排污单位信息公开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o A.重点排污单位不公开或者不如实公开环境信息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公开 o B.重点排污单位不公开或者不如实公开环境信息的,应予罚款,但不得公告 o C.重点排污单位应当接受社会监督 o D.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 正确答案:B ?5、(单选题)根据《环境保护法》规定,关于公民环境保护义务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o A.《环境保护法》对公民的环境保护义务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 o B.《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公民采用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 o C.公民应按照规定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放置 o D.公民应当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正确答案:A ?6、(单选题)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行为的,有权()。 o A.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举报 o B.举报 o C.制止

浅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新编版)

( 安全论文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浅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新 编版) 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

浅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新编版) 摘要: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务。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含二个重要的内涵:一是需要,

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将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指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与限制,要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没有限制的发展,便不能持续。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急的。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竞相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通过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维持较高消费水平的需要。工业生产虽然增长了几十倍,但却出现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贫困加剧和各国发展失衡的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自考复习资料章节重点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章节复习重点 第一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总论(重点) 第一章绪论(基础)(非重点) 重点难点:1我国环境保护法中“环境”的定义;2环境问题的分类(可简答可论述);3自然环境的破坏、环境污染;4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中“环境”的范围与环境科学中“环境”的范围不同与差异(P5)◇ ⑴环境的一般概念,是指相对于某一个中心事物而言的,即围绕某个中心事物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便构成某一中心事物的“环境”。 ⑵我国《环境保护法》把“环境”定义为“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 素的总体”。 ⑶相同点:“环境”在法律上的定义必然是以环境科学关于“环境”的定义为依据的,且在质的规定性方面,二者是一致的。 ⑷不同点: 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把环境作为法律的保护对象 看待的,其概念和范围必须明确和具体,而且把环境所包括的主要因素作为法律的保护对象,尽可能具体、明确地作出列举规定。 ②从环境科学的理论来说,一切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环境要素、成分、状态都是人类环境系统的组成部分,都是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但是,整个自然界和无限的宇宙不可能都成为法律保护的客体。作为法律保护的客体,除了必须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发生影响以外,还必须是人类的行为和活动所能影响、调节和支配的那些环境要素。作为法律保护的自然客体的范围,只能是那些人类活动能够影响、调节或支配的自然客体,凡是人类不能对其产生影响的自然物,即使它与人类生存有关,也不属于法律保护的范围。 ③人类把环境作为法律保护的客体,其最根本的目的是从整体上保护生命维持系统的功能,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 ④某些自然物存在于自然界具有环境功能时,它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自然客体,当其脱离自然界失去环境功能时,就不再属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保护客体,而可能成为民法的保护对象。 补充: 人类环境这个概念是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 按照环境要素的形成,可以把人类环境分成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环境科学中最常用分类。 按照环境的功能不同,可以把人类环境分成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我国宪法采用此分类。 按照环境范围的大小,可以把人类环境分成室内环境和村镇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按照环境的不同要素,可以把人类环境分成大气环境和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地址环境。既是自然环境要素,又是自然资源:土壤,阳光,水,草原,森林,野生动植物。 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P7) 人类同环境的关系可以作两个方面的最基本的概括: ⑴人类是环境的产物 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同整个生物界一样,要完全依赖于地表的环境条件。 如地表大气中氧的形成,一切动物离开氧气便不能生存、臭氧层的形成也是地球生命存在的先决条件之一、对人体血液成份所作的科学测定表明,人体血液含有60多种化学元素,而且其平均含量同地壳各种元素的含量在比例上惊人地相似。 ⑵人类又是环境的改造者 人类能通过劳动,通过社会性的生产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大规模地改造自然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人类——环境系统工程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 为了维持人类环境系统的动态的平衡,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不超过两个界限:⑴从自然界取出的各种资源,不能超过自然界的再生增殖能力; ⑵排放到环境里的废弃物不能超过环境的纳污量,即环境的自净能力。 如果超出这两种界限,就会打破生态系统的正常平衡,一方面造成资源枯竭,一方面使环境质量恶化。 环境保护应该遵循的自然规律主要是生态学的规律。 生态学的概念是由德国人伊*海克尔在1866年提出的,研究动物同有机和无机环境的全部关系。后来被定义为: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把主体从动物扩大这整个生物界。 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人与生物圈”的研究列为全球性课题,强调从宏观上研究人与环境的生态学规律。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3 生态系统的组成○(P11)(单选或多选) 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界里由生物群体和一定的空间环 境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综合体系。每个生态系统就是生物界活动的基本单元,人类便处于由各种生态系统组成的生物圈内。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 ⑴生产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及单细胞藻类。在生态系统中居于重要的地位。 ⑵消费者。消费者是指所有的动物。一级消费者是以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以草食动物为食的是二级消费者;以二级消费者为食的食肉动物是三级消费者。有的动物包括人类是杂食者,既食植物又食动物,称为混合消费者。消费者虽然不是有机物的直接生产者,但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转化过程中处于中间环节,因而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⑶分解者。分解者主要是指有分解能力的各种微生物,也包括一些腐生性动物,如白蚁、蚯蚓等,其作用是保证生态系统的循环,也是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⑷无生命物质。无生命物质包括自然界各种有机物、无机物和自然因素。如阳光、水、土壤、空气等,为生物提供了必需的生存条件。 4 生态系统的功能◇P12 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全部生命需要的能量都来源于太阳。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⑵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其中最主要的是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它们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非常密切。 食物链概念◇ 形成一条以食物把各种生物连结起来的锁链,叫做食物链。 营养级概念◇ 在食物链上的各个环节称为营养级。一般有4至5个营养级。 1/10定律(P13)◇ 是指低位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通过自身新陈代谢要消耗一部分,而剩余的能量又只1/10被上一营养级所利用(即1/10定律)。 生物放大(P13)◇ 同一食物链上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 象称为“生物放大”。 生态平衡○ 在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它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种类的组成和各种种群的比例以及不断进 行着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学上把这种相对稳定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自然因素,如火山爆发、地震、海啸、台风、水旱灾害、泥石流等,都可以在短期内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为因素,如建造大型工程,从而大规模改变环境条件;大量毁坏植被,从而改变生物的生境;向环境中大量排放有毒污染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