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五年级语文清平乐村居[人教版]

五年级语文清平乐村居[人教版]

五年级语文清平乐村居[人教版]
五年级语文清平乐村居[人教版]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2019-02-19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的几个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1)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所以我通过图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通过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 (2)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在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时,我尝试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由曲引情”――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我自始至终轻轻地播放着一段乐曲。该曲有着优美抒情的曲调,轻快舒展的节奏,诗一般的音乐语言。学生一听乐曲,仿佛置身之中,恬静、愉悦、向往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这时,再学古诗,学生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学完全诗后,我再让学生一边聆听乐曲,一边展开想象。此刻,学生伴随着二胡、琵琶、提琴齐奏所发出的柔美的音响,浮想连翩……一幅悠闲自在的农家生活图,顿时呈现在学生眼前。 (3)帮助学生“由读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尽管整堂课我都努力地按照设计时的想法在做,但备课还是显得过于理想化了些,没有更多的考虑自己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所以整篇课文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还是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前面松了些,后面有些赶。另外,在让学生朗读上也有“蜻蜓点水”之嫌。有些浮于表面,显得程式化了。如果时间安排更好的话,应该照顾到整个班级学生的朗读,并有针对性地指导。更好地来体现备课中的“由读引情”的理念。最后,课件设计中也有小小的不足,安排教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26、清平乐村居优质课说课稿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26、清平乐村居》优质课说课稿 古诗词教学的五重境界 清平乐村居一课的设计意图 南通市实验小学褚嘉耘 人类的发展是不能割断历史的,是有根的。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努力挖掘中国母语的“根性”来营养儿童。而古诗词恰恰是这种“根性”的浓缩、精粹,是营养儿童言语生命的佳品。近年来,我们致力于古诗词的教学研究,尝试着概括出古诗词教学的五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吟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第一重境界,也是古诗词教学的根本途径。古诗词语言凝练,情辞并发,意境深远,同时又兼具音乐的特质,一唱三叹,余味无穷。因此,我们倡导古诗词就要用古诗词的方式来教,要把古诗词教成古诗词。吟诵是古诗词披文入情,披文解义的入口,同时它又是化我入诗,内化于心的入口。在《清平乐村居》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让吟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其特有的教学功效。初读吟诵,在于熟悉字面,疏通

诗句,直觉感受;反复吟诵,在于体味品悟,具象入境,加深感受;熟记吟诵,在于情感体验,蓄势而发,抒发感受。 第二重境界:品 古诗词创作的年代十分久远,再加上篇幅短小,用字遣词非常精炼。有时甚至和我们平常说话、写作不大一样。所以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要注重字词的品味。它有三个层面,一是“扎扎实实”,也就是做到生字音形义联系实在,识读写用实在;二是“知冷知热”,也就是字词的教学要注意情感温度的饱满;三是“有源有脉”,也就是字词的教学要注意汉字背景文化的渗透。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根据字词的特点,采取集中和分散识字相结合,突出了“翁媪”的部首表义特点,“吴音”的地域文化特点,并借助了词典(“无赖”)、插图(“相媚好”)等媒体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剥”)来辅助教学。细细地品,品出了“最‘喜’小儿无赖”、“‘醉’里吴音相媚好”特有的韵味和魅力。 第三重境界:象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古诗词的这种画面感是由所描写的具体物象呈现出来的。古诗词教学依文而想,具象成画,是第三重境界。物象是诗词中静

小学五年级语文 26清平乐村居

26清平乐村居 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朗读和背诵课文。 2.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多层次阅读中体悟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优美。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先请同学们伸出你的小手,和我一起来写课题。(师板书) 2.这是一篇新课文,谁来把课题读一遍。 ▲对:真好,读正确了。 ▲错:可以,五个字读对了四个字。谁能告诉我,这个字还有什么读法?(yuè)对了,这个地方应该读——(yuè)。“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你再读一遍好吗? 3.读到“村居”,我们就想到了农村。能告诉我,在你的脑海中,农村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4.读到“村居”。我们也会自然而然想起清朝高鼎的那首《村居》。草长莺飞——(生接着背,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5.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呀,又是一番情景,那就让我们走进这里吧!二、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1.打开书到142页,作为高年级的同学,老师相信你们的读书能力。先解放读一读,要读得字正腔圆。说“字正”,音要读得准。“腔圆”,要听你的声音的圆润与洪亮。开始吧!(生解放读课文) 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①好的,现在谁来把课文给大家读一读?其余同学可要认真听哦,他读的时候,自己也要在心中跟着念,把每个字给念准了。 ②相机引导: ▲书后的三个生字念准。“翁、锄、莲” ▲翁媪、“溪头卧剥莲蓬” ③字都念准了。现在,谁愿意看着屏幕读读?在他读之前,老师有一点小建议。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这首词分两段,以空行为标记。我们称为上阕和下阕,也可以叫上片和下片。上下两片之间停顿稍长一些。开始吧! ④你瞧,这“小、草、好、媪”,读得多好!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字正腔圆地读一读。 3.打着节拍念词。 二、精读课文,品悟词意。1.(出示插图)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还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联系插图,哪些句子你自己就能读懂? ▲茅屋青草图: 刚才她看到的这幅画中有茅屋,诗中说——(茅檐)。特点是——(矮小)所以你会读呀!诗句中的这句“茅檐低小”你用自己的话理解出来了 “青青草”:你发现了最精彩的。“青青草”是怎么样的草?不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而是——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窦桂梅清平乐村居课堂实录

窦桂梅教授《清平乐·村居》课堂实录 师:板书:居 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什么? 生:想到房子。 生:想到家。 师:板书:吴音 “吴音”什么意思? 生:(读书后注释)江西上饶地方口音,在春秋时代该地区称吴国,故叫“吴音”。和北方的语言相比较有轻细、柔软之特点,常称“吴侬软语”。 师:(纠正读音)上饶.(shànɡ ráo)吴侬.软语(wú nónɡ ruǎn yǔ)再读一读生:读。 师:“吴音”泛指江苏、浙江方言。我们泰州在江苏,泰州方言也属吴音。我想听听同学们用方言向老师问好。谁来试试? 生:(用普通话)“窦老师,您好!” 师:不是方言,跟窦老师的北方话没多大区别,我想听方言。 生:(用方言)“窦老师啊,你好啊!” 生:窦老师啊,你真漂亮啊! 师:哎哟哟,真好哎! 出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师:“破阵子”是词牌名,词牌名表示一种节奏,一种情境。词的作者是。生齐读:辛弃疾 师引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师:放音乐。(一段描绘古战场的音乐)从音乐声中你听到了什么?谈谈你的感受。 生:我听到了战场上的声音。 生:我听到了金戈铁马。 师:是啊,气吞万里如虎的战场。下面我们再听一段音乐。放音乐。(一段舒缓的江南丝竹)谈谈你们听后的感受。 生:舒缓的音乐。 生:动听的音乐。 师:可是哪一首的词牌呢? 生:卜算子 师:还可以是哪一首词牌? 生:清平乐。 师:板书:清平乐 生:读“清平乐” 师:(将题目补充完整)我们一起来读读题目。 生:读“村居”。 师:读了“村居”,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农村里的房子。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的房子。我想到了一首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真好。他想到了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一“醉”方显真知味 在教学《清平乐·村居》一课时,如何让学生区体会词中农村的景致、农家的生活?如何感受词人对乡村安宁平静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呢?我有些迷惘。 于是,我便反复品读这首词,以期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能有所体悟与发现;终于,我找到了“醉”这一词眼。我觉得“醉”在词中包含着多重意思,便灵机一动,在教学环节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对翁媪的‘醉’,仅仅是因为喝酒的缘故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大开,回答也是精彩纷呈,概括起来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其一,“醉”在景物美。 学生回答:“我觉得这一对老夫妇是被这里的美景陶醉了。”老师追问:“说得好!那么这里的景物怎么美呢?”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清澈的小溪流,有的说溪边的青草和水中的荷花,有的说周围的青山,还有的说茅草屋。如此乡村美景,就像一幅图画,显得异常清新优美。 其二,“醉”在天伦之乐。 学生回答:“这对老夫妇好像还因为家庭幸福而醉了。”我顺着他的思路继续问道:“是的,和睦的家庭令人陶醉。那么,他们的家庭和睦、幸福吗?”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又被打开了,有的说这对老夫妇一起喝酒,一起亲热地交谈,很恩爱;有的说他们的大儿子、二儿子很勤劳能干,小儿子很顽皮可爱,尽享天伦之乐,怎能不“醉”? 其三,“醉”在自醉中。 学到这儿,我进一步引导学生体悟词情——“这首词,仅仅是这对老夫妇醉了吗?”学生陷入沉思。此时,我出示了这样一段文字:“辛弃疾,山东济南人。他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希望朝廷能收复失地,自己也能有朝一日回到家乡过上平静安闲的生活。而直到晚年,他的梦想也没实现,并且自己遭到投降派的打击,被迫归隐江西上饶地区……” 学生读了这段话,若有所悟,有的说作者喜欢农村幸福安宁的生活;有的说这是作者美好的愿望;有的说作者希望收复失地,让自己、让所有的老百姓都能过上平静的生活……至此,老师水到渠成地总结道:“是啊,此景此情,作者不禁也被感染了。此‘醉’其实也是作者自醉也!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即在本课教学中,抓住一“醉”字,语文味则尽显矣!

小学语文第九册《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九册《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走进名着”中的一篇课文。作者辛弃疾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他的词以气魄宏伟、慷慨悲壮、意境雄奇见长,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这首词就是他归隐江西上饶闲居农村所写,全词46个字,描绘了一幅声色俱佳,生活气息浓厚的农村风俗画:小溪边,茅檐下,白发的老公公和老婆婆醉后亲切打趣,传来吴音软语,大儿锄豆,中儿织鸡笼,都在劳动,只有小儿顽皮贪耍,卧于溪头,手剥莲蓬。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情态得以鲜明、生动地展现。此词迥然不同于那些“金戈铁马”之作,显得淡雅清新,简洁自然,但是,通过对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农村景色与乡村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向往和平,向往统一的愿望,与词人一贯的爱国基调是一脉相承的。其写作特色有三:一、白描手法直陈其事,画龙点睛,甚得其要。二、人物性格鲜明,各具特色,翁媪之“醉”与“媚好”,小儿的“无赖”而“卧”,均可见农民的淳朴。三、语言朴素,笔调轻快,境界疏朗,充分显示辛词中别具一格的风格。 【目标预设】: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朗读和背诵课文。 2.在感知、体验、表达的阅读对话中,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宁静美好。 【重点、难点】: 多层次阅读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宁静美好。 【设计理念】: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教师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追求教法、学法的多样化与有效性,打破传统教学方法,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辅以设疑引导,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走“进”文本、走 “出”文本。 【设计思路】: 采用“体悟”和“诵读”的方法,立足于文本整体,抓住关键词句,并由词句引发、形成灵动的教学板块,让学生沉入语言,一遍一遍地与语言“亲密接触”,激活学生语言活动的主体性,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有情有趣,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活动始终在文本语言的内部快乐行进,同时根据三个维度的要求,适度拓展词人不同风格的诗词,从而使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词人的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1.板书课题。 2.指名读课题。哪位同学把课题读一遍?这个“乐”还有什么读法?清平乐,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呢? 出示小资料:清平乐,词牌名。中国古代,诗人写成了一首词,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这旋律的名称,就是词牌名,它表示的是一种曲调,一种节奏。 清平乐,是词牌名,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真正的题目。所以在书

《清平乐村居》(第一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

醉乡有多浓,忧国就有多深 ——《清平乐村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评析[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6课《清平乐村居》 [教材简析]: 夕阳西下,翠竹木屋,安详而又甜蜜;茵茵绿草,透露着大自然的气息;层层梯田,诉说着田园的忙碌;潺潺小溪,流淌着乡村的恬静。多么充满诗意,多么令人沉醉!这是人们向往中的农村画卷。 整首词分上阕和下阕,词人并无浓墨涂彩,而采用白描手法,却栩栩如生地写出了一家五口的农村生活。构思巧妙,以“小溪”贯穿全词;画龙点睛刻画了“翁媪”和“小儿”;色彩明丽,既有“白发”之白,又有大片的绿——溪中的水、溪上的草、田里的豆苗,甚至我们也能从“莲蓬”想到多姿多彩的莲花还有那无尽的蓝天;更有“醉里吴音”就在这如诗如梦的优美画面上添上了音响、情趣,使之更为亲切动人。这简直就是一张温馨和谐、安定详和的乡村生活动态画卷。 心醉的背后是心忧,是心碎。,那份醉乡就有多浓忧国有多深。此刻,我仿佛正和词人一同站在小溪的对岸,专注地欣赏着这一幅我们共同向往的农村画卷,更清晰地感受着辛弃疾的那一份“醉乡”,那一份“忧国”。 [教学思路]: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本课的教学设计成:线---面---想象----

情感的设计理念。让学生以“溪”为线,了解画面,认识人物,充分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让学生以“色彩”为面,展现了田园的美丽色彩,可以充分的理解这首词的含义。让学生以声音想象为突破,展现了田园优美画面,使的画面“活”起来,让学生进入情景,让学生以作者情感为依托,体会作者的忧国与醉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祥和之美,领悟作者那忧国忧民的壮烈情怀。 [教学过程及评析]: 一、简介体裁,呈现画面的线条美。 1、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体——词。同学们会背词吗?我们以前曾经学过:李清照《如梦令》,苏轼《水调歌头中秋》。指名背诵。 2、背诵这些词,你们发现词与诗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结:词起源于唐朝,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一般为上下阕。 3、现在边听老师朗读这首词,边看老师画出这首词的简笔画。

窦桂梅教授清平乐村居课堂实录

《牧童》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第一首古诗(板书:牧童)师生齐读题目 师:中国古诗讲求的是“景真,意新,诗美,律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领略古诗的魅力。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板书:吕岩) 师:谁了解吕岩,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生:吕岩字洞宾,唐代京兆人。传说是八仙之一。值黄巢起义,携家入终南山学道,不知所终。 师:我们曾经学过一句歇后语,狗咬吕洞宾生:不识好人心 师:吕岩是八仙之一,是一位神仙,流传的故事很多,那神仙怎么会写诗? 生:因为是传说,传说是从现实中提取的。师:懂得多,说得好。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神仙写的是怎样的诗?再读题 生齐读题目 师:注意,“牧”的左边是“牛”,写的时候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要求读通顺,流利,时间一分钟。生自由读师:谁愿意来试一试?生个体读 师:怎么样?(掌声)生:个体读师:诗中还有一个生字找一找。生:“蓑”师:谁来提醒大家学这个字应该注意什么?生:草字头,上下结构,下面是悲哀的哀,多一横。生:它是平舌音,不要念成翘舌师:全班同学一起读顺这首诗生再齐读师:越读越好了。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注意读得正确,读得有节奏。生同桌互读师:同学们在读的时候有什么发现?生:这首诗对仗工整,“六七里”对“三四声”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还有吗?有谁还发现了新问题呢? 生:“横野”是什么意思(板书:横野?)师: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生:我觉得是“广阔的原野” 师:还有不同的问题吗?生:“六七里”有多大?(板书:六七里)师:待会儿我们慢慢的去研究 生:为什么是“卧月”明,而不用“卧明月”?师:(板书:卧明月)生:牧童为什么躺在草地上,而不回家呢?师:你很细心,还很会动脑筋。那我们先来了解牧童是怎样的孩子,就能解决刚才的这些问题?这首诗的题目“牧童”第一句写了牧童是怎样的孩子?请大家再读读诗句,思考这个问题? 生自由读 师:这句是写什么? 生:写景的 师(板书:景)写了怎样的景色?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诗的?你觉得他是怎样的牧童呢?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孤独的孩子。那么大的地方,一个人放牧,很可怜 师:那里看出大? 生:“横野”“六七里” 师:“横野”是怎样的? 生:一望无际的 生:辽阔无边的 师:是的,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查《辞海》,其中“横”有广和远的意思。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 师:六七里?数得清楚吗? 生:数不清 师:我们学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其中“三两枝”,“三千尺”都是不确定的数。“六七里”也是虚指,但可以让人想象到原野的辽阔。谁来描述一下第一句的景色 生:(略) 师:这个“铺”字让你想象到什么? 生:草长得很厚 师:像给大地铺上了绿色的地毯。在这样的画面中,出现了牧童,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呢? 生:我觉的牧童是一个自由的孩子,牛爱怎么走,就怎么走,走到哪里都有草吃,牧童很自由 师:能够联系环境进行想象。还有谁有不同的理解 生:我觉得他还是一个四海为家的牧童,很惬意,无忧无虑。 师:你们的答案和他(第一个)的不同。究

《清平乐 村居》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词,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词的几个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1、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古诗词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学生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所以我通过图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通过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 2、“词眼”统领,一字贯穿 本课,“醉”之一字,写活了一首词,让人陶醉于这田园村野之乐,更活了一节课,让人沉醉于这行云流水之美。 初解,学生对“醉”的理解是:白发的老公公和老婆婆饮酒而醉,我并未深究,而是引导学生从“相媚好”入手,谈谈是什么让夫妻俩相媚好?一心带领着学生亲近“大儿、中儿”,体会他们的孝顺、勤快;感受“茅檐、小溪”的乡村美景;感受“小儿”的天真无邪。紧接着,让他们思考,此时这个“醉”字,除了饮酒而醉之外,你对它还有什么理解?孩子们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老两口夫妻恩爱,儿子孝顺可爱,他们陶醉与这样幸福的时光;虽然他们居住的是低矮的茅草房,但是他们家庭和睦,居住的地方又非常的美丽;他们醉心于这没有纷争的悠然恬静的生活…… 3、师生对话,感悟亲情 无论多精炼的诗文,都不会少了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本课一家五口——五位人物形象的描绘,各具形态,用墨也各不相同,其中对于“大儿”和“中儿”的描绘最简练,寥寥6字勾勒出一幅简单的静态画面。如何让画面动起来,让人物形象丰满起来?除了看图想象当时的人物动作、情态,教者更是引领着学生大胆揣摩,走进人物内心。

《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点评

《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点评 ——窦桂梅老师《清平乐?村居》课堂实录及点评 整理:江苏省泰州市海光中心小学彭顺羊 点评:江苏省泰州市海光中心小学刘飞 11月23日,有幸在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的“2006江苏省小学校长培训班”的研讨活动上聆听了窦桂梅老师的《清平乐?;村居》,感受了她火热的激情,感受到她深厚的教学功力、扎实的语文功底。 师:板书:居 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什么? 生:想到房子。 生:想到家。 师:板书:吴音 “吴音”什么意思? 生:(读书后注释)江西上饶地方口音,在春秋时代该地区称吴国,故叫“吴音”。和北方的语言相比较有轻细、柔软之特点,常称“吴侬软语”。 师:(纠正读音)上饶(shànɡ ráo)吴侬软语(wú nónɡ ruǎn yǔ)再读一读 生:读。 师:“吴音”泛指江苏、浙江方言。我们泰州在江苏,泰州方言也属吴音。我想听听同学们用方言向老师问好。谁来试试? 生:(用普通话)“窦老师,您好!” 师:不是方言,跟窦老师的北方话没多大区别,我想听方言。 生:(用方言)“窦老师啊,你好啊!” 生:窦老师啊,你真漂亮啊! 师:哎哟哟,真好哎!让我感到格外的亲切。 赞可夫说:“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窦桂梅老师课前没有和学生接触,但这种瞬间即逝的课始交流一下子拉近了她和孩子们的距离,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只有真正的艺术才能产生强烈的共鸣。站在课堂上的窦老师,犹如一团激情燃烧的火焰,迅速点燃了学生,这个课堂一下子沸腾起来。让学生用方言问候,看似闲笔,实则为后面品悟词中的“醉里吴音相媚好”埋下了伏笔。 出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师:“破阵子”是词牌名,词牌名表示一种节奏,一种情境。词的作者是。 生齐读:辛弃疾 师引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师:放音乐。(一段描绘古战场的音乐)从音乐声中你听到了什么?谈谈你的感受。 生:我听到了战场上的声音。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一: 《清平乐村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了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我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这首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在学生对全词大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第3题,我又引导学生深入读悟,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词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词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在感受到趣的时候,鼓励学生把这首词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了这首词的意境之美。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二: 弃疾现存词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词作家中存词最多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风格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静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教学时,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图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词中的画意;通过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中的意境之美。接着,帮助学生由读引情,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初读阶段齐声读,个别读,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让他们感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细读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头脑中浮现出清新秀丽的江南农村景象,感受农家生活的祥和与宁静;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学生通过朗读和联想,感悟了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三: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的几个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1)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

清平乐村居古诗改写

清平乐村居古诗改写 《清平乐·村居》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小编与大家分享古诗改写,欢迎参考! 一个晴空万里的早晨,宋代诗人辛弃疾来到一个美丽的小村庄。那里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小溪上漂浮着一朵朵碧绿的荷叶。岸上铺了一层绿茸茸的青草。小溪边有一座小茅屋,粗壮的南瓜藤爬上了茅草屋黑色的屋顶,南瓜藤上还挂着几个又大又红的南瓜。茅草屋的后面是一片茂密的竹林,被群山环抱着。在这美丽的农家小院中,住着幸福的五口之家。 诗人辛弃疾隐隐约约地听到茅草屋内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坐在窗边边喝酒,边说话取乐。 老翁抿了一口酒,骄傲地说:“你看,我们这三个儿子真是长大了,越来越能干了。” 老妇忙为老翁斟上一杯酒,颔首点头,目中尽是欣慰。 他们的大儿子正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除杂草。只见他光着膀子,两只粗壮的手紧紧的握着锄头,弯着腰,一下一下地锄着,虽然他已经汗如雨下,可嘴角还是有一丝笑意。在离豆地不远处的一棵大树下。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他专心

致志,手法娴熟,手指灵敏,很快,一个精致的鸡笼就完成了。老翁的三儿子呢?原来他正趴在小溪边,翘着两只小脚丫,摘下一个莲蓬,剥出一颗莲子,乐呵呵地送入口中。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 茅草屋·小溪·青草·快乐的一家人,汇成了一副美丽的图画,是多么和谐,多么美妙。诗人辛弃疾被深深地感动了,吟下了千古名句——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五年级语文:《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实用文本)

小学语文标准教材 五年级语文:《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实用文本)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五年级语文:《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实 用文本)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词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 4、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词的意思,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图画导入,揭题简介。 1、出示:课文插图,播放音乐。提问: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发现?你能不能给这幅画起一个名字概括? 2、教师:这幅图就是根据这首词所作。(板书:清平乐村居) 提问:谁能把它的题目读一读?(“乐”读“yuè”;“清平乐”词牌;“村居”题目) 村居:乡村闲居 同学们,你们曾经学过村居的诗歌吗? (高鼎《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3. (小知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歌有什么不同: 题目:词牌名+题目 (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结构:分上下两片或上阙和下阙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也是本册的最后一篇课文。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语,句子和全文。 4、借助朗读想象、感受诗中田园生活中的美景,并生动地描述“村居”的景象。 3、体会“村居”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并能说出来。 重点难点: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古典诗词,以其形式上的创作不一,内容上的丰富多彩,成为我国古代文学艺苑中的一株奇葩。新课标中规定诵读儿歌、诗词及浅显的文言作品,想象其形象的画面,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出自由、和谐、民主、平等、开放的学习环境的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词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学法: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2.以读为主,读悟结合。通过不同要求、不同层次地朗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三、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一、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以古诗《忆江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为切入口,引出本课要学的词的题目——村居,然后介绍词牌,引出词牌名——清平乐, 二、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这是第一次读,在初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一些词的相关知识:如词又称长短句,有上下两部分,分别称为上阙(上片)、下阙(下片),同时做到读准生字(翁、锄、莲)的字音、多音字“剥”的读音以及莲蓬的蓬为了押韵在此应读第二声,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整首词。关键在于读好词的节奏和韵律。 三、精读课文,品悟词意 古诗的意境,绝大多数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同样如此。我们在教学时,可利用现有的插图,再现形象,使学生触景生情,进入词的意境。第二次读诗,请学生边读边想看到了哪些画面。在学生交流所看到的画面的过程中,词中的相关词句的意思也就轻而易举地掌握了。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避免了就句诠文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的出现。在此基础上再来读整首词,学生就会在脑中边读边浮现相关的画面,读得更有味道了。 一首好词就如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韵味深长。第三次读,关键在于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大儿子的勤劳、二儿子的心灵手巧以及小儿子的调皮,通过想象带着酒意操着吴音的老俩口之间的对话以及学生的表演感受他们生活的幸福和满足。在此基础上再来理解“醉”字的深刻内涵。想象是学生探求知识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使他们在诗词的意境中遨游,真正感悟词的意境,理解词意。从茅檐低小感受到他们生活的清贫,溪上青青草感受到生活环境的清新自然。老两口生活很贫苦,可是为什么他们觉得如此幸福而满足呢?在学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再来整合前面读懂的内

最新统编-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古诗。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语,句子和全文。 3.借助朗读想象、感受诗中田园生活中的美景,并生动地描述“村居”的景象。 4.体会“村居”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并能说出来。 重点难点: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古典诗词,以其形式上的创作不一,内容上的丰富多彩,成为我国古代文学艺苑中的一株奇葩。新课标中规定诵读儿歌、诗词及浅显的文言作品,想象其形象的画面,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出自由、和谐、民主、平等、开放的学习环境的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

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词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学法: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2.以读为主,读悟结合。通过不同要求、不同层次地朗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三、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1.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以古诗《忆江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为切入口,引出本课要学的词的题目——村居,然后介绍词牌,引出词牌名——清平乐, 2.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这是第一次读,在初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一些词的相关知识:如词又称长短句,有上下两部分,分别称为上阙(上片)、下阙(下片),同时做到读准生字(翁、锄、赖、剥)的字音、多音字“剥”的读音以及莲蓬的蓬为了押韵在此应读第二声,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整首词。关键在于读好词的节奏和韵律。

窦桂梅清平乐村居课堂实录

窦桂梅教授《清平乐?村居》课堂实录 师:板书:居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什么? 生:想到房子。 生:想到家。 师:板书:吴音 “吴音”什么意思? 生:(读书后注释)江西上饶地方口音,在春秋时代该地区称吴国,故叫“吴音” 和北方的语言相比较有轻细、柔软之特点,常称“吴侬软语” 。 师:(纠正读音)上饶(shm g r do)吴侬软语(wun印g ru dn y口)再读一读生:读。师:“吴音”泛指江苏、浙江方言。我们泰州在江苏,泰州方言也属吴音。我想听听同学们用方言向老师问好。谁来试试?生:(用普通话)“窦老师,您好!” 师:不是方言,跟窦老师的北方话没多大区别,我想听方言。 生:(用方言)“窦老师啊,你好啊!” 生:窦老师啊,你真漂亮啊!师:哎哟哟,真好哎!出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师:“破阵子”是词牌名,词牌名表示一种节奏,一种情境。词的作者是 ________________ < 生齐读:辛弃疾 师引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师:放音乐。(一段描绘古战场的音乐)从音乐声中你听到了什么?谈谈你的感受。 生:我听到了战场上的声音。 生:我听到了金戈铁马。 师:是啊,气吞万里如虎的战场。下面我们再听一段音乐。放音乐。(一段舒缓 的江南丝竹)谈谈你们听后的感受。

生:舒缓的音乐。 生:动听的音乐。 师:可是哪一首的词牌呢? 生:卜算子 师:还可以是哪一首词牌? 生:清平乐。 师:板书:清平乐 生:读“清平乐” 师:(将题目补充完整)我们一起来读读题目。 生:读“村居”。 师:读了“村居”,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农村里的房子。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的房子。我想到了一首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莺。 师:真好。他想到了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师:我们还想到什么?生:我想到了山村里低矮的草屋。师:说具体一点。生:我想到了山村里的草屋,矮矮的,很少的几户人家。师:引读《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指名读《村居》,相机指导朗读。 wei gdo w o b aoli 印p 岔g 翁媪卧剥莲蓬 师:为什么念b a o? 生:表示把东西的皮去掉时念b a o。 师:“莲蓬”的“蓬”我们平时念轻声,这里为什么念pcn g?

《清平乐 村居》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2016-11-22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 安康市紫阳小学侯贵梅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以“永远的童年”为专题编排的单元教材中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曾在三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以“多彩的生活”为主题编排了内容,令我们感受了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学生对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础。本次再次将童年的主题编进教材,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的眷念,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三是丰富语言积累;四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墨重彩,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将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境界的。 在写景方面,此人通过“茅檐”“小溪”“青草”这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副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农村景象,而在写人方面,则通过“醉”写出了“翁 ??”生活的惬意与温馨,而一个“卧”则写出了“小儿”的天真与可爱。 备课时我就一直在想,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是会背吗?是理解词义吗?明显不对,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这首词的意思很简单,背诵更不是难事。那我要教的是什么?是意境,是用现代语言再现词文描绘的意境,这是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中,我以词语教学为抓手,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上下文,疏通理解词的表面意思,以小溪为线索,展现溪上、溪东和溪头的画面,引导学生走入词境,最后通过“醉里吴音相媚好”两位老人在说些什么,让学生想象、交流,感受老人醉心于田园美景、醉心于儿子的勤劳懂事,引导学生在理解与表达的训练中进入词境,感受词的意境美。这个教学过程既是理解训练,又是想象训练,更是表达训练。课程即将结束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时,我先由眼前的画面感受作者的高兴,再补充出示作者更多的背景资料介绍,从而体会在那种环境下作者对这种宁静、恬淡生活的向往。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6课《清平乐·村居》同步练习C卷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6课《清平乐·村居》同步练习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0题;共110分) 1. (6分)下面这些诗句很有意思,你能试着用“花名”把它们补充完整吗? 稻花桃花荷花杏花梨花菊花 ①待到重阳日,还来就________。 ②________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③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________村。 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________别样红。 ⑤________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________开: 2. (8分)比一比,再组词 檐________媪________卧________笼________ 瞻________温________朴________聋________ 3. (6分)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草铺________(pū pù)横________(hén héng)野亡________(wú wáng)赖 剥________(bō bāo)莲蓬停棹________(diào zhào)清平乐________(yuèlè) 4. (5分)看拼音,写词语。

máo yán jīlóng chúdòu zuìjiǔmíng mè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5分)根据古诗写诗意,根据诗意写古诗。 ①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②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鸡笼子,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蓬。 6. (8分)组词。 牧________ 哀________ 醉________ 遮________ 枚________ 蓑________ 碎________ 蔗________ 7. (3分)判断正误。 ①本文的体裁是词,“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才是真正的题目。________ ②“最喜小儿无赖”中的“无赖”是指小儿子不懂事,不劳动只顾着吃莲蓬。________ ③这首词的作者是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作者通过对农村清静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________ 8. (5分)看拼音,写词语。 lián peng dīxiǎo wúlài wēngǎo xiǎo x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2分)给划线字,选择正确读音。 清平乐________(A.yuè B.lè) 卧剥________(A.bāo B.bō) 10. (5分)你读懂这两首古诗词了吗?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练习。 结合具体的诗句,说一说《宿新市徐公店》和《清平乐》这两首诗词各自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生活情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