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北宋的败亡及其启示

北宋的败亡及其启示

北宋的败亡及其启示
北宋的败亡及其启示

北宋的败亡及其启示

韦润儒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选修课论文)

摘要:北宋的灭亡不是偶然,而是是王朝的军事建制、战略眼光存在欠缺,经济政治出现混乱,官场腐败严重等问题叠加所致,我们要从古人那里吸取教训。

关键词:北宋军事建制战略变法腐败启示

引言:北宋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是一个十分值得反思的王朝,它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最繁荣的文化。然而却被经济文化远不及自己的金灭掉,留下了靖康耻这个宋人无法治愈的伤痛。当面对作为但是经济和文化强国的北宋被金灭亡这段历史,我们都要深思。前世不忘,后世之师。

靖康元年也就是1126年的八月,北宋都城开封被女真人围困,这年的年底,开封沦陷。不仅北宋王朝的府库积蓄被抢夺一空,而且包括宋徽宗和钦宗在内的皇室宗亲、嫔妃宫女、文武百官等都被掳走,史称“靖康之变”。北宋就此灭亡。在对于这段历史进行了探索时,可以看出宋朝的败亡原因绝不是偶然。

首先,军事上,虽然宋朝的军队数量十分可观,据记载,皇祐初年,全国军队达到了一百四十万之众。但是悲哀的是军队的素质却越来越差。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北宋建国以后将募兵制作为一项不变的国策确定了下来,由此造成军队数量越积越多。为了维护社会治安,防止百姓造反,国家在没有认真考虑被征者的素质情况下把他们招募到军队中来,包括游手好闲的人和一些地痞流氓。严肃的军纪逐渐被市井和流氓的气息所取代,士兵们常年疏于训练。除此之外,由于是雇佣兵,拿钱办事。所以造成士兵们的忠诚度严重不足,有奶便是娘。同时,从赵匡胤建立大宋后就积极采取的崇文抑武的国策。自己搞过一次突然袭击“陈桥兵变”就黄袍加身了,绝不能让别人也捡了这个便宜。他认为如何要让将领死掉篡夺之心的最佳之技,莫如剥夺他们的统兵之权。因此,才有了“杯酒释兵权”,才有了重用文官的系列措施,才有了大量招收士子的科举制度。这就是后来导致败亡的“积贫”、“积弱”和“三冗”(“冗官”、“冗兵”、“冗费”)的后遗症的由来。

于是,先前地位崇高的武将在皇帝的刻意压制和社会轻视的风气的双重压力下逐渐变成了政治舞台的配角,成为了不受重视的一个群体。在这种情况下,那些脾气暴躁甚至有点残忍的武将们为了获得认可开始按照皇帝和文官的标准来改造自己,于是史书里有了一句十分“经典”离别献词:“我听说上古时候民风淳朴,希望陛下好好保重身体”。皇帝不仅在政治上对武将充满了猜疑,而且在军事上也紧紧地将武将的手脚束缚起来。朝廷下令“不允许武将拥有亲兵”,把将军和士兵分开来,弄得“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以至于将军们在军队中缺乏威望,难以使士兵听从指挥。如果说强将手下无弱兵,也许我们能把一支军队由弱小发展为强大寄望与一名优秀的将军的话,那么在宋代这种希望太难以变成现实了。在战场上,皇帝“预先设计好阵图,临战武将只能按照图来布阵,不允许有一点改动。”这就导致了在北宋与外族的战争中,将领们无法随机应变,无法利用稍纵即逝的战机实施有效的军事行动。面对制度上的层层压制,北宋的武将为了自身安全,他们“要么采取谨小慎微的做人方式,要么放任自流,弄得自己声名狼藉。”这样使得人们对武将们的印象也变得越来越差。

单是西夏政权,就已经让北宋“焦头烂额,左支右绌。”在这种情况下,北宋的统治者更满足于和北方的辽朝的和平状态,不敢与骁勇善战的辽朝军队争夺燕云地区。军队不行也就算了,在战略上北宋的统治者相当缺乏眼光。比如,西夏开国后就认识到西北少数民族的支持和拥戴的重要性,西北少数民族不仅为西夏提供了衣食之源,而且是西夏对抗宋朝的主要武装力量,所以有人说西北少数民族是西夏发展壮大乃至繁荣的基本物质力量。正由此,西夏的统治着不遗余力,采取积极主动的方针,不断开拓边疆。据记载,到公元1037年,在元昊“攻取瓜沙肃三州,奄有河西”后,“西夏左膀右臂成矣”。相比之下,北宋的统治者

对西北少数民族的战略地位的估价却不足。这里有很多的原因,根据历史的发展,唐末五代以来,中国的政治重心向东,经济重心向南发展,西北地区战略地位下降;当时西北还没有强大的政治力量存在;再者,太宗认为“党项号为小蕃,非是劲敌”。这样一来,北宋显得十分被动消极。自己打仗不行又不能争取到彪悍的少数民族,而且还让对手夺走,所以说北宋屡战屡败也是见怪不怪了。最致命的战略失误当属北宋联金灭辽,虽然宋辽是敌对关系,但是北宋没有看到辽朝对于金的牵制作用,而且高估了自己的力量。北宋与金的“海上之盟”中说北宋帮助金灭辽后金把燕云十六州送给北宋,北宋则要将给辽的岁币转给金。如果说灭了辽朝后还不是特别致命的话,那么北宋随后的一系列举动就十分致命了。北宋十分缺少马匹,燕云地区则可以大量养马,在当时宋金边界开阔,有“一骑可敌七步卒”之说。这样一来北宋明智的选择应该是继续努力维持与金的这层纸窗户,大力发展可以给自己举得优势的骑兵部队,以待时机。但是宋朝可能是读死书的书呆子多了,想借胜仗卖弄一下自己的“仁爱、刚正”思想竟然“收留辽国降臣,不送岁币”让金国大怒,举国伐宋,在金国的铁蹄下,百万宋朝弱兵自然一溃千里。

其次,经济政治上,北宋的当局进行过探索,最为著名的就是王安石的变法。王安石对于变法和怎样变法都有自己的独特看法,经济思想先进。然而他“不周知社会,对当时社会是否拥有实施这些变法的基本商业条件也不是很了解”,变法太过于理想化和一厢情愿。推行变法过程中王安石也缺乏政治技巧,史料记载,他凭借神宗的支持,严厉打击那些有异议的人。不断激化了自己与反对者的矛盾以至于到了后来不可调和,许多人不得不选边站,使得朝廷发生了分裂,党争愈演愈烈。后来由于舆论的压力王安石罢相,神宗依然采取铁腕政策推行变法,大兴文字狱。宋朝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不仅是司马光等人的反对,更重要的是新法实施过程中走了样。变法的指导思想上重“‘理财’、轻吏治;重聚敛,轻生产;重指标,轻治本”。神宗即位就提出“当今理财最为急务”(毕沅《续<资治通鉴>》卷)王安石的本意是“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王安石《王文公全集》)的设想,然而在神宗的影响下不得不改变态度,于是才有了“凡政可得民财者无不取”(《宋史·司马光传》),结果老百姓对国家的赋税上增,以至于影响到了生产,反过来也就影响了政府的剥削收入。形成了恶性循环。总而言之,变法没有真正贯彻“利民”及“不加赋而国用足”的初衷,而且还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以致民怨沸腾,这为反对变法者提供了充足的证据。王安石这位大学问家是改革的高明设计者但是悲哀的是“高明的设计者未必是成功的改革者”。他在不经意间他拖垮了北宋的经济,扰乱了政治,君心失衡,加剧了人心的分裂,为北宋的灭亡埋下伏笔。甚至当大祸临头之际,是议和,还是抵抗,还是迁都,朝中大臣同样是固执己见,无不相让,一再浪费了稍纵即逝的大好机会。

即便这样,把宋朝的败亡责任推给王安石变法并不是很客观。宋廷南渡后检讨造成危亡的原因时,宋高宗为了开脱父兄的历史罪责,把国家破亡的责任加到王安石变法以及下面要讲到的以蔡京为首的乱臣贼子的头上,使神宗至徽宗的皇帝都脱去“国事失图”的干系,借以维护自己的正面形象,这样一来就达到了宋高宗的政治需要了。所以当看到写于南宋的史书上看到不少人把王安石变法作为北宋由盛转衰的分界点时,不得不令人怀疑其背后有政治上的目的。

当然,腐败堕落也是北宋灭亡的重要原因。但是宋高宗的算盘打得不好,据史料记载,徽宗的名声好不到哪里去。宋徽宗“重用六贼,好大喜功,纵情声色,挥金如土,耽溺道教,大造道观”。显然,这样的皇帝所倚重以蔡京为首的“六贼”自然不是什么好东西。他们“援引亲故,广结党羽,卖官鬻爵,贪赃枉法,大肆搜刮民膏民脂,穷奢极欲”当时理学传人杨时就有言:“用事二十余年,祸国殃民,几威宗社,人所切齿”,由此可见一斑。宋朝的官吏腐败的原因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原因有:其一,官吏自身素质地下。宋朝大开科举之风,一时间,官员数量大增。多数为官的读书人,都怀揣着很强的功利之心,整天想着有朝一日

能手握重权。这样一来花在政务上的时间自然不多,官吏之间为了名利明争暗斗;其二,宋朝高度发展的经济。经济的发展对于推动社会的繁荣的同时也使得官吏能利用商品经济的繁荣隐藏自己的腐败,使之不为制度所控制;还有宋朝为了推行重文轻武,承诺不杀士大夫,这样一来有了这个救命的稻草,不少人就会更加胆大妄为。当时的军政也是相当腐败,《宋史·邓肃传》中有说:“有同时立功,而又功相等者,或已转数官,或尚为布衣,轻重上下,只在吏手。”这样还有多少人肯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都说落后就要挨打,但是宋朝告诉我们虽然不落后,腐败一样挨打。

根据史料记载,大宋王朝确立之前,其客观背景与大汉基本相近。也是“经历数百年的军阀混战,人心思定”。赵氏登基后,不久宋太祖也率兵意欲平定北方,解除威胁和侵扰。历史是惊人的相似。他同样兵败被围,同样割地赔款,被迫采取“绥靖主义政策”。也许是汉武帝著名的“罪己”缘故,也许后世放大了“穷兵黩武”的恶果,总之,大宋王朝的天子们没一个想采取汉武帝的养精蓄锐、主动反击的策略。于是乎,由于自身的种种不足,最后终于把王朝断送在经济文化发展远不及自己的金给灭掉,两个皇帝同时成了女真人的俘虏,这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更加严重的是无数无辜的百姓或死或伤,或是颠沛流离,骨肉分离。这种无比巨大的打击对于享受文明富足生活的宋人而言无异于灭顶之灾。出于对宋朝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景仰,这样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处于当时世界最高水准却为少数民族政权摧毁的王朝难免会令人扼腕叹息。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当今社会,中国经过多年经济的高速发展,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2年我国的GDP总量达到了518942亿美元,国家的经济实力大幅上升。但是北宋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严重后果告诉我们后人:商品经济越发达,社会的各个阶层就会对经济有着越敏感的反应,人们的利益就越多的和它联系在一起,所以无论如何都要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经济发展离不开对外贸易,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促进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减少我国的贸易顺差等措施应该作为保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产品的生产又离不开资源,为此,我们国家一直以来加强同非洲的合作是十分明智的选择。据估计,非洲已经探明的石油储量是世界储量的10%,天然气是世界储量的8%,钻石是99%,铀矿是10%。几内亚拥有世界铝土储量的三分之一,刚果有世界钴矿的40%,南非拥有世界白金储量的88%。因此,维持我国对于非洲的贸易优势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政治上的稳定也是十分重要,说坚持中共为核心的政治协商制度虽然不免有点政治色彩,但是这确实是当前维护我们国家政治稳定的重中之重,是我们不断继承和发展国家大政方针的必须。相比一些国家,党派之间为了竞选搞得你死我活,社会动乱,民族分裂。如果一个党派没能持久当政,那么在它时期的有长远目的的计划很可能会随着政党的下台而终结。不说外国就说宋朝吧,王安石的改革派失势后保守派反补,通通废掉一切变法措施,包括一些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的措施,这与现在一些国家何尝不是类似。经济政治固然重要,但是于此同时我们应该加快国防建设,整顿军纪,狠抓军事斗争训练,精兵简政,提高军队维护国家利益的能力。现阶段,我国的军事实力与经济实力还不是很相称,军队装备的质量虽然在最近几年得到令人振奋的发展但是离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如航空发动机,精确制导武器等领域落后与国外先进水平很多。在现代战争中制空权是“打胜仗”的前提,精确制导的导弹是封喉的利器。如果飞机飞不起,导弹打不准那就丧失了制胜的法宝,人再多还是当炮灰,这就类似于宋朝缺少马匹和“百万之众皆弱兵”的尴尬境况。除此之外,与宋朝类似,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制度建设的不健全,官员的腐败现象比较突出,社会上不少深谙世事的人有着拜金主义的倾向,对此我们要高度警惕,防患于未然,坚决打击腐败分子不动摇,坚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社会道德的底线,逐步完善法律体系。虽然还有少数外国人人会抱怨我们中国人责任感不强,视野不够开阔,有点土豪的气息等等,但是只要总体环境

有利,我国在一定程度的混乱便无大碍。面对我国目前周边的复杂环境和一些国家的别有用心,我们一定要时刻牢记“帝国主义亡我中华之心不死”。最近,美国就声称“中日若在钓鱼岛发生意外时将协助日本”。由此可见一斑。所以我们要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维护国家利权益。

后记: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复兴的关键时机,我们应当反思历史,不让悲剧重演。

参考文献:

《李国文说宋》李国文著中华书局出版责任编辑马燕2012年1月北京第一版

《靖康之变——北宋衰亡记》游彪著中华书局出版责任编辑徐卫东2007年8月北京第一版

《宋朝十讲》郑岩著哈尔滨出版社出版责任编辑罗伟李仁坡2006年10月第一版《宋夏史研究》李瑞华著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2006年10月第一版

苏轼黄庭坚吃面条

典型写作案例:“苏轼与黄庭坚吃面条”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北宋党争,苏轼被贬谪至南疆,羁宦于千里之外,数度转徙。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受到了牵连,于徽宗初年被贬至广西宜州。在上任途中,黄庭坚与从海南归来的苏轼相遇于梧州与藤县之间。师生二人相叙,见路旁有卖面条的小摊。于是一同就食。面条粗粝涩口,黄庭坚还是慢慢咀嚼,慢慢下咽;苏轼却极为快速地把面条吃完了。望着黄庭坚良久,苏轼说:“九三郎,你何必去咀嚼它呢?”说完,留下尚未回过味来的黄庭坚,苏轼大笑着起身而去。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哲学意蕴的片断,在这里,吃面条只是个表象,据此可见苏轼与黄庭坚两人体悟人生的不同态度。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其实,这则材料的下面已给出了这则材料的题旨提示:“吃面条只是个表象,据此可见苏轼与黄庭坚两人体悟人生的不同态度。”据此可知,文章的立意应是“体悟人生的态度”。在构思时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材料的限制性——要求理解材料,以“两人体悟人生的不同态度”为切入点,不能脱离“人生态度”这个中心。二是它的开放性——既可以从黄庭坚的角度肯定“咀嚼”苦难的人生态度,也可以从苏轼的角度肯定旷达的人生态度;还可以辩证地看待,客观地评价两人的人生态度。 不管从哪个角度构思,都要求独立思考,力求使作文能成“一家之言”;立意要有积极意义;内容尽量写出“真我”,不写“假大空”。 佳作示例一:

接受,是一种豁达 浩淼的大海接受了波涛的汹涌与厮杀,于是更显出包容与深邃;广袤的草原接受了冬天的凛冽与肃杀,于是更显出坦然与祥和;同样,人只有接受了苦难的磨炼与洗礼,方能升华精神,平息灵魂。 接受,是一种豁达。 一粒沙,无意间进入了贝的体内。撕裂的剧痛和割心的难受,贝,没有拒绝。月升了,又落了;潮涨了,又退了。贝躺在软软的河床上,微微地翕张着,没有悔恨,没有怨言,只有一份淡定的接受。终于,在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贝,吐纳了一个关于珍珠的故事。 一粒沙,便是一支关于苦难的心曲。一份从容的接受,便成了一段珍珠的传奇。 在这个世界上,成功与苦难总是并存的。人总是在一次次接受苦难的过程中成长的。 喜欢看史铁生的书,对他的印象是定格在那一方地坛中。那个喜欢摇着轮椅去地坛看树、听风、静默的年轻人,双腿残疾,他也曾失落,也曾感到不公和无助。 看了他的《设计命运》,才若有所悟。苦难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才会使人格和境界有一个质的跃升。 那个喜欢在海棠树下张望的男孩,那个曾经易怒而对母亲肆意发火的青年,那个摇着轮椅在北京城寻找逝去童年痕迹的史铁生,把苦难当作一剂良药,接受,咽下,于是活出了一份生命的豁达。 喜欢看雨洗后的青山。暴雨来临之际,乌云密布,天地昏暗,偶尔有归家燕子的剪影和低低的鸣叫。一阵乌云翻滚过后,暴雨霎时倾泻而下,紧一阵,疏一阵,拍打着青山。而青山的无言与坦然常常令我感动。风雨逝去,纵然折断了几根枝,吹落了一些叶,青山却更显青翠。它以接受的姿态,显示了它的不惧与坚守。于是,山更青,树更绿…… 人,要像这青山。 请接受生活吧!包括所有的不快与痛苦。相信,它终将使你的人生更从容,更淡定,

宋词之黄庭坚|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宋词之黄庭坚丨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1、袁大才子的感叹 北宋熙宁4 年(1071 ),26 岁的黄庭坚被任命黄州知府。黄州,听起来是不是非常熟悉?不错,8 年后,黄庭坚的老师苏轼因“乌台诗案”也被发配于此。 也是造化弄人,学生黄庭坚无意间给老师苏轼打了个前站。 更令人感觉诡异的事情还在后面。在黄州,黄庭坚没梦到老师的未来,却梦到自己的前世。相传,某日黄庭坚午睡,梦到自己走出府衙,到一乡村,见一满头银发的老妈妈摆着香案,上供着一碗芹菜面,口中还念着一个人的名字。黄庭坚走过去,端起那碗热气腾腾的面吃了个精光,一觉醒来,只觉得嘴中尚留芹菜余香。虽说梦境十分清晰,但黄庭坚觉得这始终不过是梦而已,当时并未在意。次日出门,黄庭坚路过某户门前,果然见到了梦中的老大娘。便上前施礼,问她是否时常站在门前,喊人吃芹菜面。老大娘极为诧异地看着 眼前这位陌生的不速之客,哀怨地说:“昨天是我女儿忌日, 因她生前最爱吃芹菜面,我便在门外喊她名字,年年如此。” 黄庭坚大吃一惊,心下顿生不祥预感,慌忙问道:您女儿去世多久了?”“已经26 年了。”天下竟有如此诡异之事!黄庭坚心想,自己今年正好26 岁,昨日也恰是自己生日,天下 竟有如此之巧合?简直不可思议。黄庭坚越发好奇,强压怦怦乱跳之心,问老大娘道:“我能否看看您女儿生前的闺房?” 老大娘也心觉奇怪,今天这人怎么啦?便指着一间房说:来男女有别,但女儿已故去多年,你就看看吧,我给你倒茶。” 黄庭坚走进房中,只见有一大柜被锁着,遂问老大娘柜中所装为何物,老大娘说全是女儿的书,只是不知钥匙放在哪里,也怕睹物思人,故而一直不曾打开。黄庭坚忆起梦中放钥匙的地方,便告诉老大娘试着找找。果然放在那里!老大娘惊得老泪纵横,黄庭坚接过钥匙,打开书柜,发现里所存多为文稿。他略加翻阅后,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我的天啊,这些文稿正是自己平日所写的文章!黄庭坚的脑袋当时轰了

北窗黄庭坚阅读答案

篇一:北窗黄庭坚阅读答案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征收分摊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遭母丧)。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歪曲,枉曲)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宋史黄庭坚传》)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舅李常过其家过:经过 b.闻者壮之壮:称赞(他的胆量)豪壮 c.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俾:使,让 d.举以自代举:举荐12.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黄庭坚传》阅读答案13.分别表现黄庭坚“淡泊”、“直率”品格的一组句子是() a. b. c. d.1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 a.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b.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挟嫌报复,指使心腹抓住黄庭坚《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大做文章,乘机将他除名管制。 c.黄庭坚的学问文章,天性生成,人们的评价很高,说他诗比杜甫,文配苏轼,其人其文深受苏轼推重。 d.该传记按时间的顺序介绍人物的生平、性格和文学成就,材料翔实,结构清晰,全面真实地展示了一代名人的风貌。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2)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11.【答案】a【解析】过:造访。12.【答案】d【解析】a项而:连词,前表承接,译为“就”,后表因果,译为“因而”; b项于:介词,前表比较,译为“比”,后表地点,译为“在”;c项焉:前为代词,译为“他”,后为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d项两个“以”均为“因为”。13.【答案】b【解析】“时”句表现他对百姓仁爱,“至”句反映他仕途被排挤、打击的命运。14.【答案】a【解析】b项中“指使心腹抓住《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表述不当,一是《荆》文并非真有问题,二是陈举所为完全是出于迎合赵挺之的心理,谋在自己,并非赵挺之所指使;c项中“诗比杜甫”错,黄庭坚只是作诗向杜甫学习,并不是诗歌成就可与杜甫相提并论了;d项中“按时间的顺序”错,前三段按时间的顺序记叙其生平经历,第四段概述其文学成就。15.(10分)【答案】(1)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了。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2)黄庭坚性情至孝,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 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其父黄庶是专学杜甫的诗人,舅父李常是藏书家。黄庭坚自幼好学,博览经史百家。英宗治平四年(1067)登进士第。神宗熙宁时期,黄庭坚先后任汝州叶县(今属河南)尉、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元丰三年(1080)知吉州太和县(今属江西),政令清简平易。七年,移监德州德平镇。元□时入京编修《神宗实录》,其间苏轼知贡举,曾聘为参详官。《实录》修成,黄庭坚迁起居舍人。绍圣时新党章□、蔡卞等用事,迫害元□旧臣,黄庭坚被劾修实录诬枉,责贬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后移戎州(今四川宜宾)。徽宗即位,受命内迁,又因赵挺之排挤,被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死于贬所。 黄庭坚为"苏门四学士"之首。他的政治态度与苏轼相近,他不大赞成王安石变法,但关心国事,同情人民,为人有抱负,有识见,讲操守。"丈夫存远大,胸次要落落","今年贫到骨,豪气似元龙"(《次韵杨明叔见饯》),可看作他的自我写照。他身临逆境。能安贫乐贱,泰然自处,"不以得丧休戚芥蒂其中"(《豫章先生传》)。一生承受了儒学思想的影响,对禅学也濡染较深。 黄庭坚在《答洪驹父书》中说:"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冷斋夜话》还载有黄庭坚的"夺胎换骨"法,被江西诗派奉为"创作纲领",曾对后来作者发生过消极影响。其实,"夺胎换骨"说,不见于山谷的著作中,未必是他诗歌创作的重要主张。而在谈论点铁成金的那封信中他还说:"凡作一文,皆须有宗有趣",即自有主旨;又说"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正因作者自有主旨,所以虽取古人陈言,只是作为供陶冶之物。所以他的论文并不忽视社会作用,认为文章应"规摹远大,必有为而后作"(《王定国文集序》)。以此他赞佩杜诗"善陈时事"(《潘子真诗话》引)。对理与辞的关系,肯定"以理为主,理得而辞顺"(《与王观复书》)。他又认为"诗者人之情性"(《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文章本心术,万古无辙迹"(《寄晁元忠》)。黄庭坚还说过"好作奇语,自是文章病","无斧凿痕,乃为佳耳"(《与王观复书》)的话,主张"矢诗写予心,庄语不加绮"(《次韵定国闻苏子由卧病绩溪》),"不雕而常自然"(《苏李画枯木道士赋》)。这两方面的看法自然都不能不影响到他的创作实践。 黄庭坚有"文章最忌随人后"(《赠谢敞王博喻》),"自成一家始逼真"(《题乐毅论后》)的名言,矢志在诗歌上"独辟门户"。终于以其独特的诗歌风貌卓然自立,与苏轼并称"苏黄"。并被后人奉为江西诗派的开山祖师。他存诗一千五、六百首,内容丰富。黄庭坚关心现实。对百姓疾苦深表同情。早年写过著名的《流民叹》,任太和令时曾深入山区察访乡农,写了《上大蒙笼》、《劳坑入前城》等描写人民疾苦真切的诗篇。他慨叹"民病我亦病",提出了"年丰村落罢追胥"(《次韵寅庵》),"要使鳏寡无颦呻"(《赠送张叔和》)的愿望,盛赞友人"不以民为梯,俯仰无所怍"(《寄李次翁》)的品德,体现了怜贫恤苦的爱民思想。黄庭坚也有关注国防问题的爱国诗篇,如《次韵游景叔闻洮河捷报》、《和游景叔月报三捷》等诗,热情地表彰边将战功。《送范德儒知庆州》、《次韵奉答吉邻机宜》,以奋发的激情勉励友人为保卫疆防贡献才智。 黄庭坚的诗往往具有超迈的识见和襟怀。北宋后期党争剧烈,仓皇反复,黄庭坚也牵连其中,备受其害,却能破除门户之见,较为公正地看待问题。如在《次韵子由绩溪病起》、《再作答徐天隐》、《病起荆江亭即事》等诗中,曾针对党争的偏见,提出了"人材包新旧,王度济宽猛","开纳倾万方,皇极运九畴","不须要出我门下,实用人材即至公"的可贵见解。黄庭坚政治上的升沉虽与元□旧僚连在一起,但在《次韵王荆公题西太一宫壁》、《有怀半山老人再次韵》等诗中却能对王安石的人品和新学,给以公允的评价。 写景、寄识、遣怀、赠答、题画等类抒情诗,最能体现黄庭坚的艺术匠心和独创个性。如古体诗《题竹石牧牛》、《次韵子瞻寄眉山王宣义》,以命意新颖、笔力奇崛见称。七言律绝诗,如《登快阁》写洒脱襟怀,《寄黄几复》写友情,《病起荆江亭即事》咏时事,《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描

蚁群算法综述

智能控制之蚁群算法 1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新方法和技术进入工程化、产品化阶段,这对自动控制技术提出新的挑战,促进了智能理论在控制技术中的应用,以解决用传统的方法难以解决的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计算方法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智能控制技术的主要方法有模糊控制、基于知识的专家控制、神经网络控制和集成智能控制等,以及常用优化算法有:遗传算法、蚁群算法、免疫算法等。 蚁群算法是近些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并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新型模拟进化优化算法。研究表明该算法具有并行性,鲁棒性等优良性质。它广泛应用于求解组合优化问题,所以本文着重介绍了这种智能计算方法,即蚁群算法,阐述了其工作原理和特点,同时对蚁群算法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2 蚁群算法概述 1、起源 蚁群算法(ant colony optimization, ACO),又称蚂蚁算法,是一种用来在图中寻找优化路径的机率型技术。它由Marco Dorigo于1992年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引入,其灵感来源于蚂蚁在寻找食物过程中发现路径的行为。 Deneubourg及其同事(Deneubourg et al.,1990; Goss et al.,1989)在可监控实验条件下研究了蚂蚁的觅食行为,实验结果显示这些蚂蚁可以通过使用一种称为信息素的化学物质来标记走过的路径,从而找出从蚁穴到食物源之间的最短路径。 在蚂蚁寻找食物的实验中发现,信息素的蒸发速度相对于蚁群收敛到最短路径所需的时间来说过于缓慢,因此在模型构建时,可以忽略信息素的蒸发。然而当考虑的对象是人工蚂蚁时,情况就不同了。实验结果显示,对于双桥模型和扩展双桥模型这些简单的连接图来说,同样不需要考虑信息素的蒸发。相反,在更复杂的连接图上,对于最小成本路径问题来说,信息素的蒸发可以提高算法找到好解的性能。 2、基于蚁群算法的机制原理 模拟蚂蚁群体觅食行为的蚁群算法是作为一种新的计算智能模式引入的,该算法基于如下假设: (1)蚂蚁之间通过信息素和环境进行通信。每只蚂蚁仅根据其周围的环境作出反应,也只对其周围的局部环境产生影响。 (2)蚂蚁对环境的反应由其内部模式决定。因为蚂蚁是基因生物,蚂蚁的行为实际上是其基因的自适应表现,即蚂蚁是反应型适应性主体。 (3)在个体水平上,每只蚂蚁仅根据环境作出独立选择;在群体水平上,单

黄庭坚《题东坡诗后》阅读练习及答案

东坡居士极不惜书,然不可乞,有乞书者,正色责之,或终 不与一字。元祐中锁试①礼部,每来见过案上纸,不择精粗,书遍乃已。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②已烂醉,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虽谑弄③皆有义味,真神仙中人,此岂与今世翰墨④之士争衡哉? (节选自黄庭坚《题东坡诗后》) (注释)①锁试:文中指东坡任主考官近两月间,不能与外 界联络。②龠(yuè):古代容量单位。③谑弄:开玩笑,嘲弄。④翰墨:借指文章书画等。 4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正色.责之/征于色.,发于声 B.每来见过案.上纸/拍案.而起 C.虽.谑弄皆有义味/虽.我之死 D.此岂与今世翰墨之士争衡.哉/困于心,衡.于虑 44.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

45.为什么黄庭坚称苏东坡是“神仙中人”?(用自己的话 概括) 【答案】 43. D 44.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 45.为人率真(自己喜欢书法,从不给别人;酒量不行也要喝醉);书法技艺高超(酒醒后写的字潇洒飘逸)。 【解析】 4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 A.选项中“色”都是“神色”; B.选项中的“案”都是“桌子”; C.选项中的“虽”都是“即使”; D.选项中的“衡”分别是“平衡”和“通‘横’,阻塞不通”的意思。故选D。 44.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的意思是:客人还没辞别就躺下了睡着了, 鼾声如雷。一会儿醒了之后,落笔如风雨般潇洒。据此,正确的句读是: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 45.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依据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概括作答。依据“东坡居士极不惜书,然不可乞,有乞书者,正色责之,或终不 与一字”可以看出,苏轼自己喜欢书法,从不给别人;依据“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已烂醉”可以看出,苏轼性格豪爽;依据“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可以看出,苏轼书法技艺高超。综合起来看,苏轼是一个为人率真,性情豪爽,书法技艺高超的人。据此可概括作答。 【点睛】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 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

2021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21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题画诗,是紧紧围绕着某幅特定的绘画作品而创作的诗。它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家的独创,在繁花锦簇的诗歌园地中独放异彩,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中国古代无数天才的文学艺术家们,将诗以高超的书法题写在画幅上,再加之以精工的印章,与绘画形成完美的艺术形象,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所没有的。 由于绘画题材丰富多彩,多种多样,题画诗的内容也极为广博纷繁,或咏写花草树木,或咏写山水田园,或咏写鸟兽虫鱼,或咏写人事季候,或咏写纸笔楼阁,等等,但就其思想倾向而言,大约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生动形象地再现画面的形象,深刻地开掘出画面的底层意蕴,描写出画面应该具有而又画不出的诗意,即所谓“画之不足,题以发之”。这样的题画诗,不仅是“画中之画”,而且更具有“画外之意”了。如宋代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

豚欲上时。”这首诗不仅生动地再现了画面上的景象,而且还写出了画外意,丰富了原画的意境。一、三两句描写画面的实景,但第二句说春天江水之暖是鸭子最先知道的,第四句说正当蒌蒿芦芽生长之时,美味的河豚鱼在长江中逆流而上了,这是画面上没有的,也是任何高明画师画不出来的,但苏轼却凭借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写出来了,使整个画面充满了春意和生趣,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真可谓是“画之不足,题以发之”的妙诗。 二类是借观看绘画赞美高洁的品格,抒写人生的感悟,表达艺术体验和对文学艺术的真知灼见。如果说上一类诗基本上属于题中应有之意,这一类诗则是借题发议,借题发挥。如元代王冕《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后二句借墨梅抒情。这既是咏梅、赞梅,更是诗人高尚人格和美好情操的真实写照。这发自心灵深处的声音,感染着、启迪着每一个读者。 三类是借题画怀古伤今,讽刺黑暗腐朽的封建统治,抨击硗薄的世风,抒发对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深忧。如果说第二类作品的借题发挥,尚属于作者自身范围的话,此类则又扩大到社会现实,具有更深广的思想内容。如黄庭坚《题竹石牧牛》:“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这首诗的牛砺角牛斗是有深刻寓意的。北宋后期,党争激烈,两派互相倾轧,而黄庭坚则主张削除党争,两派共理国政。对于党争,他感到痛心和不安,便借着这幅画抒写出来。诗中的牛

黄庭坚诗歌阅读及参考答案

黄庭坚诗歌阅读及参考答案 (一) 寄黄几复 【宋】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 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 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 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 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本诗作于元丰八年(1085),当时诗人于山东德州任职。黄几复,诗人 朋友,于广东四会县任职。 【赏析】 首联“我居北海君南海, 寄雁传书谢不能”抒写了作者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 情。此处化用了《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惟是风马牛不 相及也。”说明海天茫茫相距辽远。后句是说通信颇为不易。古人有雁足传书之 说,但又说鸿雁南飞止于衡阳,而四会在衡阳之南,所以,想托鸿雁捎封信去也 被谢绝。 颔联“桃李春风一杯酒, 江湖夜雨十年灯”回忆昔日相聚宴游之乐, 进一步 抒写相别十年的思念之深。 想当年, 春风拂面, 我们在盛开的桃李花下举杯畅饮: 十年来, 漂泊江湖, 每当夜雨潇潇、 漏尽灯残之时, 不由得更加思念远方的友人。 这两句所描绘情景的巨大反差,形成了强烈对比,更加凸现了思念之情。这两句 诗所用的词都是常见的,黄庭坚把寻常词入诗,创造出清新隽永的意境,给人以 强烈的艺术感染。 颈联“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称赞友人为官清廉、从政有方。 四立壁典故见《史记·司马相如传》:“文君夜奔相如,相如驰归成都,家徒四 壁立。 ”“治病”句化用 《左传·定公十三年》 记载的一句古代成语: “三折肱, 知为良医。”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三次跌断胳膊,就可以断定他是个好医生,因 为他必然积累了治疗和护理的丰富经验 。作者称黄几复善“治病”,但并不需要“三折肱”,言外之意是,他已经

蚁群算法研究应用现状与展望

第31卷 第1期  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1 No.1 2010年1月J ournal of J is ho u Uni ver s i t y (Nat ural Sci ence Editio n )J an.2010 文章编号:1007-2985(2010)01-0035-05 蚁群算法研究应用现状与展望 3 叶志伟,周 欣,夏 彬 (湖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湖北武汉 430068) 摘 要:蚁群算法是工程优化领域中新出现的一种仿生进化算法.首先介绍基本蚁群算法的原理和模型,然后评述近年来对蚁群算法的若干改进以及在许多新领域中的发展应用,最后对蚁群算法未来的发展和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蚁群算法;优化;最优决策 中图分类号:TN911.73 文献标识码:A 实际工程问题常具有复杂性、非线性等特点,而它的解决通常也是一种寻求最优决策的过程,因此寻求一种适合大规模并行、具有智能特征的优化算法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研究方向.目前,除了业已得到公认的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禁忌搜索算法等热门进化算法,蚁群优化算法[1-3](Ant Colony Optimization Algo rithm ,ACO ,也称蚂蚁系统)正在开始崭露头角,为复杂的系统优化问题提供了新的具有竞争力的求解算法.ACO 是由意大利学者M.D o rigo 等人于1991年首先提出来一种新兴模拟生物智能的算法,在短期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除了用于大批经典优化问题的求解,如二次分配问题(Qua d 2ra tic Assignme nt Problem ,QAP )、有序排列问题(Sequential Orde ring Problem ,SOP )[2-16]等,在实际工程领域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1 基本ACO 原理 为了说明ACO 模型,这里引入旅行商问题(TSP ),它是一类经典的组合优化问题,即在给定城市个数和各城市之间距离的条件下,要找到1条遍历所有城市当且仅当1次最短的线路. 为模拟真实蚂蚁的行为,首先引入如下标记:m 是蚁群的规模;b i (t )是t 时刻位于城市i 的蚂蚁数量,m = ∑n i =1 b i (t );d i j 是两城市i 和j 之间的距离;ηi j 是由城市i 转移到城市j 的可见度,反映城市i 转移到城市j 的启发信息,这个量在ACO 的 运行中保持不变;τi j 是边(i ,j )上的信息素轨迹强度;Δτi j 是蚂蚁k 在边(i ,j )上留下的信息素轨迹量;p k i j 是蚂蚁k 的转移概 率,j 是没有访问过的城市. 每只蚂蚁都是具有如下行为的个体:①由城市i 转移到城市j 的过程中或是在完成1次循环以后,蚂蚁在边(i ,j)上释放信息素;②蚂蚁随机的选择下一个将要访问的城市;③在完成一次循环以前,不允许选择已经访问过的城市. 基本ACO 在TSP 问题中实现的具体过程如下:假设将m 只蚂蚁放入到n 个随机选择的城市中;每只蚂蚁每步根据一定的概率,选择下一个它还没有访问过的城市,将所有城市遍历完以后回到出发的城市.蚂蚁选择目标城市的概率公式为 p k ij (t)= (τi j (t ))α(ηij )β/∑j ∈allowed (τi j (t ))α(ηi j )β j ∈allowed ,0 othe rwise.(1) 在得到每个候选城市的选择概率以后,蚂蚁运用随机选择的方式决定下一步要去的城市.(1)式中各参数意义如下:α表示信息素信息相对重要程度;β表示可见度信息相对重要程度.为了避免对同一个城市的重复访问,每只蚂蚁都保存一个列表tabu (k ),用于记录到目前为止蚂蚁已经访问过的城市集合.为了避免残留信息素过多引起残留信息淹没启发信息的现象发生,在每一只蚂蚁走完1步或者完成对所有n 个城市的访问后,对残留信息素进行更新处理.这样得到(t +n)时刻在(i , 3收稿日期:2009-04-10 基金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8CDZ003;2008CDB342);湖北省教育厅优秀中青年项目(Q20081409;Q20081402) 作者简介叶志伟(),男,湖北浠水人,湖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图像处理领域和智能计算研究:1978-.

黄庭坚《清明》原诗翻译及赏析阅读训练答案

黄庭坚《清明》原诗翻译及赏析阅读训练答案 【原诗】: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释】: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字鲁直,号 涪翁,又号山谷道人。原籍金华(今属浙江),祖上迁家分宁(今江西修水), 遂为分宁人。 治平进士, 授叶县尉。 历任国子监教授、 秘书郎, 曾为 《神宗实录》 检讨官,编修《神宗实录》,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神宗实录》成,擢为 起居舍人。 哲宗亲政, 多次被贬, 最后除名编管宜州 (今广西宜山) 。 卒于贬所, 私谥文节先生。《宋史》有传。尤长于诗,与苏轼并称“苏黄”。与张耒、秦观 、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艺术上讲究修辞造 句,追求新奇。工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著有《豫章先生 文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编》三卷。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 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 (1)桃李笑:形容桃花、李花盛开。(2)冢:坟墓。(3)蛰:动物冬眠。 (4)这句诗用的是《孟子》中的一个寓言 , 讲的是齐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 反而在其妻妾面前夸耀有富人请他喝 酒。(5)这句诗用的是春秋时的一个典故。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 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6)是:对,正确。(7)蓬蒿:“茼蒿”的俗称。此指 杂草。 【翻译】: 清明时节,桃李含笑盛开,但野田荒坟却是一片凄凉,令人哀愁的景象。春 雷惊天动地, 惊醒了蛰伏的龙蛇, 春天雨水充足, 郊外原野上的草木长得很柔嫩。 过去有个齐国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回家却向妻妾炫耀,说富人请他喝酒, 与此相反,晋国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悠悠千 载,贤愚混杂,谁是谁非?最后都是掩埋在长满野草的荒坟中。

北宋党争下的黄庭坚

北宋党争下的黄庭坚 摘要:黄庭坚是一个不幸落入“北宋党争”的漩涡中的文人,他在诗词上面的造诣很高与苏轼并称“苏黄”。但是在北宋那样的背景下,文人很可能会受到政治的束缚,在经历了这些浮沉之后,后期的黄庭坚,逍遥而不消沉,更多转向诗歌与书法的发展,使之成为一名杰出诗人和书法家。 关键词:党争、黄庭坚、诗词、北宋 一、官场的坎坷 历史上的很多著名诗人,他们的成名作品大多是官场失意时所作,因为也许只有这个时候他们的心灵才是相当纯净的,文学作品需要的环境和官场上的谀词是截然相反的。而黄庭坚就是一个在官场上失意的的文人,也许是因为没有官场上的利欲熏心他的词才会大放异彩。他仕途坎坷,两次贬滴,饱受困苦;然而他在诗词和书法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成为江西诗派的开创者,受到后人的称赞。黄庭坚的政治遭遇反映了古代许多学者的共同命运,如果结合黄庭坚所处时代进行考察,他在政治上的悲剧完全是北宋党争造成的。 黄庭坚一生没有做过高官,仅担任过几次州县级的地方官。而让他卷入政治漩涡的就是他主持编写《神宗实录》。当黄庭坚被举荐在汴京做官时,正处在两个皇帝的交替之际,主持变法的神宗去世,而新即位的皇帝年幼所以这时的实权掌握在皇太后手中,而太后支持的却是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所以此时司马光被启用为宰相,现在由旧

党来编写实录,自然要大肆攻击新政,尽量否定变法,这就是所谓“元佑党争”。黄庭坚是个正直的学者,在编修实录中他不会故意歪曲或随意捏造,但偏见难免。八年以后新党重新上台时,此事成为黄庭坚遭到贬滴的伏笔。后来又因为“诬毁先帝”的罪名,受到贬滴处分。 被贬以后的黄庭坚过了六年散淡的贬窜生活,谁知又被卷人党争之中,受到第二次贬滴。要之,黄庭坚的政治命运随着新旧党争的起伏而改变,因旧党得势而迁官升职,因修《实录》有功颇受旧党的照顾,然当新党执政时,又免不了遭到新党人士的打击报复,其被贬入蜀,既是他实事求是地坚持自己见解的结果,更与北宋党争有着直接的关系。 总之,黄庭坚就是生活在这种痛苦的政治漩涡之中。争夺利来是封建官集团的疤疾,虽然新党一再把黄庭坚当作旧党的中坚分子来打击,实际上是冤屈了他。如前所说,黄庭坚确实得到过文彦博、司马光、苏轼等旧党领袖的赏识、器重和推荐,主要是由于黄庭坚的文采出众和名声显著。黄庭坚并非旧党的中坚分子,他对司马光、苏轼的才气非常敬慕,和苏轼保持密切关系,经常有诗词酬唱,这种交往纯粹出于文人的意气相投、志趣相近、爱好相同。由于彼此的才识相当.就会有共同语言,当然对一些政治问题产生共识,这样黄庭坚自然而然地在政治态度上倾向于旧党一边。在司马光去世时,他非常悲痛,写出了动人的挽词来表达自己的深情,这些举动都是无可厚非的。另一方面,他对司马光的政敌王安石也非常尊敬。他曾说王安石是“一世之伟人也”。

蚁群算法综述

《智能计算—蚁群算法基本综述》 班级:研1102班 专业:计算数学 姓名:刘鑫 学号: 1107010036 2012年

蚁群算法基本综述 刘鑫 (西安理工大学理学院,研1102班,西安市,710054) 摘要:蚁群算法( ACA)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优化领域的仿生进化算法。ACA发展背景着手,分析比较国内外ACA研究团队与发展情况立足于基本原理,分析其数学模型,介绍了六种经典的改进模型,对其优缺点进行分析,简要总结其应用领域并对其今后的发展、应用做出展望。 关键词:蚁群;算法;优化;改进;应用 0引言 专家发现单个蚂蚁只具有一些简单的行为能力。但整个蚁群却能完成一系列复杂的任务。这种现象是通过高度组织协调完成的1991年。意大利学者M.Dorigo 首次提出一种新型仿生算法ACA。研究了蚂蚁的行为。提出其基本原理及数学模型。并将之应用于寻求旅行商问题(TSP)的解。 通过实验及相关理论证明,ACA有着有着优化的选择机制的本质。而这种适应和协作机制使之具有良好的发现能力及其它算法所没有的优点。如较强的鲁棒性、分布式计算、易与其他方法结合等;但同时也不应忽略其不足。如搜索时间较长,若每步进行信息素更新,计算仿真时所占用CPU时间过长:若当前最优路径不是全局最优路径,但其信息素浓度过高时。靠公式对信息素浓度的调整不能缓解这种现象。会陷人局部收敛无法寻找到全局最优解:转移概率过大时,虽有较快的收敛速度,但会导致早熟收敛。所以正反馈原理所引起的自催化现象意在强化性能好的解,却容易出现停滞现象。笔者综述性地介绍了ACA对一些已有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对其应用及发展前景提出了展望。 1 蚁群算法概述 ACA源自于蚁群的觅食行为。S.Goss的“双桥”实验说明蚂蚁总会选择距食物源较短的分支蚂蚁之间通过信息素进行信息的传递,捷径上的信息素越多,吸引的蚂蚁越多。形成正反馈机制,达到一种协调化的高组织状态该行为称集体自催化目前研究的多为大规模征兵,即仅靠化学追踪的征兵。 1 .1 蚁群算法的基本原理

念奴娇黄庭坚的阅读答案鉴赏赏析总结

念奴娇黄庭坚的阅读答案鉴赏赏析总结 念奴娇 黄庭坚 八月十七日,同诸甥待月。有客孙彦立者,善吹笛,有名酒酌之。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 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 年少从我追游, 晚凉幽径, 绕张园森木。 共倒金荷, 家万里, 难得尊前相属。 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注: 此词写于作者谪居地处西南的戎州(今四川宜宾)。 (1) 开头三句, 作者描写雨后开阔的远景, 用语十分传神。 请从“净”“染” 中任选一词,作简要赏析。(2 分) (2)上阕词人是怎样从主观上极写月色之美和自得其乐的骚人雅兴的,请 作简要赏析。(4 分) (3)下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 分) (1)“净”:化静为动(以动写静),生动地写出了雨水使天空澄清的动态 感。 “染”:化静为动(以动写静),生动地写出了经雨水洗刷的青山鲜活的生 命力。 (2)三个问句,一个反问,一个设问,一个一般疑问,整齐中富于变化,表 达十分灵动;运用想象、比喻(联想)等手法,让嫦娥从寂寞清冷的月宫中走出 来,旧典翻新,想象奇特。(每点 2 分) (3) 抒发了作者身处逆境乐观、旷达、豪迈的情怀。(“身处逆境”“乐 观”“旷达”“豪迈”各 1 分) 赏析 此词写于作者于公元 1094 年(绍圣元年)谪居地处西南的戎州(今四川宜 宾)时。词中以豪健的笔力,展示出作者面对人生磨难时旷达、倔强、伟岸的襟 怀,表达了荣辱不萦于怀、浮沉不系于心的人生态度。整首词笔墨酣畅淋漓,洋 溢着豪迈乐观的情绪。 开头三句描写开阔的远景:雨后新晴,秋空如洗,彩虹挂天,青山如黛。词 人不说“秋空净”,而曰“净秋空”,笔势飞动,写出了烟消云散、玉宇为之澄 清的动态感。“山染修眉新绿”,写远山如美女的长眉,反用《西京杂记》卓文
1/6

蚁群算法研究综述

蚁群算法综述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09104046 吕坤一、蚁群算法的研究背景 蚂蚁是一种最古老的社会性昆虫,数以百万亿计的蚂蚁几乎占据了地球上每一片适于居住的土地,它们的个体结构和行为虽然很简单,但由这些个体所构成的蚁群却表现出高度结构化的社会组织,作为这种组织的结果表现出它们所构成的群体能完成远远超越其单只蚂蚁能力的复杂任务。就是他们这看似简单,其实有着高度协调、分工、合作的行为,打开了仿生优化领域的新局面。 从蚁群群体寻找最短路径觅食行为受到启发,根据模拟蚂蚁的觅食、任务分配和构造墓地等群体智能行为,意大利学者M.Dorigo等人1991年提出了一种模拟自然界蚁群行为的模拟进化算法——人工蚁群算法,简称蚁群算法(Ant Colony Algorithm,ACA)。 二、蚁群算法的研究发展现状 国内对蚁群算法的研究直到上世纪末才拉开序幕,目前国内学者对蚁群算法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算法的改进和应用上。吴庆洪和张纪会等通过向基本蚁群算法中引入变异机制,充分利用2-交换法简洁高效的特点,提出了具有变异特征的蚊群算法。吴斌和史忠植首先在蚊群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相遇算法,提高了蚂蚁一次周游的质量,然后将相遇算法与采用并行策略的分段算法相结合。提出一种基于蚁群算法的TSP问题分段求解算法。王颖和谢剑英通过自适应的改变算法的挥发度等系数,提出一种自适应的蚁群算法以克服陷于局部最小的缺点。覃刚力和杨家本根据人工蚂蚁所获得的解的情况,动态地调整路径上的信息素,提出了自适应调整信息素的蚁群算法。熊伟清和余舜杰等从改进蚂蚁路径的选择策略以及全局修正蚁群信息量入手,引入变异保持种群多样性,引入蚁群分工的思想,构成一种具有分工的自适应蚁群算法。张徐亮、张晋斌和庄昌文等将协同机制引入基本蚁群算法中,分别构成了一种基于协同学习机制的蚁群算法和一种基于协同学习机制的增强蚊群算法。 随着人们对蚁群算法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M.Dorigo等人提出了蚁群优化元启发式(Ant-Colony optimization Meta Heuristic,简称ACO-MA)这一求解复杂问题的通用框架。ACO-MH为蚁群算法的理论研究和算法设计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在蚁群优化的收敛性方面,W.J.Gutjahr做了开创性的工作,提出了基于图的蚂蚁系统元启发式(Graph-Based Ant System Metaheuristic)这一通用的蚁群优化 的模型,该模型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以任意接近l的概率收敛到最优解。T.StBtzle 和M.Dorigo对一类ACO算法的收敛性进行了证明,其结论可以直接用到两类实验上,证明是最成功的蚁群算法——MMAs和ACS。N.Meuleau和M.Dorigo研究了

黄庭坚《望江东》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

黄庭坚《望江东》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黄庭坚《望江东》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 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分) 上片: 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 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去之愁。 下片: 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 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考查类型:分片赏鉴主旨。

【解析】 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 +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 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隔,隔断、阻隔之意。诗 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同时,也是 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增强于江东留 恋之情。 【考点】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6分) 答案一: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 两句梦中相见慰几回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 答案二: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 两句寻得大雁传信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 【解析】 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高度精炼性和表意 的丰富性往往是通过省略、倒装、跳跃等形式完成的。 其次,要坚持三看:①看题目。不少诗歌的题目就概括 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或者提供了感情基调。②看作者。

黄庭坚涪州行迹_交游和创作考述_李金荣

重庆社会科学ChongqingSocialSciences2006年第10期(总第142期)No.10,2006(SerialNo.142) 北宋党争剧烈,哲宗亲政后,变法派得势,变本加厉地迫害元佑党人。绍圣元年(1094年)十二月,黄庭坚被加以“修先帝《实录》,类多附会奸言,诋斥熙宁以来政事”[1](P437)的罪名,被贬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别驾,黔州(今重庆市黔江区彭水县)安置,从此他便和涪陵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晚年自号“涪翁”,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可以说,在所有与涪陵有关的历代文化名人中,黄庭坚是其中最为知名者之一。但长期以来,黄庭坚在涪陵的行迹、交游和创作等方面情况,有关历史文献、年谱及地方文献或记载模糊,语焉不详,或人云亦云,以讹传讹,始终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本文即拟对此问题作较为详细的考述。 初过涪陵 绍圣二年(1095年)正月,黄庭坚由长兄黄大临陪同,由陈留出尉氏、许昌,由汉沔趋江陵,上夔峡,次下牢关,寻三游洞,然后过巫山(今重庆市巫山县),经施州(今湖北恩施市),于是年四月二十三日到达黔州贬所。 宋任渊《山谷内集诗注》所附《年谱》(以下简称《任谱》)元符元年条下云:“按《实录》,绍圣四年三月,知宗正丞张向提举夔州路常平。十二月壬寅诏涪州别驾黔州安置黄庭坚移戎州安置,以避使者亲嫌故也。”又云:“山谷三月间离黔,六月抵戎州……”并注引山谷《与杨明叔大字跋尾》云:“绍圣五年三月哉生明,涪翁将迁于僰道,治舟开元寺江曲之间。僰道即戎州。”[2](P18)“哉生明”,即初三日。“哉”,通“才”,开始的意思。夏历每月初三,月亮开始有光。《幼学琼林?岁时》:“初一是死魄,初二旁死魄,初三哉生明,十六始生魄。”也就是说,黄庭坚离开黔州在绍圣五年(1098年)三月初三。 又宋黄子耕《山谷年谱》卷二十七(以下简称《黄谱》)元符元年条下有云:“先生有《答黎晦叔暹书》云:‘承寄惠长韵诗。去年三月中到涪陵,乃得之。……’又先生有《与韦子骏提刑主客三月二十三日书》云:‘庭坚居黔中,农食之须粗给。既又放徙,一动百动,所以少淹留此。月半乃得至涪陵,又当为家弟少留’云云。又四月书云:‘区区西来,以多病所至就医药,又为涪陵家弟少留,是以行李稽迟。’”[3](P924)可见黄庭坚此次离黔远赴戎州贬所是沿乌江而下并于当年三月中到达涪陵的。这是黄庭坚第一次路过涪陵,而且因为黄庭坚堂弟黄嗣直当时正为“涪陵尉”,所以黄庭坚在涪陵有短暂停留,一则是身体不适,需要看病休养,二则是想与兄弟家人共叙骨肉之情。 山谷此次“少留”涪陵,有三件事特别值得一提。一是作《赠嗣直弟颂十首(并序)》。二是为涪陵士人蔺大节作《朋乐堂记》。三是游涪陵北岩寺,过伊川先生堂并榜其堂曰“钩深堂”。 《山谷内集》卷十五有《赠嗣直弟颂十首》,诗前有《序》云:“涪陵与弟嗣直夜语,颇能明古人意,因戏咏云:‘人皆有兄弟,谁共得神仙。’故作十颂以记之,此二句唐赤松观舒道士题赤松子庙诗也。”[4](P129)按“人皆有兄弟,谁共得神仙”乃唐代著名道士诗 黄庭坚涪州行迹、交游和创作考述 李金荣 摘要:绍圣元年(1094年)十二月,黄庭坚被加以“修先帝《实录》,类多附会奸言,诋斥熙宁以来政事”的罪名,被贬为涪州别驾,先后被安置在黔州和戎州,在巴蜀之地度过了将近六年的贬谪生活。其间他两次经过涪州并有短暂的停留。但有关黄庭坚在涪州的行迹、交游和创作等方面的情况,有关历史文献、年谱及地方文献或记载模糊,语焉不详,或人云亦云,以讹传讹,始终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本文即是对此问题所作的详细考述。 关键词:黄庭坚;涪州;行迹;交游;创作;考述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86(2006)010-0052-05 作者简介:李金荣(1964-),男,重庆丰都人,涪陵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重庆40800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