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济宁市优质课评选《赤壁赋》课堂实录

济宁市优质课评选《赤壁赋》课堂实录

济宁市优质课评选《赤壁赋》课堂实录
济宁市优质课评选《赤壁赋》课堂实录

济宁市优质课评选《赤壁赋》课堂实录

赤壁赋课堂实录

老师: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选择了投身汨罗;面对官场的

黑暗,陶渊明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面对权贵

的淫威,李白选择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么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又是如何选择,如何取舍

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苏轼的千古名篇《赤壁赋》,看一看,在不公平的命运面前,苏轼有着怎样的思想态度。(课件:课题《赤壁赋》)

首先,让我们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一是诵读品

味课文的精美语言,一是体验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下面,我们听录音,听录音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校正自己的读音。一是整体感知全文的情感变化,并依

据情感变化划分全文的段落(课件)。特别提示,快速把握

全文的情感变化,可以从寻找表达喜怒哀乐等情感变化的词

语入手。

(课件:录音播放)

老师:哪些同学找到了表示情感变化的词语?

学生1:第二段第一行的"于是饮酒乐甚",其中的"乐"字。

学生2:第三段最后的"托遗响于悲风",其中的"悲"字。

学生3:第三段第一行的"苏子愀然"的"愀"字,表示容色改变,也是情绪变化的标志。

学生4:最好一段的"客喜而笑"的"喜""笑",表示高兴。

老师:同学们找的都很正确,把这几个同学的答案综合起来就是全文的情感变化的过程,同时,文章的段落划分也就比较清晰明了了(课件)。全文的感情变化就是"乐--悲--乐"的过程。

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自读一遍,思考第一自然段都写了哪些内容?或者说乐在何处?(课件,学生读完)

学生1:有时间和地点人物事件,分别是"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和"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学生2:有美丽的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学生3:还有"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样非常美妙的感觉。

老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概括的很全面了,简单来说就是这样三个方面,良辰、美景和感觉(课件)。结合课文,给同学们展示一幅"月下泛舟图",继续深入理解这种"美乐"之感(课件),有了这层理解之后,我们又应如何把课文描述的"乐"读出来呢?自己品读一下。

(学生品读)

老师: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苏子和客人各自做了什么

事情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第二自然段,自读后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苏子在"饮酒""扣舷而歌之",客人在"吹洞箫"。

老师:很正确。找个同学读一下课文对洞箫声音的描述。

学生(有感情):"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老师:箫声表现出客人什么样的情绪?

学生:伤感,悲伤,凄楚,哀怨。

老师:对,很正确。我们不禁要问了,为什么在这良辰美景

赏心乐事之中,客人会发出如此凄婉的箫声呢?下面就让我

们带着疑问,共同走进第三自然段,来了解其中究竟。

首先,我给同学范读下第三段,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思考:客

人都诉说了哪些"悲"?

(老师范读)

老师:请同学回答下,你所看到的客人之悲有哪些?

学生1:为历史人物的不在而悲。课文有"故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学生2:在历史人物和自己的对比中,感到自己还没有建功

立业而悲。"况吾与子渔樵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而

曹操与周瑜都已经功业盖世。

学生3:为自己的渺小而悲。文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

一粟"表现出了这个意思。

学生4:还有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课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说明了生命短暂也是悲哀的。

老师:同学回答的很好,把客人所描述的可悲之处都找到了。我们总结一下就这样几个方面的"悲"。(课件)

一是"英雄伟业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者",一是"天地阔远

而自身渺小",一是"长江无穷而人生短暂"。

由此可见,客人原来有如许之悲情、如许之悲事、如许之悲理,难怪其箫声要"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了。理解了这层意

思之后,我们又将如何把第三自然段的"悲"读出来呢?请同

学们品读课文。

(学生自己品读)

老师:同学们推荐一位班里朗读最好的同学,让他(她)朗

读第三段,让我们共同聆听这悲音。

(被推荐同学有感情朗读)

老师:读得非常好,请这位同学再读一遍第三段,但要求全

体同学轻声的跟着这位同学一块读。读的过程中每个同学都

要全身心的投入其中,用心体会这悲情悲景悲理悲人,让我

们共同通过读营造出这"悲"的氛围,"悲"的意境。

(一个同学领读,其余同学小声跟读)

老师:非常好。那么面对客人的如此悲情,苏子是否也受到

了感染了呢?下面就让我们进入第四段的"水月"部分,重点

看一看苏子是怎样从"水与月"中获得了人生的感悟的。我们首先齐读这一部分,到"而又何羡乎?"

(学生齐读)

老师:(课件)同学们,这层文字中表述的从变与不变的观点看"水、月"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1:水,逝者如斯,未尝往也

学生2:月,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也

老师:此处,苏子用水月作比喻,想要说明的是什么呢?学生: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所以不必"羡长江之无穷"。

老师:分析的非常准确,这就体现了苏轼性格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特质,就是--乐观、旷达。(课件)

而苏轼的乐观超然,却是在他经历了"乌台诗案",在狱中几近致死,之后又被贬黄州,以疲病之躯躬耕东坡,自食自足的坎坷之后得出的人生感悟。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却怀有如此达然超脱的心情,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对苏轼这种人生状态界定为成熟,具体是这样的:"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

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希望同学们在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不断得走向成功走向成熟。

老师:对于第四段第二层次的"取舍"之议,请同学们课下思考讨论,并写出自己的感悟理解。

《赤壁赋》-董一菲老师的课堂实录

赤壁赋》教学简案 大连市十二中学李颖辉 教学目标 1、理解苏轼月夜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苏轼在主客问答 的理性思辩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2、熟读成诵,感受文辞优美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 把握苏轼的心路历程,体会主客问答的哲理内涵。 教学方法 1、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 2、辅以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资料。 3、教师引导,给出话题,学生合作研讨,教师补充,师生共同探究。 教学思路 一、走近作者,知人论诗 1、苏轼和黄州:苏轼一生最无用世机会的是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正是写于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被贬黄州时,简单地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欣赏作品。 2、解题 (1)赤壁的有关话题:介绍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有人说苏轼《赤壁赋》之赤壁并非赤壁大战之地,苏轼写错了地方,而清代诗人朱日浚却这样说:“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 (2)赋的特点及演变 二、倾情诵读,涵咏情致 1、欣赏录音朗诵,聆听体悟,进入境界。提醒学生注意读音,语句节奏的缓急和变化。边听朗读,边想象苏轼笔下的赤壁美景。 2、指导诵读,辅以《平湖秋月》古曲,营造氛围。指导学生读出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为背诵作好准备。 (1)读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并延长;“哀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脚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问词重读。 (2)读出节奏、气势。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3)读出情感。“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又何其洒脱。 3、熟读成诵。运用多种方法,如示范朗读,大声齐读,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找出骈句用心细读。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2)知识与技能 (1)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2)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熟读成诵,品味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 (2)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 3.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解题,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史实; 2.正音,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初步感知课文。、 3.讲解1、2两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1')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来认识一位古人,了解一段史实,学习一种文体,感受一种胸襟和气度。这篇文章就是《赤壁赋》。(板书题目) 二、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简介 1.苏轼及“乌台诗案” 师:《赤壁赋》作者是谁?(苏轼)那么同学们了解苏轼多少呢?(同学起来发言,老师总结整理)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知识分子家庭,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中同榜进士,世称“三苏”,但以苏轼的影响为最大,他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实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等地做地方官。新法实行得很有成绩,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害他坐牢。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后来又被贬到黄州,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没有实权。于是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边造了一间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偶尔也去爬爬山,划划船。《赤壁赋》就是他在游了赤壁(事实上不是三国中的赤壁,而是赤鼻矶)以后写下的,同时期的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 (二)关于“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语言上多使用骈句和对偶,手法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赤壁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散结合,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因而文章特别适合吟诵。

粤教版精品教案 《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 -------------------------------------------------------------------------------- 《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 这是一篇很经典的赋,既有赋的特点,又有苏轼的特色,教参上是安排了三课时,我因为听课也用了三课时,因为这是第三册的最后一课。我讲公开课时只讲了这课的第三课时,怕大家对我的课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我就简单的把上两个课时的思路写了一下,希望各位老师能毫不留情的对我的授课过程和内容进行批判! 第一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语 让同学们齐背《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入新课。 (二)、回忆有关“赋”的知识 因为高一学过杜牧的〈阿房宫赋〉。 (三)、给同学们一起回忆苏轼的一些情况,重点说苏轼的思想,尤其是受儒道佛及游侠思想影响后的表现。 (四)、让学生自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 (五)、找学生朗诵这篇课文,纠正读时出现的错别字和不正确的断句。 (六)、让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七)、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自己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八)、老师点出重点词语和句子 1、望既望属白露所如所知冯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前置句或介词结构后置句) 3、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互文) (九)出示<诗经.陈风.月出>第一章. 1.与学生一起学习. 2.让学生体会作者提它的用意. (十),找个别学生翻译第一段. (十一)布置作业 1,背颂第一段,预习二三段. 2,让学生翻译第一段,交作业.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 (一).检查第一段的背诵 (二)让学生读第二段 1,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2,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和句子 美人和袅袅缕嫠妇

高中语文必修《赤壁赋》课堂实录

高中语文必修《赤壁赋》课堂实录预习要求: 分四人一组研读课文,从文章的词语句子、情感哲理、写作特色等方面提出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整理学生的问题,制成课件。 师:同学们,都说苏轼是位少见的旷世奇才,你们能具体说说吗? 生: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他的词豪放高旷,情浓意远,我们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作。 生: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 生:他还称得上是一位高级厨师。(大家笑)“东坡肉”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师: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就是苏轼,可见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之高。同学们,见过他的书法作品吗? 大多数学生:没有! 部分学生:有,在我们课本的封面。 师:对!同学们可以翻到封面欣赏一下。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每次游览人们传说的古战场赤壁,都

不免触景生情,发出惊世浩叹。由此,中国文学史上就增添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两篇精妙绝伦的散文。他写成《前赤壁赋》时,展纸挥毫写了一幅长卷,这幅长卷写得尤为成功。传到明代,董其昌拜观了真迹,十分倾倒,说苏轼的书法笔力欲透纸背,全用正笔中锋,每波划尽处,常有聚墨痕,如黍米珠。董其昌作过一段著名的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今天,让我们伴随著名播音员夏青的朗诵步入苏轼为我们构筑的文学和哲学的殿堂,领略苏轼那卓绝的雄风。 [放录音,学生听] 师:听完朗诵,你对《赤壁赋》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受最深的是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 生:自己读不出的东西似乎一下子有了感悟。 生:我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全班笑) 师:很好!著名现当代作家巴金曾说《赤壁赋》给人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纯净的美感。我们同学在预习中也读出了这一点,请看下列问题,我们共同探讨: (展示问题一: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为什么写得赛似仙境?) 生: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

《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

《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 这是一篇很经典的赋,既有赋的特点,又有苏轼的特色,教参上是安排了三课时,我因为听课也用了三课时,因为这是第三册的最后一课。我讲公开课时只讲了这课的第三课时,怕大家对我的课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我就简单的把上两个课时的思路写了一下,希望各位老师能毫不留情的对我的授课过程和内容进行批判! 第一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语 让同学们齐背《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入新课。 (二)、回忆有关“赋”的知识 因为高一学过杜牧的〈阿房宫赋〉。 (三)、给同学们一起回忆苏轼的一些情况,重点说苏轼的思想,尤其是受儒道佛及游侠思想影响后的表现。 (四)、让学生自读,解决字词问题。 (五)、找学生朗诵这篇课文,纠正读时出现的错别字和不正确的断句。 (六)、让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七)、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自己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八)、老师点出重点和 1、望既望属白露所如所知冯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状语前置句或介词结构后置句) 3、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互文) (九)出示<.陈风.月出>第一章. 1.与学生一起学习. 2.让学生体会作者提它的用意. (十),找个别学生译第一段. (十一)布置作业

1,背颂第一段,预习二三段. 2,让学生译第一段,交作业.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 (一).检查第一段的背诵 (二)让学生读第二段 1,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2,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和句子 美人和袅袅缕妇 舞泣(使动用法) 渺渺兮予怀 (主谓倒装) (三)让学生译第二段,教师纠正错误 (四)找学生读第四段 (五)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六)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和句子 然正襟危坐固樽属须臾 活用: 1,乌雀南飞(南) 2.西望夏口(西) 3,东望武昌(东) 以上三个词都是名词做状语,可译成:向南(西,东) 4,顺流而东也. 东;名词活用做动词,可译成:向东进军. 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破:形容词做动词,大破,攻下;下:名次做动词,攻下.

《赤壁赋》教学设计(课赛)

教学设计(设计教师:云南省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李正保)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 《赤壁赋》 苏轼 一、【教学内容及其解析】 1、课题内容:《赤壁赋》。 2、课题内容基本情况:《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3、教学内容解析:《赤壁赋》是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上承《兰亭集序》后接《游褒禅山记》。这三篇都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它们与第一单元的现代抒情散文遥相呼应,互为补充,共同为“表达交流”部分的“写景要抓住特征”“学习描写”“学习抒情”提供基础和范例。这三篇虽都是山水游记类散文但作者却不仅仅停留于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的情感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赤壁赋》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要学习的一个重点。因此,在《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4、教学内容选取:①苏轼其人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 ②“赋”这一文体的“主客问答”的形式。 ③中国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基本特征:对自然山水风物的描绘(意境)、个人情感志趣的生发与表达、对世界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三者的完美结合。亦即意境、情感和理趣的完美结合。对这类山水游记散文做整体上的基本规律的总结,《赤壁赋》正可以作为一个典范,可以充分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④对课文的整体鉴赏学习: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对文本做深入细致的鉴赏学习,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 二、【教学目标及其解析】 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苏轼其人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黄州时期的苏轼的经历和思想特点等相关背景史实。 解析:苏轼是中国古代少见的全才,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赤壁赋》课堂实录

人教版必修二第九课《赤壁赋》优质公开课教案 赵锋 苏轼曾有诗云: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是苏轼人生中最重要的驿站,在这里他经历了人生的重大转折。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险遭杀生之祸,历经四个多月,逃过一劫,被贬黄州团练副使。苏轼到任后,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游览。 情境:壬戌夜游,作《赤壁赋》 苏轼发朋友圈:夜游赤壁,不亦快哉! 欧阳修:此文一出,老夫又当避路! 王安石:好一个翰林学士!(赞) 子由:(嘘) 柳宗元:其境过清,不可久留(抱抱) 苏小妹:兄长,快回家烧肉! 林语堂:真是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苏轼@林语堂:呵呵…… 请自由朗读《赤壁赋》,结合你的阅读感受,说说你是如何理解“呵呵”的?任务一:研读交流 1.有感情地朗读有关文段。 2.结合对有关文段的分析,表明自己的见解。 3.力争做到有理有据。 生1:苏轼是一个乐天派。 最后一段主客对话之后苏子的超脱,体现出他的乐天派。倒数第二段,客有困惑,而苏子却开脱他。从变之中看到不变。 杯盘狼藉,说明苏子放松。

生2:无奈,哪里有什么乐天派。苏子有理想,有追求,但是却遭受挫折。他不会大悲大喜,正如“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源自佛家。 生3:“呵呵”是苏轼对林语堂片面评论的不屑,不可否认苏轼是乐观豁达的。但是并不是源于其乐天,而是源于其志,对生命、对世间的悟。“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并非自相矛盾之言,水淌月缺,此乃变;江流月挂,此乃不变。而此时对苏轼来说,一场乌台诗案是变也是绝顶,名与月是那么虚妄,在一夜之间看到它的破碎。去了浮躁,将自己放逐于山水之间,“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可见他并非心无所念、无所欲。他所求的是永恒,“是造物者之无尽藏”。大智若愚,不是一个单纯的乐天派,因此林语堂看到的只是表象。 生4:他如果不是乐天派,何来写这么多诗给世人?觥筹交错之间,体悟人生的乐趣。他以诗为乐,清风徐来,游于赤壁。不必感叹人生的苦短。他的乐天派是转悲为喜。 生5: “羽化而登仙”,表明对人间的一些浮华看得并不那么重。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景色这么美,正是作者内心的世界不一般。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

(完整版)《赤壁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赤壁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其思想,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2. 弄清字音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3. 积累第一自然段的重点文言字词,学习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弄清字音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积累第一自然段的重点文言字词,学习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拔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对于《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很熟悉了,同学们一起背诵上学期我们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上阕写景,描绘了壮美的景象,下阕怀古,追忆了功业非凡的英俊豪杰,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羡慕古代英杰、感慨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思想感情。而苏轼在《赤壁赋》中又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呢?是否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相似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写作背景及解题 1.走近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 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与其父、其弟同列“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 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后人称之为“三苏” 。他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 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 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

赤壁赋课堂实录20

《赤壁赋》课堂实录 老师: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选择了投身汨罗;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选择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么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又是如何选择,如何取舍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苏轼的千古名篇《赤壁赋》,看一看,在不公平的命运面前,苏轼有着怎样的思想态度。 (课件:课题《赤壁赋》) 首先,让我们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一是诵读品味课文的精美语言,一是体验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下面,我们听录音,听录音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校正自己的读音。一是整体感知全文的情感变化,并依据情感变化划分全文的段落(课件)。特别提示,快速把握全文的情感变化,可以从寻找表达喜怒哀乐等情感变化的词语入手。 (课件:录音播放) 老师:哪些同学找到了表示情感变化的词语? 学生1:第二段第一行的“于是饮酒乐甚”,其中的“乐”字。 学生2:第三段最后的“托遗响于悲风”,其中的“悲”字。 学生3:第三段第一行的“苏子愀然”的“愀”字,表示容色改变,也是情绪变化的标志。 学生4:最好一段的“客喜而笑”的“喜”“笑”,表示高兴。 老师:同学们找的都很正确,把这几个同学的答案综合起来就是全文的情感变化的过程,同时,文章的段落划分也就比较清晰明了了(课件)。全文的感情变化就是“乐——悲——乐”的过程。 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自读一遍,思考第一自然段都写了哪些内容?或者说乐在何处?(课件,学生读完) 学生1:有时间和地点人物事件,分别是“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和“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学生2:有美丽的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学生3:还有“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样非常美妙的感觉。 老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概括的很全面了,简单来说就是这样三个方面,良辰、美景和感觉(课件)。结合课文,给同学们展示一幅“月下泛舟图”,继续深入理解这种“美乐”之感

《赤壁赋》教学实录

《赤壁赋》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师:上课,同学们好!很高兴和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学习苏轼的《赤壁赋》。苏轼,我们不陌生,初中就学过他的不少作品。有一篇文章,不知同学们还有没有印象,我来考考大家(教师背诵):“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学生跟着背,声音越来越大。)“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很好!这篇文章叫《记承天寺夜游》,在哪里写的? 生(齐):黄州。 师:这篇文章写于元丰六年。那一年的秋天和冬天,苏轼游览了黄冈赤壁,分别写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是苏轼作品中最精华的文章。哪个同学能告诉我,苏轼为什么去了黄州? 生(齐):被贬。 师:为什么被贬? 生(纷纷):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师:大家能不能说说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 生1:不知道。 生2:有官员从他的诗中找出句子说讽刺变法,于是皇帝把他贬官。 师:乌台,就是御史台。有人诬陷他,说他诗中有反对朝廷新政的文字,于是把他投入大牢。东坡在狱中生活了130天,这对他的身心、对他的人格造成了巨大的折磨和摧残。后来方方面面的人出面营救,最终他被放出来,可是被贬黄州,并开始了不断被流放的坎坷的人生际遇。苏轼去世前两个月左右,在常州,有这么一首诗,题自己的自画像(投影):“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儋(dān)州在哪里呢?海南岛。惠州在哪里呢?广东。苏轼不断被贬,先被贬到黄州,后被贬到更远的惠州,最后被贬到更遥远的海南岛儋州。苏轼满身伤痕,历经坎坷,他要给自己一个快乐地活下去的理由,他不断地思考,到黄州之后,他的思想开始成熟了,仿佛一道天光,划过这荒瘠的大地。中国文学史上这篇最著名的文章出现了。 昨天和同学们见面的时候,有同学问我《赤壁赋》中的“赋”是什么?“赋”是一种文体,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体。它比诗歌要自由一些,随意一点,比散文要求更严谨一些。我们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再反复体会赋的特点。 课前老师给大家提了一个要求,要大家把这篇文章尽可能读熟,最好能背下来。第一节我们试试看。能背就背,背不下来就偷偷看看书。 (生背第一节,不记得之处教师及时提醒。) 师:很好。看来我们班同学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上来就出手不凡,给我一个惊喜。第二行有一个字的读音,“少焉”的“少”,应稍微注意一下。既不念shāo,也不念shào。它意思是“一会儿”,所以念shǎo。这节文字中还有几个字的意思需要我们来研究一下。“既望”,“既”怎么解释? 生:过了。 师:大家是按课文的注释来说的,没错。但这个字解释为“已经”更好,是个副词。已经过了望日,就是阴历的十六。这个字在我们的课文里面也反复出现。最后一节里面有两个“既”,找到没有?(生答“肴核既尽”。)对,“肴核既尽”,“既”,已经。菜肴和果品已经吃完了。还有一个,(生答“东方之既自”)对,“东方之既白”,意思是天已经亮了。再往下

赤壁赋课堂实录

《赤壁赋》实录 引入:陶行知在《自立立人歌》中这样写道: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真好汉!我把它总结为一句话:自己能做的事情,我向来不求别人。今天把它放到课堂上,前面再加两个角色,请同学们填空,并总结课堂模式。 教师:自己能做的事情,我(教师)向来不求别人(学生) ——讲授式教学 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我(学生)向来不求别人(教师) ——自主式探究 教师:先出个智力游戏:池塘里一根木头上有五只青蛙,现在有四只决定要跳到水里去,请问:木头上还剩几只? 学生:五只 教师:为什么是五只?这里有一个关键词—— 学生:决定。 教师:决定不等于 学生:跳 教师:决定不等于行动。下边就要看大伙儿的行动了。 高一咱们已经学过三册书了,今天我们没有按随堂的顺序进行,而是回头望月,来看一看我们曾经走过的路。今天我们看的是必修二。同学们都带书了吗? 学生:没有! 教师:那行,没有带书的话,听我说。在必修二这册书里,我们先学习了写景状物的散文,后学习了从先秦到南北朝诗歌,第三单元我们要学到的是山水游记类散文。这当中,我们要接触三位大师:王羲之、苏轼和王安石,今天我们挑选的这位:诗、词、文、赋、书法、绘画样样精通,他就是苏轼。好,接下来让我们走近大师,走进《赤壁赋》。 (板书:赤壁赋)

教师:首先,我们来共同讨论、拟定《赤壁赋》第一课时我们能达到的目标,或者说我们应该达到的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品味主题和旨趣; 3、探寻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师:下面,我们先来了解苏轼。刚才我已经讲过,他是一位诗、词、文赋、书法、绘画样样精通的大师,那么我们就来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苏轼的诗,你还能记起哪些? 学生:《江城子.密州出猎》 教师:《江城子.密州出猎》属于哪一类?诗还是词? 学生:词。 教师:咱们一中的同学脑子转得非常快,步子跨的有些大。不过,先说词也可以。除《密州出猎》外还有哪些? 学生:《水调歌头》 教师:我们能否背两句? 学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教师:下阕能不能由一个同学单独来背一背? 学生: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教师:苏轼的词开了一代豪放之风,对后世影响很大。君若烦闷,择阮郎归;君若不满,择定风波;君若量小,择念奴娇。希望大家能以这三句话为起点,对苏轼进行深入的了解。到第四册,我们可能会讲到苏轼的词两首——《定风波》、《大江东去》,到时候我们再跟着老师认真学习。 当然,苏轼在词上的最大贡献是: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因为苏轼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前人就有“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评述,可以说,凡能写进诗文中的生活内容,苏轼都可以用词来表达。当时挖掘不深,一语带过。

1赤壁赋

《赤壁赋》第二课时 浙师大人文学院倪高华 一、复习式导入 学生背诵第一段。 师:苏子秋夜荡舟,风月无边,他感到很快乐,快乐了就要喝酒,喝酒喝得高兴了就开始唱歌。(借此引入第二段的学习) 二、赏析第二段 师讲: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于是”是不是今天我们说的“于是”呢?(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明确)不是,于,在;是,这,解释为“在这时候”。在这个时候,喝酒喝得很高兴,扣舷而歌之,你看他是怎么唱的?敲打着船舷而唱。那么唱什么呢?请大家把歌词内容大声齐读出来(学生读):“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棹是什么意思?(生答船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怎么解释?课文注释有,请大家仔细看一下,溯,是逆水而上,我们现在不是有“回溯”一词么?渺渺兮,悠远的样子,兮,……的样子。望美人兮天一方,这个望是什么意思?(生答眺望)那么在第一句话中,七月既望,那里的望又是什么意思呢?(生答农历每月十五) 师讲:大家看这个歌词有谁的风格? 生答:屈原的风格,像屈原的《离骚》。 师讲:你们有没有读过《离骚》?(学生回答没有)司马迁说:屈原的《离骚》,“犹离忧也”。什么意思呢?是屈原遭遇忧愁的时候所作的。在苏轼看到这个美景,心情比较舒畅的时候,他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有屈原味道的歌。大家注意歌词的最后一句“望美人兮天一方”这里的美人是什么意思?(生答圣君贤臣或美好理想)你们注意到了没有,在屈原的作品里常常有一种比喻,用鲜花香草来比喻……(引导学生说出内容)高洁的品质或圣主明君,然而这里苏轼也想到了这个,难道说苏轼的心中也有隐忧微愁吗?他也不如意吗?这就让我们想到上节课讲到过的一个内容,苏轼被贬黄州,政治上很不如意,所以他心中很郁闷。 师讲:由于苏轼心中有这样的悲情,所以才能唱出这样的歌,听出这样的声。什么样的声?(生答箫声)什么样的箫声?(见原文描述)好我们来看这几句,客有吹洞箫者,者,……的人。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补充前面的“万顷之茫然”)倚歌而和之,听到我唱歌了,那客人就按着曲调伴奏,倚,随、伴、循着;和,附和;之,音节助词,不译。后面三句话我请同学们来翻译一下。其,代词,那,这里指代箫;然,……的样子;袅袅,婉转悠长;舞,使……起舞,泣,使……悲泣,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嫠妇,就是寡妇。这里的“不绝如缕”是什么意思?像细丝一样绵延不断。但是我们的现代汉语中也有这个成语,这个成语最初就是出现在这片文章中。那么现在“不绝如缕”是什么意思?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提醒学生记忆)。你们有没有听到过箫声?你觉得箫声是怎样的?(学生回答)那么作者是怎么来描述“箫声”的?(学生思考回答)作者用了四个比喻、两处夸张来渲染箫声的悲凉,正是这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触动了作者受挫之后的那种隐忧微愁,在这种情况下触景伤怀,浮想联翩,悲从中来。 师:那么这第二段在文章中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生: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情感上由乐转悲。 三、赏析第三段 (一)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完成下面几个任务: 1.把课文下面对于重点词汇的注释写到课文中去,自己尝试翻译,不会解释的字词标注出来。 2.找出这一段中,客的悲哀有哪几个方面的内容?通过什么手法来写? 3.在自读,自我思考的基础上前后桌或同桌讨论前面两个问题。

《前赤壁赋》教案教学设计

《前赤壁赋》教案教学设计 《前赤壁赋 》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从泛舟而游写到枕舟而卧,利用主客 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也表现了 他旷达的人生态度。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前赤壁赋》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对你 有帮助。 一、教学目的: 1 体会课文 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 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3 熟读并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 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2 语言运用的妙处。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一.作者背景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 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 文日数千言; 。 宋仁宗嘉花二年 (l057 年) 苏轼中进土, 年方 21 岁, 嘉拓六年, 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此刻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 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 青年苏武也积极参与其中, 多次上书并提出 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 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 使他没有认识到当时豪强兼并土地带来的对会危机, 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
1 / 10

推行新法时, 苏武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 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 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 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 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 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 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 上孤独苦闷。 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 自号东坡 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等到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政局发生变化,新党失势,旧党执政, 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 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处, 并 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 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 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岭南惠州,再贬海南儋州。 公元 1100 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 7 月客死常州。去世前 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 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了。 纵观苏轼一生, 既坚持了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积极入世、 刚正不阿、 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 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 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 灵境界的高度和谐。 无数的宦海风波和人生挫折铸炼了诗人宏大旷达胸怀尤其当 我们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时,能否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赋,始于两汉魏晋,刘翩在《文心雕龙》中就总结了赋的特点:赋者铺也, 铺采搞文(舒展散布),体物写志也。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贾谊的《鹏 鸟赋》,张衡的《两京赋》等。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 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 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 在创作风格 L 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二.导入 余秋雨 先生有一篇散文 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 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 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 而不腻耳的音响, 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 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
2 / 10

赤壁赋教案(精选多篇)

赤壁赋教案(精选多篇) 第一篇:赤壁赋教案1赤壁赋教案 第一课时一、学生课前预习 1、阅览相关材料《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浅谈苏轼逆境中旷达的人生态度》收集关于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3、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将学生按平均水平分为若干小 组(4-6人之间)。说明:这一步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 会收集材料,学会整理材料,养成预习的习惯,初步感知课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二、作者和解题:以苏轼图片导入,由小组学生介绍苏轼的相关经历,教师明确: 1、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 黄州、惠州、**。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 第一次挫折时。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2、解题:(1)赤壁的有关话题: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2)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说明:这一步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和筛选信息的重要性。展示课前所学,得到认可,激发兴趣。三、第一环节: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四、 第二环节: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

1、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骈句,用心读。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说明:以朗读加深对课文的体会,通过读了解文体特点和散文的韵律之美。五、 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检查学生有无动笔勾画)教师点拨: 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说明:此步骤重在倡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同时也让学生体会诵读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从而在语感上进行强化,促进课文的背诵。从读到理解文意,再从理解文意到背诵,、落实教学目标。六、第四环节: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再细读,小组讨论)。学生按四组展开讨论: 1、文章写了怎样的景? 2、文章写了怎样的情? 3、文章写了怎样的理? 4、总结情、理、景之间有什么关系?七、课堂演练,强 化双基(略)八、布置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1) 搜集苏轼相关作品(词赋)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赏本文中

《赤壁赋》公开课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1.能引导学生熟读、背诵全文,正确翻译全文。 2.能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情感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3.能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讨论,揣摩体味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一、导入: 余秋雨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二、诵读 【要求】 1、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一遍文章,注意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2、请四位同学读诗,各读一段。阅读中注意更正读音。 三、整体感知 阅读全文,感受苏轼和客人在黄州的心情的变化?试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思想感情变化的关键词语。 板书:乐甚——愀然——悲——喜而笑 乐————悲————乐 四、鉴赏文本 【问题1】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说:“于是饮酒乐甚”,请问作者因何而“乐”? (在第一段中,放开让学生找,要求学生结合诗句分析。老师总结提升。) 夜游赤壁之乐(山水之乐)——澄清之美、浩瀚之美 【教师参考】 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一般 清风、白露、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使人赏心悦目,陶醉其中,不仅是“乐”,还是“乐甚”。 也可以换一种问法:第一段写了哪些美景?能否为我们描绘这些画面?(结合诗句回答) ①、“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凉爽的秋风徐徐吹来,江面上荡起漾漾微波。这时,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了:“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②、清风与明月相伴,白露与水光交织,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飘荡。这澄澈幽美、如梦境一般的夜景,使作者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之中 ◆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最好?好在哪里? 徘徊:不只写出月亮令人不易觉察的缓慢移动,生动形象,而且写出了月亮对于游人的依依眷恋,脉脉含情。 1、饮酒赋诗之乐(诗酒之乐) 【教师参考】 1、引导学生关注重点的动词:诵、歌、纵、凌,写出了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任凭、凌越、身心自由 2、找出诗人主观感受的句子:浩浩乎飘飘乎 小结: 情景交融,记叙、描写和抒情相结合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 2、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 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 3、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解读苏轼情感变化的真实缘由。 2、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 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 3、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课时:3课时(本教案是第3课时)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前确定“走近苏东坡”主题阅读并制作语文 小报、 确立研读小组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 真文章在孤灯下’。这段话可以用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 不平凡的经历。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他以 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 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 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多次来到人们传说中的 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 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念怒娇.赤壁怀古》、《前、后赤 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那么今天就让我来欣赏 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吧 二、课文结构及鉴赏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 (一)结构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文本解读与课堂深度——《赤壁赋》教学实录

文本解读与课堂深度——《赤壁赋》教学实录文本解读与课堂深度 执教者:卫建云 观察者:严华银 课堂回放 《赤壁赋》教学实录 “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PPT显示) 师:这是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中的一段话,阐述了自然山水具有消解士大夫“不得施于世”的悲剧意识的文化功能。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不得施于世”,“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自不待言。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等人生重大课题无可推脱地摆在了苏轼面前。在这种情形下,他在黄州除了躬耕渔樵、广泛交友外,最主要的活动恐怕就如欧阳修所说的“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了。苏轼自己也说,“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无往而不乐”。元丰五年七月,苏轼再次来到黄州赤壁,试图以此“道羁臣之叹”,“写人情之难言”,思考宇宙人生,体味生命意义,调适内心冲突,实现人生突围。今天,让我们跟随苏轼,神游赤壁山水,走进他那崇高的内心世界,去感知独具苏轼特色的超越路径。 一、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全文,然后概括各段的内容。 (学生自由诵读,概括段意,略。) 师:文章情感变化的脉络是怎样的? 生:从赏景之中获得“乐”,因客之箫声而生“悲”,通过苏子之宽慰使客“喜而笑”。文章的情感脉络是“乐—悲—喜”。 师:很好。本文沿用了传统“赋”的主客对话模式,“主”与“客”都是指一个人。那么,作为“客”的苏轼,内心有着怎样的苦闷与悲伤呢? 生:功业无成、人生虚妄之悲。曹操“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可谓既有“武功”又有“文治”,“固一世之雄”。这样一个功业卓著、名垂千古的英雄,又能怎样呢?“而今安在哉”,早已消失在了历史的滚滚烟尘之中。而作为“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自己,只不过是一个等闲之辈、戴“罪”之臣,功业全无,理想旁落,这样的人生又有何意义呢? 生:生命短暂之悲。长江滚滚,悠悠不尽。宇宙自然,恒久永存。而生命却须臾飘忽,与之相比徒有羡慕之情。心中岂能不悲? 生:愿望与现实相左之悲。试图“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不可乎骤得”。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矛盾,只能“托遗响于悲风”了。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透彻!这样的悲,用李泽厚先生的话说,就是一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二、细部探究,感悟“圜道”思想所达成的超越路径 1.“水月之喻”——基于宇宙自然的生命超越之途 师:从以上分析我们看到,潜伏于苏轼心灵深处的苦闷与悲伤多么沉重。人们常说,心有郁结,必须要找到一个散郁化结的出口与通道,亦即要有一个合适的路径,方能走出心灵的阴霾。一般而言,这样的路径有两种,一种是“外释”,通过融合于外物以移注意力,消除怨悱;另一种是“内释”,通过内在的心灵审视、通变,在自我观照中达到超越“旧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