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简介

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简介

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简介
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简介

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简介

西方经济学

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介绍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与前沿发展动态。通过研究生自学、教师课堂讲授和组织讨论,使研究生能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吸收和借鉴其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科学因素,研究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理论。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微观部分:需求、供给理论及其弹性分析、效用理论、生产与成本理论、市场结构、市场失灵理论及微观经济政策、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学等;宏观部分:国民收入核算与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与实践、国际经济基础、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理论等。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西方经济学》(第四版)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2.《经济学原理》(第四版)[美]曼昆,三联书店,北京,2006年。

3.《经济学》(第三版)[美]斯蒂格利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4.《经济学》(第十八版)[美]萨谬尔森,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研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经济体制及其经济运行规律的科学。它是一门基础理论课,是学习和掌握经济学理论的基石。其教学目的是要使研究生加深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体制、宏观经济运行和微观经济运行等基本理论问题的理解,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正确看待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增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经济发展的信心,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自觉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了解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探索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道路和模式,为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为思考、分析和解决诸多的现实经济问题提供思路。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市场经济一般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所有制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际化和对外开放;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中国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第二版)桑百川,对外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第二版)杨干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苏晓红,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热点问题研究》朱炳元,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

5.《中国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白永秀、任保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发展经济学

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发展经济学是探讨一个较为落后的国家向经济发达状况发展转变的一般趋势和规律的科学,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确切地讲,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结构转型过程、经济发展趋势、结构变化内在规律和发展因素各种内在关系的科学。它要研究经济发展的一般条件和特殊国情,揭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并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出发,探索经济发展道路,参与选择和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学习这门课,有助于研究生了解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把握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出发,探索经济发展道路,为制定科学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为思考、分析和解决诸多相关的发展问题提供思路。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发展的基础:经济增长;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制约;资本:经济增长的内动力;资源、生态和环境与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发展的创新因素;经济结构演化与组合;制度与经济发展。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发展经济学》周天勇,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

2.《发展经济学》谭崇台,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

3.《发展经济学》齐良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

4.《发展经济学前沿未来展望》迈耶等,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

区域经济学

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和揭示区域与经济相互作用规律和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通过区域经济学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建立起区域经济的概念,了解城市与区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把握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视角,从更高层次理解和运用好国家的区域政策,为今后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研究和解决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区域的基本概念;区域的形成与结构;区域经济活动的要素和组织;区域的地域单元;区域的分工与联系;区域的经济发展;中心城市的作用;乡村与县域经济;国家的区域经济政策。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区域经济学》张金锁、康凯,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年。

2.《区域经济理论》陈秀山、张可云,商务印书馆,2003年。

3.《区域经济学概论》孟庆红,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4.《中国区域开发论》叶裕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

5.《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与总体战略》吴敬华,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6.《2008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

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当今世界,随着生产的长足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经济的日益增长,赋予现代社会活动以规模越来越大、变化越来越快、影响越来越广泛的特征,出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差毫厘而失千里”的复杂局面,给现代社会的宏观管理体制的变革和决策理论的发展以极大的影响。由此,就把战略研究与战略决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开设本课程,旨在使研究生了解和掌握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运行中,经济以及与经济相关联的其他社会生活发展中有关全局性、长远性重大问题进行决策的理论和方法,以保证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从而提高决策水平,达到提高领导者的战略决策能力,改善领导者的素质和提高其领导水平的目的。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发展战略总论;发达国家工业现代化战略;发展中国家主要经济发展战略;中国的亚太经济合作战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及其战略选择;经济文化战略;企业发展战略等。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冲突与融合——中国经济变革中的文化新论》臧学英,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

2.《经济发展战略学》李成勋,北京出版社,1999年。

3.《论战略研究》冯之浚,群言出版社,1997年。

4.《跨世纪中国的战略选择》包心鉴、张全新,济南出版社,1997年。

5.《知识经济发展战略》姜岩,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6.《企业战略》应勤俭等,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从欠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转变的过程。经济发展理论重点研究经济发展趋势、结构变化内在规律、发展因素各种内在关系以及经济社会结构的高级化过程。本课程以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为主线,借鉴西方宏微观经济理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理论,重点研究当代中国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开设本课程有助于研究生了解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把握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深入研究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为制定科学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为思考、分析和解决诸多相关的发展问题提供思路。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世界现代化经验模式与中国经济现代化;工业化理论与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信息化网络经济的功能与中国的信息化;城市化理论与中国的城市化道路;中

国的科技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国的“三农”问题与出路;中国的收入差距问题与和谐社会;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发展理论与中国》胡必亮,人民出版社,1998年。

2.《经济发展研究》(上、下卷),董辅礽,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

3.《经济发展》[美]迈克尔·P·托达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

4.《转型发展理论》厉以宁,同心出版社,1996年。

5.《1996—205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走向现代化的构想》李成勋,北京出版社,1997年。

6.《思考中国——挑战中国的九大问题》胡鞍钢等,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

7.《可持续发展——跨世纪的抉择》甘师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广东科技出版社,1997年。

城市经济学

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城市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分析方法研究城市问题及城市地区所特有的经济活动。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点是在经济上有效而公平地解决城市问题,从而为创造良好的城市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服务。作为一门崭新的经济学科,工业革命与城市化是其产生的直接社会历史背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市场竞争、区域竞争、国家竞争和跨国(集团)竞争已演化为城市带的竞争。城市研究、城市带研究和城市(复数)协同发展研究,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学科热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新的发展观及“五个统筹”,使城市经济研究成为理论领域和实际工作的当务之急。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城市、城市化和城市带;城市经济增长和社区发展;城市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住房和房地产业;城市基础设施与交通;城市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政府、市场与城市公共经济。辅助内容:城市发展案例。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中国城池史》张驭寰,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

2.《城市经济学原理》张敦富,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

3.《城市经济学》谢文惠,邓卫,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4.《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顾朝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

5.《城市中国》王志纲工作室,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

6.《城市反思》[美]苏珊,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正向纵深发展,各国经济的合作与竞争日益深入,国际贸易作为当代各国经济联系的最重要形式之一,国际贸易活动和国际贸易理论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我们开设国际贸易这门课程,目的是通过学习国际贸易基本理论,使研究生对国际市场、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各国对外贸易政策、进出口交易程序以及买卖合同主要条款等各个方面的专业知识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为推动我国扩大开放,进一步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导论;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政策及其理论依据;国际服务贸易与有关规则;国际贸易体制与WTO;国际贸易术语;进出口合同条款及其商订与履行国际货物贸易方式。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国际贸易实务》刘重力,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2.《国际经济学》薛敬孝、佟家栋、李坤望,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3.《新编国际贸易通论》(第二版)贾金思,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

4.《国际技术贸易》侥友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5.《国际贸易实务》黎孝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6年。

港口经济研究

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本课程是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世界经济发展的现实为背景,借鉴世界发达地区港口经济发展的经验,研究港口经济与城市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索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港口经济运行的体制、机制及其运行规律的一门应用性课程。本课程立足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实际,重点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港口经济发展的体制特征、机制特点以及促使其持续健康发展的制度保证等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立足于天津这个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并以天津港的建设为实际案例,借鉴世界著名港口的成功经验,跟踪研究上海港、深圳港和青岛港等港口的发展,重点研究探索港口经济与城市经济的互动交融理论及其规律,为天津经济发展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学习这门课,有助于研究生了解港口经济的一般理论,把握港口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探索我国港口经济发展的道路和模式,为港口经济发展和构建国际化港口大都市提供理论依据,为思考、分析和解决港口经济发展中的诸多现实经济问题提供参考和思路,并为我国港口经济理论体系构建和港口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培养一大批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高层次、高素质的党政领导干部和理论研究人才。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港口经济一般理论;港口建设的模式与类型;港口建设与城市发展;港口经济与现代物流;港口经济与自由贸易区;世界著名港口发展经验与借鉴;国内港口发展现状与趋势;天津港的建设与发展。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港口管理与经营》庞瑞芝、薛伟,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

2.《港口发展战略与规划》王海平,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3.《中国港口经营战略经典案例》王海平,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

4.《天津港口的改革与发展》王恩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5.《现代港口物流》张丽君等,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

6.《港口规划与建设》丁汝民,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年。

天津经济与滨海新区专题研究

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内外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成果,立足于当代经济全球化、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天津改革开放发展的实际,重点研究天津在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和我国北方重要经济中心过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开设这门课,旨在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天津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一批既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功底,又熟悉区域发展规律和天津市情,具有制定和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方针政策的高素质的党政领导干部和理论研究人才。

本课程在教学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的原则,主要采用专题讲座与研讨式教学方式,由我校教师和我市有关部门的专家学者授课并与研究生进行研讨。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天津的城市性质与经济特点;天津发展的历史轨迹与主要启示;新世纪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新世纪的战略目标与举措;工业战略东移与科教强市;建设沿海都市型农业;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天津经济发展与区域合作。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天津市委有关文件。

2.《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天津市人民政府。

3.《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著名专家论天津》吴敬华,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4.《天津·环渤海·中国北方》吴敬华,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5.《天津经济发展五十年》吴敬华,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

6.《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天津三步走战略的总目标》吴敬华,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7.《历史性的跨越——天津市“三五八十”的成功实践》吴敬华,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8.《天津巨变的十年——天津“三五八十”成就的历史回顾纪念文集》曹达宝、万新平,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9.《天津经济发展概论》祝尔娟,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当代世界经济研究

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世界经济是超越于民族国家界限的全球范围的经济体系。当代世界经济研究是研究世界经济运动、变化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该学科的研究对象包括三个方面:(1)作为世界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各国国民经济;(2)世界经济运行中的国际经济关系:(3)世界经济整

体。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研究和借鉴,有助于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助于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趋利避害。特别是通过了解、分析和掌握当代世界经济和现代化进程中诸方面的基本动向和最新动态,使研究生更好地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洞察世界经济的风云变幻,把握世界经济发展大势,为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赢得竞争优势。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世界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经济;前苏东国家经济;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国际经济调节;世界经济几大发展趋势(全球化、多极化、区域化与知识化);当代世界经济周期与危机等。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世界市场经济概论》左大培、裴小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2.《世界经济学》黄梅波,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3.《世界经济概论》(第二版)张曙霄、吴丹,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

4.《世界经济周期理论与实证研究》宋玉华,商务印书馆,2007年。

国际金融学

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伟大而影响深远的发展趋势。它对人类社会、经济与金融的影响,对人类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将是重大和革命性的。如果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那么国际金融就是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命脉。当今世界随着金融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际金融现象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因此,研究国际金融,探析国际诸现象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以采取有效的应对管理措施,保障国际金融安全,维护国际金融秩序,促进世界各国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健康有效、安全稳定和持续发展,特别是对中国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和积极稳健地参与和处理21世纪全球经济金融竞争与挑战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外汇与汇率;国际收支与国际储备;国际储备;国际金融市场及其创新;国际资本流动及国际金融风险;国际金融组织与国际货币体系。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国际金融学》朱孟楠,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

2.《国际金融》钱荣堃、陈平等,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

3.《国际金融》刘舒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

4.《金融深化的国际进程》张幼文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

5.《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美]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1995年。

6.《新编国际金融学》吴开祺,立信会计出版社,1994年。

7.《货币金融学》沈伟基,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

8.《现代金融学》周大中,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9.《金融经济论》周晓寒,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

10.《宏观金融论》贝多广,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

产业经济学

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产业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中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管理的经济理论,是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中观”经济学,是国际上公认的相对独立的新兴应用经济学科,也是经济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产业经济学以产业作为研究焦点,揭示了产业发展,组织变化和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它概括和总结了世界各国产业发展实践的经验。对于一国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组织重构和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与优化升级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科学发展观”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关注,产业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更加具有挑战性。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产业经济研究与产业经济学;产业结构理论与分析;产业行业机构;产业区域结构;产业政治理论;产业组织分析;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动力;产业发展战略以及产业跨国发展与展望等。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产业经济学》苏东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2.《产业经济学》芮明杰,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

3.《现代产业经济学》杨公朴、夏大慰,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

4.《产业经济学》王述英,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

5.《现代产业经济学教程》刘志迎,科学出版社,2007年。

6.《产业经济学教程与案例》干春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

现代物流学

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本课程是研究物质资料在生产领域、流通领域、服务领域、消费领域各环节的流转规律,寻求获得物质资源流转的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形质效用最大化的学科。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是物质资料持续不断运动的规律性、物资流转的相关影响因素,涉及到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物质资料流动过程中的技术问题、经济问题、管理问题,以及相应的物流系统运行的技术、经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研究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物流学的基本理论、物流管理的基本技能、物流管理的基本技术方法。在此基础上紧密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现代经济理论的学习,树立现代物流理念,为研究生开展物流管理实践和进一步深入学习经济学、管理学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本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新学科,具有边缘性、综合性、系统性等特点。通过系统地学习关于物流、物流管理、物流系统的基本概念,物流系统运行的基本方法、物流系统的各种职能活动主要内容、物流系统运行的现代化,并联系我国物流发展现状学习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物流管理方法,结合案例分析及课后练习,使研究生对现代物流系统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研究物流学、进行物流系统运行的实务操作等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

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物流学导论;物流概念与物流管理、物流系统工程方法、物流和物流系统;仓储管理、库存控制;运输管理与规划、物流配送管理;包装装卸和流通加工、物流网点布局;企业生产物流管理、企业购销物流管理、第三方物流;物流战略管理、供应链物流管理、物流管理信息化。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物流管理学》(第二版)王槐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2.《现代物流管理》王之泰,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

3.《物流学》崔介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4.《现代物流管理》王晓东,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1年。

5.《企业物流管理》罗纳德?H?巴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

区域经济热点问题研究

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本课程从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重点研究探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中的热点问题。突出区域经济理论在区域发展实践中的应用。通过集中介绍相关的区域发展案例,使研究生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历史、政策沿革、区域特色、区域开发、区域振兴、区域规划、区域竞争力以及区域均衡发展等问题有一个全面了解,以提高对区域经济发展本质的认识,提高实践能力,为今后从事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区域发展规划,培养本地区的特色经济,打造区域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我国区域改革沿革与当前区域政策热点;我国区域经济的四大板块与发展趋势;我国区域发展三大增长极的形成与历史贡献;竞相发展的经济新区及发展动力;区域均衡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振兴规划;城市圈与区域协调发展案例分析;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案例分析;打造区域增长极的案例分析。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现代区域经济学》魏后凯,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

2.《区域经济学》吴殿庭,科学出版社,2003年。

3.《区域经济理论》陈秀山、张可云,商务印书馆,2005年。

4.《区域经济政策》张可云,商务印书馆,2005年。

5.《空间经济学教程》安虎森,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

6.《京津冀都市圈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祝尔娟,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

7.《地理和贸易》克鲁格曼,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系统分析与协调

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系统分析与协调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新兴科学。系统是普遍存在的,包括我们生活的经济社会系统。系统分析与协调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

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通过系统分析与协调相关内容的学习、研究和借鉴,有利于帮助研究生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往分析问题一般是将整体分解为各部分再加以研究,难以说明事物的整体性、相互联系及作用,难以胜任对于经济社会等复杂问题的研究。系统分析方法站在时代前列,高屋建瓴,综观全局,别开生面地为现代经济社会复杂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思维方式。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系统及系统结构;系统分析的信息知识基础;系统研究作业;系统设计作业;系统量化作业;系统评价作业;系统协调作业以及系统分析的支持系统等。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系统分析与协调》(第二版)顾培亮,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

2.《系统论》魏宏森,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

3.《系统工程》王众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4.《系统学基础》朴昌根,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

5.《创建系统学》钱学森,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

经济计量方法研究

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掌握最基本的量化分析方法,并能熟练地运用于经济现象分析研究中,进而去发现经济活动中一些规律性问题。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分析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及标志变异指标;动态趋势分析:序时平均数与增长速度等;指数分析:综合指数与平均数指数;抽样分析:抽样方法及抽样误差;相关分析:相关关系及回归分析;预测方法简介;国民经济指标简介。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计量经济学入门》黄少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计量经济学基础》张晓峒,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

3.《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使用指南》张晓峒,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

4.《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盛骤,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陈允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土地经济学

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土地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领域涉及土地资源经济、土地财产经济、土地资产经济等各个方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研究生掌握土地的基本特性与功能,理解人地关系原理、土地报酬规律及规模经济原理,对地租理论、土地价值与价格理论及其内涵能够正确把握和分析,能独立思考如何协调好土地利用和土地分配中人与地的关系,以及如何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力和综合经济效益,以发挥土地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作用。了解土地利用中的基本制度与政策,并能针对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加以分析。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体系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对土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及学科定义进行讨论;第二部分为土地经济学基础理论,包括人地关系与土地供给与需求、土地报酬规律与规模经济、地租与地价、土地资源配置等理论;第三部分为土地利用经济分析,包括土地区位、土地可持续利用、不同类型土地利用与管理问题的经济分析;第四部分为土地制度分析,主要内容有土地制度概论、土地产权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土地用途分区管理制度、土地市场制度、土地金融制度和土地税制度等。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土地经济学》毕宝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2.《土地经济学》黄贤金、张安录,科学出版社,2009年。

3.《城市土地经济学》周京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4.《土地经济学》王克强、王洪卫、刘红梅,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

5.《经济地理学》李小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6.《土地经济学》吕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指导 1、区域:“区域”是由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等因素共同形成的地球上的一个特定范围,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性,特别是自然赋存的不均匀。 2、空间:经济活动中的“空间”,是经济变量、经济现象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存在形式和客观实体,它以分布的位置、形态、规模和相互作用为特征,不仅是事物的“容器”,而且是区域发展状态的“指示器”。 3、区域经济: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4、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5、区域经济的本质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1)“区域经济”的定义: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2)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②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③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④经济系统的一定完整性。 6、区域经济学的科学定义及其基本内涵:、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它的基本内涵是:第一,它的研究对象是区域经济发展;第二,它的研究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第三,它的研究要以国家宏观调控和总体战略为指导;第四,它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 7、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理论(联系实际) 1)“部分先富”论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部分先富”的战略思考:①改革必须首先打破平均主义;②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③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2)“共同富裕”论伟大构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内涵: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光辉旗帜,社会主义应当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②共同富裕不是也不可能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部分先富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③提倡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支持、帮助贫困地区及其慢富群体。 3)“两个大局”论:改革开放之初,内地支持和帮助沿海加快发展;到一定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简介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简介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Probability Theor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54—3—2】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 内容提要: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规律性的数学学科,是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理解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掌握它的 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概率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有:概率的基本概念、随机变量、数字特征及数理统计的有关内容。本课程安排在一个学期内 讲授,总学时为54学时。 修读对象:理工科(非数学专业)本科学生 教材:浙江大学盛骤等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参考书目:范正森等,概率统计方法与应用,科学出版社。 赵衡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全程学练考,东北大学出版社。 管理学Management 【36—2—3】 先修课程:经济学高等数学 内容提要:管理学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研究和介绍企业或一般社会、经济组织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熟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数学和统计分析的 基本方法。同时,只有在掌握了本课程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市场营销、 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内容。 修读对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 教材:《管理学》周三多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管理学教程》陈克人民交通出版社 《管理学》芮明杰上海人民出版社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 【36—2—3】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内容提要:微观经济学是工商管理类的基础课程。学生通过对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了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和体系,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能够从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出发,分 析现实经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修读对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 教材:《微观经济学》叶德磊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经济学》斯蒂格利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基础会计Basics of Accounting 【56—4—1】 内容提要:本课程是以经济学为理论指导,充分运用数学和管理科学技术,研究如何建立和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对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反映监督和控制的一门科学。它包括会计理论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一、简答题 (一)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内容 1.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状况。 2.区域经济的整张与发展(主要研究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所依托的资源环境的主要内 容和评价方法,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路和方法, 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实现路径)。 3.区际关系(主要研究区域贸易利益的形成及实现路径,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 论和主要内容)。 4.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主要研究城乡结构与区域城市体系的建设问题,研究宏 观空间结构)。 5.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宏观政策与管理的角度介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定 以及如何规范地方政府的职能,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来指导,监督区域经济战略目标的 实现以及如何改善投资环境,塑造地区形象并提升所在地区的区域竞争)。 6.区域经济学的展望(探讨21世纪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态势)。 (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1.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 2.中间产品的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 3.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 4.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 (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均衡增长理论 1.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理论 2.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理论 3.非均衡增长理论 非均衡增长的概念 1.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 的发展

2.连锁效应:(前向关联效,后向关联效应,旁侧关联效应) 新增长理论 1.外部性与经济增长理论 2.收益递增与经济增长理论 3.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 (四)区位选择基本要素 1.自然因素(自然环境自然资源)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与劳动力,资金,市场、运输) 3.科技因素(投资软环境,智力资源) 技术进步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技术进步改善了产业本身的分布状况;技术进步改变了产业内部结构。(科技对产业区位选择影响是通过技术进步体现的) (五)产业布局的指向类型 ①能源指向, ②原料地指向, ③劳动力指向, ④交通运输枢纽指向, ⑤无固定指向, ⑥高科技指向 (六)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 1.在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 2.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 3.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高,二者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越深刻,越能通过乘数效应 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 4.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富有生命力的产业。 (1)根据本区域所处经济发展阶段选择主导产业。 (2)根据产业发展阶段来选择主导产业。 (3)根据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来衡量。 (七)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与类型 a)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b)进口替代战略(下游产业进口替代,上游产业进口替代)。 c)出口替代战略。

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区域经济学》复试科目考试大纲

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区域经济学》复试科目考试大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时间 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区域经济学基础知识约80% 区域经济分析方法约20%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各计5%,共计30% 简答题:4小题,各计10%,共计40% 分析论述题:2小题,各计15%,共计30% 二、考试目标、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标: 1、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概念; 2、掌握区域经济学理论,并能用理论解释区域经济现实问题; 3、掌握区域分析方法,能用定量模型分析区域经济问题 考试内容: 一、区域经济学基础知识 (一)区域经济学概论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区域的含义和区域的划分标准、区域经济中的行为主体及其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若干主要问题、区域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企业区位选择理论 区位分析的基本原理:新古典学派(其基本假设和主要观点、对新古典学派的批评);行为科学学派(其主要分析方法和主要内容、启迪式过程、对行为科学派的批评);结构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 区位选择因素:潜在的重要区位因素、区位因素的重要性、区位因素的差别、区位因素的历史发展过程。 新古典区位理论:运输费用的作用、运输费用紧小的区位、区域垄断的形成及其稳定性。 (三)区位模式和区位结构理论 分散和集中的区位模式、中心地理论(市场区边界、最佳市场区的形成、中心地体系、中心地结构的变化、廖什的解释、局限性)、勃温特对区位结构理论的整合。 聚集效应的经济学分析:内部效应、外部效应、局部化效应和城市化效应、外部效应与帕累托效率、最佳城市规模。 (四)区域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定义的基础(贝恩的观点:需求的可替代性)、产业的分类、产业集中度的测度方法和指标、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配第—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关于产业结构变动的观点、霍夫曼的工业化阶段理论、赤松要的“雁行原理”、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诱因和机制。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筱原三代平提出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主导产业的选择方法、区位商的计

会计专业介绍及课程设置

会计专业介绍及课程设 置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会计学专业介绍及课程设置 一、专业介绍: 本专业培养具有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知识及会计、审计、评估方面专业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工作以和科研、教学方面理论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会计学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安排了实践性教学,使学生能尽快适应社会要求。设有会计电算化实验课、会计与审计案例分析,财务分析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并具有设备较先进的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为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Specialty introduced:This specialty aims to bring up business management discipline senior specialized professionals with ability and knowledge of management, economics, laws, accounting, auditing and evaluation etc., being able to do practical accounting work, researches and teaching in enterprises and government departments.The accounting specialty emphasizes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y with practice, allowing students to adapt swiftly to social demands by offering practical teaching. Practical courses like Computerized Accounting Experiments,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Case Studies, Accounting Analysis etc. are offered. The Computerized Accounting Lab is equipped with relatively advanced equipment to provide good environment for bringing up applied accounting professionals. 二、课程设置: 学科基础课(40学分):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宏观 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与程序设

微观经济学课程改革

微观经济学课程改革 微观经济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微观经济学侧重于基本概念、基本图形、基本理论的教授,使学生对市场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并培养经济学直觉,培养运用基本的微观经济学方法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质量。 《微观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类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和后续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同时实践性也很强。微观经济学侧重于基本概念、基本图形、基本理论的教授,使学生对市场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并培养经济学直觉,运用基本的微观经济学方法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将内容庞杂的微观经济学理论清晰、明确的掌握并做到学有所得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在对教学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课程特点,对本科阶段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做一些有益的探讨。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一)课程的系统性 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5版)作为微观经济学的经典教材,十分适合本科生学习。该教材共有11章。首先简单介绍西方经济学,然后介绍了消费者理论,包括需求、供给理论、均衡价格和效用论,生产者理论,包括生产论和成本论。接下来讲述不同市场结构下生产者如何生产和定价,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以及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最后,在介绍一般均衡的经济效率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应如何行使职能避免这一情况。整个微观经济学理论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体现出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二)理论的抽象性 作为经济学的基础课程,微观经济学对抽象思维有较高的要求。比如,在课程中广泛使用的弹性这一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很难理解其含义且很容易混淆;此外,一些距离现实生活比较远的理论,如寡头垄断理论、市场失灵等在现实中也很难找到合适的案例来解释。再者,属于社会科学的微观经济学课程并非如自然科学一般可以在实验室再现,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缺乏深度。

区域经济学试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开发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 2.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3.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4.任何地区都应放弃自身优势去发展那些在全国分工体系中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 5.后向联系产业是为专门化产业提供产后服务或进一步加工的产业。()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2.√ 3.× 4.× 5.×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包括(AB)。 A.经济地理学 B.区位理论 C.均衡增长理论 D.非均衡增长理论 2.埃德加?胡佛构筑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是指(ABC)。 A.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B.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 C.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D. 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可分性 3.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包括(ABCD)。 A.纯自然资源型 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D.资源缺乏型 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BCD)。 A. 区域自然环境 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的“连锁效应”包括(ABD)。 A.前向关联效应 B.后向关联效应 C. 集聚效应 D.旁侧关联效应 6.区域开发的特点包括(ABCD)。 A.开发对象位置的明确性 B.开发范围的明确性 C.开发的时效性 D.开发行动的综合性 7.区域经济发展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要害性阶段是(B)。 A.工业化初期阶段 B.工业化中期阶段 C.工业化后期阶段 D.后工业化社会 8.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是(C)。 A.国民生产总值增加 B.海内生产总值增加 C.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 D.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 9.影响产业区位选择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 AB)。 A.人口和劳动力 B.市场 C.自然环境 D.自然资源 10.根据区域经济合作主体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分为(BCD)。 A.国际经济合作 B.民间合作 C.官方合作 D.官民合作 11.区域间的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BD)。 A.股份合资 B.信贷 C.契约合资 D.证券投资 12.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经济条件包括(ABCD)。 A.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B.产业结构的递次演进

会计学课程简介word版

《会计学》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40133001 课程名称:会计学 学时:51学时学分:3学分 适用专业:经济类、管理类各专业 先修课程:经济学 课程内容: 《会计学》是经济类、管理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会计学》阐明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该课程内容是以会计核算方法为主线来展开阐述的,包括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核算的理论基础,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账户和借贷记账法的运用,账户的分类,会计凭证与会计账簿,财产清查的方法,会计报表的概念、作用、结构和内容,会计核算组织形式,财务报告分析,会计学的基本理论诸如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等。 执笔:孙玉甫、张雅杰、薛洪岩、纪寿乐 审核: 批准: 2006.7

《会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40133001 学时:51学时学分:3学分 适用专业:经济类、管理类各专业 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 《会计学》是经济类、管理类各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它阐明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经济类、管理类各专业(如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工程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物流专业、经济学专业、国贸专业、财政学专业、金融学专业)学生明确会计的基本职能、特点及对象,深刻理解会计假设和会计记账基础,理解并掌握会计等式、会计科目和账户、借贷记账法的相关理论及其具体应用,掌握会计凭证、账簿的基本内容和实务操作中的要求,能够阅读和编制、分析基本会计报表,明确会计核算组织形式的种类和各种会计核算组织形式的执行程序。学习本课程的任务是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经济类、管理类各专业课程(如财务管理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要求学习时要着重掌握会计核算的各种基本方法和与之相关的基本原理。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总论 1、教学目的、要求 本章阐述会计的产生、作用、概念和内容。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在了解会计产生的前提条件的基础上,理解会计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熟悉现代会计的基本组成内容,掌握会计的概念。学习本章的目的主要是为理解以后各章内容打下基础。 2、教学内容 第一节会计为什么而存在 一、会计存在与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会计的产生 三、会计的含义 第二节会计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一、服务于公司股东 二、服务于其他公司外部集团 三、服务于政府部门

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Microeconomics) 课程代码:(06110170)学分: 3 总学时数:51理论时数:51实验(实践)时数: 先修课程:无开课对象:工商管理、电子商务、会计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1.课程的性质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类、管理类本科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 2.课程的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了解现代经济学发展的最新动态,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当前国际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继续学习其他经济和管理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为将来从事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或经济管理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和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 3.课程的任务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基本理论模型和政策主张,了解现代经济社会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熟悉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并能够将其运用于对现实问题的理解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二、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 第一讲经济学十大原理(第一章)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介绍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十大原理,并简要介绍经济学的基本发展脉络,使学生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先有大致的了解,引起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 2.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研究的典型问题及提出的相应概念。 [教学内容] 1.1 人们如何作出决策 1.2 人们如何相互影响 1.3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 十大经济学原理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 1.制作内容丰富全面的课件 2.讲授为主,讨论为辅 第二讲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第2章)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并掌握经济模型的含义、构建过程和运用方法 2.明确经济学中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够对各种不同的观点加以甄别。 [教学内容] 2.1作为经济学家的科学家 2.2作为政策顾问的经济学家 2.3经济学家意见分歧的原因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构建经济模型的过程和步骤 3.如何运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教学方法与手段] 1.制作内容丰富全面的课件 2.讲授为主,讨论为辅 3.当堂完成第一次作业 第三讲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第4章)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 2.了解均衡价格的形成和变动 3.理解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

区域经济学概念

Regional Economics 区域经济学 区域(地区)经济学的主要问题:是解释在一国国民经济范围内生产和人口分布状况,它经常被人们探讨,仿佛经不起通常的经济分析工具的检验。如果比较地区和国家之间的异同之处,我们可以看到区域经济学是一个性质不同的领域。就与世界其他地方进行商品贸易来看,一个地区就像一个国家。由于要素供给的区位差异造成各地区生产的商品不同,因此使得地区间的贸易也不同,这种情况恰好与国家一样。这些相似点部分地——而不是全部——延伸到生产要素的行为。而资本就是能在国家之间和区城之间流动的一种生产要素。 国家和地区之间要主要的差别之一,则是与另一个生产要素,即劳动有关。劳动力的自由转移,在国家之间是受限制的,然而在一国范围内,区域的绝对必要条件则是劳动力可以在地区之间无限制地流动。除此之外,两者之间根本性的差别,在于所运用的政策工具不同。与国家不一样,一个区域不可能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和贸易政策。 这种差别使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学迥然不同。和国家相比,一地区对商品的需求取决于该地区人口的内生数量。决定一地区的需求和生产什么的因素,是受劳动力流动程度所影响的劳动供给,当地商品的需求与供给决定地区之间的生活费用的差别,以及地区的舒适程度。区域经济学密切关注对产业布局产生的作用。区域经济学中所关注的主要政策则是地方的税收和支出政策的效果,以及旨在影响地区之间经济活动分布的努力。所有这些都与国际贸易涉及到的关税、汇率和货币政策形成对照,而这些因素在区域经济学中是看不到的。 虽然区域经济学被相对地忽视,但它导致了经济学的其他领域中的对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区分,这在国际贸易文献中只是最近才做出的一种重要的区别,而在地区内乘数分析中早就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了。区域经济学比其他的经济学更充分地认识到,作为中间投入品的商品的使用,对生产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有助于生产布局。区域分析的这些要素和其他一些内容将在下面加以讨论.接着再考察用以分析地区的一个综合的理论框架。 已被接受的地区分析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B。空间角度C.结构角度D.环境角度 2。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 A.政府B。企业C.个人 D.政府与企业 3。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 B.地区形象最佳 C.市场份额最大D。聚集效应 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 A。经济发达程度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B。国际经济合作C.垂直合作D.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6.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 7。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信贷B。独资C。证券D.合资 8。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 A。固体能源B。液体能源C。气体能源D。电力 9。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 10.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统一原则B.发挥优势原则C。兼顾全局原则D。效益原则 11。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B.公用事业系统C。文化教育系统D.医疗卫生系统 12。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区域: 2.配第-克拉克定律: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4.投资: 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5分) 1.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理由: 2.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理由: 3.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区域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区域经济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20202 授经济学博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愿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具有坚实宽广的经济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熟悉本学科专业的前沿动态,具有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经济研究领域能够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3.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运用该门外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且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 区域经济学理论与政策 研究总结中外区域经济学基础理论、经典理论、前沿理论研究成果,开展拓展性的创新研究;运用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探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实问题; 研究总结中外区域经济政策的演变与发展,分析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热点问题,研究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精准性创新问题。 2. 区域产业经济学理论与方法 从交叉学科研究视角,运用区域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产业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统计学方法、计量经济学方法,构建区域产业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总结区域产业经济学分析方法;研究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现实问题。 重点研究地方产业体系理论与分析方法、城市服务业经济理论与分析方法。 3. 城市经济转型 借鉴城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结合新工业革命、服务业革命、生态文明建设等经济社会发展大背景,研究中外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一般理论、基本规律和典型个案。 重点研究中国特大城市、大中城市经济转型发展问题。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博士生基本培养年限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6年。

会计学专业简介

会计学专业简介 1、概述: 会计学专业属于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本专业培养具备财务、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问题的基本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2、研究方向 会计学的研究方向主要有:(01)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02)现代管理会计与企业理财(03)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04)国际会计(05)审计基本理论与方法(06)会计信息系统(07)公共财务与政府会计 (注:各大院校的研究方向有所不同,以厦门大学为例) 3、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4、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会计、审计和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会计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会计学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3)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能力及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 (4)熟悉国内外与会计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会计惯例; (5)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5、主干学科 工商管理、经济学、法学。 6、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3)数学三 (808)管理学与管理经济学(注:以厦门大学为例,各院校考试科目有所不同) 7、课程设置(以南京大学为例)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24 分) 1. 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 B.空间角度 C.结构角度 D.环境角度 2. 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A.政府 B.企业 C.个人 D.政府与企业 3. 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 B.地区形象最佳 C.市场份额最大 D.聚集效应 4. 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A.经济发达程度 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 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 B.国际经济合作 C.垂直合作 D.—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 6. 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 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 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 7. 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 信贷 B.独资 C.证券 D.合资 8. 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A.固体能源 B.液体能源 C.气体能源 D.电力 9.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 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 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 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 10. 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统一原则 B.发挥优势原则 C.兼顾全局原则 D.效益原则 11. 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 B.公用事业系统 C.文化教育系统 D.医疗卫生系统 12. 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 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 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 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 避免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 分) 1. 区域: 2.配第-克拉克定律: 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 4.投资: 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 5 分,共15分) 1. 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 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理由: 2. 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理由: 3. 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会计学专业描述

会计学专业描述 (一): 1、概述: 会计学专业属于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本专业培养具备财务、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潜力,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问题的基本潜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2、研究方向 会计学的研究方向主要有: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现代管理会计与企业理财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国际会计审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会计信息系统公共财务与政府会计 3、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潜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4、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会计、审计和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会计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潜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潜力:

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掌握会计学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潜力及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潜力; 熟悉国内外与会计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会计惯例; 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必须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潜力。 5、主干学科 工商管理、经济学、法学。 6、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 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一数学三管理学与管理经济学 (二): 会计学专业是以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为基础的基本理论应用学科,以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基础,主要学习财务会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资本运营、资产重组、企业兼并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国际会计核算的惯例,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潜力,侧重于实务操作,透过会计手工模拟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的基本训练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会计实际问题的基本潜力和综合潜力,同时注重强化学生财务管理、审计、经济法、税法方面知识的学习,为学生以后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大纲

****大学 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微观经济学 授课专业:金融学 授课教师: 职称/学位:副教授 开课时间:二○二○至二○二一学年第一学期《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标要求 《西方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一级学科下属各专业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内容较多,难度较大,是广大学生顺利完成经济学和管理学本科学业和今后继续深造的重要基础。其基本内容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微观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概论,供求理论,消费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理论和市场失灵及政府的微观决策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学习和理解各章节术语指标分析,熟练掌握思考和研究各类经济发展问题的基础和能力,并为进一步的理论学习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引入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和政府参与经济运行取得的成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教学内容,开展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经济政策实施的认同感,帮助树立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作为社会主义爱国青年责任感、使命感,增强他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为进一步的理论学习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最终达到专业育人和育才的统一。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达到以下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理解和掌握有关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了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架构和分析逻辑; 课程目标2:能够运用经济学原理观察、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比较简单和典型的经济现象和问题;

课程目标3:初步培养学会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各种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课程目标4:使学生建立起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框架,为进一步学习经济学及其相关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储备 课程目标5: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学习和理解掌握课程内容重点,引入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和政府参与经济运行取得的成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教学内容,开展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经济政策实施的认同感,帮助树立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他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是:(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把握微观经济学的总体内容、主要结论和应用条件;(2)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和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认清市场机制和政府的作用及其局限;(3)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认识微观经济学,吸收微观经济学中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对市场机制运行的正确看法;(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5)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他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选用教材:《西方经济学》上册.《西方经济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2版。 二、课程教学环节及基本要求 教学进程安排表、课程教学详细内容与要求如下: 表1 教学进程安排表

区域经济学简答题

简答与论述: 1、试述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 答;1.目标驱动机制。产业区位选择机制所含的内容,包括其对产业布局的约束作用和推动作用两个方面。从其约束作用看,关键是对布局目标的约束。2.利益驱动机制。利益驱动机制是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部分。3.宏观调控机制。产业区位选择还必须要考虑到国家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有效途径是控制投资的规模与方向。调控的手段主要包括国家的直接投资和财政税收等手段。宏观调控机制所要实现的目的是从宏观上为产业部门选择最适宜发展的地域,同时为地区选择最需要的产业部门。4.市场调控机制。市场机制的特点首先是由企业的独立法人地位所决定的。 2、试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与类型。 答:1.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2.进口替代战略3.出口替代战略4.工业赶超战略5.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论述城乡结构转换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 答:城市化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的到迅速提高,对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为缺少农村生产的GDP和城市生产的GDP的分类统计数据,从数量上精确地研究城市化这一重大的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困难的。考虑到低效率的第一产业主要集中在农村,高效率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城市,城市化过程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化的过程是同步的,或者可以说是同一过程的不同表现形式。因此,我们将研究城市化过程对经济增长贡献问题,转化为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问题。 经济增长,是从业人员增加和总体劳动生产率提高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总体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是由于每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为了便于区别,这里称生产效率)和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对提高总体劳动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1978年到2008年,窝火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从17.3%提高到了27.2%,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从12.2%提高到33.2%。由于生产方式、装备水平等方面的重大差别,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存在着重大差异。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中,生产效率的提高是第一贡献者,三分之二的经济增长来源于三次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且由于科技进步、全民素质的提高以及市场化的作用,生产效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高,1990—2008年生产效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1978——1990年1.7倍多。可以认为科技进步确确实实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量。从业人数增加是1978——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二贡献者。但是,劳动力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迅速下降到第三位。这说明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与城市化密切相关的结构变动,1978——2008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3.5%。从其变动情况看,有下降的趋势,由1978——1990年的14.4%下降到1990——2008年的11.3%。

兰州大学区域经济学考研经验

兰州大学区域经济学考研经验 一、首先介绍一下我自己:女,本科不是211,会计专业,英语低分飘过六级。高中学理,对于政治理论也是一窍不通的。报考 一、英语篇 首先是关于英语的,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是一句话:重在学习方法,而非题海战术! 现在还是基础复习期,所以你们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单词,二是阅读。 (一)单词 现在每天必须花一个小时的时间来记单词,不管用哪本词汇书,不管用什么方法,一定要坚持下去,因为词汇是我们以后做题的基础。我的单词记了有三遍,你们结合自己的情况,但是至少要两遍。 (二)阅读 另外一小时就是用来做阅读,每天做一到两篇即可。我想说的就是不要在乎题目你做的对与错,现在重在掌握文章的脉络,大致的做题步骤是: 1.快速浏览,读完后试着确认这篇文章作者是如何构思的。不要一遇到不认识的单词就查词典,不管是考研英语还是四六级都是这样的。 2.精读。目的是弄清每段中心思想及联系,能够找到每段的中心及文章主旨更好。因为考研阅读许多题目就是考查中心和主旨的。 3.查不认识的单词和试着难于翻译的句子。这里就插一下长难句的复习,这时候可以带着复习了。可以买本长难句参考书,不用买太厚的,说的全面就行。因为考研是有翻译的,而且这也影响到阅读的效果。 现阶段就要注意这些,并要好好完成! 我当时只准备了词汇和真题这两本,真题很重要,所以个人建议你们早点接触真题。不过暑假报了个强化班,你们可以视自己的情况决定。作文是后期的事情,你们现在时间也不多,不需要过多准备。完形短时期提高的幅度有限,而且考试的时候时间紧,所以完形填空暂时还是不要太注重。 二、数学篇 我复习的时候担心数学拖腿,所以准备的比较早。高数的内容比较多,也算是最难最重要的一部分了,所以花的时间就比较多,首先是看课本,看书是要结合大纲一块看,这个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