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肝包虫引起的胆管支气管瘘治疗(附6例报告)

肝包虫引起的胆管支气管瘘治疗(附6例报告)

肝包虫引起的胆管支气管瘘治疗(附6例报告)
肝包虫引起的胆管支气管瘘治疗(附6例报告)

肝内胆管结石早期的症状,肝内胆管结石最佳治疗方法

肝内胆管结石早期的症状,肝内胆管结石最佳治疗方法很多病人出现肝内胆管结石前期症状时不知道是患有此病,也不在意,往往拖到病症明显时才到医院就诊,花费增多也使身体受到更大伤害。据武警北京市总队第三医院外一科介绍:肝内胆管结石是指结石分布在肝内胆管的某一分支内,也可分布在某一区域肝叶、肝段的胆管内,但在临床上发现是左侧多于右侧。无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病人,当一侧或一叶的肝内胆管结石造成半肝或某一肝段的肝内胆管梗阻,并且继发感染时,可出现畏寒、发热等全身感染的症状,甚至在出现精神症状和休克等急性重症胆管炎的表现时,病人仍可无明显的腹痛和黄疸。在体检可扪及肝脏不对称性肿大和压痛,常易误诊为肝脓肿或肝炎。这种周期性的间歇发作症状是肝内胆管结石的特征性临床表现。 在无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病人,当一侧或一叶的肝内胆管结石造成半肝或某一肝段的肝内胆管梗阻,并继发感染时,可出现畏寒、发热等全身感染症状,甚至在出现精神症状和休克等急性重症胆管炎的表现时,病人仍可无明显的腹痛和黄疸。体检可扪及肝脏不对称性肿大和压痛,常易误诊为肝脓肿或肝炎。这种周期性的间歇发作是肝内胆管结石的特征性临床表现。

肝内胆管结石的症状很不典型。在病程间歇期,可无症状,或仅表现为上腹轻度不适。但在急性期,则可出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症状,或不同程度的Charcot三联征,多数可能是合并的肝外胆管结石所造成。其临床表现主要是急性胆管炎,包括胆道梗阻三联症(疼痛、寒战发热、黄疸)重症胆管炎的五联症。 肝内胆管结石最佳治疗方法——无创保肝取石手术 由武警北京市总队第三医院外一科率先引进的无创保肝取石手术是最新一代无创伤、无出血的肝内胆管结石治疗技术,在ERCP内镜的基础上研制出的一种高新胆管内镜系统,在ERCP内镜基础上,采用十二指肠大乳头球囊扩张胆管出口,将ERCP纤维内镜送入胆总管内,通过胆总管直达肝内胆管,通过肝内胆管球囊扩张肝内胆管,扩开肝内胆管内径,通畅取石通道,可以一次性彻底清除肝内胆管结石,手术全程在视频可视下内镜操作,无痛、无创伤、无出血,一次彻底治愈肝内胆管结石,保住正常的肝脏组织。 无创保肝取石手术还具有以下四点优势: 1、取石干净:高新胆管内镜系统的运用使手术全程在视频可视下内镜操作,可以一次性彻底清除肝内胆管结石,避免了取石不净的情况。

腹腔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腹腔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发表时间:2017-02-07T14:11:51.977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12月第36期作者:邵峰波时国领[导读] 棘球蚴病又称为包虫病。包虫病是人感染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所致的慢性寄生虫病。 (新疆伊犁州友谊医院外科新疆伊犁州 835000) 【摘要】目的:了解腹腔包虫病在临床特征、诊疗方法及治疗结果。方法:作者对1983-2015年共收治82例腹腔包虫病患者,其中男53例、女29例,年龄3~81岁,民族分布:哈萨克族32例,维吾尔族15例,蒙古族14例,回族8例,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和汉族各占4例,俄罗斯族1例,进行临床总结分析。结论:腹腔包虫病通过手术和药物治疗取到满意的疗效。 【关键词】腹腔包虫病;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38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6-0201-01 基本情况:棘球蚴病又称为包虫病。包虫病是人感染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所致的慢性寄生虫病。本病的临床表现视包虫囊部位、大小和有无并发症而不同。长期以来,包虫病被认为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称之为动物源性疾病。根据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称之地方性寄生虫病;在流行区带有职业性损害的特点,被列为某些人群的职业病;从全球范围讲包虫病为少数民族或宗教部落所特有的一 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新疆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地,少数民族又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因此包虫病在新疆地区的常见病,本研究主要以腹部包虫病发病率作为主体研究,以包虫病在少数民族中发病为研究资料。13%腹腔包虫病包括肠管、肠系膜、腹膜、大网膜、盆腔器官上的原发病或继发性包虫病。现将腹腔包虫病的诊断经验与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983-2015年共收治82例腹腔包虫病患者,其中男53例、女29例,年龄3~81岁,民族分布:哈萨克族32例,维吾尔族15例,蒙古族14例,回族8例,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和汉族各占4例,俄罗斯族1例,82例患者均有犬羊接触史,其中19例原发性腹腔包虫病是指,六钩蚴直接发育而成的包虫囊肿,63例继发性腹腔包虫病是有原发包虫囊肿破裂,源头蚴播散种植或包虫破裂将完整的内囊、子囊脱出游离于腹腔继发性生长而成的包虫。腹腔多发包虫病63例,单发包虫病19例,既往有包虫病手术史者45例,其中肝包虫病手术者42例。脾包虫手术者3例,病状体征:腹胀感、腹坠痛,腹部出现进行性增大的包块,可有不全性肠梗阻表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腹部隆起,可触及单发或多发的大小不等囊性包块,B超检查:腹腔探及大小不等的液性暗区,暗区内有飘动的强回声光点,或有蜂窝分隔和双层囊性壁结构。全部外囊切除内囊完整摘除术,部分外囊切除内囊摘除术,残腔置管体外闭式引流,均获痊愈出院。 2.讨论 本病患者均来自包虫病流行区,都有密切的犬羊接触史。早期症状不是很明显,待包虫囊性增大后,自觉腹胀,腹坠痛、饭后饱胀感、体型弱消瘦不适就诊。查体:腹部局限或全服隆起,可触及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的包块为主要体征。B超:肝脾腹腔盆腔内多个大小不等的圆形囊性影。CT上显示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影,囊肿内或囊壁可出现钙化,低密度影边缘部分显示大小不等的车轮状圆形囊肿影提示囊内存在着多个子囊。对于腹腔内包虫病,我们强调的是预防包虫囊破裂入腹腔,手术治疗时严格掌握“包虫手术三原则”,即“无囊液外溢,源头节充分灭活,手术野隔离保护”。一旦发现包虫囊破裂,则应有计划的分期、分区实行全囊、内囊两者同时摘除。粘连严重者给予内囊穿刺摘除术,同时处理的发病灶,规范的药物治疗应该给予充分的考虑,尤其是对于腹腔广泛包虫囊肿直径小于2cm者,将有助于杀灭剂抑制其生长,减少再发生机会,常规的治疗方法是:阿苯达唑20mg/kg.d,3~6个月部分病例可得到满意的疗效。【参考文献】 [1]吐尔逊别克,苏耒曼,那孜拉.腹腔包虫病诊断与治疗体会[J].实用医学杂志,2002,18(6):1219-1219. [2]宋兵杰.腹腔包虫病诊断与治疗体会[J].实用医学杂志,2004, 20(6):656-656. [3]王长友,张国志,王胜等.腹腔包虫病60例诊治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5(8).

肝包虫内囊摘除术

肝包虫内囊摘除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肝包虫疾病概述: 肝包虫病:又称肝棘球蚴病,是犬绦虫的囊状幼虫寄生在肝所致的一种寄生虫病。肝包虫病是牧区较常见的寄生虫。在中国主要流行于畜牧业发达 的新疆、青海、宁夏、甘肃、内蒙和西藏等省区。肝包虫病属于自 然疫源性疾病,人类作为中间宿主而受害 分类:单房性(肝包虫囊肿)和多房性(滤泡型肝包虫)前者较多见 传播途径: 狗是细粒棘球绦虫最主要的终宿主,中间宿主可为羊、马、牛、人等。 成虫寄生于狗的小肠内,虫卵随粪便排出,污染牧场、畜舍,常粘附在狗、羊毛上。虫卵为人吞食后即被感染,在十二指肠内卵化成六钩蚴,能穿过肠系膜,进入门静脉系统。其中约75%的幼虫被阻留于肝,尤其是右半肝内,少数可随血循环散布到肺(占15%左右)、脑、肾、脾、眼眶、肌肉等部位。 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 患者常具有多年病史、病程呈渐进性发展。就诊年龄以20~40岁为最多。初期症状不明显,可于偶然中发现上腹包块开始引起注意。但随着棘球蚴的增长,体积增大,会造成组织和脏器的压迫a.压迫症状。如肿块压迫胃肠道时,可有上腹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和腹胀等。位于肝顶部的囊肿可使膈肌向上抬高,压迫肺而影响呼吸;位于肝下部的囊肿可压迫胆道,引起阻塞性黄疸,压迫门静脉可产生腹水b.囊肿溃破表现:溃入胆管,因破碎囊膜或子囊阻塞胆道,合并感染,可反复出现寒热、绞痛,黄疸。囊内的液体经囊壁吸收至血液循环后,可引起机体过敏反应。重者休克;甚至死亡 c.体查发现:肝区多能扪及圆形、光滑、弹性强的囊性肿物。当囊腔大于10cm,因子囊互相撞击或碰撞囊壁,常有震颤感,称包囊性震颤(以手指叩击囊肿,另手可扪及囊液冲击震颤感) 诊断依据 有震颤即“包虫囊震颤”是特征性表现 诊断方法 超声为首选检查方法,囊性占位。 2 ELISA染色法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仍为治疗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的原则是清除内囊,防止囊液外溢,消灭外囊残腔,预防感染。 1内囊摘除术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适用于无感染的病例。约占肝包虫手术病人的96%,疗效确切。

肝胆管结石诊治指南

肝胆管结石诊治指南 肝胆管结石病是我国的常见病之一,其病情复杂,治疗困难。为了适应临床工作需要,规范我国肝胆管结石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基于我国肝胆管结石病40余年诊治经验的总结,并借鉴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制定了我国第一部《肝胆管结石病诊断和治疗指南》。需要指出,临床医学的精髓在于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及现有的医疗资源,采取最合理的诊疗措施。因此,该指南旨在指导医师对肝胆管结石病的诊断治疗作出合理的决策,而并非强制性标准。未来,随着肝胆管结石病研究的深入和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积累,本指南将定期进行修订和更新。 1 概念与定义 肝胆管结石病(hepatolithiasis)即原发性肝胆管结石(primary intrahepatic stone)特指始发于肝内胆管系统的结石,不包括胆囊内排降并上移至肝内胆管的结石,也不包括继发于损伤性胆管狭窄、胆管囊肿、胆管解剖变异等其他胆道疾病所致胆汁淤滞和胆道炎症后形成的肝胆管结石。肝胆管结石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在华南、西南、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等广大区域尤为多见。由于其病变复杂、复发率高且常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此病成为我国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肝胆管结石病多属于胆色素结石。临床上也可见到原发于肝内胆管的胆固醇结石。由于其成石机制及临床病理特点有别于胆色素性肝内胆管结石,故应将其作为一独立的疾病对待。本指南是针对色素性肝胆管结石的诊断和治疗问题。 2 肝胆管结石病的病因和基本病理改变 肝胆管结石病的病因目前还不完全清楚。肝内结石的形成与胆道慢性炎症、细菌感染、胆道蛔虫、胆汁淤滞、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胆管内慢性炎症是导致结石形成的重要因素,胆汁淤滞是结石形成的必要条件。胆流滞缓并有胆道慢性炎症最易形成肝内胆管结石。 肝胆管结石病的基本病理改变是胆道梗阻、胆道感染和肝实质破坏。受累区域的肝胆管扩张、胆管呈环状或节段性狭窄;管壁增厚、胆管壁及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并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汇管区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细胞增生,伴有肝实质损害,严重者形成肝段或肝叶的纤维化萎缩和功能丧失。合并胆道感染时可造成胆源性脓毒症、肝脓肿、膈下脓肿、胆管支气管瘘及胆道出血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约2.0%~9.0%的肝胆管结石病例在病程后期可并发肝胆管癌。 肝胆管结石病的重要临床病理特点是: (1)结石沿肝内病变胆管树呈区段性分布。 (2)结石多并存不同程度的肝胆管狭窄,胆管狭窄是引起结石形成和复发的重要因素。肝胆管结石合并一级分支以上肝管的狭窄时易导致受累肝段或亚肝段萎缩;合并双侧肝门部肝管狭窄者,晚期常发生胆汁性肝硬化及胆源性门静脉高压症。 (3)由于长期反复发作的胆道梗阻和/或感染可导致肝胆管结石病变区域内胆管树、伴行血管及肝实质弥漫而不可逆性损害,包括胆管壁结构破坏、多发性胆管狭窄和不规则性胆管扩张、胆管积脓、门静脉及肝动脉小分支狭窄、肝实质纤维化和萎缩、慢性肝脓肿、继发性肝内胆管癌等毁损性病变,这类病变是只有手术切除才能得到有效治疗的病灶。

腹腔镜下肝包虫内囊摘除术的手术配合

腹腔镜下肝包虫内囊摘除术的手术配合 作者:夏洪芬,丁玉辉,李丽娟 【摘要】目的做好腹腔镜下肝包虫内囊摘除术围术期配合。方法通过对2008年7月~2009年8月在我院行腹腔镜下肝包虫内囊摘除术的1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术中特殊配合要点和术后物品等的处理进行详细叙述。结果成功地完成11例腹腔镜下肝包虫内囊摘除术围术期配合。结论肝包虫虽然传染性强,但若熟悉手术流程、提高防范意识,就能有效干预差错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肝包虫;内囊摘除术;腹腔镜;手术配合 肝包虫病(hepatic echinococcosis)是一种棘球绦虫幼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它主要流行与我国西北和西南地区。据流行病学显示[1],人肝包虫感染率在3.1%~31.5%,患病率在0.5%~5.0%。肝包虫侵犯肝右叶最多,左叶和左、右两叶均有者均较少。临床分两种类型:(1)单房性包虫病(包虫囊肿或囊性包虫病):是有包膜的囊状体,生长缓慢,囊的内壁(生发层)向腔内长出子囊,子囊内壁长出头节。(2)泡性包虫病:在肝内形成灰白色质硬的小囊泡,不含囊液而含豆渣样物质。目前有效治疗方法依然是手术。有文献报道[2],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肝包虫外膜内完整摘除住院天数和带管时间缩短,胆漏及肝包虫病的复发率也明显降低。将传统手术组和

肝包虫外膜内完整摘除术组进行对比,后者的住院天数和带管时间减少、胆漏及肝包虫病的复发率均降低。传统治疗以开腹手术治疗为主,但开腹手术有创伤大、切口长、恢复缓慢,住院时间长等缺点,而腹腔镜手术克服了这一缺点。资料显示[3],近年国内已经逐渐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肝包虫病且取得良好效果,腹腔镜外科日渐成熟,谭家忠[3]在国内率先实施了腹腔镜下肝包虫囊肿摘除术,并取得良好效果。但由于腹腔镜手术对手术技巧的要求以及术中医师、巡回及器械护士与手术医生配合较传统开腹手术明显增高,因此继续提高临床医师操作水平和医师术中与护理人员的配合意识及熟练程度是进一步增强该类手术疗效的关键。2008年7月至2009年8月我院采用腹腔镜技术为11例患者行肝包虫内囊摘除术疗效确切,现总结术中配合经验如下,为护理界同行在成功地协助完成该类手术提供理论支持。

肝外胆管结石的术前准备事项

肝外胆管结石的术前准备事项 充分的术前准备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恢复。本文将为您介绍肝外胆管结石手术术前不同阶段需要准备的内容。 一、住院后 1.术前常规检查 手术前需要进行一系列检查,其主要目的是全面评估您的身体情况能不能进行手术。检查项目一般包括:抽血检查、胸片检查、心电图检查、腹部超声检查、尿液检查、粪便检查等。其中抽血检查、腹部超声检查需空腹进行,即检查前需要禁食禁饮8~12小时。因为进食或饮水会影响检查结果的哦。 如各项结果均符合手术条件时,医生会根据您的病情制定治疗方案。注意:病情不同检查项目可能有差异,以医生医嘱为准。若您有其他特殊情况,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可能涉及另外的检查。 2.戒酒 术前禁饮酒。酒精会影响麻醉药物的效果,还会增加麻醉的风险。

2.呼吸道准备 ①戒烟:吸烟者术前2周需戒烟,以免延缓术后切口愈合。而且,吸烟的病人手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风险更大。 ②根据医护人员的指导进行腹式深呼吸和咳嗽咳痰训练。有效的呼吸功能锻炼,可以提高肺功能,预防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③如果您的痰液黏稠且不易咳出,请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需要给您做雾化或者给予您祛痰药物。 3.胃肠道准备 ①术前饮食:宜选择低脂肪、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鸡蛋、鱼、瘦肉、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等。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

注意:若您不能进食或进食量不足,医生会为您输液补充足够的营养。有特殊饮食要求的病人,请遵医嘱。 ②必要时,医生可能会安排您灌肠,以清洁肠道,避免手术污染。 ③术前1晚8点后禁食、12点后禁饮。以防麻醉状态下的呕吐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5.练习床上大小便 术前需要练习在床上解便。因为术后由于病情需要必须卧床休息一段时间才可下地活动,如果您不习惯在床上解大小便,术后容易出现排尿困难或便秘。 6.皮肤的准备与保护 ①您可以在做手术的前1天洗澡,但要注意保暖,避免感冒。 ②手术前1天,护士会为您剃除手术区域的毛发,以利于手术操作和预防伤口感染。 ③皮肤保护:当您有黄疸(皮肤和眼睛变黄)时,胆汁中的胆盐成分会刺激感觉神经,引起皮肤瘙痒。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保护皮肤:

肝胆管结石病诊断治疗指南

肝胆管结石病诊断治疗指南 肝胆管结石病是我国的常见病之一,其病情复杂,治疗困难。为了适应临床工作需要,规范我国肝胆管结石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基于我国肝胆管结石病40余年诊治经验的总结,并借鉴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制定了我国第一部《肝胆管结石病诊断和治疗指南》。需要指出,临床医学的精髓在于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及现有的医疗资源,采取最合理的诊疗措施。因此,该指南旨在指导医师对肝胆管结石病的诊断治疗作出合理的决策,而并非强制性标准。未来,随着肝胆管结石病研究的深入和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积累,本指南将定期进行修订和更新。 1 概念与定义 肝胆管结石病(hepatolithiasis)即原发性肝胆管结石(primary intrahepatic stone)特指始发于肝内胆管系统的结石,不包括胆囊内排降并上移至肝内胆管的结石,也不包括继发于损伤性胆管狭窄、胆管囊肿、胆管解剖变异等其他胆道疾病所致胆汁淤滞和胆道炎症后形成的肝胆管结石。肝胆管结石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在华南、西南、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等广大区域尤为多见。由于其病变复杂、复发率高且常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此病成为我国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肝胆管结石病多属于胆色素结石。临床上也可见到原发于肝内胆管的胆固醇结石。由于其成石机制及临床病理特点有别于胆色素性肝内胆管结石,故应将其作为一独立的疾病对待。本指南是针对色素性肝胆管结石的诊断和治疗问题。 2 肝胆管结石病的病因和基本病理改变 肝胆管结石病的病因目前还不完全清楚。肝内结石的形成与胆道慢性炎症、细菌感染、胆道蛔虫、胆汁淤滞、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胆管内慢性炎症是导致结石形成的重要因素,胆汁淤滞是结石形成的必要条件。胆流滞缓并有胆道慢性炎症最易形成肝内胆管结石。 肝胆管结石病的基本病理改变是胆道梗阻、胆道感染和肝实质破坏。受累区域的肝胆管扩张、胆管呈环状或节段性狭窄;管壁增厚、胆管壁及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并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汇管区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细胞增生,伴有肝实质损害,严重者形成肝段或肝叶的纤维化萎缩和功能丧失。合并胆道感染时可造成胆源性脓毒症、肝脓肿、膈下脓肿、胆管支气管瘘及胆道出血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约2.0%~9.0%的肝胆管结石病例在病程后期可并发肝胆管癌。 肝胆管结石病的重要临床病理特点是: (1)结石沿肝内病变胆管树呈区段性分布。 (2)结石多并存不同程度的肝胆管狭窄,胆管狭窄是引起结石形成和复发的重要因素。肝胆管结石合并一级分支以上肝管的狭窄时易导致受累肝段或亚肝段萎缩;合并双侧肝门部肝管狭窄者,晚期常发生胆汁性肝硬化及胆源性门静脉高压症。 (3)由于长期反复发作的胆道梗阻和/或感染可导致肝胆管结石病变区域内胆管树、伴行血管及肝实质弥漫而不可逆性损害,包括胆管壁结构破坏、多发性胆管狭窄和不规则性胆管扩张、胆管积脓、门静脉及肝动脉小分支狭窄、肝实质纤维化和萎缩、慢性肝脓肿、继发性肝内胆管癌等毁损性病变,这类病变是只有手术切除才能得到有效治疗的病灶。

肝包虫护理常规

肝包虫护理常规 相关知识 肝包虫病,又称肝棘球蚴病并,系指棘球蚴虫的幼虫感染所致。肝包虫病初期症状不明显,甚至当囊肿长大后也无明显症状或偶尔发现上腹部肿块引起注意,有时发病过程中常有过敏反应史,皮肤搔痒,荨麻疹等。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可出现上腹部胀满感、轻微疼痛或压迫邻近器官所引起的症状。包虫病是流行于畜牧地区的地方常见寄生虫病,绝大多数是犬包虫的幼虫进入人体肝脏所致,多见于我国西北和西南牧区。因为发病缓慢,常常得不到重视和及时治疗,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包虫病损伤人的肝脏、脑和多种脏器,泡性包虫病可随血液在人体内形成继发病变,因此也被称为“虫癌”。囊性包虫囊可发展到几十斤,使患者失去劳动能力。如囊肿破裂,大量囊液被吸收,可产生过敏反应或休克,甚至造成死亡。 护理问题/关键点 1 包虫囊破裂 2 感染3恐惧 4 营养失调 5 过敏症 6 包虫复发 7腹腔引流管的护理8出血9胆瘘10教育需求 初始评估 1、生命体征、包块的部位、大小、性质,能及能否活动,有无压痛,黄疸情况; 2、心理/社会/精神状况; 3、家庭支持情况; 4、体重、营养状况、生活方式,饮食习惯; 5、有无过敏史; 6、皮肤完整性和患者躯体活动能力; 7、既往史:是否有疫区生活史及是否接触狗羊等牲畜,既往是否感染肝包虫病; 8、专科疾病早期症状及体征:出现右上腹包括的时间,何时发现肝大及触及肿块,是否有临近器官压迫症状,有无发热、黄疸,以及有无门脉高压所致的出血现象; 9、各种化验及检查结果,如卡松尼试验、肝肾功、电解质,腹部B超、CT等; 持续评估 1、生命体征、包块的部位、大小、性质,能及能否活动,有无压痛; 2、营养状况:有无贫血、低蛋白血症及患者的食欲、进食情况; 3、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对疾病治疗有无恐惧,焦虑; 4、专科疾病症状及体征

肝包虫病的超声检查与诊断

肝包虫病的超声检查与诊断 发表时间:2011-07-05T16:36:56.7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4期供稿作者:曹淑平 [导读] 前者壁厚,或呈双边结构;后者一般壁薄光滑,再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则可明确鉴别诊断。 曹淑平(黑龙江省鹤岗矿业集团公司总医院峻德分院 154111)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4-0097-02 【关键词】肝包虫病超声诊断 肝包虫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在人体寄生所致的寄生虫病,是畜牧地区常见的人、畜共患的疾病。人体肝包虫病包括细粒棘球蚴病(肝包虫囊肿)及泡状棘球蚴病,以前者多见,后者较少见。包虫病在我国多见于新疆、甘肃、内蒙古等牧区,其他地区也散在发现。 【超声表现】 1.肝细粒棘球蚴病(肝包虫囊肿) (1)多数病灶位于右肝,单发,直径较大,超过l0CM者可达50%以上,最大者可达30CM。也可呈多发病灶,分布于肝左、右两叶。 (2)其内部回声多样化,可表现为囊性、囊实性、实性回声,因病程发展、病理改变、是否合并感染而不同。 国内学者将肝包虫囊肿回声分为以下6型。 ①单发囊肿型:多见,约占70%,为无子囊包虫。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无回声暗区,囊壁较厚,直径可达3~5CM,回声增强,光滑,与肝实质分界清楚,囊肿后方回声增强。典型者囊壁呈双层结构,其间可见极窄无回声间隙,囊内可见“囊沙”所致的点状或簇状强回声沉积物,改变体位后光点漂浮于囊内,呈“落雪征”。也可表现为薄壁囊肿,囊壁无双层结构。动态观察,囊肿逐渐增大。 ②多发囊肿型:肝内见多个独立或彼此相连的囊肿,为肝内多发包虫或外生性子襄所致。囊肿大硝、、囊壁、内部回声不尽相同,以右肝多发较多见。 ③子囊孙囊型:为含子囊包虫。大的囊肿内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小囊,即“囊中囊”征象,具有特征性。子囊、孙囊较多时,可呈蜂窝状、花瓣状、车轮状等多房性改变,亦是包虫囊肿特征性表现。 ④内囊分离型:包虫囊肿因自然衰亡、感染或损伤等原因,使内囊壁破坏。表现为内囊壁部分分离,内外两层无回声间隙不均匀增宽,内囊不光滑;或内囊壁完全分离破裂,囊液内可见不规则强回声带漂动。 ⑤囊壁钙化型:囊壁增厚呈圆形或弧形三习声,可伴声影,提示钙化。囊内为不均专无回声或低回声,也可见斑点状强回声,兰示包虫多已死亡。 ⑥囊肿实变型:包虫衰退或死亡后,内囊退化,囊液被吸收,虫体机化。声像表现类似实性肿块,边界模糊,内部呈杂乱不均的高回声或强回声,有时可见声影。 (3)CDFI显示肝包虫囊肿内部及周边无明显血流信号。 (4)多数肝脏增大,肝脏左、右叶比例失常,局部肝表面驼峰状隆起,病灶附近管道受压显示欠清。 (5)并发症:包虫病的并发症具有危害性,常为突发致病的原因。常见并发症有感染及囊肿破裂。 ①继发感染: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囊壁不规则增厚,囊腔内回声强弱不均,有时可见内有气体强回声及声影。 ②囊肿破裂:引起变态反应并易发生感染。如肝包虫破入腹腔,可见腹腔积液,有时可见移植在腹腔内的包虫囊肿;如包虫囊肿位于肝右叶近膈顶部,可因感染引起穿孔,破入胸腔内,超声显示胸腔内有不均匀强回声团,与肝包虫囊肿相连,横膈连续性中断;若突破心包,则心包腔内可见积液;如破裂后囊液或包虫进入胆道,可致胆道阻塞,超声显示为肝内外胆管扩张,胆管与肝包虫囊肿相连,胆管及胆囊内可见点状细弱回声漂浮。 2.肝泡棘球蚴病 (1)病灶可单发也可多发,无包膜,边界不清,内部呈实性不均匀回声,可见散在点状、斑片状、圆圈状大小不等的钙化强回声,后伴声影。 (2)小病灶内可见粗砂粒样强回声,或大小不一的结节状强回声;巨大病灶内部回声极不均匀,可见大小不一的斑片状或环状高回声及低回声,呈“地图样”改变。 (3)病灶坏死后,出现大片液性暗区,可类似“假囊肿”声像,但其内侧边缘不规则,呈“虫蚀样”改变,囊壁显示不清或无囊壁。 (4)CDFI显示病灶内部及周边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5)肝脏增大。病灶周边管道可受压移位,胆管可轻度扩张。 (6)并发症 ①继发感染:病灶内可见脓液,呈粗细不均回声。 ②侵及肝门静脉、肝静脉、肝内胆管:可见管壁增厚,回声增强,管腔显示不清或管腔内可见实性回声,梗阻水平以上胆管不同程度扩张。 ③肝门静脉高压声像:脾大、附脐静脉等侧支开放等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超声发现肝脏囊性肿块,表现为“囊中囊”、或壁厚呈双层结构的囊肿、或多房性囊肿,结合临床资料,可断肝包虫囊肿。但对于实变型肝包虫囊肿及肝泡棘球蚴病,超声诊断有一定困难,需合临床资料,特别是皮内变态反应试或血清补体结合试验进行诊断。肝包虫病常需与以下病变鉴别。 1.肝囊肿单发囊肿型肝包虫囊肿需与肝囊肿鉴别。前者壁厚,或呈双边结构;后者一般壁薄光滑,再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则可明确鉴别诊断。 2.多囊肝多发囊肿型肝包虫囊肿需与多囊肝鉴别。后者肝内呈弥漫分布大小不等无回声区,常伴有多囊肾、多囊脾;而前者囊肝数目相对较少,囊肿间肝实质回声正常。 3.肝内实性占位病变囊肿实变型肝包虫囊肿及肝泡棘球蚴病需与肝内实性占位病变鉴别,特别是肝泡棘球蚴病侵犯肝门静脉、开静

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

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 胆结石是常见的胆道疾病,若发生在肝内胆道则由于结构复杂,在治疗上相对较困难。肝内胆管结石具有术后残石率较高、再手术率高并且复发率高的特点,由于肝内胆管结石的病变复杂,往往伴有胆道狭窄,所以需要手术治疗,最大限度的将结石取净而降低残石率,解除胆道狭窄而降低复发率,去除病灶而降低再手术率。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切除肝脏的手术中从非规则、规则以及解剖性切除,逐步向精准方面切除。为了追求更精准的手术切除,在手术中采用腹腔镜与纤维胆道镜的联合应用,已经成为了治疗肝胆结石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具有取石率高、痛苦少的优点。笔者对本院收治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外科手术治疗,临床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2021年于本院外科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85例,其中男39例,女46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0.9±9.8)岁。初次手术患者49例,再次手术患者30例,三次手术患者6例,分布在左肝胆管结石患者41例,右肝胆管结石患者13例,肝门胆管结石9例,左右合并胆管结石22例,合并胆道狭窄患者44例。既往手术进行胆道空肠吻合术7例,胆囊切除术8例,胆总管探查取石术21例。所有患者经B超、CT、MRI、胆道造影、胆道镜、腹腔镜检查确诊为肝内胆管结石,临床表现为腹痛、发热寒战、黄疸等。 1.2 方法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引流术17例,肝部分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引流术15例,肝部分切除术+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21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胆囊切除术+肝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8例,肝胆切开整形术+肝胆盆式空肠Roux-y吻合术24例。术中胆道造影与纤维胆道镜检查,在腹腔镜

肝包虫病的外科治疗进展

肝包虫病的外科治疗进展 肝包虫病是我国牧区常见的寄生虫病,主要分布于我国西部地区,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在肝包虫病的各种治疗方法中,手术治疗一直是较为有效的方法。本文通过查阅中外相关文献,对肝包虫的外科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标签:肝包虫病;外科治疗;手术治疗;综述 肝包虫病(hydatid disease of the liver)又称肝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of the liver),目前在我国有两种分型,细粒棘球蚴引起的肝囊性包虫病和多房泡球蚴引起的肝泡型包虫病,是我国牧区常见的寄生虫病,主要分布于我国西部地区,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肝包虫病以狗为终宿主,通過直接感染、消化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等方式寄生于人体内各部位,其中以肝脏最为常见。在肝包虫病的各种治疗方法中,手术治疗一直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因此占有主导地位,但由于手术后的并发症及术后复发率较高,手术的方式方法在不断的改进和发展。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肝包虫病的外科治疗日臻完善,本文通过查阅中外相关文献,对肝包虫病的外科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1 传统术式 内囊摘除术是最常用的手术方法,该术式早在19世纪中叶开展。手术时首先将病变部位暴露充分,穿刺针穿刺后吸尽囊腔内容物(囊液、囊皮、子囊),将杀虫药物注入包虫囊腔内以杀灭包虫头节。将注入的药物吸出后见包虫囊腔塌陷,包虫外囊与内囊分离,将内囊摘除,然后用双氧水纱布或20%高渗盐水或70%~95%酒精纱布擦拭囊腔以杀死可能遗留下的头节。该疗法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术后复发率高(4.5%~20.2%)和并发症多(10.8%~65.8%)[1-5]等。因此,各种残腔处理方式陆续提出,如内囊摘除外囊缝合引流术、内囊摘除大网膜填塞术、内囊摘除外囊内翻缝合术等。内囊摘除外囊缝合引流术由于包虫外囊壁较厚不易塌陷,进而导致残腔留存较多积液,因此需要在囊腔置入多孔引流管并进行负压吸引。内囊摘除大网膜填塞术则较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国外学者Merrett[6]认为内囊摘除大网膜填塞术操作简单、术后胆瘘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术后残腔处理的较好选择。 2 微创术式 80年代以前,几乎各种书刊都将肝包虫囊肿穿刺视为视为禁忌,这是因为可能导致囊液漏入腹腔导致腹腔种植和过敏性休克、穿刺不能去除内囊、且囊腔内容物很容易诱发感染及残留的原头蚴及生发囊有形成新囊的可能。然而随着医疗技术、医疗器械设备水平的提高,1985年Mueller[7]等首次通过B超定位穿刺抽吸囊液,后用20%盐水反复冲洗包虫囊腔(PAIR)法。这种术式主要适用于不能耐受开腹手术的患者[8,9]。 3 根治术式

包虫病诊断标准

包虫病诊断标准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Echinococcosis 2006-04-07发布 2006-1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 WS257-2006 前言 本标准是在GB17013-1997《包虫病诊断及处理原则》的基础上指定的,GB17013-1997作废。 本标准的附录B、C、D是规范性附录,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地方病寄生虫病标准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包虫病临床研究所,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伍卫平、温浩、王虎、杨文、童苏祥、江莉。 WS257-2006 包虫病诊断标准 1. 范围 1.1 本标准规定了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 1.2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机构对两型包虫病的诊断。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包虫病hydatidosis/hydatid disease 是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的俗称,是由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我国主要有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的幼虫引起的囊型包虫病(cystic echinococcosis)和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的幼虫引起泡型包虫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 2.2 包虫病流行区 存在着细粒棘球绦虫或多房棘球绦虫在犬、狐、狼等犬科动物终宿主和羊、牛、猪等家畜及野生动物中间宿主之间的循环,并出现人类感染病例的地区。 3. 诊断依据 3.1 流行病学史:有在流行区的居住、工作、旅游或狩猎史,或与犬、牛、羊 等家养动物或狐、狼等野生动物及其皮毛的接触史;在非流行区有从事对来自流行区的家畜运输、宰杀、畜产品和皮毛产品加工等接触史。 3.2 临床表现:包虫病病人早期可无任何临床症状,多在体检中发现。主要的 临床表现为棘球蚴囊占位所致压迫、刺激、或破裂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囊型包虫病可发生在全身多个脏器,以肝、肺多见。泡型包虫病原发病灶几乎都位于肝脏,就诊病人多属晚期(参见附录A)。

肝内胆管结石的偏方

肝内胆管结石的偏方 一、肝内胆管结石概述 胆管结石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胆管结石是指原发于胆管系统(包括肝内胆管)内的结石,结石的性质大多为含有多量胆红素钙的色素性混合结石,胆囊内一定存在结石。在我国,胆管结石多数属于这一类。继发性胆管结石是指胆囊内结石通过扩大的胆囊管进入胆总管而形成的结石,结石的形状和性质多与胆囊内的结石相同,多数呈多面形的胆固醇混合结石。继发于胆道感染的结石的外层带有胆红素钙沉着。 肝内胆管结石是胆管结石的一种类型,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枝胆管内的结石。它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肝外胆管结石并存。一般为胆红素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常合并肝外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不仅是常见病,更重要的是由此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是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肝内胆管结石该病的病因比较复杂,与肝内感染、胆汁淤滞、胆道蛔虫等因素有关。肝内胆管结石可弥漫存在于肝内胆管系统,也可发生在某肝叶或肝段的胆管内,且左叶明显多于右叶。在临床上,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症状一般不很典型,在病程的间歇期多无症状,或仅表现为右上腹部轻度不适;在急性期则可出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症状(黄疸、畏寒、发热等)。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比较复杂,除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外,还可通过B超和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检查,以显示肝内胆管结石的分布和肝胆管的狭窄及扩张情况。此外,CT检查对肝内胆管结石也有重要的诊断意义,特别是对于并发胆汁性肝硬化和癌变者。肝内胆管结石常并发胆管梗阻,容易诱发局部感染及继发胆管狭窄,使结石难以自行排出,病情迁延不愈。 二、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 苗寨石清方为黔东南州雷山县江医师师传秘方,其根据肝内胆管结石的症状特点,方中主用强效“溶石”的苗地药材,药材均源自“天然药库”雷公山,采用饮片水煎内服,即有消炎止痛、疏肝利胆、益气活血等功效,强效溶酸、化石、排石,无需开刀,不伤肝胆,天然绿色苗药饮片,安全高效,对身体无任何副作用,且在排清结石的同时,亦平衡血液酸碱度,中和患者的酸性体质,从而标本兼治肝内胆管结石。 苗寨石清方采用黄芪、茯苓、鸡内金、金钱草等黔东南州雷山县当地,有“天然药库”之称的雷公山天然药材入药,由江医师亲自采药,以独法炮制而成,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疗效卓著! 黄芪: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等功效。 茯苓: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阴干,切片。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使肝脾疏泄有序。 鸡内金:杀鸡后,取出鸡肫,趁热立即剥下内壁,洗净,干燥。疏肝理气,健胃消食,化瘀消石,生肌收口,止尿血、尿痛,溶结石。 金钱草:夏、秋二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清利湿热,通淋排石,化石消肿。肝胆结石常用之方。 三、其他治疗手段 如今,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术与溶石、溶石与排石相结合的方法在临床上被广泛采用。与单纯胆囊结石、肝外胆管结石的治疗相比,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的确存在着许多难题,

肝包虫

肝包虫疾病介绍 肝包虫囊肿多见于牧区,南美、南欧和澳洲等与牧羊有关,伊朗和伊拉克等与骆驼有关,加拿大和阿拉斯加则可能与驯鹿有关。我国内蒙、西北,四川西部、西藏等地区较常见。本病又称肝棘球蚴病,由细粒棘球绦虫的蚴侵入肝脏所致。 1 症状体征 临床表现多不明显,中青年多见,初期可无症状,随着囊肿增大可扪及上腹块,腹胀,腹痛,如位于右上肝者示膈肌抬高,可有呼吸系症状,不少病人曾有过敏反应症状,少数可因囊肿压迫胆道产生黄疸,亦有合并感染或穿入胆管出现胆管炎甚或败血症,穿入胸腔者可出现呼吸系症状或支气管胆道瘘,体征主要为上腹囊性肿块,位于肿上方者仅见肝肿大,有并发症者可出现相应体征。 2 用药治疗 在畜牧区广泛开展有关包虫病知识的宣传;消灭野犬,加强家犬的治理,儿童勿玩耍狗;防止犬粪污染草场,饲料,水源,预防羊群染病,加强宰杀治理,病死的羊尸应深埋或焚毁。注重个人卫生;保护水源,搞好环境卫生。肝包虫囊肿中医治疗方法 1、 [治法] 疏肝化瘀,扶正祛虫。 [方药] 鳖甲煎丸加减:丹参30克,黄芪13克,党参45克,当归45克,郁金45克,炒白术13克,香附45克,半边莲13克,大腹皮13克,鳖甲45克,山檀16克,霄丸粉13克(冲).有黄疽者加菌陈、地耳草、焦枝仁、白茅根等。 2、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牛黄、红花、降誊、使君子、五咏绿绒蒿、唐石特青兰、诃于、山楂、广木香各3克,研末每次o.6~O.45克,每日4次服. 肝包虫囊肿西医治疗方法 1、对小而深藏肝内的肝包虫囊肝可严密随访,定期超声检查,如增大至接近肝表面时,可手术治疗。 2、内囊摘除为最常用术式,其要点为: ①在暴露包虫囊肿需认真保护伤口与周围脏器,避免囊液的污染、头节种植、与过敏反应。 ②切开囊腔前应逐步减压,通过穿刺吸取囊液尚可辨别是否合并感染或胆瘘。 ③杀灭头节,传统方法在减压后注入10%甲醛溶液或3%过氧化氢,5分钟后再进一步抽空囊液。但亦有人认为此法并不能保证头节的杀灭,因囊液的稀释使药效降低,曾有报告使用甲醛引起急性中毒或后期胆管炎的并发症;此外,如有多数囊肿者则难以奏效。 ④切开外囊前可进一步抽空囊液,使内囊与外囊分离。保证吸引器通畅,必要时使用2~3个吸引器,对大而张力大的囊肿排液极为重要。然后切开外囊,摘除内囊,再以过氧化氢或甲醛稀液涂拭外囊内壁,盐水纱布擦净。 ⑤消灭残腔可用外囊囊壁内翻缝合或带蒂大网膜填塞。但处理残腔前需认真检查有无胆瘘并加以封闭。 3、对合并感染者需作引流术。肝切除术很少应用,仅适于个别病倒,如估计囊壁厚、钙化而内囊不易摘除者,局限于一叶的多个包虫囊肿,估计引流后残腔或窦道难以愈合者。 3 饮食保健编辑本段 适宜的食物: 红色蔬菜,重点推荐胡萝卜,西红柿,红枣,火龙果等红颜色的蔬菜水果。 不适宜食物: 罐头食品、油炸及油煎食物和方便面、香肠,味精,各种甜食,葵花籽,松花蛋,各种腌制食品。 食疗:

肝内胆管结石可以吃什么来治

一、肝内胆管结石概述 胆管结石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胆管结石是指原发于胆管系统(包括肝内胆管)内的结石,结石的性质大多为含有多量胆红素钙的色素性混合结石,胆囊内一定存在结石。在我国,胆管结石多数属于这一类。继发性胆管结石是指胆囊内结石通过扩大的胆囊管进入胆总管而形成的结石,结石的形状和性质多与胆囊内的结石相同,多数呈多面形的胆固醇混合结石。继发于胆道感染的结石的外层带有胆红素钙沉着。 肝内胆管结石是胆管结石的一种类型,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枝胆管内的结石。它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肝外胆管结石并存。一般为胆红素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常合并肝外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不仅是常见病,更重要的是由此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是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肝内胆管结石该病的病因比较复杂,与肝内感染、胆汁淤滞、胆道蛔虫等因素有关。肝内胆管结石可弥漫存在于肝内胆管系统,也可发生在某肝叶或肝段的胆管内,且左叶明显多于右叶。在临床上,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症状一般不很典型,在病程的间歇期多无症状,或仅表现为右上腹部轻度不适;在急性期则可出现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症状(黄疸、畏寒、发热等)。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比较复杂,除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外,还可通过B超和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检查,以显示肝内胆管结石的分布和肝胆管的狭窄及扩张情况。此外,CT检查对肝内胆管结石也有重要的诊断意义,特别是对于并发胆汁性肝硬化和癌变者。肝内胆管结石常并发胆管梗阻,容易诱发局部感染及继发胆管狭窄,使结石难以自行排出,病情迁延不愈。 二、肝内胆管结石吃什么药 苗寨石清方为黔东南州雷山县江医师师传秘方,其根据肝内胆管结石的症状特点,方中主用强效“溶石”的苗地药材,药材均源自“天然药库”雷公山,采用饮片水煎内服,即有消炎止痛、疏肝利胆、益气活血等功效,强效溶酸、化石、排石,无需开刀,不伤肝胆,天然绿色苗药饮片,安全高效,对身体无任何副作用,且在排清结石的同时,亦平衡血液酸碱度,中和患者的酸性体质,从而标本兼治肝内胆管结石。 苗寨石清方采用黄芪、茯苓、鸡内金、金钱草等黔东南州雷山县当地,有“天然药库”之称的雷公山天然药材入药,由江医师亲自采药,以独法炮制而成,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疗效卓著! 黄芪: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等功效。 茯苓: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阴干,切片。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使肝脾疏泄有序。 鸡内金:杀鸡后,取出鸡肫,趁热立即剥下内壁,洗净,干燥。疏肝理气,健胃消食,化瘀消石,生肌收口,止尿血、尿痛,溶结石。 金钱草:夏、秋二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清利湿热,通淋排石,化石消肿。肝胆结石常用之方。 三、其他治疗手段 如今,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术与溶石、溶石与排石相结合的方法在临床上被广泛采用。与单纯胆囊结石、肝外胆管结石的治疗相比,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的确存在着许多难题,如结石无法彻底取净、肝内胆管狭窄易使胆汁引流不畅、结石重新形成等。目前,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主要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

包虫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得了包虫病该怎么办

包虫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得了包虫病该怎么办 包虫病最有效的西医治疗方法 一、西医 包虫病西医治疗方法 外科手术为根治本病的首选方法,应争取在压迫症状或并发症发生前施行。术时先用细针将囊液抽去(慎防囊液外溢),然后将内囊摘除。内囊与外囊仅有轻度粘连,极易剥离,常可完整取出。肺、脑、骨等部位的包虫病亦应行摘除手术。在手术摘除包虫内囊之前,向包虫囊内注入10%福尔马林液以助杀死原头蚴,由于本品对肺部组织具有刺激性和偶有的中毒副作用,故尤其不适用于破裂性肺或肝包虫囊肿。国外有人采用西曲溴胺(cetrimide)杀原头蚴,并认为是毒性低、效果好的理想杀原头蚴剂,用于人体包虫囊摘除术前,分2次注入囊内适量的0.1%Cetrimide,每次历时5分钟,一组10年期间通过378例的手术时应用和手术后观察报告表明,无1例包虫复发,而未用Cetrimide以前,术后包虫复发率为10%。 苯并咪唑类化合物是近年来国内外重点研究的抗包虫药物,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试用于临床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按照WHO意见,阿苯达唑和甲苯咪唑均列为抗包虫的首选药物。 有作者认为其适应证如下: ①继发性腹腔或胸腔包虫病,多发生于原发性肝或肺囊型包虫病并发破裂之后,亦可因包虫手术时保护不严,或因误作诊断性穿刺,致使包虫囊液外溢,继发种植扩散,病变遍及全腹腔或全胸腔,手术难以根除。 ②多发性或多脏器囊型包虫病,或复发性包虫病,病人不愿或难以接受再(多)次手术。 ③病者年迈体弱或并存重要器官的器质性疾病,手术耐受性差。 ④经手术探查或不能根治的晚期肝泡球蚴病,或继发肺、脑转移者,药物治疗可缓解症状,延长存活期。 ⑤无论囊型或泡型包虫病,化疗作为手术前后辅助用药,可减少复发率,提高疗效。 可苯达唑问世后,在治疗包虫病方面有取代甲苯咪唑的趋势,阿苯达唑吸收较好,其血清浓度比甲苯咪唑高100倍。包虫囊液中浓度比甲苯咪唑高60倍。以治疗囊型包虫病时,其剂量每日10~40mg/kg,分2次服,30天为一疗程,可视病情连续数个疗程,其疗程优于甲苯咪唑,尤以肺包虫病为佳。对泡型包虫病国内有人建议长期较大剂量的阿苯达唑治疗,其每日剂量为20mg/kg,疗程可从17月~66月(平均为36月)不等,经长期的随访,发现CT扫描示明显进步,大部 分病例原病变区域全部钙化而获痊愈,有效率达91.7%。一般病人对长期治疗均能耐受,未见严重的毒副作用,但治程中宜随访肝、肾功能与骨髓。孕妇忌用。 甲苯咪唑国外采用剂量与疗程不一。剂量自每日20~200mg/kg不等,通常以每日40~50mg/kg为宜,分3次口服,疗程1月,休息半月再服另一疗程,一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