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让语文教师的智慧在学案上起舞

让语文教师的智慧在学案上起舞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cb13953217.html,

让语文教师的智慧在学案上起舞

作者:袁婷婷

来源:《文理导航》2016年第07期

【摘要】导学案这一课改的新兴产物,最早源于洋思中学的讲学稿,完整成型于杜郎口

中学,随后风靡大江南北,创造出半个中国的学校都在使用的一大壮观。这一大创举一大贡献曾一度成为评价教师落实集体备课、贯彻新课改理念的标准之一。早在2012年杜郎口中学已经亲手消灭了自己一手创造出的符号,但仍有不在少数的教师在学案后亦步亦趋,戴着镣铐,艰难前行。本文从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教学设计、文本解读、课堂组织进行分析,呈现出集体智慧。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案;策略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不应该是往学生头脑里“塞”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多种多样的心理活动的过程。教师智慧的表现之一就在于突破这个“一”的框框,追求“多”的呈现。语文教师要勇于打破学案的束缚,上出自己的个性,二次备课才是教师真正智慧的体现。

(一)教学设计显智慧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各种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步骤所作的精心安排。教学设计最能体现出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虽有统一的学案设计的一致的教学流程、问题解读的限制,但具体操作时不能“心中唯学案”,走进死胡同,教师要在每个问题的过渡关联上动脑筋,致力于自己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文本的认知规律。仍以《屈原列传》为例,学案上呈现的重要文言现象当然要去解决,但是否需要死板的按照文章先后顺序逐字逐句的落实,如果为考虑到学案的完整性、系统性把文章看成僵化的字词落实,设计的问题看似由文表到文里,但其实这时学生常规的学习这类文章的思路,时间越久,学生对古文逐渐失去兴趣,古文阅读素养逐渐下降。是否可以考虑重新考虑文章设计,既解决学案上的重难点,又能让学生有兴趣,还能提升他们的素养。可以寻找另外的突破口去学习文章:命运和文学、人品和文品、个人与国运,从这三个维度去解读文章,在此过程中落实重要语句的理解、屈原的命运、《离骚》的风格、楚国的命运和屈原的关系,司马迁写此传的目的,另外可以拓展历史上文人命运和成就所表现的二律悖反、文章憎命达、穷而后工的规律和文如其人、文章宁复见为人的辩证观点,既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学生对这类问题也形成相对较系统认识。

再如在学《寒风吹彻》这篇文章时,文章思考的问题以深入到人生的终极问题:感受生活与生命的冷峻与严酷,这对于生活经验感受都很少的高中生来说确实有些高,但也不意味没经历就应该不理解,中间的桥梁需要老师发挥智慧去搭建,教师可以补充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感动于别人的体验,以后再与自己的体验结合,学生从老师、书本的体验中感悟,缩小和文本的距离,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