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幼儿延迟满足能力研究概述

幼儿延迟满足能力研究概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ca13972569.html,

幼儿延迟满足能力研究概述

作者:刘翠霞

来源:《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16年第04期

【摘要】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内学者对幼儿延迟满足能力的研究主要涉及幼儿延迟满足情境、幼儿延迟满足策略的使用和发展、幼儿延迟满足能力发展特点、气质类型与幼儿延迟满足的关系、幼儿延迟满足能力发展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幼儿延迟满足能力的跨区域比较等方面,今后的研究还需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加以进一步拓展。

【关键词】幼儿;延迟满足;延迟满足时间;延迟满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04-0038-04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isehel认为延迟满足一是指为了得到更有意义的结果而放弃即得满足的抉择取向,二是指在等待的过程中显现的自我约束能力。〔1〕近十几年来,幼儿延迟满足能力研究逐渐成为国内的研究热点之一。笔者在知网上以“幼儿延迟满足”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获得2001~2015年间的相关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13篇,期刊论文若干。综观这十几年来的幼儿延迟满足能力研究成果,发现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如下几个方面。

一、幼儿延迟满足情境

国内较早研究幼儿延迟满足情境的是杨丽珠、徐丽敏、王江洋(2003)。他们在研究中通过四种情境来呈现即得奖励物和终极奖励物,分别是同时呈现两种奖励物、两种奖励物都不呈现、隐藏即得奖励物、隐藏终极奖励物。研究结果显示,后三种情境中幼儿延迟满足时间没有显著差异,而第一种情境中幼儿延迟满足时间显著长于另三种情境。〔2〕这一研究丰富了Misehel的单一延迟满足情境研究。赵文芳(2004)设计了3(枯燥的工作任务、等待的任

务、有趣的工作任务)×2(呈现奖励物、不呈现奖励物)的实验,结果发现,面对枯燥的工作任务时幼儿很难延长延迟满足的时间,幼儿内在的对奖励物的渴望是幼儿延迟满足的最大动机。研究还发现,在等待的任务情境下,不呈现奖励物时幼儿延迟满足的时间显著长于呈现奖励物的情境。〔3〕左雪(2005)另辟蹊径,根据幼儿爱模仿的特点,设计了3(3岁幼儿、4岁幼儿、5岁幼儿)×2(个体情境、群体情境)×2(男孩、女孩)的混合实验,以研究个体情境和群体情境对幼儿延迟满足能力的影响。〔4〕在Misehel提出的热处理系统(指“直观动作思维”)和冷处理系统(指“具体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王静(2006)设计了两个层层深入的实验。实验一是2(3岁幼儿、4岁幼儿)×4(静等、冷处理、热处理、榜样强化)完全随机

实验。实验结果显示,3岁幼儿在四种情境中的延迟满足时间均短于4岁幼儿,同时两个年龄段的幼儿在四种情境中的延迟满足时间表现出同样的趋势,即榜样强化情境时间最长,热处理情境时间最短。实验二是2(3岁幼儿、4岁幼儿)×3(榜样强化、榜样强化+热处理、榜样强化+冷处理)完全随机实验,实验结果进一步印证了幼儿在延迟满足时间上的年龄差异。此外,这一研究还发现,榜样强化+冷处理情境中幼儿的延迟满足时间显著长于另两种情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