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电力电子发展史上的一篇重要讲演

电力电子发展史上的一篇重要讲演

电力电子发展史上的一篇重要讲演
电力电子发展史上的一篇重要讲演

电力电子发展史上的一篇重要讲演 (纪念电力电子先驱Dr.William E.Newell逝世30周年)

蔡宣三

( 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 北京 100084 )

摘要电力电子学从不被重视到脱颖而出,[1] 发表于1973年,作者William E. Newell博士,这篇讲演是电力电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不幸的是, 这篇讲演发表三年后, Newell博士英年早逝.本文简要评述Newell博士的这篇论文,以纪念这位国际电力电子先驱者逝世30周年。

关键词: William E. Newell,电力电子 固态功率器件 功率处理

An Important Talk in the History of Power Electronics

(A Memorial to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Dr.William E.Newell’s Death)

X. S. Cai, Fellow IEEE,

( Tsinghua Univ Beijing100084 )

Abstract Power Electronics--Emerging from Limbo[1] was presented as a keynote talk at the IEEE PESC on June,1973 by Dr. William E. Newell. This paper is an important milestone in the history of power electronics. Unfortunately three years later Dr. Newell was untimely leaving the world.We now briefly introduce this talk in memory of the thirtyth anniversary of his death.

Key words: William E. Newell, power electronics, solid state power device, power processing

1引言

1973年6月,IEEE三个学会---宇航及电子系统(AES)、工业应用(IAS)、电子器件(PDS) 联合组办IEEE电力电子专家会议 (PESC’73 , Pasadena, California).会上, Dr. William E Newell应邀发表了一篇主题讲演: 电力电子从不被重视到脱颖而出(Power Electronics--Emerging from Limbo),在电力电子发展历史上有重要意义. Dr. Newell 在讲演中首次给出电力电子的经典定义:‘电力电子技术是电气工程三大学科(电子、电力和控制)的交叉’(Power electronics is a technology which is interstitial to all three of the major disciplines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electronics, power and control).其中,电子包括器件和电路; 电力包括静止和旋转功率设备; 控制包括连续和采样控制,见图1.简言之, 电力电子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技术: 功率流经电力电子电路,并由电子器件控制(Power electronics is a interstitial technology, in which power flow through and are controlled by electronic devices)流向静止和旋转功率设备.

图1 电力电子学是电子、电力和控制学科的交叉[2] 这篇讲演包括三个内容:

(1) 电力电子现状分析[注1].

(2) 迫切需要电力电子专家联合面对挑战.

POWER

ELECTRONICS

(3) 电力电子未来一定会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和职业.

[注1] Dr. Newell在讲演中引用了30篇文献,主要是美国40-70年代发表的论文或参考书.

Dr. Newell着重指出:70年代美国电力电子技术的研究处在分散和不被重视的状态。建议尽快建立电力电子学这一新的重要学科和专业。这篇著名的讲演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1974年IEEE工业应用(IA)汇刊在特约专题(Guest Feature)一栏全文正式发表了这篇讲演[2].

2Dr. Newell生平

图2 Dr. William E. Newell [2]

William E.Newell,先后获得美国俄亥俄(Ohio)州立大学和匹茨堡卡内基-梅隆(Carnegie-Mellon)大学电机工程系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在贝鲁特的美国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从事教学工作四年,之后在匹茨堡西屋电气公司研究所(Research Lab.)工作,主持固态器件研究和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许多项目,并负责电力电子在新领域中应用的研究课题.在西屋电气公司研发中心Dr. Newell开设了电力电子学课程,并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讲授该课程.Dr. Newell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注册工程师, IEEE会员(1954),高级会员(1964).曾在IEEE电子器件学会理事会和功率器件委员会、固态电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兼职,并参加工业应用学会、静止功率变换器委员会的工作.1974年PESC程序委员会主席.1976年逝世.

IEEE电力电子学会的网页[3]介绍, Dr. Newell 是一位著名的电力电子权威人士, 毕生致力于帮助工程师和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电力电子学,曾在西屋公司和卡内基-梅隆大学讲授电力电子学课程.Dr. Newell去世以后,由莫特(J.W.Mott,Jr.)将该课程的讲义编辑出版,书名为‘固态电力电子学导论’. Dr. Newell生前指出了电力电子学的‘多学科’(multi-dicipline)本质,建议建立这门新的学科.他也为IEEE 电力电子学会的建立播下了种子.

为纪念Dr. Newell,1977年电力电子专家会议(PESC)设立电力电子奖,以他的名字命名:Annual William E.Newell Power Electronics Award,以奖励世界各国杰出的电力电子专家对电力电子学发展作出的贡献,每年评选一名。后来该奖项正式成为IEEE 电力电子学会的年度电力电子大奖。自2006年起, 该奖项升格为IEEE William E. Newell Technical Field Award [4],是IEEE 电力电子学会的最高奖项.图3为Newell电力电子奖章.

图3 Newell电力电子奖章 [4]

3时代背景

上世纪70年代, 固态功率器件仅有硅二极管、晶闸管(SCR)和双极功率晶体管(BPT)等; 晶闸管已取代了闸流管、引燃管、汞弧整流器等;SCR相位控制逐步取代磁放大器控制;功率静止变换器已取代M-G机组;开关稳压电源开始取代线性稳压电源;PWM控制刚开始应用.

但是那时电力电子技术还没有形成学科[注2],分散在各个应用领域和学科内;功率变换器理论分析研究还很落后;名词、术语没有统一,当时的习惯用语五花八门,如:工业电子、功率调节(power conditioning)、功率处理(power processing)、硅可控整流、电源等等,几乎都是表示相同内容。

[注2]文献中最早出现电力电子名词是1969年H.F.Storm (上世纪50-60年代国际著名的磁放大器专家) 在IEEE Spectrum上发表的文章:美国的固态电力电子技术(Solid State Power Electronics in USA).

Dr. Newell在讲演中举例指出当时存在的许多不协调现象:

(1)人们只将电子技术理解为信号处理.不重视电力电子对功率和能量处理的作用.

(2)电力电子技术所强调的效率,得不到电子工程师们的重视.

(3)固态功率器件工作于重复开关状态, 虽然数字电子工程师比较熟悉,但电力工程师却很陌生.

(4)固态功率器件的瞬态热问题使电力工程师感到困扰,只有少数电子工程师能理解瞬态热阻问题。

(5)使开关动作的信号是连续变化的, 模拟电子工程师能理解,而数字电子工程师不能理解.

(6)控制工程师熟悉系统稳定性、控制准确性和响应速度,但对开关变换器瞬态建模问题却无能为力.

(7)轧钢机电力传动与卫星中的DC-DC变换器有什么共同点,人们很少考虑,等等.

上世纪60年代,IEEE电力电子学会还未建立,没有出版独立的电力电子学专业期刊或杂志.1970年4月在美国举行功率调节专家会议PCSC(Power Conditioning Specialist Conf.),是电力电子专家们第一次组织的学术会议. 1973年第4届PCSC上,该会议正式改名为电力电子专家会议PESC.

在60--70年代,人们认为: 微电子技术的功能是信号处理(Signal Processing),而电力电子技术的主要功能是功率调节(Power Conditioning)或功率处理(Power Processing). 功率处理主要是指功率变换技术,包括整流、DC-DC变换、逆变等. 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加州理工学院Dr. R.D.Middlebrook 给出功率处理的定义为[5]: 将电能从某个电压,电流或频率变换为另一个电压,电流或频率. 图 4 (a)及(b)分别表示信号处理和功率处理系统的功能.

图4 信号处理和功率处理系统 [5] 4电力电子分类

Dr. Newell在讲演的第一部分根据电气工程的三个(电子、电力和控制) 学科领域,首次提出了电力电子分类大纲(Classification Scheme).这一分类过去还没有人提出过,它既包含了电力电子的专业范畴,又包括电力电子与这三个学科领域的交叉重叠部分. 他认为, 电力电子分类不但对教学有益,而且对电力电子文献的分类也很有用. Dr. Newell 建议电力电子按三大块分类:系统与控制、功率器件和电力电子电路, 具体内容如下:

(1) System & Control

General systems and application topics, Control theory and stability analysis, Sensing and gating signal generation, Motor drives and machines (DC,AC,brushless machines), Heating & welding equipments, HVDC and other utility equipments, Large power supplies, Low power or/and high frequency equipments,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2) Solid state power devices

Materials and fabrication processes, Power diode, Power transistor, Turn-on and turn-off devices, High voltage design and overvoltage protection, High current design,on-state voltage and cooling, Surge and pulse current,Transient thermal analysis and fuse coordination,, dv/dt considerations,cathode shunts and snubber design, Turn-on and di/dt considerations, turn-off and recovery considerations, Series/parallel Array equalization, second breakdown.

(3) Power Circuits and Components

Power components,Harmonics and filters, Naturally commutated circuits (AC/DC converters, AC switches and regulators, Cyclo-converters, VA-regulators, Pulse circuits), Self-Commutated circuits and tech. for forced commutation(DC switches and regulators, Inverters, Frequency and power factor changer, Active filters).

Dr. Newell 三十多年前提出的分类为现代电力电子学奠定了基础. 例如器件部分从电力电子应用和设计角度考虑, 几乎囊括了所有基本问题: 包括保护、冷却、浪涌、热瞬态、直到均流、均压.值得注意的是,70年代是SCR年代,快速电力电子器件还没有诞生.那时能提出这样详尽的大纲,说明他对功率器件研究功底的深厚.

电路部分包括开关、调节器、变换器、逆变器、变频器、有源滤波、功率因数校正等, 和现代电力电子学基本一致.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具体内容现在又有了新的发展.

系统部分包括DC与AC电力传动(及电机)、热处理和焊接、各种电源、高压直流输电等.值得注意的是,那时柔性输电和配电系统(FACTS,DFACTS)的概念尚未提出,电力电子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还局限于HVDC.而电力传动则还停留在以直流传动为主的阶段. 因此分类大纲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和时代局限性.但无论如何, Dr. Newell的开创性思维,到今天还有重要参考价值,令后人崇敬.

5电力电子的特点

Dr. Newell在讲演的第二部分分析了电力电子的几个特点:

(1)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受功率半导体器件的限制,例如, 由于缺乏高压大功率器件阻碍了高电压大功率变换器(例如GW级)容量的扩大.

(2)电力电子不被重视的原因之一是成本太高,费用高阻碍了电力电子的推广应用.

(3)电力电子是一门实验技术,产品进入市场前需要做大量实验.一般需要几年时间才能使电力电子的某种应用成为主导技术, 使产品占市场90 %以上.

(4)电力电子技术迫切需要有效的理论指导,要开发综合性的分析设计方法,以求成本最小、可靠性最高.

Dr. Newell在三十多年前指出的电力电子的这些性质和特点, 今天依然值得我们重视和参考.

6电力电子的未来发展趋势

Dr. Newell在讲演的第三部分预测了电力电子的未来发展趋势,他明确指出:

(1)电力电子系统应用将继续发展扩大,只有电力电子器件才能实现高效率、高可靠性、可维护性、以及能满足可控程度和响应速度要求的各种新应用.

(2)将开发出计算机辅助分析和器件建模方法,使标准设计和定制设计(Custom design)最优,并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未来一定会有统一的理论研究新方法,适合于模拟和数字、时域和频域、器件和电路、稳态和瞬态各种情况.换言之, 电力电子将成为一门新学科.

(3)随着固态大功率器件市场开发和增长, 应当进一步研究开发器件.透澈了解电荷动态、热流问题,才能改进功率器件技术.可关断器件应用将更普遍.

(4)将制造出标准通用的开关模块,功能更强、成本更低、而不降低可靠性.控制电路将集成化、标准化.

(5)大学里将建立电力电子专业,开设相关课程,出版教科书,开展研究.国家需要部分大学有更高水平的电力电子教学与研究.

(6) 器件、电路和电力电子各个应用领域的专家们将会有更多合作、交流的机会,例如像PESC 这样的国际会议,电力电子学将会得到更普遍的承认.

三十多年前Dr. Newell关于电力电子发展趋势的预测,绝大部分已经实现,历史的发展证明了Dr. Newell的远见卓识.

当结束这篇著名演讲的时候, Dr. Newell满怀信心地强调指出:电力电子一定会脱颖而出,走出不被重视的状态.不幸的是,这篇演讲发表三年之后, Dr. Newell来不及看到他的预言全部实现,溘然长逝.

在Dr. Newell逝世30周年之际,我们深切缅怀这位先驱者为电力电子学科的创建、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

参考文献

[1]IEEE PESC Record,,1973,June, Pasadena. California

[2]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y Applications, Vol.IA-

10, No.1, Jan./Feb,1974

[3]https://www.sodocs.net/doc/cc1494934.html,/Comm/Awards/Newell/Newell.htm1#Newell

[4] Newsletter, Power Electronics Society, 1st Quarter

2006, Vol 18, No.1

[5] R.D.Middlebrook, Power Electronics: An Emerging

Displine, 1981, Advances in Switched-mode Power Conversion, 11-15

作者简介

蔡宣三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教授,IEEE Fellow. 著有高频功率电子学、高频功率变换技术等教学参考书.

本文原载2006台达电力电子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6,6.30-7.2(江苏,南京).

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历史

引子:欲了解一门学科,最好的方法就是先读读它的发展史! 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史 首先祝贺同学们加入电子电气工程学院这个大家庭,在这个秋风送爽、丹桂飘香的美好季节,你们怀着新的喜悦、揣着新的憧憬,带着新的追求,走进了朝气蓬勃的英华学园,走进了宁静和谐的大学校园。年轻的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展开双臂拥抱你们!现在就让我们了解一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发展史! 一、电子信息工程的概念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信息工程已经被各大高校列为重点专业,来培养学生掌握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以后从事各种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研究、制造开发的工作。目前,电子信息工程已经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最常用的我们的手机是运用什么原理来传递我们的声音及图像的,甚至信息化军队中的信息传递应该如何保密(高频电子及数字图象处理技术)。我们现在通过学习,掌握电子信息工程的基础,以后通过不断的积累,掌握更先进的技术,进行新产品的研究。电子信息产业是集成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专业。现在经过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在很多时候被电子工业一词代替。电子信息产业的设备细分可包括:广播电视设备、雷达设备、通信导航设备、电子元器件、电子计算机、电子仪器仪表(其中有好几项咱们院非常有实力)。现如今,经过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历程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最早起源于军事应用。从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开始,本学

科有了萌芽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本学科有了萌芽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电子对抗与侦查对战争的结果影响巨大。此时的雷达研究与应用在战争雪球中真正发展起来。雷达技术应用的是比较复杂的无线电路系统。雷达出现后,通信领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现在雷达已经发展成为了高度复杂的电子系统,把雷达拆装的全过程,就是今天电子信息工程的所有研究方向。电子信息工程由电子工程和义信息工程结合而成。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教育部根据21世纪信息时代的市场需求于1998年确立的电子信息类较宽口径的专业。该专业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传递即利用等方面,已经涵盖了社会的诸多方面,总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集现代化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专业。该专业未来的发展重点则是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业,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等产业,新型通信产业也将迅速发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研究的内容主要有: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理论方法和技术,设计的领域几乎包括了整个现代化工程技术。故此,电子信息工程的基础课程必定要学好高数、C 语言、eda,数电,模电,高频,信号,通信,数字等等除此之外必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入口点,努力学习,并接触关于专业的杂志,拓宽自己的眼界! 三、对电子信息工程的未来的展望 21世纪,人类已全面进入电子信息时代,随着世界信息化进程高速发展,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软禁产业和集成电路等产业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数据通信,多媒体、互联网,电话信息,手机信息也将迅速发展,电子信息工程的地位越来越高,已经成为未来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门技术!

中国航天发展史简介

中国航天发展史简介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1号A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飞船返回舱于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载人航天工程又称“921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1992年1月做出决策并开始实施的重大工程。1999年月11月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随后又成功发射了3艘无人飞船,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胜利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的千年梦想。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首次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 电子技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由于物理学的重大突破,电子技术在二十世纪发展最为迅速,应用最为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电子器件出现了飞速的发展,而且随着微电子和半导体制造工艺的进步,集成度不断提高。CPLD/FPGA、ARM、DSP、A/D、D/A、RAM和ROM等器件之间的物理和功能界限正日趋模糊,嵌入式系统和片上系统(SOC)得已实现。以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为物质基础的EDA技术打破了软硬件之间的设计界限,使硬件系统软件化。这已成为现代电子设计的发展趋势。 现在,人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而且电子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着。这些知识是人们长期劳动的结晶。 我国很早就已经发现电和磁的现象,在古籍中曾有“磁石召铁”和“琥珀拾芥”的记载。磁石首先应用于指示方向和校正时间,在《韩非子》和东汉王充著《论衡》两书中提到的“司南”就是指此。以后由于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十一世纪就发明了指南针。在宋代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有“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记载。这不仅说明了指南针的制造,而且已经发现了磁偏角。直到十二世纪,指南针才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的这个时期,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电磁现象方面的研究工作发展的很快。库仑在 1785 年首先从实验室确定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电荷的概念开始有了定量的意义。

1820 年,奥斯特从实验时发现了电流对磁针有力的作用,揭开了电学理论的新的一页。同年,安培确定了通有电流的线圈的作用与磁铁相似,这就指出了此现象的本质问题。有名的欧姆定律是欧姆在 1826 年通过实验而得出的。法拉第对电磁现象的研究有特殊贡献,他在1831 年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是以后电子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在电磁现象的理论与使用问题的研究上,楞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在1833 年建立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则(楞次定则)。其后,他致力于电机理论的研究,并阐明了电机可逆性的原理。楞次在 1844 年还与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分别独立的确定了电流热效应定律(焦耳 - 楞次定律)。与楞次一道从事电磁现象研究工作的雅可比在 1834 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机,从而证明了实际应用电能的可能性。电机工程得以飞跃的发展是与多里沃 - 多勃罗沃尔斯基的工作分不开的。这位杰出的俄罗斯工程师是三相系统的创始者,他发明和制造出三相异步电机和三相变压器,并首先采用了三相输电线。在法拉第的研究工作基础上,麦克斯韦在 1864 年至 1873 年提出了电磁波理论。他从理论上推测到电磁波的存在,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888 年,赫兹通过实验获得电磁波,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理论。但实际利用电磁波为人类服务的还应归功于马克尼和波波夫。大约在赫兹实验成功七年之后,他们彼此独立的分别在意大利和俄国进行通信试验,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人类在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丰富着自己的知识。电子科学技术就是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发展起来的。 1883 年美国发明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九六五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计划开始实施,尽管在特殊的时期经历了比平时更多的艰辛和困难,但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拼搏,终于研制完成,星箭齐备,整装待发。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地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一九七八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航天科技工业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航天科技工业战线全力以赴,在远程运载火箭技术、固体火箭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已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包含多种型号、能把各种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近地轨道(LEO)、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和太阳同步轨道(SSO)的长征系列火箭。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长征火箭于一九八五年十月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并在一九九零年四月成功地实施了第一次国际商业发射服务,把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上太空。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 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九六五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计划开始实施,尽管在特殊的时期经历了比平时更多的艰辛和困难,但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拼搏,终于研制完成,星箭齐备,整装待发。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地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一九七八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航天科技工业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航天科技工业战线全力以赴,在远程运载火箭技术、固体火箭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已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包含多种型号、能把各种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近地轨道(LEO)、地球

电子信息工程发展史

电子息工程专业来自于军事应用。最早是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使得这门学科有了萌芽。随后一战和二战的爆发,军事作战中,电子对抗与侦测逐渐成为战争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雷达研究与应用,在战争需求中飞速的发展起来。雷达是复杂无线电路系统,由于雷达的出现。通信领域得到了空前发展,无线电通信技术发展,就是来自于雷达。没有雷达就没有今天的无线通信。事实上电子信息工程就是为研究雷达创立的学科,也就是无线电技术。和他最接近的专业是通信工程专业。 当今雷达已经发展成为高度复杂的电子系统,把雷达拆解了,就是电子信息工程的所有研究方向。 电子信息工程是电子工程与广义信息工程相结合而形成的专门技术。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教育部根据21世纪信息时代的市场要求于1998年确立的电子与信息类较宽口径的专业。 该专业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及利用等方面,已涵盖了社会诸多方面,总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集现代化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专业。该专业未来的发展重点,则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等产业,新兴通信业务也将迅速发展。 21世纪是人类社会全面进入电子信息时代的新世纪。而随着世界信息化进程的高速发展,未来的重点将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等产业;新兴通信产业业务:如数据通信,多媒体,互联网,电话信息服务,手机短信等业务也将迅速发展,电子信息工程的影响与地位也在随着信息化进程高速发展显得越来越巨大,成为未来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门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研究的内容主要有: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理论,方法和技术,涉及的领域几乎包括了整个现代工程技术。故此,电子信息工程的基础课程必定要学好,如高数,C语言,EDA等,除此之外必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入口点,努力学精。并且接触关于信息专业的杂志,拓宽自己的眼界。

关于中国航天飞船发展史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国航天飞船发展史的调查报告 郴州市九中209班贺虹莎 【摘要】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关键词】中国航天, 飞船发展史,稳定发展. 【正文】 一、简介中国航天发展史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1号A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飞船返回舱于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载人航天工程又称“921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1992年1月做出决策并开始实施的重大工程。1999年月11月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随后又成功发射了3艘无人飞船,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胜利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的千年梦想。 2005年10月12~17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圆满完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2人5天、航天员直接参与空间科学实验活动的新跨越,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2008年9月25日~28日,航天员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和景海鹏圆满完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因为有人出舱活动时,必须要有三个人协同完成。2008年9月27日16点30分,景海鹏留守返回舱,另外两人分别穿着中国制造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和俄罗斯出品的“海鹰”舱外航天服进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兼任气闸舱的轨道舱。翟志刚出舱作业,刘伯明在轨道舱内待命,实现了中国人历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 2011年11月1日~17日,神舟八号飞船发射。神舟八号无人飞船,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艘飞船,于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升空后2天,“神八”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12天后,神舟八号飞船脱离天宫一号并再次与之进行交会对接试验,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2011年11月16日18时30分,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分离,返回舱于11月17日19时许返回地面。

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演变历程介绍

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演变历程介绍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的基础产业,又是资金最密集、技术密集型和网络性行业,是社会公用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电力工业的改革和发展,电力管理体制先后经历了军事管制、燃料工业部、电力工业部、水利电力部、电力工业部、国家电力公司等九次变革,其中先后两次成立水利电力部、三次成立电力工业部、目前正酝酿着第十次变革:在电力发展上先后提出“电力是先行工业”,“电力是先行官”,“能源工业的发展要以电力为中心”和电力工业要适应超前发展等指导方针。到2001年底,中国发电设备总容量已达到3.38亿千瓦,年发电量达到14780亿千瓦时,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 50多年来,中国电力体制的变革,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1978年,电力工业管理实行政企合一、垂直垄断的管理体制;第二阶段,从1978年到1997年,电力工业对政企分开、市场化管理体制进行了探索;第三阶段自1997年至今,逐步实行政企分开、市场化管理的新体制。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电力管理体制(1949-1978年) 在这30年中,中国的电力工业经历了燃料工业部、电力工业部和水利电力部三个时期,在燃料部和电力工业部时期,对全国电力工业实行集中管理的体制;进入水利电力部时期,经历了两次分散、两

次集中管理,多年来始终未能摆脱“一分就乱,一收就危”的怪圈。 1、燃料工业部时期(1949-1955年)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组建了燃料工业部,对全国煤炭工业,石油工业和电力工业实行统一管理。当时电力工业方面直接领导的仅有华北电业公司及其所属的北京、天津、唐山、察中分公司,以及石家庄电灯公司和太原电力公司,其他各地的电力工业均由各地军事管制委员会领导的管理。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自1949年至1952年逐步将各地军事管制委员会领导和管理的电力单位集中到燃料工业部管理。1950年燃料工业部为管理电力工业,专门成立了电业管理总局,负责火电厂和输变电工程建设,发电、输电、配电、售电的全部生产运营;为发展水电,成立了水力发电工程局。并先后组建了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六个大区电力管理局,归电业管理总局统一领导,形成了垂直垄断、政企合一的电力工业管理体系。 2、电力工业部时期(1955-1958年) 1955年7月,第一届第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撤销燃料工业部,设立煤炭工业部、电力工业部和石油工业部。电力工业部成立后,继承了燃料工业部对全国电力工业的管理职能,为加强专业管理,相续成立了电力设计局、基建工程管理局,并将水电发电工程局改为水力发电建设总局,分别管理火电和输变电工程设计、火电和输变电工程施工和水电勘测设计和施工。水火电厂的运行管理和输变电的运行统一由各电业局负责。与此同时,撤销了电业管理总局和六

五大电力公司简介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 华能集团公司注册资本200亿元人民币,主营业务为:电源开发、投资、建设、经营和管理,电力(热力)生产和销售,金融、煤炭、交通运输、新能源、环保相关产业及产品的开发、投资、建设、生产、销售,实业投资经营及管理。 华能集团公司从1985年创立至今,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为电力工业的改革、发展和技术进步提供了丰富经验;为电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了示范作用;为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用电需求、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做出了重大贡献。公司坚持方向明确、科学发展,不断创新、保持领先,多方合作、互利共赢,逐步形成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红色公司;注重科技、保护环境的绿色公司;坚持与时俱进、学习创新、面向世界的蓝色公司”的企业使命和“坚持诚信、注重合作,不断创新、积极进取,创造业绩、服务国家”的核心价值观等具有华能特色的企业价值理念。 华能集团公司致力于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截至2009年底,公司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及海外拥有运营的全资、控股电厂154座,装机容量10438万千瓦,为电力主业发展服务的煤炭、金融、科技研发、交通运输等产业初具规模,被《财富》杂志列入世界企业500强。 在新的历史时期,华能集团公司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绿色电力、奉献清洁能源为己任,坚持安全发展、绿色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公司完善了“电为核心、煤为基础、金融支持、科技引领、产业协同,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能源集团”的战略定位,以“做强做大,保持综合实力行业领先”为发展方向,努力打造结构优势、体制机制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和队伍优势,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升竞争能力,着力增强综合实力,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是2002年12月29日在原国家电力公司部分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而成的特大型发电企业集团,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独资公司,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试点。注册资本金为人民币153.9亿元。主要经营范围为:经营集团公司及有关企业中由国家投资形成并由集团公司拥有的全部国有资产;从事电力能源的开发、投资、建设、经营和管理;组织电力(热力)生产和销售;电力设备制造、设备检修与调试;电力技术开发、咨询;电力工程、电力环保工程承包与咨询;新能源开发;与电力有关的煤炭资源开发生产;自营和代理各类商品及技术的进出口;承包境外工程和境内国际招标工程;上述境外工程所需的设备、材料出口;对外派遣实施上述境外工程所需的劳务人员。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实施以集团公司、分(子)公司、基层企业三级责任主体为基础的集团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集团公司相继成立了大唐甘肃发电有限公司、大唐陕西发电有限公司、大唐黑龙江发电有限公司、大唐吉林发电有限公司、大唐河北发电有限公司、大唐贵州发电有限公司、大唐山东发电有限公司7个省发电公司,成立了湖南分公司、安徽分公司、河南分公司、山西分公司、江苏分公司、四川分公司、云南分公司、广西分公司8个分支机构和大唐电力燃料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等专业公司。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拥有中国第一家在伦敦、香港上市,并于2006年在国内上市的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拥有较早在国内上市的大唐华银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桂冠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国内在役最大火力发电厂——内蒙古大唐国际托克托发电公司和世界最大在役风电场——内蒙古赤峰赛罕坝风电场;拥有我国目前在役的第二大水电站——大唐龙滩水电站以及物流网络覆盖全国的中国水利电力物资有限公司等。截至2009年底,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在役及在建资产分布在全国28个省区市以及境外的缅甸、柬埔寨等国家和地区,资产总额达到4778亿元,员工总数增至102089人,发电装机规模突破了1亿千瓦大关,达到10017.23万千瓦,成为世界亿千瓦级特大型发电公司。2010年7月,中国大唐集团公司首次入选世界500强企业,居412位。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是:把集团公司建设成经营型、控股型,市场化、集团化、现代化、国际化,具有较强发展能力、盈利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国际知名能源公司。

电子技术发展历程

电子技术发展历程 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二十世纪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代电子产品以电子管为核心。四十年代末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只半导体三极管,它以小巧、轻便、省电、寿命长等特点,很快地被各国应用起来,在很大范围内取代了电子管。五十年代末期,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块集成电路,它把许多晶体管等电子元件集成在一块硅芯片上,使电子产品向更小型化发展。集成电路从小规模集成电路迅速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而使电子产品向着高效能低消耗、高精度、高稳定、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由于,电子计算机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恰好能够充分说明电子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性,所以下面就从电子计算机发展的四个时代来说明电子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在美国研制成功,取名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这台计算机使用了18800个电子管,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耗电140千瓦,价格40多万美元,是一个昂贵耗电的"庞然大物"。由于它采用了电子线路来执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存储信息,从而就大大提高了运算速度。ENIAC每秒可进行5000次加法和减法运算,把计算一条弹道的时间短为30秒。它最初被专门用于弹道运算,后来经过多次改进而成为能进行各种科学计算的通用电子计算机。从1946年2月交付使用,到1955年10月最后切断电源,ENIAC服役长达9年。尽管ENIAC还有许多弱点,但是在人类计算工具发展史上,它仍然是一座不朽的里程碑。它的成功,开辟了提高运算速度的极其广阔的可能性。它的问世,表明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从此,电子计算机在解放人类智力的道路上,突飞猛进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在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ENIAC问世以来的短短的四十多年中,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异常迅速。迄今为止,它的发展大致已经了下列四代: 第一代(1946~1957年)是电子计算机,它的基本电子元件是电子管,内存储器采用水银延迟线,外存储器主要采用磁鼓、纸带、卡片、磁带等。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限制,运算速度只是每秒几千次~几万次基本运算,内存容量仅几千个字。程序语言处于最低阶段,主要使用二进制表示的机器语言编程,后阶段采用汇编语言进行程序设计。因此,第一代计算机体积大,耗电多,速度低,造价高,使用不便;主要局限于一些军事和科研部门进行科学计算。 第二代(1958~1970年)是晶体管计算机。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10年后晶体管取代了计算机中的电子管,诞生了晶体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的基本电子元件是晶体管,内存储器大量使用磁性材料制成的磁芯存储器。与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相比,晶体管计算机体积小,耗电少,成本低,逻辑功能强,使用方便,可靠性高。 第三代(1963~1970年)是集成电路计算机。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1958年夏,美国德克萨斯公司制成了第一个半导体集成电路。集成电路是在几平方毫米的基片,集中了几十个或上百个电子元件组成的逻辑电路。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基本电子元件是小规模集成电路和中规模集成电路,磁芯存储器进一步发展,并开始采用性能更好的半导体存储器,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几十万次基本运算。由于采用了集成电路,第三代计算机各方面性能都有了极大提高:体积缩小,价格降低,功能增强,可靠性大大提高。 第四代(1971年~日前)是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随着集成了上千甚至上万个电子元件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电子计算机发展进入了第四代。第四代计算机的基本元件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甚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集成度很高的半导体存储器替代了磁芯存储器,运算速度可达每秒几百万次甚至上亿次基本运算。 (一)电子管(1883年到1904年电子管问世)

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状况 1882年,英籍商人等人招股筹银5万两,创办上海电气公司,安装1台16马力蒸汽发电机组,装设了15盏弧光灯。1882年7月26日下午7时,电厂开始发电,电能开始在中国应用,几乎与欧美同步,并略早于日本。 从1882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经历了艰难曲折、发展缓慢的67年,其间67年电力发展基本状况是一个十分落后的百孔千疮的破烂摊子,电厂凋零,设备残缺,电网瘫痪,运行维艰,技术水平相当落后,。 到1949年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仅为185万千瓦和43亿千瓦时,分别居世界第21位和第25位,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新中国成立后的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状况 1949年以后我国的电力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78年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712万千瓦,发电量达到2566亿千瓦时,分别跃居世界第8位和第7位。 改革开放之后,电力工业体制不断改革,在实行多家办电、积极合理利用外资和多渠道资金,运用多种电价和鼓励竞争等有效政策的激励下,电力工业实行"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的方针,大大地调动了地方办电的积极性和责任,迅速地筹集资金,使电力建设飞速发展,在发展规模、建设速度和技术水平上不断刷新纪录、跨上新的台阶。 从1988年起连续11年每年新增投产大中型发电机组按全国统计口径达1,500万千瓦。各大区电网和省网随着电源的增长加强了网架建设,从1982到1999年底,中国新增330千伏以上输电线路372,837公里,新增变电容量732,690MVA,而1950至1981年30年期间新增输电线路为277,257公里,变电容量70360MVA。 改革开放以来到上世纪末,我国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发电装机容量继1987年突破1亿千瓦后,到1995年超过了2亿千瓦,2000年达到了3亿千瓦。发电量在1995年超过了1万亿千瓦时,到2000年达到了万亿千瓦时。 进入新世纪,我国电力工业进入历史上的高速发展时期,投产大中型机组逐年上升,2004年5月随着三峡电站7#机组的投产,我国电源装机达到4亿千瓦,到2004年底发电装机总量达到亿千瓦,其中:水、火、核电分别达10830、32490、万千瓦。2004年发电量达到21870亿千瓦时。2000~2004年,5年净增发电装机容量14150万千瓦,2004年我国新增电力装机容量5100万千瓦,超过美国在1979年创造的年新增装机4100万千瓦的世界历史最高记录。预计今年新增装机容量约为6000万千瓦,年末装机容量将超过5亿千瓦。

中国电力发展史

中国电力发展史 1.不悔归归~只恨太。梦匆匆 2.有些人归归了~永归无法在回到前从;有些人使遇到了~永归都无法在一起~归些都是一归刻骨归心的痛即! 3.每一人都有春~每一春都有一故事~每故事都有一归憾~每归憾都有的春美。个青个青个个个个它青 4.方茴归,"可能人归有点什归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归,"那归候我归不归归~归是多归归、多归重的字眼。我归只归喜归~就算喜归也是归归摸摸的。遥沉啊" 6.方茴归,"我归得之所以归相归不如归念~是因归相归只能归人在归归面前无奈地哀悼归痛~而归念却可以把已归注定的归言归成童归。" 中归力归展史国--新能源归归建归 ;一,核能归归 1985年中归始归建第一座核归站浙江秦山核归站~容量国——30万千瓦~归水堆型~自行归归、制造、施工~部分归归归口。1991年12月15日归归~并网1994年4月1日商归行~运1995年7月1日通归家归收。目前正归建二期工程二台归国国60万千瓦核归机归~和三期工程二台自加拿大引归的重水堆型70万千瓦核归机归。 广圳湾国两国装归深大归核归站~是中归建的第二座大型核归站~引归英、法归归~安二台90万千瓦归水堆型核归机归。1988年8月8日归注第一罐混凝土~1993年8月31日一机归平归归~号网1994年2月1日商归行~二机归于运号1994年5月6日商归行。目前在建的归目有,大归第二核归运湾 站-归澳核归站~安四台归水堆型装100万千瓦核归机归~江归归云港核归站~由俄归斯引归二台100万千瓦核归机归~归省归建归第三座核归站~江核归站~

安广划即阳装6台100万千瓦核归机归。目前中核归机容量归占全归归归机容量的国装国装0.76%~归归量归占归归归量的1.2%。;二,归力归归 中归力归源归归国2.53归千瓦~可归归量达1.6归千瓦。1998年末~全近国20归归归~机归容量归个装 22.36万千瓦。目前全最大~也是归洲最大的归归归是新疆坂城归力归归归~有国达装300、500、600千瓦归归机归共111台~归容量5.75万千瓦。蒙古归归归勒归归归~有内装42台600千瓦及10台550千瓦归归机归~归容量3.07万千瓦。浙江归海括归山归归归~有装33台600千瓦归归机归~归容量1.98万千瓦。目前中归归机容量归占可归归量的千分之一点四~有归归的归展前景。国装广;三,地归归归 中地归归源也富~且分布面甚。第一座地归归站建于归归归归归屋村于国很丰广广丰1970年建成~机归1."噢~居然有土归肉~归我一归," 2.老人归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如虎的成年人归是一归笑归~落着自己的孩子~着骨壮数拎棒归归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与 3.石村不是大~男女老少加起能有三百多人~屋子都是巨石成的~归朴而自然。很来砌 1.不悔归归~只恨太。梦匆匆 2.有些人归归了~永归无法在回到前从;有些人使遇到了~永归都无法在一起~归些都是一归刻骨归心的痛即! 3.每一人都有春~每一春都有一故事~每故事都有一归憾~每归憾都有的春美。个青个青个个个个它青 4.方茴归,"可能人归有点什归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归,"那归候我归不归归~归是多归归、多归重的字眼。我归只归喜归~就算喜归也是归归摸摸的。遥沉啊" 6.方茴归,"我归得之所以归相归不如归念~是因归相归只能归人在归归面前无奈地哀悼归痛~而归念却可以把已归注定的归言归成童归。"容量100千瓦。1971年至1975年在湖南省归归灰归归建成宁300千瓦地归归站。目前中最大的地国归归站是西藏羊八井地归归站~机归

电子技术发展史流程图

1884 ? 爱迪生发现“爱迪生效应”19041906 ? 三极管研制成功[1] 1912 ? 高真空电子管研制成功[1] 1927 ?四级管研制成功[1] [1]1927年,美国物理学家赫尔发 明了四级管。1928年发明了五级 管,是后来使用最广泛的电子 管。 1929 ? 理论上发明了第一支晶体管[1] [1]1929年,工程师利莲费尔德取得一种 晶体管的专利,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制 造这种器件的材料达不到足够的纯度,使 这种晶体管无法制造出来。 1950 ?面结型晶体管诞生[1] 1958 ?集成电路研制成功[1] [1]美国得克萨斯仪器公司的基比尔于1958 年研制成第一个集成电路模型,1959年德州 仪器公司宣布发明集成电路,美国仙童电子 公司也宣布研究成功集成电路,从此,电子 技术进入集成电路时代。 集成电路特点:集成电路具有体积小,重量 轻,引出线和焊接点少,功耗小,寿命长, 可靠性高,性能好等优点,同时成本低,便 于大规模生产,而且集成电路设备工作稳定 性好。 1963 ? 首次提出CMOS技术[1] ? 中规模集成电路集成度达到1000[2] 1947 ?晶体管研制成功[1] 电子技术与互联网发展史 电子技术 ? 二极管研制成功[1] [1]1906年,德福雷斯特在弗莱明电子管的基础上做了改良,增加了第三个元件,由此产生了三极管。[1]1912年,阿诺德和兰米尔研制出 高真空电子管。 [1]1947年底,美国物理学家肖克 利、巴丁和布拉顿三人经过研究试 验,合作发明了点接触型晶体管。 晶体管特点:与电子管相比,晶体 管构件消耗少,寿命长,不需加热 灯丝产生自由电子,不需预热开机 就可正常工作,体积小,结实可 靠,工作产生热量少,可用于设计 小型复杂可靠的电路。 [1]1904年,弗莱明研制成功真空二极管,标志电子管时代来临,从此电子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起来。 电子管特点:电子管负载能力强,线性性能优于晶体管,在高频大功率领域的工作特性要比晶体管更好,现在仍在一些地方(如大功率无线电发射设备)继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电子管体积大、功耗大、噪声大、发热厉害、寿命短、电源利用效率低、制造工艺复杂、结构脆弱而且需要高压电源,现在它的绝大部分用途已经基本被晶体管所取代。 [1]1963年,首次提出CMOS技术,1966年,美 国RCA公司研制出CMOS集成电路,并研制出第 一块门阵列(50门)。现在95%以上的集成电 路芯片都是基于CMOS工艺。 [2]50年代末和60年代,集成电路跨越了小规 模集成电路和中规模集成电路两个阶段。 1971 [1]1971年,Intel推出1kb DRAM,标 志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出现。 [2]1971年,Intel公司推出全球第一 个微处理器4004,采用MOS工艺,这是 一个里程碑式的发明。 ? 大规模集成电路出现[1] ? 全球第一块微处理器问世[2] 1978 ?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出现[1] [1]1978年,64kb DRAM诞生,不足 0.5平方厘米的硅片上集成了14万个 晶体管,标志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 代的来临。1981年出现多功能超大规 模集成电路。 1988 ? 特大规模集成电路出现[1] [1]1988年,16M DRAM问世,1平方厘 米大小的硅片上集成有3500万个晶体 管,标志着集成电路进入特大规模集 成电路阶段。 1993 ? 奔腾处理器问世[1] [1]1993年,66MHz奔腾处理器推出,采 用0.6微米工艺。此后,奔腾系列芯片 的推出使计算机的发展速度更加迅 速。1997年,300MHz奔腾Ⅱ问世,采 用0.25微米工艺。1999年,450MHz奔 腾Ⅲ问世,采用0.25微米工艺,后采 用0.18微米工艺。2000年,1.5GHz奔 腾4问世,采用0.18微米工艺。2003年 奔腾4-E系列芯片推出,采用90纳米工 艺。 2001 ? Intel宣布使用0.13微米工艺 2009 ? Intel酷睿i系列推 出,使用32纳米工艺 2010 ? 实验室条件下,成 功实现15纳米工艺 2005 ? Intel酷睿2系列推出[1] [1]2005年,Intel酷睿2系列推出,使 用65纳米工艺。2007年,Intel酷睿2- E7/E8/E9上市,采用45纳米工艺。 [1]1950年,面结型晶体管问世,今 天使用的晶体管大部分仍是这种面 结型晶体管。 1974 [1]1974年,美国无线电公司推出第一块 CMOS微处理器1802。 ? 第一块CMOS微处理器1802问世[1] 1979 ? Intel推出5MHz 8088微处理器 1985 ? 80386微处理器问世[1] [1]1985年,20MHz 80386微处理器 问世。1989年,25MHz 80486微处理 器问世,采用1微米工艺,后升级为 50MHz ,0.8微米工艺。 1931 ? 提出半导体物理模型[1] ?二战期间对半导体加强研究[2] [1]1931年,英国物理学家威尔逊在能带理 论的基础上,提出半导体的物理模型。 [2]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家对半导体 进行了深入研究,有关硅和锗材料的制造 和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为晶体 管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1962 ? 包交换网络[1] (Packet-switching networks) [1]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局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建设的一个军用 网,于1969年正式启用。当时仅连 接了4台计算机,供科学家们进行计 算机联网实验用,这就是因特网的 前身。 [1]数据被分成一个个小包传输,可以让它 们经过不同路由到达目的地,增加了数据窃 听的困难;路由冗余,提高可靠性,即使某 个路由中断,通讯依然可以保持,网络可以 经得起大规模的破坏,比如核子攻击。 1969 ? 阿帕网[1] (ARPAnet) 1971 ? 第一个电子邮件程序 (E-mail) 1973 ? 以太网[1] ? 网关结构的网络[2] ? 文件传输协议(FTP)[3] [1]局域网联网的最早形式。 [2]连接异构网,扩大网络范围。 [3]联网计算机可以收发文档数据。 1974 ? TCP协议[1] [1]温顿·瑟夫(Vint Cerf )与鲍 勃·卡恩(Bob Kahn)开发了传输控 制协议TCP,后演变为TCP/IP,1983 年1月1日成为国际标准。 1982 ? TCP/IP协议被ARPAnet采用[1] ? 外部网关协议(EGP)[2] [1]开放性的网际互联协议IP和传输 控制协议TCP,使互联网得到迅 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2]各种不同体系结构的网间互联标 准。 1987 ?联网主机数量达28000台 ? UUnet创立[1] ? 中国学术网CAnet向世界发出第 一封邮件[2] [1]提供商业化的网络接入服务。 [2]标志着Internet正式走进中国。 1990 ?广域网的信息服务诞生[1] ? 万维网WWW诞生[2] ? Internet主干网交地方经营 [1]提供了一套互联网中信息检索和 获取机制,大量信息资源开始在网 络中出现。 [2]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 Lee)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开 发了远程控制计算机的方法,万维 网(WWW)诞生。 1992 ?联网主机数量突破100万 ?ANSnet成为Internet的另 一个主干网[1] [1]与NSFnet不同,NSFnet是由国家 出资建立的,而ANSnet则是高级网 络服务公司ANS公司所有,从而使 Internet开始真正走向商业化。 1995 ? 联网主机数量突破650万 ?NSFnet正式宣布停止运作 ? 域名注册服务不再免费 ? 分布环境运行技术 ? 虚拟环境技术(VRML) ? 亚马逊网站开始营业 1986 ?联网主机数量达5000台 ? NSFnet[1] ? 新闻传输协议(NNTP)[2] [1]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建 成的三级网络,由主干网、次级网 和园区网逐级覆盖,代替ARPAnet成 为internet的主要部分。 [2]用以提高基于TCP/IP的新闻组服 务性能。 1998 ? 谷歌成立 ? 中国成立信息产业部[1] ? 搜狐品牌诞生[2] ? 新浪网站成立[3] Internet 2000 ? 全世界网络数量超100万,1亿台 主机和10亿个用户 ? 百度成立 ? “千年虫[1]”与互联网泡沫[2]破裂 ? 中国移动互联网投入运行 [1]主管全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通信业和软件业,推进国民经济和 社会服务信息化。 [2]1998年2月25日,中国第一个分 类搜索网站搜狐网横空出世。 [3]1998年12月1日,成立全球最大 的华人网站“新浪网”。 2004 ? 社交网络Facebook诞生 ? 中国共有上网计算机约3089万 台,上网用户数约7950万人 ? 新浪、搜狐和网易先后公布了 2003年度的业绩报告,首次迎来 了全年度盈利 2008 ? 全球网民数量超过15亿,中国网 民数量达到2.5亿,超越美国位居 全球第一 ? 谷歌推出手机“机器人” ? 第一部运行Android系统的手机 ? 开心网、校内网等[1] 2010 ?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手机 网民规模达3.03亿 ? 截至2010年12月,我国IPv4地址 数量达到2.78亿,预计2011年2月 IPv4地址将最终分发完毕 ? 中国94.8%的中小企业配备了电 脑,无电脑的中小企业仅占5.2% [1]计算机系统时间到1999年后无法 正常显示。 [2]互联网高速发展时期出现的无竞 争实力却盲目上市的网络公司。 [1]开心网、校园网等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网站迅速传 播,SNS成为2008年的最热门互联网 应用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