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答: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

义创新: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 1848 年2 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哲学的基本问题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问题. ①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 ②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只有彻底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才是可知论;不彻底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是不可知论。

3.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的存在方式及其关系

答: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2)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4. 实践的特点及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答:⑴特点:物质性(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人类有意识的活动)社会历史性(受历史条件的制约)⑵从实践中理解社会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成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有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 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5.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答:⑴规律(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就是揭示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

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⑵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1)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的作用;2) 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 事物的普遍联系

答:联系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

用的关系特点:①联系具有客观性;②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③联系具有多样性。

7.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原因

答:①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心得结构和功能,它适应了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②旧事物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③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8.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关系

答:一、⑴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1)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存在的前提2) 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

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⑵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得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互相连接、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9.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及其关系

答: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特殊性:①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③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10.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答: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实质和核心㈠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㈡质量互变规律:①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②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③度是保持事物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

11. 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使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2.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答: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感知认识包括感觉、知觉

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1.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2.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13.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答: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①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 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 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原理, 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界性. ③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14. 真理与谬误

答:1.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的,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失去了铁定条件,它就会变成谬误2.真理是全面的.要真正的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住、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当人们把超出特定的对象、条件、范围的错误认识加以纠正,使之重新与其所应用的对象、条件、范围相符合时,谬误就变成了真理。

1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⑴因为这是由①真理的本性和②实践的特点决定的⑵①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②实践的特点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16. 价值及其特性

答:价值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特性:①客观性: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主体性:价值本身特点直接与主体的特点相联系,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③社会历史性:价值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由人类的社会历史发展决定的④多维性:复杂的、立体的和全面的。

17.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答: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⑴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②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⑵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上层建筑的意识也称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核心]政治法律思想(为阶级和国家服务)、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2.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表现在: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能推动社会发展,反

之…..)

18.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答:生产力基本要素①劳动资料:生产工具(反映生产力的水平的物质标志)②劳动对象

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重点考点复习资料

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 网络传播双向互动“推”与“拉”是如何体现的,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电脑网络采用的要求用户高度参与、从信息之海中按需“拉”取信息的传播方式,它同传统的大众传媒如电视将信息“推”给受众的传播方式截然不同。“推”技术的作用:按照用户要求为用户代劳从网上信息海洋选出某些信息,将它们“推”给用户。“推”技术可以说是“推”中有“拉”。不同的用户可以让“推”技术将不同的信息内容“推”给他们。“推”技术的出现促使学术界进行思考: ①出现“推”技术后人们使用互联网络的发展趋势如何? ②出现“推”技术的驱动因素有哪些? ③仿效电视模式,经济上依靠广告收入,是否为正走向商业化的电脑联网业指出了一条有效的出路? ④它是否会关系到互联网络的潜在功能的发挥? ⑤国外强调该技术在方便用户接收、使用网上信息中的作用,我国关注“推”技术可用作网络管理工作。这是否体现了不同文化观察这一新兴技术时的视角不同? 1、控制 一般含义“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 在传播学中,控制有两层含义: (1)施控,传播者对信息流通所进行的干预、影响; (2)受控,传播者也会受到所处时代、社会的制约。 2、控制研究 专门考察传播者及其活动特征,揭示传播者同时代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控制研究包括三项内容: (1)探讨传播者施控行为及规律; (2)探讨传播者受到时代、社会的控制; (3)分析各种控制形态。 传播功能研究走向式微的原因。 第一,传播功能研究主要采用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观点。这一理论有着先天的局限,限制了传播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社会冲突理论取代了结构功能主义在社会学研究中的主流地位。作为传播功能研究的理论来源和基础的结构功能主义,在60年代以后它的地位已被社会学的社会冲突理论所取代。由于结构功能主义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的立场出发,注重研究社会整合、共同意识和力量均衡,忽视社会体系与其他有机体的差异,并转移了人们对变迁与冲突等社会现象的注意力。这样,也就不可能提出和处理充满冲突和需要根本变革的当代社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传播学研究自身的发展决定了传播功能研究的式微。现在,传播功能已经列入传播学的主要内容,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传播学研究范围十分宽广,传播功能研究仅是有关传播体系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当众多的传播理论的开拓后来居上之时,传播功能研究也就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辉。 一、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的传播的社会功能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艾布拉姆斯指的?文学四要素?是 ( ) A.创作、文本、传播、阅读 B.作品、作家、宇宙、读者 C.思想、生活、技巧、知识 D.情节、结构、人物、事件 2.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 ( ) A. 本质特征 B. 形象特征 C. 结构特征 D. 美感特征 3.?为艺术而艺术?是哪种文学观念的主要口号 ( ) A.独立说 B.再现说 C.体验说 D.表现说 4.能真正体现作家的艺术品格(也即创作个性)的语体是 ( ) A. 规范语体 B. 自由语体 C. 抒情语体 D. 叙事语体 5.?距离论?的提出者是 ( ) A.布洛 B.英加登 C.荣格 D.弗洛伊德 6.把语言具体区分为?语言结构?和?言语?的语言学家是 ( ) A.童庆炳 B.英加登 C.凯塞尔 D.索绪尔 7.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中,最为活跃、最易变化的因素是 ( ) A.制度文化 B.精神文化 C.物质文化 D.全部文化 8.中国最早提出?意境?这一概念的是 ( ) A.王维 B.李白 C.司空图 D.王昌龄 9.哲理性是文学象征意象的 ( ) A.本质特征 B.表现手段 C.形象特征 D.审美特征 10.故事时间长度为零而叙述文本的时间大于零的一种时距是 ( ) A.省略 B.停顿 C.概略 D.减缓 11.从人物性格给人的不同审美感受把人物区分为?扁平?和?圆型’’的是 ( ) A.格雷马斯 B.康德 C.歌德 D.福斯特 12.形成文学风格的决定因素是 ( )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答: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它离不开符号,媒介,它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映的变化。 基本特征: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答: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答: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的社会传播,也是具有普通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答:(1)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 (3)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答:它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在自然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条件,变会引起预期的反应。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答: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着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

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题不同程度的显着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核心观点:大众传播媒介在一定阶段内对某个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及答案一

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一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6分) 1、被公认为“传播学之父”的美国学者是【 C 】(点击括号查看答案) A、拉斯韦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施拉姆 D、罗杰斯 2、下列哪种方法不是量化/实证研究方法【 D 】 A、实地调查法 B、内容分析法 C、控制实验法 D、哲学思辨 3、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属于【 A 】 A、线性传播模式 B、控制论传播模式 C、系统论传播模式 D、受众中心模式 4、电视的天气预报节目主要履行的是大众传播的【 A 】功能 A、传播信息 B、引导舆论 C、教育大众 D、提供娱乐 5、既能进行大众传播,又是人际传播重要工具的媒介是【 D 】 A、报刊 B、广播 C、电视 D、互联网 6、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指出,两级传播流动过程中,【 A 】扮演着重要角色。 A、舆论领袖 B、把关人 C、受众 D、追随者 7、“大多数时间里,报界在告诉人们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时,却是惊人的成功。”伯纳德·科恩的这段话与【 D 】一脉相承。 A、枪弹论 B、两级传播论 C、创新与扩散论 D、议程设置论 8、霍夫兰认为,正反两面说的宣传方式对【 B 】较为有效 A、教育程度低的人 B、教育程度高的人 C、男性白人 D、家庭主妇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24分) 1、传播学的先驱者包括【 A B C D 】 A、哈罗德·拉斯韦尔 B、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2、关于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正确的是【 A B C 】 A、传播媒介的发展贯穿人类历史的始终 B、传播媒介的发展呈现加速度趋势 C、传播媒介的发展是叠加式的,新老媒介互相竞争又互相促进 D、传播媒介的发展是替代式的,新媒介使一切传统媒介必然消亡 3、符号的特点包括【 B C D 】 A、可积累和可衰减性 B、指代性 C、社会共有性 D、发展性 4、大众传播的特点包括【 A B C D 】

传播学概论自学大纲

《传播学概论》自学大纲 课程概述 传播学诞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它是多学科分化整合的结果。80年代以后引入我国,90年代后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传播学主要研究人类传播活动演进的历史、信息传播的形态、特点、过程、模式及规律,属于社会科学中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具有一定的学术性、科学性及前瞻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出现,使信息传播活动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传播学的重要性日益凸现。 (一)学习目的: 1、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传播的历史、特点及形态; 2、熟悉信息传播的过程、模式及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3、透过传播表象,掌握传播原理及规律,并能用抽象的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媒介现象和问题。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 传播学是多门学科交叉整合的结果,与新闻学、政治学、经济学、广告学、 公关学、语言学、符号学、社会学、心理学、多媒体及网络科学等关系密切。 自学方法 一切的理论都来自实践,其存在的意义也在于实践,因此,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应该成为我们学习本课程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理论的学习是手段,目的在于理解理论、掌握理论,并能运用理论去分析看待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虽然《传播学概论》本身是理论课,但不能以背诵理论为最终目标。从实际效果考虑,如果仅仅会背诵而没有理解,考完即忘,则纯粹浪费时间,没有任何意义。 考虑到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边工作边学习的同学,他们不像全日制大学生那样有充足的时间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注意简化理论阐述,运用浅显语言,增加案例分析,提供多方视点。但是,尽管如此,如果想深入学习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仅仅阅读本教材还是不够的。为了更好地学习本门课程,建议大家注意以下方面: 1.阅读相关的传播学作品和理论原著,尤其是教材中提到的理论著述。限于篇幅,教材中引用、解释的语言有限,需要同学们发挥积极主动性课外学习。阅读量越大,对理论的理解越透彻。 2.如果有兴趣的话,尝试对当今出现的一些媒介现象进行分析。多多翻阅业内核心期刊杂志,发现问题并用自己的所学去加以解释,同时比照其他专家学者和从业者的观点。这将对理论学习极有助益,使学生亲身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的亲和力。

2019-2020年电大考试《文学概论》考题库

《文学概论》机考网考试题题库及答案 100%通过 《文学概论》是电大期末考试的上机考试的机考课目,本人针对该科目汇总了该科所有的题,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包含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机考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一、单选题 1.中国古代“观物取象”的见解,强调文学作品与世界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一观点与西方的( )最为相似。 A.信息论 B.摹仿论 C.意志论 D.反映论 2.文学“四要素”理论,是指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四要素”:即宇宙、作品、艺术家与 ( ) A.观众 B.情感 C.文采 D.文化 3.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 )、阅读期待、开放。 A.模仿 B.象征 c.假设 D.蕴藉 4.文学媒介具有自身的修辞性特点,主要表现在涉义性、物质性、( )、语境依托性。 A.中介性 B.表象性 C.表情性 D.意识性 5.在研究长篇小说的文体语言的时候,俄国学者( )创造了“杂语”这个概念。 A.车尔尼雪夫斯基 B.高尔基 C巴赫金 D.什可洛夫斯基 6.文学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具有表意性功能的文学形象,其特征主要有暗示性、朦胧性、 ( ) A.独创性 B.指意性 C.感染性 D.历史性 7.( )在人类的文学活动中,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 A.剧本 B.小说 C.散文 D.诗 8.小说家的语言意识、语言功力归根结底是建立在其( )上的,借此小说家才能捕捉并表达出对事物的独特感受。 A.母语 B.书面语 C.IZl语 D.标准语 9.文学写作的双重属性是指文学写作兼具( )与机构制作特点。 A.集体行为 B.商业运作 C.个人创造 D.历史演绎 10.文学批评是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以(’?)为中心的特定文学现象富于理性的具体分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1.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新闻学概论考试部分题库及答案参考

新闻学概论考试部分题库及答案参考 单项选择题(2分*10) 判断题(2分*10) 名词解释(4分*4) 简答题(7分*4) 论述题(16分*1) 名词解释: 1、新闻法治(P187): 就是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制度和管理体系,调整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权利义务关系的状态和手段。 2、新闻价值(P49): 是事实所具有的、满足社会与公众对新闻需要的要素的总和,这些要素通常指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等。 3、隐私权(P199): 是自然人依法享有的、自由支配与社会公共利益无关的私人活动信息的权利。 4、出版自由(P171): 是公民在法律规定范围内,享有创办印刷媒体或电子媒体并通过它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发表意见、交流信息的权利。 5、言论自由(P171): 是指公民在法律规定范围内,享有按照自己的意愿通过语言形式自由发表意见和交流信息的权利。 6、新闻的倾向性(P43): 指的是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反映客观事实时的立场、态度在新闻中表现的一种特性。7、新闻舆论监督(P152): 即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监督的行为。 8、新闻事业管理(P205): 是指对新闻传播活动所实施的领导、调控、规范等职能行为,包括对新闻媒体、新闻从业人员及其职业行为和所制作传播的精神产品等进行的管理。 简答题: 1、简答中国新闻舆论监督所主要采取的方法(P164) (1)批评与表扬相结合; (2)点名批评与不点名批评现结合; (3)反映群众意见,引导群众参与; (4)既要及时,又要适度; (5)依靠党的领导,争取被监督部门上级党委的支持; (6)公开批评与“内参”相结合; (7)争取执纪执法部门的配合。 2、简述影响新闻价值取向的几个主要因素(P58) 影响新闻价值取向的因素主要有:阶级立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新闻政策、新闻宣传价值和新闻媒体定位等。 3、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的性质和特点(P181) 性质: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传播活动实现的言论、出版自由。 特点:第一,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摆脱了资本的奴役;第二,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强调

中央电大汉语言专科《文学概论》期末考试论述题题库

中央电大汉语言专科《文学概论》期末考试 论述题题库 33.以电影《魂断蓝桥》最后一段剧本文本为范例,谈谈你对影视文学特征的认识。 五十八(场) 滑铁卢桥上。 夜雾浓重。, 玛拉独自倚着桥栏杆,似乎向桥下望着什么…. 一阵皮鞋声。一个打扮妖艳但面孔浮肿的中年女人走来,她看见玛拉。 女人:(很熟识地)是你啊,玛拉,你好。……你不是嫁人了吗? 玛拉:(嗫嚅地)没有。 女人:那个凯蒂跟我说的,说你跟了个体面的人。我说,哪有这好事? 玛拉:是啊一 女人:别泄气,反正就是这么回事。到火车站去吗?唉,我现在是到哪儿都没法啦…… (她耸耸肩叹息着走开) 玛拉两眼滞呆呆地望着她的背影,望啊望着……对她来说,一切都绝望了,她脸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镇静神情。 桥上,一长队军用汽车亮着车灯,轰轰隆隆地向桥头驶来。 玛拉转过头去,望着驶来的军用卡车。 车队从远处驶近。 玛拉迎着车队走去。 车队在行驶,黄色车灯在浓雾中闪烁。 玛拉继续迎着车队走。 车队飞速行进。‘ 玛拉迎面走去。 车队轰鸣,越来越近。 玛拉迎着车队走,越来越近。 玛拉宁静地向前移动,汽车灯光在她脸上照耀。 玛拉的脸,平静无表情的眼神。 巨大的刹车闸轮声,金属相磨的尖厉声。 车戛然停止,人们惊呼。 人们从四面八方向有着红十字标记的卡车拥去,顿时围成一个几层人重叠的圈子。(镜头推进)人群纷乱的脚。 地上,散乱的小手提包。一只象牙雕刻的“吉祥符”。(化) 一只手拿着“吉祥符”(《一路平安》音乐声起)。 二十年后的罗依,头发已班白,面容衰老,穿着上校军服,凄切地站在滑铁卢桥心栏杆旁。他望着手里拿着的“吉祥符”,苍老的两眼闪现出哀愁、悲切和无限眷恋的心情。 (画外玛拉的声音)我爱过你,别人我谁也没爱过,以后也不会。这是真话,罗依!我永远也不…… (强烈的苏格兰民歌《一路平安》将玛拉最后的声音淹没。) 歌声在夜雾弥漫的滑铁卢桥上空回荡……桥上,孤独地走着苍老的罗依。 罗依坐上汽车。 汽车驶去…… 《魂断蓝桥》是一部爱情经典片,表现上尉军官罗依和舞蹈演员玛拉之间,由于战争的灾难、社会的压力、道德的束缚,相亲相爱却生离死别,心心相印但难成眷属的悲剧。上面这段是玛拉从罗依处出走后第一次露面,并走向死亡的重场戏。它要表述的内容很多,——社会环境对孤独无依的玛拉的逼迫;她如果苟且偷生,未来将会是怎样的结局;玛拉对罗依坚贞不渝又无法实现的爱;她自杀的全过程;她死时人们的反应;罗依怀念玛拉时的痛苦;以及这种悲剧在人世间的普遍性等等。 答案要点: ①语言的视觉性;(4分) ②蒙太奇结构;(4分) ③动态的造型性。(4分) (要点分数12分,其余为答案组织与分析所得分数。) 33.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文学批评论文写作的基本程序。 答案要点: ①反复阅读文本。 ②寻找突破口。 ③条理化。 ④确定结论。 ⑤文字表述。 评阅参考:观点提出:(5分) 论述过程:(15分) 结合实际:(4分) 注:评阅应根据学生的具体回答酌情给分。只要能够提出观点,并能够围绕观点进行必要的论证,能够持之有椐,论证合理,自圆其说即可给较高分数。 33.下面这些关于“文化文本特征”要点的归纳,是分属于“大众文化文本”、“高雅文化文本”、“民

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传播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6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面对面的信息交流,通常被称为() A.自我传播 B.人际传播 C.群体传播 D.组织传播 2.传播学有许多分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A.自我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组织传播学 D.大众传播学 3.在研究方法上,拉斯韦尔的贡献是倡导并亲身实践了() A.实地调查法 B.内容分析法 C.控制实验法 D.个案研究法 4.与卢因一样,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传播学领域的学者是() A.施拉姆 B.拉斯韦尔 C.拉扎斯菲尔德 D.霍夫兰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4个环节是() A.谁 B.说什么 C.通过什么渠道 D.对谁 6.德福勒模式对申农-韦弗模式最重要的修正是加入并突出了() A.反馈 B.信息的发生 C.噪音 D.信息的接受 7.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主要是乱数表法和() A.等距法 B.抽签法 C.分层法 D.定额法 8.编制问卷首先需要设计提问项目,这种设计包括若干步骤,其中第一个步骤是() A.确定指标 B.课题分析,提出假设 C.测定指标 D.寻找变项,编制提问 9.皮亚杰认为传播具有两种功能,一是自我中心性的功能,一是() A.娱乐性功能 B.工具性功能 C.社交性功能 D.宣传性功能

10.赖特把拉斯韦尔提出的社会遗产传递功能称为() A.社会化 B.信息化 C.系统化 D.知识化 11.按照卢因的观点和施拉姆的说明,下述人员中属于把关人的是() A.记者 B.教师 C.编辑 D.A、B、C都是 12.《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出版于() A.1950年 B.1956年 C.1960年 D.1966年 13.第一个把媒介同人类文明发展史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学者是() A.拉斯韦尔 B.卢因 C.英尼斯 D.麦克卢汉 14.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是() A.全球村 B.媒介即讯息 C.媒介有“冷”、“热”之分 D.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15.“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出发点是() A.受众 B.传播内容 C.传播者 D.传播渠道 16.据霍夫兰等研究,“两面提示”适用于() A.原先持赞成态度的人 B.文化水平较高的人 C.原先态度不明朗的人 D.有既定政治倾向的人 17.与国际传播秩序中的南北问题研究有关的理论是() A.“培养”理论 B.“议程设置”理论 C.“知识沟”理论 D.“沉默的螺旋”理论 18.按照传播学批判学派的观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工业,关注的首先是() A.经济效益 B.艺术价值 C.思想价值 D.社会效益 19.“上限效果”假设,大众传播活动的结果将使社会“知识沟”的宽度() A.维持在上限 B.扩大 C.维持在下限 D.缩小 20.传播学批判学派关注的是() A.如何传播 B.传播方法 C.为何传播 D.传播什么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新闻学概论》试卷答案

安徽大学20 06 —20 07 学年第一学期 《新闻理论》考试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A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公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 2、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这些素质的共同特 征就是能够引起广大受众的共同兴趣,能为广大受众所关注。 3、报纸的二次售卖指第一次销售中,将报纸卖给读者,读者购买的是信息,这一次销售的是信息的实效 性,落脚点是发行量。第二次销售把读者卖给广告客户,广告客户购买的的是读者的注意力,这一次销售的落脚点是广告量。 4、接近权又可以称为知情权、知晓权,是指公众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的信息的权 利。在新闻传播领域,特指受众借助新闻媒介获取公共信息的权利。 二、观点辨析(每小题5分,共15分) 1、(1)新闻不是“事实”、“现象”,新闻而是“事实”或“现象”的信息。 (2)新闻只是“为受众所关注”的事实信息,不一定是“与人类生存有关”。“与人类生存有关”。中说明了新闻的重要性,而没有包括显著性、趣味性、接近性。 (3)新闻可以定义为:新闻是被报道的新近发生的,为受众所关注的事实的信息。 2、(1)传者中心论、受者中心论都是不全面,不科学的。传者与受者的关系是互动的, 互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2)传者具有传播渠道优势,是“把关人”,但传者的新闻选择也要受到一些标准的制约。 (3)受众并非完全被动,长期的反馈行为影响了传者的新闻选择。受众已成为新闻媒介的积极参与者。 3、(1)新闻的客观性是指新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报道的特性,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我们所说的新闻客观性的内涵包括:事实与意见分离;超然中立的态度;平衡原则。 (2)报道者主观完全符合客观事实的“纯粹的客观”不可能实现。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1)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 (2)两者的区别:出发点不同;归宿点不同;传播方式不同;传播要求不同。 (3)两者的联系:在实际的新闻工作中,两者会出现一定的复合现象。 2、(1)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2)受众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获得新闻媒介产品,新闻媒介产品通过市场流通到达受众,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来说,它是一种商品,具有商品属性。 (3)有偿新闻就是指某些企业单位或经营者个人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而想方设法在一些媒体上上镜头、占版面等,以新闻报道的形式给自己做广告,而给予记者或编辑以物质利益需求的违法行为。 3、(1)娱乐新闻是那些以文艺和娱乐界事实为素材的新闻。它除了具有一定的信息价值外,还具有娱乐性、消遣性,属于软新闻的范畴。 (2)娱乐新闻在一定情况下,能够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起到社会解压的作用。 (3)但是娱乐新闻的泛滥也带来了不良的后果。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 班级:姓名: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艾布拉姆斯指的“文学四要素”是( ) A.创作、文本、传播、阅读 B.作品、作家、宇宙、读者 C.思想、生活、技巧、知识 D.情节、结构、人物、事件 2.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 ) A. 本质特征 B. 形象特征 C. 结构特征 D. 美感特征 3.“为艺术而艺术”是哪种文学观念的主要口号( ) A.独立说B.再现说 C.体验说D.表现说 4.能真正体现作家的艺术品格(也即创作个性)的语体是( ) A. 规范语体 B. 自由语体 C. 抒情语体 D. 叙事语体 5.“距离论”的提出者是( ) A.布洛B.英加登 C.荣格D.弗洛伊德 6.把语言具体区分为“语言结构”和“言语”的语言学家是( ) A.童庆炳B.英加登 C.凯塞尔D.索绪尔 7.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中,最为活跃、最易变化的因素是( ) A.制度文化B.精神文化 C.物质文化D.全部文化 8.中国最早提出“意境”这一概念的是( ) A.王维B.李白 C.司空图D.王昌龄 9.哲理性是文学象征意象的( ) A.本质特征B.表现手段 C.形象特征D.审美特征 10.故事时间长度为零而叙述文本的时间大于零的一种时距是( ) A.省略B.停顿 C.概略D.减缓 11.从人物性格给人的不同审美感受把人物区分为“扁平”和“圆型’’的

是( ) A.格雷马斯B.康德 C.歌德D.福斯特 12.形成文学风格的决定因素是( ) A.个人气质B.人格情操 C.创作才能D.创作个性 13.在我国,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的是( ) A.刘勰B.曹丕 C.曹植D.曹操 14.“一个大作家绝不能只有一颗印章”体现的是文学风格的( ) A.多样性B.单一性 C.稳定性D.独创性 15.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文学风格分为( ) A.八体B.十体 C.十二体D.二十四体 16.全面论述“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关系的是( ) A.刘勰B.苏轼 C.苏辙D.郑板桥 17.文学批评的对象是( ) A.各种文学现象B.各种社会现象 C.文学作品D.作家 18.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是( ) A.小说B.诗歌 C.戏剧D.散文 19.作家文体成熟的标志是( ) A. 情节设计 B. 结构严谨 C. 文学风格 D. 语言精练 20.艺术想象的过程是( ) A.从具象到抽象B.从抽象到具象 C.从具象到具象D.从抽象到抽象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l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文学创作过程,是一种( ) A.建构性活动B.追寻秩序的活动 C.内容追寻形式的活动D.形式创造内容的活动 E.纯粹创造形式的活动 22.文学语言组织的三个层面是( ) A.语音层面B.文法层面 C.辞格层面D.词法层面 E.意义层面 23.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是( ) A.前者依存于后者B.后者决定前者

传媒2018年4月《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作业考核试题

传媒2018年4月《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作业考核试题 1、A 2、B 3、A 4、C 5、A 一、单选题共15题,30分 1、如果说“阳春白雪”通常指的是高雅文化,那么“下里巴人”则是? A大众文化 B小众文化 C精英文化 D传统文化 正确答案是:A 2、下列成语可用于形容大众文化的是? A阳春白雪 B下里巴人 C引商刻羽 D曲高和寡 正确答案是:B 3、下列媒介中,哪种保存信息的能力最强?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电影 正确答案是:A 4、怀特认为,报纸编辑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角色是? A运输者 B传令官 C把关人 D舆论领袖 正确答案是:C 5、下列研究或理论中,否认媒介暴力内容对儿童具有强大效果的是? A净化假说 B模仿假说 C沃森的《诱惑天真无邪的心灵》 D1982年全国心理健康研究所报告 正确答案是:A 6、下列人物中,哪位属于自由主义传播思想的代表人物? A希特勒 B斯大林 C弥尔顿 D麦奎尔

正确答案是:C 7、谁提出了“顽固的受众”的说法? A李普曼 B英尼斯 C卡尔·霍夫兰 D雷蒙·鲍尔 正确答案是:D 8、信息社会的核心资源是什么? A土地 B能源 C资本 D知识与创意 正确答案是:D 9、近代印刷术的发明者是? A毕昇 B本杰明·戴 C古登堡 D施拉姆 正确答案是:C 10、文革后最早的电视广告是上海电视台于1979年播出的? A雷达表广告 B联想集团广告 C茅台酒广告 D参桂补酒广告 正确答案是:D 11、对漫画《比戈特先生》的研究发现了什么? A刻板印象的普遍存在 B大众传播内容的低俗化倾向 C选择性理解会减弱信息的效果 D大众媒介改变态度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正确答案是:C 12、下列不属于公共广播电视机构的是? ACBS BBBC CNHK DPBS 正确答案是:A

《新闻学概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新闻学概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新闻学概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分,共分) .舆论 .新闻价值 .报纸地二次售卖 .接近权 二、观点辨析题(以下观点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每小题分,共分) .凡是世界上,新发生地与人类生活有关地事实与现象,都是新闻. .新闻选择地最终标准是受众所构成地媒介市场. .新闻地客观性就是报道完全符合客观事实. 三、简答题(每小题分,共分) .新闻与宣传地联系与区别. .新闻媒介产品地商品属性是否等同于有偿新闻? .简述你对当前娱乐新闻地看法. 四、论述题(每小题分,分) .何谓传媒市场细分?联系实际谈谈我国传媒市场细分地现状. .试评价年来中国地新闻改革. 五、分析题(分) 根据所学地新闻理论知识,分析当前中国传媒由“信息为王”向“故事为王”方向发展地利弊得失.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分,共分)

.舆论 答:舆论是在特定地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地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地基本一致地意见或态度.舆论作为公众意见是社会评价地一种,是社会心理地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舆论具有公开性、公共性、紧迫性、广泛性和评价性等特性.b5E2R。 .新闻价值 答: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地足以构成新闻地种种特殊素质地总和.这些特殊素质地共同特征就是能够引起广大受众地共同兴趣,能为广大受众所关注.p1Ean。 .报纸地二次售卖 答:报纸地二次售卖是指报纸既向读者出售新闻媒介内容,又向广告主出售广告版面.第一次销售中,将报纸卖给读者,读者购买地是信息,这一次销售地是信息地实效性,落脚点是发行量.第二次销售把读者卖给广告客户,广告客户购买地是读者地注意力,这一次销售地落脚点是广告量.DXDiT。 .接近权 答: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地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地义务和责任.这个新地权利概念出现于世纪年代地美国,并在西方国家产生了普遍地社会影响.其核心内容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RTCrp。 二、观点辨析题(以下观点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每小题分,共分) .凡是世界上,新发生地与人类生活有关地事实与现象,都是新闻. 答:题中所述观点有误. ()新闻不是“事实”、“现象”,而是“事实”或“现象”地信息. ()新闻只是“为受众所关注”地事实信息,不一定是“与人类生存有关”. “与人类生存有关”.中说明了新闻地重要性,而没有包括显著性、趣味性、接近性.5PCzV。 ()新闻可以定义为:新闻是被报道地新近发生地,为受众所关注地事实地信息. .新闻选择地最终标准是受众所构成地媒介市场. 答:()传者中心论、受者中心论都是不全面,不科学地.传者与受者地关系是互动地, 互为存在地前提和条件. ()传者具有传播渠道优势,是“把关人”,但传者地新闻选择也要受到一些标准地制约.

最新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资料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传播学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06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信息表达最不规范的传播类型是( B ) A.群体传播 B.人际传播 C.组织传播 D.大众传播 2.申农—韦弗模式中被称为传播过程中“不速之客”的要素是(B) A.媒介 B.噪音 C.讯息 D.信宿 3.李普曼认为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中,一个是现实环境,一个是( C ) A.精神环境 B.客观环境 C.虚拟环境 D.理想环境 4.托尔曼认为,人类说话只是一种(A) A.工具 B.社交 C.游戏 D.娱乐 5.美国电视开始摆脱娱乐媒介的局限性,参与总统大选从而染指政治的年代是20世纪(B) A.40年代 B.50年代 C.60年代 D.70年代 6.被公认为传播学集大成者的学者是( D ) A.勒温 B.霍夫兰 C.李普曼 D.施拉姆 7.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以科学方法为指导进行的受众调查,发生在(C) A.1962年 B.1972年 C.1982年 D.1992年 8.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经历了五次传播革命,其中第三次传播革命是( B ) A.口语传播 B.印利传播 C.文字传播 D.电子传播 9.我国毕羿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比德国古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术大约早了( C ) A.200年 B.300年 C.400年 D.500年 10.按照麦克卢汉的观点,与印刷媒介时代相对应的是人类社会的(C) A.前部落化阶段 B.部落化阶段 C.脱离部落阶段 D.重新部落化阶段 11.在美国媒介舆论监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D) A.越南战争调查 B.古巴事件调查 C.肯尼迪遇刺调查 D.水门事件调查 12.《报刊的四种理论》中的“报刊”,指(D) A.报纸和期刊 B.报纸、期刊和图书 C.报纸、期刊、图书、广播、电视、电影 D.各种大众传播媒介13.新闻专业主义得以形成的前提是(B) A.新闻业的职业性 B.新闻业的独立性 C.新闻业的自律性 D.新阏业的利益性 14.不同的经济体制决定了不同的媒介运作方式,计划经济体制下大众媒介运行所围绕的核心是(A)A.传播者 B.接受者 C.广告商 D.生产商 15.媒介产业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是(D) A.媒介商品化 B.媒介专业化 C.媒介跨国化 D.媒介集团化 16.我国媒介产业中最先实现经营管理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是(A) A.报纸产业 B.杂志产业 C.广播产业 D.电视产业 17.拉扎斯菲尔德等认为,大众传播的功能之一是(B) A.消遣娱乐 B.麻醉精神 C.满足自我 D.传承文化 18.人际传播的传者和受者(D) A.角色固定 B.角色模糊 C.角色相对固定 D.角色不断互换 19.部门经理向公司总经理汇报工作,属于组织传播中的(A)

《文学概论》复习题

《文学概论》复习题 一.填空 1.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他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家、作品、世界、读者四个要素组成。 2.艺术构思的方式:综合、突出和简化、变形、陌生化。 3.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回忆与沉思、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感情、意识与无意识。 4.陌生化的提出者为苏联学者什克洛夫斯基。 5.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真、善、美。其中,要义是求“真”,核心是尚“善”,境界是呈“美”。 “真实性”是衡量文学创造成就的首要标准。 6.艺术真实是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假定的真实,内蕴的真实。 7.在艺术概括的“个别与一般的统一”中分为席勒式和歌德式。 8.黑格尔从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将艺术分为三种类型: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我们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 9.对诗艺术形式的三种态度:重内容轻形式、重形式轻内容、内容形式并重。 10.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指: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11.高尔基的《母亲》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 12.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变形记》,主人公为格里高尔。 13.诗歌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小说的基本特征是:深入细微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着重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剧本的基本特征是:浓缩地反映社会生活、集中地表现人物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散文的基本特征是: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抒写真实感受。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

大学《传播学概论》试卷及问题详解

实用标准 《传播学概论》课程期末考试 (2011—2012学年 第1学期) 本科 专科□ A 卷□ B 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通常被称为( ) A.群体传播 B.人际传播 C.自我传播 D.组织传播 2.著名的“三论”当中,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下面哪位( ) A. 香农 B.库利 C. 威纳 D.米德 3. 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 A.大众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自我传播学 D. 组织传播学 4. “媒介即讯息”这一著名论断是谁提出的( ) A.拉斯维尔 B.麦克卢汉 C.施拉姆 D.香农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1个环节是( ) A.谁 B.对谁 C.通过什么渠道 D.说了什么 6. 最早提出来“把关人”理论的是( ) A.拉斯维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7.小米对小李说:“明天周末,我们去看电影吧?”这句话中,小米是一个基本 传播过程中的哪个环节() A.反馈 B.媒介 C.传者 D.受传者 8.在《人民的选择》中,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是()。A.拟态环境的环境化 B.“意见领袖” C.主我与客我理论 D.休眠效果 9.下面哪个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来的()。 A.“传播流” B.“信息流” C.“沉默的螺旋” D.“媒介即讯息” 10. 最早提出“两级传播”这一观点的是()。 A.拉斯维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11. 在香农—韦弗的传播过程模式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 A.反馈 B.噪音 C.媒介 D.讯息 12. 下面哪一类传播活动是其它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组织传播 D.人内传播 13.“一人大哭,全场大哭;一人大笑,全场大笑”这一现象属于下面哪一种情况() A.群体感染 B.群体暗示 C.群体压力 D.群体模仿 14. 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的最根本特征是() A.灵活性 B.经济性 C.具体性 D.能动性和创造性 15.在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中,被称作对社会起“瞭望哨”作用的是哪一个() A.环境监视功能 B.娱乐功能 C.社会协调功能 D.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16.传播学一般将人类使用的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 A.非语言符号 B.体态符号 C.伴生符号 D.形象符号 17.被德国社会学家林格斯称为“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大事件”之一 的是() A. 网络 B.广播 C. 电视 D.报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