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标准化一般术语及其定义

标准化一般术语及其定义

标准化一般术语及其定义
标准化一般术语及其定义

标准化一般术语及其定义

1.一致(Consensus)

"指有关方面的代表对标准中实质问题的普遍接受(没有强烈的反对意见)"。

该术语及定义,是针对标准定义中制定标准或审定标准时各有关方面的代表来说的。如生产方与使用方,对标准中规定的内容通过反复讨论协商一致,标准才被各方面同意或认可,这样有利于标准的实施。因为我国标准有些是技术法规,要强制执行,因此强调协商一致于全局有利,特别是主要方面的代表认可。

2.品种控制(variety control)

"为满足广泛的需要,对产品的尺寸、特性或型式择优选取。

" 品种控制是合理发展品种规格的有效手段。是防止和克服品种规格盲目发展造成混乱的有效途径。通过品种控制使品种规格达到以最尽可能少的数目满足尽可能多的需要的目的。

3.适用性(fitness for purpose)

"产品、过程或服务工作在一定条件下,实现预定目的或规定用途的能力。"

适用性的定义实质是指产品或服务对其预定用途的适合程度。标准化的重要效益之一就是改进物品或服务对其预定用途的适合程度,即适用性。

4.性能特性(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

"指与产品使用直接有关钓适合用途的特性,它与制造特点无关。"

性能特性是指产品适合用途的特性,不管该产品是用什么工艺生产出来的。

5.互换性(interchangeability)

"某一产品(包括零件、部件、构件)与另一产品在尺寸、功能上能够彼此互相替换的性能。

" 一个产品(或零件)取代另一产品(或零件)以满足其有关要求的适合程度。如插头插座中的互换性,录音磁带的互换性。互换性的功能方面叫做"功能互换性",尺寸方面叫做"尺寸互换性"。

6.通用性(generalization)

"在互换性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扩大同一对象(包括产品零件、部件、构件)的使用范围。它是标准化的一种形式。

"产品的通用化,是其结构要素和零件在继承、通用。如把已有的基型产品中结构要素和零件继承,发展到变型产品中,从而扩大通用零件的产品总零件中的比重。通用化可以减少重复设计、重复生产、重复管理等,从而提高经挤效益。

7.系列化(seriation)

"将同一品种或同一型式产品的规格,按最佳数列科学排列,以最少的品种满足最广泛的需要。这是标准化的一种形式。"

系列化是指产品参数系列化,包括产品的主参数系列化和基本参数系列化。根据需要在一定范围将主参数(直接反映产品特性和功能并决定其他参数的起主导作用的参数)和基本参数(与主参数有密切关系的尺寸、性能等参数)按照一定科学方法(如以优先数和优先数系为基础等)进行排列。通过产品系列化来满足当前和永远需要,合理分档,有利于同类产品的协调,有利于发展新产品。

8.兼容性(compatibility)

"一些产品或系统在规定条件下一起使用时,满足有关要求的适合程度,不会引起不可接受的相互作用(干扰)。"

兼容性对技术先进而复杂的专业和领域是极为重要的,如电子工业。

9.标准化团体(standardizing body)

"其公认的活动之一是进行标准化的团体"。

标准化团体的特点是不仅开展标准化工作,也进行其他工作,或者说,兼搞标准化。

所谓团体(body),是指具有特定任务和组织的、法定的或行政的(管理的)实体。如:政府机构、公司、组织等。组织(organization)是具有其他团体或独立单位资格,并制有章程和自行管理的团体。

10.标准团体(standards body)

"其主要职责是根据章程制定、批准标准的团体"。

标准团体,一般指国家标准团体、地区标准团体等,如国家标准局,省、市、自治区标准局等。

11.标准草案(draft standard)

"指标准的批准,发布前的征求意见稿、送审稿、报批稿。"

标准草案指非正式的标准文本,待批准、发布后才成为正式标准。

标准草案的征求意见稿,是指草案初期阶段用于征求各方面意见,以便进一步修改的标准草案。

标准草案的送审稿,是指草案经过征求各方面意见并进行修改后,提交审定的标准草案。

标准草案的报批稿,是标准草案审定通过后,呈送主管部门批准、发布的标准草案,它是草案的最后文本。

12.标准编制说明(Introduction to drafting standard)

"对标准文本编制的有关问题进行解释和说明的文件"。

标准编制说明主要对标准编制原则、过程、方法、任务来源、指标的依据、试验数据以及有关标准条文进行必要的解释和说明。它不是标准文本本身,因而没有法规效力。但它可以帮助理解标准条文的产生背景、基础及其含义等,是贯彻执行标准的重要文件。

13.等同采用国际标准(totally equivalent adoption of an international standard) "使制定的标准与相应的国际标准在技术上完全相同,在编写上相同或稍作编辑性修改。"

等同采用国际标准,是指在制定国家标准时(或制定专业标准、企业标准),把国际标准采纳到我国标准中,使我国标准在技术上、编写上与国家标准相同,或编写上有编辑性修改。14.等效采用国际标准(equivalent adoption of an international standard)

"使制定的标准与相应的国际标准在技术上只有小的差异,在编写方法上可以不完全相同。"

小的技术差异,是指非实质性的差异,即这种差异可以被国际上认可接受,如增加些事例或解释说明资料等等。

15.非等效采用国际标准(reference adoption of an international standard)

"制定的标准与国际标准在技术内容上有重大差异,但性能和质量水平与国际标准相当,在通用、互换、安全、卫生等方面与国际标准协调一致。"

标准的级别和种类

1.国际标准(international standard)

"由国际标准化团体通过的标准"。

最大的国际标准化团体是ISO和IEC。此外还有27个国际团体也制定一些国际标准。

通常说的国际标准是ISO发布的国际标准,包括除电气、电子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和领域中的国际标准,称为ISO标准。而IEC标准则是由国际电工委员会发布的电气、电子方面的国际标准。国际标准对各国来说可以自愿采用,没有强制的含义,但往往因为国际标准

集中了一些先进工业国家的技术经验,加之各国考虑外贸上的利益,从本国利益出发也往往积极采用国际标准。

2.国家标准(national standard)

"由国家标准化主管机构批准、发布,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标准。"

"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标准",是指全国务部门,各专业,各省、市、区,各企业,各单位都必须遵守的标准。

国家标准是国内各级标准必须服从不得与之相抵触的标准。国家标准是一个国家的标准体系的主体和基础。

3.区域标准(regional standard)

"世界某一区域标准化团体通过的标准"。

这里"区域"是指世界上按地理、经济或政治划分的区域,如欧洲标准就是欧洲这个区域的标准,它是为了某一区域的利益建立的标准。

4.专业标准(specialized standard)

"由专业标准化主管机构或专业标准化组织批准、发布,在某专业范围统一的标准。"

我国前几年开始搞专业标准,以前是部标准。专业标准可以在专业技术上避免由于各部部标互相不一致的问题。专业标准也可以避免因部门机构的频繁;改变而造成的问题。专业的划分是建立专业标准的基础。我国专业分为24大类:即为综合,农业,林业,医药,卫生,劳动保护,矿业,石油,原子能,核技术,化工,冶金,机械,屯工,电子基础,计算机与信息处理,通信、广播,仪器,仪表,土木,建筑,建材,公路,水路运输,铁路,车辆,船舶,航空,航天,纺织,食品,轻工,文化与生活用品,环境保护。每大类专业中又可再细分为具体专业。

5.企业标准(company standard)

"由企(事)业或其上级有关机构批准、发布的标准"。

企业标准包括公司标准、工厂标准,企业标准一般由企业批准、发布,有些产品标准由其上级主管机构批准、发布。

6.内控标准(Internal control standard)

"企业为达到或超过上级标准,而对产品质量指标制定高于现行上级标准的内部控制的企业标准。目的在于促进产品质量提高。"

企业制定内控标准由企业批准、发布。它是企业标准的一种,一般不对外。

7.基础标准(basic standard)

"在一定范围内作为其他标准的基础并普遍使用,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标准。"

一定范围是指特定领域,如企业、专业、国家等。也就是说,基础标准既存在于国家标准、专业标准,也存在于企业标准中。在某领域中基础标准是覆盖面最大的标准。它是该领域中所有标准的共同基础。

8.术语标准(terminology standard)

"对专业术语制定的标准,术语标准中一般规定术语、定义(或解释性说明)和对应的外文名称。"

选人术语标准中的术语,是专业技术用语,供专业技术人员使用。当不给予统一解释就容易产生不同的理解时,就应制定统一的术语标准。术语标准是基础标准的一种。

9.产品标准(product standard)

"为了保证产品的适用性,对产品必须达到的某些或全部要求所制定的标准。其范围包括:品种、规格、技术性能、检验规则、包装、贮藏、运输等"。

产品标准有完全的产品标准和不完全的产品标准。完全的产品标准是规定产品术语、符、技术性能、试验方法、检验、包装、储运等全部要求的标准。不完全的产品标准中只规定品

种、规格、型式与尺寸、参数系列等,称为品种标准。只规定产品质量性能或包括包装、检验、储运等除品种以外的要求时,称为质量标准或称为产品技术条件。只对包装做出规定时,称为包装标准。

从广义上讲,产品标准还包括原材料标准和零部件标准等。

10.方法标准(method standard)

"以试验、检查、分析、抽样、统计、计算、测定、作业等各种方法为对象制定的标准"。

方法标准的特点是以各种方法对象单独制定的标准。与产品技术性能及包装等内容同时编在一个标准时,即方法不单独编制标准时,不能称为方法标准,还是上面提到的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尽管适用面较广,但它不是基础标准。

11.安全标准(safety standard)

"以保护人和物的安全为目的制定的标准"。

安全标准是专门为了保护人的安全或物品的安全为对象和目的,如电气安全、核电站安全、劳动安全、安全操作规程、消费品的安全,等等,它是保护性标准的一种。

12.卫生标准(hygienic standard)

"为保护人的健康,对食品、医药及其他方面的卫生要求制定的标准"。

卫生标准是专门以卫生要求为对象、为目的制定的标准,如食品卫生标准,规定了食品中有害物质或病菌的限量。其他如工业卫生、劳动卫生等等。卫生、健康方面标准已成为标准化的一个重要领域和重要目的。它也是保护标准的一种。

13.环境保护标准(environment protection standard)

"为保护环境和有利于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噪声、振动等环境质量,污染源,检测方法以及其他事项制定的标准。"

环保标准是保护标准的一种,它是以环境为对象、以保护环境不受污染为目的的标准,如水质标准、噪声标准,等等。

14.工程建设标准(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tandard)

"对基本建设中各类工程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安装、验收等需要协调统一的事项所制定的标准"。

工程建设中的统一规定常常采用技术规范这种标准的形式。它往往对一系列技术事项做出系统的、详细的规定。如地质、水文等方面的调查/规范,设计、施工规范等。

15.服务标准(service standard)

"对某项服务工作要达到的要求所制定的标准"。

服务包括技术服务即产品售后服务,也包括第三产业的服务行业,这方面服务标准主要在旅游业、商业、交通运输(海、陆、空)业、金融业、电讯业、洗衣业、保险业、医疗业等服务行业中制定,以提高服务质量。

16.管理标准(administrative standard)

"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定的标准"。

管理标准的对象不是技术而是管理事项。包括组织、机构、职责、权力、程序、手续、方针、目标、措施、影响管理的因素等等。管理标准一般是规定一些原则性的定性要求,具有指导性。

采用国际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

(一)基本概念

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是我国-项重大技术经济政策。什么是国际标准?什么是国外先进标准?什么是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以及采用国际标准中的等同采用、等效采用等一些基本概念也必须予以明确,以便于统一的理解和运用。

1.国际标准的定义及包括的范围

(1)国际标准的定义。在GB 3935.1-83《标准化基本术语第一部分》中规定了国际标准的定义:"由国际标准化团体通过的标准"。

1991年ISO/IEC公布的国际标准定义是:

--由国际标准化组织通过的并公开发布的标准;

--国际标准化团体是指1SO、IEC以及由ISO公布的其它27个国际组织。

(2)际标准的范围。国际标准包括ISO标准、IEC标准及其它27个国际组织通过的标准。ISO标准截止到1995年底约有10 189个,主要是除电工、电子以外的其它专业如机械、冶金、化工、石油、土木、农业、轻工、食品、纺织、交通运输、卫生、环保、科学管理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IEC标准2100个,包括电工、电子方面的国际标准。ISO、IEC是两个最大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IEC共发布国际标准1万多个。

其它27个国际组织是:

国际计量局(BIPM);

国际人造纤维标准化局(BISFA);

联合国粮农组织与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法典"联合委员会(CAC);

关税合作理事会(CCC);

国际电气设备合格认证委员会(CEE)(CEE已并人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国际照明委员会(CIE);

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

国际无线电干扰特别委员会(CISPR);

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

国际原子能机构(1AEA);

国际民航组织(1CAO);

国际射线单位与量值委员会(1CRU);

国际制酪业联合会(1DF);

图书馆协会国际联合会(1FLA);

国际制冷学会(1LR);

国际劳工组织(1LO);

国际海事组织(1MO);

国际橄榄油理事会(100C);

国际射线防护委员会(1CRP);

国际兽疫防治局(OIE);

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

国际葡萄与葡萄酒局(1WO);

国际铁路联合会(UIC);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1ATA);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00);

世界卫生组织(WHO);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

这27个国际组织制定的标准化文献主要有国际标准、国际建议、国际公约、国际公约的技术附录和国际代码,也有经各国政府认可的强制性要求。对国际贸易业务服务和信息交流具有重要影响。

2.国外先进标准

国外先进标准是指未经ISO确认、公布的其它国际组织的标准。国际上有权威的区域标准、世界主要经济发达国家的国家标准和通行的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中的先进标准。

国际上有权威的区域标准,是指世界某一区域标准化团体通过的标准。这里"区域"词,是世界上按地理、经济或政治上所划分的区域。如: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通过的欧洲标准、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CENELEC)通过的欧洲电工标准等等。

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的国家标准,是指美国国家标准(ANSI)、英国国家标准(BS)、德国国家标准(DIN)、日本国家标准(JIS)、法国国家标准(NF)等等。此外,还有一些国家的某行业的国家标准,如瑞士的手表标准、瑞典的轴承钢标准、比利时的钻石标准等。

国际上通行的团体标准,美国石油学会标准即API标准、美国试验与材料协会标准即ASTM标准、美国军工标准即MII标准、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标准即ASME标准、美国电气制造商协会标准即NEMA标准、英国劳氏船级社的标准LR等。

3.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概念

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是把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或其内容,通过分析研究,不同程序地订入我国标准,并贯彻执行。

上述概念包括以下几点:

(1)采用。采纳和应用,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导则21《在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中对采纳、应用、直接应用、间接应用都规定了统一的定义。

(2)采纳。即采纳一个国际标准于国家标准中。国家标准等效于、相当于、基于有关的国际标准,或者认可国际标准使之享有与国家标准等效地位。

(3)应用。国际标准应用于生产、贸易、法律等方面,不论是否有等效的国家标准。

(4)直接应用。应用某国际标准时不考虑国际标准是否已被其他标准文件采用,而在生产、贸易、法律等方面应用国际标准。

(5)间接应用。应用已采用了某国际标准的其它标准。通过这样采用把国际标准应用于生产、贸易、法律等方面。

因此,从上述定义中可知,采用国际标准,是将国际标准纳入我国标准。既可以纳入我国国家标准,也可纳人专业标准或企业标准。

但由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满足不了需要或找不到国外公司内部的有关产品性能、质量等标准时,就测试国外样品、样机,取得数据并订出标准,这种情况也属于采用国外先进标准。当然,这个概念是比过去只限于拿到国外标准的概念有了发展。

4.采用程度的概念

国际导则21中规定了3种采用程度,即等同采用、等效采用、不等效采用。

(1)等同采用。国家标准等同于国际标准,仅有或没有编辑性修改。

编辑性修改。根据ISO/IEC导则21的定义,是指不改变标准技术的内容的修改。如纠正排版或印刷错误;标点符号的改变;增加不改变技术内容的说明、指示,等等。可见,等同采用就是指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相同,不做或稍做编辑性修改。

(2)等效采用。

国家标准等效于国际标准,技术上只有很小差异。可见,等效采用就是技术内容上有小的差异、编辑上不完全相同。

所谓技术上的很小的差异,1SO/IEC导则21中定义为: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之间的小的技术差异是指,一种技术上的差异在国家标准中不得不用,而在国际标准中也可被接受,反之亦然。如,奥地利标准ONORMS 5022内河船舶噪声测量标准中,包括一份试验报告的推荐格式,而相应的国际标准ISO 2922中没有此内容。

(3)非等效采用。国家标准不等效于国际标准。这是ISO/1EC导则21中规定的第三种等效程度。

非等效采用时,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在技术上有重大差异。

什么是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在技术上的重大差异?在ISO/IEC导则21的补充件《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之间等效程度的标记》中,都明确规定了重大技术差异或不等效于国际标准所包括的几种情况:

ISO/1EC导则21中指出,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间的重大技术差异,指国家标准中有国际标准不能接受的条款,或者在国际标准中有国家标准不能接受的条款。导则中同时指出,在技术上有重大差异的情况下,虽然国家标准制定时是以国际标准为基础,并在很大程度上与国际标准相适应,但不能使用"等效"这个术语。在1SO/1EC导则21的补充件中指出,包括以下3种情况:

①"国家标准包含的内容比国际标准少",国家标准较国际要求低或选国际标准中部分内容。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之间没有互相接受条款的"逆定理"情况。

②"国家标准包含的内容比国际标准多",国家标准增加了内容或类型,且具有较高要求等,也没有"逆定理"情况。

⑧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有重迭,部分内容是完全相同或技术上相同,但在其他内容上却互不包括对方的内容。

(二)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原则

1.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一定时期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方向、任务。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王作的出发点。当国民经济处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初期,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就是要从战略上、从国家长远利益上考虑突出国际标准中的重大基础标准、通用方法标准的采用问题。当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如产品质量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时,对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中的先进产品标准和质量标准就成为采用的重要对象。当安全、卫生和环境保护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特殊意义时相应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采用也就成为紧迫的任务。

2.加快采用速度。加快采用国际标准的速度在现阶段是很突出的问题。很多国际标准是国际上取得多年实际经验后被公认的,一般说来不必都去进行实践验证。要简化制定手续,基本上采取"先拿来用一实践验证一补充修改"的模式。

3.提高标准。促进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是当前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一项重要原则。产品质量差,经济效益低,是我国经济的致命弱点。质量问题首先有个标准问题,只有采用了先进的国际标准或先进的国外标准,才能提高我国的标准水平。只有提高了标准水平,才能有力地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历史的经验已从正反两方面证明,用低标准是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的。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当前首先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4.要紧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符合国家的有关法令、法规和政策,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方便使用。

5.对于国际标准中的基础标准、方法标准、原材料标准和通用零部件标准,要先行采用。通过的基础标准、方法标准、以及有关安全、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标准,一般应与国际标准协调一致。

6.在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中采用国际标准,应符合《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标准化审查管理办法(试行)》中的规定。如原则上不引进和进口英制设备,等等。

7.当国际标准不能满足要求,或尚无国际标准时,应参照上述原则,积极采用国外先进标准。

8.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标准要成龙配套,推行综合标准化。-方面是各类标准之间基础标准、方法标准、产品标准之间的配套;另一方面是原材料、元器件、零部件、配套产品、检验仪器设备和产品包装等之间的成龙配套。

9.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要与优质优价、劣质低价或惩罚价格政策相结合。

(三)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方法

采用方法主要有两大类:即采用程度的划分及其表示方法;不同的采用程度时采用方法的选择。

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是指我国标准中,根据其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技术内容上的差异以及编写方法的不同,所划分出的几种情况。

新修订发布的《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管理办法》中,根据ISO/IEC导则的规定,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分为等同采用、等效采用和非等效采用的三种形式。其中,用"非等效采用"取代了原《采用国际标准管理办法》中"参照采用"。我国这样规定,是参照了ISO/IEC导则2l中的"国家采用了国际标准,必须在国家标准中标明采用程度,并指明国际标准的版本(如日期或年份)"。

等同采用,表示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之间技术内容完全相同,不作或稍作编辑性修改。

中国标准化工作"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一、"九五"期间标准化工作的奋斗目标

1.到2000年,争取将ISO、IEC现有标准,除因地理、气候及基本技术等原因不能采用外,都要转化为我国标准。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应达到60%。

2.到2000年,基本建立一个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协调配套、水平先进的标准体系,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

3.到2000年,初步建立一个与国际惯例接轨、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4.到2010年,标准总体水平要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标准化人员素质、标准化管理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为下个世纪中叶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实现现代化服好务。二、"九五"期间标准化工作的主要任务

1.加快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要采取措施,加快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步伐。要认真落实采标政策,研究制定新的保证措施,力争"九五"末实现主要行业采标率达到70%以上的目标。

2.调整标准结构,做好标准的复审工作

调整国家标准构成,使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基础标准和管理标准相互:协调配套。国家标准将重点发展基础、通用标准,安全、卫生、环保标准以及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市场急需的和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标准。

逐步调整产品国家标准的内容,做到以通用性能和基础性能为主。

进一步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推进企业按标准组织生产,提高企业标准化水平。

完善标准复审制度,加强标准的复审。到2000年,将1990年以前批准、发布的国家标准全部复审一次,确保国家标准的时效性。

3.切实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

认真实施经国务院同意的"关于加强农业标准和农业监测工作,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的意见","九五"期间,健全和完善主要农副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业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000项;围绕增产增效技术,制定地方技术规范8000项:抓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推广工作,重点抓好有关"米袋子"和"菜篮子"的500个示范区;突出抓好"种子"标准和粮棉油产品标准,同时抓好农药、化肥、农业机械等支农产品标准。

粮油作物标准的年实施面积比"八五"增加两倍,"九五"末实施面积达6500万km;棉花作物标准的年实施面积达430万km。以上;新增330万km农田灌溉面积和25万km水土保持面积,新发展的畜禽规模养殖基地和水产养殖基地,新建的防护林体系、速生丰产林基地和名、优、特经济林基地,要全面按标准组织实施。

4.继续抓好基础工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轻纺工业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

(1)要重点抓好国家急需的重型钢轨、半导体材料、石油化工业的深加工产品、新材料等基础原材料标准的制修订与实施:要继续制修订节约用电、节约材料的标准并贯彻实施;围绕建筑材料工业调整结构,开发、推广新型建筑材料及制品的工作方针,配合制定相应国家标准。

开展节能、降耗标准化工作,制定高效能、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标准:结合国家确定的冶金、有色、化工、建材及交能等行业的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制修订能源和能耗限值标准:重点抓好一次能源应用效率标准的制定:研究二次能源开发、新能源利用的标准化工作。(2)机械、交通运输方面标准化工作主要做好:

--提高大型成套设备、数控机床等基础机械和气动、密封、仪器仪表等基础件的标准水平;加大基础标准、强制性标准的实施力度。

--围绕提高运输安全、质量和效益,建立起包括交通运输基础标准、运输安全和质量、交通信息等在内的系列标准。

--铁路以保证"提速、高速、重载"安全运输的高质量、高可靠性为主,全面地等同等效采用国际标准,确保114项主要产品的采标率达到90%以上。

--为了保证飞行安全航班正常,提高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民航要抓好空运管理、空中管制、服务和安全方面的标准。

--船舶以发展大型船舶、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扩大大中型船舶修造能力,增加出口为中心,加快综合标准化及模块化造船技术的推广,提高船舶内舾装标准水平。

--汽车方面要围绕打好"提高产品质量,组织结构优化,提高自主开发能力"三大战役,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经济型轿车、重型汽车、电动汽车及燃气汽车,参照国外先进标准,制定高水平的零部件标准,加强安全、环保和节能方面的强制性标准制修订和实施工作。(3)电工待业重点提高大型火电成套设备和水电设备的开发和制造水平,配合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如三峡工程、核电站工程、机器人工程等),适时制定电工设备和自动化仪器仪表的相关标准,重点是:

--大型发、供电设备,输、配电设备及相应的电子仪器仪表标准;

--国家需要控制的重要大型机电设备标准。

(4)信息技术与电子标准化工作要抓好:

--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计算机和通信设备的标准制修订与实施;

--配合国民经济信息化工程,做好功能标准体系的研究和设备采购规范的制定;

--中文信息处理(包括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标准化及中文信息处理标准的国际化王作;

--电子数据交换(EDI)、产品数据交换(STEP)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与金字工程密切相关的国际标准的转化工作;

--积极推进数据通信、光纤传输、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及计算机网络与安全的标准化工作;

--数字电视、多媒体、模糊技术标准化工作的研究。

(5)安全、卫生、环保标准化工作重点是:

--职业安全、环境管理、卫生标准;

--机械安全、电气安全、压力容器、日用产品安全标准;

--污染物排放和环境质量标准;

--核安全和防护标准、放射性废物管理标准、电磁防护标准;

--公共场所卫生及防疫标准;

--治安防范、报警、消防和防伪技术标准。

(6)轻纺及日用品产品的标准化工作:

--家用电器、照明电器、电动工具、玩具等产品标准的制定要适应市场需要,促进产品出口;

--食品、饮料、化妆器标准要提高技术水平,满足人民生活需要;

--纺织品标准围绕开发新产品、提高质量、档次和深加工进行制修订和贯彻工作;

--制定、完善天然纤维收购、加工、调拨、储运各环节所需标准,为规范管理提供技术依据。

(7)密切注意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微电子、激光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发展动向和产业化进程,使标准化王程与之同步进行,并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抓好服务业标准化工作

围绕规范化服务、提高管理水平,为服务业建立、健全管理标准、基础标准,并促进这些标准的贯彻实施。配合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重点进行旅游业的服务设施、安全管理标准、服务质量标准、旅游车船标准、管理标准和旅游景点规范等的制定、贯彻和实施;在交通、金融、保险、运输、邮电、民航、铁路和餐饮等领域,积极推进有关服务标准的贯彻。6.加强标准样品的研制、发行和管理工作

要大力拓宽标准样品工作领域,建立完善发行网络,切实加强标准样品的研制、发行和使用过程中的管理工作。按ISO的有关规定,逐步完善文字标准引用标准样品的规则。7.跟踪国际标准化发展动向

积极参加ISO 9000和ISO 14000系列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紧密跟踪"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标准"的发展动态,同时开展大管理体系的研究工作。根据服务领域的国际动向,重点开展运输、餐饮、旅游业、金融业和商业的服务标准研究和制定工作。

8.大力开展标准化科学研究,主要任务是

--标准化现状与对策;

--标准化与保护国内市场;

--高新技术、边缘学科、重大产品的标准化;

--保护消费者权益标准化;

--重要的综合性、通用性基础标准;

--标准化技术法规的研究;

--国际标准化动态与发展趋势;

--国外标准化政策和法律、法规情况对我国的影响及我们应采取的对策。

9.加强标准信息、出版发行系统的建设

加大对标准信息资源建设的投入,健全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国际标准、区域性标准、国外先进标准为主的标准文献资料;加强标准数据库建设,建设信息网络,实现国内、国际联网;大力发展标准信息咨询服务业务,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功能社会化、结构网络化、信息产业化、手段现代化、管理科学化的标准信息事业和标准信息产业。进一步提高标准出版质量,缩短标准出版周期,"九五"期间标准出版周期在100天以内。在做好以纸张为载体的标准出版工作的同时,加快制作以电子软件:和光盘为载体的标准出版物,

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标准出版实现自动化,标准发行实行计算机网络管理,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做好部分国家标准的英文版翻译出版工作,适应国际交往需要。

10.加强标准实施监督的力度

以强制性标准为重点,依法开展标准的实施与监督。要建立健全行业、地方和企业标准备案管理制度,提高生产和经销单位执行标准的自觉性;要加强对引进技术、设备的标准化审查,防止不符合我国强制性标准规定、不符合我国标准化技术政策的技:术和产品流人国内;国家要确定重点标准的实施监督的项目计划。

11.提高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水平

在做好国际标准化组织有关TC和SC秘书承担工作和完成国际标准提案的制定工作的同时,努力争取承担更多的TC和SC秘书处工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起草与制定工作,创造条件争取有更多的我国标准成为国际标准;积极引导更多的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直接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建立和完善国际标准化工作信息咨询系统,初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国际标准化工作体系。

12.加强企业标准化工作

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1000家企业建立企业标准体系,提高产品系列化、通用化、组合化水平,增加标准化在加强企业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增长效益的贡献率。

以乡镇企业和标准化基础薄弱的企业为重点,继续开展消灭无标生产的活动,国家技术监督局每年完成50个消灭无标生产试点县工作,各地每年也要抓一批,提高标准覆盖面。

配合产品创名牌工作,每年推进1000种产品使用采标标志.提高采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要求企业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照国际标准,建立适应市场和用户需要的、高于现行国家和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同时推进企业按标准组织生产。13.努力推进条码、代码工作

大力发展条码系统成员,加强复审和服务,提高条码印刷质量;加强推广应用,帮助商业企业建立POS系统,逐步使进入市场的商品全部使用条码,同时向其他应用领域推广;围绕条码的发展和应用,促进自动识别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加快条码推广应用工作中所需法规、标准的制定,并深入贯彻实施。

继续推进全国统一代码立法工作,尽快使代码王作走上法制管理轨道.;加快代码信息系统建设,形成一个安全、可靠、快速的代码数据库和传递系统;拓宽代码应用领域,巩固现有应用领域,推动银行、统计、财政、保险、公安、劳动等领域的应用;总结IC卡试点工作经验,逐步予以推行;加快有关代码工作的标准制修订,深入贯彻实施,使代码工作中的技术活动规范化。

三、措施

1.加强标准化法制建设

研究《标准化法》及配套法规的修改工作;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强制性标准(即技术法规);围绕标准化工作改革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制定、修改《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和《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章程》、《强制性标准办法》、〈标准动态管理》、《标准版权保护》、〈技术文件管理办法》、《企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等规章,以适应"两个转变"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要求。

2.加快标准化工作改革步伐

标准化工作的改革重点是:

(1)改革标准化管理体制。国家、部门和地方的标准化管理部门,要加强宏观管理,重点是做好标准规划、计划和协调工作,制定有关标准化的方针、政策;加强中国标准化协会与社会中介组织企业和消费者的联系,发挥其参与标准制定、宣贯、标准咨询的作用,协助

政府开展标准化工作。

(2)改革标准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对标准计划立项、组织制定、审批发布、出版发行、实施与监督各个环节进行全面动态跟踪管理;根据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及技术发展趋势的需要,开展标准立项的前期研究,为标准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提高标准销售价格,逐步实行标准有偿使用,以期将所得利润反馈到标准制、修订工作中来,形成标准化工作的良性循环。

(3)继续做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调整和改革工作,要改革过去行政人员参与过多,企业技术人员参与不够的现象,采取措施鼓励企业(包括三资企业)参与标委会工作,选择一批骨干企业直接承担标委会工作;打破部门间的相互制约,引入竞争机制,让有技术优势、有人才、有经费保障的单位承担秘书处工作。

(4)标准化经费的改革。要改变过去仅依靠国家支撑的单一模式,争取国家给予经费收入政策,国家要加大对标准化工作的投资力度,同时要继续做好标准化经费使用的改革试点工作。

3.加大标准化经费的投放

制修订国家标准的费用要逐步增加,同时鼓励和引导企业承担和支持标准制修订工作,开辟标准费用新渠道。

4.加强标准化专业队伍和机构建设

注重标准化队伍建设,加速人才的培养。实行标准化人员上岗培训制度,切实提高各级标准化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引入竞争机制,制定有效的奖励办法,为标准化人员更好地学习和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调动标准化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作用,保持队伍的稳定。要培养高层次标准化人员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机构工作,培养一批专业知识强、外语水平高的专业人才参加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要建立-个管理现代化、技术水平高的标准化研究机构、情报信息中心和培训中心。

5.标准化管理手段现代化

国家标准化管理机构应首先实现办公自动化,对标准计划、制修订过程、出版、发行、信息保存、咨询服务等各环节及相互联系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并与国际联网。各部门标准化管理机构、从事标准化工作的技术单位、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承担ISO/IEC技术委员会或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的单位要按ISO要求逐步实现自动化办公。

A

auditee 受审核方

C

compatibility 相容性

conformity 合格(符合)

contract review 合同评审

contract 承包方

corrective action 纠正措施

customer 顾客

D

defect 缺陷

degree of demonstration 证实程度

dependability 可信性

design review 设计评审

disposition of nonconformity 不合格的处置

E

entity, item 实体

G

grade 等级

H

hold point 停止点

I

inspection 检验

interchangeability 互换性

M

management review 管理评审

model for quality assurance 质量保证模式

N

nonconformity 不合格(不符合)

O

objective evidence 客观证据

organization structure 组织结构

organization 组织

P

preventive action 预防措施

procedure 程序

process 过程

product liability 产品责任

production permit,deviation

生产许可,偏离许可permit

product 产品

purchaser 采购方

Q

qualification process 鉴定过程

qualified 鉴定合格

quality assurance 质量保证

quality audit observation 质量审核观察结果quality audit 质量审核

quality auditor 质量审核员quality control 质量控制

quality evaluation 质量评价

quality improvement 质量改进

quality loop 质量环

quality losses 质量损失

quality management 质量管理

quality manual 质量手册

quality planning 质量策划

quality plan 质量计划

quality policy 质量方针

quality surveillance 质量监督

quality system 质量体系

quality-related costs 质量成本

quality 质量

R

record 记录

repair 返修requirements for quality 质量要求requirements of society 社会要求

rework 返工

S

safety 安全性

self-inspection 自检

service delivery 服务提供

service 服务specification 规范

sub-contractor 分承包方

supplier 供方

T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全面质量管理

tractability 可追溯性

V

validation 确认

verification 验证

W

waiver,concession 特许,让步

什么是CMM?

SW-CMM(软件生产能力成熟度模型)为软件企业的过程能力提供了一个阶梯式的进化框架,它基于过去所有软件工程成果的过程改善的框架,吸取了以往软件工程的经验教训。它指明了一个成熟的软件组织在软件开发方面需要管理的那些主要工作、这些工作之间的关系、以及以怎样的先后次序,一步一步的做好这些工作使软件组织走向成熟。是目前国际上最流行也是最实用的软件生产过程标准,理解CMM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他仅指明该做什么,而没有指明如何做,他不是方法论,但我们在学习CMM时,可以从中学到分析问题的方法。

2.他仅指明该做的关键内容,他仅描述软件过程的本质属性,而并非面面俱到。抓问题的主要方面的思想贯穿在整个CMM模型中。

3.软件过程是指软件工程过程、软件管理过程和软件组织的过程三者的有机结合。软件工程过程是我们理解的常规的软件的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过程;软件管理过程是指为使软件工程过程顺利进行而进行的管理活动的集合。上述两个过程是以软件工程组为主的活动。软件组织的过程是企业级的对软件的组织活动,是以企业为主的活动。

4.他是从软件过程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并非关注软件软件开发工具。这与框架软件生存周期无关,也与所采用的开发技术无关。

5.CMM为改善整个企业的软件过程提供了指南,而并非针对某个具体项目。SW-CMM并不能保证在这个过程框架下,产品开发百分之百的成功。产品的成功是多种因素的组合,例如市场等因素。

6.CMM1.1是针对大型软件企业(500人以上)的,对小型的软件企业(50人以下)需要裁减。

7.SW-CMM认为过程的不断改进基于许多小的、进化的步骤而不是革命性的创新。

8.基于CMM的过程改善投资力度大、周期长,而技术投资则可能在短期内有较快回报。单独依靠技术改进可能在短期内有较快回报,但最终可能一无所获。

对于软件过程中的工作,在CMM中分为叁个层次进行理解:过程、活动、任务。

CMM的结构

SW-CMM提供阶梯式的进化框架

1.初始级初始级的软件过程是未加定义的随意过程,项目的执行是随意甚至是混乱的。也许,有些企业制定了一些软件工程规范,但若这些规范未能覆盖基本的关键过程要求,且执行没有政策、资源等方面的保证时,那么它仍然被视为初始级。

2.可重级根据多年的经验和教训,人们总结出软件开发的首要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管理问题。因此,第二级的焦点集中在软件管理过程上。一个可管理的过程则是一个可重级的过程,一个可重级的过程则能逐渐进化和成熟。第二级的管理过程包括了需求管理、项目管理、质量管理、配置管理和子合同管理五个方面。其中项目管理分为计划过程和跟踪监控过程两个过程。通过实施这些过程,从管理角度可以看到一个按计划执行的且阶段可控的软件开发过程。

3.定义级在第二级仅定义了管理的基本过程,而没有定义执行的步骤标准。在第三级则要求制定企业范围的工程化标准,而且无论是管理还是工程开发都需要一套文档化的标准,并将这些标准集成到企业软件开发标准过程中去。所有开发的项目需根据这个标准过程,剪裁出该项目的过程,并执行这些过程。过程的剪裁不是随意的,在使用前需经过企业有关人员的批准。

4.管理级第四级的管理是量化的管理。所有过程需建立相应的度量方式,所有产品的质量(包括工作产品和提交给用户的产品)需有明确的度量指标。这些度量应是详尽的,且可用于理解和控制软件过程和产品,量化控制将使软件开发真正变成为工业生产活动。

5.优化级第五级的目标是达到一个持续改善的境界。所谓持续改善是指可根据过程执行的反馈信息来改善下一步的执行过程,即优化执行步骤。如果一个企业达到了这一级,那么表明该企业能够根据实际的项目性质、技术等因素,不断调整软件生产过程以求达到最佳。

从效果而言,在上述不同阶段,软件开发生产的成熟程度给软件企业带来了完全不同的效果。第一阶段到第五个阶段,软件开发生产的计划精度越来越高,每单位工程的生产周期越来越短,每单位工程的成本越来越低。

关键过程域(KPA)

除第一级外,SW-CMM的每一级是按完全相同的结构成的。每一级包含了实现这一级目标的若干关键过程域(KPA),每个KPA进一步包含若干关键实施活动(KP),无论哪个KPA,它们的实施活动都统一按五个公共属性进行组织,即每一个KPA都包含五类KP。

1.目标每一个KPA都确定了一组目标,若这组目标在每一个项目都能实现,则说明企业满足了该KPA的要求。若满足了一个级别的所有KPA要求,则表明达到了这个级别所要求的能力。

2.实施保证实施保证是企业为了建立和实施相应KPA所必须采取的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包括制定企业范围的政策和高层管理的责任。

3.实施能力实施能力是企业实施KPA的前提条件。企业必须采取措施,在满足了这些条件后,才有可能执行KPA的执行活动。实施能力一般包括资源保证、人员培训等内容。

4.执行活动执行过程描述了执行KPA所需求的必要角色和步骤。在五个公共属性中,执行活动是唯一项目执行相关的属性,其余四个属性则涉及企业CMM能力基础设施的建立。执行活动一般包括计划、执行的任务、任务执行的跟踪等。

5.度量分析度量分析描述了过程的度量和度量分析要求。典型的度量和度量分析的要求是确定执行活动的状态和执行活动的有效性。

6.实施验证实施验证是验证执行活动是否与建立的过程一致。实施验证涉及到管理的评审和审计以及质量保证活动。

在实施CMM时,可以根据企业软件过程存在问题的不同程度确定实现KPA的次序,然后按所确定次序逐步建立、实施相应过程。在执行某一个KPA时,对其目标组也可采用逐步满足的方式。过程进化和逐步走向成熟是CMM体系的宗旨。

CMM及其应用

随着我国计算机软件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软件产品质量保证这一课题逐渐受到各个软件开发组织和政府有关管理机构的重视。一些规模较大的软件开发组织各自在本单位运用质量管理理论指导开展了软件产品质量保证活动;有些软件开发公司引入了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保证模式——ISO 9001(或ISO 9002)。鉴于软件产品本身及其开发和生产的特殊性,不少软件开发组织在实施ISO 9001的同时亦不同程度地感到ISO 9001(加上ISO 9000-3)与他们的实际活动不是那么相适应。于是,一种专门针对软件开发组织的软件质量保证模型悄然进入我国一些软件开发组织和有关研究单位的研讨日程,这就是CMM。

近几年来,我国一些单位有组织地或自发地开展了对CMM的研究,有的还在本单位内进行了尝试性的CMM实施。特别是自1998年以来,我国计算机软件业界对CMM的研究热迅速升温;“采用ISO 9001还是CMM? ”的问题也悄然出现。无论是实施ISO 9001,还是寻求运用其他软件产品质量保证渠道,这些对保证软件产品质量的热情正是我国软件产业正在走向成熟的标志。恰当地选择软件开发组织的产品质量保证途径不仅将有助于各个软件开发组织提高软件产品开发和生产能力,亦将为加快我国软件产业的成熟作出贡献。鉴于CMM在其“原产国”实际应用中的有效表现,引起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软件业界的兴趣,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也顺应各国的兴趣而开展了与CMM密切相关的标准课题研究。本文将对CMM 作简要介绍,并且把CMM与ISO 9001加以比较,最后谈谈CMM的应用问题。

一 CMM简介

我国目前谈及的CMM是指“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其英文全称为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or Software(英文缩写名是SM-CMM),更确切地说,是指“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or software, 1.1版”和“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关键惯例. 1.1版”

Version 1.1 和 Key Practices of the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Version 1.1 简称CMM 1.1版}。CMM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SEI)的研究成果;CMM 1.1 版发表于1993年。SEI是美国国防部出资于1984年设立。从1986年开始,SEI 针对软件组织改善其软件过程,特别是美国国防部对软件承包商的能力评价问题,研究“过程成熟度框架”。1987年9月,SEI发表了关于过程成熟度框架的简要说明和成熟度调查问卷。以这一过程成熟度框架为蓝本,在美国联邦政府促进下,从1987年到1991年在美国的一些大公司的软件组织进行了软件过程能力成熟度模型的评估实践。根据这4年的实践经验,特别是从美国政府和工业界反馈的关于软件过程评估的信息,SEI在原过程成熟度框架的基础上开发出了“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 0.0版”。在CMM 0.0版发表后的两年里,先后产生了30多稿草案,于1993年2月发表了“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 1.1版”和“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关键惯例 1.1版”(统称SM-CMM 1.1版,有时干脆简称为CMM)。

大家都知道,软件产品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构筑软件时所使用的软件开发和维护过程的质量。软件过程是人员密集和设计密集的作业过程;若缺乏有素的训练,就难以建立起支持实现成功改进软件过程的基础,改进工作亦将难以取得成效。CMM描述的这个框架正是勾列出从无定规的混沌过程向训练有素的成熟过程演进的途径。

迄今为止,CMM既不是政府标准也不是行业协会标准,而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SEI)发表的一份技术报告;不过,它在美国已成为事实上的标准。鉴于CMM 的巨大应用前景,SEI已在美国注册了CMM,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和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ing的专利和商标。与此同时,围绕以CMM为基础的软件过程评估和软件能力评价建立了从审核员培训到提供评估和评价的一整套服务体系。

SEI给CMM下的定义是:对于软件组织在定义,实现,度量,控制和改善其软件过程的进程中各个发展阶段的描述。这个模型便于确定软件组织的现有过程能力和查找出软件质量及过程改进方面的最关键的问题,从而为选择过程改进战略提供指南。

如前所述CMM 1.1版包括两部分:“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和“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关键惯例”。“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主要是描述这种模型的结构,并且给出该模型的基本构件的定义;为便于读者理解,还进一步对成熟度模型及其构件做了大量解释。“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关键惯例”除了重复叙述能力成熟度模型结构及其构件外,以大量篇幅详细描述了每个“关键过程方面”涉及的“关键惯例”。“关键过程方面”是指:一组相关联的活动;通过执行这些活动可以实现既定的过程能力。所谓“关键惯例”是指:使关键过程方面得以有效实现和制度化的作用最大的基础设施和活动。各个关键惯例按每个关键过程方面的5个“公共特性”(对执行该过程的承诺,执行该过程的能力,该过程中要执行的活动,对该过程执行情况的度量和分析,及证实所执行的活动符合该过程)归类,逐一详细描述。按CMM 的规定,作到了某个关键过程的全部关键惯例就认为实现了该关键过程,实现了某成熟度级及其以低各级所含的全部关键过程就认为达到了该级。

CMM把软件开发组织的能力成熟度分为5个可能的等级。除了第1级外,其他每一级由几个关键过程方面组成。每一个关键过程方面都由上述5种公共特性予以表征。CMM给每个关键过程规定了一些具体目标。按每个公共特性归类的关键惯例是按该关键过程的具体目标选择和确定的。如果恰当地处理了某个关键过程涉及的全部关键惯例,这个关键过程的各项目标就达到了,也就表明该关键过程实现了。这种分级的思路在于把一个组织执行软件过程的成熟程度分成循序渐进的几个阶段,这与软件组织提高自身能力的实际推进过程相吻合。这种成熟度分级的优点在于,这些级别明确而清楚地反映了过程改进活动的轻重缓急和先后顺序。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大多数软件组织只能在某一段时间里集中开展少数几项过程改进活动。

CMM总体结构图示说明参见图1。

图1 能力成熟度模型的结构

CMM的开发者们结合他们的软件产业环境和软件产品质量保证的需要,在CMM 1.1版中把具有最高能力成熟度的组织设定为处于这样一种情况下的组织:整个组织都持续致力于过程改进;这个组织具备足够的手段用于事先发现过程的长处及短处和防止发生缺陷;它拥有丰富的软件过程成功经验的数据并且可用于对新技术进行“费/效”分析和提出对本组织软件过程的更改建议;它能发现那些可能发掘出最佳软件工程惯例的合理化建议并使之在整个组织里实现转化。这种能力成熟度被定义为CMM的第5级,称之为“(持续)优化级”。

另一方面,现实的软件业里尚有不少组织还不具备稳定的环境用于软件开发和维护,它们缺乏健全的管理惯例,其软件过程能力无法预计;它们的软件过程是一片混沌;并且它们的软件过程总是随着软件开发工作的推进而处于变更和调整之中。这种情况被CMM定义为第1级能力成熟度,称之为“初始级”。

第2级为可重复级。在处于可重复级的组织里,顾客的需求和本组织的工作产物是受控的并且建立起了基本的项目管理惯例。藉以产生软件产品的一系列过程有如一连串“黑盒子”;尽管管理者可能不知道在“黑盒子”里具体发生了什么,但是,他能掌握过程的产物

和那些确认过程是否正常的校验点,从而在发生问题时作出反应。这一级有6个关键过程方面,共含121个关键惯例:

——需求管理(12,这是关键惯例数,以下同)

——软件项目策划(25)

——软件项目追踪和监督(24)

——软件分包方管理(22)

——软件质量保证(17)

——软件配置管理。(21)

第3级是(明确)定义级。在这一级,对于在整个组织里用于软件开发和维护的标准过程以文件形式被固定下来。针对各个基本过程建立起文件化的“标准软件过程”,这是第3级能力成熟度的突出特点。这些标准软件过程(包括工程过程和管理过程)被集成为一个相关的整体;这些标准软件过程有助于软件经理和技术人员更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职责。实践表明,对软件过程加以标准化的过程,也就是发掘高效软件工程惯例的过程。而标准软件过程的建立和实施则为本组织软件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公共的工程环境。较普遍的看法是,只有当达到了第3级能力成熟度时,才表明这个组织的软件能力“成熟”了。因为,在到达这一级后,表明上述的“黑盒子”被打开了。在第2级的基础上,第3级包括7个关键过程方面,共含108个关键惯例:

——组织过程定焦(16)

——组织过程定义(11)

——培训(16)

——集成式软件管理(19)

——软件产品工程(20)

——组间协调(17)

——对等审查。(9)

第4级是定量管理级。处于这一级的组织已经能够为软件产品和软件过程设定定量的质量目标,并且能对跨项目的重要软件过程活动的效率和质量予以度量;可以利用本组织的软件过程数据库汇集各项目软件过程产生的数据并加以分析。处于第4级是,该组织的各个软件过程是用各种确切定义并且一致地尺度来说明的;这些尺度是用以评价项目的软件过程和产物的定量基础。在第2,3级的基础上,第4级包括两个关键过程方面,共含32个关键惯例:

——定量过程管理(19)

——软件质量管理。(13)

如前所述,第5级叫持续优化级。在前几级的基础上,第5级包括3个关键过程方面,共含59个关键惯例:

——缺陷预防(18)

——技术变更管理(22)

——过程变更管理。(19)

CMM 1.1版总计18个关键过程方面,320个关键惯例。

这18个关键过程方面可以划分为3 大类:管理类,组织类和工程类。其中有的关键过程方面是跨类的,见图2。

软件组织的成熟度等级只能逐级递进,不可能越级。成熟度级别的提高也就意味着实现的关键惯例大幅度增加;其间关系见图3。

图2 关键过程方面分类

图 3

二 CMM与ISO

CMM和ISO 9001都涉及质量管理和过程管理,并且都受到类似的厉害关系驱动,两者之间有着相似之处。因此,往往产生这样的问题:

——符合ISO 9001的软件组织达到CMM的哪一级?

——达到CMM的第2或3级的软件组织是否符合ISO 9001?

——一个组织打算推进质量管理或改进软件过程时是采用ISO9001还是采用CMM?

ISO 9001被认为是适用于所有各类专业领域的一种质量保证模式;但是,对于软件组织来说,尽管加上了ISO 9000-3作为实施指南,ISO 9001似乎仍然不够贴切,留给审核员作解释的回旋余地相当大。于是就软件能力评定而言,按ISO 9001进行认证时,不确定性很大;换言之,同是通过了ISO 9001认证的组织,其间的软件能力可能有很大差别。

我国最新无缝钢管行业术语及中英文对照

我国最新无缝钢管行业术语及中英文对照 eamless steel pipe 无缝钢管 Hot-finished steel pipe热轧钢管 Stainless steel pipe不锈钢钢管 Pipe fittings管件 对焊管件butt-welded pipe fitting (弯头elbow、等径和异径三通equal and reducing tees、同心和异心大小头concentric and eccentric reducer、 Flange 法兰(对焊法兰、平焊法兰、 Supporting tubing 管道配管 Hot-rolling seamless steel tube 热轧无缝钢管 Cold-drawn seamless steel tubes 冷拔无缝钢管 spiral steel pipe 螺旋钢管 Standard标准welded 焊接 Billet 管坯 Outside diameter 外径Outside diameter tolerance 外径差 Outside diameter thickness 外径厚度Wall Thickness Tolerance 壁厚差 Grade 钢级 Tensile strength 抗拉强度 Yield strength 屈服强度 Elongation 伸长 Impact 冲力 Hardness 硬度 Wall thickness 壁厚 Inspection 检验验收picking 酸洗grinding 磨修cooling 冷却heating 加热 生产设备production equipment 检测设备detection equipment x-ray detection 射线探伤 ultrasonic inspection 超声波探伤 hydrostatic testing fluid pipe 流体管 drill pipe 钻管drill rig 钻孔机hydraulic pipe 液压管 boiler pipe 高压炉管gas pipe 天燃气管 oil pipe石油管structure pipe 结构管 metal cutlery 金属餐具gas barbecue stove 燃气烧烤炉 无缝钢管Seamless Steel Pipe 锅炉管Boiler Tube 石油套管Pipe For Oil Field 高压管Pressure Pipe 高压气瓶用管Tube for High-Pressure Vessel 地质钻探用管Seamless Steel Pipe For Geological Drill In 本文由钢管世界-无缝钢管网提供:https://www.sodocs.net/doc/cc1663069.html,/转载注明出处!

术语定义

术语定义 1、持仓指客户开仓后尚没有平仓的期货合约、期权合约。 2、交割指合约到期时,按照期货交易所的规则和程序,交易双方通过该合约所载标的物所有权的转移,或者按照规定结算价格进行现金差价结算,了结到期未平仓合约的过程。 3、交易指令指客户下达给期货公司的指令,期货合约交易指令一般包括乙方账号(或交易编码)、交易品种、合约到期月份、开平仓、买卖方向、数量、买卖价格等内容。期权合约交易指令一般包括乙方账号(或交易编码)、交易方向、品种、数量、合约月份及年份、合约标的物、开平仓方向、行权价格、期权类型、权利金、行权或放弃行权等内容。 4、结算指根据期货交易所公布的结算价格对买卖双方的交易结果进行的资金清算和划转。 5、结算账户指客户在期货结算银行开立的用于期货交易出入金的银行账户。 6、开仓指客户新买入或新卖出一定数量的期货合约。 7、连续交易指除日盘之外由期货交易所规定交易时间的交易,开展连续交易的期货合约由期货交易所另行规定。连续交易的交易日指从前一个工作日的连续交易开始至当天日盘结束。 8、平仓指期货客户买入或者卖出与其所持合约的品种、数量和交割月份相同但交易方向相反的合约,了结期货交易的行为。 9、期货保证金指客户按照规定标准交纳的资金或者提交的价值稳定、流动性强的标准仓单、国债等有价证券,用于结算和保证履约。 10、期货保证金账户指期货公司在期货保证金存管银行开立的用于存放和管理客户保证金的专用存管账户,包括期货公司在期货交易所所在地开立的用于与期货交易所办理期货业务资金往来的专用资金账户。 11、期货交易指采用公开的集中交易方式或者中国证监会批准的其他方式进行的以期货合约或者期权合约为交易标的的交易活动。 12、期权,也称为选择权,是指期权的买方有权在约定的期限内,按照事先确定的价格,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某种特定商品或金融工具的权利。 13、期权合约,是指交易所统一制定的、规定买方有权在将来某一时间以特定价格买入或者卖出约定标的物的标准化合约。本合同所称的期权合约标的物为交易所上市交易的期货合约。 期权合约类型按照买方在行权时买卖期货合约权利的不同,分为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看涨期权是指买方有权在将来某一时间以特定价格买入标的期货合约,而卖方需要履行相应义务的期权合约。看跌期权是指买方有权在将来某一时间以特定价格卖出标的期货合约,而卖方需要履行相应义务的期权合约。

各能力素质定义及行为等级标准

各能力素质定义及行为等级标准

积极性 积极性:一种采取行动迎接即将来临的挑战或提前思考以适应未来机遇和挑战的倾向性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 ?在阻力和反对面前要坚持住。当事 情进展不顺利时 千万不要放弃。要 确保任务按照被 认可的标准完成。?表现出高度的毅力以确保按要求 实现目标。?不需要催促,意识 到并能根据当前 的机遇行事,迅速 坚定地解决目前 问题。 ?在被问及或受到 指示之前积极寻 求解决办法。 ?在事情变得被动 前行动。 ?在他人来没有意 识到机遇或问题 所在时,鼓励他们 采取行动。 ?提醒别人意识到 问题所在。 ?促使别人不坐等 指示,积极开始行 动。 ?通过预测组织内 外客户和关键性 市场的趋势,采取 措施创立未来 2—5年的战略定 位。 ?鼓励和奖励为长 远利益作出贡献 者。 ?实施那些可以为 长期战略打下坚 实基础的事情和 行为。 项目管理能力 项目管理能力:是指为实现组织目标而确立清晰详细的行动过程和组织工作的能力。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 ?计划与控制个人日常工作,预算准 时间,高效利用资 源和精力。?管理短期目标,为 自己及别人开发 并执行预测未来 短期的、逐周的计 划。 ?确保计划有清晰 的目标与里程碑。 ?利用程序、系统有 效管理项目。 ?开发与执行计划, 逐月预测未来的 中期目标。确保每 组计划得以完成。 ?将商业战略转化 为可操作的目标。 ?在计划阶段确定 并考虑到彼此任 务间的相互依赖。 ?确保每个组织成 ?开发执行包括影 响组织其它部门 的行动计划。为可 能影响组织战略 的突发事件准备 对策。

员实现目标计划 和完成工作。 关系网建立 关系网建立:指能创立一个在信息搜集/分享/和/或完成工作目标方面有用或可能有用的人的关系网络的能力。 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 ?有效参与同事间非正式交谈,与同 事建立非正式的 相互往来。 ?建立、改善与团队内其他人的关系。?与他人维持积极有效的关系(例 如:对他人的工作 表示出兴趣)。?建立直接联系之 外的正式非正式 关系。 ?促进本团体之外 的正式的或非正 式的接触联系。 ?建立并维持有用 的联系资料库。 ?与团队的外部人 员维持联系。 ?与其他职能范围 内的重要人物建 立有效联系。促进 功能交叉工作的 发展。 ?利用其关系网络 将自己的工作与 公司内其它部门 正在进行的工作 进行整合。 ?与别的组织内有 影响力的个人创 建有效联系。开发 广泛的组织内外 联系网络。 ?与外部同事共同 推动能促进双方 业务发展的信息 与程序互动。 ?与外部有经验和 专业技术的人建 立联系。 ?与其它组织共享 经验与专业技术。 专业学习能力 专业学习能力:发展自己的专业/职业知识,与他人分享专业经验的能力与动机。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 ?在专业方面展示基本的知识。使这 些知识有效地用 于实践。 ?与专业知识保持同步发展。?与他人分享经验, 并在公司众多的 建议中,使自己的 提议与众不同,能 够被执行。 ?了解专业领域的 ?利用本专业范围 外知识来提升业 务。 ?利用本专业内能 促进其它领域工 作或项目的专业 ?在公司工作范围 外寻找机会以提 高自己新知识的 水平,并通过在专 业杂志上出版自 己的文章来展现

酒店专用术语与定义

工作行为规范系列 酒店专用术语与定义(标准、完整、实用、可修改)

编号:FS-QG-68255酒店专用术语与定义 Hotel-specific terms and definitions 说明:为规范化、制度化和统一化作业行为,使人员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提高工作效率和责任感、归属感,特此编写。 酒店专用术语与定义 下列酒店专用术语与定义引用GB16766---1997《旅游服务基础术语》,同时参考现有行业标准有关文件、出版物,仅限本酒店内部使用。 一.旅游涉外饭店----经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允许接待海外来华旅游者的旅游饭店。 二.星级酒店----经国家及省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依照GB/T14308标准进行星级评定,获得星级称号的旅游涉外饭店,共划分为五个星级,星级越高,档次越高。 三.客房客用品----客房中配备的与宾客生活、安全密切相关的各种用品和提示用品。 四.服务质量----服务活动所能达到规定效果和满足宾客需求的能力程度。

五.服务规范----为达到某一服务标准而采取的以程序化、定量化、制度化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方法。 六.投诉----宾客向酒店管理当局提出的对服务质量不满意的口头或书面表示。 七.VIP客人----酒店重要贵宾,根据其重要程度划分一定层次。 八.PA组----负责酒店公共区域清洁卫生的班组。 九.夜床服务----为方便客人就寝而提供的房间整理服务。 十.查房----通过检查经过整理的房间,确定该房间清洁及维修状况的工作。 十一.查退房----客人要离店时,检查该房状况的工作。 十二.OK房----整理完毕、经过检查确定可以出租的房间。 十三.楼面服务----楼层服务员为在住客人提供的必要服务。 十四.会客服务----为住店客人的访客提供的必要服务。 十五.房态----显示房间可供出租的状态。

安全标准的定义和作用

安全标准的定义和作用 (一)安全标准的定义 标准化是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逐渐摸索和创立起来的一门科学,也是一门重要的应用技术。标准和标准化从一开始就来源于人们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且一直服务于这种实践,并不断发展和完善。根据《标准化法》条文解释,“标准”的含义是:对重复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简单地说,标准是对一定范围内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目前,这种规定最终表现为一种文件)。如古代,我国陕西省咸阳出土的秦始皇兵马俑,四川省成都市发现的三星堆,从出土的青铜面具、人像、玉环等文物来看,选材、加工、制造等各个环节,不仅反复地、大量地出现,而且已具备技术上相当的一致性,这种统一的一致性要求其实就是标准。重复投入、重复生产、重复加工、重复出现的产品和事物才需要标准。事物具有重复出现的特征,才有制定标准的必要。标准对象就是重复性概念和重复性事物。标准的本质反映的是需求的扩大和统一。单一的产品或者单一的需求不需要标准,对同一需求的重复和无限延伸才需要标准。 依据上述解释,安全标准的含义是:在生产工作场所或者领域,为改善劳动条件和设施,规范生产作业行为,保护劳动者免受各种伤害,保障劳动者人身安全健康,实现安全生产和作业的准则和依据。 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实施标准,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的过程。简单地说,标准化是为了在—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即标准化是—项活动,一个过程。标准化的目的就是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二)安全标准的作用 1.安全标准是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广义讲,我国的安全生产法律体系,是由宪法、国家法律、国务院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标准、规章、规程和规范性文件等所构成的。在这个体系中,标准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具有技术性法律规定的作用。标准是法律的延伸。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技术性规定,通常体现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协议,我国的强制性标准与国外的技术法规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现行法律法规也就此做出了明确规定.《安全生产法》第十六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本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第六条,把厂房、作业场所和安全设施、设备、工艺

钢管基础知识

之间存在有偏差,其偏差值应符合GB/T222之规定。 钢材的成品成分主要是供使用部门或质量检验部门验收钢材质量使用的,生产企业一般不做成品分析(用户要求者除外),但应保证成品分析符合标准规定。 ③仲裁分析 由于两个实验室分析同一样品的结果有显著差别并超出两个实验室的允许分析误差,或者生产企业与使用部门、需方与供方对同一样品或同一批钢材的成品分析有分歧意见时,可由第三方具有丰富分析经验的权威单位(如中国钢铁研究总院或具有商检资格的检验部门)进行再分析,即称之谓仲裁分析。仲裁分析结果即为最终判定依据。(4)力学性能术语 钢材力学性能是保证钢材最终使用性能(机械性能)的重要指标,它取决于钢的化学成分和热处理制度。在钢管标准中,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规定了拉伸性能(抗拉强度、屈服强度或屈服点、伸长率)以及硬度、韧性指标,还有用户要求的高、低温性能等。 ①抗拉强度(σb) 试样在拉伸过程中,在拉断时所承受的最大力(Fb),出以试样原横截面积(So)所得的应力(σ),称为抗拉强度(σb),单位为N/mm2(MPa)。它表示金属材料在拉力作用下抵抗破坏的最大能力。计算公式为: 式中:Fb--试样拉断时所承受的最大力,N(牛顿); So--试样原始横截面积,mm2。 ②屈服点(σs) 具有屈服现象的金属材料,试样在拉伸过程中力不增加(保持恒定)仍能继续伸长时的应力,称屈服点。若力发生下降时,则应区分上、下屈服点。屈服点的单位为N/mm2(MPa)。上屈服点(σsu):试样发生屈服而力首次下降前的最大应力; 下屈服点(σsl):当不计初始瞬时效应时,屈服阶段中的最小应力。 屈服点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Fs--试样拉伸过程中屈服力(恒定),N(牛顿); So--试样原始横截面积,mm2。 ③断后伸长率(σ) 在拉伸试验中,试样拉断后其标距所增加的长度与原标距长度的百分比,称为伸长率。以σ表示,单位为%。计算公式为: ;式中:L1--试样拉断后的标距长度,mm; L0--试样原始标距长度,mm。 ④断面收缩率(ψ) 在拉伸试验中,试样拉断后其缩径处横截面积的最大缩减量与原始横截面积的百分比,称为断面收缩率。以ψ表示,单位为%。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S0--试样原始横截面积,mm2; S1--试样拉断后缩径处的最少横截面积,mm2。 ⑤硬度指标 金属材料抵抗硬的物体压陷表面的能力,称为硬度。根据试验方法和适用范围不同,硬度又可分为布氏硬度、洛氏硬度、维氏硬度、肖氏硬度、显微硬度和高温硬度等。对于管材一般常用的有布氏、洛氏、维氏硬度三种。 A、布氏硬度(HB) 用一定直径的钢球或硬质合金球,以规定的试验力(F)压入式样表面,经规定保持时间后卸除试验力,测量试样表面的压痕直径(L)。布氏硬度值是以试验力除以压痕球形表面积所得的商。以HBS(钢球)表示,单位为N/mm2(MPa)。

阀门专业术语及定义

阀门是用来开闭管路、控制流向、调节和控制输送介质的参数(温度、压力和流量)的管路附件。阀门行业专业术语,不妨多看看! 基本专业术语 1、强度性能 阀门的强度性能是指阀门承受介质压力的能力。阀门是承受内压的机械产品,因而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保证长期使用而不发生破裂或产生变形。 2、密封性能 阀门的密封性能是指阀门各密封部位阻止介质泄漏的能力,它是阀门最重要的技术性能指标。 阀门的密封部位有三处:启闭件与阀座两密封面间的接触处;填料与阀杆和填料函的配和处;阀体与阀盖的连接处。其中前一处的泄漏叫做内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关不严,它将影响阀门截断介质的能力。

对于截断阀类来说,内漏是不允许的。后两处的泄漏叫做外漏,即介质从阀内泄漏到阀外。外漏会造成物料损失,污染环境,严重时还会造成事故。 对于易燃易爆、有毒或有放射的介质,外漏更是不能允许的,因而阀门必须具有可靠的密封性能。 3、流动介质 介质流过阀门后会产生压力损失(既阀门前后的压力差),也就是阀门对介质的流动有一定的阻力,介质为克服阀门的阻力就要消耗一定的能量。 从节约能源上考虑,设计和制造阀门时,要尽可能降低阀门对流动介质的阻力。 4、启闭力和启闭力矩 启闭力和启闭力矩是指阀门开启或关闭所必须施加的作用力或力矩。

关闭阀门时,需要使启闭件与发座两密封面间形成一定的密封比压,同时还要克服阀杆与填料之间、阀杆与螺母的螺纹之间、阀杆端部支承处及其他磨擦部位的摩擦力,因而必须施加一定的关闭力和关闭力矩,阀门在启闭过程中,所需要的启闭力和启闭力矩是变化的,其最大值是在关闭的最终瞬时或开启的最初瞬时。设计和制造阀门时应力求降低其关闭力和关闭力矩。 5、启闭速度 启闭速度是用阀门完成一次开启或关闭动作所需的时间来表示。一般对阀门的启闭速度无严格要求,但有些工况对启闭速度有特殊要求,如有的要求迅速开启或关闭,以防发生事故,有的要求缓慢关闭,以防产生水击等,这在选用阀门类型时应加以考虑。 6、动作灵敏度和可靠性 这是指阀门对于介质参数变化,做出相应反应的敏感程度。对于节流阀、减压阀、调节阀等用来调节介质参数的阀门以及安全阀、疏水阀等具有特定功能的阀门来说,其功能灵敏度与可靠性是十分重要的技术性能指标。

标准工时的定义

标准时间的设定 一﹑标准工时概要 1﹑什么是标准工时(Standard Time) 标准工时是在正常的操作条件下﹐以标准的作业方法及合理的劳动强度和速度完成符合质量要求的工作所需的作业时间。 它具有以下五项主要因素﹕ (1)正常的操作条件﹕工具条件及环境条件都符合作业内容要求并且不易 引起疲劳﹐如女子搬运重量不超过4.5公斤。 (2)熟练程度﹕大多数中等偏上水平作业者的熟练度﹐作业员要了解流程﹐ 懂得机器和工具的操作与使用。 (3)作业方法﹕作业标准规定的方法。 (4)劳动强度与速度﹕适合大多数普通作业者的强度与速度。 (5)质量标准﹕以产品的质量标准为准﹐基本原则是操作者通过自检及互检完成。 由上述的定义可知标准时间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它具有相当高的客观性与公平性。IE的全部方法与手段都是为了保证所制定的标准时间公平合理﹐因为它是衡量效率的基准﹐同时也是进行科学的效率管理的基础﹐并最终被应用到销售﹑设计﹑采购﹑成本管理等相关领域。 2﹑标准时间的意义与用途 制定合理的标准时间是科学管理的最基本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无标准时间就无管理的第一步。通过标准时间的应用使参与工作的全部人都可以客观准确地计划﹑实施并评价工作结果。标准时间的应用非常广泛﹐是制造业必不可少的作业管理基准。标准时间的应用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生产计划﹔ (2)人工工时计划及人员计划﹔ (3)评价﹕不同作业者的工作表现﹐不同的供货商的效率成本﹐不同的作业方法的优劣﹔ (4)用于制造产品的人工成本控制与管理﹐包括记件工资的标准﹔ (5)对客户的估价与报价﹔ (6)设备及工装的需求计划﹔ (7)革新与改善的成绩评价。 特别要强调的是标准时间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作业方法及产品工艺的改进﹐标准 时间也是在不断更新与提高的。 3﹑标准时间的构成 大多数的标准时间是由“标准主体作业时间”和“标准准备时间”构成。此两项又分别由净作业时间和宽放时间构成。如下图(1) 标准主体作业时间与标准准备时间是完成工作所必须进行的作业包括有效的机械作业以及事前准备和中间准备所消耗的时间。两项净时间总和称为正常时间。宽放时间普遍以相对于正常时间的比率﹐即宽放率的形式表示﹐标准时间的表述公式如下﹕

标准化的重要性(有意义)

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 标准化是一个过程。制定、执行和不断完善标准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质量、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可以使企业持续发展的过程。 企业用标准化进行管理是逐步改变传统管理模式的起步点,是管理上的重大转变,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企业标准化要求企业整个生产过程、各部门的各项工作以及全体职工都要按标准办事,真正使每个部门、每个人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效果有奖惩,从而彻底扭转企业技术落后、管理落后、互相推诿、效率低下的局面。 企业开展标准化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完善和实施标准体系,制定,并对标准体系的实施进行监督、合格评价并分析改进。 我司主要以房地产经营为主,但也朝多元化的路线发展,目前有房地产公司、矿泉水公司、小贷公司。现阶段的房地产项目较多,有贵港项目、巴马项目、金秀项目、还有洽谈中的其他项目,虽然几个项目都属于集团公司统一管理,但管理上还是比较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各项目公司实行各自的管理模式,造成每一步工作都比较困难,耗时长、工作效率低下。因此,我司迫切需要建一套实之有效的标准化管理体系。要想建立一套实之有效的的标准体系,以确保企业标准化工作稳步、持久、健康地发展应从以下几个重要方面入手: 一、建立公司标准化管理机构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

企业的标准化活动,不是企业中的某一个部门的独立活动,而是各个部门都要涉及到的一项整体性活动,因此在管理上应建立一个专门的标准化管理机构来统一进行管理。 二、建立一套必要的规章制度。 要使标准化活动过程和程序更加的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从而确保标准化活动进行的正常有序,应当建立一套标准化管理制度,初步确立企业标准化的工作方针、目标和任务,赋予企业标准化机构的权力和责任,从制度上确保企业标准化工作在企业中的地位,对推动企业标准化工作起到应有的保障作用。 三、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的标准化队伍 对标准化专职和兼职人员进行专门的标准业务知识培训,使之具备标准的制订、修订、实施及标准化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的能力,为搞好标准化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制定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企业标准体系 企业标准体系包括技术标准体系、工作标准体系及管理标准体系的一个有机整体。企业标准体系是在企业方针、目标的指导下形成的。 五、确保企业标准的实施。 企业标准只有通过切实有效的执行,才能发挥其作用。标准制订以后,必须建立严格的考核保证体系,规定考核的内容、作法和要求,

钢管常用名词解释【最新版】

钢管常用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L245管线钢LASW 直缝埋弧焊管ERW 电阻焊接钢管统称DIN2391-94/C DIN(德国)94(年份)C(质量等级)GB/T3639T(推荐)SCH 壁厚等级HB 布氏硬度HR 洛氏硬度HV 维氏硬度Rm(mpa)抗拉强度ReH(mpa)上屈服限A(%)延伸率CEN 欧洲标准化委员会zfp 无损检验NBK 正火GBK 退火NT 正火+回火QT 淬火+回火BK 冷状BKW 热状BKS 去应力退火批 标准中的“批”是一个检验单位,即检验批公称尺寸

客户与生产厂家合同中写的订货尺寸,也是理想尺寸实际尺寸 生产中所得到的尺寸,往往大于或小于公称尺寸,这种现象叫偏差用户要求长度或合同长度1、通常长度(非定尺长度):长度在标准规定的长度范围内而且无2、定尺长度:在通常长度范围内,是合同中要求的某一固定长度尺3、倍尺长度:在通常长度范围内,合同中应注明单倍尺长度及构成4、范围长度:在通常长度范围内,当用户要求其中某一固定范围长尺寸超差 尺寸超出标准的允许偏差。“尺寸”主要指钢管的外径和壁厚。偏钢的熔炼成分 一般标准中规定的化学成分。它是指钢冶炼完毕、浇注中期的化学成品成分 又叫验证分析成分,是从成品钢材上按规定方法(GB/T222)钻取样坑拉强度(Rm) 试样在拉伸过程中,在拉断时所承受的最大力(Fm),出以试样原屈服点

具有屈服现象的金属材料,试样在拉伸过程中力不增加(保持恒定冲击韧性指标 是反映金属材料对外来冲击负荷的抵抗能力,一般由冲击功(Ak)冲击功试验 简称冲击试验;因试验温度不同而分为常温、低温和高温三种,若冲击吸收功Akv(u) 具有一定尺寸和形状的金属式样,在冲击负荷作用下折断时所吸收PQF Premium Quality Finishing的缩写,表示高质量轧机包辛格效应 多晶体金属在受到反复交变的载荷作用时,出现塑性变形抗力降低热处理 钢管的热处理是通过钢在固态下加热、保温和冷却的操作来改变钢金相

基本术语及定义

2.1 2.1.1基本术语及定义 有关孔和轴的定义 1.孔 孔通常是指工件的圆柱形内表面,也包括非圆柱形内表面(由二平行平面或切面形成 的包容面)。 2.轴 轴通常是指工件的圆柱形外表面,也包括非圆柱形外表面(由二平行平面或切面形成 的被包容面)。 从装配关系讲,孔是包容面,轴是被包容面。从加工过程看,随着余量的切除,孔 的尺寸由小变大,轴的尺寸由大变小,如图2-1 所示。 图2-1 孔和轴 2.1.2有关尺寸的术语及定义 1.尺寸 尺寸是指以特定单位表示线性尺寸值的数值,通常指两点之间的距离,如直径、半径、宽度、高度、深度、中心距等。 由尺寸的定义可知,尺寸由数值和特定单位组成。在机械制造中,常以mm作 为特定单位,依据GB/T4458.4—1984《机械制图尺寸注法》的规定,图样上的尺 寸以毫米(mm)为单位时,单位省略,只标数值,但若以其他单位表示时,则必须注明 单位。 2.基本尺寸(D,d) 基本尺寸是指由设计给定的尺寸。孔用 D 表示,轴用d 表示。它是由设计者根据 零件的使用要求,通过强度、刚度等的计算和结构设计,经过化整而确定的。基本尺寸一般应采用标准尺寸,执行GB/T2822—1981《标准尺寸》的规定。基本尺寸的标准化可以缩减定值刀具、量具、夹具的规格数量。

图样上标注的尺寸,通常均为基本尺寸。 ) 3.实际尺寸(D,d a a 实际尺寸是指通过测量得到的尺寸。孔和轴的实际尺寸分别用D a和d a表示。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测得的实际尺寸并非被测尺寸的真值。由于加工误差的存在,按同 一图样要求加工的各个零件,其实际尺寸往往不同,即使是同一零件不同位置、不同方向的实际尺寸也往往不一样,如图2-2所示。 图2-2 实际尺寸 4.极限尺寸 极限尺寸是指一个孔或轴允许的尺寸的两个极端,即允许尺寸变化的两个界限值。 其中较大的一个称为最大极限尺寸,较小的一个称为最小极限尺寸。孔和轴的最大极限 尺寸分别用D max 和d m ax表示,最小极限尺寸分别用D min 和d m in表示。 在上述各种尺寸中,基本尺寸和极限尺寸是设计给定的,实际尺寸是测量得到的。极限尺寸用于控制实际尺寸,孔或轴实际尺寸合格条件如下: D min ≤D a≤D max d min ≤d a≤d max 2.1.3有关偏差和公差的术语及定义 1.尺寸偏差(简称偏差) 尺寸偏差是指某一尺寸(实际尺寸、极限尺寸等)减其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其值可正,可负或零。偏差值除零外,前面必须冠以正号或负号。 偏差分为实际偏差和极限偏差,而极限偏差又分为上偏差和下偏差。 (1)实际偏差(E a,e a)实际尺寸减其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孔和轴的实际偏差分别用符号E a和e a表示,公式如下: E a D a D e a d a d (2-1)

关于标准化系数的定义

在设计时,必须考虑生产上的要求,如结构工艺性、经济性、标准化等,符合生产要求的电气设备,才能高效率、低成本的制造出来,产品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现将产品的结构工艺性作一个系统的介绍。 产品的工艺性是指产品无需作重大变化且在一定数量下以最低成本适用于工业制造的程度。工艺性与工艺过程不同,它是指在设计产品时所赋予产品的一些质量指标,这些指标规定有可能以最少的人力与物力制造产品、降低成本、缩短设计周期。 结构工艺性包括:零配件加工工艺性,装配工艺性。 结构的工艺性是指结构是否适合于所规定的批量的消耗和工时的消耗、制造新结构所需的时间以及生产资金的相对消耗量等结构性能的总和。因此,影响结构工艺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决定电气设备工艺性的主要因素有:结构的继承性,零配件的复杂性,结构的标准化,材料的消耗和工艺安装过程的合理性等。 工艺性是按以下主要工艺性质来进行评价的:标准化的零部件的适用范围;早期研制出的产品的继承性;所研制的零配件的复杂性;材料的利用率。为了定量的表征结构工艺性,常用到以下几个量化的参数: 1、标准化系数 定义:表征结构中标准化或规格化零件的使用程度,用K1表示。 K1=N1/N 式中N—设备中结构零件的总数量;N1—设备中规格化和标准零件的数量。 2、继承性系数 定义:表征结构的继承性程度,用K2表示。 K2=N2/N 式中N2—结构中采用本公司已经掌握的、从其它产品中移用过来的标准

化结构零件数量。 3、重复性系数 定义:表征结构中零件规格的统一程度,用K3表示。 K3=N3/N 式中N3—同一规格零件的种类总数量。 4、材料利用系数 定义:表征材料的合理使用程度,用K4表示。 K4=N4/N5 式中N4—设备中某类材料制成配件的净重量总和;N5—设备中某类材料制成配件的材料重量总和。 从以上工艺指标看出: 1、标准化系数K1越大,即表示设备标准化程度越高,结构工艺性越好。 2、继承性系数K2越大,即表示设备零配件的通用性越高,则设备的结构工艺性越好。 3、重复性系数K3越小,表示设备中采用的零配件种类少,则设备的结构工艺性越好。 4、材料利用系数K4越大,表示材料的利用率越高,其材料消耗、工时消耗低,经济性好,其结结构工艺性越好。

标准及标准化定义

标准及标准化定义 (一)什么叫标准 国家标准GB 3935.l-83标准化基本术语第一部分对标准作如下定义:"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 该定义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l)标准的本质属性是一种"统一规定"。这种统一规定是作为有关各方"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规定,我国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两类。强制性标准必须严格执行,做到全国统一。推荐性标准国家鼓励企业自愿采用。但推荐性标准如经协商,并计入经济合同或企业向用户作出明示担保,有关各方则必须执行,做到统一。 (2)标准制定的对象是重复性事物和概念。这里讲的"重复性"指的是同一事物或概念反复多次出现的性质。例如批量生产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重复投入,重复加工,重复检验等;同一类技术管理活动中反复出现同一概念的术语、符号、代号等被反复利用等等。 只有当事物或概念具有重复出现的特性并处于相对稳定时才有制定标准的必要,使标准作为今后实践的依据,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又能扩大"标准"重复利用范围。 (3)标准产生的客观基础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这就是说标准既是科学技术成果,又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并且这些成果和经验都是经过分析、比较、综合和验证基础上,加之规范化,只有这样制定出来的标准才能具有科学性。 (4)制定标准过程要"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就是制定标准要发扬技术民主,与有关方面协商一致,做到"三稿定标"即征求意见稿一送审稿一报批稿。如制定产品标准不仅要有生产部门参加,还应当有用户、科研、检验等部门参加共同讨论研究,"协商一致,"这样制定出来的标准才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和适用性。 (5)标准文件有其自己一套特定格式和制定颁布的程序。标准的编写、印刷、幅面格式和编号、发布的统一,既可保证标准的质量,又便于资料管理,体现了标准文件的严肃性。所以,标准必须"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标准从制定到批准发布的一整套工作程序和审批制度,是使标准本身具有法规特性的表现。 (二)什么是标准化 GB 3935.1对标准化的定义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该定义的含义如下。 (1)标准化是一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是由3个关联的环节组成,即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标准化3个环节的过程已作为标准化工作的任务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条文中。《标准化法》第三条规定:"标准化工作的任务是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这是对标准化定义内涵的全面面清晰的概括。

眼镜专业术语定义各部分含义

眼镜专业术语定义各部分含义:

镜架尺寸

镜架的尺寸包括A位、B位、ED位、周长、DBL位以及脾长。 A位:平行于中线的基础之上,取一块片两边最长的距离 B位:垂直于水平中线的基础之上,取一块片两端最高的距离。 ED位:以片边任意位置的两个点,连线取得的最长距离。 周长:镜片的周边长度。 DBL:平行于中线的基础之上,取两块片之间最短的距离。 臂长:铰链镙丝孔中心到脾尾的距离 切口位: 庄头与金臂之间的接合处. 尺码规格 镜架的尺码表示方法。A位尺码+中梁尺码+臂长(如50-17-135) 对于有框镜架(圈线架,全框片架),其尺码的度量 A位尺码=A + 1mm(A位为眼镜内圈最长的距离) 中梁尺码=DBL_1mm(DBL位为中梁处两内圈之间的最小距离) 臂长=C(不论是配金臂还是胶脾,臂长都是从铰链孔中心到脾尾的距离来表示) 对于半框架(鱼丝架)和三件头、横眉架其尺码的度量方法圈身尺码=A 中梁尺码=DBL 臂长=C 臂长一般有120,125,130,135,140,145等几种长度系列。绝大部分金臂加脾套类结构架,脾套的长度一般是60mm、65mm、70mm、75mm

倾角 摆平镜架框侧视一水平线与臂中线所成的夹角,是个重要的参数,不仅影响配戴眼镜的外观,而且影响其配戴功能。其公差范围+1°. 倾角的测量:测量左臂倾角时,将倾角板左侧平靠于眼镜前圈和左臂内侧,水平移动倾角板或眼镜,使左臂中线与倾角板上的刻线重合,读出该条线上标的度数,即为左臂的倾角大小值,

弯脾尾的要求: 弯脾尾一般为20°,25°,30°,35°40°45°角。视架而定 弯脾长度一般为35, 38 或40 mm 中梁位置:指中梁与圈的焊接位置,一般在眼核中心线上并以眼核中心线为基准确定位置,其公差+0.2mm。 鼻托:包括烟斗与叶子,鼻托位置以烟斗焊接位置为基准的,烟斗盒的中心水平线,应低于眼核水平中心线至少1mm以下。两叶子正视斜角常为40°. 庄头位置:指庄头与圈的焊接位置,以眼核中心线为基准确定位置,其公差为+0.2mm,相对眼核中线位置可分高庄头、中庄头、低庄头。

对标准的定义是(精)

对标准的定义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标准是由一个公认的机构制定和批准的文件。它对活动或活动的结果规定了规则、导则或特殊值,供共同和反复使用,以实现在预定领域内最佳秩序的效果。 标准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 ?标准的制定和类型按使用范围划分有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国家标准、专业标准、企业标准 ?按内容划分有基础标准、产品标准、辅助产品标准 ?按成熟程度划分有法定标准、推荐标准、试行标准、标准草案 技术意义上的标准就是一种以文件形式发布的统一协定,其中包含可以用来为某一范围内的活动及其结果制定规则、导则或特性定义的技术规范或者其他精确准则 通过标准化以及相关技术策略的实施,可以整合和引导社会资源,激活科技要素,推动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加速技术积累、科技进步、成果推广、创新扩散、产业升级。 1、根据标准的约束性划分: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 2、根据内容划分:设计标准、施工及验收标准、建设定额。 3、按属性分类: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 4、我国标准的分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 三个主攻方向:其一是继续完善《强制性条文》,其二是组织编制《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其三是编制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法规。 一、工程建设标准的特点:1)强制性。2)综合性。3)相对稳定性。 工程建设标准的基本体系:1、推行体系2、基本体系 建设标准立项申请应由主编部门负责向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提出,主编部门应为国家机关、国务院的组成部门或者其他行业管理机构。 前期准备工作包括:组建编制组、召开编制工作启动会议、拟订编制方案。 起草工作一般包括下列内容: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和专题研究;编写征求意见稿、条文说明及其有关专题报告;向有关部门、单位和专家征求意见。 审查工作一般包括确认送审材料、审查建设标准内容、提出批准建议。 企业标准化工作基本任务:建立健全以技术标准为主体核心,以管理标准为支持,以工作标准为保障的企业标准化体系。 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构成:1、技术标准2、管理标准3、工作标准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深化建设体制改革,加强工程建设标准的贯彻实施,充分发挥工程建设标准在促进科技进步,提高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办法所称工程建设标准实施监督检查,是指对工程建设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以下简称强制性标准)的贯彻实施情况所进行的监督检查。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各类建设工程。必须执行强制性标准。不得任意修改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有权检举、揭发违反强制性标准的行为 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工程建设标准实施监督检查工作 市、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建设工程项目的标准实施监督检查工作, 标准通俗地说,就是在一定范围内共同遵照的规则,对于标准的定义,所据文章繁多,大多认为标准具备前瞻性、科学性、民主性和权威性四个特征。 作为建筑施工企业的企业技术标准,具备实用性、科学性、先进性和易比对性四个特征。标准、规范和规程都是标准的一种表现形式, 中国标准体系的管理实行的是行政主导制

标准与标准化的定义

标准与标准化的定义 2012-09-07 1、什么是标准? 【答】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 种规范性文件。 注:标准宜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为目的。 关于标准:我国国家标准GB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中规定:标准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并注明:“标准宜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为目的”。这个定义也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ISO/IEC导则2:1996》中 对标准的定义。 什么是标准,它包含了6大要义: 对象——重复性的事物; 目的——获得最佳秩序(确保质量,提高效益……); 制定规则——各方协商一致; 批准发布——公认的权威机构; 内容——科学技术成果和生产经验的总结; 适用范围——一定范围内共同实施。 注意:是最佳秩序,不是最佳经济效益或最佳社会效益等。 2、什么是标准化? 【答】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的问题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 动。 注:①上述活动主要是包括编制、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 ②标准化的主要作用在于为了其预期目的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并促进技 术合作。 关于标准化:我国国家标准GB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中规定:标准化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并有两条注明:“1.上述活动主要包括编制、发布和实施标准的过程;2.标准化的主要作用在于为了其预期的目的改进产品、过程或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并促进技术合作”。同样,这个定义也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ISO/IEC导则2:1996》中对标准化的定义。 标准化与标准相比多一个“化”字,标准的定义明确了,标准化也就好理解了。标准是规范性“文件”;标准化指的是制定标准、实施标准的一系列“活动”,如标准的制定,依据标准所进行的培训、检验检测、认证、监督抽查等等。简单地来说,标准化是有目的的制定、发布、实施标准的活动。 2012-09-04 什么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和工作组? 【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它是一定专业领域内从事全国性标准化工作的技术工作组织,简称“TC”。下设分技术委员会简称“SC”和工作组简称“WG”。

钢管表面粗糙度仪(光洁度)的主要术语及定义

钢管表面粗糙度仪(光洁度)的主要术语及定义 本资料给出的参数符合GB/T3505-2000《产品几何技术规范表面结构轮廓法表面结构的述语、定义及参数》、符合GB/T6062-2002《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廓法接触(触针)式仪器的标称特性》。 图一:放大n倍后的工件截面/表面粗糙度及轮廓: 图二:各种加工方法能得到的表面光度: 图三:常见的表面粗糙度仪的工件测量:

表面粗糙度关键技术术语: (1)表面粗糙度:取样长度L 取样长度是用于判断和测量表面粗糙度时所规定的一段基准线长度,它在轮廓总的走向上取样。 (2)表面粗糙度:评定长度Ln 由于加工表面有着不同程度的不均匀性,为了充分合理地反映某一表面的粗糙度特性,规定在评定时所必须的一段表面长度,它包括一个或数个取样长度,称为评定长度Ln。

(3)表面粗糙度:轮廓中线(也有叫曲线平均线)M 轮廓中线M是评定表面粗糙度数值的基准线。 评定参数及数值: 国家规定表面粗糙度的参数由高度参数、间距参数和综合参数组成。 表面粗糙度高度参数共有三个: (1)轮廓算术平均偏差 Ra : 在取样长度L内,轮廓偏距绝对值的算术平均值。 (2)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Rz

在取样长度L内最大的轮廓峰高的平均值与五个最大的轮廓谷深的平均值之和。 (3)轮廓最大高度Ry 在取样长度内,轮廓峰顶线和轮廓谷底线之间的距离。 表面粗糙度间距参数共有两个: (4)轮廓单峰平均间距S 两相邻轮廓单峰的最高点在中线上的投影长度Si,称为轮廓单峰间距,在取样长度L内,轮廓单峰间距的平均值,就是轮廓单峰平均间距。 (5)轮廓微观不平度的平均间距Sm ,称轮廓微观不平间距。 含有一个轮廓峰和相邻轮廓谷的一段中线长度Sm i 表面粗糙度综合参数: (6)轮廓支承长度率t p 与取样长度L之比。 轮廓支承长度率就是轮廓支承长度n p

ISO27001标准的术语和定义解析

ISO27001标准的术语和定义解析 3.1资产asset 【内容解析】 1.资产是对组织有价值的任何东西,说明其能为所拥有或获得的组织创造财富。因此需要保护。资产识别时,应该牢记的是,资产不仅仅包含硬件和软件。 2.根据资产拥有者的情况,资产的拥有者可以是组织,也可以是个人。 3.资产可分为以下几种: 1)信息,例如:文档和数据等; 2)软件和系统,例如:应用软件、系统软件等; 3)硬件和设施,例如:存储设备、网络设备、保障设备等; 4)服务和其他,例如:IT服务、无形资产等; 5)人力资源,例如:涉密人员、特殊人员等。 3.2可用性Availability 【内容解析】 1.可用性的目的是让所有合法用户能够使用到已授权的信息和功能。可用性通常用百分率表示,公式为:{(规定服务时间-因意外中断时间)/规定服务时间}×100%。例如:99.9%。 2.其与保密性(Confidentiality)和完整性(Intergeity)并称为信息安全的CIA 三要素。 3.3保密性Confidentiality 【内容解析】 保密性指数据、文档以及网络信息等不被泄露给非授权的用户、实体或过程。强调信息只为授权用户使用的特征。保密性是在可靠性和可用性基础之上,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常用的保密技术: 1)物理保密:利用各种物理方法,如限制、隔离、掩蔽、控制等措施,保护信息不被泄露。 2)防窃听:使对手侦察、接收不到有用的信息。 3)防辐射:防止有用信息以各种途径辐射出去。 4)信息加密:在密钥的控制下,用加密算法对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即使对

手得到了加密后的信息也会因为没有密钥而无法读懂有效信息。 3.4信息安全Information Security 【内容解析】 1.信息安全的目的是保证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可核查性等。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构成了信息安全的CIA三要素。 2.信息安全是个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信息安全。 3.5信息安全事态Information Security Event 【内容解析】 1.有害或意外的信息安全事态是引发信息安全事件的源头。 2.信息安全事态发生后可能会造成信息安全事件,也可能未造成信息安全事件。 3.信息安全事态可能由一个原因导致的,也可能由多个原因导致的。 3.6信息安全事件Information Security Incident 【内容解析】 1.一个或多个有害的或者意外信息安全事态是导致信息安全事件的源头。 2.事件发生后,根据事件的影响程度,可分为一般事件和重大事件。根据信息安全事件的影响程度,对信息安全事件做出最恰当和最有效的响应。 3.尽管信息安全事态可能是意外或故意违反信息安全防护措施的企图的结果,但在多数情况下,信息安全事态本身并不意味着破坏安全的企图真正获得了成功,因此也并不一定会对盋苄浴⑼暾院?或可用性产生影响。也就是说,并非所有信息安全事态都会被归类为信息安全事件。 3.7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MS)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system (ISMS) 【内容解析】 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是组织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 2.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基于整体业务活动风险。 3.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一样,采用过程方法,PDCA的模型。支持与相关管理标准一致的、协调的实施和运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