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十八大以来最常用的名词及解释

十八大以来最常用的名词及解释

十八大以来热词及解释

1、“五位一体”总布局

答: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3、“六个从严”

答:抓思想从严、抓管党从严、抓执纪从严、抓治吏从严、抓作风从严、抓反腐从严。

4、“四个自信”

答: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5、“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答: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6、党的“六大纪律”

答: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

7、中央政治局强调的“四种意识”

答: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8、五大发展理念

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9、“五大思维”能力

答: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

10、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两个倍增”、“两个同步”

答:“两个倍增”,一个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倍增,一个就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倍增。两个同步,一个就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要和经济增长同步,另一个就是劳动者报酬要和生产率提高同步。

11、一带一路

答: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12、互联网+

答: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1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答: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4、两学一做

答:“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

15、合格党员的“四讲四有”

答: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

16、党面临的“四大危险”

答: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

17、党面临的“四大考验”

答: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18、八项规定

答: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强调要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规范出访活动、改进警卫工作、改进新闻报道、严格文稿发表、厉行勤俭节约。

19、“四风”

答: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20、三严三实

答: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21、四个“铁一般”

答: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

22、党的民主集中制“四个服从”

答: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23、“三型”政党

答: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

24、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

答: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

25、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答:一、党内关系要正常化,批评和自我批评要经常开展,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二、党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要成为大多数;三、对严重违纪的重处分、作出重大职务调整应当是少数;四、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只能是极极少数。

26、党委主体责任的具体表现?

答:表现在五个方面内容:加强领导,选好用好干部;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从源头上防治腐败;领导和支持执纪执法机关查处违纪违法问题;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管好班子、带好队伍,当好廉洁从政的表率等。

27、纪委的监督责任包括哪些?

答: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各级纪委的监督职责主要包括:协助同级党委组织协调党内监督工作,组织开展对党内监督工作的督促检查;对党员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和行使权力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处理党的组织和党员违反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的比较重要或复杂的案件;向同级党委和上一级纪委报告党内监督工作情况,提出建议,依照权限组织起草、制定有关规定和制度,作出关于维护党纪的决定;受理对党组织和党员违犯党纪行为的检举和党员的控告、申诉,保障党员的权利等。

28、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

答:各级干部在履行本职岗位管理职责的同时,还要对所在单位和分管工作领域的党风廉政建设负责。通俗地说,就是“一个岗位,两种责任”,每位干部既要干事,还不能出事,一手抓发展,一手抓廉政,“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29、一案双查

答:在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的同时,一并调查发案单位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是否落实到位,做到有错必究、有责必问。

30、党的“四条路线”

答: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

31、“四个自我”

答: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32、好干部“五条标准”

答: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33、心中“四有”

答: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

34、“六有”政治局面

答: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5、“三会一课制度”

答:“三会”是: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一课”是:按时上好党课。

36、领导干部“四讲”

答:讲修养、讲道德、讲诚信、讲廉耻。

37、党的领导主要是什么?

答: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

38、党内政治生活“四性”

答: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

39、党支部七项组织生活制度

答:会议制度、党日制度、党课制度、报告制度、民主生活制度、党员汇报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

40、党的三大作风

答: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

41、党内政治生活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

答:以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民主集中制、严明党的纪律等为主要内容。

4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43、七个有之

答:即搞任人唯亲、排斥异己的有之,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的有之,搞匿名诬告、制造谣言的有之,搞收买人心、拉动选票的有之,搞封官许愿、弹冠相庆的有之,搞自行其是、阳奉阴违的有之,搞尾大不掉、妄议中央的也有之

44、不忘初心

答:由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等等。

45、监察体制改革

答: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改革,国家监察制度的顶层设计。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党统一领导下的国家反腐败工作机构。实施组织和制度创新,整合反腐败资源力量,扩大监察范围,丰富监察手段,实现对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面覆盖,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履行反腐败职责,深入推进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

46、中国梦

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47、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两个“翻一番”是什么?

答: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群众路线重点名词解释

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重点名词内容 “五事争先”:即干好本职事、做好身边事、管好家庭事、参与公益事、完成组织交办事 “四风”:是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四解决四推动”着力解决“四风”突出问题,推动作风进一步转变; 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推动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 密切; 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问题,推动为民务实清廉形 象进一步树立; 着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推动基层基础进 一步夯实。 好干部“二十字标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五查五看”:查理想信念、看党性观念强不强, 查为民服务、看宗旨意识牢不牢, 查勤政务实、看作风状态优不优, 查敢于担当、看工作业绩实不实, 查清正廉洁、看群众反映好不好。 “五必访”:困难群众必访、代表委员必访、老党员老干部必访、孤寡老人必访、致富能人必访。 “六个一”活动:一次学习交流、一次调研走访、一次典型宣传、一次廉政教育、一次公开承诺、一次理论测试。 基层党组织书记作一次动员讲话、上级党组织负责人作一次群众路线教育辅导报告、通读一遍学习读本、请先进典型作一次事迹报告、观看一场群众路线教育专题片、集中开展一次专题讨论等

“五排查、五整治”:1、集中排查整治中央八项规定落实不到位的突出问题,重点整治文山会海、官话套话空话盛行、不深入群众、超标准接待、节庆泛滥、违反规定出国、公款旅游、违反规定建设楼堂馆所等突出问题;2、集中排查整治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整治“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弄虚作假、“小金库”、铺张浪费、公款互相宴请、公款高消费娱乐、接受会员卡和商业预付卡、玩风盛行、超标准使用办公用房、多占住房、违反规定配车等突出问题;3、集中排查整治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重点整治惠农政策落实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损害群众利益、教育领域损害群众利益、食品药品安全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环境保护领域损害群众利益、征地拆迁中损害群众利益等突出问题;4、集中排查整治权力运行中滋生腐败的突出问题,集中排查勤政廉政风险点,实行网上审批、网上公共资源交易、网上电子监察,实行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堵塞权力运行中滋生腐败的漏洞,重点整治以权谋私、专项资金乱用、跑官要官、拉票贿选等突出问题;5、集中排查整治群众办事不顺不便的突出问题,重点整治对待群众简单粗暴、不给钱不办事、给了钱乱办事、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低下、消极应付、不作为、乱作为、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突出问题。 “五联五帮五促”:联支部,帮创建,促规范; 联党员,帮技术,促示范; 联农户,帮项目,促致富; 联企业,帮支招,促发展; 联信访,帮解难,促和谐 “三亮三比三评”: “三亮”即亮标准、亮身份、亮承诺。 “三比”即比技能、比作风、比业绩。 “三评”即领导点评、党员互评、群众评议。

最全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期末必备,考研必背)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域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10、简繁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如礼礼、气气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如后后、适适、征征、余馀。 11、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如“董狐,古之良史也”。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一般用“是”。 12、叙述句: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 13、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 14、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其词性,在句中充当其它词类。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如“秦师遂东”。 15、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因素的总和,包括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 16、韵: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的话)。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神话概念: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的故事情节是虚幻的,但它的思想观念是真实的。 神话的产生条件:人类可以凭借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 功能: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作为精神纽带,把个人融入氏族获得生存;使人们宣泄不安情绪。 (书上的:神话的内容①创世神话②始祖神话③洪水文化④战争神话⑤发明创造神话)2. 《诗经》:《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诗经》得名于汉代,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的编集有“献诗”、“采诗”和“删诗”的说法。周朝乐官对《诗经》的编集起了极大作用。 诗经六义:风、雅、颂(按音乐分)赋、比、兴(按手法分) 1风: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2雅: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3颂: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4赋:平铺直叙。 5比:以彼物比此物。 6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诗经》最初是实行教化的工具,后来被广泛引用,具有很强的实际作用。孔子多次强调: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不学《诗》,无以言。” 鲁、齐、韩三家诗:鲁人申培、齐人辕固和燕人韩婴所记载,为西汉官学。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毛诗”晚出,未被立为官学,但最终盛行并流传后世。 3“风雅”精神:《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在思想内容上被后世诗人立为准的,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汉乐府缘事而发,建安诗人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它引导后代文人在感情抒发上寻求一个健康向上的正确人生观念,培养良好的审美习惯和道德节操。(百科) 4《左传》:《春秋左氏传》与《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其中《左传》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其重民、以民为本的思想反映了《左传》进步的历史观。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历史事件,描写历史人物。 在叙述中或之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圣贤人之口做道德伦理评价。 叙事手法高明:灵活的叙事角度和富有戏剧性的情节设置。最突出的成就是描写战争。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把事件叙述地颇具戏剧性。 以第三人称作为叙述视角,作者以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事件,发表评论,视角广阔,几乎不受限制。主要以人物言行刻画其个性特征,语言词约义丰,具有高度的语言 艺术水平。 5《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一般认为它是纪录有关“邦国成败,嘉言善语”(晋·韦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参照xx大参考书目总结,仅供参考) 《康熙字典》《辞源》《辞海》《古汉语常用字典》《经藉篡诂》《经传释词》《词诠》《现代汉语词典》《诗词曲语辞汇释》《经典释文》《说文解字》《广韵》《中原音韵》《切韵》直音法反切法 偏义复词本义引申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联绵词古音通假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判断句被动句同义词训诂四书集注说文四家三家诗诗韵韵脚韵例双声叠韵正义传笺十三经注疏集注曰为谓之章句谓之谓言貌犹之言之为言 读为读曰读若读如如字衍文脱文形训声训破读毛诗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檄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句读四六词类活用三十六字母稽古引经 倒置迂回委婉夸饰平水韵黏对拗句拗救流水对借对词调 名词解释。 1、直切: 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 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 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 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

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 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 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 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 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 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 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 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著,共15卷,后世简称《说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通过分析字形探求本意的文字学著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根据形体结构分为540部首,每字先列小篆,后进行说解,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有些还注明字音。其确立了六书理论,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书的体例,对古形音义的研究有重要价值,还记载了古代丰富的文化资料。 2.说文四大家 清代是对《说文》的研究达到了鼎盛时期,其中对《说文》进行全面研究的四大家及其作品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句读》和《说文释例》、朱峻声的《说文通训定声》。其中,前三位文字学家及作品都是注疏《说文》的,旨在探索、阐发许慎的原意,以阐明字的本义为目的,紧扣许书,为许声,代许立言;而朱俊声则专从假借和引申来研究《说文》,他打破了许慎的540部首的顺序,按照古韵18部排列,全书分为说文、通训、定声三部分,另辟稀径。 3.许叔重 许叔重即许慎,许慎字叔重,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有“字圣”之称,有“五金无双许叔重”之誉。历经21年写成《说文解字》,15卷,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按540个部首排列。是我国第一部通过分析字形探求本义的文字学著作,推究六经之义,十分紧密,是研究上古语言汉字文化的重要资料。另著有《五金异义》、《鸿烈解诂》等书现已失传。 4.《经传释词》 清代学者王引之所著,成书于嘉庆年间,是一本着重研究先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全书共释虚词160个,以单音虚词为主;在编排上用音序法中的古声母排列法,按36字母编次;采用因声求义的方法,不限形体;该书在虚词的特殊用法上,引证丰富,解说详备,有不少好的见解。 5.《尔雅》 《尔雅》成书于战国末年,全书分19篇,是我国第一部通释词义的训诂专著。该书是春秋战国时期词语和名物的释义汇编,是用当代通用的语言来解释古语词和方言词。其首创了按词的义类编排词汇的体例,后来的“雅书”都仿照这个体例;是一部故训汇编,保存了很多先古训,为阅读古树和研究汉语词义演变史提供了重要资料。历来对其评价很高,被纳入《十三经》中,但其释义采用多义单词,解释某些词语意义往往是不明确的。 6.《方言》 西汉扬雄所著,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共13卷,是我国第一部汉语方言学专著。该书用当代通用的语词来解释当代或前代的方言词;从词的地域性来研究汉语词义,对词的解释更精细;在以通语释方言的同时还注重以今语释古语,从词的时代性来研究汉语词汇的演变;使用“转语”记载了某些方言同义词的语音联系,为方音研究、古音研究和语源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采用田野调查法,为研究汉代词汇语音提供了资料。 7.《释名》 东汉熙著,8卷27篇,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专著。该书用音同音近的词来解释事物得名的由来;全书的名物语词都采用声训来解释,这为因声求义开辟了道路,促进了古代韵书的产生;记录了很多汉代通用的字,不侧重文言语词而侧重于日常生活名物类,涉及围广泛,其中有些解释很精当。但是,解释错了的占据多数,此外,这部书对研究汉代的词汇、语音和社会文化生活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8.六书 六书是研究汉字结构的理论,是后人研究大量汉字后得出的制造汉字的六种方法。“六书”说法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具体容最初见于班固、众、许慎三家的解说,清代以后“六书”理论一般采用许慎的名称和班固的次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一般认为前四种是造字之法,后两种是用字之法。尽管六书理论也有缺陷,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汉字,但其影响深远,至今仍是权威的理论,是古代文字学的一种理论体系。 9.形符和声符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笔记(王力版)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汇总(参照南大参考书目总结,仅供参考) 《康熙字典》《辞源》《辞海》《古汉语常用字典》《经藉篡诂》《经传释词》《词诠》《 现代汉语词典》《诗词曲语辞汇释》《经典释文》《说文解字》《广韵》《中原音韵》《切韵 》直音法反切法 偏义复词本义引申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联绵词古音通假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判断句被动句同义词训诂四书集注说文四家三家诗诗韵韵脚韵例双声叠韵正义传笺十三经注疏集注曰为谓之章句谓之谓言貌犹之言之为言 读为读曰读若读如如字衍文脱文形训声训破读毛诗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檄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句读四六词类活用三十六字母稽古引经 倒置迂回委婉夸饰平水韵黏对拗句拗救流水对借对词调 名词解释。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作者: ————————————————————————————————日期: ?

古代汉语笔记(王力版)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常考知识及名词解释汇总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1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形辨别本义。 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16、押韵分为三种: A、句句押韵。 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 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 17、《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 19、注解古书开始于汉代。 20、注解常见的情况有下列四种: A、释词。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4)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所著,是中国第一部说解字义、字形、字音的字典,并首创了部首检字法,分540部首,共收字9353个和1163个重文。对后代的语言文字研究影响十分深远。 《说文》四大家:清代以研究《说文解字》著称的四位学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简称《段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著的《说文解字注》阐发了蕴藏于《说文解字》内的体例,使简奥的原本呈现出清晰的脉络,有利于后人学习、研究。在考求字义时,注重形、音、义的互相推求,综合分析,于许慎析义的基础上,大加扩展,旁征博引,所引之书达226 种之多。所以本书在语言学、文字学、词汇学、词义学等方面的成就是卓著的。 《说文通训定声》:清代朱骏声著。该书对每个字的解释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说文”,列出许书的说解,有时作补充或订正;二是“通训”,朱氏称为“转注”与“假借”,“转注”其实是词义引申,“假借”其实是古音通假;三是“定声”,是以《诗经》、《楚辞》的用韵说明词的古韵,所列“古韵”是指同韵相押,“转音”是指邻韵相押。 甲骨文:又称卜辞、殷墟文字等,主要是指商代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金文:又称钟鼎文、铜器铭文等,是古代铸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在青铜器上铸文,始于夏商,盛于两周,延续至秦汉。作为一个时代独具风格的字体,这里主要是指鼎盛时期的西周金文。 小篆:指秦统一六国后,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国文字而确立的秦国官方文字,也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政策时颁行的标准字体,也称秦篆。 六书:指中国古代分析汉字构型而总结出来的的六种条例:象形、指事、会意、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3)

1. 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 2. 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3 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4. 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两者合称句读。 5. 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6. 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7.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一部古文选集,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等,依据文体分为十三类:论辨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赞颂类、辞赋类、哀祭类。所选古文大部分是应用文,而且多数选文社会意义不大。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特点及其义例,书中并有评点,宣扬桐城派的文学观点。 四六:文体名,也称“四六文”,就是骈体文。全篇多以四字六字的句子,世称骈四俪六。此文体形成于魏晋时期,南北朝时期成为文章的正宗,唐代称为“时文”,晚唐至明称“四六”或“四六文”,清代始称骈体文。其语言特点是:骈偶、“四六”、平仄、用典和藻饰。工对:骈体文和近体诗中的一种对仗,因其对得工整,故称“工对”。它要求在对仗中用相同“事类”的词语相对,即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动物对动物,植物对植物等。 8. 律赋:唐宋时科举取士所采用的骈赋,要求平仄对仗,并限定韵字,因此又叫做律赋。律赋大都内容贫乏,文字呆板,毫无生气,在文学上没有多少价值。

古代汉语 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漢語名詞解釋(仅供参考) 肖庆峰整理 一、文字部分 1、甲骨文:簡稱甲文,指近代以來發現的商周時期寫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也叫貞卜文字、殷墟書契等。 2、金文:商周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鐘鼎文、青銅銘文等。 3、大篆:指春秋戰國時期流行于秦國一帶的文字,也叫籀文。廣義的大篆還包括商周時期的甲骨文、金文等。 4、小篆:指秦統一六國後,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國文字而確立的秦國官方文字,也稱秦篆。 5、籀文:舊說是周宣王時太史籀所著《史籀篇》中的文字,現在一般認為是指春秋戰國時期流行於秦國的大篆。 6、古文:文字學上主要指戰國時期流行於東方各諸侯國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 7、奇字:戰國時期六國古文的一種別體,可能是對戰國時流行于六國的文字加以變異而來的。 8、今文:文字學上特指漢代流行的隸書。 9、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戰國古文等。 10、今文字:指漢代隸書以後的文字,包括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 11、隸變:指發生秦漢時期由秦國篆文、六國古文演變為隸書的過程。這一過程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12、隸定:指用隸書(後來也包括楷書)轉寫戰國以前古文字的過程。 13、小學:原指古代的初等教育機構,後來又指傳統的語言文字學,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等。 14、六書:指中國古代分析漢字構造的六種方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一般認為后兩種是用字方法。 15、四體二用:四體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四種造字方法,二用指轉注、假借兩種用字方法。 16、初文:文字學上指反映一個字造字本義的初始寫法,如“止”是“趾”的初文,“采”是“採”的初文。 17、本字:指表示本義的字,與“借字”相對。 18、通假:古代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也叫“通借”、“古音通假”。 19、通假字:用來代替某種意義的本字的音同音近的字,也叫“借字”。 20、古今字:歷史上先後產生的表示某一相同意義的字,先產生的叫“古字”,后產生的叫“今字”。 21、異體字:完全同音同義,只有字形不同的字,也叫重文。 22、重文:即現在所說的“異體字”。《說文解字》中指與小篆相對的“古文”、“籀文”等異體字。 23、許慎:東漢時期著名的經學家、文字學家,主要著作有《五經異議》、《說文解字》等。《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據形說義的有系統的字書,對後世影響深遠。 24、《說文解字》:東漢許慎所著,是中國第一部說解字義、字形、字音的字典,并首創了部首檢字法,分540部首,共收字9353個和1163個重文。對 百度文库用户有奖调查 1/10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2)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一、文字部分 1、甲骨文:簡稱甲文,指近代以來發現的商周時期寫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也叫貞卜文字、殷墟書契等。 2、金文:商周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鐘鼎文、青銅銘文等。 3、大篆:指春秋戰國時期流行于秦國一帶的文字,也叫籀文。廣義的大篆還包括商周時期的甲骨文、金文等。 4、小篆:指秦統一六國後,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國文字而確立的秦國官方文字,也稱秦篆。 5、籀文:舊說是周宣王時太史籀所著《史籀篇》中的文字,現在一般認為是指春秋戰國時期流行於秦國的大篆。 6、古文:文字學上主要指戰國時期流行於東方各諸侯國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 7、奇字:戰國時期六國古文的一種別體,可能是對戰國時流行于六國的文字加以變異而來的。 8、今文:文字學上特指漢代流行的隸書。 9、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戰國古文等。 10、今文字:指漢代隸書以後的文字,包括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 11、隸變:指發生秦漢時期由秦國篆文、六國古文演變為隸書的過程。這一過程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12、隸定:指用隸書(後來也包括楷書)轉寫戰國以前古文字的過程。

13、小學:原指古代的初等教育機構,後來又指傳統的語言文字學,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等。 14、六書:指中國古代分析漢字構造的六種方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一般認為后兩種是用字方法。 15、四體二用:四體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四種造字方法,二用指轉注、假借兩種用字方法。 16、初文:文字學上指反映一個字造字本義的初始寫法,如“止”是“趾”的初文,“采”是“採”的初文。 17、本字:指表示本義的字,與“借字”相對。 18、通假:古代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也叫“通借”、“古音通假”。 19、通假字:用來代替某種意義的本字的音同音近的字,也叫“借字”。 20、古今字:歷史上先後產生的表示某一相同意義的字,先產生的叫“古字”,后產生的叫“今字”。 21、異體字:完全同音同義,只有字形不同的字,也叫重文。 22、重文:即現在所說的“異體字”。《說文解字》中指與小篆相對的“古文”、“籀文”等異體字。 23、許慎:東漢時期著名的經學家、文字學家,主要著作有《五經異議》、《說文解字》等。《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據形說義的有系統的字書,對後世影響深遠。 24、《說文解字》:東漢許慎所著,是中國第一部說解字義、字形、字音的字典,并首創了部首檢字法,分540部首,共收字9353個和1163個重文。對百度文库用户有奖调查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明。如:根,音跟。 2、反切: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去取声母, 下字韵母和声调。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为词素组成,其中一 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外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意: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意引申出来的,即从本意发展出来的意义。如:向的引申义是朝着、对着, (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俊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邂 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问解字》认为汉子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 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合成,把他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声附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木。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务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 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 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 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10、简繁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 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如礼禮、气氣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如后後、适適、征征、余餘. 11、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 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如“董狐,古之良史也”。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一般用“是”。

古代汉语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2、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现代汉语中“珍珠”,“微妙”在先秦是双声。 3、叠韵:两个字的韵母相同,韵头不同也可以,如现代汉语中“光芒”。 4、疏: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唐代孔颖达等正义。传指阐明经义,笺指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 5、平水韵: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平水刘渊,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后人渐为106韵,被成为平水韵,一般叫“诗韵”。 6、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 7、黏: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失黏:诗歌中不合乎黏的规则的现象。 8、对: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类型的。也就是对句的平仄对立。失对:诗歌中不合乎对的规则的现象。 9、孤平:诗歌中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是律诗的大忌。 10、拗句:不依照一般的平仄的句子,即该用平声的未用平声,该用仄声的未用仄声。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作拗救。 11、委婉,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外交辞令和谦词属于委婉语。 押韵分为三种: A、句句押韵。 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 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 12、《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13、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 14、郭象注和成玄英注《庄子》。 15、如字,通常表示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有时一个字下注“如字”,又注别的反切或直音,表明这个字在特定的上下文里传统有不同的读法。 16、变文是指行文中在几个意义相同的地方变化用字的一种表达方式。变文大致表现为用词的变文和句法的变文两种情况。 17、互文也称作“互辞”、“互言”、“互文见义”,指的是相对的两句话或并列的两个词组相应位置上的两个词参互言之,文意相备的情况。 18、叠韵:韵部相同。如,孔、洞叠韵,明、朗叠韵,井、型叠韵,答、合叠韵…… 19、对转:元音相同而韵尾的发音部位相同而发音方法不同(无韵尾者与收—k、收—ng 的韵相对转)。有三种:阴阳对转(如之蒸)、阴入(如之职)对转、阳入(如蒸职)对转。 20、旁转:主要元音相近、韵尾相同(无韵尾的韵与无韵尾的韵旁转)。即同一横行的韵为对转。如脂微旁转,真元旁转,幽宵旁转…… 21、阴声韵,也简称阴声,指无韵尾或以元音 [-u][-i] 收尾的韵,如上表中的戈果过韵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互文 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又叫互辞、互参、是一种修辞方法。即上文中含有下文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出现的词,上下文相互补充、说明,相互阐发、照应。这是为了避免行文单调平板,通过词语相互交错配合使用,使语义相互渗透、相互补足。互文一般出现在诗歌类作品中。从结构上看,互文可分三类:<1> 独句内部见互文。例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城人未还”;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2> 对句构成互文见义,上下两句对立的词语相互提示、补足。例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 特殊结构的互文见义,主要表现在语义上的互相隐含和相互渗透,依据上下文补充若干词语才能表达完整清晰的意义内容。例如,杜甫的《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北朝民歌《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金文 亦称铭文、钟鼎文,乃铸或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始于商末,盛行于西周,记录的内容与当时社会,尤其是王公贵族的活动息息相关,多为祭祀、赐命、征伐、围猎及契约之事。一般以周宣王在位时铸造的毛公鼎文为代表。由于商周盛行青铜器,而青铜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因其刻在金器、大钟上,故称之金文,亦因得“钟鼎文”之名。 3、避讳 古代君王或尊亲为了显示威严,规定人们在说话中避免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直写其名,而以别的字相代替。避讳有两种情况:一是避君讳,例如汉文帝名恒,“恒”改为“常”,“恒山”被改为“常山”;唐太宗李世民,“世”改为“代”或“系”,“民”改为“人”。二是避家讳,例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