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从依法治国到依法治教

从依法治国到依法治教

从依法治国到依法治教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思考

让法治成为人民的信仰、国家的信仰,是法治教育的核心。要实现从法治意识到法治思维、到法治信仰的法治教育目标,全面提高全体人民的法治素质,必须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构建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教育体系。

■秦虹张武升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制度框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法治保障,具有重大的划时代意义。深入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从依法治国到依法治教,真正把会议精神落实到教育事业方方面面的实处,是摆在教育实践工作者和研究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务。

把握《决定》精神

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从依法治国到依法治教,必须首先全面准确地把握全会和依法治国《决定》的精神。

要全面准确把握四中全会的重大意义,全面准确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全面准确把握以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规范体系为内容的“五大体系”,全面准确把握以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为内容的“三个依法”,全面准确把握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为内容的“三个法治”,全面准确把握以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为内容的“五大原则”,等等。只有全面准确把握好全会和《决定》精神,才能自觉有效地把依法治国的理念、思想、精神、要求,全面、扎实地贯彻到教育改革发展的方方面面,实现依法治教。而依法治教就是依法治国在教育领域的最好贯彻和体现。尤其是四中全会和《决定》提出的新观点、新举措,例如依宪治国、拓宽人民参与立法的途径、重大决策终身负责、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把法治建设纳入政绩考核等,内涵深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对教育领域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加快教育法治建设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从依法治国到依法治教,必须加快教育法治建设。加快教育法治建设包括建立完备的教育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教育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教育法治

监督体系、有力的教育法治保障体系等;包括各级教育部门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包括各级各类学校依法办学、依法治校,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法治轨道,使任何改革发展有法律依据,获得法律保障。

教育是涉及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关系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长和发展的神圣事业,只有坚持依法治教,才能使教育改革发展走上合乎教育规律、合乎国家和人民需要的、科学有效的道路。

关于依法治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强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法规,根据需要,修订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制定考试、学校、终身学习、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等法律,这些目标要求正在逐步落实,为依法治教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特别是有关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的要求,为贯彻四中全会的有关精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应该与推进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紧密结合起来,在推进依法治教过程中,实现教育改革发展的伟大目标。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从依法治国到依法治教,必须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教育既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有力途径和手段,又是依法治国建设的重要方面。教育改革发展的方方面面涉及法律问题,例如教育公平问题、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问题、考试招生制度问题、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以及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关系问题等,这些问题既涉及各种教育法律法规问题,需要用法治思维和方法解决,同时又制约着社会法治进程的全面推进。所以,教育必须全面加快推进综合改革,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教育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在依法治国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近些年来,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过程中,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拓展、推进,特别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包括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学校章程等,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毋庸置疑,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存在着进展不快、成效不大的问题,例如义务教育不均衡,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接不紧密,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不高,继续教育体系不健全、不完备,办学体制开放性、多元性不足,尤其是民办教育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等,原因可能与教育综合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阶段,不可急于冒进有关,更与对这些问题涉及的法治研究和实践不够直接相关。面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形势、新要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教育的任务显得格外迫切。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以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加快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教育的过程中,为建设法治国家做贡献。

加强法治教育

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从依法治国到依法治教,必须加强法治教育。加强法制教育,全社会

有责,但教育具有最直接、最集中,最系统、最有效的作用,在加强法治教育中扮演着无可比拟的

重要角色。一方面是对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的法治教育,培养现代法治人才。教育工作者必须率先

垂范,以身作则,做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表率,这样才能肩负起培养合格法治人才的重任。坚持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导向,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建设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涉外法治人才

队伍。另一方面是对全体人民的法治教育,提高全体人民的法治素质。在这一方面,教育同样肩负

重要职责。全体人民法治素质的提高,既能为建设法治国家奠定基础,更能为建设法治教育创造环

境条件。

进行法治教育,要从培养法治意识开始。法治意识是对法律法规和法治制度等的理性认识和把握,是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行为动力。培养法治意识,一方面靠学习,一方面靠行动锻炼,做到知行结合。为此,学校教育要与社会法治机构协同合作,共同做好法治教育与宣传。进行法治教育,要把培养法治思维作为重点。法治思维是一种运用法治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如果说法治意识使人有观念、有动机,自觉想到用法治来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话,那么法治思维使人有方法、有能力做到用法治解决和处理问题。法治思维是在法治意识基础上形成的,而一旦法治思维形成,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行为就有了全面实现的理性基础。进行法治教育,要把法治信仰作为核心。四中全会强调“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也就是真正树立起法治信仰。《韩非子》曰:“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这就是强调法治信仰。信仰是相信和敬仰的结合体,是法治精神的最高境界。相信法治,就能做到解决、处理问题一心一意依靠法治,而不是企求别的路径和方法,表现出了对法治的坚定信任;敬仰法治,就能做到对法治的敬畏、向往,不惜代价坚持、维护、保护法治,在法律面前不敢碰“高压线”、不敢越“底线”。这是对人的法治思想和行为的最高指挥棒。因此,让法治成为人民的信仰、国家的信仰,是法治教育的核心。要实现从法治意识到法治思维、再到法治信仰的法治教育目标,全面提高全体人民的法治素质,必须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中纳入法治教育的内容,构建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法治机构共同参与的全面的法治教育体系。(秦虹系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武升系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刘希平同志在2015年全省教育系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节选)刘希平指出,改革一直是浙江教育工作的主旋律,去年我省能为国家选中进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重要原因就是前期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维护招生考试公平创造了良好工作基础。改革永远不能停步,今年要继续坚持问题导向,着眼于在浙江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进一步深入推进各项教育改革。有计划地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重点做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各项启动工作,组织好高职院校提前招生、9类职业技能统一考试和首次新高考选考、学业水平考试工作,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完善中考招生制度,把特长生招生严格纳入升学考试,做到中考成绩在录取中所占权重不低于30%,招生计划控制在总招生数的5%以内。把选择性教育思想向中小学校延伸。完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重点是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和学校发展性评价制度,切实增强每个学生的进取自信心、每所学校的发展自信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坚持记实、民主、公开原则,做到客观真实、公开透明,探索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考试招生的更紧密挂钩。学校发展性评价要引进“增值评价”方法,重在考核学校在促进不同情况学生进步方面的努力程度和实绩。

二、突出加强管理。管理是发展进步的基础,也是最基本的日常工作。这几年,我们狠抓了减轻中小学过重课业负担、治理择校乱收费、放慢小学低年段教学进度等工作,有效规范了教学秩序和办学秩序。但管理薄弱在各级各类学校中仍比较普遍地存在,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问题还比较突出。在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的今天,我们应把加强学校管理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贯彻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浙江,加强校园管理,我们应着力抓好学校章程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两大切入点。

以章程建设为切入点,深入推进依法治校。全面布置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章程建设,争取年内公办普通高校基本实现“一校一章程”,三分之一公办中小学校完成章程制定。从目前社会现实出发,章程制定首先重点规范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制度,同时积极创造条件,从规范教育部门与学校关系入手,先易后难,逐步明晰和规范学校与政府的关系。认真完善和落实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依法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切实把下放给学校的权力下放到位,防止“明放暗不放”;同时改进事中事后监督管理,确保监督不脱节。

以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全面推进校园管理。去年,我们已分别就加强高校和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作出部署,广泛开展了传承校训、传唱校歌等活动。今年要深入落实各项要求,全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近期把建设重点放在环境文化上。围绕建设“美丽校园”,加强教室、图书暨阅览室、寝室、实验室、食堂的环境文化建设。建设校园文化绝非大兴土木,也不是要搞远离师生的“高大上”,而是要着眼于日常的教书育人,充分发挥师生的建设主体作用,动员和引导师生广泛参与,用自己的创意作品和教与学成果,设计装点周围环境,多形式展示学生的风采、教师的追求、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理想。环境文化建设已有良好基础的学校,进一步推进课堂课程文化、社团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积极打造“快乐校园”。各地要重点帮助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规划建设校园文化环境。

坚持不懈地推进大学生文明寝室创建活动,立足学生自我管理和服务,增强文化内涵,做到日日有整理、月月有评比。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继续解决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坚持不懈地推进中小学减负工作,发挥社会监督和教育督导的作用,上下合力,内外结合,推动“六个严格”、“六项制度”减负要求的实现。巩固治理择校乱收费成果,去年全省已有88个县(市、区)宣布实现义务教育公办学校“零择校”,今年要切实做到全省各县(市、区)一个不漏地实现“零择校”。

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是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普遍要求,也是教育的永恒主题。首先是立德树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这是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最大政治。各级各类教育都要认真研究加强德育,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着力解决重视不够、针对性不强、“两张皮”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实。切实落实每一门学科、每一位教师的德育责任,尤其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的责任,各类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都要增加德育教学内容。完善教材,改进教法,全面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突出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等主题。深入开展法治教育,充实各级各类教育中的法治课程,探索在小学开设“法治常识”课程,在中学开设“法治知识”课程,在大学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公共课程。重视对学生进行远离毒品和防范艾滋病的教育。全面提升体育美育水平,既要确保开齐开足课程,又要努力提高课程活动质量。继续搞好各类体育联赛和艺术展演活动。全面启动中小学游泳联赛。扩大中小学足球联赛参与范围,把校园足球生动活泼地全面开展起来。从今年起,不仅向社会公布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还要公布高校各类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尝试公布学生艺术素养状况。今年要有计划地展开我省承办的2017年全国第十三届学生运动会相关筹备工作,并以此大力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创新教学,着力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教师教的积极性。完善充实教材,增加教材的时代性、地方性,推动教师做好教材二次开发,及时更新讲义内容。加强实践教学指导,切实改变实践教学“放羊”的局面。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积极推广开设劳动实践课程,鼓励和组织学生走进农村、走进企业、走进军营,体验生活,参加劳动,亲近群众。丰富教学形式和方式,探索长短课、大小班、多学期制,鼓励推广分层教学。去年,我们已布置部分农村自然小班学校开展小班化教学试点,要深入组织试点,形成经验,扩大推广。鼓励城镇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小班化教学。加强对幼儿教育的指导,坚持游戏为主,扭转小教化倾向。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优化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调整,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企业密切融合,全面开展工学交替式教学,探索建立现代学徒制。巩固特殊教育成果,积极

推动残疾人教育向学前教育尤其是职业型高中段教育延伸。推动乡镇成校标准化建设,提升乡镇成校综合服务能力。依托电大系统,启动建设学分银行。广泛开展社会培训,大力推进扫盲教育和家政服务类人才培养培训,争取如期实现我省文盲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

四、切实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这些年,我省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去年中小学医务室、心理咨询室设置和人防、物防、技防配备实现了全覆盖。安全管理贵在持之以恒,重在“细和实”。努力提升人防技防物防水平,尤其是要加强对安保人员的全员培训。充分发挥学校医务室、心理咨询室在维护学生身心健康中的作用。这几年一些地区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应全面建立检测制度,切实加强对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和积极干预。继续抓好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火灾事故、防校舍倒塌和群体性踩踏事故以及食品安全等工作。切实落实校车安全管理各项规定。努力把“学生安全千万家”暑期教师家访活动做扎实。积极推动学校创造条件开设游泳培训、卫生急救、逃生和反恐演练等课程。还要高度重视校舍环境保护问题,增强环保意识,学校布局应加强环境评估,新建学校或新装修校舍选材要注意环保,留足通风期。加强重大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建设。发挥各级新闻发言人和教育微博、微信作用,主动沟通,及时回应社会各类重大关切和质疑。

五、深入抓好教师队伍建设。这是新时期解决读好书问题,加快建设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认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要求,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深入落实去年我们制定的中小学教师和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两个指导性意见。一方面,弘扬正气,多形式宣传广大教师悉心育人的良好品格,尤其是及时发现和宣传各类优秀教师可歌可泣的典型事迹,对内激励教师奋发努力,对外进一步塑造广大教师的崇高形象。另一方面,狠刹歪风邪气,重拳治理学术不端、向家长索要钱物、伤害学生身心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制止有偿补课等师德失范现象。严格教师资格注册制度,对违反师德要求的教师予以暂缓注册或不予注册,对严重违反师德或违法违纪的教师坚决予以清退。

提升教师培养培训水平。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支持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更多地通过“三位一体”方法选择招录适合师范教育要求的学生。适应中小学教学改革,调整优化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协调各地帮助师范院校落实教师发展学校布点。鼓励地方和师范院校合作扩大培养小学全科教师。探索更有效的中职教师培养途径,建立新招中职教师入岗前先用一年时间参加师范教育培训和到企业跟班实习制度。进一步改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工作。完善培训

机构、培训项目优胜劣汰机制,着力提高培训质量。减少各级各类统一培训,切实落实教师的培训选择权。科学安排,学校支持,努力减少工学矛盾。加强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各个高校都要全面建立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

做好教师岗位设置和职称评聘工作。落实扩大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比例的政策;指导各地各高校统筹制订教师职称评聘中长期规划,并通过“退二进一”、能上能下等办法,逐步化解一些高校高级职称比例偏紧的矛盾。落实国家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要求,有效解决师资总体偏紧和一些地方滥用占用教师编制的问题。巩固清理规范代课教师成果,杜绝出现聘用1年以上代课教师现象。严格招聘管理,加强组织培训,基本解决幼儿教师持证率过低问题。稳妥推进省属高校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督促各地建立“农村特岗教师津贴”制度,进一步增加偏远地区学校的吸引力。研究完善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增强激励机制,工资增量更多地向教学任务重、教学工作做得好的一线教师倾斜。积极主动做好争取工作,努力提高幼儿教师尤其是非在编幼儿教师收入水平。

六、继续为师生办好一批实事。这些年,我们每年都推出一批实事项目,帮助师生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和困难。今年确定安排10项实事项目。1.把义务教育公办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分别提高40元,把农村中小学爱心营养餐资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天5元。2.完成薄弱学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项目250个,把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比例提高到80%以上。3. 促使中小学食堂全面实现标准化管理。

4.推动90%以上公办高校图书馆中的阅览室、自修室配备安装冷暖空调。

5.在50%以上义务教育农村寄宿制学校配备设置学生热水沐浴设施。

6.把中小学校塑胶运动跑道建成率提高至75%。

7.在90%中小学校建成加热保温饮水设施。

8.资助1000所农村中小学校建设8000套学生数字学习系统,资助50所普通高中装备创新实验室。

9.资助欠发达地区30所中小学校每校聘请1名外籍教师任教,资助150名高校教师赴境外进行访学,资助50名中小学名师名校长赴海外研修,资助120名本科生赴境外高校修学。

10.完成杭州祥符桥省高校人才公共租赁房项目主体工程建设,启动并完成下沙省高校人才公共租赁房前期工作。这些实事项目涉及的都是师生利益的事,许多是师生迫切需要的事,尽管有些项目实施起来困难不少,但我们一定要逐一办成办好,为广大师生送去实实在在的关心和帮助。经过前一个阶段摸底排查,当前,有些地区农村寄宿制学生和留守儿童生活比较艰苦,我们各地应多形式研究些办法,努力帮助他们切实改善生活条件。

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当前,还非常有必要强调抓好提升教育理念、培养务实作风两项工作。理念犹如航海中的罗盘,理念正确,选择的方向才会正确。理念出现偏差,发展方向就会出现偏差,而且越努力,方向偏差越大。关于这一点,我们既可以举出许多正面例子,也可以举出不少反面例子。

这些年,我们之所以能比较好地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课程改革,就是因为我们大家比较好地主张和秉持了选择性教育思想。相反,为什么总解决不好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问题,这与我们及全社会教育理念存在严重偏差直接相关。分数至上,升学至上的思想影响太大了!为了分数和升学,学生的健康和快乐常常被牺牲了,有个性的发展、持久性的发展常常被忽视甚至放弃了。理念一致,大家的思想和行动才会真正一致。否则,口惠而实不至,同床异梦,各打各的小九九,素质教育是无法真正推进的。今年,我们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都应该着力多做些提升教育理念工作,对内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对外宣传先进的教育理念。

务实,是我们一贯倡导的工作态度和作风。教育人常常不乏好的想法,也不乏理论,但往往在将想法和理论付诸实践上却变得力有不逮。倡导务实,在教育系统首先应解决力有不逮的问题。应多在研究政策、办法、措施上下功夫。这一条很重要。政策、办法、措施是过河所需的船只和桥梁,过河没有船只和桥梁不行,解决问题,推进工作,不研究政策、办法和措施不行。否则只是空喊,只能在原地打转转。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强化研究政策、办法和措施的意识,努力提高运用政策、办法和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多在抓具体上下功夫。开展工作,最忌讳大而化之,最容易搞一般号召,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抓具体。一具体就深入,再宏观的事业,我们也要努力使它具体化,抓大事先从小事抓起,实现长远目标先从实现眼前目标干起。应多在深入实际上下功夫。政策、办法和措施来自于深入实际,抓具体更需要深入实际。现在深入实际不太容易。必须下大决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