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力机制及影响路径探讨

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力机制及影响路径探讨

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力机制及影响路径探讨
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力机制及影响路径探讨

第36豢第6期V01.36No.6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HENANNORMALUNIVERSITY

2009年11月

NOV.2009

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力机制及影响路径探讨

刘勇

(南开大学泰达学院,天津300071)

摘要:规模报酬递增是影响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力。规模报酬递增主要通过分工和专业化以及集聚和扩散两条路径影响区域空间结构演化。分工和专业化通过影响区域内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乘数效应以及促进要素流动和网络化空问组织影响空问结构。对集聚经济效益的追求则构成了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内在动力,在城市化早期主要表现为大区域的扩散和微观区域的集中,而在城市化晚期,经济发达的地区则表现为大区域的集中和小区域的扩散

关键词:区域空间结构演化;动力机制;路径;规模报酬递增;分工与专业化;集聚与扩散

中图分类号:F06i.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359(2009)06一0060—05

作者简介:刘勇(1973一),男,江西宁都人,南开大学泰达学院物流管理系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物流管理、运输经济、区域经济研究。

一、序言

经济活动空间分布规律和演进机制是现实经济世界中无法回避的两大问题。离开对现实经济空间维度的考察,就不可能完整地理解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产业集聚、区域增长、城市化等现象。

空间本身是一种经济资源,而且是一种稀缺资源,由于空间是固定的,不能通过异地交换来解决局部空间短缺问题,因此,尽可能高效地利用空间资源成为唯一选择。

区域空间结构不是单纯的空间构架,它与资源在空间的配置以及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分布密切相关,在区域经济活动中具有特殊的经济意义。

首先,空间结构通过一定的空间组织形式把分散于地理空间的相关资源和要素联结起来,这样才能够产生诸种经济活动。其次,空间结构能够产生特有的经济效益。诸如,节约经济,即经济活动因选择合适区位、合理调配资源和要素而节约运费、减少相应的劳务支出和管理费用所产生的收益;集聚经济,即因相关集聚活动在空间上合理组合而在技术、市场、劳动力、基础设施、资源和产品利用等方面得以互补、共享所产生的收益;规模经济,即经济活动因区位优势、合理集聚而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由此而引起规模增大所产生的收益。这些经济效益都是依托空|’Hj结构而取得的。

二、有关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研究回顾

(一)经济学对空间结构的解释

经济学对空间结构的研究产生了大量的有价值成果,经济学对空间结构的解释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经济学对空间结构的解释,完全竞争框架下对空间结构的解释以及非完全竞争框架下对空间结构的解释。

亚当?斯密没有直接涉及空间结构,但是.在著名的斯密定理中,“分工源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受市场广狭的限制”。“市场广狭”既是一个购买力的概念,也具有市场空间的含义,亚当?斯密提出的分工理论是后来研究空间结构的理论基石和主要的研究内容。大卫?李嘉图对空间结构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基金项目:“985”工程区域经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资助项目收稿日期:2009—05-20

?60?

万方数据

他的“比较优势”理论关注不同区域空间贸易发生的原理,对后来的空间经济和空间结构研究有重要影响。总的说来,古典经济学家并没有系统关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空间结构变化问题,但是,他们也不是对经济活动的空间问题完全视而不见,在解析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时也涉及多方面的空间含义,成为空间经济学的重要思想源头。

空间不可能定理告诉我们,在一个只有有限个区位、消费者和厂商的经济中,假设空间是匀质的,运输是有成本的,消费者的偏好能在当地得到满足,那么不可能存在一个包含跨区域的竞争性均衡[1]。根据空间不可能定理,如果要在阿罗一德布鲁完全竞争框架下解释空间结构,只能假设空间的非均质性。这也是在新经济地理学之前用非均质假设来解释空间问题的理论上的原因。空间非均质性假设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假设,即市场需求的非均匀分布和生产要素的非均匀分布。市场非均匀分布假设在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中得到最集中的体现。生产要素的非均匀分布假设则主要体现在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中【2]。

垄断竞争理论的新发展为空间结构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尤其是D—S模型的建立,使得可以突破阿罗一德布鲁框架,在规模报酬递增的假设下研究空间结构的变化,直接促使了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新经济地理学大致有三类模型:第一类即是本地市场效应模型【3],核心一外围模型n],存在纵向关联的区位模型[5],分别说明了在不同假设条件下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新经济地理学的创新之处在于用一般均衡方法研究了报酬递增条件下空问结构的形成与演化。

从以上回顾可以看出,区域经济学认为空间结构主要体现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产业的集聚,二是区域间的分工和专业化。

(二)对区域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的研究

美国区域经济学家弗里德曼(J.R.Friedman)提出了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理论,他认为按照区域经济的工业化前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成熟阶段——工业化后期以及后工业化时期的演进顺序,区域空间结构相应地呈现出离散型空间结构——集聚型空间结构——扩散型空间结构——均衡型空问结构的演替次序哺j。

陆大道先生提出了点轴式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经济发展极端缓慢的阶段,生产力是均匀分布的;到工业化阶段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于集聚效果因素的作用,生产力地域组织将进一步完善,形成以点一轴为标志的空间结构系统[”。

(三)对区域空间结构演化机制的研究

关于区域空间结构演变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以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为前提,假设规模报酬递增。通过建立模型,模拟区域经济空间现象的产生过程,解释区域经济空间现象的结构,最典型的是新经济地理学的C~P模型。第二种观点是运用系统论研究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如克鲁格曼[83运用复杂性理论来研究区域和空间结构问题,将最初的区域经济空间分异归于一种历史偶然,初始的优势因“路径依赖”而被放大,从而产生历史锁定效应。第三种观点是通过地域分工来解释空间结构形成与演变。如制度学派将新制度经济学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交易成本概念引入空间分析.把企业间的交易活动看成一个生产系统,形成了自己的新工业区位理论,即CWS(CoaseWillamsonScottModel)模式L9]。

从前面关于空问结构演化的文献回顾可以看出,无沦是弗里德曼的四阶段演化还是陆大道的点一轴空间结构演化,都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不同区域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的演化,另一个是产业的集聚和扩散。本文主要从这两方面来研究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力机制。

三、规模报酬递增: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力

规模报酬递增问题是解开经济活动空间分布和演进之谜的关键。实际上,区域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中与空间结构有关的理论都富有思想性和实践价值。按克鲁格曼的分类,空间结构有关的理论可以分为五个传统【l…:德国几何学、社会物理学、累积因果关系、当地外部经济、地租和土地利用。这五大传统中前四个都是“认识同一事物的不同方法”。克鲁格曼的“同一事物”正是规模经济。但是,由于无法使规模经济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相容,空间问题始终无法融入主流经济学。因此,克鲁格曼指出:“在讨论地理学时,哪怕仅仅是为了让讨论稍微合理些,我们也必须以某种方式考虑规模收益递增的作用。舡10]

新兴古典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文献认为。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源于报酬递增,克鲁格曼指出:“这种生产在地理上的集中是某种收益递增的普遍影响的明证。”因此,任何一个完整的空间模型都必须首

?6】?

万方数据

先阐释报酬递增的来源和性质,进而厘清报酬递增与经济活动空间聚散的关系。

规模报酬递增主要通过两种路径影响空间结构演化。

(一)报酬递增与分工演进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基本观点认为,经济增长是分工演进导致报酬递增产生的结果,而经济发展的各个侧面,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高度化及企业组织结构、产权制度的变迁等都是分工演进的必然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进是分工发展在空间维度上的展开。对于分工演进、报酬递增和空间集中,“杨小凯一赖斯”模型从交易的角度对此进行了解释。在该模型中,分工演进会导致分工网络效应显现,经济体报酬递增性质日益明显,但是用分工网络来组织经济亦有成本,由于分工网络中所有经济活动都必须经由交易来最终完成,分工网络的运行成本就主要表现为完成各种交易的成本,简称为交易费用。理论上讲,分工规模将被决定在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交易费用这一点。若降低交易费用,分工的边际收益就会大于其成本,分工的规模就会进一步扩张,分工的网络效应就会更加充分地涌现。因此,为了充分利用分工经济,经济活动必然产生降低交易费用的强烈动机,而经济活动的地理集中则是降低交易费用的主要手段。当然集中并不总是导致交易费用下降,交易的地理集中模式节省交易费用,取决于分工水平,分工水平很低的时候交易的地理集中不能节省交易费用反而会导致不必要的交易费用。该模型揭示了交易的地理集中降低交易成本从而导致分工网络不断扩大,进而要求经济活动在更大规模上集中的循环累积过程,城市将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城市的层级结构和城乡一元结构也会在这一过程中内生性地出现。因此,城市化就是通过分工演进而把扩大的交易网络聚合到一个小区域获得一种特殊的经济效应。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动力来自交易效率的提高。“杨小凯一赖斯”模型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区域空问结构演进模型,该模型实际上只讨论了交易的地理集中问题,它把城市简单地看作交易地理集中的场所,把城市的层级结构看作交易费用与分工网络效应之间权衡的结果。

(二)报酬递增与产业集聚、扩散

新经济地理学从规模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假设出发,认为外部规模经济和运输成本的相互作用是解释区域产业集聚和区域核心~边缘形成的关?62?键。在新经济地理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模型之一,中心一外围的经济地域结构中,外围地区的租金和工资水平相对要低于中心地区,由此,当其他条件假定不变时,经济活动在外围地区进行可以降低产品费用,获得比中心地区较高的利润。然而,在规模经济条件下,当收入递增对生产活动发挥作用时,由于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原材料、零配件等的购入以及所生产产品投向市场都需要运输费用,相关经济活动的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相互接近集中生产,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集聚力促使企业为追求空间集聚效益而不断集中。至于具体的集聚区位的形成,则具有历史偶然性,偶然历史事件起着决定作用,一个区域一旦产生优势以后,便通过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产生累积效应,形成相关行业的地区集聚,产生区域专业化格局,即“路径依赖”。集聚力不仅存在于一个国家内部各地区之间,而且也存在于各国之间。中心一外围模型围绕着经济活动空间的向心力和离心力,从经济主体行为这一微观基础,研究了两种力量的来源问题。正是消费者对多样性产品的需求、消费者对工业产品的消费偏好、区域间贸易的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了产业的集聚与扩散。中心一边缘模型从更微观的角度展示了向心趋势是如何出现的,从根本上响应了“聚集是聚集经济的结果”这个嘲笑,清晰地解释了运输成本、报酬递增和关联效应对空间集聚的重要作用。报酬递增促使单个生产者集中他们的生产活动;运费因素使其愿意布局于较大市场周围;要素移动意味着生产者迁往一地后会使相关的市场规模增大,从而使得该地更具吸引力。

四、规模报酬递增影响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路径

(一)分工与专业化对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

1.通过对区域内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影响区域空间结构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内的城市都会根据自己在劳动空间分工中所处的地位,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并吸引相关的企业前来投资。分工首先会影响到城市的产业演进和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加速进而会影响到城市化进程,从而促使城市空间结构不断发生变化。

城市化和郊区化是转型期中国都市空间变化的双重引擎。不同的城市空间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等大都存在差异,在劳动空间分工中的地位也尽不同,三次产业尤其是工业和第三产业在空间上不断

万方数据

调整其分布,推动了城市化和郊区化进程。

2.通过乘数效应带动空间结构演化

具有相对优势的区域在分工中的发展,可以通过区位因素在空间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乘数效应,带动周围区域相关活动的发展。区域间的这种相互作用遵循“距离衰减规律”,即相互作用的强度会随距离增加而减小。

两个存在差异的城市之间,相对发达的区域的某些内部性因素向区外的扩散和辐射,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改造那些相对落后的区域外部性,对这些区域经济发展的内部机制产生积极影响,并引发一系列的波及效应,使区域外部性的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不仅推动了外部区域的经济发展,而且也推动了区域自身的经济发展。

同时,从区域问的这种相互作用中可以看出,区域间可以通过相互传递使不发达地区外部性内部化,同时使发达地区内部性外部化,从而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因为对发达区域而言,它的内部性因素向区外的辐射和扩展,既在一定范围内改造了区域外部性,又开拓了本区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在一定层次和一定程度上使区域的外部性和内部性都发生了蠕变,从而实现了区域内部性的外部化。对不发达地区来说,这种区域传递主要是相对发达地区的外部性因素向区域内的渗透式波及,在一定层次和一定程度上使区域内部性发生蠕变,从而实现了区域外部性的内部化。

3.合理的区域分工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区际自由流动

要素的空间流动带有明显的增值倾向,它对区域分工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素流动也是区域问实现分工利益的基础和动力。同时,分工格局形成后,又会使得要素流在空间经济方面所具有的各种“放大效应”得到更好的发挥。要素流的这种效应对区域空间结构而言,既可以促进趋同,也可以促进趋异。

技术创新及其区际流动(知识溢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技术创新在空间的扩散会导致创新源地和被扩散地同时受益和效益增值。对一个区域而言,它的技术进步不仅取决于区域自身的创新能力,而且还在于接受其他区域创新技术的传播。当一个区域自身创新能力有限时,接受其他区域创新技术传播就对区域利益增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技术的区际转移有助于消除本区域与其他城市之间的技术差距,使整个区域在较高起点上通过掌握创新技术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技术创新及其转移和扩散是区域经济活力之源。

4.分工经济的网络化空间组织影响空间结构

随着产业内分工的发展,“价值链”概念被引入产业组织研究,“价值链”描述一个最终产品或服务在满足客户价值过程中的一系列行为。若干个企业将分别处于价值链条的不同片段。在价值链的不同链段上,生产活动的增值程度不同,因此不同链段上的企业会在空间上分离,寻求适宜的区位。由此,一个产业中的不同价值链段上的企业存在着不一样的空间区位偏好。同时,由于某些价值链段具有类似的生产要素需求,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必须依靠空间上的临近来获得,因此它们具有较强的空间依存度。

由此,空间分工演进的趋势是:(1)在较微观的空间区位上获得越来越高的专业化水平,承担一个最终产品的更为细化的专业化环节;(2)在中观的空间区域中形成特定的产业集群,其成员企业包括上游的原材料、机械设备、零部件和生产服务等投入供应商,下游的销售商及其客户网络,侧面延伸到互补产品的制造商、基础设施供应商等,更包括行业协会、金融部门与科研、教育培训机构等这样的知识信息生产机构;(3)在更大的区域空间中形成较为完整的地方化生产网络或地方生产系统,这个区域向外部市场输出的主要是最终产品,而这些最终消费产品的生产又是由区域内不同空间区位的专业化企业协作完成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价值链段会不断延伸和细分,一些能产生更高价值增值的链段会在大城市产生,同时随着分工与交易网络在空间的进一步扩展,一些价值链段又被离散出去,那些邻近的中小城市因为邻近,更容易接受这些离散链段或享受大城市新增链段的好处,随着区域分工的一体化演迸,区域内的原先不连续的集聚空间将出现连续的趋势。

(二)集聚、扩散与区域空闽结构演化的影响

所谓的扩散是指社会经济因素从源地向外进行空间传播或转移的过程。空间扩散一般有三种形式: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和非等级扩散。前两种扩散方式属于均衡扩散的范畴,而第三种则属于非均衡扩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以及交通、通信技术的有力支撑,社会经济要素的扩展呈现越来越显著的非等级扩散的特征。

集聚和扩散是社会经济要素在其空间分布动态过程中所呈现的对立统一过程,往往在集聚过程中有扩散,在扩散过程中有集聚,其主要倾向因时因地

?63?

万方数据

而异,并随一定条件的变化而相互转化。而且在集聚和扩散过程中要素组成以及其所引起的相应效果呈现出多样化。

要准确地对区域空间结构的集聚和扩散状态进行描述,必须从其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不同层面进行考察。

区域的发展是与城市化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在城市化早期,社会经济要素总体表现为大区域的分散和微观区域(城市)的集中;而到了城市化晚期,则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又表现出大区域的集中和小区域的扩散。

在城市化早期,城市形成后,集聚对城市搴间的扩张起主导作用,其扩展特征一是城市扩展的相对独立性,城市问的联系微弱,二是扩展方向的不稳定性。此时期,集聚和扩散效应从宏观上看,产业向少数几个点(城市)扩展,但是,从微观上看,则为产业围绕增长中心向外围扩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随着扩展距离的延伸,同心圆膨胀的边际效益下降,沿交通线的扩展成为这一时期的主导,城市扩展表现出明确的空间指向,中心城市已被扩展轴联系在一起。区域空间轴向扩展到一定程度。大中城市数量增加。此时城市的空间扩展既受自身向心力和离心力作用支配,也受区域城市影响力的制约。在向心发展过程中,城市间的吸引范围不断袭夺、削弱或加强。区域内部的联系进一步密切,位移扩展和跳跃式扩展并存。两个或多个都市之间由于引力加强和影响空间的邻近,会出现互为影响区、互为空间环境的局面,即形成了城市群。大都市沿交通走廊的扩展使它们进一步聚合,同时新生的次级交通走廊也成为城市群扩展的短轴方向,波及城市化发展的低谷区形成交互式的扩展局势。在此时期,集聚扩散效应从宏观上看,产业和社会经济要素从外围地区向城市群地区集聚,但是从微观上看,则表现为产业和社会经济要素从城市向外扩散的过程。

[1]StarrettD.Marketallocationsoflocaotionchoiceinamodelwithfreemobility,inJacques-FrancoisThisseKennethJ.But-

ton,PeterNijkamp。LocationTheory,Chehenham:Brookfield[M].1996.141—157.

[2]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E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512—523.

[3]Brakman,S.,H.GarretsenandC.Marrewijk.AnIntroductiontOGeographyEconomics.TradeLocationandGrowth[M],CambrigeUniversityPress。2001.323—325.

[43藤田昌久,等.空间经济学[M].梁绮,泽.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2—90.

[5]VenablesA.J.EquilibriumLocationofVerticallyLinkedIndustries.International口]。EconomicReviewl996,(37).341--359.[6]张秀生.区域经济理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87—190.

[73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8]Krugman.P.TheSelforgnizingEconomy[M].Cambridge,Massachusetts:BlackweUPublishers:TheMITPress,1996.ii0—115.

[9]Seott,A.J.(1985):Locationprocessesurbanization,andterritorialdevelopment:anexploratoryessay,EnvironmentandPlanning[J].V01.17.479—501.

[103保罗?克鲁格曼.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M].蔡荣,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8.

[11]张京祥.城镇群体空间组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58.

Theanalysisofmechanismsandpaths

whichinfluencetheevolvementofregionalspacestructure

I。IUYong

(NankaiUniversity,Tianjin300071,China)

Abstract:Theincreasereturnofscaleismajormechanismswhichinfluencetheevolvementofregionalspacestructure.thedivisionoflaborandagglomerationaretWOmajorpathsthroughwhichtheincreasereturnofscalesinfluencetheevolvementofregionalspacestructure.Thedivisionoflaborandspecializationinfluencetheregionalspacestructurethroughinfluencingthe

urbanspacestructureevolution,multipliereffect,promotingtheflowoffactorsandnetworkorganizations.Thepursuitof

ag—glomerationefficiencyconstitutestheinnerdriveofevolutionofregionalspacestructure.Bigdistrictproliferatesandmicro-re—gionagglomeratesintheearlyperiodofurbanization,andbigdistrictagglomeratesandmicro-regionproliferatesinthelateperi—odofurbanization.

Keywords:theevolvementofregionalspacestructure;mechanisms;path;theincreasereturnofscale:thedivisionofla—bor[责任编辑张家鹿]?64?

万方数据

江曼琦:聚集效应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

聚集效应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 江曼琦 聚集效应是由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所形成的聚集经济与聚集不经济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聚集经济一般是指因社会经济活动及相关要素的空间集中而引起的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及由此而产生的成本节约、收入或效用增加。与聚集经济相对应,聚集不经济是指社会经济活动及其相关要素空间集中所引起的费用增加或收入、效用损失。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各种物质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它既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自然条件在空间上的投影,也是城市经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聚集效应对城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城市各种经济要素、经济活动的相关性与结构性产生的重要机制。从宏观角度分析,聚集效应是城市形成、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依据。从微观上分析,由于聚集效应的形成和变动是由微观主体(居民、厂商)和其他有关的社会经济要素在城市地区空间配置所决定的,城市空间结构是各种要素聚集与配置的空间表现。因此,聚集经济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变紧密相关。 1.聚集效应作用下的城市地域分化和组合 城市空间结构的两大基本特征之一是其均质性,即城市的各种功能成组、成团的分布。在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企业和个人不断向城市集中。由于聚集经济利益的存在,厂商、居民的不同聚集组合,在同样的技术和收入约束下,可以获得更高的产出,从而单位产品的成本也就相应降低,利润随之提高,消费者可以获得更多的效用。结果,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的厂商和追求最高效用的居民,为了获得分工与专业化利益、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利益而聚集到不同的位置,形成不同的聚集体。反之,在厂商和居民相互干扰的情况下,厂商和居民的经济效益和效用低下,则会产生排斥力,促使空间的分离。因此,由聚集经济所形成的吸引力与聚集不经济所引起的排斥力,促使城市地域内部土地利用结构分化。 在土地利用的分化过程中,规模聚集值较高,前向、后向联系较大的行业的聚集可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的作用,由此形成以大型企业为主、均质度高、专业化极强的聚集区。多种多样工厂的聚集,区位上的比邻可以节约运输成本,并为大规模生产服务设施的建立提供了条件。特别是当具有互补性的经济活动趋于集中时,多样化的经济活动之间所存在的互补性可能会产生一种“大数定律”的经济性,减弱社会经济活动波动的损失,这是综合性工业区形成的重要原因。相同收入的居民需求的相似,使得居民的分类集聚可以获得较高的专业化利益,有利于共享各种公共福利设施;商业的多样化集聚为消费者节省了选择商品的时间,提高了效用水平,由此形成综合商业区;同类商业的聚集为消费者节省了交易费用,增加了消费者同一地选择同类商品的机会,这就形成了城市中通常所见的各种专业街(区)。 居民和厂商为了使聚集效应最大化,形成了各种类型的聚集体,同时聚集体之间也会为了获得聚集效应而相互聚集形成更高层次的聚集体。在各聚集体之间,商业通过为居民提供及时服务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居住区与商业区的组合关系被控制在由不同等级的商业中心所形成的结节地域的系统中;而居住区与工业区的组合关系,实际上是劳动力与就业的关系,居住区与工业区的接近,可以方便居民的上下班,为企业提供丰富的劳动力市场。零售业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重要渠道。对于消费者来说是购物和娱乐的场所,而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则是提供商品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地。结果,居住区与工业区、居住区与商业区、工业区与商业区等城市的各种用地,为了各自的利益需要自然地聚集成一个整体,使偶然的个体区位选择变成群体的整体现象。 2.聚集效应下城市用地规模 随着城市聚集规模的扩大,城市聚集要素的供求状况发生变化,要素因竞争所造成的稀缺性增加,而生产要素的价格固然与其成本有关,但其高低还取决于供求状况。这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69

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预测

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预测 邓悦1 , 王铮1 ,2 , 熊云波1 , 王凌云1 , 吴健平1 , 宋秀坤1 (1.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动态过程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 ; 2.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北京100080) 摘要:该文研究了浦东开发以来上海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演变。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电 子地图、统计数据和遥感图象,对上海市的人口重心、商业重心进行计算,以考察上海市城市空 间结构的演变。并利用马尔可夫链和神经网络两种方法预测了上海市中心城区2002 年和2005 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关键词:上海市; 空间结构; 预测 引言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的分布形式[1 ] 。依据地理学的观点,可以按城市 的外部(p hysical) 形态和人文(human) 形态来考察[1 ] 。从外部形态来看,城市的空间结构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的结构和空间分布形态,这是城市空间结构领域内的研究热点[2 ] ,因为数据容易获得,容易描述。而城市的人文形态空间结构常常被忽视,包括城市人口分布的空间结构、城市经济的空间结构等,虽然偶尔有文献提到这方面,但是也仅仅是定性描述,缺乏定量计算[3 ] 。将城市空间结构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形态联系起来,进行动态研究的文献就更少了,华楠,江景波对城市土地动态利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4 ] ,但是仅限于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并未涉及空间分布。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城市空间结构领域学者研究的重要客体。改革 开放以来上海发展迅速,城市的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土地利用上表现尤其明显, 预测这种变化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近来,吴建平,梅安新等利用航空遥感图像对上海市城市土地利用状况作了基础性研究[5 ] ,为深入探索提供了依据。吴志强(2000) [6 ]对上海市的城 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房国坤等(2000) [7 ]对城市扩张对环境的影响作了可喜的工作。这些文章对上海市土地空间结构的定量研究打开了良好的局面,但出发点大都限于土地利用。 有关上海城市人文形态空间结构的定量研究则少之又少,影响了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的平衡发展,在这少量的研究中有张善余对上海市人口分布势态的定性研究。[8 ] 本文根据上海市土地利用遥感航片、商业数据和人口指标,研究了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外部形态和人文形态。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有重点地研究了上海市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 的动态变化,并对城市中心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分布状况进行了预测。本文之所以将这两个 题材联系起来,是因为考虑到两者都是城市空间结构领域内的重要问题。 本文结构如下:第1 节是上海市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位置的演变;第2 节对上海市土地 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预测。第3 节给出结论。 1 上海市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 1. 1 算法 首先需要说明重心和中心的区别,中心是指某要素占较大比例或某方面有重要地位的 地区;重心的概念来源于物理学,原指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作用点,引申为某地区某 要素的加权几何重心。形象而言,上海可以有若干个商业中心:南京路、淮海路、四川北路、徐家汇,但商业重心只有一个;同样的,人口中心也可以散落在各个区,但人口重心也只有一个。关于上海市人口中心和商业中心的文章较多,本节则讨论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问题。 本文利用丁金宏(1996) [9 ]发展的人口重心计算模型,并推广到商业重心的计算。数据 采用上海市统计年鉴的人口数据和商业数据,其中浦西的人口数据从1990 年开始至1998 年,商业数据从1995 年开始至1998 年;浦东的人口数据从1994 年到1998 年,商业数据只

浙江省几大城市结构与形态分析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形态研究 一、丽水城市空间结构现状 1、市域范围:丽水市域形成“一心、二群、三带、多点”的城市空间结构。 “一心”:一个中心城市,丽水中心城市,即丽水莲都城区 “二群”:二个城镇群体 ①丽缙青云城镇群:依托由金丽温高速、G330国道、金丽温铁路复合而成的交通廊道, 组织丽水、缙云、青田、云和三县一市以及沿线若干城镇,形成城镇群体。其中缙 云北部城镇群形成一体化发展的城市区域。 ②松遂城镇群:依托丽水至龙游高速公路,组织遂昌县城、松阳县城以及中心城市等 沿线若干城镇形成城镇群体。 “三带”:依托金丽温、龙丽温、丽龙庆三条高速公路形成城市与新兴产业带。 “多点”:景宁、龙泉、庆元在市域西南部分布相对松散,依托县城及重点镇作为各自县(市)域的人口、产业集聚区和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成点状发展。 2、丽水市区城市结构:市区形成“一轴、双城、一区块、三镇、多片多点”的空间结构。 丽水市区城市形态:分散式组团式布局 “一轴”:以穿越莲都区的瓯江河段—大溪形成城市生态、文化、景观绿轴。 “双城”:以大溪为界形成南、北两城,其中北城为丽水老城,是丽水以居住和城市中心为主的功能区,南城是以包括丽水经济开发区为主的产业功能区,是丽水工业化的空间主载体。“多片”:城市周边非建设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水域等,是城市依托的生态空间

“一区块、三镇、多点”:以碧湖、大港头镇为主体的丽水特色农业旅游基地,老竹、双溪等城镇的重点建设,仙渡等村为中心点的村镇体系结构。 3、形成因素:1)市域范围内形成的“一纵、三横、一绕、两线、六通道”的公路网框架 2)农用地及风景名胜区的保护 3)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形地貌 4)丽水市区范围内的自然因素:从城中穿过的瓯江大溪河段与南明山景区 二、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现状 1、绍兴市域城市空间结构:绍兴市域形成“一区、二组、三轴”的空间结构。 “一区”:一个密集区,即绍北城镇密集区,包括越城区、绍兴县、上虞市 “二组”:两大组群,即以诸暨市区为核心的诸暨城镇组群和以嵊州市区、新昌城区为核心的双核结构的嵊新城镇组群 “三轴”:三条发展轴,即依托交通主干线的绍北、绍东、绍西的三条城镇发展轴 2、绍兴市区城市结构:绍兴市区形成“一心、三片、六组”的城市空间结构 绍兴市区城市形态:分散式布局——组团式布局 “一心”:以镜湖绿心为中心形成的综合性城市新区 “三片”:依托越城、柯桥、袍江形成的文化旅游名城、纺织工贸之城和成产服务新城“六组”:依托城市周边城镇形成的杨钱片区、安奇片区、滨海片区、东部片区、南部片区

区域空间结构演进理论研究综述

区域空间结构演进理论研究综述 赵国锋1,段禄峰2 (1.西京学院西安 710123;2.西安邮电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西安710061) 摘要:“空间”是人类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是任何公共生活形式和权利动作的载体。 经济发展推动区域空间结构的演进与成长。通过对区域空间演进理论的梳理,了解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机制与手段,进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 发展。 关键词:区域;空间;理论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The Review to Evolution Theory of regional Space Structure ZHao Guofeng1, DUAN Lufeng2 (1. XiJing University, Xi’an, 710123 China; 2. Institution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Xi’an Institute of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 Xi’an, 710061 China) Abstract: Space is the place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also the carrier for any form of public life and right movement. Basing on the theory of regional space evolution, we can understand the rule, mechanism and method of regional space structure. The evolution and growth of regional space structure is promoted by economy development. We can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resource, environment by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Key words: region; space; theory 收稿日期:2011-5-21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项目(11JK0053) 作者简介:赵国锋(1975—〕,男,陕西宝鸡人,西京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经济管理,科学技术与经济。

城市的空间结构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服务功能的关系。 2、掌握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主要功能区类型及其区位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3、应用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4、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信息 5、逐步培养分析整理资料,归纳推导出结论,并用口头或书面加以表达的能力 6、运用资料并联系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7、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三、教学难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含义,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方法:资料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CBD 右图是纽约曼哈顿区的景观图。中心商务区(CBD)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和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企业的商务活动和生产活动在空间上逐渐分离,企业的商务活动从工业生产区分化出来,向城市中心地段集聚和迁移而形成的城市功能区。在景观特征上,高楼林立是城市CBD的标识。 尝试探究:你能说出中心商务区建筑高大稠密的原因吗 提示: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城市核心区,地价昂贵,可以用“寸土寸金”来形容。昂贵的地价,加上极为紧张的土地供应,使得建筑物被迫向高处发展,越盖越高,越盖越密。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概念 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及其。 2.主要功能区及特点 (1)中心商 务区 ? ? ? ? ?区位:城市的部位 特点 ?? ? ??交通,通信发达 早晚人口流动量较,人口差异大

(2)商业区 ???????组成: 和各种商场(或超级商场) 特点:交通便捷,人流量大, 高,土地利用 区位:多分布于 或交通干道旁,大城市往往有多个 商业区,中小城市的商业区多在城市 内 (3)住宅区 ? ?? ??? ???地位:城市中最 的用地方式类型?????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多与企业或单位分布区 或 市政 的住宅区 分化:由于 原因,呈现 与 的分化 (4)工业区 ? ????区位??? ??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 的地带 特点:不同程度地存在噪声、空气、固体废弃物和水污染 (5)其他功能区:行政中心区、 、混合功能区、郊区。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 (1)城市规模 ?????????表达方法?????????? 规模决↓定 规模常用 规模表示划分(中国)?????依据: 人口数量四个等级: 城市、大城市、 城市、小城市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关系:一般来讲,城市规模越大,内部功能分化越 ,服务功能越 ;但不等于两者成 。 3.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1)历史原因:早期的功能分区 ,发展成现代城市的某种功能区。 (2)经济原因:由城市中心向外,土地价格逐渐 ,依次形成 、 、 。 (3)社会原因:包括 、生活方式、 。

浙江省嘉兴市地理的空间和地域结构

浙江省嘉兴市地理的空间和地域结构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8题;共74分) 1. (6分) (2014高一下·邢台月考) 工业用地应布置的区位有() A . 沿铁路、公路 B . 沿河或沿海的任何地方 C . 远离交通枢纽 D . 远离河流和居民区 2. (4分) (2019高一下·蒙山月考) 城市中心商务区的特征是() ①高楼林立,地价便宜 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经济活动频繁 ③中心商务区有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的趋向 ④建筑物高大密集,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着明显的分区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②③ D . ③④ 3. (2分) (2017高二下·宁波期末) 实景三维地图是基于实物拍摄、数据抽象采集技术实现的,其形象性、功能性远强于二维电子地图。下图为某城市局部地区三维立体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各功能区可能是() A . ①工业区②商业区③行政区 B . ①工业区②住宅区③文教区 C . ①住宅区②商业区③特殊功能区 D . ①住宅区②商业区③文化休闲区 (2)实景三维地图制作,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 . GIS GPS B . RS GIS C . RS GPS D . 数字地球 4. (2分) (2018高二下·金山期中) 城市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并具有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异,读图可知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城市空间最合理的利用方式分别为()

A . 电影院、厂房、住宅、银行 B . 零售店、电影院、厂房、办公室 C . 批发市场、办公室、住宅、零售店 D . 办公室、零售店、住宅、厂房 5. (6分) (2019高一下·渭南月考) 有关目前世界城市化进程的阐述,正确的是() A . 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 B . 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慢 C . 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小、增长慢 D . 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 6. (4分) (2017高一下·赣州月考) 读市内地租立体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 图中字母a、b、c、d分别代表不同地块的地租,它们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 . a、b、d、c B . a、b、c、d C . b、d、a、c

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分析(知识分析)

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现状问题分析 [摘要] 以重庆主城区为研究区域,根据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的发展与现状,分析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特点,结合重庆地形,经济发展特点,人口分布,政策等方面,了解重庆各主城区功能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高速发展的重庆出现“城市蔓延”现象,城市问题突显;不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制约工业的发展;主城区空间结构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是非农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时还受到地形、交通、政府政策及人们环保意识提高的影响。总体来看,经济发展是城区空间结构变化的主导因素。 关键词: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影响因素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analysis [Abstract] To chongqing city as the research area, according to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chongqing terrain, economic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the policy, understand the city of chongqing func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igh speed development of chongqing appear " urban sprawl" phenomenon, urban problems serious; of the urban space structure unreasonable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the change of the structure of urban space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is the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affected by the terrain, transportation, government policy and the peopl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improve influence. In general,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change of the leading factor. [Keywords]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Influence factors 引言: 重庆主城区作为重庆经济文化政治的核心区域,在重庆整体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高速发展的重庆,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一些因城市发展过快,空间结构不合理等造成的城市问题。所以,研究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现状问题对于重庆整体的长远发展十分必要,只有找到现状问题所在,才能更好的对症下药。 一重庆市主城区空间结构现状特征及问题 (一)主城区空间结构现状概况

浅谈经济功能变化下赣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

浅谈经济功能变化下赣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 【摘要】城市空间结构反应的为城市里人类活动以及城市的功能组织在空间上的映射,它表现出了城市的资源要素分布状况与利用的程度,且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发生演变,与此同时城市空间的结构影响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本文探讨了影响城市空间演变的因素,并以赣州市为例,分析了赣州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使其空间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探讨了空间演替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经济功能的影响,以期为今后研究现代城市经济功能的变化与空间结构演变的关系提供依据。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影响因素 0 引言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一个巨系统,由自然结构、空间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等诸多因素构成,其中,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功能组织结构的基础结构[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分为两种趋势:(1)将城市设定为区域中的一个点,作为城市体系来研究;(2)将城市设定为面,对城市空间的结构实施研究。借助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城市形态与城市功能分区拥有重大意义,同时成为实行城市规划及建设的重要依据。人类一切物质生活都需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实施的。纵然不同的城市功能结构存在差异,人类的生产以及生活方式具有较大区别,但始终要在特定的空间地域内实施,城市的空间地域则为城市所有活动的载体。同样的,特定的地域空间结构的所处的位置及其周围的经济、文化环境、社会,对城市的发展存在非常大的限制性。所以城市空间结构素来是城市地理学研究中的热门问题。 本文所指的城市空间结构为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是人类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和功能组织在特定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包括土地利用结构、经济空间结构、人口空间分布、就业空间结构、交通网络结构、社会空间结构、生活活动空间结构等[2]。本文暂时不研究这些空间形态的分布形式,而是争取探索造成这些空间形态的缘由。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重要的驱动力是经济功能,故城市经济功能成为城市空间演化直接动力,它的演替历程同样是空间结构与之动态变化的过程。本文将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作出深入的探讨,以丰富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 1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 城市空间结构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在一些特定的时间内则代表一种静态结构关系,但在比较长的时期里,它代表一种动态地域演变的过程。尤其是伴随当代城市流动性增加,人口、商品信息、资本,及其人们的选择要求、时尚观念、技术创造等均处在不断的变化当中,城市的空间结构变动频率就越来越快。 1.1 学科研究综述

焦作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焦作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焦作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城市因矿而兴,城市沿道清铁路发展。1904年,英国福公司在焦作建矿,焦作作为煤炭城市得以建立,煤炭转运与盈利依赖于道清铁路,矿区城市的建设围绕着铁路站建设,并逐步沿铁路向东西向发展。 图1民国时期,道清铁路与焦作早期矿区城市的建设 图2建国初焦作城区扩大并沿东西向发展,中站、马村区沿铁路线建设 第二阶段:铁路运输网络逐步形成,城市继续东西向拓展。近代,焦作的煤炭产业达到繁盛,1970年代建设焦柳铁路,1980年代建设新月铁路,共同构成晋南豫北煤炭产区的铁路运输网络,这一时期,在中心城区以及市域,城市均沿铁路线发展。

图31980年代,中心城区向南发展跨越了焦柳线(原道清铁路线位),新月铁路及新的焦作站成 为影响城市格局的重要因素 图4建国初焦作城区扩大并沿东西向发展,中站、马村区沿铁路线建设 第三阶段:伴随煤炭资源枯竭,城市跳出东西向延展的模式,向南拓展。进入1990年代,煤炭开采濒临枯竭,焦作向综合型城市转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铁路和矿区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明显减弱,中心城区不再继续东西向延展的态势,而是开始跨月新月铁路向南发展。通过在城市南部建设焦作新区(原焦作高新区),引擎城市综合转型。

图5 1990年代,中心城区向南发展的态势出现 图62000年,随着高新区的建立,中心城区跨越新月铁路、向南发展的态势更为显著 纵观焦作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可以看出,从城市建立至1990年代,城市的主导产业以煤炭开采及加工为主,空间结构呈现出沿煤炭运输铁路线东西向拓展的特征,伴随煤炭资源的枯竭,城市开始向综合型城市转型,城市开始跳出既有格局,向南拓展,对接省会郑州。

银川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6)07-0041-04 银川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王晓燕 〔摘 要〕 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城市形成的渊源,并据此推测城市发展的未来。以我国西部城市银川市为例,对其发展各个时段的内部空间演变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为城市空间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机制;银川市〔中图分类号〕 T U984;F713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王晓燕(1974—),女,汉族,山西运城人,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 〔收稿日期〕 2006-03-13〔修回日期〕 2006-06-26 一  银川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1.古代为横向发展、均衡对称的矩形城廓银川自公元前119年始建。公元1033年李元昊称帝,建大夏国,定都兴庆府(今银川旧城),城市开始大规模发展,城市空间形态开始形成。 兴庆府城池位于淤积而成的高地上,四周湖沼星罗棋布。因受南北湖泊群的限制,只能横向发展,成为东西长、南北短的矩形城郭。城市平面具有均衡、对称的特点。至明代,城市规模扩大,但城市空间形态基本未变。 2.清乾隆年间形成新、旧双城空间格局 清雍正年间,设镇守总兵驻扎宁夏府,并于府城外东北五公里处筑“宁夏满营”。乾隆三年,宁夏遭遇八级大地震,府城、满城均遭毁灭性破坏。乾隆五到六年,修复府城,城市空间形态未发生大的变化。 满城移建于府城西15里,即“新城满营” (今银川新城)。至此,新旧双城空间格局形成,并延续至今。 3.计划经济时代“哑铃状”城市形态 1958年包兰铁路修建,火车站选址在新城西 侧。另外考虑到旧城所在地带为地震断裂带,周围均为灌溉良田;而城市以西的新城周围地区多为荒地,具有很大的用地潜力,所以在包兰铁路以西建设了“新市区”,开辟了城市发展的新空间,进一步强化了新、旧两片城区的空间格局。但是,由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城市整体功能比较弱,建设规模有限,因此城市基本上是在东西两片的基础上发展,是一种大范围的分散与小片区的集中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4.改革开放后的带状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发展进入一个较快的阶段,城市形态上逐步走向带状组团结构。迈入新世纪后,银川市在国家和自治区的支持下,进行了行政区划大调整,撤销了原老城区、郊区、新城区,从东至西成立了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银川市城市规  总第135期 城市问题2006年第7期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课标要求】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的特征。 2.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2.掌握能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到问题的能力。 2.帮助初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及影响各功能区布局的因素。 【教学难点】 经济和环境因素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法与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城市各功能区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组合形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也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之中的。 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一)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阅读教材21、22页“阅读”部分内容,观察比较三种地域结构模式的形态有何不同、有什么共同点 【归纳小结】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称为城市地域结构。 模式城市内部结构模式的形成城市的内部结构形态特征示意图 同心圆模式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 核心向外扩展,一般由5个同心圆组成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的功能区围绕市 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 (图a) 扇形模式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 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 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图b) 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 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得远 离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 点,发展形成多核心模式结构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 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商业区、住宅 区、工业区、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种功 能区,并由它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图c)

宁波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

宁波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 文本目录 一、总 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总体战略 . (2) 三、空间布局 (3) 四、生态人文资源保护 (6) 五、综合交通规划 (10) 六、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11) 七、防灾规划 (15) 宁波市规划 局 二O 一六年六月

一、总则 第一条编制背景与目的 宁波三门湾区域是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将该区域列为全省十大海洋产业集聚区之一。2013年宁波市政府发布实施《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2014年浙江省发改委编制完成了《三门湾区域统筹发展规划》。作为上位规划的深化,市规划局编制了宁波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无论是从生态文明战略的落实,还是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推进来看,都有重要意义。 《宁波市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以《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为依据,主要落实发展目标、总体规模、产业引导,深化生态保护、城镇空间布局、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等内容。空间布局规划在编制过程中,与相关部门同步编制的宁波三门湾区域综合交通、旅游发展、产业发展规划进行对接协调,成果内容一致。 第二条规划依据及参考文件 本次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有《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长三角地区区域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宁波市海洋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三门湾区域统筹发展规划》、《宁波三门湾区域综合交通规划(2012-2040)》、《宁波三门湾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宁海三门湾新区总体规划(2011-2030)》,以及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海洋功能区规划等。 第三条规划指导思想 保护与利用宁波三门湾的港口资源、滩涂资源、岸线资源、海岛资源,保证该地区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1、明确宁波三门湾区域的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 2、构筑宁波三门湾区域的空间布局框架,统筹安排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满足不同主体的发展需求。 3、提出重点区域的开发与保护战略。 4、构筑合理的区域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优化区域交通基础设施。 5、确立科学、安全的区域生态格局,全面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保证环三门湾区域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6、落实规划保障措施,提出跨行政区协调规划的实施机制。 第四条规划范围

对区域空间结构的理解

对区域空间结构的理解 区域空间结构:是国家“985工程”建设项目——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兰州大学)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区域空间结构概论》在阐述了区域空间结构一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空间结构形成因素和整合的机理,并分别论述了区域集群空间结构、区域板块空间结构、“点-轴”空间结构、城市群空间结构等。由于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都是区域经济运行系统的重要结构(从一定意义上说,区域产业结构也是一种空间结构形态),《区域空间结构概论》借鉴产业结构的研究进程,在对已有研究理论的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以揭示区域经济系统的空间结构为目标,比较深入地探讨了以下几个基本问题:第一,比较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经济活动在区域空间中所形成的结构的要素、特点、属性、模式和功能,根据笔者的理解,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的实质性内容。 第二,分析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和机制。主要分析了解各种因素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的作用和机理,它们的内在运行方式,还要明确这些因素是怎么相互作用又共同作用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包括若干因素的作用方式、途径、作用结果以及相互关系等。 第三,分析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整合,主要是解释区域经济空间结

构整合的内涵,明确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整合的必要性、难点、原则,从系统论的角度揭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整合机理。 第四,以产业集群这种经济活动空间集群现象为对象,从微观的角度,深入地分析了产业集群的空间结构,明确产业集群空间结构的要素、类型、演变模式和演变阶段,揭示了产业集群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 第五,以区域经济板块这种经济空间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从微观的角度,全面地分析经济板块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整合,特别是对一些区域中心城市中的经济板块的形成和整合进行了重点研究。 第六,以依托交通干线的带状城市联合体这种经济活动空间轴状聚集现象为对象,结合“点一轴”系统理论,深入地分析了三种不同类型以交通干线为依托的带状城市联合体“点一轴”空间结构的要素、形成条件和功能。 第七,以城市群这种经济活动空间群聚现象为对象,从宏观的角度,运用一些实例深入地分析了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明确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内涵、特点、模式、发展阶段和形成机制,揭示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方向。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与热点问题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 [<<][>>] 区域空间结构是在一定的发展时期和条件下区域内各种经济组织进行空间分布与组合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在不断地发生演变。这里,我们介绍几种较有影响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1.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美国学者弗里德曼(J.R.F ried man)在1966年出版的《区域发展政策》一书中把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区域空间结构表现出特有的形式。1)前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这个阶段代表了工业化之前的时期。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区域空间均质无序,其中有若干个地方中心存在,但是它们之间没有等级结构分异。由于这个时期区域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极不发达,总体上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对应的区域空间结构是由一些独立的地方中心与广大的农村所组成的,每个地方中心都占据一块狭小的地方。区域内部各地区之间相对封闭,彼此很少联系。2)过渡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这个阶段是工业化的初期。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某个地方经过长期积累或外部刺激而获得发展的动力,经济快速增长,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成了区域经济的中心。这个中心的产生就打破了区域空间结构的原始均衡状态。在这个阶段区域空间结构由单个相对强大的经济中心与落后的外围地 区所组成。该中心以其经济发展的优势吸引外围地区的要素不断向它集聚,越来越强大,而外围地区则更趋向落后,从而致使区域空间结

构日趋不平衡。3)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在工业化阶段,随着经济活动范围的扩展,在区域的其它地方产生了新的经济中心。这些新经济中心与原来的经济中心在发展上和空间上相互联系、组合,就形成了区域的经济中心体系。由于每个经济中心都有与其规模相应的大小不一的外围地区,这样,区域中就出现了若干规模不等的中心——外围结构。这些中心——外围结构依据各自的中心在经济中心体系中的位置及关系,相互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区域的空间结构。在这个时期,区域空间结构趋向复杂化和有序化,并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有着积极的影响。4)后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在这个时期,经济发展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日趋紧密和广泛。同时,不同层次和规模的经济中心与其外围地区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它们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在缩小。所以,区域内就逐步形成了功能上一体化的空间结构体系。随着中心与外围地区界线的逐渐消失,区域将最终走向空间一体化。2.唐富藏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台湾学者唐富藏通过对区域空间结构演变过程的研究,认为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一般要经过早期发展的集中阶段,集中后分散阶段和分散后地方中心成长阶段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基本情况如下:1)早期发展的集中阶段。这个阶段反映的是产业革命前和进入产业革命后的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情况。在产业革命之前,区域中少数地方由于区位条件(如是原料地,交通枢纽,或其它历史原因)比其它地方好,就成了区域内人口的聚集中心。开始产业革命之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中的人口和产业活动便不断地向这些人口聚

宁波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

宁波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 宁波市规划局 二O一六年六月

文本目录 一、总则 (1) 二、总体战略 (3) 三、空间布局 (4) 四、生态人文资源保护 (6) 五、综合交通规划 (9) 六、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10) 七、防灾规划 (13)

一、总则 第一条编制背景与目的 宁波三门湾区域是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将该区域列为全省十大海洋产业集聚区之一。2013年宁波市政府发布实施《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2014年浙江省发改委编制完成了《三门湾区域统筹发展规划》。作为上位规划的深化,市规划局编制了宁波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无论是从生态文明战略的落实,还是从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推进来看,都有重要意义。 《宁波市三门湾区域空间布局规划》以《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为依据,主要落实发展目标、总体规模、产业引导,深化生态保护、城镇空间布局、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等内容。空间布局规划在编制过程中,与相关部门同步编制的宁波三门湾区域综合交通、旅游发展、产业发展规划进行对接协调,成果内容一致。 第二条规划依据及参考文件 本次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有《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长三角地区区域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宁波市海洋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三门湾区域统筹发展规划》、《宁波三门湾区域综合交通规划(2012-2040)》、《宁波三门湾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宁海三门湾新区总体规划(2011-2030)》,以及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海洋功能区规划等。 第三条规划指导思想 保护与利用宁波三门湾的港口资源、滩涂资源、岸线资源、海岛资源,保证该地区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1、明确宁波三门湾区域的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 2、构筑宁波三门湾区域的空间布局框架,统筹安排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满足不同主体的发展需求。 3、提出重点区域的开发与保护战略。 4、构筑合理的区域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优化区域交通基础设施。 5、确立科学、安全的区域生态格局,全面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保证环三门湾区域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6、落实规划保障措施,提出跨行政区协调规划的实施机制。 第四条规划范围 依据《宁波三门湾区域发展规划》,规划范围按照汇水区域依山脊线及行政界线划定,涉及宁海、象山两县14个乡镇,陆域面积约140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500

武汉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探析

万方数据

舒D嚼Qo是蕊 / 图2武汉市工业城镇分布图图4武汉市居住空间的演变过程图5武汉市新城规划 阳的沌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同时在市郊出现了一些工业城镇(图2),如新沟镇、金口镇、纸坊镇、葛店等。工业与居住进一步分离,这样城市工业区基本完成了其分化过程(图3)。 1.2商业空间的演变 武汉市的商业、服务业发展迅速,市场繁荣,多层次的商业中心逐步建立。按照城市分区成片的建设布局,形成了城市内部4级商业中心地体系。第一级:市级商业中心。如汉口中山大道、江汉路商业街、中南路和解放大道航空路商业服务中心等。这些商业中心多位于历史形成的市中心传统商业区内。第二级:地区级商业中心。计划经济条件下在城市备区建立的商业中心,主要是为本区的居民服务,如钟家村、大东门、关山、红钢城等商业中心。第三级:居住区级。主要由供给中档商品和日用品的一些商业设施组成,并多与银行、邮局等服务设施相连。第四级:小区级商业中心。是指一些位于居住小区内的由小商店、小型超市等满足居民日常需求的便民店组成的处于最基层的商业中心。 根据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武汉市的商业空间的演变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明显的特点。 具体表现为:(1)20世纪50年代,是城市商业区结构、形态变化较快的阶段。经济体制由私有制到公有制转变,商业区规模有了较大发展。变化最快的是汉口中心商业区, 其扩展方式主要是在原有商业街的基础上自 然伸展,其次是在城市边缘的工业区中新建 了部分商业群,如青山中心商业区和武东商 业区。(2)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代 末,商业发展处于萎缩阶段。“大跃进”时期 的商业网点普遍大幅度减少。(3)20世纪80 年代,商业发展最快。商业网点大幅度增加, 尤其是个体商业网点增加速度极快。在空间 结构上,汉口商业中心区的位置基本没有变 化,但零售商业比前一段时期更集中,城市 向心内聚作用更强。同时,由于个体商业纷 纷临街设店,城市主要商业轴如中南路、解 放路等伸展很快。(4)20世纪90年代至今, 随着武汉市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郊区化,郊 区的市场前景看好,吸引了许多零售业和批 发』,。 1.3届住空间的演变 武汉市的居住空间,自市中心区向外大 致可分为旧居住地带、混合居住地带和新居 住地带3类。(1)旧居住地带:以旧城区为主 的市中心居住地区。主要由行政机关、商业 和服务业设施、一些街道工厂及家属区组成, 如汉口旧京九线内的区域。其特点是低层住 房多,房屋配套设施差,建筑密度大,各种 用地混合严重,居住环境差。(2)混合居住地 带:指1949年以后的30年间围绕旧城区、 以单位的形式建成的居住地区,如白玉山、花 桥北、陈家墩等。其特点是中层住房多,配 套设施较全,居住环境质量比旧居住区好。 (3)新居住区地带: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 在建成区周围开发、建设的郊区居住地区,如 武昌沙湖居住区、汉阳建桥新村、青山钢花 新村等。其最大的特点是职住分离,中、高 层住宅多,配套设施全,生活环境好,核心 家庭多。 武汉的居住空间演变经历了大约3个时 期(图4),在其演变的过程中,不仅具有大 城市居住空间演化的一般特征,同时也具有 自身的特点。 (1)20世纪50年代,解放初期武汉的居 住用地主要集中在旧城,分布较密集,以里 弄建筑为主。武昌的居住用地主要集中在长 江以东,中山路以西的区域。汉口方面主要 集中在长江以西,老铁路线以东的区域,同 时铁路沿线也有带状分布。汉阳方面,居住 主要集中在南岸嘴。同时,沿长江、月湖也 有带状分布。 (2)20世纪70年代,居住用地沿路向不 同方向不成片的扩展,形成工业一居住的综 合体。武昌方面主要是沿着武珞路、珞喻路、 和平大道、中北路扩展,同时在青山区形成 工业一居住的综合体。汉口的居住用地主要 是沿着解放大道西段向西、向北伸展,总体 往西北方向拓展,而汉阳主要是沿着汉阳大 道向西扩展。 (3)20世纪80年代后,居住用地进一步 扩展,出现了独立的居住区,如安静小区、单 洞新村、万松园小区等。20世纪90年代,居 2004年第4期籼卷圜  万方数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