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读书笔记 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论与实践

读书笔记 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论与实践

读书笔记 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论与实践
读书笔记 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论与实践

一、新公共管理兴起的背景:

(一)传统政府治理模式的困境

1、韦伯现代官僚体系的六项原则——传统官僚制的弊端:专业化分工和高度集权导致低效率和浪费;政治行政二分下责任机制的断层;官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与官僚制相适应的政府雇佣制度导致官员沉醉于“规则迷宫”。

2、信息时代对政府治理模式的挑战:社会分层、社会利益和价值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生活节奏加快要求公共部门提供快速服务;网络技术的运用要求淘汰传统公文旅行的办事方式,要求信息网络化和政府组织再造(管理层次扁平化、下放权力和放松规制);政府职能重新定位;突破传统科层制重物不重人的管理模式。

3、全球化对政府治理模式的挑战:让渡政府管理权限,遵守国际市场竞争规则;政府调整职能活动范围,做政府该做的事;政府要成为学习型政府,善于适应国际形势,善于改革和创新;政府对传统的科层结构进行变革。

4、政府危机与行政改革:财政危机;管制危机;信任危机

5、私营部门变革的示范效应与压力:奥斯本和盖布勒(改革政府);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企业重建理论)

(二)新公共管理的内涵:一种政府改革运动,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改革的力度方式和方法也不尽一致。

核心内容或特点:提倡政府政策职能与管理职能的分离;分权化管理;把私营企业的管理方法引入公共部门;结果导向;顾客导向。

二、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

(一)经济学基础:

1、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哈耶克新自由主义(最激进、最彻底);弗里德曼货币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也需要良好的秩序保障,没有完全否定政府的作用);西德新自由主义(弗莱堡学派,奠基人为W〃欧根,“社会市场经济”,寻找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的第三条道路);供给学派(罗伯特〃蒙德尔等,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理性预期学派(从货币学派中分出,与其不停地改变政府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还不如保持一个刚性的规则)。

影响较大的:

(1)交易费用理论:(罗纳德〃科斯)制度的产生正是为了减少交易费用。当交易成本高到一定程度时,企业这一制度安排会代替市场;当企业内部交易成本上升到与市场边际交易费用相等时,企业规模不再增大。影响交易费用的因素有产权界定模糊不清、信息不对称而导致契约不稳定、人类的有限理性、规则匮乏下机会主义行为泛滥、政府组织大量寻租和设租等等。

理论意义: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原有政府业务可以合同外包给非政府机构;明确了政府在界定和明晰产权中的作用;衡量和评价政府组织内部运行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放松管制,减少政府的寻租行为。

(2)公共选择理论:(詹姆斯〃布坎南,戈登〃塔洛克,威廉〃尼斯卡兰,曼瑟尔〃奥尔森等)

基本假设:人是关心个人利益的,是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追逐者,是理性的经济人。政府组织及其官员并不是充满公益心,他们也是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追逐者。

政府失败表现在四个方面:公共政策失败(社会实际上不存在作为政府公共决策追求目标的所谓公共利益;即使有这样的公共利益,现有的公共决策机制却因自身的缺陷而难以实现这种利益;决策信息的不完全性;公共决策议程的偏差或不当造成决策失误;投票人的“短见效应”);政府政策与政府工作结构低效率(原因有缺乏竞争;没有激励降低成本;监督信息不完备);政府扩张;寻租和腐败。

重新创造市场的对策:在行政机构之间引入竞争;重构公共部门的刺激结构;将私人市场办法运用到公共服务的生产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来解决问题。

(3)委托-代理理论:(威尔逊、斯宾塞、罗斯等)一方委托另一方代其从事某种活动,代理人的活动将会影响到委托人的利益,而且代理人的活动最后引起的责任或损失将由委托人来承担。如果两者有着不同的目标和利益,代理人更多的是关心自己付出后的回报而不是结果。由于契约双方信息不对称,所以存在着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减少公共部门存在的代理问题的办法:缩小政府规模,将一些公共服务合同外包;建立有效的公民参与机制,消除委托人的“理性无知”;加强监督,抑制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建立激励相容约束机制(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相容);

理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减少地方政府投机主义行为。

(二)管理学基础:

1、管理主义:(“新泰勒主义”)公共部门要运用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两者即使存在区别,也是一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但管理主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概念和框架体系。

特征:追求不断提高效率;强调管理技术在公共领域中的运用;强调以有组织的劳动力来提高生产力;强调专业管理角色的运用;给予管理者以管理的权力。(三)对新公共管理的理论批评

1、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倾向。它的适用性有明显的约束条件,不能盲目不顾实际情况照搬。

2、对新公共管理的经济学基础的质疑。经济学是一门有缺陷的社会科学,把它运用到公共部门中同样是有缺陷的;经济学在经济体系和私营部门中有效用,但运用到公共部门是一种拙劣的构想;对人性认识存在偏颇(忽视了文化因素对人性的规制;人性是复杂的,难以解释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

3、对新公共管理的管理学基础的批评。公共部门的管理目标难以清晰界定;绩效和工作结果难以进行有效的评估和测量;公共部门的决定往往是强制性的;和私营部门有着不同的责任形式;公共部门的管理者除了管理事务,还要处理与政治领导者之间的关系;公共部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增加了控制和协调工作的难度。

4、对市场基本交易和市场机制的不当崇拜。忽略了市场的缺陷如宏观性失灵、信息性失灵、公共性失灵、垄断性失灵、外在性失灵和分配性失灵等等;忽略了公共部门竞争与完全竞争市场诱因结构的差异;公共部门市场化的效用还是未知数。

5、出现新的责任问题。新公共管理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就是强调各个政府部门对结果和顾客负责,忽视对规则的服从。

6、公共利益为私人利益所左右。合同外包会逐渐对外部智囊机构形成依赖,结果有可能失去自身的自主性。

7、把公民当顾客贬低了公民的政治地位。市场交易行为中由于信息不对称,顾客相对处于弱势地位,但现代民主理念强调人民当家作主的价值观。

8、对新公共管理具体措施和具体模式的批评。合同外包缩小了公共责任的范围,也妨碍政府官员与公众的联系沟通;分权带来了分散主义、本位主义和保护主义,不利于资源配臵;私有化损害了公民参与,产生了新的公共责任问题;放松规制会产生新的控制问题;结果导向产生了如何与公共职能有机结合的问题;顾客至上让公民沦为一般的消费者。

三、新公共管理实践:

(一)英国:民营化运动、雷纳评审、部长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新方案、下一步行动方案、公民宪章运动、竞争求质量运动、合作政府

(二)美国:政府收缩计划、公共服务输出的市场化(合同出租、公私合作、用者付费、凭单制度)、重塑政府——以绩效评估为中心的政府改革

(三)新西兰:国有企业改革、政府部门改革:职能与管理机制的重塑、财政管理改革

四、公共服务民营化

(一)形式:合同承包、特许经营、出售或并购、补助和凭单、政府淡出、(二)成效:节约政府开支及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生产率和运营质量的提高(三)存在问题:民营化使国有资产流失、使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失却、引发腐败、公共责任缺失、裁员问题

(四)公共服务民营化中的政府责任:决策责任、监管责任、参与责任、培育与引导责任

五、政府绩效评估

(一)功能:经济功能——建立高效政府的有力杠杆;政治功能——改进公共责任机制的有效途径;组织功能——政府再造的催化剂

(二)一般过程:确定政府工作战略规划和工作重点——确定评估指标——确定绩效标准——制定绩效评估方案——绩效评估方案的实施——评估结果的运用——对绩效评估的评估和反馈

(三)影响因素:政府职能;政府发展战略和规划;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政

治体制和国家治理权力结构;政府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公民参与状况;文化传统;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整合与博弈

(四)评估主体:主要党政领导、立法机关、政府绩效评估机构、外部绩效评估机构专家和学者、公民和社会组织

(五)存在问题和改进思路:

(1)把绩效评估当做行政控制的手段,没有把它当做一个系统来建设——系统构建,把绩效评估作为政府再造的一个利器

(2)自上而下的压力型绩效机制抑制了地方的绩效激励——进行组织再造,推动政府组织职能的变革

(3)法制不健全——加强政府绩效评估的法制化建设,配套制度改革

(4)绩效指标设计重经济轻社会,评估标准重效率轻效果、重数量轻质量——构建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5)公众参与程度低——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相结合

六、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变革

(一)西方变革:整治中立原则日渐式微、弹性化的政府雇佣关系、政府人事管理职能扩大、放松规制和简化人事规则、注重人力资源开发

(二)中国存在问题: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思考和建构、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薄弱、没有形成以绩效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重使用轻开发的传统用人观仍然存在、制度性缺陷、业务部门主管缺乏人力资源管理技能

(三)思考:从战略和国家未来兴衰的高度认识人力资源管理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引入公共部门,变传统的人事管理为现代意义的人力资源管理;从管理的基础工作抓起,整体配套,系统推进;完善体制,下放人事管理权力;有选择地借鉴企业和市场化的方法,改造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管理理念;立足于能力和素质的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公共伦理,弥补硬性管理之不足。

七、全面质量管理

(一)内涵: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

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收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二)政府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

准备阶段:争取高层支持、坚持顾客导向、明确改进目标

分析阶段:建立质量管理小组、分析工作、选择分析工作的技术

质量改进阶段:持续性、全员参与、建立培训和激励机制、掌握关键管理行为(三)障碍及对策

障碍:官僚制障碍、文化障碍、政治环境、公共服务质量测量上的困难、公共服务的垄断性

对策:培养变革的组织文化;打破公共服务的垄断;积极完善各种公民参与机制,坚持民众导向;放松规制与规范政府行为的辩证统一;引入标杆管理法和行为标准化建设,改进对公共服务行为的识别和测量

(四)政府部门引入ISO9000族认证

政府论读后感

《政府论》读后感一、《政府论》概述 《政府论》一书的写作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当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社会各阶层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与此同时,在英国学术界,各阶层的代言人也进行着针锋相对的论战。《政府论》既是这一论战的缩影,也是这一论战的总结。 在《政府论》中,洛克在驳斥菲尔麦的“君权神授”和“王位世袭”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套关于公民政府的起源、范围和目的的理论。 《政府论》的理论是建立在自然状态理论的基础之上的。自然状态是人类最先处于的状态,洛克认为,自然状态是一种完全自由、平等的状态。自然法,也就是理性,在自然状态中起支配作用。在自然状态中,自然法的执行权属于每一个人,也就是说,人人都有权惩罚违反自然法的人。这种惩罚权不是无限的,它以制止违反自然法为限度。 乍看起来,自然状态中的生活非常美好,但其实不然。书中,洛克总结了自然状态的三大缺陷。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避免自然状态的弊端,于是订立契约,让渡各自的一部分权力,成立或加入政治社会。而人们让渡的那部分权力,则是政府的立法权和执行权的根源。 根据政治社会成立的过程,可以发现,政府成立的重要目的是保护人们的私有财产。另外,洛克指出,未经人民自己或其代表同意,政府决不应该对人民的财产课税。《政府论》中对“财产”的定义是:一个人只要使任何东西脱离其自然存在的状态,这个东西里就已经掺进了他的劳动,即掺进了他自己所有的东西,因而这个东西就成为他的财产。 知道了政府的目的,那么,政治社会成立以后该怎么运行呢?洛克认为,国家必须根据正式颁布过的、长期有效的法律来统治,而不能依靠临时的专断命令来进行统治。法律一经制定,无论贫富贵贱,每个人都必须平等地服从,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逃避法律的约束与制裁。国家的权力有三种: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力,立法权和执行权应该是分立的,而执行权和对外权之间虽有区别,但是两种权力却几乎总是联合在一起的。 既然国家权力是受人民委托来实现某种目的的,那它就必然要受那个目的的限制,当这一目的显然被忽略或遭受打击时,委托必然被取消,权力又回到当初授权的人民手中,人们又可以重新把它授予最能保卫自己安全的人。因此,当政府已经开始祸害人民,统治者的恶意已,或他们的企图已为大部分人民所发觉时,人民就将被迫,推翻他们的统治了。当立法机关被变更时,当握有最高执行权的人玩忽和放弃职责,当或君主在行动上违背他们的委托,人民的最高权力就能体现出来,政府就将解体。 《政府论》一书思路清晰,论证严密,它有力地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行了辩护,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政府论》的价值超越时空,它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天朝的崩溃 茅海建 读后感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关于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充满血泪的探索史与斗争史,在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下,封闭自足的传统封建社会被打开了国门,开始了近代史的历程。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处在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见证了封建王朝的兴衰没落,尽管封建势力在苦苦挣扎,但最终在历史的车轮下被轧得粉碎。 作为文科生,我对历史比较感兴趣,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这本书,感触颇深,现在我想谈一下自己的感想。 首先关于这本《天朝的崩溃》,《天朝的崩溃》是作者茅海建鸦片战争十余年所得的成果。作者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重大,有关着述已出版不少。这本书的研究可谓推陈出新,作者一系列独到创见可能在学术界引起争议,相信这种争议将有助于深化中国近代史研究。 该书以一个不同于以往的观念解析鸦片战争并着重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可是当今社会更多的是关注鸦片战争的意义,而看的最少的是“中国人在这个过程中究竟犯了哪些错误”。茅教授在书中专门分析当时的中国人,尤其是决策者们,究竟犯了什么错误以及如何是犯

错的,并对战争涉及清王朝的种种史实进行考证,对种种陈说予以分析,另外还对这次战争中的主要人物加以评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史为鉴,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要吸取以往的教训,正视以往的错误。为了避免重蹈历史覆辙,一个民族理应对自己的历史进行自我批评。为此,作者从多个方面详实的再现了鸦片战争中的情节,并深入的分析了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并且有许多独到而极具颠覆性的学术观点。 鸦片战争的彻底失败告诉中国人这样一个使命:中国必须近代化,顺合世界的潮流。着名史家蒋廷黻在其《中国近代史》曾论及这样的问题:“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茅海建教授正是这一观点的认同者。作者就武器装备、制造工艺、武备管理体制等方面做了细致的对比和分析。经过这样的对比之后,就不难发现清军的落后了。在西方的英国已经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赖以为生的还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知不觉中已经被西方国家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在英方已经使用初步发展的火器时,清军却是冷热兵器混用。清方少有的一些火炮相当一部分还是明朝的遗物,质量差,铸炮工艺落后,弹药少,几近报废的程度,而火枪也不过是极其落后的鸟枪。而作用更大的海军,差距则更大,清方的防御系统——炮台、城,却又相当的落后,以至于根本无法抵御英军强大的火力进攻。另外还有就是英军已经有着近代军事技战术,最好的例子关天培的虎门,一流的的将领,一流的防御体系,在天朝可谓是最好的防御体系之一,

公共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公共治理的理论与实践:世纪之交的新浪潮 一.公共治理理论的兴起:公共管理的新范式 二.公共治理实践的展开:民主管理的新愿景 三.公共治理范式的传播:中国公共管理的新世纪 一、公共治理理论的兴起:公共管理的新范式 (一)公共管理的崭新范式:公共治理理论的勃兴 1.从20世纪的公共行政新浪潮到21世纪的公共治理新浪潮 (1)1887年W·威尔逊发表《行政研究》,开始了20世纪工业化国家的公共行政新浪潮。其结果,通过“政治和行政二分”,一方面,针对立法权偏重的“国会政府”格局,健全了以总统制和文官制为基础的现代行政体制;另一方面,在学术上也让现代行政学研究从政治学中脱颖而出,成为20世纪的一门显学。 (2)1989年世界银行发布“治理危机”报告,开始了21世纪全球性的公共治理新浪潮。其现状,Google英文检索:governance达385,000,000条;百度中文检索:治理有12,700,000条(06/3/5)。表现出全球性的治理热潮和中文世界治理的兴起。 2.从“单一统治”到“多元共治”:治理的内涵的根本性改变 (1)西文世界governance的简要考察 governance源于古希腊文和拉丁文的“操舵”,意指控制、操纵、统治,分别以governance 指与其相应的方式,以government指与其相应的机构。 在现代民族国家的制度框架下,统治的主体是单一的、排他的,统治的方式是集中的、垄断的。虽然现代政治实现了竞争性和多元化的民主制度建设,但是现代政府管理依然遵循陈旧的单一、集权和垄断的方式。 美国学者V.Ostrom从1960年代起,批判了单中心、集权化的官僚行政管理,并以复合共和制为基础,论证了多中心治理的新模式。1990年代,这种多元共治的模式得到广泛认同,导致遍及世界的从公司、社区、城市、区域到全球的治理浪潮。Governance的内涵就此发生了从“单一统治”到“多元共治”的根本转变。 (2)中文世界“治理”的简要考察 上古汉语一般为单音节词,把治和理分别使用。治,用作统治、整治、秩序化、安定之义。中古后,双音节词渐兴,治与理合用为治理,意即通过统治和管理使社会秩序化而安定。如张居正《答耿楚侗书》:“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可见,中文“治理”和西文governance 的传统含义大致相同。 2000年俞可平等介绍和研究治理问题,“治理”的词义才发生从政府“单一统治”而转向社会“共同治理”的变化。 (3)治道、管制、管治、治理,还是共治:关于governance汉语译名的讨论 目前,governance的中文对译情况有些混乱,前后有“治道”、“管制”、“管治”和“治理”等几种译名。 较早有刘军宁、毛寿龙的“治道”之译,这个对译与governance偏于方法的字面意义相合,但除了在有形上传统的政治学界有人使用外,未能在应用主导的行政学界得到推广。 同期有城市规划管理学界受港台同行的影响,对governance使用“管制”的中译。但“管制”一词在大陆被用作仅比“专政”轻一级的严酷监管之义,与governance的新义截然相反,造成极大的误会。后来又将“管制”调整为“管治”。 governance最普泛使用的对译是“治理”,但由于“治理”往往与政府单方面管理相混,比如常见的“政府治理”就是如此,我们认为“治理”的对译不能从这种含混中区隔出

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读书笔记

《公共组织理论》笔记 (登哈特著人大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笔记时间:05年10月3日—10月20日) 1、宪政主义行政思想:关注社会公正、平等、民主、回应性。代表人物:杰斐逊、 沃尔多、戈尔姆比斯基、奥斯特洛姆、登哈特。 2、管理主义行政思想:关注效率。代表人物:汉密尔顿、威尔逊、威洛比、古利克、 西蒙、奥斯本和盖布勒。 3、奥斯本和盖布勒在《重塑政府》中提出了十大原则构成了新公共管理的核心,认 为,政府不仅应该采用企业管理的技术,而且也应该采用企业的某些价值观。本书作者认为这些观点是不可接受的,“公共选择理论(新公共管理的理论支柱)的中心原则是所有的人类行为都受到自我利益的驱使,它总是抵制一些类似公共精神、公共服务的概念。” 4、本书作者试图以公共服务取代新公共管理。他主张的公共服务的核心是:民主治 理。但既然是治理,就离不开官僚组织,以及由官僚组织所引发的一系列被认为是不民主的命令、控制和官僚主义。作者的一个弱点是,他所主张的新公共服务除了告诫人们注意对民主、公正、回应性登社会公共价值的追求外,也无法提供一种可替代的东西,或者说理论。官僚制在还没有被一种新的组织体制取代以前,还会存在。在目前状况下,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官僚制进行改进,使之适合新的时代需要。新公共管理作了一些努力,但它过分偏重于管理主义,从而丧失了一些社会公共价值,这就需要宪政主义行政思想进行努力校正。 5、作者认为,过往有关行政组织理论的著作存在以下一些问题:第一,主流的公共 行政理论致力于论述所谓的理性行政模型和建立在政治-行政两分法基础上的民主责任观;第二,作为一种学习理论,两分法把自己局限于对知识学习的实证主义理解中,没有认识到或者采用替代方法来观察组织,尤其没有将公共组织理论中的批评、理解和解释联系起来进行观察;作为一种组织理论,两分法把自己局限在由等级制结构表现出来的工具主义的关怀中,没有认识到或寻找一些可替代的组织设计,尤其没有将交流、一致性和控制问题结合起来。 6、理论最终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问题。 7、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塑造我们回应问题的行为。

《政府论(下篇)》读书笔记

拿什么保护你?我的财产 ——读《政府论(下篇)》有感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是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他的一生经历了整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由此,他的思想是1688年英国封建贵族同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妥协的产儿。在《政府论(上篇)》洛克主要批判了拥护封建王权的菲尔麦的君权神授说,而在本篇中,洛克系统提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基础,试图以自然法学说说明国家的起源和本质问题,从自然状态出发,批判封建集权制度,主张私有财产的不可侵犯、国家基于契约、立法权为最高权力、国家权力分立和人民有权反抗暴政等观点。 具体来说,《政府论(下篇)》是以“政府的目的是保护私有财产”为主线的。洛克开宗明义地说道,我认为政治权力就是为了规定和保护财产而制定法律的权利,判处死刑和一切较轻处分的权利,以及使用共同体的力量来执行这些法律和保卫国家不受外来侵害的权利;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公众福利1。首先洛克描述了自然状态是一个有自由、有平等、有自己财产的状态2,自然法统治着自然状态,自由平等和财产都是人们的自然权利,但自然状态却缺乏公共的裁判者,因此当它的成员收到损害时,就会有不能得到申诉和决定争论等种种不方便之处,通过社会契约所建立的“公民社会的目的原是为了避免并补救自然状态的种种不方便”3,而公民社会建立后,个人的一切自然权利,特别是财产权利都仍然保留。政府,在洛克看来便是财产权的保护者。“人们联合成为国家和置身于政府之下的重大的和主要的目的,是保护他们的财产4。”要保护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什么形式的政府最合适呢?洛克的回答是:由民选的议会掌握最高权力的政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洛克对财产权的重视。在洛克看来,财产是合乎自然法的,也是合乎“人性”的。因为人还在自然状态中的时候就拥有了财产,保护财产就合乎自然法亦合乎理性。洛克把自然状态描绘为自由、平等的世界,正是反映资产阶级渴望一个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和平安定的环境;把私有财产权说成是天赋权利,正是企图用私有制的悠久历史来论证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永恒性;把自然状态说成为缺乏公共裁判者、一直是一切权利得不到保障的情况,正是为了强调建立一个足以保护资产阶级各种权利的国家政权的必要性。 虽然洛克反映的是资产阶级兴起时对财产保护的要求,但对今日的中国也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当今我国正在经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波移民潮。不同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偷渡客”,也不同于上世纪80、90年代的留学移民,此次移民潮的主力可称得上是中国的精英阶层。根据胡润研究院11月1日发布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管理白皮书》显示,资产超过1000万元的中国富豪们有46%正在考虑移民国外。另外14%已经开始了这一动作。约三分之一的受访富豪称他们已在国外拥有投资。因为一些国家会为提供大额投资的外国公民提供永久居留权甚至是国籍,所以这批人随时可以移民。由此可见,象征社会中坚的一国之财富精英,正降落至一个精神和财富双层游离的境地。这一现象造就的危害显而易见。首先,先富集体出走,成为他乡创造价值的中坚,对中国本土而言是知识精英与财富的双重流失。更值得忧虑的是,先富者急于移民最终会破坏开放之初所建立 1洛克,《政府论(下篇)》,2011年4月,北京,商务印书馆,P2 2洛克,《政府论(下篇)》,2011年4月,北京,商务印书馆,P3 3洛克,《政府论(下篇)》,2011年4月,北京,商务印书馆,P53 4洛克,《政府论(下篇)》,2011年4月,北京,商务印书馆,P73

天朝的崩溃读书笔记

天朝的崩溃读书笔记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天朝的崩溃》读书报告 读了本书之后,我感觉作者在以一种比较客观的方法来将近代史呈现在我们眼前,原来鸦片战争幕后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以及许多我们耳熟能想的故事并不是像我们原来想的那样,以前的历史课本上所塑造的人物如林则徐和关天培等人并非我们想的那么完美,琦善也许并非我们想的那样愚蠢的卖国贼,人们那时候纷纷指责琦善乃是因为不方便直至统治者道光帝,传统儒家思想使人们只能将所有的愤恨发泄到另一个替代品上。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以史鉴今人,即时鸦片战争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是今日的中国依然面临着困扰前几代人的老问题,作者选举鸦片战争这一中国近代化的起点,专门分析中国人,尤其是决策者在这过程中究竟犯了什么错误以及如何错误,回答了一些问题。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尽管历史学家有无可排遣的民族情结,但作者选择不对本民族进行袒护,对清王朝的批判,无论是妥协的主张还是抵抗的主张,都是不留情面的。这里面的观点可能会使我感到不舒服,但是仔细想想也是在情在理,当我们以比较理智的思维去读这本书时,就会发现很多被我们忽视的战争中的细节,并且越来越同意作者的观点。 在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中,道光帝给林则徐的训令本就是一个悖论,即既要杜绝鸦片来源又不许挑起衅端,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执行的。林则徐封锁商馆,从清朝的法律上来说已经算是宽容大量了,但是他把英政府代表也关起来,这就给英国发动战争以借口了,正中了英国人的下怀。义律以英国政府的名义把鸦片收集起来经由他转交给林则徐,这样一来偷梁换柱,林则徐竟没意识到其

文献综述 当代中国实践企业型政府的可行性研究

《当代中国实践企业型政府的可行性研究》 文献综述 一、企业型政府产生的背景 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由于政府角色危机、财政危机、信任危机以及官僚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压力,西方国家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政府再造运动。这场政府再造运动涉及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再造力度之深,可谓空前。综合看其产生的深刻社会背景如下:(一)经济全球化与竞争带来的现实压力 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依赖程度更大,竞争也日益激烈。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取决于政府的应变能力,取决于政府的效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政府必须提出有效的、具有前瞻性的社会政策,以增强国家的经济竞争力。显然,在这种大环境下,传统的官僚组织已不再适应,建立政府管理的新范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另外,官僚体制由于自身的缺陷,受到人们普遍的质疑和批评,引发了政府的合法性危机。这迫使西方国家进行政府再造运动,重振公民对政府的信任,改善政府与公民的关系以增强政府的合法性。 (二)政府扩张使政府角色膨胀,造成政府失灵,从而使西方政府面临困境和危机 二战后,受国家干预主义的影响,西方国家加大了政府对市场和社会生活的干预,使得政府职能急剧扩张,政府角色不断膨胀,引发了人民对政府治理能力的怀疑,造成了所谓的管理危机。而国家福利主义的推行,使得政府开支增大,这对政府构成了巨大的压力和持续的财政赤字。可财政资源又相对有限,此时提高税收已不大可能,政府陷入了财政危机之中。危机和困境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并调整政府的角色问题。 (三)私营企业再造的成功经验 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大中小型企业的平均寿命缩短,一些目光远大的公司对旧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及其背后的理念和原则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并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取得了成功。企业在管理理念、体制、方法、技术等方面都创造了成功的经验,如重视成本效益分析、重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实行标杆管理、绩效管理,强调组织学习等等。私营企业管理的有效性与政府管理的落后、保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私营企业的创新精神和再造之成功经验无疑对政府的管理和服务产生了积极示范效应并构成了巨大的再造压力。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转移、政府权威的日趋下降、工商企业再造经验的传播、信息技术的普及等因素,构成了政府改革和发展的强大动力;而政府职能扩张和规模膨胀所导致的财政、管理和信任危机,则成为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建立企业型政府的直接动因。面对这一形势,传统官僚制严格的等级制线性结构、对法律的过度崇拜、过于细致的专业分工显得日益僵化,力不从心,这进一步构成了行政改革的体制原因。作者认为,企业型政府是公共行政改革过程中运用企业家精神和企业理论改造传统运作方式,使其具有顾客至上、成本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政府,是公共行政从传统官僚制向后官僚制转换的一种理想模式。这一主张,既非将政府同化为企业,亦非政府官员都由企业家来取代,而是用企业理论、企业家精神来影响和引导的政府改革,使未来政府更具有回应性、科学性和前瞻性。 二、企业型政府相关概念的界定 “企业型政府”(Businesslike Government),又称“企业家政府”、“企业性政府”和“企业家

《罗斯柴尔德家族》读后感

《罗斯柴尔德家族》读后笔记 “只要我能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我不在乎谁制定法律。”这件一句霸气侧漏的话就出自于罗斯柴尔德家族。之前早已耳闻罗斯柴尔德家族在历史上的著名程度,本学期终于有幸仔细深入了解这个家族兴衰过程中的很多细节。 从19世纪初开始,梅耶·罗斯柴尔德开始了其资本积累、实力扩张的历程。他和他的5个儿子即“罗氏五虎”先后在法兰克福、伦敦、巴黎和维也纳、那不勒斯等欧洲著名城市开设银行,建立了自己的银行产业链,而后伴随着支援威灵顿的军队资金、淘金、开发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资助铁路、开发石油等,家族不断兴盛,。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金融王国。鼎盛时期,他们翻云覆雨的力量使欧洲的王公贵族也甘拜下风、无可动摇,并且影响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我总结了该家族兴盛的原因: 第一,它是最早实行跨国运营的,通过在每个国家的分支机构之间互相支持来降低风险,以增强在单个国家竞争力的金融机构;它也拥有早期组织形式最严密的合伙人制度,尽管这种制度同黑手党一样,是和家族网络结合在一起的。家族建立者老罗斯柴尔德苦心对这个家族公司的组织架构和发展模式做出谋划。他把自己的5个男孩分散在当时5个主要的欧洲国家,他们作为合伙人掌控着罗斯柴尔德家族庞大的资产。这构成了所谓的“罗斯柴尔德机制”。5兄弟在欧洲5个关键的国家建立起自己的银行,然后5家分行之间进行合作。每个国家的罗斯柴尔德银行都是这个国家最显赫的金融机构,这5个罗斯柴尔德加在一起,就是全世界最大的银行。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影响力也很容易通过这5个分支机构扩散到整个欧洲。这正是罗斯柴尔德家族能够在超过100年的时间内领先欧洲金融业的关键之一 第二,它捕捉到了工业革命的巨大机遇,也善于经营同国家权力精英之间的关系,在鼎盛时期,它和自己最大的客户——国家之间的关系一直处理得不错。老罗斯柴尔德几乎是亲手筑就了这个家族的所有基石。他开创了罗斯柴尔德家族同政府做生意的模式。和所有那个时代的生意人一样,同权势者保持良好的关系总是一件好事儿——“最好与处在困难中的政府打交道,而不是一切平稳的政府”,老罗斯柴尔德说。他通过经营自己同政治人物之间的关系,开启了罗斯柴尔德家族商业模式中最重要的一环。

《新政府论》读书笔记

《新政府论》读书笔记 黎萍 2014210345 读了洛克的《政府论》之后,再读辛向阳的《新政府论》,会发现两本著作的逻辑结构有些相似性,但是在我看来前者是一种政府哲学,但是其中一些观点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而后者则是一种对实践与现实的总结,更具有现实意义,是对《政府论》的发展。这种发展源于实践,对实践有着指导作用,尤其对我国目前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政府转型、推进依法治国具有指导意义。 ——题记对政府定义与理解是多样的,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政府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例如,卢梭认为政府就是为 了保护人民财产、自由等权利,在国家与人民之间进行沟 通的中介体。这是社会契约与人民主权思想的体现。总的 来说,政府的含义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指制定规则、 为居民提供服务的机构,是最广义的政府,即“超弱意义 的政府”;指治理国家或社区的政治机构,即“次弱意义 的政府”;泛指一切国家机关,这是广义的政府;指一个 国家的中央或地方的行政机关,即狭义的政府;指中央机 关的核心部分,即最狭义的政府。这就需要我们在不同情 境中分析“政府”时要认清指向。 一、西方人在政府哲学上的价值取向:

1、英美自由主义情结下——政府是必要的邪恶。 在自由主义兴盛的经济之下,市场对经济的调节具有局限性,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有了必要性与必然性。一方面,政府的出现,会对自由主义产生阻碍作用,甚至有相关理论认为政府与自由是对立的;另一方面,政府对市场的适当干预缓解了经济、阶级、社会的矛盾,因此政府又是必要的。但在自由主义与政府干预之间的力量是不易均衡的,于是用法律等途径来限制政府的权力,将资产阶级的利益损失降到最小。 2、德国国家主义情结下——政府是神圣的万能。 德国历史上专制主义色彩浓厚,对国家服从、对政府崇拜、对权威尊崇,以及长期的战争和分裂,于是在这样的历史传统下,形成了德国国家主义情结下的对政府的崇拜。国家的权力集中于政府,在一定时期政府对经济的大力干预使经济发展,满足了大众的需求,于是大众更加肯定政府的作用,并且政府作用的外在边界是不侵犯公民的意志与自由。但于东方的专制主义的全能性政府有区别,万能政府也有不能的地方。 3、法国半国家主义,半自由主义情结下——政府是半神半兽。法国人在政府邪恶论与政府万能论之间寻找了另一条道路,认为政府权力制约得好,就可以成为好政府;政府权力制约得不好,就会成为邪恶的政府。所以法国人十分倾心于政府的权力的分立与制衡。托克维尔提出了政府的双重分权理论:一是联邦水平上的分权,权力分为立法、司法、行政三权;二是联邦政府与地方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的再研究-读书笔记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的再研究》读书笔记 因为比较爱好历史的关系,这学期又看了一本历史书,书名是历史学家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的再研究》。虽然并没有完全把这本六百页的大书啃完,但还是多少有所感悟和体会的。由于是鸦片战争再研究,作者搜罗并阅读了大量有关鸦片战争中的书籍、史料、书信、档案资料等。作者在对它们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鸦片战争的种种问题、现象,给出了全新的解释,向我们展示一个全面的鸦片战争,并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价参与鸦片战争中的主要历史人物。 对于鸦片战争,我们一般所了解的不过是教科书上那么两三页纸的内容,大致包括禁烟运动、琦善等的卖国活动、关天培等的以身殉国、三元里抗英运动、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标题。《天朝的崩溃》通过详细的考据,把过去这些标签还原为一个个分明的细节,使我们有机会跳开所谓的“盖棺定论”对事件进行重新的审视。 这本书切入点是何谓奸臣和忠臣,相对应的是鸦片战争时的琦善和林则徐,历史褒林贬琦已是定律,但如果细致剖析鸦片战争的全过程,我们却发现将失败的责任归之于琦善等奸臣是错误的,甚至什么是奸臣和忠臣都要打一个问号。林则徐并未高明到哪,琦善、耆英、牛鉴等一干大臣并无卖国之实,三元里不过是个神话,《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很大程度上是清朝主动奉上等等。所谓奸臣之说可能只是转移注意力的一种方式,如此一来朝廷便无责任,失败只因奸臣当道。这是一种很低劣的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作为替罪羊的奸臣在中国的历史书上也是屡见不鲜的。 这本书对细节的分析值得称道,书中很翔实分析了当时清朝和英国军队火力以及当时经济力量的对比。看了后,会明白我们是多么不了解当时历史真实图景,如果还是用现在的思维,一往情深的幻想林则徐领导爱国军民能拒英军于千里之外,那只能说明我们是如何的不切实际与一厢情愿。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主和派和主战派并不象我们今天理解的那样是抗争和投降的争议,其实更多是政策上的分歧。当时的“剿”“抚”之争更多是道德层面的考量,至于双方实力的评估、情报的收集、技术方面的准备却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 中国的历史学,最注重人物评价。打开史籍,善恶忠奸分明,好人坏人一目了然。但实际上历史的阴差阳错不仅造就了“卖国贼”和“民族英雄”,也造就了太多的误会和故事。作

突破官僚制读书笔记

突破官僚制 第一周读书笔记: 第一章官僚范式之外 什么是官僚范式:官僚制改革运动遗留下了一些根深蒂固的思想习惯(一些制度上的设计包括等级制行政部门、人事机构即组织惯例)和它们所构成的思想体系在本书中被称为官僚范式。 对官僚范式的挑战:以用户为驱动并且是服务性的,把公共部门转变成更贴近客户,方便客户,有活力,有价值具有竞争力的服务提供者。 另一种理论的形成:关注客户与服务有助于公共部门主管为某些注意的特定问题提供与在官僚模式下得到有很大区别的其他解决方法。(官僚机构与以用户为驱动的机构在人事部门、业务部门和主管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看法的对比有很大差异)。 后官僚制是什么:后官僚制时代是一个新的组织时代,它意味着在组织内部和组织周围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在组织内部,组织模型变得多样化和复杂化。搜索在组织外部,新技术时代——特别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正在日益改变和调整着各种社会关系。(百度)在行政组织中的行政人员对后官僚制的观点认识会影响其改革与发展。 第二章战略革新的必要性 行政/业务部门之间的日常问题:比如采购不能真正满足业务部门的需求;过分注重经济效益(节约)却适得其反的效果(劳民伤财);主机构与各分支机构不能很好的协调工作;按计划花钱(预算)本是为了节约却无形中鼓励了浪费的作为等等。 事件要点: 各分支机构的要求得不到满足。 政府服务的价格索要过高。 对管理程序和公众服务的不满日益扩散。 一再出现的麻烦是问题还是现实:

一件事件若被判定成一种现实的话,为解决问题所付出的努力很可能是徒劳无功的。如被当作是问题来对待的话,就会引起足够的重视,事情就终究能得到解决。 现实,而不是问题 官僚制被广泛接受肯定了官僚制的合法性。 政府内部在推行一些好点子是困难的。(政治原因以及组织文化的稳定性都会阻碍) 问题,而不是现实 中央采购部门终将改变其运作方式。 主机构同各分支机构之间频频出现的麻烦不仅仅是一个问题,同时还是一种在将来的某一时期可以得到修正的问题。 可能主义论者的贡献 可能主义论者认为主机构同各分支机构之间频频出现的麻烦是一个问题而并非是现实,并且通过社会现实生活中找到证据来予以证实。 第二周读书笔记 第三章创造策略 1.确定基调:STEP计划(朝着更好的工作努力) 州长的改变:没有直接命令下属官员如何去减少政府开支,而是鼓励他们去改善政府管理。 委员状:首先它主要工作是提高政府的工作质量及效率,而不是仅仅是减少开支;其次,进行改革的主动权主要在雇员而不是外界;再次,成员具有代表性;最后,说服拨款委员会同意节省下来的钱用于统一计划而不是重新分配。 2.导入市场原动力: 双向交流; 资金基础(将服务推销给相应的机构,并创造出高于成本的价值)。

【读后感】《政府论》_119207

《政府论》读书笔记 管理1404 李桥枫《政府论》是洛克主要的政治思想,其主要思想是为资产阶级国家辩护的。《政府论》包括上下两篇。上篇则批判拥护封建王权的菲尔麦的君权神授学说;下篇又叫《论政府的真正起源、范围和目的》即从正面系统阐述洛克的资产阶级革命理论。 洛克《政府论》下篇总共分为十九章,分别从自然状态与自然法、自然权利、政治社会与政府构建、权力和政府解体等五个方面来论述其理论。 首先谈自然状态与自然法。他追溯社会权利的起源到人类的自然状态。自然状态由自然法占主导和支配作用,并由自然状态产生原始的战争状态和奴役。 自然状态即一种完备无缺的自由、平等的状态。人与人之间是完全平等的,人们毫无差别地生来就享有自然的一切同样的有利条件,没有一个人有多于别人的权力。自然状态下人们在自然法教导遵从理性的范围内,按照他们认为合适的办法,决定他们的行动和处理他们的财产和人身,而无需得到任何人的许可或听命于任何人的意志。 人人遵守的自然法对自然状态起支配作用,自然法的执行权属于平等自由的每一个人,人人都有权依法惩处罪犯,防止任何人侵犯别人的权利及相互伤害,以制止违反自然法为度。由于人的差异、主观性以及自私就出现不公正的自然法是非对错判断标准。 由种种不公正从而会把人们带到相互侵犯的战争状态。战争状态是一种对另一个人的生命有所企图的敌对的和毁灭的状态,谁企图将另一个人置于自己的绝对权力之下,谁就同那个人处于战争状态,从而使得那人的生命权得不到保障。正义的战争状态继续的结果就导致奴役,人的自然自由以自然法为准绳,通过合法征服和被征服,一个人就把支配自己生命的权利交给另一个人,就产生奴役。 其次是自然权利。在洛克看来,自然状态下,最基本的自然人权除了生命体本身外还有自由和财产。自然人权源于自然法、源自上帝,上帝赋予人生命的同时也赋予人以自由和财产。自由和财产是生命的自然属性,是生命的基本内核,是生命的表征与确证,没有自由和财产的生命是残缺的,甚至是虚无的。属于上帝的生命体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从而与生命须臾不可分的自由和财产同样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自由和财产本身具有独立的、自足的价值和意义,本身就可以成为活动的原则,而无须以任何其它的价值或原则为前提。 在洛克那里自由同生命本身一样重要。一方面,自由是生命的保障,失去自由就意味着可能失去生命,因为只有自由的人才能够自由地采取措施保全和维持自己的生命,比如以强力迫使我失去自由就会危及我的生存,自然的自由是不能丧失,除非连同他的自卫手段和生命一起丧失;另一方面,自由是生命的表征和确认,生命的表达方式就是自由的活动,如果没有自由活动的权利就不可能有对生命权的确认,比如自由地防卫来自外界攻击的权利、自由劳动以及获得生活必需品的权利。自由是必须的,从而它必须得到尊重和保障。

读书笔记-洛克政府论有感

课后读书笔记与感想作业题目:从《政府论》看中国——阅读洛克《政府论》的读书笔记与感想作者单位:金融学院保险 1201 班姓 名:郝彬凯学号:1203050120 联系电话: 155270316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Law

目录 一、契约说与人民主权论 (1) (一)自然状态下的政府权力 (1) (二)结合中国政府的分析 (2) 二、有限政府与权力分立 (2) (一)分权理论内涵 (2) (二)依法治国在中国 (3) 三、个人感想 (3) (一)读书体会 (3) (二)宪政民主思想对中国法治社会建设的启示 (4)

从《政府论》看中国 ——阅读洛克《政府论》的读书笔记与感想摘要:通过阅读《洛克政府论》本人收获良多,对于权力分立、有限政府、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本文主要对权力分立、有限政府和契约说两个方面展开谈谈我的看法。在理论知识扩展的同时,从十七、十八世纪的《政府论》反思当代中国政府的运行管理模式,也是收获之一。发展中的中国,需要博采众长、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关键词:《政府论》人民主权权力制约 一、契约说与人民主权论 按照洛克的论述,在文明社会里,只有通过建立公民政府,人的基本权利才能得以保障。因为无论是处于无政府主义的自然状态还是权力无限的君主专制的统治状态,都威胁到人基本权利的实现。 (一)自然状态下的政府权力 在自然状态中,“一切权力和管辖权都是相互的,没有一个人享有多于他人的权力,人人享有充分而自由地权力”。同时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人享有惩罚犯罪的和充当自然法的执行人的权力”。不过,既然每个人都享有自然法的执行权,那就意味着每个人都是可以充当判决是否违反自然法的裁判。人人都是裁判,实际上就等于没有权威,公平公正的权力的裁判。其结果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无序。这样的自然状态缺少一个有权依照法律处理纠纷的公正裁判者,同时也去缺少一个权威来使人们服从法律的正确判决。 在自然状态中人们还享有保护自己人身、财产和自由地权力,而在君主的专制统治下人们丧失了几乎一切权利,只能任由君主肆意挥霍。因为“人权的丧失给与主人们以第三种权力,即专制权力,来为他们谋利益而御使那些被剥夺一切权力的人”。其次,就起外在形形式来看,君主似乎是调解人们之间纠纷的裁判,实际上象征最高权利的君主仍是维护自己的专制利益。 因此在自然状态下和君主专制统治下,人们无法保障自己最基本的权力、为了保护这些人的基本权的顺利实现,为了社会的繁荣稳定,人们之间相互订立协议,自愿让出一部分权力。而把这些权力交由专门的人,按照社会一致同意或授权代表的同意的规则来执行。这就是洛克的契约说,也是洛克主张的国家权力的来源。那么依照人契约说建立起来的政府,人

从西方“政府再造”理论评析我国政府再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c415407908.html, 从西方“政府再造”理论评析我国政府再造 作者:王洪强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第18期 提要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为迎接全球化、信息化和国际竞争加剧的挑战,针对所面临的一些带有公共性的问题,西方各国相继掀起了“政府再造”的热潮。这对于我国的政府再造有着引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政府再造;借鉴;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一、“政府再造”理论内涵 “政府再造”就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进行根本性的转型,以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能力,并通过变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政府再造”就是用企业化体制来取代官僚体制即创造具有创新惯性和质量持续改进的公共组织和公共体制,而不必靠外力驱使,即创造具有自我更新机制的公共部门。依德国行政学者塞顿托夫的观点,“政府再造”应包括现代行政学的概念,也就是通过“再造工程”去重塑社会,以引导、管制及控制经济、社会的发展。 “政府再造”的目标在于重塑政府部门,成为“效率导向、可持续革新”的公共组织。“政府 再造”是要创造一种能够持续寻求高效途径的公共组织。“政府再造”就是使政府具备能够应付无法预知的挑战的能力。不仅仅是要提高今天的效能,而且还要创造在环境变化的明天也具备改进效能能力的政府组织。“政府再造”理论有五项战略即核心战略、后果战略、顾客战略、控制战略、文化战略。 二、西方“政府再造”运动对我国政府再造的借鉴 西方各国的政府再造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至今还在继续探索之中,也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但我们可以从这些实践中总结出一些具有共性的成功和失败的因素作为我国行政改革的借鉴。成功的因素有:(1)从本国实际出发适时推进行政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行政学研究读书笔记

时代背景下的行政学研究 《行政学研究》读书笔记 引言: 1887年,伍德罗威尔逊在美国《政治科学季刊》上发表了《行政学研究》的论文,第一次将行政管理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作为一门单独的学问来研究。毫无疑问,这篇文章是公共行政这门学科产生的标志性文献,也是当时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一个思想之所以会产生,跟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以至于在整个20世纪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行政学研究》一文提出的基本思想都是离不开的主题。作为工业社会的大环境下产生的政治文明,虽然在后期的社会发展中会逐渐显现出其局限性,但它开辟的从行政学的角度研究政府管理的思想,以及在公共行政学科创建和理论奠基方面的贡献依旧是无可替代的。 接下来,我将主要从伍德罗威尔逊简单的个人经历和大的历史背景方向阐释行政学研究产生的历史必要性,并简单介绍全书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最后我想结合当代行政管理的研究,在威尔逊的基础上,提出两个问题进行尝试性的研究,从传统视角切换到更为全面,开阔和符合社会发展的视角中去看问题。 背景介绍

伍德罗威尔逊是美国的第28任总统,连任31和32届(1913-1921),曾获霍普金斯大学政治博士学位,是美国“学术地位最高”的一位总统,是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出生于牧师家庭的他对和平更加向往,这也对他担任总统之后的外交政策有所影响。威尔逊的父母在1851年移居南方,并认同南部联邦。威尔逊的整个童年算是在教会中度过,后来甚至担任过美国长老会的首任常任秘书,并在1879年担任过一年的会议主席。整体来说威尔逊10岁之后才开始奋发图强,进入名牌大学学习,和大部份行政管理领域的名人一样,他并没有拿到名牌大学的毕业证书,反而是依靠丰富的个人经历和演讲才能,再加之勤奋刻苦和博览群书才最终取得成功。由此可见,对于行政管理领域而言,往往实践出真知,不能够纸上谈兵。只有经历过真正的管理过程并深入其中细致观察才能够体会其弊病与可取之处。当然,以上有点题外话的意味,如果要谈及《行政学研究》的产生背景,我想先要从美国的内战讲起才行。 由于南方的种植园经济和北方的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矛盾,大部分的黑人奴隶被押送到美国的南方,受尽了剥削和压迫。1852年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成为了战争的导火索。内战结束之后,美国为了拓宽疆土掀起了西进运动,这期间在位的林肯总统修了大量的铁路,为之后的移民涌入带来了有利的条件。但同时,大量涌入的移民也改变了美国城市人口的构成,使得穷人更加贫穷,富人更加奢靡,财富分配的两极化日趋严重。官商勾结的腐败行径层出不穷,官员利用手中权力与商人进行权钱交易。上至国会下至市政府,都成了贪污腐败分子聚会的场所。城市脏乱差的治理、治安的维持,工人工作效率的提高、资本

浅谈“无缝隙政府”理论下我国政府的再造

浅谈“无缝隙政府”理论下我国政府的再造 [摘要]:“无缝隙政府”理论是美国著名学者拉塞尔·林登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该理论强调无缝隙政府就是要以是以顾客为导向,以结果为导向,以竞争为导向的政府。基于对该理论的认识和对当今我国政府的一些认识,就此我来浅谈一下,基于“无缝隙政府”理论下我国政府的再造。 [关键词]:无缝隙政府;政府再造;服务型政府 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和其他的公共组织正经历着一场静悄悄的公共管理革命,并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这场静悄悄的革命将对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带来巨大的冲击,为他们的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它引领社会由原来的生产者社会向顾客社会转变。 一、无缝隙政府的内涵及主要内容。 1.无缝隙政府的内涵。 拉塞尔·林登在通用公司执行总裁杰克·韦尔奇“无界限组织”的基础上创造了“无缝隙政府”的概念。他认为这一概念更形象生动地揭示出新组织形式的本质。所谓的“无缝隙政府”是指以用流动的、灵动的、弹性的、完整的、透明的、连贯的等词语来形容组织形态。它的形式和界限是流动和变化的,是一种直接的、人性化的关系,不存在繁文缛节、踢皮球,或者是诸多遁词,曾经存在于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的比内现在变成了网络;无缝隙组织以跨职能团队代替目前公务员在一个职能领域内服务的孤立组织;无缝隙组织强调以通才代替专才。 该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无缝隙政府”,指通过打破传统的部门界限和公共服务功能分割局面,充分整合行政管理资源,将各个部门及职能进行无缝隙衔接,然后集中于统一的对外办事窗口,最大限度地方便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和服务。认真研究“无缝隙政府”理论,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工商机关如何整合行政资源、优化办事程序,更加高效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2.无缝隙政府主要内容。 “无缝隙政府”理论强调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把顾客导向、竞争导向、结果导向作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重点努力方向,二是努力克服层级制的传统行政结构及公共服务机制的不足,摆脱具体部门及职能划分的束缚,紧紧围绕公共服务的过程与结果,形成资源利用更加科学、流动灵活、富有弹性、参与度高的新型行政结构,使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能由管理向服务转变。 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政府官僚在进行“政府再造”,将“改革政府”变为现实,创建面向顾客、服务公众的创新性组织,以满足顾客的无缝隙的需要,提升政府的绩效和服务质量的过程中,尤其要把顾客导向、竞争导向、结果导向作为创建无缝隙政府这一改革的重要内容。 (1).顾客导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顾客为中心的呼声持续高涨,要求对外部集体和个人做出更有效地回应,就需要认识到公共部门与公民之间的直接责任关系。顾客导向

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5000手抄

浅读《改革政府》 吴昀 (管理学院公管专业,学号:L16301144) 有幸拜读美国行政学者戴维·奥斯本与特德·盖布勒的著作《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两位学者深入考察美国政府改革实践,写出了《改革政府》一书,提出这样的主张:“不争论政府的大小而力求政府的效率,不强求政府做什么而着眼于政府怎么做,不纠缠征税多少花钱多少而讲究适当征税花钱得体,不辩论政府办事的动机而着重政府办事的后果。”他们描绘出一幅“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的蓝图。 百度搜索上对两位学者的介绍是:戴维·奥斯本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重要咨询机构“进步政策研究所”的成员,写过著名的《民主的实验室》一书,长期致力于有效政府的建设与宣传。特德·盖布勒曾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维塞利亚市和俄亥俄州万达利亚市的城市经理,亲自主持、参与过这两个城市政府的改革,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思想既是他参与改革实践的现身说法,也是他对政府改革的一种理性探索与总结。 特德·盖布勒曾经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维塞利亚市和俄亥俄州万达利亚市的城市经理并且亲自主持、参与过这两个城市政府的改革,这些经验与戴维·奥斯本的理论知识相结合终于产生了一个新的理论突破点——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模式的政府改革,即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顾客驱动型政府组织模式,强调运用企业化的管理主义模式改革政府运作方式,最终建成“企业化政府”。克林顿上台后的美国“重塑政府”运动更进一步反映出该理论的重大现实意义。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更好的指导实践,新公共管理运动就是最好的例证。 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思想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兴起,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特定的经济、政治、社会背景。戴维·奥斯本与特德·盖布勒将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包含的内容概括为10个方面: 1.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即政府不是提供公共服务(划桨),而应是向各类非政府组织提供催化剂,引导社会前进,政府要积极扶持能发挥掌舵作用的新组织,向它们提供政策,援助资金,进行业绩评估。 2.社区拥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即政府把公共管理控制权从官僚机构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