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力量、速度、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力量、速度、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力量、速度、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力量、速度、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第十一章力量、速度、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主要掌握内容】

决定肌肉力量的主要因素

力量训练应遵循的原则

发展最大肌力与发展肌肉耐力所采用的训练

影响速度素质的生理因素

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及发展有氧耐力的训练方法

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及发展无氧耐力的训练方法

第一节力量素质

肌肉力量是绝大多数运动形式的基础。肌肉力量可表现为最大肌力、相对肌力、肌肉爆发力和肌肉耐力等几种形式。最大肌力是指肌肉作最大收缩时所能产生的张力,通常用肌肉收缩时所能克服的最大阻力负荷来表示。相对肌力又叫比肌力,是指肌肉单位生理横截面积(常以1cm2为单位)肌纤维作最大收缩时所能产生的肌张力。肌肉爆发力是指肌肉在最短时间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张力,通常用肌肉单位时间的做功量来表示。肌肉耐力是指肌肉长时间收缩的能力,常用肌肉克服某一固定负荷的最多次数(动力性运动)或最长时间(静力性运动)来表示。通常所说的肌肉力量主要是指绝对肌力,它是上述各种肌力形式的基础。

一、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

(一)肌纤维的横断面积

力量训练引起的肌肉力量增加,主要是由于肌纤维横截面积增加造成的。

训练引起的肌肉中蛋白质增加,主要是使肌球蛋白增加。

力量训练引起的肌肉横断面增大,除蛋白质增多外,同时伴随着肌肉胶原物质的增多。肌肉周围结缔组织中的胶原纤维起着肌纤维附着框架的作用。

(二)肌纤维类型和运动单位

(三)肌肉收缩时动员的肌纤维数量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动员的肌纤维数量多少成为影响肌力的主要因素。但即使运动中枢处于最大兴奋状态,也不能使所有的肌纤维同时参与收缩。

(四)肌纤维收缩时的初长度

肌纤维的收缩初长极大地影响着肌肉最大肌力。肌肉在收缩前常会先做离心收缩将肌肉拉长,然后再做向心收缩,这即通常所说的超等长收缩。研究表明,肌纤维处于一定的长度时,粗肌丝肌球蛋白横桥与细肌丝的肌动蛋白结合的数目最多,从而使肌纤维收缩力增加,肌肉收缩时肌纤维所处的这种长度叫做最适初长。

(五)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

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主要通过协调各肌群活动、提高中枢兴奋程度、增加肌肉同步兴奋收缩的运动单位数量来提高肌肉最大肌力。

(六)年龄与性别

10到12岁以下的儿童,男孩的力量仅比女孩略大。进入青春期后,力量的性别的差异加大,由于雄性激素分泌的增多,有效地促进了男孩肌肉和骨骼体积的增大,使其力量明显大于女孩。成年女子由于性激素等原因,其肌肉发达程度远较男性差,故肌肉平均力量大约仅为男性肌力的2/3,但不同肌群力量差异不同。如女子前臂屈、伸肌群的力量只有男子的50%,

而大腿屈、伸肌群的力量是男子的80%左右。

造成男女力量差异的另一原因是后天参加的体力活动有所不同。男子经常参加一些能发展力量和爆发力的体育活动,使他们比女子更接近自己潜在的最大力量水平。

(七)体重

体重大的人一般绝对力量较大。而体重较轻的人可能具有较大的相对力量。

除了上述因素,肌糖原和肌红蛋白含量和毛细血管分布密度也会影响肌肉力量。肌糖原和肌红蛋白是分布在肌浆中的能量物质和氧贮备物质,其含量的增加有助于肌肉长时间进行较低强度收缩时的能量和氧供应。肌肉毛细血管数量的增加有助于肌肉运动所产生的酸性物质和CO2等代谢产物的运输与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这些因素都与肌肉的耐力有关。

二、肌肉力量的可训练因素

力量素质可训练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肌纤维的收缩力

(二)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

(三)肌纤维类型

三、力量训练原则

(一)大负荷原则

此原则是指要有效提高最大肌力,肌肉所克服的阻力要足够大,阻力应接近(至少超过肌肉最大负荷能力2/3以上)或达到甚至略超过肌肉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该原则的生理学机制在于,足够大的负荷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大,能使运动中枢发出更强的信号,从而调动更多的运动单位参加同步收缩,肌肉表现出更大的肌张力。通常低于最大负荷80%的力量练习对提高最大肌力的作用不明显。

(二)渐增负荷原则

此原则是指力量训练过程中,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肌肉所克服的阻力也应随之增加,才能保证最大肌力的持续增长。

(三)专门性原则

专门性原则是指所从事的肌肉力量练习应与相应的运动项目相适应。力量训练的专门性原则包括:

①进行力量练习的身体部位的专门性;

②练习动作的专门性。即:进行负重抗阻练习时,应包含直接用来完成动作的肌肉群,并尽可能地模拟其实际的动作结构及动作的节奏与速度。身体部位的专门性和动作结构的专门性,有利于神经系统的协调调节能力,以及肌肉内一系列适应性生理、生化变化。

运动技术的专门性有时显得更为重要。

(四)负荷顺序原则

负荷顺序原则是指力量练习过程中应考虑前后练习动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总的来说应遵循先练大肌肉,后练小肌肉、前后相邻运动避免使用同一肌群的原则。其生理机制为,大肌肉在训练时运动中枢的兴奋面广,兴奋程度高,在提高自身力量的同时,由于兴奋的扩散作用,练习过程对其它肌肉也有良性刺激作用。此外,由于大肌肉相对不易疲劳,可延长练习时间,而小肌肉练习很易疲劳,将影响大肌肉练习动作的完成。

(五)有效运动量原则

在运动生理学中,将导致身体产生运动痕迹和效果的最小运动强度叫做靶强度,此时的心率称为靶心率。通常每次力量训练应有不少于3组接近或达到肌肉疲劳的力量练习,才能肌肉力量逐渐提高。

(六)合理训练间隔原则

合理训练间隔原则就是寻求两次训练课之间的适宜间隔时间,使下次力量训练在上次训练出现的超量恢复期内进行,从而使运动训练效果得以积累。

四、力量训练要素

(一)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可分为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绝对强度是指机体所承受的物理负荷量(如做了多少功等),所以叫做物理负荷强度。常用最大重复次数(RM)来表示力量训练的负荷强度。最大重复次数是指肌肉收缩所能克服某一负荷的最大次数

(二)练习次数和频度

在力量训练中,练习次数和训练频度的安排,受训练目的、运动形式和练习者身体训练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三)运动量

运动量包括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两个因素,是二者的乘积。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运动量=平均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在一段时间如1周或1月训练的运动总量除了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外,还要考虑这段时间的训练频度,即:运动总量=(平均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训练频度。

第二节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最短时间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按其在运动中的表现可以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周期性运动的位移速度三种形式。

一、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

(一)反应速度

反应速度(reaction speed)是指人体对各种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

1、反应时与反应速度

从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沿反射弧传递开始,到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反应时。

2、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与反应速度

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与反应速度有密切关系。良好的兴奋状态及其灵活性,能够加速机体对刺激的反应,使效应器由相对安静状态或抑制状态迅速转入活动状态。运动员处于良好的赛前状态时,反应时缩短。反之,如果运动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降低或灵活性低,反应时将明显延长。

3、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与反应速度

随着运动技能的日益熟练,反应速度加快。研究发现,通过训练,反应速度可以缩短11~25%。(二)动作速度

动作速度(movement speed)是指完成单个动作时间的长短。

动作速度主要是由肌纤维类型的百分组成及其面积、肌肉力量、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和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等因素所决定的。

1、肌纤维类型与动作速度

肌肉中快肌纤维占优势是速度素质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快肌纤维百分比愈高且快肌纤维愈粗,肌肉收缩速度则愈快。研究证实,优秀短跑运动员腿部肌肉中快肌纤维百分比高,并且快肌纤维出现选择性肥大。

2、肌肉力量与动作速度

肌力越大,越能克服肌肉内部及外部阻力完成更多的工作。凡能影响肌肉力量的因素也必将影响动作速度。

3、肌肉组织机能状态与动作速度

肌肉组织兴奋性高时,刺激强度低且作用时间短就能引起肌组织兴奋。

4、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与动作速度

在完成动作过程中,运动技能愈熟练,动作速度愈快。此外,动作速度还与神经系统对主动肌、协调肌和对抗肌的调节能力有关,并与肌肉的无氧代谢能力有密切关系。

(三)位移速度

位移速度(displacement speed)是指周期性运动(如跑步、游泳等)中人体通过一定距离的时间。以跑为例,周期性运动的位移速度主要取决于步长和步频两个变量,而步长和步频又受多种生物学因素的制约。步长主要取决于肌力的大小、肢体的长度以及髋关节的柔韧性;而步频主要取决于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的灵活性和各中枢间的协调性以及快肌纤维的百分比及其肥大程度。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好,兴奋与抑制转换速度快,是肢体动作迅速交替的前提,各肌群间协调关系的改善,可以减少因对抗肌群紧张而产生的阻力,有利于更好地发挥速度。所以,在周期性运动项目中,肌肉放松能力的改善,也是提高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速度性练习时间短,主要依靠ATP-CP系统供能,因此,肌肉中ATP-CP含量较多是速度素质重要的物质基础。研究发现,通过速度训练,肌肉中CP的贮备量随训练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二、速度素质的训练

(一)提高动作速率的训练

(二)发展磷酸原系统供能的能力

(三)提高肌肉的放松能力

(四)发展腿部力量及关节的柔韧性

第三节耐力素质

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工作的运动能力,也称为抗疲劳能力。着重从能量供应的角度介绍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以,及有氧与无氧耐力训练等问题。

一、有氧耐力及其训练

(一)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有氧耐力(aerobic endurance)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氧代谢(糖和脂肪等有氧氧化)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有氧耐力有时也被称做有氧能力(aerobic capacity)。

影响有氧耐力提高的生物学因素

VO2max是反映心肺功能的一项综合生理指标,也是衡量人体有氧耐力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大量研究证明,有训练的耐力运动员VO2max大,并且VO2max百分利用率也高。1、心肺功能

心肺功能是有氧耐力素质的重要生理基础。良好的心肺功能是运动中供氧充足的保证。因此,心脏的泵血机能和肺的通气与换气机能都是影响吸氧能力的重要因素。

2、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

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与有氧耐力密切相关。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是决定有氧耐力的重要因素。实验证明,优秀的耐力专项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高且出现选择性肥大现象,同时还伴有肌红蛋白、线粒体及其氧化酶活性和毛细血管数量增加等方面的适应性变化。

3、中枢神经系统机能

在进行较长时间的肌肉活动中,要求神经过程的相对稳定性以及各中枢间的协调性要好,表现为在大量的传入冲动作用下不易转入抑制状态,从而能长时间地保持兴奋与抑制有节律地转换。长期进行耐力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耐受力和神经过程的稳定性,而且能够改善各中枢间的协调关系,表现为运动中枢的兴奋与抑制过程更加集中,肌肉的收缩与放松更加协调;各肌群(主动肌、对抗肌、协调肌)之间的配合更趋完善;内脏器官的活动(即氧运输系统的功能)能更好地与肌肉活动相适应。由于神经调节能力的改善,可以提高肌肉活动的机械效率,节省能量消耗,从而保持长时间的肌肉活动。

4、能量供应特点

耐力性项目运动持续时间长,强度较小,运动中的能量绝大部分由有氧代谢供给,所以,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与有氧耐力素质密切相关。系统的耐力训练,可以提高肌肉有氧氧化过程的效率和各种氧化酶的活性以及机体动用脂肪供能的能力。在长时间耐力练习中,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脂肪供能的比例逐渐增大,从而节省糖元的利用。人体动员脂肪供能的能力,可以从血浆中自由脂肪酸的含量来判断。

(二)发展有氧耐力的训练

1、训练方法

发展有氧耐力常用的训练方法有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及高原训练法。

2、训练要素

⑴运动强度在发展有氧耐力而进行的持续性练习中,运动强度的选择十分重要。强度过低则不能充分动员人体呼吸循环系统的机能潜力,有效地发展有氧代谢能力;若强度过大,持续时间必然缩短,供能系统向无氧代谢途径转变。

⑵运动持续时间运动持续时间对训练效果也会产生明显的影响,一般认为,耐力训练产生效果的最低限度时间为5分钟。持续时间取决于运动强度,强度较低的活动可以持续较长的时间。

二、无氧耐力及其训练

(一)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无氧耐力(anaerobic endurance)是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无氧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无氧耐力有时也称为无氧能力(anaerobic capacity)。提高无氧耐力的训练称为无氧训练。

进行强度较大的运动时,体内主要依靠糖无氧酵解提供能量。

1、肌肉内无氧酵解供能的能力与无氧耐力

肌肉无氧酵解能力主要取决于肌糖元的含量及其无氧酵解酶的活性。

2、缓冲乳酸的能力与无氧耐力

肌肉无氧酵解过程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后,将对血液pH值造成影响。但由于缓冲系统的缓冲作用,使血液的pH值不致于发生太大的变化,以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机体缓冲乳酸的能力,主要取决于碳酸氢钠的含量及碳酸酐酶的活性。

3、脑细胞对酸的耐受力与无氧耐力

尽管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能中和一部分进入血液的乳酸,减弱其强度,但由于进入血液的乳酸量大,血液的pH值还会向酸性方向发展,加上因氧供不足而导致代谢产物的堆积,都将会影响脑细胞的工作能力,促进疲劳的发展。因此,脑细胞对这些不利因素的耐受能力,无疑也是影响无氧耐力的重要因素。

(二)提高无氧耐力的训练

1、间歇训练法

间歇训练法是发展无氧耐力最常用的训练方法。在发展无氧耐力的间歇训练中,要考虑练习强度、练习时间和间歇时间的组合与匹配,要以运动中能够产生高浓度的乳酸为依据。因此,练习强度和密度较大,间歇时间较短,练习时间一般应长于30秒,以1~2分钟为宜。以这种练习强度和时间及间歇时间的组合,能最大限度地动用糖酵解供能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无氧耐力。

2、缺氧训练

缺氧训练是指在减少吸气或憋气条件下进行的练习,其目的是造成体内缺氧以提高无氧耐力。缺氧训练不仅可以在高原自然环境中进行,而且在平原特定环境条件下模拟高原训练,同样可以获得一定的训练效果,如利用低压舱(或减压舱)。

耐力项目运动员的力量训练

耐力项目运动员的力量训练 资料来源:2007年国家队教练员体能训练专项赴美国培训班 讲课时间:2007年7月日 讲课地点:NSCA理论教室 讲课专家:Gregory Haff,博士 一、耐力项目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意义 耐力训练与力量训练结合的训练模式是非常有前景的,冲击耐力性能的因素 要将耐力训练与力量训练的结合在一起,首先要了解耐力与力量训练的特点,也就是各项目的能量供应的特点,清楚这点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力量性项目与耐力项目有何关系?耐力性项目与力量又有何关系? 耐力训练的一般性适应,以低负荷、高重复量的训练,减少肌肉的最大力量,降低无氧能力,提高有氧能力。 耐力训练的生理适应:改进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和肌肉与骨的系统的之间相互作用,增加对运动组织的氧供应,提高有氧能量代谢率,消耗脂肪作为能量的来源物质,减少乳酸的积累,平衡体内的酸碱度。 力量训练的一般性适应:增加肌肉的最大力量,无氧能力增强,有氧爆发力得以保持,完成低负荷多重复次数练习的能力增强。 力量训练的生理适应:肌纤维横断面增加,增强肌肉的力量和爆发力,增强无氧能力。 二、耐力运动员能进行力量训练吗? 回答是肯定的,它能增强耐力运动员的绝对力量、爆发力、提高效率,减少损伤。 耐力运动员害怕力量训练产生,主要是担心肌肉体积增大。 主要是增强运动员的力量训练爆发力,并保持肌肉的横断面。 当耐力运动员增加力量训练会对提高运动成绩有帮助;而对力量运动员增加耐力训练则会降低运动成绩。 力量训练可以帮助耐力项目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力量训练有助于提高运动员持续的跑

步能力、攀山和提高最后的冲刺能力。 无氧力量的发展,这也是越野跑成功的关键,从实证的统计发现:长运动员成绩越好其力量水平也越高。大量的力量训练表明:耐力运动员进行合理的力量练习有利于提高运动成绩。要提高运动员跑步的经济性,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改进了慢肌纤维的收缩速度,减弱了快肌纤维的收缩速度,提高力量产生的能力,减少运动时的力量损耗率,延缓快肌纤维肌肉的运动时间,降低运动单位激活程度降低,减少运动单位与肌肉纤维的参与。 从大量的自行车运动员力量训练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力量训练有助于长距离专项运动成绩的提高。 三、耐力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的基本原则 规则1: 以力量训练内容替换一部分的耐力训练内容,不仅是把力量训练添加到全面的训练中去,而且是将它有机结合在耐力训练的计划总量中。 规则2: 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强调主要动力来源的肌肉。 上肢力量--游泳和滑雪项目;下肢力量--跑项目和自行车。 规则3: 当与对于自行车和长跑运动员不要过于强调上肢的力量训练。 规则4: 作为教练员来说要从运动员的角度出发,要克服耐力运动员对力量训练的担心,告诉他们力量训练不会增加肌肉的肥大;另外选择的练习方法要从功能的角度出发。 规则5: 运用全身练习方法来提高运动员核心力量、增加腿和臀部力量、爆发力。 规则6: 在力量房中提高绝对力量和爆发力,以自行车或者长跑来提高的耐力。不稳定的情况下进行练习不利于爆发力的提高,爆发力就是在稳定的环境下进行,以不稳定的环境做辅助力量训练。 记录人:郑黎明、徐玄冲

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人体的一切随意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所实现的不同形 式的肌肉活动。这些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可表现为收缩力量的大小、收缩速度的快慢、持续时间的长短、关节活动的围以及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的应变能力等等。通常把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所表现的 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及灵敏等机能能力称为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不仅决定于骨骼肌本身的形态、结构和 功能特点,而且与其能量供应、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以及脏器官的 机能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身体素质是人体各器官、系统 机能能力在肌肉活动中的综合反映。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但是,身体素质的训练效果是可逆的。停训后身体素质趋于下降, 其下降速度和程度与训练水平及停训时间有关。训练水平高、停训 时间短者,身体素质下降速度缓慢且程度较小;反之,下降速度及 程度较大。所以在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中合理安排身体素质的训练 具有重要意义。 返回本章 第一节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是指肌肉收缩对抗或克服阻力的能力。人体的所有运动几乎都是对抗阻力而产生的,所以良好的力量素质是取得优异 运动成绩的重要基础。例如跑速、游速等需要强大的肌肉力量;运

动持续时间的长短有赖于力量的大小;柔韧、灵敏、协调、平衡等 机能能力也与力量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力量素质是人体最 重要的身体素质,是其它身体素质的基础,是素质的素质。 一、力量素质的分类 力量素质的分类较为复杂。按照肌肉收缩的形式可分为静力性 力量和动力性力量。静力性力量是指肌肉进行等长收缩时所产生的 力量,其特点是从事力量练习时肢体维持或固定于某一位置或姿势,但无明显的位移运动。例如体操运动中的十字支撑、倒立、悬垂、 耗腿、平衡,武术运动中的马步桩等。动力性力量是指肌肉进行等 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其特点是进行力量练习时肢体产生明显的位 移运动,但不出现明显的停顿或固定姿势。例如,田径运动中的跑、跳、投,游泳运动中的蝶、仰、蛙、爬以及推举杠铃、引体向上等。由于力量(F)等于质量(m)与加速度(a)的乘积,即F=m.?a。因此,动力性力量又可分为重量性力量和速度性力量。其中,重量 性力量以改变质量为主,其大小由肌肉活动时所对抗的器械重量来 反映,如举重等;而速度性力量则以改变速度为主,通常用器械运 动时所产生的加速度来评定,如投掷标枪等。 按照肌肉力量的表现形式及构成成分可将其分为绝对力量、相 对力量、力量耐力和快速力量等。绝对力量又称为最大力量,它是 指肌肉做最大用力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通常用肌肉收缩时所能克 服的最大负荷来表示。绝对力量的大小与体重有关,一般情况下, 体重越大绝对力量也越大。相对力量又称为比肌力,是指单位生理 横断面积(以1c m2为单位)肌肉做最大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由于人体体重与肌肉重量密切相关,因此通常把整个人体所能克服的最 大阻力称为绝对力量,而把每公斤体重所能克服的阻力称为相对力

耐力训练,力量训练,平衡训练,柔韧训练,

一、耐力训练 1、长跑:要求为400米跑道,女子每次15圈,男子每次20圈,平均速度为每圈不得低于2分20秒。 2、负重越野:自己背负不低于30公斤的背囊(女子为20公斤),在不低于海拔2000米的小路、山脊行走,时间为一整天或两天,每周或两周一次。 3、如果时间和其他条件不允许,也可用游泳、自行车等代替长跑,运动量相当。 二、力量训练 1、大腿力量训练:大腿与地面平行,做“鸭步”状行走,30米一组,5组一次,中间不休息。 2、小腿力量训练:踮脚跳,大腿不用力,30米一组,5组一次,中间不休息。 3、上肢力量训练:俯卧撑8个一组,做5组;引体向上6个一组,做5组。 4、腰腹力量训练:仰卧起坐带转体,15或20次一组,做3组。 三、平衡训练 1、单脚平衡:单脚站立完成前仰后俯动作多次。 2、动态平衡:选择一离地窄坎,像走平衡木样行走;或单脚跳格子。 四、柔韧训练 1、单杠悬垂,拉伸肢体。 2、压腿,下腰。 3、拉伸身体两侧肌肉。力量、平衡和柔韧训练每周不少于3次,并接在长跑之后完成。在俱乐部组织的每次行动之前,长跑每周不得少于4次。在行动前10天减少运动量,以免行动中肌肉疲劳 一、弹跳力是全身力量、跑动速度、反应速度、身体协调性、柔韧性、灵活性的综合体现。 所以我们不可以认为提高弹跳就成天的跳跳的就行了。你必须坚持每天拉伸自己全身各部位的肌腱、韧带、肌肉,扩大关节的活动范围,同时,做各种复杂的有利于提高身体协调性的体操。动作要准确、优美、既有力又放松。 二、力量训练最好由身体训练教练安排和辅导。 如自己进行训练,最好每周进行2到4次的大力量训练,训练时必须注意安全,以免发生意外伤害。所谓大力量训练就是利用杠铃进行大负荷的练习。最典型常用的有三种:负重蹲起,提铃,抓举。总之,这几项练习的成绩越高,你的弹跳力就越好。至于每次练习的重量、组数、次数、动作规格等问题,原则是: 1、大力量训练每周至少二次,不多于四次,要给身体超量恢复的时间,但要长年进行,不可间断。 2、每次课最好安排以上所述三项练习方法。 3、要讲究大力量训练的技术动作规格,切不可乱来。 4、小力量训练是指使用各种综合训练器械和哑铃等进行训练。重量较轻,组数和次数较多。目的是提高肌肉耐力,增粗肌纤维,减少脂肪,小力量训练可以变化着花园天天练,但最好不要和大力量训练同时进行。无论大力量还是小力量训练,一次课的时间不要拖的太长,1.5小时至2小时为宜。有强度还要有密度。 三、速度训练也是提高弹跳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反复冲刺训练还是有必要的。30次,50次,也许80次,那就要看你的吃苦精神了。所谓冲刺,要求你自己在准备活动后全速往前冲,而不是中速。专项速度训练同大力量训练相同,不必天天练,每周三小时即可。还要特别注意运用小力量训练手段增强大腿后侧肌肉群的力量。 四、各种专门的弹跳练习手段非常多,诸如跳绳、跳栏、摸篮圈、摸小黑框上沿,甚至摸篮板上沿。 最后,我要提一提神经系统和弹跳力的关系。我们已经知道速度、力量、协调性、柔韧性、灵活性这些素质在瞬间综合向下作用于地面时就产生弹跳力,那么什么东西是这些素质在瞬间同时爆发呢?就是动机和运动神经系统。也就是说,如果你真的想高居一切人之上,你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的运动神经系统想自己全身的肌肉发出最强的冲动信号。这种强刺激迫使肌肉群激烈收缩产生巨大能量,肌肉群剧烈收缩有反过来促使运动神经系统更灵敏,能发出更强烈的冲动。两者相互促进,你就越跳越高。然而,这也是难点中的难点,没有超强的动机,运动神经系统就没有超强的冲动,一切所谓的科学化、现代化、管理、训练方法和手段全是废话。最后,祝你梦想成真。美国最著名纵跳训练计划, 练成预计纵跳能力可以提高20到30厘米以上, 锻炼过程很辛苦, 整个过程要15个星期. 对于每个动作项目,如果一种动作要作3组,组与组之间休息不能超过2分钟,若完成了,需直接做下个项目,记住不要休息!! 第一项:半蹲跳 1、开始时,半蹲至?的位置,双手放置于前, 2、向上跳离地面最少20到25cm。(若你觉得容易的话,你可以跳至25-30cm)。当在空中,你的双手需放在后面。着地时,完成一次。接下来,只需重复以上步骤!!! 第二项:抬脚尖(提踵) 1.首先,找个梯级或一本书来垫脚,然后只把脚尖放在上面,脚跟不得着地或垫着 2.脚尖抬到最高点 3.再慢慢放下,完成一次..双脚完成,完成一个组. 第三项:台阶 1. 找张椅子来, 把一只脚放上去,呈90度 2.尽全力的跳开, 在空中换脚,在放在椅子上, 3.重复2,将原起跳的脚放回椅子上,完成另外一跳。 第四项:纵跳 1. 双脚放直, 与肩同宽,"锁紧"你的膝盖... 2. 只用你的小腿跳, 只能弯曲你的脚腂, 膝盖尽量不弯曲 3. 到地时,再迅速起跳,完成一次... 这一项很难, 你可用你的手帮助起跳... 第五项:脚尖跳

第40 讲 体质:基本概念 (转载)

第40 讲体质:基本概念(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上一节我们把经络学说讲完了,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当中,关于人体结构学的理论。第五章体质学说我们今天讲第五章体质。首先说一说这一章的目的要求:一、要掌握体质的概念和正常体质的分类;二、掌握体质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三、了解体质的形成因素。第一节体质的概念下面讲第一节体质的概念。在没讲体质的概念之前,简要地把体质学说大致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中医学从《内经》开始,就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体质学说。历代医家关于体质和健康与疾病的关系,都做出了不少的论述,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医理论的体质学说做出了各自的贡献。长期以来,关于中医体质学说,只是在具体的健康和疾病过程中,特别是在疾病和治疗过程中能够体现出来。而作为完整的学说,是在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当中才逐渐地形成这门学说,这也是《中医基础理论》当中一个新型学科。近年来,又应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它进行了研究。我们这一章仅仅是简要地介绍一下体质学说有关基本概念和原理。(一)体质的含义。关于体质的含义,就现代的研究成果而言,表述的方法并不完全一致,就是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定义的方法,对体质进行了定义。我们在这里,对体质做这样的

定义。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记这个定义的要素,关键词是固有特性,体质是固有特性。什么样的固有特性呢?是在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表现为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稳定”这两个字要注意,它不是一般的固有特性,是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1)强调它的形成是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2)具体表现的形式是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在这几个方面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换句话说,体质是禀受于先天,调养于后天,在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的个性特征。我们这样来定义这个体质,它的内涵:其一、这样一个定义,强调了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用这样一个内涵来表述体质是怎么形成的。人的体质,用我们中医学话说,取决于先天的禀赋。但是体质究竟会是个什么样的?那需要在后天的环境中不断地来进行培育。也就是说,体质不仅仅取决于先天,那就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统一起来为体质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其二、强调人的体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三、人的体质必须是和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中医学强调天地人三才一体,强调体质的形,要和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其四、

运动生理学分析

生理学分析 身体素质:运动生理学把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协调、柔韧和平衡等机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P165 速度素质: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P166 按其在运动中表现形式分为:①反应速度②动作速度③位移速度 反应速度:人体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有氧耐力:机体依靠糖、脂肪和蛋白质氧化分解供能进行长时间运动的能力。P170 最大摄氧量:人体在心肺功能被充分动员的情况下,单位时间里摄入并被机体利用的最大的氧气量。P171 乳酸阈:人体在进行递增负荷运动时,由有氧氧化分解供能过渡到大量动用糖酵解供能的临界点(转折点)。 无氧耐力:机体依靠糖酵解供能进行较长时间运动的能力。赛前状态:在训练和比赛前,人体某些器官、系统将产生一系列机能反应。准备活动:在正式训练或比赛前所进行的各种身体练习活动。 进入工作状态:在运动后的一段时间内,人体的机能能力和工作效率逐步提高。P178 极点:在进行剧烈运动的开始阶段,往往会出现一系列暂时性的身体不适的感觉。P179 重新振奋:极点出现后,如果继续坚持运动,一段时间后身体不适的感觉消失,机体重新出现呼吸均匀自如、动作轻松有力、精神振奋等现象。 稳定状态:在一定强度的周期性项目运动过程中,当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及机体工作能力均处于一个较高的,变动不大的水平上,此时的功能状态称为稳定状态。 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机体不能将机能保持在某一个特定的水平上,或者不能维持对某一预定的运动强度的生理现象。 运动效果:经常从事运动训练的人,在重复运动的影响下,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和机能,所产生的适应性变化及良好反应。P189

发展耐力素质的常用练习方法

一、发展耐力素质的常用练习方法 1、10~15分钟定时跑,在场地上,校园内或树林中,强度为55~65%。 2、6~8次变速赶超:在场地上排成两路纵队慢跑,听口令排尾突然加速跑至排头,所有人依次跟进做加速跑,强度55~65%或加速跑中可进行变向“s”形跑。 3、5次爬坡跑:在倾斜15°~20°的山坡进行上坡跑,重复5次,距离约100~200米左右,间歇3~5分左右,强度60~70%一段耐力训练不要求跑速,用心率指标控制,维持120~140次/分,如加大强度,心率指标要求达到140~160次/分。 4、5分钟变速跑,在场地内以50米分段做变速跑,如50快,50慢,或50米慢100米快,60~65%强度。 5、中速往返跑,利用篮球场,沿底线听口令跑至对面底线,每组往返4~6次。重复3~5组,也可以采用侧身滑步跑,交叉步跑或踢腿跑。 6、反复变向跑在田径场地或足球场内,听口令或看信号做的前后左右变换方向跑。每次进行2分钟,重复3~5组,组间间隔3~5分钟,强度55~60%,变向跑的每个段落均为往返跑。跑出后返回起跑位置。每次至少完成50米,间歇后心率恢复到120次/分以下。 7、100米多人接力跑:在跑道上,将人数分成5组,每个直曲段站一组,采用击掌方式,进行接力跑每人总跑量约400米,后返回原地。要求速度14~16秒,也可采用200米接力跑,分成3组完成,总跑量约800米或1600米。 8、连续测滑步跑或侧身交叉步跑,前后交叉步跑等方法跑100~150米重复4~8组,不规定速度,但每次练习后心率指标在130~150次/分之间。 9、阶梯式变速跑:在场地内,采用阶梯式变速跑的方法,如50米快~100米慢~100米快~150米慢等,总跑量可以在1500米~2000米之间。 10、原地练习:如做原地高抬腿跑,小步跑,车轮跑等,每组100~150次,做5~6组,每组间歇2~3分钟。 11、综合跑:在跑道上做向前跑,后退跑,左右滑步跑,前后交叉步跑等,每种方式100米,每次跑完400米为一组,重复3~5组,每组间歇4~5分钟,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定速度要求。 12、正、倒交替跑:在跑道上起跑加速200米后接做倒退跑100米,不要求速度,至100米处做向后转身放松跑100米,完成3~5组,每组间歇约4~5分钟,强度60~70%。 13、蹬冰模仿跑:在场地内模仿滑冰动作,向前做蹬跑练习100米,走或慢跑放松100米4~6次,心率在130~150次/分之间。

最新的解剖学答案

必考题 一.详述声波的传导途径和听到教练员枪声到蹬离起跑器的神经传导通路 1.声波的传导途径:声波—外耳门—鼓膜—听耳链—镫骨底—前庭阶外淋巴液流动—膜蜗管内淋巴液流动—内耳螺旋器—听觉中枢—听觉。 2.听觉传导通路:听觉传导通路有三级神经元组成。第一级神经元,胞体在蜗轴内的螺旋神经节。周围突分布于内耳的听觉感受器——螺旋器;中枢突组成听升神经,与前庭神经一起入脑。第二级神经元在蜗神经核。它的大部分在脑桥内交叉,组成斜方体。斜方体的纤维在转向上行,组成外侧丘系,经下丘脑终于内侧膝状体。第三级神经元,胞体在内测膝状体内,它的轴突组成听辐射,经内囊后脚止于颞横回。枪声转为神经冲动传至颞横回。 3.中枢之间通过连合和联络纤维连接:颞横回合中央前回上2/3以及中央旁小叶前部等处通过连合和联络纤维连接。经过大脑的分析整合作用,经运动传导通路支配脚蹬离起跑器。 4.运动传导通路:是指从大脑皮质至身体各部位效应器的神经联系。躯体运动传导通路包括主管体骨骼肌随意运动的锥体系,有上、下两级运动神经元组成。 5.皮质脊髓束:中央前回上2/3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等处的巨型椎体细胞和其他类型椎体细胞的轴突组成,下行经内囊后脚的前、中部大脑脚底中3/5的外侧部、脑桥的基底部至延髓的椎体。在椎体下端,约75%~90%的纤维交叉,形成椎体交叉,交叉后的纤维继续在对侧脊髓外侧索下行,成皮质脊髓侧束,此束沿途发出侧支,逐节止于前脚运动细胞。小部分为交叉的纤维沿本测脊髓的前索内下行,称皮质脊髓前束,此束逐节经白质前联合交叉至对侧(尚有部分纤维始终不交叉),终于脊髓前脚运动细胞。由脊髓前脚运动细胞发出的轴突组成脊髓前跟,并随脊神经分布到躯干和四肢的骨骼肌,支配其随意运动,脚蹬离起跑器。 二.试述右足肌肉代谢产生的多余水分经肾脏排除体外的具体途径右足肌肉代谢多余水分—〉足部静脉—〉小腿静脉(和小隐静脉)—〉腘静脉—〉股静脉(和大隐静脉)—〉髂外静脉—〉右髂总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动脉各级分支—〉肺泡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各级属支—〉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升部—〉主动脉弓—〉主动脉胸部—〉主动脉腹部—〉肾动脉—〉各级动脉分支—〉入球小动脉—〉肾小球(滤过)—〉肾小球囊腔—〉肾小管(重吸收)—〉集合管—〉乳头管—〉肾乳头—〉肾小盏—〉肾大盏—〉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 体质习题集

第六章体质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观察和测量身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匀称程度,以及体重、胸围、肩宽、骨 盆宽度和皮肤与皮下软组织情况可判断() A.体表形态B.体格C.体型D.体姿E.性征 2.体型中最有代表性的差异是() A.皮肤之厚薄B.肤色C.腠理之坚松D.形体之肥瘦E.身高 3.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是() A.体型B.体重C.体姿D.身高E.性征 4.体质是指人体的() A.身体素质B.心理素质C.身心特性D.遗传特质 E.形态结构 5.奠定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的古代医籍为() A.《伤寒杂病论》B.《妇人良方》C.《景岳全书》D.《内经》 E.《千金要方》 6.先天禀赋决定着体质的相对() A.可变性B.连续性C.复杂性D.普遍性E.稳定性 7.后天各种因素使体质具有() A.可变性B.稳定性C.全面性D.普遍性E.复杂性 8.健康之人应为() A.偏阳质B.偏阴质C.阴阳平和质D.肥胖质E.瘦小质 9.嗜食肥甘厚味,易形成() A.火旺体质B.痰湿体质C.心气虚体质D.脾气虚体质E.肝郁体质 10.具有亢奋、偏热、多动等特点的体质为() A.阴阳平和质B.偏阴质C.偏阳质D.肝郁质E.阳虚质 11.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特点的体质为() A.阴阳平和质B.偏阴质C.偏阳质D.阴虚质E.气虚质 12.以下除哪项外,都是小儿的体质特点() A.脏腑娇嫩B.形气未充C.易虚易实 D.易寒易热E.代谢缓慢 13.以下除哪项外,都是老人的体质特点() A.精气神渐衰B.脏腑功能减退C.代谢旺盛 D.气血郁滞E.阴阳失调 14.气虚湿盛体质,受邪后多从() A.寒化B.热化C.燥化D.湿化E.火化 15.素体津亏血耗者,易致邪从() A.寒化B.实化C.虚化D.湿化E.燥化 16.某人身体强壮、胖瘦适中,饮食无偏嗜,二便通调,面色红润,性格开朗随和,精力充沛,举动灵活,睡眠良好。属于() A.偏阳质B.偏阴质C.阴阳平和质D.阳亢质E.痰湿质 17.某人形体偏瘦,面色红润,食欲旺盛,喜饮冷水,易出汗,性格外向,喜动好强,自制力较差。属于() A.偏阳质B.偏阴质C.阴阳平和质D.气郁质E.阳虚质 18.某人形体偏胖,面色萎黄,食量较小,喜饮热水,性格内向,动作迟缓,容易疲劳。属于() A.偏阳质B.偏阴质C.阴阳平和质D.阴虚质E.气郁质 (二)B1型题 A.体格B.体型C.体重D.体姿E.性征

发展速度耐力训练的重要性和方法 (2)

发展速度耐力训练的重要性和方法: 速度耐力训练的重要性 速度耐力,简单点说就是速度保持能力。在发展速度的同时,耍注意速度耐力的发展,二者应同步进行。发展一般耐力和速度的训练手段均可导致其对应素质生化因素的一定程度的改变。发展耐力一般为有氧倾向的负荷训练,如越野跑和一些力量训练。 发展速度耐力一般为有氧无氧混合的负荷训练。如600-3000米段落重复跑、变速跑、5000米节奏跑。 发展速度一般为无氧磷酸肌酸供能的负荷训练。如10—15秒最大限度用力的快速力量练习。由于力量是影响速度的重要因素,而力量又与肌肉体积密切相关。通过“三氧”(有氧、混氧和无氧)训练,从根本上全面可以提高在训练和比赛时各系统的供能能力,提高了能量输出和在疲劳状态下的速度能力。因此,在训练和比赛中长时间保持相对较高的速度跑和有攻利用能量与节省能量趵高步频技术。 采用长时间的大周期训练受到冲击,训练周期远远不能适应当今以赛代练、分期不明显的高密度比赛的频率,而突出速度能力、力量耐力的训练。着重围绕提高最大吸氧量和提高运动员的耐缺氧能力为主,在保持总量负荷不变的前提下采取高强度的短距离间歇与重复训练、综合训练,根据不问的目标,选择适应的段落,把有氧代谢、无氧代谢供能、混合代谢供能科学地组合于一体,使运动员的速度耐力、力量耐力和高速持续跑的专项能力同时得到较高,进一步身体的抗乳酸的耐受力和消除乳酸及偿还氧债的能力。

如何处理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加大负荷量就必须需降低符合强度,加大强度则需要减少负荷量,练到什么时候该“歇”,疲劳到什么时候该“调”,必须予以准确把握,采用上述训练结构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难题。一方面可以保证有较大的负荷量,又不降低负荷强度,此训练内容更为灵活、新颖、全面,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兴趣,加快机体的恢复,赢得时间;另一方面,又可以避免因小负荷所致的不适应比赛状态,使训练与比赛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最佳竞技态势,获得连续比赛的能力。长距离跑是一个需要速度和耐力的综合性项目,虽然成绩的好坏其一来自于先天素质,良好的体型和内脏功能是出成绩的基础。其二,后天的专项训练是其运动成绩提高的手段。当具有很好的身体优势,但当他的运动成绩到了一定的阶段时就会出现停滞不前,这时就需要先进的手段来提高运动成绩。 一、发展一般耐力 发展一般耐力是增强运动员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提高有氧代谢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身体负担能力、发展速度耐力和进行大强度训练的基础,因此中长跑运动训练应重视发展一般耐力训练。 发展一般耐力的方法主要采用强度不大和跑速稳定的长时间持续跑 一般耐力训练在全年训练的准备期安排比重较大,由于长时间的持续跑比较单调乏味,因此,要多采用越野跑、跑、选择复杂的地

高中生身体素质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高中生身体素质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高中生身体素质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内容提要:对我校20**、20**、20**年全年级学生10月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反映身体素质的七项成绩随机抽样后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测试项目包括坐位体前屈、50米、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立定跳远和男生引体向上、女生一分钟仰卧起坐。研究结果表明,我校学生在力量素质、柔韧素质、耐力素质、爆发力素质方面不容乐观,应引起相关部门注意。全面了解我校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状况,对于进一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和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中生身体素质现状发展对策 原国家体委、教育部和卫生部从1979年起就对我国16个省、市的学生体质进行了测试和调研,30多年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运动的机会大大减少,反映青少年学生运动能力的身体素质一直呈现下滑趋势。然而,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高中生正处在青少年阶段,其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质量,还关系到国家的振兴和民族素质的提高。本文对我校20**、20**、20**年全年级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进行抽样统计分析,在明确现状成因基础上提出改善学生身体素质的对策。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体质 目前,体育领域对体质的定义最权威的是:体质是人体的质量,是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表现。 (二)身体素质

目前,关于身体素质没有统一的定义,从运动生理学角度讲,大 家比较认同的是:即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机能能力。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我校20**、20**、20**年全年级抽样学生的身体素质为 研究对象(抽样学生共3108人,高一1017人,男生534人,女生483人;高二1095人,男生516人,女生579人;高三996人,男 生456人,女生540人)。 (二)研究方法 1.访谈法 通过走访或电话联系相关专家,对高中生身体素质现状成因进行 探讨,并就如何提高其身体素质听取专家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2.文献资料法 针对本研宄所涉及的内容,通过查阅中国期刊网和**省近几年发表的有关《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研究文献,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总结,为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3.数理统计法 对学生测试后的成绩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百分比等 对身体素质健康状况进行描述。 4.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学的知识和方法对所获得的调查内容和相关资料进行分类归纳和逻辑推理,从而得出本论文的结论。 三、结果与分析 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灵敏素质、柔韧素质是身体素质中最具代表性的指标。本论文反映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具体测试

速度耐力训练方法参考资料

速度耐力训练方法 400米跑的速度耐力训练,适宜应用“以短为主,长短结合”的反复跑,冬训以超主项距离跑为主,春训和竞赛期则以接近主项距离跑为主。 (一)主项与接近主项距离的跑,在速度耐力训练中占的比重较大,对提高专项能力有重要的作用。主要练习方法有: 1、300米×6~8次,间歇6分钟; 2、(300米+200米+100米)组合跑×4~5组,间歇3——4分钟,组间间歇7分钟; 3、(300米快+50米慢+100米冲刺跑)×4~5组,组间间歇8分钟; 4、400米检查跑×1~2次,间歇25分钟到30分钟。 (二)超主项距离的跑,对提高跑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主要练习方法有: 1、500米×5~6次(80%——90%强度),间歇8分钟; 2、800×3~4次,间歇10分钟; 3、(1200米+600米+400米)组合跑×2~3组,间歇5——8分钟,组间间歇15分钟。 (三)在进行速度耐力训练时,还要相应发展一般耐力、力量耐力和协调能力等有关素质,主要练习方法有: 1、发展一般耐力可采用越野跑、30——40分钟定时跑、球类活动等; 2、发展力量耐力时,可采用负重连续跳、较长距离的跨步跳、单足跳、高抬腿跑等练习方法。 3、通过各种跑的专门练习,如加速跑、弯道跑等练习,体会正确技术,发展动作协调能力。 1.弯道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 为了便于加速,起跑后开始一段距离应沿着直线跑进,起跑器安装在跑道的右侧沿,正对弯道切点方向。弯道起跑后的加速跑距离短,较大前倾的身体要早些抬起。 2.弯道跑 进入弯道时,身体向内倾斜,后蹬时右腿用前脚掌的内侧用力,左腿用前脚掌的外侧用力。右肘内扣,右臂摆幅加大,前摆时稍向内,后摆稍向外,左臂稍离开躯干。弯道跑的蹬地与摆动方向都应与身体向圆心方向倾斜一致。 祝你取得好成绩!!! 怎样提高100米途中跑速度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5-11-21 22:01 提问者:我不是刘翔- 试用期一级 最佳答案 短跑技术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体,为了便于分析,可把它分为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及终点跑三部分。■如何提高短跑速度速度很显然是影响短跑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以90~95%的强度进行20~60m跑,每组跑4~5次,每次休息3~6分钟,进行2~3组,这将有助于提高你的速度。同时,改变短跑的起跑姿势,采取站立式、转身式和行进间起跑,这也有助于提高你的速度。上面这种提高速度的训练,应在质量良好的,即平坦、干燥、硬度适中的道面上进行。温暖的天气将有利于提高这种训练的效率。冷天气不利于这种训练,但在完成适当的准备活动后也可以进行。发展步频:最佳时期11——13岁。侧重于提高肌肉的快速收缩速度,加强对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的灵活训练,提高肌肉快速收缩力量与肌肉的放松能力。训练手段:[1]高速大幅度摆动腿前后摆动联系,要求在快速摆动中完成合理的折叠技术,摆动腿大小腿折叠得越紧,半径越小,摆速越快。[2]加快脚掌着地速度练习,要求尽可能地缩短腾空时间。 [3]快速摆臂摆腿练习,要求腿臂动作协调进行。发展步长:步长能力的大小主要决定于跑时的后蹬力量,后蹬角度,摆动力量,摆动速度,以及髋关节的灵活性等。着重发展大腿的伸肌,屈肌的力量和髋关节的灵活性。方法:负重换腿跳,负重大步走,负重跑,负重跳台阶,跑台阶,大幅度的跨步跳(要求摆动腿

解剖学问答题部分(重要)-(2)

四:问答题 1.试述骨的构造及其功能? 骨是由骨膜,骨质,骨髓三部分构成。(1)骨与骨相连结构成人体的支架,故有支持负重作用。(2)具有保护功能,如颅骨保护脑;胸廓保护心、肺等。(3)骨是人体运动的杠杆和肌肉的附着点。(4)骨是钙、磷的储备仓库。(5)骨内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 2. 试述儿童少年的特点以及在运动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儿童少年骨的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有机物多,无机物少;软骨多,骨质少;骨松质多,骨密质少。儿童少年的关节面软骨相比成人厚,关节囊薄,关节周围韧带薄而松弛,故灵活性好。在体育训练中根据儿童少年软组织的弹性好特点,必须抓紧这个时期,发展灵活性,提高柔韧素质。 3.简述体育锻炼对骨有何良好的影响? 合理的体育锻炼对骨骼肌会产生良好的影响。 (1)肌肉体积明显增大(肌纤维增粗,肌纤维内肌原纤维增多),使肌肉收缩有力、持久。(2)肌肉中结缔组织增多,肌腱和韧带增粗,从而提高抗拉力的能力。(3)肌肉中毛细血管增多,因而提高了肌肉的代谢能力。有利于肌肉做长时间的活动。(4)肌纤维中线粒体的数目增多,体积增大为肌肉收缩提供更多能量以适应耐力的需要。(5)肌肉内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可使肌肉中肌糖元、肌球蛋白、肌动蛋白、肌红蛋白和水分等含量都有增加。这些物质的增多,不仅提高了肌肉收缩能力,还能及时供给肌肉能量,使肌肉在耗氧量很大的情况下持续工作。 4.试述长骨的生长发育的方式? 长骨生长发育的方式包括长长和长粗两种。骺软骨可使骨长长,由于骺软骨表面的软骨细胞不断分裂、增生,不断骨化,骨的长度就不断增加。骨膜可使骨长粗,因骨膜内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成骨细胞有造骨的潜能,不断建造新的骨质,破骨细胞不断破坏旧骨质,扩大骨髓腔,可使骨不断增粗。 5.试述骨连结的分类? 骨与骨借结缔组织、软骨组织和骨组织相连结。根据骨连结方式,可把全身骨连结分为不动关节、动关节和半关节三类。 6. 试述关节的主要结构和铺主结构? 关节的主要结构有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这些结构是每个可动关节必须具备的。关节的辅助结构有滑膜囊、滑膜皱襞、关节唇(关节盂缘)、关节内软骨和关节韧带等。 7. 影响关节灵活性和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关节的稳固性和灵活性的因素有:(1)构成关节的两个骨关节面的面积差。面积差大者,关节的灵活性大,反之,灵活性就小。(2)关节囊的松紧和厚薄程度。关节囊厚而紧,关节灵活性小,稳固性大;关节囊薄而松弛,灵活性大,稳固性小。3)关节韧带的多少和强弱。韧带多而强,关节稳固性加大,灵活性就小;韧带少而弱,关节稳固性小,灵活性大。(4)关节周围肌群的数量和强弱。关节周围肌肉多而强,关节稳固性大,关节周围的肌肉少而弱,或有着良好的伸展性和弹性,关节的灵活性就加大。此外,关节周围的骨突起、性别、年龄、运动项目、训练水平等都是影响关节的稳固性和灵活性的因素。 8.何为人体解剖学姿势? 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下肢靠拢,足尖朝前,双上肢自然下垂与躯干两侧,手掌朝前。 9.试述影响骨生长发育的因素。 影响骨生长发育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和种族,激素,维生素,体力负荷,营养和生活状况等。 10.试述关节的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运动环节在矢状面内,绕额状轴运动。两环节之间在腹侧角度变小的运动称为屈,反之,角

运动解剖学 肌肉力量

第十章肌肉力量 一概念题 1、超负荷原则:指练习的负荷应不断超过平时采用或已适应的负荷的训练原则。 2、肌肉力量:指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3、超等长练习:指肌肉在离心收缩之后紧接着进行向心收缩的力量训练,是离心收缩与向心收缩结合的练习方法,训练中常采用的“多级跳、深跳”等练习均属于此类方法。 4、最高重复次数(RM):是负荷逐渐增加的适宜标准,是机体在某一负荷时能持续完成的重复的最多次数。 5、力量耐力:指肌肉长时间对抗亚最大阻力收缩的能力。 6、绝对力量:指整体克服和对抗阻力时表现出来的最大肌肉力量。 7、动力性力量指肌肉在动态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此时机体发生明显的位移运动。 8、最大肌肉力量:指肌肉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表现出来的克服极限负荷阻力的能力。 9、等动练习:是一种利用专门的等速力量练习器进行的肌肉力量训练方法。 10、中枢激活:中枢神经系统动员肌纤维参加的收缩能力。 二、是非判断题 (F)1、发展力量,必须不断地增加运动负荷。 (F)2、安排儿童少年的耐力训练负荷时,首先根据其耐力运动成绩来加以考虑。 (F)3、力量训练能使肌肉力量增大,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肌纤维数量增多,肌纤维内糖原的含量增加。 (T)4、训练引起纤维类型产生的适应性变化具有明显的专一性。 (F)5、超负荷原则就是超过自己的最大力量。 (F)6、重复次数少而阻力大的练习,能够提高肌肉耐力。 (T)7、肌肉收缩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叫力量素质。 (T)8、肌肉生理横断面积越大,肌肉的力量也越大。 (F)9、等动练习是指速度相等的练习。 (T)10、力量训练中练习的安排顺序应是先大肌群练习,后小肌群练习。 (T)11、“负荷到3,训练到8”的含义是:训练采用3RM的负荷,随力量的增加,该负荷当能够重复8次时,就应该增加负荷,使新的负荷又重新到3RM。 (T)12、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积或者肌肉体积本身不是决定肌肉力量大小的唯一生理因素。(F)13、在力量训练中,一定负荷训练一段时间后,只要自我感觉良好就可以增加负荷量。(T)14、跳跃或投掷运动在动作发力时,肌肉做超等长收缩。 (T)15、进行力量训练时,在选择练习肌群上及练习形式上要有针对性。 三、选择题 (D)1、训练对肌纤维直径的影响表现为: A、对肌纤维直径大小无影响。 B、举重训练可使慢肌纤维肥大。 C、长跑可使快肌纤维肥大。 D、使肌纤维出现选择性肥大。 (C)2、力量训练使肌肉体积增大的主要原因在于: A、肌结缔组织增厚 B、肌毛细血管增生 C、肌纤维增粗 D、肌纤维数目增加。(B)3、进行全身力量训练时,最先练习的肌群是: A、上臂前面的肌群 B、大腿和髋部的肌群 C、胸部的肌群 D、小腿和腹部的肌群 (A)4、静力性训练主要是提高: A、绝对力量 B、相对力量 C、速度性力量 D、动作性力量 (D)5、适应于短跑运动员训练的负荷,常采用:

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分析

第十章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分析 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身体素质训练原则 2、在自身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指导中运用身体素质训练的方法 教学重点: 运用身体素质训练方法 本章主要阐述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身体素质的基本概念、生理基础以及发展各项素质的训练方法,为身体素质的发展与提高提供一定的生理学依据。 第一节力量素质 力量是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对抗阻力的能力。在很多运动项目中,力量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因为人体的运动几乎都是对抗阻力而产生的,当人体进行跑、跳、投等运动时,身体各部位必须表现出很大的力量。此外,力量素质也是影响和制约其它素质的重要因素,如跑速、游速的快慢与肌肉力量大小密切相关。因此,力量素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素质。 一、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 (一)骨骼肌的形态及生理生化特点 1.肌肉的生理横断面 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是指横切某块肌肉所有肌纤维所得的横断面积。力量训练可以使肌肉的体积增加,横断面增大,这主要是由于肌纤维增粗的结果,而肌纤维增粗的实质是肌肉中蛋白质含量的增加。 2.肌肉生化成分的适应变化 在力量训练过程中,随着肌肉肥大还可以引起一些生物化学方面的变化,如肌红蛋白含量增加,肌肉的贮氧能力得到提高;力量训练还可以增加肌糖元、磷酸肌酸(CP)的含量,提高三磷酸腺苷(ATP)酶、磷酸果糖激酶的活性,为肌肉收缩提供更充足的能源,从而增大肌肉收缩力量。 3.肌纤维类型 肌纤维按照收缩的特性可分为快肌和慢肌两大类,快肌纤维较慢肌纤维能产生更大的力量。实验证明,骨骼肌中快肌纤维百分比高及其横断面积大的人,其肌肉收缩力量也大,尤以快肌纤维横断面积对力量的影响更大。(二)神经系统对肌肉的调节能力 肌肉力量除与肌肉体积大小有关外,还与神经系统对肌肉的调节机能有密切关系。

运动生理学

第三篇运动生理学 绪论 (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二)生命的基本特征 (三)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肌肉收缩的原理 1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2 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 3 肌纤维的兴奋-收缩偶联 (二)肌肉收缩的形式 1 向心收缩 2 等长收缩 3 离心收缩 (三)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 1、力量 2、肌肉酸疼 (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1 张力与速度的关系

2 肌肉力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 3 肌肉力量与爆发力 (五)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及代谢特征 1 形态特征 2 生理特征 3 代谢特征 (六)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1 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 2 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 (七)肌电的研究与应用 第二章血液 (一)血液概述 1 体液 2 血液组成 3 内环境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二)血液的功能 1 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

2 运输功能 3 调节作用 4 保护和防御功能 (三)渗透压和酸碱度 (四)运动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 1 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2 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第三章循环机能 (一)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 1 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 2 心脏泵血功能及其评价 (二)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 1 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 2 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 (三)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1 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及调节 2 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3 脉搏(心率)和血压测定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第四章呼吸

(一)呼吸运动与肺通气 1 呼吸的定义及全过程组成 2 呼吸的形式 3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4 训练对通气功能的影响 (二)气体的交换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三)氧气的血液运输与氧解离曲线的意义 1 氧气的血液运输 2 氧解离曲线及其生理意义 (四)呼吸运动的调节 1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2 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 (五)运动时的合理呼吸 1 减小呼吸道阻力 2 提高肺泡通气效率 3 呼吸与技术动作相适应 4 合理运用憋气

发展速度耐力训练的重要性和方法

发展速度耐力训练的重要性和方法 速度耐力训练的重要性 速度耐力,简单点说就是速度保持能力。在发展速度的同时,耍注意速度耐力的发展,二者应同步进行。发展一般耐力和速度的训练手段均可导致其对应素质生化因素的一定程度的改变。发展耐力一般为有氧倾向的负荷训练,如越野跑和一些力量训练。 发展速度耐力一般为有氧无氧混合的负荷训练。如600-3000米段落重复跑、变速跑、5000米节奏跑。 发展速度一般为无氧磷酸肌酸供能的负荷训练。如10—15秒最大限度用力的快速力量练习。由于力量是影响速度的重要因素,而力量又与肌肉体积密切相关。通过“三氧”(有氧、混氧和无氧)训练,从根本上全面可以提高在训练和比赛时各系统的供能能力,提高了能量输出和在疲劳状态下的速度能力。因此,在训练和比赛中长时间保持相对较高的速度跑和有攻利用能量与节省能量趵高步频技术。 采用长时间的大周期训练受到冲击,训练周期远远不能适应当今以赛代练、分期不明显的高密度比赛的频率,而突出速度能力、力量耐力的训练。着重围绕提高最大吸氧量和提高运动员的耐缺氧能力为主,在保持总量负荷不变的前提下采取高强度的短距离间歇与重复训练、综合训练,根据不问的目标,选择适应的段落,把有氧代谢、无氧代谢供能、混合代谢供能科学地组合于一体,使运动员的速度耐力、力量耐力和高速持续跑的专项能力同时得到较高,进一步身体的抗乳酸的耐受力和消除乳酸及偿还氧债的能力。

如何处理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加大负荷量就必须需降低符合强度,加大强度则需要减少负荷量,练到什么时候该“歇”,疲劳到什么时候该“调”,必须予以准确把握,采用上述训练结构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难题。一方面可以保证有较大的负荷量,又不降低负荷强度,此训练内容更为灵活、新颖、全面,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兴趣,加快机体的恢复,赢得时间;另一方面,又可以避免因小负荷所致的不适应比赛状态,使训练与比赛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最佳竞技态势,获得连续比赛的能力。 长距离跑是一个需要速度和耐力的综合性项目,虽然成绩的好坏其一来自于先天素质,良好的体型和内脏功能是出成绩的基础。其二,后天的专项训练是其运动成绩提高的手段。当具有很好的身体优势,但当他的运动成绩到了一定的阶段时就会出现停滞不前,这时就需要先进的手段来提高运动成绩。 一、发展一般耐力 发展一般耐力是增强运动员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提高有氧代谢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身体负担能力、发展速度耐力和进行大强度训练的基础,因此中长跑运动训练应重视发展一般耐力训练。 发展一般耐力的方法主要采用强度不大和跑速稳定的长时间持续跑 一般耐力训练在全年训练的准备期安排比重较大,由于长时间的持续跑比较单调乏味,因此,要多采用越野跑、跑、选择复杂的地形进行越野跑,不仅可以发展一般耐力,还有助于提高支撑器官的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