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3323 2019年度中国中药行业市场研究报告

3323 2019年度中国中药行业市场研究报告

目录

1 方法论 (4)

1.1 研究方法 (4)

1.2 名词解释 (5)

2 中国中药行业市场综述 (6)

2.1 中药定义及分类 (6)

2.2 中国中药行业的发展历程 (8)

2.3 中国中药行业市场规模 (9)

2.4 中药产业链分析 (10)

2.4.1 上游分析 (11)

2.4.2 下游分析 (12)

3 中国中药行业驱动因素分析 (13)

3.1 医保目录扩容,居民购买能力和意愿增强 (13)

3.2 基本药物目录中药种类增多,经典名方目录发布 (15)

3.3 利好政策支持和引导中药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16)

4 中国中药行业制约因素分析 (19)

4.1 行业人才紧缺,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善 (19)

4.2 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国家监管亟待加强 (19)

4.3 中药资源面临枯竭,中药行业发展受限 (20)

5 中国中药行业发展趋势 (22)

5.1 “互联网+”中药将成为发展热点 (22)

5.2 中药行业的海外市场将实现扩容 (23)

5.3 中药行业逐步规范化与标准化 (24)

6 中国中药行业市场竞争格局 (25)

6.1 中国中药行业竞争现状分析 (25)

6.2 中国中药行业的主要参与者 (26)

6.2.1 云南白药 (26)

6.2.2 天力士 (30)

图表目录

图2-1 中药按药材来源分类 (7)

图2-2 中药按功效分类 (8)

图2-3 中国中药行业市场规模,2013-2022预测(按主营业务收入) (10)

图2-4 中国中药行业产业链 (11)

图3-1中成药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目录数量 (14)

图3-2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与人均医疗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重,2013-2017 (15)

图3-3支持和引导中药行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2014-2018 (18)

图5-1“互联网+“中药代表性的投融资事件 (23)

图6-1 中药行业部分龙头企业,2018 (26)

图6-2云南白药商业模式 (27)

图6-3天力士商业模式 (30)

1.2名词解释

中药: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

炮制:依照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利用火制、水制等加工方式,将中草药原料制作成药物的技术。

里热证:一种病证名,是指当人体感受温邪、暑气或寒邪化热而引起的一种热性证候。 顽疾:难以攻克、需要长时间反复治的疾病。

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为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直辖的联邦政府机构。

2中国中药行业市场综述

2.1中药定义及分类

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统称为中药。简而言之,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中药根据加工工艺的复杂程度,可分为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中药材是指未经加工或未制成成品,可供制药的中药原料,通常来自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中药饮片是指经过加工炮制的中药材,可直接用于调配或制剂;中成药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为了预防及治疗疾病的需要,按规定的处方和制剂工艺将其加工制成一定剂型的中药制品,是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商品化的一类中药制剂。

中药根据药材来源,可分为植物类、动物类、矿物类这三大类(见图2-1)。其中,植物的根茎、花、叶等各个部分都可以制作成中药,来自中国不同地域的植物种类繁多,药效各异,临床应用范围最广,因此中药以植物药为主;动物药的原料取自动物全体、部分器官组织、代谢产物和生理产物,药性作用强烈,对部分顽疾、重病的治疗效果较显著;矿物药取自无机矿物石或有机矿物石,可保持原有性状直接利用,也可进行加工后与单味药或多味药配伍,在成方和制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图2- 1 中药按药材来源分类

来源:头豹研究院绘制 按照中药功效,中药可以分为清热药、止血药、安神药、泻下药等21大类(见图2-2)。由于感冒、咳嗽、泄泻是人体易发疾病,因此针对治疗这些病症的清热药、解表药和利水渗湿药是较为常用的中药。不同的病发原因会导致不同的候症,具体采用的中药各异,因此结合中药具体功效,可对中药进一步细分,如根据里热证的气分和血分、实热和虚热的差异,将清热药分为清虚热药、清热解毒药、清热泻火药、清热凉血药、清热燥湿药,可针对需求不同的患者治疗。

图2- 2 中药按功效分类

来源:头豹研究院绘制 2.2中国中药行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中药发展历史久远,自远古炎帝神农氏时代,中国便开启了中药材收集和中药饮片炮制的历程。经过历代中药材记录拓展丰富和中药饮片炮制技术的积累,在无数辩证施治中,中药已能较好地适应临床需求。《神农本草经》、《黄帝內经》、《本草纲目》等一系列的医学典籍反映出中药研究具有长久的积累,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医药学在中国初具雏形。

20世纪50-60年代,中药开启产业化的进程。中国政府开始大力发展中药材的栽培和养殖,从单一品种、个体分散种植向多品种、大规模、集约化生产发展,为中药产业兴起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支持;在公私合营期间,传统中成药企业如同仁堂、云南昆中药、江苏雷允上、广东陈李济和湖南九芝堂等,由古老药铺和手工作坊发展为规模化、机械化发展的中成

药厂,在卫生局标准的要求下,生产指定的中药品种;在中国政府委托下,一系列国营药材公司成立,如中国中药公司在1955年成立,负责全国中药的研究、生产、销售和运营,中药产业体系由此初步形成。

20世纪70年代,中药研究取得新成就。中药研究蓬勃发展,开发出穿心莲、满山红等有效中草药和青蒿素、靛玉红等有效成分;同时,大孔吸附树脂、中药颗粒剂、中药胶囊剂、中药滴丸等新剂型和新制剂面世,为中药产品丰富化注入了活力。

20世纪80年代,中药市场兴旺发展。在改革开放影响下,中国各地形成近一百多家中药材市场,中药材市场活力由此焕发。同时,在中药材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由于市场缺乏管制,假劣伪冒药材流通、价格失控等现象时有发生。

20世纪90年代,中药市场进入整顿阶段。受1992年经济体制改革影响,国营中药企业进行重组、改革,如同仁堂改革成为公司制企业,并于上证所上市,原苏州药材采购供应站和原苏州雷允上制药厂合并组建雷允上药业集团等等。1997年,在中国政府大力整顿药材市场的影响下,原有的100多家药材交易市场仅有17家通过审批获得合法经营牌照,促进中药材市场规范化发展。

21世纪至今,中药产业发展迎来快速发展期。在技术革新和中国政府颁发《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中药产业规范化、健康化发展,同时中药颗粒配方、经典名方制剂等新型中药产品市场逐步开放。

2.3中国中药行业市场规模

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中药市场呈现稳步增长之势。2013年,中国中药行业市场规模为6,324.4亿元人民币,2013-2017年期间,中国中药行业以5.7%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到2017年,市场规模达到7,901.1亿元人民币(见图2-3)。由于2017年加大了行业

监管力度,一大批不合规生产的中药企业被依法取缔,因此2017年中药的市场规模出现拐点。

头豹预计,未来五年,中国中药行业将保持约5.5%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高速增长,到2022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427.6亿元人民币。市场规模持续高速增长,受到以下三个因素影响:

(1)需求端购买能力和意愿增强:中国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增长,为中药消费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加之医保目录扩容,居民购买中药负担减轻。

(2)供应端稳定、创新发展:加入基本药物目录种类增多,中药供应的品种和数量增加,同时经典名方目录发布,审批简便化,刺激中药企业创新研发;

(3)利好政策支持和引导:中国政府颁布一系列政策鼓励中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如《中药资源评估技术指导原则》,《中药资源评估技术指导原则》等等。

图2- 3 中国中药行业市场规模,2013-2022预测(按主营业务收入)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2.4中药产业链分析

中国中药行业的产业链上游是中药材供应商,涉及种植业、畜牧业和养殖业;产业链中

游是中药企业,以中药饮品加工企业和中成药生产企业为主;产业链下游是销售终端,主要包括医疗机构、药店和商超(见图2-4)。

图2- 4 中国中药行业产业链

来源:头豹研究院绘制 2.4.1上游分析

中药产品功效依赖中药材的品质,中药材供应的稳定性和质量高低直接影响中药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终端的满意度,因此中药产业链中游对上游的议价能力较低。由于人工培育的可进行替代的中药材品种稀少,因此中药材仍高度依赖自然资源。中国中药以植物药为主,原料的生产周期较长,种植有严格的地域范围限制,因此产量较小;加之,其受深受气候影响,供应量不稳定,尤其面对自然灾害,种植业企业应变能力有限,因此受中药材供应量变化大的影响,产业链上游市场价格波动幅度较大。

中国中药材以散户种植为主,供应量较小,因此农户对中药材价格变化的敏感度较高,农户倾向于种植价格上涨的中药材,纷纷扩大种植该品种,最终该品种中药材由于供过于求,价格暴跌;周而复始,农户种植品种变化频率高,中药材供应稳定性差,因此中游企业采购中药材具备较大风险。中药材种植、采收和存储的各个过程的技术水平影响中药材品质,目前中国中药材生产以农户分散种植为主,由于缺乏规模管理,因此农户生产中药材缺乏技术规范,质量参差不齐。

为了提高话语权,降低上游中药材供应产量、质量和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部分中游企业根据中药材适宜生长的环境,在多个地方开辟种植地,采取自行种植或在基地与农户合作种植的模式向上游延伸,从而加强对优质中药材的控制。如白云山在阜阳种植三万亩板蓝根、在云南文山州种植上万亩田七;同仁堂在玉田建设了一万亩中草药基地;华润三九已建有麦冬、附子、红花GAP种植基地。

未来,受政策鼓励影响,中药材的品种和供应量将变多。中国政府在《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实施方案(2016-2020 年)》中提出了中药材产量要达到10%的年均增长率,同时大力提升中药材科技水平,从而保障中药材的质量和供应量稳定发展;在《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2017-2020年)》中,提出引导百家药企在贫困地区建基地,发展百种大宗、道地药材种植、生产,带动农业转型升级。在这两大政策的鼓励下,农户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提高,中药企业将开发更多优质的中药材种植地,中药材供应品种和数量将变多,上游市场价格稳定性提高,中游企业发展风险将下降。

2.4.2下游分析

中药产业链的下游销售终端直接面对中药产品的消费者。中药是用于治疗和保健的产品,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下游销售端把控好采购中药的质量至关重要。为保障中药产品质量和供应稳定性,满足消费者多元的治疗和保健需求,下游销售终端优先选择与生产规模较大、品牌实力显著的中药企业合作。

由于中游的中成药生产企业数量多而分散,集中度低,且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竞争激烈,可供下游销售终端的选择较多,因此下游的议价能力相对较强。相对中成药生产企业来说,中药饮片加工企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的程度较低,众多中药饮片小企业是由农户采取家庭作坊式工厂的模式完成中药饮片加工,缺乏技术规范,加之行业监管薄

弱,因此中药饮品加工的标准得不到统一,质量良莠不齐,为下游销售终端采购中药饮品造成较大的质量安全风险。为了能采购到质优价廉的中药,部分下游销售端对中药采购进行公开招标,并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来保证药品的质量和供应稳定性。

中国政府根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对中药企业进行管制,2017年,一共有218家医药企业被收回GMP证书,涉及中药企业99家,占总数的78%,中国政府在对于中药企业的检查力度加强,粗造滥制的中药企业进一步淘汰,为下游销售端提供的中药产品质量提高。

同时,在中药饮片被排除在取消药品加成的医药范围的政策影响下,医院为了减少损失,将提高采购中药饮片量,对中游中药饮片的需求提高,因此中游对下游的议价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将提高。

3中国中药行业驱动因素分析

3.1医保目录扩容,居民购买能力和意愿增强

医保目录扩容,为居民购买中成药减负,有助于增强居民购买欲望。2017年2月,中国人社部公布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7年版)》,在基本医疗保险目录部分,2017年版本的中成药的目录数量达到1,238个,占目录总数比重近50%;2004年、2009年和2017年颁发中成药医保目录的版本中,中成药的医保目录数量呈现快速增长之势(见图3-1);其中,中成药覆盖医保的数目较2009年增加351个,增长率达到25.4%,甲类中成药比2009年增加38个,增长率达到24.8%。纳入医保的中成药品种和数量增加,扩大了中成药的临床应用范围,能有效减少居民购买中药的费用负担;在中国政府近年来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的背景下,头豹预测未来中成药覆盖医保的范围将持续扩大,居民购买中药的意愿将加强,将从而打开中药销售空间,反向刺激医疗机构、药店

和商场加大对中药的采购量,进而推动中药市场规模扩大。

图 3-1中成药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目录数量

来源:人社部,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在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的背景下,2013年-2017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现逐步增长趋势(见图3-2),为居民消费中药产品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对价格层次更高的中药产品的接受度更强,其对高端中药产品的需求增加,为中药企业创新研发品质更优、更具特色的中药产品提供动力,将带动高端中药这一细分市场崛起,促进中药市场多元化发展,满足更多消费群体的需求。同时,居民人均医疗费用支出占人均支出的比重稳步上升,说明中国居民的健康保健意识积极转变;中药具有治疗和保健的功效,相对西药药性较为温和,居民的接受程度较高,因此在居民医疗保健领域的支付能力和意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中药市场的规模将持续扩大。

图3-2 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与人均医疗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重,2013-2017

来源:国家统计局,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3.2基本药物目录中药种类增多,经典名方目录发布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是医疗机构配备使用药品的依据,纳入到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药物从生产、采购、配送到销售等环节都受到国家统一、严格管制,有效保障药物价格的合理性和供应的稳定性,有助于保证居民基本用药需求。2018年10月,中国卫健委发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版)》,基本药物品种数量由520种增加至685种;其中,中成药268种(含民族药),品种新增67个。纳入基本药物目录的中成药品种数量增加,为遵循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医疗机构将新增中成药采购品种,以保证正常供应中成药基本药物;被新纳入目录的药物有白云山的活心丸、太极集团的通天口服液等,其厂商将扩大生产量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有效执行下,居民能够稳定获得价格合理、疗效确切的中药产品,其对中药的市场需求的波动将变小,有助于中药生产企业稳定、健康成长,进而推动中药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经典名方指的是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目前仍广泛应用、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的清代及清代以前医籍所记载的方剂。201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提出生产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来源于古代经典名

方的中药复方制剂,在申请药品批准文号时,可以仅提供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在该政策的指导下,2018年4月,中医药管理局颁布《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公布了收录的100首方剂。《中医药法》为这些名方开了审批通道绿灯,不需要走普通药品进行审批前的临床试验流程,有效地简化了药品申报步骤;加之,进入经典明方目录的方剂来自中医经典医籍,都经过长时间的临床实践,不断优化改善,最终疗效确切,受到广泛的肯定,中药企业对其进行二次开发,一方面有助于降低研发成本,另一方面有助于丰富企业的产品体系,因此中药企业创新研发的积极性将提高,中药市场产品将多元化发展。

3.3利好政策支持和引导中药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中国政府通过采取一系列政策,从宏观层面给予中药产业发展方向,并在中药创新研发、生产和推广等层面给予支持和引导,有力地促进中药行业健康、快速发展(见图3-3)。

在宏观层面,颁布综合法规,给予中医药发展方向性引导。201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中医药法》,对中医药服务、中药保护与发展、中医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播、保障措施和法律责任有了明确责任规定,有助于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可持续性发展。

鼓励政策频出,中药供需两端将焕发活力。2016年,国务院颁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继续坚持取消药品加成(中药饮品除外)的意见,受其影响,医院将通过扩大中药饮片的使用需求,提高采购中药饮片量。2017年,中医药管理局颁布《关于印发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提出通过引导百家药企在贫困地区建基地,发展百种大宗、道地药材种植和生产,因此,未来几年一批药材基地将在全国各地兴起,农户种植的热情提高,中药材的品种将增多,中药市场供应量将快速增长。

中药资源受保护,中药生产原料供应得以保障。2017年,食药监总局颁布《中药资源评估技术指导原则》,要求中药生产企业每5年对中药资源重新评估一次,有助于保障中药

资源的稳定供给和中药产品的质量可控。

中国政府引导中药企业规范化发展。2014年,商务部办公厅颁布《关于加快推进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规范建设中药材产地加工基地,规范中药材包装,建设集中仓储配送网络,完善中药材专业市场的配套物流服务功能等主要任务和举措建议,有效推进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提升中药材流通对中药材质量安全保障能力。2018年,药监局颁布《中药药源性肝损伤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提出要实现药品全生命周期的肝损伤评价与监管,有利于控制中药用药的安全风险,推动中药新药研发,促进中药产业健康发展。

中国政府引导中药企业创新化发展。2016年,CFDA颁布《中药配方颗粒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对中药配方颗粒生产企业、生产管理、药品标准、备案管理、监督管理和使用管理和标签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规定。2018年,中医药管理局颁布《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公布了收录的100首方剂。中药配方颗粒和经典名方是中药创新化发展的新方向,中国政府颁发这两大政策体现对中药创新研发的支持,将提高企业进发这两大细分市场的积极性,有助于推动中药产品创新升级,满足多个消费群体的需求。同时,2017年,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关于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深化中医医疗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中医养生保健互联网服务、规范中医药健康大数据应用等发展任务,并给予的保障措施,将实现共享化、精准化、智能化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于此中药信息化程度将提高,有助于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

国际质量评价标准首发,中药材国际化前景可观。201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颁布《中医药——三七药材》,主要内容包括主要内容包括种源、范围、定义、技术要求、分级标准及检验规则等,这是中国制定的第一个针对药材产品质量评价的国际标准,引导中国中药材企业提高生产质量,为中国中药材走向国际市场铺垫了道路。

图 3-3支持和引导中药行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2014-2018

来源:头豹研究院绘制

4中国中药行业制约因素分析

4.1行业人才紧缺,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善

中药行业专业人才紧缺制约着行业的整体发展。一方面,中药行业人才数量匮乏与中药行业快速发展的趋势不相适应。据头豹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底,全国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约为282万人,中医类别仅占5%至10%,约27万人,实际临床一线不足15万人。在政策扶持、技术创新、消费升级等多重利好的情况下,行业态势良好,对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人才缺口将进一步扩大,人才数量的不足限制了行业的扩容,不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中药行业缺乏高质量人才,当前中国中药学类专业研究生、本科、大专及中专学历毕业生人数比例约为1:6:4:10,呈现高学历人才不足的现状,高质量人才的匮乏限制了行业的创新与活力,制约了中药行业管理体制的完善,进而影响整个行业的稳定发展。

此外,中药行业人才培养现状并不乐观,人才培养体系亟待完善。例如,中国当前中医行业对于人才的培养目前仍按西医标准来进行分科培养,在学科设置上划分过细,这种现状导致学校难以培养出具有整体思维、综合思维的中医大夫。同时,师资条件、培养模式等缺乏规范标准,相关人才培养步伐行进缓慢。

4.2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国家监管亟待加强

中国的80%的中药材采集以野生中药材为主, 由于种植不规范, 中药产地的生态环境不稳定,炮制品的粗制滥造,相关部门监管缺乏等因素造成中药材本身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如近年发生的“问题银杏叶”等事件暴露出诸多深层次矛盾,降低了民众对中药行业的信任度,严重威胁公众健康,极大地制约了中药行业发展。

在种植方面,2017年中国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045.5万亩,占全部耕地面积的2.7%,

中药的种植面积较广。然而,由于中药材兼具农产品和药品双重属性,农业部门并没有严格的区分开中药材种植与一般的农产品种植方法,仅用一般农产品管理方式对待中药材,药监部门则不具备监管药材种养的法定职权和专业能力。在粗放的农业生产模式下,这种部门职责缝隙的负面效应被不断放大,产地环境污染,道地性消失,乱施化肥、农药,滥用壮大剂、膨大剂等生物调节剂,采收和初加工不规范等问题扰乱了中药材生长规律,致使中药药性降低。

在加工与炮制方面,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中药理论,按照医疗、调配和制剂的不同要求,对中药所采取的各种加工处理技术。其目的在于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便于服用,提高疗效。然而,受经济利益的驱动,部分企业和机构忽视了中国历代医药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具有传统特色的工艺。现实中,不法商贩与个别获证企业勾结,通过出租出借饮片生产经营资质票据,从事粗制滥造、掺杂使假、以劣充优,譬如在炮制中药时省略了人工选择、筛选等必要工序,将根、须、茎、皮混为一团,或是使用毒害物质炮制中药,如硫磺熏制药材等等。然后将这些不合规的药材违法出售给饮片企业或医疗机构,形成牢固的利益链条,这不仅严重地扰乱了医药市场,更严重的是影响了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同时,监管基础薄弱,监管条例不完善,有限的监管力量难以嵌入到中药加工业与炮制过程中,就药品管理法而言,仅从中药材采购、保管、验收等方面做了简单的义务性规定,并没有关于药材炮制具体的硬性要求。而药监部门更多依靠化学药的监管思路,通过检验主要成分有无及其含量来判断中药材质量。然而这种末端监管方式仍然面临巨大现实挑战,监管体系亟待加强。

4.3中药资源面临枯竭,中药行业发展受限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中药资源。但近些年,由于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中国中药

资源的需求量、蕴藏量及主要分布等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头豹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中成药、保健品、中药提取物、中药饮片等每年要消耗药材70万吨。主要依靠野生药材来满足市场需求,中药资源供不应求,对药材资源的过度开发及利用导致了野生药材资源枯竭、药用珍稀濒危物种急剧增加等多种严重问题,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动摇了野生资源作为中药发展的源头支持,严重制约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此外,全球性气候变化、森林火灾、火山爆发、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以及动物因稀有性发生近交、遗传衰竭等也造成了中药资源的进一步枯竭。中药资源的短缺使整个中药经济的发展失去源头支持,中药材资源枯竭所引发中药材市场的无序和价格迅速攀升直接影响到中药产业生存,中药行业的持续发展难以为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