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基于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女性管理者角色分析_杨熊裔

基于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女性管理者角色分析_杨熊裔

基于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女性管理者角色分析_杨熊裔
基于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女性管理者角色分析_杨熊裔

September ,2011

第24卷第5期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Vol.24No.52011年9月

Journal of Chongqing Education College

收稿日期:2011-03-18

作者简介:杨熊裔(1982-),女,重庆市人,重庆教育学院科研处,教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学研究方法。

近年来,女性管理者正作为一股新兴的力量活跃在政治参与、企业管理和其他领域的舞台上。比起其他很多国家政府,中国女性在政府、公共管理和执政党中的比例高一些。一些数据表明,女性管理者在政府和企业决策层中的比重日渐上升。但是,女性进入高层管理的比例仍然不能和男性相衡量,数量仍然有限。

一、女性管理者数量有限

(一)政府决策层

以中国为例,在确认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名单中,有妇女代表637名,占代表总数21.33%,比十届妇女代表所占比例提高了1.09个百分点。在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有妇女委员395名,占

17.7%,这个比例较第十届时高了1个百分点[1]。女

性代表的比率虽然较上一届提高,但大约只占所有代表人数的五分之一。

在公共管理领域,很少有女性参与到高级领导层。超过600个城市里,只有6位女市长。

新公布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204名中央委员名单中,女性只有13位,大约6.4%。中央政治局25名委员名单中,女性只有1位,妇女占据席位的比例为4%。而在中央政治局常委这个权力核心中,女常委是零[1]。

目前,全国女党员总数达到1357.3万名,占党员总数的19.2%.。近二十多年来,参加中央党校课程学习的妇女是男性的十分之一,这直接影响了高层国家领导的选拔工作[2]。

(二)企业管理层

2006年1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女性领导

力研究课题组公布的《中国女性管理者现状调查报告》显示,上个世纪80年代,全球的女性企业家还不足10%,现在已增长到20%。而在中国,截至2004年年底,女性企业家人数已经约占中国企业家总数的20%。据了解,截至2004年底,中国女性业主和法人已经超过2000万人。中国现有的工商行政管理硕士(MBA )学院和EMBA 学员中,女性占10%,她们也将是未来的女性领导者。

在女性走向组织管理层位置越来越多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这样一个现实:随着管理层次的提高,女性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上海一家策划公司针对都市职业女性的调查中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结果,在公司的经理层中,男性为57.9%,女性为

42.1%,基本平衡,但在总经理的职位上,男性比例

跃为83.4%,而女性则锐减为16.6%。很显然,在同样的工作水平上,女性被提拔的道路是比较艰难的。尽管女性积极上进,但职场上始终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女性高层管理者远远少于男性,越往上走,女性的倩影越少。

在“你的上级是女性吗?”的调查中,回答“是”的比例只有27%。而在“你所在公司中,高管层领导的女性比例是多少”的调查中,约有14.32%的人所在公司没有女性高管,64.36%的人所在公司的女高管很少,只有8.61%的人所在公司的高管以女性为主。

这一现象恰恰说明了女性管理者晋升中所遇到的“玻璃天花板”,这一现象描述的是,对于组织中的

基于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女性管理者角色分析

杨熊裔

(重庆教育学院科研处,重庆400067)

摘要:女性管理者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公共管理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来愈大。但她们也面临着发展的巨大压力和难题,多重角色的困惑、性别意识的刻板、社会的偏见直接影响着女性管理者的成长和发展。分析女性管理者的角色特征,找出制约女性管理者发展的因素,有助于对其未来趋势的洞察。

关键词:女性管理者;角色分析;性别意识中图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90(2011)05-0047-04

47··

女性管理者来说,无论她们具有什么水平的能力和资格,一旦她们达到了一定的管理层上,就很难再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了。或许你可以看到很多女性副总裁,却鲜见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女性总裁,鲜有的女性商界领袖也主要集中于有限的几个领域:消费品、金融服务、零售、出版和媒体——

—而这些都是具有大量女性客户的业务领域。

二、女性管理者的角色特征

女性领导的成功比男性更加来之不易,面临的压力和问题也比男性更多。她们常常身兼多重角色,既是领导,也是妻子和母亲,工作上她们有一套女性的认知方式和管理风格,在协调事业和家庭的关系上她们会体验更多的心理波动和现实压力。

(一)对待工作目标,女性管理者更富有责任心

对于女性管理者而言,置身于这个被男性包围的群体当中,需要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导致了女性管理者对实现目标的巨大决心和更强烈的责任感。因为女性管理者往往将目标实现与否当作衡量自己能力素质及是否胜任角色的标准。女性管理者的责任心特别强,总觉得自己到了这个位置就要对各个方面都负责,比如既负担着企业的发展又牵挂着员工的利益。而且很多女性管理者时时处在焦虑不安的状态,担心他人的评价,她们不得不追求工作上的十全十美,往往在很多小事或细节上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前面提到女性管理者在职业发展中遇到的“玻璃天花板”现象,这也使女性想要和男性得到同样的职位,工作上需要比男性干得更出色,付出更多的努力。为此,女性管理者对工作目标往往更富有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女性管理者善于柔性管理

帕森斯的功能论认为在家庭中女性就作为表意型的领导为家庭提供感情需要,促进群体内部的和谐与团结。在管理岗位上,女性领导天性敏感、细腻、富于同情心、很强直觉力的特点也用于职业角色上,像母亲和持家一样表现出高超的人际交往才能,顾及下属的感受,当员工生病、出现家庭矛盾以及思想波动时,女性管理者能够及时捕捉这些信息,并通过深入细致并富有人情味的工作方法使员工度过难关。她们对待下属的态度并不是简单地发号施令、设法控制或显示权威,而是努力以教育、指导、说服、影响等方法达到管理的目的。

(三)进取意识方面,女性管理者容易产生事业自足性的心理

好女人形象是婚姻美满,家庭幸福,女性对于家庭责任理所当然应该投入更多精力,但女性在事业上爬得越高,失去的也就越多,这种代价是很多女性都不愿意接受的。由于经过了比男性更艰苦的证明自己价值的过程,一些女性开始厌倦超负荷的工作,向往相夫教子的家庭生活。所以现实中真正有突破天花板欲望的女性并不多。在某些女性的心理深处,中层也许是一个不错的位置,是个人生活和事业的最佳平衡点,所以当她们上升到一定的管理层就停止了对自己的要求,认为已经足够了,缺乏进一步开拓进取的精神。

三、女性管理者角色特征的社会性别归因分析

一个社会是通过分配给两性不同的任务来体现其性别的概念,性别角色就是与作为男性或女性相联系的社会角色[3]。从上面看到女性管理者的比重很小,女性对职业提升中权力欲的自我限制主要受困于职业、生活和家庭中的角色冲突;对工作强烈的责任心是由于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女性有着严格的自省意识和以男性竞争者为参照尽力突破传统女性角色期望的压力;同时,女性管理者的柔性风格也经受着社会对管理者标准的考验。

女性管理者的种种矛盾心理其实是传统女性角色困惑的反映,性别概念除了生理性别,我们扮演的社会性别角色更多的来自社会和文化的建构。社会建构论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理论:

第一,性别的文化建构论:性别建构的差异存在于文化与文化之间,以及某一文化之内。性别的文化建构是指,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性别的概念和行为规范会按照当时当地的习俗被建构起来。比如,亚洲文化要求女人被动和柔顺,亚洲女性的人格特征就会被这样建构起来。女性主义不仅强调社会性别的文化建构,还强调性别不平等的文化建构,性别构成的权力关系。

第二,社会角色理论:男女的心理区别来源于社会角色不同,由于劳动分工不同,女性更多在家庭里活动,男性更多在社会上活动。许多文化都有男主外女主内的风俗。社会角色分工的起因部分来自身体的区别,主要包括女人的生育和哺乳的需要,身高和体力大小的区别等,但是更多地决定于社会习俗对性别角色的规定。

第三,心理分析理论:心理分析最早涉足男女两性的起源和发展问题。从弗洛伊德的儿童性欲理论可以知道,虽然两性具有极为不同的心理本质、性本

48··

质,但是所谓男性气质、女性气质、异性恋、同性恋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获得的,是特殊的文化环境造成的[4]。

根据社会建构论的观点,生理上的差异不足以解释男女在分工、气质、性格上的不同,在对两性的社会安排上持着性别本质论,即生理差异决定社会差异的做法是不合理的,性别意识的形成来自长期的社会化过程并反过来对男性和女性都起到了角色模式化的作用,所以女强人和居家男人才会因为背离这样的印象被给予关注。正如我们看到的,社会性别观潜移默化影响了很多人,包括导致了女性管理者的无奈与哀愁。

(一)社会习得和角色认同是女性管理者人数不多和角色冲突的内在原因

研究表明,两性从小的区别对待和他们对角色界限的认同影响了女性管理者的数量。社会习得指长期的社会化过程,角色认同是对自己扮演的角色规范的认识和内化。一方面,传统性别意识赋予男性赚钱养家、女性照顾家庭以最高的价值,由此社会形成了一系列有关性别行为标准的刻板印象,如男性是进取的、智慧的、高效的,而女性是温柔的、被动的、效率不高的;男人的成功在于事业,女性的成功在于家庭等等[5]。这些传统的文化模式和旧观念不仅深深地影响着社会对女性的认识和态度,也深深影响着女性对自身的估量,并有可能沉淀为女性的一种深层的自卑心理意识。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男尊女卑,妻以夫贵的思想意识无孔不入,一些感情上寄托性强的女性管理者,自认为发展潜力有限,甘作自我牺牲,放弃进一步追求。事业上保丈夫,生活上保孩子,希望通过丈夫和子女的成功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还有“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种观念在女性群体中获得很高的认同。自弱与依赖心理,大大地束缚了女性管理者对成功的追求与上进心。

另外,虽然女性管理者的出现,打破了社会对女性工作领域的限制,打破了传统分工的界限,但是,这种角色变化带给妇女的除了权利的复归和新生活的喜悦,也有多重角色矛盾撞击带来的苦恼和新旧角色协调上的重重困惑。她们不仅新添了新的社会角色,还仍然承继了历史遗传的各种家庭角色,在压力重重的工作之外,女性管理者还要照顾家庭、抚养子女、赡养老人,甚至有时还得不到家人的支持。

一项由中国女企业家协会完成的《中国女企业家基本情况调查》表明,中国的女企业家日均工作17小时,80%以上的女企业家睡眠时间在7小时以下,超过44%的女企业家没有任何娱乐和锻炼时间。在压力重重的企业经营工作之外,仅6%的女企业家没有家务劳动负担,约60%的女企业家还要从事家务劳动。

(二)性别分层和性别歧视是女性管理者人数有限的外部原因

在当代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框架中,社会的稳定和协调是至关重要的,正是社会结构与功能之间的不平衡导致社会的变迁。因而那些推进社会稳定的结构因素被视为是具有积极效用的因素,而那些推进社会迅速变革的因素被视为是反常因素。关于性别分工最著名的功能主义解说是由帕森斯做出的。他将核心家庭视为工业社会不可避免的家庭形式,认为由于家庭的孤立、流动以及工业化社会连锁的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必然产生男女功能的分化。其中男性在家庭中扮演积极主动的工具性角色,而女性在家庭中扮演表意性的情感角色。男女之间的这种角色分工不仅在家庭中存在,而且延伸到社会公共领域,从而保证了家庭与整个社会的正常功能运行[6]。

如前所述,性别分工被证明是正当的,就衍生出了支持性别不平等认为男性统治是正当的那种意识形态,这就是性别歧视。

早在1965年《哈佛商业评论》对1000名男性和900名女性高级工商主管进行了访问,其中2/3的男性主管和1/5的女性主管表示他们对于在一个女老板手下工作感到不舒服,同时只有9%的男性主管和15%的女性主管表示会乐于在一个女老板手下工作。而近期的研究表明,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对于女老板的接受度仍然十分有限。与此同时,传统社会生活与秩序中,已经形成的男性高管圈子自有的圈内话题和规则,也会对女性的进入形成壁垒。

在美国,统计数字还显示,越来越多的女性管理者不得不在她们职业生涯的顶峰激流而退,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子女和家人的照顾中。所以很多公司长期以来都有这样的想法:不该投入过多的资源在女性管理者身上,因为她们恐怕迟早要回归家庭的。其次,企业在减员增效、结构调整、组织扁平化的过程中,女性成为首要精简的对象,能够踏入高层管理行列的女性更少。

(三)社会的角色期待是女性管理者角色紧张的影响因素

角色期待是社会对角色扮演方式的定义。社会对管理者的角色期待是以男性的标准为模式的,虽然现代出现了女性管理者,但由于文化惯性的存在,社会自然地将女性的管理风格和该模式比较,以女

49

··

性管理者的表现与男性管理者的吻合程度作为评判标准[7]。在实际工作中,女性管理者既具有男性管理者的一般特征,也和自己特殊的心理结构相结合形成特殊的管理行为,比如柔性管理行为,这种特殊的管理行为有可能超出了社会的期待和要求,因而引起人们的猜测和质疑,反过来影响了女性管理者对自身的判断和价值解读。所以,这才会出现女性管理者比男性更谨慎、更有责任心、更热切地希望达到工作目标的情况。因为社会没有为女性管理者量身订做衡量标准,只能通过最终结果自验。

四、女性管理者的发展趋势

(一)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对自身价值再定义

女性管理者要抛弃传统偏见的影响,不要让传统观念影响对自身价值的判断,也不应该再为家庭中的些许矛盾而放弃事业上的追求,应该处理好家庭与事业的矛盾冲突,保持心理平衡。一方面以积极的热情投身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压力;另一方面不断提高自己承受和排解压力的能力。现代生活内容的丰富多彩,为女性管理者提供了更多的压力释放空间,在压力面前,未来女性管理者应该是同样不服输、不退缩的。最后,女性管理者应该促进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意识的觉醒能促进女性管理者争取应有的权利,得到更多的公平竞争机会。

(二)女性管理者要具备双性优势,这是女性人才未来发展的方向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具有双性化性别特质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所以对女性管理者来说,要在未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就须具备双性优势。这里的双性优势,是针对女性管理者的内在品质而言,具体说来就是女性管理者在具备女性优势的同时,也要具备一些男性的优秀品质。具亲和力而不失原则,注重细节而不失全局,擅长梳理而不失决断力,不断提升自己的领导力。女性管理者还必须具备比男性更坚强的心理素质,善于向男性学习。在未来成功女性管理者的身上,我们将会看到融合了男女两性的气质,既有女性的温柔、细腻、富于情感的一面,又有男性的刚强、果断、意志坚定的一面。这种双性化的管理风格对于一个快速变化或成长的组织来说,将代表着一种变革的潮流。

五、结语

职场没有女性优先,只有能力优先。在政府、企业、教育、医疗等各个行业都如此,女性管理者向成功道路的前进不仅需要扬长避短、发挥潜能、把握机会,也需要集全社会之努力,消除偏见,让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11届全国人大代表构成特色评析:更多新面孔亮相[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jrzg.

[2]陈志刚.党员数量结构的新变化及其新挑战[J].探索,2010,(6).

[3]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李银河.性别问题上的生理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EB/OL].中国社会学网,http://www.sociology2010.cass.cn/.[5]关培云,郭云菲.女企业家人力资源开发障碍分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6).

[6]吴小英.女性主义的知识范式[J].国外社会科学,2005,(3).

[7]刘利群.高等教育中女性管理者的角色透视[J].教育探索,2002,(6).

[责任编辑于湘]

Role analysis of women managers in the perspective of gender conception

YANG Xiong-yi

(Depart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Chongqing Education College,Chongqing400067,China)Abstract:As a special group,women managers play a more and more significant role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But they are facing great stress and difficulty in their development.The confusion caused by the multiple roles,the in-flexibility of gender conception and the prejudice from the society influence their development directly.This essay mainly analyzes their role features,intends to find the factors that restrain their development and discusses the future trend of their development.Key words:women managers;role analysis;gender conception

50

··

性别角色发展及理论介绍

性别角色发展及理论 性征(sex):生理身份;染色体、生理特征、激素的影响。 性别(gender):社会和文化身份。 性别角色(gender-role)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群体性特征和行为方式。 起初,性别角色被定义为" Sex Role",性别角色,具体表现在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差别。如康斯坦丁诺普尔Constantinople曾对20世纪70年代前的性别角色研究作了一个里程碑式的综述,并试图对它进行了理论性定义,“性别角色特征多多少少是根植于解剖学、生理学和早期经历之中,并在外貌、态度及行为上将两性分别开来的那些相对稳定的特质。” 后来定义为"Gender Roles".社会性别角色,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性特征和行为方式。主要有两类不同看法, 一类是注重个体的人格特质.如斯彭思Spence 认为性别角色是社会认定为适合男性和女性的性格、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 另一类是注重社会性和社会文化的作用.如Gilbert认为性别角色是指存在于特定历史或文化情境中的对两性分工的规范性期望,和社会互动中与性别相关的规则 当下对性别角色的定义一般既注重个体生理差异、人格特征,也重视社会文化的影响. 表达性角色:女性亲切的、善于照料他人的、合作的、能敏感觉察他人要求的。

工具性角色:男性坚定地、独立的、竞争性的 性别特征形成:儿童获得性别认同,获得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所认可的同一性别的成员应持有的动机、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的过程。有关性别特征形成的研究集中在三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主题,1.性别认同的发展,即分清自己是男孩或女孩,并认识到性别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特征。2.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即关于男性和女性各自应该是什么样的观念。3.性别特征行为模式的发展,即儿童发展处对同性别群体或成员通常所从事的活动的偏好。 青少年很小就接受了性别角色的传统观念,形成了对男女性别的刻板印象。虽然青少年的性别刻板印象并不必然地决定他们自身的性格特征、职业和行为等方面的性别角色认同,但或多或少地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 男性青少年的性别角色印象更为刻板。在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中,家庭内性别分工越传统刻板,青少年持越刻板的性别印象。 1.进化理论 进化心理学家巴斯,道格拉斯肯里克,鲁斯(David M.Buss ,Douglas T.Kenrick&Luce) 观点:男性和女性在人类历史上承受着不同的进化压力,这种自然选择的过程导致了男性和女性的根本差异并从而决定了他们在劳动上的分工。 例如:女性为了成功养育孩子,朝着慈爱,温和,善于照顾他人(表达性特征)的方向进化。同时更倾向于选择关爱自己,能够提供

性别视角下影响女性干部成长因素浅议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No.6,2012 General.No.130 2012年第6期(总第130期) JournalofQiqiharJuniorTeachers’College 性别研究一直是文学、哲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津津乐道的话题,同时也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和文化、历史和语言等各个学术领域。同时,性别问题也一直对我们的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产生着各种各样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力量对社会文化生活构建格局的形成起到反作用力,两者是对立统一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文明的不断进步,女性,不再仅仅作为存在于家庭内部的一个符号,现代社会开放性、包容性的生存空间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展示空间。社会转型、文化变迁及近现代妇女解放运动所带来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女性人数在工作领域的比例越来越来,与之相对应的,女性领导在现代管理中也处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与传统的男性领导的不同之处及女性领导自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也被挖掘和研究,是今天谈的比较多的话题。 作为女性领导,毋庸置疑,有其特定的优势,在今天这样一个需要团结和合作的社会中,女性特有的团队合作能力,在领导的位置上可能更会胜任。另外,女性特有的细腻、有韧性、具有亲和力、语言表达能力强等特有的女性魅力也会让女性领导在很多方面更加如鱼得水。虽然女性领导在当今社会已经走出家门,在社会角色上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同样也应该看到,女性领导在职业生涯的过程中也会遭遇到 很瓶颈。美世作为全球领先的人力资源提供机构,其顾问团队一直致力于协助客户规划和管理员工,曾与《人才管理与多样性》杂志(TalentManagementandDiversityExecutive)共同举办过一次名为“女性领导力发展调研”(Women′sLeader-shipDevelopmentSurvey)的调查,结果并不出乎意料:尽管亚太地区(APAC)各国的组织对员工多样的的关注日益增加,但73%的组织都没有明确表示要培养女性走上领导职位的理念。这在职场中被认为是女性领导的“天花板现象”,对于大多数女性而言,做到中层领导以后,在向更高一级的职位晋升时,如同隔着一个透明的天花板,前途美好却无法超越。在中国尤其如此,虽然很多女性走上了领导岗位,但其事业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困扰,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对传统文化和认知心理两个内外因素进行梳理和研究,以期对女性领导的科学发展作出贡献。 一、外部因素:传统文化造就的社会环境对女性领导造成影响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的“德”、“仁”、“礼”、“义”等为主要部分,间杂着道教、佛教等各种文化形态,中华文明的发展迄今为止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变革,在这个过程中封建社会又占据了大多数的时间和地位,“三纲五常”的 性别视角下影响女性干部成长因素浅议 李春祥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郑州450044) 摘 要: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女性走上领导岗位,女性领导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异,同时也遭遇了事业发展的瓶颈“天花板”现象,本文从性别视角出发,对影响女性领导事业发展的外在文化因素和内在心理内素进行探究,以期为女性领导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关键词:性别视角;女性领导;传统文化;心理认知中图分类号: I0-0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3958(2012) 06-0074-03收稿日期: 2012-11-25作者简介:李春祥(1985———),女,河南省泌阳人,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文学。 Discussing Factors Influencing Women Leaders'Development from a Gender Perspective LIChun-xiang (DepartmentofCulturalCommunication,HenanBusinessCollege,Zhengzhou450044,China) Abstract:Incurrentsociety,moreandmorewomenhavesteppedintotheleadershippositions.Femaleleadershavetheiruniqueadvan-tages,butatthesametime,theyhavecometoacareerbottleneck.Thispaperexplorestheexternalculturalfactorsandinternalpsycho-logicalfactorsthathaveanimpactonthedevelopmentoffemaleleadersfromagenderperspectivesoastoprovidereferenceforwomenleaderstopursuetheircareer. Keywords:genderperspective;femaleleaders;traditionalculture;psychologicalcognition 74——

男女性别角色差异的社会学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cd11854147.html, 男女性别角色差异的社会学分析 作者:张松群陆卫群 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4年第07期 【摘要】男女性别角色差异表现在男女两性个性、行为、智能和成就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后天被社会文化建构的,是可以改变的。男女性别角色差异虽说有利于男女两性各司其职,促进社会有序发展,但也会影响男女两性的专业选择和就业选择,加剧男女性别不平等现象;社会无形中还会增大男性的压力;“男女都一样”是一种抽象的性别平等,我们要做的是实施差异平等。 【关键词】男女性别;角色差异;影响;社会学 性别角色源于社会学中的社会角色理论,指社会针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制定的、足以确定其身份与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表现的模式。[1]性别角色作为社会 角色中的一种,是指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包括男女两性所持的不同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2]性别角色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 两性个性和行为方面的差异,二是两性智能方面的差异,三是两性成就方面的差异。在个性方面,男性勇敢、豁达、刚毅、进取心及独立性强,但容易刚愎自用;女性温柔、细致、贤善,但是容易优柔寡断和保守。女性的依赖性和友好性高于男性,男性的攻击性与独立性强于女性。在智能方面,男女两性的智力并无显著差异,但是女性的语言表达能力、艺术感知能力优于男性,而男性的空间能力、数学能力、推理能力优于女性。在成就方面,男女两性的学业成就并无太大差异,女性的平均学习成绩有时甚至比男性高。但是在职业成就方面男女两性存在巨大的差异,男性的经济收入和就业质量普遍高于女性。 关于男女性别角色差异,在20世纪70年代初,学术界一般都认为性别角色是先赋角色,即性别角色是天生的,个人后天的努力很难将其改变。但是随着妇女运动的发展及“女权主义”思潮的推动,性别角色概念逐渐演变为社会性别概念并不断发展。社会性别理论由三方面构成:一是社会性别差异理论,认为两性之间的差异是由社会文化所建构的,可以被改变;二是社会性别角色理论,认为个体应成为自主选择性别角色的主体,个体可以通过学习获得适合自己的性别角色;三是社会性别制度理论,认为社会性别将女性建构为屈从于男性的群体,使男性获得优势地位。社会性别理论通常认为,父权社会对男人和女人设置了一整套文化模式、行为规范和评价体系,形成了性别的定轨。该社会中的个体,从出生开始就被不断的培训,以适应这个定轨,直到被社会化为一个合格的、成熟的男人或者女人。[3]社会性别理论提出男女 两性的特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被塑造的。而个体性别角色的塑造主要是在家庭、社会和学校这三个生态圈中得以完成。 家庭是塑造孩子性别角色的第一个场所,从孩子呱呱坠地起家庭就对孩子的性别角色塑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父母会依照自己的性别角色规则,对孩子的行为和表现做出限制,孩子的性别不同,父母对其要求也不一样。同样是摔倒,父母会对男孩子说:“我们是男子汉,要

“中国妇女社会地位”

“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操作化示例 该调查的指标体系是依据我国经济发 展现状,参照联合国及亚太地区监测妇女地 位的指标而设置的。它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各项内容及其主要指标: 一、法律权利 1、是否设有协调和保护妇乐权益的立法机构; 2、在现行的法律法规中有无歧视性条款; 3、是否有保护妇女权益的专门性法律法规或专 4、公民堆妇女法律权益的认识与态度。 一、生育与健康 1、分城乡、分年龄人口性别比; 2、男女儿童与成人的营养、健康与寿命; 3、各类妇女的生育胎次、生育意愿、孕产保 4、对待男婴女婴的态度。

三、教育 1、女性人口的识字率、平均学龄和文化构成 2、各级各类学校女性在校生、毕业生、流失 3、职业和高等院校分学科女生人数和毕业生 4、男女接受成人教育情况。 四、劳动就业 1、妇女劳动力资源利用率; 2、非农业劳动者女性就业人口的比重; 3、女性就业人口的行业、职业构成; 4、女性在业者的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 5、妇女就以意愿途径和职业流动。 五、社会参与与政治参与 1、妇女政治权利的享有和被尊重程度; 2、女性在国家及社会事务管理中的比例和幅

3、妇女组织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 4、女性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参与方式。 一、婚姻家庭 1、平均初婚年龄; 2、女性自主择偶程度和婚姻决定权; 3、家庭事务的决定与参与; 4、夫妻家庭关系中的性别倾向。 七、自我认识与社会认同 1、女性个人价值取向与自我认知能力; 2、男女公民堆性别角色的期待与认识; 3、性别对机会、权利的影响; 4、两性作用、地位评价。 八、生活方式 1、社会交往的内容与结构;

女人的角色 论文

女人的角色 摘要: 女人从古代的社会分工决定了几千年女人的地位,然而工业革命之后社会形态的转变让女人加入到工作中。女人的地位随之改变,由此引发出女人的事业与家庭之间的问题和角色的争议。和谐是最终目标。 关键词:角色分工;职业女性;角色冲突;协调。 前言: 女人,是社会中一种特殊的高等动物。首先,她们是一个弱势群体,相对男人来说,整体身体较柔弱,能力不及男人强大,具有同情心,性格更温柔。男人比女人更具攻击性,性格更刚烈。他们不同的性格在原始就进行了恰当的分工。有这样一句谚语:男人是锄头,女人是耙子。意思是男人会赚钱养家,而聪明善良的绝大多数女人们更会积累钱财而持家安排生活。女人以其含蓄、柔美、温良、母爱的性格特征表达出其特有的生命内涵。而在当今这个社会上,女人的职业不再是传统的相夫教子,在家里专心做一个勤劳的家庭主妇。女人在家庭与社会中应该扮演的角色颇具争议。女人,是应该依旧做传统的“耙子”,还是应该成为女强人做个“锄头”?还是……? 正文: 人类社会由女人和男人共同组成,其有记载的历史本应同时呈现男人和女人的社会活动和精神世界,但翻开那些按“正统”视角和方法编纂的史书,无论中外都以男性社会活动与思想为主调,反映的主体多为男性精英——王侯将相们治国平天下的历程,讲述着也多为男性。居统治者地位的正史是,男性以男性的视角讲述男性政治精英的政治历史;女性要么消失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要么以男权卫道士的面目出现,女性所从事的社会活动的历史被遗忘。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发展中,作为人类的另一半——女性,由于被剥夺了参与公领域活动的基本权利,悄然消失在只有男性精英才“有权”参与的宏大历史叙事之中。“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规定“合法”地取消了女人的基本受教育权,富家女孩读书识字也是以未来相夫教子为目的,不在于发展其心智和参与社会。于是,在盛行千年的科举制度下,无数“田舍郎”一夜登上了“天子堂”,但其中却无法寻觅到女性的踪迹。因此,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出现了性别分工。 性别角色分工是以性别为界限对两性进行不同的角色安排,受历史发展和社会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对性别角色的不同功能划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男性为中心的父系氏族代替母系氏族,在传统劳动性别分工中逐渐形成了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由于社会的成见和历史发展的局限,男性因其“有力”成为社会的主导,是家庭的顶梁柱。而女性的“柔弱”只可以是依赖者,做辅助性的工作。当“男主外,女主内”、“男强女弱”的社会性别分工成为社会共识时,女性便被划进家庭、生育,服务性、照顾性的劳动活动领域。社会期望“女人”做一个仅仅局限于家庭生活、操持家务、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要求女人恪守妇道,并制定了一系列与此相关的女性行为规范。在这种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文化积淀和社会期望与规范之中,传统的女性角色就被社会塑造出来了。

社会性别视角下《婚姻法解释(三)》之完善

社会性别视角下《婚姻法解释(三)》之完善 和睦幸福是每个人对家庭生活的最大企盼和追求。不论是传统中国的完全家庭主义,还是当代社会个人平等主义,中国婚姻家庭中夫妻双方的观念和财产分配方式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生转变的同时,也继续保持着一些亘古不变的民间传统习俗。无疑,《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在夫妻财产分配方面的进步和创新值得肯定,但是其社会性别理念的缺失以及与传统观念的剧烈碰撞也是不能回避的事实。如今《婚姻法》已施行十余载,其三个司法解释也陆续出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民法典也会问世。希望在民法典之“婚姻家庭编”或“亲属编”中,对夫妻财产制的规定能更多体现社会性别的分析方法,进一步推动男女实质平等。 一、社会性别视角进入法律主流 该解释对妇女特殊权益的漠视,反映了制定者的社会性别意识的缺失。1995年北京世妇会通过的《行动纲领》提出了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倡议,即将性别观点纳入所有公共政策和法律的决策主流的主张,它要求评估所有立法政策、方案对男女双方的不同含义,从而使男女双方受益均等,不再有不平等发生。中国政府是承诺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的49个国家之一,但该解释(三)说明,社会性别意识并没有被纳入我国法律的决策主流,社会性别主流化在中国仍然没有实质的进展为了兑现国际承诺,推动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中国政府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对决策者进行社会性别及其主流化的宣传和教育。 毋庸置疑,我们现有的立法机构成员主要由男性构成,司法机构中,男性也占绝对多数,部分立法者缺乏性别公正的理念,更多考虑男性和有产者的利益,忽略了缺乏话语权而又处于弱势的女性群体利益。要改变这种状况,社会性别视角应当进入法律主流,有关部门应当考虑在立法机构中增加女性成员的比例,并在立法过程中充分倾听不同层次的女性群体的诉求,在反复讨论和调研中形成社会共识,保证男女各方同等的发言权和决策权。我们应将性别平等的理念落实在相关法律的制定过程中,在法律法规层面努力推进真正的性别平等。 二、重视家务劳动的社会价值 对家务劳动价值的无视是立法过程出现偏颇的另一重要原因。在婚姻财产的分割上,一些立法者恪守的原则是谁投资谁受益,不够重视家务劳动对家庭和社会的巨大贡献,实际上,对家务劳动价值的轻视不仅仅体现在立法过程中,更反映在整个社会文化之中。当今中国社会,男外女内的分工模式仍然有着极其广泛的影响,妻子在家庭内承担了大量的家务劳动,承担了抚育儿童+洗衣做饭+赡养老人的工作,这些工作对家庭的维持和孩子成长极其重要,对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也是极其重要的。但是,家务劳动普遍不受人们的重视,也很难通过家庭金钱财产的增加得到体现。新司法解释忽略了婚姻关系中家庭财产的特殊性,仅用物质利益单位来进行规范,必然使主要承担家务劳动的妻子的家庭地位普遍削弱并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我们应当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立法理念,在家庭财产的分割过程充分考虑双方在家务劳动方面的付出,并综合考虑结婚年限等多种因

性别与翻译——论翻译中的性别视角及其在国内的现状

性别与翻译——论性别与翻译的结合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 发布时间:2010-03-19 浏览次数: 摘要:本文首先回顾了性别与翻译实践、翻译理论及翻译批评的结合在西方的发展状况,然后通过梳理国内发表、出版的关于女性主义翻译的文章和书籍,讨论了性别与翻译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作者认为,国内性别视角下的翻译研究还主要处在梳理和介绍阶段,中国译论研究者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运用于中国的情境中,进一步发展、丰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和女性主义翻译批评的研究还不多。而在中国的翻译实践中,作者认为有女性主义意识的女译者在翻译中体现了其性别意识。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性别视角,翻译理论,翻译实践,翻译评论,女译者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eminist translation in the west from the aspects of translation pr actice, theory and critics and then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joint study of gender and translation in China by combing all the papers and books on translation from a gendered perspective published in China. The author finds that in China the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theory from a gendered perspective are still in the stage of introducing western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and only a few researches have been done to apply the theory to th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practices in China. The author also finds that the Chinese female translators with gender consciousness have shown their gender awareness in their translation. Keywords: feminist translation, gendered perspective, translation theory, translation critics, female translators 自90年代翻译研究发生“文化转向”以来,从文化视角进行的翻译研究日益深入,结出了累累硕果。性别与翻译的结合正是这次转向后文化研究与翻译研究联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翻译研究发展的一个日益突出的方向。这里的“性别”指的是伴随着女性主义运动逐步发展起来的“社会性别”(gender)概念。女性主义认为性别有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之分,生理性别与生俱来,社会性别则由后天社会、文化因素塑造而成。本文将首先介绍性别与翻译在西方的结合与发展,重点讨论性别与翻译结合在中国内地[①]的发展与现状。 一、西方女性主义翻译 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兴起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开始,性别概念一直是女性主义的核心。性别的建构性而非本质性让西方女性认识到:女性所受到的不公正对待及较男人低下的社会地位不是其生理性别决定的,而是后天教育、培养造成的。社会性别概念还让西方女性进一步认识到,语言不仅仅是沟通工具,更是塑造、操纵女性的社会工具,要改变女性被歧视的状况就要从语言入手,改革语言,甚至重构女性语言。而翻译,从操作层面上看是一种语言的转换,并且和女性一样被置于次等地位,因此女性主义者把性别与翻译结合起来(Flotow,2004:5-12)。按照路易丝·冯·弗洛图(Luise V on Flotow)的划分,女性主义对翻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翻译实践、翻译理论和翻译批评三个方面。 女性主义对翻译实践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女性主义译者翻译女性主义先锋小说、政治上不正确[②]的作品和被遗忘的女性作家作品上,并通过女性主义译者的元文本,如前言、注脚等方面表现出来。首先,在翻译女性主义先锋小说的时候,西方女性主义译者,如弗洛图、戈达尔德·芭芭拉(Godard Barbara)、苏姗妮·吉尔·莱文(Suzanne Jill Levine),苏姗妮·德·罗特宾尼尔·哈伍德(Suzanne de Lotbiniere-Harwood)等,体现出一种忠实于译者和原作者共同参与的、女性主义“写作项目”的忠实观(Simon,1996:2)。她们与原作者一起合作,将原作中采取的激进的写作策略,如挑战语言的语法性别、

中国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

为什么男尊女卑?——浅析中国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形成 及其后世影响 摘要:在中国固守两千多年的“男尊女卑”的社会性别角色在形成之初经历了从“男女无别”到“男女有别”到“男尊女卑”的演化过程。而这种在中国社会早期形成的社会性别角色分化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程乃至今日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随着时代的推移,这种社会性别角色分化的表现和内涵也在不断被深化或改变。 关键词:中国;传统社会性别角色;男尊女卑;影响 一.中国传统社会性别角色的形成历程 在史前时期华夏民族的先民们曾经有高度发达的母系氏族社会。由于对于生育过程的片面认识和早期人类的群婚习俗,男子在生育过程中的作用长期不被重视。所以中国远古时期最早出现的生殖崇拜首先围绕女性展开,其也是判断母性氏族公社的直接证据之一。而随着男性在生殖中的作用逐渐被认识,男权和父权开始被人重视,也最终导致母系氏族公社瓦解,父权制应运而生。[1]中国传统的社会性别形成主要是在先秦时期,在这期间中国社会性别从“男女无别”到“男女有别”,从“夫妇不别”到“夫妇有别”发生转变,并影响了从此以后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 在三皇五帝时期,“社会发展进入了由母系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的时期”,人们的性别意识由“‘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渐渐转变为‘知母’又‘知父’的时期”,而“五帝”阶段父权地位得到有效提升,男性成为社会的主人,并形成了最初的“男女有别”。此时男女社会性别分工已较为明确,即男性负责生产活动,女性执行生育职能;男性的社会角色更加全面而完善,而女性的社会角色活动范围则局限在身为女儿、妻子和母亲的狭窄范围内。夏时期男性的角色更加动态而多元,涉及社会管理生产生活政治军事方方面面,而女性角色在“文献不足征”的夏朝崭露头角的更是微乎其微,偶居于政治家背后的女性虽然可以染指政治,但也是“妹嬉何肆”。由于“殷革夏命”,先商时期社会性别既有对夏代的继承,也有独特成分。先商时代有明确的男性世系传递,表明其时男子在家族和社会群体中已占有主导地位,。而女性之为男子助手或代表的角色,往往既参与政治,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性别刻板印象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性别刻板印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旧社会中“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有所改变,从理论上讲,男女基本实现平等。但由于旧社会所遗留下来的性别刻板印象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所以在很多的方面,很多领域仍存在着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所谓的性别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男性或女性定型化的期望和看法。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男性或女性角度的固有印象。性别刻板印象严格界定了性别角色的标准,片面夸大两性之间的差异,缩小群体内部的差异,这不仅限制了女性的自由发展,而且不利于男性自由发展。 老牌名校广州市真光中学因拟开“女子班”以培养淑女,引来不少关注的目光。前段时间,真光中学高一级今年将开设两个“女子班”每天要穿旗袍上学,还将学习家政、社交等淑女课。真光中学校长认为,开设“女子班”是有感于“真正女孩”缺失以及“应有的品德和技能慢慢淡化。”真光中学希望女生更有气质,所以打算根据女性的心理生理特征,为“女子班”的学生设计一系列如缝纫、亨饪、礼仪、社交等教育课程。就这件事情而言,我持反对的态度。办“女子班”每天要穿旗袍上学,还将学习家政、社交等淑女课。用社会性别角度分析这无疑就是性别刻板印象的表现,是传统的性别角色定位,是封建时代女性地位的复制和延续,与现代社会女性追求独立和自我发展的理念背道而驰,是女性物化的历史倒退,不利于女性摆脱传统性别观念的束缚,制约其激发潜能,施展才华,我们应该坚决抵制和摒弃。

让女性自由的发展。 再者,前段时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的副教授何光顺在课堂发表言论“女生应有充裕的时间来打扮自己,能跟上10点的第二节课就好了,从7点到9点的时间应该用来化妆,然后再优雅地进入学堂,于是男生因为美的感动和鼓励,就会赢得奋斗的动力了。”该教授还将这番言论发到了微博,引发网友热议,更是引起了多名女权主义者的抗议。对此,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性别教育论坛负责人柯倩婷对其微博评论道“化妆,或说过度的身体投资,作为一种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本应反思;而为鼓励男生而化妆而迟一小时上课,女生和家长都不会同意。但愿你是开玩笑。” 她认为,“保护女性权利应鼓励女性自由表达,化不化妆、学什么课程应由她们自己决定。女人不用负太多责任只要扮演贤妻良母或‘花瓶’的说法,并不是性别意识的回归。”女性想要以美貌打动男人,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制约和建构的结果。大多数女性希望的本真是,她的个性、才华、成就、风度总有一款打动人,被社会称许。对于柯倩婷老师的观点我表示称许。从社会性别角度分析,我认为发生这件事情的原因主要是人们对女性所形成的刻板印象,认为女性就应当扮演贤妻良母或‘花瓶’,应当以美貌打动男人,这种观念反映了男尊女卑的传统性别观念,从一定的程度上讲,限制了女性的自由发展。作为女性的我们,应该强烈反对这种落后的观念。摈弃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积极追求自由以及高层次的自我发展。

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研究

浅谈中国女性社会地位 【摘要】在历史的长河中,女性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古到今,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其他国家的女性一样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坎坷的历史过程。本文将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分析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关键词】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变化影响 一、从古到今中国女性地位的变化 1、母系社会------“女主”地位 母系氏族时代,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生产经验不足,所拥有的主要是以石器为主的极其粗糙、简陋的生产工具。同时,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大自然变幻无常,野兽出没,人类时常面临着生命的威胁,一个人根本无法独立生存。因此人们只有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在简单而合理的社会分工中共同抵御自然的侵袭,保证自身的生存。在这样的简单的社会分工中,男子主要从事狩猎、打鱼、防御野兽,妇女主要采集食物、生儿育女、缝衣做饭$狩猎!打鱼由于技术设备的限制,收获很少,而防御更使男子损失较多。女子从事的采集等工作安全系数要高得多,并且当时人口稀少,植物资源极其丰富,使女子采集的收获颇丰,所以,女子在经济方面有很高的地位。女性牢牢地抓住了经济大权,从而也奠定了女性处于氏族群体核心的社会地位。母系氏族时代早期处于人类的婴儿期,人们的意识尚处于低级阶段,不知道两性生活与生育之间的因果关系,不能解释女性的生育现象。人们看到大地可以生长植物,女性可以生出孩子,对其原因却一无所知,于是认为女性和大地一样有着生长万物的神秘力量,于是就把女性当作神来崇拜。这一时期女性是社会的主体和中心,并且以其生殖能力和所掌握的部落经济权利而取得崇高的地位,女性受到人们“神’一般的敬仰。 2、父权社会-----“女奴”地位 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剩余产品的出现,导致了私有制的形成,交换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个人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思想和认识也得到很大提高。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农业文明的进一步巩固,从根本上稳固了男性的地位,也进一步将女性从事的采集等行业边缘化,决定了女性地位被贬低的命运。直至社会发展到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女性社会地位边缘化的现象也愈演愈烈。女性的光辉时代一去不复返,男性逐步占据了社会的主导,甚至是全部,女性变为男性的附属。父权社会成为女性的“女奴’时代。 3、新民主主义时期--------打碎封建枷锁 五四运动是中国女性生存与发展状况的一座界石,它翻开了中国女性发展新的一页。自五四运动以来,随着马克思主义及西方开明思想的传入,中国女性社会状况得到一个划时代的变化。开女禁,兴女学,女性的潜力展现,社会地位与发展状况也得到相当的改善。新中国建立后,广大中国妇女终于获得了解放,形式上的解放。建国后,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发展状况得到了一个质的变化。首先,女性的各项基本权利逐渐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承认。女性首次拥有了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拥有了参政的权利。《婚姻法》的颁布,从根本上使广大女性得到了婚姻自由。《妇女权益保障法》给女性提供了一个正当维权的途径。其次,妇女与男子共同接受教育和参与生产,给了女性自身发展与独立的机会,女性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高,情形堪虞。 4、社会主义时期--------男女平等 改革开放后,女性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宪法和其他法律进一步规定妇女有和男子平等的法律地位,并切实保护妇女政治权利的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妇女与男子享

女性社会地位论文

中国女性的地位问题,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一直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它不

3.关于妇女家庭经济地位的研究内容较多。妇女参与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妇女获得了经济独立,提高了妇女的地位。因而,妇女走出家庭、跨入社会被看成是妇女解放的标志。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妇女获得经济收入途径增多的同时,“妇女重返家庭论”也作为一个重要的妇女问题被提了出来,而且一度成为妇女研究的热点问题。 (三)妇女的政治地位 作为妇女社会地位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妇女的政治地位研究多见于研究妇女社会地位的文章中,一般较少形成独立的研究内容。妇女政治地位的研究内容主要为:妇女政治地位的法律保障;中国妇女政治地位的现状(多以妇女参政情况来体现);妇女的权利意识、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 妇女参政的主要障碍与中国长期的封建统治所形成的历史积淀、妇女在不同环境下的角色冲突等因素密切相关,但最为重要的是妇女的自身的参政意识较为薄弱。妇女参政成为妇女整体的自觉意识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最终将取决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全面进步。 (四)妇女的教育地位 研究妇女教育地位的文章很多,研究内容包括妇女的教育状况、妇女教育对妇女地位的影响,对于后者的研究更多,研究妇女受教育程度对妇女地位的影响主要研究了妇女受教育程度对妇女参政、职业选择、经济收入、婚姻、生育(包括计划生育)的影响。 建国以来,妇女的受教育程度有了很大改观,妇女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入学率不断提高,文盲率不断降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越来越多。 从以上方面可以看出现代的女性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也有不少现在的女强人。“女强人”的魔咒给现代独立女性带来了颇大的社会压力。这都促使了当代中国女性重新的、自主的思考自己在社会分工中的地位。新一代的知识女性已经有了更加豁达的想法,无论是选择成为贤妻良母、专职太太,还是选择独当一面的职业女性,不卑不亢态度,独立个性的生活追求,已经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身旁。这也似乎为我们提供了对未来女性形象更美好的遐想。 分析完女性地位,其实我觉得想要成为一名成功的女性,是要学会寻找我们自己的地位,为自己赢得地位。如今在中国,女性应越来越多的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和生产中担负重要的责任了。不说诸如护士之类的服务性行业和文艺领域是女性垄断的行业,现在女性也越来越多的从事技术研究,行政管理等职务,甚至在军队这种充满阳刚之气的行业中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这样一种思想,必然在不断的传承中发展深入,中国女性将在祖国的繁荣发展中承担更加重要的责任,也必然为社会的进步提供更多的动力。

中国女性社会角色之转变

营销管理案例分析 1、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女性可能是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变化最大的群体。从营销者角度,你如何判断中国女性消费者群? (1)从文化因素看,文化和、亚文化和社会等级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女性由于在社会地位上不断的得到认可和提高,身份地位和知识文化,以及收入上都有很大的提高,但社会阶层还是有区别的,如农村女性和城市女性在消费上就会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营销者必须根据不同的社会阶层和不同的文化等级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才能最大限度的吸引最多的女性消费者。 (2)从社会因素看,中国女性由过去的“贤妻良母”型变化到现在的“自我”型,在家庭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角色和地位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除了要负责家庭消费外也可以更加注重个人的消费,因此消费需求量变大、范围变广。而且女性消费者在消费的同时更容易受到参考群体的影响,形成“圈子”效应,所以营销者需要制定多方位的营销策略吸引消费者的同时,也要想办法接触并影响这些参考群体中的意见领袖。 (3)从个人因素看,当代中国女性可以从事自己的职业,并且有一定的经济条件,不再仅依靠家庭,且具有了个性和自我的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其消费观念也有巨大的变化。尤其是都市女性,追求的是全方位的、崇尚品牌与个性。因此当代中国女性是具备自身消费实力,并且懂得追求享乐的消费群,也是中国最大的消费群体。 (4)从动机上看,中国的女性从过去的仅为满足生理需求消费、安全需求消费和社会需求消费变化到更加注重尊重需求消费和自我实现需求消费,其消费行为受到未满足的最低级需求所驱动,从而促进更高层的消费,偏向于高端消费;并且其消费行为还受到满意和不满意两种因素的指导,对消费品的质量、服务有更高的要求;其消费行为还受到女性自身潜意识的指导。不同的消费动机,会促使女性消费者偏向不同的消费需求。因此营销者可以根据当代中国女性的消费需求,确定可以在什么层次上传递可吸引女性消费者的信息,达到满足消费者消费动机的需求。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生育性别偏好研究_郑百灵

收稿日期:2005-10-12 基金项目:联合国社会性别基金项目(Project N o.00040647)、中国妇女研究会2005年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郑百灵(1957-),河南偃师人,江西省委党校(江西行政学院)校(院)刊编辑部编审,研究方向为哲学与社会学; 高莉娟(1972-),江西上饶人,江西省委党校(江西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政治学;李丽华(1967-),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西方女性主义思潮。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生育性别偏好研究 郑百灵1, 高莉娟1, 李丽华2 (1.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南昌 330003;2.江西科技师院,江西南昌 330013) 摘要:生育性别偏好的社会性别视角的分析,是从政府、市场、社区、家庭等层面分析性别不平等的状况及其对性别偏好产生的影响;各层面中存在的传统性别文化制度如继嗣制度、婚居制度、养老制度、继承制度、社会分工制度等制度的紧密交织强化了上述机制形成的男孩偏好。 关键词:生育性别偏好;社会性别视角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79(2005)0620040206 On the Study of Sex Preference and G ender Perspective ZHE NG bai 2lin , G AO Li 2juan , LI Li 2hua (1.Jiangxi Provincial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Nanchang ,Jiangxi 330003;2.Jiangxi C ollege of Science &T echnology ,Nanchang ,Jiangxi 330013,China ) Abstract :G ender Perspective of Sex Preference are analyzed.The situation of gender inequality and its ef 2fect on Sex Preference are analyzed from such aspects as g overnment ,markets ,communities ,families ,and s o on ;in every aspect ,traditional gender culture systems such as inheritance ,living style after marriage ,support 2ing the older ,division of labor in s ociety ,etc.strengthen the “boy preference ”mechanism. K ey w ords :Sex Preference ;G ender Perspective 一、社会性别分析及其视角 社会性别分析(gender analysis )是目前国际学术界非常 重视的新的研究视角,指用社会性别与发展(gender and de 2velopment )的理念、方法从性别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它是旨在实现社会性别公平和平等的思维方法。它是由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发展学研究所的奈娜?卡比尔与一些决策者、学者和社会活动家合作创立的。卡比尔认为,将社会关系分析法狭义地应用于一个具体的制度时,它会突出在单个制度中,社会性别不平等是如何产生和延续的。将它广义地应用于特定环境中的一些制度时,会发现社会性别和其他不平等的现象是如何通过不同制度之间的互动而交叉存在,从 而对个体造成具体的不利处境[1]。生育性别偏好看似个人和家庭的决策问题,但与社会大背景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是个人和社会互动的产物,这是本文使用社会性别分析框架的重要依据。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生育性别偏好的归因分析多着重行为分析,即是哪些行为造成了高出生性别比的结果,如男孩偏好的观念驱使人们采取瞒报漏报女婴、溺死女婴、进行性别鉴定流引产女婴等行为;90年代中期以后是多因分析,如有观点认为是计划生育政策刺激了男孩偏好,有观点认为B 超技术的广泛运用是首要原因,还有观点认为生育率下降使得人们求质量,以及歧视性性别偏好和人口管理工作的疏漏等因素。所有分析都认同“男孩偏好”因素存在, 第38卷第6期2005年11月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angxi N ormal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s )V ol.38N o.6 N ov.2005

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呈现及影响

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呈现及影响 湖南商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中编0406 陈征男 内容摘要: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部分广告为迎合某些受众群体的需求而变得庸俗,有些广告以美女作为促销手段,片面强调女性的观赏价值;有的广告过分裸露女性的某些部位,甚至用性挑逗来招徕消费者;有的把女性比喻为某种物件,公开歧视女性、游戏女性。广告对女性形象的表述、女性角色的定位、女性社会地位的承认等仍存在着明显的误区,强化性别歧视或者对妇女造成伤害,也导致了女性生活、形象、发展当中的不少消极取向。如何在广告业中提倡先进的性别意识,唤起人们的警觉意识,建立批判性的视野,加强女性的主体意识,珍视女性的经验和想法,倾听和记录女性声音,塑造健康的女性形象,营造有利于妇女“平等、进步、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已成为当今的一个重大课题。 绪论 正是因为女性的美以及女性蕴含的社会意义,加上广告传播的商品信息多以日常生活为主,导致消费社会下的广告传播多选择女性形象。女性的社会诱惑已成为时代文化的镜像,而在广告传播中备受青睐。作为大众流行文化最直接呈现的广告,则对女性身上不容忽视的审美价值进行了提炼和阙释,赋予其直观的欲望色彩,使之成为具像化的体验对象,诱惑消费者的心理,促发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于是,女性形象广告充斥在各大传播媒介,或是打扮人时的白领丽人,步态款款,尽显青春、靓丽、性感,向你亮出某种名牌保健用品;或是千娇百媚的妙龄小姐,扭动着腰肢,吸引了一群小伙子爱慕的眼光,借助女性形象向人们诉求着绝对不仅仅是有关产品信息的信息,刺激着人们的消费,繁荣着消费工业。 大众文化如何表现女性是女性主义者一直关注的问题,而广告在大众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对广告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广告是如何塑造女性形象的,而且对我们从性别角度研究女性形 象传播现象及规律,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分析,研究人员认为电视广告偏爱使用女性角色(70.5%的广告中出现了女主角,只有47.5%的广告中出现了男主角),尤其是年轻美貌的女性角色;女性更多地被使用特写镜头,或者被表现其性特征;广告中的男性在家庭里的娱乐休闲活动比女性高,而从事家务劳动的比例明显低于女性;14.7%的男主角出现时,强调了他们的高社会经济地位;女主角的这一比例只有5.8%。在涉及性别观念的931条广告中,分别有573条(61.5%)和246条(26.4%)广告存在着“以女性作招徕”和“女性是性对象”的问题。广告中男女角色的职业比例为:从事科教文卫工作的女性占14.6%,男性为29%,是女性的两倍;而实际生活中,男性仅为女性的1.21倍。这些广告都没有如实反映女性参与社会发展的多种角色和所做贡献。无形中夸大了男女两性的职业差异,贬低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实质是对女性独立人格的否定。我国的电视广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性别歧视,有性别歧视广告的比率达33.7%,占三分之一。 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时任中国国家主席、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们十分重视妇女的发展与进步,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 一、社会性别视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