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尝试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尝试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尝试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尝试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尝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受旧的教学理念、旧的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形成听老师讲、模仿老师的做法算、大量练习的学习方式,特别是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六年旧的数学教育的影响,这种学习方式根深蒂固。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才能促动学生全面持续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水平,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为实现上述目标,我在教学中持续尝试、探索、总结,学生基本上形成了新的学习方式。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利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最现实的、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的因素,是形成有效学习方式的最实际的内部动力。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主要尝试几下几种方式: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数学问题,特别是与学生直接相关的问题,更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的问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生活中的有趣现象,一类是学生已有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教材中的轴对称现象和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两课的问题情境就属于这两类。

2.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数学美。“数学美自身的魅力集中反映在简单、统一、对称、奇异等审美原则。”教学中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数学美,培养审美、创造美的水平,这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图案设计》《轴对称》等内容中,不但让学生感受数学美,还鼓励他们通过动手制作来创造美。

3.增加数学内容的趣味性。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数学史、数学的巧妙使用、数学名题和趣题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勾股定理》一章中,就充分利用了数学的趣味性。

4.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中使用生动、形象、简炼、幽默的语言,再加以恰当的体态语言,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数学,让学生爱上数学课,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奠定心理基础。

二、以教材为中心,为学生营造多种方式学习的氛围,形成新的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探索,获得数学知识和经验,”并制定了经历、感受等过程性目标,而学生已形成“听话”的习惯,动手水平差,缺乏活动热情,面对活动不知所措,有畏难情绪,甚至出现置之不理的现象。所以让学生有效地活动成为改变学习方式的重要措施。

1.活动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器材、程序、时间、活动方式等。但教师的准备,并不是包办代替,学生能准备的,就让学生准备。活动中,明确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边动手,边观察,边思考;同时指导学生之间有目的地交流,相互促动。活动结束,要详细记录活动结果,仔细分析,发现并解决问题。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适时、适当地对学生鼓励、表扬,对活动出现偏差或有困难的学生要即时指导;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分工协作的水平,形成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这个形式的学习中,首先要创造民主平等的氛围,包括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教师是参与者,而不是评价者,甚至有时装作不懂。生生之间,不但能有条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更要会倾听别人的发言,明晰他人的思路,并溶入到自己的思路中,使自己的想法得到提升。这样才能显示合作交流的作用。

其次,合作交流必须要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实行,能自主探索的就自主探索。当自主探索不能解决问题时,自然就会进入合作交流的程序。

另外,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有个别组总是某一个人发言。对于这种现象,采取发言人

轮流制即可避免。

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逐渐形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答疑。因为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不敢甚至不愿提出问题,人云亦云,不懂装懂,这与课程标准中“学生的数学活动理应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相悖,所以培养学生质疑水平尤为重要。质疑也就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