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耗能减振层对某超高层结构的减振控制研究

耗能减振层对某超高层结构的减振控制研究

耗能减振层对某超高层结构的减振控制研究
耗能减振层对某超高层结构的减振控制研究

振 动 与 冲 击

第30卷第2期

J OURNAL OF V I BRATI ON AND SHOCK

Vo.l 30No .22011

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8351009101000001);高等学

校博士点学科专项基金资助项目(200810780001)收稿日期:2009-09-07 修改稿收到日期:2010-09-09第一作者汪大洋男,博士生,1981年4月生

通讯作者周 云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65年9月生

耗能减振层对某超高层结构的减振控制研究

汪大洋1

,周 云1

,王绍合

2

(1.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广州 510006;2.广州市住宅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广州 510006)

摘 要:以某288m 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减振控制为研究对象,针对该工程的自身特点提出了设置非线性

粘滞阻尼器、铅粘弹性阻尼器耗能减振层的六种控制方案。在10年一遇风振作用下,利用改进的自回归AR 模型模拟了结构Y 方向的脉动风荷载时程,并对该结构进行了不同控制方案下的风振控制研究,同时针对该结构进行了7 小震和中震作用下的阻尼减震控制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控制方案下耗能减振层对结构地震与风振作用的减振效果,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六种控制方案不仅能有效抑制结构的风致振动,显著改善结构的风振舒适度,对结构顶层峰值加速度响应的最大降幅达40%,而且还能提高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可靠性,进一步证明了耗能减振层对于超高层结构抗风与抗震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提出了风振与地震作用下设置耗能减振层超高层结构的分析与设计建议。

关键词:超高层结构;耗能减振层;风振效应;地震效应;振动控制中图分类号:TU 973+.23 文献标识码:A

V ibration reduction for a super high structure w ith energy dissipation story

WANG Da yang 1

,ZHOU Yun 1

,WANG Shao he

2

(1.D epart m ent of C iv il Eng ineer i ng,G uang zhou U n i ve rsity ,Guangzhou 510006,Ch i na ;2.D es i gn Instit ute o f Guang z hou R esidential Bu il d i ng,G uang zhou 510623,Ch i na)

A bstract : V i b rati o n con tro l o f a 288m super tall bu il d i n g w as st u died here .Six v i b rati o n contro l sche m es w ith v iscous da m pers and lead v iscoelastic da m pers w ere proposed to control structural dyna m ic responses under w ind and

eart h quake excitations .Fluctuating w i n d ti m e ser i e s occuri n g one ti m e in 10 year on the struct u re w ere si m u lated w ith a m od ified AR m ode.l The dyna m ic responses of the str ucture w ith the proposed control sche m es under w i n d and earthquake excitations w ere i n vestigated and their vibration contr o l effectsw ere ana l y zed co m parative ly .The study resu lts sho w ed t h at the excessi v e dyna m ic responses i n duced under w i n d and earthquake excitations can be controlled effecti v e l y usi n g the proposed sche m es ;the peak acceleration of the top story can be reduced by al m ost 40%usi n g the proposed control sche m es w ith w i n d excitation ;the additi o na l safety reserve of the str ucture under m i n or and m ajor eart h quakes can also be added usi n g t h e proposed contro l sche m es .So ,the validity and feasi b ility of the proposed sche m es in reduc i n g structural v i b rati o n responses w as fully approved .So m e suggestions about struct u ra l ana l y sis and design under w i n d and earthquake excitations w ere proposed .

K ey words :

ta ll buildi n gs ;energy dissi p ation story ;w i n d effects ;earthquake effects ;v ibration control

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常采用加强层来控制上部结构在侧向荷载作用下变形产生的过大位移,但加强层的设置使结构的上下刚度不连续,并发生明显突变,在地震作用下其必然导致结构内力突变以及整体结构传力途径的改变,从而使结构的破坏较容易集中在加强层附近,形成薄弱层,结构的损坏机理难以

呈现 强柱弱梁 和 强剪弱弯 的延性屈服机制。鉴于以上考虑,文献[1]提出把耗能减振技术应用于框架-核心筒结构,即将加强层桁架中的刚性支撑用耗能部件(支撑+阻尼器)代替,形成耗能减振层。在风振和地震作用下带有耗能减振层的结构主要通过阻尼器来耗散风振和地震输入到结构中的能量,以减轻结构

的动力反应,从而更好地保护主体结构的安全。文献[2-3]针对设置耗能减震层的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进行了减震效果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耗能减震层能有效地控制结构的地震反应,减小结构位移和内力反应。文献[4]对大连国贸大厦高层水箱进行了风振控制研

究,结果表明TLD 对结构位移和加速度具有较好的减振效果,提高了建筑上部的舒适度。文献[5]基于GA 优化理论对高层结构进行了风振控制研究,结果表明风振作用下阻尼装置具有充分发挥耗能性能的能力,有效降低结构风振动力反应。文献[6]针对某超高层结构进行了三种风振控制方案的对比研究,分析表明减振装置对于抑制结构风致振动、提高结构安全和舒适使用性能是可行、有效的。文献[7-13]研究了设置TMD 、TLD 控制系统的高层建筑风振控制的分析与设计方法,给出了TLD 、TMD 系统参数的最佳取值区间及参数之间的最佳匹配关系,指出当T M D 、TLD 按照该参数设计时能有效抑制结构的风振反应。文献[14,15]针对高层钢结构TMD 优化控制系统进行了分析研究,给出了高层钢结构TMD 风振舒适度控制简化设计过程。

本文即以某68层、288m 的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的减振控制为研究对象,针对该工程的自身特点提出了将加强层替换成设置非线性粘滞阻尼器或铅粘弹性阻尼器的耗能减振层的六种控制方案。在10年一遇风振作用及7度小震、中震作用下对该结构进行了减振控制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控制方案下耗能减振层对结构风振及地震作用的控制效果,并依据分析结果对此类高层或超高层结构体系的抗风、抗震的分析与设计提出了参考性建议。

1 工程概况

广州某超高层结构总高288m,68层。整体结构形式是带伸臂的框架-核心筒结构,外框架采用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组成的型钢混凝土框架,柱距10m ;核心筒为新型组合筒体(方钢管混凝土柱与混凝土剪力墙组合筒体); 、 和 处为设置两道伸臂和环向腰桁架的加强层。楼面梁均为H 型钢组合梁,楼板采用压型钢板做底膜的组合楼板。图1为结构标准层平面图,图2为结构 - 轴线和 -

轴线剖面图。

图1 结构标准层示意图F i g.1Ske tch of standard fl

oor

图2 结构 - 轴线和 - 轴线剖面图F i g .2P rofiles o f ax i s - and -

对于超高层建筑结构的结构设计而言,风荷载及地震作用产生的水平方向的效应为结构设计的主要控制因素。该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场地类别为 类;10年一遇基本风压为0.3kN /m 2

,地面粗糙度类别为B 类。经初步计算,该结构在10年一遇风荷载作用下的顶层峰值加速度已超出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FJ3-2002)

[16]

的要求(对于高度超过150m

的住宅、公寓建筑,其顶层峰值加速度限值为0.15m /s 2

),且结构在中震作用下,其层间侧移角较大。为提高该结构的可靠性、舒适性,并使之满足规范限值要求,本文采用速度相关型阻尼器设计成的耗能减振层对其进行风振与地震控制分析与设计。

2 耗能减振层的方案设计

由于该结构平面为正方形,且结构沿X 向和沿Y 向的构件布置形式和侧向刚度基本相同,所以在计算过程中本文仅取Y 向计算,但最终阻尼器分析与设计结果取X 向和Y 向相同,即结构X 方向和Y 方向布置阻尼器的数量、型号和参数均相同。根据业主要求,阻尼器必须设在伸臂桁架所在的加强层,即仅能在结构 - 轴线和 - 轴线上的 、 和 三个伸臂桁架中设阻尼支撑,则依据该工程的实际特点,按照经济有效的原则,拟采用以下六种耗能减振层的控制方案:

方案1 将所有加强层替换为两对角粘滞阻尼支撑形式的耗能减振层,图3为两对角粘滞阻尼支撑结构示意图。在结构Y 方向 - 轴线和 - 轴线上分别设置12个粘滞阻尼器,共设置24个阻尼器,则本方案X 和Y 方向共设置48个粘滞阻尼器。阻尼器采

用非线性粘滞阻尼器,阻尼器的阻尼系数取400k N s/mm,阻尼指数取0.3,阻尼器最大出力1200

86振动与冲击 2011年第30卷

kN,行程 50mm,最大运行速度300mm /s 。

方案2 仅将 、 处加强层替换为两对角粘滞阻尼支撑形式的耗能减振层,结构Y 方向共设置16个粘滞阻尼器,则本方案X 和Y 方向共设置32个粘滞阻尼器。本方案中粘滞阻尼器采用与方案1相同阻尼参数,但阻尼器最大出力为1000kN 。

方案3 将所有 、 、 处加强层替换为人字型粘滞阻尼支撑形式的耗能减振层,如图4所示。Y 方向设置12个粘滞阻尼器,本方案共设置24个粘滞阻尼器。本方案采用粘滞阻尼器的阻尼系数为500kN s/mm,阻尼器最大出力为1000kN,其它参数与方案1

相同。

图3 两对角阻尼支撑的安装方式F i g .3L ayout o f diagonal da m pi ng

braces

图4 人字形阻尼支撑的安装方式F i g .4L ayout o f he rr i ngbone da m pi ng braces

方案4 将 处加强层替换为人字型粘滞阻尼支撑形式的耗能减振层,将 、 处加强层替换为人字型铅粘弹性阻尼支撑形式的耗能减振层。结构Y 方向设置了4个粘滞阻尼器和16个铅粘弹性阻尼器,共设置8个粘滞阻尼器和32个铅粘弹性阻尼器。采用粘滞阻尼系数为500k N s/mm ,阻尼器最大出力为1500kN,其它参数与方案1相同;铅粘弹性阻尼器的参数为:铅粘弹性阻尼器提供的初始刚度为771697kN /m,屈服后刚度比为0.08。

方案5 将各加强层处的部分斜撑替换为两对角粘滞阻尼支撑形式的耗能减振层,即Y 方向设置12个粘滞阻尼器,本方案共设置24个粘滞阻尼器。本方案采用与方案1相同的粘滞阻尼器,但阻尼器最大出力为1500kN 。

方案6 将 处加强层替换为两对角粘滞阻尼支

撑形式的耗能减振层,将 、 层伸臂桁架处的斜撑替换为人字型安装形式的铅粘弹性阻尼支撑。结构Y 方向设置8个粘滞阻尼器和16个铅粘弹性阻尼器,本方案共设置16个粘滞阻尼器和32个铅粘弹性阻尼器。本方案采用与方案4相同型号的粘滞阻尼器和铅粘弹性阻尼器。

3 脉动风荷载的数值模拟

根据文献[6],基于Darvenport 脉动风速谱,利用改进的自回归AR 模型

[17-19]

模拟了结构的脉动风时

程,表1为风荷载模拟的基本参数。在基本风压为0.3k N /m 2

的条件下,针对该结构选取了68个节点进行脉动风荷载时程的数值模拟,图5显示了该结构Y 向顶层和第50层的脉动风速时程曲线和功率谱密度函数。由图5可知,通过程序模拟得到的功率谱密度函数曲线与目标功率谱的吻合性很好,且吻合段覆盖了本工程的自振频率,说明本文基于傅立叶变换技术改进的AR 模型能用于该结构脉动风速时程的模拟,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进而保证了以此时程进行结构风振控制时域分析的正确性。

4 输入地震波的选取

该结构地处广州市,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场地类别为 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根据广东省地震

工程勘测中心对该结构所处场地进行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采用小震和中震下水平向的各三组地震波进行动力时程分析,图6为第一组地震波曲线。

表1 风速时程模拟的基本参数

T ab .1B asic para m eters of si m u lati n g w ind

基本风压

/(kN m -2)

地貌AR 模型

阶数

模拟时间

/s 模拟步长/s 0.3

B

5

400

0.1

5 结构减振控制效果对比分析

该工程采用美国CSI 公司的大型结构分析与设计

软件E tabs9.2.0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剪力墙采用壳单元,楼板采用膜单元,梁、柱采用空间杆单元。按照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 G J3-2002)的要求: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质量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故对该结构选取了18个振型,经计算均各方向的振型参与质量均满足规范要求。表2给出了结构前六阶振型的周期和对各振型的描述。由表可知,结构第一振型和第二振型均以平动为主,第三振型出现扭转,但结构第一扭转周期与第一平动周期之比均小于0.9,说明结构的扭转效应较小。

87

第2期 汪大洋等:耗能减振层对某超高层结构的减振控制研究

图5 脉动风速时程曲线和功率谱密度函数

F i g.5F luc t uati ng w i nd ti m e se ries and pow er spectru m

density

图6 第一组输入地震波曲线F i g .6E art hquake w aves of t he first group

表2 结构前五阶周期

Tab .2The f irst f i ve p eriods of the structu re

模态123456周期/s 6.396.333.321.811.801.39振型

描述

Y 向平动

X 向平动

扭转

Y 向平动

X 向平动

扭转

5.1 结构风振反应控制效果对比分析

图7给出了不同风振控制方案下结构Y 向层位移和层加速度峰值沿高度方向的变化曲线,图8给出了

风振作用下无控、方案1、方案4顶层加速度时程曲线

的对比,表3显示了不同风振控制方案下结构Y 向顶层位移、

加速度峰值响应的减振效果对比。

图7 结构Y 向层侧移和层加速度分布图

F i g .7Struc t ura l story disp l ace m ent and st o ry acce l e ra tion a long Y directi on

图8 顶层加速度时程曲线F i g.8T op accelerati on curve

由图7、图8及表3可知: 结构在无控条件下,

其层侧移和层加速度均随基本风压和高度的增大而增大,层侧移沿高度方向的变化较为平缓,但层加速度沿高度方向发生突变,且上部几层的突变程度很明显,说明结构风振控制的核心在于抑制上部结构层加速度发生的过大突变,力争达到层加速度沿高度方向连续均

匀变化的目的,进而将顶层峰值加速度控制在规范要求内;

相对于无控状态而言,控制方案1、方案2和

方案3的结构层侧移和层加速度明显减小,层加速度峰值沿高度方向的变化曲线渐趋连续均匀,突变程度相对于无控状态明显减小,表明耗能减振层的设置对于耗散风振输入结构的能量、衰减结构在风振作用下

的振动、以及提高结构的可靠性、舒适性是十分有效的;

该结构为超高层住宅建筑,因而对结构风振舒

适性的要求比较严格。我国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 G J3-2002)规定:住宅、公寓建筑的顶点最

大加速度限值为0.15m /s 2

。从本文提出的六种工况的减振效果来看,其顶层峰值加速度限值均能满足 规程 的要求,最优控制方案(方案1)将结构顶层加速度峰值从0.166m /s 2

降低到0.098m /s 2

,其减振效果达到40%,方案2、方案3对结构顶层加速度的减振效果亦分别达到30.7%和38%。可见将加强层替换为耗能减振层的柔性减振设计方案对于抑制超高层结构的风致振动是十分有效的。

88振动与冲击 2011年第30卷

表3 不同方案下结构顶层峰值响应与减振效果

Tab .3Peak respon ses and shock ab sorb i ng effects of the struc ture in d ifferent sche m es

方案无控方案1方案2方案3方案4方案5方案6位移/mm 13489.4297.6597.65116.7110.3110.6位移减振效果 33%27.1%27.1%12.9%17.7%17.5%加速度/(m s -2)0.1660.0980.1150.1030.130.1390.122加速度减振效果

41%

30.7%

38%

21.7%

16.3%

26.5%

图9分别显示了不同减振方案下结构层间剪力和弯矩沿高度方向的分布图。由图可见,六种减振控制方案均对结构层剪力和层弯矩具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其中以方案1对结构内力的减振效果最好,对底部层剪力和弯矩的减振效果分别达到45.8%和46.6%。由

此可见,将结构原有加强层替换为耗能减振层,不仅能够降低结构在风振作用下的侧移和加速度反应,而且还能有效降低结构的内力响应,大大提高了结构的可

靠度。

图9 结构层间剪力和弯矩图F i g.9Curves o f story shea r and story m

oment

图10 风振作用下阻尼器的滞回曲线F i g.10H ysteresis l oops o f v i scous da m per

图10为风振作用下部分非线性粘滞阻尼器的滞回曲线。耗能减振层中设置的非线性粘滞阻尼器在风振作用下的滞回曲线十分饱满,呈回字形,表明阻尼器

在基本风压为0.3k N /m 2

的风振作用下已进入工作状态,大量耗散风振作用输入结构的能量,进而有效衰减结构的风致振动响应,保证主体结构的正常使用工作状态。此外,从图中还可以看出,阻尼器在结构层间侧移较小时就有效提供控制力,最大阻尼器出力接近700k N 。

图11给出了在控制方案2、方案3下的结构能量图。由图11可见,风振作用输入结构的总能量随时间近似线性增加,这与脉动风荷载时程模拟的初始假定 风荷载为零均值平稳白噪声随机过程 是一致的;图中虚线表示结构中附加阻尼器所耗散的风振能量,可见这两个控制方案中耗能减振层耗散的能量占风振总输入能的40%左右,说明该超高层结构中耗能减振层的设置具有大量耗散风振输入能量的能力,进而有效

提高了结构的风振可靠性。

图11 风振作用下结构能量图F i g .11S tructura l energy i n w i nd v ibra tion

5.2 结构地震反应控制效果对比分析

图12显示了结构层间侧移角沿高度方向的变化曲线,图13显示了结构在无控、方案4和方案6下Y 向顶层位移时程对比,表4给出了不同控制方案下结构顶层位移峰值响应的减振效果对比(图中 H SP1ZU63 的含义为: H 表示时程分析, SP 表示水平地震作用, 1Z U 表示第一组地震波, 63 表示超

越概率为63%)。由图12、13和表4可知:

将加强层替换为减振层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

小了结构的层间侧移角,而且还能明显降低减振层设置处结构层间侧移的突变,提高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储备。然而,地震作用下,不同方案的减震效果没有风振作用明显。其原因在于阻尼器在地震作用下发

89

第2期 汪大洋等:耗能减振层对某超高层结构的减振控制研究

挥最佳减震效果的一般布置方式,首先是沿高度均匀设置阻尼器,其次是在结构的中下部均匀设置阻尼器,而在上部设置少量阻尼器,再次是沿层高均匀布置阻尼器,但对于超高层结构体系,若将阻尼器均匀设置,则大幅提高工程造价,所以一般采用分段布置的原则,但每段阻尼器宜在结构中的三层或三层以上连续均匀布置。然而本工程不仅在下部没有设置阻尼器,不满足连续均匀的原则,而且仅在其中三个伸臂桁架层设置阻尼器,阻尼器的设置数量相对过少,使得附加结构阻尼比较小;

在同等地震下,各方案位移减震效果各不相

同,有些还出现略微放大的趋势,一方面在于不同地震动的固有特性(如频谱特性、幅值等)不同,

进而造成不

图12 结构层间侧移角

F ig .12Structural i nter story disp l ace m

ent

图13 结构顶层位移时程F i g .13T op disp l ace m ent ti m e series

同震动响应,另一方面在于将结构中原有的钢支撑替

换为阻尼支撑,使结构抗侧刚度下降(尤其对于不给结构附加刚度的粘滞阻尼支撑),这对抑制结构在地震动作用下的侧移响应是不利的。然而,本工程将加强层替换成减振层,虽然结构加强层处抗侧刚度降低,但结构在不同地震动作用下各减震方案的层间侧移均能满足规范要求,且基本小于无控状态,因而各设计方案的选择是合理的。

方案4、方案6中减振层的控制效果相对优于其它方案的控制效果,因为这两种方案采用粘滞阻尼器和铅粘弹性阻尼器混合控制的方案,不仅提供阻尼,在一定程度上衰减结构的振动反应,而且铅粘弹性阻尼器还能附加刚度,与其它控制方案相比,其相对提高

了结构的抗侧刚度,所以有利于抑制结构层侧移沿高度方向的增加。

表4 结构顶层位移峰值响应与减振效果(单位:mm )

T ab .4Peak d isp l ace m en t and shock absorb i n g effects of the top story (un its :mm )

输入H SP1ZU 10H SP1Z U 63H SP2ZU 10H SP2ZU 63HSP3ZU 10H SP3ZU 63无控575.3195.5573.2198.1624.7209.2方案1592.3179.5594.1184.4605.6190.4方案2599.6190.3603.5194.3626.2201.7方案3603.1188.5603.9191.5615.6197.3方案4555.7180.8572.7190.9615.1200.9方案5589.3192.1592.4196.6623.8204.6方案6

533.0

177.1

570.8

188.0

612.3

198.4

图14、图15显示了小震和中震作用下不同减震控制方案对结构层间剪力和弯矩的减震效果对比。由图

可见,各控制方案对不同地震动作用下结构层间剪力和弯矩同样具有一定的衰减效果,其中以方案1最优、方案4和方案2次之,小震作用下对结构底部剪力和弯矩的最大减震效果分别达到36.2%和19.8%。可知将加强层替换为耗能减振层的控制方案在地震作用下同样能够降低结构内力反应,提高结构的可靠度。图16显示了方案4在水平地震 H SP1Z U 63-1 作用下部分阻尼器的滞回曲线。由图可见非线性粘滞

阻尼器和铅粘弹性阻尼器在地震动作用下已进入耗能工作状态,前者滞回曲线呈回字形,后者发生剪切变形,滞回曲线呈平行四边形,二者协同工作共同耗散输入结构的地震能量。此外,从图中还可以看出,非线性粘滞阻尼器的出力达到1000kN,铅粘弹性阻尼器的出力达到750kN 。

图17显示了方案1和方案3在不同地震动作用下的结构能量图。由图17可见,地震作用下,阻尼器耗能仅占总输入能的一小部分,如方案1在工况 H SP2Z U 63 下,地震总输入能峰值出现在14.46s ,该

90振动与冲击 2011年第30卷

时刻地震总输入能、振型阻尼能、阻尼器耗能和动能分别为1399.59kN m 、173.92kN m 、252.68kN m 和567.49kN m ,可见阻尼器耗能仅占总输入能的18.05%(其他方案在不同地震动作用下亦有类似的结果)。由此可以说明:在不同地震动作用下该结构几种控制方案中设置的阻尼器对结构动力响应的抑制效果并不明显,这与图12、图13及表4中的数据分析是一致的,

进而验证了上述分析的正确性。

图14 小震下结构层间剪力和弯矩图

F ig .14Story shear and story m om ent i n m i no r ea rt

hquake

图15 中震下结构的的层间剪力和弯矩图F ig .15Story shear and story mom ent in m ed i u m

earthquake

图16 地震作用下阻尼器滞回曲线F i g .16H ysteres i s curves o f da m pers i n

earthquake

图17 地震动作用下结构能量图F i g .17S tructural energy i n earthquake

6 结 论

通过对该超高层结构六种耗能减振层控制方案的研究,初步可得出以下结论:

(1)将结构加强层替换为耗能减振层以提高其抗风抗震性能、改善舒适性的设计思想是可行的,一方面能在风振作用下降低结构的峰值加速度响应,有效改善结构风振舒适度,另一方面还能减小结构在风振和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明显降低减振层设置处结构

层间侧移的突变程度。

(2)耗能减振层中阻尼器的布置位置和布置形式对结构的抗风和抗震性能具有较大的影响,在实际工程分析中应对不同控制方案进行优化设计,以探求最佳减振控制方案;

(3)对于抗侧刚度较小、结构较柔的高层或超高层建筑的减振控制控制设计,建议采用铅粘弹性阻尼器的减振控制方案,或将其与粘滞阻尼器联合使用形成混合减振控制方案,不仅能够提供阻尼,在一定程度上衰减结构的振动反应,而且铅粘弹性阻尼器还能附加刚度,相对增加结构的抗侧刚度,有利于降低结构的层侧移响应;

(4)对于以抗风为主的高层或超高层结构的减振控制设计,建议阻尼器主要设置在结构的上中部,结构下部少设或不设;对于以抗震为主的高层或超高层结构的减振控制设计,建议阻尼器主要设置在结构的下中部,结构上部少设或不设;对于即需抗风又需抗震的高层或超高层结构的减振控制设计,则需要对前面两种情况进行综合考虑,统筹兼顾。

参考文献

[1]周 云,邓雪松,吴从晓.高层建筑耗能减震新体系概念

与实现[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7,29(6):1-9.[2]邓雪松,丁 鲲,周 云.耗能减震层对框架-核心筒结

构的减震效果及其影响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30(1):1-8.

[3]丁 鲲,周 云,邓雪松.框架-核心筒结构耗能减震层的减震效果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7,29(3):35-40.

[4]井秦阳,李宏男,王立长,等.大连国贸大厦高层水箱风

91

第2期 汪大洋等:耗能减振层对某超高层结构的减振控制研究

振控制研究及应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

26(2):111-118.

[5]汪大洋,周 云.基于GA优化理论的高层结构风振控制

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41(1):42-47.

[6]周 云,汪大洋,邓雪松,等.某超高层结构三种风振控

制方法的对比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9,28(2):

16-21.

[7]欧进萍,王永富.设置TM D、TLD控制系统的高层建筑风

振分析与设计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4,14

(2):61-75.

[8]项海帆,瞿伟廉.高层建筑风振控制基于规范的实用设计

方法[J].振动工程学报,1999,12(2):151-156.

[9]瞿伟廉,陶牟华,Chang C C.五种被动动力减振器对高层

建筑脉动风振反应控制的实用设计方法[J].建筑结构学

报,2001(4):23-31.

[10]Chang C C,Q u W L.U n ifi ed dyna m i c abso rber des i gn

fo r mu l as for w ind-i nduced v i brati on contro l of ta ll bu ildi ngs [J].The Structural Des i gn of T a ll Buil d i ngs,1988,7(2):

147-166.

[11]Qu W L,Chang C C.P rac ti ca l design m ethod o f contro lli ng

w i nd i nduced vibra tion responses o f ta ll bu ildi ng w it h passi v e dyna m i c absorbers[J].In:P roceed i ngs o f2W CSC,K yoto,

J A PAN,1998.[12]X u Y L,Kw ok K C S,Sa m a li B.Contro l of W i nd Induced

T a ll Bu ildi ng V i brati on by T uned M ass D a m pe rs[J].Journal o f w i nd Eng i nee ri ng and Industry A erodynam ics,1992,

40:1-32.

[13]王肇民.电视塔结构TM D风振控制研究与设计[J].建

筑结构学报,1994,15(5):2-13.

[14]李春祥,韩传峰.高层钢结构顺风向风振加速度的M TM D

控制[J].振动与冲击,2002,21(1):69-72.

[15]李春祥,熊学玉.高层钢结构TM D s风振舒适度控制最优

参数与简化设计[J].振动与冲击,2002,21(2):

86-90.

[16]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 G J3-2002)[S].北京:

中国建筑出版社,2002.

[17]Spanos P D,Ze l d i n B A.M onte C arlo T reat ment o f R ando m

F ie l ds:A bro ad P erspec tive[J].Appli ed M echan ics R ev i ew,

1998,51(3):219-237.

[18]Sh i nozuka M,D eodatis G.Si m ulation o fM ulti-d i m ensi onal

G aussian S tochastic F ie l ds by Spectra l R epresentation[J].

A pp liedM echan i cs R ev ie w,1996,49(1):29-53.

[19]D eoda ti s G.S i m u l a ti on of E rgodic M u lti var i ate Stochasti c

P rocess[J].Journal of Eng i neer i ng M echan ics,A SCE,1996,

122(3):778-787.

(上接第68页)

图8给出了不同EPS体积掺量的混凝土应力-应变试验曲线,并将其与本文模型提供的理论曲线进行比较。从图中可以看出二者吻合较好。

3 结 论

(1)在冲击荷载作用下,EPS混凝土的动态抗压强度和极限应变随平均应变率的提高而线性增加,体现了很强的应变率相关性。EPS混凝土的峰值应变与弹性模量的应变率效应不明显。

(2)随着EPS体积掺量的增加,混凝土的动态抗压强度与弹性模量降低,同时材料的变形能力得到改善。

(3)Z WT模型可用于EPS混凝土材料冲击力学,结合SH PB试验研究而建立的EPS混凝土动态本构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描述材料的冲击力学行为。

参考文献

[1]李俊峰.EP S轻混凝土的生产与应用[J].施工技术,

1998,2:42-43.

[2]Cook D J.Expanded polysty rene beads as li ght we i ght aggrega te

for concrete[J].P recast Concr.1973(4):56-64.

[3]陈 兵,涂思炎,翁友法.EPS轻质混凝土性能研究[J].

建筑材料学报,2007,10(1)26-31.

[4]陈 兵,陈龙珠.EPS轻质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J].混凝

土与水泥制品,2004,3:41-45.

[5]Pe rry S H,B ischo ff P H,Y a m ura K.M i x deta ils andM aterial

hav i our of po l ystyrene agg regate concrete[J].M agazi ne of Concre te R esearch,1991(43):36-44.

[6]B ischoff P H.Po lst y rene aggregate concrete subjected t o hard

i m pact[C].P roc.Inst n.,C iv.Engrs,P art2,1990,6:

22-27.

[7]G am a B A.Sp lit H opk i nson pressure bar technique:

exper i m ents,ana lyses and appli cations[D].U S A:The

F acu lty of t he U niversity of D e l aw are,2004.

[8]刘 飞,赵 凯,王肖钧,等.软材料和松散材料S H PB冲

击压缩实验方法研究[J].实验力学,2007,22(1):

20-26.

[9]L i X B,L ok T S,Zhao J,et a.l O sc ill a ti on e li m ina tion i n

the H opk i nson bar apparatus and resultant co m plete dyna m i c stress stra i n curves for rocks[J].Internati ona l Journal of R ock M echanics&M i n i ng Sc iences,2000,37:1055-1060.

[10]Zhou Z L,L i X B,Z uo Y J,e t a.l F racture character i stics of

rock fragmentation at strain rate o f100~102s-1[J].J Cent South U n i v T echno,l2006,13(3):290-294.

[11]唐志平,田兰桥,朱兆祥,等.高应变率下环氧树脂的力学

性能[C].第二届全国爆炸与冲击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扬州,1981:4-1-2.

[12]王礼立.应力波基础[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52-60.

92振动与冲击 2011年第30卷

房屋建筑工程结构裂缝控制及处理技术 吕伟伟

房屋建筑工程结构裂缝控制及处理技术吕伟伟 发表时间:2019-09-02T16:42:47.603Z 来源:《建筑实践》2019年第9期作者:吕伟伟 [导读] 本文以房屋建筑工程结构裂缝为研究对象,从裂缝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裂缝的原因进行分析,从理论结合工作实际,主要分析了房屋建筑工程结构裂缝的控制及相关的技术要求,供参考。 镇江代氏架业搭建有限公司江苏镇江 212132 摘要:建筑工程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对施工技术的分析及关注显得尤为重要。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建筑质量的需求程度越来越大,相比较而言,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结构裂缝是整个工程中影响施工质量最大的问题,本文以房屋建筑工程结构裂缝为研究对象,从裂缝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裂缝的原因进行分析,从理论结合工作实际,主要分析了房屋建筑工程结构裂缝的控制及相关的技术要求,供参考。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结构裂缝;控制;处理技术 引言 在建筑工程施工阶段,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目前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现象,这样也会影响混凝土构件的刚度,使建筑物结构无法抵抗外界的影响。即使裂缝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混凝土构件,造成建筑的倒塌,从而影响建筑物的整体效果。如果裂缝宽度要是超出规定的限度,就会导致钢筋出现腐蚀的现象,对结构件的耐久性造成影响。这个问题受到社会的重视,但是裂缝产生和形成具有很多形式,要想完全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专业人员掌握混凝土裂缝形成的原因,结合原因对此分析,正确地判断和分析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及有效措施。 1房屋建筑工程结构裂缝概述 结构裂缝是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施工质量问题,由于其裂缝的类型较多,所以在施工过程中不好控制,可按照施工裂缝的对应类型进行施工技术的针对性应用与分析。现阶段,在房屋建筑施工中遇到最多的就是混凝土的收缩类裂缝,由于混凝土在制作完成后,会进行相应要求的养护,在养护过程中到施工环节,混凝土中的水分蒸发相对较快,容易导致整个混凝土的体积变小,形成一定的收缩徐变,进而导致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温度型裂缝,水泥硬化的过程中由于外界温差较大,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会在结构整体强度相对薄弱的地方出现裂缝。另外,结构体型的徐变导致的裂缝也会使得整个建筑结构相应的伸缩缝产生一定的裂缝。还有支座型钢筋裂缝,在梁上部的支座处产生的裂缝,穿线管裂缝是在施工质量要求及施工控制的力度不同导致的,如外加剂在添加的过程中,由于掺入混凝土的量及相应的质量失去控制,输送管道堵塞,进而形成一定的徐变压应力,导致裂缝的产生。 2房屋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的成因 2.1房屋设计问题 设计对于建筑工程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经常会出现设计问题,引起整个施工质量下降,也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的现象。主要原因包括几个方面,第一是设计人员自身问题,房屋建筑工程建设需要设计者的灵感,设计师没有结合房屋建筑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会出现误差,导致施工不能够顺利进行。还有在实际建筑工程设计中,设计人员缺乏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导致建筑工程设计阶段缺乏规范性,每个施工阶段都不符合国家规定,影响整个工程建筑质量。第二,设计观念比较陈旧,缺乏创新。目前,在我国一些设计单位中,有很多设计人员的设计概念出现观念老化的现象。这些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就是重视建筑工程的结构性,却忽视了一些其他问题等,建筑工程设计本身存在一些欠缺,导致房屋建筑工程出现混凝土裂缝的现象。 2.2温度影响 在温度变化上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内部结构中的温度与外界环境的温度形成一定的温度差导致的,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由于水化热的形成,使得混凝土内部的温度明显的高于外界温度,形成较大的温度差,这样就会在混凝土内部结构中形成一定的拉应力,当这种拉应力超出混凝土承载的范围后,就形成了裂缝。 2.3地基沉降 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地基的沉降,导致的房屋建筑结构的承重墙等没有发生沉降,但是其他的结构会产生一定的沉降,这样就会在两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剪切力,在没有设置相应的沉降缝时,就容易产生结构裂缝,即竖向裂缝。 3屋建筑工程结构裂缝控制原理及处理技术分析 3.1结构补强技术 裂缝的处理技术应用中,通过结构补强技术的应用也是比较有效的。房屋建筑工程的实际应用当中,和混凝土施工的技术应用是有着紧密联系的。混凝土强度不够就比较容易影响其承载力,也容易出现裂缝质量问题,从而最终出现崩塌的现象。所以在结构裂缝的处理过程中,通过补强处理技术的科学应用就显得比较重要。补强处理操作过程中,主要是对容易出现裂缝质量问题的部位实施补强处理,有破损以及阻碍混凝土结构之处通过运用新的混凝土实施补强处理,这样能保障结构的质量。 3.2原材料控制 混凝土主要是结合化学外加剂、水、水泥等物质,按照合理的比例进行搅拌和控制,但是混凝土成分的科学配比,是混凝土调配中重要的阶段,但是在混凝土调配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因素的印象,从而也会影响到房屋建筑混凝土的总体质量及施工技术。由此可见最重要的就是进行合理配比混凝土成分的配比,所以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工作人员需要结合施工实际情况进行施工,保证设计图纸的合理性,对水泥进行相应的调整,粗骨料的石子粒径为1~3cm,细骨料含沙量不超过3%,有害物质不超过2%,同时工作人员还需要检查外加剂是否和水泥型号匹配。(2)要想避免混凝土质量,需要对材料的日期进行检查,避免使用过期的材料。(3)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及时处理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并且有效掌握混凝土各个阶段的变化,掌握规律等。(4)房屋建筑混凝土施工质量会对施工设备造成影响,因此,需要对掌握施工要求,进行选择施工设备进行合理配置。 3.3表面处理技术 通过表面处理的技术应用,对裂缝的处理效果也能良好呈现。房屋建筑工程的结构裂缝出现,能够用肉眼看到的,就要进行妥善处理。表面处理的方法应用中,采用加固材料和贴胶的类型材料应用,在表面的处理效果上比较良好,能够避免出现渗漏的现象,有着良好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钢结构工程以其施工速度快、周期短、强度高、便于预制、安装、适用高层大跨度等的优越性已在工程领域广泛应用。而过去,我国大量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现场工程技术人员比较缺乏钢结构工程的施工经验,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结构的安全。因而,钢结构工程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加强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 1、施工准备 施工准备是建设施工创造必须条件,认真、细致、深入地做好施工准备工作,对充分发挥人的积极因素,合理组织人力、物力,加快工程进度,提供施工质量,节约投资和材料,对顺利完成钢结构建设任务起着重要的作用。 1.1认真做好施工图纸的会审和交底工作 图纸是工程施工的依据,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应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对图纸进行分工审阅和消化,其目的一是使施工单位和各参建单位熟悉设计图纸,了解工程特点和设计意图,找出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并制定解决方案;二是为了解决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减少图纸的差错,将图纸中的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同时做好技术交底,做好施工和设计的结合、做好钢结构吊装与土建施工、钢结构和混凝土构预制的结合。 1.2认真编制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是施工单位编制的指导工程施工全过程各项活动的重要综合性技术文件,是一个科学的管理方法。施工单位在编制施工组织和施工方案时,须从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细则,落实计划,落实组织人员,落实自检、互检和专检,把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全部纳入受控状态,确保方案技术措施得力、可行。在编制和贯彻施工组织设计过程中应做到广泛深入的研究,向施工人员交底,做到人人把关。钢结构工程要针对制作阶段和安装阶段分别编制制作工艺和安装施工组织设计。其中制作工艺内容应包括制作阶段各工序、各分项的质量标准、技术要求,以及为保证产品质量而制订的各项具体措施。钢结构安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内容有质量保证体系和技术管理体系的建立、质量、进度控制的措施和方法、施工工期的安排等。 2、重视钢结构基础工程的质量控制 钢结构基础工程的质量控制一般指钢结构基础预埋螺栓的质量控制,预埋螺栓是整个工程施工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是整个工程的基础。施工基础预埋螺栓时首先熟悉图纸,了解图纸的意图,应制作安装模板。预埋螺栓用两安装模板及钢筋定位在柱子的主筋和模板上,保证预埋螺栓不受土建浇注混凝土施工而移位。这样每组螺栓之间的间距、高低可控制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同时,保护好螺栓丝扣,在混凝土浇筑时不被损坏。土建工程完工后,用经纬仪和水准仪对地脚螺栓的标高、轴线进行复查,并做好记录。并交下一道工序验收。

房屋建筑工程结构裂缝控制及处理技术简述 顾佳栋

房屋建筑工程结构裂缝控制及处理技术简述顾佳栋 发表时间:2019-06-13T10:01:03.210Z 来源:《建筑细部》2018年第23期作者:顾佳栋沈达 [导读] 为从工作实际中解决现有工程裂缝的质量问题,应结合理论分析,从而更好的促进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环节中对结构裂缝的控制及技术的应用。 杭州萧山环境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1202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对于建筑工程质量需求不断的提升,传统施工方法的应用不断被创新和改革,在现有的施工技术中,结构裂缝问题是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遇到最多的技术问题之一,同时给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和技术处理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从工作实际中解决现有工程裂缝的质量问题,应结合理论分析,从而更好的促进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环节中对结构裂缝的控制及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结构裂缝;控制;处理技术 引文: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不断增长,为了强化房屋建筑工程结构的施工问题,最关键的是混凝土结构裂缝上的质量问题来分析,将合理的施工质量提供最有效的保障。本文针对在房屋建施工中裂缝的问题进行分析,需要结合当前的先进技术和各种新型材料,来完善房屋裂缝处理的困扰,最终的目的就是防止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结构得到稳定性和耐腐蚀性,完善施工方法进行整合优化,为房屋建筑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保障。 1结合当前房屋建筑工程结构分析裂缝产生的危害 针对房屋建筑来说,产生一些结构裂缝属于正常,但是一旦裂缝大则会导致整个工程受到很大的影响,最后验收工作中则会出现工程质量不合格和不能继续使用的主要问题,这是从结构上来分析裂缝产生的危害。其次,就是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混凝土来完善建筑,然而混凝土匹配和质量不合格,会使得整个强度降低,承载力差,导致大量的混凝土出现脱落,出现裂缝,也有一种清理就是大量的混凝土暴露在空气外面,长期的使用会使得腐蚀导致一些裂缝的加剧。对于这些裂缝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理,一旦处理慢,则会使得周边的工程的强度低,整个压力也随着裂缝的深度加速,对于安全隐患问题就会大大增加。最后,裂缝的产生,是安全事故的一个重要隐患,对于在房屋建筑工程的每个施工人员来说,都是危险的,为了保证人身安全,就要降低裂缝的产生。 2分析房屋建筑结构出现裂缝的原因 2.1温度裂缝 产生裂缝的温度主要原因是热胀冷缩。首先,从房屋建筑的结构上来看,它属于实体尺寸在有效范围内,然而大体积的建筑结构相对偏大、内部温度上升速度快,特别是在低温状态下,混凝土内部的水往往冰冻起来,内部的机器运动反而使得周边温度加温,这个时候出现了膨胀压力,再次还会出现渗透压力,这样大大降低了强度,产生裂缝;其次,房屋结构本身内部温度都偏高,再加上大体积混凝土散热快,形成内外温差比较大,如果这样外部压力大于混凝土的抗力,使得形成裂缝,并且还会逐渐扩大,因此温度引起的裂缝是内外温差,热胀冷缩的主要因素。 2.2干缩裂缝 什么是干缩裂缝,通俗点就是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房屋建筑需要大量的混凝土,然而混凝土表面失去水分,当然这只是一部分原因,这种现象一般是混凝土在养护后或者的浇筑后出现,烈日高照下,大量的混凝土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内部水分扩散,外部很快晒干,这样会出现变形,而在阴暗潮湿的天气,混凝土内部温度变化小,变形也小,这样的干缩现象就会缩小。 2.3地基变形裂缝 房屋建筑物裂缝形式还有地基变形裂缝,这种裂缝是最常见的,也是最特殊的,所形成的变形种类比较多,然而主要因素是因为在前期的准备工作和地质测量工作中,考虑不够严谨,数据出现误差导致的。在建筑设计中,设计人员在进行地质分析时,需要全面地考虑到土质的结构和承受力,遵从房屋施工程序各个环节的顺序,避免地基出现变形或者承载力下降,引起地基下沉或者变形出现裂缝。 2.4施工工艺以及养护不合理 在进行房屋建筑工程上,需要大量的混凝土施工,然而混凝土的质量和运输及其配置对于整体的质量和裂缝也有着很大的关系,通常情况下,在进行混凝土配置比例上会结合专业的角度和建筑条件需求来进行完善的,但是很多操作人员通常是根据经验来进行配置的,还有就是管理者为了能够控制材料的成本和利用,在整体的配置性能上比较差,无法满足建筑的承载力,导致大面积的裂缝。另外,就是在养护上存在着很大问题,建筑工程前期需要专业的设备进行维护,同时还要保证使用后期的养护,这样可以防止混凝土的强度出现偏差,一旦影响强度,就会出现承载力不足,导致裂缝的出现。 3房屋工程结构裂缝的控制及处理技术 3.1混凝土搅拌技术 针对混凝土搅拌技术来,要明确工程结构的范围,充分考虑搅拌时间、投料的量以及投料顺序等进行综分析,在搅拌时间上要根据地理位置的优势进行,在投料量上要根据设计师既定的目标进行投放,在投料顺序上按照规定进行投放,这样可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在搅拌技术上,不可向搅拌桶内添加任何材料,避免影响混凝土质量,有效的保证强度及其均质性。 3.2填充处理技术 所谓填充技术来说,和裂缝存在很大的关系,特别是针对比较大点的裂缝来说,需要有足够的尺度来完善加固,从较宽的面来完善裂缝,以致保证裂缝得到妥善的填充过程。裂缝填充技术在整体的操作上,施工简单且施工步骤难度较低,因此施工效果明显,整体的修复效果也比较明显,对于裂缝宽度比较小,也可以进行完善填充处理。 3.3灌浆处理技术 针对灌浆处理技术来说,是当前对于房屋建筑裂缝处理中最为常见的,任何裂缝的出现,都可以进行填充和修补,在操作手段上比较简单,成本低,而且灌浆处理对于裂缝处理质量也相当标准。什么是灌浆处理技术?在整体的处理方法上主要是通过填补水泥或者其它材料来进行完善,在填筑过程中,会结合裂缝的大小来达到填充效果,这种方法比较注重的是细节,着重把细节的填充来实现有效化,同时

钢结构工程质量控制重点

钢结构工程质量检查控制要点 一、检查依据 1.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 2.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3.国家标准《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2002 4.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50221—95 5.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700—88 6.国家标准《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94 7.行业标准《建筑钢结构焊接规程》JGJ81—2002 8.行业标准《高层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98 9.行业标准《钢结构高强度螺栓技术规程》JGJ82—91 10.行业标准《网架结构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GJ78—91 11.标准化协会标准《门式钢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 102: 2002 12.标准化协会标准《钢结构防火涂料应用技术规范》CECS 24:90 13.天津地方标准《钢结构防火涂料工程施工验收规范》DB29-134-2005 14.施工图设计文件 二、施工前质量控制重点内容 1、现场施工单位资质、质量保证体系审查及钢结构加工厂资质审查 (1)钢结构工程施工单位应具备相应的钢结构工程施工资质,从事钢结构工程施工的施工企业资质等级标准分为一、二、三级。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应有相应的施

工技术标准、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控制及检验制度,施工现场应有经技术负责人审批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等技术文件。 (2) 监理单位对钢结构分包单位的认可记录。必须明确监理合同中是否对钢结构加工过程进行监理,建议建设单位在监理合同书中明确规定。 2、监理单位资质、质量控制体系审查 (1) 监理企业承担监理任务应与其资质相符。监理人员配备必须符合招投标文件规定,若调换人员必须由建设单位的书面同意文件。项目总监兼管其他工地的,数量不得超过3个工程,而且必须提供各个工程建设单位的书面认可文件。在满足上述条件下,每个工程必须配备一名总监代表,总监代表应持证上岗。 (2)监理人员应具有相应的专业监理资格。监理员无权在检验批、隐蔽验收、分项、分部质量控制资料中签字。所有签字的监理人员必须在签字处加盖个人注册方章,否则视为无效资料。 (3)项目监理人员的工作方式,要求做到见证、旁站、巡视和平行检验。见证是指由监理人员现场监督某工序全过程完成情况的活动;旁站是指在关键部位或关键工序施工过程中,由监理人员在现场进行的监督活动;巡视是指监理人员对正在施工的部位或工序在现场进行的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活动;平行检验是指项目监理机构利用一定的检查或检测手段,在承包单位自检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比例独立进行检查或检测的活动。 (4) 监理人员在工作中要敢于管理,树立自身威信。在处理现场质量问题时,应坚持工作程序和工作标准,果断、坚决、不拖泥带水。对新技术或不了解的专业问题,应先咨询有关部门或专家,做到有根有据后再做决定。 (5) 需要见证取样复试的建筑材料、构配件、成品、半成品,监理工程师应在报

机电设备的噪声、减震控制方案

机电设备的噪声、减震控制方案 1. 噪声、减震控制措施 1.1 噪声的来源:本工程噪声主要来源有设备机房各类机械设备的噪声振动以及管道介质在输送过程中所产生的振动。 1.1.1 噪声控制措施 1、为确保工程交验后设备及管道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噪声能满足声学要求,在工程实施前我司将聘请资深声学顾问公司对所实施的工程从声学设计、设备材料选用、消声、减震、隔振等措施进行全面指导。 2、控制噪声源:降低声源噪音,选用低噪音的设备和改进安装工艺,或者改变噪音源的运动方式(如用阻尼、隔振等措施降低固体发声体的振动)。 3、阻断噪声传播:在传音途径上降低噪音,控制噪音的传播,改变声源已经发出的噪音传播途径,如采用吸音、隔音、音屏障、隔振等措施。 1.1.2 一般要求 所有供本工程使用的隔振设备必须为不含任何石棉物质或成份的产品。 1、自立式弹簧隔振器 弹簧型隔振器均为无外壳自立式设计。底板和基座之间并配有6mm厚之聚氯丁橡胶消声防滑垫片。 所有隔振器均须配有具紧固栓接设备和作水平调校的校平螺栓。 弹簧的直径不能小于其在额定重量下的压缩高度之80%及横向硬度是1.1倍额定垂直硬度。 所配置的弹簧须最少能提供相等于50%其额定振幅量的额外活动操作范围。 2、限位式弹簧隔振器 部分设备如水泵安装在室外会受风吹袭的设备如于装配时和实际运行时的重量出现不一致时,除配置须如上述技术规格要求的弹簧隔振器外,并需附设一个垂直限位装置以控制有关弹簧隔振器之垂直位置在设备之部分或全部外加重量一旦被卸除时不会被提升。 弹簧于设备装配时和正常运作时之高度须相同。 在限位螺栓之周围与弹簧及外壳之间,最少须保留12毫米的间隙,以保证相互操作不受干扰。 在正常操作时,限位器须与弹簧隔振器各部分不会接触。 安装于室外的弹簧隔振器之所有钢制金属组件须作热浸镀锌处理。

建筑隔振消能减震技术探析(精)

浅析建筑隔振消能减震技术 1 地震的危害 建筑物除了承受竖向荷载外, 还要承担风和地震水平荷载的作用, 建筑物越高,这个水平荷载效应就越明显。我国 41%的国土、 50%以上的城市位于地震烈度 7度以上的地区, 面临的地震灾害形势非常严峻。地震是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突发性的自然灾害之一, 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很大的危害。 1.1 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1976年唐山发生的 7.8级强烈地震, 顷刻间, 百余万人口工业城市被夷为平地,造成 24.2万人死亡, 16.4万余人重伤。自 1900年有记录以来,我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 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 53%。 1.2 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自我国 1900年有记录以来,地震成灾面积达 30多万平方公里, 房屋倒塌达 700万间。 1.3 冲击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行秩序和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 唐山地震的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震后重建投资达百亿元。 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中经济损失超过 1000亿美元。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城市化使人口和财富高度密集, 强烈地震造成的伤亡和损失将越来越大, 地震后的修复和城市的复兴就越有难度, 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冲击也将更为剧烈。 2 传统抗震方法 地震造成的破坏给人类留下的烙印是深刻的。而我们结构工程师 们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建筑物抗震的研究。建造抗强烈地震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成为建筑工程领域重要的课题。为了抵御地震灾害, 通常的建筑结构设计采用的是

抗震设计,强调的是“ 抗” ,即采用“ 延性结构体系” 适当控制结构物的刚度,但容许结构构件(如梁、柱、墙、节点等等在地震时,进入非弹性状态,并且具有较大的延性,以消耗地震能量,减轻地震反映,使结构物“ 裂而不倒” 。 这种体系在很多情况下是有效的,但也存在很多局限性:首先, 由于结构物的承重构件在地震时进入非弹性状态, 对某些重要的结构物是不容许的(纪念性建筑、装饰昂贵的现代化建筑、原子能发电站等 ;其次,对于一般性建筑,当遭遇超过设防烈度地震时,由于主体结构已发生严重非弹性变形, 在地震后难以修复或在强地震中严重破坏, 甚至倒塌, 其破坏程度难以控制; 再次, 随着地震强度的增大, 结构的断面和配筋都相应增大,造成经济的“ 浪费” 。 3 隔震、消能减震 3.1 隔震与消能减震原理 隔振、减震控制的基本原理是在结构构件之间或建筑物与基础之间设置隔震、减震装置,通过隔震、减震装置的耗能特性,减小振动能量向周围环境的传递,达到减小振动对周围环境影响的目的。 3.2 隔震与减震方法 3.2.1 粘弹性阻尼结构 粘弹性阻尼结构的风洞试验、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及大量的结构分析表明,在结构中安装粘弹性阻尼器可减小风振反应和地震反应 40%~80%,可确保主体结构在强风和强震中的安全性,并使结构在 强风作用下, 结构的舒适度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西雅图哥伦比亚中心大厦起初是因为在风振的影响下,顶部几层有明显的不舒适感,安上粘弹性阻尼器后,不再有不舒适感,效果良好。若采用加大刚度的方法来获得同样的效果, 需要把现有的柱尺寸扩大一倍, 粗算价值约 800万美元,显然采用增加刚度的办法是难以接受的,而采用粘弹性阻尼器所用的试验及安装费用仅 70万美元。在北京的银泰中心也设置了粘滞阻尼器,试验结构证明有很好的减振效果。由此可见,采用粘弹性阻尼器减小建筑的风振或地震效应在经济上是相当可观的。 3.2.2 吸能减震

高层建筑中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与控制措施的探讨

高层建筑中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与控制措施的探讨 【摘要】本文就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几个部位容易产生裂缝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从技术与管理方面探讨裂缝的控制措施。 标签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措施 1.前言 近年来高层建筑占新建房屋建筑工程中的比例逐年递增,其中大部分是混凝土结构商品房。历年来建筑物裂缝问题屡见不鲜,而且均反映强烈,由此引起的质量纠纷不断发生,甚至出现集体性上访现象。一般用户并不具备混凝土结构的相关专业知识,对混凝土结构中肉眼可见的裂缝(宽度一般不小于0.05mm)往往先怀疑到地基基础与主体结构的质量安全问题,从而造成住户的不安全感。另外方面从居住感观追求及房屋维护保值等角度考虑,处理裂缝问题并不仅是单纯考虑技术问题,笔者在接访及协调处理混凝土结构裂缝质量问题总感觉付出过多的工作量。 混凝土结构中出现可见裂缝,影响观感质量,可能产生渗漏影响使用功能或造成二次装饰装修损坏,裂缝的存在和发展会影响到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和安全,还会对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造成不利影响。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复杂。混凝土工程中材料的特性决定了结构容易产生裂缝。结构设计、混凝土配制、浇筑、养护等环节中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裂缝产生。尽管从技术角度讲,完全避免裂缝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者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但鉴于裂缝的复杂性和不利影响,建材、设计及施工各方面都要引起重视,努力消除或控制混凝土结构中的可见裂缝。 2.高层建筑中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常见部位 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的张天宇先生在《混凝土结构裂缝现状调查与统计分析》一文中对104个出现裂缝的现浇混凝土结构工程项目常见裂缝的调查统计结果之一:按梁、板构件划分,裂缝出现的部位更多是在楼板中,占工程项目总数的71.15%,梁中出现裂缝的工程占24.04%,且基本上是屋面梁中出现的裂缝。 结合笔者工程经验,高层建筑中混凝土结构容易产生裂缝的部位主要在于地下室混凝土板和上部结构楼屋面板,裂缝出现常是数量多且分布广,这样影响面也广,应是工程建设者和管理者防治裂缝的控制重点。 2.1 地下室混凝土墙板及顶板的裂缝分析 地下室墙板的裂缝产生的原因即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由于失水会产生收缩应变,在水泥水化热产生的升温达到最高点以后的降温过程会产生温度应变。墙板受到基础、外围楼板受到地下室外墙的极大约束,这种约束远大于桩基对基础的约束,产生贯穿裂缝的机率大;二是内墙板及顶板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三是内外温差小,产生表面裂缝的机率小;四是养护困难,散热快、降温速率大,混凝土的松驰徐变优势难以利用,在气温骤变季节尤应注意。 曾有地下室混凝土墙板28d后才拆除模板,结果墙板上却发现多处竖向裂缝。排查掉施工质量缺陷因素后,主要原因是混凝土中水泥水化热得不到及时散发,温升膨胀受到底板约束不能自由变形从而导致产生收缩裂缝。 高层建筑地下室多是附建的人防地下室,考虑“平战结合”利用。混凝土墙板及顶板裂缝的出现,会对围护结构构件的抗力强度和防护单元的密闭性产生不利影响,有必要引起足够重视。

钢结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质量控制要点

工作行为规范系列 钢结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质量控制要点 (标准、完整、实用、可修改)

编号:FS-QG-14941钢结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质量控制 要点 Key points of quality control for steel structure engineering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说明:为规范化、制度化和统一化作业行为,使人员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提高工作效率和责任感、归属感,特此编写。 钢结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及质量控制要点 1质量目标 严格按照设计文件和国家现行的技术标准、规范进行施工,确保全部工程达到国家现行的工程质量验收标准,承诺建设单位质量要求,工程质量检验合格。 2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图、质量控制图 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图 制造过程质量控制程序图 3质量保证体系 根据GD/ISO9000系列标准要求,建立起组织、职责程序、过程和资源为一体的质量保证体系。

以强烈的质量意识,把创一流的工程质量、建设优质样板工程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严格按照技术规范和各项工艺实施细则,精心施工。 在组织结构上,建立由项目经理直接负责,项目副经理中间控制,专职检验员作业检查,班组质量监督员自检、互检的质量保证组织系统,将每个岗位,每个职工的质量职责都纳入项目承包的岗位责任合同中,并制定严格的奖罚标准,使施工过程的每一道工序、每个部位都处于受控状态,并同经济利益挂钩,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水平。 认真学习掌握施工规范和实施细则,施工前认真熟悉图纸,逐级进行技术交底,施工过程中健全原始记录,各工序严格进行自检、互检、重点是专业检测人员的检查,严格执行上道工序不合格、下道工序不交接的制度,坚决不留质量隐患。 认真执行质量责任制,将每个岗位、每个职工的质量职责纳入项目承包的岗位合同中,并制定严格的奖惩标准,使施工过程的每道工序、每个部位都处于受控状态。采取经济效益与岗位职责挂钩的制度,以实际措施来坚持优质优价、

消能减震技术应用综述(一)

消能减震技术应用综述(一) 摘要:从目前结构消能减震技术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在实际设计中这些方法的原理和构造方式。 关键词:基础隔振结构消能减震调谐质量阻尼器 0引言 基础隔振与结构隔振是目前消能减震技术应用的最广泛,效果最好的方法。其中基础隔振是主动减震,而结构减震是被动隔振。结构消能减震技术属于结构减震控制中的被动控制。1基础隔振技术 1.1液压质量(HMS)控制系统。系统使用适用范围是底层柔性建筑,底层柔性建筑虽然能满足底层大空间的要求,但由于在地展中,柔性底层往往变形过大而导致结构破坏,其抗震性能较差,因此,提出采用结构控制的方法来改善此类建筑的抗震性能。HMS系统主要由液压缸、活塞和管路等组成,其安装在单层框架上,见图1。由图1可知,当框架受地面运动而产生振动时,由活塞推动液体,使管路中的液体和质量块随之振动,由于框架的一部分振动能里传递给了液体和质块,从而减小了框架结构的振动。HMS系统中液体的压缩性必须考虑,并建立了考虑液体压缩性的HMS系统的“弹性”计算分析模型,由“弹性”模型可得到结构和HMS系统组成的控制抗震建筑新体系。 1.2叠层橡胶支座基础隔震。叠层橡胶支座基础隔震建筑地震反应分析的常用力学模型有层间剪切模型、层间剪弯模型、层间扭转模型及空间杆系模型等,其中应用最多的是层间剪切模型。当利用层间剪切模型分析基础隔震建筑的动力响应时,首先需要将柔性隔震层的复杂滞回特性简化为可用于数值分析的恢复力模型。 2结构的消能减震技术1] 2.1摩擦阻尼器。摩擦耗能器是一种耗能性能良好、构造简单、造价低、制作方便的减振装置。普通摩擦耗能器其构造如图2所示,通过开有狭长槽孔的中间钢板相对于上下两块铜垫板的摩擦运动而耗能,调整螺栓的紧固力可改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试验结果表明:滑动摩擦力与螺栓的紧固力成正比;其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相差较小,但滑动摩擦力的衰减较大,达到30%,其原因是由螺栓松动引起的;滞回曲线表现出良好的刚塑性性能。 由摩擦滑动节点和4根链杆组成,摩擦滑动节点由钢板通过高强螺栓连接而成,耗能器的起滑力由节点板间的摩擦力控制,可在钢板之间夹设摩擦材料或是对接触面做处理来调节摩擦系数,通过松紧节点栓来调节钢板间的摩擦力,四周的链杆起连接和协调变形的作用。当支撑外力不能克服最大静摩擦力时,耗能器不产生滑动;当外力能够克服最大静摩擦力时,耗能器产生滑动并通过摩擦做功耗能。试验结果表明:Pall摩擦耗能器的工作性能稳定,耗能能力强。 2.2软钢阻尼器。软钢阻尼器是结构被动控制中耗能减震装置的一种,在地震或风振时,通过软钢发生塑性屈服滞回变形而耗散输入结构中的能量,从而达到减震的目的。在其内核钢支撑和外包层(钢管、钢筋混凝土或钢管混凝土)之间形成无粘结滑移界面,防止内核钢支撑在压力作用下屈曲,从而获得丰满的滞回曲线。该阻尼器具有方便耐用、滞回耗能性能良好的特点,逐渐得到工程界的广泛认可。 2.3铅阻尼器。铅橡胶复合阻尼器的构造主要是由薄钢板、橡胶、铅、挤压头、连接板及保护层所组成。薄钢板、橡胶、连接板中央预先留有圆孔,并通过高温高压硫化为一体,铅在硫化后通过挤压灌入预留孔中。薄钢板可经特殊处理以提高阻尼力和屈服后刚度。

浅谈房屋建筑工程结构裂缝控制及处理技术 王彦伟

浅谈房屋建筑工程结构裂缝控制及处理技术王彦伟 发表时间:2019-07-26T16:55:59.30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4期作者:王彦伟[导读] 摘要:应充分结合施工实际过程,合理分析裂缝的类型,并对裂缝的产生及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紧密结构,重视房屋建筑结构裂缝产生后的补强措施,合理应用水泥、粗骨料等原料。 身份证号码:13072319880916XXXX 摘要:应充分结合施工实际过程,合理分析裂缝的类型,并对裂缝的产生及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紧密结构,重视房屋建筑结构裂缝产生后的补强措施,合理应用水泥、粗骨料等原料。本文以房屋建筑工程中裂缝产生的原因为引入点,通过分析控制裂缝产生的原因及相应的技术应用措施,对解决整个裂缝质量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施工过程中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结构裂缝;控制;处理技术 前言:随着社会发展对于建筑工程质量需求不断的提升,传统施工方法的应用不断被创新和改革,在现有的施工技术中,结构裂缝问题是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遇到最多的技术问题之一,同时给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和技术处理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从工作实际中解决现有工程裂缝的质量问题,应结合理论分析,从而更好的促进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环节中对结构裂缝的控制及技术的应用。 1房屋建筑工程结构裂缝概述 结构裂缝是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施工质量问题,由于其裂缝的类型较多,所以在施工过程中不好控制,可按照施工裂缝的对应类型进行施工技术的针对性应用与分析。现阶段,在房屋建筑施工中遇到最多的就是混凝土的收缩类裂缝,由于混凝土在制作完成后,会进行相应要求的养护,在养护过程中到施工环节,混凝土中的水分蒸发相对较快,容易导致整个混凝土的体积变小,形成一定的收缩徐变,进而导致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温度型裂缝,水泥硬化的过程中由于外界温差较大,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会在结构整体强度相对薄弱的地方出现裂缝。另外,结构体型的徐变导致的裂缝也会使得整个建筑结构相应的伸缩缝产生一定的裂缝。还有支座型钢筋裂缝,在梁上部的支座处产生的裂缝,穿线管裂缝是在施工质量要求及施工控制的力度不同导致的,如外加剂在添加的过程中,由于掺入混凝土的量及相应的质量失去控制,输送管道堵塞,进而形成一定的徐变压应力,导致裂缝的产生。 2房屋建筑工程结构裂缝产生的危害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如果结构产生裂缝会对整体的工程产生影响,轻的是需要重新进行施工,严重的情况将会导致整个工程质量不合格,不能够进行使用。如果在施工时出现裂缝,会进一步降低建筑强度,随着时间的延长,甚至出现脱落的情况,空气中的水分会进一步加快对其内部钢筋的腐蚀,从而使得混凝土的物化性质发生改变,进一步加剧裂缝,使得整体的程度降低。对于这些问题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优化,否则会对后期施工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后续操作过程中必须要严格地按照标准进行,以阻止裂缝深度与宽度进一步加深,避免引发一系列工程质量事故。 3房屋建筑工程裂缝类型和原因 3.1房屋建筑工程裂缝类型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房屋建筑工程建设中裂缝主要有两种,即结构性裂缝和非结构性裂缝。非结构性裂缝的种类也很多,而因为混凝土收缩所造成的裂缝是比较常见的一种,随着混凝土的硬化,进一步增加了水分的蒸发速度,此外水泥在硬化前后温度差别非常大,从而使得混凝土的体积缩小所产生裂缝。结构性裂缝多由于结构应力达到限值,造成承载力不足引起的,是结构破坏开始的特征,或是结构强度不足的征兆。如在房屋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时,没有进行有效的考虑结构体型的变化以及伸缩缝的设置。通常情况下,这些结构性裂缝会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相关人员必须进一步对裂缝进行分析,减少这些裂缝的产生。 3.2房屋建筑工程结构裂缝成因 房屋建筑工程中裂缝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对此必须要重点分析裂缝产生原因,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优化控制,从而才能更好的保证质量。 (1)地质因素。工程施工之前需要重点加强地质勘查工作,其对于工程设计及工程施工质量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没有有效地进行地质勘查评估,会直接使得设计人员和施工员,不能够全面地掌握地质情况,从而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产生一系列裂缝。 (2)设计因素。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设计是基础流程,也是工程建设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设计人员如果不能够结合工程的地质因素进行设计,或者是缺乏掌握材料情况,从而会引发裂缝。 (3)施工因素。为了更好地确保工程质量,在施工的过程中所用的材料质量必须要达到要求,同时在施工操作中施工人员必须要严格地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操作,并且项目管理人员要加强质量监督,严格把关每一道工序,否则在施工建设中很容易产生裂缝。 4房屋建筑工程结构裂缝控制以及处理技术 4.1优化结构设计 建筑工程建设时需要高度重视结构设计,对此需要设计人员深入现场,加强现场勘察,了解现场的具体情况,确保设计方案能够真实地反映工程现状。对于一些隐蔽性工程或者是重点工程,设计人员必须要严格的参照相关参数进行标注,并且做好技术交底,确保施工人员能够明确设计意图,合理的进行施工操作。在施工之前需要加强设计图纸的审核,重点进行引发施工裂缝的关键环节审查,确保整体设计的合理性,另外还需要重点加强沟通工作,防止因为设计工作产生裂缝。 4.2科学选用配制混凝土原料 做好原材料的控制非常重要,首先在进行混凝土配置的过程中,需要适宜的选择骨料,从而有效地降低混凝土干缩性。在混凝土中加入粉煤灰,不仅能够有效地控制水泥用量,防止水化热现象的发生,同时也能够进一步减少水泥的用量,缓解因为混凝土自身体质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另外,施工人员在进行混凝土控制时,需要重点加强混凝土养护控制,在完成混凝土浇筑后,及时地进行覆盖薄膜,浇水养护,才能有效地控制裂缝。 4.3提高施工工艺水平 在进行操作时需要严格地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混凝土施工是非常关键的部分,当完成浇筑工作后,需要进行定位以及测量等工序,从而确保整体的质量。同时,在施工操作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有效地减少施工荷载,防止其他施工没有完成对于混凝土产生一些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混凝土施工完成一天以后可以分批的进行轻卸、轻放以及分散放置,到了第三天,就可以进一步增加其刚度,在新浇筑的表面铺设相应的模板,从而进一步控制荷载,有效控制裂缝。

耗能减震技术在结构减震中的应用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耗能减震技术在结构减震中的应用研究 1.前言 传统的抗震设计是利用结构本身的抗震性能抵御地震作用,以达到抗震的目的,这是“硬碰硬”式的抗震, 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抗震方法。耗能减震技术[1]原理是通过附加的子结构或者耗能装置,以消耗地震传递给结构的能量为目的,以减小主体结构地震反应或减轻其破坏, 达到抗震的目的。1972 年新西兰的Kelly等人[2]首先提出金属屈服耗能器,并进行了软钢耗能器的研究和试验。为了改善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工作性能,近年来国内外已开发出了各种耗能阻尼器。目前, 已开发出多种耗能减震装置, 它们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1) 金属阻尼器; (2)摩擦耗能减震装置; (3)粘弹性阻尼器。 因其减震效果好、构造简单、造价低廉、适用范围广、维护方便等特点,受到各国研究者和工程师的重视。加拿大、意大利、日本、墨西哥、新西兰和美国等国家已将耗能减震装置应用到建筑中以减轻建筑物的地震反应, 以及在某些情况下减轻建筑物中设备振动损害的危险性。本文总结了国内外耗能减震技术研究和工程应用的最新进展。 2.耗能能减震的概念及原理 消能减震技术属于结构减震控制中的被动控制,它是指在结构某些部位设置阻尼装置,通过阻尼装置产生摩擦,弯曲(或剪切,扭转)弹塑性滞回变形消能来消散或吸收地震能量,以减小主体结构地震反应,从而避免结构产生破坏或倒塌,达到减震抗震的目的。装有阻尼(消能)装置的结构称为耗能减震结构。 耗能减震的原理[8]可以从能量的角度来描述,如图1所示,结构在地震中任意时刻的能量方程为:

(a )地震输入;(b )传统抗震结构; (c )消能减震结构 图1 结构能量转换途径对比 传统抗震结构: in v c k h E E E E E =+++(1) 耗能减震结构: ''''in v c k h d E E E E E E =++++ (2) 式中: E in 、E in ′——地震过程中输人结构体系的能量; E v 、E v ′——结构体系的动能; E c 、E c ′——结构体系的粘滞阻尼消能; E k 、E k ′——结构体系的弹性应变能; E h 、E h ′——结构体系的滞回消能; E d ——消能(阻尼)装置或消能元件消散或吸收的能量。 在上述能量方程中,由于是E v (或E v ′)和E k (或E k ′)仅仅是能量转换,不能消能,E c 和E c ′只占总能量的很小部分(约5%左右),可以忽略不计。在传统的抗震结构中,主要依靠E h 消耗输入结构的地震能量,但因结构构件在利用其自身弹塑性变形消耗地震能量的同时,构件本身将遭到损伤甚至破坏。在消能减震结构体系中,消能(阻尼)装置或元件在主体结构进入非弹性状态前率先进入消能工作状态,充分发挥消能作用,消散大量地震能量,则主体结构需消耗的能量很少,从而有效地保护了主体结构。 3.耗能装置的减振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采用各种阻尼器来控制结构的振动反应是一种典型的被动控制系统,它是通过增加结构的阻尼、耗散结构的振动能量来达到减小结构响应的目的。从能量观

主体结构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主体结构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1、工程概况 新建xxxxx工程项目,属于商住公寓楼,位于xxxxxxxxx占地面积9.6万平方米,长东西450米,南北宽290米,三栋主楼33层,裙房4层,地下3层,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框剪结构,抗浮桩,筏板基础; 20xx年9月开工,于20xx年 12月竣工。 开发单位:华锐世纪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xxxxxxxx 施工单位:xxxxxxx 监理单位:xxxxxxxx 2、主体结构工程施工,工程质量控制要点 主体结构施工是由筏板-地下室-地上框架、剪力墙,通过多次砼浇注至结构封顶,每次砼浇注流程为:混凝土垫层(或梁、板底模)T钢筋运输一钢筋绑扎一安置 砼保护层垫块T模板安装T自检查合格T隐蔽验收T浇筑混凝土T养护T拆模。 2-1、钢筋工程 2-1-1、钢筋表面清洁,形状平直、无损伤、无带有颗粒或片状老锈;品种、规格、尺寸、数量、质量、性能符合设计要求;钢筋经弯折、弯钩符合有关标准规定;钢筋原材料力学性能经复试符合规范要求; 2-1-2、检查钢筋的加工形状和几何尺寸,应符合以下要求: 2-1-3、受力钢筋的弯钩和弯折应符合下列规定: HPB235级钢筋末端应作180°弯钩,其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 2.5倍, 弯钩的弯后平直部分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3倍; 当HRB335级钢筋末端作135°弯钩时,其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 4 倍, 弯钩的弯后平直部分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钢筋作不大于90°的弯折时,弯折处的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5倍。 2-1-4、箍筋的末端应作弯钩,弯钩形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弯钩的弯弧内直径在满足上条要求的同时,不应小于受力钢筋直径;

耗能减震技术的研究、应用与发展

耗能方案 作者:szzyq 来源:本人类别:结构设计、论文日期:2002.03.07 今日/总浏览: 1/415 抵御地震作用的,即由结构本身储存和消耗地震能量,以满足结构抗震设防标准,小震法满足安全性的要求;另一方面,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结构构件的尺寸可能需做领域新兴一种新型的抗震方式——结构振动控制,即对结构施加控制机构,由控制机构 控制和混合控制。 制装置随结构一起振动变形而被动产生的。被动控制可分为基础隔震技术、耗能减震技制装置按某种控制规律,利用外加能源主动施加的。主动控制系统由传感器、运算器和动控制有主动拉索系统(ATS)、主动支撑系统(ABS)、主动可变刚度系统(AVSS)、主始研究主动控制。目前,主动控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已达30多项,如日本的Takenak 虽也由控制装置自身的运动而被动的产生,但在控制过程中控制装置可以利用外加能源主动TMD、半主动力触动器、半主动变刚度装置和半主动变阻尼装置等。 制,或者是同时应用不止一种的被动控制装置,从而充分发挥每一种控制形式和每一种采用AMD和TMD的混合控制系统、主动控制和基础隔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系统以及主动

水公司技术研究所。 于建筑结构体形巨大导致所需的外加能源较大,加之控制装置的控制的算法比较复杂,易实现,目前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尤其是其中的基础隔震技术已相当成熟,并得到了制低廉,而且不需要较大的动力源,因此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混合控制综合 减震技术。 机构来隔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输,使结构振动减轻,防止地震破坏。目前研究开发隔震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展了基础隔震技术的研究,因此,隔震技术也得到94栋,美国21栋,中国46栋,意大利19栋,新西兰16栋,已采用了基础隔震技术。 的振动能量分散,即结构的振动能量在原结构和子结构之间重新分配,从而达到减小主结LD);(3)质量泵;(4)液压—质量控制系统(HMS);(5)空气阻尼器。其中,应300吨的TMD,质量块在9米长的钢板上滑动,它很好地减小了大楼的风振反应,防止了桥的桥塔均安装了TMD,其减震效果均令人十分满意。日本的Yokohama海岸塔是一个高,安装了TLD后塔的阻尼比由0.6%增加到4.5%,在强风作用下塔的加速度减小到原来以控制其风振反应。 剪力墙等)设计成耗能构件或在结构物的某些部位(节点或连接处)装设阻尼器。在风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