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上坡下坡问题

上坡下坡问题

上坡下坡问题
上坡下坡问题

2.1.7上坡下坡类行程问题

★知识点★

1.将全程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上坡和下坡的路程是相等的。

2.可以看着是工程、浓度、比……的问题来解决。将在具体的题目中弄清楚这类题的关系,找到突破口。

【例1】从甲地到乙地,先走上坡路,再走下坡路,一辆汽车上坡速度是每小时20千米,下坡速度是每小时35千米,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9小时,从乙地返回甲地需要7.5小时。求返回时上坡和下坡的路程分别是多少千米?

【例2】如图所示,甲乙两人都以上坡每小时4千米,平路每小时5千米,下坡每小时6千米的速度同时从A,D 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经过1小时在E 点

相遇,已知CE 的距离是BC 距离的5

1。当乙到达A 地9分钟后,甲到达D 地,求从A 到达D 的路程。

【例3】从A 地到B 地须先上坡再下坡,小明上坡速度是每小时20千米,下坡速度是每小时30千米,小明往返总用2时.小明爸爸往返用1.5时,如果爸爸上坡每小时行24千米,那么爸爸下坡的速度是多少?

练习

1、从甲地到乙地,先走上坡路,再走下坡路,小明上坡速度是每小时4千米,下坡速度是每小时7千米,小明从甲地到乙地需要3小时,从乙地返回甲地需要2.5小时。求从甲地去乙地上坡和下坡的路程分别是多少千米?

2、熊大开车从甲地去乙地,上坡路程:平路:下坡路=1:2:3,已知车的上坡速度每小时40千米,平路每小时50千米,下坡每小时60千米,如果它平路所用时间比下坡所用时间少1小时,那么熊大从乙地再返回甲地过程中上坡需要多少时间?

3、甲乙两人同时从山脚开始爬山,到山顶立即下山,下山速度是各自上山速度的1.5倍,且甲比乙快,两人出发一小时后,甲与乙在离山顶600米处相遇,当乙到达山顶时,甲在半山腰,求甲回到出发点共用几小时?

行程问题 例题答案

模块一、时间相同速度比等于路程比 【例1】甲、乙二人分别从A、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乙的速度之比是 4 : 3,二人相遇后继续行进,甲到达 B 地和乙到达A地后都立即沿原路返回,已知二 人第二次相遇的地点距第一次相遇的地点30千米,则A、B 两地相距多少千 米? 【解析】两个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时时间相等,路程比等于速度之比,即两个人相遇时所走过的路程比为4 : 3.第一次相遇时甲走了全程的4/7;第二次相遇时甲、乙 两个人共走了3个全程,三个全程中甲走了45 31 77 ?=个全程,与第一次相遇地 点的距离为542 (1) 777 --=个全程.所以A、B两地相距 2 30105 7 ÷=(千米). 【例2】B地在A,C两地之间.甲从B地到A地去送信,甲出发10分后,乙从B地出发到C地去送另一封信,乙出发后10分,丙发现甲、乙刚好把两封信拿颠倒了, 于是他从B地出发骑车去追赶甲和乙,以便把信调过来.已知甲、乙的速度相等, 丙的速度是甲、乙速度的3倍,丙从出发到把信调过来后返回B地至少要用多少 时间。 【解析】根据题意当丙发现甲、乙刚好把两封信拿颠倒了此时甲、乙位置如下: 因为丙的速度是甲、乙的3倍,分步讨论如下: (1)若丙先去追及乙,因时间相同丙的速度是乙的3倍,比乙多走两倍乙走需要10分钟,所以丙用时间为:10÷(3-1)=5(分钟)此时拿上乙拿错的 信 5分钟5分钟 10分钟 当丙再回到B点用5分钟,此时甲已经距B地有10+10+5+5=30(分 钟),同理丙追及时间为30÷(3-1)=15(分钟),此时给甲应该送的信, 换回乙应该送的信 在给乙送信,此时乙已经距B地:10+5+5+15+15=50(分钟), 此时追及乙需要:50÷(3-1)=25(分钟),返回B地需要25分钟 所以共需要时间为5+5+15+15+25+25=90(分钟) (2)同理先追及甲需要时间为120分钟 【例3】 (“圆明杯”数学邀请赛) 甲、乙两人同时从A、B两点出发,甲每分钟行80米,乙每分钟行60米,出发一段时间后,两人在距中点的C处相遇;如果甲出发后 在途中某地停留了7分钟,两人将在距中点的D处相遇,且中点距C、D距离相

低头走好上坡路,昂首走好下坡路

低头走好上坡路,昂首走好下坡路人在一生中走过的路很多,归根结底其实只有两条:“上坡路和下坡路!”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立特说:“上坡的路和下坡的路是一条路,上坡也好,下坡也罢,不在于选择路径的状况,关键在于你‘行走’时的人生哲学!” 行走在人生的“上坡”路上要低头,人生的“上坡”路,可以泛指一个人在生活与事业的春风得意之时,如日中天之际,光彩照人的时候,为什么偏偏要低头?这就是要你在这欣喜之时好好看一看,人生之路是多么漫长、曲折而艰辛,好好想一想,你的春风得意、如日中天承接了多少人的关爱、企盼、支持和帮助,从而让你低头铭记现在拥有的这一切,思考今后又该如何去珍惜! 行走在人生的“下坡”路上需抬头,所谓“下坡”,当然是指一个人人生陷入低谷或受到失败挫折之时,“下坡”为什么要抬头而不是相反呢?这是因为失意、受挫或者从岗位退下来的时候,正是需要你抬起头正确面对的时候,特别是这时如果碰到有人对你的态度与你春风得意时出现落差时,你的失落感也许会涌上心头,抬起头,正是要通过你那高昂起的头,以开阔的视野去净化这一切,以“海纳百川”的气度鞭策自己,让自己获得一个良好的心态,一个合理的定位,一个重新开始的目标! 低头走好上坡路,昂首走好下坡路,这应是树立在每个人心中的人生路标,谁也不能保证一生都受到逆境的冷遇而与顺境相伴,谁也不能坚信一生都只受到逆境青睐而与顺境无缘,常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以一种自省的方式拣起散落在人生路上的多彩珍珠,给自己一个警示和希望! 站在人生的高峰,低头看看上坡的路,不正是随时可以途经的下坡路吗?站在人生的低谷,抬头看看下坡的路,不正是将要迎来的上坡路吗?走上坡路要低调而不得意忘形,要有山重水复多险滩的忧患,走下坡路,要坚持而不自暴自弃,要有峰回路转别有洞天的信念! 俯仰之间见精神,诗人艾略特曾说:“我们不知道我们要什么?就不知道我们是什么!我们不知道我们是什么?就不知道我们要什么!”人的生命中充满了大浪和暗礁,有被大浪和暗礁吞噬的人,同样也存在战胜大浪和暗礁的快乐的人,我们应该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与目标,确立目标,就是定位人生,实现目标,

上坡下坡问题

2.1.7上坡下坡类行程问题 ★知识点★ 1.将全程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上坡和下坡的路程是相等的。 2.可以看着是工程、浓度、比……的问题来解决。将在具体的题目中弄清楚这类题的关系,找到突破口。 【例1】从甲地到乙地,先走上坡路,再走下坡路,一辆汽车上坡速度是每小时20千米,下坡速度是每小时35千米,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9小时,从乙地返回甲地需要7.5小时。求返回时上坡和下坡的路程分别是多少千米? 【例2】如图所示,甲乙两人都以上坡每小时4千米,平路每小时5千米,下坡每小时6千米的速度同时从A,D 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经过1小时在E 点相遇, 已知CE 的距离是BC 距离的5 1。当乙到达A 地9分钟后,甲到达D 地,求从A 到达D 的路程。

【例3】从A地到B地须先上坡再下坡,小明上坡速度是每小时20千米,下坡速度是每小时30千米,小明往返总用2时.小明爸爸往返用1.5时,如果爸爸上坡每小时行24千米,那么爸爸下坡的速度是多少? 练习 1、从甲地到乙地,先走上坡路,再走下坡路,小明上坡速度是每小时4千米,下坡速度是每小时7千米,小明从甲地到乙地需要3小时,从乙地返回甲地需要2.5小时。求从甲地去乙地上坡和下坡的路程分别是多少千米? 2、熊大开车从甲地去乙地,上坡路程:平路:下坡路=1:2:3,已知车的上坡速度每小时40千米,平路每小时50千米,下坡每小时60千米,如果它平路所用时间比下坡所用时间少1小时,那么熊大从乙地再返回甲地过程中上坡需要多少时间?

3、甲乙两人同时从山脚开始爬山,到山顶立即下山,下山速度是各自上山速度的1.5倍,且甲比乙快,两人出发一小时后,甲与乙在离山顶600米处相遇,当乙到达山顶时,甲在半山腰,求甲回到出发点共用几小时?

上坡下坡行程问题

问题从甲地到乙地,先是上坡路,然后就是下坡路,一辆汽车上坡速度为每小时20千米,下坡速度为每小时35千米。车从甲地到乙地共用9小时,从乙地返回到甲地共用7.5小时。求去时上坡路和下坡路分别为多少千米? 先画出如右图形:图中A表示甲地,C表示乙地。从A到B是上坡路,从B到C是下坡路;反过来,从C到B就是上坡路,从B到A是下坡路。 由于从甲地到乙地用9小时,反过来从乙地到甲地用7.5小时,这说明从A到B的距离大于从B到C的距离。本题的难点在于上下坡不仅速度不同,而且距离不同,因此自然的思路是设法把上下坡的距离变不同为相同。 在从A到B的路程中取一个点D,使得从D到B的距离等于从B到C的距离,这样A到D的距离就是AB距离比BC距离多出来的部分。 下面我们分析为什么去时比回来时间会多用了:9-7.5=1.5(时) 从图中容易看出就是因为去时从A到D是上坡,而回来时从D到A变成了下坡,其它路途所用的总时间是一样的。 现在的问题是AD这段路程中速度由每小时20千米改为35千米,则时间少用1.5小时,由此可以求出什么? 如果设速度为每小时20千米所用时间为单位“1”,那么速度为每小时35千米所用时间为: 由此就可以求出AD之间的距离为:

20×3.5=70(千米) 或 35×2=70(千米) 还可以求出从D到C和从C到D所用时间均为:9-3.5=5.5(时) 或 7.5-2=5.5(时) 至此我们已经完成了将上下坡的距离变为相同的目的了。如果设从D到 上坡所用时间为: 所以去时上坡的总路程就是: 70+20×3.5=140(千米) 下坡总路程是:35×2=70(千米) 上面所用方法实质上是通过“截长变短”把上下坡的距离“变不同为相同”,而实现这一目的还可以通过“补”的方法。 将返回的路程补在去时路程的后面,画出右图: 这时全程去与回所用的时间都是: 9+7.5=16.5(时) 而且全程的上坡路程和下坡路程相等,都等于原来上下坡距离之和。设

行程问题 (讲义及答案)

行程问题 ?课前预习 1.小学我们已经学过行程问题,那么行程问题中的基本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小明家离学校2千米,一天小明在下午5:00放学之后开始步行回家,同时爸 爸骑自行车从家出发去接小明,已知小明步行的速度是60米/分钟,爸爸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40米/分钟,请问小明爸爸从家出发几分钟后接到小明?设小明爸爸从家出发x分钟后接到小明,分别用含x的代数式表达小明和爸爸所走的路程. 爸爸 学校 3.上题中的等量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家到学校的距离. 可列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睛 行程问题: ①理解题意,找关键词,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分析运动过程,通常采用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的方法来进行; ③梳理信息,列表,提取数据,列表时要按照运动状态或者运动过程进行分类; ④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精讲精练 1.一个自行车队进行训练,训练时所有队员都以35千米/时的速度前进,突然,1号 队员以45千米/时的速度独自行进,行进10千米后掉转车 头,仍以45千米/时的速度往回骑,直到与其他队员会 合.1号队员从离队开始到与队员重新会合,经过了多长时间? 2.启明中学举行了一次路程为60千米的远足活动,八年级学生步行,七年级学生乘 一辆汽车,两个年级的学生同地出发,这辆汽车开到目的地后,再回头接八年级的学生.若八年级学生的速度为5千米/时,比汽车提前一小时出发,汽车的速度为60千米/时,问八年级学生出发后经过多长时间与回头接 他们的汽车相遇? 3.王力骑自行车从A地到B地,陈平骑自行车从B地到A地,两人都沿同一公路 匀速前进,已知两人在上午8时同时出发,到上午10时,

作文讲评---上坡下坡

作文讲评 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生是不可能永远雄居山顶的,有上山就有下山,有高升就有退让,有上坡就有下坡。爬坡时,要有下坡时的心情;下坡时要有上坡时的心愿,人的心就平静了、敞亮了。 【写作指导】这个材料令人深思,具有思辨色彩。材料的关键词有: “上坡”----人生的“上坡”路,可以泛指一个人在生活与事业的春风得意之时,如日中天之际。 “下坡”----所谓“下坡”,当然是指一个人人生陷入低谷或受到失败挫折之时。“下坡的心情”----“低头”即“垂下头”,也比喻“屈服”“谦逊”“内敛”。“胜利的时候要低着头”就是说“胜利的时候要低调做事,不要高高在上”; “上坡的心愿”----即仰头、抬头,“失败的时候要昂着头”就是说“失败的时候要抬头做人,不要自惭形秽”。 在写作时一定涉及两个方面,体现辩证的观点,并运用对比手法。 具体立意角度为: 1.成功后,低调做人;失败时,勇往直前; 2.该低头时低头,该昂头时昂头; 3.学会低头,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学会抬头, 昂首挺胸,从容应对,勇往直前,谱写辉煌; 4.胜利时要谦虚一些,失败时要有自信。 【优秀例文】 “低头”与“昂头” 国家体育总局原局长袁伟民说过:“人在胜利的时候要低着头,在失败的时候要昂着头”,妙哉斯言! 的确,袁伟民的“低头昂头”论不无哲理。 不言而喻,人皆有头,除了神话《山海经》里没了脑袋还在“舞干戚”的刑天,《搜神记》里那个“夜卧头辄飞”而“有身无头”的朱桓婢,可谓人人“项在肩上”。而“头者神所居”,这个“七斤八两”竟是“俱御人体”的首要器官,指挥人的言行举止的“司令部”。大概由于其所处部位重要吧,人们往往拿头的姿态来观察或喻指一个人的心态,比如“昂首阔步目无人”,“穷酸乍富,昂头挺肚”;比如“妆罢低头问夫婿”,“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等等,都属不同的心态。一般来说,昂头褒指精神振奋,贬指趾高气扬;低头或指谦虚谨慎,或言情绪消沉。在语义学里,头的一昂一低,说明着相同或不同处境的人们不同的心绪和心情、不同的精神追求和思想境界。 有阅历的人都知道,“胜利的时候要低着头”,这一条太重要了。胜利容易使人骄傲,而骄傲不仅会使人盲目轻率,轻狂放肆,更会使人满足落后,倒霉失败。三国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匹马斩颜良,偏师擒于禁,擂鼓三通斩蔡阳,被毛宗岗称为“古今名将中第一奇人”,很了不起的。然而此人胜利时老“昂”着“头”,骄傲得很,到头来,落了个“南郡丧孙权,头颅行万里”,被他根本不放在眼里的东吴大将吕蒙割下了总是高昂着的头颅。 拿破仑被喻为“战争之神”,昂首颐指四处征战,常常以少胜多,出奇制胜。然而胜利使他冲昏头脑,致使攻略俄国时一败涂地,后来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彻底低下了骄傲的头。胜利是好事,但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如果胜利后便昂头睥睨,目空一切,觉得自己天下无对手,就会骄傲麻痹起来,面临急难,就会“准备不足”了,终于吃亏失败,让昂着的头软耷耷低了下来。如果当初能胜而不骄,低着脑袋,居安思危,再接再厉,尽心竭力,认真备战,恐怕也不会如此狼狈尴尬。 而“失败的时候要昂着头”,对于失败者来说,则显得更为重要。胜败兵家事不期,关键是对失败采取什么态度,是低下头来,一蹶不振,还是昂起头来,奋袂而起,往往决定着失败后的前途走向。陈毅元帅自称“最善于打败仗”,他打了败仗时“不抱怨部属,不抱怨同事,不推卸责任,不丧失信心”,更不因失败向对手低头,而是认真总结教训,做到反败为胜,笑在最后。 诸葛亮认为“善败者不亡”;刘伯温曾引用晋末张方讨长沙王先败后胜的故事,向朱元璋指出:“兵之利钝是常事,贵因败以成耳”,都是讲的失败时要昂首以对,不低头,不气馁,不灰心,不放弃,发奋图强,卷土重来,以夺取最后的胜利,这才是好样的。 胜不“昂头”,败不“低头”,也即胜不骄,败不馁。体现的是目标远大、气度恢宏,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韧性战斗精神。何时“低头”?何时“昂头”?为何要“低头”?为何要“昂头”?这个“昂头”与“低头”的辩证法大有学问,认真体会,身体力行,人们自会从中受益。 【点评】切入巧妙,议论深刻。文章援引题目中的材料入题,选取的切入点小而准。袁伟民的“低头昂头”论不无哲理。作者选取这一切入点,在审题方面可谓准而深。在结构上领起全文。文章在论述时,先阐述“昂头”“低头”的含义,后分析“胜利的时候要低着头”、而“失败的时候要昂着头”,正反对比,引人深思。结尾重提:胜不“昂头”,败不“低头”,呼应前文。文章结构严谨,是典型的议论文佳作。素材丰富,语言灵动。文章素材丰富,关羽、拿破仑等论据做重点分析, 陈毅元帅、诸葛亮、刘伯温等论据作面上分析,有点到面,论据充实。文章以议论为主,通过“反问”“引用”等修辞,运用陈述句、假设句,彰显了力度。(高星云)

七年级第十讲行程问题经典例题

第十讲:行程问题分类例析 主讲:何老师 行程问题有相遇问题,追及问题,顺流、逆流问题,上坡、下坡问题等.在运动形式上 分直线运动及曲线运用(如环形跑道). 相遇问题是相向而行.相遇距离为两运动物体的距离 和.追及问题是同向而行,分慢的在快的前面或慢的先行若干时间,快的再追 及,追及距离慢快S S S +=.顺逆流、顺风逆风、上下坡应注意运动方向,去时顺流,回时则为逆 流. 一、相遇问题 例1:两地间的路程为360km ,甲车从A 地出发开往B 地,每小时行72km ;甲车出发25分 钟后,乙车从B 地出发开往A 地,每小时行使48km ,两车相遇后,各自按原来速度继续行 使,那么相遇以后,两车相距100km 时,甲车从出发开始共行驶了多少小时? 分析:利用相遇问题的关系式(相遇距离为两运动物体的距离和)建立方程. 解答:设甲车共行使了xh ,则乙车行使了h x )( 60 25-.(如图1) 依题意,有72x+48)(60 25-x =360+100, 解得x=4. 因此,甲车共行使了4h. 说明:本题两车相向而行,相遇后继续行使100km ,仍属相遇问题中的距离,望读者仔细体 会. 例2:一架战斗机的贮油量最多够它在空中飞行4.6h,飞机出航时顺风飞行,在静风中的速度 是575km/h,风速25 km/h,这架飞机最多能飞出多少千米就应返回? 分析:列方程求解行程问题中的顺风逆风问题. 顺风中的速度=静风中速度+风速 逆风中的速度=静风中速度-风速 解答:解法一:设这架飞机最远飞出xkm 就应返回. 依题意,有6425 57525575.=-++x x 解得:x=1320. 答:这架飞机最远飞出1320km 就应返回. 解法二: 设飞机顺风飞行时间为th. 依题意,有(575+25)t=(575-25)(4.6-t), 解得:t=2.2. (575+25)t=600×2.2=1320. 答:这架飞机最远飞出1320km 就应返回. 图1

上坡和下坡需要注意的

常州捷力大代理kellys,strida. 上坡和下坡需要注意的z 关于上坡: 大部分人在骑自行车上坡的时候总是把手把抓的很紧,这是很自然的反应,但是这样骑车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因为这样不但不能省力,还不能很好的吸收震荡力,如果碰到障碍路面或者松软路面,很容易失控。所以,我们应该轻松的抓住手把,假如把手和下巴当作指标,双手抓的越紧,下巴咬得越紧,肩膀和上半身通常也就缩得越紧,爬起坡来也就越吃力。上坡是个很费体力的路段,以下给大家几点小窍门。 踩重档低踩数踩起来比较重,会增加心跳、耗能,自己也会觉得比较吃力。这样,等到真正需要最后一把劲的时候,你已经没有力气了。所以踩踏要采用高转速。如果你的齿盘和腿力都容许,上坡时踩数尽可能保持每分钟七十转左右(以上亦可)。注意力集中在踏板上,有意识的踩圆圈,整个圆圈平均施加压力,每一圈都踩完,踩完整。踩到底以后脚踵不要提高。 如果是爬长坡,屁股在坐垫上的位置可以前后交互调换,在后面的时候,大部分使用屁股的肌肉,虽然效率较低,但是力量比较强;换到前面时,大部分使用腿部肌肉。你可以这样思考:上半身前倾大约四十五度时,大部分使用屁股肌肉,上半身比较直立时,使用大腿肌肉。两者互相交换调节,彼此都有机会休息。 改变呼吸习惯。呼气的时候专心的让腹部往下掉或故意把腹部往外挤,

用力呼气却被动吸气(和平常的习惯相反)。这种方法能够改善气流,让你不会喘不过气。爬坡的痛苦与紧张常常使骑士摒住呼吸,作不平均的喘息,这一点必须觉察,改变。可是呼吸还可以帮助踩踏。让呼吸和踩踏同步(不一定要一对一)。除了短坡、极陡坡之外,爬坡不但要懂得用力量,还要注重节奏。 爬坡时,特别是崎岖的路面,排路线非常重要。爬坡时你的动力本来就比较少了,可是每一个障碍都会消耗你的动力,所以你要避开难骑的路面。爬坡时眼光放在远近两点,远点在前方约六、七米、十米不等。近点注意当下的轮下,每通过这一点就要在远近两点间排出三、四个通过点,依此路线前进,一路如此。这样你才不会突然遇到难骑的路面,措手不及。 爬坡遇到转弯时,你眼前会有两条曲道,内曲道比较短但比较陡,外曲道比较长但比较缓,尽可能靠外曲道骑,虽然比较长,不见得不利。 尽可能保持正前方直骑。左右穿梭是爬坡到了没有办法最后的手段。稍稍一点转向,纵然只有一度,都会增加百分之六(车轮的)前滚阻抗,三度的转向,前滚阻抗增加到百分之三十。尽量保持正前方直骑心理勉强,生理舒服。 寻找五、六米、十五、六米前方路面上一个点,假想那个点和你的单车之间有一条绳子一直在把你往那个点拉。听起来有点蠢,可是却真的可以帮助你爬坡。 关于下坡 骑车时间长了,也会看到很多车友摔车,幸亏大家都没什么事,爬坡考

汽车上坡、下坡用几档好

上坡: 如果是起步就用一档。 如果是行驶的过程中,就看转速。 比如现在是三档而且很轻松就能踩到转的话就换四档,如果有点费劲就先用档,等爬过了坡再换。 如果是档还有点费劲,怎么踩车速都起不来或转速低于的话就换二档。 上坡时如果是陡坡就要挂档并且保持中油门这样车辆就能输出较大的驱动力上坡就很容易了,不是陡坡挂、档都可以;下坡时不是陡坡挂档以上都可以不用踩油门怠速就行了,这样既安全省油又不用踩刹车; 反正就是凭感觉,如果走起来很顺就不用管,如果有点费劲就保持不动或换档。 一般桥坡无所谓 山坡的话一般放在档,档是比较陡一点的山坡,档的话是比较平的坡。 下坡: 下山时千万不能空挡滑行,就放在挡好了。 下陡坡特别是重车下盘山道最好挂低档发动机怠速利用档位和刹车同时控制车速保证安全省油刹车寿命好,最好不要用排气制动对发动机不好。 不少新手朋友走山路,特别是盘山路的驾驶方法是不正确的,很容易发生危险。 山路驾驶的特点是上下坡多,弯道多。 总的驾驶原则可概括为“几挡上坡几挡下,弯前刹车弯中加速”。 前一句话是说,山路开车下坡时不要空挡滑行,同样的坡道,用几挡上坡就用几挡下坡。 也就是说,遇到一个下坡路段,先判断如果是上此坡该用几挡,此时便挂上几挡,用排挡控制住下坡的速度,不要一味靠刹车。 车子挂挡行驶,比空挡时要容易控制,拐弯、刹车都更稳定。 空挡滑行可以省油,在路面平坦、路况熟悉的情况下使用还可以,在山路上,最好不要这样做。 车子一旦略微失控,有个摆尾、打滑,在狭路险段后果可想而知。 另外,如果是一路的下坡,总踩刹车减速,将使刹车系统过热,甚至

失灵,会很危险。 弯道: 如果遇到弯道,所谓“弯前刹车弯中加速”是盘山路快速安全驾驶的法宝。 有不少新手朋友开车爱拐弯时才刹车,已经开始打把转弯了,才觉得速度太快,急忙踩刹车降速。 于是便成了边转弯边刹车,弯也拐过来了,速度也降低了,既放弃了安全,又损失了速度,这是个非常不良的驾驶习惯。 弯中刹车很易侧滑,超高速或是路面湿滑时车辆还可能会侧翻。 在平坦路段有些许侧滑还不太危险,但在山路上,一点的偏差可能就会“出轨”。 正确的方法是,入弯前先踩刹车降速,安全转弯,到弯中时加油提速,过弯后便可快速冲入直道。 这种方法虽然刹车、加速有些浪费油料,但却是既安全又快速的好方法,平时驾车转弯也该如此,只是走山路时显得更加重要罢了。

行程问题(讲义及答案)

行程问题(讲义) ?课前预习 1.小学我们已经学过行程问题,那么行程问题中的基本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小明家离学校2千米,一天小明在下午5:00放学之后开始步行回家,同时爸 爸骑自行车从家出发去接小明,已知小明步行的速度是60米/分钟,爸爸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40米/分钟,请问小明爸爸从家出发几分钟后接到小明?设小明爸爸从家出发x分钟后接到小明,分别用含x的代数式表达小明和爸爸所走的路程. 爸爸 学校 3.上题中的等量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家到学校的距离. 可列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睛 行程问题: ①理解题意,找关键词,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分析运动过程,通常采用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的方法来进行; ③梳理信息,列表,提取数据,列表时要按照运动状态或者运动过程进行分类; ④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精讲精练 1.一个自行车队进行训练,训练时所有队员都以35千米/时的速度前进,突然,1号 队员以45千米/时的速度独自行进,行进10千米后掉转车 头,仍以45千米/时的速度往回骑,直到与其他队员会 合.1号队员从离队开始到与队员重新会合,经过了多长时间?

2.启明中学举行了一次路程为60千米的远足活动,八年级学生步行,七年级学生乘 一辆汽车,两个年级的学生同地出发,这辆汽车开到目的地后,再回头接八年级的学生.若八年级学生的速度为5千米/时,比汽车提前一小时出发,汽车的速度为60千米/时,问八年级学生出发后经过多长时间与回头接 他们的汽车相遇? 3.王力骑自行车从A地到B地,陈平骑自行车从B地到A地,两人都沿同一公路 匀速前进,已知两人在上午8时同时出发,到上午10时, 两人还相距36 km,到中午12时,两人又相距36 km.求 A,B两地间的路程.

上坡和下坡(文章很短,道理很深)_人生感悟

上坡和下坡(文章很短,道理很深)_人生感悟 人生之路很多,归根结底只有两条:“上坡路和下坡路”。 走上坡路时,费力,沿途可能会有荆棘阻拦,你会口喘粗气,流汗缺水,腿脚刺破,身体疲惫。然而,你的视野会越来越宽、越来越广,每前进一步,你都会看到更美的景色。 走平坦路时,舒适,不会感到太多的压力。然而,你的视角只能停留在一个水平线上,领略不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别样风光。 走下坡路时,容易,下势的推力在后面推搡你,无须把握,省劲舒服,轻松愉快。但你显得迷迷糊糊,有些飘忽不由自主,视界逐渐狭窄,可观赏的景致越来越少,你的天地无疑也就变得越来越小。 走上坡路要昂首阔步,走下坡路要谨小慎微;低头走人生的上坡路,昂首走人生的下坡路。 低头走路的人只看到大地的厚重,却忽略了高空的高远;抬头走路的人,只看到高空的广阔,却忽略了脚下的艰辛与险峻。 走上坡路的人,会流下欢欣的泪水,一步一滴汗水,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坡路的人,会流下咸涩的泪水,一步一个悔恨,一步一个忏悔。 如果说走上坡路的路标是坚强,那么走下坡路的路标就是软弱;如果说上坡路的路基是崛起,那么下坡路的路基便是沉沦。 上坡路与下坡路的区别并不是“坡度”的大小或高低,它们唯一的区别就在于你意志的坚定与否。

一个正在走上坡路的人,如果取得了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收到几束鲜花和几句赞誉就骄纵得不可一世,那它可能就会原地踏步停滞不前,甚至会走下坡路;如果一个正在走下坡路的人,某一日忽然发现自己的误区,那它可能会幡然醒悟,并咬紧牙关走出灵魂的“百慕大三角”,从而走上那条虽艰险但却有着光明前途的上坡路。 人生路上,道路越平,环境越顺,业绩越丰,越要保持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艰苦奋斗,不骄不躁。否则,“倾覆”、“沉沦”等灭顶之灾就会降临。 人生是不可能永远雄居山顶的,有上山就有下山,有高升就有退让,有上坡就有下坡。爬坡时,要有下坡时的心情;下坡时要有上坡时的心愿,人的心就平静了、敞亮了。

七年级行程问题经典例题

第十讲:行程问题分类例析 主讲:何老师 行程问题有相遇问题,追及问题,顺流、逆流问题,上坡、下坡问题等.在运动形式上分直线运动及曲线运用(如环形跑道). 相遇问题是相向而行.相遇距离为两运动物体的距离和.追及问题是同向而行,分慢的在快的前面或慢的先行若干时间,快的再追及,追及距离慢快S S S +=.顺逆流、顺风逆风、上下坡应注意运动方向,去时顺流, 回时则为逆流. 一、相遇问题 例1:两地间的路程为360km ,甲车从A 地出发开往B 地,每小时行72km ;甲车出发25分钟后,乙车从B 地出发开往A 地,每小时行使48km ,两车相遇后,各自按原来速度继续行使,那么相遇以后,两车相距100km 时,甲车从出发开始共行驶了多少小时? 分析:利用相遇问题的关系式(相遇距离为两运动物体的距离和)建立方程. 解答:设 甲车共 行使了 xh ,则乙车行使了h x )(60 25-.(如图1) 依题意,有72x+48)(60 25-x =360+100,

解得x=4. 因此,甲车共行使了4h. 说明:本题两车相向而行,相遇后继续行使100km ,仍属相遇问题中的距离,望读者仔细体会. 例2:一架战斗机的贮油量最多够它在空中飞行 4.6h,飞机出航时顺风飞行,在静风中的速度是575km/h,风速25 km/h,这架飞机最多能飞出多少千米就应返回? 分析:列方程求解行程问题中的顺风逆风问题. 顺风中的速度=静风中速度+风速 逆风中的速度=静风中速度-风速 解答:解法一:设这架飞机最远飞出xkm 就应返回. 依题意,有6425 57525575.=-++x x 解得:x=1320. 答:这架飞机最远飞出1320km 就应返回. 解法二: 设飞机顺风飞行时间为th. 依题意,有(575+25)t=(575-25)(4.6-t), 解得:t=2.2.

最新以“上坡路和下坡路”为话题的作文素材

以“上坡路和下坡路”为话题的作文素材 导语:人在一生中走过的路很多,归根结底其实只有两条:上坡路和下坡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文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篇一:上坡路,下坡路 从出生的那一天起,他便被那个家庭所宠爱着,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渐渐地他长大了,他开始懂事了,变得懂了许多东西。 终于有一天,他来到了人生的岔路口,他开始要做出生命的“选择”,由于从小便被灌输一种要有理想、有抱负、长大后要能够成功的思想。在这一刻,他必须要做出一条通向成功之路的选择。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路是坎坷曲折的,上面满是荆棘、杂草,到处是艰难险阻,高山,峻岭,失败,挫折,嘲笑,危机四伏,这是一条上坡路,由下向上望去,顶端是一片实的光明、耀眼的光芒;一条则是下坡路,路面光滑如镜,尤为平坦,一滑到底,处处是乐趣景色迷人,犹如仙境一般,而且没有丝毫的烦恼、忧愁,由上向下俯去,尽头是更为耀眼的光芒,而且五光十色,更为梦幻。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那一条下坡路,那实在是有太多的诱惑。可他刚要转身,却遭到了父母严厉的斥责,父母并没有向他说任何道理,或许他这时还根本听不懂,只是要强行克制他,一定要让他走这条注定充满艰辛的上坡路。尽管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但在这时,上坡路是他唯一的选择。父母越是要克制,

他就越反抗,他根本不理会父母严厉的斥责,他执拗过身子,执意要选择那条充满着好奇、志趣的下坡路,他试图要挣开父母的束缚。这时,父母不得不静下心来,开始试着给孩子讲道理,劝导着孩子走上坡路,可孩子根本听不进去,他不明白,自己的父母为什么非要让自己走一条满是艰辛、痛苦的路,宁要孩子吃苦,也不让孩子走一条没有忧虑,很快便可成功的路。父母知道,选择下坡路意味着什么,可他根本不明白,也不懂。 终于,他忍受不了了,他公然反驳道: “我要走怎样的路,做怎样的选择,是我自己的事,与你们无关,不然当初为何要让我做出选择,请你们不要插手!” 父母心寒了。 他们找来一条牢固的铁锁,将他捆了起来,一边牵着他,一边用皮鞭抽打着他,逼着他走上坡路,他终究是忍受不了皮鞭之苦,十分不情愿地向前走着。 自从走上了上坡路,他受尽了苦难与砺炼。有时,他强忍着,有时,他十分痛苦的流露,父母看了却也是百般心疼,他们停下鞭责,给了孩子莫大的鼓励、安慰与教育。这时,他似乎懂得了父母在说什么,父母为他解开了铁链,让他自己在这荆棘路上前进。 起初,他是在矢志不渝地前进。可是慢慢的,他受到的困苦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受不了了,他开始想起下坡路的种种,他开始神往。他开始退缩了,终于他再次被诱惑所引诱,父母的话早

行程问题4丨平均速度(上下坡)

行程问题4丨平均速度(上下坡) 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在上坡下坡情况下,考虑到整数化简,可以令路程为速度的公倍数。这样计算量较小。 2003年浙江 20.一辆汽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为每小时30千米,返回时速度为每小时20千米,则它的平均速度为多少千米/时? A.24千米/时 B.24.5千米/时 C.25千米/时 D.25.5 千米/时【解析】A。令AB间路程为60,则总路程为120,来回往返时间为3,2,合计5小时。因此:平均速度为60×÷5=24。 2007年江苏B 78.在村村通公路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两个山村之间的公路都是上坡和下坡,没有平坦路。客车上坡的速度保持,下坡的速度保持。现知客车在两个山村之间往返一次,需要行驶4小时。请问这两个山村之间的距离有多少千米 A.45 B.48 C.50 D. 24 2009年江苏A 21.A、B两山村之间的路不是上坡就是下坡,相距60千米。邮递员骑车从A村到B村,用了3.5小时;再沿原路返回,用了4.5小时。已知上坡时邮递员车速是12千米/小时,则下坡时邮递员的车递是() A.10千米/小时 B.12千米/小时 C.14千米/小时 D.20千米/小时 2011年春季联考 95.一条环形赛道前半段为上坡,后段为下坡,上坡和下坡的长度相等,两辆车同时从赛道起点出发同向行驶,其中A.车上下坡时速相等,而B.车上坡时速比A.车慢慢20%,下坡时速比A.车快20%,问A.车跑到第几圈时,两车再次齐头并进? A.23 B.22 C.24 D.25 【解析】D.假定A车的速度为V,B车行驶一圈的平均速度可根据等距离平均速度求解,即(2×0.8V×1.2V)÷(0.8V+1.2V)=0.96V。因此A、B 的速度之比=1:0.96=25:24,即A跑了25圈时,B恰好跑24圈。 注:2012卷模仿调和平均数问题。 1

行程问题-例题答案

行程问题-例题答案

模块一、时间相同速度比等于路程比 【例 1】甲、乙二人分别从A、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乙的速度之比是 4 : 3,二 人相遇后继续行进,甲到达 B 地和乙到达 A地后都立即沿原路返回,已知二人第二 次相遇的地点距第一次相遇的地点30千 米,则A、 B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析】两个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时时间相等,路程比等于速度之比,即两个人相遇时 所走过的路程比为 4 : 3.第一次相遇时甲 走了全程的4/7;第二次相遇时甲、乙两个 人共走了3个全程,三个全程中甲走了 45 ?=个全程,与第一次相遇地点的距离为 31 77 542 --=个全程.所以A、B两地相距 (1) 777 2 ÷=(千米). 30105 7 【例 2】B地在A,C两地之间.甲从B地到A地去送信,甲出发10分后,乙从B地出发到 C地去送另一封信,乙出发后10分,丙发 现甲、乙刚好把两封信拿颠倒了,于是他

从B 地出发骑车去追赶甲和乙,以便把信调过来.已知甲、乙的速度相等,丙的速度是甲、乙速度的3倍,丙从出发到把信调过来后返回B 地至少要用多少时间。 【解析】 根据题意当丙发现甲、乙刚好把两封信拿颠 倒了此时甲、乙位置如下: 10分钟C B A 因为丙的速度是甲、乙的3倍,分步讨论如下: (1) 若丙先去追及乙,因时间相同丙的 速度是乙的3倍,比乙多走两倍乙走需 要10分钟,所以丙用时间为:10÷(3 -1)=5(分钟)此时拿上乙拿错的信 5分钟5分钟10分钟C B A 当丙再回到B 点用5分钟,此时甲已经 距B 地有10+10+5+5=30(分钟),同理丙追及时间为30÷(3-1)=15(分 钟),此时给甲应该送的信,换回乙应 该送的信

下坡或者上坡阅读答案

下坡或者上坡阅读答案 【篇一:试题】 ss=txt>(本试卷分值共120分,卷i为62分,卷ii为58分,时间 为120分钟) 命题人:高一语文组 第Ⅰ卷阅读题(62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乐器的角度看,声音好当然是第一位的。但关键是,怎样的琵琶 声音才算好呢?这就像问上等巧克力的味道,实在是个用语言和文 字难以表述的问题。不过办法总是有的,直接、正面的回答不上来,可以用间接、侧面的,最现成而著名的答案是白居易在其名篇《琵 琶行》中的那句“大珠小珠落玉盘”。然而,即便是专业琵琶界,有 谁真听到过珍珠落在玉盘里的声音呢?再说,就算有人真听到过, 多半也会失望的,因为“珠落玉盘”所发出的压根就不是“乐音”。那 么为什么一千多年来,人们不但认可而且还无数次地引用这句话呢?我想它至少说出了琵琶在发音上的三个要点:颗粒状的发音形态; 弹拨乐器而具有某些打击乐器的发音效果;声音上要具备珠和玉的 美学品质。 我国历来把“珠”和“玉”视为“珍宝”,或者说它们是中国人“美的理想”。在大自然中,很少有接近球形正圆体的天成之物,而“珠”能接 近正圆体,这恐怕是珠能引起美感的原因之一,所谓“物以稀为贵”。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越接近正圆体的珠就越珍贵,称为“走盘珠”, 其可贵即在浑圆与饱满。而“玉”则致密、细腻,是一种“温润而有光 泽的美石”,握在手里还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感,这里“温”“润”“泽” 都带有三点水,这使人联想起悦耳的“乐音”有“水灵灵”的特性。其 实珠也是一种美石——珍珠贝的“结石”,它与玉都有一种光彩,这 光彩粗看并不“耀眼”、“逼人”,但细察则“绚烂之极”,即所谓东方 人的含蓄之美。说“在声音上要具备珠与玉的美学品质”,具体地也 是笨拙地说,就是声音要具有圆润、饱满、结实、细腻、有分量、 有光泽、水灵灵等性质。把一类事物的特性比附到另一类不同的事 物上去,或者说把一种感官对象的性质移到另一种感官对象上去, 这在修辞学上叫“通感”或“移觉”。例如,用“高”“低”和“明亮”“甘甜”

上坡下坡问题之欧阳光明创编

2.1.7上坡下坡类行程问题 欧阳光明(2021.03.07) ★知识点★ 1.将全程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上坡和下坡的路程是相等的。 2.可以看着是工程、浓度、比……的问题来解决。将在具体的题目中弄清楚这类题的关系,找到突破口。 【例1】从甲地到乙地,先走上坡路,再走下坡路,一辆汽车上坡速度是每小时20千米,下坡速度是每小时35千米,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9小时,从乙地返回甲地需要7.5小时。求返回时上坡和下坡的路程分别是多少千米? 【例2】如图所示,甲乙两人都以上坡每小时4千米,平路每小时5千米,下坡每小时6千米的速度同时从A,D 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经过1小时在E 点相遇,已知CE 的距离是BC 距离的51 。当乙到达A 地 9分钟后,甲到达D 地,求从A 到达D 的路程。 【例3】从A 地到B 地须先上坡再下坡,小明上坡速度是每小时20千米,下坡速度是每小时30千米,小明往返总用2时.小明爸爸往返用1.5时,如果爸爸上坡每小时行24千米,那么爸爸下坡的速度是多少?

练习 1、从甲地到乙地,先走上坡路,再走下坡路,小明上坡速度是每小时4千米,下坡速度是每小时7千米,小明从甲地到乙地需要3小时,从乙地返回甲地需要2.5小时。求从甲地去乙地上坡和下坡的路程分别是多少千米? 2、熊大开车从甲地去乙地,上坡路程:平路:下坡路=1:2:3,已知车的上坡速度每小时40千米,平路每小时50千米,下坡每小时60千米,如果它平路所用时间比下坡所用时间少1小时,那么熊大从乙地再返回甲地过程中上坡需要多少时间? 3、甲乙两人同时从山脚开始爬山,到山顶立即下山,下山速度是各自上山速度的1.5倍,且甲比乙快,两人出发一小时后,甲与乙在离山顶600米处相遇,当乙到达山顶时,甲在半山腰,求甲回到出发点共用几小时?

“姐妹怪坡”上坡容易下坡难

在平顶山汝州市北9公里处有一神奇的“姐妹怪坡”,“下坡如逆水行舟,上坡如顺风扬帆”,更奇怪的是雨后水往高处流,似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在这里丝毫不起作用。究竟是什么原因制造了“怪坡”之“怪”,是磁场作用,是重力位移,还是视觉误差? 发现“这个地方有神气儿” 那一年,汝州市电视台在大槐山修建电视转播塔,运送设备的汽车在下坡时出现故障,司机跳下车,找来两块大石头支住汽车的两个前轮,防止汽车下滑。支完后便到附近的村庄找人帮忙。 等找到人回来后,司机惊奇地发现,汽车竟然沿着上坡的方向后退了10多米。司机百思不得其解,前来帮忙的村民也连连称奇,都称还没有见过这样的怪事儿。 发现“怪坡”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纷纷前来观看,远在18公里外的纸芳乡车渠村的薛龙须也禁不住好奇,骑着自行车前来一探究竟。 “那时候怪坡坑坑洼洼、杂草丛生,不像现在这么平坦。”那是一个连绵阴雨后少有的晴天,薛龙须回忆道。薛龙须从“怪坡”最低处跨上自行车,正准备用力蹬,自行车却自己跑起来,而且越跑越快。由于坡上有一些坑洼,有的甚至有一米多深,薛龙须边骑边躲,狼狈至极。“这个地方还真有神气儿!”薛龙须骑到“怪坡”尽头,赶紧刹住车,回望走过的斜坡,有点难以置信。他决心再试一次。他掉转车头,向坡下骑去,谁知下坡的时候却需要用力蹬,而且越向下越需要力气。“这是我第一次见识这么怪的事情。”薛龙须说。 体验之后,回去跟村里人说,大家都不相信,纷纷来看真假,来到之后验证果然如此。“怪坡”的名声传得更远,前来看稀奇的人更多,甚至有人说这里有神仙显灵。 于是,有人在这里建起了竹林庙,并开发成景点,人们体验“怪坡”的同时,还可以在这里烧香拜佛。 此后,薛龙须每年都要来这里两次,听到的说法也越来越多。有人说,“怪坡”由来已久,相传在东汉初年,王莽撵刘秀撵到这里,王莽为亲自捉拿刘秀,带了一面鼓独自下山追赶,并号令三军:“听到鼓声方可下山,否则任何人不得轻举妄动!” 追到今天“怪坡”处,眼看要追上,王莽将鼓扔在一旁,径直扑向刘秀。这时怪事发生了,刘秀上坡轻松自如,王莽虽处下坡却举步维艰,王莽眼睁睁看着刘秀趁机逃掉,遂哀叹道:“天意如此,奈何奈何!” 体验四种交通工具自行快速上坡 听着薛龙须的故事,笔者感到有点不可思议:它真的有那么神奇吗?“你体验一下,就知道它的神奇了。”薛龙须说。 找来一辆自行车,笔者从北端最低处跨上,蹬了几米,自行车就飞快地跑了起来,虽然看似一路上坡,却有一种下坡才有的那种飞快的感觉。骑到最后,速度越来越快,笔者试图握手闸刹住车,但自行车并没有停下来,只是速度有所下降。100多米的距离,很快就骑到了头。很奇怪的是,车子一转弯,马上就停下来。等到下坡的时候,脚不蹬,车轮根本就不转,而且越往下走,蹬起来就越费力。等走到头时,笔者已经满头大汗。 或许是自行车的车身比较轻,所以才会有这么明显的现象。 笔者向一位游客借了一辆摩托车,这辆摩托车车身很重,从最低处推起来比较吃力,但走了几步,不用笔者用力,摩托车自行行驶起来。人跨上去,增加其重量,摩托车在没有发动油门的情况下照行不误,只不过速度稍微慢了一些。

行程问题经典例题

8.如图3-1,甲和乙两人分别从一圆形场地的直径两端点同时开始以匀速按相反的方向绕此 圆形路线运动,当乙走了100米以后,他们第一次相遇,在甲走完一周前60米处又第二次 相遇.求此圆形场地的周长. 【分析与解】 注意观察图形,当甲、乙第一次相遇时,甲乙共走完 12圈的路程,当甲、乙第二次相遇时,甲乙共走完1+12=32 圈的路程. 所以从开始到第一、二次相遇所需的时间比为1:3,因而第二次相遇时乙行走的总路 程为第一次相遇时行走的总路程的3倍,即100×3=300米. 有甲、乙第二次相遇时,共行走(1圈-60)+300,为 32 圈,所以此圆形场地的周长为480米. 行程问题分类例析 欧阳庆红 行程问题有相遇问题,追及问题,顺流、逆流问题,上坡、下坡问题等.在运动形式上 分直线运动及曲线运用(如环形跑道). 相遇问题是相向而行.相遇距离为两运动物体的距离 和.追及问题是同向而行,分慢的在快的前面或慢的先行若干时间,快的再追 及,追及距离慢快S S S +=.顺逆流、顺风逆风、上下坡应注意运动方向,去时顺流,回时则为逆流. 一、相遇问题 例1:两地间的路程为360km ,甲车从A 地出发开往B 地,每小时行72km ;甲车出发25 分钟后,乙车从B 地出发开往A 地,每小时行使48km ,两车相遇后,各自按原来速度继续 行使,那么相遇以后,两车相距100km 时,甲车从出发开始共行驶了多少小时? 分析:利用相遇问题的关系式(相遇距离为两运动物体的距离和)建立方程.

解答:设甲车共行使了xh,则乙车行使了h x) ( 60 25 -.(如图1) 依题意,有72x+48) ( 60 25 - x=360+100, 解得x=4. 因此,甲车共行使了4h. 说明:本题两车相向而行,相遇后继续行使100km,仍属相遇问题中的距离,望读者仔细体会. 例2:一架战斗机的贮油量最多够它在空中飞行 4.6h,飞机出航时顺风飞行,在静风中的速度是575km/h,风速25 km/h,这架飞机最多能飞出多少千米就应返回? 分析:列方程求解行程问题中的顺风逆风问题. 顺风中的速度=静风中速度+风速 逆风中的速度=静风中速度-风速 解答:解法一:设这架飞机最远飞出xkm就应返回. 依题意,有6 4 25 575 25 575 . = - + + x x 解得:x=1320. 答:这架飞机最远飞出1320km就应返回. 解法二:设飞机顺风飞行时间为th. 依题意,有(575+25)t=(575-25)(4.6-t), 解得:t=2.2. (575+25)t=600×2.2=1320. 答:这架飞机最远飞出1320km就应返回. 说明:飞机顺风与逆风的平均速度是575km/h,则有6 4 575 2 . = x ,解得x=1322.5.错误原因在于飞机平均速度不是575km/h,而是) / (h km v v v v v x v x x 574 550 600 550 600 2 2 2 ≈ + ? ? = + ? = +逆 顺 逆 顺 逆 顺 例3:甲、乙两人在一环城公路上骑自行车,环形公路长为42km,甲、乙两人的速度分别为21 km/h、14 km/h. (1)如果两人从公路的同一地点同时反向出发,那么经几小时后,两人首次相遇? (2)如果两人从公路的同一地点同时同向出发,那么出发后经几小时两人第二次相遇? 分析:这是环形跑道的行程问题. 解答:(1)设经过xh两人首次相遇. 依题意,得(21+14)x=42, 解得:x=1.2. 因此,经过1.2小时两人首次相遇. (3)设经过xh两人第二次相遇. 依题意,得21x-14x=42×2, 图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