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蛋白质的提取、分离纯化及定量

蛋白质的提取、分离纯化及定量

蛋白质的提取、分离纯化及定量
蛋白质的提取、分离纯化及定量

实验一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

实验目的

1.学习氨基酸纸层析的基本原理。

2.掌握氨基酸纸层析的操作技术。

实验原理

纸层析法是用滤纸作为惰性支持物的分配层析法。层析溶剂由有机溶剂和水组成,滤纸和水的亲和力强,与有机溶剂的亲和和弱,因此在展层时,水是固定相,有机溶剂是流动相。将样品点在滤纸上(原点),进行展层,样品中的各种AA在两相溶剂中不断进行分配,由于它们的分配系数不同,不同AA随流动相移动速率就不同,于是将这些AA分离开来,形成距原点距离不等的层析点。

溶质在滤纸上的移动速率用比移(rate of flow ,R f)来表示

R f= 原点到层析点中心的距离(X)/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Y) 只要条件(如温度、展层剂的组成)不变,某种物质的R f值是常数。可根据R f作为定性依据。R f值的大小与物质的结构、性质、溶剂系统、层析滤纸的质量和层析温度等因素有关。

样品中如有多种AA,其中有些AA的R f值相同或相近,此时只用一种溶剂展层,就不能将它们分开,为此,当用一种溶剂展层后,将滤纸转90度再用另一种溶剂展层,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这种方法叫双向层析。

仪器、试剂

1、扩展剂:是水饱和的正丁醇和醋酸以体积比4:1进行混合得混合液。将20 ml正丁醇和5 ml冰醋酸放入分液漏斗中,与15 ml水混合,充分振荡,静置后分层,放出下层水层,漏斗内即为扩展剂。取漏斗内的扩展剂约5 ml置于小烧杯中做平衡溶剂,其余的倒入培养皿中备用。

2、氨基酸溶液

⑴.已知单一氨基酸:5%赖氨酸、脯氨酸、苯丙氨酸、

⑵.混合氨基酸:各5 ml混合。

3、显色剂:0.1%水合茚三酮正丁醇溶液。

4、层析缸、滤纸(14*17)、喷雾器、电吹风

实验步骤

1.放置平衡溶剂:用量筒量取约5 ml平衡溶剂,放入培养皿中,然后置于密闭的层析缸中。

2.准备滤纸:取层析滤纸(长17㎝、宽14㎝)一张。在纸的一端距边缘2㎝处用铅笔划一条直线,在此直线上每间隔1.5㎝作一记号——点样线。

3.点样:用毛细管将各氨基酸样品分别点在这8个位置上,干后再点一次。每点在纸上扩散的直径最大不超过3mm。

4.扩展:用线将滤纸缝成筒状,纸的两边不能接触。将盛有约20ml扩展剂的培养皿迅速置于密闭的层析缸中,并将滤纸直立于培养皿中(点样的一端在下,扩展剂的液面需低于点样线1㎝)。待溶剂上升12㎝时即取出滤纸,用铅笔描出溶剂前沿界线,自然干燥或用吹风机热风吹干。

5.显色:用喷雾器均匀喷上0.1%茚三酮正丁醇溶液,然后置烘箱中烘烤5分钟(100℃)或用热风吹干即可显出各层析斑点。

6.计算:计算各种氨基酸的比移(Rf)值。

精讲点播

1. 利用逆流分溶或逆流分配的方法作为分配层析原理的说明:

2.物质的结构与极性对Rf 值的影响

物质的结构不同,其分子的极性不一样,物质在水和有机溶剂两相中的溶解度就不同,分配系数的不同可通过Rf 值反应出来,极性较强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其Rf 值就较小,相反极性较弱的物质,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就较大Rf 值就大些,如中性AA 的极性弱于酸碱性AA ,故中性AA 的Rf 值较大。 注意事项、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取滤纸前,要将手洗净,并尽可能少接触滤纸,不得已时只能拿滤纸的一角,平放在洁净的纸上。

2.点样点的直径不能大于0.5㎝,否则分离效果不好,样品用量大会造成“拖尾巴”现象。

3.分离时间短使有些已知氨基酸的Rf 值非常相似,分析时可以辅颜色不同加以区分。

4.样品在原点未移动,是因为展层剂出问题,在展层剂中混入了平衡溶液,因为平衡溶液是放置时间长了的展层剂,展层剂出现脂化现象,使分配系数发生变化。

思考题

1.何谓纸层析法?

2.何谓Rf 值?影响Rf 值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怎样制备扩展剂?

4.层析缸中平衡溶剂的作用是什么?

实验二. 酶的特异性(专一性)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实验目的

1. 掌握检查酶特异性的方法和原理。

2. 了解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3.了解激活剂、抑制剂对酶活力的影响。

实验原理

1. 酶的专一性

酶是生物体中一种具有催化功能的特殊蛋白质(传统酶的概念),也常称为生物催化剂。它与一般催化剂的最主要区别就是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即专一性。根据各种酶对底物的选择程度不同,可分为绝对专一性、相对专一性、立体异构专一性,。例如唾液淀粉酶属于相对专一性酶,它只能随机作用于淀粉链内部的a——1,4糖苷键,使其分子迅速断裂成较短的链,称为糊精,糊精分子量递减,淀粉——大分子糊精——中分子糊精——小分子糊精——简单分子糊精——麦芽糖和a——糊精(含a——1,6糖苷键的短链聚糖,平均分子量为8个残基)。

由于淀粉酶催化所形成的产物都是还原糖,故可用灵敏度较高的Benedict试剂检测和观察。

2.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的影响很大,与一般化学反应一样,提高温度可以增加酶促反应的速度,通常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度加快一倍左右。另一方面酶是一种蛋白质,温度过高可引起蛋白质变性,导致酶的失活。因此,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以后,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速度反而逐渐下降,以至完全停止反应。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时的温度称为酶作用的最适温度。大多数动物酶的最适温度为37—40℃,植物酶的最适温度为50—60℃。但一种酶的最适温度不是完全固定的,它与作用的时间称短有关,反应时间增长时,最适温度向数值较低的方向移动。最适温度不是酶的特征性物理常数。酶对温度的稳定性与其存在形式有关。大多数酶在干燥的固体状态与比较稳定,能在室温下保存数月至一年,溶液中的酶,易被微生物污染,常难长期保存,在高温的情况与,如100℃即可失活。低温降低或抑制酶的活性,但不能使酶失活。

3.激活剂和抑制剂对酶活力的影响

酶的活性常受某些物质的影响,有些物质能增加酶的活性,称为酶的激活剂;另一些物质则会降低酶的活性,称为酶的抑制剂。例如氯离子为唾液淀粉酶的激活剂,铜离子则为该酶的抑制剂。通常情况下,很少量的激活剂或抑制剂就会影响酶的活性,而且常具有特异性,但是激活剂和抑制剂不是绝对的,有些物质对不同的酶所起的作用不同,如镁是脱羧酶烯醇化酶的激活剂,但是肌球蛋白ATP 酶的抑制剂,同一种酶也可因激活剂的浓度不同而作用不同,如CL-在低浓度时是激活剂,达三分之一饱和度时则变为抑制剂。

器材和试剂

1.配制的溶于0.3%氯化钠的0.5%淀粉溶液:

2.新配制的溶于0.3%氯化钠的0.1%淀粉溶液:

3.新配制的溶于0.3%氯化钠的0.2%淀粉溶液:

4.新配制的溶于0.3%氯化钠的1%淀粉溶液:

5.稀释的新鲜唾液。漱口后将唾液吐入量筒内收集约10ml加水至200ml,取0.2%的淀粉2ml,唾液2ml混匀,每间隔1分钟取1-2滴于白磁反应板内,加KI-I检测,控制酶的浓度使反应刚好在4-5分钟内完成。

6.碘化钾-碘溶液:将碘化钾20克及碘10克溶于100毫升水中。使用前稀释10倍。

7.本尼迪克特(Benedict)试剂: 取86.5克柠檬酸钠(Na3C6O7·2H2O)和50克无水碳酸钠溶于450毫升蒸馏水中;再取硫酸铜(CuSO4·5H2O)8.7克溶于50毫升蒸馏水中;然后将硫酸铜溶液慢慢到入前液,边加边摇动;最后加蒸馏水稀释至

500毫升(本试剂可长期保存)。

8. 1%氯化钠溶液:10、铜溶液:11、%硫酸钠溶液

12恒温水浴锅、沸水浴、移液管、电子天平

操作步骤

淀粉→分子糊精-→中分子糊精→小分子糊精→麦芽糖和α-糊精

KI-I 蓝蓝紫褐红不呈色不呈色

一、酶的专一性

(一)淀粉和可溶性淀粉遇碘呈蓝色。糊精按其分子的大小,遇碘可呈蓝色、紫色、暗褐色或红色。最简单的糊精遇碘不呈颜色,麦芽糖遇碘也不呈色。在不同温度下,淀粉被唾液淀粉酶水解的程度可由水解混合物遇碘呈现的颜色来判断。

(三)

中。10分钟后取出(将2号管内液体分为两半),用碘化钾-碘溶液来检验1、2、3号管内淀粉被唾液淀粉酶水解的程度。记录并解释结果,将2号管剩下的一半溶液放入37℃水浴中继续保温10分钟,再用碘液检验,结果如何?

三. 酶的激活与抑制

(一)

(二)加毕,摇匀,同时置37℃水浴锅中保温,每隔2分钟取液体1滴置白瓷板上用碘液试之,观察那支试管内液体最先不呈蓝色反应,那一管次之,说明原因。注意事项

1.所用唾液,应在收集前用蒸馏水漱口,以清除食物残渣,再含一口蒸馏

水,约半分钟后将其流入量筒并稀释。由于不同人或同一个人不同时间采收的唾液内淀粉酶的活性并不相同,有时差别很大。所以稀释倍数可根据各人的唾液淀粉酶活性进行调整(一般在50~300倍)。另外,稀释好的新鲜唾液若泡沫多,可进行过滤后再用。

2.实验中所用的淀粉溶液必须新鲜配制,并且在配制时必须将其煮沸至透明为止。且下次实验若再用,必须重新煮至透明,否则将影响实验结果。

3.蔗糖是典型的非还原糖,若其中的非还原糖超过一定标准,则呈现还原性,这种蔗糖不能使用。一般在实验之前要对所用蔗糖进行检查,不能呈现阳性反应,至少要用分析纯试剂。

4.唾液中除了含有淀粉酶以外,还含有少量的麦芽糖酶,该酶可使麦芽糖分解为葡萄糖。

思考题

1.什么是酶的特异性?本实验如何验证了酶的特异性?

2.蔗糖的纯度对该实验的成功与否有什么要求?

3.若将唾液酶和蔗糖酶液煮沸15分钟,其实验结果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4.酶反应的最适温度是酶的特征性物理常数吗?它与哪些因素有关?

参考内容

1.绝对专一性:只作用于一种底物,仅催化一种反应,如脲酶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只催化尿素水解而对尿素的任何衍生物均无催化水解作用。

2.相对专一性:可以催化某一类的底物或某一类的化学键,如蛋白水解酶脂酶。

3.立体异构专一性:只作用于底物的立体异构物中的一种,而且反应生成物也都是异构物中的一种。此种现象普遍存在。

实验三小麦萌发前后淀粉酶活性的比较

实验目的

1.学习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酶活力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小麦萌发前后淀粉酶酶活力的变化。

实验原理

淀粉酶是水解淀粉的糖苷键的一类酶的总称。按照其水解淀粉的作用方式,可以分成α—淀粉酶、β—淀粉酶等. 实验证明,在小麦、大麦、黑麦的休眠种子中只含有β—淀粉酶,α—淀粉酶是在发芽过程中形成的,所以在禾谷类萌发的种子和幼苗中,这两类淀粉酶都存在。其活性随萌发时间的延长而增高。α—淀粉酶是工业上使用最广泛的酶之一,它在PH3.6下短时间内即可钝化,β—淀粉酶不耐热,加热至70℃以上即可钝化。利用此原理可以灭活其中一种酶,测定另一种酶的活性。

本实验以淀粉酶催化淀粉生成还原的性糖的速度来测定酶的活力,淀粉水解成还原性糖,还原性糖能使3,5—二硝基水杨酸还原成棕色的3—氨基5—硝基水杨酸。可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2(C6H10O5)n + n H2→n C12H22O11

器材、材料、试剂

1.小麦种子

2.0.1%标准麦芽糖:精确称量0.1g麦芽糖,用少量水溶解后,移入100ml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至刻度。

3.PH6.9,0.02mol/L磷酸缓冲液:

0.2mol/L磷酸二氢钾:称取磷酸二氢钾溶于水定溶至100ml

0.2mol/L磷酸氢二钾:称取磷酸氢二钾溶于水定溶至100ml

取0.2mol/L磷酸二氢钾67.5ml与0.2mol/L磷酸氢二钾82.5ml混合,定溶至1000ml。

4.0.5%淀粉溶液:

0.5g淀粉溶于0.02mol/L磷酸缓冲液中,加入0.0389gNaCI,用缓冲液定溶至100ml。

5.3,5—二硝基水杨酸溶液:

1g 3,5—二硝基水杨酸溶于2mol/L的NaOH溶液20ml和20ml水中,溶解后移入100ml容量瓶中;30g酒石酸钾钠溶于30ml水中,溶解后移入上容量瓶中,(此时溶液会出现粘稠),继续搅拌,至溶解,定溶至100ml,过滤备用。

6.1%氯化钠溶液:

7.石英砂

8.研钵、恒温水浴、沸水浴、752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电子天平等

实验步骤

一.酶液的提取

1.小麦种子萌发小麦种子浸泡24小时后,放入25℃恒温箱内或在室温下发芽。

2.酶液的提取:

⑴幼苗酶的提取:取发芽4—5天的幼苗10株,放入乳钵内,加石英砂0.2g,加1%氯化钠10ml,用力研磨成匀浆,在0----4℃下放置20分钟。将提取液移入离心管中,以2000r/min离心10分钟。将上清液倒入量筒中,测定酶提取液的总体积。取1ml酶液用PH6.9的磷酸缓冲液稀释10倍,进行酶活力测定。

⑵种子酶的提取:取干燥种子15粒作对照,操作方法同上。

二.酶活力测定:

液2ml。

⑵各管混匀后,放入沸水浴中准确加热5分钟,冷至室温,加水稀释至25ml。将各管充分混匀。

⑶用空白管作为对照:在A500nm处测定各管的光吸收值(A值或OD值)填入

(5)计算酶活力单位:

根据溶液的浓度与光吸收值成正比的关系,A标准/A未知=C标准/C未知

则C(酶管中麦芽糖的浓度)=A

酶×C

标准

/A

标准

设在45℃时3分钟内水解淀粉释放1mg麦芽糖所需的酶量为1个活力单位。

则15粒种子或15株幼苗的总活力单位=C

酶×n

酶×

V

式中C

标准

为标准麦芽糖的浓度

C酶为种子酶或幼苗酶分解淀粉产生的麦芽糖的浓度

N酶为酶液稀释的倍数

V酶为提取酶液的总体积

相关内容

1. 酶的活力:是指酶催化某一化学反应的能力,酶活力的大小可以用在一定条件下所催化的某一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来表示,两者呈线性直线关系。酶催化的反应速率越大,酶的活力越强。所以测定酶的活力就是测定反应速率。酶催化的反应速率可用单位时间内底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增加量来表示,在酶活力测定实验中底物往往过量,而产物从无到有,所以实际酶活力测定时一般以测定产物的增加量为准。

2.酶的活力单位:(U,activity unit)

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间内将一定量的底物转化为产物所需的酶量为酶单位。酶的含量可以用每g酶制剂或与每ml酶制剂含有多少酶单位来表示(U/g或U/ml)

2.在小麦、大麦、黑麦的休眠种子中只含有β—淀粉酶,α—淀粉酶是在发芽过程中形成的,所以在禾谷类萌发的种子和幼苗中,这两类淀粉酶都存在。其活性随萌发时间的延长而增高。

3.α—淀粉酶是工业上使用最广泛的酶之一,它在PH3.6下短时间内即可钝化,β—淀粉酶不耐热,加热至70度以上即可钝化。利用此原理可以灭活其中一种酶,测定另一种酶的活性。

注意事项

1.实验小麦种子萌发前需充分浸泡24小时,然后均匀的放在铺有滤纸的培养皿或解剖盘中,开始两三天内要需保证水分供应充足,之后根系发达后浇水不可过多。

2.萌发情况不同,酶活力也不同:

刚萌发出胚的小麦,酶活力增加迅速,之后随发芽天数增加继续增加,但幅度减慢,当幼苗生长超过半个月后,酶活力不但不增长,反而下降。同一天发芽的幼苗高株比矮株的酶活力略高。

3.酶的提取温度在0---4℃时比在25℃时酶活力略高,这是因为低温条件下提取易于保持酶的活力。

思考题

1.为什么提取酶的过程在0---4℃条件下进行?测定酶活性时要在45℃条件下水解淀粉?

2.本实验比较淀粉酶活性时,采用的4支试管各说明什么问题?

3.小麦萌发过程中淀粉酶活性升高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

实验四维生素C的定量测定—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

实验目的

1.学习定量维生素C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微量滴定技术

实验原理

维生素C是人类营养中最重要的维生素之一,缺乏时会产生坏血病,因此,又称为抗坏血酸。它对物质代谢的调节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发现它还能增强机体对肿瘤的抵抗力,并具有对化学致癌物的阻断作用。

维生素C是具有L-系糖构型的不饱和多羟基化合物,属于水溶性维生素。它分布很广,植物的绿色部分及许多水果(桔类、草莓、山楂、辣椒等)的含量都很丰富。

维生素C具有很强的还原性,在碱性溶液中加热并有氧化剂存在时,维生素C易被氧化而破坏。在中性和微酸性环境中,维生素C能将染料2,6—二氯酚靛酚还原成无色的还原型的2,6—二氯酚靛酚,同时将维生素C氧化成脱氢维生素C。氧化型的2,6—二氯酚靛酚在酸性溶液中呈现红色,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呈兰色。当用2,6—二氯酚靛酚滴定含有维生素C的酸性溶液时,在维生素C尚未全被氧化时,滴下的2,6—二氯酚靛酚立即被还原成无色。但当溶液中的维生素C刚好全部被氧化时,滴下的2,6—二氯酚靛酚立即时溶液呈红色。所以,当溶液由无色变为微红色时即表示溶液中的维生素C刚好全部被氧化,此时即为滴定终点,从滴定时2,6—二氯酚靛酚溶液的消耗量,可以计算出被检物质中还原型维生素C的含量。

其化学反应式如下:

(二)材料、试剂

1、新鲜蔬菜或新鲜水果

2、1%草酸溶液

1g草酸溶于100ml蒸馏水中

3、2%草酸溶液

2g草酸溶于100ml蒸馏水中

4、标准维生素C溶液

准确称取20mg纯维生素C 粉状结晶于1%草酸溶液中,稀释至100ml,再取其中10ml稀释至100ml,即得0.02mg/ml的维生素C溶液。在使用前临时配制。

5、0.02%2,6—二氯酚靛酚溶液

溶解50mg2,6—二氯酚靛酚于约200ml含有52mg的NaHCO3的热水中,冷后稀释至250ml,过滤,装于棕色瓶中,放入冰箱中保存。使用时用维生素C 标准液标定其浓度。

实验步骤

(一)2,6—二氯酚靛酚溶液的标定:

取5ml维生素C标准液及5ml1%草酸溶液于50ml的锥形瓶中,用配制好的2,6—二氯酚靛酚溶液于微量滴定管中滴定至粉红色出现,并保持15s不褪色,即滴定终点,此时所用染料的体积相当于0.1mg维生素C,由此可求出每ml2,6—二氯酚靛酚溶液相当于维生素C的mg数。

(二)称取新鲜蔬菜或水果(要有大、中、小各部分的代表,洗净,除去不可食部分,切碎,混匀)约10克,于研钵中,加入等体积的2%草酸溶液研磨成浆状,得匀浆液。将匀浆液移入100ml容量瓶中,可用1%草酸溶液帮助转移,加入30%Zn(AC)2和15%K4Fe(CN)6溶液各5ml,脱色,然后用1%的草酸稀释至刻度,充分摇匀,静止几分钟后过滤。(弃去最初流出的几毫升溶液)(三)用移液管吸取滤液5或10ml于50ml的锥形瓶中,立即用标定过的2,6—二氯酚靛酚溶液滴定,直至溶液呈浅粉红色15s不褪色为止。记录所用染料的ml数。为了避免其它物质的干扰,滴定过程不得超过2min。(此步骤平行作2—3次)

(一)计算

维生素C含量(mg/100g样品)=(VT/W)×100

式中:V为滴定样品所耗用的染料的平均ml数

T为1ml染料相当于维生素C的mg数

W为滴定时所用样品稀释液中含样品的g数

注意事项

1.整个滴定过程要迅速,防止还原型的维生素C被氧化。滴定过程一般不超过2min。滴定所用的染料不应少于1ml或多于4ml,若滴定结果不在此范围,则必须增减样品量或将提取液稀释;

2.本实验必须在酸性条件下进行,在此条件下,干扰物反应进行很慢;

3.提取液中尚含有其它还原性的物质,均可与2,6—二氯酚靛酚反应,但反

应速度均较维生素C慢,因而,滴定开始时,染料要迅速加入,而后尽可能一滴一滴地加入,并要不断地摇动锥形瓶直至呈粉红色15s不褪色为终点;

4.若提取液中色素很多时,滴定不易看出颜色变化,需脱色,可用白陶土、30%Zn(AC)2和15%K4Fe(CN)6溶液等,本实验用30%Zn(AC)2和15%K4Fe (CN)6溶液脱色,若色素不多,可不脱色,直接滴定。

5.在生物组织和组织提取液中,维生素C还能以脱氢维生素C及结合维生素C 的形式存在,它们同样具有维生素C的生理作用,但不能将2,6—二氯酚靛酚还原脱色.

6. 2%草酸有抑制抗坏血酸酶的作用,而1%的草酸无此作用

思考题

1.指出3—4种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物质。

2.为了准确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操作步骤?为什么?

实验五蛋白质的提取、分离纯化及定量

实验目的

1.学习蛋白质的提取方法。

2.掌握凝胶过滤法使蛋白质脱盐。

3.掌握紫外分光光度法或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质的含量。

实验原理

(一)蛋白质的提取:盐析法或等电点法。

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在蛋白质溶液中存在下列平衡:蛋白质分子的解离状态与解离程度受溶液的酸碱度影响,当溶液的pH达到一定数值时,蛋白质颗粒上正负电荷的数目相等,在电场中既不向阴极移动,也不向阳极移动,此时溶液的pH值称此种蛋白质的等电点。不同蛋白质各有其特异的等电点,在等电点时,蛋白质的溶解度最低,可用于提取蛋白质。

在水溶液中的蛋白质分子由于表面生成水化层和双电层而成为稳定的亲水胶体颗粒,在一定理化因素影响下,蛋白质颗粒可因失去电荷和脱水而沉淀。无机盐(硫酸铵、硫酸钠、氯化钠等)浓溶液能析出蛋白质。盐的浓度不同,析出的蛋白质也不同。如球蛋白可在半饱和硫酸铵溶液中析出,而清蛋白则在饱和硫酸铵中析出。由盐析获得的蛋白质沉淀,当降低其盐类浓度时,又能再溶解,故蛋白质的盐析作用是可逆沉淀反应,可用于提取蛋白质。

(二)蛋白质的分离纯化

蛋白质溶液中如含有无机盐离子,用葡聚糖凝胶过滤法可使蛋白质与无机盐分离,效果理想。葡聚糖凝胶(商品名SepHadex),又称右旋糖苷,它是葡萄糖通过α-1,6-糖苷键形成的长链,与交联剂环氧氯丙烷交联生成(见图)。

在合成凝胶时,控制交联剂环氧氯丙烷的用量,可以制成网孔大小不同的葡聚糖凝胶(见图),即不同规格凝胶。葡聚糖凝胶从G-10到G-200有多种类型,G 后的数字由每克干胶充分溶胀后吸水的克数乘以十所得,同时也代表网孔大小,G后的数字越小,其溶胀后的网孔越小,一般G-10到G-50适用于蛋白质与小分子或无机盐的分离,G-75到G-200适用于分子量大于一万的蛋白质的分离。本实验用G-25使蛋白质与硫酸铵分离,当蛋白质的盐溶液进入葡聚糖凝胶时,小分子的

硫酸铵扩散进入G-25的网孔中,而大分子的蛋白质因颗粒直径大,不能进入网孔中,被排阻在凝胶颗粒(固定相)的外面,加入洗脱液(流动相)洗脱,因大分子蛋白质从凝胶颗粒的缝隙向下洗脱,阻滞力小,可首先被洗脱下来,故洗脱体积小。而小分子的硫酸铵因扩散进入凝胶颗粒的网孔中,阻滞力大,需要较大的洗脱体积才能从柱中洗出,这样可使蛋白质与硫酸铵很容易分离开。

(三)蛋白质的定量----考马斯亮蓝法(Bradford法)测定蛋白质含量考马斯亮蓝G-250是一种能使蛋白质染色的染料,在酸性溶液中,考马斯亮蓝本身呈红褐色,在465nm处有最大光吸收。加入蛋白质后,该染料能与蛋白质快速结合,生成染料-蛋白质复合物,该复合物的最大光吸收峰移向595nm处,消光系数更大。蛋白质浓度在一定范围内(1——1000ul/ml)与考马斯亮蓝反应的复合物在595nm处的吸光度与蛋白质的浓度呈直线关系,故可用于蛋白质的定量测定。

蛋白质与考马斯亮蓝G250的结合十分迅速,约2min即反应完全,其复合物在1h内保持稳定,

仪器、试剂

1.过硫酸铵

2.纳氏试剂:500ml

将HgI

11.5g溶于无离子水中,稀释至50ml,加入6mol/LnaOH 50ml,静止

2

后取清液储存于棕色瓶中。

3.无离子水(洗脱液)、

4.标准蛋白质溶液

5.考马斯亮蓝试剂称取考马斯亮蓝G-250100mg,加95%乙醇(AR)50ml,溶解后加入85%H3PO4(W/V)100ml,加水稀释至1000ml,保存于棕色瓶中。

6. SepHadexG-25

7.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8.离子层析柱、

9.、层析柱固定装置、10.抽滤系统及布氏漏斗

实验步骤

一.蛋白质的提取

取鸡蛋一只,取蛋清加无离子水至50ml,搅拌至成均匀的胶体溶液。用六层纱布过滤,取1—2ml蛋清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硫酸铵至饱和状态,2000r/min离心10min,去上清液,加入水至沉淀刚好溶解,测量体积。

二.蛋白质的脱盐——凝胶过滤

1.溶胀凝胶

用无离子水浸泡SepHadex G-25 24小时以上(中间换一次水)或用无离子水沸水溶胀2小时左右。

2.凝胶装柱

安装层析装置,将层析柱固定在铁架台上,两端分别连接乳胶管。上段与洗脱液连通,下端装一螺旋夹调控洗脱速度,先用少量洗脱液洗柱并排除乳胶管中的气泡,待柱中洗脱液维持1cm高度时,拧紧螺旋夹。

将溶胀好的G-25依次倒入层析柱中,使其自然沉降,沉降后凝胶柱的高度为层析柱的3/4~4/5且柱床面平整比较理想。拧松螺旋夹排除多余的洗脱液,床面上维持1cm高的洗脱液,拧紧螺旋夹。

3.加样洗脱

用刻度吸管吸取1ml样品(蛋白质-硫酸铵溶液),其尖头小心沿层析柱内壁伸到床面之上,慢慢将样品加到凝胶床面上(不可搅动床面),此时能看到床面上样品与洗脱液之间有一清晰界面。拧松螺旋夹,使样品全部进入凝胶柱中,

接通洗脱液,开始洗脱并收集洗脱液。

4.收集检查

用刻度离心管收集洗脱液,每管收集1ml。

三.蛋白质的定量----考马斯亮蓝法测蛋白质含量

⑴绘标准曲线的制作

取6只干净试管,按下表分别向每支试管内加入各种试剂1ml,加入3ml考马斯

待测溶液蛋白质浓度(ug/ml)=(OD u/OD s)×40

注意事项

1.装柱时,凝胶中的水不宜过多,用玻棒搅动小烧杯中的凝胶,一次将柱加满,凝胶自然下沉后,凝胶的高度应为层析柱的3/4~4/5为宜。如果层析柱中凝胶高度不够应在凝胶床面未形成之前再加入葡聚糖凝胶,要尽量防止由于加胶次数较多,胶中出现节痕。

2.加入样品时应十分注意不要搅动床面,不要使样品与床面上的洗脱液混合,否则影响分离效果。

3.待测液中蛋白质浓度不可太高,应控制在100~800ug/ml为宜。否则,应用生理盐水稀释。

思考题

1.蛋白质溶液中的盐分为何能通过凝胶过滤法脱去?

2.凝胶过滤法在蛋白质分析中还有何应用?

3.与其它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比较,此法有什么优缺点?

4.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时,波长由280调到260时,是否需要校正仪器的“零点”

蛋白质分离纯化的步骤

蛋白质分离纯化的一般程序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材料的预处理及细胞破碎 分离提纯某一种蛋白质时,首先要把蛋白质从组织或细胞中释放出来并保持原来的天然状态,不丧失活性。所以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将组织和细胞破碎。常用的破碎组织细胞的方法有: 1. 机械破碎法 这种方法是利用机械力的剪切作用,使细胞破碎。常用设备有,高速组织捣碎机、匀浆器、研钵等。 2. 渗透破碎法 这种方法是在低渗条件使细胞溶胀而破碎。 3. 反复冻融法 生物组织经冻结后,细胞内液结冰膨胀而使细胞胀破。这种方法简单方便,但要注意那些对温度变化敏感的蛋白质不宜采用此法。 4. 超声波法 使用超声波震荡器使细胞膜上所受张力不均而使细胞破碎。 5. 酶法 如用溶菌酶破坏微生物细胞等。 (二)蛋白质的抽提 通常选择适当的缓冲液溶剂把蛋白质提取出来。抽提所用缓冲液的pH、离子强度、组成成分等条件的选择应根据欲制备的蛋白质的性质而定。如膜蛋白的抽提,抽提缓冲液中一般要加入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tritonX-100 等),使膜结构破坏,利于蛋白质与膜分离。在抽提过程中,应注意温度,避免剧烈搅拌等,以防止蛋白质的变性。(三)蛋白质粗制品的获得选用适当的方法将所要的蛋白质与其它杂蛋白分离开来。比较方便的有效方法是根据蛋白质溶解度的差异进行的分离。常用的有下列几种方法: 1.等电点沉淀法不同蛋白质的等电点不同,可用等电点沉淀法使它们相互分离。 2.盐析法 不同蛋白质盐析所需要的盐饱和度不同,所以可通过调节盐浓度将目的蛋白沉淀析出。被盐析沉淀下来的蛋白质仍保持其天然性质,并能再度溶解而不变性。 3.有机溶剂沉淀法 中性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它们的介电常数比水低。能使大多数球状蛋白质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降低,进而从溶液中沉淀出来,因此可用来沉淀蛋白质。此外,有机溶剂会破坏蛋白质表面的水化层,促使蛋白质分子变得不稳定而析出。由于有机溶剂会使蛋白质变性,使用该法时,要注意在低温下操作,选择合适的有机溶剂浓度。 (四)样品的进一步分离纯化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和表征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和表征 第一节蛋白质的酸碱性质 各个解离基团的pK 值与游离氨基酸的不完全相同。等电点要用等电聚焦等方法测定。 第二节蛋白质分子的大小与形状

一、根据化学组成测定最低相对分子质量 假定某种微量成分只有一个,测出其百分含量后,可用比例式算出最低相对分子质量。 若测出两种微量成分的百分含量,分别用比例式算出的最低相对分子质量不相同时,可计算两个最低相对分子质量近似的最小公倍数。 例题:一种纯酶含亮氨酸(Mr 131)1.65%,含异亮氨酸(Mr131)2.48%,求最低相对分子质量。 解:按照Leu 的百分含量计算,最低Mr X1: X1=(100′ 131)/1.65=7939.4。 按照Ile 的百分含量计算最低Mr X2: X2=(100′ 131)/2.48=5282.3。 由于X1 和X2 数字差异较大,提示这种酶含Leu 和Ile 不止1 个,为了估算Leu 和Ile 的个数,首先计算: X1/X2=7939.4/5282.3≈1.5。 这种酶含任何氨基酸的个数均应是整数,说明该酶至少含有2 个Leu,3 个Ile,其最低相对分子质量为: 7939.4 ′2 =15878.8或5282.3×3=15846.9。 二、渗透压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 三、沉降分析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

基本原理: (一)离心力(centrifugal force,Fc) 当一个粒子(生物大分子或细胞器)在高速旋转下受到离心力作用时,此离心力“Fc”由下式定义: F=m·a=m·ω2 r a—粒子旋转的加速度,m—沉降粒子的有效质量,ω—粒子旋转的角速度,r—粒子的旋转半径(cm)。 (二)相对离心力(relative centrifugal force,RCF) 由于各种离心机转子的半径或者离心管至旋转轴中心的距离不同,离心力而受变化,因此在文献中常用“相对离心力”或“数字×g”表示离心力,只要RCF 值不变,一个样品可以在不同的离心机上获得相同的结果。 RCF 就是实际离心场转化为重力加速度的倍数。

蛋白质纯化的方法选择

蛋白质纯化的方法选择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熟练掌握了分子生物学的各种试验技术,并研制成套试剂盒,使基因克隆表达变得越来越容易。但分子生物学的上游工作往往并非是最终目的,分子克隆与表达的关键是要拿到纯的表达产物,以研究其生物学作用,或者大量生产出可用于疾病治疗的生物制品。相对与上游工作来说,分子克隆的下游工作显得更难,蛋白纯化工作非常复杂,除了要保证纯度外,蛋白产品还必须保持其生物学活性。纯化工艺必须能够每次都能产生相同数量和质量的蛋白,重复性良好。这就要求应用适应性非常强的方法而不是用能得到纯蛋白的最好方法去纯化蛋白。在实验室条件下的好方法却可能在大规模生产应用中失败,因为后者要求规模化,且在每日的应用中要有很好的重复性。本文综述了蛋白质纯化的基本原则和各种蛋白纯化技术的原理、优点及局限性,以期对蛋白纯化的方法选择及整体方案的制定提供一定的指导。 1、蛋白纯化的一般原则 蛋白纯化要利用不同蛋白间内在的相似性与差异,利用各种蛋白间的相似性来除去非蛋白物质的污染,而利用各蛋白质的差异将目的蛋白从其他蛋白中纯化出来。每种蛋白间的大小、形状、电荷、疏水性、溶解度和生物学活性都会有差异,利用这些差异可将蛋白从混合物如大肠杆菌裂解物中提取出来得到重组蛋白。蛋白的纯化大致分为粗分离阶段和精细纯化阶段二个阶段。粗分离阶段主要将目的蛋白和其他细胞成分如DNA、RNA等分开,由于此时样本体积大、成分杂,要求所用的树脂高容量、高流速,颗粒大、粒径分布宽.并可以迅速将蛋白与污染物分开,防止目的蛋白被降解。精细纯化阶段则需要更高的分辨率,此阶段是要把目的蛋白与那些大小及理化性质接近的蛋白区分开来,要用更小的树脂颗粒以提高分辨率,常用离子交换柱和疏水柱,应用时要综合考虑树脂的选择性和柱效两个因素。选择性树脂与目的蛋白结合的特异性,柱效则是指各蛋白成分逐个从树脂上集中洗脱的能力,洗脱峰越窄,柱效越好。仅有好的选择性,洗脱峰太宽,蛋白照样不能有效分离。 2、各种蛋白纯化方法及其优、缺点 2.1 蛋白沉淀蛋白能溶于水是因为其表面有亲水性氨基酸,在蛋白质的等电点处若溶液的离子强度特别高或者特别低,蛋白则倾向于从溶液中析出。硫酸铵是沉淀蛋白最常用的盐,因为它在冷的缓冲液中溶解性好,冷的缓冲液有利于保持目的蛋白的活性。硫酸铵分馏常用作试验室蛋白纯化的第一步,它可以初步粗提蛋白质,去除非蛋白成分。蛋白质在硫酸铵沉淀中较稳定,可以短期在这种状态下保存中间产物,当前蛋白质纯化多采用这种办法进行粗分离翻。在规模化生产上硫酸铵沉淀方法仍存在一些问题,硫酸铵对不锈钢器具的腐蚀性很强。其他的盐如硫酸钠不存在这种问题,但其纯化效果不如硫酸铵。除了盐析外蛋白还可以用多聚物如PEG和防冻剂沉淀出来,PEG是一种惰性物质,同硫酸铵一样对蛋白有稳定效果,在缓慢搅拌下逐渐提高冷的蛋白溶液中的PEG浓度,蛋白沉淀可通过离心或过滤获得,蛋白可在这种状态下长期保存而不损坏。蛋白沉淀对蛋白纯化来说并不是多么好的方法,因为它只能达到几倍的纯化效果,而我们在达到目的前需要上千倍的纯化。其好处是可以把蛋白从混杂有蛋白酶和其他有害杂质的培养基及细胞裂解物中解脱出来。 2.2 缓冲液的更换虽然更换缓冲液不能提高蛋白纯度,但它却在蛋白纯化方案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蛋白纯化方法需要不同pH及不同离子强度的缓冲液。假如你用硫酸铵将蛋白沉淀出来,毫无疑问蛋白是处在高盐环境中,需要想办法脱盐,可用的方法有利用半透膜透析,通过勤换透析液体去除盐分,此法尚可,但需几个小时,通常要过夜,也难以用于大规模纯化中。新型的设备将透析膜夹在两个板中间,板的一侧加缓冲液,另一侧加需脱盐的蛋白溶液,并在蛋白溶液一侧通过泵加压,可以使两侧溶液在数小时内达到平衡,若增加对蛋白溶液的压力,还可迫使水分和盐更多通过透析膜进入透析液达到对蛋白浓缩的目的。也有出售的脱盐柱,柱内的填料是小孔径的颗粒,蛋白分子不能进入孔内,先于高浓度盐离子从柱中流出,从而使二者分离。蛋白纯化的每一步都会造成目的蛋白的丢失,缓冲液平衡的步骤尤甚。蛋白会结合在任何它能接触的表面上,剪切力、起泡沫和离子强度的快速变化很容易让蛋白失活。 2.3 离子交换色谱这是在所有的蛋白纯化与浓缩方法中最有效方法。基于蛋白与离子交换树脂间的相互电荷作用,通过选择不同的缓冲液,同一种蛋白既可以和阴离子交换树脂(能结合带负电荷的分子)结合,也可以和阳离子交换树脂结合。树脂所用的带电基团有四种:二乙基氨基乙基用于弱的阴离子交换树脂;羧甲基用于弱的阳离子交换树脂;季铵用于强阴离子交换树脂;甲基磺酸酯用于强阳离子交换树脂。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氨基酸在不同的pH环境中所带总电荷不同。大多数蛋白在生理pH(pH6~8)下带负电荷,需用阴离子交换柱纯化,极端的pH下蛋白会变性失活.应尽量避免。由于在某个特定的pH下不同的蛋白所带电荷数不同,与树脂的结合力也不同,随着缓冲液中盐浓度的增加或pH的变化,蛋白按结合力的强弱被依次洗脱。在工业化生产中更多地是改变盐浓度而不是去改变pH值,因为前者更容易控制。在实验室中几乎总是用盐浓度梯度去洗脱离子交换柱,利用泵的辅助可以使流入柱的缓冲液中盐浓度平稳地上升,当离子强度能够中和蛋白的电荷时,蛋白就被从柱上洗脱下来。但在工业生产中盐浓度很难精确控制,所以常用分步洗脱而不足连续升高的盐梯度。与排阻层析相比,离子交换特异性更好,有更多的参数可以调整以获得最优的纯化效果,树脂也比较便宜。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用最精确控制的条件,仅用离子交换单一的方法也得不到纯的蛋白,还需要其他的纯化步骤。

蛋白质分离与纯化教学设计课题

蛋白质分离与纯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蛋白质的分离与纯化”实验是《高中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5.3血红蛋白的提取与分离中的容。本节课的主要容包括蛋白质的提取、分离纯化等基本知识,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凝胶电泳的实验原理以及操作方法。“血红蛋白分离与纯化”实验不仅是学习血红蛋白的提取、分离纯化方法,而且也是进一步掌握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基础。 【学情分析】 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蛋白质的相关知识,对蛋白质有了一定的了解,“蛋白质的分离与纯化”实验目的是使学生体验从复杂细胞混合物体系中提取和纯化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原理、过程和方法,虽然操作难度较大,但原理清晰,动手机会较多,学习兴趣很高。学生有必修“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等基础知识,学生在进行实验前还是能大概了解影响蛋白质分离纯化的因素的,再者经过老师的指导,实验能取得良好的结果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从血液中提取蛋白质的原理与方法。 2.说出凝胶电泳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能力目标】 运用凝胶电泳对蛋白质进行分离纯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观点。 2.初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发展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从血液中提取蛋白质;凝胶电泳分离纯化蛋白质。 【教学难点】 样品预处理,色谱柱的装柱,纯化分离操作。 四、实验实施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学生按学科能力的强中弱平均分组,各组尽量平衡,各组自行分工,并由实验员统一安排实验过程。 2.实验材料:血液 仪器:试管、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离心机、研磨器、透析袋、电泳仪等。 试剂:20mmol/L磷酸缓冲液(pH为8.6)、蒸馏水、聚丙烯酸铵、生理盐水、5%醋酸水溶液等。 【学生准备】 1.预习实验“蛋白质分离纯化”,了解蛋白质的相关信息。 2.进行分组。 五、教学方法 【教法】分析评价法、任务驱动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学媒体 黑板、多媒体 七、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80min) 一个课时用来讲述理论部分知识:样品处理与色谱柱分离纯化蛋白质的原理与方法; 另一课时用来进行实验。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方法(参考资料)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方法 2.1根据分子大小不同进行分离纯化 蛋白质是一种大分子物质,并且不同蛋白质的分子大小不同,因此可以利用一些较简单的方法使蛋白 质和小分子物质分开,并使蛋白质混合物也得到分离。根据蛋白质分子大小不同进行分离的方法主要有透析、超滤、离心和凝胶过滤等。透析和超滤是分离蛋白质时常用的方法。透析是将待分离的混合物放入半透膜制成的透析袋中,再浸入透析液进行分离。超滤是利用离心力或压力强行使水和其它小分子通过半透膜,而蛋白质被截留在半透膜上的过程。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将蛋白质大分子与以无机盐为主的小分子分开。它们经常和盐析、盐溶方法联合使用,在进行盐析或盐溶后可以利用这两种方法除去引入的无机盐。由于超滤过程中,滤膜表面容易被吸附的蛋白质堵塞,以致超滤速度减慢,截流物质的分子量也越来越小。所以在使用超滤方法时要选择合适的滤膜,也可以选择切向流过滤得到更理想的效果离心也是经常和其它方法联合使用的一种分离蛋白质的方法。当蛋白质和杂质的溶解度不同时可以利用离心的方法将它们分开。例如,在从大米渣中提取蛋白质的实验中,加入纤维素酶和α-淀粉酶进行预处理后,再用离心的方法将有用物质与分解掉的杂质进行初步分离[3]。使蛋白质在具有密度梯度的介质中离心的方法称为密度梯度(区带)离心。常用的密度梯度有蔗糖梯度、聚蔗糖梯度和其它合成材料的密度梯度。可以根据所需密度和渗透压的范围选择合适的密度梯度。密度梯度离心曾用于纯化苏云金芽孢杆菌伴孢晶体蛋白,得到的产品纯度高但产量偏低。蒋辰等[6]通过比较不同密度梯度介质的分离效果,利用溴化钠密度梯度得到了高纯度的苏云金芽孢杆菌伴孢晶体蛋白。凝胶过滤也称凝胶渗透层析,是根据蛋白质分子大小不同分离蛋白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凝胶过滤的原理是当不同蛋白质流经凝胶层析柱时,比凝胶珠孔径大的分子不能进入珠内网状结构,而被排阻在凝胶珠之外,随着溶剂在凝胶珠之间的空隙向下运动并最先流出柱外;反之,比凝胶珠孔径小的分子后流出柱外。目前常用的凝胶有交联葡聚糖凝胶、聚丙烯酰胺凝胶和琼脂糖凝胶等。在甘露糖蛋白提纯的过程中使用凝胶过滤方法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纯度鉴定证明产品为分子量约为32 kDa、成分是多糖∶蛋白质(88∶12)、多糖为甘露糖的单一均匀糖蛋白[1]。凝胶过滤在抗凝血蛋白的提取过程中也被用来除去大多数杂蛋白及小分子的杂质[7]。 2.2 根据溶解度不同进行分离纯化 影响蛋白质溶解度的外部条件有很多,比如溶液的pH值、离子强度、介电常数和温度等。但在同一条件下,不同的蛋白质因其分子结构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溶解度,根据蛋白质分子结构的特点,适当地改变外部条件,就可以选择性地控制蛋白质混合物中某一成分的溶解度,达到分离纯化蛋白质的目的。常用的方法有等电点沉淀和pH值调节、蛋白质的盐溶和盐析、有机溶剂法、双水相萃取法、反胶团萃取法等。 等电点沉淀和pH值调节是最常用的方法。每种蛋白质都有自己的等电点,而且在等电点时溶解度最

分离纯化蛋白质的方法及原理

(二)利用溶解度差别 影响蛋白质溶解度的外部因素有:1、溶液的pH;2、离子强度;3、介电常数;4、温度。但在同一的特定外部条件下,不同蛋白质具有不同的溶解度。 1、等电点沉淀:原理:蛋白质处于等电点时,其净电荷为零,由于相邻蛋白质分子之间没有静电斥力而趋于聚集沉淀。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他的溶解度达到最低点。在等电点之上或者之下时,蛋白质分子携带同种符号的净电荷而互相排斥,阻止了单个分子聚集成沉淀,因此溶解度较大。不同蛋白质具有不同的等电点,利用蛋白质在等电点时的溶解度最低的原理,可以把蛋白质混合物分开。当pH被调到蛋白质混合物中其中一种蛋白质的等电点时,这种蛋白质大部分和全部被沉淀下来,那些等电点高于或低于该pH的蛋白质则仍留在溶液中。这样沉淀出来的蛋白质保持着天然的构象,能重新溶解于适当的pH和一定浓度的盐溶液中。 5、盐析与盐溶:原理:低浓度时,中性盐可以增加蛋白质溶解度这种现象称为盐溶.盐溶作用主要是由于蛋白质分子吸附某种盐类离子后,带电层使蛋白质分子彼此排斥,而蛋白质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却加强,因而溶解度增高。球蛋白溶液在透析过程中往往沉淀析出,这就是因为透析除去了盐类离子,使蛋白质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增加,引起蛋白质分子的凝集并沉淀。当溶液的离子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蛋白质溶解程度开始下降。当离子强度增加到足够高时,例如饱和或半饱和程度,很多蛋白质可以从水中沉淀出来,这种现象称为盐析。盐析作用主要是由于大量中性盐的加入使水的活度降低,原来溶液中的大部分甚至全部的自由水转变为盐离子的水化水。此时那些被迫与蛋白质表面的疏水集团接触并掩盖他们的水分子成为下一步最自由的可利用的水分子,因此被移去以溶剂化盐离子,留下暴露出来的疏水基团。蛋白质疏水表面进一步暴露,由于疏水作用蛋白质聚集而沉淀。 盐析沉淀的蛋白质保持着他的天然构象,能再溶解。盐析的中性盐以硫酸铵为最佳,在水中的溶解度很高,而溶解度的温度系数较低。 3、有机溶剂分级分离法:与水互溶的有机溶剂(甲醇、乙醇和丙酮等)能使蛋白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显著降低。在室温下有机溶剂会引起蛋白质变性,如果预先将有机溶剂冷却到-40°C以下,然后在不断搅拌下逐滴加入有机溶剂,以防局部浓度过高,那么变性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缓解。蛋白质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也随温度、pH和离子强度而变化。在一定温度、pH和离子强度条件下,引起蛋白质沉淀的有机溶剂的浓度不同,因此控制有机溶剂浓度也可以分

分离纯化蛋白质的方法及原理

分离纯化蛋白质的方法及原理 (一)利用分子大小 1、透析:原理:利用蛋白质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的性质,使蛋白质和其他小分子物质如无机盐、单糖、水等分开。 方法:将待提纯蛋白质放在透析袋中放在蒸馏水中进行 涉及的问题: 如何加快透析过程 (1)加大浓度差,及时更换透析液 (2)利用磁力搅拌器 常用的半透膜:玻璃纸、火棉和其他材料合成 2、超过滤:原理:利用压力和离心力,强行使其他小分子和水通过半透膜,而蛋白质留在膜上 3、凝胶过滤层析:原理:当不同分子大小的蛋白质混合物流进凝胶层析柱时,比凝胶网孔大的分子不能进入珠内网状结构,排阻在凝胶珠以外,在凝胶珠缝隙间隙中向下移动。而比孔小的分子不同程度地进入凝胶珠内,这样由于不同大小分子所经历的路径不同而到分离。 结果:大分子先被洗脱下来,小分子后被洗脱下来 (二)利用溶解度差别 4、等电点沉淀:原理:不同蛋白质具有不同的等电点,当蛋白质混合物调到其中一种蛋白质的等电点时,这种蛋白质大部分和全部被沉淀下来.。 5、盐析与盐溶:原理:低浓度时,中性盐可以增加蛋白质溶解度这种现象称为盐溶.当离子强度增加,足够高时,例如饱和或半饱和程度,很多蛋白质可以从水中沉淀出来,这种现象称为盐析

(三)根据电荷不同 6、SDS-PAGE 全称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原理:通过加热和SDS可以使蛋白质变性,多亚基的蛋白质也解离为单亚基,处理后的样品中肽链是处于无二硫键连接的,分离的状态。电泳时SDS-蛋白质复合物在凝胶中的迁移率不再受蛋白质原有电荷和形状的影响,而主要取决于蛋白质分子量。所以SDS-PAGE常用来分析蛋白质的纯度和大致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 7、离子交换层析:原理:氨基酸分离常用阳离子交换树脂,树脂被处理成钠型,将混合氨基酸上柱,氨基酸主要以阳离子形式存在,在树脂上与钠离子发生交换,而被挂在树脂上。 氨基酸在树脂上结合的牢固程度取决于氨基酸与树脂之间的亲和力,决定亲和力的因素有:(1)主要是静电吸引力(2)氨基酸侧链同树脂之间的疏水作用氨基酸与阳离子交换树脂间的静电引力大小次序依次是: 碱性氨基酸R2+>中性氨基酸R+>酸性氨基酸R0。 因此洗脱顺序应该是: 酸性氨基酸中性氨基酸碱性氨基酸 为使氨基酸从树脂上洗脱下来采用逐步提高pH和盐浓度的方法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方法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方法 根据分子大小不同进行分离纯化 蛋白质是一种大分子物质,并且不同蛋白质的分子大小不同,因此可以利用一些较简单的方法使蛋白 质和小分子物质分开,并使蛋白质混合物也得到分离。根据蛋白质分子大小不同进行分离的方法主要有透析、超滤、离心和凝胶过滤等。透析和超滤是分离蛋白质时常用的方法。透析是将待分离的混合物放入半透膜制成的透析袋中,再浸入透析液进行分离。超滤是利用离心力或压力强行使水和其它小分子通过半透膜,而蛋白质被截留在半透膜上的过程。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将蛋白质大分子与以无机盐为主的小分子分开。它们经常和盐析、盐溶方法联合使用,在进行盐析或盐溶后可以利用这两种方法除去引入的无机盐。由于超滤过程中,滤膜表面容易被吸附的蛋白质堵塞,以致超滤速度减慢,截流物质的分子量也越来越小。所以在使用超滤方法时要选择合适的滤膜,也可以选择切向流过滤得到更理想的效果离心也是经常和其它方法联合使用的一种分离蛋白质的方法。当蛋白质和杂质的溶解度不同时可以利用离心的方法将它们分开。例如,在从大米渣中提取蛋白质的实验中,加入纤维素酶和α-淀粉酶进行预处理后,再用离心的方法将有 用物质与分解掉的杂质进行初步分离[3]。使蛋白质在具有密度梯度的介质中离心的方法称为密度梯度(区带)离心。常用的密度梯度有蔗糖梯度、聚蔗糖梯度和其它合成材料的密度梯度。可以根据所需密度和渗透压的范围选择合适的密度梯度。密度梯度离心曾用于纯化苏云金芽孢杆菌伴孢晶体蛋白,得到的产品纯度高但产量偏低。蒋辰等[6]通过比较不同密度梯度介质的分离效果,利用溴化钠密度梯度得到了高纯度的苏云金芽孢杆菌伴孢晶体蛋白。凝胶过滤也称凝胶渗透层析,是根据蛋白质分子大小不同分离蛋白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凝胶过滤的原理是当不同蛋白质流经凝胶层析柱时,比凝胶珠孔径大的分子不能进入珠内网状结构,而被排阻在凝胶珠之外,随着溶剂在凝胶珠之间的空隙向下运动并最先流出柱外;反之,比凝胶珠孔径小的分子后流出柱外。目前常用的凝胶有交联葡聚糖凝胶、聚丙烯酰胺凝胶和琼脂糖凝胶等。在甘露糖蛋白提纯的过程中使用凝胶过滤方法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纯度鉴定证明产品为分子量约为32 kDa、成分是多糖∶蛋白质(88∶12)、多糖为甘露糖的单一均匀糖蛋白[1]。凝胶过滤在抗凝血蛋白的提取过程中也被用来除去大多数杂蛋白及小分子的杂质[7]。 根据溶解度不同进行分离纯化 影响蛋白质溶解度的外部条件有很多,比如溶液的pH值、离子强度、介电常数和温度等。但在同一条件下,不同的蛋白质因其分子结构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溶解度,根据蛋白质分子结构的特点,适当地改变外部条件,就可以选择性地控制蛋白质混合物中某一成分的溶解度,达到分离纯化蛋白质的目的。常用的方法有等电点沉淀和pH值调节、蛋白质的盐溶和盐析、有机溶剂法、双水相萃取法、反胶团萃取法等。 等电点沉淀和pH值调节是最常用的方法。每种蛋白质都有自己的等电点,而且在等电点时溶解度最

分离纯化蛋白质的方法及原理

分离纯化蛋白质的方法及 原理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分离纯化蛋白质的方法及原理 (一)利用分子大小 1、透析:原理:利用蛋白质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的性质,使蛋白质和其他小分子物质如无机盐、单糖、水等分开。 方法:将待提纯蛋白质放在透析袋中放在蒸馏水中进行 涉及的问题: 如何加快透析过程 (1)加大浓度差,及时更换透析液 (2)利用磁力搅拌器 常用的半透膜:玻璃纸、火棉和其他材料合成 2、超过滤:原理:利用压力和离心力,强行使其他小分子和水通过半透膜,而蛋白质留在膜上 3、凝胶过滤层析:原理:当不同分子大小的蛋白质混合物流进凝胶层析柱时,比凝胶网孔大的分子不能进入珠内网状结构,排阻在凝胶珠以外,在凝胶珠缝隙间隙中向下移动。而比孔小的分子不同程度地进入凝胶珠内,这样由于不同大小分子所经历的路径不同而到分离。 结果:大分子先被洗脱下来,小分子后被洗脱下来 (二)利用溶解度差别 4、等电点沉淀:原理:不同蛋白质具有不同的等电点,当蛋白质混合物调到其中一种蛋白质的等电点时,这种蛋白质大部分和全部被沉淀下来.。 5、盐析与盐溶:原理:低浓度时,中性盐可以增加蛋白质溶解度这种现象称为盐溶.当离子强度增加,足够高时,例如饱和或半饱和程度,很多蛋白质可以从水中沉淀出来,这种现象称为盐析

(三)根据电荷不同 6、SDS-PAGE 全称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原理:通过加热和SDS可以使蛋白质变性,多亚基的蛋白质也解离为单亚基,处理后的样品中肽链是处于无二硫键连接的,分离的状态。电泳时SDS-蛋白质复合物在凝胶中的迁移率不再受蛋白质原有电荷和形状的影响,而主要取决于蛋白质分子量。所以SDS-PAGE常用来分析蛋白质的纯度和大致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 7、离子交换层析:原理:氨基酸分离常用阳离子交换树脂,树脂被处理成钠型,将混合氨基酸上柱,氨基酸主要以阳离子形式存在,在树脂上与钠离子发生交换,而被挂在树脂上。 氨基酸在树脂上结合的牢固程度取决于氨基酸与树脂之间的亲和力,决定亲和力的因素有:(1)主要是静电吸引力(2)氨基酸侧链同树脂之间的疏水作用氨基酸与阳离子交换树脂间的静电引力大小次序依次是: 碱性氨基酸R2+>中性氨基酸R+>酸性氨基酸R0。 因此洗脱顺序应该是: 酸性氨基酸中性氨基酸碱性氨基酸 为使氨基酸从树脂上洗脱下来采用逐步提高pH和盐浓度的方法

分离纯化蛋白质的方法及原 理

(2) 利用溶解度差别 影响蛋白质溶解度的外部因素有:1、溶液的pH;2、离子强度;3、介电常数;4、温度。但在同一的特定外部条件下,不同蛋白质具有不同的溶解度。 1、等电点沉淀:原理:蛋白质处于等电点时,其净电荷为零,由于相邻蛋白质分子之间没有静电斥力而趋于聚集沉淀。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他的溶解度达到最低点。在等电点之上或者之下时,蛋白质分子携带同种符号的净电荷而互相排斥,阻止了单个分子聚集成沉淀,因此溶解度较大。不同蛋白质具有不同的等电点,利用蛋白质在等电点时的溶解度最低的原理,可以把蛋白质混合物分开。当pH被调到蛋白质混合物中其中一种蛋白质的等电点时,这种蛋白质大部分和全部被沉淀下来,那些等电点高于或低于该pH的蛋白质则仍留在溶液中。这样沉淀出来的蛋白质保持着天然的构象,能重新溶解于适当的pH和一定浓度的盐溶液中。 5、盐析与盐溶 :原理:低浓度时,中性盐可以增加蛋白质溶解度这种现象称为盐溶.盐溶作用主要是由于蛋白质分子吸附某种盐类离子后,带电层使蛋白质分子彼此排斥,而蛋白质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却加强,因而溶解度增高。球蛋白溶液在透析过程中往往沉淀析出,这就是因为透析除去了盐类离子,使蛋白质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增加,引起蛋白质分子的凝集并沉淀。当溶液的离子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蛋白质溶解程度开始下降。当离子强度增加到足够高时,例如饱和或半饱和程度,很多蛋白质可以从水中沉淀出来,这种现象称为盐析。盐析作用主要是由于大量中性盐的加入使水的活度降低,原来溶液中的大部分甚至全部的自由水转变为盐离子的水化水。此时那些被迫与蛋白质表面的疏水集团接触并掩盖他们的水分子成为下一步最自由的可利用的水分子,因此被移去以溶剂化盐离子,留下暴露出来的疏水基团。蛋白质疏水表面进一步暴露,由于疏水作用蛋白质聚集而沉淀。 盐析沉淀的蛋白质保持着他的天然构象,能再溶解。盐析的中性盐以硫酸铵为最佳,在水中的溶解度很高,而溶解度的温度系数较低。 3、 有机溶剂分级分离法:与水互溶的有机溶剂(甲醇、乙醇和丙酮等)能使蛋白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显著降低。在室温下有机溶剂会引起蛋白质变性,如果预先将有机溶剂冷却到-40°C以下,然后在不断搅拌下逐滴加入有机溶剂,以防局部浓度过高,那么变性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缓解。蛋白质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也随温度、pH和离子强度而变化。在一定温度、pH和离子强度条件下,引起蛋白质沉淀的有机溶剂的浓度不同,因此控制有机溶剂浓度也可以分离纯化蛋白质。 有机溶剂引起蛋白质沉淀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改变了介质的介电常数。有

蛋白质纯化原理

蛋白质的纯化原理 一)根据蛋白质溶解度不同的分离方法 1、蛋白质的盐析 中性盐对蛋白质的溶解度有显著影响,一般在低盐浓度下随着盐浓度升高,蛋白质的溶解度增加,此称盐溶;当盐浓度继续升高时,蛋白质的溶解度不同程度下降并先后析出,这种现象称盐析,将大量盐加到蛋白质溶液中,高浓度的盐离子(如硫酸铵的SO4和NH4)有很强的水化力,可夺取蛋白质分子的水化层,使之“失水”,于是蛋白质胶粒凝结并沉淀析出。盐析时若溶液pH在蛋白质等电点则效果更好。由于各种蛋白质分子颗粒大小、亲水程度不同,故盐析所需的盐浓度也不一样,因此调节混合蛋白质溶液中的中性盐浓度可使各种蛋白质分段沉淀。 影响盐析的因素有:(1)温度:除对温度敏感的蛋白质在低温(4度)操作外,一般可在室温中进行。一般温度低蛋白质溶介度降低。但有的蛋白质(如血红蛋白、肌红蛋白、清蛋白)在较高的温度(25度)比0度时溶解度低,更容易盐析。(2)pH值:大多数蛋白质在等电点时在浓盐溶液中的溶介度最低。(3)蛋白质浓度:蛋白质浓度高时,欲分离的蛋白质常常夹杂着其他蛋白质地一起沉淀出来(共沉现象)。因此在盐析前血清要加等量生理盐水稀释,使蛋白质含量在2.5-3.0%。 蛋白质盐析常用的中性盐,主要有硫酸铵、硫酸镁、硫酸钠、氯化钠、磷酸钠等。其中应用最多的硫酸铵,它的优点是温度系数小而溶解度大(25度时饱和溶液为4.1M,即767克/升;0度时饱和溶解度为3.9M,即676克/升),在这一溶解度范围内,许多蛋白质和酶都可以盐析出来;另外硫酸铵分段盐析效果也比其他盐好,不易引起蛋白质变性。硫酸铵溶液的pH常在4.5-5.5之间,当用其他pH值进行盐析时,需用硫酸或氨水调节。 蛋白质在用盐析沉淀分离后,需要将蛋白质中的盐除去,常用的办法是透析,即把蛋白质溶液装入秀析袋内(常用的是玻璃纸),用缓冲液进行透析,并不断的更换缓冲液,因透析所需时间较长,所以最好在低温中进行。此外也可用葡萄糖凝胶G-25或G-50过柱的办法除盐,所用的时间就比较短。 2、等电点沉淀法 蛋白质在静电状态时颗粒之间的静电斥力最小,因而溶解度也最小,各种蛋白质的等电点有差别,可利用调节溶液的pH达到某一蛋白质的等电点使之沉淀,但此法很少单独使用,可与盐析法结合用。 3、低温有机溶剂沉淀法 用与水可混溶的有机溶剂,甲醇,乙醇或丙酮,可使多数蛋白质溶解度降低并析出,此法分辨力比盐析高,但蛋白质较易变性,应在低温下进行。 (二)根据蛋白质分子大小的差别的分离方法 1、透析与超滤 透析法是利用半透膜将分子大小不同的蛋白质分开。 超滤法是利用高压力或离心力,强使水和其他小的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而蛋白质留在膜上,可选择不同孔径的泸膜截留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 2、凝胶过滤法 也称分子排阻层析或分子筛层析,这是根据分子大小分离蛋白质混合物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柱中最常用的填充材料是葡萄糖凝胶(Sephadex ged)和琼脂糖凝胶(agarose gel)。 (三)根据蛋白质带电性质进行分离 蛋白质在不同pH环境中带电性质和电荷数量不同,可将其分开。 1、电泳法 各种蛋白质在同一pH条件下,因分子量和电荷数量不同而在电场中的迁移率不同而得以分开。值得重视的是等电聚焦电泳,这是利用一种两性电解质作为载体,电泳时两性电解质形成一个由正极到负极逐渐增加的pH梯度,当带一定电荷的蛋白质在其中泳动时,到达各自等电点的pH位置就停止,此法可用于分析和制备各种蛋白质。

蛋白质分离纯化步骤学习资料

一、蛋白质分离纯化的一般原则 大多数蛋白质在组织细胞中都是和核酸等生物分子结合在一起,而且每种类型的细胞都含有成千上万种不同的蛋白质。许多蛋白质在结构、性质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蛋白质的分离提纯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现成的方法能把任何一种蛋白质从复杂的混合物中提取出来。但是对于任何一种蛋白质都有可能选择一种较合适的分离纯化程序以获得高纯度的制品。且分离的关键步骤、基本手段还是共同的。 蛋白质提纯的目的是增加产品的纯度和产量,同时又要保持和提高产品的生物活性。因此,要分离纯化某一种蛋白质,首先应选择一种含目的蛋白质较丰富的材料。其次,应设法避免蛋白质变性,以制备有活性的蛋白质。对于大多数蛋白质来说,纯化操作都是在0~4℃的低温下进行的。同时也应避免过酸、过碱的条件以及剧烈的搅拌和振荡。另外,还要设法除去变性的蛋白质和其它杂蛋白,从而达到增加纯度和提高产量的目的。 二、分离纯化蛋白质的一般程序 分离纯化蛋白质的一般程序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材料的预处理及细胞破碎 分离提纯某一种蛋白质时,首先要把蛋白质从组织或细胞中释放出来并保持原来的天然状态,不丧失活性。所以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将组织和细胞破碎。常用的破碎组织细胞的方法有: 1. 机械破碎法 这种方法是利用机械力的剪切作用,使细胞破碎。常用设备有,高速组织捣碎机、匀浆器、研钵等。 2. 渗透破碎法 这种方法是在低渗条件使细胞溶胀而破碎。 3. 反复冻融法 生物组织经冻结后,细胞内液结冰膨胀而使细胞胀破。这种方法简单方便,但要注意那些对温度变化敏感的蛋白质不宜采用此法。 4. 超声波法 使用超声波震荡器使细胞膜上所受张力不均而使细胞破碎。 5. 酶法 如用溶菌酶破坏微生物细胞等。 (二) 蛋白质的抽提

分离纯化蛋白质的方法及原理-推荐下载

(2)利用溶解度差别 影响蛋白质溶解度的外部因素有:1、溶液的pH;2、离子强度;3、介电常数;4、温度。但在同一的特定外部条件下,不同蛋白质具有不同的溶解度。 1、等电点沉淀:原理:蛋白质处于等电点时,其净电荷为零,由于相邻蛋白质分子之间没有静电斥力而趋于聚集 沉淀。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他的溶解度达到最低点。在等电点之上或者之下时,蛋白质分子携带同种符号的净 电荷而互相排斥,阻止了单个分子聚集成沉淀,因此溶解度较大。不同蛋白质具有不同的等电点,利用蛋白质在等 电点时的溶解度最低的原理,可以把蛋白质混合物分开。当pH被调到蛋白质混合物中其中一种蛋白质的等电点时,这种蛋白质大部分和全部被沉淀下来,那些等电点高于或低于该pH的蛋白质则仍留在溶液中。这样沉淀出来的蛋 白质保持着天然的构象,能重新溶解于适当的pH和一定浓度的盐溶液中。 5、盐析与盐溶:原理:低浓度时,中性盐可以增加蛋白质溶解度这种现象称为盐溶.盐溶作用主要是由于蛋白质分子吸附某种盐类离子后,带电层使蛋白质分子彼此排斥,而蛋白质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却加强,因而溶解度 增高。球蛋白溶液在透析过程中往往沉淀析出,这就是因为透析除去了盐类离子,使蛋白质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增加,引起蛋白质分子的凝集并沉淀。当溶液的离子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蛋白质溶解程度开始下降。当离子强度 增加到足够高时,例如饱和或半饱和程度,很多蛋白质可以从水中沉淀出来,这种现象称为盐析。盐析作用主要是 由于大量中性盐的加入使水的活度降低,原来溶液中的大部分甚至全部的自由水转变为盐离子的水化水。此时那些 被迫与蛋白质表面的疏水集团接触并掩盖他们的水分子成为下一步最自由的可利用的水分子,因此被移去以溶剂化 盐离子,留下暴露出来的疏水基团。蛋白质疏水表面进一步暴露,由于疏水作用蛋白质聚集而沉淀。 盐析沉淀的蛋白质保持着他的天然构象,能再溶解。盐析的中性盐以硫酸铵为最佳,在水中的溶解度很高,而溶 解度的温度系数较低。 3、有机溶剂分级分离法:与水互溶的有机溶剂(甲醇、乙醇和丙酮等)能使蛋白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显著降低。在 室温下有机溶剂会引起蛋白质变性,如果预先将有机溶剂冷却到-40°C以下,然后在不断搅拌下逐滴加入有机溶剂,以防局部浓度过高,那么变性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缓解。蛋白质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也随温度、pH和离子强度而变化。在一定温度、pH和离子强度条件下,引起蛋白质沉淀的有机溶剂的浓度不同,因此控制有机溶剂浓度也可以分离纯化蛋白质。 有机溶剂引起蛋白质沉淀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改变了介质的介电常数。有机溶剂的加入使水溶液的介电常数降低。介 电常数的降低将增加两个相反电荷之间的吸引力。蛋白质分子表面可解离基团的离子化程度减弱,水化程度降低, 因此促进了蛋白质分子的聚集和沉淀。 水溶性非离子聚合物如聚乙二醇与蛋白质亲水集团发生相互作用并在空间上阻碍了蛋白质与水相接近。蛋白质在聚 乙二醇中的溶解度明显的依赖于聚乙二醇的分子量。 4、温度对蛋白质溶解度的影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约0~40℃之间,大部分球状蛋白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在40~50℃以上,大部分蛋白质变得不稳定并开始变性,一般在中性pH介质中即失去溶解力。大多数蛋白质在低温下比较稳定,因此蛋白质的分级分离操作一般都在0℃或更低的温度下进行。 (三)根据电荷不同 根据蛋白质的电荷不同即酸碱性质不同分离蛋白质混合物的方法有电泳和离子交换层析两类。 1、电泳: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带点颗粒将向着与其电性相反的电极移动,这种现象称为电泳。电泳技术可用于氨 基酸、肽、蛋白质和核苷酸等生物分子的分析分离和制备。 区带电泳是由于在支持物上电泳蛋白质混合物被分离为若干区带。 电泳前用缓冲液浸润薄膜或滤纸等支持物或用缓冲液直接配置成凝胶,将待分离的蛋白质样品加在它的一端或中央,支持物的两端与电极连接,通电电泳。电泳完毕,各个组分分布在不同的区域,用显色剂(蛋白质可用考马斯亮蓝 或氨基黑等染色)显色后可以显示出各个组分。 氨基酸混合物特别是寡聚核苷酸混合物一次电泳往往不能完全分开。这种情况可以将第一次电泳分开的斑点通过支 持介质间的接触印迹转移到第二个支持介质上,旋转90°,进行第二次电泳。这种方法称为双向电泳。 2、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以聚丙烯酰胺凝胶为支持物,一般制成凝胶柱或凝胶板,凝胶是由相连的两部分组成 (小的部分是浓缩胶,大的部分为分离胶),这两部分凝胶的浓度、缓冲液组分和离子强度、pH以及电场强度都是 不同的,即不连续性。电泳时样品首先在不连续的两相间积聚浓缩而成很薄的起始区带,然后再进行电泳分离。 电泳有三种物理效应:1、样品的浓度效应;2、凝胶对被分离分子的筛选效应;3、一般电泳分离的电荷效应。

蛋白质分离纯化的一般程序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 蛋白质分离纯化的一般程序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材料的预处理及细胞破碎 分离提纯某一种蛋白质时,首先要把蛋白质从组织或细胞中释放出来并保持原来的天然状态,不丧失活性。所以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将组织和细胞破碎。常用的破碎组织细胞的方法有:1. 机械破碎法 这种方法是利用机械力的剪切作用,使细胞破碎。常用设备有,高速组织捣碎机、匀浆器、研钵等。 2. 渗透破碎法 这种方法是在低渗条件使细胞溶胀而破碎。 3. 反复冻融法 > 生物组织经冻结后,细胞内液结冰膨胀而使细胞胀破。这种方法简单方便,但要注意那些对温度变化敏感的蛋白质不宜采用此法。 4. 超声波法 使用超声波震荡器使细胞膜上所受张力不均而使细胞破碎。 5. 酶法 如用溶菌酶破坏微生物细胞等。 (二) 蛋白质的抽提 通常选择适当的缓冲液溶剂把蛋白质提取出来。抽提所用缓冲液的pH、离子强度、组成成分等条件的选择应根据欲制备的蛋白质的性质而定。如膜蛋白的抽提,抽提缓冲液中一般要加入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tritonX-100等),使膜结构破坏,利于蛋白质与膜分离。在抽提过程中,应注意温度,避免剧烈搅拌等,以防止蛋白质的变性。 (三)蛋白质粗制品的获得 # 选用适当的方法将所要的蛋白质与其它杂蛋白分离开来。比较方便的有效方法是根据蛋白质溶解度的差异进行的分离。常用的有下列几种方法: 1. 等电点沉淀法 不同蛋白质的等电点不同,可用等电点沉淀法使它们相互分离。 2. 盐析法 不同蛋白质盐析所需要的盐饱和度不同,所以可通过调节盐浓度将目的蛋白沉淀析出。被盐析沉淀下来的蛋白质仍保持其天然性质,并能再度溶解而不变性。 3. 有机溶剂沉淀法 中性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它们的介电常数比水低。能使大多数球状蛋白质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降低,进而从溶液中沉淀出来,因此可用来沉淀蛋白质。此外,有机溶剂会破坏蛋白质表面的水化层,促使蛋白质分子变得不稳定而析出。由于有机溶剂会使蛋白质变性,使用该法时,要注意在低温下操作,选择合适的有机溶剂浓度。 (四)样品的进一步分离纯化 - 用等电点沉淀法、盐析法所得到的蛋白质一般含有其他蛋白质杂质,须进一步分离提纯才能得到有一定纯度的样品。常用的纯化方法有:凝胶过滤层析、离子交换纤维素层析、亲和层析等等。有时还需要这几种方法联合使用才能得到较高纯度的蛋白质样品。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方法

根据分子大小不同进行分离纯化 蛋白质是一种大分子物质,并且不同蛋白质的分子大小不同,因此可以利用一些较简单的方法使蛋白 质和小分子物质分开,并使蛋白质混合物也得到分离。根据蛋白质分子大小不同进行分离的方法主要有透析、超滤、离心和凝胶过滤等。透析和超滤是分离蛋白质时常用的方法。透析是将待分离的混合物放入半透膜制成的透析袋中,再浸入透析液进行分离。超滤是利用离心力或压力强行使水和其它小分子通过半透膜,而蛋白质被截留在半透膜上的过程。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将蛋白质大分子与以无机盐为主的小分子分开。它们经常和盐析、盐溶方法联合使用,在进行盐析或盐溶后可以利用这两种方法除去引入的无机盐。由于超滤过程中,滤膜表面容易被吸附的蛋白质堵塞,以致超滤速度减慢,截流物质的分子量也越来越小。所以在使用超滤方法时要选择合适的滤膜,也可以选择切向流过滤得到更理想的效果离心也是经常和其它方法联合使用的一种分离蛋白质的方法。当蛋白质和杂质的溶解度不同时可以利用离心的方法将它们分开。例如,在从大米渣中提取蛋白质的实验中,加入纤维素酶和α-淀粉酶进行预处理后,再用离心的方法将有 用物质与分解掉的杂质进行初步分离[3]。使蛋白质在具有密度梯度的介质中离心的方法称为密度梯度(区带)离心。常用的密度梯度有蔗糖梯度、聚蔗糖梯度和其它合成材料的密度梯度。可以根据所需密度和渗透压的范围选择合适的密度梯度。密度梯度离心曾用于纯化苏云金芽孢杆菌伴孢晶体蛋白,得到的产品纯度高但产量偏低。蒋辰等[6]通过比较不同密度梯度介质的分离效果,利用溴化钠密度梯度得到了高纯度的苏云金芽孢杆菌伴孢晶体蛋白。凝胶过滤也称凝胶渗透层析,是根据蛋白质分子大小不同分离蛋白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凝胶过滤的原理是当不同蛋白质流经凝胶层析柱时,比凝胶珠孔径大的分子不能进入珠内网状结构,而被排阻在凝胶珠之外,随着溶剂在凝胶珠之间的空隙向下运动并最先流出柱外;反之,比凝胶珠孔径小的分子后流出柱外。目前常用的凝胶有交联葡聚糖凝胶、聚丙烯酰胺凝胶和琼脂糖凝胶等。在甘露糖蛋白提纯的过程中使用凝胶过滤方法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纯度鉴定证明产品为分子量约为32 kDa、成分是多糖∶蛋白质(88∶12)、多糖为甘露糖的单一均匀糖蛋白[1]。凝胶过滤在抗凝血蛋白的提取过程中也被用来除去大多数杂蛋白及小分子的杂质[7]。 根据溶解度不同进行分离纯化 影响蛋白质溶解度的外部条件有很多,比如溶液的pH值、离子强度、介电常数和温度等。但在同一条件下,不同的蛋白质因其分子结构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溶解度,根据蛋白质分子结构的特点,适当地改变外部条件,就可以选择性地控制蛋白质混合物中某一成分的溶解度,达到分离纯化蛋白质的目的。常用的方法有等电点

蛋白质的纯化方法

蛋白质的纯化方法 蛋白质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带电的蛋白质颗的纯粒在电场中移动的速度(v)取决于化电场强度E,所带的净电荷q,蛋方白质的分子量、分子形状以及与介质法的摩擦系数f。几种常用的电泳纸电泳醋酸纤维薄膜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 可分为圆盘电泳和垂直平板电泳) 琼脂糖凝胶电泳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电聚焦IEF 双向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电影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是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作为支持物的电泳蛋法,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由单体丙稀酰白质胺和交联剂甲叉双丙稀酰胺交联而成的的多孔网状凝胶。纯不连续PAGE有分离胶、浓缩胶和样品化胶。方法 PAGE分辨率很高。电泳过程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SDS(十二烷基磺酸钠)是一种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它能够与蛋白质多肽蛋链中的氨基酸残基按大约1 比例白结合。质每一个蛋白质分子都因为结合了许多的的SDS而带有大量的负电荷,而蛋白质纯化分子原有的电荷则可以忽略。该法主方要利用了蛋白质分子量大小不同而分法离蛋白质。用已知分子量的蛋白质作为标准,则可以估算出不同蛋白质的分子量。等电聚焦将两性电解质eg:pH3-9,pH5-7同蛋白质样品一起加入到已经灌好的蛋凝胶中,在电场下,两性电解质首白质先达到它的等电点而平衡,蛋白质的样品根据它自身的等电点分别向两纯化极移动,最后也达到平衡。方等电聚焦:这种按等电点的大小,生物法分子在pH梯度的某一相应位置上进行聚焦的行为称等电聚焦。等电聚焦的特点就在于它利用了一种称为两性电解质载体的物质在电场中构成连续的pH梯度,使蛋白质或其他具有两性电解质性质的样品进行聚焦,从而达到分离、测定和鉴定的目的。蛋白质双向电泳银染结果考马斯亮染色为蓝色连续电泳几种常用的层析法吸附层析分配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亲和层析柱层析离子交换层析法此法是利用离子交换树脂作为柱层析支持物,将带有不同电荷的蛋白质进行分离的方法。蛋离子交换树脂可以分为阳离子交换纤维素白质如羧甲基纤维素CM纤维素)等,阴离子交的换纤维素如二乙基氨基乙基纤维素(DEAE纯纤维素)等。化带正电荷多的蛋白质与纤维素结合较强,而方带正电荷少的蛋白质与纤维素结合则较弱。法用不同浓度的阳离子洗脱液,如NaCl溶液进行梯度洗脱,通过Na的离子交换作用,可以将带有不同正电荷的蛋白质进行分离。离子交换层析法蛋白质的纯化方法凝胶过滤法此法又称为分子筛层析。凝胶过滤所用的介质是由交联葡萄糖、琼脂糖或蛋聚丙烯酰胺形成的凝胶珠。凝胶珠的白内部是多孔的网状结构。质的 Sephadex G10-G200葡聚糖凝胶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