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父母要摆脱对孩子依赖

父母要摆脱对孩子依赖

父母要摆脱对孩子依赖

父母要摆脱对孩子依赖

阅读提示:最近几天,喜欢安静的徐妈妈倍感失落。每天下班一回到家,看到儿子空荡荡的卧室,总觉得家里少了点什么,甚至还会掩面而泣。“以前儿子在家时,我总是烦不得,现在他去外地,我倒是清闲了,但很不适应。”

一些家长难以忍受子女离家带来的孤独感,比子女更显得不适应,空虚、失落、孤独、焦躁、担忧,逐渐成为“空巢父母”。

专家建议

云南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周宁:父母要摆脱对孩子的依赖

周宁认为,父母在“空巢期”出现这种不适应的现象很普遍,主要是与中国父母的观念的偏差有关。现在的家庭结构很多都是3口之家,父母除了孩子之外,没有自己的生活与兴趣爱好。“现在很多中国的家庭,不只是孩子依赖父母,父母也依赖孩子,形成了一种相互依赖。”

周宁建议,父母应重新审视自己的成长观,在对孩子尽到自己抚养教育责任的同时,也要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空间。“不光是孩子需要成长,父母也需要成长,需要学会独立,学会摆脱对孩子的依赖。”

昆明理工大学心理辅导中心主任杨玉宇:重新找回自我价值

孩子离家之后,很多家长就失去了生活的重心。面对这种情况,对于家长来说,最关键的就是自我价值的重新回归。“现在独生子女的父母年纪都不大,完全可以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重新建立起自己的人际网、朋友网和兴趣爱好。”

要顺利度过这个阶段,杨玉宇认为家长角色的转变很重要。孩子在身边的时候,父母都喜欢帮孩子做决定,很多家长都有“孩子离不开我”的想法,并且因为这种想法而产生成就感与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孩子走后,家长不能再习惯性地帮孩子做决定,只能提供意见参考。

杨玉宇提醒,家长须对家庭关系做出相应的调整。“孩子在家的时候,父母的生活都围绕着孩子,相互间的交流很少。孩子走了之后,父母更应该重新审视夫妻之间的关系,找回两个人相爱的感觉。”

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 “依恋心理”是有关心理学概念“依恋”的一种理论(或一组理论)。“依恋”是寻求与某人的亲密、并当其在场时感觉安全的心理倾向。依恋理论起源于对动物的观察及实验。依照依恋理论,依恋的出现,并不只是由于需要满足各种内驱力,如弗洛伊德所说。例如,儿童并不只是因为父母提供食物,而依恋于父母;儿童的依恋行为中也包括与儿童的直接需要无关的行为。依恋理论认为,人类是社会性存在;人类不只是利用他人来满足自己的内驱力。在这方面,依恋理论类似于客体关系理论。 产生依赖心理的原因 孩子为何对父母过分依恋 孩子对父母的过分依恋表现为“缠人”,不愿独处。其原因大致如下: 1、性格弱点造成这类孩子对家长有依赖心理,缺少自信心,独立性。 2、家庭影响。有些家庭,父母经常发生口角,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压力,害怕失去父母(特别是母亲),因而总爱“缠人”。 3、父母教育观点、态度不一致,一方教育,一方袒护,容易形成孩子的依赖心理,认为反正有人袒护,总爱缠着袒护自己的人。 针对以上原因,可采取以下方法。 1、对因性格弱点造成的,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凡是孩子

所能及的事,都应让孩子自己去做,帮助孩子克服依赖心理。 2、对因家庭影响造成有,父母应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口角,减少孩子心理上的压力,以免使孩子因害怕失去父母而产生对父母过分依恋的心态。 3、父母的教育观点要一致,要使孩子明白自己犯了错误是无人袒护的,从而消除孩子的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的危害 孩子过分依赖家长,是独生子女的“产物”,是家长溺爱孩子的后果.二我们家长习惯于对孩子一切包办代替,孩子已能自己吃饭,害怕他打翻碗,弄脏衣服,去把饭勺抢过来去喂他。 对已经很大的孩子还要帮他穿衣服,去给他洗脸、洗脚。这样的结果,孩子会有严重的依赖性,表现为非常懒惰,不愿动手做事,思维不活跃、“脑子笨”,遇事没主见,没有进取精神。 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过分保护会使孩子失去做事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并认为自己不能做什么,没有能力。所以明智的爸爸妈妈对自己的孩子不会“事事”关心,虽然这样看上去是冷漠的,甚至有些“残酷”,但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要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意外伤害是随时随地存在的,遇到磕磕碰碰的事情是不可避免的,对孩子来说,不应该总是逃避各种危险,而应该

依赖父母的高三作文

依赖父母的高三作文 导读:小时候,父母是我们的铠甲,是我们坚强的后盾,在我们眼里,他们像超人,无论何时我们受到伤害,他们挺身而出。10岁那年,我转到镇上的小学读四年级,开学第一天就被一个男孩子欺负,回家后不敢告诉父母,但他们终究还是知道了,父亲气冲冲地领我到学校,在教室里大声宣告:以后谁再敢欺负我们家孩子,小心我揍你!当然是吓唬大家的。而后来我便被同学们嘲笑了,好像那样弱小无力的我只能靠父亲来保护。我感到难堪。但如今再回忆起那个场景,父亲的形象格外高大,当时他就是我的奥特曼。长大后与父亲的话题越来越少,我已不是那个任人欺负而忍气吞声的小孩,父亲也不再为我担忧。青春期的我压抑着对父亲的不满,终于有一日爆发了,我那样拼命控诉父亲的错误,但父亲只在争吵两句后回到房间,我哭得很伤心。我渐渐意识到,父亲本就是那样沉默寡言的一个人,他羞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但他从未减少对女儿的爱。父爱如山,大抵如此吧。我与父母很少通电话,有时候我觉得尴尬,停顿之间的空白,努力找话题填补。而往往这时候,母亲总要问一句:“还有钱用吗?”我心头一软,眼泪要掉下来。在我经济独立之前,我不得不依赖父母。他们深知自己的孩子是何种性格,所以不等我伸手要钱便主动询问。这种依赖,仿佛心安理得,因为我还未成年,他们有义务抚养我。18岁之后,上大学,仍然需要向父母要钱,且是很大一笔钱。我逐渐成长,而父母也逐渐老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我离父母越来越远,回家变成一件奢侈的事情。我想回家,但也害怕回家,习惯了城市的生活,回到农村,一切都那样贫瘠,父母的皮肤和黄土地是一样的颜色,岁月在他们额上刻下深深的皱纹。很多细节是不容忽视的,尽管我用力安慰自己:父母还年轻,他们还没有白发。但他们身体越来越差了。我愧疚,我自责。

爱孩子的父母就要学会放手

爱孩子的父母就要学会放手 李先生前些日子才从郑州回到北京的家,结束了一个多月的送女儿上大学陪读的生活。作为一名“新晋”大学生的老爸,高大健硕的李先生回京以后出现了如下症状:敏感脆弱,看到大街上走过的父女就闪泪花;时常发呆,无论居家还是会友总是心不在焉;手机寸步不离,总盼着接到女儿的电话,但是电话真的来了又不知道说些什么,“吃得怎样、睡得好不好”问了一遍又一遍……。 李先生和女儿这样的父女关系在我国很具代表性,也很容易被解读为父女间感情深厚,这诚然不错,可是,从教育的视角看,又难免使人感到隐隐的不安,不晓得在父爱的感情拖累之下,已是成年人的李先生的女儿是否也像老爸那样,独自面对全新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人生时会陷入无所依靠的心灵挣扎。 真正的爱既是一种保护,也是一种剥离,而后者其实意味着子女的独立。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西尔维亚认为,世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可见,爱孩子,父母就应学会放手,让孩子真正独立起来。 与西方的父母相比较,中国式父母溺爱者多,包办代替者多,这也不让做,那也担心做不好,从而使得我们的孩子依赖性强,而独立性不足。可是,等到孩子长大成人独立生活能力欠缺时,父母又往往责怪孩子闯劲不足。殊不知,孩子的明天正是为人父母者昨日一手所造成。 几十年前,一篇《夏令营的较量》的报道让人看到了中外孩子行为表现上的差距;时至今日,啃老、傍老一族仍时见报端。考察这类人群的特点,家庭条件相对优越,父母一般比较溺爱,生怕孩子受苦受累,过度保护的结果其实是对孩子养成自主生存能力的剥夺和伤害。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并不少。君不闻,当学校给孩子布置卫生清扫工作时,有的家长(微博)就亲自上阵;当孩子的书包、衣物等本该自己收拾整理时,要么是父母包办代替,要么就是请保姆代劳。精神层面上的包办代替更可怕:有的父母不允许孩子对家长的意见进行反对,即便是正确的意见也不被接纳。至于兴趣爱好、职业理想,也往往是父母“说了算”。长此以往,孩子怎会有自己的创见?可见,让孩子独立起来不仅仅局限于物质方面,还有精神方面,而后者往往更为重要。从小让孩子学会抉择其实是一种责任和担当的教育,恰恰是当下不少父母所欠缺的。 需要指出的是,做父母的学会放手并非对孩子的事不管不问,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独立自主地自己决定,自己承担决定的后果。做父母的应该意识到,孩子并非自己的私有物品,而是社会意义上的公民。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不仅在于情感的付出、关心和照顾,更在于主动割舍和自觉剥离,还给孩子一片自主的天空。

家长如何使自己的孩子更优秀

家长如何使自己的孩子更优秀

家长如何使自己的孩子更优秀 各位家长大家好,诚挚感谢大家从百忙中抽出时间参加今天的家长会,这是你们对我们教学工作的最大支持和帮助,我从事教学工作30多年,从事教学管理近20年,在关注课堂教学的同时,也一直探讨家庭教育问题,也接受过众多学生和家长的咨询。今天,把我的思考和认识跟大家共享,希望能对各位家长有一点帮助。怎样才能成功教育孩子的呢?“教育的方法有多种,而教育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成才。家长对孩子的爱除了要有‘无私的爱’、更要有‘科学的爱’,甚至要有‘推出的爱’。我要介绍我教育孩子的事。我的女儿2001年以624分的成绩荣获石家庄市文科状元,考入北大就读北京大学中文和经济学双学位。2005年北京大学双学位毕业被保送就读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语言学”硕士学位,2008年被保送就读香港大学攻读“语言学”博士学位。在这里,我想和家长共同探讨家长如何使自己的孩子更优秀的问题顺便把我本人教育自己孩子的体会也穿插其中,奉献给各位。以供各位家长参考,我觉得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只要方法妥当,任何孩子都是优秀的;只要用心,总能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 一、学习做优秀父母 1、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优秀有的,也有的家长会说我的孩子不优秀,”我希望我们达成一个共识——我们的孩子是优秀的。仔细的在孩子身上找到优秀的影子,肯定他,认可他。虽然我们的孩子不一定都是最优秀的,但是我们要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如果家长你连自己的孩子都看不起,那你的孩子也就看不起自己,“更优秀”这个目标永远不会实现。家长要尽量表扬孩子。孩子具有一定的自信心,才会肯去学习。要使孩子每天都感觉到他在学习上取得了一定进步,哪怕是改正一个缺点。孩子在自身基础上不断的攀升。家长只有相信你的孩子优秀,你的孩子才会更优秀,你的孩子才会在学习,首先我觉得我们作为家长应该审视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否妥当,是否责怪多而鼓励少,是否自己说得多而听孩子说得少,跟孩子交流时奖励和激励要先于批评、惩罚。这样孩子才能接受,赏识才能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多鼓励的例子) 2、自我学习注重前瞻性的引领指导 优秀的父母一个共同点就是善于研究自己的孩子,在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父母的亲子教育应走在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前面,父母应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教育中,不断学习,通过不同方式学习教育孩子的知识、方法和艺术,提升教子能力,对孩子的未来有一个大体目标规划,利用各种机会。要抓住生活中的各种机会刺激孩子的学习欲望让孩子积极刺激孩子的学习欲望学习。方可赢得孩子的尊重和爱戴。(学习;喜欢学习不感觉累:性格;实在、正直、大度、不斤斤计较,小学前10名初中前三名高理科50名文科前三名大一双学位大三研究生博士生研究不同阶段孩子的表现适时引领调整) 3、注重好习惯的培养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好习惯让人受益终生。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是做父母的有意无意培养出来的。这就是“潜教育”,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更为本质的教育。孩子的问题大都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要治孩子的“病”,父母得先“吃药”。 *好习惯越早收益越大,不良的行为不姑息迁就、不娇惯纵容一经发现立刻终止(懂事开始抓)*要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要做到!(创设氛围:读书学习:勤奋进取) *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学会坚持,定下家庭学习规矩,并且自始至终执行。作业(完成-整齐-正确-拓展方法归类预习) *严要求重训练,习惯的养成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训练法。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好习惯是在严格要求下形成的,是长期训练的结果。经常给孩子制订几个容易达到的小目标。这样可以使孩子感觉到能够做到,孩子有自信心,从而有利于孩子发挥出潜能。有利于有序孩子发展、学习的行为都

家长要学会陪伴

家长要学会陪伴,更要学会放手题记:教育是个很大的课题,多少专家学者着书立说,其中家庭教育大家们也是各抒己见,各有论述。这里我只是对自己在从事教育工作中看到的一些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做一个粗略的表述。 又是一个开学季。 纵观各大小学校,校门口,校园内,一个孩子旁边总会陪伴着一两位家长甚至更多。家长陪伴孩子上学的报道,大到大中专院校,小至小学一年级入学,这些故事都已见惯不怪:现在的孩子么,多数独生子女,除了父母,还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宠的宠,惯的惯,难怪现在的孩子独立性那么差。 经常有报道说,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陪伴。像那些留守儿童,父母为了工作,为了生活离家在外,把孩子留在家里,留给老人们,一走就是一年甚至几年,这会对孩子性格形成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孩子渴望陪伴,社会呼吁陪伴。然而,陪伴是讲究艺术的,它的内蕴很深刻。我见过很多家长,当孩子上学时,帮孩子背书包,拿水壶到学校,孩子大摇大摆走在旁边,家人倒像个跟班;也有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千叮咛万嘱咐,好像有一千一万个不放心,特别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家长们,一会儿叮嘱已经坐到座位上的孩子,一会儿又找老师嘱咐半天,恨不能连上课他们也能代

替了。直到上课铃响了还依依不舍离去。有时候真不明白他们放心不下什么?难道这是最好的陪伴吗? 诚然刚入学的新生为了安全,有规定必须由家人接送上下学。这只是从安全的角度考虑。至于陪孩子进教室,为孩子背书包未免有点大包大揽,这对孩子来说有害而无益。小学低年级正是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期。如果家长的陪伴是为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那我们不妨多在陪伴的艺术上下功夫。这里我就自己的理解谈三点建议: 陪伴孩子学习,引领孩子成长 就拿刚上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对正规的学习环境不适应,对于学习任务也不易理解。这时就需要家长的陪伴。家长回去多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内容,通过不同方式考察孩子掌握知识的程度,陪孩子写作业时帮孩子理解题意,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同时,家长陪孩子学习时,不应忽视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有的孩子专注力不够,做几分钟作业,就停下来干别的事情;还有的孩子缺乏自己动脑和思考的习惯,稍有不会就要求家长帮忙。这时,家长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及时提醒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要时,和孩子约法三章:第一,孩子做作业,家长不能聊天玩手机。第二,和孩子一起学习。家长能留出专门时间陪孩子,了解孩子课程内容,与孩子共同学习,一起进步。第三,给孩子营造书香氛围,家里有适量藏

怎样帮学生克服依赖心理

中学数学教师远程培训学习总结 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林清寺中学张和平 今年,我省再次组织了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我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追求和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参加了此次培训,我有幸参加了网络培训学习,感悟许多。我认真聆听各位专家的讲座和教育新理念,学习了不少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通过远程学习,收获颇丰,对中学数学本质和自身数学素养等方面的认识都得到很大提升。现就这次培训作如下总结: 本次培训充分关注一线教师的实际需要,不仅在大的纬度上帮助教师构建理论体系,同时更关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深层问题。在讲座研讨活动中,巧妙地运用一个教学案例,让大家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教学设计”,懂得了“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掌握了“教学设计的核心是什么”。明白了“抓住教学目标、抓住学生思考、抓住教学反思、落实教学环节、落实教学活动,”在充分的教学准备的前提下,设计和上出高质量的新课程数学教学课。为大家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经验。几位教师的精彩课堂实例展示以及丰富多彩的教学片段设计、小组交流等都使每一位参培教师在观摩、思考、碰撞中得到提高。他们的成长经历,感动着学员们一颗颗驿动的心,闪烁着浓浓的新理念和新尝试的课堂教学,青春荡漾,新气十足,为学员提供了学习和研究的现场。 整个培训活动从实践到理论,循序渐进,打破了过去从理论到实践的传统。从培训的思维方法看,从过去的理论演绎转化为从实际

到理论的归纳。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提高了学习的实效。紧张有序的培训又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透过这扇窗去眺望教育的又一片新视野。” 有了这次数学远程培训让我深有感触:第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例如:多年来我们在上复习课的时候总有一个将知识做为小结的环节,而且都是由教师给出答案,例如用语言或图表罗列出所学知识。第二、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1.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

最新整理《做成功父母培养优秀孩子》观后感范文.docx

《做成功父母培养优秀孩子》观后感 今天在XX大剧院,我很荣幸地观看了由中华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杨志军为大家精心奉献的《做成功父母——培养优秀孩子》之教育大演讲,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讲坛上,杨老师提出:1、在孩子成长路上,如何正确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让孩子主动、快乐、自信、有效地学习;2、如何解决父母的知识水平有限、缺乏辅导教育能力,影响孩子成绩提高的问题;3、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孩子的道德修养和品格塑造,建立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其中优秀的中国文化是我们安身之法,齐家之宝,立国之本,民族之根。我们必须让中华民族的命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落实到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所能做的不仅仅是对孩子身体的喂养,更为重要的是精神喂养。不要认为只要为孩子创造了优越的物质条件,我们就尽到了做父母的责任,要知道任何的成功都无法弥补对孩子教育的失败。我们要全方面激发孩子的潜能及奠定孩子的文化底蕴,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1.国学(育魂)、2.西方经典(育魂)、3.西方古典音乐(育心)、4.国乐(育心)。 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所占比例约为51%,这就说明做为家长的我们首先应该提高自己、反省自己,不要一味地只是要求孩子怎样怎样做好,家长要以身作则,不断学习,才能去正面引导孩子,因为父母的价值观、人生观、言行举止、修养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家长们也应该采取“少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多指点”的方法来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我们父母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我们可以用“小朋友,听它读”这个简易的方法让孩子不断地去听、听、再听,做到不逼学、潜意识教育、用心教育。尽量让孩子在这种“无为之为”的教育模式下被潜移默化,并逐渐喜欢上这种教育模式,因为一旦喜欢上了,孩子就会认为是好的,就会加倍用心去听、去学,从而各方面都得到提高。也因为听的品质决定生命的品质,所以我们平时就应该让孩子多听故事,给予深入浅出的正面引导。坚信“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背熟,终生受益”的十六字方针,坚信“有教就有,没有教一辈子都没有”。 让我们一起做智慧型父母,热爱学习,尊重孩子的身体和心理成长规律,懂

家长求解:孩子过于依赖父母该怎么办

家长求解:孩子过于依赖父母该怎么办? 如今父母的过度宠爱,培养出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随着孩子的长大,离开父母独自求学时,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出现了,孩子不会自己洗衣服,甚至是和宿舍的同学处理不好关系。家长们过度的溺爱教出了高学历,低情商的孩子们。孩子们过度依赖父母的难题也成为了孩子们健康成长和发展的障碍。孩子为何会过度依赖父母,孩子依赖父母究竟该怎么办呢? 孩子过度依赖父母是谁之祸? 1、家庭众多家长的溺爱。 如今的孩子被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视为掌中宝,自幼就在6:1的重重关怀之下成长,过度宠爱自然少不了。衣食住行样样都由他们包办,形成了过度依赖的坏习惯。这样不仅使孩子丧失自主的权利,长大以后生活的自理能力也会极差。 2、家长的教育方式也是原因之一。 孩子过分依赖的性格与家庭环境及家庭教育有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家长教育孩子时过于专制,没有耐心,等不及让孩子思考,不会教孩子学习如何动手解决,认为自己代办更省时省力。家长长期替孩子办事,做决定,会打击孩子的主动性,使孩子失去独立行动思考、增长知识经验的机会,久而久之养成孩子过度依赖的性格。 3、家长万事包办的举动。 其实,家长的这种包办行为就是在打击孩子的主动性,孩子会想,反正吃饭有奶奶喂,爸爸妈妈帮忙穿衣。长此以往,家长动手代办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孩子也随即养成了过分依赖的性格。 改变孩子陋习,父母首当其冲 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的过分的溺爱使得孩子有越来越多的依赖性。这种严重影响孩子们成长与发展的依赖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正,不仅会导致孩子的心理畸形,而且还会削弱孩子在生活中的抗磨难能力。因此,父母应该从小就帮助孩子克服过分依赖别人的习惯。 1、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有依赖心理的孩子常常缺乏自信,自我意识低下,这往往与童年时期的不良教育有关。如有的家长、长辈、朋友往往说些“瞧你笨手笨脚的,让我来帮你做”这样的话。父母要培养孩子有一个正确的心态,然后一条一条加以认知重构,逐渐培养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才能帮助孩子不再依赖别人。 2、让孩子认识到依赖心理的危害

家长对孩子的感言

家长对孩子的感言 篇一:伴随孩子一同成长 一、对孩子要关爱而不溺爱 、关心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做孩子的良师益友,通过言传身教和榜样的作用,加强孩子的品德教育。在家营造学习向上的氛围,增强孩子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单位营造争先创优的氛围,取得成绩和孩子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增强孩子勇争上游的信念,从小树立高起点的奋斗目标。 2、以平等的身份多和孩子沟通,沟通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掌控孩子学习、生活动向,帮助孩子学会总结,积极正面的鼓励是孩子学习最大的动力,在沟通中给孩子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求学观。社会竞争机制的无处不在告诫孩子要从接受竞争到适应竞争到勇于竞争,树立向强者挑战的决心。

3、对孩子的问题要防微杜渐,及时发现,提前预防,尽早帮助孩子分析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厌学、畏难、松懈或是骄傲自满的情绪,这可以贯穿在每天的沟通和交流中解决。 4、对孩子的要求不能照单全收。合理的要求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不合理的要求哪怕有条件也不能答应,如无节制地玩电脑、睡懒觉、学习效率低下、拜金等行为。这是检验家庭教育中价值取向的标准。 5、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要允许自己的孩子犯错误,人无完人,家长本身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我们在要求孩子做得更好的同时,是否也能反思自己是否做得足够好,要告诫孩子,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纠错的过程中长大的,犯了错误不要紧,只要能从错误中找到问题所在,下次不犯相同的错误就好。 二、对孩子放心但不放任 、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孩子。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势和长处,不要让孩子成为学习的奴隶,让孩子在快乐

中学习,从学习中享受快乐,要让孩子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 2、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空间。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同时尊重孩子的隐私,允许孩子青春期的一些反常行为,只要正确引导就好。 3、定期帮助孩子总结学习经验,分析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并相对应地提出可供选择的方案,真正能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4、制订的学习方案要切实可行,循序渐进,切忌眼高手低。目标的制定要因人而异,要切实可行,且短时间应有效果,要让孩子在付出的同时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让孩子不断地增强信心。 三、不能将对孩子的牵挂演变成牵绊,关心自己就是对孩子最大的慰藉。 、在工作中要积极进取,要让孩子因为有这样的父母而开心、骄傲;

别让依赖心理毁了你

别让依赖心理毁了你 淳化小学张春花 一、什么是依赖 马斯洛认为,一个完全健康的人的特征之一就是:充分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但有的人遇事首先想到别人,追随别人,求助别人,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不敢相信自己,不敢自行主张,不能自己决断,这就是依赖。 有一位家长曾经向我反映:我的独生女今年都十三岁了,却像怎么也长不大似的,什么事都依赖别人,一点儿独立能力也没有。比如,我和她爸晚饭后出去办点事,她就不敢在家里呆着;她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时,也不爱独立地去思考,只等着大人给她讲,要么就干脆等同学做完后抄人家的;对一些事情也没有自己的主见,大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孩子处处依赖别人做家长的内心也是相当焦急。 儿童毕竟弱小,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个合理的依赖过程,这和过份依赖是两回事。所谓过份依赖,是指儿童在应该具有一定独立能力的年龄段,仍然过多地依恋父母、朋友,这种依赖性丝毫没有因年龄的增长而减轻。 表现为过份依赖的行为多有以下几种:不敢自己独自在家,非要有人陪伴才行;作业不想自己做,依赖同学和家长的帮助,不爱自己洗衣服,等爸爸妈妈来帮忙;对诸事没有主见,依靠成年人帮助拿主意…… 总之,这些依赖行为可分为两大类:一、任务上的依赖:就是说在遇到一些任务、一些事情、一些困难的时候表现出过份依赖的心理。二、情感上的依赖:渴望别人对自己表示友好的情感,如果人家对自己非常友善,心情就会愉快,反之,就会沮丧到极点。这种情绪不定、需靠别人对自己的情绪来决定心情的

不正常心理,就是情感上的依赖。一般情况下,前一种依赖多表现在年龄较大一些的儿童身上,后一种依赖多表现在较年幼的儿童身上。 二、过分依赖的危害 孩子过份依赖父母、老师、同学是不好的。激烈竞争的未来社会需要创造性、独立性的人才。一个依赖性太强的孩子,离开了依赖对象就茫然失措,寸步难行,试想,当他长大成人、进入竞争激烈的社会之后,又怎能生存、发展,有所作为呢? 1、依赖是独立生活的障碍 某报曾载有个学生考取了出国留学生,但该学生一想到出国后没人给他洗衣服,没人照顾他的生活就感到恐惧,最后只好放弃出国机会。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说的是一对夫妇晚年得子,十分高兴,把儿子视为掌上明珠,捧在手上怕飞,含在口里怕化,什么事都不让他干,以至儿子长大以后连基本的生活也不能自理。一天,夫妇要出远门,怕儿子饿死,于是想了一个办法,烙了一张大饼,套在儿子的颈上,告诉他想吃时就咬上一口。等他们回到家时,儿子已经饿死了。原来他只知道吃颈前面的饼,不知道把后面的饼转过来吃。 这个故事讥讽得未免有些刻薄,但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也不能说没有,特别是如今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都视之为宝贝,孩子的日常生活严重依赖亲人,造成长大以后生活自理能力极差。 2、依赖影响成长健康 有依赖心理的人,总认为个人难以独立,时常祈求他人的帮助,处事优柔寡断,遇事希望父母、老师为自己做决定。具有依赖性格的孩子,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发展下去有可能形成依赖型人格障碍。依赖性过强的人需要独立时,可能

优秀家长事迹材料(完整版)

优秀家长事迹材料 优秀家长事迹材料 。教育孩子,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是我们每个家长应该做的事情。可是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每个家长要耗费大量的心血,因为孩子是我们的心头肉,是未来和希望。当我们的心血得到外界的肯定的时候,我感到很欣慰。所以我非常感谢学校的这个活动,他就像给家长打了一剂强心剂,让我们能够为培养孩子而继续努力,事迹材料《优秀家长事迹材料》。 我的女儿是一个很平常的孩子,可我很爱她,爱他超过爱我自己的生命。我想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都给他,可是毕竟我的能力有限,所以我能做到的只有给他最好的母爱。我希望我的女儿能在我爱的羽翼下健康快乐的成长。可是我也没有教育孩子的经验,只能一边学习一边和女儿共同成长。下面我就把我和女儿共同成长的经历写给大家,希望能够和大家共勉。 女儿降生十一个月妈妈就病了,不但不能帮我照顾女儿,就连她自己都要我来照顾,因为妈妈卧床了。为了照顾妈妈耗费了我大量的精力,我忽略了女儿的教育。致使女儿很孤僻。这个问题在女儿二十五个月送了幼儿园的时候我才发现。我很惶恐。 第四篇: 优秀家长事迹材料 教育孩子的点滴体会 北戴河区第一幼儿园中二班季子傲家长: 刘艳

201X年的冬天,我荣幸的成为了一位母亲,自从有了这个小宝贝,为我们家庭增添了不少的欢乐,优秀家长事迹材料。随着孩子年龄的点点成长,我们也面临着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对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养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一生的老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具有独立人格、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每一位家长的迫切要求和希望,我从孩子小时候就注意对孩子的培养,让他在正常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首先是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重视孩子心灵的成长。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我从小教育孩子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助人为乐,不计较个人得失,尽已之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学会感谢别人,让孩子从小生活在爱的世界里。记得在孩子小的时候,有了好吃的东西都要自己把着,不舍得给别人。见到这种情况,我适时的对他进行教育,给他讲一些小故事。慢慢地,他学会了与人分享。前两天,学校组织同学们到超市购物,班中有两位小朋友与他同坐一辆车,回家后孩子跟我说他很不愿意别人做自己家的车。面对这种状况,我抓住了一次对他进行教育的机会。我给他讲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只有这样,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别人才会帮助你。他听着听着似乎明白了一点,也改变了自己的态度。虽然这只是一件小事,但我没有因为它小而不去过问,而是抓住每一个可以渗透的机会去向孩子渗透,总有一天他会慢慢明白。作为家长应该时刻记住“不因恶小而为之,不因善小而不为”,其实对孩子的教育真是一朝一夕的,点点滴滴的。在生活中,我发现孩子有时很不讲礼貌经常对爸爸大呼小叫,面对这种情况,我没有严厉的批评他,而是耐心的给

孩子戒网瘾家长怎么办

孩子戒网瘾家长怎么办 当孩子染上网瘾后,家长往往把过多的精力都放在紧盯孩子的症状上,想方设法予以纠正。由于家长的焦虑态度,孩子不仅不配合,还会引发更多的冲突。其实,孩子染上网瘾,问题在孩子,根源在家长。要使孩子戒除网瘾健康成长,在孩子改变的同时家长也要改变。因此,在将孩子送到专业戒除网瘾机构进行矫治之时,也是家长进行自我调整的一个难得的时机,要充分利用好这段时间,家长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学习一点《发展心理学》的知识,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特点。网瘾青少年的年龄大多集中在12岁―20岁之间,一般少年儿童从12岁左右开始进入青春期,这一时期是他们在心理、生理方面发展的关健时期,由于身体加速成长,生理迅速成熟,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自以为已经成熟,而实际上因为自身发展的不平衡,他们在知识、经验、能力方面并未成熟,只处于半成熟状态。这时,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使他们进入“心理断乳”期,心理上要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要以独立人格出现。因为发展不协调,他们的心理能力明显滞后于自我意识,从而出现难以应付的“危机感”。这一时期的他们非常注重自己在同龄人群、朋友中的地位,渴望找到知心朋友,得到别人的接纳和尊重。如果这时父母不注重交流方式,还用对待小孩子的方法来对待他们,就会产生冲突。很多家长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小时候挺听话,家长说什么都会照着做,现在长大了,说什么都听不进去,很难和孩子沟通。因此,家长了解了孩子这一时期的特点,对他们表现出足够的尊重、接纳和欣赏,孩子就会在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二是反思在子女教养过程中自身存在的不足,避免重复过去的错误。很多家长在孩子染上网瘾后,最直接的做法就是阻止孩子上网,把家里的网线拔掉,电脑搬走。孩子在家不能上网就跑到网吧去上网,家长又找到网吧,有的能拉回来,有的则离家出走。在这个过程中劝也劝了,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可就是没效果,家长身心疲惫,陷入无奈和痛苦中。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没有效果,还在不断地进行着重复。其实孩子有今天这样一个结果,和家长平时的教养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有的家长比较强势,只让孩子服从自己,从来不听孩子的想法。有的家长则一味地溺爱,使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事方式。还有的家长心情好时对孩子溺爱,心情不好时又对孩子严厉,让孩子无所适从。其实,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孩子身上所有的不足都有家长的影子,其中孩子人际交往的模式就是从家庭中复制来的。所以,在孩子戒网瘾的之时,家长认真反思在女子教养过程中自身的不足,避免重复过去的错误,才是解决问题的积极方式。 三是积极主动与孩子的心理咨询师联系,了解孩子网瘾的根本原因。许多家长在孩子染上网瘾后,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症状,对于症状背后的根本原因却不并清楚。这时,家长就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孩子的心理咨询师联系,了解孩子网瘾背后的真正原因。其实,孩子网瘾只是一个表象和出口,其根本原因是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只好到网络里面去寻找。孩子的这些心理需求最应该在家庭里面得到,如在家庭中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尊重、理解、支持和肯定。当这些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后,孩子走出家门会非常自信,遇到问题也会灵活解决。如果这些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孩子遇到问题不是对抗就是逃避,情绪反应也比较强烈。这样的处事方式,使问题越来越多,最终孩子自己应付不了了,往往就会到网络里去缓解压力、逃避现实、获得成就感。因此,了解网瘾背后的真正原因,让孩子感受

家长应放手并鼓励孩子大胆的做事情

家长应放手并鼓励孩子大胆的做事情 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很多都被视为掌上明珠,什么事情都被家长包办代替,稍有点风吹草动,家长就紧张得吃不香睡不好。于是,这样的活动危险不让参加,那样的事情太脏太累不让做,很多事情孩子可以轻而易举就能做好,但家长嫌孩子做得太慢,干脆代劳......结果,孩子逐渐形成了依赖、脆弱、优柔寡断等不良性格,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越来越差,这明显不是现代社会需求的开拓创新型的人才。试想,当这些孩子长大了,能适应当今复杂的竞争社会吗?显而易见,对挫折没有较好的承受能力肯定被社会淘汰!那么,在孩子成长路上,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关键的领路人的家长们应该教给孩子什么,怎样培养孩子直面挫折的勇敢品格呢? 蒙女士有个儿子叫黄松,读初二了。但他却被同学说是“十四岁的婴儿”。十四岁的中学生怎么给人说成“十四岁的婴儿”呢?黄松是弱智还是手脚有问题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呢? 都不是。那么,为何获得如此殊荣?原来,黄松到现在还像一个两岁的小孩子那样,吃饭还要妈妈一勺一勺地喂,妈妈不喂,自己就不吃。可想而知,吃东西还要妈妈喂的人,别的事情还能自己做吗?难怪他的一些同学叫他“十四岁的婴儿”。蒙女士很无奈地跟我说:“黄松从小就是这样,除了上学,别的事都不会做,穿衣吃饭洗澡样样都得靠我来。现在大了,想让他自己学做,可一餐吃不了两口;让他自己穿衣,穿半天也没穿好。为了不耽误学习和影响身体,我只好代劳了。”她还说,“之所以弄成这样,全都怪我。我中年得子,非常疼爱他,正应‘捧在手心怕坏,含在嘴里怕化’这句话了。我从很小就成了孤儿,从来没能享受过父爱母爱。成家生子以后,我总想把自己没得到的爱加倍地奉献给孩子,以为这样是让孩子享受母爱,谁知反而害了孩子弄成现在这样。” 这时,我明白了黄松的依赖性格是因为他母亲“教”出来的。 当今的父母大多只拥有一个孩子。面对这独一无二的“宝贝”,该如何让他健康成长是一个大问题。孩子适当依恋成人,是对亲情的需要和体验,孩子安全性的依恋成人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起到促进作用,受亲人的适当关爱和照顾,孩子的独立性更能得到发展。过度的溺爱、呵护,其实就是抑制了孩子自身心理健康的发展,也可以说是在促进孩子的心理能力向不健康的状态发展。从另一角度来讲,家长剥夺了孩子在成长中的独立性。正如蒙女士对待她儿子那样,出发点是要给孩子更多的爱、关心和照顾,其实不然。她爱她的儿子不假,但要给孩子真诚的、理智的爱,要教孩子学会独立于社会的本领,不能只片面地以为帮孩子做任何事情是让孩子享受爱,以为这样是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忽略甚至放弃了对孩子基本能力、劳动习惯的培养,一切帮孩子包办,这样的孩子怎能独立?如果当初蒙女士狠下心来,放手让孩子自己来,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说到这,我不禁想起鹰妈妈:当幼鹰长到足够大的时候,鹰妈妈便把巢穴里松软的铺垫物全部扔出去,这样,幼鹰就会被树枝上的针刺扎到,不得不爬到巢穴的边缘。而此时,鹰妈妈就把它们从巢穴的边缘赶下去。当这些幼鹰开始往谷底下坠时,它们就会拼命地拍打翅膀来阻止自己继续下落。最后,它们的性命保住了,因为它们掌握了作为一只鹰必须具备的基本本领——飞翔! 鹰妈妈看似狠心,其实,它对待幼鹰的“狠”恰恰是它对幼鹰的爱。没有这种狠心,幼鹰将永远离不开妈妈,将无法掌握生存的基本本领——飞翔。我想作为一个家长,在无限度地溺爱、过度呵护自己的孩子时,应该想想鹰妈妈是怎样对待它们的孩子,怎样教给他们立足于大千世界的本领的。 孩子终究要长大,要离开渐渐老去的父母,走上处处埋伏有危险、挫折的竞争社会。这就要求孩子从小要掌握应有的本领,还要有吃苦耐劳、直面挫折的勇气。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直面危险与挫折的勇气呢? 林海先生是这样教他儿子的:当林先生的儿子四岁的时候,在别人防自己孩子去玩水弄脏

克服依赖心理

克服依赖心理提高自学能力 穆传君(旅顺启新街居民):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学习上往往存在依赖心理。具体表现是在家里依赖父母;在学校依赖老师,做任何事情都不想自己操心。 这种不健康心理在学习上也有充分表现:有些学生缺乏主动钻研和创新精神,遇到问题自己不愿动脑筋,就直接去问老师。他们问问题的目的是希望老师能给出完整答案,而不是将自己的思考过程讲给老师听,请老师指点迷津。他们的学习状态是勤勤恳恳做作业,忙忙碌碌写试卷,遇到不会的问题跳过去,身勤劳而脑懒惰,其结果是看上去很用功,但成绩老是不理想。 克服这种心理障碍必须综合治理,长期磨炼。首先要从生活上开始。不管在家在校,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定不要家长代劳。其次,在学习上从课前预习开始。上课前自己先阅读教材、课本上的思考题、例题等,在无老师讲解的情况下,经过自己努力尝试解决。试着做单元小结,把一个单元的概念、方法、重点、易错点,知识的联系和应用等,以知识树的形式归纳下来,便于记忆。第三,读学习材料或做练习时,遇到不会的问题不要放过,要积极思考,一时做不出来,可以停停再做,实在做不出来时,再去问老师或同学,看看别人是怎样解答的,从中找到自己知识的断点或思考问题方式上的误区。当你经过深入思考攻克一道难题,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和胜利者的喜悦感。最后,要培养学习兴趣,做到及时复习。 要我说,提高孩子自学能力,才是当务之急。 古人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给孩子满堂灌,把孩子搞得晕头转向,不得要领,倒不如教给孩子自学的方法,培养其自学的能力。要想提高孩子的自学能力,就要坚持两点,一是兴趣,二是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长要通过给孩子讲一些通过自学成功的名人的故事,依靠榜样的力量,激发孩子自学的兴趣。通过多种途径,如小实验、课外阅读等,引导和培养孩子对各科目的学习兴趣。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前预习,找出薄弱环节,这样就能提高孩子听课时的注意力,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掌握更多知识,这比通过课后辅导弥补不会的知识要有用的多。另外,要让孩子养成自己查字典、到图书馆及网上查找资料的良好自学习惯,独立解决问题,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怎样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巧留学生预习作业,让孩子能在快乐中学习知识。预习作业要巧设悬念,不能让学生过多的注重生字新词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课余查阅相关趣味谜语、写作背景,相关的时事热点、生活经验等,都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自学兴趣。2、适当预留课文给学生依纲自学,分组讨论。教师可出示本节课的自学提纲,学生依纲自学。自学的过程主要是让学生

优秀家长对孩子的评语

优秀家长对孩子的评语 作为家长,非常希望老师对孩子的关注更多一点,及时向老师反映孩子的状态,学校也会要求家长写对孩子的评语,下面给大家分享家长对孩子的评语,欢 迎借鉴!家长评语1 1、在这段时间里,孩子的进步较大。这离不开老师的精心培育,孩子进步的一点一滴都悄悄的刻在我们心里。作为家长,我们也非常希望老师对孩子的关注 更多一点,及时向我们反映孩子的不足,我们会对孩子的缺点加以指导改正。 2、看到你的成绩我感到很欣慰,这是你自己努力得来的,成绩能证明这一切,爸妈的心中也是很肯定你的努力,希望你再接再励,加冕自己,继续努力。将来 能够更上一层楼。为社会和国家做出一份力所能及的贡献,让父母为你骄傲,让 祖宗为你骄傲,更要让国家为你骄傲。 3、孩子的成绩单,可以说不够理想,这对我们做家长的有一定责任,孩儿到学校学习,就是要学好文化知识的,就是要从德、智、体全面发展,就是要发挥 自己的才能学好专业知识,希望师生和家长共同帮助他、教育他,也希望吾儿要 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克服缺点,学好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做一名有用人才。 4、谢谢老师给予湘湘这么高的评价,这学期湘湘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尤其是绘画和手工有了很大的突破。老师们精心准备的各项活动中,孩子的手脑协调能力也提高了,表达能力也进步了不少,衷心感谢老师对孩子的 关心和鼓励,只有咋你们的努力下孩子才有这么大的进步。 5、希望在下学期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改掉她身上的缺点,谢谢老师这一年对孩子的关心和帮助,谢谢各位老师!

6、在这段时间,孩子的进步比较明显,离开老师的精心教导,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我们都记在心里。作为家长,非常感谢老师的辛勤教导。 7、我们的孩子这学期在各方面的进步比较大,作为家长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在老师们的教育和爱护中,孩子的性格也开朗了很多,回家主动和家长交流,愿意把幼儿园的一切告诉我们,而且也懂事多了!这些结果都离不开老师的 教导,在这里谢谢各位老师的支持和关心! 8、孩子这学期在老师的辛勤教育下,各方面有长足进步,但由于我们对孩子的培养全面性认识不够,导致他在某些方面的缺点一直没有得到改正。以后我们 一定会继续加强和老师的交流和沟通,加强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努力改正缺点, 养成好性。家长评语2 1、希望下一次能考出更优异的成绩,做为家长,我们会加强督促,配合老师工作,及时和老师关注孩子的动向! 2、在新的一年里,望老师严格要求学生,作为家长也会全力配合老师的工作,我们共同努力使孩子能继续保持优异成绩! 3、课堂作业正确率较高,这与老师的监督有关,而家庭作业没有这么高的正确率,作为家长我们感到自责,对孩子的责任心不强,造成孩子在家完成作业比 较敷衍了事,不是很认真,学习效率不高。孩子自己也意识到这点,如果将这种 不良学习习惯,带到初中,将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4、她从小就文静乖巧,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做好自己的本分,很少让我们操心。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喜欢书画,弹琴等。思想上日渐成熟,在自理自立方面 有很大的进步,而且更加懂得去理解父母。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心

父母学会放手教育 孩子成长更无忧

父母学会放手教育孩子成长更无忧 每当讲到对于孩子的教育,我的闺蜜们总是会对我很羡慕。由于我的工作很忙,陪伴孩子的时间非常少,但是只有十二岁的孩子各方面都很出色,成绩好之外还拥有广发的兴趣。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的好友都愿意向我讨教我对儿子的教育之道。 一切还要从两年前的暑假讲起,当时儿子即将踏入中学校门,很多跟儿子同龄的孩子都在父母的督促下恶补初中即将要学的基础知识。而我也准备让孩子上补习班。此时的儿子不但否定了我的想法,而且还提出想要去旅游。 心疼孩子的学业压力太大,于是满足了孩子的要求。通过一番精挑细选,我给儿子挑选了一家由众多高校发起的励志类夏令营。儿子是当时年纪最小的成员,对此我又几分担心,担心孩子不能适应第一次离家远行。 带着复杂的心情,我第一次将孩子放手。当孩子与我挥手告别的时候,我的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 但是让我安心的是,在儿子参加夏令营之前,我给孩子进行了每天翔实的计划,不管是孩子的衣食住行还是活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安全问题,都详详细细地给孩子解说了一遍。孩子也听得非常认真,我相信孩子应该不会出差错。 两周的时间过去得很快,孩子在夏令营的表现可以说很不错,而且还对夏令营活动写了心得,包括参观某高校后的感想,以及团队中的协作,还写了他第一次进行野炊的兴奋之情,这些所思所想都在儿子的日记当中书写得淋漓尽致。 这次让儿子难忘的夏令营,从此激发了孩子学习的斗志。之后的连续数天,孩子都在口若悬河地讲述着他的所见所闻,他对大学的向往。我也趁热打铁鼓励孩子要更加努力学习,正确成功迈入心仪的大学。 出人意料,这次夏令营活动成了孩子印象深刻的一堂励志课,而这种切身的体验远远比从书本上获得的要有意义得多。 儿子有了目标,身上仿佛充满了无穷的动力。在儿子迈入中学的那一刻起,他便卯足了劲,毫不松懈地钻研功课,而且还勤于思考,在学习上有所创新。而他的考试成绩比那些上课外辅导班的同学们高出不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