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课时达标训练12 项羽之死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课时达标训练12 项羽之死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课时达标训练12 项羽之死

一、夯基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垓.下( ɡāi )乌骓.马( zhuī )数阕.( què )美人和.之( hé )

B.麾.下( huī )五千骑.( qí )田父.( fù )斩将刈.旗( yì )

C.自度.( duó )能属.者( zhǔ )溃.围( kuì )瞋.目叱之( chēn )

D.鴂.船( yǐ )十余创.( chuànɡ )披靡.( mǐ )怜而王.我( wànɡ )

解析:A项,“和”应读“hè”;B项,“骑”应读“jì”,“父”应读“fǔ”;D项,“创”应读“chuānɡ”。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不利兮骓不逝.逝:奔驰。

B.项羽乃复引.兵而东引:率领。

C.然今卒.困于此卒:士卒。

D.马童面.之面:面对。

解析:C项,卒:终于。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直夜溃围南.出

B.项王则夜.起

C.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D.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解析:D项,名词用作动词。其余均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D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江东虽小,地方

..千里

B.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

..为三处

C.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

D.我何面目

..见之

解析:A项,“地方”在文中是两个词,“地”意为“土地”,“方”意为“方圆、面积”;今义指地面的某一个特定地区。B项,“山东”在文中指山的东面;今义指山东省。C项,“慷慨”在文中指“情绪激昂”;今义指大方。

答案:D

5.对下列各句句式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宾语前置句

②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

③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句

④所当者破——被动句

⑤有美人名虞,常幸从——状语后置句

⑥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判断句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②⑤⑥

D.②③④⑥

解析:①是定语后置句,⑤是被动句。

答案:D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木义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

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

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王:让……称王。

B.吾知公长者

..长者:年龄大的人。

C.持短兵.接战兵:武器。

D.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受。

解析:B项,长者:品德高尚的人。

答案:B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B.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C.不忍杀之.,以赐公

D.马童面之.,指王翳曰

解析:A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C、D三项都为代词。

答案:A

8.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项羽知耻的一项是( )

A.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B.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C.乃自刎而死

D.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解析:D项,表现的是项羽的勇猛。

答案:D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 2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解析:( 1 )注意“何……为”的固定结构。( 2 )购,悬赏征求。吾为若德,我送给你个人情吧。

答案:( 1 )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

( 2 )项王于是说:“我听说汉王用重价千金、封邑万户来悬赏我的头,我送给你个人情

吧!”

三、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2题。

论项羽范增

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到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①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②。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

..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苏轼卷》,有改动 ) 注:①卿子冠军:即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援救赵国,途中,宋义畏缩不前,被项羽矫诏杀死。②楚怀王孙心:楚怀王孙子熊心,项梁拥立他为王,仍称怀王。项羽称霸后尊熊心为义帝。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

间:离间。

B.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稍:稍微。

C.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

本:根本,本质的东西。

D.增与羽比肩

..而事义帝

比肩:并肩,引申为地位相等。

解析:B项,稍:渐渐。

答案:B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范增既不能促使项羽抓住机遇除去刘邦,又没有帮助项羽抢在刘邦之前进军关中,更没

有阻止项羽弑杀义帝。所以作者评价时说范增“陋矣”。

B.作者认为项羽怀疑范增是两人之间矛盾的必然结果。两人初期的政治地位为后来的矛盾埋下伏笔,后来政治主张上的巨大分歧又加剧了这个矛盾。

C.作者分析问题时,能从两方面着眼。比如作者认为项羽先有怀疑范增之心,陈平的离间计才能发挥作用;又比如从一方面指出范增浅陋,从另一方面又指出范增也是人中豪杰。

D.本文结构上很有特色:从“增之去”这一点铺开,多次运用引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推理

证明,层层深入,逻辑性强。

解析:A项,原因错误。范增没有见微知著,没有审时度势,更没有在政见不合时果断除掉项羽或者果断离开,所以作者认为范增“陋矣”。

答案:A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

( 2 )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

( 3 )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解析:( 1 )去,离开。善,好的,对的。独,只是。恨,遗憾。( 2 )岂,难道。独,只。( 3 )合,意见一致。明,明白。分,区别。陋,浅陋。

答案:( 1 )范增离去是对的,如果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了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罢了。

( 2 )义帝的生死存亡,岂只关系到楚国的盛衰成败,也和范增的祸福密切相关。

( 3 )意见一致就留下来,意见不合就离开他,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时机,却想依靠项羽成就一番事业,( 见识 )浅陋啊。

参考译文: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项羽怀疑范增和汉暗中勾结,渐渐削夺了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大致成为定局,君王好自为之吧。希望能让我这把老骨头回乡务农。”回乡时,还没到彭城,背上痈疽发作就病死了。

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对的,如果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了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罢了。既然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在什么时候离开呢?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最终因此失去了天下。应当在此时离去吗?回答说:不。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在此时离去呢!《易经》说:“能洞察事情的发展趋势大概很神明吧?”《诗经》说:“观察那气象若要下雪,水气必定先聚集成雪珠。”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

陈涉能够得民心,因为打出了楚将项燕和公子扶苏的旗帜。项氏的兴盛,因为拥立了楚怀王孙子熊心。诸侯背叛项羽,因为他杀了义帝。况且拥立义帝,范增实际上是主要谋划者。义帝的生死存亡,岂只关系到楚国的盛衰成败,也和范增的祸福密切相关。绝没有义帝被杀而单单范增却能够长久生存的道理。项羽杀卿子冠军宋义,就是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本源。难道还要等到陈平( 使用反间计 )吗?物品必定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蛆虫;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谗言才能够乘机而入。陈平虽说智慧过人,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心的君主呢。

我曾经评论:义帝,是贤明的君主。只派遣沛公入关,(却 )不派遣项羽,在稠人广众之中发现了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如果不是贤明之君能像这样吗?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

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 因此, )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智者( 指点 )就可知道了。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服从( 楚的指挥 ),中途杀义帝,一定不是范增的本意。其实岂但不是他的本意,他必然极力劝谏却没有被接受。不听取他的忠告又杀死他所拥立的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

在项羽杀卿子冠军之时,项羽和范增并肩侍奉义帝,还没有确定君臣之身份。如果替范增考虑,有能力诛杀项羽就杀了他,不能杀他就离开他,岂不是刚毅果敢的大丈夫吗?范增年龄已经七十岁,意见一致就留下来,意见不合就离开他,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时机,却想依靠项羽成就一番事业,( 见识 )浅陋啊。虽然如此,范增是汉高祖畏惧的人物,范增不离去,项羽就不会灭亡。唉!范增也是人中豪杰呀!

四、语言运用

13.项羽乌江自刎留给后人无数的思考,请仿照示例,先表明观点,再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联系现实,写一段100字左右的论述文字。

示例: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解析:示例实际上是一篇简短的议论文,有观点,有事例,有名言,并且联系了社会实际,有结论。观点的树立可结合项羽的性格和失败的原因。

答案示例: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14.请针对下面的材料进行点评,要求针对性强,理由充分,语言简明。

莫言在领取诺贝尔奖时说到自己的母亲:当他准备报复曾伤害过母亲的人时,母亲拉住了他,平静地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当他对着要饺子吃的乞丐吼“滚”时,母亲把自己碗里的饺子倒进乞丐的碗里。当他卖白菜多算计了人家一角钱时,得知实情的母亲,竟然难过得泪流满面……

解析:点评材料要说出材料的内涵或寓意。对本则材料而言,莫言准备做或已经做了三件错事,而母亲都引导他明辨了是非。无疑,母亲的所做所为是正确的。

答案: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莫言的成功得益于母亲的言传身教;母亲的宽容、真诚以及对弱者的同情成为相伴他一生的财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