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美国普惠公司吸气式高超声速推进技术发展综述

美国普惠公司吸气式高超声速推进技术发展综述

美国普惠公司吸气式高超声速推进技术发展综述
美国普惠公司吸气式高超声速推进技术发展综述

推进技术

美国普惠公司吸气式高超声速

推进技术发展综述

摘 要 美国普拉特2惠特尼公司(P&W)正在开发吸气式高超声速部件和发动机技术。在将氢燃料推进系统用于空间进入飞行器的国家航空航天飞机(NASP)计划中,开发了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数据库。2004年进行的由普惠公司设计、由NASP派生的Hyper2X氢燃料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两次成功的飞行试验,

行试验数据。第一次试验的马赫数接近7,第二次试验的马赫数接近10。美空军研究实验室(AFRL)高超声速技术(HyTech)办公室已决定继续改进NASP,不断开发新技术,以验证液碳氢燃料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系统在马赫数4~8下的适用性、性能和耐用性。在AFRL和美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 A)的资助下,计划在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演示样机2骑波器(SE D2WR)项目下,在2008—2010年进行飞行质量、燃料冷却方式的碳氢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飞行试验。将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用于组合循环推进系统的技术也正在研究中。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和固体火箭助推器的组合适用于高超声速巡航弹。使用气体涡轮机进行低速加速和使用火箭发动机助推的超燃冲压式喷气发动机正在研究中,以用于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和可重复使用的发射系统。

关键词 高超声速巡航导弹 推进技术 超燃喷气发动机

引 言

20世纪60年代,美国联合技术研究中心(UTRC)的联合技术公司(UT C)开始开发冲压式喷气发动机和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通过先进小体积冲压喷气发动机和先进战略空射导弹飞行试验对冲压喷气发动机技术进行验证。随后,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用先进空空导弹对其进行飞行试验验证。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国家航空航天飞机计划(NASP)的启动,普惠公司恢复了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开发工作。NASP的目的在于开发一体化低速加速器、冲压喷气发动机和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推进系统,并对其进行飞行验证。在NASP的10年研发中,为用于X2 30演示机的氢燃料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部件和整机建立了雄厚的技术基础,包括已经过验证的设计工具和方法学。

最初的NASP发动机设计被用作Hyper2X飞行器的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设计的基础。2004年成功地进行了氢燃料Hyper2X飞行器的飞行试验,飞行马赫数接近7和10。与NASP并行,UTRC也在美空军研究实验室(AFRL)资助的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部件技术(SCT)计划下,开发碳氢燃料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技术。碳氢燃料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比氢燃料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动力小,但后勤保障性强。在SCT计划下,完成了吸热式冷却技术的开发和碳氢燃料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燃烧室的直连试验。

为在NASP后继续保持高超声速推进技术方面的核心竞争力,美空军部长于1995年在AFRL启动了高超声速技术(HyTech)项目。普惠公司于1996获得了该项目下的碳氢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技术(HySET)项目。HySET项目的目标是研发并且演示马赫数4~8下的碳氢燃料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的适用性、性能和耐久性,以使一次性使用和可重复使用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开发成为可能。HySET项目已经在两个主要应用领域取得突破:首先,研发的控制方案将流路干扰减到最小,增加了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设计的推阻裕度;其次,已经证实吸热式燃料冷却的可行性。2000年和2001年,AFRL和普惠公司进行了第一次非冷却的液碳氢燃料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的性能试验的发动机(PTE)地面试

图1 NAS A GRC

的进气道试验台

图2 UTRC 研发的进气道试验台

验,试验马赫数分别为4.5和6.5。在随后的2003年,在相同的飞行条件下,又第一次成功地进行了飞行质量、燃料冷却的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地面演示发动机1号(G DE 2l ))的地面试验。带有闭环燃料系统、可调进气道鱼鳞板和全数字化电子控制(F ADEC )的飞行质量、燃料冷却发动机(地面演示发动机2号(G DE 22))准备在2005年进行试验。由普惠公司和波音公司的一个合作团队领导,在美空军和DARP A 的SED 2WR 项目资助下,准备在2008年启动飞行质量、燃料冷却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推进系统的飞行试验,将飞行器从马赫数4.5加速到至少6.5。

可重复使用飞行器采用组合循环推进系统将更具优势,可采用火箭发动机或气体涡轮机推进,将超冲压喷气发动机加速至(工况)接力状态。基于火箭的组合循环(RBCC )和基于涡轮机的组合循环(T BCC )的推进系统都具有潜能,使未来的空间推进系统比今天的航天器更安全、更可靠且成本更低。对于可重复使用运载器(RLV )来说,在安全上将提高两个数量级,在运行成本上将减少两个数量级,并可应用于航空领域。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可实现全球到达且所需飞行时间更短,二维系统和三维系统都正在研发中。1 Hyper 2X(X 243A)

在NASP 后,普惠公司和波音圣路易斯公司(当时的麦道公司)合作,设计用于双燃料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发动机及其X 飞机演示样机,即后来的Hyper 2X (X 243A )。NAS A 的X 243A 项目由M i 2cr ocraft (现与ATK 合并)、北美罗克韦尔公司(现与波音公司合并)以及G AS L 公司(现与ATK 合并)。NAS A 的兰利研究中心(LaRC )修改了普惠公司的X 243A 发动机的流路设计,G AS L 完成了发动机的制

造。2004年3月27日,X 243A 创造了由吸气式推进系统提供动力的飞机的历史最快速度记录(马赫数为6.83),在2004年11月16日又以马赫数9.68的结果刷新了它自己的记录。结合普惠公司的NAS 2T AR 编码和NAS A 的VULCAN 编码技术,普惠公司对飞行马赫数7下的发动机性能进行了预测,预测数据与X 243A 实际飞行数据非常吻合。2 碳氢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技术(HySET)

AFRL 资助的HySET 计划正在开发相关技术,

以验证马赫数4~8下液碳氢燃料超燃冲压喷气发

动机推进系统的适用性、性能和耐用性。在第一阶段,通过技术方案规划确定部件级到系统级的技术要求。

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设计由混合压缩进气道、隔离器、控制系统、燃料冷却的燃烧室、喷管和发动机子系统组成。在第一阶段,在美国NAS A 的格伦研究中心(GRC )的0.3048m ×0.3048m 超声速风洞(图1)中,在马赫数4~8的范围内进行了383个进气道装置试验点的试验,以评价其性能和适用性。试验结果表明,其气动力收缩比、动能效率和质量流量比满足或者超过预期目标。后来,在UTRC 的小尺寸进气道试验台(图2)上进行了300次进气道试验,以研究仰角和展弦比对进气道的影响。

HySET 已进行了大量的燃烧室直连试验。

图3 HySET

的直连式燃烧室试验台图4 1997

年的自由射流发动机试验

图5 

性能试验发动机

图6 地面演示1号发动机

UTRC 用JP 27燃料试验了500多个试验点,以评估

控制方案并验证热通量预测工具。试验结果表明,燃烧效率满足马赫数4和6条件下的预计方案指标。另外在马赫数4.5和6.5的条件下,进行了直连燃烧室试车(图3)。180多个数据点被用于确定燃料系统,验证发动机点火、启动顺序、适用性和性能。

1997年开始用气体乙烯燃料在马赫数8条件下,对铜散热性能试验发动机(PTE )进行了全尺寸发动机试车(图4)。19个数据点被记录下来,以验证碳氢燃料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的可行性以及使用氢燃料的NASP 中开发的分析工具。从2000年4月至2001年1月,采用加热的JP 27燃料和吸热技术在自由射流试车台上进行了铜散热PTE (图5)的试验。试验中测量的实际正推力与预计推力相吻合。这首次成功地演示了未使用高能燃料添加剂的碳氢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在95个试验点中,PTE 在马赫数4.5和6.5时满足或超过预计性能目标。

2003年对燃料冷却、飞行质量流路地面演示1号发动机(图6)进行了另外的自由射流试验,对其热、机械和结构耐用性进行评估。试验计划结论表明,其硬件性能情况非常良好。发动机性能超过了PTE 的性能,部分归功于更加匹配的喷射点燃料温度。在马赫数4.5和6.5条件下,共进行了60个试验点的试验。

在下一步研制自由射流发动机之前,为了降低计划风险,在飞行马赫数7下进行了一系列整流罩鱼鳞板试验,可调进气道整流罩鱼鳞板可以优化飞行全过程的进气道捕获气流和气动力收缩比,提供最大的进气效率。试验中可变几何进气道包括高温密封都表现出优异的性能。

燃料冷却、飞行质量地面演示2号发动机已经完成组装并已作好了试验准备。这台发动机安装了可调进气道鱼鳞板、闭环燃料冷却和燃烧室系统、

图7 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演示样机2骑波器

热燃料分配阀和全数字化电子控制系统。用螺栓固定代替了地面演示1号发动机的焊接结构,提高了系统稳定性和可维修性,以满足可重新使用的任务要求。此外,整流罩前缘采用了陶瓷复合材料。

3 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演示样机2骑波器(SED2 W R)飞行试验计划

在AFRL和DARP A资助和合作下,普惠公司和波音公司一起在SED2WR项目下进行碳氢燃料、飞行质量、双模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的飞行试验,此计划在2003年启动,2004年后期完成系统级初步方案设计评审(P DR)。SE D2WR计划在2008年开始飞行试验,将演示几分钟的发动机运行,飞行器将实现自主飞行(图7)。

4 未来计划

组合循环推进系统将被开发用于可重复使用飞行器,例如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和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基于涡轮机的组合循环推进系统设计面临的主要技术挑战是实现发动机工况的转换,即从气体涡轮机动力方式转变到冲压式喷气发动机和/或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动力方式,再转回到气体涡轮机动力方式。还需解决冲压式喷气发动机/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工况时气体涡轮机的防护喷层问题。二维和三维流路下气体涡轮机和冲压喷气发动机/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与飞行器的一体化问题也是技术难点。同样,对于基于火箭的组合循环来说,设计者也必须考虑火箭发动机与冲压喷气发动机/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流路的相对位置,是否在何处将火箭发动机嵌入高速流路,以及火箭发动机和冲压喷气发动机/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之间的工况转换。二维和三维基于火箭的组合循环方案也是可行的。在飞行演示采用组合循环方式的典型飞行器之前,这些问题必须解决。

参考文献

[1] Andreadis D.Scra m jet Engines Enabling the Sea m less I n2

tegrati on of A ir&Space Operati ons.The I ndustrial Physi2

cist,Aug.Sep t.2004

[2] Hypers onic Technol ogy Scra m jet Engine Reaches Maj or

M ilest one,Technol ogy Horizons,Vol.2,No.4;Dec.

2001

[3] Bogar T.J.,A lberico J.F.,Johns on D.B.Es p inosa A.

M.,Lock wood M.K..Dual2Fuel L ifting Body Configura2

ti on Devel opment.A I A A9624592

[4] https://www.sodocs.net/doc/ce8450940.html,nd mark Tests Boost Scram jet’s Future,

Testing Key t o Scra m jet Success.Aviati on W eek&Space

Technol ogy,M ar.26,2001

[5] Kaz mar R.R..Hypers onic M issile Pr opulsi on Syste m.

A I A A Paper,Nov.1999

[6] Faulkner R.F.,W eber J.W..Hydr ocarbon Scra m jet Pr o2

pulsi on Syste m Devel opment,De monstrati on,and App li2

cati on.A I A A29924922

[7] Kaz mar R.R..Hypers onic Pr opulsi on at Pratt&W hitney

2Overvie w.A I A A Paper,Oct.2002

[8] W ishart D.P.,Fortin T.,Guinan D,Norris R.B.,Mo2

dr oukas D..Design,Fabricati on and Testing of an Ac2

tively Cooled Scra m jet Pr opulsi on Syste m.A I A A20032

0015,Jan.2003

[9] Faulkner R.F..The Evoluti on of the HySET Hydr ocarbon

Fueled Scram jet Engine.A I A A Paper,A I A A2200327005

金 玲 尚绍华

论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论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1、引言 自奥地利经济学家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seph.A.Scohumpeter)在其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新基本概念和思想以来,世界各国的一批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创新与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证分析,对传统经济理论中忽视技术进步和创新的研究思路与观念进行了批评,创立了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理论以及创新经济学(Innovation Economic)理论体系,使技术进步和创新因素开始从外生变量过渡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进入21世纪,科技发展和知识创新在人类经济生活、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也成为了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根据中、加合作开展的“中外技术创新理论发展与应用比较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的成果,回顾了国内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走过的历程,对目前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及其应用取得的进展和若干重要领域的发展动向进行了述评,并就未来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趋势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对促进国内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及其应用的深入发展有所帮助。 2、国外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进展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尤其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技术创新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影响日益加深的背景下,许多学者沿着熊彼特的创新思想对技术创新理论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完善,并逐步形成了以技术变革与技术推广为对象的技术创新经济学和以制度变革与制度形成为对象的制度创新经济学两大分支。 西方国家的技术创新理论研究与发展,是从对占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无视技术创新与变革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弊端进行批评开始的。熊彼特于1912年提出“创新理论”以后,又于1939年和1942年分别出版了《经济周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部专著,对创新理论加以补充完善,逐渐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创新经济学理论体系。但是,由于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熊彼特的学说具有社会主义倾向,在相当长的时期中,创新经济学理论一直受到西方国家的冷遇,未能引起理论界的关注。20世纪50年代以后,以微电

贸易保护理论发展综述

贸易保护主义的经济学理论发展综述 贸易保护主义的经济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五个基本阶段:重商主义阶段、幼稚工业保护阶段、凯恩斯主义阶段、战略性政策阶段和新保护主义阶段。重商主义者托马斯·孟从贵金属或财富积累的角度,汉密尔顿、李斯特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梅纳德·凯恩斯从宏观经济稳定的角度,都对一国保护贸易作出了比较详尽的阐述,新贸易保护理论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它从公平贸易的角度对一国保护贸易进行了解释。 一、 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产生于16世纪中叶,盛行于17-18世纪中叶,它是历史上第一种比较有系统的经济思想。这种思想的要点是,相信货币的重要,把贵金属看作财富的标志,因为金银(特别是黄金)可以交换各物,为人所普遍接受与重视。重商主义者认为,一个国家拥有金银越多,这个国家便越富,因而千方百计要求获致金银,所以重商主义亦称“重金主义”。重商主义者认为,一个国家本土或殖民地如果没有金银矿可开采,就得循其他途径获致金银,这主要是靠对外贸易,因为国内贸易无法使国外金银流入,只有从事对外贸易,争取贸易的有利差额,国外金银才能源源而来。而要维持贸易出超,就得奖励输出限制输入,前者采发给出口补助金的办法,后者采提高关税的办法(夏炎德1991,p198)。重商主义的发展有两个历史阶段,一是早期的“货币差额论”;二是晚期的“贸易差额论”。无论是早期还是晚期的重商主义,它们都强调货币是财富的唯一表现形式,一国可以从对外贸易差额中获得货币财富,而且对于国内的保护政策也一直没有改变。 二、幼稚工业保护理论 我们常论及的传统贸易保护的理论和政策主要指幼稚工业保护论,它的思想至今还被很多国家所沿用。幼稚工业保护理论是由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提出的,后来由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进行了系统地阐述。汉密尔顿明确提出了征收保护关税的重要性,目的是保护本国处在成长过程中的产业。在汉密尔顿看来,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使特定的生产部门发展起来,还会产生连带效应,使相关部门也得到发展,从而给一个国家带来生产力,或生产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但是,保护不仅是有产业选择的,

技术创新理论概述

目录 摘要 (1) 一、技术创新理论概述 (1) (一)企业需要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1) (二)技术创新理论的提出及其发展 (2) 二、基于技术创新理论的海尔集团核心竞争力分析 (4) (一)技术创新是海尔的核心竞争力 (4) (二)技术创新在海尔的成功运用及管理 (5) 三、海尔集团成功经验的启示 (7) (一)提高企业创新管理水平与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重要保障 7 (二)建立学习型组织,培养企业家型人才,为技术创新提供思路与方向7(三)进一步转变观念,实现思维和观念创新 (7) (四)构建与创新先进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不断进行创新、发展.. 7(五)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促进完整的创新生态体系的建立 (7) (六)利用外部资源,加快发展步伐 (8) 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9) 海尔集团核心竞争力分析及启示 —基于技术创新理论视角 学生:指导老师: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企业需要技术创新的必要性以及技术创新理论的

提出与发展,在强调了企业需不断创新的必要性基础上,着重从技术创新角度分析了海尔集团成功的宝贵经验,总结了海尔集团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全球化时代能够持续、稳步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对其基于技术创新理论的分析,得出启示性建议与措施,以探索出适合我国企业自身发展的新道路。 关键词:技术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海尔集团 Abstract The passage brifly introduce the necessity that companies ne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propose the innovation theory and development firstly. Base on the necessity of the emphasis that companies ne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t emphasises on the precious experience of the successd of Haier Group from the new view. And it summaeizes why Haier Group could develop continuly and steadily during the fierceful goldlization period. Through the anylysis of the new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ory, it gets revelational suggestion and arrangement to search the new way of their own that fit to our country's companies.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nterprise core competitiveness 、Haier Group 一、技术创新理论概述 (一)企业需要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21世纪是创新制胜的世纪,在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环境急剧变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确信变是唯一不变的真理。而如今,“创新”也已成为全球范

高超声速飞行器动力技术介绍及部分国家发展现状

一、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发展路径及动力技术介绍 1.1 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发展路径 高超声速飞行器区别与其他飞行器最大的特点是高度一体化,使得飞行器机身与推进系统密不可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无法划分出一个所谓的“发动机”进行研制的,这样的“发动机”也只有在与机身合二为一才能发挥其真实的性能,也才能真正的运行起来。因此,高超声速飞行器首先是“自顶而下”地分解研究对象和研究阶段,随着技术的发展再逐步地整合各部分的研究,逐级、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飞行器研究对象。从总体方案设计的完整的飞行器作为研究对象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的研究:气动/推进一体化研究、全流动通道推进系统研究、超然冲压模型发动机研究、超然冲压发动机部件研究,将高超声速飞行器自顶而下分解后就,再从分解出来的底层部件逐步发展“自下而上”到顶层飞行器。同时“自顶而下”的技术分解和“自下而上”的技术集成这两条路线又是有交互的,在试验研究的任何阶段发现问题,都应当反馈到飞行器总体的设计,重新定义部件、子系统的研究对象。 图1.1 1.2 高超声速飞行器动力技术介绍 气动/推进一体化研究 全流动通道推进系统研究 超然冲压模型发动机研究 超然冲压发动机部件研究

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核心关键技术包括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高超声速飞行器组合推进系统技术、高超声速飞行器机身推进一体化设计技术、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防护技术、高超声速飞行器导航制导与控制技术、高超声速飞行器风洞实验技术。下面的篇幅分别对超燃冲压发动机和组合推进系统技术做简要介绍: (1)超然冲压发动机概念介绍 超燃冲压发动机是高超声速飞行器推进技术的核心技术,超然冲压发动机与亚燃冲压发动机同属于吸气式喷气发动机,由进气道、燃烧室和尾喷管构成,没有压气机和涡轮等旋转部件,高速迎面气流经进气道减速增压,直接进入燃烧室和燃料混合燃烧,产生高温燃气经尾喷管加速后排出,从而产生推力。 超燃冲压发动机通常可以分为双模态冲压发动机和双燃烧室冲压发动机。双模态冲压发动机是指发动机根据不同的来流速度,其燃烧室分别工作于亚声速燃烧状态、超声速燃烧状态、超声速燃烧/亚声速燃烧/超声速燃烧状态。双燃烧室冲压发动机是指同一发动机同时具有亚燃冲压和超燃冲压双循环的超燃冲压发动机,采用双循环的主要目的是用亚燃冲压发动机点燃超然冲压发动机来解决煤油燃料的点火和稳定燃烧问题。 (2)超声速燃烧概念 在一定的压缩和膨胀效率的条件下,进入发动机的空气有一最佳压缩量,使得发动机的效率最高。燃料的热值和过程的效率越高,其

美国普惠公司吸气式高超声速推进技术发展综述

推进技术 美国普惠公司吸气式高超声速 推进技术发展综述 摘 要 美国普拉特2惠特尼公司(P&W)正在开发吸气式高超声速部件和发动机技术。在将氢燃料推进系统用于空间进入飞行器的国家航空航天飞机(NASP)计划中,开发了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数据库。2004年进行的由普惠公司设计、由NASP派生的Hyper2X氢燃料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两次成功的飞行试验, 行试验数据。第一次试验的马赫数接近7,第二次试验的马赫数接近10。美空军研究实验室(AFRL)高超声速技术(HyTech)办公室已决定继续改进NASP,不断开发新技术,以验证液碳氢燃料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系统在马赫数4~8下的适用性、性能和耐用性。在AFRL和美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 A)的资助下,计划在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演示样机2骑波器(SE D2WR)项目下,在2008—2010年进行飞行质量、燃料冷却方式的碳氢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飞行试验。将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用于组合循环推进系统的技术也正在研究中。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和固体火箭助推器的组合适用于高超声速巡航弹。使用气体涡轮机进行低速加速和使用火箭发动机助推的超燃冲压式喷气发动机正在研究中,以用于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和可重复使用的发射系统。 关键词 高超声速巡航导弹 推进技术 超燃喷气发动机 引 言 20世纪60年代,美国联合技术研究中心(UTRC)的联合技术公司(UT C)开始开发冲压式喷气发动机和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通过先进小体积冲压喷气发动机和先进战略空射导弹飞行试验对冲压喷气发动机技术进行验证。随后,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用先进空空导弹对其进行飞行试验验证。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国家航空航天飞机计划(NASP)的启动,普惠公司恢复了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开发工作。NASP的目的在于开发一体化低速加速器、冲压喷气发动机和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推进系统,并对其进行飞行验证。在NASP的10年研发中,为用于X2 30演示机的氢燃料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部件和整机建立了雄厚的技术基础,包括已经过验证的设计工具和方法学。 最初的NASP发动机设计被用作Hyper2X飞行器的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设计的基础。2004年成功地进行了氢燃料Hyper2X飞行器的飞行试验,飞行马赫数接近7和10。与NASP并行,UTRC也在美空军研究实验室(AFRL)资助的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部件技术(SCT)计划下,开发碳氢燃料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技术。碳氢燃料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比氢燃料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动力小,但后勤保障性强。在SCT计划下,完成了吸热式冷却技术的开发和碳氢燃料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燃烧室的直连试验。 为在NASP后继续保持高超声速推进技术方面的核心竞争力,美空军部长于1995年在AFRL启动了高超声速技术(HyTech)项目。普惠公司于1996获得了该项目下的碳氢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技术(HySET)项目。HySET项目的目标是研发并且演示马赫数4~8下的碳氢燃料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的适用性、性能和耐久性,以使一次性使用和可重复使用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开发成为可能。HySET项目已经在两个主要应用领域取得突破:首先,研发的控制方案将流路干扰减到最小,增加了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设计的推阻裕度;其次,已经证实吸热式燃料冷却的可行性。2000年和2001年,AFRL和普惠公司进行了第一次非冷却的液碳氢燃料超燃冲压喷气发动机的性能试验的发动机(PTE)地面试

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趋势综述

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趋势综述 【摘要】技术创新是新技术的产生和商业化应用。本文根据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趋势,将其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单个企业创新行为、创新企业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创新企业与国家关系的研究阶段,并将各阶段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技术创新理论;演变趋势;综述 1.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A.Schumpeter,1912)的《经济发展理论》的出版,首次提出了“创新”这一概念,他认为:“所谓创新,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a new combination)引入生产体系。”其内涵包括:(1)引入新产品;(2)引入新工艺;(3)开辟新市场;(4)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工业的新组织。熊彼特的创新概念既包括了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又包括了非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其创新理论开辟了技术创新理论的先河。下表列举了以往研究者对“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见表1)。 表1 以往研究者的“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列举 2.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发展阶段 20世纪熊彼特最早提出了技术创新理论,从此,拉开了技术创新研究的序幕。根据相关研究文献,从时间上可把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 2.1第一代技术创新理论 第一代技术创新理论研究阶段为单个企业创新行为研究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技术创新研究迅速发展,逐步突破新古典经济学的限制与束缚,形成对技术创新起源、效应和内部结构与过程等方面的专门研究。但研究主要停留在对单个企业创新行为的研究上,如熊彼特于1934-1944强调企业家的作用(见图1)。此后,技术创新理论形成了以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为研究对象、组织变革和组织形式为研究对象的两个分支。该时期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 图1 熊彼特的企业家创新模型 (Mark Dodgson,Roy Rothwell,2000) 2.2第二代技术创新理论 第二代技术创新理论研究阶段为创新企业与企业的合作关系研究阶段。时间为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该阶段研究强调创新企业与企业的合作关系

高超声速空天飞行器研究现状汇总

高超声速空天飞行器研究现状 摘要 高超声速飞行器一般是指飞行马赫数大于5且能够在大气层和跨大气层中实现远程飞行的飞行器。这种飞行器在高度和速度上都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在军民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高超声速飞行器是21世纪航空航天技术新的制高点,是航空史上继发明飞机、突破声障飞行之后第三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同时也将开辟人类进入太空的新方式。本文首先阐述了高超声速空天飞行器的概念,强调了其主要的军事用途。其次,分析了空天飞行器的主要气动布局形式和特点。最后,对国外航空航天大国的空天飞行器相关发展情况进行了综述,包括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和法国等国家。 1. 引言 未来的高超声速飞行器能够在2个小时之内到达地球任何地方,能够像普通的飞机一样水平起飞水平降落,并以廉价的成本完成天地往返的运输任务,从而可在空间控制和空间作战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这些要求的实现从根本上都取决于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的发展。高超声速飞行器所具有的全球实时侦查、快速部署和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将改变未来战争的作战样式,对国家安全产生战略性的影响。高超声速飞行器还具有显著的军民两用性,能为民用运输和航天运载等领域提供全新的途径,进而对社会进步及国民经济产生带动作用。 2. 空天飞行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未来战场的不断拓展,世界各国正在逐步把航空和航天飞行器朝着有机结合成一体的方向推进。空天飞行器是指既能够进入太空飞行,又能较长时间在大气层内飞行的一种飞行器。空天飞机是在航空和航天技术相结合方面的初步尝试,可实现航天运载系统的部分重复使用、提高操作效率和大幅度降低航天运输费用的目的,同时更具有广阔的军事运用前景。虽然目前单级入轨或多级入轨的空天飞机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但它可望成为世纪最先进、最经济有效的航天运载工具,代表了今后数十年内航天运载技术的发展方向,并且将成为未来控制空间、争夺制天权的关键武器装备之一。 空天飞行器的飞行过程可分成三段:一是发射上升段,二是轨道飞行段,三是再入返回段。对于发射上升段,从目前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技术水平来看,比较可行的方式还是依靠液体火箭或固体火箭。空天飞行器只是作为火箭的“乘

技术创新理论概述精编版

技术创新理论概述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目录 摘要 (1) 一、技术创新理论概述 (1) (一)企业需要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1) (二)技术创新理论的提出及其发展 (2) 二、基于技术创新理论的海尔集团核心竞争力分析 (4) (一)技术创新是海尔的核心竞争力 (4) (二)技术创新在海尔的成功运用及管理 (5) 三、海尔集团成功经验的启示 (7) (一)提高企业创新管理水平与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重要保障 (7) (二)建立学习型组织,培养企业家型人才,为技术创新提供思路与方向 (7) (三)进一步转变观念,实现思维和观念创新 (7) (四)构建与创新先进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不断进行创新、发展 (7) (五)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促进完整的创新生态体系的建立 (7) (六)利用外部资源,加快发展步伐 (8)

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9) 海尔集团核心竞争力分析及启示 —基于技术创新理论视角 学生:指导老师: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企业需要技术创新的必要性以及技术创新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在强调了企业需不断创新的必要性基础上,着重从技术创新角度分析了海尔集团成功的宝贵经验,总结了海尔集团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全球化时代能够持续、稳步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对其基于技术创新理论的分析,得出启示性建议与措施,以探索出适合我国企业自身发展的新道路。 关键词:技术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海尔集团 Abstract The passage brifly introduce the necessity that companies ne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propose the innovation theory and development firstly. Base on the necessity of the emphasis that companies ne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t emphasises on the precious experience of the successd of Haier Group from the new view. And it summaeizes why Haier Group could develop continuly and steadily during the fierceful goldlization period. Through the anylysis of the new technological

拟剧论理论发展综述

拟剧论就是借助戏剧的类比而对日常生活进行的研究,其倡导者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他把社会比做舞台,把社会成员比做演员来解释人们的日常生活。运用戏剧语言对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进行的社会学分析,充分肯定了社会体系这一剧作者及其剧本期望对表演者的决定性作用,也即承认社会结构对个人行动的制约性。提出“戴假面具的人”、“故意演戏”等概念,也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真实一面。对社会互动进行研究时,拟剧论的研究方式显然是一种“别样”的选择。 一、拟剧理论产生发展 (一)历史演变 早在17世纪,大文豪莎士比亚就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分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就描述了出来,莎士比亚《皆大欢喜》中有句经典的话:“整个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男女不过是这舞台上的演员,他们各有自己的活动场所,一个人在其一生中要扮演很多角色。” 到20世纪的许多社会学家将关注放到研究人们社会互动中去,而其中戈夫曼更是将喜剧的理论创新的运用到符号互动论之中,系统的提出拟剧理论。 拟剧论是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戈夫曼把社会比作舞台,把社会成员比作演员来解释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代表作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 (二)思想背景 拟剧论的思想背景来源于亚当.斯密、休谟、弗格森、詹姆斯关于人的思想;鲍德温、杜威的社会思想;库利的“镜中我”理论,托马斯、米德和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思想。 1、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这一短语,是用来说明人(被设想为在本能上是自私的动物)的令人难以理解的能力,即能判断克制私利的能力。因此,具有利己主义本性的个人﹝主要是追逐利润的资本家﹞是如何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中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尤其是自私的感情和行为,从未而建立一个有必要确立行为准则的社会而有规律的活动。 2、休谟主张人类(以及其他动物)都有一种信赖因果关系的本能,这种本能则是来自我们神经系统中所养成的习惯,长期下来我们便无法移除这种习惯,但我们并没有任何论点、也不能以演绎或归纳来证明这种习惯是正确的,就好像我们对于世界以外的地方一无所知一样。休谟主张所有人类的思考活动都可以分为两种:追求“观念的连结”(Relation of Ideas)与“实际的真相”(Matters of Fact)。前者牵涉到的是抽象的逻辑概念与数学,并且以直觉和逻辑演绎为主;后者则是以研究现实世界的情况为主。而为了避免被任何我们所不知道

美国高超声速研究

美国高超声速研究 纵览2012 年高超声速技术发展状态,美国、俄罗斯、德国、澳大利亚和印度等国的高超声速项目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其中以美国最为活跃,在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的高超声速项目进展情报中,美国占世界总量的50%,是俄罗斯、欧洲空间局的4倍,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8 倍。可以说,美国的高超声速项目进展与趋势是世界范围内高超声速项目发展的风向标。 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是未来高速飞行器发展的主要支撑性技术,已从概念和原理探索阶段进入到以高超声速巡航导弹、高超声速飞机、跨大气层飞行器和空天飞机等为应用背景的先期技术开发阶段。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一旦实现并应用于军事领域,将改变未来战争的作战样式,并对国家安全产生重大战略性影响。 21 世纪开始,美国基于全球到达,全球打击战略,提出了全方位的高超声速武器和先进航天器研制计划,相继实施Hyper-X、HyFly、FALCON 等高超声速飞行器计划,已陆续取得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并相继进行了地面和飞行试验,引领世界范围的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研发热潮。本文从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发展的视角,针对美国近期X-51A、Hy-Fly 和HTV-2 高超声速飞行器飞行试验相继失利的原因进行探讨和分析,给出了其失利原因和发展走向的基本判断和启示思考。 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研制面临巨大的技术挑战,如燃料在超声速气流中的稳定燃烧,严重的飞行器气动加热以及飞行过程中的稳定性控制等关键技术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攻克。美国自20世纪50 年代开始研究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冷战期间,美国为争夺霸权和军备竞赛的需要,提出过许多超燃冲压发动机及高超声速飞行器发展计划,但由于在技术、经费和管理方面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这些计划均中途夭折。1986 年,美国开始进行X-30 国家空天飞机( NASP) 计划,进一步开发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但最终仍然由于技术上无法突破而最终放弃。此后,美国航空航天局( NASA) 继续执行了一项规模较小的高超声速X 计划,其目的是扩展将来可以军用和民用的高超声速飞行的技术基础。从1996 年开始,美国对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的发展进行了调整,确立了分阶段逐步发展的思路,首先选择巡航导弹为突破口,而后转入其它飞行器与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降低了近期的发展目标。目前,美国正在全方位发展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美国海军、空军、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 DAR-PA) 已确提出发展高超声速巡航导弹,并正在实施相关的多项研究计划( Hyper-X、HyFly、FALCON等) 。但最近两年美国在高超声速飞行器飞行试验中屡次失败,给高超声速飞行器计划的前景蒙上了阴影。

技术创新理论

技术创新理论 技术创新理论(Technical Innovation Theory) [编辑] 技术创新理论的提出 技术创新理论(Technical Innovation Theory)的首次由熊彼特(Joseph A·Schumpeter)的《经济发展理论》系统的提出。”创新”就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the setting up of a new product in function),即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结合。并将其引入生产体系。创新一般包含5个方面的内容(1)制造新的产品:制造出尚未为消费者所知晓的新产品(2)采用新的生产方法:采用在该产业部门实际上尚未知晓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的市场开辟国家和那些特定的产业部门尚未进入过的市场:(4)获得新的供应商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5)形成新的组织形式创造或者打破原有垄断的新组织形式 创新并不仅仅是某项单纯的技术或工艺发明.而是一种不停运转的机制.只有引入生产实际中的发现与发明.并对原有生产体系产生震荡效应。才是创新。 [编辑] 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 后来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被他的追随者发展成为当代西方众多经济学理论的两个分支一是新古典经济学家为将技术进步纳入到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主要成果就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二是侧重研究技术创新的扩散和技术创新的轨道”和范式等理论问题。从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至今已有将近100年的时间.这期间有众多学者对技术创新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许多有特色的理论。但是由于这些研究的出发点和前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

异.再加上技术创新是一个设计面广。影响很大十分复杂的过程.所以至今各专家学者以及研究机构对“技术创新概念的定义莫衷一是。 1、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1)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197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索罗(Robert Solow)于1956年提出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该经济使用两类投入(资本和劳动)生产一种均质产品.首先假定技术保持不便.集中考察资本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资本累计模型)。 (2)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1986年罗默(Paul·Romer)在《收益增长和长期增长》中,提出了一个与收益递减的传统模型不同的收益递增的增长模型。他把技术进步视为经济的内生变量和知识积累的结果认为知识积累才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在罗默的模型里.知识被分解为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一般知识产生经济外部性.使所有企业都能获得规模收益.专业知识则产生经济内部效应.给个别企业带来垄断利润.从而为这些企业提供了研究与开发的基金和内在的动力。因此,知识作为一种内生的独立因素不仅可以使知识本身产生递增收益,而且使资本、劳动等其他投入要素的收益递增。这就为经济的长期增长提供了条件。技术与众不同的一个特点在于它是公共品,产出这种技术发明的费用昂贵,但复制它很廉价。 新增长理论的贡献在手改变了我们关于增长途径的思维方式。如果技术水平的不同是导致各国生活水平的诧异的主要原因.并且假定技术知识是一个可以生产出来的要素,那么需要着重研究的方面就有:国家怎样才能提高技术水平7怎样有效的进行技术的转移、扩散和增值等。这就引发了有关国家创新系统的探索。 2、技术创新的”轨道和范式“ (1)从线性范式到网络范式 2O世纪7O年代,在熊彼特的影响下形成了创新研究的”线性范式“。该范式认为技术创新一般经历发明一开发一设计一中试一生产一销售等简单的线性过程.局限于单个企业内部的技术过程。后来的研究发现外部的信息交换及协调对于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效克服单个企业技术创新时的能力局限.降低创新活动中的技术和市场不确定性。此后.创新研究的视野从单个企业内部转向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和互动.导致网络范式的兴起。阿歇姆(Asheim T.1998)对线性范式与网络范式的特征进行了比较。 (2)区域创新与集群创新 ”网络范式”最初应用在国家层面,形成了”国家创新系统”理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经济意义上的”国家状态”日益让位于“区域状态”.区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利益体.关键的商业联

高超声速飞行器发展现状

高超声速飞行器 一、国内外高超声速飞行器研制现状 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是21世纪航空航天技术的新制高点,是航空史上继发明飞机、突破声障飞行之后第三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同时也将开辟进入太空的新方式。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的突破,将对国际战略格局、军事力量对比、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综合国力提升等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因此,世界主要国家一直把高超声速飞行器研制作为科技发展的最前沿阵地,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探索超声速燃烧冲压发动机技术以来,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美国、俄罗斯、法国、德国、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陆续取得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并相继进行了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这表明高超声速技术从进行概念和原理探索的基础研究阶段,进入了以某种高超声速飞行器为应用背景的先期技术开发阶段。各国技术开发的主要应用目标近期为高超声速巡航导弹,中期为高超声速飞机,远期为吸气式推进的跨大气层飞行器、空天飞机。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是21世纪航空航天技术的制高点,也是重要的军民两用技术。虽然目前仍存在不少技术难题,而且耗费巨大,但从世界各研制国目前的发展势头来看,以超燃冲压发动机为动力的高超声速巡航导弹有可能在2010年前后问世。预计到2025年,以超燃冲压发动机为动力的高超声速飞机和空天飞机也有可能投入使用,并将在军事、政治和经济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1 美国 1.1 Hyper2X计划 经过较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美国在高超声速飞行器的设计研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为试验性高超声速飞行研究计划,Hyper2X计划是对以往所做工作的一次检验。Hyper2X计划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年来重点开展的高超声速技术研究计划,主要目的是研究并验证可用于高超声速飞机和可重复使用的天地往返系统的超燃冲压发动机技术,并验证高超声速飞行器的设计方法和试验手段。1997年1月,NASA与兰利研究中心、德莱顿飞行研究中心签订合同,Hyper2X计划正式启动。Hyper2X计划的试验飞行器代号为X243,根据演示验证的任务不同分为X243A、X243B、X243C和X243D,共4个型号。 1.1.1 X243A X243A技术由位于弗吉尼亚州汉普顿的NASA兰利研究中心和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爱德华的NASA德莱顿飞行研究中心负责开发。其中机身和发动机由位于田纳西州塔拉荷马的ATKGASL公司(原微型飞行器公司)制造,位于加利福尼亚州亨亭顿的波音公司鬼怪工厂负责部分系统工程、热防护、操纵、导航和控制设计以及飞行控制软件、内部布局和结构设计。X243A的助推器是经过改装的飞马座运载火箭的第一级,该系统由位于亚利桑那州昌德勒的轨道科学公司提供X243A机身长3.66m,高660mm,翼展1.53m,质量1360kg,由采用液氢燃料的双模态超燃冲压发动机推进。1997年3月,NASA选定ATKGASL公司为飞行研究任务装配X243A无人驾驶研究飞行器。1997年12月,轨道科学公司对飞马座运载火箭成功进行了关键的设计审查。1998年,1台超燃冲压发动机作为第一部硬件交付NASA,随后这台发动机在兰利研究中心的2.44m八支点高温风洞中进行了一系列测试。1999年10月,第一架X243A交付德莱顿飞行研究中心。2000年,X243A在ATKGASL公司的

可持续发展理论文献综述

可持续发展理论文献综述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发展历程概述 可持续发展观点的出现最早能够追溯到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野生动物基金协会(WWF)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其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纲要》文件中首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7年,布伦特兰女士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的报告《我们共享的未来》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该报告中不仅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还围绕可持续发展展开了系统性的阐述,该报告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也成为了在所有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中最被人们认可且影响深远的一个,此后学者们对可持续的定义多数都是在这一定义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成的。 1981年,美籍学者布朗(LesterR.Brown)在其着作《建设一个发展 的社会》中写到“通过控制人口的过度膨胀、保护资源基础与开发高效绿色的可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 办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中,来自178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一致通过了《二十一世纪议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一系列重要的文件,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密切联系在一起,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不仅使得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探索阶段走向实践阶段,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付诸行动,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里程碑式的重大进展。同年,中国政府当局也首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其编制的《中国二十一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自此,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内容被正式纳入了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长期规划中。1997年在中共十五大上,

国外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发展现状

情报交流 本文2008 09 29收到,作者分别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三一〇所工程师、助工、助工 国外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发展现状 陈英硕 叶 蕾 苏鑫鑫 摘 要 以美国H yT ech 、H yF ly 、 X 51A 、猎鹰(FALCON )计划为重点,介绍了世界上几个主要的吸气式高超声速技术计划和飞行器研究情况,并对当前国外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 吸气式 高超声速 H yF ly X 51A FA LCON 引 言 高超声速飞行器是指在大气层内飞行速度达到M a =5以上的飞行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火箭为动力的高超声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导弹和空间飞行器,而目前世界各国正在积极发展另一类以吸气式发动机为动力的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它的航程更远、结构质量更轻、性能更优越。 实际上,吸气式高超声速技术的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通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俄罗斯、法国、德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等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在高超声速技术方面陆续取得了重大进展,并相继进行了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高超声速技术实际上已经从概念和原理探索阶段进入了以高超声速巡航导 弹、高超声速飞机和空天飞机等为应用背景的先期技术开发阶段。 1 美国在高超声速技术领域独占鳌头 从1985年至1994年的10年间,美国国家空天飞机计划(NASP)大大推动了高超声速技术的发展。通过试验设备的大规模改造和一系列试验,仅美国NASA 兰利研究中心就进行了包括乘波体和超燃发动机试验在内的近3200次试验。通过这些试验掌握了M a <8的超燃发动机设计技术,并建立了数据库,从而为实际飞行器打下了牢固的技术基础。实际上,30多年来,兰利研究中心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曾经在2.44m 高温风洞中研制和试验过22个发动机。在此基础上,美国于1996年开始,针对高超声速导弹、高超声速飞机和空天飞机的研制工作调整高超声速技术的研究目标,在发展和应用高超声速技术方面采取了更为稳妥的循序渐进策略,提出了更为现实的全方位的高超声速武器和先进航天器研制计划。NASA 和美国空军在2000年 12月达成协议,将联合进行高超声速技术的发展和验证。2001年,NASA 和美国国防部联合提出了国家航空航天倡议(NA I),重申了美国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发展战略:近期发展高超声速巡航导弹;中期重点发展全球到达的高超声速飞机;远期发展廉价、快速、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器。 2001年6月到2004年11月,NAS A H yper X 计划的X 43A 进行了3次飞行试验,除第一次以失败告终外,第二次飞行试验实现了7倍声速飞行,第三次在大约33.5km 高度飞行时以M a =9.8(11270k m /h)的惊人速度载入世界飞行速度记录。X 43A 的成功飞行试验,验证了高超声速飞行器的设计概念、设计方法和地面试验结果。但2006年年初NASA 表示,将把航空领域的研究重点从之前的飞行演示验证重新转向基础研究和设计工具开发,同时,NASA 对其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将高超声速研究纳入基础航空部分。X 43高超声速研究小组的项目重点将进行基础性的技术研究而不是飞行试验。 下面就简要介绍一下美国开 25 飞航导弹 2008年第12期

西方技术创新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综述_张磊

20074第220116Science&TechnologyAndEconomy2008Vol.21No.1 2008年2月1期 第21卷总第121期 ? 摘要: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主要来源,技术创新管理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综合性强的新兴学科。自从熊 彼特第一个系统完整地描述创新理论以来,国外技术创新研究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目前,西方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已形成了四大理论学派:新古典学派、 新熊彼特学派、制度创新学派和国家创新系统学派。阐述了技术创新理论的产生,并综述了目前西方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的这四大理论流派。关键词:技术创新;创新理论;研究现状 西方技术创新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综述 张 磊,王 淼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作者简介:张磊,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创新;王淼,管理学博士,吉林大学农业系统工程博士后,中国海洋大 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发展战略。 1技术创新理论的产生 国际上对创新的研究起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 家熊彼特(J.A.Schumpeter)提出的创新理论,他从论述技术变革对经济非均衡增长以及社会发展非稳定性的影响出发,于1912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概念”,后又在《经济周期》这本专著中系统的阐述了他的创新理论[1]。 1.1创新概念 熊彼特认为“创新(Innovation)” 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之中,“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的利润。按照熊彼特的定义,明确地将经济发展与创新视同一物,称经济发展“可以定义为执行新的组合”。这种新的组合包括:一是生产新的产品,即产品创新;二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即工艺创新或生产技术创新;三是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即市场创新;四是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供给来源,即材料创新;五是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即组织管理创新[2]。 熊彼特的创新概念主要属于技术创新范畴,也涉及到了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但他强调的是把技术等要素引入经济,使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因此他所说的创新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他认为,只有当新的技术发明被应用于经济活动时,才能成为“创新”。 1.2创新与企业家的关系 熊彼特指出:“我们把新组合的实现称为‘企 业’,把职能是实现新组合的人们称为‘企业家’”,创新的承担者(主体)只能是企业家,企业家的创新活 动是经济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发明者不一定是创新者,同样,资本家和股东也不同于企业家,拥有资本的资本家或技术发明者,如果不把他们的资本和技术用于生产方式的新组合,没有创新行为,那他们就不能成为企业家。 1.3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熊彼特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都是以创新为核心 来解释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他从经济运动的内部去寻找推动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历史发展的深厚基础和本质动因,强调创新活动在资本主义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导作用,他将经济理论的逻辑分析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结合起来,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进行了实证性的动态考察。在熊彼特看来,资本主义经济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其本质特征就是运动和发展,是某种破坏均衡而又恢复均衡的力量发生作用的结果,这种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力量就是“创新”。熊彼特认为: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破坏过程,在创新的持续过程中,具有创新能力和活力的企业蓬勃发展,一批批老企业被淘汰,一批批新企业在崛起,促使生产要素实现优化组合,推动经济不断发展,再加上“创新”是多种多样、千差万别的,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就有大小、长短之分,这就形成了发展周期的升降、起伏和波动。 熊彼特有关创新问题的论述为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奠定了至关重要的一块基石。 2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 由于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熊彼特的学说具有社会 56

吸附理论的提出与发展综述

吸附技术原理与应用 结课报告 吸附理论的提岀与发展 吸附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摘要吸附作用是一种界面现象,吸附技术的应用领域已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本文从吸附理论的发展历程出发,论述了研究吸附理论而得到的一些重要结论,重要的吸附模型的提出,适用条件及其适用范例,并描述了吸附理论的应用前景。关键词吸附作用发展历程重要结论吸附模型引言吸附作用是体相中某种或几种成分在界面上富集或贫化的一种最为基础的界面现象。吸附作用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直接应用。在石油化工、化学工业、气体工业和环境保护中,吸附是从气体和液体介质中除去杂质、污染物,使组分分离的一种方法。研究吸附作用有助于了解在界面上进行的各种物理化学过程的机理。这些过程包括物质的精制、脱色与染色、防湿与除臭、缓蚀与阻垢、润滑与摩擦、絮凝与聚集、除垢与洗涤等。作为最重要的工业助剂的表面活性剂应用原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此类两亲性物质在各种界面上得吸附;应用吸附原理发展而成的各种色谱技术是重要的现代分析手段;多相催化中反应物的吸附与产物的脱附是催化反应的基本

步骤;基于胶体化学原理发展起来的纳米粒子大小、形状的控制和自组装与表面活性剂特性吸附有关;固体支持体上生物膜半膜和固定化酶的模拟等吸附作用的广泛应用赋予其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吸附作用是胶体与界面科学最为基础的组成部分,也是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1 吸附理论的发展历程 我国胶体与表面化学的主要奠基人傅鹰在他的胶体科学绪论中说[1]: “一种 科学的历史是那门科学的最宝贵的一部分。科学只给我们知识,而历史却给我们智慧。”因而,了解吸附研究的发展概况既可以使我们对前辈的优秀的研究成果得以继承,又可以在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中少走弯路。 吸附作用在生活与生产活动中应用的历史起源已不可考。例如,在远古时期人们可能已经知道草木灰、木炭可除去空气中的异味和湿气,这种应用延续至今。公元前5 世纪古医学创始人Hippocrates 就知道用炭可除去腐败伤口的污秽气味。这些都是气体在固体表面吸附的早期应用。我国考古工作者发现,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上有36 种颜色,这实际上织物对燃料吸附的应用。 18 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代表了当时生产力的急速发展,吸附研究成果也正是这一时期才以科学论文的形式发表的。 1777 年A.F.Fontana 在其论文上指出,在水银表面冷却的新燃烧的木炭能吸着几倍于其体积的气体。与此同期,瑞典化学家C.W.Scheele 发现木炭在加热时放出的气体,在冷却时又会被木炭吸着。1785 年俄国科学家T.Lowitz 发现炭可脱出溶液中的有色物质。在其他一些人的工作中记载有木炭净水、除湿等。这些工作都是定性观察和描述[2,3,4]。 1814 年瑞士学者T.de.Saussure 首先指出吸着气体的过程伴随有热量的释出,即这一过程是放热过程[5]。1881年Kayser 提出了吸附这一术语,指出吸附是气体在空白表面上得凝聚,它与吸收完全不同[6]。吸着这一术语是McBain于1909 年提出,它包括吸附、毛细凝结和吸收[7]。 吸附方法应用于工业部门起始于18世纪末与19 世纪初叶,吸附方法才开始用于气体分离和净化的工业操作。吸附作用在初级工业中应用促进了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