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与金融风险

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与金融风险

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与金融风险
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与金融风险

[收稿日期]2003-06-19

[作者简介]吕春成(1957-),男,山西平陆人,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是国际贸易。

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与金融风险

吕春成

(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 要]经济全球化必然伴随金融投资活动的全球化。国际游资具有极大的投机性,它的跨国自由流动,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短期宏观经济的稳定。为此,必须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投资自由化; 短期资本流动; 金融危机

[中图分类号]F 8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56(2003)04-0095-05

On Free C apital Movement and Financial Risk

LU Chun -cheng

(Faculty of International T rade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Economics ,T aiyuan 030006China )

Abstract :Economic globalization will certainly be coupled with a global m ovement of financial investment activities.S ince international floating capital is highly speculative ,its international free m ovement will immediately affect the stability of a nation ’s short -term macro econo 2my.Therefore ,strict precautions should be taken against financial crises.

K ey Word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free investment ;short -term capital m ovement ;financial crises.

目前,世界经济正围绕全球化这一主题发生着深刻变革。经济全球化,首先是金融全球化,是金融投资在全球范围的自由化,这种投资自由化对国家经济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提出全面挑战。自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以来,关于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实现投资自由化问题,又一次成为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将泰国、智利的投资自由化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以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这对于我国正确选择投资自由化政策,及早防范金融风险,将有重要意义。

20世纪80年代那场围绕投资自由化的讨论,引发于智利、阿根廷等国急风暴雨式投资自由化政策的失败,这次关于投资自由化的争论,则肇因于对泰国金融危机与短期资本流动自由化之间内在联系的不同认识。与泰国经济高速增长期的渐进式投资自由化政策相比,智利到1983年债务危机时才被迫中止疾风式投资自由化政策,这更为国际社会所关注。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两国投资自由化政策却发生完全相反的变化:泰国放弃了渐进式政策,转而采取

促进短期资本流动迅急自由化政策;智利则在继续推行直接投资自由化的同时,对短期流动资本开始实施限制政策。两国政策改变的结果,也相应地为两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同命运,泰国经济重蹈了20世纪80年代智利经济的悲剧,智利经济则逐渐步入持续、稳定增长的轨道。

尽管时代背景和经济环境不同,但智利和泰国投资自由化的经验教训,却可给人们以启迪。智利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加速投资自由化进程时,所谓“自由的市场和健康的通货”局面还未形成,由于受芝加哥学派思想影响,政府盲目推行完全自由放任的外资政策,结果导致大量外国资本蜂拥而至。由于这些外国资本多属由欧洲金融市场获取的商业贷款,所以其投资自由化很容易引发债务危机。与此相比,20世纪90年代的泰国,由于其投资自由化政策是在国际金融市场日趋统一、各种新的金融衍生物交易迅速普及和发达国家利率水平普遍下降的背景下实施的,过度自由化必然导致投机性短期资本的大量涌入,所以其金融危机,是由利用各种金融创新工具进行大规模

?

59?Journal of ShanX i Finance and Econ omics University Aug.,2003V ol.25N o.4

2003年8月

第25卷 第4期

 

财政金融投资

金融投机和大量短期资本集中撤逃引发的。

纵观智利、泰国等发展中国家投资自由化的历史及现实,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如果在国内金融体系还十分脆弱、经济结构性问题还没根本解决的情况下,就盲目全面开放门户,允许资本自由流动,就很难避免金融动荡和经济危机。

20世纪70年代以来,智利经济以其特有的发展方式曾两次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第一次是在皮诺切特军事政权下推行的经济改革。在多数发展中国家仍固守国家统治型经济体制的20世纪70年代后期,智利政府便开始实行彻底的经济自由化政策,并带来被称为“智利奇迹”的繁荣时期。然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拉美国家普遍陷入债务危机,智利同样未能幸免。但是,与巴西等国债务主要产生于主权担保贷款的情形不同,智利的债务主要来源于因民营化和投资自由化而大量引进外资形成的巨额民间商业贷款。这就是说,巴西等国的债务危机,在于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而智利的债务危机则缘于市场失控。

第二次是20世纪90年代初,智利开始对短期资本流动实行限制政策。此时体现I MF 意志的“Wash 2ington C onsensus ”,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政策倾向,而智利政府却开始对短期流动资本实行限制政策。虽然这一政策曾受到I MF 等国际组织的非议和责难,但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对这一政策的评价便发生根本性变化,就连I MF 常务理事代表Stanley Fischer 和美国财政部长R obert E.Rubin 也不得不承认,正是限制短期资本流动的政策,才使智利免受这次金融危机的冲击。

1973年智利军事政权成立伊始,便迅即推行经济自由化政策。由于当时支配改革的主导思想是货币主义的自由放任主张,所以其改革不仅决定智利的经济发展命运,而且也是检验市场万能主义的一次实践机会。当时的自由化政策,主要包括国有企业民营化、降低进口关税、放松对金融业管制和开放资本市场等内容。到1978年,智利国有企业已由原来的500家减少为30家,进口关税率平均由94%降到10%。在这次全面经济自由化过程中,资本流动自由化最引人注目。1974年颁布新外资法后,尤其是1976年从安第斯共同市场退出后,智利相继采取了一系列资本自由化措施,包括对外国资本提供国民待遇。1980年取消了对资本流入的所有限制,资本项目基本开放。1981年允许银行设立国外分支机构,从而打开了国内

金融机构直接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的通道。这些自由化措施共同作用的结果,使中央银行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得到抑制,1973年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为300%,1981年下降为9.5%。与此相对应,通货膨胀率也由1973年的600%,下降到1981年的9.5%。而且,受财

政、通货紧缩政策的影响,实际利率不断上升,从而诱使外国资本大量流入,1974~1981年间流入的外国资本为G DP 的12.4%。这样,通货膨胀率的降低,实际利率的上升,资本流入的增加,经济的高速增长,使智利迎来了一个被称为“智利奇迹”的繁荣时代。

然而,好景不长。大量资本的流入,一方面推动国内经济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却使对外经济形势逐渐恶化。20世纪70年代后期,依靠国外融资的消费品进口急剧增加,经常项目赤字日趋扩大。1978年经常项目赤字占G DP 的比重为5.2%,1980年上升为7.1%,1981年则进一步上升为14.5%。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恶化,依靠新贷款偿还债务的做法难以继续,资本开始大量撤逃,于是引发了严重的债务危机。与其他拉美国家相比,智利债务危机主要有几个特征。

首先,由于智利的外资流入伴随着国有企业民营化,所以其外债主要表现为民间债务。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的外债多数是以政府贷款和政府担保贷款为主要形式的主权贷款,但智利的外债主要是私营企业的商业贷款。债务危机发生前,在智利的长期贷款中,主权贷款仅为52亿美元,远少于87亿美元的民间商业贷款;而33亿美元的短期贷款余额,则几乎全是无担保的私营企业贷款。

其次,债务危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远大于其他国家。1982年智利的经济增长率为-14.7%,其衰退程度远大于拉美地区-0.7%的平均水平。而且,由债务危机导致的金融业破产和失业率上升等,也使其国民付出巨大代价。智利失业率1981年为11%,1982年升为22.1%,1983年升为22.2%,为拉美地区之最。不仅如此,智利政府援救金融机构付出的费用,相当于其G DP 的41.2%,其代价十分惊人。

与其他重债国相比,智利的举债规模并不算大,但由债务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却远大于其他国家,原因在于智利的资本外逃速度快,时间较集中。在其债务构成中,由于短期贷款比重较大,而且又都属没有政府担保的私营企业贷款,所以,一旦汇率下跌,为减轻债务负担,私营企业就千方百计提前还贷,从而加

?

69?Journal of ShanX i Finance and Econ omics University

Aug.,2003V ol.25N o.4

2003年8月

第25卷 第4期

速了资本撤逃。另一方面,当债务危机发生时,由于国内金融动荡已使作为举债主体的民间金融机构纷纷破产,从而大大削弱了企业的应变能力,而利率上升和企业裁员等,又必然导致市场调整更加困难。

债务危机发生后,智利汲取债务危机的教训,开始采取有选择的资本流动自由化政策,加强对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监督、限制,并通过制定、完善各种金融法规,使政府的监管、调控尽可能具体化,从而保证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智利经济一直维持较高的增长率,几乎未受墨西哥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1987~1998年,智利G DP的平均增长率为7.1%,远高于拉美地区平均水平,从而在以高通货膨胀率为特征的拉美地区经济中,又一次令人瞩目。

与债务危机前的自由放任政策相比,智利债务危机后,其资本自由化政策的显著特征,是加强了政府对资本自由化过程的控制和管理。政府一方面通过民营化和自由化,提高经济活动效率;另一方面,又通过对金融机构监管、短期资本流动的限制,确保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即这一时期,智利开始兼顾效率性和安全性,强调发挥政府和市场两种作用。

20世纪80年代后期,基于资本项目赤字的背景,智利政府在强化管制的同时,积极推进资本交易自由化,其政策限制的重点是资本流出。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济的迅速回升,稳定物价成为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为抑制总需求,中央银行于1990年1月开始实施紧缩政策,促使利率回升。同时,为避免过度资本流入,又将汇率变动幅度调至±5%。其结果,与国内外利差扩大相对应,资本流入也急剧增加,本币的汇价迅速攀升。这就是说,为稳定物价而采用的紧缩政策,又通过资本流入的扩大威胁了汇率稳定。于是,为控制资本流入,从1991年6月起,开始对海外贷款征收1.2%的印花税,并对新增海外贷款实行20%的准备金制度。1992年1月,对商业银行的非居民存款也实行准备金制度。同年5月,又将准备金率调到30%,并将准备金的预存期限一律改为1年。进而,1995年又将准备金制度的适用范围扩大至海外证券市场融资。这样,除直接投资和通过ADRs(美国信托证券)发行证券以外的资本流入,就被全部纳入准备金制度的适用范围。这种做法实际上限制的主要是短期资本流入。

不难看出,正是这种有选择的资本流动自由化政策,在影响外资投资方向和投资期限方面发挥了积极

作用,有效抑制了投机资本的流动,提高了智利经济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抗震能力,从而使其避免了金融危机,保障了经济稳定增长。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盲目大量引进外资的20世纪80年代,泰国政府由于一开始就意识到过度引进外资的风险,所以在较长时期对国际间接融资持谨慎态度,尤其对公共部门的外资贷款更是严格限制,从而使泰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整个80年代没有因金融危机而中断。而且,这一时期,由于坚持严格的汇率、资本管制制度,所以其民间资本流动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邻国相比一直比较稳定。

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和各种新金融衍生品的出现,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金融活动限制的放松,国际间资本流动迅猛发展。在大规模资本流动加大了经济全球化风险的背景下,泰国政府基于本国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过于自信本国经济实力,开始盲目大量引进短期资本。结果,国内经济环境的恶化导致短期资本集中撤逃,最终在1997年夏,引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

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十分类似,其经济发展所面对的国际环境也相差无几,但有些国家由于采取了慎重的选择性资本开放政策,使其由结构问题产生的风险,能通过政府干预得到有效控制,从而成功避免了金融危机。泰国等国却由于不顾其经济发展的现实条件,过分强调资本流动自由化,所以在经常项目长期赤字和外资依存型经济体制条件下,必然导致经常项目赤字急剧扩大和对外负债急剧增长,加上外汇储备不足,从而推动了伴随短期资本撤离而引发的本币汇率下跌,结果,不可避免地爆发了金融危机。这就是说,当一国经济发展与资本市场开放程度不相适应时,其经济发展的效率性与安全性的均衡就被打破,这正是泰国金融危机发生的真正原因。

20世纪90年代以前,泰国对资本流动的限制主要针对具有较大投机性的短期资本。70年代后期,伴随进口战略向出口替代战略的转变,泰国政府加快推进与出口有关的直接投资自由化步伐,加上80年代后期日元升值等因素,使进入泰国的外国直接投资不断增加。由于这一时期的直接投资,多数都投在与出口相关的领域,所以直接支持了泰国经济80年代后期的高速增长。不仅如此,这一时期企业长期贷款也较自由。虽然对短期贷款没有明文规定,但由于贷款并不是完全由市场调节,政府在鼓励必要的对外举债

?

7

9

?

Journal of ShanX i Finance and Econ omics University

Aug.,2003

V ol.25N o.4

2003年8月第25卷 第4期

的同时,对贷款规模、用途进行了严格监督和限制,尤

其严格限制国内企业进入国际金融市场;加上当时国内市场不健全,没有短期投资市场和相应的金融产品交易市场,客观上也限制了具有较高流动性的投资,所以,这一时期的短期贷款规模还是有限的,一直维持在总债务的15%~20%左右。事实上,泰国的债务管理能力,当时曾得到国际社会的很高评价。因为与拉美国家的自由举债不同,泰国政府曾运用各种直接、间接手段,始终将对外债务控制在偿还能力范围内,从而成功地避免了债务危机。

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泰国政府的外资政策却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在可利用长期资本流入接近极限的背景下,为追求不切实际的经济增长率,为确保外资流入新渠道的畅通,泰国政府便盲目将手伸向风险较大的短期资本,开始实施允许通过国际金融市场融资的自由化政策;另一方面,由于当时亚洲各国在引进外资方面竞争十分激烈,所以为从根本上保证引进外资渠道畅通,泰国政府积极培育国际金融市场,试图通过泰铢国际化方式,在印度支那半岛建立泰铢经济圈,并与1993年3月开设了曼谷离岸市场,而且还实行了极具风险的“Out -In ”交易体制。本来,在进行融资时,如果短期资本缺乏,一般应利用短期贷款,若长期投资所需资金不足,则应以长期贷款弥补。但在BI BF 中,由于采用“Out -In ”交易体制,融资的内在机理遭到破坏,所以使流入的大量短期资金很容易就被转用于长期投资。

上述一系列资本自由化措施,使泰国经济发生急剧变化。首先,对外资依存度迅速提高。在实行美元联系汇率制度的情况下,国内外利差的扩大,导致外资大量流入,外资占G DP 的比重越来越高,1995年达13%。同时,对外债务负担越来越重,外债余额占G DP 的比率,1991年超过30%,1993年超过40%,1995年超过50%,从而使泰国经济直接暴露在国际资本流动的风险场上。其次,负外债的主体由公共部门变成私营企业。金融危机发生前的1996年,泰国外债总额为905亿美元,其中,私营企业外债为737亿美元,占81%。这种举债主体的变化,使政府基本失去对外债的宏观控制能力。第三,随着民间债务的增多,外债中的短期债务比率迅速上升。第四,在流入的外资中,直接投资比重不断下降,间接投资比重不断上升。直接投资减少导致出口竞争力下降,而间接投资增加又增大了资本流动的不确定性,结果导致经常项目收支状况急剧恶化。具体来说,导致泰国经常项目收支状况恶化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总需求扩大和泰铢实际汇价提高两个因素。20世纪90年代后,远大于经常项目逆差的资本流入,使泰铢升值压力越来越大,为减缓这种压力,政府干预导致外汇储备增加,而外汇储备增加又必然造成泰国货币供应量增加。泰国的外汇储备1996年达377亿美元,这一规模相当于1989年的4倍、1985年的17倍。与此相应,泰国的M 21985年为G DP 的56%,1990年为70%,1996年达80%。同一时期,泰国民间信贷规模也不断扩大,民间信贷量占G DP 的比率1985年为46%,1990年为64%,1996年高达101%。这种起因于资本流入的货币供给量增加和民间信贷规模的扩大,一方面支撑了20世纪90年代前期泰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却通过进口增加和总需求扩大,使经常项目的收支状况日趋恶化。尽管泰国政府很快意识到这种状况的严重性,但此时大量短期资本流入已使经济调整陷入十分艰难的境地。短期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不仅限制了政策调整的余地,而且极大地提高了调整汇率所需成本。这时,大量的短期资本充斥泰国金融市场,由短期借款转换的长期投资正在进行中,巨额套利基金又时刻窥视着泰铢贬值的时点。面对这种局面,对事实上已丧失经济调整能力的泰国政府来说,却不得不强行维持较高的泰铢汇价,无奈地等待金融危机的爆发。

与此同时,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比率的上升,又使市场预期急剧恶化,从而加速短期资本流出。如果仅从20世纪90年代前期外汇储备不断增加这一点看,泰国的金融防卫能力似乎在不断增强,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同期的短期外债也在急剧增加,1995年已增到411亿美元,远大于同期36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能否稳定泰铢币值,关键取决于泰国外汇供应是否平衡。在这里,外汇储备是表明外汇供给力大小的指标,对外汇构成潜在需求的最主要因素是短期外债。所以,一旦发生货币投机或资本迅速撤离的情况,判断政府能否稳定泰铢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的数量比率,该比率越高,维护泰铢稳定的成功率就越低。一般来说,该比率如果大于1,便容易发生货币动荡。如1994年墨西哥和阿根廷发生金融危机时,该比率就分别为1.73和1.33。泰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该比率就不断上升,1995年超过1,金融危机前夕的1997年6月为1.33。这种情况导致市场对泰国政府的金融防卫能力产生怀疑。由于市场预期恶化,抛售泰铢和短期资本流出就不可

?

89?Journal of ShanX i Finance and Econ omics University

Aug.,2003V ol.25N o.4

2003年8月

第25卷 第4期

避免。从1996年冬到1997年夏,为保护泰铢,泰国政府投向外汇市场160亿美元,在期汇市场的介入规模也高达230亿美元。但这一切已无济于事。因为在金融动荡日趋严重的情况下,抛售泰铢的主体便由投机者转向了一般投资者和普通债户,单纯的投机活动已变成追随投机的大众行为,即市场参与者对市场本质认识的边际已唤起了所谓“美人投票”现象。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从金融危机往往由短期资本集中流出引发这点来看,短期资本流动的过度自由化,无疑是金融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泰国和智利的经验教训充分表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动荡与其投资自由化方式直接相关,引进外资和投资自由化必须与国内经济的吸收能力相适应。

由于20世纪80年代的泰国和90年代的智利面临的经济环境不同,所以两国选择性投资自由化政策也相应具有不同特征。对于80年代的泰国来说,由于当时经济发展所需的国内储蓄和外汇不足,所以其自由化政策的特点,就表现为在鼓励以直接投资为主的长期资本流入的同时,着重防止国内资本外流,为维持金融秩序和汇率稳定,对非居民向高流动性金融资产的投资,也采取了必要的限制措施。并且,与不完善的市场体系相适应,对资本流动的控制也不得不更多地依赖行政管理手段。这种选择性投资自由化政策,是较落后发展中国家资本自由化的一般模式。这类国家主要依靠本国廉价劳动力要素,通过直接投资的自由化,引进稳定的长期资本。与此不同,对于20世纪90年代的智利来说,由于大量短期资本流入

导致过度投机,威胁了物价和汇率稳定,所以其自由化政策的选择倾向,主要体现为对非居民短期资本流

入采取限制措施,目的是保证宏观经济稳定。而且,随着市场机制趋于完善,其政策手段更多的则是依靠税收、准备金等间接手段。这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新兴工业化国家外资政策的一种新倾向。需要指出,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在内部经济环境都得到较大改善的情况下,智利和泰国却朝着不同方向改变了投资自由化政策,从而产生了两种完全相反的效果。这就说明,不仅过度的短期资本流入会导致经济环境恶化,而且,那种“一旦经济环境有所改善,就应加速推进短期资本流动自由化”的流行观点,也未必正确。纵观当今世界经济,在资本自由化进程中,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往往更容易遭受金融危机袭击,尤其是那些急于实现本国货币自由兑换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因为从根本上讲,金融危机是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问题深度相关的,而结构问题则是这些国家工业化、现代化滞后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实现投资自由化并不是一个短期课题,而是一种长期目标。作为实现投资自由化的条件,重视对深层次经济结构问题的解决,比暂时经济环境的改善更为重要。为防范金融危机,必须有效遏制经常项目收支逆差的扩大,而要消除经常项目的逆差,对短期资本过度流入,必须进行必要限制。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为保证宏观经济稳定,一般应将直接投资以外的资本流入规模控制在G DP 的35%以下。

综上所述,投资自由化问题的焦点,并不是要不要自由化,而是如何实现自由化的问题。从泰国和智利的经验、教训中不难看出,政府在投资自由化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推进投资自由化的关键,在于如何评价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围绕投资自由化方式的争论,实际上是市场和政府作用争论的延续,其焦点在于是否承认市场失败问题。

[

参考

]

[1]何方.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几个问题[J ].世界经济,1998,(8).

[2]唐任伍.全球一体化的神话:发展中国家的陷阱[J ].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12).[3]郭连成.经济全球化及其对世界不同国家的影响[J ].财经问题研究,1999,(1).[4]徐坚.全球化的新发展及其对各国的影响[J ].国际问题研究,2001,(6).

[责任编辑:李西梅]

?

99?Journal of ShanX i Finance and Econ omics University Aug.,2003V ol.25N o.4

2003年8月

第25卷 第4期

关于金融风险和监管的论文

关于金融风险和监管的论文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市场是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的动脉。而金融本身的高风险性及金融危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得金融体系的安全、高效、稳健运行对经济全局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金融风险是一定量金融资产在未来时期内预期收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金融风险的特征,客观性、不确定性、相关性、可控性、扩散性、隐蔽性、叠加性。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学好如何去控制风险,规制金融风险隐患。金融风险可以分为市场风险、制度风险、机构风险等等。具体的一家金融机构因经营不善而出现危机,有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构成威胁;一旦发生系统风险,金融体系运转失灵,必然会导致全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金融危机如果引发社会政治危机,就不仅会对统治者的政权构成威胁,还会导致经济发展的停滞或严重倒退。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就要加强金融监管,将金融活动纳入规范化、法治化轨道。 实施有效的金融监管有助于增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明确金融监管的权责边界,成为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按照金融市场参与主体划分,这种权责边界主要存在于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监管机构与金融市场参与者 消费者以及不同的金融监管机构之间。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相关法律赋予监管机构的权利相对宽泛,对于监管机构如何行使监管权力关注较多,而相对忽略了对监管相对方权益的维护和对监管机构行使监管权力的监督和约束。在实际中,一方面监管机构行使监管职权以行政手段为主,且具有较大的相机抉择的可操作空间,往往通过一些政策文件甚至领导讲话就可以对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进行管控,而金融机构的实际诉求缺乏合理反馈渠道,致使部分监管政策难以落地;另一方面,监管机构的监管行为往往渗入到金融机构日常经营的各个方面,使得金融机构的市场化、商业化经营行为难以充分开展,有时不得不通过其他渠道规避监管,反而形成新的风险。 在完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方面,一是构建逆周期监管调控机制。适时开展并组织金融机构开展压力测试。二是加强流动性管理。根据金融市场发展新趋势合

金融风险度量的传统方法

第五章 金融风险度量的传统方法 第一节 金融风险度量的传统方法 一、用价差率来衡量风险 价差率是用来测算单个证券投资风险最简单的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价差率=2╳(最高价-最低价)/(最高价+最低价)╳100% 上式中的最高价、最低价是指该证券在相应各期限(如年)的最高价和最低价,价差率法的实质是直接将证券的可能波动幅度作为衡量风险的指标。 用价差率来衡量证券的波动幅度和风险,计算简单方便,意义清晰直观;价差率越大,意味着股票的风险越大,反之,则股票的风险越小。而且,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采取不同的期限,如年、月、周等来计算价差率。不过,由于用价差率来测量风险时所包含的内容过于狭窄,其精确度和适用范围非常有限。 二、灵敏度分析与β系数法 灵敏度(Sentivity)是收益的方差与产生这一方差的某一随机变量(如利率、汇率等)的方差之比,它是两个方差的比值。设以V 表示收益,χ表示影响收益的市场随机变量,S 表示收益V 对χ的灵敏度,则: V S χ ?=? 或者以两方差的百分比的比值表示为: //V V S χχ ?=? 如某一债券价格对利率的敏感度为5,则它意味着1%的利率方差将产生5%的债券收益方差。若债券价值为10000,则其价值变动的方差为500。 如果某投资组合的收益或价值受到几个市场随机变量的影响,那么该投资组合的风险就需要由这几个灵敏度组成的灵敏度变量来描绘。例如,某证券投资组合的市场价值依赖于各有关货币的利率、汇率、证券价格指数。这时,需将投资组合价值对这些变量的灵敏度都计算出来,但不能将它们直接相加。因为那样意味着各随机变量将在同一时间以给定的幅度变动,从而会夸大风险。

金融风险管理考试要点归纳资料

金融风险的概念 是指金融变量的变动所引起的资产组合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违约风险 是指债务人还款能力的不确定性 信用风险 是指债务人或者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约规定的义务或因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导致金融工具的价值发生变化,给债权人或金融工具持有人带来损失的风险。 信用评级 是评估受评对象信用风险的大小 市场风险 是指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的交易头寸由于市场价格因素的变动而可能遭受的收益或损失。 利率风险 是指银行的财务状况在利率出现不利变动时所面临的风险。 久期 债券在未来产生现金流的时间的加权平均,其权重是各期现金值在债券价格中所占的比重。 流动性风险 是指由于流动性不足而导致资产价值在未来产生损失的可能性 操作风险 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金融风险的特点: 普遍性、不确定性、主观性、隐蔽性、扩散性、或然性、内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性、可转换性、叠加性。 金融风险的分类:市场分析、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 金融风险的识别原则: 实时性原则(金融风险时常处于动态变化当中,因而要实时关注、连续识别、即时调节)、准确性原则(如果识别不准确会给后续风险处理带来延误或者产生新风险)、系统性原则(经营活动是一环扣一环的,每一项活动都会带来一种或朵)、成本效益原则(随着金融风险识别活动的进行,边际收益会越来越少,因而需要权衡成本和收益,以选择和确定最佳的识别程度与识别方法,使得风险识别活动活动最大效益) 金融风险识别方法 现场调查法,是指金融风险识别主体通过对可能存在风险的各项业务及其所涉及的部门进行详尽的现场调查来识别金融风险的方法。优点:简单、实用、经济,能获得第一手资料,保证所得信息的可靠性。缺点: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很难准确把握调查重点难点,对调查人员是一个巨大挑战。 问卷调查法,是指通过调查人员发放问卷调查表让被调查人员现场填写来识别金融风险的方法。优点: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有助于降低风险管理的成本,而且同样可以获取大量信息。缺点:问卷调查表微小漏洞都可能导致获得的调查资料和信息不可靠。 情景分析法,先利用有关数据、曲线与图表等资料对未来状况进行描述,然后再研究当某些因素发生变化时,又将出现何种风险以及将导致何种损失和后果。优点:可以识别和测定资产组合所面临的最大可能损失。缺点:分析主要依靠分析者的分析角度选取,不同人分析有不同的分析角度,所以比较难把握。 金融风险管理的策略方法 风险规避策略:通过计划的变更来消除风险或风险发生的条件,保护目标免受风险的影响。比方说,知道了将要开展的一个业务是有风险的,我们可以选择不开展它。但是在规避这项风险的同时我们也放弃了收益的机会,这是一项消极的风险管理策略。 风险转移策略:通过购买某种金融产品或采取其他合法的经济措施将风险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的一种策略性选择。风险转移可分为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 风险分散策略:通过多样化的投资来分散和降低风险的策略。但是风险分散是有成本的,主要是分散投资过程中增加的各项交易费用。 风险对冲策略:通过投资或购买与标的资产收益波动负相关的某种资产或衍生品,来冲销标的资产潜在损失的一种策略性选择。意图在不放弃风险活动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和避免最后的风险损失,或是降低损失发生时产生的成本。 风险补偿策略:商业银行在所从事的业务活动造成实质性损失之前,对所承担的风险进行价格补偿的策略性选择。 风险承担策略:金融机构理性地主动承担风险,以其内部资源如风险准备金、自有资金来弥补可能发生的损失。 VaR 公式:μ)(-z v V aR c 0A σ= σc 0R z v V aR = 假设股票A 的收益率服从正态分布,且年标准差为30%(按252个工作日计算),某投资者购买了100万元的股票A , 请问:(1)在95%置信水平下,样本观察时间段为1天、1周的VaR 为多少?(每周按5个工作日计算) 1年σc 0R z v V aR ==100×1.96×30%=58.8

金融科技的风险和监管 100分答案

金融科技的风险与监管 单选题(共1题,每题10分) 1 . 金融科技监管过程中,以下哪个国家没有采取沙箱监管模式?() ? A.美国 ? B.英国 ? C.新加坡 ? D.澳大利亚 我的答案: A 多选题(共2题,每题 10分) 1 . 以下属于“灰犀牛”风险隐患表现的有()。 ? A.影子银行 ? B.国有企业高杠杆 ? C.房地产泡沫 ? D.违法违规集资 我的答案: ABCD 2 . 金融科技存在的风险问题包括()。 ? A.金融科技使金融风险更具隐蔽性、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增加了金融系统性风险 ? B.金融科技使传统金融“脱媒风险”加大 ? C.金融科技使技术风险更加突出 ? D.数据风险与信息安全风险相互交织 我的答案: ABCD 判断题(共7题,每题 10分) 1 . 金融科技业务发展有赖于先进的技术和交易平台系统,技术和交易平台系统选择失误可能给金融科技机构带来较大风险。 对错 我的答案:对 2 . 金融科技产品多以数字化形式存在,这意味着将其完全限制在一国境内在技术层面上具有较大难度,因此,国际协调就显得尤为重要,以避免金融科技活动和产品向监管更为薄弱的国家或地区转移。 对错 我的答案:对

3 . 从FinTech本身的金融属性来看,FinTech具有很强的风险特征。只有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的发展,才能更有效地使技术服务于金融创新,使金融创新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对错 我的答案:对 4 . 在金融科技业务领域不存在信用风险。 对错 我的答案:错 5 . 金融科技发展使金融交易更加快捷、低成本,使资金供给能够绕开现有的商业银行体系,直接输送给资金需求方和融资者,完成资金体外循环,导致商业银行重要金融中介的地位相对降低,金融交易脱离现有金融管制的情况愈发严重。对错 我的答案:对 6 . 英国监管金融科技的主要特征是集中适度监管。 对错 我的答案:对 7 . 金融科技具有很多风险,所以我们不应该发展金融科技。 对错 我的答案:错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分析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分析 摘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与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相对应的理论体系,其核心思想在于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动态发展演进过程之中。西方主流经济学倾向于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看作一种固定永恒的关系。这是对经济学的庸俗化,不能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视角下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更无法对当前高度发达金融市场的监管提出系统性的指导意见。科学认识金融风险与宏观金融监管框架需要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角度来寻找理论基础,由此才能建立更为完善的金融监管框架。 关键词:金融监管;金融风险;金融危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内在要求 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是以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的。在这个基于个人效用和生产力利润最大化的一般均衡中,经济体之间实行物物交换,最终实现市场出清。货币和金融因素仅仅作为一些短期扰动的外生变量被加入到理论中,经济活动与金融活动被完全割裂开,是对经济活动整体图景的片面认识。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了金融经济的核心,将生产活动与货币金融有机结合在一起,全面认识了经济的核心与金融对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性。1.从商品循环到货币循环。《资本论》中认为从商品经济过渡到资本主义经济的起点即为从简单的商品生产转化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这一过渡可以用公式“W-G-W’”转化为“G-W-G’”来表示,这里W表示商品,G表示货币。在最初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的目的是通过交换获得其他商品,从而实现社会分工。货币在这里仅仅充当的是交易媒介作用,社会中几乎不存在金融活动,实体经济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运行。而到了资本主义生产阶段,生产过程转化为“G-W-G’”,货币代替商品成为了生产的起点。生产和交换的目的不再是为了获得其他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获得价值增值。货币转化为资本,成为了生产的起点和终点,而商品生产仅仅是价值增值的手段。马克思这一富有洞察力的认识,为政治经济学开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将实体经济与金融活动融为一体。在货币循环的经济中,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是融为一体的,其天然的目的就是服务于实体经济。更进一步的说,

金融风险度量方法选择及适用性分析

金融风险度量方法选择及适用性分析 在很长时期内风险价值模型(Value at Risk,以下简称VaR)都作为首选来度量风险,然而其理论和应用都存在缺陷。VaR并没有考虑潜在的尾部风险,而且不满足一致性风险度量的公理条件,即VaR不是一个理想的风险度量。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VaR模型存在的缺陷,并介绍其他风险度量模型,研究其特性,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金融风险度量选择的依据。 关键词:风险价值一致性风险度量期望短缺谱风险度量扭曲风险度量 回顾金融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史,20世纪70年代是现代金融风险管理发展的重要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破产之后,利率、汇率等市场风险问题在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中日益凸显。而1973年4月,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的正式运营以及著名的布莱克-舒尔茨期权定价模型的发表标志着现代金融风险管理时代的到来。20世纪90年代,以金融工程为代表的现代金融风险管理技术发展迅速,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量化管理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然而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的破产为金融工程的应用提出了警示。金融工程的发展使得大量的数理统计模型在金融风险管理中获得应用,这其中包括著名的VaR模型。 我国金融市场是一个发展中的新兴市场,金融风险管理的手段还比较落后,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重在事后分析和评估,缺少事前风险防范和控制。随着我国的金融改革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金融监管的原则与风险管理的技术必须符合国际惯例要求。 VaR模型的产生及其局限性 风险管理的基础和核心是对风险的定量分析和评估,即风险度量。传统的风险度量方法如Beta、Delta、久期和凸性等仅适用于特定的金融工具或领域,难以全面反映风险覆盖情况。在这一背景下,1993年G30小组首先提出风险价值(Value at Risk)的概念,VaR模型旨在估计给定投资工具或组合在未来资产价格波动下可能的潜在损失。这一指标最大的优点是能够测量由不同市场因子导致的风险,以及不同市场的总风险,能够较为准确地测量不同风险因子及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损失,能够适应金融市场发展的动态性、复杂性和全球化的趋势。 然而,VaR度量的是正常市场情况下的市场风险,在现实中,金融市场出现剧烈波动的极端市场情形大量存在,即VaR并没有考虑潜在的极端市场情形。对VaR实践的评估以及对风险度量的进一步研究指出VaR并非一个一致性风险度量,其不满足次可加性的公理条件,从而无法进行风险分散。 正是由于VaR还存在着理论与应用上的缺陷,推动了风险度量的进一步发展。在VaR的基础上许多研究者提出了风险度量的其他方法。Acerbi and Tasche (2002)提出期望尾部损失ES(Expected Shortfall,以下简称ES),Wang(1996)提出扭曲风险度量的概念,Acerbi(2002,2004)将经济学的风险偏好理论引入风险度量中,提出了谱风险度量,从而使风险管理的实践者有了更多的选择。 基于分位数回归的风险度量 (一)风险价值VaR VaR的含义是“风险中的价值”,JP Morgan将VaR看作既定头寸冲消或重估前可能发生的市场价值的最大损失的估计值。而VaR比较权威的定义由Jorion (1997)提出,将其定义为给定置信水平下,风险资产在持有期内可能遭受的最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毕业论文全文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论金融风险及其特点 姓名:帖宝红 论文提要:进入21世纪后,世界经济市场一体化的重心逐步从贸易市场一体化向金融市场一体化转移。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加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不断提高,范围不断扩大。 金融业正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同时也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体制性金融风险、经营性风险的冲击。所以,积极防御和化解金融风险,加强金融业的监督管理,完善金融监督管理制度,建设过硬的监管队伍也将成为我国金融业的最大课题。 关键词:金融风险银行风险风险预测风险防范风险监管 1991年1月,邓小平同志在视察上海时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满盘皆活。这段话深刻揭示了金融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道出了金融业的稳定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良性运行的至关重要性。我国这几年的高速发展证明:金融业是国民经济的推动力,是催化剂,全国13万亿人民币的金融资产是资金运动的信用中介,是经济运行的黏合剂。金融业是高利润的行业,但同时又是高风险的行业。巨额资金在国内外的迅速流动、政治经济和市场的变幻、金融监管和调控体制的不完善、加上世界性的金融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各种各样的金融创新及衍生工具随着科技进步迅速席卷全球,使得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因金融业高速发展带来的金融风险的挑战。从墨西哥的比索危机、巴林银行的倒闭、大和银行被逐出美国,特别是余波未平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到我国海南发展银行停业整顿、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破产、全国范围内的农村信用社和合作基金的支付危机、国有银行不良债权的越积越多……都给社会稳定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也给我国金融业敲响了警钟:我们面临的金融风险是严峻的。只有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监管制度,才能保障广大客户的利益,才能推进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 一、我国目前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及其特点 金融风险,是从事金融和与金融有关的活动存在的一种经济危险。银行取不出钱,发生挤兑甚至倒闭,是最典型的金融风险。借钱还不起,债权人就出现了收回资金的风险。汇率大起大落,企业就会因此得益或受损。风险对一个人,一个企业,甚至国家,都是一种客观存在,需要当事人的警惕。金融风险有正常的和非正常的。非正常的金融风险,指在经济运行中因扰动或破坏,造成金融系统的风险甚至危机。近两年出现的著名的巴林银林危机,就是因为出现内部人违规、违法操作形成的。金融风险有局部的,也有全局的。因经济周期而出现的金融危机,就是全局性的。这时,金融风险成为经济风险的集中体现。我们经常见到的是局部性的金融风险,但这些局部风险,也可能是全局性金融风险的预兆。 (一)当前我国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 从近年来已暴露出来的金融风险隐患来看,具体可以划分为以下八大类:

第十三章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参考答案

第十三章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参考答案 一、填空 1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2.分业; 3.突发性、可预测性和传染性。 二、单选 1.A; 2.D 三、多选 1.ABC; 2.ABCDE 四、判断 1.错; 2.对 3.对 五、名词解释 五、名词解释 1.金融风险: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认识。广义的金融风险一般是指金融市场活动主体在投融资过程中,由于不确定因素引起其收益的不确定性和资产损失的可能性。狭义的金融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决策失误、客观情况变化或其他原因使资金、财产、信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2.金融危机:从形成角度而言,金融危机是金融风险大规模积聚爆发的结果。西方一些学者认为,金融危机是指由于信用基础破坏而导致的整个金融体系的动荡和混乱。 3.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所有的业务活动)实施的监督管理。广义的金融监管是在上述监管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与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 六、简答 1.金融风险的成因 导致金融风险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政治因素,又有体制因素;既有外部因素,又有内部因素,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结合世界各国的经验教训和我国的实际,导致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政策失误与政府干预不当 (2) 金融监管体制不健全 (3) 金融机构内部管理落后 (4) 企业风险的转嫁 (5) 国际金融风险的传导 2.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及治理对策。

影响:自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性金融危机还在“传染”。尽管金融市场中的一些参与者会在金融风险中有可能获取一部分收益,但随着金融风险和危机的发展、风险因素的不断积聚,金融危机会对经济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它不仅会影响经济主体的经营和收益,而且会影响到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健发展,甚至给世界经济带来动荡。 治理对策:建立危机的预警系统;采取措施稳定金融市场,包括动用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抑制投机,稳定股市,保障金融债权,维护存款人信心,管理国际资本流动;动用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调整经济结构等。3.甲银行的准备金减少100万元。 七、论述 1.金融监管的内容。 中央银行或货币管理当局对金融业的监管包括对商业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监管。具体监管内容主要有3个方面,即市场准入的监管、市场运作过程的监管、市场退出的监管。 1. 市场准入监管 所有国家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监管都是从市场准入开始,各个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一般都参与金融机构的审批过程。银行申请设立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 具有素质较高的管理人员;(2) 具有最低限度的认缴资本额。管理人员的条件和资本额的标准各国都有具体规定。我国金融机构的设立申请,一般也是主要审查这两个方面。 我国金融机构的设立采取特许证制度。 2. 市场运作监管 金融机构经批准开业后,中央银行还要对金融机构的运作过程进行有效监管,以便更好地实现监控目标的要求。 (1) 资本充足性监管。 (2) 流动性监管。 (3) 业务范围监管。金融机构可经营哪些业务,不可以经营哪些业务一般是有限制的。 (4) 贷款风险的控制。由于获利越多的资产,风险相对就越大,因而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都尽可能限制贷款投向的过度集中,通常限制一家银行对单个借款者提供过多的贷款,以分散风险。分散风险既是银行的经营战略,也是金融监管的重要内容。 (5) 外汇风险管理。在外汇风险管理领域里,大多数国家对银行的国际收支的趋向很重视,并制定适当的国内管理制度,但各自的管理制度有着显著的差别。 (6) 准备金管理。 (7) 存款保险管理。为了维护存款者利益和金融业的稳健经营与安全,有些国家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在金融体制中设立负责存款保险的机构,规定本国金融机构按吸收存款的一定比率向专门保险机构交纳保险金,当金融机构出现信用危机时,由存款保险机构向金融机构提供财务支援,或由存款保险机构直接向存款者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以维护正常的金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论文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的论文

摘要:继80年代改革开放后,我国于2001年正式加入了WTO,更深入的开放将为我国的金融业引来资金,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但是,同样,我国金融业也将面临巨大挑战。金融机构在规模小、创新能力弱、历史包袱沉重的现实状况下与外资金融的进入相竞争无异于“戴着镣铐与狼共舞”。因此,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开放的前提下,强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成为金融经营的一个基本要求。 关键字:金融风险金融监管货币政策启示防范化解 一、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 随着金融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风险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金融监管必不可少。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与金融管理的复合称谓。金融监督是指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实施全面的、经常性的检查和督促,并以此促使金融机构依法稳健地经营、安全可靠和健康的发展。金融管理是指金融监管当局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实行的领导、组织、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的活动。 当然,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也是密不可分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比如,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直接地或间接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设置银行最低准备金(最低储备金)。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是同一事物的两面,一个是从经济理论角度讲,一个是从政策措施讲。 二、西方国家金融监管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西方国家在国际金融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是国际金融业“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他们在金融监管方面的新趋势将对各国的金融监管产生重大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爆发频繁。这些危机往往都有涉及金额大,波及范围广,造成的损失严重的特点,它们的影响不仅是国内的也是国际的。大量金融危机使金融监管再度成为热门话题。 金融监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涉及的内容十分庞杂,并且各国在具体的金融监管实践上更是差异明显。因此,西方国家金融监管实践的新趋势主要表现在:监管目标,监管主体,监管依据,监管对象,监管方式。 随着西方国家往往具有完善的金融体系和发达的金融市场,他们对金融监管理论的探索和实践代表着金融监管的最高水平,其反映出的趋势对国际金融界具有深远的影响,也给我国金融监管予重要的启示。 (1)是对我国监管目标的启示。安全优先、兼顾效率作为西方国家监管目标的基本原则,对我国尤其适用。目前,我国经济金融体系还不完善,各种经济金融制度还不健全,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来说,我国的金融监管目标仍然应该以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为首要目标。 (2)是对我国监管主体的启示。目前,我国金融监管采用分业监管的模式,即银行、证券、保险分别设置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加以监督管理。我国不应该随波逐流,而应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金融监管体制。 (3)是对我国监管对象的启示。由于非金融机构、金融衍生品市场和跨国银行及非银行跨国机构在现代金融领域中扮演的角色日趋重要,忽视对这些监管对象的监管或者监管不当,也会像商业银行一样诱发金融风险,导致金融体系的不稳定。 (4)是对监管方式的启示。相对西方发达国家比较先进的监管方式而言,

我国的网络金融风险监管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网络金融风险监管的现状分析 网络金融是金融与网络技术全面结合的产物,其内容包括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上保险、网络期货、网上支付、网上结算等金融业务。网络金融的发展使我们面临着不同于传统金融的新的金融风险形式和类别,认真分析网络金融风险,加强防范和管理,是深化我国金融改革、实现稳健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网上诈骗已成为世界上第二种最常见的网络风险,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或在互联网上提供各种吸引人的免费资料等作为诱饵,当用户选择接受时,病毒也随之进入用户的计算机中,并偷偷修改用户的金融软件。当用户使用这些软件进入银行的网址时,修改后的软件就会自动将用户账户上的资金转移到不法分子的账号上。网上诈骗包括市场操纵、知情人交易、无照经纪人、投资顾问活动、欺骗性或不正当销售活动、误导进行高科技投资等10种形式,据北美证券管理者协会调查,估计每年网上诈骗使投资者损失100亿美元。 现行的风险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网络金融的发展。1)分业监管体制面临挑战。网络金融的发展已经逐步突破了传统金融业的分工,模糊了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之间的界限,尤其是银行业可以为客户提供超越时空的服务,这不仅是对传统银行业务的挑战,更是对现阶段分业监管模式的挑战。(2外部监管体制面临冲击。网络金融是以全球客户为服务对象,和传统金融活动相比,它超越了分支机构设置的局限性,实现了服务对象的广泛性,这为小金融机构和大金融机构的公平竞争和进一步推动全球金融一体化创造了条件,但同时也增加了监管难度,特别是对我国按经济区域设置人民银行和按行政区域建立银行业监管机构的体制冲击较大。 完善监管体制。(1)健全网络金融风险监管体系。成立“国家(网络)金融风险管理委员会”由国务院分管领导任主任,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国家工业与信息产业部、公安部等部门为成员单位,负责推动网络金融风险管理立法,制定网络金融风险管理工作规划,协调网络金融风险管理的重大工作事宜。在银监会内设立“网络金融风险监管司”作为“委员会”日常办事

金融风险度量方法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cf15200474.html, 金融风险度量方法研究 作者:蒋彦平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第15期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逐渐发展,金融市场在这一背景之下,大大小小不同的波动更加容易出现。其中金融波动对金融市场的稳定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导致金融风险的存在也日益严重。在美国经济危机爆发,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之后,更加提升了人们对金融风险的重视。那么为了能够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就必须要找到一个科学合理的风险度量方法。下面本文就对金融风险度量方法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金融;风险;度量方法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金融风险的出现不但会对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行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还会导致连锁反应的出现,从而造成全球经济动荡。各金融机构为了能够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均加强了对其科学合理风险度量方法的研究,以此确保可以对金融风险进行准确的评估,提高金融风险控制力度[1]。其中由于各金融风险之间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其度量方法也有所不同,下 面本文就对目前金融市场,最常用的三种进行探讨。 一、金融风险方差度量方法 在Markowitz1952年所发表的《资产选择》中,首次对金融理论进行了定量化的研究,那么Markowitz也就成为了第一个对金融市场风险,采用数量方法进行度量的人。其中他的资产组合理论是在规范分析的基础上,对人们在进行资产选择时,怎样才能够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避免,从而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的方法进行的探讨。其中一开始市场风险的原型就是在资产组合理论中出现的,Markowitz曾把它称为是一种具备不确定性的资产收益。Markowitz对于 这一资产收益不确定性的度量,采用的是统计学中的方差或者标准差,那么这一方法也就成为了金融风险度量中的最早方法,金融风险大小也就第一次被Markowitz采用具体的数量进行的刻画。方差这一金融风险度量方法不但具有概念明确、统计性好以及容易理解的优点,同时在收益率对正态分布假设条件服从的条件下,可以把组合方差分别称为多个单个的资产收益率方差和协议差。金融风险的方差度量方法,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简便性,因此到目前为止,其不但在金融风险度量中使用范围最广,使用最广泛,同时也是之中影响最大的度量方法[2]。但 随着人们对金融风险本质认识的深入,这一度量方法所展示出来的弊端也越来越多,其中方差方法本身的定义就和风险的原始含义具有偏差,对于真实风险的大小不能够进行度量,其虽然可以帮助投资者规避一定的风险,但是也具有使其失去更多收益机会的可能。另外方差方法的假设具有一定的严格性,具有比较繁重的计算任务,因此也就迫使人们不断的对新的金融风险度量方法进行探寻,以能够对方差方法中所具有的弊端进行消除,从而提高金融风险度量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准确性[3]。

第七章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第七章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一、单项选择 1.最早提出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假说的经济学家是( )。 A.凡勃伦 B.斯蒂格利茨 C.海曼·明斯基 D.金德尔伯格 2.金融机构的内在脆弱性学说认为造成金融机构不稳定的原因是 ( )。 A.激励相容 B.自我选择 C. 信息不对称 D.囚徒困境 3.金融资产价格波动性理论不包括 ( )。 A.经济泡沫理论 B.股价波动性理论 C.汇率波动性理论 D.通货膨胀理论 4.下列属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是( ) 。 A.信用风险 B.利率风险 C.操作性风险 D.会计风险 5.目前,下列国家中对金融监管实行“一元化”监管模式的是( )。 A.日本 B.加拿大 C.美国 D.法国 6.目前,下列国家中对金融监管实行分业监管模式的是( )。 A.日本 B.韩国 C.中国 D.英国 7. 目前,下列国家中对金融监管实行不完全统一监管模式的是( )。 A.日本 B.澳大利亚 C.美国 D.英国 二、判断题 1.风险即不确定性,任何一种存在风险的情况都是不确定的,所以在没有风险的情况下就不存在不确定性 2.金融风险就是经济损失。 3. 金融领域内的负外部效应会自我放大,也会自行消灭。 4.金融领域内的负外部效应会自我放大,但不会对实际经济部门造成损害。 三、术语解释 1. 风险: 2.金融风险: 3.金融危机: 4.金融监管: 四、简答题 答案: 1.为什么说金融风险具有客观性? 2. 金融风险与普通意义上的风险是否相同,它有哪些特征? 3.金融监管的目标是什么? 4.金融监管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5.简述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ACDBA CB ××××

中级经济师基础第二十一章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习题

第二十一章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一、单项选择题 1、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规定一级资本至少要占全部资本的()。 A、10% B、50% C、60% D、80% 2、为增强银行体系维护流动性的能力,引入了流动性风险监管的量化指标。其中用于度量短期压力情境下单个银行的流动性状况的指标是()。 A、流动性覆盖率 B、净稳定融资比率 C、资本充足率 D、资产负债率 3、1988年巴塞尔报告的主要内容是()。 A、确认监督银行资本的可行的统一标准 B、推出监管银行的“三大支柱”理论 C、引入杠杆率监管标准 D、提出宏观审慎监管要求 4、由于金融机构管理失误或其他一些人为错误导致的金融风险属于()。 A、市场风险 B、信用风险 C、操作风险 D、流动性风险 5、金融机构所经营的商品—货币的特殊性决定了金融机构同经济和社会是紧密相关的,这体现了金融风险特征中的()。 A、不确定性 B、高杠杆性 C、相关性 D、传染性 6、由于原油价格暴跌导致原油期货合同出现大幅亏损,这种金融风险属于()。 A、流动性风险 B、信用风险 C、操作风险 D、市场风险 7、监管是政府对公众要求纠正某些社会个体和社会组织的不公平、不公正和无效率或低效率的一种回应。这种理论属于金融监管理论中的()。 A、金融风险控制论 B、信息不对称论 C、保护债权论 D、公共利益论

8、认为银行的利润最大化目标促使其系统内增加有风险的活动,导致系统内的不稳定性,这一观点属于()。 A、信息不对称理论 B、保护债权理论 C、金融风险控制论 D、市场失灵理论 9、以下国家中,实行独立于中央银行的综合监管体制的是()。 A、美国 B、瑞士 C、法国 D、德国 10、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制是()。 A、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主的综合监管体制 B、独立于中央银行的分业监管体制 C、以中国人民银行为全国唯一监管机构的体制 D、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为主的综合监管体制 11、如果金融机构资产负债不匹配,即“借短放长”会导致的危机属于()。 A、债务危机 B、货币危机 C、流动性危机 D、综合性危机 二、多项选择题 1、2003年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重要内容有()。 A、引入杠杆率监管标准 B、建立流动性风险量化监管标准 C、最低资本要求 D、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 E、市场约束 2、2010年巴塞尔协议Ⅲ的主要内容有()。 A、强化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 B、引入杠杆率监管标准 C、建立流动性风险量化监管标准 D、确定新监管标准的实施过渡期 E、废除2003年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三大新增内容 3、常见的金融风险类型包括()。 A、市场风险 B、操作风险 C、信用风险 D、法律风险 E、流动性风险

中级经济师基础---第十八章-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第十八章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第一节金融风险 学习要求: 掌握金融风险的基本特征及类型 具体内容: 一、金融风险的含义 金融风险是指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在货币资金的借贷和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发生偏差,从而发生损失的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难以完全避免。 二、金融风险的基本特征 1、不确定性 2、相关性 货币的特殊性决定了金融机构同经济和社会是紧密相关的。 3、高杠杆性 金融企业负债率偏高,财务杠杆大,导致负外部性大,另外金融工具创新,衍生金融工具等也伴随高度金融风险。 4、传染性 三、金融风险的类型 1、由于市场因素的波动而导致的金融参与者的资产价值变化的市场风险。 2、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的违约而导致损失的信用风险。 3、金融参与者由于资产流动性降低而导致的流动性风险。 4、由于金融机构交易系统不完善、管理失误或其他一些人为错误而导致的操作风险。 【例题1:课后题第9题】银行业面临的金融风险主要有( )。 A信用风险 B市场风险 C流动性风险 D 操作风险 E 法律风险 【例题2:单选】金融机构承担着中介机构的职能,割裂了原始借贷的对应关系,处于这一中介网络的任何一方出现风险,都有可能对其他方面产生影响,甚至发生行业的、区域的金融风险,导致金融危机,这体现了金融风险的( )特征。 A不确定性 B 相关性 C 高杠杆性 D 传染性 【例题3:单选】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的违约而导致损失,这种金融风险称为( )。 A市场风险 B信用风险 C操作风险 D流动性风险

【例题4:课后题第1题】证券业交易的基本金融风险是( ) A法律风险 B市场风险 C技术风险 D 经营风险 第二节金融危机 学习要求: 掌握金融危机的含义及类型 具体内容: 一、金融危机的含义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金融资产、房地产、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等)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金融危机的发生具有频繁性、广泛性、传染性和严重性等特点。 二、金融危机的类型 (一).债务危机 1、含义:债务危机,也可称为支付能力危机,即一国债务不合理,无法按期偿还,最终引发的危机。 2、特征: (1)出口萎缩,外汇主要来源于举借外债。 (2)国际债务条件对债务国不利。 (3)大多数债务国缺乏外债管理经验,外债投资效益不高,创汇能力低。 (二)货币危机 在实行固定汇率制或带有固定汇率制色彩的盯住汇率安排的国家,由于国内经济变化没有相应的汇率调整配合,导致其货币内外价值脱节,通常反映为本币汇率高估。由此引发投机冲击,加大了外汇市场上本币的抛压,其结果要么是本币大幅度贬值,要么是该国金融当局为捍卫本币币值,动用大量国际储备干预市场,或大幅度提高国内利率。 (补:盯住汇率是指一国货币按固定比率同某种外币或混合货币单位相联系的汇率制度。对其他外币的汇率一般根据此一汇率套算得出。发展中国家则大多采用钉住汇率制。) 一国货币危机的发生与其宏观基本面、市场预期、制度建设和金融体系发展状况有很大关系,一旦某些因素导致市场信心不足,资本大规模的套利使得盯住汇率难以维持,最终会引发货币危机。 【例题5:课后题第2题】货币危机主要发生在实行( )的国家。 A自由浮动汇率制度 B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C固定汇率制或带有固定汇率制色彩的盯住汇率安排 D无独立法定货币的汇率安排 (三)流动性危机 流动性危机是由流动性不足引起的。 1、国内流动性危机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李晓西 金融风险,是从事金融和与金融有关的活动存在的一种经济危险。银行取不出钱,发生挤兑甚至倒闭,是最典型的金融风险。借钱还不起,债权人就出现了收回资金的风险。汇率大起大落,企业就会因此得益或受损。 风险对一个人,一个企业,甚至国家,都是一种客观存在,需要当事人的警惕。金融风险有正常的和非正常的。非正常的金融风险,指在经济运行中因扰动或破坏,造成金融系统的风险甚至危机。近两年出现的著名的巴林银林危机,就是因为出现内部人违规、违法操作形成的。金融风险有局部的,也有全局的。因经济周期而出现的金融危机,就是全局性的。这时,金融风险成为经济风险的集中体现。我们经常见到的是局部性的金融风险,但这些局部风险,也可能是全局性金融风险的预兆。 存在什么样的金融风险 从一个较长的时期看,中国金融风险将比较集中地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银行风险。银行风队是典型的金融风险。中国专业银行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和自身向商业银行转轨时期,银行与国家财政、各部门、企业、居民都存在一系列的关系调整,其风险既来自其与法律和经济环境变动的不适,又来自内部机制和管理中存的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误。二是外债风险。中国借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的各种贷款,已超过1500亿。近年每年还本付息超过100亿美元。外债利用,对有一些借款,使用效益不高,或者出现项目失败,就会出现还债困难,对债权人和债务人都将是一种风险。三是证券风险。墨西哥金融危机,最主要的就是证券市场上的危机。比索贬值,动摇了外商信心,大量外券尤其是证券市场上外汇集中流回美国,银行外汇不足以提供提款需要,出现危机。我国证券市场正在向外资开放,这既是方向,也存在潜在风险。四是金融衍生品风险。这是一种制度创新带来的金融风险。新的品种越多,工具越先进,风险也就越大。我国期货币市场正在整顿,在稳步谨慎地发展。外汇期贷和金融期货,虽然现在还不有开始搞,但将来总会搞的,发展的趋势是会有越来越多的金融衍生品种,越来越与国外市场形成一体化。因此,风险也是很大的。五是外汇市场风险。我国外汇市场将来应进一步开放,波动的可能性和风险性也将加大。 当前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金融机构,特别是国家银行的不良贷款数额较大,比例较高,虽有下降势头,但风险仍不可低

第2章 金融风险识别与管理(答案)

第二章金融风险识别与管理 一、单项选择 1.在各种风险发生前.对风险的类型及其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判断,以便对风险进行估算和控制,这是()。 A.风险识别 B.风险计量 C.风险监测 D.风险控制 2.风险识别的主要方法不包括()。 A.故障树法 B.VaR C.专家预测法 D.流程图分析法 3.商业银行可以采取的风险计量方法不包括()。 A.因果关系分析 B.VaR C.敏感性分析 D.情景分析 4.风险管理的核心在于()。 A.风险识别 B.风险计量 C.风险监测 D.选择最佳风险管理技术组合 5.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 A.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 B.风险计量 C.风险监测 D.选择最佳风险管理技术组合6.构成风险存在与否的三个基本条件是: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 A.风险发生的地点 B.风险发生的时间 C.损失 D.获利的可能。 7.按照风险所涉及的范围来分类,风险可以分为()。 A.企业风险和国家风险 B.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 C.主观风险和客观风险 D.基本风险和特定风险 8.财务报表分析法和流程图分析法较多地被用于风险识别的()。 A.风险评价阶段 B.风险管理阶段 C.风险感知阶段 D.风险分析阶段 9.以下哪个属于系统风险指标体系()。 A.信用风险 B.市场风险 C.经营风险 D.财务风险。 10.系统性金融风险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A.利率风险 B.经营风险 C.汇率风险 D.货币风险 11.银行风险管理的流程是( )。 A.风险控制→风险识别→风险监测→风险计量 B.风险识别→风险控制→风险监测→风险计量 C.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风险控制 D.风险控制→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 12.()的主要职责是执行风险管理政策,制定风险管理的程序和操作规程,确保商业 银行有效进行风险管理。 A.董事会 B.监事会 C.高级管理层 D.财务控制部门 13.商业银行的最高风险管理决策机构是()。

信用风险的度量方法

一、信用风险度量方法与模型 1.传统的信用风险评价方法 (1)要素分析法。 要素分析法是通过定性分析有关指标来评价客户信用风险时所采用的专家分析法。 常用的要素分析法是5C要素分析法,它主要集中在借款人的道德品质(Character)、还款能力(Capacity)、资本实力(Capital)、担保(Collateral)和经营环境条件(Condition)五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定性分析,以判别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 根据不同的角度,有的将分析要素归纳为“5W”因素,即借款人(Who)、借款用途(Why)、还款期限(When)、担保物(What)及如何还款(How)。 还有的归纳为“5P”因素,即个人因素(Personal)、借款目的(Purpose)、偿还(Payment)、保障(Protection)和前景(Perspective)。 无论是“5C”、“5W”还是“5P”,其共同之处都是先选取一定特征目标要素,然后对每一要素评分,使信用数量化,从而确定其信用等级,以其作为其销售、贷款等行为的标准和随后跟踪监测期间的政策调整依据。 (2)特征分析法。 特征分析法是目前在国外企业信用管理工作中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信用分析工具。它是从客户的种种特征中选择出对信用分析意义最大、直接与客户信用状况相联系的若干因素,将其编为几组,分别对这些因素评分并综合分析,最后得到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结果。 一般所分析的特征包括客户自身特征、客户优先性特征、信用及财务特征等。特征分析法的主要用途是对客户的资信状况做出综合性的评价,它涵盖了反映客户经营实力和发展潜力的所有重要指标,这种信用风险分析方法主要由信用调查机构和企业内部信用管理部门使用。 (3)财务比率分析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