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分类汇编】

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分类汇编】

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

【分类汇编】

测量平均速度

1、(2014?天桥区)如图所示,是实验小组的同学们用斜面和滑块做“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的实验情形.当滑块自顶端A出发开始计时,分别滑至B和斜面底端C时依次停止计时,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

(1)除了数字钟,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还有.

(2)滑块由A滑至C的过程中平均速度是m/s.

(3)滑块在AB段的平均速度v AB和在BC段的平均速度v BC的大

小关系是.

声音的产生和利用

2、回顾声现象的实验和探究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探究“音调高低”的实验中,如图甲所示,把格尺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用相同的力拨动格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既能听到格尺发出的声音,又能看到;改变格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做几次实验,通过对比,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

是。

(2)在观察“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实验中,如图乙所示,把一个电铃放入扣在抽气盘上的玻璃钟罩内,通电以后可以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用抽气机从钟罩内往外抽气的过程中,现象

是,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空气越稀薄,传播声音的效果越差,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推理的方法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

是。

(3)在观察“会跳舞的烛焰”实验中,如图丙所示,打开音响,播放乐曲,将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音响前,会发现烛焰在随着音乐“跳舞”,且音量越大,烛焰跳得越欢。此现象说

甲乙丙

3、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将会看到小球,这个现象说明;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叫做“共振”,说明声音可以在中传播,也能说明声音可以传递,如果将甲、乙实验装置搬上月球,则实验甲(能/不能)成功.实验乙成功,这是因为.在这个实验中,小球起的作用是.

晶体和非晶体熔化

4、炎热的夏季,家中的蜡烛、柏油路上的沥青会变软。而冰块熔化时,没有逐渐变软的过程。由此推测,不同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可能不同,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烧杯内的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烧杯内物质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1)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此刻杯内物质温度是。

(2)根据实验数据描出加热过程中杯内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12丙,该物质的熔点是。(3)t2时刻,该物质处于态(选填“固”、“液”、“固、液混合”)

(4)t2与t3相比,哪一时刻杯内物体内能较大?,理由是。

5、如图11所示,是某种固体物质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加热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进行,且每分钟的供热不变,由图象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⑴这种物质是体。

⑵这种物质在AB段是呈态。

⑶BC 段表示这种物质的过程,熔点是℃。

⑷CD段这个过程中热量,温度。

⑸DE段表示这种物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

6、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芳芳将适量的固体碎末装在试管中,所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将放入适量固体碎末的试管放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热,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试管在水中的深度要适当。其“适当”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她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像乙中所对应的固体属于_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像丙是她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另一种固体熔化图像,其熔点是_______℃,熔化用了_______min,处于固液共存的是图中的________段,在此过程中混合物要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总体积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沸腾实验

7、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

(1)A组同学用的是如图甲所示装置,他们测出的水温将偏(选填“高”或“低”)。

(2)图乙是B组同学在实验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此时水的温度是℃.

(3)B、C两组同学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将水加热到沸腾用的时间不同,他们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分析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当时的大气压(选填“<”、“>”或“=”)l标准大气压;B、C组得到b、c两种不同图像的原因可能是水的不同.

8、(2013·丹东)某小组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实验装置和实验数据如图所示:

0 1 2 3 4 5 6 7 8 …

时间

/min

90 92 94 96 98 99 99 99 99 …

温度

/℃

(1)图中甲、乙、丙三名同学读温度计示数的方法正确的是_____.

(2)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此时水的沸点是______℃,水的沸点低于100 ℃,可能的原因是水上方的气压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

(3)水沸腾时有大量的“白气”冒出,“白气”是水蒸气_________(填“汽化”“液化”或“升华”)形成的.

(4)实验收集9组数据比收集5组数据的好处是_____(只填字母).

A.只有5组数据才能得到结论

B.取平均值,减小实验误差

C.得到物理量的关系更接近实际

(5)另一小组将水加热到沸腾时共用30 min,导致加热时间过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写一个).

9、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某实验小组观察到图1中图甲和图乙所示两种情况:

(1)你认为图______(填“甲”或“乙”)是水沸腾时的情景.

(2)实验过程中发现,从开始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的时间过长,为了缩短加热时间,请你提出两条有效的操作建议: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探究结束后,四位同学分别绘制了水的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如图2,其中能正确反映“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 )

平面镜成像原理

10、在进行光学实验的探究过程中:

(1)小聪同学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过程如图(a)和(b)所示。

①摆放器材时,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在平面镜上________放一张白色纸板;

②对比分析图(a)和(b),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同学利用如图(c)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①如何确定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像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明同学通过实验得到“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的结论.写出得到此结论的实验操作思路。

1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雨她们小组用蜡烛、玻璃板、刻度尺等器材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2)实验中对蜡烛1和蜡烛2有什么要求?

(3)实验前,小雨她们猜测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是虚像,你能帮她们检验这个猜测是否正确吗?

(4)用刻度尺量出像和物体各自到玻璃板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为了证明你的结论的正确性,你还应该怎样对实验进行改进?

12、某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一侧,看到玻璃板后有蜡烛A的像(如图甲).

(1)此时用另一个完全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决上面的问题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是他们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他们利用和处理这张“白纸”上的信息得出了实验的结论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们发现,旁边一组同学是将玻璃板和蜡烛放在方格纸上进行实验的,你认为选择白纸和方格纸中哪一种更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如图是小霖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A是点燃的蜡烛,B是与A完全相同但未点燃的蜡烛。

第3题图

(1)实验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巧妙地确定了像的位置;

(2)实验时应点燃A蜡烛的目的是为了,当移动B蜡烛无法使其与A蜡烛像完全重合的原因是;

(3)实验中,若看到点燃的蜡烛通过玻璃板成了两个像,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远的像较__

__(选填“亮”或“暗”)。

14、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刻

度尺,刻度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刻度尺上,以

A蜡烛为成像物体。

(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采用透明玻璃板作为平面镜,

是为了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并确

定其位置;

(2)选用两支等长的蜡烛A、B,点燃蜡烛A,小心地移动蜡烛B,直到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为止,如果将点燃的蜡烛远离玻璃板,则像将(选填“靠近玻璃板”“不变”或“远离玻璃板”)移动。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观察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填“虚”或“实”)。

凸透镜成像原理

15、小芳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她首先按右图所示完成仪器装配,图中H点是2倍焦距处.(1)经过调节,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把蜡烛

向(选填“上”或“下”)调;

(2)调节好蜡烛的高度后,她把蜡烛移到A点处,此时光屏上的像很模糊,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

向移动(填“左”或“右”),这次成的是_______、的实像;

(3)再把蜡烛移到B点处,无论怎样调节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像,是因为此时成的是正立、放大的像,要想看到这个像,小芳应从凸透镜的(选填“右”或“左”)侧透过凸透镜观察.

(4)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实像时,小明用不透明的纸挡住透镜上半部分,则光屏上所成像

_________.(选填“完整”或“不完整')

(5)如果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光屏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时,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淸晰的像,应该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放置适当的_________(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才能实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就是利用这种透镜矫正的.

1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明用9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方格板上替代蜡烛作为光源,又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成光屏,实验使用的凸透镜焦距为10cm,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实验时,首先调节光源、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其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小明将光源移至40cm时,在光屏上出现倒立________的(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像;如果小明将光源移至8cm刻度时,他通过凸透镜看到光源的__________(选填“倒立”或“正立”)、放大的虚像.

(3)将光源“F”放在15cm处,其大小如图乙所示,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如果用遮光罩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罩住,则光屏上所成的像是()

(4)同学们对小明使用的实验装置进行如下评价,其中错误的是()

A.与烛焰相比,实验使用的光源不会晃动,光屏上所成的像比较稳定

B.光源镶嵌在白色方格板上,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光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C.零刻度线刻在光具座标尺的中央,可直接测出物距和像距

D.若凸透镜的焦距未知,则利用此实验装置不能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1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光屏上像未给出),如图21甲所示:

(1)光屏上所成像应是倒立、(放大/缩小)的实像。利用这一规律制成的是(照相机/投影仪);保持透镜不动,只将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光屏上会再次出现清晰的

像,像的特点是倒立、(放大/缩小)的实像。

(2)实验过程中,蜡烛在燃烧中不断缩短,导致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为使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应将凸透镜(向上/向下)移动。

(3)像重新回到了光屏中央后,若将一眼镜片放在凸透镜前(如图21乙所示),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只向右移动光屏,像又清晰了,由此可判定该镜片是透镜,该同志是(近视/远视)。

18、【1】小颖同学在长江边捡到了一块漂亮的雨花石,她测量雨花石密度的实验操作是按以下步骤进行的:

①用已经调节平衡的天平测量石块的质量,测量时应将 (选填“石块”或“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内。 ②若加减砝码的方式不能使天平平衡,则应该调节 。

③天平平衡后,盘内砝码情况及游码位置如图15(甲)所示,则该石块的质量为 g 。 ④然后用量筒和水测量石块的体积,石块放入量筒前后,量筒内水面高度变化情况如图15(乙)所示,则该石

块的密度为 g/cm 3。本实验中系着石块的线会使测量的密度结果 真实值(选填“大

于”、“小于”或“等于”)。

【2】小曦同学也想测这块雨花石的密度,却不小心把量筒损坏了。身边刚好还有盛水的烧杯,她们利用剩下的器材和烧杯测出了石块的密度,操作步骤如下,请完成其中的空格。(水的密度已知为ρ水)

①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位置,调节天平平衡,测出石块的质量为m 1;

②将烧杯中装入适量的水,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 2

;(其中“适量”的含义是

指 。)

③用细线系住石块放入第二步骤烧杯的水中 ,不接触容器底和壁,使天平再次平衡,此时测出的质量是m 3;通过测量的数据求出石块的体积V= ,根据密度公式求出了石块的密度。

【3】小涵看见了小曦的操作过程,她提出可以不用小曦的第①步,在原来的第③步后增加一步:

④松开细线,让石块沉入烧杯底,调节天平再次平衡,测出此时的质量是m 4。

按照小曦的方案,石块密度的计算式为ρ= .

19、某同学利用“替代法”测量一粒花生米的密度,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1)在下列空格中填写适当内容.

①选择一粒饱满的花生米放入装有适量水的透明玻璃杯中,发现花生米下沉至杯底,如图(甲),此时花生米所受的浮力_______重力(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②往杯中逐渐加盐并搅拌,直至观察到花生米_______,随即停止加盐,如图(乙)

③取出花生米,用调好的天平测杯子和盐水的总质量,如图(丙),天平的读数为______g .

④将玻璃杯中的部分盐水倒入量筒,如图(丁),量筒中盐水的体积为______mL .

⑤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出盐水的密度,即为花生米的密度.

(2)实验中若加盐过量,可进行如下操作:_____________.

(3)实验中遗漏了重要的一步,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量质量和密度

20、小明利用两个相同圆筒形玻璃杯、天平(无砝码)、水、刻度尺、胶头滴管等器材测定食用油的密度。(1)请将他的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①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移到标尺的端,调节天平两端的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②将装有适量食用油和水的玻璃杯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盘中,用胶头滴管增、减杯中水的多少,使天

平;

③取下两只玻璃杯,用刻度尺分别测出两杯中水和油的高度h1、h2,则食用油的密度

ρ= (水的密度为ρ水)

(2)小明认为两个圆筒形玻璃杯质量不完全相同会造成实验误差,请你也提出一项可能引起实验误差的原因:

21、小明和小红使用不同器材分别对酒精的密度进行了测量。

⑴请将他们的实验过程补充完整。

小明利用天平、烧杯、刻度尺和水(己知)测量酒精密度的过程如下:

①往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用调节好的天平称出烧杯和水的质量为m;

②用刻度尺测出水面到烧杯底的高度为h1;

③将水倒出,倒入酒精,用天平称出的烧杯和酒精的质量仍为m;

⑤计算酒精密度的表达式为:ρ酒精=

小红利用弹簧测力计、烧杯、石块、细绳和水(ρ水已知)测量酒精密度的过程如下:

①用细绳拴住石块,并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重为G;

②将石块浸没在水中,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F1;

④计算酒精密度的表达式为:ρ酒精= (已知:F浮=G排=ρ液gV排)

⑵请你从操作难易程度方面,对两位同学的实验做出评估。

弹簧与伸长的关系

22、在探究弹簧的长度跟外力的变化关系时,利用了如甲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记录数据如下:

(1)这项研究在实际中的应用是____________.(天平/弹簧秤/压强计)

(2)分析实验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_______成正比。

(3)作出乙图的三个图象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g值得测量

23、下表是小华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实验中得到的实验数据。

测量对象质量m/kg 重力G/N 比值g/N·kg-1

物体1 0.1 0.98 9.8

物体2 0.2 1.96 9.8

物体3 0.3 2.94 9.8

(1)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 和________ 。

(2)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将g值取为9.8N/kg。但经过精确测量,发现在某些不同的地理位置,g值存在着微小差异。下表列出了一些城市和地区的g值大小。

地点赤道广州武汉上海北京纽约莫斯科北极

g值大小9.780 9.788 9.794 9.794 9.801 9.803 9.816 9.832

地理纬度0°23°06′30°33′31°12′39°56′40°40′55°45′90°

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①g值相同的城市是:________________ 。

②造成g值不同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

③我国与许多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在这些往来的货物运输中,发货单上所标示的“货物重量”,实质上应该是货物的________。

二力平衡

24、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探究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来实现探究目的的。如图所示是可供选择的两种探究方案。

(1)图a的探究方案中研究对象是小卡片,图b的探究方案中研究对象是;

(2)小明选择了图a所示的探究方案。他将系于小卡片两对角的细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后,就在两线端挂上钩码。这是用于探究两个力的和对

物体平衡的影响;

(3)探究活动中还要求要把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然后再松手。这样做的目的是用于探究不在

上的两个力对物体平衡的影响。

(4)两个探究方案相比较,你认为哪个方案的探究过程对实验结论的影响小一些?为什么?

25、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小明同学采用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状态时,我们认为它受到的力是相互平衡的.

(2)实验时,小明发现当向左盘和右盘同时加入一个相等重量的砝码时,木块处于静止状态.此时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是平衡的.小明再把右盘中的砝码换成一个较重的砝码时,发现木块仍然处于静止状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这时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力(填“平衡”或“不平衡”).要避免这种现象产生,请你对该实验装置提出改进意见:.

(3)实验改进后,如果想验证二力平衡条件的“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小明的做法是.(4)某同学认为: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其机械能可能会增大.你认为他的观点是的(填“正确”或“错误”).

26、如图甲是小华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验情景。

(1)小华将系于小卡片(重力可忽略不计)两对角的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在线的两端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拉力方向___________,并通过调整___________来改变拉力的大小。

(2)当小卡片平衡时,小华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松手后小卡片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平衡。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在图甲所示情况下,小华下一步的操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探究同一问题时,小明将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同学们认为小华的实验优于小明的实验。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

A.减少摩擦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B.小卡片是比较容易获取的材料

C.容易让小卡片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平衡

D.小卡片容易扭转

摩擦力与那些因素有关

27、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选用的器材有:正方体木块,读数准确的弹簧测力计,粗糙程度均匀的长木板等。

(1)采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时,发现弹簧测力计示数不稳定,很难读数,其原因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