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西部未来的经济增长及其经济地位展望(一)

西部未来的经济增长及其经济地位展望(一)

西部未来的经济增长及其经济地位展望(一)
西部未来的经济增长及其经济地位展望(一)

西部未来的经济增长及其经济地位展望(一)

中国西部地区在新中国成立后到开放以前的20 多年中,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曾和东部相差不到0.4%,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并不是太大。但随后在20 年改革开放时期,东部

年均增长速度比西部高出 2.5 个百分点以上。1998 年东部已达46167.88 元,高出西部三倍还多一点。1] 为了大局的稳定,缩小东西部差距,世纪之交党中央作出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是21 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思路、大战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西部大开发中对中国东、中、西三个地区的划分如下。东部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11 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 个省。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广西12 个省区市。西部大开发以来,由于投资的大幅度增加,西部1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已经全国平均水平。有统计资料表明,2001 年,按可比价格计算的西部各省市国内生产总值为18248.08 元,比2000 年增长8.5%,高于全国7.4%的增长速度。2] 表 1 按可比价格计算的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及有关比重情况

地区GDP (亿元人民币)各地区GDP全国GDP (%)西部GDP洛地区GDP ( %)

东部61393.1752.5029.72 中部27124.6525.4162.27 西部18248.0817.09100.00 资料来源:由《2002 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出从表 1 可以看出,按可比价格计算,西部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7.09%,是东部国内生产总值的29.27%,中部的62.27%。那么,按可比价格计算,西部的国内生产总值何时才能赶上和超过中部和东部?到本世纪中叶,西部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什么样的水平?这正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

要回答第一个问题,首先要对西部和中部、东部未来经济增长率进行研究,并需要做出某些假定。本文在以2001 年为基期,价格和物价指数不变的假定条件下对这一问题作出研究。一、已有的研究结果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许多经济学家对西部未来的经济增长和西部大开发的前景进行了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一份报告预测,到2030年,以目前的价格计算,我国西部地区人

均GDP将达3000 —5000美元,与东部地区的相对差距将大幅度缩小,并逐步进入

绝对差距缩小的阶段。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善同、刘勇、侯永志三学者在一篇关于西部大开发问题文章中认为,未来我国要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大致要经过三个阶段即第一步从2001

到2 0 10年,第二步从2 0 11到2 0 3 0年,第三步从2 0 3 0到2 0 5 0年。同时认为,西部大开发也应该遵循以上未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阶段的划分,而各阶段具体的目

标和任务是:第一步,西部开发打基础的起步阶段,从2001到2010年。主要目标是有效遏止东西部相对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为下一步缩小东西部绝对差距打下良好基础;第二步,西部开发的攻坚阶段,从2011到2030年。主要目标是使东西部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缩小到合理的水平;第三步,西部开发的巩固阶段,从2030到2050年。主要目标是保证西部地区和全国其他地区一起共同进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社会;东西部经济基本

一体化,东西部之间的技术梯度已不复存在。4] 还有一些专家学者认为,西部大开发不是急功近利的商业工程,而是事关生存发展的战略规划,他们提出,西部大开发应该走三步棋。第一阶段:

2000—2015 年,通过加大基础设施

和生态保护建设的投入,使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初步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得到遏制,整个经济运行进入良性循环,经济增长速度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第二阶段:2016—2030

年,在前一阶段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础上,进入西部发展的“冲刺期”,城市化率超过50%,部分地区率先完成工业化,大多数地区进入工业后期阶段。第三阶段:2031—2049年,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部分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其它地区亦都搭上了现代化的班车。

5]

《经济参考报》的一篇文章指出,在对全国3 1个省(区、市)经济总量在未来五年、十年、十五年的增长情况进行了高中低三种方案的预测的基础上指出。若以最高方案到2015年

期间东部年均增长8. 8%;西部年均增长11%计算,到2010年和2015年西部地

区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则分别相当于东部地区的2 8. 3%和33. 6%。而且从最高方案排

序结果看,到2010年,经过近10年的发展,西部各省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将得到大大提高。四川省将以其强劲的发展势头,跃居全国第六位;云南、陕西省分列第13和16位; 此外,新疆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异军突起,闯入前20名。到2015年,除四川、云南、陕西、新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势头以外,经济一直落后的甘肃、贵州经济实力也将得到显著增强,两省首次进入全国前20名。6]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魏后凯在与中外记者座谈时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目标,大体可分为最高目标和有限目标两类,最高目标就是要促进西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繁荣,从而最终实现西部地区的全面现代化。但考虑到国家现有财力和西部发展条件的限制,当前必须立足于有限目标,即逐步缩小东西部差距,使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能够大体接近于全国平均水平。按有限目标,假如今后全国人

均GDP以百分之七的速度递增,西部增长速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百分之二十至三十,那么

西部人均GDP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大约需要二十四年至三十五年。因此,从有限目标出发,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应以三十年左右为宜。7] 以上的研究结果中,由于研究的目的不同,中国社科院的研究只对西部未来经济总量做了预测,没有预测未来经济增长率,涉及的时间也较短,而且对东部和中部的经济增长率也没有说明,不足以回答西部经济何时赶上或超过东部。专家学者们关于西部大开发分期发展的研究,只是一个比较笼统的预测,并没有对西部经济总量和未来经济增长率作出说明。也由于研究的目的不同,《经济参考报》的文章对西部一些省份未来的经济地位做了预测,而没有对西部地区未来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作出总体预测。魏后凯对西部人均GDP 增长速度做了预测,但并没有指出西部地区未来经济增长如何。本文试图在对西部和东中部经济增长的历史资料、经济增长因素等方面情况分析和未来情况的判断的基础上,对西部地区经济何时赶上

并超过东中部的问题做出个人判断。二、西部未来经济增长和经济总量预测东、中、西各时期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见下表:

表 2 东中西部各时期年平均增长率(%)时期东部中部西部

1953~195712.998.7312.32 1958~19620.42-2.820.92 1963~196513.8512.9514.75 1966-

19707.996.355.92 1971~19756.544.717.17 1976~19808.887.197.56 1981~198511.6110.9911.01 1986~19908.546.867.26 1991~199515.5611.7810.14 1996~200010.519.789.15

1952~19618.515.728.42

1962~19718.266.547.83 1972~19817.465.866.74 1982~199110.568.849.33

1992~200112.8711.1110.98 资料来源:《新中国50 年统计资料汇编》及《2002 年中国统计年

鉴》整理而成

从表2可知,1953到2000年的近50年间,按国家从“一五”到“九五”的5年计划分期,除大跃进的“二五”时期经济增长极度低靡之外,在其他年份,东部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在 6.5%以上,“八五”( 1991-1995 )时期最高达15.56%。三年调整时期( 1963-1965 ),东部的经济增长也达到13.85%。“一五”(1953-1957)计划时期投资的重点虽然在内地,但东部靠充分利用沿海原有的工业基地——北京、上海、天津、辽宁这四个地区,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12.99%)。增长速度最低的四五时期,东部经济增长也达到了 6.54%。最高和最低年平均

增长率之间的差距接近9 个百分点。但除去最高和最低年平均增长率,东部的在将近50 年的年平均增长率集中在8%-13%之间。如果从1952 年到2001 年以10 年分期,最高年增长

率( 1992-2001 )12.87%,最低年增长率( 1972-1981)为7.46%。改革开放以后,东部经济得到高速发展,从1982 到2001 年的20 年间,东部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1.27%,高于全国9.52%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而且从1952-2001 年的50 年间,年平均增长率也达到9.53%。由

于知识、信息同资本与人力一样,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入世后,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网络经济的发展,在资金、技术(知识) 、基础设施(包括网络基础设施) 、人力资源和区位等方面都已处于优势的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无疑会继续快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经济增长态势在未来依然会十分强劲。早先在改革开放之初,享受开放优惠政策的是东部沿海地区,与中部地区无关;后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享受财政优惠政策的是西部地区,又与中部地区无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改革开放前20 年,中部地区获得收益最小,经济发展速度也相对较慢,大体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中部地区由于区位优势和资源的的综合优势,中心城市大都具有较强的科教实力,能集聚资金、技术、智力资源,又毗邻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可以享有发达地区的就近辐射作用,其发展速度虽比东部地区略缓,所以在未来经济仍会有较大增长。

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经济取得了很大增长,1999-2001 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8.7%。这一增长率与东部地区高速增长前期的年平均增长率大致相同。当前西部大开发正处于打基础的阶段,估计经过 5 到10 年的发展,西部地区将迎来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获得了高速增长,1978-2000 年,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52%。东部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11.27%,中部也达到9.66%,西部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随着

西部大开发的进行,西部经济会有一个高速增长期的到来。中国近些年来高速增长的情况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年平均增长率大致相同。

表 3 中国、日本、新加坡、韩国、香港和台湾的经济增长率( %)

国家地区高速增长前期GDP增长率高速增长期GDP增长率高速增长后期GDP增长率

中国1952-19786.151978-20019.52 中国东部1952-19787.981978-200111.27 中国中部1952-19785.521978-20019.66 中国西部1952-20017.63 日本1955-19739.221973-20002.81 新加坡1960-19655.741965-19849.861984-20007.18 韩国1953-19623.841962-19918.481991-20005.76 中国香港1966-19682.611968-19888.691988-20004.14 中国台湾省1851-19627.921962-19879.481987-20006.59

数据来源:《新中国50 年统计资料汇编》;许宪春,《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及其国际经济地位展望》8]

中国东部、中部、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年平均增长率大致相同,而且从表 3 也可看出,这几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期都持续了近20 年左右,并且高速增长期的年平均增长率都在9%左右,中国东部还达到11.27%的增长速度。当前中国东部经济增长仍强势不减,在世界经济发展普遍低靡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一支独秀。但考察亚洲四小龙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轨迹可以看出,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期之后,都出现了减速的过程,这是一个普遍规律。由此可见,西部地区经济在未来经历过一定时期的高速增长之后,也必然会出现减速的情况。事实上,最近10 年中国经济增长已经表现出了这种趋势。东部地区经济虽然增速仍高于全国水平,但比起

“八五”计划时期已经有所下降(见图1)。

从表 3 还可以看出,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经济高速增长之后出现了不同的情况。日本经济表现为长期的低速增长,1973-2000 年,年平均增长率只有 2.81%,与高速增长时期的9.22%的年平均增长率形成极大的反差。这一时期情况最好的年度也只有6%左右的增长率,并且出

现了两个年度的负增长,1990-2000 年年平均增长率仅略高于1%。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台

湾省则仍然保持了7%、5%和6%以上的较高年平均增长率。只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才表现较低的增长率或出现负增长。香港经济增长率位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笔者认为中国西部地区经济能够避免像日本经济那样,在经历高速增长之后长期陷于低速增长区间,因为同样经历高速增长的中国东部和亚洲四小龙都没有陷入这样严重的困境。同时,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不同,中国西部地区和东部之间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城市化水平低;西部和与东部地区在技术上的差距还很大,与西方发达国家技术差距更大。这些方面既是西部地区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西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同时,西部地区具有潜在的广阔市场。这些因素都说明西部经济具有较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因

此,笔者认为,除非发生极为特殊的历史性事件,西部地区经济在经历一定时期的高速增长之后,会经历一个逐步减速的过程,但不会陡然减速。通过对中国经济增长趋势的预测,我们可以假定,在

2001?2050这50年中,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基本趋势是逐渐缓慢下降,50年的平

均增年率为 5.8%。其中,2001?2010年为8.1%;2011?2020年为 6.4%;2021?2030年为

5.4%;2031 ?2040 年为4.9%;2041?2050 年为4.3%。9]而且,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技术

水平的提高,同样比例的经济增长率所代表的经济数量和质量是上升的,因此经济增长率的

逐步降低并不意味着经济增量和生活质量上升幅度的逐步减少。

今后10年内西部开发的主要目标应当以打基础为主。就是要以较多的人力、物力用以奠定生态环境基础、基础设施基础和人力资源开发基础。同时,调整好产业结构,扎实进行扶贫,为第二阶段经济发展准备良好的生态基础及基础设施条件。近年来,西部的GDP的增长速

度是较高的,但主要是依靠投资和消费拉动的,出口贡献很小,有的省区几乎为零。而今后10年投资主要在生态和基础设施方面。因此,经济增长速度不可能很高。

在大约2010 年之后,西部将迎来投资高潮,西部开发可以进入较快经济增长的发展阶段,使经济达到较高的发展速度。逐步缩小与东中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在2030-2050 年期间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和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

根据以上判断和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趋势的预测,本文对未来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增长率做出如下假定:东部:从2001-2050年的50年中,在第一个十年,既2001-2010年,东部年平均增长为9 .

5 %,以后每十年下降一个百分点,即2011-2020年达到8 .5 %, 2021-20 3 0年,年平均增

长7 .5 %, 20 3 1-20 4 0年,年平均增长为6 .5 %; 2041-2050年,年平均增长5 .5 %。中部:在未来的5 0年中,2001-2010年,年平均增长8. 5 %,以后每十年下降一个百分点,即2011-2020年达到7 .5 %, 2021-203 0年,年平均增长6 .5 %, 2031-204 0年,年平均

增长为5 .5 %; 2041-2050年,年平均增长4 .5 %。

西部: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即2001-2010 年,年均增长9%;2010 以后,将进入一个高速增长时期即2011-2020 年,年均增长10%;以后没五年减少一个百分点,即在2021-2025 年,年均增长9%;2026-2030 年,年均增长8%;2031-2035 年,年均增长7%;2035-2040 年,年均增长6%;2040-2045 年,年均增长5%;2045-2050 年,年均增长4%。

根据上述对中部和东部地区年均增长速度的假定和2001 年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预测结果:表4东、中、西部未来国内生产总值预测(按2 0 0 1年价格计算)东部中部西部

时期GDP (亿元)增长率(%)GDP (亿元)增长率(%)GDP (亿元)增长率(%)200161393.179.527124.658.518248.089 201096647.519.556523.868.539632.889

2020218518.468.5116497.57.5102797.4910 20257.5159611.76.5158166.689

20267.5169986.46.5170820.018

2030450373.327.5218681.76.5232398.748 2040845412.746.5373540.005.5436196.317 20501444087.205.5580096.24.5677321.996 在对西部经济总量进行预测时,我们将对物价指数作出假定:即未来一定时期内东、中、西地区的物价指数将维持在2001 年的水平不变。在此假定下,我们对西部地区未来经济总量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如下:

由表4 的预测结果可以看出,2010 年,东部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6647.51 亿元,是2001 年的1.57倍;2030年达到450373.32 亿元,是2001 年的7.34倍;2050 年达到1444087.20 亿元,是2001 年的23.52 倍。中部到2010 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523.86 亿元,是2001 年的 2.08 倍;到2025 年达到159611.7亿元,是2001 年的5.88 倍;到2050年达到580096.2 亿元,是2001 年的21.39 倍。由此可以看出,东部和中部经济增长的潜力是巨大的,未来50年中仍可以保持较快增长。这主要是因为,经济改革的深化与对外开放的扩大,将进一步推动投资的持续增长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的动力。按2001 年不变价

格计算,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在2026 年达到170820.01 亿元,超过中部地区的169986.40 亿元。在2050 年达到677321.99 亿元,而同期东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444087.20 亿元,所以西部地区在未来50 年内仍与东部有很大差距。到2050年,西部与东部的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由2001 年的29.72%上升到46.90%,相对差额由2001 年的70.28%下降到53.10%,但绝对差额由2001 年的43149.09亿元上升到61393.17 亿元。如果假定2051-2100 年东部和西部的经济增长率都维持在4%,则东部和西部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对差额不变,但绝对差额进一步增大。

浅谈石油安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浅谈石油安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石油作为现代工业的“血脉”和现代经济的命脉,对一个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国内石油资源的供给已逐渐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供需矛盾突出,这促使国内的生产和生活对进口石油的依赖越来越大,但由于世界石油价格和进口渠道的不稳定,石油资源就有可能成为制裁中国政治、经济的武器,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越来越受到石油安全的制约。为防患于未然,我们必须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风险防范措施,实现中国经济的长久、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石油安全油价上涨经济增长风险防范 Keywords: petroleum safety oil price hike economic growth risk prevention 能源作为国家的重要资源,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更是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强大支柱,而石油作为一种稀缺的生产资料和战略资源,在世界能源格局中更是占有主导地位,对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中国石油安全状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一书中认为:“所谓石油安全就是保障数量和价格上能满足社会持续发展需求的石油供应。所谓石油不安全主要体现在石油供给暂时突然中断或短缺,价格暴涨对一个公家经济的损害。其损害程度主要取决于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石油波动的幅度以及应变能力。应变能力包括战略储备、备用能源、替代能源、预警机制等。”[1]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石油发展呈现三个特点:首先,进入90年代以来,石油供给出现净进口局面。中国在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量更是与年俱增,近年,石油需求的对外依存度更是高达50%以上,已远远超过20%~30%的国际公认安全警戒线;其次,当前国内石油供给生产能力不容乐观,供给缺口将不断增大。国内外主要机构预测认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石油消费量增长将大大超过石油产量的增长,石油供需日益突出,2020年将达到1.9~2.0亿吨。再次,未来国内原油产量还将下降,预计2020年前,中国仍处于石油探明储量增长较快的时期,到2020年探明储量约为5~5.5亿吨,到2050年,年探明储量下降到2.4~2.6亿吨。[2]这就意味着未来中国石油将面临着巨大的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石油安全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 二、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

关于石油工程采油技术的现状及对未来的展望

关于石油工程采油技术的现状及对未来的展望 当前,传统的采油技术已经没有办法满足新的石油需求,必须不断的对采油工艺进行创新以及完善。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石油的要求。除此之外,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也给环境带来了较大程度的破坏,因此科研人员更好的针对环境污染这一问题展开研究,更好的让石油开采工作与环境保护工作合理共生。笔者在这篇文章就石油开采的新工艺,我们国家石油开采的历史以及石油开采的种类,和石油开采的工艺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论述,希望笔者的这篇文章可以推动相关从业人员更进一步的推动石油工程开采技术的完善。 标签:采油技术;工艺;产量;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采油技术已然满足不了石油开采的需求,更不能满足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它所带来的各种环境污染问题警醒着人们不断探索研究出新的符合时代需要的原油开采技术。因此科研人员和石油工作者需要发挥创新精神,在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成功经验的同时,不断完善我国的采油技术,探索研究适合我国石油工程采油工作的新技术,使我国石油工业创造出新的辉煌。 1采油技术的分类 近年来,国内外的采油新技术发展很迅速,有物理的、生物的、化学的以及各种综合的方法等,但其本质都是在努力提高原油采收率。从技术的应用时间顺序和技术原理上来看,可分为一次采油、二次采油和三次采油。顾名思义一次采油,就是依靠油藏天然能量进行油田开采的一种方法,常见的一次采油方法有溶解气驱、弹性水驱和气顶驱等;经过一次采油之后,地层压力明显变小,需要为油井注水以平衡地下能量的减弱,这被称为二次采油。通过二次采油之后,采取注水,并应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改变流体的性质、相态等,扩大注水的波及范围以便提高驱油效率,从而再一次提高采收率。三次采油主要是依靠化学方法,辅助开采最艰难的层面油藏,一般包括碱驱、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聚合物复合驱等。与二次采油相比,三次采油的特点是高投入、高技术和高效益,在二次采油水驱的基础上向油层注入排驱剂来采油,不同的排驱剂有不同的排驱机理。三次采油增油的效果非常好,近年来已经被国内外广泛重视和研究。 2.我国采油技术的现状 2.1完井工程技术 所谓完井就是指勘探井和开发井的钻井最后阶段,都称为完井。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对于直井、定向斜井、丛式井、水平井的技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掌握了多种完井方法,比如裸眼井补管完井、下套管射孔完井、套管内外绕丝筛管、砾石充填等完井方法。根据油田所处地理位置及油藏情况确定应用不同种类的完井方法。比如华北迷雾山油藏,由于地质条件为碳酸盐岩裂缝,油田采用了

石油安全对经济的影响

石油安全对经济的影响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石油安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摘要石油作为现代工业的“血脉”和现代经济的命脉,对一个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国内石油资源的供给已逐渐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供需矛盾突出,这促使国内的生产和生活对进口石油的依赖越来越大,但由于世界石油价格和进口渠道的不稳定,石油资源就有可能成为制裁中国政治、经济的武器,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越来越受到石油安全的制约。为防患于未然,我们必须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风险防范措施,实现中国经济的长久、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石油安全油价上涨经济增长风险防范 能源作为国家的重要资源,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更是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强大支柱,而石油作为一种稀缺的生产资料和战略资源,在世界能源格局中更是占有主导地位,对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中国石油安全状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一书中认为:“所谓石油安全就是保障数量和价格上能满足社会持续发展需求的石油

供应。所谓石油不安全主要体现在石油供给暂时突然中断或短缺,价格暴涨对一个公家经济的损害。其损害程度主要取决于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石油波动的幅度以及应变能力。应变能力包括战略储备、备用能源、替代能源、预警机制等。”[1]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石油发展呈现三个特点:首先,进入90年代以来,石油供给出现净进口局面。中国在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量更是与年俱增,近年,石油需求的对外依存度更是高达50%以上,已远远超过20%~30%的国际公认安全警戒线;其次,当前国内石油供给生产能力不容乐观,供给缺口将不断增大。国内外主要机构预测认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石油消费量增长将大大超过石油产量的增长,石油供需日益突出,2020年将达到1.9~2.0亿吨。再次,未来国内原油产量还将下降,预计2020年前,中国仍处于石油探明储量增长较快的时期,到2020年探明储量约为5~5.5亿吨,到2050年,年探明储量下降到2.4~2.6亿吨。[2]这就意味着未来中国石油将面临着巨大的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石油安全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 二、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 如上所述,油价上涨是影响石油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油价的上涨也将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2004年,国务院发展中心宏观经济部孟

我国石油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石油行业产业效率分析 一、我国石油产业的发展现状 石油,是现代社会中一种极其重要的能源,是当代各国发展经济的血液。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和战略物资,石油价格的波动对国家安全也极端的重要,尤其是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的中国。 近年来,我国经济呈高速发展之势,能源需求量大增,导致能源供应越来越紧张,石油市场开始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成品油及石油制品的消费增长速度变快,石油炼制产能和产量也有较大提升,原油的进口规模更是令人惊叹……消费量、炼制产量和产能、成品油产量、进口量的变化,将我国的石油行业推向了一个又一个发展的新高潮。据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国内原油产量、原油和全部石油产品净进口量首次突破5亿吨,达到5.03亿吨,较上年增长5.6%,其中原油产量达到2.07亿吨,增长1.9%;全年成品油产量则为2.82亿吨,增长5.5%;石油净进口量为2.96亿吨,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升至60%,这个数字说明在紧迫的市场需求压力下,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性变得越来越高。 表1 2012年国内石油及主要石油产品表观消费量 产品名称2012年2011年同比增长,±% 石油50309.3 47637.7 5.6 原油47613.4 45364.3 5.0 成品油27663.4 26287.1 5.2 润滑油1054.0 1062.1 -0.8 燃料油3446.2 3251.2 6.0 液化石油气2468.6 2417.5 2.1 石油沥青3362.6 2839。8 18.4 注:石油表观消费量=国内原油产量+原油和全部石油产品净出口量 据国际能源署(IEA)最新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13》报告,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家和石油进口国。到2035年,中国能源消耗总量将比当前水平增长50%,人均能源需求增长40%。如果我国GDP增速能够保持7%,到2015年的时候,我国石油的消费将会达到5.85亿吨,2020年石油消费将达到7.38亿吨。 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世界能源领域每一秒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能源消费的变化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对中国石油产业发展进行总体了解与判断是一个非常必要的研究。 二、寡头垄断的中国石油行业 截止至2010年,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三大石油公司在国内生产原油近 1.9 亿吨,占国内市场原油消费量的 42.3%;中国50%批准建设的加油站统一由中石化、中石油负责; 80%以上的油源被三大石油公司控制。此外三大石油公司垄断成品油进口、原油储备、开采和炼化。 寡头垄断市场是介于垄断竞争与完全竞争之间的一种混合市场,是指少数几个或十几个

石油与经济

论石油价格与经济命脉 ————“液体黄金”的经济影响力 一、经济与能源 无论哪种类型的能源都是现代工业生命的基础,并广泛地影响着经济。 自从石油成为主要能源以来,它在产油国和消费国的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多数国家政府都把拥有的和未来拥有的能源矿藏置于管辖之下,以便获得利润。 二、石油价格变动与经济影响 关于未来世界石油价格的变动趋势,专家们有不同的预测。 美国能源情报局的预测是:世界石油价格从1999年的17.35美元/桶上升到2000年的27.60美元/桶,在2003年跌落到20.50美元/桶,并沿预计轨道返回,重新上升到22美元/桶(以1999年美元计算),预计到2020年上升到36美影桶。 国际能源机构(2000年世界能源展望)的预测是:假设世界经济的年增长率为3%,在这一前提下,原油的平均价格在2010年之前不会过高,但到2020年的时候,会上涨到(以今天的价格计算)平均每桶28美元。而该机构在1995年的预测则是:到2000年原油价格在22~28美元/桶,到2010年将为29.46美元/桶。 美国能源部能源情报署的预测是:到2000年原油价格将升到19.31—21.15美元/桶,到2010年将升到24.12-28.99美元/桶。 我国专家原来认为,国际油价是涨是落还是个未知数。但近期内价格上涨的可能性不大。这是因为据国际能源署最近对当前国际石油成本的分析,1981年至1998年,非欧佩克产油国的生产成本(发现成本+开发成本+开采成本)从21美元/桶直线下降到9.4美元/桶,如果把融资成本和国际大公司可接受的利润率(15%)考虑进去,其出售石油的最低价格就是13美元/桶。在13美元/桶之上,非欧佩克产油国能够从容获利,其合作限产促价的压力不迫切。可见现在油价下降还有一定空间,非欧佩克和欧佩克达成限产协议并严格执行的可能性不大。

中国石油市场发展情况分析

中国石油市场发展情况分析 截至到目前,中石油和中石化拥有的加油站共计达到36350座,占全国75000座加油站的近一半。然而,两家企业拥有的加油站虽然数量多,但都是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才得来的,它们为此投入的巨额资本要用10年的时间才能消化完。而于近日出台的有关石油市场的新办法和新政策,又为它们之间的竞争火上浇油。 最近一段时间,我国石油市场可谓变数频生,国际上受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和美国对阿富汗展开军事行动等事件的影响,而国内则受十月底由国家经贸委、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公安部、建设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成品油市场秩序的意见》的影响,使原本就不很平静的石油市场上又掀起阵阵波澜。 有关人士指出,随着我国石油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新办法和规范我国成品油市场的行业政策的陆续出台,必将引发我国石油行业两大巨头——中石油和中石化的一场石油大战。?政策斜向两大巨头?为进一步规范成品油市场秩序,五部委发布的《意见》规定,严格控制新建加油站,规范新建加油站审批程序,成品油由石油集团、石化集团集中批发。有关人士认为,这为今后中石化和中石油两大石油集

团的竞争埋下了伏笔。?在今年7月24日结束的全国整顿 和规范成品油市场秩序工作会议上,面对来自各省市经贸委 市场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国家经贸委官员明确提出要求:今后 新批准建设的加油站统一由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负责建 设,其他企业、单位和个人不得新建加油站。主管部门的意思 很明显,收紧成品油的市场准入关口,既是利用入世前的一 段有限时间和入世后的过渡期,向两大集团倾斜,尽快提高其 整体竞争力,也是为了尽快结束石油市场鱼龙混杂的局面。 然而,这一项政策,让两大集团的加油站扩张战又有了新招 数。两大集团包办新建加油站的步伐和雄心得到了进一步膨 “5分钱”小战与“加油站”大战?今年8月12日,中胀。? 石化和中石油在上海加油站供应的汽油首次以不同的幅度 降价,供应量最大的90号汽油中石化加油站的零售价从每升 2.58元降到2.41元;中石油则降至2.36元。上海市场 上首次出现两种油价,二者之间仅有5分钱之差。但有关人士 称,“5分钱之战”预示着两大集团在上海的油价大战拉开帷 幕。?几年来两集团一直未在上海市场展开零售价格战。而 这次中石油集团表示,本次上海汽油价格不同的出现是一种 市场行为的体现,公司有这方面的优势就要通过市场体现出 来,与对手展开竞争。 看来,新办法中规定的石油零售浮动范围从5%扩大到8%更有文章可做,即扩大了降价空间。?其实,在此以

(精品)2020年石油石化行业发展分析

2020年石油石化行业发展分析 (精品)

目录 一、世界石油石化行业概况 (2) 1、世界石油石化行业基本情况 (2) (1)石油石化行业在全球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2)世界原油及天然气储量情况 (3) (3)世界石油、天然气的供需情况 (3) (4)世界石化产品供需情况 (4) (5)世界石油、天然气价格变化情况 (5) 2、世界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趋势 (6) (1)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 (6) (2)技术进步是世界石油石化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6) (3)行业集中程度不断提高 (6) (4)非常规油气在全球石油产能增长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7) (5)全球煤化工产业迅速发展 (7) (6)供需关系发生变化 (7) 二、中国石油化工行业概况 (7) 1、中国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历程 (8) 2、中国石油石化行业主要板块概况 (9) (1)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生产 (9) (2)石油炼制与油品销售 (10) (3)石化产品生产及销售 (10) (4)石油石化行业近期情况 (11)

一、世界石油石化行业概况 1、世界石油石化行业基本情况 (1)石油石化行业在全球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科技进步与发展,石油石化行业逐渐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推动力和现代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支柱。上世纪50年代末,石油在世界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首次超过煤炭,2014年,石油消费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32.6%,天然气消费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23.7%。考虑到天然气具有方便、清洁、热效率高等优点,以及近年来页岩气的快速发展,未来天然气的需求和消费还将呈进一步增长趋势。石化工业是能源和原材料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石化产品作为重要的基础材料,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并对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2015年-2018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如下: 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 单位:百万吨油当量 注:资料来源为《BP世界能源统计2016》,《BP世界能源统计2017》,《BP世界能源统计2018》,《BP世界能源统计2019》(《BP世界能源统计2020》未发布,因此采用2015-2018年数据)

论石油能源的未来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cf9326603.html, 论石油能源的未来发展 作者:赵振中 来源:《科技传播》2011年第08期 摘要对中国而言,石油能源是关系到国家经济战略安全的重要物资,石油储备能力的大 小直接决定着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需求的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未来中国石油能源的供应发展等问题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对此,需要我们制定长远、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石油能源发展战略。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国石油能源的发展现状及在发展中面对的主要问题,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石油能源;可持续发展;石油战略 中图分类号TE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1-0082-02 1 中国石油能源的现状分析 1.1 中国石油能源的需求现状 自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使用今后石油以来,伴随中国国民经济的急剧增长,石油的需求量和进口量也在急剧增加。总体上看,目前中国正处于原油进口快速增长期。在2004年,中国的原油进口数量达到12 000万t,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进口依存度超过令人不安的40%,而在2010年,中国的原油进口数量达到了惊人的2.393亿t,比2009 年增加了17.5%,进口依存度也将随之突破了50%。据预计到2030年,中国原油的净进口数量将增加到4.9亿t左右,对外依存度也将激增到80%左右。对此,中国应将能源多元化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1.2 中国石油能源的产油现状 据相关资料显示,已探明油田的产油量服从发现到低产,由低产到高产,再由高产到衰减、枯竭的发展过程,中国是世界第五大石油生产国,自大庆油田建成投产,中国原油产量由1963年的643万t提升到1983年的10 607万t,彻底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然而从1993年开始,中国石油开采数量正常减缓,开采数量很难再实现大的突破。 2 中国石油能源未来发展面对的问题 2.1 石油战略储备体系还不够完善 中国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主要是为了防止石油供应中断、油价大幅异常波动,在一定时间内调节原油供需上的矛盾,减少对一国经济的损害,保持石油供给的稳定性。战略储备体系在中央政府近几年的筹备下,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不够完善,这就使得中国石油的供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