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从桃杌_窦天章的形象塑造看_窦娥冤_反民族压迫的思想意义

从桃杌_窦天章的形象塑造看_窦娥冤_反民族压迫的思想意义

从桃杌_窦天章的形象塑造看_窦娥冤_反民族压迫的思想意义

最新窦娥冤人物形象分析--资料

窦娥冤人物形象分析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全剧的 七个主要人物都写得个性鲜明,内涵丰富,各具特色,饱含了作者对 人性与社会的思考。分析这些人物形象,透视人性本真,有助于深入 理解作品的深层价值。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问世几 百年后它仍撞击着人们的心灵,让无数的观者为之嗟叹,它的魅力究竟何在?笔者认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是作品的主要魅力之一。守信念的窦娥最终给自己带来了悲剧,世故苟且的蔡婆给窦娥酿造了剧 反却得以善终,冷漠伪善的窦天章本身也是一个悲剧人物。正是这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成就了这一大悲剧。 一、死守信念的窦娥 对窦娥这一形象论者甚多,观点大多较为接近。虽然我们会对窦娥守忠孝和贞节感到不解,甚至可能由于她为修来世的观念而否定她“苦、刚强、贞烈、敢于反抗”等品性,但以历史的眼光去看待窦娥,去待 作者及作者借窦娥之口说出的“与天子分忧”之类的话时,我们可理 解其合理性。诸多论者都认为窦娥这一人物形象体现了不甘于邪恶压迫,勇于同恶势力作斗争的正义之美。笔者看来,不敢说完全没有, 但总觉窦娥还不至于如此崇高。因为,评价一个人的行为,不仅要看 到人物行为所带来的结果和影响,更要看到人物行为的动机。窦娥是出于什么动机去抗争?有人认为她不惜用生命去捍卫的是女子“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和对长辈竭尽孝顺的孝道观。我认为这只是回答了她

捍卫什么,而没有回答她抗争的动机是什么。回到剧本,窦娥出场后 的唱词“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劝今人早将来世修。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我 言词须应口”,可以说已然决定了窦娥之后的行为活动。这些抗争 的根本动机正是窦娥根深蒂固的生死轮回观念,在此动机之下,她的抗争其实质是对现世的消极忍受,以希望来世不再受如此愁苦。窦娥对天的态度不断变化。一开始对天稍稍有些质疑,而后又没有冲破,反而更加坚信天;在遭到毒打时,窦娥开始对天埋怨;舍身救婆婆之后,窦娥仍坚信“冤枉事天地知,争到头,竞到底”;但天终究没有 站到她这边,因此开始骂天;但骂过之后,她依旧毫无办法,又只好 坚信“湛湛青天”,发下三桩宏愿,大呼“皇天也肯从人愿”。其实 此时的三桩宏愿不过是窦娥最后对天的信任,其无奈之感似乎带有赌上一把的味道。假若三桩誓愿没有应验,那么窦娥的冤魂将永远不会再信天了。正因如此,剧中窦娥的冤魂会说道“不告官司只告天,心 中怨气口难言”。其实此时窦娥的愤恨不仅仅是由于恶势力的打击, 更多的是由于她所坚信与寄托的“天”抛弃了她,使得她怨气难消, 死不瞑目。由此说来,窦娥既是“被选择”死,又是自己选择了死, 而使她一步步选择死的,竟是自己坚信的“天”。更让我们嗟叹万分 的是窦娥至死也没有完全否定自己的信念,而是仍然相信天,发下三桩宏愿。“天”,是窦娥的信念所在,即便一次次地抛弃了窦娥,但 它仍旧成为窦娥死守的信念,这就是窦娥的悲剧。 可见,窦娥的精神不至于被拔高到同命运、同邪恶作殊死抗争,体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一个“冤”字探到底——我教《窦娥冤》

一个“冤”字探到底——我教《窦娥冤》 一探窦娥冤在哪里? 这是教学的第一个主要环节。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通过对问题的讨论,把握主要情节和主旨。《窦娥冤》第三折是“旦本”,由正旦窦娥主唱,表现其被押赴刑场处斩的情景,由10支曲子和相关说白构成。从表现方式看,主要是窦娥的唱,而10支曲子是其主要的内容。但要弄清“窦娥冤在哪里?”抓住10支曲子并不能解决问题,还必须抓住窦娥和刽子手及同婆婆的两次对白。通过对对白和10支曲子的阅读,学生不难明白:窦娥的冤,在于没有害人却被当作了杀人犯押赴刑场受刑。没有杀人,却要被处死,这的确是窦娥的冤屈;可是窦娥为什么会遭受如此冤屈呢?真的就是窦娥“没时没运”吗? 这时,我简要介绍了全剧的完整故事情节:窦娥三岁丧母,七岁离父,被典与债主蔡婆做童养媳;十七岁完婚,不到两年就守寡。不久,蔡婆出城讨债,债户赛卢医将她骗至郊外,企图杀人赖债,却被张驴儿父子所救。当张驴儿得知蔡婆家中颇有钱财,且还有一个正当青春的儿媳时,顿生歹念,强迫蔡婆嫁给其父,自己则欲强娶窦娥为妻。软弱的蔡婆屈服了,窦娥却坚决不从。为了迫使窦娥就范,张驴儿在羊肚汤中下了毒,想毒死蔡婆,使窦娥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不料,张父误食了毒汤,一命呜呼。张驴儿恼怒之余,嫁祸于窦娥,并以此相要挟,强迫窦娥屈从。淳朴的窦娥自信清白无辜,毅然选择“官休”。没想到的是,负责审理此案的楚州太守桃杌是一个昏庸而又残暴的贪官,他只认钱不认理。在公堂上,滥施淫威,严刑逼供,窦娥被打得皮开肉绽,三次昏死过去,却依然顽强不屈。可是,当桃杌转而要对蔡婆施以酷刑时,窦娥为了保全婆婆,只得含冤屈招,结果被送上了断头台。为什么张驴儿强迫蔡婆嫁给其父,自己欲强娶窦娥为妻,蔡婆屈服了,窦娥却坚决不从呢?为什么窦娥毅然选择“官休”呢?在公堂上,遭受严刑逼供,被打得皮开肉绽,窦娥都没有屈招,当桃杌转而要对蔡婆施以酷刑时她就含冤屈招,这说明什么呢?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对作品的理解深化了:“冤在对官府的信任,如果私了就可能不会有这样的下场。”“冤在她太善良了,如果她自己坚决不承认,也不要紧,最多打死她婆婆。”“冤在她的贞节观念,如果她接受张驴儿的要求,就不会有这么多矛盾发生。”我进一步引导:“那么,归纳一下,从根本上说,窦娥到底冤在何处呢?”通过充分的讨论,师生一起水到渠成地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坚守封建妇道和孝道,却被封建官制所害;遵从封建道德,遵守封建秩序,却死在封建官府的刀下。这就是窦娥的冤屈所在。” 二探窦娥如何申冤? 这一环节旨在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理解作品的深刻主题,同时也更深入地理解窦娥这个人物形象的丰富内涵。

《窦娥冤》中的人物性格及艺术形象分析

《窦娥冤》中的人物性格及艺术形象分析 中文11<1> 陈慧 内容提要: 《窦娥冤》,元代剧作家关汉卿作。题目为《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全剧四折一楔子,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的人物形象,她的性格善良而刚强,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最初,窦娥只是一个发誓信守孝顺、贞节等封建伦理纲常的妇女,但残酷的现实把她推向深渊。在同邪恶势力的斗争中,她的反抗性格急剧发展,由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到毫不犹豫地进行坚决的斗争。在法场上,她对天地鬼神发出了惊心动魄的控诉,实际是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否定,突出地表现了她不可征服的反抗精神。在临刑时,窦娥发下三桩誓愿表明冤屈,三桩誓愿的实现,强烈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行动的肯定,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表现了窦娥复仇的愿望和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本文主要通过:善良而多难的窦娥;具有悲剧性格的女子;刚烈不屈的反抗精神以及关汉卿创作的主旨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窦娥这个人物形象。 关键词:善良不幸;悲剧性格;反抗精神 引言: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悲剧代表作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代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反抗的妇女

窦娥形象分析

窦娥形象分析 窦娥作为我国古典文学画廊上的光辉形象。她的性格既温柔善良又坚强、勇敢;她既恪守封建礼教,又对封建礼教抱有反抗的精神的女子形象。 窦娥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十七岁成了年轻的寡妇,独守空床,孤苦无依。厄运一连串降到她身上,使她怀疑“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优,谁似我无尽头”!“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优”,因而产生了“劝今人早将来世修”的思想,并更加安分守己地生活着。窦娥的性格根植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壤之中,从小受到父亲窦天章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教育,形成“好女不嫁二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侍公姑,敬夫主,和妯娌,睦街坊”这样所谓的“三从四德”的封建女性教育。因此在她看来,不越轨,行孝道,修德行,才能时来运转。于是她尽力去实施:丈夫死后,“我将这婆待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顺口”。在官场衙门,她无辜遭三遍毒打,不肯屈招“药杀公公”.但当贪官要逼打蔡婆婆时,她“怕婆婆年老,受刑不起,只得屈认了”.她的屈招是出于不忍心让婆婆挨打的善良之心,也是她为免婆婆受苦而尽的一点孝心,“本一点孝顺的心怀,倒做了惹祸的胚胎”。她被绑赴市曹行刑时,还替婆婆担优,“怕只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枉将她气杀”,因而提出走背街。多么纯洁善良的心灵!她负屈而死,托梦要求伸冤之时,一再嘱咐父亲将孤苦年迈无人待养的婆婆“收恤家中,替孩儿尽养生送死之礼”。这既是对她敦厚善良性格的刻画,也表现了她的孝道观念。这样的种

种行为都是窦娥对封建道德的恪守,同时也表现其善良的本质。 窦娥的骨子中又充满了叛逆,而这种叛逆是根植于窦娥对封建“孝”与“礼”的遵守。她的叛逆表现在蔡婆婆让她嫁给张驴儿时,她毫不犹豫的拒绝了婆婆,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儿媳与婆婆的关系是相当的微妙的关系,作为恪守封建家长制思想的窦娥来说,对婆婆说出“不”字,是十分不能让人理解的事情。而窦娥为了恪守贞节而公然的反对婆婆的做法,可见封建思想在其内心已扎根。在张驴儿诬陷窦娥杀死自己其父时,她毫不畏惧,要与张驴儿对簿公堂,窦娥希望能够在公堂之上,还其清白之身,寄希望于官府,但是现实并不是她想象中的那样,贪官将其拷打,但是她毫不畏惧,宁死不屈。这正是窦娥坚强性格的表现。窦娥为自己的冤死抱有极度的愤恨心里,因此她在刑场上发下三桩誓言:血飞白练、六月飞雪、抗旱三年。这充分表现了窦娥对社会黑暗的不满与抗争。即使化为厉鬼她也没有放过为自己洗清冤屈,在窦天章案前“弄灯”“翻文件”,鬼魂在公堂上为自己洗冤,这正是窦娥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世事的不满。 窦娥生活在封建社会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孝道思想和节烈观念当然会对她有很大影响,并起一定的支配作用。她有刚直正义敢于斗争的性格特点,又有深刻的封建伦理观念,二者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一个艺术形象的成功与否,决定于对生活概括的深度、广度以及性格是否鲜明生动.窦娥刚直正义的性格和节烈观念,是对封建社会广大劳动妇女的优秀品质和思想局限的高度概括,其形象无疑是真实鲜明生动的。

窦娥冤教案_3

窦娥冤教案 教学目的:1。了解元杂剧的有关常识。2。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弄清杂剧内容。3。理解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概括杂剧的主题。4。分析体会元杂剧的语言特点。教学重点:情节冲突和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杂剧的语言。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赏读法。第一课时了解元杂剧、赏析第一部分一。教学导入:元朝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一段辉煌的时期,杂剧成为当时一种流行的文学样式,涌现出了大批戏曲名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汉卿的《窦娥冤》,了解元杂剧的艺术特色。二。元杂剧与关汉卿:1。关于元杂剧的知识: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

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表示这一折自以下各曲均属。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每类又可分为外末、副末、冲末、大末、小末;正旦、外旦、贴旦、老旦、花旦;副净、二净等。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此外,还有以剧中人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洁郎(和尚)等。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是按照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填写的,也可以在曲牌的规定之外,适当加入衬字或增句。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

窦娥冤导学案答案版

《窦娥冤》导学案 《窦娥冤》导学案一 【本节课学习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2)掌握字词等基础知识 (3)梳理课文结构 (4)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主旨。 【学习重点】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主旨

【课前预习】 一、作者与元杂剧介绍: 1、关于作者: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字德辉。其代表作有《倩女离魂》)、白朴(字太素,号兰谷。其代表作有《墙头马上》)、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其代表作有《汉宫秋》)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8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关汉卿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

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元代人说他:“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窦娥冤》的题材取本于“东海孝妇”的故事。“东海孝妇”的故事在中国古代长期流传于民间。关汉卿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结合元代的社会现实并参考了当时有关的戏曲创作,完成了这部著名悲剧的创作。经过关汉卿的改造和天才创作,《窦娥冤》已不再是民间传说中的“东海孝妇”故事的翻版,而是一部深刻反映元代社会现实的激动人心的著名悲剧。 2、关于元杂剧: 弄清杂剧与元曲的关系。 我们学过的《天净沙秋思》属于元曲中的小令,其特点是一宫调一曲子,与小令并列的是一个宫调内几支曲子,叫(套曲);小令和套数合在一起叫(散曲);(元杂剧)与散曲合在起起称为元曲。(说明:请根据上面这段话,用几个大括号表示小令、套曲、套数、杂剧、元曲的关系。)

古代文学崔莺莺、张生、红娘、窦娥的人物形象分析[1]

《西厢记》里的主要人物莺莺、张生是王实甫精心刻画的人物形象。尤其是莺莺的形象 ,在作品中得到了相当精细的刻画 ,她的性格明朗而又丰富。莺莺是大家闺秀 ,她在作品中的唱词又是节奏舒展 ,色彩华美 ,感情含蓄 ,与婉约派词风相似。作者用写实主义的笔法 ,加以艺术的创造 ,从而把一个活脱脱的古典中的现代青年女子形象展现在舞台上。 在作者笔下 ,莺莺始终渴望着自由的爱情 ,并且一直对张生抱有好感。只是她受着家庭的严厉压制和名门闺秀身份的约束 ,又疑惧被母亲派来监视她的红娘 ,但她有血、有肉、有情感 ,她有喜、有忧、有个性。她情窦初开 ,渴望爱情 ,但又不肯轻易流露乏真情 ,不少女特有的羞涩;她不满包办婚姻 ,想追求自由幸福 ,但又瞻前顾后 ,顾虑重重 ,不敢彻底背叛封建礼法 ,她总是若进若退地试探获得爱情的可能 ,并常常在似乎是彼此矛盾的状态中行动:一会儿眉目传情 ,一会儿装腔作势;才寄书相约 ,随即赖个精光……因为她的这种性格特点 ,剧情变得十分复杂。作者就是从其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下工夫 ,从各方面体现其性格特点。 一、敢于追求婚姻自主的幸福爱情生活 崔莺莺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 ,带着青春的郁闷上场。她渴望爱情 ,但又不肯露真情 ,一旦步入爱河 ,便热情奔放 ,势不可当。正是由于她渴望爱情 ,当她遇到了风流俊雅的张生 ,四目交投 ,彼此就像磁石般互相吸引。按照封建礼教的规定 ,为女子者 , “非礼勿言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莺莺竟对张生一步一回头 ,把箴规抛之于脑后。通过这一细微的却是引人注目的举动 ,作者让观众清晰地看到她性格发展的走向。莺莺佛殿奇逢张生之后 ,心里再也没有平静过。作者写她相当主动地希望和张生接近。她知道那“傻角”月下吟诗 ,便去酬和联吟: “兰闺久寂寞 ,无事度芳春 ,料得行吟者 ,应怜长叹人。”道出了一个青春少女对爱情的渴望。月夜听琴:晓知张生对自己情深意长 ,不禁长叹: “你差怨我 ,这都是俺娘的机变 ,非干是妾身的脱空;若由得我呵 ,乞求得效鸾凤。”可见她对张生是处处留情的。而她的态度 ,张生也看在眼里他们心有灵犀 ,彼此都感受到相互的爱意。正是由于莺莺从一开始就对爱情炽热地追求 ,才使得她一步一步地走上了违背纲常 ,反抗封建礼教的道路。 莺莺执著热烈地追求心中的爱恋。她对张生的爱 ,纯洁透明 ,没有一丝杂质。当张生被迫上京考试 ,她悔恨的是“蜗角虚名 ,蝇头小利 ,拆鸳鸯两下里” ;长亭送别 ,她给张生把盏时的感触是“但得一个并头莲 ,煞强如状元及第” ;她给张生最郑重的叮咛是“此一行得官不得官 ,疾便回来” ;她担心的是张生不像她那样爱得专一 ,一再提醒他“若见了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在她的心中 , “情”始终是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至于功名利禄 ,是非荣辱 ,统统可以不管。 二、热情而又冷静 ,聪明而涉狡狯 然而强烈追求爱情只是莺莺性格的一个方面。莺莺长期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 ,加上对红娘有所顾忌 ,因此 ,她的性格显得热情而又冷静 ,聪明而涉狡狯。例如她看见红娘送来张生的“简帖儿” ,勃然变色 ,还声称要拿简帖儿“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她装腔作势要红娘传言责备张生 ,其实传去的却是私约张生相会的情诗。等到张生到后花园去赴约 ,她又忽然变卦 ,正儿八经地把张生数落一番。这种种表现 ,把张生弄得七颠八倒 ,连红娘也昏头转向。当观众看到莺莺“对人前巧语花言 ,没人处便想张生 ,背地里愁眉泪眼”,看到她有时一身大家闺秀 ,有时黠谲多端 ,有时又扭捏尴尬时 ,都会让读者哑然失笑。在作品中 ,王实甫让莺莺的形象具有两种不同的内心节奏 ,展示出她对爱情的追求既是急急切切 ,又是忐忐忑忑 ,读来让人觉得鲜活、生动。 三、由追求爱情幸福走向对封建礼教的叛逆 ,闪耀着鲜明的时代精神 文学作品 ,不管它使用的是历史题材 ,还是传说故事 ,它不能不打上作者生活时代的烙印 , 不能不受到时代思潮的影响 ,不能不反映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 《西厢记》自然也不例外。作者所处的元代 ,对于妇女来说 ,封建礼教的束缚像毒蛇一样缠束着他们 ,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就是当时的婚姻礼法 ,制约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男女。但现实青年男女不愿受到封建婚姻制度的禁锢 ,追求自由恋爱自主婚姻 ,追求幸福生活。剧作者王实甫就是通过一个柔弱女子不堪忍受封建婚姻礼法 ,强烈追求自由婚姻来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

窦娥与窦天章的人物形象

窦娥与窦天章的人物形象 《窦娥冤》是中国杂剧里著名的悲剧,作品通过刻画窦娥的悲剧性格,展示悲剧性的矛盾冲突,描写了封建制度给被压迫人民造成的社会悲剧,“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裂给人看”窦娥高尚的品格和悲苦的命运,构成她性格的特征,她的遭遇是悲苦的,抗争是坚强的,结局是悲惨的。窦娥具有美好高尚的品质,首先表现在她的坚贞不屈的性格,然而,由于封建势力的强大和反抗势力的相对弱小,这就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悲剧冲突。这种矛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法解决,作者不甘心让被压迫人民无声无息地死去,不肯让真,善,美的东西被无辜毁灭。这折戏里运用独特的构思,创造了独特的悲剧美,窦娥一出声,阴风飕飕,杀气腾腾,气氛凄烈悲壮,使窦娥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构成一种悲剧的壮烈美。最后,三桩誓愿实现,冤案平反昭雪。悲剧性矛盾,处处化为喜剧性的结局,体现了中国古典悲剧的特征。 在元代,社会秩序混乱,官吏贪墨,阶级冲突和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冤狱重重,悲愤屡屡发生。《窦娥冤》戏剧情境的形成,与此有着密切关系。像张驴儿这类无恶不作、横行乡里的社会渣滓,其无法无天的罪恶图谋,竟然有官吏为之撑腰,衙门成了罪犯逍遥法外的场所。世事的荒谬乖错,可见一斑。在这里,《窦

娥冤》情节发展的偶然性,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必然性,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窦娥是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人物。她的性格是孝顺与抗争的对立统一。她的悲剧,是张驴儿的横蛮行径与官府的颠倒黑白所造成的;她的悲剧性格,则是在与张驴儿等恶势力的斗争中呈现出来的。窦娥本来不想和现实生活作对,可是黑暗的现实却逼得她爆发出反抗的火花。人间的不公,更使她怀疑天理的存在。她被刽子手捆绑得不能动弹,满腔的怒火和怨气,喷薄而出,她骂天骂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并且发出三桩奇异的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降雪、干旱三年;她声明:“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她要苍天证实她的清白无辜,她要借异常的事象向人间发出强有力的警示。关汉卿写窦娥发誓后,浮云蔽日,阴风怒号,白雪纷飞,这一片浓重的悲剧气氛,把窦娥含冤负屈悲愤莫名的情绪推到极限。很明显,通过这惊天动地的描写,关汉卿希望唤醒世人的良知,激发世人对不平世道的愤慨,催促世人为争取公平合理的社会而抗争。因此,《窦娥冤》所表现的反抗性,是时代的最强音。剧本的写窦娥的三桩誓愿相断应验。 耐人寻味的是,窦娥的冤案,最终却是由她的已任“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的父亲出来平反。窦天章当然不属贪官墨吏,可

论《窦娥冤》的人物塑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c118574822.html, 论《窦娥冤》的人物塑造 作者:张军 来源:《广告大观》2019年第05期 摘要:“文学即人学”。大凡优秀的戏剧作品都有一个或几个塑造的很成功人物形象,他们大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成为艺术长廊里不朽的典型形象,甚至成为某些剧目的代名词,关汉卿的《窦娥冤》和里面的窦娥便如此。 关键词:人物塑造;关汉卿;窦娥;双重性格 “人物是一切好戏的根源。”刻画人物,塑造典型形象是戏剧的中心任务,离开人物形象塑造,即使故事情节再复杂离奇,场面再精美别致,也不可能称为一部好的作品。有些作品昙花一现,其根本原因在于编剧只顾编故事,造悬念,玩技巧,忽视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大凡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的作品,其中都有一个或几个塑造的很成功的人物形象。甚至若干千年流传的经典剧目,其中的主要人物会独立于剧目之外形成戏剧艺术形象不朽的经典人物之林,他们仿佛活在我们精神生活之中永不离去,或成为该剧目的代名词。中国古典悲剧关汉卿的《窦娥冤》和其中的主要人物窦娥即是如此。提起《窦娥冤》就为窦娥的命运而嗟叹,而惋惜,而鸣不平。这正是伟大的古代戏剧家关汉卿在《窦娥冤》一剧中所塑造的窦娥这一平民女子形象的巨大成功。成功之处的关键在于窦娥的形象塑造,使用了“双重性格”塑造的手法。即“依顺、孝顺、善良”和“逆反、不屈、刚烈”性格特征的分别和对比在人物行动中的表现,使得窦娥这个“爱憎分明,柔逆交集”平民小女子产生了丰满、可信、可亲、可惜、难忘等令人难以言表,倾倒式的同情爱怜的审美情感反应。直到今天,人们生活中偶遇冤屈不快,常脱口而出“真比窦娥还冤”的口头禅,这就是戏剧人物塑造成功的地位和价值所在,也是中国古典悲剧《窦娥冤》中窦娥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成就和价值所在。 窦娥是一个善良、依顺、孝顺的人。窦娥三岁丧母,七岁做童养媳,十七岁成亲,不到二十岁便做了寡妇,小小的窦娥就尝尽了贫苦,她忍受着无边的苦难。显然她对着死水般的生活是哀怨的,但她把它归结为前世注定的,是典型的“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思想,她在悲剧命运前从未想过改变现状,而是消极处世,顺时而处,随遇而安,情愿逆来顺受,尽孝守节。窦娥的依顺还表现在她具有强烈的贞操观,这也是封建文化塑造的窦娥的性格,面对张驴儿父子的逼婚,窦娥极力克制人的自然本能要求,虽然她也曾有空房难守的感叹,却始终恪守“一女不嫁二夫”的戒律,从这里可以看出,窦娥是贞节观的自觉遵守者,也是这种思想的维护者。窦娥虽遭年幼失母、少年离父、青春丧偶等一连串的人生打击,窦娥身上有着高贵的品质,她善良,孝顺,对婆婆尽心服侍,她活着仿佛就是为了尽孝,关汉卿在剧中也着力描述了这一点。当张驴儿父子逼迫窦娥和蔡婆婆两人成婚,窦娥劝婆婆她怕婆婆一时糊涂毁掉了自己的名声,同时也是出于对婆婆的关心,也体现了她的孝道。在大堂上,昏庸的官员想将她屈打成招,但她并没有屈服,但當听说要打自己的婆婆时,窦娥马上招供:“住住住,休打我婆婆,

窦娥艺术形象分析

窦娥艺术形象分析 关汉卿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的很多杂剧作品都反映了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命运,表达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深切同情。《窦娥冤》是中国古典四大悲剧之一,关汉卿在剧中塑造了窦娥这一平民妇女的典型形象。 窦娥善良、温硕、守礼节、懂孝道、明事理、善克制,就是这样一个人人皆怜爱赞扬,对世道毫无触犯的女性,却被大千世界所不容,遭受了人世间的诸多不幸,直到最终被残暴的恶势所吞噬。追究其原因的话,也是分为了社会与窦娥本身性格的两个方面吧。 首先是社会。当然发生这种事情的社会一定是个贪官污吏横行的年代,在这个黑暗的年代里,难免会有很多带有悲剧色彩的人被黑暗所吞噬。而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人心已经被大量的黑暗所腐化,所以导致这些在我们现在人看来简直是闹剧的事情发生。 然而,窦娥的性格特点也是造成这悲剧的一大原因。而窦娥性格的塑造,也正是为了控诉这个黑暗的世界,让人们对这个世界有更深刻的了解。那么就来分析一下窦娥这样的一个艺术形象。 首先便是窦娥十分的善良。在去刑场的途中,窦娥向刽子手提出一个小小的请求,要求从后街走,原因是怕婆婆看见伤心难过,这个小小的细节显示了窦娥的善良细心。在蔡婆婆将张驴儿父子领回家中,劝说窦娥答应张驴儿父子招亲的要求时,窦娥宁死不从,而且批评了蔡婆婆的软弱和苟且行径。窦娥被张驴儿陷害,又被贪官不分青红皂白问成死罪,经受残酷拷打,拒不承认,然而当贪官要拷打蔡婆婆时,窦娥顾念到婆婆年迈,经不起酷刑,就含冤承认了贪官要她承认的药死公公的罪行。在将要赴刑场处斩的路上,窦娥还牵挂着婆婆,怕她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难过,经不起打击。这个细节虽小,却充分反映了窦娥的善良、孝顺。也是对造成冤案的贪官的强烈讽刺,像这样一个在临死都记挂着婆婆的孝顺媳妇,怎么可能犯下药死公公的大罪呢?而贪官却是非不明,糊里糊涂就用酷刑把善良的百姓判成死罪,如此草菅人命的狗官在后文中竟然得到升迁,可见社会是多么黑暗无道。窦娥的善良也与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也是通过这样的比较使得社会的本来面目暴露在我们的面前。 其次是窦娥具有反抗的精神。原来窦娥可能是个遵从封建而且相信“青天大老爷”会主持正义,赏罚分明。但她被不分青红皂白的严刑拷打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了,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真相。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善人受刑。然而,这不只是对鬼神的批判,也是对世间缺乏正义感的批判,当然也是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所以透过窦娥的反抗,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当今社会的不满,也想要控诉封建主义。也希望有更多人看到这样的一个无力的反抗者之后有些许的触动,对于当今社会有一些思考。 然而在刑场哭别这一场戏中,也表现了窦娥的性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也是本剧悲剧因素组成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刑场上,窦娥再次重申了事实真相和自己的冤情。最后,窦娥向蔡婆婆提出了请求,希望婆婆能在自己死后看在婆媳情分上祭奠一下自己的坟墓。这段哭诉,哀哀怨怨,与前面的愤怒控诉形成鲜明的对比,是窦娥性格的另一方面的体现。也是窦娥在现实中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性格的写照。它说明窦娥在日常生活中,只是一个勤劳善良,命运孤苦,没有过多要求的普通劳动妇女。她忍受了命运最艰难困苦的打击,从小失去母亲,七岁时又与相依为命的父亲分离,作了蔡婆婆家的童养媳。结婚两年后丈夫又去世。在这种种的命运打击面前,窦娥都忍受了,她只希望能够和婆婆相依为命,过安安稳稳的日子。但现实是如此黑暗,即使这样对生活最起码的要求也难以得到满足,最后落得了个无辜受刑的结局。窦娥的请求,体现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也增强了人们对窦娥的同情,对社会黑暗的愤怒。

窦娥冤教案分析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元杂剧的基础文化知识和作者关汉卿。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戏曲的初步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朗读,自学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 教学重点:了解元杂剧的基础文化知识,疏通文意,掌握剧情 教学难点:元杂剧的基础文化知识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社会上流行一句口头禅:“真是比窦娥还冤哪!”窦娥是什么人?她因为什么受冤?冤到什么程度?什么使她受冤?今天我们就来鉴赏品味元代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二.文学文化常识: (一)中国古典戏剧概述: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她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 (二)元代杂剧和关汉卿 元曲分散曲和元杂剧。散曲分小令(一宫调一曲子)和套曲(一宫调数曲子);杂剧由散曲+“科”+“白”构成;散曲只有唱而杂剧是“唱+演”。 1.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京剧主要是有四个行当:生、旦、净、丑。 生行中有老生、武生、小生、红生、娃娃生;旦行中有青衣(正旦)、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 净行中有正净(重唱功)、架子花(重工架)、武二花、摔打花、油花; 丑行中有文丑、武丑等

论《窦娥冤》中窦娥的形象

毕业论文成绩评审表 专业汉语言文学 题目论《窦娥冤》中窦娥的艺术形象 考号130414356097 姓名许映霞 办学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指导老师 成绩 市(地、州)县(市、区) 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 年月日

毕业论文评语(有指导教师填写) 成绩签字 年月日 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初审意见 主任签章 年月日省自学考试委员会确认意见 公章 年月日

论《窦娥冤》中窦娥的艺术形象 内容摘要 窦娥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著名的悲剧典型。造成窦娥悲剧还有内存因素,即窦娥自身的性格原因,窦娥的性格具有二重性,她的性格体系中有两大既对立又统一的脉络:自觉高尚和伦理精神和刚烈不屈的斗争精神,这两脉络又由很多具体的、活生生的性格元素组成,这些性格元素又分别组成一组一组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如接受封建礼教影响和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甘受命运的摆布和对命运的抗争;靠天与骂天。造成窦娥悲剧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她的性格的二重性。 关键词:窦娥悲剧性格二重性一元化

目录 窦娥悲剧的内在因素 (5) 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 (5) 窦娥性格系统的两大脉络 (6) 窦娥性格的二重性造成了她的悲剧 (8)

窦娥悲剧的内在因素 关汉卿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的很多杂剧作品都反映了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命运,表达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深切同情。《窦娥冤》是中国古典四大悲剧之一,关汉卿在剧中塑造了窦娥这一平民妇女的典型形象。 窦娥善良、温硕、守礼节、懂孝道、明事理、善克制,就是这样一个人人皆怜爱赞扬,对世道毫无触犯的女性,却被大千世界所不容,遭受了人世间的诸多不幸,直到最终被残暴的恶势所吞唑。究其原因,当然有社会的原因,封建统治者的草菅人命,地痞无赖的凌逼迫害,甚至高利贷的高利盘剥都是社会的原因,但这是造成其悲剧的外在因素,造成窦娥悲剧还有内在因素,即窦娥自身的原因,这是最基本的因素,一切恶势力之所以能够得逞,正是利用了窦娥这个“内在因素”。柯列根说过:“悲剧并非只是描写死亡,死亡是生活中的一件事实,无论我们承认与否,死亡是我们的伴侣,悲剧表现由于我们不能始终保持浑然一体,因而我们所希望的一切无可避免地要遭到失败,根源并非由于外力,而是在于心中,我们如果要打开悲剧艺术之门,真正的钥匙就是必须承认一切悲剧在于人类的冲突,而是从人性的基本分裂中产生出来的。……悲剧最重要的特征——区别悲剧与其它戏剧形式尤其是闹剧的主要特征,就是一切有意义的‘收场事件’,并非由于外在力量,而由于主人公的内在分裂。”①柯列根的观点虽然有点偏激,他忽略了悲剧产生的社会原因,历史必然性,但他看到了悲剧性格对产生悲剧的作用,造成窦娥悲剧的自身原因实际上就是她的性格的二重性。 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 首先我们来阐释一下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关于性格的本质,至今仍然有许多种说法,如果较朴素的表述,所谓性格,就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恩格斯说:“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②这就是说,性格表现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行为的现实,一是行为的动机与方式,人的行为方式千变万化,心理特征也千差万别,因此,人的性格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刘再复说:“每个人的性格就是一个构造独特的世界,都自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形成这个系统的各种元素都有自己的排列方式和组合方式。但是,任何一个人不管性格多么复杂,都是相反两极所构成的。性格两极的排列组合就性格的二重组合。或者说是、性格世界中正反两大脉络对立统一的联系,但是性格的这二重内容并不是抽象的,它是由具体的,活生生的各种元素构成的。这些性格元素又分别形成一组一组对立统一的联系,即形成各种不同比重,不同形式的二重组合结构。人物性格的二重结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既不是单一结构,凝固结构,也不是分裂结构。”③我们用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来分析一下窦娥的性格,在窦娥的性格世界有两对立统一的脉络,即自觉高尚的伦理精神和刚烈不

浅析《窦娥冤》里的人物形象

浅析《窦娥冤》人物形象 《窦娥冤》元代关汉卿作。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全剧四折一楔子。剧情是: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练、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窦娥一个著名的悲剧典型。窦娥基本的性格特征是善良,对于自己凄苦的身世,年轻守寡的窦娥以为这是命中注定的,为了来世的幸福,她要侍养婆婆,为丈夫服孝,听婆婆使唤。从这里可以看出她的善良与安分。在公堂上受审时,她被打得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可是一听说要对婆婆动刑,她不忍心婆婆受苦,更担心婆婆屈打成招,于是赶紧阻拦住衙役,招认是自己药死了“公公”。被押赴法场的路上,她央求刽子手绕过前街从后街走,因为不愿让婆婆看见了伤心。并且安分守己,有主见,刚强,坚决抵制蔡婆含糊应允的婚事。蔡婆胆小、怕事、怯弱,她眼看难以将张驴儿父子打发走,又感念他们的救命之恩,就想干脆答应和他们成亲了事。这样窦娥的处境就比较孤立,可是她毫不退让,反复劝告蔡婆,使蔡婆不能贸然行事。张驴儿父子一时不能如愿。张驴儿的父亲被药死后,张驴儿进行要挟,她毫不畏惧,情愿和张驴儿对簿公堂。在公堂上受审时,她被打得血肉模糊,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仍辩白自己的冤屈。窦娥反抗精神之强烈,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是少见的。她誓死不放过张驴儿,被判处死刑的她唱道:“我做了个衔冤负屈没头鬼,怎肯便放了你好色荒淫漏面贼!”前往法场受刑时,她埋怨天地、质疑天地、责骂天地。对于窦娥这样的封建社会里没有什么见识的妇女来说,“天地”包含有王法、官府、天理、公道等意思。因此表面上看,窦娥是在斥骂天地,实际上是对一整套用以维护人心、统治百姓的封建秩序的怀疑和斥骂。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向世人申明自己的冤屈。窦娥的性格具有二重性,如接受封建礼教影响和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甘受命运的摆布和对命运的抗争;靠天与骂天。造成窦娥悲剧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她的性格的二重性。 蔡婆婆在《窦娥冤》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这样一个善良、老实、懦弱、自私、贪婪的小市民老妇人形象,很好地衬托了窦娥的仁孝、刚烈、以及强烈的反抗精神。《窦娥冤》的成功,蔡婆婆也是功不可没。第一她是个善良的婆婆。蔡婆婆是一个以放高利贷为生的人,但在楔子中,蔡婆婆向窦天章讨债的时候语气还是相当的弱和,语言可亲可近;可见在蔡婆婆那里,她过的并不是那种被人欺负,受尽委屈的童养媳的生活,而是被蔡婆婆善待着。第二,懦弱的老人。首先,蔡婆婆在受到了张驴儿的威逼,蔡婆婆的态度是委曲求全,懦弱就范。其次,当张驴儿父亲被药死,张驴儿挟尸要挟之际,蔡婆婆非但没有替窦娥申辩,为了平息事态,反而帮着张驴儿劝说窦娥改嫁:“孩儿也,你随顺了他吧。”再次,

窦娥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窦娥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窦娥是一位善良而多难的女性。她出生在书香之家,父亲是“幼习儒业,饱有文章”的书生。窦娥家境贫寒,三岁丧母,幼小的年纪过早地遭受失恃之痛和穷困之苦,从小养成了孝顺的品格。父亲为了抵债,忍心将她出卖,让她成了债主蔡婆婆的童养媳,这加重了她幼小心灵的创伤。她在蔡家平淡地度过了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岂料至17岁,即婚后不久,丈夫因病去世,窦娥随即变为寡妇。世事的多变、接踵而来的苦难,不但使窦娥磨炼出应付灾变的心理承受水平,同时,也使她对“恒定不变”的天理产生怀疑。她出场时,便满怀忧怨地唱道:“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不过,饱受折磨的窦娥万万没有想到,她一生中最大的苦难还在后头。 在剧中,窦娥的婆婆蔡氏以放债来收取“羊羔儿利”,无力偿还其债务的赛卢医起了杀蔡婆婆之心,蔡氏在危难之际意外地被张驴儿父子救出。不过,张氏父子不怀好意,乘机要将蔡氏婆媳占为己有。窦娥坚意不从。张驴儿怀恨在心,趁蔡氏生病,暗中备下毒药,伺机害死蔡氏,逼窦娥改嫁;不过,阴差阳错,张的父亲误喝有毒的汤水,倒地身亡;张驴儿见状,当即心生歹念,嫁祸于窦娥,以“官休”相威胁,实则强行逼窦娥“私休”。窦娥一身清白,不怕与张驴儿对簿公堂,本以为官府能判个一清二楚;

岂料贪官桃杌是非不分,偏听偏信,胡乱判案,屈斩窦娥,造成千古奇冤。 在元代,社会秩序失范,官吏贪墨,阶级冲突和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冤狱重重,悲愤屡屡发生。《窦娥冤》戏剧情境的形成,与此有着密切关系。像张驴儿这类无恶不作、横行乡里的社会渣滓,其无法无天的罪恶图谋,竟然有官吏为之撑腰,衙门成了罪犯逍遥法外的场所。世事的荒谬乖错,可见一斑。在这里,《窦娥冤》情节发展的偶然性,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必然性,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窦娥是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人物。她的性格是孝顺与抗争的对立统一。她的悲剧,是张驴儿的横蛮行径与官府的颠倒黑白所造成的;她的悲剧性格,则是在与张驴儿等恶势力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 经历过很多灾难的窦娥,本来很珍惜与蔡婆婆相依为命、相对平稳的家庭生活。她对早年守寡、晚年丧子的婆婆孝顺有加,也深信一女不嫁二夫的教条。如果生活没有波澜,她会恪守孝道与妇道,做一个贤惠的媳妇的。但蔡氏被张驴儿父子救出后,竟半推半就地应承了张氏父子横蛮无理的“入赘”要求。于是,摆在窦娥面前的是一种痛苦的选择:要么惟婆婆的意志是从,改嫁张驴儿;要么不依从婆婆,更不屈服于张驴儿的淫威。窦娥选择了后者。这个来,她首先和自己的婆婆发生冲突。她谴责婆婆“怕没的贞心儿自守”,“你岂不知羞”,当面顶撞,据理力争。而面

《窦娥冤》阅读指导分析有答案

《窦娥冤》阅读指导分析(有答案)(3) 《窦娥冤》阅读指导分析(有答案)(3) 文章来自: 合作学习: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快速浏览课文,为窦娥制作一张简要的年谱,包 括发生的主要事件和生活状况(不幸遭遇) 三岁:七岁: 17岁:约18岁: 20岁: 小结:由此可见,窦娥的一生,是的一生。 明确:1.三岁丧母;2、父女分离;3、与夫成亲;4、丧夫打击;5、流氓欺压,贪官污吏的毒刑和判决。悲惨 的一生 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窦娥在临刑前发下了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其中运用的四个典故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以上均限四字语回答。)这四个典故所涉及的四个人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四、浏览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楔子部分的情节:书生窦天章因连本带利欠蔡婆四 十两银子被迫把七岁的女儿抵给她做童养媳,然后进京

赶考去了。(序幕) 第一折的情节:庸医赛卢医欠蔡婆十两银子,心生 歹意要勒死蔡婆却被张驴儿父子俩撞破,张驴儿乘机逼 蔡婆婆媳俩分别嫁给他们父子俩,蔡婆无奈之下答应了,回家后遭到生性刚烈的窦娥的责骂与反对,只好先让张 驴儿父子在家中住下。(开端) 第二折的情节:张驴儿为达目的心生恶意,找赛卢 医讨了毒药欲毒死蔡婆,阴差阳错被他父亲喝了,张驴 儿顺势栽赃窦娥,逼她私了,嫁与自己为妻,被刚烈的 窦娥断然拒绝,于是,两人对簿公堂,却不料碰上桃杌 这个昏官,偏听张驴儿一面之词,窦娥为保蔡婆被屈打 成招判了死刑。(发展) 第三折的情节:在被押往法场的路上,窦娥激愤之 下指天骂地,并在行刑前许下三桩誓愿——血飞白练、 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以示冤屈,窦娥死后誓愿一一应验。(高潮) 五、教师补充第四折的情节:窦天章考取进士,官 至肃政廉访使,到山阴考察吏治。窦娥的鬼魂向她父亲 诉冤,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了冤案。(结局)课堂小结: 六、学生质疑:(熟悉课文内容,重点是课文中的字词意义,非常学案上的基础知识和讲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