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张仲景五十味药证

张仲景五十味药证

张仲景五十味药证
张仲景五十味药证

张仲景五十味药证

张仲景五十味药证纲要版

桂枝:气上冲而脉浮缓虚。

芍药:急痛,尤以脚挛急,腹中急痛,身疼痛为多。

甘草:1.单味主治咽痛2.复方主治气液不足诸证3.杂病的躁,急,痛,逆等4.配伍麻黄.石膏,龙骨有增强药效作用?

大枣:配甘草主治动悸,脏躁;配生姜主治呕吐,咳逆;配泻下药保护胃气。

麻黄:主治无汗而肿,兼治喘、身痛、身黄。

附子:主治脉沉微与痛症。

乌头:与附子为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故主治与附子相似,不同者,乌头多用于痛证,主治腹中剧痛,或关节疼痛而手足逆冷,脉沉紧者。

干姜:主治多涎唾而不渴者,配半夏治呕吐,配附子治下利厥冷脉微,配细辛、五味治咳,配白术、茯苓治要冷痛,配蜀椒治腹满腹痛、配赤石脂止下利脓血,配人参、半夏治呕吐不止。

生姜:主治恶心呕吐。

细辛:主治恶寒不渴而或咳,或厥冷,或痛者。

吴茱萸:主治腹痛、头痛而干呕胸满、手足厥冷、脉细者。柴胡:主治往来寒热而胸胁苦满者。

半夏:呕而不渴,兼治咽痛、咳喘、声哑、心下悸。

黄芪:汗出而肿者

白术:口渴而小便不利,兼治眩晕、四肢沉重疼痛、心下逆满、浮肿、下利或便秘。

茯苓:眩悸、口渴而小便不利者。

猪苓:小便不利。

泽泻:眩冒而小便不利者。

滑石:小便不利而赤者。

防己:下肢浮肿。

葛根:项背强痛而下利

瓜蒌根:渴而不呕

黄连:心中烦而心下痞者,兼治腹痛、呕吐、下利、脉促,血证。

黄芩:烦热而出血者,兼治心下痞、下利、干呕、胸胁苦满。黄柏:身黄,发热而小便不利且赤者,兼治热利。

栀子:烦热而胸中窒者,兼治身黄、心中结痛、不得眠、小便短赤。

大黄:痛而闭、烦而热、滑而实。

芒硝:便秘、舌面干燥而谵语者。

厚朴:腹满、胸满,兼治咳喘、便秘。

枳实:胸腹痞满而痛且大便不通者。

栝楼实:胸中至心下闷痛而大便不通者。

薤白:胸腹痛,兼治咳唾喘息、里急后重。

石膏:身热汗出而烦渴、脉滑数或浮大、洪大者。

知母:汗出而烦。身热口燥渴,脉浮大者

龙骨:惊悸而脉芤动者

牡蛎:烦惊、口渴而胸胁痞硬者。

人参:气液不足

麦门冬:羸瘦而气逆、咽喉不利者。

阿胶:血证,又以便血、子宫出血、尿血为主。

地黄:血证,尤以妇人的子宫出血为多。

当归:主治腹痛,兼治崩漏、疮毒脓血。

川芎:腹痛

牡丹皮:少腹痛而出血者。

杏仁:胸满而喘,兼治腹胀便秘

五味子:咳逆上气而时冒者。

桔梗:咽痛、咽干或咳。

葶苈子:咳喘而胸腹胀满、鼻塞清涕出、一身面目浮肿者。桃仁:主治肌肤甲错、小便自利者

水蛭:少腹硬满、发狂善忘、小便自利者。

张仲景81味药

伤寒杂病论》虽然记载了数百个经方,但用到的药物却不超过一百种。

中药分类常用的方法主要是按功效分类,本文收录仲景常用的八十一味药,主要依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药物性味,按照酸、苦、甘、辛、咸五味的排序进行分类,从而从每一类的性味中推导出共同的功效,希望这样的分类方式能从另外一个方面促进中药学研究方式的改革。

(个别药物仅有一见者,难以推导出具体的功效,故只写其大致功效,如椒目等。)

凡药则酸敛,苦泄,甘缓,辛散,咸软。要之,药多禁忌,贵在配伍。

酸:14sJ

五味子:敛肺止咳

酸枣仁:敛心安神

山茱萸:敛精止遗

乌梅:安蛔

苦:

1.苦寒泄热:

柴胡:泄胆热

黄芩:清心火,泄脾热

黄连:清心火,泄胃热

黄柏:清心火,退黄

栀子:泄心火

茵陈:退黄

芍药:泄热养营

竹叶:清心除烦

牡丹:清虚热

白头翁:除下重

2.破结除满

大黄:泻下通便,活血化瘀

枳实:破气散结

厚朴:降逆除满

杏仁:降逆平喘

桃仁:活血化瘀

射干:除上气

葶苈子:泄肺热,除肺痈

皂荚:化痰

芫花:逐水(《本经》作辛,为是)大戟:逐水

甘遂:逐水

3.苦以燥湿

白术:燥湿健脾

苦参:燥湿杀虫

4.苦能排脓

赤小豆芽:破血化脓

败酱草:排脓

5.苦极反升

瓜蒂:催吐'

甘:

1.甘以补虚:

人参:补元气

饴糖:建中

甘草:补宗气,解毒,调和诸药小麦:补心气

黄芪:补气行气

大枣:补脾

粳米:补胃

地黄:补心阴

麦冬:补肺阴

阿胶:补血益阴

当归:补血

麻子仁:养血润肠.

瓜蒌根:生津止渴

升麻:解毒

2.淡以渗利

泽泻:清热利水

滑石:清热利湿

茯苓:通调水道

猪苓:利水

薏苡仁:渗湿

椒目:利水

3.涩以固之:

赤石脂:固小肠

禹余粮:固大肠

灶中黄土:固胃

4.重以镇之:

代赭石:降胃气

龙骨:镇肝魂

辛:

1.辛以散邪:

麻黄:宣肺气,平喘咳,温表散寒桂枝:温心阳,抑水气,解肌发汗艾叶:行气散寒

防己:散水气,消身肿

乌头:散寒

蜀椒:散寒

2.辛以行气:

川芎:行血

香豆豉:宣气

半夏:宣肺气

生姜:宣胃气

桔梗:利咽

瓜蒌实:宽胸散结

薤白:通阳散结

葱白:通阳止泻

葛根:升津液,升清止泻旋复花:行气消痞

3.辛以温阳:

附子:温肾阳

干姜:温脾阳

细辛:温肺阳

吴茱萸:温肝阳

咸:

1.咸以软之:

芒硝:软坚通便)

牡蛎:软坚消痞(胆)

鳖甲:软坚消癥(肝)

2.咸以走血:

水蛭:活血化瘀

蛰虫:活血化瘀

虻虫:活血化瘀

王晓军先生《中医十大类方方证歌诀》

一:桂枝类方

(1)桂枝体质:形瘦肤白纹理细,肌肉较硬肌表湿,腹部扁平腹肌紧,唇淡红暗目有神,舌体柔,色暗淡,舌面润,苔薄白,各种汗证接踵来。敏感寒冷及疼痛,易感伤风心悸动,易肌挛,易便秘,睡眠浅,或多梦,桂枝类方投多中。(2)桂枝证:发热感,身热感,甚或自汗易出汗,恶风关节痛,敏感冷和寒,腹部上冲搏动悸,易惊烘热失眠。(3)桂枝汤方证:发热自汗恶风,肌挛拘急悸上冲,脉浮虚缓大无力,苔薄白,舌质暗淡红。

(4)桂枝加附子汤方证:皮肤湿冷汗,脉弱浮大见,关节疼痛四肢挛。体痛手足冷,寒疝腹中痛,脉象沉迟舌质淡。

(5)小建中汤方证:虚弱型,慢腹痛,烦热起,心悸动,腹肌紧张腹扁平,苔少,舌质嫩。

(6)桂枝加大黄汤方证:桂枝证,兼便秘,持续腹痛拒按,看其舌苔厚干。

(7)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证:胸腹动悸易惊,自汗盗汗失眠梦,脉浮大而无力,苔少舌质嫩红。

(8)当归四逆汤方证:手足厥寒麻木冷,青紫疼痛脉细形,头腹腰腿脚痛,舌淡苔白可用。

(9)温经汤方证:月经不调血暗块,手足心热又恶风,自汗午后发热感,或有恶心头痛,腹壁无力急胀痛,唇燥舌质暗淡型。

(10)炙甘草汤方证:三五不调脉无力,倦怠消瘦面憔悴,舌苔薄,或无苔,头昏失眠多梦随,虚烦便秘动悸。(11)苓桂术甘汤方证:心下动悸或眩晕,气上冲胸振水音,腹部软弱胸胁满,小便不利或浮肿。

(12)内有瘀血特征:痛处固定不移,出血易凝紫黑,舌紫面晦暗属瘀。

(13)桂枝茯苓丸方证:下腹包块按压痛,头痛昏晕烦悸痛,舌暗或有紫点,面红或紫红。

(14)枳实薤白桂枝汤方证:胸背闷痛心下痞,便秘便干燥难解,舌面干腻舌苔厚,舌质暗而有瘀点。

(15)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证:剧烈关节肿痛,有汗发热恶风,

面色暗黄或浮肿,脚浮肿。

二、麻黄类方

(1)麻黄证:头痛寒热骨身痛,无汗咳喘鼻塞,浮肿,溲约。

(2)麻黄体质:肌肉发达或偏松,体形略胖肤黄黑,血压不高唇暗红,体壮无汗肤燥粗,舌淡苔白口不干,寒喘鼻塞流清涕,感觉迟钝头沉重,汗出不畅易汗闭。肌肉酸重身无力,不可一味认作虚,心下重压感腹胀,或有浮肿之倾向. (3)麻黄汤方证: 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宜选用,皮肤燥,不出汗,脉浮紧,舌暗淡.

(4)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无汗恶寒较明显,神萎倦怠感,热不热,不一定,面晦乏泽手足冷,脉沉迟细弱,舌淡苔白润.

(5)小青龙汤方证: 咳喘鼻塞打喷嚏,痰涕量多如水稀,背部冷感身恶寒,平素无汗咳喘汗,.热或不热苔白滑,呕渴利噎少腹满.

(6)麻杏石甘汤方证: 发热汗出时多少,口渴体温降或高,,咳喘气急而胸闷,苔薄腻干脉数滑.

(7)越婢加术汤方证: 发热恶风汗出渴,肌肉酸重浮肿多,关节肿痛溲不利,越婢加术方证合.

(8)阳和汤方证: 局部无热色苍紫,漫肿无头如絮石,麻木酸楚不觉痛,畏寒喜暖神萎靡.小便清长口不渴,皮肤苍白枯憔悴,腰脊空痛气短喘,阳痿贫血冷枯瘦,舌淡嫩,脉沉

迟细.

三、柴胡类方

(1)柴胡证: 柴胡证,是关健,胸胁苦满往热寒.

(2)柴胡体质: 体形偏瘦面暗黄,青黄青白乏泽光,皮肤干燥肉坚紧,舌老暗紫苔正常,舌不淡胖脉弦细,情绪好时饮食香.胸胁气塞满闷感,或有触痛颈肩酸,:月经不调少腹痛,经前乳胀痛经联,经血有块经色暗,四肢常冷烦拘挛.

(3)小柴胡汤方证::上腹痞痛胸胁满,发热持续往热寒,纳差口苦心烦呕,苔黄白腻脉多弦.

(4)柴胡桂枝汤方证: 柴胡体质见自汗,鼻塞腹痛关节酸,肌肉挛.桂枝体质胸胁满,纳差喜呕伴心烦,苔薄白或薄黄腻,舌质暗红或暗淡.

(5)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 往寒热,胸胁满,或恶风,自盗汗,食欲差,口渴现,溲不利,便溏软,心烦胸腹动悸,多梦耳鸣失眠,苔白厚,舌面干,或见咳嗽胸骨痛,柴胡桂姜服之安.

(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证: 精神症状明显,幻觉易惊失眠,舌红苔黄厚腻,脐腹动悸感,能够治谵语,亦可愈癫痫.. (7)四逆散方证:柴胡证,敏感疼,易紧张,手常冷,腹胀腹疼痛,胸胁征阳性,舌质坚老暗,舌有紫点而脉弦.

(8)血府逐瘀汤方证: 痛位多固定,出血紫黑易凝,烦躁发狂神不安,舌质紫暗面晦暗.柴胡体质伴瘀血,此方投之诸疴痊.

(9)逍遥散方证: 逍遥散,胸胁满,胸胁痛,腹胀兼,经前乳房胀,痛经头痛连,经期不调往热寒,舌淡红,苔薄白,食欲差,浮肿见.此方投之有奇验。

(10)大柴胡汤方证: 大柴胡汤有四看,颈短体壮肩膀宽,

上腹胀痛按尤甚,一般多见中老年,轻则不适有抵抗,重则压痛肌紧张,心下痞痛急硬满,呕吐恶心嗳气伴,舌质坚老苔黄厚,抑郁紧张不得眠,便秘尿黄或下利,舌燥脉滑黄疸现。

四、大黄类方

(1)大黄证:腹满腹痛拒按,便秘腹胀抵抗感,身热有汗易兴奋,烦躁精神不安。舌质红而坚老,舌苔焦黄干燥。(2)大黄体质:肌肉坚紧体壮实,脸红油光面腻滞,唇厚暗红苔厚干,血脂痰唾液粘稠.血压偏高头昏晕,喜凉畏热胸中闷,食欲旺盛口苦干,腹有压痛抵抗感.

(3)大承气方证: 坚满拒按腹胀疼,烦躁谵语神失清,便秘粘液脓血便,潮热汗出舌焦干,(唇舌焦干潮热汗)脉实有力君须记.

(4)桃核承气汤方证: 少腹急痛按之甚, 出血紫黑易凝,如狂不安大黄证,舌燥舌唇面暗红。

(5)大黄庶(按)虫丸方证: 少腹胀满硬块疼,面色晦暗消瘦形,脉象细涩舌暗紫,肌肤干燥如甲鳞.

(6)茵陈蒿汤方证: 黄疸色鲜尿黄短,胸闷烦躁身热汗.

(7)防风通圣散方证: 发热无汗头昏痛,疮疡肿毒目赤肿,痒疹舌厚干腻,腹胀便秘胸腹闷.

(8)大黄附子汤方证: 腹痛剧烈大便秘, 面晦无华神萎靡,汗出恶寒手足冷,舌干质老苔白腻,胁下偏疼脉弦紧,大黄附子温下宜.

<按:此字乃是白字,因我在电脑汉字输入法中没有找到这个字,只好以此代之.原字应在此字基础上有虫字底的.>

五、黄芪类方

(1)黄芪证及黄芪体质:体重溲约肢麻痹,自汗盗汗恶风袭,溃疡久不敛,脓水稀。

面色黄白红隐隐,黄暗乏泽肉松弛,目少精彩面无华,腹软舌淡胖苔润。遇风冷,易过敏,大便稀或干后溏,食欲不振腹易胀,易浮肿,多足肿,手足麻木用之灵.

(2)玉屏风散方证: 易感冒喷嚏头身痛,畏风自汗浮肿,便溏溲短玉屏风.

(3)防己黄芪汤方证: 浮肿下肢甚,汗多尿少恶风,肌肉痛膝肿,关节痛.

(4)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证: 肢无力,动不灵,肌萎麻木酸痛,自汗浮肿舌暗淡,此方用之必奏功。

(5)黄芪建中汤方证: 慢性腹痛喜温按,形寒恶风自盗

汗,身重面萎或浮肿,脉象虚大舌暗淡.

(6)补中益气汤方证: 昔肥今瘦面萎黄,舌淡质嫩体瘦长,身倦发热恶寒风,各种下垂泻秘肛,头痛昏晕胁微满,自汗浮肿溲约良.

(7)补阳还五汤方证: 身痛不遂肢麻,自汗恶风浮下,(即下肢浮肿)舌质淡胖暗紫,脉象沉缓细涩.

六、石膏类方

(1)石膏证: 烦渴喜饮恶热汗,舌面干燥无津见,脉象洪大浮滑兼.

(2)白虎汤方证: 高热烦躁神不清,强烈渴感石膏证.

(3)白虎加人参汤方证: 白虎汤证兼神萎,状态较差脉无力,屡经发汗口渴甚,适用热盛气津亏,或无大热与大汗,慢性病渴饮为主推.

(4)白虎加桂枝汤方证: 无寒但热或热渴,恶风烦疼在骨节,舌质多暗红,汗出多不彻.

(5竹叶石膏汤方证: 热汗渴嗽呕,神萎憔悴瘦,舌红少苔舌面干,脉虚数.

(6)消风散方证: 疹块瘙痒渗液久,烦躁热盛口渴有,浮肿倾向溲不利,方用消风效优.

七、黄连类方

(1)黄连证: 黄连证,多躁烦,神不清,身热感,或见心悸或失眠;胃脘痛,心下痞,或兼呕恶或下痢,舌质红,或暗红,舌面干,质坚

老,舌苔黄腻厚

或薄.

(2)阳热体质: 体强健,面潮红,或见红黑油光容,目多眵,充血睛,口唇舌质红暗红,舌苔薄黄或黄腻,舌质坚苍腹肌紧,焦虑好动易烦躁,喜凉恶

热喜冷饮,肤疮疖,腹痞闷,口干口苦失眠梦.

(3)黄连解毒汤方证: 焦虑抑郁烦不安,面红出血唇红暗,黄连舌,所必见,心下按之痞痛感.

(4)黄连汤方证: 烦悸热汗恶风,脘痞呕泻腹痛,舌苔厚腻,质暗红.

(5)小陷胸汤方证: 上腹胸胁痛拒按,舌红苔黄腻必见,或便秘,或恶心,咳嗽气急痰黄粘,右寸脉滑好经验,感谢经方大家园!

(6)泻心汤方证: 出血倾向吐衄血,脉实有力数而滑,便秘脘痞黄连舌,面部潮红烦躁加.

(7)黄连阿胶汤方证: 心中烦,不得眠,面苍神萎口咽干,手足热,口舌烂,心下痞,腹痛连,小便短,耳鸣头昏现,舌红苔腻黄剥裂,脉细数,出血倾

向血证兼.

(8)香连丸方证: 腹痛胀,重里急,痢下粘臭脓血疾,舌质暗红苔黄腻,方用香连丸最宜.

(9)左金丸方证: 舌红苔黄呕酸苦,嘈杂脘腹胁胀疼.

八、干姜类方

(1)干姜证:痰唾尿便无臭稀,畏寒喜热精神萎,口不干渴舌质淡,舌腻白滑或灰黑。

(2)理中汤方证:胸满腹胀呕吐利,食欲不振心下痞,口不干渴多涎唾,畏寒喜温精神萎,舌淡苔白厚或腻,更见大便是溏稀。

(3)桂枝人参汤方证:理中汤证又恶风,发热自汗关节疼,脉象浮大心下痞,舌淡偏暗或嫩红。

(4)大建中汤方证:干姜舌,必见证,腹胀剧痛阵发性,手足逆冷汗清唾,呕吐腹鸣见肠型。

(5)甘姜苓术汤方证:体形肥胖久居冷,干姜舌为必见证,全身倦怠好浮肿,腰下冷感酸重疼。

九、附子类方

(1)附子临床应用范围:病中多汗四肢冷,恶寒脉沉心音微,脉象沉弱腹满痛,吐利伴见手足冷,舌苔白滑血压降,关节剧痛兼肿胀。年老体弱慢性疾,腰膝酸软更无力,足背浮肿兼畏寒,四肢逆冷肌肉挛,心肾功能不全疴,夜尿频多脉沉弱。

(2)阴寒体质:形体偏胖肌肉松,精神萎靡有倦容,肤燥乏泽面黄晦,或见浮肿目无神,唇舌干枯暗胖淡,肢冷畏寒倦喜暖,好静恶动便稀溏,口不干渴溲清长。

(3)附子证:倦卧欲寐精神萎,膝下清冷畏寒厥,脉象极细若有无,或按至骨脉沉伏,脉细如丝细弱脉,或忽浮大脉力无.

(4)四逆汤方证: 细软沉伏脉微弱,或浮大中空无力得,畏寒肢厥下身冷嘲热讽,精神萎靡欲寐卧,舌体胖嫩舌质暗,苔腻白滑或杰干.

(5)四逆加人参汤方证: 神萎肢厥而恶寒,食欲不振便溏兼,心下痞硬或腹胀,脉微弱沉迟舌苔干.

(6)真武汤方证: 真武汤证神亦萎,下身清冷倦欲寐,

更见畏寒四肢冷,脉微弱沉伏细弱推.

(7)阳虚水饮证: 阳虚水饮立不稳,心悸气短肉瞤晕,

体困嗜睡四肢重,腰痛关节动不灵,溲少便溏腹痛胀,或见呕恶面肢肿,或见喘咳清稀痰,面黄舌胖苔滑润.

(8)附子泻心汤方证: 里急后重便不通,脘痞上腹部胀疼,甚或昏厥心烦乱,舌苔黄腻额冷汗,或有肢冷血压降,脉沉

微弱兼恶寒.

十、半夏类方

(1)半夏证:面黄或灰暗,呕吐恶心感,舌苔滑或腻,精神过敏兼。

(2)小半夏汤方证:恶心呕吐口不渴,口多清涎嗽痰多,心下振水胸膈满,苔白滑腻较厚疴。

(3)温胆汤方证:呕恶口苦口粘,易惊多梦失眠,心慌舌苔滑腻,可见精神不安。

(4)大半夏汤方证:朝食暮吐胃反证,呕吐涎沫憔枯容,心下痞硬大便干,苔薄厚腻舌淡红。

(5)半夏厚朴汤方证:精神刺激咽异感,胸闷气塞咳嗽喘,或见痰多或腹胀,恶心呕吐食欲减。看其舌苔白厚腻,询其口内腻而粘。

(6)半夏白术天麻汤方证:眩晕头痛重压感,浮肿易汗肉松软,大便偏溏腹鸣胀,舌大淡红苔腻兼。

(7)半夏泻心汤方证:恶心呕吐腹泻鸣,上腹满闷胀疼轻,舌苔薄腻或黄腻,烦躁内热失眠梦。

王晓军先生《张仲景50味药证三字经》

一、桂枝

桂枝证,气上冲,汗自出,恶寒风,烦不安,关节疼,受惊恐,心悸动,

入寐难,夜多梦,体白瘦,腹薄硬,虚缓脉,用多中。舌体柔,色暗红,

苔薄白,舌面润,若苔腻、舌绛红、质坚老,另别情(不当用)。心动悸,桂草苓,

协龙牡,惊悸平,如虚悸,人参同,咳逆悸,五味灵。加附子,医身疼,

配黄芪,主身肿,伍饴糖,里急情,从麻黄,监制功,协柴胡,透汗行,

配桃黄,可通经,参麦胶,理虚功。大剂量,心悸动,伍麻黄,小量轻,

体腹痛,剂量中,用桂枝,小轻症,大重病,肉桂功!!!

二、芍药

芍药证,主挛急,行走难,足无力,下肢挛,伸不利,抓药证,疗效提。

阵发性,痉挛急,位不定,皆可与,腰肢痛,难步履,腹急痛,大便秘,

如栗下,最相宜,消水肿,通利机。腹肌紧,腹皮急,兼余症,皆可与,

肉松软、大便稀、无腹痛,不可与。配甘草,缓痛基,伍枳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麻黄附子甘草汤与麻黄细辛附子汤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麻黄附子甘草汤与麻黄细辛附子汤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两张方子,麻黄附子甘草汤与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去节,二两)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在上轮《类方讲伤寒》中李明国老师已经把这张方子讲得很详细了。 我们还是先用刘志杰经方解析法来分析一下这张方子。 君药:麻黄2两(辛苦温) 臣药:炮附子1枚(辛苦热) 佐药:炙甘草2两(甘滋平) 使药:无 这张方子还是在甘草麻黄汤的基础上的化裁,把麻黄减二两,加了一味附子。 既然是甘草麻黄汤加减,那么这张方子是否也应该可以治水肿呢? 应该是可以的 在《金匮要略》有一条文: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

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这里的麻黄附子汤与我们今天讲的麻黄附子甘草汤组方是一样的,只是麻黄用了个升散的量,三两。 少阴的风水,发汗祛水,加附子温阳更合适。 我们来看看各药药症 麻黄温辛苦 《神农本草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名医别录》五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疏伤寒头痛,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虚。 甘草平甘滋 《神农本草经》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名医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 这两个药症我们之前都讲过了,我们重点来看下附子这个药。 附子热苦辛有毒 《神农本草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

我对名中医学经验总结传承的体会.doc

浅谈我对名中医经验传承的体会 郓城县中医医院 我在山东首批高层次优秀人才和全国第二批优秀人才研修期间曾有幸跟随多名名中医专家抄方诊病,期间所闻所见确有明确疗效的临证医案,让我自此对中医药的神奇疗效有了直观、深刻的印象。对名老中医经验总结、传承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现提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供同道参考。 一、传承人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名老中医专家经验继承是一项意义深远而又艰巨的工作,提炼总结出宝贵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继承者需要具备几个基本素质:1、要有较好的中医经典功底,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中医,才会有攻坚破难的坚定意志。2、要有较为深厚的人文科学底蕴。我的临床启蒙老师吴德俭先生在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专家吴德俭传承工作室启动仪式上说:“人文情怀是名医身上的重要品格,与医术相比,它不只是医德的体现,更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境界,显露的是人文素养、品格修行融于专业技术后的综合表现。他以仁爱、友善为特点,强调以人为本,关爱病人,尊重病人,开导病人,富于同情心,追求人性化”。3、谦逊好学,善于沟通和交流也是传承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专家宝贵经验的形成与发展,非一朝一夕,要全面总结,必须与可能影响专家经验形成的学者和能够领悟其辨证思维的同门等进行充足的沟通与交流,才能最大限度的立足现有资源,整理挖掘专家经验。 二、继承有渊源,学术有流派 名中医效若桴鼓的临证经验,往往是几代中医先贤宝贵经验的结晶,从学术流派着手,深入的钻研与名中医有学术渊源的中医前辈先贤的学术著作,

寻觅其学术思想的传承脉络,对加深理解名中医临证遣方的深意,领会名中医家传或师传学术思想的精髓有重要的价值。云南名医吴佩衡善用附子著称,人誉“吴附子”,其门人众多,观其脉案,多“注重阳气,擅用附子”,乃火神派一脉相承。我的第二位临床启蒙老师全国名中医丁书文先生,诊治心系疾病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创立了以“清热解毒”为主治疗心系疾病的理论体系,2009年我在全国第二批优秀人才研修项目期间跟随丁老抄方,每见丁老先生重用黄芩、黄柏等药物治疗心系疾病,其研究生、硕士生、博士后研究生数人遣方用药也宗先生“热毒”论,擅用清热解毒药物,可见其学术经验的继承离不开研究学术思想的最初创立者的临证经验,博及其源,辨清学术流派,方能更好的继承。 三、临证需要勤跟师 纵观古今名中医成长的道路,早临证,多临床都是不可缺少的成才途径。同样,名中医经验的总结也离不开形影不离的跟师抄方侍诊。名中医许多宝贵经验的沉淀升华,都与临证实践息息相关,许多独特的学术思想本身就来自于长期细致入微的临证思考和反复的疗效观察,而期间隐藏的智慧火花和辨证施治技巧,非耳濡目染不能用心体会。“望、闻、问、切”各有侧重,辨证施治暗藏技巧,或侧重于舌诊(舌下络脉)辨瘀血程度的轻重,或详于脉诊辨虚实,或侧重于腹诊辨“药证”,这些宝贵的独特的经验,非躬身亲历,不能领略其中的奥秘。当代经方家黄煌教授,对腹诊有独到经验,诊治病人十分重视腹诊,我曾在南京培训学习,登门求教,对其重视“药证”和“腹诊”的独到临床经验和临床疗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勤学善问勿存疑 名中医临证诊务繁忙,不少国家级、省级名老中医都诊务繁忙,无暇讲

黄煌药证方药讲解

黄煌:药证经方讲解 作者:黄煌(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我们再来介绍荆芥连翘汤(日本一贯堂经验方),我们虽然是扶阳的,但是阳气多了以后,可以清热。荆芥连翘汤是一个清热泻火汤,《回春》也有荆芥连翘汤,但不是同一张方。这张方,是在我们明代宫廷前,它是一张四逆汤、加上四逆散加上黄连解毒汤,是一张大方,一张调整体质的方,这一时也记不住,这里也没有时间多讲,你们可以上网查,这是很有效果的,用于粘膜充血、头面部红的,炎性疾病为主的。这张方子的作用也很多,有抗菌、抗炎、抗病毒、解痉、免疫抑制等作用。这张方,我主要说明这个体质,年青人也非常多见。 它是柴胡体质里面一种有火的体质,我们简称“火柴胡”,现在我们发现柴胡体质、桂枝体质、黄芪体质等这些里面也有热、有淤、有火,伴有火的我们称火桂枝、伴有热的称热桂枝、伴有瘀的称瘀桂枝,这些大部分都是年轻人、美女的多,面色白净、白里透红的,形体中偏瘦,这些人面色有潮红的、浅黑的、也有白里透红的,一般有油光,这油光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油光的红是戴阳、阳虚的,油光易发痤疮,痤疮疮体是饱满,颜色是红,易化脓,眼睛要充血、秽多,眼唇要红、咽喉充血,舌红的,这是非常关键。这些年青人也多,而且还有伴有烦躁、焦虑、失眠、头痛、皮肤瘙痒、容易晨僵、鼻衄、鼻塞流涕等,容易耳聋耳鸣,容易咽痛扁桃体肿大,容易口腔溃疡,容易淋巴结肿大等等。这个疾病的易趋性,对于我们判断体质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女性,我们要看月经,月经周期短、量中等或偏多,颜色有红有暗,但是要看质地,颜色粘稠,有的不注意、有的很注意,若是质腻,有血块、有淤血,有用黄芩黄连的。以前有用黄连黄芩治疗血色暗红的,像猪肝、鸭肝的。就是这种疾病,容易粘膜出现问题,如宫颈炎、口腔溃疡的,这种荆芥连翘汤是可以有效的。 这我在大学用得也挺多,因为在高校,很多病人都是火体,就是火性的,瘀的用桂枝茯苓丸,寒性的我们有葛根汤。痤疮也用很多的,2、3剂痤疮就消;鼻炎、鼻窦炎,流脓鼻涕的,3剂一下脓涕就消;一定要用荆芥连翘汤,如果鼻流脓水,一下就看不见了,这种用辛味,清涕一大堆,这种用小青龙汤治疗水样的鼻涕,那是寒饮;还有急慢性中耳炎、荨麻疹、湿疹、肺结核等等。 另外,有一些硬皮病、干燥综合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我用本方治疗过一例局限性硬皮病患者,荆芥连翘汤明显有效。但是这张方不能长期服用,因为本方苦寒,容易食欲不振者、年老体弱、脸色发青、眼圈发黑者慎用,而且我发现这种方长期使用后脸色发青、眼圈发黑,什么原因?主要是因为苦寒过度,栀子、黄连的毒素,尤其是栀子里面有栀子素,如果停用一段时间,脸色好转。同时,要注意查肝功,会导致肝功能损害。 还有这张方治疗盆腔炎、宫颈糜烂、霉菌性阴道炎等也是有效。上次治疗了一个不孕的患者,因为长期的宫腔炎导致了长期的输卵管阻塞,使用荆芥连翘汤一段时间以后,怀孕了高兴得不得了,所以说荆芥连翘汤是有效的。 半夏证,指异常的感觉、咽部的不适。感觉的异常、感觉的异样都可以使用半夏,半

仲景药物炮制 中火制法考疑

仲景药物炮制中火制法考疑 仲景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炮制药物,属于火制法的有炙、炮、熬、炒、烧诸法。这些制法与我们现代所理解的含义是否一致?常成为对某些药物制法理解的歧义,特别是现代药物炮制法中没有的“熬”,成为极少引人注意的疑点。根据成书于汉代的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及汉前一些著作的解释及用法,可以发现古今具有不一致的概念。 炮现代炮法是指将药物放入铁锅内炒至焦黄爆裂,以起烟为度,用以减轻药物的毒性、烈性。仲景用炮法制药见于附子、乌头、天雄、干姜四味,其意亦在于减轻毒烈之性。其具体制法未载。《说文解字》:“炮,毛炙肉也。”《礼·内则》注曰:“炮者,以涂烧之为名也。”古代谓炮是一种加工肉食的方法,是将肉去毛或不去毛,再裹以他物在火中烧。据此言,用于制药,其基本方法亦应是将药物裹后在火中烧制,与现代炮法不同,而与现代所用的煨法类似。在锅中爆炒的炮法汉前文献未查及记载,因此,仲景所用泡法制附子、天雄、乌头等大毒药,所用法应当是与炙肉法相类。故仲景炮法与现代炮法当属不同方法。 炒现代炒法是将药物放于锅内拌炒,由于使用目的不同,有炒黄、炒焦、炒炭的区别。炒黄、炒焦是使药物增加焦香的味道,增进健脾作用,或改善药性之偏。炒炭是使药物迅速炭化,增加收涩或止血作用。仲景制蜀椒、杏仁、吴茱萸用过炒法。炒,《集韵》:熬也。《说文解字》本作鬻。鬻熬也。《广韵》、《集韵》、《正韵》并音吵。崔实《四民月令》作炒。《方言》:“火干物也。凡以火而干五谷之类。”《六书故》“鬲中烙物也。”故炒为置物于鬲中,以火干之,相当于现代炒、焙法。制法应大致与今同。 熬现代中药炮制不同熬法。而熬的现代通用义为煮,即加水久煮,如熬药、熬汤。仲景药物制法中,乌头、葶苈、杏仁、巴豆、芫花、鼠妇、虫、水蛭、虻虫、蜣螂、牡蛎、商陆根、瓜蒂等均用过熬法,其中有瓜蒂“熬黄”,葶苈“熬令黄色”,杏仁、巴豆“熬黑”的制法。若以“加水久煮”释熬,显然与仲景制法不符,无论如何煮,瓜蒂、葶苈不可能因煮熬而黄,杏仁、马豆因煮熬而黑。熬字古义与今义区别较大。熬,《说文解字》:“干煎也。”《方言》:“火干也。凡以火而干五谷之类,自山而东,齐楚以往谓之熬。”五谷之类未干不宜贮藏,熬之使干,显然是不能加水的,而谓“干煎”,更是指不加水的干法。故此处的熬,应当是烘、烤、焙等相类的方法。仲景用熬法炮制药物,而未用煎、焙、烘等法,或可推测汉时熬与这些方法相同。也由此可以理解,惟有用这种“熬”法,方可使瓜蒂、杏仁熬黄,或使杏仁熬黑,蜘蛛熬焦。若或加水煮熬,非独不能制水蛭、虻虫、蜣螂、鼠妇,亦断难使蜘蛛“焦”,瓜蒂、杏仁“黄”。但需要说明一点的,《伤寒论》“猪肤汤”中,传统标点法是“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汤”中,传统标点法是“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即米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其中“熬香”二字,即应是指先将白粉“熬香”,然后与白蜜、药汁相合,不然,先将白蜜与白粉同熬,恐难致香,且“熬香”之后方言“和令相得”,亦可见是熬白粉使之香后方与他物相和。亦可佐证“熬”不是“煮”也。另一方面,熬在汉时,亦有煮的义项,如《周礼·地官舍人》“共饭米熬谷”,《后汉·边让传》“少汁则熬而不可熟”,则应当是加液体以熬煮,二是加水煮熬。如熄字,在《说文解字》中注为二义:一曰畜火,二曰灭火,后来渐渐演变,熄只用于表示灭火一义了。熬字,仲景所用是干熬,而后来干熬一义则不用了,至今只用加水煮熬一个义项。只有如此诠释,方能理解仲景药物炮制中的熬法。 炙炙的现代用法,用于炮制药物与炒没有多大区别。只是不单独在锅内加热,而是在药料中加入其他辅佐的东西。如加蜂蜜为蜜炙,加酥油为酥炙,加姜汁为姜炙等。仲景用炙法泡制的药物有甘草、厚朴、枳实、百合、鳖甲、阿胶、蜂窝、皂荚、生狼牙、芍药等,皂荚注明“用酥炙”而外,其余药物均未注明加何物辅佐。《说文解字》:“炙,炮肉也。”《诗·小雅·瓠叶传》;“炕火曰炙。”《正义》云:“炕,举也,谓以物贯之而举于火上以炙之。”以此言之,则炙是指制肉的一种方法,谓以一物贯穿于肉而悬于火上烧烤。又,《瓠叶传》言炮、言燔、言炙,传曰:“毛曰炮,加火曰燔,抗火曰炙,燔、炙不必毛也,抗火不同加火之逼近也。”由此言,则炙谓制

黄煌教授治疗失眠讲座

黄煌教授治疗失眠讲座 一、温胆汤:姜制半夏10~20g、茯苓10~20g 、陈皮5~10g 、生甘草3~6g 、竹茹6~12g、枳壳6~12g、干姜3~6g、/生姜3~6片、红枣10~20g。 1. 传统之壮胆方→治疗胆虚失眠:(1) 胆怯、易惊恐;(2) 失眠、多噩梦;(3) 虚烦、精神恍惚、抑郁、注意力不集中;(4) 头昏头痛、心悸、自汗、恶心呕吐等。 2.本方适用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临界高血压、初期高血压、神经症、冠心病、更年期综合症等患者所伴有的失眠、多梦、惊恐。 3、加味方: (1) 高枕无忧散 <古今医鉴>,即本方 +人参、石膏、麦门冬、酸枣仁、龙眼肉。主治心胆虚怯、昼夜不睡、百方无效者。 (2) 黄连温胆方,即本方+黄连6g或更多,症见烦躁、肤红有光泽,胸闷,焦虑不安者加栀子。 (3) 本方+酸枣仁汤,症见神智恍惚、神经症、脉不滑、舌不红,中老年妇女较多。 (4) 本方+山栀子、川朴 (栀子厚朴汤),症见心烦不满、卧起不安。 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经方:半夏2合、大枣6枚、柴胡4两、生姜1.5两、人参1.5两、龙骨1.5、两铅丹1.5两、桂枝1.5两、茯苓1.5两、大黄2两、牡蛎1.5两。 【伤寒107: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可视为睡眠障碍综合症)、惊(多梦、悸),一身尽重(情志低迷、疲劳、行动迟缓),小便不利(频、不出),谵语】 1. 古代抗抑郁药及抗焦虑药 (战争恐惧忧虑症) 2. 本方可用于抑郁症、神经衰弱、躁狂症、精神分裂症、脑动脉硬化症等,可改善睡眠 3.不少以失眠为伴随症状的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症以及慢性前列腺炎(炙大黄3g,小剂量)、性功能障碍者(部分是心理障碍)可用 4. 本方多见于柴胡体质或书<十大体质类方>,肌肉较紧实、东方人居多,气温变化较敏感 5. 方中铅丹,药房不备,今用之极少,可不用。 可用磁石、生铁落或代赭石替代。铅,会使人中毒,但可防止癫痫(待确定)

[知识]《张仲景50味药证》笔记

[知识]《张仲景50味药证》笔记 桂枝 一、应用: 1(治心悸、气上冲等,认为桂枝具有平冲降逆作用,常与甘草同用,如桂枝甘草汤: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2(治疗出汗。汗为心之液,汗多者多心悸,桂枝能温通心阳,可治疗汗多、心悸等,桂枝汤是主方。 3(药证 桂枝舌:舌质淡红或黯淡,舌体较柔软,舌面湿润,舌苔薄白。 桂枝体质:“林黛玉”为代表。 二、经验:使用桂枝,配伍极为关键。 1(桂枝甘草是平冲定悸的主药。但配伍不同,主治也不同。桂枝甘草茯苓为动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是惊悸;桂枝甘草人参麦冬是虚悸;桂枝甘草五味子是咳逆而悸。 2(治疗自汗。 桂枝汤治脉弱自汗;桂枝加附子治身痛自汗;桂枝加黄芪汤治身肿自汗。 3(另: 桂枝甘草配伍麻黄,无大汗亡阳之忧;桂枝甘草配柴胡,则有发汗透邪之功。 4(经验方:桂枝10g,附子10g,细辛6g,甘草3g。用于治疗以身痛、汗出、脉弱为特点的疾病,如腰腿痛、头痛、神经痛、肿瘤疼痛等。 三、用量 仲景用桂枝有三个剂量段:

大剂量(5两):治疗心悸动、奔豚气等; 中剂量(3,4两):治疗腹痛或身体痛; 小剂量(2两):多配伍麻黄治疗身体痛、无汗而喘等。所以,桂枝用于心脏病,必须量大,可用12,15g,甚至达30g。 四、学术争鸣: 有学者认为:仲景方中的桂枝就是肉桂。 芍药 一、应用: 1(芍药甘草汤主治“脚挛急”,仲景对此汤解除肌肉挛急的作用是相当肯定的。 另:腹痛也是挛急性的症状。 2(腹痛时,仲景必用芍药。 3(芍药能用于便秘者。 4(咽喉疼痛不是芍药的应用指征。 5(芍药枳实主治腹痛便秘,是胃肠动力剂,相当于西医马叮啉。 6(芍药配白术茯苓,是利水剂。二、经验: 1(芍药兼治便秘。笔者经验,芍药量至30g以上,就有通便作用。 2(江苏常熟名医陶君仁先生有柔肝饮一方,即芍药甘草汤加生麦芽。 3(小建中汤是保肝方。P19 三、用量: 仲景用芍药有2个剂量阶段: 大量:4,6两,主治以腹中急痛为主证的病症。若配附子或黄芩,或配桂枝等则不必大量,用小量:2,3两即可。 芍药甘草汤原方用量各4两。 后世用量比例不一,从12:1到3:1不等。

张仲景治疗疼痛的附子_乌头类方剂研究_张林

129 第13卷 第8期 2011 年 8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3 No. 8 Aug .,2011 张仲景治疗疼痛的附子、乌头类方剂研究 张林,吴晓丹,杨勇,白晶,王坦 (北京中医药大学方剂教研室,北京 100029) 收稿日期:2011-05-16 作者简介:张林(1980-),女,山东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医方剂学理论与临床研究。通讯作者:白晶(1955-),女,北京人,副教授,学士,研究方向:方剂学实验研究。E-mail:baijingldq@https://www.sodocs.net/doc/d010478601.html,。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作为中医方剂的经典 著作,为后人提供了多种病证的有效治疗方法。在对于疼痛一证的治疗上,张仲景更是针对不同性质、不同原因的痛证,创立了多首配伍精当、疗效斐然的方剂。根据病证的不同,仲景灵活选用多种药物治疗疼痛,如桂枝、大黄、附子等。仲景常以桂枝配伍各类药物,治疗各类疼痛。笔者曾撰文专门探讨了桂枝类及大黄类方剂在治疗疼痛中的应用[1]。仲景以三承气汤及其他一些以大黄为主药的方剂,治疗瘀血留滞所导致的疼痛,大黄类方剂集中体现了张仲景“下法”治疗疼痛的特色[2]。对于寒瘀致痛的患者,仲景亦大黄、附子并用,大黄附子汤在疼痛治疗方面应用甚广,如以大黄附子汤热敷治疗因下肢静脉曲张引起的腿痛及身体偏侧疼痛等[3-4]。 附子与乌头因其大辛大热之性,在治疗寒痛方面有其他药物不可替代的作用,故本文将附子、乌头类方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治疗疼痛的方剂做以总结,希望能深入了解经方在疼痛治疗方面的组方规律,并为临床的疼痛治疗提供组方遣药的思路。 附子、乌头类方是一组以附子和乌头为主要组成的方剂,仲景常用其治疗以寒邪为主的疼痛。本类方剂在仲景原书中数量众多,包括(1)附子汤;(2)桂枝附子汤;(3)白术附子汤;(4)甘草附子汤;(5)大黄附子汤;(6)真武汤;(7)四逆汤;(8)通脉四逆汤;(9)附子粳米汤;(10)大乌头煎;(11)乌头赤石脂丸;(12)乌头汤;(13)乌头桂枝汤;(14)九痛丸等。 1 附子类方 1.1 附子汤既温且补治虚痛 附子汤主治少阴病 “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此证为少阴阳虚,寒邪在内,肌肤骨节失温,寒湿凝滞,故身体痛、骨节痛,以附子汤扶阳温经,散寒除湿。炮附子扶真阳之虚,温经散寒而镇痛。茯苓、白术除湿止痛,利于阳气宣通。芍药制术附之温燥而护阴,和营血而通痹止痛。人参补元气以除虚,参附相伍,峻补元气,助诸药除痛之功。 附子汤既温又补,为温补少阴阳气不足常用要方,适用于因虚致病、久病致虚的痹证患者。有学者[5] 曾用附子汤治愈长达13年的定时臂痛, 本病患者起于产后,为寒、虚夹杂导致,其他药物效果甚微,而附子汤温补并用,正对病机。其他运用附子汤治疗寒湿痹证的效案亦是颇多,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等常能取得较好疗效[6]。 《千金要方》的附子汤是以本方加桂心、甘草,治温痹缓风身体疼痛如欲拆,肉如锥刺刀割,是本方的进一步发展。 1.2 桂枝附子汤类和营缓痛 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皆用附子为主药,配以桂枝、白术、甘草等药,共治风湿见表阳虚的身体骨节疼痛,乃风寒湿邪三者并祛之剂。桂枝温经散寒,祛风解表而通经络,白术燥湿和中而运水湿。甘草在《本经》中言其可“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尰,解毒。”尰字在《说文》中有:“胫气肿,本作瘇,从广,重声。”徐曰:“下湿地则有此疾,今文做尰。”甘草附子汤有身微肿,故以之为君。清·王子接在《绛雪园古 方选注》[7] 中提到: “甘草附子汤,两表两里之偶方。风淫于表,湿留关节,阳衰阴盛,治宜两顾,白术、附子顾里胜湿,桂枝、甘草顾表化风……徐徐解救也。” 摘 要:文章总结了张仲景对于附子、乌头类方剂在治疗疼痛中的应用情况,并结合病证医案对其中的代表方 剂的配伍思想及临床运用做以详细分析,同时对于乌头与附子的不同应用范围作了归纳阐释。 关键词:附子;乌头;类方;疼痛;张仲景 中图分类号:R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1) 08- 0129- 03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Fuzi and Wutou in the Pain Treatment of ZHANG Zhong-jing ZHANG Lin,WU Xiao-dan,YANG Yong,BAI Jing,WANG Tan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pplication of Fuzi and Wutou in the pain treatment of ZHANG Zhong-jing. It analyses the compatibility of the prescriptions and clinical use in the representative Medical cases, and concludes the different application range of Fuzi and Wutou. Key words:Fuzi;Wutou;Categorized Formulas;Pain;ZHANG Zhong-jing

我对名中医经验总结传承的体会

浅谈我对名中医经验传承得体会 郓城县中医医院 我在山东首批高层次优秀人才与全国第二批优秀人才研修期间曾有幸跟随多名名中医专家抄方诊病,期间所闻所见确有明确疗效得临证医案,让我自此对中医药得神奇疗效有了直观、深刻得印象。对名老中医经验总结、传承有了一些自己得体会,现提几点不成熟得瞧法,供同道参考。 一、传承人需要具备得基本素质 名老中医专家经验继承就是一项意义深远而又艰巨得工作,提炼总结出宝贵得临证经验与学术思想,继承者需要具备几个基本素质: 1、要有较好得中医经典功底,只有发自内心得热爱中医,才会有攻坚破难得坚定意志、2、要有较为深厚得人文科学底蕴。我得临床启蒙老师吴德俭先生在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专家吴德俭传承工作室启动仪式上说:“人文情怀就是名医身上得重要品格,与医术相比,它不只就是医德得体现,更就是一种高层次得精神境界,显露得就是人文素养、品格修行融于专业技术后得综合表现、她以仁爱、友善为特点,强调以人为本,关爱病人,尊重病人,开导病人,富于同情心,追求人性化"。3、谦逊好学,善于沟通与交流也就是传承人必须具备得素质。专家宝贵经验得形成与发展,非一朝一夕,要全面总结,必须与可能影响专家经验形成得学者与能够领悟其辨证思维得同门等进行充足得沟通与交流,才能最大限度得立足现有资源,整理挖掘专家经验。 二、继承有渊源,学术有流派 名中医效若桴鼓得临证经验,往往就是几代中医先贤宝贵经验得结晶,从

学术流派着手,深入得钻研与名中医有学术渊源得中医前辈先贤得学术著作,寻觅其学术思想得传承脉络, 对加深理解名中医临证遣方得深意,领会名中医家传或师传学术思想得精髓有重要得价值、云南名医吴佩衡善用附子著称, 人誉“吴附子”,其门人众多,观其脉案,多“注重阳气,擅用附子",乃火神派一脉相承。我得第二位临床启蒙老师全国名中医丁书文先生,诊治心系疾病有自己独特得经验,创立了以“清热解毒”为主治疗心系疾病得理论体系,2009年我在全国第二批优秀人才研修项目期间跟随丁老抄方,每见丁老先生重用黄芩、黄柏等药物治疗心系疾病, 其研究生、硕士生、博士后研究生数人遣方用药也宗先生“热毒”论, 擅用清热解毒药物, 可见其学术经验得继承离不开研究学术思想得最初创立者得临证经验,博及其源,辨清学术流派,方能更好得继承。 三、临证需要勤跟师 纵观古今名中医成长得道路,早临证,多临床都就是不可缺少得成才途径、同样,名中医经验得总结也离不开形影不离得跟师抄方侍诊。名中医许多宝贵经验得沉淀升华,都与临证实践息息相关,许多独特得学术思想本身就来自于长期细致入微得临证思考与反复得疗效观察, 而期间隐藏得智慧火花与辨证施治技巧,非耳濡目染不能用心体会、“望、闻、问、切"各有侧重,辨证施治暗藏技巧,或侧重于舌诊(舌下络脉)辨瘀血程度得轻重,或详于脉诊辨虚实,或侧重于腹诊辨“药证”,这些宝贵得独特得经验,非躬身亲历,不能领略其中得奥秘。当代经方家黄煌教授,对腹诊有独到经验,诊治病人十分重视腹诊,我曾在南京培训学习,登门求教,对其重视“药证”与“腹诊”得独到临床经验与临床疗效,留下了深刻得印象、

张仲景50味药证

张仲景50味药证 桂枝主治气上冲。2-5两 芍药主治挛急,尤以脚挛急、腹中急痛、身疼痛为多。4-6两。 甘草主治羸瘦,兼治咽痛、口舌糜烂、心悸以及燥、急、痛、逆诸症。 大枣配甘草主治动悸、脏躁;配生姜主治呕吐、呃逆;配泻下药可保护胃气。 麻黄主治黄肿,兼治咳喘及恶寒无汗而身痛着。2-6两。 附子主治脉沉微及痛证。5-15克,每10克先煎的时间增加15分钟。 乌头主治腹中剧痛、或关节疼痛而手足逆冷、脉沉紧着者。 干姜主治多涎唾而不渴者。 生姜主治恶心呕吐。 细辛主治恶寒不渴,兼治咳、厥冷、疼痛者。 吴茱萸主治腹痛、头痛而干呕、手足厥冷、脉细者。 柴胡主治往来寒热而胸胁苦满者。 半夏主治呕而不渴者,兼治咽痛、失音、咽喉异物感、咳喘、心下悸等。15-60克。 黄芪主治汗出而肿,肌无力者。1-5两。 白术主治渴而下利者,兼治冒眩、四肢沉重疼痛、短气、心下悸满、小便不利、水肿。 茯苓主治眩悸、口渴而小便不利者。 猪苓主治小便不利者。 泽泻主治冒眩而口渴、小便不利者。 滑石主治小便不利而赤者。 防己主治下肢水肿。 葛根主治项背强痛、下利而渴者。 栝楼根主治渴者。 黄连主治心中烦,兼治心下痞、下利。 黄芩主治烦热而出血者,兼治热痢、热痞、热痹。 黄柏主治身黄、发热小便不利且赤者,兼治热利。 栀子主治烦热而胸中窒者,兼治黄疸、腹痛、咽喉疼痛、衄血、血淋、目赤。 大黄主治痛而闭、烦而热、脉滑实者,兼治心下痞、吐血衄血、经水不利、黄疸、呕吐、痈疽疔疮等。 芒硝主治便秘、舌面干燥而谵语者。 厚朴主治腹满、胸满,兼治咳喘、便秘。 枳实主治胸腹痞满而大便不通者。 栝蒌实主治胸中至心下闷痛而大便不通者。 薤白主治胸腹痛,兼治咳唾喘息、里急后重。 石膏主治身热汗出而烦渴、脉滑数或浮大、洪大着。15-20克 知母主治汗出而烦。 龙骨主治惊悸而脉芤动者。 牡蛎主治惊悸、口渴而胸胁痞硬着。 人参主治气液不足。 麦冬主治羸瘦而气逆、咽喉不利者。 阿胶主治血证。 地黄:干地黄主治血证。 当归主治妇人腹痛。 川芎主治腹痛。

黄煌教授治过敏性鼻炎给我们的体会

黄煌教授治过敏性鼻炎给我们的体会 1.过敏性鼻炎概述 过敏性鼻炎是由于受到外部刺激所产生的鼻粘膜过敏反应,典型的症状为打喷嚏、流鼻涕、鼻塞等。它的过敏原种类相当多,主要有尘螨、霉菌、跳蚤、花粉等。其中以花粉所引起的过敏性鼻炎---花粉症最多,已被认为是一种大众性疾病,一般人认为它与空气污染或饮食生活的改变以及自律神经失调有关,但具体原因仍然不清。 在清楚过敏原的情况下,西医对于此病多采用“脱敏疗法”,即以逐渐注射过敏原使身体习惯的方法,此法多治疗时间长而疗效一般,还可采用抗组胺和抗过敏药来缓解症状,此多对症处理而较少能根治者。 2.日本汉方治疗概况 过敏性鼻炎多与水分代谢异常有关。在日本,小青龙汤、麻黄汤、葛根汤加川芎辛夷、麻黄附子细辛汤、麻杏石甘汤等麻黄剂是治疗本病的常用处方,疗效甚切。近日日本耳鼻喉科专家通过对比双盲试验发现小青龙汤对于过敏性鼻炎有效,并认为可将小青龙汤看作是过敏性鼻炎的合理病名治疗方,并发现麻黄剂对过敏性鼻炎短期疗效好,长期治疗要注意麻黄的副作用。 3.黄师临证经验 (1).黄师治疗过敏性鼻炎多强调患者的体质状态。临证常用的处方有小青龙汤、葛根汤加川芎辛夷、麻杏石甘汤、八味除烦汤、玉屏风散、小柴胡汤加生石膏、辛夷、桔梗、川芎等。 (2).体质辨证是长期安全使用中药的重要保证,本病在麻黄剂的使用

中尤显。因麻黄中含有麻黄碱、伪麻黄碱等多种药理成分,在具有良好抗炎、止痛等功效的同时,还能引起交感神经兴奋等,故有心脏病、高血压、以及慢性病的患者要谨慎使用。 (3).小青龙汤所治疗的过敏性鼻炎患者多黄肿,鼻塞、打喷嚏而局部分泌物(鼻涕、唾液等)清稀; [自己体会病例】某男。35岁。2003年9月26日诊。7年前秋季因淋雨后出现鼻痒连续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经抗感冒治疗后,症状减轻,以后每年9~10月发作,稍感风寒即加重,夏季症状减轻,曾用过大量的抗生素和鼻炎康、鼻炎丸等中成药始终不得痊愈。20天前不明原因,鼻内奇痒,喷嚏不断,清水样鼻涕如注,眼及咽部作痒,鼻塞不知味,晨起更甚。服息斯敏及某医院协定处方苍耳子汤无效来诊,身无寒热感,舌质淡红、苔白,脉缓。予以小青龙汤基本方加荆芥、防风各1 0g,4剂,日1剂水煎饭后服,药后诸症大减,再4剂诸症悉除。为巩固疗效,以小青龙汤合玉屏风散7剂善其后,2年后随访,未再复发。(4).葛根汤加川芎、辛夷多体格壮实,皮肤粗糙,平时出汗不多,肩颈部容易酸痛,头痛或头重伴有鼻塞、流鼻水清稀,咽喉不红;(5).适用于麻杏石甘汤的患者体格较壮实而皮肤比较粗糙,容易出汗、咳喘,局部分泌物色黄粘稠,咽唇舌红,咽喉容易疼痛,多配伍山栀、黄芩、连翘、半夏等; (6).八味除烦汤患者多心情不安、烦燥易怒,鼻腔粘膜容易充血,常鼻子出血或鼻涕粘稠有血丝,可伴有咽喉不适,胸闷腹胀等; (7).使用于玉屏风散的患者多汗而浮肿,容易感冒,稍受风冷则鼻塞

我常用的调体经方黄煌

我常用的调体经方 黄煌 南京中医药大学 210046 黄煌,现为江苏省名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经方方证、药证。2001年获日本顺天堂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82年至今供职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历任基础部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讲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文献研究所副所长、研究生部主任、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基础医学院名誉院长等职。 致力于经方医学的研究。中医基础扎实,精于临床,多年来在传统中医研究领域中敢于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编著了多本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中医学著作,发表了80多篇有新观点的学术论文,许多著作被多次重印,并翻译成日文、韩文出版。并多次应邀赴外讲学,受到国内外中医界的广泛关注。 主要著作有《张仲景五十味药证》、《中医十大类方》、《医案助读》及《中医临床传统流派》等,并主编《方药心悟》、《方药传真》及《经方100首》等。 一、大柴胡汤 通里攻下方,主治以心下按之满痛为特征的疾病。 【常用剂量】柴胡20克、黄芩10克、制半夏15克、枳壳30克、白芍20克、制大黄10克、干姜5克、红枣20克 【体质要求】体格壮实,以中老年较多。上腹部充实饱满,胀痛,进食后更甚,按压轻则为抵抗感或不适感,重则上腹部有明显压痛,腹肌紧张;多伴有嗳气、恶心或呕吐、反流、便秘、舌苔厚等。易患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支气管哮喘等。 【主治疾病谱】胰腺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炎性胆囊息肉、胆石症、高脂血症、脂肪肝,胆汁返流性胃炎、食道裂孔疝、胃窦炎、消化道溃疡穿孔、肠梗阻、肠道易激综合症,肺癌、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高血压、中风、心律不齐、心动过速,肥胖症、糖尿病胃轻瘫、甲状腺疾病(甲状腺腺瘤、甲亢、甲减等)、干燥综合征,乳腺癌术后调理、乳腺小叶增生、乳腺囊肿、溢乳、痛经、闭经、多囊卵巢,肾结石急性发作、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等。 【加减法】烦躁、心下痞者,合三黄泻心汤;脸红、小腹压痛、小腿皮肤干燥、舌暗等瘀血证候者,合桂枝茯苓丸;焦虑、腹满胀气者,合栀子厚朴汤;咽喉异物感者,合半夏厚朴汤;急躁易怒、口干口苦、心悸、失眠或伴有急性感染者,合黄连解毒汤;哮喘痰稠难咯者,合排痰散(即《金匮》排脓散);胸痛、痰黄,便秘者,合小陷胸汤。 二、桂枝茯苓丸 古代的下死胎方,现代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方。主治以气上冲、少腹急结、肌肤甲错为特征的病症。 【常用剂量】桂枝15克、茯苓15克、赤芍15克、丹皮15克、桃仁15克 【体质要求】体格比较健壮,成年人多,中老年人更多。面色多红或潮红,或暗红,或发青,或面部皮肤粗糙或鼻翼毛细血管扩张,眼圈发黑,唇色暗红、舌质暗紫暗淡,舌边紫色或舌底静脉怒张等。皮肤干燥易起鳞屑,特别是下肢皮肤更为明显,或小腿易抽筋,静脉曲张,不能久行,或下肢浮肿或独脚肿,或下肢肌肉有绑紧感,或下肢皮肤色暗,发黑,膝盖以下发凉,易生冻疮,足底龟裂、鸡眼。腹部大体充实,尤其是小腹部。有的患者脐两侧尤以左侧下腹更为充实,触之有抵抗,主诉大多伴有压痛。患者容易有腰痛、腿疼、痔疮、

张仲景50味药证 (配图)

张仲景50味药证(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 陈修园说他读仲景书“常读常新”。 桂枝舌、大黄舌、附子脉、黄芪腹、柴胡体质。 黄芪用于自汗,汗出的程度越重用量越大;葛根用于下利,下利的程度越重,其用量也越大。凡大剂量柴胡与黄芩同用,其指征都有往来寒热,并有呕而胸胁苦满。

桂枝证的舌象,张仲景未提及,根据本人的临床经验,桂枝证多见舌质淡红或黯红,舌体较柔软,舌面湿润,舌苔薄白,著者称之为“桂枝舌”。如舌红而坚老者,或舌苔厚腻而焦黄者,或舌质红绛而无苔者,则桂枝一般不宜使用。 仲景使用桂枝有三个剂量阶段,大剂量(5两)治疗心悸动、奔豚气等;中等剂量(3~4两)治疗腹痛或身体痛;小剂量(2两)多配伍麻黄治疗身体痛、无汗而喘等。所以桂枝用于心脏病必须量大,可用12~15克,甚至达30克。

《朱氏集验方》称芍药甘草汤为去杖汤,用以治疗脚弱无力,行走困难。 芍药兼治便秘,腹急痛伴有大便秘结如栗状者,最适宜。本人经验,芍药量至30克以上,就有通大便的作用。另外,芍药也能“利小便”(《神农本草经》) 芍药证多见于一种痉挛性体质,日本古方家益吉东洞提出了“腹皮挛急,按之不弛”的腹证,可以参考。 近代江苏常熟名医陶君仁先生有柔肝饮一方,即芍药甘草汤加生麦芽,用于治疗胃痛、肝病等。更有报道用芍药甘草汤加蜈蚣,可治疗阳痿。 枳实芍药散《金匮要略》 芍药10~30克,枳实10~30克。 本方是解痉止痛剂,可用于腹中满痛,大便干秘者。 以下为白芍的图片 以下为赤芍的图片资料

甘草主治羸瘦,兼治咽痛、口舌糜碎、咳嗽、心悸以及躁、急、痛、逆诸症。 甘草用于瘦人,古时候就有这个经验。《神农本草经》记载甘草能“长肌肉”。 咽痛,张仲景多用甘草。《小儿药证直诀》用甘草、桔梗、阿胶治喉痛。岳美中先生曾治一患者咽喉痛如刀刺,用西药无效,局部不红不肿,与服生、熟甘草,服二日其痛即失。 甘草可治口腔黏膜糜烂。赵锡武先生用甘草泻心汤加生地黄治疗口腔与外阴溃疡,甘草生用,量达30克。《赵锡武医疗经验》 对于尿道刺激征,如尿痛、尿急等,本人经验用甘草配合滑石等药物可缓解症状。这些均提示甘草有黏膜修复作用。 甘草治悸 由于麻黄导致心悸,所以麻黄常配伍甘草。 ·甘草还是古代救治食物中毒或药物中毒的主要药物。唐代名医孙思邈说:“大豆解百药毒,尝试之不效,乃加甘草,为甘豆汤,其验更速。”实验也证明,甘草对组胺、水合氯醛、升汞、河豚毒、蛇毒、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均有解毒作用。

黄煌教授讲小柴胡汤

黄煌教授讲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小柴胡汤一直作为和解剂用来治疗少阳病的。那么,究竟什么是少阳病?少阳病的特点就是缠绵不愈,多见于疾病的迁延阶段。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免疫系统的功能失调所致。事实上,小柴胡汤治疗的很多疾病都与免疫失调有关。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肿瘤、过敏性疾病以及病毒感染等等。这类疾病都可以表现为发热或“寒热往来”的特点。对于“寒热往来”这一表现临床应当活看。所谓“寒热”,它可以是体温表所测得的发热,更多的却表现为病人的一种主观的自我感觉,属于感觉过敏状态。所谓“往来” 也有特殊意义。一指有节律性,或日节律,或周节律、或月节律,这就是所谓的“休作有时”。二指没有明显的节律,但表现为时发时止,不可捉摸,比如癫痫、过敏性疾病等。小柴胡汤主治的这种“寒热往来”,既无可汗之表证,又无可下之里证;既无附子干姜可温之寒,也无石膏知母可清之热。“寒热往来”常“如疟状”,但“如疟状”却并非都是本方所主治。如桂枝麻黄各半汤也主“如疟状”,但确是“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柴胡桂枝干姜汤也治疟,但却为“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胸胁苦满”是小柴胡汤证的另一种表现。“胸胁”提示了小柴胡汤主

治的病位。肝、胆、胰腺、肺、胸膜、乳房等疾病多表现为胸胁的不适。但临床上应该将胸胁的概念拓宽,诸如甲状腺、胸锁乳突肌、耳颞部等头颈部的两侧,少腹部、腹股沟等都可以作为广义上的胸胁,我把它称为“柴胡带”。“苦满”是患者自觉的胸膈间的气塞满闷感和胁肋下的气胀填满感。也有他觉指征,如沿肋骨弓的下端向胸腔内按压,医生指端有抵抗感,患者也诉说有胀痛不适感。除了自觉的胀满外,他觉的柴胡带的触痛、肿块也可以作为“苦满”的特殊表现形式。“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是疾病累及胃肠,消化道功能受影响的结果,“烦”、“喜”、“默默”这些词带有很大的感情色彩,反映了患者主观感觉的过于敏感和情绪的相当低落。此证当与百合病作鉴别。百合病也有“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如寒无寒,如热无热”。但其不同于此证的是“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可见,百合病的精神症状更为突出,而躯体症状则很少。从症状的不定性来看,很类似于今天的神经官能症,而小柴胡汤证却是躯体有实在病变的。小柴胡汤之所以能治疗上述疾病在于它合理科学的配伍结构。方中柴胡甘草主治寒热往来与胸胁苦满,黄芩主治心烦,半夏生姜主治喜呕,人参、甘草、大枣主治默默不欲饮食。其中柴胡和甘草是本方的核心成分,这一点从方后的条文加减可以看出。黄芩可去,半夏可去,人参、大枣、生姜可去,柴胡与甘草却不去。柴胡甘草配黄芩以清

黄煌教授讲座-我常用的几张经方

黄煌教授讲座-我常用的几张经方以下是黄煌教授于07年11月22日晚在广东省中医院作的学术讲座记录。一、常用经方的应用体会1.排脓散组成:枳实芍药桔梗用法:三味药打成粉,冲服,泡服治疗支气管哮喘,咯痰,痰吐不爽,比沐舒坦要好此方非外科排脓液的方,而是排痰方。 粘稠的液体即脓,粘痰即脓。所以可称“排痰散”枳实芍药合用有解除平滑肌痉挛的作用,所以可解除支气管哮喘桔梗:促进痰液分泌,便于痰液稀释,有利于排出2.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治卒呕吐,心下痞,眩悸治偏头痛,伴吐水者。或头痛即恶心、吐水者举例:治一会计,偏头痛,呕清水甚痛苦,脸肿状。方用姜半夏60克,茯苓40克,干姜12克,很快缓解,头痛止,睡眠改善,不吐水了。3.芍药甘草汤治疗脚挛急,以及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者常干瘦,有黄疸。用法:可用赤白芍各30克,甘草10克。很多肝病患者出现脚挛急,可用大剂芍药甘草汤,用后胆红素下降,肝功能好转,身不痒。4.栀子厚朴汤组成:栀子厚朴枳实原文:“心烦腹满,卧起不安”治焦虑症专方。表现有:腹满、多气、食欲不振,出汗。5.甘草泻心汤狐惑病专方,治白塞病(口-眼-生殖器综合征)。组成:生甘草、炙甘草各10克,其它药用常量。可治复发性口腔溃疡。它有修复粘膜的作用,可作为粘膜修复剂,治疗粘膜糜烂充血,可治肛裂、溃疡性结肠炎、胃溃疡、阴道炎、宫颈炎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抑郁症专方。治疗“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张仲景时代:战争抑郁症。症状:烦:睡不好觉,注意力不集中惊:做恶梦,心慌心悸胸满:胸闷,气透不过来用法:原方即可,不要乱加减,如合欢皮,夜交藤,钩藤等,有可能破坏原方的结构7.温胆汤组成:半夏茯苓甘草陈皮枳壳竹茹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专方,不是温药,是壮胆药,胆寒适用。胆小,心惊胆战,吓破胆后,服此方。症状:胸闷心悸,血压高,腹胀;此病多有。8.五苓散治疗脂肪肝专方。阳气不足,寒湿停留体内,五苓散可通阳,称通阳散。症状:见肚大,面发灰,肉多,食即腹泻,腹胀,胃口好,血脂高;脂肪肝患者肝较脆弱。用法:打成粉,装胶囊,用麦糊送服,或用脱脂酸奶调服,或泡茶喝亦可。9.半夏泻心汤治胃炎专方,治上消化道炎症。中青年男性,喝酒者多有用法:如果舌淡,脸较晦暗,病程较久:加点肉桂,即与黄连汤合方如果大便干结,糜烂出血,脸色通红,少加大黄,即与三黄泻心汤合方10.猪苓汤治膀胱炎,泌尿道感染专方。比八正散疗效稳定用法:若尿痛甚,尿黄加栀子尿路结石合四逆散,通淋排石,比金钱草好11.黄连阿胶汤治疗干燥综合征。养阴药基本无效,小柴胡汤有一点效果许多干燥综合征是女性,皮肤白,嘴唇通红,舌红,睡眠差,月经淋漓不尽或量较多症状缓解很快,眼干,口干好转,睡眠好转12.小柴胡汤治小柴胡汤综合征治疗感冒。头面部炎症:中耳炎、鼻窦炎,虹膜炎;皮肤科:过敏性皮炎;呼吸科: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胸膜炎;内分泌科:桥本氏病;风湿科: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伏邪在少阳经);精神科:抑郁症,慢性疲劳综合征。往来寒热:疾病处于迁延期,进入慢性化半表半里:军事上的概念,和:求和。不断发作,反复发作的疾病,过敏性疾病、病毒性疾病、不断发烧的免疫性疾病13.大柴胡汤治大柴胡汤综合 征最关键指征:《金匮》:心下按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用大柴胡汤一定要腹诊,心下按之疼痛、硬满者用之。痛得厉害的用最好,肚子饱满、

张仲景对寒热药物的配伍运用

?学术探讨? 张仲景对寒热药物的配伍运用 广州第一军医大学(510515) 徐成贺 关键词 张仲景 寒热配伍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病寒以热药,病热以寒药”,皆是言寒热病的正治之法,比较单纯,易于掌握。若病情复杂,病的性质在传变中已有转化,或同一机体不同处受邪,而邪之性质不同,或病证虽一,但需要制其主治药物的偏颇之性,或不同类别的药物需取性取用用药,或病证中有寒热真假,需反佐为用,此时仲景则寒药与热药配伍使用。其运用情况如下: 1 寒热并用,以治寒热证相兼 1.1 散寒药与清里热药配用,以治外寒内有郁热。 表寒不解,在里又郁而化热,且表寒郁滞越重,在里之热也郁阻更甚,形成所谓“寒包火”者。其代表病证为大青龙汤证,《伤寒论》38条言:“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由后之一语“不汗出而烦躁者”可知,烦燥是因内有郁热所致,内热是由表实郁滞不得宣达所致。此时治疗,重在解表之寒邪的郁滞,表邪解,内里之阳热不郁滞则易向外解散,并配用清里热药。仲景一般解散表寒药为麻黄、桂枝、生姜并用,清热药只用石膏。麻黄量要大,为六两,石膏相对为少,为鸡子大一枚。1.2 发表药与泻里实热药配用,以治表寒里实热。 外有表寒不解,内里化热,郁结成实,形成阳明里实证。表寒因内里化热成实,随着病情的发展,表寒已轻微,但仍未解。此时仲景治疗,重在泻在里之阳明腑实,轻用发表,多选桂枝汤,且因在里已阳明成实,故去桂枝汤中之芍药,以免因其收敛之性,不宜解散在里之结。如《金匮》之厚朴七物汤证,“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厚朴七物汤主之。”仲景即用桂枝汤去芍药合厚朴三物汤,桂枝、生姜以解表,大黄、枳实、厚朴以下实热。 外寒里热,治从表里,表用温散,里用清解或苦寒泻下。从仲景治表里方的用药观之:发表药主要为麻黄、桂枝、生姜;清里药主要为石膏,或石膏合知母;泻实热药主要为大黄,或大黄合枳实、厚朴,各视证情轻重而用。从发表之温散药观之:表实重者,则麻、桂并用,如大青龙汤;表实不重,已传里化热成实,则不用麻黄,而用桂枝、生姜,如厚朴七物汤;若仅兼轻微表寒,则单用桂枝,如治“温疟”之白虎加桂枝汤。从用清里或泻里实热之用药观之:肺中郁热,则用石膏,多石膏与麻黄配用以宣解肺中郁热,如麻杏石甘汤、越婢汤;胃中炽热,则用石膏,多合知母;胃肠实热,多用大黄,或合枳朴,如上述厚朴七物汤,轻者则单用大黄,如《伤寒论》桂枝加大黄汤。此为仲景对表寒里热证的寒热药配用之常。 1.3 清热与温阳祛寒药配用,以治脏腑寒热相兼证。 从上下病位言之,《金匮》虽言:“丹田有热,胸上有寒”,但纵观《伤寒》、《金匮》所述,实为上热下寒证。其寒热药并用治疗,亦随证而异:栀子干姜汤治胸膈有热,脾气虚寒,以栀子除胸膈烦热,干姜温中散寒。麻黄升麻汤,治阳郁邪陷,肺热脾寒,证见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止,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以黄芩、石膏、知母清热育阴,以干姜、白术、甘草温中健脾祛寒,寒热并用。黄连汤,治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实为胃中有热肠中有寒“邪气”),用黄连清上热(主要为胃热),干姜温下寒(肠寒),并用桂枝以宣通上下。乌梅丸证,为上有“心中痛热”,下有“下之利不止”之脾气虚寒,用黄连、黄柏以清其热,干姜、蜀椒、附子以祛寒。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寒格”,为脾气虚寒,胃中有热,以黄连清其胃热,干姜温中散寒,人参补吐下后之虚。半夏泻心肠、甘草泻心汤,为治脾气虚寒,胃中有湿热,雍滞而致的“心下痞”,以芩连清胃中之湿热,干姜温中散寒,半夏降逆止呕,人参、白术、甘草补脾气。附子泻心汤,治胃热痞而伴有阳虚,肾阳不足者,用芩连大黄与附子寒热同用,以泻热温阳并施。 就上述八方寒热并用,调治脏腑寒热的用药观之:温阳祛寒药,多用干姜。盖所述之寒证多为脾气阳虚,中焦有寒(腹中寒、肠中寒),由于脾主大腹,干姜最能温脾阳,温中散寒,故主用之,多用之,为仲景用药的一大特点。若需助其散寒,并要宣通上下者,则合桂枝;寒甚腹痛剧者,则合川椒、附子;需补脾气虚者,则合人参或白术、甘草;温下焦阳虚者,则用附子。对 183  天津中医1998年8月第15卷第4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