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战略联盟案例日产-雷洛

战略联盟案例日产-雷洛

战略联盟案例日产-雷洛
战略联盟案例日产-雷洛

雷诺-日产联盟案例分析

https://www.sodocs.net/doc/d015628140.html, 2003年06月30日 13:10 东方高圣

一、联盟的背景

1.法国雷诺汽车公司

创立于1898年的法国雷诺汽车公司是法国第二大汽车公司,由于二战中向德国军队提供了不少武器,战后即被法国政府接管。公司利用国家资本,兼并了许多小汽车公司,并发

挥了雷诺公司的技术潜力,开发出多品种汽车新产品。作为当今世界上(除中国外)唯一的由政府资产占支配地位的汽车公司,雷诺公司的发展与政府这个强硬后盾息息相关。而与此同时,雷诺公司一直在努力避免国有企业的弊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进行自我调整、革新和自我完善,最终位列世界十大汽车集团之一。

2.日产汽车公司

日产汽车公司创立于1933年,是日本三大汽车制造商之一,它在全世界17个国家有21个制造中心,年产总量约240万辆汽车,在全世界191个国家和地区销售汽车。日产拥有堪称世界一流的技术和研发中心,被车界称作“技术日产”。但正如许多日本大型企业拥有的通病一样,日产公司内充斥着严重的官僚主义,内部成本控制极为不利,虽然公司经历着规模上的高速扩张,盈利能力却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从1991年起,日产公司的经营状况更是每况愈下,到1999年连续7年亏损,背负债务高达21000亿日元,市场份额由6.6%下降到不足5%。整个日产公司濒临破产。

3.行业背景

世界汽车工业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并购、结盟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几乎所有的跨国汽车巨头的成长史都是一部并购/结盟史。例如美国的福特、通用、克莱斯勒等汽车公司,他们都是经历了大小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并购才从美国200多家汽车公司中生存下来,成为世界汽车市场的主要竞争者。

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世界汽车工业的增量开始减缓,主要的消费市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各厂商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1998年9月,美国三大汽车巨头之一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和德国的汽车巨擎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合并,成立了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这是世界汽车工业史上规模最大的一起合并案,戴-克公司由此跻身世界六大汽车集团。

二、雷诺-日产联盟

事实上,90年代后期就有不少汽车工业巨子开始考虑对日产进行竞标,但日产公司的巨额亏损、庞大的债务以及几乎被认定为积重难返的各种大企业弊病使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等公司相继退出了竞标。而法国雷诺汽车公司却捡起了烫手的山芋,在旁人看来,这无异于一次巨大的冒险,因而,几乎无人看好这宗交易。一位观察家评论说:雷诺拯救日产的想法就如同依靠法国的公务员来复兴日本经济一样。

但奇迹就出现在双方联盟之后,日产不但成功地扭亏为盈,而且凭借双方严密

的整合计划和精确的实施能力,联盟真正实现了显著的协同效应,提高了双方的盈利能力,进一步开拓了新市场、巩固了老市场,形成一种双赢的局面。

1.联盟的动机

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战略伙伴关系,联盟基于两个关键的预期:联盟催生的集团将能够面对市场、产品、技术革新等各方面的全球化挑战;联盟能够形成强有力的互补优势,尤其在三个关键领域:生产(主要是产品的平台),采购和市场。预计从2000年到2002年,联盟产生的协同效应能为双方节省34亿美元开支。之后到2005年,协同效应每年能为双方节省共30亿美元的开支。联盟最终的目的非常明确:实现双方的长期的有盈利的增长,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汽车集团。这一目的也非常明确地体现在日产的复兴计划上:以盈利为导向。

2.原则

“联盟”这种创新的模式设计是为了通过创造一个强有力的跨国集团使双方获得盈利并实现均衡的发展。联盟取得成功的前提是对雷诺、日产两个公司的品牌、企业文化的充分尊重和信任,保证双方各自的独立经营地位。

3.交易安排

1999年5月28日,雷诺按照每股400日元的价格,以48.6亿美元收购日产汽车36.8%股权,以7660万美元收购日产柴22.5%的股权,另外,雷诺还以3.05亿美元收购了日产在欧洲的五个财务子公司,这样,雷诺一共花了52亿美元完成了交易。到了当年10月30日,市场出于对日产复兴以及雷诺-日产联盟的信心,日产的股价上涨了61.2%。双方于签订联盟协议时还安排了认股权,即日产复兴计划完成后,雷诺将按照既定价格400日元/股增持日产的股份至44.4%;双方于2001年10月成立雷诺-日产有限公司时商定,2002年6月30日之前,日产财务公司将买进雷诺公司15%的股份。雷诺的卡洛斯·戈恩进入日产董事会,日产汽车的主席进入雷诺公司的董事会。雷诺共有17人进入日产高层,分别进驻各个重要部门;日产有7个人进入雷诺高层,在1999年下半年,还会有14个人进入雷诺高层。2001年10月,雷诺计划以每股400日元的价格,对日产再投20亿欧元,日产向其定向增发5.4亿股新股,使雷诺最终获得日产44.4%的股权。

三、联盟后的企业重组计划

1.日产复兴计划NRP(Nissan Revival Plan)和“180计划”被任命为日产公司的首席营运官后,卡洛斯·戈恩就抛出了“日产复兴计划”,宣布到2001年综合经营消灭赤字,2002年销售利润率达到4.5%,有利息的债务降低到7000亿日元以下。

裁员、关厂、剥离非赢利事业,压缩成本,推出新产品,这些看似常规的措施在戈恩果决的实施下,使日产提前1年全面完成预定目标。2001年度公司综合营业利润达到39.2亿美元,综合税后纯利润29.7亿美元,工厂运转率由51%提高到75%。日产公司“由一个挣扎的企业,变成了一个健全的企业”。

戈恩在日产提前一年实现复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180计划”,该计划为综合性运营计划,旨在通过增加销售量,提高利润率,和实现零负债,来支持日产的持续性发展。

“1-8-0”这三个数字分别代表了日产在从2002年4月份开始的三年内将实现的三个目标:“1”代表在宏观经济条件正常的前提下,2004财政年度公司全球汽车年销售量将较2001财政年度增加100万台左右;

“8”代表实现8%的经营利润率,达到全球汽车制造商的最高水平;

“0”代表将汽车事业净债务降低至接近零的水平。在零负债的情况下,日产就可以仅依据投资回报来决定投资项目。

2.联盟的具体实施

G.A.C.(Global Alliance Committee)全球联盟委员会

GAC每个月召开一次会议,是联盟的管理主体,它决定联盟采用的战略,指导各运作小组的工作,委员会由雷诺公司的总裁和日产公司的总裁共同主持。

C.C.T.(Cross Company Team)跨公司工作小组

11个CCT到1999年6月底都已开始运作,第十二个CCT于1999年7月建立,专门负责生产事务,它为生产领域的协同效应的实施制定计划。产品规划CCT由日产和雷诺的共同领导,其他的CCT则是小组负责人来自其中一方,而助理来自另外一方。共有来自双方的共150个员工组成了CCT。

F.F.T.(Functional Task Teams)功能性任务小组

功能性任务小组(Functional Task Teams,FTT)为CCT提供日常的协助,尤其是在信息系统,工程标准,质量以及财政、法律事务等方面。

CCT和FFT围绕经营的六个方面展开工作:产品规划和战略、动力系统、整车工程、采购、生产和物流、市场,并就三大类型的公司营运活动提出具体的运作设想,上报GAC并最终实施运作。这三类活动为:集中专业人员和其他的技术资源发展共享的汽车零部件;利用双方在某些市场上的优势帮助另一方获得市场份额的增长;协调整合工作的各个程序以及涉及到的各项标准。

联盟协调部(Alliance Coordination Bureau)向CCT和FFT的工作提供支持,它在巴黎和东京分别设有办公室。

雷诺-日产有限公司Renault-Nissan BV

鉴于联盟两年来取得的各项实质性成绩,日产和雷诺于2001年10月,各出资50%按照荷兰的法律组建雷诺-日产有限公司(Renault-Nissan BV),总部分别设在巴黎和东京。RNBV将在尊重各自公司的特点和企业文化的基础上负责制定联盟战略、指导两家公司在全球的共同业务活动,而对两家公司各自的经营活动将不予干涉。

RNBV专门负责制定中长期计划(三年、五年和十年计)、产品和传动系共享以及财务政策等方面的决策,它将最终审批雷诺和日产的产品和传动系统方案,并将完全拥有、管理现有的以及将要同雷诺和日产建立唯一契约关系的合资公司。RNBV 还将在组建合资公司、市场改变或产品覆盖、巨额投资以及第三方战略合作等诸多方面向雷诺和日产提出方案和建议。在过去的两年半的时间内曾负责组建现有联盟的CCT将向RNBV汇报工作,GAC被RNBV所取代。

雷诺公司的总裁兼CEO出任RNBV的总裁,日产汽车公司的总裁兼CEO卡洛斯·戈恩出任副总裁。雷诺和日产继续在现有各自管理团队的管理下开展业务,并向各自的董事会负责,它们继续作为两个独立的公司运营并保留各自的总部、管理和雇员代表机构以及股权所有人的利益。

3.联盟给双方带来的利益生产

双方共享产品设计和生产平台,由此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资产的利用率;在统一平台上进行产品规划,使产品对市场的覆盖更为充分;利用各自的研发优势共同提高技术上的竞争力;结合双方的物流体系,建立更为畅通和宽阔的汽车贸易服务渠道等等。市场

联盟前,雷诺在欧洲、南美、北非及中东市场占有较大优势,日产则在亚洲、澳洲、北美洲、中美洲、非洲等市场表现颇佳,因此,联盟关系确立后,双方利用各自的优势帮助对方在尚未进入或份额非常小的市场进行业务的拓展,大大降低了市场开拓的成本和风险。采购

双方组建了联合采购公司,旨在使双方的采购质量、成本等方面达到最高的竞

争力水平,并协调全球供应商关系。

雷诺-日产的联合采购公司以“一个声音面对供应商”为基本经营原则,在运营的第一年即超额完成了降低成本的承诺,成功地为不同项目选择了146家共同供应商。鉴于此,雷诺和日产2002年6月又决定将共同采购金额增加到210亿美元。除了以上内容,双方还于2002年7月成立了雷诺-日产信息服务公司(RNIS),信息服务公司主要从事信息服务计划、网络布局、信息服务结构、技术结构、效益评估、项目办公室、SAP资产中心、网络和通讯等工作,共设有7个职能部门,为雷诺和日产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并为双方提供信息服务政策建议。雷诺-日产信息服务公司已从7月1日起进入初步运营阶段,先由15名全职项目经理和专家组成,任务是帮助建立合力。在下一阶段,将投入更多的人力资源,以使雷诺-日产信息服务公司的7个职能部门为雷诺和日产提供全面信息服务。每个职能部门的经理将为本团队设立目标和义务。雷诺-日产信息服务公司董事会的5位董事由联盟双方的首席财务运营官和首席信息运营官及本公司的总经理组成。

附:联盟日程表

四、联盟前景展望

双方将成立更多的合资公司,合作的范围也将越来越宽泛。双方将在更大的范围内整合生产平台,综合开发,提高生产线的通用性;共同采购在双方采购总额中所占地比重将越来越大,最直接地降低了成本;他们还将继续利用双方在各自优势市场上的现有位势,帮助另一方在最短时间内建立起稳固的市场地位,共同提高在新兴市场以及全球市场上的份额。简而言之,随着联盟计划的实施,雷诺、日产这种联盟模式将使两个公司在经营、文化等各方面逐渐形成高度的互补和统一,相对独立经营的地位使各自的品牌及其精髓得以延续,共同支撑了雷诺-日产联盟的发展。

五、雷诺-日产联盟带给我们的启示

1.联盟模式的运用(与戴-克合并案比较,见背景资料)虽然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合并之时,周围一片溢美之词,但实践似乎证明两个同级企业之间的合并并不尽如人意。双方的整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协同效应成了水中花,镜中月。而雷诺-日产采取的貌似松散、实则紧密的联盟模式则在顺利地朝前推进。其中的GAC、CCT等整合阶段运作的模式非常值得借鉴。这些机构的存在和运作使联盟能够准确地按照计划前行,并在基于两个公司实际经营情况和文化背景下作出正确的决策,同时还保证了双方的合作能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大大提高了公司运作的效率。

2.雷诺对日产的重组具有足够的控制力

虽然联盟保证了双方的独立运营,但如果不能保证对整合过程的足够的控制力和实施能力,协同效应就是一句空话。这次联盟到目前为止所取得的成绩,很大程度是建立在日产成功实现复兴的基础上的。而日产实现复兴的关键人物戈恩则来自雷诺。设想联盟后的日产仍由日本人担任首席执行官,那么日产就很难改掉那些使它陷入危机的弊病,复兴和之后的“180”计划就是画饼充饥,雷诺的收购也将变得毫无意义。从联盟协议签署后戈恩成立的一系列运作小组来看,每个小组都有来自双方的职员,但是作为管理主体的GAC实际上由雷诺掌控,之后成立的RNBV也是如此。这些都充分保证了雷诺能够完全控制日产重组的进程,将其纳入自己的全球战略平台。戈恩任日产CEO之后,日产在北美、亚洲、澳洲市场以及在研发等方面给雷诺提供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

3.双方为保护联盟关系采取的措施

为了维护联盟和股东的利益,双方建立了一家与RNBV相关的基金会。根据荷

兰法律,该基金会将拥有优先股选择权和控股选择权。如果有第三方试图控制雷诺

或日产股份,基金会可作相应的回击,以保护两家公司股东的利益,从法律角度最

大限度保护了联盟关系,为来自外界的恶意收购做好准备。可见,雷诺费尽心机,

提前建筑了收购的壁垒,以使重组能够顺利进行。

4.生命的诞生总是伴有阵痛——改革需要足够的勇气、机智和果敢

作为一个外来者,戈恩成功地使日产走出亏损的阴霾,这得益于他能够在不破

坏士气的情况下转变了日产的企业文化。戈恩将他的成功归结于“需要”──日产

的员工们知道戈恩是他们最后的机会──以及对细节的关注。他很谨慎地遵从日本

的传统社会习俗,在日产缩减规模时拒绝裁员。但同时,他也在努力改变那些使日

产公司陷入困境的商业行为,在他领导下的日产公司,没有什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鼓励创新和变革使日产焕发了新的生机。

六、讨论

1.为什么是联盟,而不是合并?

虽然雷诺最终持有日产44.4%的股份,已经控股日产(其他投资者持股比例最高

不超过3.5%),但各种文件上均未显示“收购”字样,始终是“联盟”,这对于日

本人对本国汽车工业的情结是一种安慰,也显示了雷诺后期整合的一种态度。这种

充分的尊重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重组日产的障碍;

如果是合并,则日产的巨额债务和亏损必将体现在雷诺的财报上,这对于雷诺

的股东来说也是很难接受的事实,进而影响其股票的市场表现,动摇公众对雷诺的

信心;合并必然涉及到大规模裁员等敏感问题,高层的人事安排也将非常棘手,这

些都会拖延整合日产的进程。而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使日产重焕生机是雷诺的首要

任务,况且,日产在许多市场上的相对优势(尤其是亚洲和澳洲市场)将有助于雷诺

的全球战略布局,因此“联盟”使双方将注意力集中到日产的复兴和双方的互补优

势上,为今后的深层合作奠定了基础;

2.在职能相同的情况下,为什么雷诺-日产有限公司(RNBV)最终取代了全球联

盟委员会(GAC)?

3.2003年后,卡洛斯·戈恩又将成为雷诺的CEO,这是否意味着雷诺、日产终

将走合并的道路?同类项相加是否能够带来真正的成长和利润?( See HP &

Compaq )

4.现在很多企业动辄就谈“收购”、“兼并”、“行业整合”,但隆重的签约

仪式过后,交易设计粗糙、后期风险估计不足、控制力缺失等等因素最终却使企业

陷入重组的僵局。作为收购方的财务顾问应该提醒客户注意什么问题才能最大程度

的规避风险。

一、联盟的背景

1.法国雷诺汽车公司

创立于1898年的法国雷诺汽车公司是法国第二大汽车公司,由于二战中向德国军队提供了不少武器,战后即被法国政府接管。公司利用国家资本,兼并了许多小汽车

公司,并发

挥了雷诺公司的技术潜力,开发出多品种汽车新产品。作为当今世界上(除中国外)唯一的由政府资产占支配地位的汽车公司,雷诺公司的发展与政府这个强硬后盾息息相关。而与此同时,雷诺公司一直在努力避免国有企业的弊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进行自我调整、革新和自我完善,最终位列世界十大汽车集团之一。

2.日产汽车公司

日产汽车公司创立于1933年,是日本三大汽车制造商之一,它在全世界17个国家有21个制造中心,年产总量约240万辆汽车,在全世界191个国家和地区销售汽车。日产拥有堪称世界一流的技术和研发中心,被车界称作“技术日产”。但正如许多日本大型企业拥有的通病一样,日产公司内充斥着严重的官僚主义,内部成本控制极为不利,虽然公司经历着规模上的高速扩张,盈利能力却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从1991年起,日产公司的经营状况更是每况愈下,到1999年连续7年亏损,背负债务高达21000亿日元,市场份额由6.6%下降到不足5%。整个日产公司濒临破产。

3.行业背景

世界汽车工业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并购、结盟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几乎所有的跨国汽车巨头的成长史都是一部并购/结盟史。例如美国的福特、通用、克莱斯勒等汽车公司,他们都是经历了大小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并购才从美国200多家汽车公司中生存下来,成为世界汽车市场的主要竞争者。

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世界汽车工业的增量开始减缓,主要的消费市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各厂商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1998年9月,美国三大汽车巨头之一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和德国的汽车巨擎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合并,成立了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这是世界汽车工业史上规模最大的一起合并案,戴-克公司由此跻身世界六大汽车集团。

二、雷诺-日产联盟

事实上,90年代后期就有不少汽车工业巨子开始考虑对日产进行竞标,但日产公司的巨额亏损、庞大的债务以及几乎被认定为积重难返的各种大企业弊病使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等公司相继退出了竞标。而法国雷诺汽车公司却捡起了烫手的山芋,在旁人看来,这无异于一次巨大的冒险,因而,几乎无人看好这宗交易。一位观察家评论说:雷诺拯救日产的想法就如同依靠法国的公务员来复兴日本经济一样。

但奇迹就出现在双方联盟之后,日产不但成功地扭亏为盈,而且凭借双方严密的整合计划和精确的实施能力,联盟真正实现了显著的协同效应,提高了双方的盈利能力,进一步开拓了新市场、巩固了老市场,形成一种双赢的局面。

1.联盟的动机

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战略伙伴关系,联盟基于两个关键的预期:联盟催生的集团将能够面对市场、产品、技术革新等各方面的全球化挑战;联盟能够形成强有力的互补优势,尤其在三个关键领域:生产(主要是产品的平台),采购和市场。预计从2000年到2002年,联盟产生的协同效应能为双方节省34亿美元开支。之后到2005年,协同效应每年能为双方节省共30亿美元的开支。联盟最终的目的非常明确:实现双方的长期的有盈利的增长,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汽车集团。这一目的也非常明确地体现在日产的复兴计划上:以盈利为导向。

2.原则

“联盟”这种创新的模式设计是为了通过创造一个强有力的跨国集团使双方获得盈利并实现均衡的发展。联盟取得成功的前提是对雷诺、日产两个公司的品牌、企业文化的充分尊重和信任,保证双方各自的独立经营地位。

3.交易安排

1999年5月28日,雷诺按照每股400日元的价格,以48.6亿美元收购日产汽车36.8%股权,以7660万美元收购日产柴22.5%的股权,另外,雷诺还以3.05亿美元收购了日产在欧洲的五个财务子公司,这样,雷诺一共花了52亿美元完成了交易。到了当年10月30日,市场出于对日产复兴以及雷诺-日产联盟的信心,日产的股价上涨了61.2%。双方于签订联盟协议时还安

排了认股权,即日产复兴计划完成后,雷诺将按照既定价格400日元/股增持日产的股份至44.4%;双方于2001年10月成立雷诺-日产有限公司时商定,2002年6月30日之前,日产财务公司将买进雷诺公司15%的股份。雷诺的卡洛斯·戈恩进入日产董事会,日产汽车的主席进入雷诺公司的董事会。雷诺共有17人进入日产高层,分别进驻各个重要部门;日产有7个人进入雷诺高层,在1999年下半年,还会有14个人进入雷诺高层。2001年10月,雷诺计划以每股400日元的价格,对日产再投20亿欧元,日产向其定向增发5.4亿股新股,使雷诺最终获得日产44.4%的股权。

三、联盟后的企业重组计划

1.日产复兴计划NRP(Nissan Revival Plan)和“180计划”被任命为日产公司的首席营运官后,卡洛斯·戈恩就抛出了“日产复兴计划”,宣布到2001年综合经营消灭赤字,2002年销售利润率达到4.5%,有利息的债务降低到7000亿日元以下。

裁员、关厂、剥离非赢利事业,压缩成本,推出新产品,这些看似常规的措施在戈恩果决的实施下,使日产提前1年全面完成预定目标。2001年度公司综合营业利润达到39.2亿美元,综合税后纯利润29.7亿美元,工厂运转率由51%提高到75%。日产公司“由一个挣扎的企业,变成了一个健全的企业”。

戈恩在日产提前一年实现复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180计划”,该计划为综合性运营计划,旨在通过增加销售量,提高利润率,和实现零负债,来支持日产的持续性发展。

“1-8-0”这三个数字分别代表了日产在从2002年4月份开始的三年内将实现的三个目标:“1”代表在宏观经济条件正常的前提下,2004财政年度公司全球汽车年销售量将较2001财政年度增加100万台左右;

“8”代表实现8%的经营利润率,达到全球汽车制造商的最高水平;

“0”代表将汽车事业净债务降低至接近零的水平。在零负债的情况下,日产就可以仅依据投资回报来决定投资项目。

2.联盟的具体实施

G.A.C.(Global Alliance Committee)全球联盟委员会

GAC每个月召开一次会议,是联盟的管理主体,它决定联盟采用的战略,指导各运作小组的工作,委员会由雷诺公司的总裁和日产公司的总裁共同主持。C.C.T.(Cross Company Team)跨公司工作小组

11个CCT到1999年6月底都已开始运作,第十二个CCT于1999年7月建立,专门负责生产事务,它为生产领域的协同效应的实施制定计划。产品规划CCT由日产和雷诺的共同领导,其他的CCT则是小组负责人来自其中一方,而助理来自另外一方。共有来自双方的共150个员工组成了CCT。

F.F.T.(Functional Task Teams)功能性任务小组

功能性任务小组(Functional Task Teams,FTT)为CCT提供日常的协助,尤其是在信息系统,工程标准,质量以及财政、法律事务等方面。

CCT和FFT围绕经营的六个方面展开工作:产品规划和战略、动力系统、整车工程、采购、生产和物流、市场,并就三大类型的公司营运活动提出具体的运作设想,上报GAC 并最终实施运作。这三类活动为:集中专业人员和其他的技术资源发展共享的汽车零部件;利用双方在某些市场上的优势帮助另一方获得市场份额的增长;协调整合工作的各个程序以及涉及到的各项标准。

联盟协调部(Alliance Coordination Bureau)向CCT和FFT的工作提供支持,它在巴黎和东京分别设有办公室。

雷诺-日产有限公司Renault-Nissan BV

鉴于联盟两年来取得的各项实质性成绩,日产和雷诺于2001年10月,各出资50%按照荷

兰的法律组建雷诺-日产有限公司(Renault-Nissan BV),总部分别设在巴黎和东京。RNBV将在尊重各自公司的特点和企业文化的基础上负责制定联盟战略、指导两家公司在全球的共同业务活动,而对两家公司各自的经营活动将不予干涉。

RNBV专门负责制定中长期计划(三年、五年和十年计)、产品和传动系共享以及财务政策等方面的决策,它将最终审批雷诺和日产的产品和传动系统方案,并将完全拥有、管理现有的以及将要同雷诺和日产建立唯一契约关系的合资公司。RNBV还将在组建合资公司、市场改变或产品覆盖、巨额投资以及第三方战略合作等诸多方面向雷诺和日产提出方案和建议。在过去的两年半的时间内曾负责组建现有联盟的CCT将向RNBV汇报工作,GAC被RNBV所取代。

雷诺公司的总裁兼CEO出任RNBV的总裁,日产汽车公司的总裁兼CEO卡洛斯·戈恩出任副总裁。雷诺和日产继续在现有各自管理团队的管理下开展业务,并向各自的董事会负责,它们继续作为两个独立的公司运营并保留各自的总部、管理和雇员代表机构以及股权所有人的利益。

3.联盟给双方带来的利益生产

双方共享产品设计和生产平台,由此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资产的利用率;在统一平台上进行产品规划,使产品对市场的覆盖更为充分;利用各自的研发优势共同提高技术上的竞争力;结合双方的物流体系,建立更为畅通和宽阔的汽车贸易服务渠道等等。市场联盟前,雷诺在欧洲、南美、北非及中东市场占有较大优势,日产则在亚洲、澳洲、北美洲、中美洲、非洲等市场表现颇佳,因此,联盟关系确立后,双方利用各自的优势帮助对方在尚未进入或份额非常小的市场进行业务的拓展,大大降低了市场开拓的成本和风险。采购

双方组建了联合采购公司,旨在使双方的采购质量、成本等方面达到最高的竞争力水平,并协调全球供应商关系。

雷诺-日产的联合采购公司以“一个声音面对供应商”为基本经营原则,在运营的第一年即超额完成了降低成本的承诺,成功地为不同项目选择了146家共同供应商。鉴于此,雷诺和日产2002年6月又决定将共同采购金额增加到210亿美元。除了以上内容,双方还于2002年7月成立了雷诺-日产信息服务公司(RNIS),信息服务公司主要从事信息服务计划、网络布局、信息服务结构、技术结构、效益评估、项目办公室、SAP资产中心、网络和通讯等工作,共设有7个职能部门,为雷诺和日产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并为双方提供信息服务政策建议。雷诺-日产信息服务公司已从7月1日起进入初步运营阶段,先由15名全职项目经理和专家组成,任务是帮助建立合力。在下一阶段,将投入更多的人力资源,以使雷诺-日产信息服务公司的7个职能部门为雷诺和日产提供全面信息服务。每个职能部门的经理将为本团队设立目标和义务。雷诺-日产信息服务公司董事会的5位董事由联盟双方的首席财务运营官和首席信息运营官及本公司的总经理组成。

附:联盟日程表

四、联盟前景展望

双方将成立更多的合资公司,合作的范围也将越来越宽泛。双方将在更大的范围内整合生产平台,综合开发,提高生产线的通用性;共同采购在双方采购总额中所占地比重将越来越大,最直接地降低了成本;他们还将继续利用双方在各自优势市场上的现有位势,帮助另一方在最短时间内建立起稳固的市场地位,共同提高在新兴市场以及全球市场上的份额。简而言之,随着联盟计划的实施,雷诺、日产这种联盟模式将使两个公司在经营、文化等各方面逐渐形成高度的互补和统一,相对独立经营的地位使各自的品牌及其精髓得以延续,共同支撑了雷诺-日产联盟的发展。

五、雷诺-日产联盟带给我们的启示

1.联盟模式的运用(与戴-克合并案比较,见背景资料)虽然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合并之时,周围一片溢美之词,但实践似乎证明两个同级企业之间的合并并不尽如人意。双方的整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协同效应成了水中花,镜中月。而雷诺-日产采取的貌似松散、实则紧密的联盟模式则在顺利地朝前推进。其中的GAC、CCT等整合阶段运作的模式非常值得借鉴。这些机构的存在和运作使联盟能够准确地按照计划前行,并在基于两个公司实际经营情况和文化背景下作出正确的决策,同时还保证了双方的合作能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大大提高了公司运作的效率。

2.雷诺对日产的重组具有足够的控制力

虽然联盟保证了双方的独立运营,但如果不能保证对整合过程的足够的控制力和实施能力,协同效应就是一句空话。这次联盟到目前为止所取得的成绩,很大程度是建立在日产成功实现复兴的基础上的。而日产实现复兴的关键人物戈恩则来自雷诺。设想联盟后的日产仍由日本人担任首席执行官,那么日产就很难改掉那些使它陷入危机的弊病,复兴和之后的“180”计划就是画饼充饥,雷诺的收购也将变得毫无意义。从联盟协议签署后戈恩成立的一系列运作小组来看,每个小组都有来自双方的职员,但是作为管理主体的GAC实际上由雷诺掌控,之后成立的RNBV也是如此。这些都充分保证了雷诺能够完全控制日产重组的进程,将其纳入自己的全球战略平台。戈恩任日产CEO之后,日产在北美、亚洲、澳洲市场以及在研发等方面给雷诺提供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

3.双方为保护联盟关系采取的措施

为了维护联盟和股东的利益,双方建立了一家与RNBV相关的基金会。根据荷兰法律,该基金会将拥有优先股选择权和控股选择权。如果有第三方试图控制雷诺或日产股份,基金会可作相应的回击,以保护两家公司股东的利益,从法律角度最大限度保护了联盟关系,为来自外界的恶意收购做好准备。可见,雷诺费尽心机,提前建筑了收购的壁垒,以使重组能够顺利进行。

4.生命的诞生总是伴有阵痛——改革需要足够的勇气、机智和果敢

作为一个外来者,戈恩成功地使日产走出亏损的阴霾,这得益于他能够在不破坏士气的情况下转变了日产的企业文化。戈恩将他的成功归结于“需要”──日产的员工们知道戈恩是他们最后的机会──以及对细节的关注。他很谨慎地遵从日本的传统社会习俗,在日产缩减规模时拒绝裁员。但同时,他也在努力改变那些使日产公司陷入困境的商业行为,在他领导下的日产公司,没有什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鼓励创新和变革使日产焕发了新的生机。

六、讨论

1.为什么是联盟,而不是合并?

虽然雷诺最终持有日产44.4%的股份,已经控股日产(其他投资者持股比例最高不超过3.5%),但各种文件上均未显示“收购”字样,始终是“联盟”,这对于日本人对本国汽车工业的情结是一种安慰,也显示了雷诺后期整合的一种态度。这种充分的尊重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重组日产的障碍;

如果是合并,则日产的巨额债务和亏损必将体现在雷诺的财报上,这对于雷诺的股东来说也是很难接受的事实,进而影响其股票的市场表现,动摇公众对雷诺的信心;合并必然涉及到大规模裁员等敏感问题,高层的人事安排也将非常棘手,这些都会拖延整合日产的进程。而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使日产重焕生机是雷诺的首要任务,况且,日产在许多市场上的相对优势(尤其是亚洲和澳洲市场)将有助于雷诺的全球战略布局,因此“联盟”使双方将注意力集中到日产的复兴和双方的互补优势上,为今后的深层合作奠定了基础;

2.在职能相同的情况下,为什么雷诺-日产有限公司(RNBV)最终取代了全球联盟委员会(GAC)?

3.2003年后,卡洛斯·戈恩又将成为雷诺的CEO,这是否意味着雷诺、日产终将走合并

的道路?同类项相加是否能够带来真正的成长和利润?( See HP & Compaq )

4.现在很多企业动辄就谈“收购”、“兼并”、“行业整合”,但隆重的签约仪式过后,交易设计粗糙、后期风险估计不足、控制力缺失等等因素最终却使企业陷入重组的僵局。作为收购方的财务顾问应该提醒客户注意什么问题才能最大程度的规避风险。

企业战略联盟案例的分析

国际企业战略联盟成功和失败案例分析 一、战略联盟的概念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单凭企业自身的力量很难在这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迫于强大的竞争压力,开始对企业竞争关系进行战略性的调整,纷纷从对立竞争走向大规模的合作竞争;其中合作竞争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就是建立企业战略联盟。战略联盟作为企业组织关系中的制度创新,已成为现代企业强化其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被誉为"20世纪2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组织创新。" 自从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德(J.Hepland)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杰尔(R-NigeI)提出战略联盟的概念以来,战略联盟就成了管理学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所谓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实现各自的某种战略目的,通过公司协议或;联合组织等方式而结成的一种网络式的联合体。如美国的IBM、摩托罗拉及苹果公司之间的联盟,目的就是通过减少竞争和需求的不确定性来开发和普及P0。er Pc芯片。日本的索尼、松下、东芝等电器公司通过各种产品不同定位的协议与合作,各自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在我国,1998年8月,新科、上广电、熊猫、广东万燕4家在上海宣布成寺DVD联合体。2000年5月,中国最大的洗衣机生产企业小天鹅集团和中国最大的冰箱生产企业科龙集团宣布结盟。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战略联盟的数量激增,战略联盟已成为最广泛使用的战略之一,它可以使来自不同国家的企业共同分担风险、共享资源、获取知识、进入新市场。战略联盟不仅包括股权合资企业,还包括生产、营销、分销、RInD的非股权协议。战略联盟与合并或兼并是有区别的。美国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说:战略联盟是"企业之间达成的既超出正常交易,可是又达不到合并程度的长期协议。"并购意味着投人大量资金,全盘接受对方企业的全部各类资产,操作复杂、风险很大;而战略联盟却强调伙伴之间的全面相容性,它所重视的是相互之间某些经营资源的共同运用,对相容的要求是部分的、有选择的。它可以根据不同的选择,组建不同类型的战略联盟,具有快速、灵活、经济等优势,因而受到很多企业的青睐。 二、成功案例分析 1.案例讲述 英国罗弗汽车公司与日本本田汽车公司的战略联盟。 罗弗公司最初是英国政府拥有的一家汽车厂,因多年亏损,英国政府不愿意再向其提供资助。此时世界汽车市场经过几年的增长之后达到稳定状态,如果要想增加市场份额,就要有能力生产新车型。罗弗公司曾寄望于Metr0车型,但由于质量不稳定没有达到目标销售量。此后罗弗公司想在它的生产线中增加新品种以填补中低档细分市场中的空白,但由于缺少必要的资金和时间,也无法实施这一计划。世界汽车产业进入成熟期以后,被全球汽车生产巨头所控制。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销售网的强大销售能力,再加上对新型车的准确判断,都成了通向成功之路的条件。但罗弗公司恰恰缺少这些成功的因素,被美国政府视为英国工业的

国际企业战略联盟案例

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的战略联盟案例分析1998年5月,欧洲最大的工业公司戴姆勒奔驰公司和美国第三大汽车制造商克莱斯勒进行了世界工业史上最大的兼并案。他们之间互补的产品线,不同的市场势力分布,协同平台低成本的可能性,都给当时大多数投资人和社会公众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是新婚的蜜月期实在太短,2 年不到的时间内,克莱斯勒非但没有从合并中获得好处,反而于2000年夏天,在美国市场份额自90年代以来首次跌至14%以下。2000年下半年克莱斯勒出现了惊人的18亿美元的亏损。而在之后的几年中,除了2005年,克莱斯勒曾短暂地再度辉煌过外,整体业绩都乏善可陈,这也难怪,戴姆勒-奔驰公司于2000年就开始酝酿出售克莱斯勒的企图。 戴姆勒—奔驰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的战略联盟是为了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竞争力及扩大国际市场的共同目标而制定的双边或多边的长期或短期的合作协议,两家公司都认为,进行合并,分别对自己公司的不同生产线进行截长补短。戴姆勒公司的豪华轿车、商用汽车以及运动型汽车和克莱斯勒的低价位轿车、轻型卡车、小货车以及小型篷车互为补充,除了少数产品外,他们的生产线几乎没有重复。合并之后的新公司,展现了各种惊人的数据。全球员工人数超过 4.4万人,去年营收1,400亿美元,比前年成长12%,宾士车和 Smart 车系的销量,从92万辆突破到107万辆,而克莱斯勒旗下的四个品牌,包括 Chrysler、Dodge、Jeep 和 Plymouth,销量也比前年的300万辆增加了20万辆。这些事实说明,双方的合并起初对彼此都带来一定的好处。合并的主要原因在我看来有以下三点: 1、企业希望在某一地区或市场中减少竞争,获得某种程度的垄断。该战略帮助克莱斯勒规避了欧洲某些贸易壁垒的限制,使它顺利进入欧洲市场,实现了对其市场份额的垄断。 2、企业在迅速增长的行业中竞争需要。在行业成熟之后,为了避免过度激烈的竞争和提高效率的手段,企业往往选择横向一体化战略。从不同产品线匹配的角度分析可知道该并购案是采用的战略类型是横向一体化战略。横向一体化战略也叫水平一体化战略,是指为了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巩固企业的市场地位、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增强企业实力而与同行业企业进行联合的一种战略。

雷诺-日产联盟案例分析

雷诺-日产联盟 ●公司背景 1.法国雷诺汽车公司 创立于1898年的法国雷诺汽车公司是法国第二大汽车公司,由于二战中向德国军队提供了不少武器,战后即被法国政府接管。公司利用国家资本,兼并了许多小汽车公司,并发挥了雷诺公司的技术潜力,开发出多品种汽车新产品。作为当今世界上(除中国外)唯一的由政府资产占支配地位的汽车公司,雷诺公司的发展与政府这个强硬后盾息息相关。而与此同时,雷诺公司一直在努力避免国有企业的弊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进行自我调整、革新和自我完善,最终位列世界十大汽车集团之一。 2.日产汽车公司 日产汽车公司创立于1933年,是日本三大汽车制造商之一,它在全世界17 个国家有21个制造中心,年产总量约240万辆汽车,在全世界191个国家和地区销售汽车。日产拥有堪称世界一流的技术和研发中心,被车界称作“技术日产”。但正如许多日本大型企业拥有的通病一样,日产公司内充斥着严重的官僚主义,内部成本控制极为不利,虽然公司经历着规模上的高速扩张,盈利能力却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从1991年起,日产公司的经营状况更是每况愈下,到1999年连续7年亏损,背负债务高达21000亿日元,市场份额由6.6%下降到不足5%。整个日产公司濒临破产。 ●行业背景 世界汽车工业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并购、结盟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几乎所有的跨国汽车巨头的成长史都是一部并购/结盟史。例如美国的福特、通用、克莱斯勒等汽车公司,他们都是经历了大小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并购才从美国200多家汽车公司中生存下来,成为世界汽车市场的主要竞争者。 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世界汽车工业的增量开始减缓,主要的消费市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各厂商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1998年9月,美国三大汽车巨头之一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和德国的汽车巨擎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合并,成立了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这是世界汽车工业史上规模最大的一起合并案,戴-克公司由此跻身世界六大汽车集团。 ●雷诺-日产联盟 事实上,90年代后期就有不少汽车工业巨子开始考虑对日产进行竞标,但日产公司的巨额亏损、庞大的债务以及几乎被认定为积重难返的各种大企业弊病使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等公司相继退出了竞标。而法国雷诺汽车公司却捡起了烫手的山芋,在旁人看来,这无异于一次巨大的冒险,因而,几乎无人看好这宗交易。一位观察家评论说:雷诺拯救日产的想法就如同依靠法国的公务员来复兴日本经济一样。 但奇迹就出现在双方联盟之后,日产不但成功地扭亏为盈,而且凭借双方严密的整合计划和精确的实施能力,联盟真正实现了显著的协同效应,提高了双方的盈利能力,进一步开拓了新市场、巩固了老市场,形成一种双赢的局面。

跨国公司经营案例分析:雷诺----尼桑战略联盟

案例分析:雷诺——尼桑战略联盟 一、案例描述 (一)雷诺与尼桑 1、雷诺 雷诺汽车公司创立于1898年,二战后由法国政府接管,之后公司利用国家资本,兼并了许多小汽车公司,并发挥了雷诺公司的技术潜力,开发出多品种汽车新产品。80年代初雷诺公司迅速发展,年产量高达200万辆以上。然而高速发展导致债台高筑,亏损严重。从1985年起,雷诺公司进行了一系列企业改革,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并适时推出了多款汽车产品。企业改革及适销对路的产品,使雷诺公司再次起死回生。 20世纪90年代与其他主要经济区域的厂商结成联盟赢得世界汽车市场约10%的份额;扩大产品了范围。 1990年2月-1993年12月,雷诺兼并瑞典沃尔沃汽车公司行动失败。背景:以共享两公司的协同优势为基础,双方具有较为相近的民族文化。失败原因:沃尔沃股东:“我们的合作伙伴并不欣赏法国政府强有力的参与。就我们自身而言,存在着外交经验的缺乏以及可控的巨额保险。” 失败后,雷诺考虑引进潜在的伙伴公司:富士、三菱、铃木、尼桑。 2、尼桑 尼桑于1933年创立。二战初期尼桑损失了大量的销售力量,战后发展迅速。20世纪50年代起,“蓝鸟”和“阳光”热销。1961年,公司建立了第一家海外企业。20世纪80年代,国内销量下滑,尼桑开始迅速海外扩张。20世纪90年代,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尼桑的利润迅速下滑。1996年,尼桑第14任总裁花轮上任。 与许多日本大型企业的通病一样,尼桑内充斥着严重的官僚主义,内部成本的控制力不佳,虽然公司经历着规模上的高速扩张,盈利能力却没有得到有效提升。从1991年起,日产公司的经营状况更是每况愈下。到1998年底,背负债务高达21000亿日元,市场份额由6.6%下降到不足5%。整个日产公司濒临破产。 (二)联盟的形成与结果 1、联盟的形成 ●1985年~1995年,雷诺保持与日本:本田、三菱,韩国:三星、大宇公司交往。 ●1998年4月,雷诺的一个代表团对日本的汽车公司进行全面的考察。 ●1998年6月,雷诺总裁路易·施伟泽分别写信给三菱和尼桑,提议进行广泛的战略合 作。 ●1998年7月底,施伟泽与尼桑总裁花轮见面,并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 ●两个公司发现约20个潜在的合作机会后,双方总裁于1998年9月10日签署了一份关 于技术和金融合作评估的备忘录。这份备忘录让雷诺确立与尼桑合作,建立了21个联合研究小组,研究结盟的可行性。 ●1998年10月,施伟泽草拟了标题为“日产和雷诺联手”的联盟协议书,列出了他设想 的协议内容。

国际企业战略联盟案例分析

国际企业战略联盟案例分析 2010年4月7日,雷诺-日产联盟与德国戴姆勒集团官方对外宣布两家正式建立大战略联盟,两大汽车巨头将在一系列实质性的项目上进行广泛的战略合作,将以经验共享的形式寻求合作利益最大化的快速实现,而双方在资本运作上也以交叉持股的形式进行合作。全球汽车业界两大巨头的战略结盟无疑是在尚处于经融危机阵痛中的车市投入了一枚重磅炸弹,强势挤入全球汽车行业前三位的汽车联盟,仅次于不久之前组合的大众铃木联盟和丰田集团,随着雷诺-日产和戴姆勒联盟的形成,全球汽车行业格局将很可能迎来一次大规模的重新洗牌。 戴姆勒—奔驰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的战略联盟是为了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竞争力及扩大国际市场的共同目标而制定的双边或多边的长期或短期的合作协议,两公司合并的主要原因在我看来有以下3点: 1、经济全球化的推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让两家企业明显感觉到21世纪汽车行业的竞争压力,这迫使他们不得不走上强强联合的道路。 2、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是两大企业联合的另一重要原因。面对汽车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通过借助彼此的现有市场,利用生产和销售领域的互补优势以进一步拓宽自己的市场。 3、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通过两公司的合并来实现大规模生产,创造规模效应。在采购、营销、技术协作以及零部件互换方面开展协作,降低营销成本、方便研究与技术开发、发展生产并促进销售,赚取更多的利润,提高竞争力。 而关于这次战略合作的内容,则主要在于5个方面,包括有在动力总

成领域,商用车领域,零件采购领域以及奔驰S级mart和雷诺Twingo两款车型的平台合作。双方的合作范围相当全面,形式上也采取了多种合作方式,包括股权互换,技术共享,共同研发等等,形式的多样性进一步降低了合作的风险,雷诺-日产与戴姆勒集团的战略联盟实力坚强,可谓看点多多,且让我们初步简析其前景到底如何。 受经融危机波及,无论是戴姆勒集团还是雷诺-日产联盟,近一两年的日子都不太好过,2008年戴姆勒集团收入959亿欧元,同比下降3.5,净利润14亿欧元,下降65,而到了2009年戴姆勒集团更是净亏损26.64亿欧元,同时营业收入也下降20为789亿欧元;反观雷诺-日产联盟,其业绩更是惨不忍睹,2008年净利润直接下降79,仅为5.71亿欧元,去年则更是爆亏30亿欧元,营业收入也随着同比下降10.8,看来即使是曾经一手将徘徊在“死亡线”边缘的日产拉回正轨的“业界神人”卡洛斯戈恩,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车市也再难延续“神奇”,效仿当年拯救日产时的合作策略,在这个时候寻求一个坚强的臂膀共度难关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而这一次戈恩的“最佳拍档”换成了来自德国的汽车巨头戴姆勒奔驰集团,而戴姆勒集团在并购克莱斯勒战略完败后,一直心有不甘,加之大形势的发展趋势,两者的全面合作可谓是一拍即合。 这次雷诺-日产和戴姆勒的战略联盟合作项目范围广泛并且全面,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合作互补性诉求十分明显,双方这次合作项目中雷诺和奔驰将在小型车领域上进行广泛全面性的合作,而奔驰Smart和雷诺Twingo两款车型将作为计划的先头兵率先试水,在小型车领域,奔驰的表现一直差强人意,无论是A级,B级还是更小的Smart都不算成功,2009年戴姆勒

雷诺日产联盟生产方式在东风日产襄阳工厂的创新实践

2016年清华大学IE亮剑 雷诺日产联盟生产方式 在东风日产襄阳工厂的创新实践 申报单位: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襄阳工厂 报送时间:2016 年11 月20 日

目录 1 前言 (1) 2 课题背景 (2) 3 主要创新及实践 (4) 3.1 移动体系 (4) 3.1.1 ACT顺序排产系统优化 (4) 3.1.2 工程间缓冲区能力评估 (6) 3.1.3 冲压生产批量优化 (7) 3.2 加工体系 (8) 3.2.1 低无附加价值作业改善 (8) 3.2.2 设备生产柔性提升 (9) 3.2.3 改善项目评价五维体系导入 (10) 3.3 作业顺序体系 (11) 3.3.1编成评价数据库建立 (11) 3.3.2双品牌高技能评价基准建立 (12) 4 实施效果 (14) 4.1公司收益 (14) 4.2 行业推广 (15) 5 总结及反省 (16)

1 前言 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襄阳工厂位于襄阳市高新区,占地面积49万平方米,拥有完备的汽车生产五大工程及整车试验跑道。 2012年5月28日,“襄阳市人民政府-东风汽车有限公司英菲尼迪国产化项目签约仪式暨新天籁第50万辆整车达成仪式”在襄阳工厂隆重举行,英菲尼迪国产化将助推公司的品牌影响力和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2014年,英菲尼迪品牌正式推出首批国产两款车型,通过产能改造,襄阳工厂年产能由13万辆增至25万辆。挑战与机遇并存,在诸多利好背后,襄阳工厂面临着由单一车型生产向双品牌多车型混流生产转换的巨大挑战。

2 课题背景 2014至2015年,工厂重大4M变更频发,英菲尼迪2款车投产、楼兰2款车投产、JPH能力提升、物流外化、物流能力提升集中开展,双品牌6车型混流生产课题日益凸显。 受限于规划布局,焊、涂装为2条产线,对应总装1条产线。为保证焊、涂装两条产线的车型产量分配,须在SCM下达的ACT顺序计划的基础上,根据各线产能约束,先设定生产班次、体制时间,进而确定总装上线比例要求、天籁车型调配,确定整体生产组织方式。襄阳工厂各工程生产线设计产能如图2-1所示。 图2-1 襄阳工厂各工程生产线设计产能 工厂生产特征有: (1)焊装和涂装1线和2线生产能力不同; (2)6款车型的JPH生产能力不同,天籁为焊装、涂装产能平衡车; (3)涂装2线PBS Out没有储存区,1线和2线的车辆只能依靠合流后总装上线前的缓存区进行调序。

财务战略联盟 ——青岛海尔与通用电气并购案例分析

财务战略联盟 ——青岛海尔与通用电气并购案例分析 摘要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并购已成为企业谋求发展、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外资大量持续流入中国的同时,中国企业也试图开始了积累跨国经营的探索。自我国加入WTO后,在政府“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下,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不断加速,众多实力企业通过海外收购的方式参与到全球资源再配置和资产重组活动中去。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逐渐意识到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海外并购本身存在更大的风险,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内部协调成本,而且随着盲目的扩张极易产生"大企业病"。随后,跨国公司在全球化经营中普遍运用联盟战略广结盟友,开展更高层次的竞争与合作。战略联盟作为现代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一种方式而被广泛关注。因此,战略联盟已成了不同规模的企业实施全球战略的实用手段。 进入21世纪,海尔、美的、康佳等中国家电企业纷纷采用国际战略联盟的方式,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不断提高其品牌的世界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在近几年发生的诸多并购案中最为瞩目的当属今年的青岛海尔并购通用电气家电公司(GEA)案例,这是中国家电行业迄今为止最大一笔海外并购业务。海尔的此次并购将会有力提升其在全球的竞争力,并入海尔后的GE家电命名为“GE APPLIANCES a Haier company”,标志着GE家电正式成为其共创共赢生态圈的重要一员,而海尔集团在家电制造业也将成为一个全新的家电巨擘,为中国家电在海外开辟了新市场。从海尔高层的积极表态和紧跟其后的整合措施中可以看出,青岛海尔收购GE家电并不同于当年联想并购IBM PC的“蛇吞象”式的收购方式,而是更像一场“兄弟之间的联盟”,将在多个领域方面体现协同增值。2016年1月15日,海尔与通用电气公司在美国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并共同宣布将在全球开展战略伙伴合作,共同在工业互联网、医疗、制造等领域提升企业竞争力。从战略层面看,青岛海尔收购GE家电意图整合GE优质产业资源和渠道资源,将加速海尔全球化战略的进程。本文试图通过对联盟签订协议的前后一些线索的发掘和分析,对青岛海尔与GE家电公司联盟后,青岛海尔的财务绩效做一对比分析,由此发现联盟是否起到了应有的效应。然后通过对联盟的风险分析及

战略联盟成功案例

战略联盟成功案例 (1)共同研发 福特汽车公司与马自达公司从1979年以来共同研制10种新车型,福特负责大部分汽车式样设计,马自达奉献关键部件。福特擅长市场营销和资金筹措,马自达善于开发制造,彼此吸引,相互合作,实现共赢。 (2)合作销售 IBM与理光合作,销售个人电脑,与日本制铁合作销售操作系统,与富士银行合作销售金融软件等。 (3)举办合资企业 美国PPC公司和日本ASAHI公司在美国合资开办两家生产汽车玻璃的工厂,把日本营销方法和美国生产技术结合起来。 (4)相互持股或兼并 IBM以63亿美元兼并莲花公司,世界最大计算机硬件公司与重要软件公司结合起来。 (5)组成虚拟公司 通过信息网络把许多公司联接在一起,各公司发挥各自设计、制造或销售等环节的优势,为共同目标协调工作。虚拟公司内各独立公司分享技术、分担费用,进入相互市场,缩短研制时间,减低研制费用,提高产品质量。 三年三步棋构筑渠道战略联盟 242年,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将会有多少故事发生242年,对于中国漫长的历史也许就相当于一个朝代。致中和,始创于1763年,却已经历了三个时代的变迁,从清朝到现在。 致中和,从乾隆年间一个小小的酒坊,通过联锁经营、各地加盟专卖,渗透到了全东南亚,一直发展到现在的市场经济营销联合,致中和深知稳定渠道伙伴的至关重要。 1998年,一个现代的致中和酒业公司成立,从此致中和开始了现代意义的市场营销和策划,市场份额一路飙升。然而致中和真正意义上的渠道革命,还是源自于2001年之后。 致中和从98年的崛起,是一个典型的毛泽东思想的实践者,通过农村乡镇的精耕细作,然后逐步包围城镇,最后在一级城市实现生根发芽。而渠道伙伴也从开始的“多而小”逐步整合到现在的“少而精”。2001年可算作是一个分水岭。 2001年前的致中和,还是一个五加皮酒的代名词,虽然五加皮

企业战略联盟的优势分析及建议——以万科和万达的联盟为例

企业战略联盟的优势分析及建议 ——以万科和万达的联盟为例 摘要: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实体为了实现特定的战略目标而采取的任何股权或非股权形式的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长期联合与合作协议。如今,品牌之间的战略合作,已成为企业商业竞争中品牌宣传的必然趋势了。企业战略联盟适应现代的市场,可为合作双方提供下列其他机制中所不具有的显著优势 关键词:战略联盟、战略合作、优势、双赢。 引言 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一方面,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一个企业面对的竞争对手不再是本地区、本国的企业,更多的是面临全球的竞争。另一方面,知识经济的出现和信息交通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为企业间的合作提供了诸多便利,也使企业的竞争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内涵和途径都出现了新的变化,使得企业的战略出现了重大的调整。企业沿用过去的竞争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因此,一种既强调企业之间的竞争又强调企业合作的模式——战略联盟应运而生。 一、企业战略联盟的概念 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最早是由美国 DEC 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德(J. Hopland)和管理学家罗杰·内格尔(R. Nagel)提出的,随即在理论界与实业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当前战略联盟在理论界已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但由于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容与形式都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对于战略联盟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在国外文献中,与企业战略联盟相关的学术名词包括战略同盟、战略伙伴、组织间联盟等,这些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一定的差别。学者们都是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出发认识和界定企业战略联盟,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1)战略管理角度。迈克尔·波特认为,联盟是超越了正常的市场交易但并非直接合并的长期协议,联盟包括技术许可证、供应协定、营销协定和合资企业,联盟的优势在于“克服了完全独立企业之间协调的困难。因为联盟是长期的关系,应该有可能比一家独立企业更紧密地与一个联盟伙伴进行协调,尽管这并非毫无代价”。 日本学者Yoshino 指出,“战略联盟是两个或更多个企业的业务的特定层面的连接,根本上说,这一连接是一个商业伙伴关系,通过提供相互获得的技术、技能或产品的交易而

战略案例(雷诺——日产同盟)

[战略案例]雷诺-日产联盟案例 一、联盟的背景 1、法国雷诺汽车公司 创立于1898年的法国雷诺汽车公司是法国第二大汽车公司,由于二战中向德国军队提供了不少武器,战后即被法国政府接管。公司利用国家资本,兼并了许多小汽车公司,并发挥了雷诺公司的技术潜力,开发出多品种汽车新产品。作为当今世界上(除中国外)唯一的由政府资产占支配地位的汽车公司,雷诺公司的发展与政府这个强硬后盾息息相关。而与此同时,雷诺公司一直在努力避免国有企业的弊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进行自我调整、革新和自我完善,最终位列世界十大汽车集团之一。 2、日产汽车公司 日产汽车公司创立于1933年,是日本三大汽车制造商之一,它在全世界17个国家有21个制造中心,年产总量约240万辆汽车,在全世界191个国家和地区销售汽车。日产拥有堪称世界一流的技术和研发中心,被车界称作“技术日产”。 但正如许多日本大型企业拥有的通病一样,日产公司内充斥着严重的官僚主义,内部成本控制极为不利,虽然公司经历着规模上的高速扩张,盈利能力却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从1991年起,日产公司的经营状况更是每况愈下,到1999年连续7年亏损,背负债务高达21000亿日元,市场份额由6.6%下降到不足5%。整个日产公司濒临破产。 3、行业背景 世界汽车工业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并购、结盟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几乎所有的跨国汽车巨头的成长史都是一部并购/结盟史。例如美国的福特、通用、克莱斯勒等汽车公司,他们都是经历了大小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并购才从美国200多家汽车公司中生存下来,成为世界汽车市场的主要竞争者。 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世界汽车工业的增量开始减缓,主要的消费市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各厂商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1998年9月,美国三大汽车巨头之一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和德国的汽车巨擎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合并,成立了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这是世界汽车工业史上规模最大的一起合并案,戴-克公司由此跻身世界六大汽车集团。 二、雷诺-日产联盟 事实上,90年代后期就有不少汽车工业巨子开始考虑对日产进行竞标,但日产公司的巨额亏损、庞大的债务以及几乎被认定为积重难返的各种大企业弊病使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等公司相继退出了竞标。而法国雷诺汽车公司却捡起了烫手的山芋,在旁人看来,这无异于一次巨大的冒险,因而,几乎无人看好这宗交易。一位观察家评论说:雷诺拯救日产的想法就如同依靠法国的公务员来复兴日本经济一样。 但奇迹就出现在双方联盟之后,日产不但成功地扭亏为盈,而且凭借双方严密的整合计划和精确的实施能力,联盟真正实现了显著的协同效应,提高了双方的盈利能力,进一步开拓了新市场、巩固了老市场,形成一种双赢的局面。 1、联盟的动机 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战略伙伴关系,联盟基于两个关键的预期: 联盟催生的集团将能够面对市场、产品、技术革新等各方面的全球化挑战; 联盟能够形成强有力的互补优势,尤其在三个关键领域:生产(主要是产品的平台),采购和市场。预计从2000年到2002年,联盟产生的协同效应能为双方节省34亿美元开支。之后到2005年,协同效应每年能为双方节省共30亿美元的开支。

战略联盟合作协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战略联盟合作协议 甲方: 乙方: 甲乙双方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就结成长期、全面的战略伙伴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并为以后在其他项目上的合作建立一个坚实的基础,经友好协商达成以下共识: 一、合作目标 双方通过举办各种信息交流和论坛,相互提供培训机会,实现资源信息共享,提供物业、投资人、地产置业信息,培植社会新的经济增长点,共同为促进酒店业加盟合作贡献力量。 二、合作背景 三、合作方式 1、网络链接 双方皆承认对方为自己的战略合作伙伴,并在彼此互联网站的显著位置标识合作方徽标链接或文字链接。 2、网络信息共享 双方授权合作方在其互联网站上转载对方网站上的某些信息,该信息将由双方协商同意后方可引用(具体合作项目另签协议)。 3、不定期组织参观交流活动 双方不定期进行友好交流互访,促进酒店加盟、相关行业深度学习与合作,不断增强行业协会的加盟领导能力,不定期相互组织对酒店品牌、资管公司、物业置业等优秀企业的参观学习,酒店业加盟成功案例的成果展示。 4、双方不定期合作发布行业报告 双方向对方提供可供发布的有效行业数据/资料,经双方深度沟通合作,分析整理完成行业资料报告,并将行业报告发布网络。 5、相互提供培训机会 双方不定期举办各类培训班,更加准确及时的了解市场变化,了解业主投资方向、酒店品牌发展情况和资管投资信息渠道,提高双方对酒店业加盟的行业认知度,大力培养、吸引和集聚酒店业加盟各类人才,完善人才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 6、乙方向会员单位/个人推荐甲方物业加盟、会务活动等信息

企业战略联盟案例的分析

问题回答 一、战略联盟的动机 就企业自身的内在需要来说,企业实行战略联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动因: ⑴开拓市扬 ⑵.获取技术 (3)减少风险 ⑷.实现规模经济 ⑸.实行人才交流 二、战略联盟的优点 1.帮助企业进入一个外国市场 2.分摊成本,分散风险 3.实现能力与资产的互补 4.有助于企业建立有益的行业技术标准 三、战略联盟的缺点 1.为竞争对手提供了低成本地获得新技术和市场的途径。 2. 联盟有风险,除非十分小心,不然失去的可能比得到的还要多。 四、如何选择战略伙伴 1、从自己现有的合作伙伴中寻找即从现有客户中选择有以下优 点的合作对象:①对对方企业的能力、商业理念和企业文化有比 较清楚的了解。②人际关系纽带已经建立。③以前相互往来的经 历为两家企业能否友好相处提供了有力证据。④全作双方对将要 组建的联盟企业的业务都很熟悉。2、通过多种途径寻找 五、战略联盟的战略优势:一是创造规模经济。二是实现企业优 势互补,形成综合优势。三是可以有效地占领新市场。四是有利于处 理专业化和多样化的生产关系 丰田和通用公司的横向联盟: 20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汽车行业正陷入极为严重的衰退期,能源价格居高不下和消 费者偏好的改变导致了对高质省油的小型车的巨大需求。通用公司为适应全球竞争的 需要,加大了在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投入,但收效甚微。丰田公司是当时世界上汽车行 业中最具成本竞争力的生产者,又拥有生产小型车的经验,并有首创的丰田管理模式。

然而,由于日本汽车的对美出口受到出口限额的限制,要积极的争取巨大的美国市场,需要丰田公司将生产基地向美国转移。如果双方进行合作,通用公司希望能够在合资企业中直接观察日本汽车厂的生产方式,可以从丰田公司获得小型车生产技术、改善车间管理的经验以及稳定的供销关系等,而丰田公司则可以成功的打破汽车行业的贸易壁垒、望通过合资企业学习如何在美洲地区直接管理一家工厂、积累在美国的海外运作经验等。

企业联盟案例

企业联盟案例 【篇一:企业联盟案例】 242年,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将会有多少故事发生?242年,对于中 国漫长的历史也许就相当于一个朝代。致中和,始创于1763年,却 已经历了三个时代的变迁,从清朝到现在。 致中和,从乾隆年间一个小小的酒坊,通过联锁经营、各地加盟专卖,渗透到了全东南亚,一直发展到现在的市场经济营销联合,致 中和深知稳定渠道伙伴的至关重要。1998年,一个现代的致中和酒 业公司成立,从此致中和开始了现代意义的市场营销和策划,市场 份额一路飙升。然而致中和真正意义上的渠道革命,还是源自于 2001年之后。 致中和从98年的崛起,是一个典型的毛泽东思想的实践者,通过农 村乡镇的精耕细作,然后逐步包围城镇,最后在一级城市实现生根 发芽。而渠道伙伴也从开始的“多而小”逐步整合到现在的“少而精”。2001年可算作是一个分水岭。 2001年前的致中和,还是一个五加皮酒的代名词,虽然五加皮有系 列的品项,如从瓶装到礼盒装等等,然而单一产品的局限性也是摆 在面前,经销商也显得多而密,但经销商实力却多不强。那时候单 单一个浙江就有将近150家一级经销商,渠道的混乱和松散程度可 想而知。 而从2001年开始,致中和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渠道变革,采取区域特 约经销商制,与经销商建立长期而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产品结构 上也从单一的五加皮酒扩大到相关渠道产品多元化。而原来“一个门 面坐到晚”的副食市场内的经销商因不适应发展逐渐被淘汰,取而代 之的是具有区域终端紧密关系的革新型经销商。目前也以浙江省为例,在产品从一个增加到五个的前提下,致中和的一级经销商也不 过七十来家。 从2004年开始,致中和高层更以一个三年的规划,期望建立一个覆 盖华东,华南,大西部、环渤海区域、进而渗透全国的特色快销品 战略渠道联盟。2004年开始的央视广告和2005年9月开始的央视 一套黄金广告,将为致中和这一渠道规划提供空中支援。 三年规划,三步举措,为致中和构筑全国渠道战略联盟提供强力保障。 第一步: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厂商各献优势。

最新3685-战略联盟成功案例汇总

3685-战略联盟成功 案例

战略联盟成功案例 (1)共同研发 福特汽车公司与马自达公司从1979年以来共同研制10种新车型,福特负责大部分汽车式样设计,马自达奉献关键部件。福特擅长市场营销和资金筹措,马自达善于开发制造,彼此吸引,相互合作,实现共赢。 (2)合作销售 IBM与理光合作,销售个人电脑,与日本制铁合作销售操作系统,与富士银行合作销售金融软件等。 (3)举办合资企业 美国PPC公司和日本ASAHI公司在美国合资开办两家生产汽车玻璃的工厂,把日本营销方法和美国生产技术结合起来。 (4)相互持股或兼并 IBM以63亿美元兼并莲花公司,世界最大计算机硬件公司与重要软件公司结合起来。 (5)组成虚拟公司 通过信息网络把许多公司联接在一起,各公司发挥各自设计、制造或销售等环节的优势,为共同目标协调工作。虚拟公司内各独立公司分享技术、分担费用,进入相互市场,缩短研制时间,减低研制费用,提高产品质量。 三年三步棋构筑渠道战略联盟 242年,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将会有多少故事发生?242年,对于中国漫长的历史也许就相当于一个朝代。致中和,始创于1763年,却已经历了三个时代的变迁,从清朝到现在。 致中和,从乾隆年间一个小小的酒坊,通过联锁经营、各地加盟专卖,渗透到了全东南亚,一直发展到现在的市场经济营销联合,致中和深知稳定渠道伙伴的至关重要。 1998年,一个现代的致中和酒业公司成立,从此致中和开始了现代意义的市场营销和策划,市场份额一路飙升。然而致中和真正意义上的渠道革命,还是源自于2001年之后。 致中和从98年的崛起,是一个典型的毛泽东思想的实践者,通过农村乡镇的精耕细作,然后逐步包围城镇,最后在一级城市实现生根发芽。而渠道伙伴也从开始的“多而小”逐步整合到现在的“少而精”。2001年可算作是一个分水岭。

上海汽车集团与韩国双龙并购失败案例雷诺日产联盟成功案例

上海汽车集团与韩国双龙并购失败案例分析 一. 案例介绍 2004年10月28日,韩国双龙汽车公司平泽工厂厂区同时升起了中韩两国国旗和公司旗,标志着这家有着50年历史的企业的主要董东变更。当天,中国第一大汽车公司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与韩国双龙汽车公司债权团在汉城签署了双龙汽车公司部分股权买卖协议。这起拖了一年的企业并购案以上汽集团以5900亿韩元(约合41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成功收购双龙汽车公司48.9%的股权而告结。次年,上汽通过证券市场交易,增持双龙股份至51.33%,成为绝对控股的大股东。 并购方:上海汽车集团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是中国三大汽车集团之一,主要从事乘用车、商用车和汽车零部件的生产、销售、开发、投资及相关的汽车服务贸易和金融业务,旗下有上海通用、上海大众、新南汽等分公司,以及荣威、名爵等汽车品牌。其乘用车产销量在中国市场连续保持第一,在美国、欧洲、香港和口本设有四家海外公司。 上汽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有它明显的软肋。自1980年开始合资谈判以来,培养自主研发和建设自主品牌的压力就一直困扰着上汽。上汽集团与大众、通用合资后,基本就丧失了自己的研发能力。从2002年到2004年,上汽已经投入40亿元用于自主研发,但至今未看到市场成果。而原来准备购买德国大众桑塔纳轿车技术平台,以此为基础自主研发新车的打算,也在2004年初因遭到了大众这位合作伙伴的拒绝而泡汤。无奈之下,上汽开始走向海外,希望通过技术购买、技术合作或者并购来获得自主研发能力,打造自主品牌,开拓国际市场。2003年销售整车78.2万辆,其中主导产品轿车59.7万辆,合并销售收入972.9亿元,折合117.2亿美元,首次进入《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名。 被并购方:韩国双龙汽车公司 韩国双龙汽车公司是韩国第四大汽车制造企业,以生产销售越野车与高档房车为主。公司前身为创立于1954年的东亚汽车公司,1986年10月并入双龙集团,1988年3月更名为双龙汽车公司。

多元化战略案例分析

海尔的多元化战略案例分析 摘要:海尔集团从一个生产冰箱的小企业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具有高美誉度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这与企业所制定的多元化战略是密不可分的,也成为了我国企业多元化战略成功的典型 关键字:海尔集团,家电,多元化战略 所谓多元化发展战略,就是指企业采取在多个相关或不相关产业领域中谋求扩大规模,获取市场利润的长期经营方针和思路。海尔集团在发展多元化战略经营的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把自己最熟悉的行业做大,做好,做强,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在这个前提下进入相关产品经营;二是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做到一定规模之后,一定要进入这个行业的前列。目前,海尔及已建立了一种适应多元化经营的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极富弹性的企业生产组织体系。多元化有利于企业规模发展和素质提升,优柔寡断,将丧失十分有利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时机!张瑞敏果断决策。 一、海尔集团的发展阶段 回顾海尔集团成长的历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4-1991年期间的名牌发展战略,只作冰箱一种产品,通过7年的努力,逐步建立起品牌的声誉与信用。第二阶段是1991-1998年期间的多元化战略,按照“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原则,从冰箱到空调,冷柜,洗衣机,彩电登,每1-2年做好一种产品,7年来重要家电生产线已接近完整。第三阶段是从1998年迄今为止的国际化战略发展阶段,即海尔到海外去发展。第四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2006年—) 其中,多元化是重要的成长方式。海尔多元化战略经营堪称中国企业的成功典范。具体而言,

海尔的发展阶段大致如下: (一)、单一产品――电冰箱 自从1984年到1991年底共七年时间内,海尔只生产一种产品――电冰箱。是一个专业化经营企业。1991年海尔集团销售收入7.24亿元,利润3118万元。“海尔”牌电冰箱成为中国电冰箱史上第一枚国产金牌,是当时中国家电唯一的驰名商标,并通过美国UL认证出口到欧美国家。同时,海尔集团OEC管理法基本形成,全国性销售宇服务网络初步建立起来。(二)、制冷家电――电冰箱,电冰柜,空调 1991年12月20日,以青岛顶部西厂为核心,合并青岛电冰柜总厂,空调器厂,组建海尔集团公司,经营行业从电冰箱扩展到电冰柜,空调器。到1995年7月前,海尔集团主要生产上述制冷家电产品即海尔集团用了3年时间进入电冰柜,空调行业,并成为中国的名牌产品。1994年海尔销售收入达到25.6亿元,利润2亿元,分居全国轻工业行业的二名和第十二名。 (三)、白色家电――制冷家电,洗衣机,微波炉,热水器等 1995年7月,海尔集团收购名列全国第三的洗衣机厂――青岛红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大规模进入洗衣机行业。其后通过内部发展生产微波炉,热水器等产品。1997年8月,海尔与莱阳家电总厂合资组建莱阳海尔电器有限公司,进入小家电行业,生产电熨斗等产品。至此,海尔集团的经营领域扩展到全部白色家电行业,用时两年。 (四)、全部家电――白色家电,黑色家电 1997年9月,海尔与杭州西湖电子集团合资组建杭州海尔电器公司,生产彩电,VCD等产品,正式进入黑色家电领域。至此,海尔集团几乎涉足了全部家电行业,成为中国家电行业范围最广,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与此同时,海尔集团海控股青岛第三制药厂,进入医药行业。并向市场推出整体厨房,整体卫生间产品,进入家居设备行业。

(整理)华为案例分析.

华为公司的案例分析 --全球化视角下中国先进制造模式动态演进研究 中国发展世界级先进制造企业面临两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拥有世界先进制造技术;二是构建全球先进制造模式。运用实地调研的研究方法, 对华为公司构建面向全球价值网络的先进制造模式动态演进的路径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表明: 华为公司的制造模式经过“以产品开发为龙头” 、“集成产品开发的流程体系”、“价值链的模块化”、“全球价值网络的构建”, 即“点”、“线”、“面”、“网”四个阶段最后形成全球价值网络, 并由此带来华为公司竞争优势的不断增强。在总结华为公司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中国发展世界级先进制造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制造业由垂直分工发展到水平分工, 并过渡到网络分工, 产业链被空前细分。通过这种方式, 世界先进制造企业将网络上各个环节的成本降至最低, 有效构建起了全球价值网络。全球价值网络是一种新型的先进制造模式, 同时也是一种经营策略和资源配置方式。通过构建全球价值网络, 制造企业能够跨越时空界限推动价值的创造、转移和实现, 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 增强竞争能力。因此, 揭示全球价值网络的形成机制, 研究其动态演进的路径对于提高制造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也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20 世纪90 年代, 国外对先进制造模式的研究逐渐过渡到价值网络阶段。Ghoshal & Bartlett 提出要将跨国企业看做一种包含总部和不同国家分支机构的全球网络组织。Bartness & Cerny认为跨国企业要通过营建全球能力网络构筑竞争优势。Moore & Carlos 认为大型制造公司应利用网络伙伴的力量来应对竞争。David 等指出世界先进制造企业正在通过有效地管理和经营网络、积极创造客户价值提升自己的全球竞争能力。Krist ien 等指出大多数跨国制造企业20%~ 50% 的资产都存在于战略联盟之中。Michael 认为价值网络有助于增强跨国先进制造公司的竞争优势。Wall 等明确指出跨国公司正通过构建全球价值网络构筑竞争优势。Noori 对大型跨国制造公司价值网络的构建和网络成员的调整问题进行了研究。 目前, 国内对先进制造模式构建和动态演进的研究仍停留在“点”、“线”、“面”的阶段, 对“ 网”较少涉及。“点”, 即以产品开发为龙头, 如呼江超认为应用先进制造模式加快企业新产品的开发和制造, 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邹元超认为今后先进制造模式必须实现零件标准化、部件标准化、产品模块化; 罗璟等认为在先进制造模式下要注重产品核心能力的培育。“线”, 是对先进生产经营和组织管理流程化, 如张曙提出了精简化生产的典型模式——独立制造岛; 李全喜等指出了在先进制造模式下供应链的质量管理的特点和实施方法。“面”, 是从模块化的角度来研究先进制造模式, 如李海舰等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模块化现象, 得出了有益的结论。 综上所述, 多数国外的研究主要关注价值网络对于本国先进制造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实践层面; 国内的研究对于面向全球价值网络的先进制造模式的构建和动态演进的研究较少涉及, 已有的研究也只是局部和简单的生产制造网络。随着由本地制造向全球制造的不断发展, 先进制造企业迫切须要建立适应全球化竞争的先进制造模式。国内对该领域的研究, 尚未见到大批量成熟的研究成果, 特别是面向全球价值网络的先进制造模式的演进路径研究,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更是匮乏。本文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 以华为公司为案例, 重点研究其构建

战略联盟案例--丰田

丰田的战略联盟案例 丰田背景分析 丰田(TOYOTA)是世界十大汽车工业公司之一,日本最大的汽车公司,创立于1933年。日TOYOTA生产包括一般大众性汽车、高档汽车、面包车、跑车、四轮驱动车、商用车在内的各种汽车。其先进技术和优良品质倍受世界各地人士推崇。即使在十分残酷的竞争当中,丰田也取得了历史上最好的成绩。日本丰田汽车公司2007年的销量月为235万辆,这一数据也使得丰田汽车公司成为世界头号汽车生产商。 表1 丰田的战略联盟体系: 丰田组成这些联盟的目的主要是,由于联盟的合作关系,使得双方互补长短和互通有无,使得产品更加具有竞争力,可以达到共赢的效果。[1]

1丰田与通用横向联盟 1.1联盟背景 20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汽车行业正陷入极为严重的衰退期,能源价格居高不下和消费者偏好的改变导致了对高质省油的小型车的巨大需求。通用公司为适应全球竞争的需要,加大了在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投入,但收效甚微。丰田公司是当时世界上汽车行业中最具成本竞争力的生产者,又拥有生产小型车的经验,并有首创的丰田管理模式。然而,由于日本汽车的对美出口受到出口限额的限制,要积极的争取巨大的美国市场,需要丰田公司将生产基地向美国转移。如果双方进行合作,通用公司希望能够在合资企业中直接观察日本汽车厂的生产方式,可以从丰田公司获得小型车生产技术、改善车间管理的经验以及稳定的供销关系等,而丰田公司则可以成功的打破汽车行业的贸易壁垒、望通过合资企业学习如何在美洲地区直接管理一家工厂、积累在美国的海外运作经验等。 1.2联盟的形式 1984年,通用汽车公司与丰田汽车公司共同组建了新联合汽车公司。组建新联合汽车公司是为了管理通用汽车公司先前在加利福尼亚的弗里蒙特的一个工厂。该工厂最早在1963年建设,由于紧张的劳资关系和较低的生产能力,于1982年关闭。 尽管新联合汽车公司工厂的自动化程度没有通用汽车在美国的其他工厂高,雇用的员工也主要是弗里蒙特工厂以前的员工,但是,新联合汽车公司很快就获得了比通用汽车在美其他工厂更高的生产水平。同时,产品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在弗里蒙特工厂组装的雪佛兰诺瓦车,质量与丰田公司公司在日本生产的姐妹车丰田花冠一样可靠。新联合汽车公司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源于生产工艺和管理方法从丰田公司向合资企业的转移。 由于学习过程具有双向性,新联合公司的联盟具有“学习竞赛”的特征。在双方合作中,美国司法部所确定的时间界限具有实质性的影响。由于克莱斯勒公司不断提出要求对这一合作进行反托拉斯制裁,因此,司法部要求这一合作只能继续到1992年。当然,这一限制最终取消了,到1999年,新联合汽车公司依然在运作。但是,在双方合作的过程中,许多美国人不断质疑日本企业在联盟中的存在和接管新联合汽车公司的可能性,这些都说明丰田汽车公司的学习目标得到了实现。 随着联盟的建立,通用汽车公司建立了转移新技能的工作过程。按照通用汽车公司工厂内流行的行话来说,就是“新联合”。通用汽车公司将一些高层管理人员派往新联合汽车公司,与来自日本的管理人员进行为期三年的共同工作。新联合汽车公司内设立了一个联合办公室,以便传递从通用汽车公司获得的各种信息(通过录像、数据库、文件记录、工厂参观等方式),并将其中的一部分方法移植到位于田纳西的Saturn工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