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叠合盆地油气富集_贫化机理的思考_邹华耀

叠合盆地油气富集_贫化机理的思考_邹华耀

叠合盆地油气富集_贫化机理的思考_邹华耀
叠合盆地油气富集_贫化机理的思考_邹华耀

高 校 地 质 学 报

Geologic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

2008 年 6 月,第 14 卷,第 2 期,231-236页June 2008,Vol. 14, No.2, p. 231-236收稿日期:2008-03-20;修回日期:2008-05-16基金项目: 国家973项目(2005CB422105)

作者简介:邹华耀,男,1963年生,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油气成藏机理研究;E -mail:huayaozou@https://www.sodocs.net/doc/dc258516.html, *通讯作者:郝芳,男,1964年生,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油气成藏机理研究;E -mail:haofang@https://www.sodocs.net/doc/dc258516.html,

叠合盆地油气富集/贫化机理的思考

邹华耀,郝 芳*,李平平,张元春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北京 102249)

摘要:对四川盆地和准噶尔盆地2个油气藏的成藏机理和成藏模式进行了解剖,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叠合盆地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因素。从油气成藏的角度,叠合盆地的主要特征是多生烃凹陷与多层位源岩、多元(干酪根、储层和源岩沥青、已聚集油气)、多期生烃、输导体系和能量场的时空差异性和复杂的聚集后过程。多期构造控制下的成藏过程的叠加方式控制油气的富集和贫化,多灶、多源汇聚性叠加和同源多期继承性、强化性叠加是叠合盆地油气富集的重要机制,而多灶、多源离散性叠加、同源多期调整改造性叠加可导致油气的贫化。关键词:叠合盆地;成藏过程;油气富集与贫化

中图分类号:P618.1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93(2008)02-0231-06

Abstract: Petroleum accumulation mechanisms for two oil/gas fields, the Puguang gas field in the Sichuan basin and the MXZ oil field in the Junggar basin,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and factors controlling petroleum accumulation and occurrence in superimposed basins were discussed. In view of petroleum accumulation, the superimposed basin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multiple petroleum sources (multiple source kitchens, multiple source rock intervals and multiple petroleum precursors such as kerogen, accumulated oils and various bitumens),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versities in fluid conduit systems and pressure, temperature and stress fields, and the complicated post -accumulation physicochemical processes such as chemical alteration of the petroleum reservoirs and fluid re -migration and re -accumulation. The manners and styles of the superimposition of accumulation processes during multiple -stage tectonic movements control the enrichment or dilution of petroleum. Successive or enhanced focusing of petroleum originated from different kitchens or source rock intervals is the important mechanism for petroleum enrichment in superimposed basins, whereas dispersal migration and adjustment of accumulated petroleum may cause petroleum dilution.

Key words: superimposed basins; petroleum accumulation; enrichment/dilution

ZOU Hua -yao, HAO Fang *, LI Ping -ping, ZHANG Yuan -chun

(Faculty of Resource and Inform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Changping , Beijing 102249, China )

Some Thoughts on the Enrichment/Dilution Mechanisms

of Oil and Gas in Superimposed Basins

随着中国东部新生代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具有复杂演化和油气成藏历史的西部叠合盆地成为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赵文智等,2002)。由于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和多构造体系的

复合,西部叠合盆地源岩成熟度高、储层埋藏深、圈闭类型多样且演化历史复杂,得到保存的油气藏大多经历复杂的化学改造和流体调整。因此,认识与油气藏形成和保存密切相关的各种地质、

DOI:10.16108/j.issn1006-7493.2008.02.014

232

地球化学过程,揭示油气藏的演化历史和油气富集机理已成为加快叠合盆地油气勘探、降低勘探风险的迫切要求(Hao et al, 2008)。

近年来,我国在西部叠合盆地的油气勘探取得了重要进展,既发现了一系列储量丰度较高的油气田,也发现了一些油气储量丰度较低油气田。油气勘探揭示了叠合盆地油气分布规律的复杂性,也为认识叠合盆地油气的富集和贫化机理提供了天然实验室。本文以四川盆地海相层系的普光气田和准噶尔盆地陆相层系的某油田为例,探讨叠合盆地油气富集/贫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1 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机理实例分析

1.1 四川盆地普光气田

四川盆地东北部的普光气田是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发现的最大气田之一,储量超过3 500×108 m3 (Ma et al, 2007)。普光气田的主要储层为三叠系飞仙关组和二叠系长兴组白云岩(图1)。

普光气田大部分储层发育较高丰度的储层沥青。与罗家寨气田相似(Li et al, 2005),该气田储层沥青含量与储层孔隙度总体上呈正相关关系,表明沥青是原油原地裂解的产物(Isaksen, 2004)。普光气田的储层固态沥青具有较高的反射率(2.02%~3.54%)。与四川盆地陆相砂岩中的储层固态沥青相比,普光气田海相碳酸盐岩中固态沥青相对富硫(S/C原子比为0.066~0.075),反映了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的影响。

普光气田天然气重烃气含量低,C1/ΣC n>99.0%,表明具有较高的成熟度。除个别样品外,普光气田天然气乙烷δ13C小于-28‰,表明主要为“腐泥气”。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初次裂解气(干酪根裂解气)以C2/C3相对恒定、C1/C2逐渐增大为特征,

而二次裂解气(原油裂解气)恰恰相反,以C1/C2保持恒定、C2/C3快速增大为特征(Prinzhofer and Huc, 1995; Laughrey et al, 2004)。普光气田天然气的ln(C1/C2)基本恒定,ln(C2/C3)为-0.33~3.61,表明主要为原油裂解气,这与广泛分布的储层固态沥青相吻合。

普光气田天然气具有较高的非烃气含量(图2),其CO2含量在7.9%~18.0%之间,H2S含量为5.1%~19.22%。油气藏中的H2S有4种可能的来源 :含硫干酪根的热降解、含硫原油的裂解、微生物硫酸盐还原作用(BSR)及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除TSR之外,其他成因的H2S含量通常低于5% (Worden and Smalley, 1996),因此TSR 是普光气田H2S的主要来源。综合分析表明,普光气田来源于古油藏。原油主要来源于晚二叠系源岩,在深埋过程中发生了原油裂解和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高反射率富硫沥青和富含硫化氢和CO2的干气是烃类裂解和热化学硫酸盐图1 普光气田储层沥青分布及古油水界面与现今气水

界面的关系

Fig. 1 Distribution of solid bitumens in Puguang gas field

show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sent-day gas/water contact and interpreted paleo-oil/water contact

233

邹华耀等:叠合盆地油气富集/贫化机理的思考

2 期

还原作用共同作用的产物。

根据Barker (1990)的计算,1 m3的原油完全裂解可形成531 m3的天然气(标准温压条件下)。因此原油的裂解是一个体积膨胀过程,在未发生大规模天然气散失、圈闭形态未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古油水界面应位于气水界面之上。但在普光气田,部分钻井中根据储层固体沥青分布确定的古油水界面位于现今气水界面之下(图1)。构造演化史分析表明,普光古油藏的原油充注主要发生于早燕山期。在原油充注期,普光构造带的高点位于东北部,燕山构造晚期特别是喜山构造期,该区的构造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构造高点逐渐转移至现今普光气田的西南方向,即川岳83井附近(Ma et al, 2007)。由于构造格局、圈闭形态和储层产状的变化,已聚集的石油及其裂解形成的天然气发生侧向再运移,并在喜山构造期最终定位,形成现今的普光气田。流体调整导致原油充注期处于相对构造高部位的地区变为构造相对低部位,从而导致这些部位的古油水界面位于现今气水界面之下(图1)。

综上所述,普光气田来源于古油藏。原油聚集后,油气藏经历了强烈的化学改造(主要是原油裂解和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和流体调整,但仍保存的巨大储量和较高的天然气丰度,因此从成藏过程的角度,普光气田为调整、改造-再聚集型气藏。

1.2 准噶尔盆地MXZ油田

MXZ油田位于准噶尔盆地腹部,其主要储层为侏罗系碎屑砂岩。与其他油田相比,MXZ油田具有很多异常特征。

1) 油层电阻率较低且与水层电阻率差异很小,因此属低阻油层。

2) 储层含油饱和度低,计算表明各油层残余油占较高比例,可动油所占比例较低,因此多为油水同层。

3) 储层含油饱和度与储层物性关系复杂。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原油充注过程中,油气优先充注孔隙度、渗透率较高的储层部分,因此大部分油气田储层的含油饱和度与储层物性呈正相关关系。例如,在珠江口盆地各油藏中,饱含油的储层孔隙度大于20%,渗透率高于100×10-3μm2 (图3A),

图2 普光气田天然气的组成

Fig. 2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natural gases from the

Puguang gas field

图3 准噶尔盆地MXZ油田含油饱和度与储层孔隙度

的关系(A)及其与珠江口盆地储层含油性与储层物

性关系(B)的对比

Fig. 3 The variation of oil saturation with porosity of

reservoir rocks in the MXZ oil field (A)and the

variation of oil-bearing properties with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of reservoir rocks in the Pear River mouth

basin (B)

高 校 地 质 学 报14卷2期234

含油和有油迹的储层的孔隙度通常介于10%~20%之间,渗透率为(1~10) ×10-3μm2,孔隙度低于10%,渗透率低于1×10-3μm2 的储层基本不含油(图3A)。而在准噶尔盆地MXZ油田,储层含油饱和度与孔隙度关系复杂,总体上,相对较高的含油饱和度出现在孔隙度较低的储层中,而孔隙度较高的储层具有较低的含油饱和度(图3B)。

4) 油层或含油水层与根据流体包裹体分析识别出的古油层间互。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GOI)是识别古油层的有效方法。郝芳等(2005)的研究表明,该油藏的一些水层与油层和含水油层具有同样高的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GOI;图4),GOI值均高于5%,表明现今的水层曾发生原油聚集。

该油藏位于一个古隆起的北翼。流体包裹体分析表明,该油田主要充注期为晚白垩世到早第三纪。在原油主充注期,储层总体向北倾斜。晚第三纪以后发生的构造掀斜作用导致地层产状发生反向变化,油藏发生反向调整,部分油层中的原油发生再运移,形成具有高GOI值的水层;一些油层中的部分原油再运移,形成现今的含油饱和度相对较低的油层或含水油层,从而导致油层和古油层间互的现象(图4)。

储层产状变化引起的流体调整意味着油藏的含油性受充注和调整过程的共同影响。在油气聚集过程中,油气优先聚集于孔隙度、渗透率较高的储层部分(England,1990;Peters and Martin,2002;金之钧和曾溅辉,2000),即发生所谓的差异聚集,因此在油气藏调整前,物性较好的储层部分的含油气性较好(含油饱和度较高)。在油气藏调整过程中,孔隙度、渗透率较高、侧向连通性较好的储层中的油气优先发生再运移,而物性较差、侧向连通性较差的储层中的油气难于再运移、散失,导致物性较好的储层部分的含油饱和度明显降低甚至由油层变为水层,而物性较差的储层含油饱和度的变化较小,笔者将这种现象称为差异残留或差异再运移。由于差异聚集和差异残留的共同作用,调整型油气藏的储层物性—含油气性关系复杂(图3B,郝芳等,2005)。

综上所述,准噶尔盆地MXZ油藏经历了复杂的演化过程,从成藏机理的角度,属于调整-贫化型油藏。

图4 准噶尔盆地ZH1和ZH2储层GOI随深度的变化及古油水界面的识别 (据郝芳等,2005)Fig. 4 The variation of GOI with depth in wells ZH-1 and ZH-

2 in the Junggar Basin, Northwest China

235

邹华耀等:叠合盆地油气富集/贫化机理的思考

2 期

2 讨论:成藏过程的叠加与叠合盆地油气的富集与贫化

上述2个实例分析表明:(1) 在叠合盆地中,油气聚集后烃—水—岩系统可发生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化学反应过程,这些化学反应不仅改变了成藏流体(烃类)的组成和性质,而且进一步改变了储层的温压环境、介质条件和储层的性质,即油气藏的化学改造;(2) 油气聚集后的流体调整过程决定油气的晚期定位和最终富集或贫化;(3) 油气聚集后的地球化学和流体动力学过程受晚期构造运动的物质效应(晚期构造运动及其伴生过程对油气成藏要素构成的改造和影响)和能量效应(晚期构造运动及其伴生过程对油气成藏的动力学环境和过程的影响)的共同控制。

在沉积盆地中,单位体积源岩生成的烃量是有限的,因此大范围或多层位源岩生成烃类的汇聚是大中型油气田或油气富集带形成的基本条件。基于多生烃凹陷、多层位源岩、多期生烃和多期成藏、多期调整和改造等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的主要特征,可以根据成藏过程的叠加方式认识叠合盆地油气的富集和贫化。

1) 多灶叠加:不同烃源灶生成烃类的运移聚集过程及其在空间上的匹配关系,反映叠合盆地多生烃凹陷的源岩发育特征。

2) 多源叠加:不同层位源岩生成烃类的运移聚集过程及其在空间上的匹配关系,反映叠合盆地多层位源岩的发育特征。

3) 多期叠加:源岩不同时期生成烃类的运移和聚集过程在空间上的匹配关系,反映叠合盆地多期生烃和多元生烃、多期成藏、多期调整和改造。 多生烃凹陷、多层位源岩并非叠合盆地的独有特征,绝大多数大型中、新生代单旋回成藏盆地亦发育多生烃凹陷和多层位源岩(如渤海湾盆地、北海盆地等)。复杂的成藏后过程(post-accumulation processes)是与单旋回盆地相比,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的最重要特征,因此多期叠加是认识叠合盆地油气富集规律的关键。根据不同时期流体输导体系的演化特征,可以将多期叠加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1) 继承性叠加:在叠合盆地演化过程中,某一区带流体输导体系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不同时期生成的烃类持续向特定的区带汇聚。我国东部新生代盆地不同时期成藏过程的叠加多为继承性叠加。

2) 强化性叠加:输导体系的变化导致油气的汇聚面积增大或输导层构造幅度增大,从而导致油气运移动力增大,油气向特定区带的汇聚能力增强。

3) 改造—破坏性叠加:晚期构造运动导致断裂活化、盖层切割,已聚集油气垂向再运移形成浅层次生油气藏甚至散失、破坏;或强烈抬升导致盖层破坏,已聚集油气发生氧化降解。

4) 调整性叠加:封闭层或盖层的三维几何形态发生变化,导致已聚集油气发生侧向调整,侧向调整既可产生油气的散失和贫化(如准噶尔盆地MXZ油田),亦可形成油气再聚集(如普光气田)。 由于成藏过程叠加方式的巨大差异,叠合盆地可发育多种类型的油气富集带(或大型油气田)和油气贫化带。例如,在准噶尔盆地中,西北缘油气聚集带属于近源强充注、复式阶梯输导、同源多期继承性叠加型油气富集带;陆梁、莫北油气聚集带属于远源强充注、复式侧向汇聚、同源多期强化性叠加型油气富集带;准东地区属于中等充注、复式侧向汇聚、多灶(五彩湾凹陷石炭系源岩、东道海子北凹陷二叠系源岩、阜康凹陷侏罗系源岩)汇聚继承性叠加型油气聚集带;而MXZ油田所处的地区经历了早期聚集、中期破坏和晚期调整,总体上属于破坏-调整型油气贫化带。

3 结语

叠合盆地烃—水—岩系统中的有机—无机、流体—岩石相互作用不仅可以深刻改变油气的组成和性质,而且可以明显改变储层温压环境、介质条件和储层性质。四川盆地普光气田和准噶尔盆地MXZ油田均经历了流体调整,但二者的油气富集程度明显不同,因此油气藏的调整既可以导致油气再聚集,亦可以导致油气的贫化。

复杂的成藏后过程是叠合盆地油气成藏与分布特殊性的最重要方面。烃源灶和输导体系演化控制的成藏过程的叠加控制叠合盆地特定区带油

高 校 地 质 学 报14卷2期236

气的富集和贫化。

References:

Bark e r C. 1990. Calculated volume and pressure changes during the thermal cracking of oil to gas in reservoirs [J]. AAPG Bulletin, 74(9): 1254-1261.

Engl a nd W A. 1990. The organic geochemistry of petroleum reservoirs [J].

Organic Geochemistry, 16(3): 415-425.

Hao F ang, Guo Tonglou, Zhu Yangming, et al. 2008, Evidence for multiple stages of oil cracking and sulfate reduction in the Puguang gas field, Sichuan Basin, China [J]. AAPG Bulletin, 92(5): 611-637. Hao F ang, Zou Huayao, Gong Zaisheng, et al. 2006. The material and energy effects of Neotectonics/Late-stage tectonics and petroleum accumulation [J]. Acta Geologica Sinica, 80(3), 424-431.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Jin Z h ijun and Zhang Yiwei. 2003. Mechanisms of Petroleum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s [M]. Beijing: Petroleum Industry Press, 297. (in Chinese)

Laug h rey C D, Billman A D, and Canich M R. 2004. Petroleum ge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the Council Run gas field, north central Pennsylvania [J]. AAPG Bulletin, 88(2): 213-239.

Li J, X ie Z Y, Dai J X, et al. 2005. Geochemistry and origin of sour gas accumulations in the 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 SW China [J].

Organic Geochemistry, 36(12): 1703-1716.Ma Y S, Guo X S, GuoT L, et al. 2007. The Puguang gas field~-New giant discovery in the mature Sichuan basin, SW China [J]. AAPG Bulletin, 91(5): 627-643.

Peter s K E and Martin G F. 2002. Applications of petroleum geochemistry to exploration and reservoir management [J]. Organic Geochemistry, 33(1): 5-36.

Prinz h ofer A and Huc A Y. 1995. Genetic and post-genetic molecular and isotopic fractionations in natural gases [J]. Chemical Geology, 126(2): 281-290.

Word e n R H and Smalley P C. 1996. H2S-producing reactions in deep carbonate gas reservoirs: Khuff Formation, Abu Dhabi [J]. Chemical Geology, 133(2): 157-171.

Zhao Wenzhi, Zhang Guangya, Wang Zhaoyun, et al. 2002. Marine Petroleum Geology and Superimposed Petroleum Basins in China [M], Beijing: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277-349. (in Chinese)

参考文献:

郝芳 ,邹华耀,龚再升,等. 2006. 新(晚期)构造运动的物质、能量效应与油气成藏[J]. 地质学报,80(3): 424-431.

金之 钧,张一伟. 2003. 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97.

赵文 智,张光亚,何海清,等. 2002. 中国海相石油地质与叠合含油气盆地[M]. 北京:地质出版社,277-349.

全国数学竞赛概述

数学竞赛 意义 数学竞赛是发现人才的有效手段之一。一些重大数学竞赛的优胜者,大多在他们后来的事业中卓有建树。因此,世界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数学竞赛活动。十余年来,我国中学数学竞赛活动蓬勃发展,其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我国中学生在影响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多次荣登榜首,成绩令世人瞩目,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数学才能。了解国际赛史,熟悉国内赛况,认识数赛意义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 在“普及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的方针指引下,全国数学竞赛活动方兴未艾,特别是连续几年我国选手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使广大中小学师生和数学工作者为之振奋,热忱不断高涨,数学竞赛活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为了使全国数学竞赛活动持久、健康、逐步深入地开展,应广大中学师生和各级数学奥林匹克教练员的要求,特制定《数学竞赛大纲》以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 本大纲是在国家教委制定的“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精神和基础上制定的。《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一栏中指出;“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学好数学的积极性”。具体作法是:“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通过课外活动或开设选修课等多种方式,充分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要重视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要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概括、抽象、类比等重要的思想方法。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 《教学大纲》中所列出的内容,是教学的要求,也是竞赛的最低要求。在竞赛中对同样的知识内容的理解程度与灵活运用能力,特别是方法与技巧掌握的熟练程度,有更高的要求。而“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为辅”是必须遵循的原则。因此,本大纲所列的课外讲授的内容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分阶段、分层次让学生逐步地去掌握,并且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这样才能加强基础,不断提高。 —试 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的一试竞赛大纲,完全按照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要求和内容,即高考所规定的知识范围和方法,在方法的要求上略有提高,其中概率和微积分初步不考。 二试 1.平面几何 基本要求:掌握初中竞赛大纲所确定的所有内容。 补充要求:面积和面积方法。 几个重要定理:梅涅劳斯定理、塞瓦定理、托勒密定理、西姆松定理。 几个重要的极值:到三角形三顶点距离之和最小的点——费马点。到三角形三顶点距离的平 方和最小的点——重心。三角形内到三边距离之积最大的点——重心。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 ISBN:9787562525356 作者: 周江羽 出版社: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9-1 版次:初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 价:¥46.00 内容简介 本书着重介绍含油气盆地沉积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及在含油气盆地勘探领域的具体应用。内容包括含油气盆地沉积学的基本概念、研究现状、发展历史和趋势,沉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的基本岩石学特点,陆相沉积体系,海相碎屑岩沉积体系,过渡相沉积体系,水下重力流沉积体系,碳酸盐岩沉积体系,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的基本特点,盆地构造-沉积响应关系和当前沉积学分支学科介绍。 本书的特点是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内容丰富而全面,并力求反映国内外在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主要进展,是作者们在长期从事本课程教学和科研成果基础上编著的。适用于能源地质、基础地质以及矿产普查勘探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和参考,同时也可供沉积学以及油气勘探和开发领域的教学、科研人员参考。 目 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沉积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第三节 沉积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四节 沉积学的研究意义和发展趋势 第二章 沉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 沉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野外工作方法 第三节 室内工作方法

第三章 碎屑岩的岩石学特点 第一节 碎屑岩的物质组成及分类 第二节 碎屑岩的结构和构造 第三节 碎屑岩的水动力学及成因 第四章 沉积体系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第一节 沉积相和沉积体系的概念和分类 第二节 沉积体系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第三节 指相标志 第四节 沉积构造 第五章 陆相沉积体系 第一节 冲积扇体系 第二节 河流体系 第三节 湖泊体系 第六章 海相碎屑岩沉积体系 第一节 海岸体系 第二节 浅海体系 第三节 半深海—深海体系 第七章 过渡相沉积体系 第一节 滨岸三角洲体系 第二节 湖泊三角洲体系 第三节 扇三角洲体系 第四节 辫状河三角洲体系 第五节 河口湾体系 第八章 水下重力流沉积体系 第一节 概念及分类 第二节 重力流沉积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湖泊重力流体系 第四节 深海重力流体系 第九章 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体系 第一节 碳酸盐岩沉积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碳酸盐岩的物质组成及分类 第三节 碳酸盐岩的结构和构造 第四节 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和沉积相模式 第十章 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的基本特点 第一节 沉积盆地分类 第二节 典型含油气盆地沉积特征 第三节 主要储集体类型和含油气性 第十一章 盆地构造—沉积响应与油气聚集关系第一节 盆地构造—沉积充填样式 第二节 盆地充填和演化的控制因素 第三节 盆地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第四节 盆地类型与油气聚集模式 第十二章 沉积学的分支学科简介 第一节 储层沉积学 第二节 地震沉积学 第三节 板块构造沉积学

邱楠生-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申报工程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简况表姓名邱楠生 专业技术 职务 教授 工程领域 名称:地质工程 代码:085217 是否校外人员兼职 是?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位办公室制表2018年 5 月16 日填 √

Ⅰ个人概况 姓名邱楠生性别男出生年月1968.6 民族汉 所在单位 (具体到学院、系) 地球科学学院联系电话89733340 专业技术职务研究员定职时间2004.6 行政职务任职时间 最后学历研究生最后学位博士毕业时间1994.7 毕业学校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毕业专业构造地质学 参加何学术团体任何职务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委员 II本人近十年科学研究情况汇总 在本领域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或技术发明奖或省部级一等及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或技术发明奖(省部级奖的个人总排名前3)共 2 项,其中:国家级 0 项,省部级一等及以上2项 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本领域的发明专利 0 项。 目前主持承担有国家或省部级重大、重点工程类科技项目或重大横向委托课题共 2 项 近五年科研经费共 300 万元,年均 60万元 III本人近十年在本领域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或技术发明奖或省部级一等及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或技术发明奖(省部级奖的个人总排名前3) 序号项目名称奖励类别、等级、时间 本人单位作为完成单位排序、本人总排名及在本人单位人员中排名 油气临界成藏理论、评价方法与重大勘探成效 陆相断陷盆地流体活动与油气成藏省部级、一等、2012.3 省部级、一等、2015.2 1、3、2 1、3、2

IV本人近十年以第一发明人获得本领域的发明专利 [序号] 发明人,专利权人,专利名,专利号,公告日期,授权日期 V本人近十年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简介(包括获得省部级一等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或通过省部级鉴定的科技成果介绍和社会评价等) 名称深层、古老层系盆地温压场研究完成时间2017.1 以塔里木、四川和渤海湾盆地为研究区,开展有效古温标、古老层系温压场重建和盆地热历史与深部地球动力学关系等研究。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包括:(1)探索适用于海相盆地热史重建的古温标,初步建立依据等效镜质体反射率、裂变径迹和He年龄等多种古温标耦合反演的热历史重建方法并恢复了塔里木和四川海相盆地热历史,为有争议的下古生界烃源岩成熟生烃演化过程和油气成藏时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2)依据磷灰石和锆石热年代学参数约束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多期构造冷却事件和塔里木板块前寒武构造热事件的时限,首次依据钻孔样品(U-Th)/He年龄约束了塔里木盆地与南天山构造-热演化耦合关系并揭示出南天山持续至上新世的快速隆升事件。 (3)重建了塔里木和四川典型海相盆地古生界主力烃源岩生烃和主要天然气层的压力演化过程,初步揭示出不同天然气藏(凝析气和原油裂解气)形成的温压条件,明确其成藏过程。上述关于深层、古老层系温压场重建的成果可以为深层油气成藏机理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盆地热历史研究为揭示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深部动力学过程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上连续的信息。 名称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地热学响应- 来自沉积盆地热历史的约束 完成时 间 2015.12 依据古温标和盆地动力学两种方法重建了华北克拉通内渤海湾和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热历史,揭示了盆地中~新生代热岩石圈厚度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经历了热稳定期(T-J)、第一热流高峰期(K12)与裂后衰减期(K2-E1)、第二热流高峰期(E2+3)与裂后衰减期(N+Q)的演化阶段,而鄂尔多斯盆地则经历了热稳定期(T-J)、热流高峰期(K)和热衰减期的演化过程;同时,渤海湾盆地的岩石圈热结构由三叠-侏罗纪的“热壳冷幔”结构转变为白垩纪至今的“冷壳热幔”型结构。由热历史揭示出的中~新生代时期渤海湾盆地热岩石圈厚度在早白垩世晚期和始新世时期存在两期强烈拉张减薄阶段且这种岩石圈厚度演化在盆地各构造单元存在差异。同时,项目建立了二维数值新模型模拟了地幔对流热侵蚀过程中温度场演化,从地热学角度揭示了大地幔楔内活跃地幔对流对岩石圈的侵蚀作用和克拉通岩石圈减薄过程;认为侏罗纪-早白垩世的减薄(<65km)是由热化学侵蚀和拉张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新生代时期的减薄则是由拉张作用导致,该时期岩石圈厚度仅为53-73km。与岩石地球化学(点)和地球物理观测(现今)的证据不同,地热学为揭示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深部动力学过程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上连续的信息。 注:本页栏目内容填写不下,可另加附页。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 一、松辽盆地区域构造背景 松辽盆地是中国最主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它位于我国东北部的黑龙江及其支流勾勒出的“鸡首”的中部,主要由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环绕的一个大型沉积盆地。该盆地跨越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松花江和辽河从盆地中穿过,这里埋藏着一个巨大的黑色宝库——大庆油田和吉林油田。 作为一个侏罗——白垩纪沉积盆地,松辽盆地曾是一个大型的内陆湖盆,湖中和四周繁衍着丰富的浮游生物和其他动植物,其北部与现代的松嫩平原范围大体重合,唯独南部边界与当今地貌大相径庭。原因是侏罗纪和白垩纪时,古辽河与古松花江、古嫩江同入古松辽湖,来自东方的挤压力使盆地渐渐整体上升和萎缩,辽河无力逾越重重丘陵,只得回首南流,最终使得松辽盆地超出松嫩平原。 松辽盆地从古生代以来,主要经历了中生代及新生代二次板块运动。中生代的板块运动产生了安第斯山型的锡霍特——阿林弧及弧后松辽—三江盆地。新生代板块运动塑造了现今亚洲东北部大陆边缘岛弧—海沟系。松辽盆地形成时与三江盆地连在一起,均属弧后盆地。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郯—庐断裂的北部分支伊兰—伊通断裂的平移运动,使松辽盆地与三江盆地在发展过程中,彼此逐渐错开并在扭动断裂牵引作用下,松辽盆地东侧及三江盆地西侧逐渐隆起,使其成为各自独立的盆地。因此,松辽盆地是一个与扭动断裂有关的弧后盆地,具有边形成、边扭动、边发展的特点。 20世纪上半叶,美国、日本的地质工作者都曾在这一带进行过石油调查和勘探,但没有发现石油。1959年9月26日,松基3井是打出了第一口喷油井。这口井的喷油标志着大庆油田的发现,在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原型盆地类型 松辽盆地的形成与发展与亚洲东北部地区的地质发展有密切关系。通过对亚洲东北部地区古生代以来的板块构造演化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松辽盆地属于在晚古生代冒地槽基础上发育起来的一个中生代弧后盆地。其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晚古生代时期 此时期松辽盆地处于蒙古—鄂霍茨克大洋板块与太平洋大洋板块的交界附近。其西侧为大兴安岭优地槽,东侧为佳木斯隆起。从目前松辽盆地已钻到的基底岩性分析:其西部属轻微变质或未变质的上古生代地层(石炭—二叠系),而东侧为前古生界的片麻岩、片岩等深变质岩系。故推测当时松辽盆地基本上属于大兴安岭优地槽与佳木斯隆起之间的过渡地带,具冒地槽沉积特点,可能从东向西发育有较厚的石炭二迭纪地层。总之,这一时期轻微变质或未变质的石炭二叠纪地层与佳木斯隆起上的片麻岩、片岩等前古生界变质岩系共同构成了现松辽盆地的基底。 2.三叠纪—中侏罗世时期 该时期是松辽盆地的上升剥蚀阶段。古生代末期,西伯利亚大陆板块与中朝大陆板块碰撞相连,构成了统一的古亚洲大陆。因此从中生代开始,控制松辽盆地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亚洲东北部大陆板块与太平洋大洋板块之间的板块运动。 晚古生代末期至中三叠世时期是亚洲东北部大陆边缘由被动的大西洋型转化为活动的

论述松辽盆地南部油气成藏条件

论述松辽盆地南部油气成藏条件 论述松辽盆地南部油气成藏条件 松辽盆地是一个典型的中、新生代大陆拉张型断坳复合型盆地,具体体现在盆地的基底性质、盆地的构造样式、盆地地层沉积特征与地热特征以及盆地的演化史上。盆地构造基本特征研究是盆地形成演化过程、盆地油气富集规律研究的基础。 一、区域地质概况 松辽盆地南部由断陷层和坳陷层组成。盆地基底是经过多期碰撞拼合形成,由古生代地层组成。断陷层和坳陷层主要为晚中生代地层,下部断陷层主要由晚侏罗世(火石岭组—营城组)地层组成,中部坳陷层主要由早白垩世(登娄组—嫩江组)地层组成,上部反转期地层主要由晚白垩世四方台组—古近纪地层组成。 二、烃源岩发育情况 松辽盆地烃源岩主要发育在盆地断陷和坳陷两个阶段.深层烃源岩发育于断陷层系中的侏罗系及白里系。在断陷沉积演化过程中,发育多期烃源岩,如沙河子期、营城期、登娄库期等烃源岩。不同类型的断陷,烃源岩具有不同的沉积环境,也具有不同的发育展布特征。 1.烃源岩沉积环境 松辽盆地南部不同时期的断陷,由于受断陷面积、沉降幅度、最大裂陷期裂陷强度、充填序列的完整性的等因素的制约,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及其组合的特征差别较大。断陷烃源岩主要发育在沙河子组、营城组,烃源岩的发育程度与断陷盆地样式、断陷强度、最大断陷期断陷强度、断陷持续时间关系密切。由于上述地质因素的影响,松辽盆地南部地区断陷层系的烃源岩发育程度有所不同。 松辽盆地烃源岩主要是陆相烃源岩,可分为湖相烃源岩和煤系烃源岩。岩性主要为泥岩、碳质泥岩和煤三种类型。沉积环境一般为低能的半深湖一深湖相环境和前三角洲相环境。 2.烃源岩分布特征 断陷层系烃源岩发育,在火石岭组、沙河子组、营城组、登娄库

2017中国西部数学邀请赛试题及解析

2017中国西部数学邀请赛 1.设素数p 、正整数n 满足()2 2 1 1n k p k =+∏.证明:2p n <. 1.按照 ()2 1 1n k k =+∏中的因子所含p 的幂次分情形讨论. (1)若存在()1k k n ≤≤,使得()2 2 1p k +,则221p n ≤+. 于是,2p n ≤ <. (2)若对任意的()1k k n ≤≤,( ) 2 2 1p k +?,由条件,知存在1j k n ≤≠≤,使得()21p j +且() 2 1p k +. 则( )22 p k j -. 于是,|()()p k j k j -+. 当|()p k j -,则12p k j n n ≤-≤-<;当|()p k j +,则1212p k j n n n n ≤+≤+-=-<, 综上,2p n <. 2、已知n 为正整数,使得存在正整数12,,,n x x x 满足:()12 12100n n x x x x x x n +++=,求n 的最 大可能值. 2、n 的最大可能值为9702, 显然:由已知等式得 1n i i x n =≥∑,所以:1 100n i i x =≤∏ 又等号无法成立,则 1 99n i i x =≤∏ 而 ()()()1 1 1111111n n n n i i i i i i i i x x x x n =====-+≥-+=-+∑∑∏∏ 则 1 1 198n n i i i i x x n n ==≤+-≤+∑∏99(98)10099989702n n n ?+?≤?=… 取123970299,1x x x x =====,可使上式等号成立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技术标准 目录汇编 2002年6月11 日 16:42:18 已访问次数:2次 标准名称: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文件目录: 基础研究 标准性质 标准序号 标准年代号 专业 ICS分类号 采标情况 SY/T 5978 94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1995年01月18日 1995年07月01日

关键词 负责起草单位 是否废标 未 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5978—94 ──────────────────────────────────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1995-01-18 发布 1995-07-01 实施──────────────────────────────────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5978—94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含油气盆地的一、二、三级构造单元划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具有断陷式、坳陷式结构特征的含油气盆地的构造单元划分。 2 构造单元划分 2.1 基本构造单元 2.1.1断陷式含油气盆地(以下简称“断陷盆地:);

2.1.2坳陷式含油气盆地(以下简称“坳陷盆地”)。 2.2次级构造单元 2.2.1一级构造单元 2.2.1.1断陷盆地内的一级构造单元 a.坳陷; b.隆起; c.斜坡。 2.2.1.2坳陷盆地内的一级构造单元 a.坳陷; b.隆起; c.斜坡。 2.2.2二级构造单元(亚二级构造单元) 2.2.2.1断陷盆地内的二级构造单元 a.凸起 b.凹陷。 2.2.2.2断陷盆地内的亚二级构造单元 a.断阶带; b.断鼻带; c.断裂构造带; d.单斜带; e.次凹。 2.2.2.3坳陷盆地内的二级构造单元 a.背斜带(长填); b.单斜带; c.超覆带; d.构造带(阶地); e.凹陷。 2.2.3三级(局部)构造单元 2.2. 3.1断陷盆地内的三级(局部)构造单元 a.背斜; b.半背斜; c.鼻状构造; d.断鼻构造; e.断块; f.潜山; g.构造群。

鄂尔多斯盆地简介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含油气沉积盆地[24-27]。盆地北以阴山为界,向南经陕西, 至北秦岭;西与六盘山、贺兰山毗邻,向东延伸,至山西吕梁山[7]。盆地横跨内 蒙古、陕西、山西、甘肃、宁夏五省份,总面积约33×104km2。 2.1 大地构造背景及研究区范围 2.1.1 大地构造背景 从大地构造背景来看(图2-1),鄂尔多斯盆地地块北隔河套盆地与内蒙地轴 相望,南与秦岭褶皱带相接;西与北祁连褶皱带为界,至东部鄂尔多斯地块[28]。 图2-1 鄂尔多斯盆地及其邻区构造格局图(据陈刚,1994)构造区划:Ⅰ鄂尔多斯地块;Ⅰ1天环向斜,Ⅰ2东部斜坡,Ⅰ3东南部挠褶带;Ⅱ贺兰断褶带;Ⅲ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Ⅲ1六盘山-鄂尔多斯南缘过渡带,a 六盘山弧形逆冲构造带;b 南北向构造带;c 鄂尔多斯南缘冲断带;Ⅲ2 祁连—北秦岭带:a 北祁连构造带; b 中祁连构造带; c 南祁连构造带; d 北秦岭带;Ⅳ阿拉善地块(阿拉善隆起);Ⅴ山西地块;Ⅵ伊盟隆起;Ⅶ内蒙加里东海西褶皱带;Ⅷ内蒙隆起。 主要断裂:①离石断裂;②桌子山东断裂;③贺兰山东麓断裂;④地块西南缘边界断裂:(4a)龙首山—查汉布鲁格断裂,(4b)金塔泉—马家滩断裂,(4c)惠安堡—沙井子断裂,(4d)草碧—老龙山—口镇圣人桥断裂;⑤青铜峡—固原断裂;⑥地块南缘过渡带与祁连—北秦岭构造带分界断裂:(6a)北祁连—海原断裂,(6b)宝鸡—洛南—栾川断裂;⑦(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与南秦岭构造带分界断裂:(7a)临夏—武山断裂,(7b)商县—丹凤断裂。 图例说明:1、祁连—北秦岭变质杂岩(Ar-Pt1),2、一级构造单元分界断裂,3、二、三级构造单元分界 2.1.2 研究范围

含油气盆地分类

第二节含油气盆地的类型及特征 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大地构造条件所控制的。有很多沉积盆地的分类方案,这主要是由于各个学者所持 的大地构造观点不同。 固定论:是根据软流圈的热流动所引起的垂直运动来解释盆地的形成。大洋的形成就是海洋化的结果。即槽台学说。 膨胀论:认为地球一直处于膨胀之中,大洋的形成不是海洋化的结果,而是由于沿着洋中脊的增生作用和扩展作用。 即海底扩张原理:中央海岭是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软流层的地幔物质不断从这里涌出、分异、冷却固结成新的大洋地 壳,以后涌出的一股岩浆“热流”又把先前形成的大洋地壳向外推移,后浪推前浪式地每年由海岭向两旁扩张,不断为 海洋地壳增添新的条带。 活动论:是以岩石圈在软流圈上的水平运动来解释盆地的形成,即板块构造学说(拉张、俯冲、碰撞、转换断层)。 固定论的盆地分类以苏联的布罗德(1965)和张厚福为代表。分为 1.地台平原型盆地,包括地台内部坳陷盆地和 地台内部断陷盆地—单断、双断;2. 山前坳陷盆地;3. 山间坳陷盆地;4. 复合盆地。 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的盆地分类以美国Dickinson W. R.(1976) 为代表,分为裂谷型和聚敛型(共分16种)。 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的盆地分类以刘和甫(1983)为代表,分为张裂环境、压缩环境、剪切环境和重力环境。 综合地球动力学背景,再考虑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的盆地分类为现在采用的分类。 板块边界的类型 1. 背离型板块边界(拉张力) 称被动大陆边缘,地震活动不显著,构造作用不明显。 2. 聚合型板块边界(挤压力)

称主动大陆边缘,地震活动强烈,构造变动强烈。 (1) 洋壳俯冲到陆壳下面,并被吸收进地幔(B型俯冲) (2) 陆壳与陆壳碰撞(A型俯冲) 3. 平行的板块边界(剪切力) 一、张性环境发育的含油气盆地—张性盆地 以背离板块活动和拉张构造为主,由于地幔上隆,地壳变薄而沉降,也可以是由于盆地形成以前,高温热流使地 壳隆起,后来随着高温岩石圈热力衰减而发生沉降。 主动裂谷:地幔上隆,地表处于张性应力状态,加之重 力侧向扩张作用,使地壳破裂,形成裂陷盆地和伸展构造, 称为主动裂谷(如东非)。 被动裂陷:由于板块俯冲作用,造成大陆边缘的张性变 形或碰撞时大陆内部发生张性变形产生的裂谷,称为陆内 碰撞裂谷或大陆边缘裂谷盆地。 根据裂陷阶段可分: 大陆内裂谷盆地 陆间海盆地 被动大陆边缘盆地 根据所处的位置有: 孤后(间)裂谷盆地 夭折谷或坳拉槽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专业英语分类词汇表

目录 总类。。。。。。。。。。。。。。。。。。。。。。。4 1.油气地质勘探总论。。。。。。。。。。。。7 2. 含油气盆地构造学。。。。。。。。。。。。。7 3.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11 4. 油气性质。。。。。。。。。。。。。。。。。。。。。14 5. 油气成因。。。。。。。。。。。。。。。。。。。。。15 6. 油气储集层。。。。。。。。。。。。。。。。。。。21 7.油气运移。。。。。。。。。。。。。。。。。。。。。。22 8.油气聚集。。。。。。。。。。。。。。。。。。。。。。25 9.油气地质勘探。。。。。。。。。。。。。。。。。。27 10.油气地球化学勘探。。。。。。。。。。。。。29 11.地震地层学。。。。。。。。。。。。。。。。。。。29 12.遥感地质。。。。。。。。。。。。。。。。。。。。。32 13.实验室分析。。。。。。。。。。。。。。。。。。。33 14.油气资源评价。。。。。。。。。。。。。。。。。34 15.地质年代。。。。。。。。。。。。。。。。。。。。。16补充 17岩性,岩石学

总类 油气地质勘探petroleum and gas geology and exploration 石油地球物理petroleum geophysics 地球物理测井geophysical well logging 石油工程petroleum engineering 钻井工程drilling engineering 油气田开发与开采oil-gas field development and exploitation 石油炼制petroleum processing 石油化工petrochemical processing 海洋石油技术offshore oil technique 油气集输与储运工程oil and gas gathering-transportation and storage engineering 石油钻采机械与设备petroleum drilling and production equipment 油田化学oilfield chemistry 油气藏hydrocarbon reservoir 油藏oil reservoir 气藏gas reservoir 商业油气藏(又称工业油气藏)commercial hydrocarbon reservoir 油气田oil-gas field 油田oil field 气田gas field 大油气田large oil-gas field 特大油气田(又称巨型油气田)giant oil-gas field 岩石物性physical properties of rock 岩石物理学petrophysics 野外方法field method 野外装备field equipment 石油petroleum 天然石油natural oil 人造石油artificial oil 原油crude oil 原油性质oil property 石蜡基原油paraffin-base crude [oil] 环烷基原油(又称沥青基原油)naphthene- base crude [oil] 中间基原油(又称混合基原油)intermediate- base crude [oil] 芳香基原油aromatic- base crude [oil]

赴西部就业

听听5学子赴西部就业的心声 关键词——大学生西部就业 “我想去新疆,想在那里干一番事业”,张杰,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研究生,今年毕业选择新疆塔里木油田工作。作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学子,他说,“新疆地区是我国油气战略的重要接替区,前景广阔”。 张杰的选择不是个例,在他身上反映了石油学子的就业价值取向,这也与该校的就业引导密切相关。该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韩尚峰介绍,学校引导学生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发挥传统教育优势,将石油传统和大庆精神融入到就业教育的全过程,坚持“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的教育。 学校还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加强学生对基层的了解,每年组织100余支团队奔赴油田厂矿进行就业见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与石油工人一起下车间、上钻台,深入生产一线,全方位感受企业文化。学校还设立了50个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研究生们通过这种新的培养方式深入了解了石油企业,打消了去基层,到西部的顾虑。2010届到西部就业的研究生有169名。截至2010年7月1日,学校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已超过95%;其中近60%的毕业生到石油石化一线就业,赴西部就业人数达到了329名。 ■将新闻进行到底 “到渴求人才的西部实现自己的理想” 赵海涛,博士,2010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毕业生,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即将奔赴塔里木油田就业,家乡在河南焦作。 选择到西部就业,那里有他施展的舞台。他说: 我签约西部塔里木油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西部人才缺口大。自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以来,虽然已经有很多人到西部去建功立业,但从总量上来讲西部的人才缺口仍然很大,与其到人才“拥挤”的中东部争夺一席之地,不如到渴求人才的西部地区实现自己的理想,“错位竞争”未尝不是一种体现自身价值和实现人生理想的智慧。 二是西部发展前景好。西部的自然环境比不上中东部,但是人才成长环境好。塔里木油田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近年来进入了油气并举、规模化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广阔的发展前景为员工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不断健全和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新机制,也为我们这些石油院校毕业生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物以稀为贵”,在那里我们能够受到更多的重视和关怀。我本科、硕士毕业的同学在中东部工作的为数不少,在薪酬福利待遇上我曾经与他们做过一个对比,受西部大开发政策和西部沙漠自然环境的影响,在西部工作的补助相对较高,还很注重对员工的入职培训以及有利于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培训。我7月底到单位报到,现在只是考虑到发展空间和福利待遇问题,像具体的买房买车这些事情暂时还没有考虑到,想着到了那里再做打算。

2013年中国西部数学邀请赛

甘肃 兰州 第一天 8月17日 上午8:00-12:00 每题15分 1.是否存在整数,,a b c ,使得2222,2,2a bc ab c abc +++都是完全平方数? 2.设整数2n ≥,且实数[]12,,,0,1n x x x ∈ ,求证:11 13n k l k k l n k n kx x kx ≤<≤=-≤∑∑. 3.在ABC ?中,点2B 是AC 边上旁切圆圆心1B 关于AC 中点的对称点,点2C 是AB 边上旁切圆圆心1C 关于AB 中点的对称点,BC 边上旁切圆切BC 边于点D .求证:22AD B C ⊥.(AC 边上旁切圆指与BA BC 、的延长线及线段AC 均相切的圆.) 4.把(2)n n ≥枚硬币排成一行.如果存在正面朝上的硬币,那么可以从中选取一枚,将以这枚硬币开头的从左到右连续奇数枚硬币(可以是一枚)同时翻面,(翻面是指将正面朝上的硬币翻成正面朝下,将正面朝下的硬币翻成正面朝上),这称为一次操作,当所有硬币正面朝下时,停止操作.若开始时全部硬币正面朝上, 试问:是否存在一种方案,使得可以进行123n +?????? 次操作?(其中x ????表示不大于x 的最大整数.)

甘肃 兰州 第二天 8月17日 上午8:00-12:00 每题15分 5.若非空集合{}1,2,3,,A n ? 满足min x A A x ∈≤,则称A 为n 级好集合.记n a 为n 级好集合的个数(其中A 表示集合A 的元素个数,min x A x ∈表示集合A 的最小元素).求证:对一切正整数n ,都有211n n n a a a ++=++. 6.如图,,PA PB 为圆O 的切线,点C 在劣弧 AB 上(不含点,A B ).过点C 作PC 的垂线l ,与AOC ∠的平分线交于点D ,与BOC ∠的平分线交于点E .求证:CD CE =. 7.将一个正n 边形的n 条边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标上1,2,,n .求所有的整数4n ≥,使得可以用3n -条在内部不交的对角线将这个n 边形分成2n -个三角形区域,并且在这3n -条对角线上各标上一个整数,满足每个三角形的三边所标之数的和都相等. 8.求所有的正整数a ,使得对任意正整数5n ≥,都有2(2)|()n n a n a n --.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技术标准 目录汇编2002年6月11日16:42:18 已访问次数:2 次 标准名称: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文件目录: 基础研究 标准性质 标准序号 标准年代号 专业 SY/T 5978 94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1995年01月18日1995年07月01日ICS分类号采标情况 关键词 负责起草单位 是否废标未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公司 xx 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5978—94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1995-01-18 发布1995-07-01 实施 xx 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发布 xx 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5978—94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 本标准规定了含油气盆地的一、二、三级构造单元划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具有断陷式、坳陷式结构特征的含油气盆地的构造单元划 分。 2 构造单元划分 2.1 基本构造单元 2.1.1 断陷式含油气盆地(以下简称“断陷盆地: ); 2.1.2 坳陷式含油气盆地(以下简称“坳陷盆地”)。 2.2 次级构造单元 2.2.1 一级构造单元 2.2.1.1断陷盆地内的一级构造单元 a. 坳陷; b. 隆起; C.斜坡

2.2.1.2 坳陷盆地内的一级构造单元 a. 坳陷; b. 隆起; c. 斜坡。 2.2.2 二级构造单元(亚二级构造单元) 2.2.2.1 断陷盆地内的二级构造单元 a. 凸起 b. 凹陷。 2.2.2.2 断陷盆地内的亚二级构造单元 a. 断阶带; b. 断鼻带; c. 断裂构造带; d. 单斜带; e. 次凹。 2.2.2.3 坳陷盆地内的二级构造单元 a. 背斜带(长填); b. 单斜带; c. 超覆带; d. 构造带(阶地); e. 凹陷 2.2.3 三级(局部)构造单元

中国西部沉积盆地特点与油气富集规律(简)

中国西部沉积盆地特点与油气富集规律 1.中国西部沉积盆地 我国西部盆地受控于哈萨克斯坦板块和塔里木板块的离散、汇聚与拼接,同时受到西伯利亚板块和青藏高原的影响,其发展经历了多期、多阶段构造运动的叠加和改造,多发育挤压性质的大型坳陷沉积盆地,如其北部(昆仑山以北,亦称西北地区)的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河西走廊一带(包括酒泉盆地,亦称走廊盆地),合称四盆一走廊。 2.中国西部主要含油气盆地特点 中国西部地区主要受印度洋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的相互作用。这里的盆地形成与造山带的基岩活动有关,因而多为压性盆地。主要的含油气盆地有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吐哈等。 图11 吐哈盆地大地构造位置与内部构造单元划分 综合中国西部主要的含油气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吐哈盆地(图1)。得出中国西部主要含油气盆地几点特征: (1)盆地的形成于造山带的挤压活动密切相关。盆地的形态多不对称,发育了明显的山前坳陷,期沉积幅度可达万米,最厚达15000m(准噶尔盆地南缘)。盆地无明显的岩浆活动,中央往往发育有古老地块。 (2)盆地边界都受逆冲断层的控制。盆地的边缘常常发育数条你冲层,组成你冲断裂带,形成一种具有一定模式、规模较大的断裂带。例如准噶尔盆地克——乌断裂带(图),他主要由超覆尖灭带、前缘断块带和前缘单斜带3个部分组成。(3)盆地的局部构造类型多种多样。这些构造多呈线性或雁列状排列,局部构造线的方向受邻近的造山带走向所控制,常有数个平行的构造带分布在盆地的边

缘。局部构造的形态,在平面上多呈长轴状、短轴状和鼻状,剖面上多为梳状、箱状等。(图2) 图2 中国西部挤压性盆地剖面结构示意图 3.主要含油气盆地的油气分布特征 3.1 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中、新生代有上三叠统—下侏罗统、中侏罗统—下白垩统及下白垩统一第三系三个生储盖组合。三叠—侏罗系组合主要分布于库车断陷,其次分布于满加尔地区、是重要勘探目的层。已发现奇克里克油田、轮台油田。上白垩统—第三纪组合仅分布于西部坳陷区,已发现柯兑亚油田。 3.2 准噶尔盆地 储集体成带分布特征制约了油气藏的分布,例如滴西5井、滴西17井、滴西14井、滴西18井、滴西10井等石炭系火山岩油气藏成串珠状展布,向东逐渐抬高,受控于滴南凸起的鼻状构造背景。C2b-C2b含油气系统以天然气聚集为特征,根据有效生烃区的分布,可以初步划分为6个次级含油气系统,西北缘含油气系统、乌伦古含油气系统、陆梁含油气系统、大井含油气系统、四棵树含油气系统、乌鲁木齐含油气系统、 3.3 柴达木盆地 目前发现的油田几乎都分布在较深湖相区及其邻近。在较深湖相区有利生油

松辽盆地油气形成条件及油气富集规律

世界油气田课外读书报告 题目:松辽盆地油气形成条件 及油气富集规律 姓名: 班级: 学号: 日期:2013年4月20日

松辽盆地油气形成条件及油气富集规律 目录 一盆地概况 (2) 二基底和深部结构 (3) 三盆地演化与地质构造特征 (4) (一)裂陷阶段(J2-3—K1d) (4) (二)坳陷阶段(早白垩世泉头期-晚白垩世嫩江期).6(三)萎缩阶段(K2四方台期-早第三纪) (9) 四、构造分区及特征 (11) (一) 中浅层构造单元 (11) (二)深层构造单元划分 (12) (三)盆地构造变动和构造特征 (12) 五、主要油气田 (13) 1.大庆油田 (13) 2. 扶余-新立油气聚集带 (14) 3.宋方屯油田 (15) 4.龙虎泡油田 (15) 六、油气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18) 1.中央坳陷控制生油层的发育 (18) 2. 中央坳陷控制储集层的发育 (18) 3. 具有多套生、储、盖组合 (19) 4.含油圈闭多数分布在中央坳陷及其周围 (19) 5. 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19)

一盆地概况 1.地理位置 跨越黑龙江、辽宁、吉林和内蒙四省。西北、北、东及东南分别被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及长白山所围。南面与辽西山地和辽北丘陵连接。北北东向展布。 2.规模:长750k m,宽330-370k m,面积约26万k m2。 3.勘探历程 (1)1955-1964石油普查阶段 1959,9.26,大庆长垣高台子构造带上的松基3井喷油, 28日,扶余3号构造上的扶27井或工业油流。 大庆油田,扶余油田 (2)1965-1975油田开发及外围勘探阶段 开发为主的阶段。隐蔽油藏进行了勘探。 扶余油层、萨尔图油层、黑帝庙油层等工业油流红岗、新立、木头和新北油田 (3)1976-1990新层系、新领域勘探阶段 深部层系、外围盆地“二次勘探” 现已发现37个油田,10个气田,1996年产量达5600万吨,天然气23亿立方米。 二基底和深部结构 基底结构: (1)岩石组成:古生代不同变质程度的变质岩和花岗岩(加里东、华力西、燕山期)组成。花岗岩占1/3,华力西期最为广泛。 (2)构造单元划分 三个复背斜、两个复向斜;从西北向东南褶皱轴逐渐由北北东转为北东向。花岗岩多分布于复背、向斜的轴部附近。 (3)基底性质 前古生界结晶基底 深部地质结构: (1)地壳厚度 松辽盆地总体位于地壳厚度减薄区,深部上地幔发生隆升。盆地地壳厚度一般在34k m之内。33k m莫霍面埋深线大体与现今盆地边界吻合。中央坳陷区地壳厚度仅为29k m。盆地中部存在一条北北东-近南北向的地壳厚度减薄带,向东西两侧增厚,西部增厚快,东部慢。 (2)地热场

沉积学课后题答案

1.谈一谈您对雷诺数、佛罗德数、斯托克公式的理解。最好图解说明。雷诺数:是一个用来判别层流与紊流的准则。 雷诺数(Re)=惯性力/粘滞力=V2d2ρ Vdμ=Vdρ μ V---水的流速d---颗粒直径ρ---水的密度μ---动力粘滞系数 佛罗德数:佛罗德数可以将明渠水流的三种状态(急流,缓流,临界流)区分开。 Fr= V √Lg = 惯性力 重力 Fr>1,急流,超临界流,水浅流急 Fr=1,临界流 Fr<1,静流,缓流或临界以下的流动,水深流缓 斯托克公式:碎屑颗粒在流水中的搬运和沉积,主要与水的流动状态(是层流还紊流,是急流还缓流)关系密切,还与碎屑颗粒的本身特点(大小、相对密度和形状等)有关。 (1) 搬运方式

推移搬运( 滚动搬运、跳跃搬运) 悬浮搬运(悬移搬运) (2)机械沉积作用 处于搬运状态的碎屑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主要是当流水的动力不足以克服碎屑的重力时,碎屑物质就会沉积下来。 碎屑物质在静水中下沉情况可用斯托克实验公式表示: v=2 9×d1?d2 μ ×gr2(适用于粒径小于0.1mm的球形颗粒) v---颗粒下沉速度(cm/s) d1---颗粒密度 d2---水介质密度 g---重力加速度(980cm/s2) r---颗粒半径(cm) μ=水介质粘度 ①碎屑颗粒在静水中下沉速度与颗粒半径平方成正比; ②碎屑颗粒在静水中下沉速度与其相对密度成正比; ③斯托克公式是在假定颗粒为球形的情况下求得的,假如颗粒不是球形,其沉 速有所不同。实验证明,假设球形颗粒的沉速为100,则椭球形颗粒的沉速为84~61,立方体为74,长柱体为50,片状颗粒为80~ 38; ④斯托克公式只有在静水或层流条件下才适用。 2.什么是卡门涡街?有什么用处?图解说明。 当Re>40时,会出现“卡门涡街”。

试述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与勘探对策

试述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与勘探对策 鄂尔多斯盆地横跨宁陕蒙甘等多个省区,是国内第二大沉积盆地,对其进行油气地质勘探和开发,能够有效缓解当前油气能源供应不足的问题。本文首先对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形成和分布特点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探讨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勘探策略,包括根据资源分布特点进行勘探、加强科研和选区评价、引进新技术提高勘探效率等。 标签: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地质勘探 鄂尔多斯盆地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和石油资源,在漫长的地质发展过程中,形成大量煤、碳酸盐岩和其他矿物资源,对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受到国内的高度重视。地质学家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进行长时间的勘探,对其地层构造和资源分布特点已经有所了解,现代勘探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推进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勘探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有必要在总结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明确现阶段勘探工作的要点。 1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形成及分布特点 1.1 油气形成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和西北两地的纽带部位,总面积约为37万平方公里,占总国土面积的4%左右,已查明的煤炭资源占全国总储量39%左右,能源资源占全国总储量35%以上,出调量超过50%,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之一。关于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形成的研究主要包括:①沉积控制成藏,从岩层和地理形态特征出发,分析油气层与岩层沉积作用的关系,在其形成过程中,也会受到地理位置、生物、氣候等方面的影响;②运动动力成藏,从油气移动和汇聚角度出发,研究在其运动过程中的物化变化条件,具体包含初次运动和再次运动两个阶段,经过再次运动后,油气储藏趋于稳定[1]。 1.2 油气分布特点 从已有勘探和研究成果来看,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分布主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特点:①地质因素变化复杂,由于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和西北地质构造的纽带位置上,既拥有较为稳定的碳酸盐岩结构,又存在盆地自身演化结构,由此导致其油气有不同的形成方式,储藏和分布状态已较为复杂。在进行油气开采前,必须运用科学方法对其分布情况和形成机理等进行研究,为油气开采提供理论支持; ②油层物性较差,虽然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总储存量高,但储层岩主要为砂岩,且含有大量的石英和碎屑。储层岩大部分为黏土框和碳酸盐岩组成的胶结物,岩石渗透率、孔隙度较差,具有较强的非匀质性特点[2]。 2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勘探策略

(效率管理)油气运移效率的实验研究

中国西部典型叠合盆地 油气成藏机制与分布规律 研究进展 第9期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973(2006CB202300)项目办公室编2009年8月5日 “中国西部典型叠合盆地复合优势通道形成演化与油气运移效率”(2006CB202305课题)2009年度研究进展罗晓容1,曾溅辉2,史基安3,康永尚2,周世新3,周路4 (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102249;3.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4.西南石 油大学,成都610500) 根据“中国西部典型叠合盆地复合优势通道形成演化与油气运移效率(2006CB202305)”“课题计划任务书”的设计安排,及2008年研究任务完成情况,本课题2009年主要工作内容为: (1)完善复合输导格架的构建方法 (2)各类输导层系有效性确定,结合输导格架的研究认识,对莫索湾油田地球化学参数进行合理解释,示踪油气已经运移方向

(3)复合输导格架内优势运移通道的确定方法 (4)相关的流体流动期次和样式 (5)流体流动驱动机制及其对油气运移和聚集影响分析 (6)复合输导格架的评价方法及技术研究 另外,结合研究骨干在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承担协作项目的情况,继续进行具有地区特征的相关输导体的研究,以期能够使我们对于输导体的认识更为全面、更具有典型性。 本年度,本课题组以中国西部盆地为主要研究区,按照课题任务的设计,安排研究工作。截止目前,课题组成员已完成了大量的实物工作量,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研究,主要工作进展总结如下: 1 油气运移效率的实验研究 (1)为认识二次运移效率,制作二维板状运移模型,开展系列实验,展现逾渗主脊的存在,分析逾渗主脊形成机理,分析其分形特征,测量其含油饱和度变化,讨论其对石油二次运移效率的影响。 (2)通过实验验证了二次运移过程中的逾渗主脊现象,结合逾渗理论和二次动力学机理分析,指出路径中含油饱和度的不同造成导流能力差异、主要运移阻力的变化和运移过程中的路径收缩卡断是逾渗主脊形成的主要原因。 (3)编制软件分析了逾渗主脊的分形特征,逾渗主脊的分形维数小于初始运移路径的分形维数,大于静止末梢的分形维数。逾渗主脊的存在减少了二次运移过程中的油气损失量,增大了石油运移速率,是油气成藏的有利因素。 (4)为认识油气在侧向运移过程中的效率,利用玻璃箱体填充模型和压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