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

第五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1、广义的概念: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受到教育在身心诸

多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狭义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

2、教育研究教育目的,是要研究社会上的教育目的,它对个人的教育目的起着指导、调节、统摄作用。

3、教育目的的结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教育目的一般有两部分组成:

一是就教育所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也就是受教育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培养出来的人应该为什么样的社会服务,应

当符合什么样的阶级利益)。其中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分。

4、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国家的教育目的

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学校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3)教师的教学目标(课程或者教学的)

教学目标是在教学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

教学目标是微观层次的教育目的

5、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作用: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行动的依据和前提。

(2)激励作用:教育活动又可以达成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反过来激励教育活动。

(3)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二、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的,属于意识范畴,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人提出教育目的是有其现实的社会根源,它的内容是客观的。教育目的是来自客观世界,来自现实社会。社会系统的各种因素都对教育目的发生影响,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结成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教育目的产生和变化的现实基础。

首先,教育目的是受生产力制约的。在社会发展中,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从而也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

其次,教育目的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设施的制约。在阶级社会里,教育目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一)神学教育目的论

一些教育思想家从宗教的角度或从信仰出发论述教育目的,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神学教育目的论”。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是代表人物。

(二)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积极、不足)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教育目的应当完全依据社会的要求来决定。社会本位目的论者认为衡量教育好坏的最高标准只能是看教育能否为社会稳定和发展服务,能否促进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等

(三)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积极、不足)

与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相反,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认为,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因此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这种观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在他们看来,个人价

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代表人物有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人。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有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种看法: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历史过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也为这种历史过程所制约:

①从社会历史的总的进程来看,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

教育目的不仅反映社会对人的需要,而且也反映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对自身发展的追求,二者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判断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否合理,最根本是看它是否在经济条件许可范围内尽可能地促进人的发展。

②个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的。

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够高的情况下,个人之间的发展机会或受教育的机会是不均等的,个人之间的发展程度或受教育程度是分层次的,个人的个性也是片面的、畸形的、受到扭曲的。教育是一种谋生手段,不是个性完善手段;个人主要当作工具塑造,不是当作目的培养。在这种有限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社会只能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从而保证人类整体力量的发展,才能推动历史前进。

③个人与社会才能达到高度统一,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才能完全一致。

在我国,无论从目的上说,还是从手段上说,人的个性发展问题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教育被认定为“立国之本”。因此,教育只有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展人的潜能,增进人的主体意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心理素质,才能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依靠,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四)教育无目的论(强调教育的内在价值)

杜威教育思想中一个引人争议同时又独具价值的方面就是他的“教育无目的”理论。他认为“社会是许多沿着共同的方向、具有共同的精神、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并肩工作的人们的聚合体”,“社会把它自己所成就的一切,通过学校机构,交给它的未来的成员”。所以,“教育是一种社会过程”。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1.建国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

1949年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1957年,毛泽东: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1982年,《宪法》: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各级各类学校要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为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

1995年,《教育法》其中第五条: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年,《****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我国的教育目的:1999年。

基本精神: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这个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定位)

(2)要求全面发展。(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

(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具有独立个性

3.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教育目的的制约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3)制定者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

(4)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全面发展学说之上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如下要点∶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

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全面发展:说的是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德、智、体、美诸方面者都得到发展,不可欠缺,即个性的全面发展;独立个性,说的是德、智、体、美等素质因素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

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

4.素质教育

(1)概念: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谨慎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精神与创新念能力相辅相成;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

5.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我国教育目的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此,《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一)德育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普通中学在德育方面的要求是∶①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②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③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④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⑤养成适应不断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

(二)智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普通中学在智育方面的要求是∶①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学习

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三)体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普通中学在体育方面的要求是∶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②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③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

(四)美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普通中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是∶①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②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③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五)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普通中学在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要求是∶①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和劳动实践,使学生了解物质生产的基本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②结合劳动技术教育,还可以授予学生一定的商

品经济知识,使学生初步懂得商品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了解当地的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国家的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收集和利用商品信息的能力。

6.五育之间的关系

五育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作用;为其他膈腧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

(2)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3)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物质基础;

(4)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

(5)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其他各育的作用。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现代教育学原理导论作业7——试论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安奉媛 历史上出现的不同的教育目的论证明教育目的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教育目的的确定首先要反映一定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想。但是教育目的的主观性又以客观性为在在的前提,恰当的教育目的的制定又必须考虑到社会发展的现实和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所以确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可以概括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一)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 从主观方面来看,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人们在考虑教育目的时往往会受其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哲学观念影响教育目的的设定。柏拉图认为理性的培养是教育目的论的核心;而经验主义哲学家洛克认为教育目的应当是培养人对外在环境的兴趣,包括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影响,从而形成他所谓的“绅士”;中国古代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教学生领悟宇宙和人生的根本,从而从根本上修身养性。 教育目的的确定还要受到思想家们或制定教育目的者的人性假设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性善论者孟子认为,教育目的无非是要让人将失掉的善心找回来,恢复人的本性并且发扬光大;主张性恶论的荀子则认为教育应当使人云性而起伪;古代基督教思想家们曾经由原罪说引申出必须对儿童采取严厉的态度,以去除他们身上的“撒旦”的结论;卢梭则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求得儿童顺其自然的发展。教育目的的设定会受到主体有关理想人格之观念的影响。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从大的文化系统看,佛教倡导与世无争的佛陀人格,道教塑造了长生久视的神仙世界,儒家则大力倡导成仁取义的圣贤人格。对于中国古代的学者而言,其修身或学问的总目标就只能是成圣成贤。在西方,卢梭所主张的自然发展的人,洛克的“绅士”,杜威所谓的民主社会的公民等,也都寄托了他们对于理想人格的向往。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全面发展的人格理想是教育目的确定的重要依据。 (二)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1、教育目的的确立首先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教育目的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与社会政治经济有着直接的制约关系。教育目的作为统治阶级人才标准的集中体现,一个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政治倾向和思想意识,需要哪些类型与规格的劳动力,都集中地反映在所制定的教育目的上。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教育目的又首先表现为要符合统治阶级或执政党的利益和需要。由此可以说,有什么性质的社会政治经济,便会有什么性质的教育目的。不同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党的人才标准不同,教育目的便会有所不同。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其内容和要求可能因时代和国家的不同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专制的社会决定了教育的专制,统治阶级对教育的独享以培养本阶级的继承人,剥夺被统治阶级子弟的受教育权以达到愚民的目的。资本主义倡导教育的民主与公平,但教育中渗透资本主义天堂论的目的亦明显地体现为教育要为培养具有心甘情愿为资本主义发展奉献终生的人服务。所有这些都是社会政治经济需要对教育目的直接制约的结果。从规律的角度说,一个社会办教育以培养本阶级需要的各种人才,这也是一件理所当

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最新资料推荐------------------------------------------------------ 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规律提要从教育史的发展角度看,我国的教育目的经历了一个十分复杂的演变过程,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强调德育; 突出反映了社会本位论思想; 自然科学教育未被重视。 我们应充分把握教育目的的演变规律,认真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中国教育发展史教育目的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是贯穿教育的一条主线,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要围绕这一条主线进行,只要偏离这一条主线,将给教育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也必将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了解教育目的的发展演变,认识其发展的规律性,对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是我国教育论著中比较丰富、比较深刻的一个部分。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中国教育思想之渊源,在他的论著中,就非常明确地论述过他的教育目的思想,他认为:教育就是要通过个人的修养,培养修己以安人,修己以治人的士成君子,即封建社会的统治人才,除此以外,教育无其它目的,所以,当他的学生樊迟请教他如何种庄稼,如何种菜时,他 1/ 15

很生气,甚至骂樊迟是小人,显然,樊迟请教的内容与他的教育目的的思想是相违背的。 孟子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一教育目的思想的提出,也反映出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但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员来说,道德和政治修养是很重要的。 《大学》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儒家思想,把教育的目的概括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就是要求修己,通过修己来明人伦,最终达到个人在道德和政治修养上的至善至美,这也是培养统治者的标准。 宋代理学家朱熹发扬光大了孔孟思想,他在为白鹿洞书院拟定的教规中,将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条理化,系统化为明五教,这五教是: 父子有序,君巨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在朱熹的教育目的的思想中,已经反映了封建社会最基本的道德教育准则三纲五常思想,这一教育目的的论述,是中国古代教育宗旨的最完整的概括和体现,朱熹被奉为圣贤,他的思想在明、清时代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思想依据,甚至科举考试都不得有违朱熹的四书集说,朱熹对教育的目的的论述,为中国古代教育目的的思想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虽然一些非儒家正统思想的其它学派和教育家对教育目的提出

为什么要进行基础教育改革

为什么要改革基础教育? 开场白:吴老师上节课对于基础教育的本性做了很全面的分析,实际上也就是揭示了为什么要改革基础教育,回答了这个问题的原因。 其实,我这个发言课件也是我在阅读一些相关的文献和书目的基础上,对一些学者们的观点,和反映出的基础教育的问题进行整理和归纳,有些相关的东西是在吴老师讲述的有关基础教育几个本性内容基础上进行一个细节的展开阐述而已。回答为什么要改革基础教育,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基础教育的内涵。(任何问题都应从了解它其概念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因此,只有理解了基础教育的内涵是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为什么进行改,这是起点。) 第二,基础教育的的重要性以及作用。(这个方面,我认为只要把握好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作用,那么对于回答“为什么”自然是显而易见的。) 第三,当下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最后,要改革,当然是因为有问题才会改。所谓改革,就是改掉存在的、不合理的部分,使之更加合理完善。因此,了解当下如此重要的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是非常必要也是迫切的。正是因为存在了这些问题,所以才要迫切地需要改革,我认为这是对于“为什么”改革,最直接正面的回答。也只有了解了问题所在,才能采取有针对性地措施“对症下药”。) 综合起来,基础教育的地位这么重要,而其中又存在诸多问题,要改则是必然。 一、理解基础教育的内涵 基础教育的内涵是什么,这是我们办基础教育的人必须弄清楚而不能产生误解的一个问题。基础教育的“基础”应是促进人的发展、培养合格公民、打下“成人”的基础。 杨启亮教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基础教育的“基础”作了如下描述:“首先它不张扬不显赫,呈现着平平常常踏踏实实的品格;其二它全面、深刻而且厚重,如高层建筑的基础就都像筑桥墩一样,深到百米以下与硬岩层相结合,它使用的钢筋粗壮、水泥质量优良,还必须真正夯实,而且它必定是能够全面支撑着建筑物,绝不会允许任何支柱如同虚设;其三它在表现形式上却往往不精致,甚至比较粗糙,无须精雕细刻。[1]杨启亮.基础教育改造中几个基础性问题的解释[J].当代教育科学,2003(7).“平实、全面、粗糙”是基础教育的最基本要求和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基础教育所要培养人才的基本特点。 孙喜亭教授认为“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什么,这是研究基础教育改革的立足点。基础教育应奠定好儿童、少年的健康身体的基础、公民品德素养的基础、专门人才的基础、从事劳动的基础。”[2]孙喜亭,基础教育的基础何在?(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4)。 吴美燕《解读中国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通常是指中小学教育,受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和少年。基础教育突出特点是它的基础性,全民性和普及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基础教育作过一个定义性的论证,认为: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其目的是使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我的抱负和幸

教学目标的功能定位与精准叙写(阳曲县)

教学目标的功能定位与精准叙写 xx 教育局 一、“教学目标”叙写的新要求 教学目标的叙写反映(三个方面): 要求学生做什么?根据什么标准去做?做到什么程度算合格?以人的行为来陈述目标,注重目标的精确化、标准化、具体化。其规范表述(四个方面): (一)行为主体学生化。要把每项目标描述成学生行为而不是教师行为。如: 学生能……。 (二)行为动词多样化。尽可能是可可观察、可检测、可评价的。如: 写出、背出、列出、选出、认出、辨别等。 (三)行为条件情景化。描述行为发生通过的媒体、限定时间、提供信息。如“通过听说交流… …、“能用三条小木棒摆三角形… …、“根据所给的图表… …、“通过模拟的购物活动……等。 (四)行为程度具体化。如: “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出五个描写日常活动的句子”等。 二、行为动词的确定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现认等. 理解——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提供,猜测,预测 应用——应用,使用,置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拟订,检验,计划,总结,证明,评价等. 技能——模拟,重复,再现,例证,模拟,扩展,缩写等.独立操作——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

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应——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称赞,喜欢,讨厌, 感兴趣,关心,关注,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蔑视,怀疑,抵制,克服,拥护, 帮助等.领悟——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建立,坚持,保持,确立,追求等. 三、行为条件的发生 1 行为目标中的条件要素说明了在评价学习者的学习结果时,在什么条件下评价。行为发生的条件通常包括下列因素: (一)环境因素: 空间、光线、温度、气候、室内、室外、安静或噪音等。 (二)人的因素: 独立进行、小组集体进行,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等。 (三)设备因素: 工具、仪器、图纸、说明书、计算器等。 (四)信息因素: 资料、教科书、笔记、图表、词典等。 (五)时间因素: 速度、时间限制等。 (六)问题明确性因素: 指提供什么刺激来引起行为的发生。 四、行为标准的接受行为标准是衡量学习结果的行为的最低要求。通过对行为标准作出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教学内容

读《教育的目的》有感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进行知识教育?这是我们一直探讨的教育问题,怀特海在其《教育的目的》一书中,对此做出精彩的回答。这次,我有幸读了《教育的目的》这本书,感触颇多。作者怀特海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他的祖父曾经是一位校长,父亲也先后从事过教育和宗教工作。受家庭的影响,他对教育有着浓厚的兴趣。1929年出版的《教育的目的》是他的代表作。而书中这句话——“读了之后,感到它简直就是专门为当前的中国人写的。我们不能不佩服,怀特海在英国这块土地上思考的结果,还能适用于千万公里之外的中国。”鼓舞了人心。 这本书一共分为七章。其中第一章“教育的目的”是他主要的教育思想。他在开篇就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个特殊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给他们进步、腾飞的基础,而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的文化,使他们有哲学般的深邃,又有艺术般的高雅。 所以怀特海大声提出“两条教育的戒律”:其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其二,“所教科目务虚透彻”。这一重要思想至今被人们广泛关注而产生着重大影响。它的实质是反对学校里传授死的知识和“无活力的概念”,反对学习中刻板地接受而不予运用、检验或重新组合知识概念,认为一切教育的中心应该使知识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识僵化。说得何等好啊! 我们在谈论教育的目的时,很多是指向着未来结果的。然而,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的结果和教育的目的绝对是两回事。这点我们通过阅读怀特海地《教育的目的》即可获知。怀特海告诉我们,教育改革,应该改掉那些束缚人的心灵而无活力的教育制度为目的。教育部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规划纲要(2010-2020)》,期中所表露的许多思路皆旨在对教育制度除旧布新,这才是教育改革方向所在。 怀特海还告诉我们:智力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传授知识,但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智慧,不掌握某些基本知识就不可能聪明,但也很容易获得知识却仍然没有智慧。智慧高于知识。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教育是教人掌握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传授的艺术。所以说,单纯传授知识并不是教育的目标。知识本身也并不是学习的第一目标,而获取知识的方法才是。通过知识培养智慧的渠道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人们在遇到问题时明显地感受到知识的作用,就不仅能提高学习知识的兴趣,而且智慧就在运用知识中不断得以发展形成。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 马克思是在研究经济问题时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因而对人的全面发展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理解。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协调发展,此外,也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这一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沦依据。它的内容主要要有以下几点: (二)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考察发现,是第一次大分工,即城市和农村的分离,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加剧,人的片面发展日益加深,人的身心发展更加畸形化,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离达到顶点。它使一部分人的体力发展基础遭到破坏,使另一部分人的智力发展基础受到摧残。因此,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是人的片面发展的主要特征。 (三)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得到飞速的发展和巨大的提高。这种机器大工业生产能够缩短劳动时间,减轻劳动强度,为劳动者全面发展提供了时间条件、精神条件和可能,使劳动者有时问、有精力从事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的学习和研究,从事多方面的活动有了可能。 机器大工业生产向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和社会需要。马克思认为,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过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组织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这样,它不断地使社会内部的分工发生革命,不断地把大量资本和大批工人从一个生产部门投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也就是说,机器大工业生产的技术基础要求工人不断流动,不断改变职能,适应劳动的不断变换,也要求工人必须多方面地发展。不但熟悉特殊的工业技术,还要掌握普遍的原理;不但要知道个别机器操作原理,还要懂得一般原理。还要求工人必须把实践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会发明创造,革新技术。所以,机器大工业生产客观上要求工人全面发展、需要全面发展的生产者,从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四)礼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可能,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可能完全实

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目的的变化历程复习过程

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目的的变化历程

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目的有何变化? 一、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目的(按时间排序): 1、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指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是新民 主主义的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 培养国家建设人才, 肃清封建的、买 办的、法西斯的思想, 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1957 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 应该使受教 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3、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正确地 解释了全面发展的涵意,是我国教育的目的。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于我国教育目的作了这样的表 述:“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 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 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6、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指出,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 界、面向未来,为90年代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 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要造就数以亿计的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有 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具有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 识,具有开拓能力的厂长、经理、工程师、农艺师、经济师、会计师、统计师和其他经 济、技术工作人员。还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能够适应现代科学文化发展和新技术革命要求 的教育工作者、科学工作者、医务工作者、理论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新闻和编辑出版 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外事工作者、军事工作者和各方面党政工作者。所有这些人才,都 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 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 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7、1986 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 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 高民族素质, 多出人才, 出好人才。 8、198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了我国义务教育的目的:“义务教 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 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 设人才奠定基础。” 9、1993年2月13日正式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认 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 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 10、1995 年 3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对《纲要》提出的教育方针进一步确认, 重新表述为: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含, 培养德、 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11、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定》:“以培养学 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2、2000年《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将素质教育归纳如下: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 生全面发展; 重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着眼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 13、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 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 帜,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 导, 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 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是尊重,也是成全_心得体会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是尊重,也是成全 是尊重,也是成全 有幸拜读怀特海先生的《教育的目的》,我的心却不能随书页的合拢而平静,我的脑海中仿佛是一片宽阔的海洋,仿佛作者在平静的心湖上投入一块石头,击起了层层涟漪,向外扩展久久不能平息。 记得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说过:教育本身,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在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在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引导者,不但传授知识给受教育者,也是学生思想和行为上的标榜者。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学生的方方面面。 那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指明灯,教师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发挥艺术般的作用呢?从本书中,我得到了大量的启示。正如本书中所体现的思想核心:教育要根据学生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不同的科目,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设计不同的课程。我们都知道,学生的大脑是一个活跃的组织,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一种想法并不适合儿童,所以教育者要尊重和鼓励学生的各种不同想法和意见。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本来就具有生活意义,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应该是教育的本质。所以,书中提出:理解抽象的思维,分析具体的事例。就是说用具体的生活例子来理解抽象的思维,又用理论知识来分析具体的事例。只有这样,才能使知识充满活力;才能培养学生思维,思考并对知识加以利用。 同时,怀特海先生还反对教学中指向不明的大量考试:“每一所

学校,要是训练男孩子们准备小小的一套考试,一定要受到毁灭的痛苦。”他尤其反对脱离学校具体需要的校外统一考试:“一个以考察学生个人为主要目的的校外考试制度,除了造成教育上的浪费以外,不可能有任何结果”,只能是“扼杀文化的精华”。那些沉迷于考试和分数排队(学生排队、教师排队、学校排队),反复组织统考、不断印制试题的人们,是否求实地细想一下,这种工作的实际意义到底有多大呢? 是的,也许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地被推行开来的今天,我们更要去考虑教育的目的。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办法从思维上更新观念,不能从根本上革新教育,那会如怀特海所说“从一种形式主义陷入另一种形式主义,从一团陈腐呆滞的思想陷入另一团同样没有生命的思想中。”新课改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而是通过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判断学生的需要,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推动和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探索。教育的目的也许无法简单地明示,但作为教师,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学生对于生活的灵感、感悟和创造,“使学生通过树木而见到森林”。 原来,教育是对人的成全,正是好的教育成全了好的人生。学会过美好的生活,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能够创造幸福生活的人,这就是完美教育的鹄的。好教育引导人们向善求真,引导人生向自由与光明的境界缓缓飞升。课业负担过重而令人疲惫、令人压抑的教育不是好教育,眼中只有“考生”而没有“学生”的教育不是好教育,充斥

教育学 第二章 教育目的和功能

第二章教育目的和功能 教育目的: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国家队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方针: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社会本位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 使受教育者社会化,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质量和效果可以用社会发展 的各种指标来评价。 个人本位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而 不是为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服务。 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政治观念、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 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素质教育: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 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教育功能: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学》教育目的教案

教育目的概述教案 一、教学时间安排:1学时; 二、教学目标: 1、识记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概念; 2、理解教育目的的应然性与应然性的意义; 3、理解教育目的的结构及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应然性教育目的与实然性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结构层次的换分意义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 五、教学过程 导入: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目的构成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也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如蜜粉的活动与建筑师的活动之间的区别…… 六、教学内容: 一、教育目的的涵义 1、涵义: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反映了一种关于教育过程预期结果的价值取向。 2、教育目的的分类: (1)从内涵上讲,教育目的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页脚内容1

广义的教育目的指的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与要求。这种教育目的是每个人对自身接受教育,或者教育能够给每个人带来什么的一种预设。狭义的教育目的指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这一教育目的是由国家提出的,对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2)从形态上分,教育目的可分为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 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是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所提出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教育目的。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者或者与教育有直接联系的人,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应然层面与实然层面之间,是一种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也是一种价值与事实的关系。 (3)教育目的概念辨析。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整体的终极的教育意图,它要说明的是教育应满足什么样的社会需求和应培养人的哪些身心素质。也就是说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根本性问题,含有一定的方向性,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根据一定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需要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确定。”它具有历史性,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需要不同的社会角色,就决定了具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是指“国家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在一定阶段,根据社会和个人两方面的发展需要制定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总政策或总的指导思想。内容包括教育的性质、地位、目的和基本途径等。”它具有行政性和法规性的权威,主要规定教育为谁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 (4)教育目的的特性 教育目的具有超越性和理想性,渗透着目的确定者对于教育对象未来发展的美好期待和高层次的要求。同时,应然教育目的指向的是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具有未来性和理性。比如说,杜威提到,为即将到来的民主社会培养民主的人。他正是看到了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向,提倡民主主义教育。实然的教育目的往往具有适应性、现实性。是在应然教育目的指引下,教育依据自身的特点,所处的社会环境所提出的一种适应社会要求的活动导向。比如说,在目前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大背景下,教师认为学生要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必须通过不断的努力逐级深入到更高水平的学校。他所追求的就是通过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顺利深入更高一级学校。 抽象性: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群体发展的一般的和概括性的要求,而非针对某个个体具体的要求。 页脚内容2

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六章我国的教育目的 本章的内容结构、重点和难点 学习本章内容,要遵照从基本的原理到史实;从历史到当代;从我国到世界各国的顺序,培养学生在较为全面的了解教育目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联系我国实际,对我国的教育目的能有所议论和借鉴与启示。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涵义 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望。 狭义的教育目的,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定义为“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要求。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 (二)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 对教育史上教育目的论稍加分析,可把教育目的观划分为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等几种类型。 ⒈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从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一般认为教育目的就是,注重个人价值,注重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发展。 ⒉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人。因此,在教育目的中主张应培养社会要求的人才,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 ⒊文化本位论 “文化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强调教育目的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最终的目的在于唤醒人们的意识,使其具有自动追求理想价值的意志,并使文化有所创造,形成与发展新的文化。 ⒋生活本位论 “生活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或认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怎样生活。突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斯宾塞和美国的教育家杜威。 (三)现代教育目的的新特征 ⒈教育目的的融合性特征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始终存在着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两种类型,而且在历史上就有激烈的争论。在当今时代看来,无论是传统的个人本位目的观,还是社会本位目的观,都是只持一端,时代的发展要求二者实现融合。 ⒉教育目的的适度超越性特征 教育的超越论已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所接受。教育不应是仅仅回应当下社会生活的要求,不再被动地接受社会的指令,而是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及其发展。

教育目的的功能是什么

教育目的的功能是什么?(一)导向功能 (二)调控功能 (三)评价功能 (四)激励功能 简要回答如何有效实施素质教育? (一)把良好的课堂教学与系统有效的训练、活动和实践结合起来 (二)要把发展学生良好的基础素质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 (三)要重视当代大脑研究的最新成果,从中寻找进行素质教育的思路和新方法。(四)要十分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和国际互联网络的出现对素质教育带来的深刻影响(五)倡导使用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育思想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一)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二)科学的育人观(三)正确的学生观(四)现代的教学观(五)科学的教学质量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应履行哪些义 务? 第一,遵守法规义务 第二,教育教学义务 第三,思想教育义务 第四,尊重学生人格的义务 第五,保护学生权益义务 第六,提高水平义务 请结合实际,试分析我国进 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的原因。 1、第一,培养目标不能完 全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第二,课程结构不合理。 第三,课程内容繁、难、偏、 旧。 第四,课程实施重“教书”和 “背书”。 第五,课程评价重选拔,轻 发展。 第六,课程管理过于集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 行,特别是从我国人口数量 众多的实际出发,必须通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培 养目标的调整和人才培养 方式的转变,以全面提高国 民素质,应对未来的挑战。 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长期 的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反 复性和渐进性。 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和 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 现的,而是长期反复教育的 结果,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 不断积累和逐步提高的过 程。。这种长期性、反复性 和渐进性,是德育过程中的 正常现象,也是符合学生思 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 首先,从学生主观世界来 看,品德的形成,知、情、 意、行矛盾斗争的统一实 现,要经过长期培养和磨 练,每一新的思想品德的形 成,都具有不稳定性,需要 多次反复,这就决定了德 育过程必然是一个曲折反 复,长期的教育过程。 其次,从客观环境影响看, 社会、家庭、学校影响的广 泛性和多层次性,积极因素 和消极因素的矛盾斗争此 起彼伏。社会发展对学生思 想品德的要求为断提高等 等,都决定了德育过程是 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总之,德育过程的社会性, 德育因素的广泛性和复杂 性,以及青少年学生本身的 可塑性等特点,决定了学生 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

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 教育目的与教学目的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反映社会成员在教育上总的需要。教学目的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的要求,反映的是教学主体的需要。教育目的引导着教学目的,教学目的必然受制于教育目的。 通常,教育目的要转化为教学目的,使社会需要具体化为教学主体的需要。 教育目的的功能 1、定向作用 教育目的规定了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的根本方向,是学校办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学生发展的总方向,是学校教育工作的起点和归宿,并制约全过程。学校只能根据教育目的办学,否则,就会偏离正确的办学方向。 2、调控作用 教育目的规定了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质量规格,对学校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起选择、协作、调节和控制作用。 3、评价作用 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如何,可以有很多标准来衡量,但根本标准乃是教育目的。一般来说,凡是遵循并实现了学校教育目的的学校,其教育质量就高。相反偏离了教育目的,其教育质量就不可能高。

教育目的的作用 对教育目的并没有具体的定论。 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 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制定的。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只有在有助于个人发展时才有价值,否则,单纯地关注社会价值的实现就会压抑和排斥个人价值。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潜在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潜能得到发展。

大学教育的意义和目的

大学教育的意义和目的 本文是安德鲁.阿伯特教授在芝加哥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致辞。取其精华,整理而成,原名为The Zen Of Education,译为大学教育之禅。 大学的声望和录取率对学生今后的收入产生一定独立的影响,但收入差距大多出现在大学内部,也就是说,出现在某一所大学毕业生内部。这中内在的差距取决于才能,资源,成绩和专业等个人因素,其中个人努力程度至关重要。真正驱动成功,造成收入差距的因素是职业。 与其说大学教育交给你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使你受益终生的一般技能。其实一个人大学毕业后,其所学的专业知识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用到的微乎其微,更有甚很多人今后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并无任何联系,那些书本上的知识在毕业五至十年后几乎被遗忘殆尽,真正成功的关键不是所学知识的多少。 然而无论用于读研究生、工作还是娱乐----------批判性的阅读能力----使你对工作中复杂的行动方案进行清晰的阐述;必要的写作能力----使你清楚地向同僚阐明自己的观点;独立思考能力-----使你避免人云亦云;以及终生学习的能力----使你轻松应对工作和娱乐中的不断变化。 对于上述说法,他不确定这到底是归功于大学教育还是个人成熟和成长的必然表现。毕竟能够考上大学的人,个人条件都是比较优秀的。“教育的目的”这个短语非常陈腐,

教育本没有目的,而是其他事物的目的。教育的“教化”之处,就是养成一种好习惯,以探求新的含义,寻找新的联系,将体验复杂化,广泛化使其更丰富更持久。教育的目的是无法被预测的,教育除了其自身之外,没有任何目的。我所说的教育没有目的,是指我们不应该希冀现在接受教育会在日后得到回报,无论这种回报是进一步深造还是其他的什麽。同时,我们接受教育也不应该是为了利用教育得到其本身之外的东西。大学期间获得的技能对职业生涯的发展并非至关重要,事实上,大学毕业后五年我们就会把我们的所学知识忘光。如果是为了实用,你没有必要到大学来接受教育,学习学校所设置的课程,选择某专业并为之沉迷,你在别处学不到的,你在这里照样学不到。所以,忘掉你们曾经信奉的大学教育实用性的说法把,接受教育的原因其实就是,接受教育比不接受教育好。接受教育就是要培养一种习惯,去挖掘我们所研究的各种事件或现象中多重的全新的意义。教育本身不是这些示例,方法,体系。它是一种本能的习性,即探求新的意义,质疑旧的观念,反复玩味并不断挑战我们赋予事件文本和现象的含义,不断开拓创新。教育是一个最具价值,最有人性的并最富人文关怀的平台,有助于个人成就自我。你们可以凭借这里无与伦比的资源系统,来找寻开悟之光,以照亮你们内心教育的光芒。与没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相比,受过教育的人人生阅历会更丰富,当然,这并不是说

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到底是什么

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什么 江西叶华平 摘要: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教学生如何做人,教学生如何生活。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认识到什么是良好的道德品质,认识到该怎样与人相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样才能达到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 基础教育不能等同于师傅教徒弟一门手艺。教学中不能忽略了学生受到了多少精神熏陶,得到了多少思想启迪。教育是要让学生能去创造和拥有幸福的人生。 基础教育也不能等同于培养这“家”那“家”。对于那些能成为人才的极少数学生,我们能做到的也只是把他们向成为某某“家”的道路上引导。 关键词:基础教育主要目的如何做人如何生活良好的道德品质怎样与人相处良好的生活习惯发展兴趣爱好正文: 在我国基础教育是指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学校教育。从教已经有15年整,到如今才真正明白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什么。基础教育不能等同于师傅教徒弟一门手艺,也不能等同于培养这“家”那“家”。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教学生如何做人,教学生如何生活。 基础教育不能等同于师傅教徒弟一门手艺。师傅教徒弟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一门手艺。即传授给徒弟从事一种职业应该具备的方法

和技巧。师傅传授徒弟越多的方法和技巧,徒弟的职业技术水平才会越高。师傅在教的过程中要反复地演示,反复地讲解方法和技巧。徒弟需要在学的时候反复的练习。正如俗话说的“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基础教育却不同于此。可是现在还是有很多教师像师傅教徒弟一样去教育学生。虽然国家已经推行了素质教育,并两次进行次新课程改革,但在学生评价方面还是以分数论英雄的前提之下,很多学校都还是应试教育的模式。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也还是停留在口头上,文件里,和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中。素质教育政策的真正落实,教师在教学实践的真正运用,可以说是不多见的。教师课堂教学多般还是采取满堂灌,学生则机械的接受。教学还是只停留在让学生掌握了多少课本知识上,掌握多少解题技巧上。至于学生受到了多少精神熏陶,得到了多少思想启迪,却往往被忽略了。考查时,则是看学生在一张试卷里会解多少题目,能得多少分。这样做远远偏离了教育的真正意义。亚里士多德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幸福。就是说,教育是要让学生能去创造和拥有幸福的人生。 基础教育也不能等同于培养这“家”那“家”。培养什么“家”要求指导培养对象掌握某个科学领域的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研究,去发现,去取得新成果。严格的说这“家”那“家”都不是某某教师或某某学校培养出来的。比如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19世纪美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他出身贫困,父亲是工人,经常生病。12岁上街卖报,13岁起在订书店当学徒。他是凭着自己对科学的热爱,认真钻研有关电学的论述,不断地做实验。后来他想方设法抓住机会

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

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其目的性、计划性主要反映和体现在教学目标上。现代教学论认为,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三大支柱,而教学目标占据首要位置,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基本前提,是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依据,也是衡量教学成败的标准。具体到一节课,课堂教学目标是其灵魂,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方向和归宿。注重教学目标的优化设计是实现教学优化的重要前提。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指与教学或训练有关的,而并非与教育有关的目标,也称行为目标。因为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因此教学目标的描述也多采用“说出、归纳、说明”等表述特定动作的外显行为动词,表义具体,深广度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因而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在检测上也具有可操作性,如可用课堂上的随机检测、配套的达标自测题、形成性练习题和单元检测题等,通过测试,检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基于以为对教学目标的描述,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确立教学目标时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依据课程标准确立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作为一种教学文件具有规范和指导作用,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我们设计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 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数”这一内容时,它分别是教材的P46、P57、P87,分析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数的认识的具体目标有如下阐述: (1)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变化

一、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变化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伴随社会的发展和对教育的探索, 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以下是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变化过程: 1)1949 年12月, 新中国诞生不久, 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确定了全国教育工作的总方针: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 培养国家建设人才, 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 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1957 年, 毛泽东根据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生产建设对人才的需要,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 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3)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其中第三条指出: 党的教育工作方针, 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为了实现这个方针, 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 4)1982 年, 国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中对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作了这样的规定: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1985 年5 月,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了适合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教育目的,具体表述为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6)1986 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 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 多出人才, 出好人才。 7)1986 年4月12日第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义务教育法》提出: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为提高民族的素质,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人才奠定基础。 8)1993 年,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总结了新中国成立40 多年来,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 提出了90 年代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方针、政策和措施。《纲要》提出: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 多出人才, 出好人才。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 努力使教育质量在90年代上一个新台阶。 9) 1995 年3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对《纲要》提出的教育方针进一步确认, 重新表述为: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含,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在新的提法中对人才素质的培养规格提出了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对于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更强调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性质和方向, 这就更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10)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定》: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1)2000年《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将素质教育归纳如下: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重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着眼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 12)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坚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