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肺栓塞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

肺栓塞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

肺栓塞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
肺栓塞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

肺栓塞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

肺栓塞(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引起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综合征,近几年肺栓塞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发生肺栓塞(PE)的高危因素。影响DVT和PE的因素中外科手术、创伤和(或)缺少活动排在首位,而外科手术中又以骨科脊椎手术、下肢骨关节手术的肺栓塞、深静脉发生率为最高。

一、血栓形成的原因及好发因素:

(一)下肢静脉血流缓慢或淤滞:

围术期卧床制动;术中体位扭曲;静脉曲张病史等。

(二)血液高凝状态:

(三)静脉壁损伤:术中使用止血带、手术机械操作,中心静脉置管等。

(四)吸烟、肥胖、高龄。

(五)长期卧床或下肢瘫痪。

(六)既往有静脉曲张、静脉血栓病史。

(七)重大复合性创伤:骨盆骨折和急性脊髓损伤。

(八)严重内科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急性心梗等。

二、预防措施:

(一)基本预防措施

1、在四肢或盆腔邻近静脉周围的操作应轻巧、精细,避免静脉内膜受损。

2、术后抬高患肢时,不要在腘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

3、鼓励病人尽早进行足和趾的主动活动,并多作深呼吸及咳嗽动作。

4、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下肢可穿逐级加压弹力袜(GCS)。

(二)机械预防措施

下肢血液循环促进仪或逐级加压弹力袜,他们均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

(三)药物预防措施:对于脊椎及骨关节等大手术术前及手术后第2日常规行抗凝治疗(凝血机制障碍除外)。

三、预防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健康宣教内容包括:

(一)在生活中要积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要多饮水,可稀释血液粘稠度。

(二)对危险人群,下决心改变生活方式很重要,如戒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保持心情舒畅、

(三)饮食方面应注意减少胆固醇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适量饮茶。对于长期口服避孕药的妇女,应注意服药时间不宜超过5年,也可采用间歇服药法,40岁以下则不宜采用药物避孕。

(四)做中大手术的高龄患者,都属于发生深静脉血栓中高度危险的患者,(五)当出现胸闷、胸痛和体温升高等可疑症状时,患者要及时通知护士和

大夫。

(六)术后如果不能马上下地活动,可穿着逐级加压弹力袜,并要积极的主动活动主要是膝关节伸屈运动及足踝主、被动运动,左踝的屈伸、内外翻及环转运动能增加股静脉血流速度。

达比加群酯治疗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新适应症在中国获批

达比加群酯治疗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新适应症在中国获批 为中国医患提供与华法林同样有效、而且可显著减少 出血事件的简便治疗新选择。?在所有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中,达比加群酯是唯一在DVT和/或PE患者中进行了长达36个 月与华法林比较研究的新型口服抗凝药,可使DVT/PE 高复发风险患者长期获益。勃林格殷格翰日前宣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 CFDA )已批准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 群酯(泰毕全?)新适应症: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和/或肺栓塞(PE) 以及预防相关死亡;预防复发性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或肺栓塞(PE)以及相关死亡。 目前DVT/PE 患者的常用标准抗凝治疗方案为急性期肝素桥 接华法林长期治疗,但华法林治疗需要频繁验血监测INR 调 整剂量,使用起来十分不便。新型口服抗凝药无需监测、无需调整剂量,多项国际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达比加群酯治疗 DVT/PE 疗效不劣于华法林,而出血风险低于华法林。 在所有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中,达比加群酯拥有最长时间的深 静脉血栓和肺栓塞临床试验治疗经验,是唯一在DVT 和/或PE患者中进行了长达36个月与华法林比较研究的新型口服 抗凝药,可使DVT/PE 高复发风险患者长期获益。 达比加群酯此次新适应症在中国获批基于四项国际性临床 研究的结果,这些研究评价了其在治疗DVT 和PE 中的有

效性与安全性。 RE-COVER 研究和RE-COVER II 研究均属于全球性III 期、随机、双盲、平行分组试验,评估达比加群酯相较于华法林应用于急性DVT 和PE 的疗效和安全性。两项试验总共纳入 5107 名患者(包括中国患者),主要疗效结果是复发性、伴有症状的静脉血栓栓塞(VTE )及相关死亡,安全性终点之 是在6 个月治疗期间观察到的大出血事件。RE-COVER 与 RE-COVER II试验汇总分析显示:达比加群酯150mg (每日 次)用于急性DVT 和/或PE 治疗的疗效与华法林相似; 与华法林相比,达比加群酯150mg (每日二次)治疗急性 DVT 和/或PE 患者显著降低大出血和/或临床相关非大出血 事件的发生风险。 RE-MEDY 和RE-SONATE 两项研究是在以往接受过抗凝治疗的患者中进行的随机化、平行分组、双盲研究。华法林对照研究RE-MEDY 入组了已接受3~12 个月治疗并且具有 VTE 高复发风险的患者(包括中国患者),1430 例随机服用华法林、1426 例服用达比加群酯;安慰剂对照研究 RE-SONATE 入组了已接受6~18 个月规范抗凝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项研究 681 例服用达比加群酯、662 例服用安慰剂 结果显示:达比加 群酯可有效地长期预防首次 DVT/PE 发生之后的静脉血栓复发,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在RE-MEDY 研究中,达比加群酯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的效果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 本病的并发症主要有以下几种: 1、肺栓塞 肺栓塞是指肺动脉或其分支被栓子阻塞所引起的一个病理过程,其诊断率低,误诊率和病死率高,据文献报道美国每年发生肺栓塞65万人,死于肺栓塞者达24万人,英国统计每年发生非致命肺栓塞4万人,因肺栓塞致死的住院患者2万人左右,有学者认为80%~90%的肺栓塞栓子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尤其是在溶栓治疗过程中栓子脱落的几率更高,大的栓子可导致患者在几分钟内死亡,有报道称髂股静脉血栓引起肺栓塞的死亡率高达20%~30%,肺栓塞典型症状为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三大体征为肺啰音,肺动脉瓣区第二音亢进,奔马律,因此,临床上肺栓塞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目前临床上预防肺栓塞多采用腔静脉滤器置入,下腔静脉滤器是一种金属丝制成的器械,通过特殊的输送装置放入下腔静脉,以拦截血流中较大血栓,避免随血流进入肺动脉,造成致死性肺栓塞,但安置滤器可发生滤器移位,阻塞,出血等并发症,且费用较高,故临床上要严格掌握其适应症,以下情况可考虑安置滤器:①DVT禁忌抗凝治疗或抗凝治疗有严重出血并发症,②抗凝治疗仍有肺栓塞者,③动脉血栓摘除术或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④首次肺栓塞后残留DVT,⑤广泛大面积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下腔静脉滤器置入途径应选择健侧,若双侧髂股静脉血栓,则应选择经右侧颈内静脉置入。 2、出血 溶栓治疗中最主要的并发症是出血,特别应警惕胃肠道,颅内出血,因此溶栓治疗前应检查血型,血红蛋白,血小板及凝血功能;药量的调整通常以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维持在正常值的2~2.5倍为宜,溶栓过程及溶栓后应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出血倾向,如血管穿刺点,皮肤,牙龈等部位,观察有无肉眼血尿及镜下血尿,有无腹痛,黑便等情况;如有穿刺部位出血,可压迫止血,严重的大出血应终止溶栓,并输血或血浆对症治疗,对于出血性并发症应指导病人自我观察及预防,如牙龈出血,鼻腔出血,皮肤粘膜出血,出现黑便等嘱病人不用硬,尖物剔牙,挖鼻孔,耳道,勿用力咳嗽以免引起咯血;选用软毛牙刷刷牙,动作轻柔,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创伤;饮食宜清淡宜消化,以免食物损伤消化道,多次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3、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是最常见最重要的并发症,在血栓的机化过程中静脉瓣膜遭受破坏,甚至消失或者黏附于管壁,导致继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即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是发生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数月至数年,主要表现为下肢慢性水肿,疼痛,肌肉疲劳(静脉性跛行),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皮下组织纤维

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 一、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1、手术后如病情允许,建议抬高下肢20~30°(略高于心脏水平),鼓励患者 早期功能锻炼,指导督促病人定时做下肢的主动或被动运动,如足背屈、膝踝关节的伸屈、举腿等活动(每日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5分钟)。 昏迷或意识不清的患者,由护士给予由足跟起自下而上做下肢腿部比目鱼肌、腓肠肌挤压运动,使其沿静脉血流方向形成压力梯度,不少于3次/天,每次不少于5分钟,可加速下肢静脉的回流。病情允许时早期下床活动。2、在确定无血栓形成的前提下,可利用肢体被动装置改善术后肢体血流淤滞, 如循序减压弹力袜(GEC)、患肢间断气囊压迫(IPC)。其作用是阻止深静脉扩张,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增加静脉血液流速。 3、保持大便通畅,因80%DVT发生在左下肢,与乙状结肠宿便有关。 4、保持心情舒畅,手术后心情不佳,可引起交感、迷走神经功能紊乱,血管舒 缩功能失调。 5、鼓励患者深呼吸或有效咳嗽,以加速血液回流。 二、防止静脉内膜损伤: 1、提高静脉穿刺技能,穿刺时尽量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减轻对局部和远段血 管的损害。 2、减少和避免下肢静脉的穿刺,因为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上肢的3倍,一 般情况下,没有上肢损伤,不在下肢穿刺。 3、长期静脉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可采用留置针,以减少静脉多次穿刺。 4、尽量避免静脉注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如必须注射各种刺激性强的药物 及高渗溶液时,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反复输注。 5、持续静脉滴注不要超过48小时,如发现局部炎性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液,重 建静脉通道,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害。 6、造影剂使用注意事项:为避免高浓度碘液滞留激惹静脉内膜引起血栓性静脉 炎,甚至皮肤坏死,造影成功后注意先松止血带再注人20毫升肝素盐水,抬高患肢按摩3~5次后方可拔出静脉穿刺针。造影结束后将患肢抬高24

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预防及护理

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预防及护理规范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护理部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embolism,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DVT多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肺栓塞发病急、病情重、预后差、病死率高,且发病症状不典型,易漏诊、误诊,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及时进行预防和治疗可有效降低肺栓塞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提高医疗质量。参考中华医学会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委员会制定的《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与管理建议》和欧洲心脏病学会的《急性肺栓塞诊断和管理指南》,特制定我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预防及护理规范。 一、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预防 1、发生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包括 (1)患者因素:卧床≥3 d、既往VTE病史、>40岁、脱水、高脂血症、肥胖(BMI >30 kg /㎡)、遗传性或获得性易栓症、妊娠及分娩 (2)外科因素:手术、创伤 (3)内科因素:恶性肿瘤、慢性心衰、心房纤颤、肾病综合征、静脉曲张、炎性肠病、危重疾病、脑卒中、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以及其他急性内科疾病(4)治疗相关因素:肿瘤化疗/放疗、中心静脉置管、介入治疗、雌激素或孕激素替代治疗、促红细胞生成素、机械通气、低温治疗 2、对重点科室重点病人实施住院病人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风险评估 (1)内科长期卧床、肥胖、昏迷、肢体瘫痪或制动、恶性肿瘤、ICU等重症病人入院24h内完成。 (2)外科术后或创伤后6h内,尤其骨科、泌尿外科、普外科、产科、妇科。

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及预防

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及预防 一、概念 静脉血栓栓塞症(VET):是指血液静脉在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所致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 深静脉血栓塞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所致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 肺运动血栓栓塞症(PE):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肺循环功能障碍性疾病。 二、DVT形成机制 (一)静脉血流滞缓手术中脊髓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了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他原因如患者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而其可能是DVT的首要因素。 (二)静脉壁的损伤:1、化学性损伤 2、机械性损伤 3、感染性损伤 (三)血液高凝状态是引起静脉血栓的基本因素之一,各种大型手术可引起高凝状态和血小板黏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二者的抑制剂水平均升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而开放性创伤患者大剂量应用止血药物止血,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下肢DVT的类型: 1、中央型:血栓局限于髂股静脉,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和局部沿静脉行程的压痛,可有静脉曲张。

2、周围型:血栓局限于小腿深静脉丛,表现为小腿肿胀疼痛和压痛,Homans(+),即将足背屈使腓肠肌紧张时可激发疼痛。 3、混合型:血栓弥漫于整条深静脉系统,表现为患肢明显肿胀、疼痛和压痛,沿股静脉行程可摸到其条索状肿块,病人行走较困难。 三、现代护理的发展方向——防治结合 预防在先,加强评估,及时处理深静脉血栓重在预防 (一)预防DVT首先正确评估病人,评估对象:大手术后、各种卧床病人。 评估内容:1、询问患者的健康史,既往有无疾病、手术等诱因 2、评估测量双下肢大、小腿同一部位周径,了解患肢色泽、温度、感觉、脉搏强度,了解有无肺栓塞症状。 3、询问患者已卧床时间,如入院时已卧床一段时间,需经相关检查确诊是否发生DVT,无DVT者,采取预防措施,已形成深静脉血栓者,执行DVT护理措施。 (二)DVT的辅助检查:1、血浆D二聚体 2、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 3、静脉造影:是DVT诊断的金标准 4、放射性核素血管扫描检查 5、螺旋CT静脉造影 (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风险评估表 骨科大手术患者VET的危险分度

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

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较常见和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国外许多学者调查研究报告认为,在没有进行任何预防干预下,单侧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大于50%,而同期双侧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大于75%。所幸的是,不同于全髋关节置换术,膝关节置换术后DVT主要发生在小腿静脉内,少有近端孤立的静脉血栓,很少形成危及生命的近端栓子。曾有部分学者认为DVT并不延长术后康复时间,也不影响术后康复效果,不必进行预防性抗凝,以减少失血和出血并发症。我们认为这种说法过于乐观,DVT可以形成危及生命的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有报告指出有症状的PE发生率在0.5%~3%,无症状的PE更是高达10%~20%,少数不作预防的患者因PE而死亡,并有尸检结果证实。 小腿内静脉血栓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24小时内形成,但近侧静脉血栓大部分来源于小腿内静脉血栓的堆积,这个过程大约需要3~4周,这时候PE的危险性增高,甚至一些已出院的患者在家中突然死亡,如果不做尸检,通常被误诊为心肌梗塞或其它疾病。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必要条件有三,即静脉壁损伤、静脉瘀血和血液高凝状态。1856年Virchow提出上述三大要素,任何单一因素不足以致病,必须有多种因素的组合和叠加,才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与上述三大要素关系密切,分述如下: ⑴静脉壁损伤术中牵拉、压迫可造成血管壁机械性损伤,而骨水泥热聚合反应、电刀烧灼可造成血管壁热损伤。机械损伤和热损伤均可导致血管痉挛和内皮细胞损伤,导致多种凝血因子的形成和激活、以及血小板在损伤处的聚集,局部血栓形成。 ⑵静脉瘀血止血带的应用、术后局部肿胀、疼痛或使用外固定所致的活动减少可引起下肢静脉瘀血,血流速度缓慢,有利于血栓的堆积,不利于纤溶。 ⑶血液高凝状态手术创伤、组织水肿及缺氧、血管壁损伤、失血和大量输血、止血药物的使用可导致多种组织因子的释放,凝血因子的激活、血小板活性的增强,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同时术后抗凝血酶Ⅲ降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受到抑制,微血栓在这种情况下就能不断增殖。 DVT的易患因素有:高龄、女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吸烟、下肢水肿、下肢静脉曲张、心功能不全、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既往有深静脉血栓病史、多关节病变需同时进行手术治疗等,亦有研究表明DVT与遗传因素有关,例如Lindahl等报道活性蛋白C (activated protein C)遗传缺陷者DVT的发生率增加5倍。 DVT的临床表现因栓塞部位、程度、病变进展速度等而不同。早期和不全栓塞患者可无症状或症状被伤口疼痛所掩盖,体查可发现小腿及踝部肿胀、表浅静脉充盈、皮肤颜色改变、皮温升高。当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导致近端静脉完全阻塞,可出现小腿剧烈疼痛、明显肿胀和压痛,伴不同程度的全身性炎症反应。 Homans征阳性有助于DVT诊断。将踝关节过度背屈,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被迅速拉长,可以激发血栓所引起的炎症性疼痛,阳性者可高度怀疑DVT,但该方法漏诊率和误诊率很高,准确率还不到50%。单纯依靠症状、体征诊断DVT是不可靠的,通常需要借助辅助检

重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预防

重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预防 静脉血栓栓塞是骨科、妇产科、脑系科等大手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thrombosis,DVT) 和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临床上轻者无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尤其对于肺栓塞来说,肺栓塞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在美国是继高血压、心肌梗死排序第3位的循环系统疾病。长期以来,我国医学界一直将PTE视为少见病,以致造成大量的漏诊、误诊,许多病人因此而致残、致死。急性PTE起病急,病死率高,在近期创伤、脊柱、下肢骨折后卧床,骨科手术后的病人中时有发生,而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误诊率仍高达80%左右。PTE 是住院期间较常见的肺部疾病和致死原因之一。 1、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形成的原因分析 1.1血流缓慢、静脉内膜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是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手术中脊髓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血流减慢; 麻醉时静脉壁平滑肌松弛,使内皮细胞受牵拉而胶质暴露;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以及术中出血、输血等。大手术后,凝血因子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加,因而处于高凝和抗凝功能削弱状态。大手术后,因切口疼痛或其它问题须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 有时膝下垫枕呈屈曲状态,均可使血流缓慢,从而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大手术后的感染可致血管周围组织化脓性炎症,亦可损伤静脉管壁的内膜,使血小板黏附在病变的内膜上,进而发展成血栓。下肢深静脉是最常见的静脉血栓形成部位。

由于解剖因素,左下肢DVT的发生率高。大于35岁,肥胖以及术前长期住院,术后长期卧床的患者,常伴有静脉血流缓慢,故DVT的发生风险也升高。此外,合并糖尿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静脉曲张、有静脉血栓形成史及血凝异常疾病,均可增加围手术期发生DVT的风险。 1.2肺栓塞(pulmonnary embolism,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其发病率在心血管疾病中仅次于肿瘤和心肌梗死,占致死原因的第三位。手术是引起肺栓塞的高危因素。肺栓塞发生的危险程度与手术大小、手术时间和患者年龄密切相关。最常见的是静脉系统的血栓随血流堵塞肺动脉而发生的疾病,血栓多来自机体的深静脉,肺栓塞患者中约80%存在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在致死性肺栓塞的病例中,下腔静脉、髂总静脉、股静脉血栓出现的几率是腘静脉、足部静脉血栓发生率的3倍。 2、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临床表现 2.1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约50%~80%的DVT 可无临床表现。临床有症状和体征的DVT均由于血栓所致静脉壁炎变及静脉回流 障碍所引起的,因而其症状完全取决于受累血管的大小和部位以及血栓形成的范围和性质。DVT临床上常分为两类: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和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前者由于范围较小,临床症状可不明显,仅有小腿部疼痛和压痛以及小腿轻度肿胀(不超过健侧3 cm),Homa ns征(直腿伸踝试验) 阳性,Neuhof征(腓肠肌压迫试验)阳性。

预防“深静脉”及“肺栓塞”的常规与措施

预防“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常规与措施静脉血栓栓塞是骨外科、妇产科等大手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 和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临床上轻者无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一、预防 外科、骨科、妇产科大手术患者需常规进行静脉血栓预防。 1.基本预防措施:(1)手术操作轻巧、精细、避免损伤静脉内膜;(2)规范使用止血带;(3)术后抬高患肢,防止深静脉回流障碍;(4)对患者进行预防静脉血栓知识教育,鼓励患者勤翻身、早期功能锻炼、下床活动以及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5)术中和术后适度补液,避免脱水而增加血液粘度。 2.物理预防措施:足底静脉泵(VFP)、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及梯度弹力袜(GCS),均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避免血液滞留,降低术后下肢DVT发病率,与药物预防联合应用疗效更佳。单独使用物理预防适用于合并凝血异常疾病、有高危出血风险的患者。对于患侧肢无法或不宜采取物理预防的患者,可在对侧肢实施预防。建议应用前筛查禁忌。 二、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治疗措施 1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措施 DVT 的治疗目的可以归纳为3 个方面(1)预防肺梗死造成的死亡;(2)防止静脉血栓复发;(3)防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目前抗凝溶栓是DVT 的主要治疗方法。(1)抗凝疗法。 (2)溶栓疗法。溶栓疗法主要用药是尿激酶、链激酶及t PA。 2对急性肺栓塞的病人要注意全身情况,保持安静,绝对卧床,避免用力防止栓子再次落。严密监测呼吸、心率、血压、静脉压、心电图及血气的变化。给予吸氧提高PaO2,对合并严重呼吸衰竭可使用经面罩无创机械通气或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应避免气管切开,以免在抗凝或溶栓过程中局部大量出血,同时应维持心肺功能,抗休克和纠正心率失常。急性肺栓塞的治疗包括溶栓治疗、抗凝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等。常用的抗凝药物为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和华法令;常用的溶栓药物为尿激酶(UK)、链激酶(SK)和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

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常规预防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的预防的常规措施 神经外二科 静脉血栓形成公认的三大因素: 1、静脉血流滞缓 2、静脉壁损伤 3、血液高凝状态。 高危人群: 1)吸烟、年龄>40岁 2)手术时间>60分钟 3)先前有DVT或肺栓塞 4)恶性肿瘤、化疗病人 5)下肢、下腹、骨盆骨科手术 6)广泛多发损伤,严重骨折 7)肥胖、静脉曲张、糖尿病 8)妊娠、产后、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 9)心衰、心梗、脑卒中 10)长时间制动、卧床者,如术后、偏瘫、截瘫病人 一.预防 长期卧床的病人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发人群,故凡是手术、骨折需卧床者及产后妇女,需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以降低其发生率。 1)卧床期间要定时更换体位,每1~2h/次,避免膝下垫枕过度屈髋,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及咳嗽。 2)卧床期间定时进行下肢肢体的主动活动或被动活动,如膝、踝及趾关节的伸屈活动,举腿活动,必要时对小腿进行按摩,使小腿肌肉被动收缩,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3)尽早下床活动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有效措施。 4)需长期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反复穿刺,尤其是使用刺激性药物更要谨慎。

5)低脂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肥腻食品。 6)保持大便通畅,多食纤维素丰富食物,如芹菜、韭菜、蜂蜜、香蕉,必要时用开塞露、麻仁软胶囊等,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压增高,影响静脉回流。 7)戒烟——烟中尼古丁刺激血管收缩,影响静脉回流。 8)勿使用过紧衣物:如腰带、紧张内衣,避免血液瘀滞。 9)应用弹力袜及气压治疗仪;也可以抬高双下肢,以利于静脉回流。 10)高危病人(血液呈高凝状态)应适当服用活血化瘀中药或抗凝药物。 ?(1).右旋糖酐预防作用在于: ?①削弱血小板活动,降低粘稠性; ?②改变纤维凝块结构; ?③增加血栓易溶性; ?④有扩容作用,能改善血循环。 ?可在术前和术中应用,也可在麻醉开始晨用500ml,静脉滴注,术后再用500ml,然后隔日用1次,共3次。 ?(2.)抗血小板粘聚药物 ?一般用潘生丁25mg,每日3次,肠溶阿司匹林0.3,每日3次,联合应用,效果较好。 二.下肢血栓形成的治疗 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四周,患肢抬高30°,非急性期可室内轻体力活动。 ①绝对卧床——在床上进行一切活动,如进食、大小便等,并要避免咳嗽、深呼吸、剧烈翻身及按摩挤压肿胀的肢体等。这些行为均可使下肢静脉血栓脱落,从而增加肺动脉栓塞的机会。 ②抬高患肢——是为了增加静脉回流,效果显著。 2)药物治疗观察:非手术疗法应用溶栓、抗凝、祛聚药物,它们的共同副作用都是出血,因此要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注射点青紫、鼻衄、齿衄、尿血,黑便 等。注射部位一般选取腹壁皮下注射。 3)病情观察: ①观察并记录病人生命体征、神志及患肢皮温、色泽、动脉搏动的情况。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 作者:时德(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LDVT)就是临床常见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虽然近年来对DVT的诊断、治疗与预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发病率仍呈逐年上升的趁势[1]、 Aqulia报道[2]在美国各种疾病死亡的患者中,有DVT形成者占尸检的72%,每年因肺栓塞死亡的人数达50 000~200 000,在严重创伤的伤员中,60%并发下肢DVT。每年因患此病而丧失的劳动力大约200万人。Rathbun等[3]统计美国每年新增DVT患者超过60万人,其中DVT所致的死亡患者总数接近10万人。 Heit等[4]报道欧美国家对各自过去30年人口调查发现,每年DVT的发病率1、0~1、6/1 000人。我国目前尚无DVT相关发病率统计资料,但有资料显示,DVT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徐宝立等[5]报道髋部骨折术后DVT发生率达16、7%,吕厚山等[6]报道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为47、1%。 DVT严重时可引起致命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7-8],Kahn等报道50%左右的DVT最终发展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可见DVT危害范围广且严重,因此,探讨LDVT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显得尤为重要[9]。 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危险因素 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学主要包括三个相关因素,即Virchow提出的三要素:(1)血管壁损伤;(2)血流缓慢;(3)血液高凝状态。 LDVT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老、长期卧床、近期施行较大手术(尤其就是下肢、盆腔等手术时的长时间仰卧、长时间截石位、长时间肢体制动、长时间坐位)、脑中风、恶性肿瘤、骨折、肢体制动、妊娠、产褥期、各种慢性病、静脉曲张、肥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脓毒血症、口服避孕药、长时间乘座飞机、火车、汽车等。抗凝血酶、蛋白C与蛋白S的缺乏,以及Vleiden突变导致的抗活化蛋白C现象所致的遗传性促血栓因子。高半胱氨酸血症、某些维生素类如B12、B6或叶酸的缺乏。此外,纤溶系统异常、纤维蛋白原缺乏,因子II突变与因子VIII水平的增高也就是血栓形成的潜在原因。 在某一个体常就是以某一危险因素为主,也常有其她因素的参与,因而分析主要危险因素至关重要。成年人发生DVT要具备2个危险因素,而儿童则往往要具备4个以上的危险因素。Oger等[10]报道65岁以上,以前曾有静脉血栓史;高危情况(最近3个月内有外科手术史或下肢外伤史);恶性肿瘤以及静脉曲张等5个因子就是影响DVT发生的独立变量。

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及肺栓塞护理常规

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常规 1.绝对卧床休息10-14天,抬高患肢20?-30?,肢体制动,禁止按摩、热敷、理疗及做剧烈运动,避免用力排便,以免造成栓子脱落,并发肺栓塞。 2.观察下肢肿胀程度及皮肤温度、色泽及足背动脉搏动,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以判断疗效。 3.给予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有心力衰竭者,给予低盐饮食,协助床上大小便,保持大便通畅,防止用力大便导致血栓脱落及加重心脏负荷。 4.抗凝溶栓治疗:用药前了解患者有无出血性疾病,在抗凝溶栓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穿刺点、鼻腔、牙龈、皮肤有无出血,有无黑便,咖啡样或血性呕吐物,有无意识模糊、偏瘫、失语等,并密切注意凝血机制。 5.出血的护理:最常见的并发症,加强巡视,记录用药的时间、剂量、给药途径,患者的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相应的检查化验结果。 6.心理护理:DVT患者因疼痛较重、患肢肿胀而担心预后,患者长期卧床,接触的人少,讲话的机会少,护士要主动与患者交谈,态度诚恳,让患者发泄内心的抑郁,运用科学理论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增加其自信心,使之能积极配合治疗,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肺栓塞患者的护理常规 1.对突发的呼吸困难,紫绀,高度提示肺栓塞,应立即使患者平卧,避免做深呼吸、咳嗽、剧烈翻动,同时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积极配合抢救。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呼吸功能,如频率,节律。严密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同时观察有无紫绀,胸闷,憋气,咳嗽,晕厥,咳血及胸痛情况,监测有无烦躁不安,嗜睡,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等脑缺血的表现。 3.及时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控制输液速度,抢救时另外。 4.密切观察各种药物的治疗及副作用,如溶栓药引起的出血现象,血管扩张药引起的体位性低血压等。 5.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取有利体位,如半坐卧位,高枕卧位,必要时吸痰,保持病室清洁及有效温湿度,同时做好气道湿化,防止痰痂形成,阻塞气道。 6.症状护理。①呼吸困难,可根据血气分析选择合适的氧疗方式及浓度,观察患者口唇、甲床、耳垂等部位有无缺氧症状。②胸痛的护理,取舒适体位,根据疼痛程度应用止痛药,用药15-30分钟后观察用药效果,休克者避免使用。③咳血的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有无先兆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④消除再栓塞的危险因素,防止血栓脱落,造成再次肺栓塞。⑤有功能不全的治疗,遵医嘱予以强心剂,限制水钠摄入。⑥低排血量和低血压,当患者心排血量减少出现低血压甚至休克时,应建立多条输液通路,遵医嘱予以静脉输液和升压药物。 6.落实基础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饮食清淡易消化,保持大便通畅。 7. 心理护理,予以心理安慰,缓解焦虑恐惧心理。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肺栓塞的应急处理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 一.严密观察早期症状 1.典型临床表现:下肢突发肿胀、增粗、疼痛、皮温高和肤色加深; 2.早期诊断,早期治疗DVT的关键:加强观察,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对比观察双下肢颜色、温度、肿胀程度和感觉运动情况; 3.为早期诊断提供临床依据:测量肢体周径,因肿胀在血栓部位以下肢体均匀出现,可伴淤血和静脉曲张,如两侧肢体同一平面的周径差>0.5cm,及时通知医师,警惕有DVT发生的可能。 二.做好健康宣教 1.针对DVT的危险度分级,加强对具有高危和极高危发生DVT病人的观察和护理,护士应主动与患者交流,讲解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提高患者的警惕性;讲解下肢DVT常见的症状,告知患者如有不适及时告诉医生、护士 2.创造安静、舒适、整洁的环境,保持适宜的湿温度,以利于静脉回流; 保暖,室温应保持在25℃左右,室温过低会导致血管痉挛; 3.创造无烟环境,关注吸烟患者,劝其戒烟,长期吸烟患者血液中所含的有毒物质抑制了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血管活性物质,周围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内源性舒张因子减少,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从而诱发 4.低脂、高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鼓励患者多饮水,低脂饮食可以避免血液粘稠度增高,造成血液淤滞而加重血栓的形成。 高纤维易消化饮食可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导致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三.促进血液回流 1.体位和活动抬高下肢踝泵运动早期活动:主动或被动锻炼行走练习、踮脚运动 抬高下肢20一30度,膝关节屈曲5度目的:保护护膝关节运动功能和利于患肢血液回流,预防水肿。要求:患肢远端足尖应高于心脏水平 2.梯度加压弹力袜(GCS):安全简便、费用低廉,一线方案,有助于解决血液淤滞,可减轻由于血管壁损伤造成的内皮过度牵拉,梯度压力形式为18、14、8、10、8 mmHg,对增加血流最有效。这种压力形式经临床证实,与基础值相比血流增加了138% 3.间断充气加压:最佳的压力梯度是踝部45mmHg 小腿30mmHg 大腿20 mmHg;使血流速度增加240% ;可增加全身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可能是机械刺激使得内皮细胞释放纤维蛋白溶酶原所致 4.避免血管内膜的损伤:提高静脉穿刺技能,减少和避免下肢静脉的穿刺,减少同一静脉多次穿刺、采用留置针;避免静脉注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持续静脉滴注不要超过48小时 四.防止血液的高凝状态 1.有高凝状态的倾向者:应进行必要的化验检查。常用检查:出凝血时间,D-二聚体 2.静脉补液:补充足够的液体,纠正脱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血液浓缩。 3.平衡膳食:选择清淡低脂食品,低脂和新鲜蔬菜和水果均含有丰富的吡嗪,它可使血小板下降50%以下,有利于稀释血液,促进血液循环,改变血粘稠度;每日饮水量>1500mL,保证足够的液体量,防止血液浓缩。 4.药物预防:目前证明对于高危手术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它可明显降低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不增加术中出血倾向;常用的药物:口服抗凝剂、抗血小板药物、右旋糖酐40 和70、低剂量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

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预防考核试题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 考核试题 科室: 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 ___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VTE发生率与手术复杂程度及()相关。 2、ACCf指旨南:合理的预防措施可以使DVT相对风险降低( ), PE相对风险降低近() 3、术前评估及高危患者筛查静脉血栓高危患者:D-二聚体, ()必要时请会诊,指导抗凝治疗,择期手术的静脉血栓 高危患者如缺少上述检查,麻醉科可以拒绝麻醉,手术室不接收患者。 4、我院围手术期病人预防需要填写()、《肺栓塞WeLLS缶床评分》以及《围手术期深静脉栓塞质量监控抽查用简表》,对围手术期患者进行危险程度的分级,然后根据分级情况采取积极措施。 5、各科室大部门病种的()都有关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具体措施,各科室应认真学习、严格执行。 二、简答题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预防策略有哪些?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 考核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 1、时间长短 2、50~60%,2/3 3、下肢血管彩超 4、《深静脉血栓WeLLS临床评分》 5、临床路径 二、简答题: 1、建议病人术后早期下床活动 2、建议对低危及以上风险的病人进行VTE 预防 3、动态评估病人的VTE 风险及出血风险,选择 1 种机械或(和) 1 种药物预防措施,并及时调整预防策略 4、一般手术病人推荐预防7?14 d或直至出院,对腹盆腔恶性肿瘤 等VTE高危病人,推荐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4周 5、对于VTE高风险但无大出血风险的病人,若不能耐受低分子肝素 或普通肝素,可考虑使用磺达肝癸钠或阿司匹林预防 6、对于已确诊下肢DVT的普通外科病人,不推荐下腔静脉滤器置入作为围手术期PE常规预防措施

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预防考核试题

考核试题 科室: 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 ___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V TE发生率与手术复杂程度及()相关。 2、A CCP指南:合理的预防措施可以使DVT相对风险降低( ), PE相对风险降低近() 3、术前评估及高危患者筛查静脉血栓高危患者:D-二聚体, ()必要时请会诊,指导抗凝治疗,择期手术的静脉血栓 高危患者如缺少上述检查,麻醉科可以拒绝麻醉,手术室不接收患者。 4、我院围手术期病人预防需要填写()、《肺栓塞 WeLLS临床评分》以及《围手术期深静脉栓塞质量监控抽查用简表》,对围手术期患者进行危险程度的分级,然后根据分级情况采取积极措施。 5、各科室大部门病种的()都有关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具体措施,各科室应认真学习、严格执行。 二、简答题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预防策略有哪些? 答:

考核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 1、时间长短 2、50~60%,2/3 3、下肢血管彩超 4、《深静脉血栓WeLLS临床评分》 5、临床路径 二、简答题: 1、建议病人术后早期下床活动 2、建议对低危及以上风险的病人进行VTE预防 3、动态评估病人的VTE 风险及出血风险,选择 1 种机械或(和) 1 种药物预防措施,并及时调整预防策略 4、一般手术病人推荐预防7?14 d或直至出院,对腹盆腔恶性肿瘤 等VTE高危病人,推荐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4周 5、对于VTE高风险但无大出血风险的病人,若不能耐受低分子肝素 或普通肝素,可考虑使用磺达肝癸钠或阿司匹林预防 6、对于已确诊下肢DVT的普通外科病人,不推荐下腔静脉滤器置入作为围手术期PE常规预防措施

预防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指南

预防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指南 一、概述 1.骨科大手术:特指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和髋部周围骨折手术。 2.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好发部位下肢深静脉,常见于骨科大手术后,可分为下肢近端和远端DVT,前者位于腘静脉或以上部位,后者位于腘静脉以下。肢近端DVT是肺栓塞栓子的主要来源。 3.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omboembolism,PTE):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疾病,是骨科围手术期的重要死亡原因。 4.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s thomboembolism,VTE):VT和PTE统称为VTE,因在发病机制上相互关联,两者为同一疾病为VTE在不同部位和不同阶段的两种重要临床表现形式。 5.骨科大手术后VTE流行病学:骨科大手术可造成静脉损伤、静脉血流停滞及血液高凝状态,如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术后患者容易发生VTE。 二、VTE的危险因素 1.继发性危险因素:手术、创伤、既往VTE病史、老年瘫痪、制动、术中应用止血带、全身麻醉、恶性肿瘤、中心静脉插管、慢性静脉机能不全等,其中骨科大手术是VTE的高危因素。 2.原发性危险因素:抗凝血酶缺乏症、因子vleiden突变、因子XII缺乏症、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突变、高半胱氨酸血症、蛋白C缺乏症、蛋白S缺乏症等。当行骨科大手术患者伴有其他危险因素时发生VTE的危险性更大。 三、预防骨科大手术DVT形成的措施 骨科大手术患者需常规进行静脉血栓预防。 1.基本预防措施:(1)手术操作轻巧、精细、避免损伤静脉内膜;(2)规范使用止血带;(3)术后抬高患肢,防止深静脉回流障碍;(4)对患者进行预防静脉血栓知识教育,鼓励患者勤翻身、早期功能锻炼、下床活动以及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5)术中和术后适度补液,避免脱水而增加血液粘度。 2.物理预防措施:足底静脉泵(VFP)、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及梯度弹力袜(GCS),均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避免血液滞留,降低术后下肢DVT发病率,与药物预防联合应用疗效更佳。单独使用物理预防适用于合并凝血异常疾病、有高危出血风险的患者。对于患侧肢无法或不宜采取物理预防的患者,可在对侧肢实施预防。建议应用前筛查禁忌。 以下情况禁用物理预防措施:(1)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或腿部严重水肿;(2)下肢深静脉血栓症、血栓性静脉炎或肺栓塞;(3)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和梯度压力弹力袜不适用于腿部局部情况异常(如皮炎、坏疽、近期接受皮肤移植手术)、下肢血管严重的动脉硬化或其他缺血性血管病、腿部严重畸形。 3.药物预防措施:有出血风险患者应权衡降低DVT的发生率与增加出血危险的关系。 3.1低剂量普通肝素

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预防及护理规范

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预防及护理规范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embolism,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thromboembolism,PTE)。DVT多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肺栓塞发病急、病情重、预后差、病死率高,且发病症状不典型,易漏诊、误诊,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及时进行预防和治疗可有效降低肺栓塞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提高医疗质量。参考中华医学会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委员会制定的《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与管理建议》和欧洲心脏病学会的《急性肺栓塞诊断和管理指南》,特制定我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预防及护理规范。 一、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预防 1、发生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包括(深静脉血栓Autar评分中包括的危险因素) 深静脉血栓Autar评分

2、对重点科室重点病人实施住院病人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风险评估细则 风险评价:使用深静脉血栓评分表《深静脉血栓Autar评分》,医生对每位入院患者入院24小时内应进行VTE风险评估。同时强调针对每一位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应动态评估VTE风险和出血风险。如发生脱水、感染等病情变化,侵入性操作:接受手术、腰穿和硬膜外脊髓麻醉之前4h和之后12h等 3、根据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风险评估层级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1)低危:无须特殊处理,鼓励尽早活动; (2)中危:预防措施:①基本预防或②物理预防或③药物预防 ①基本预防:告知风险。健康宣教(戒烟、多饮水、控糖降脂控体重等)。下肢无血栓形成可做被动、主动活动:卧床、麻醉未醒按摩下肢腓肠肌,10-30 分/次,3次/d;术后清醒做足踝背伸跖曲每次10秒*10次1组,q1h或6组/d;足踝关节内外翻、旋转。并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术后抬高患者时,不要在腘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 ②物理预防:间歇充气压力泵30分/次,2-4次/d;下床活动穿抗血栓弹力袜。 ③药物预防:遵医嘱药物抗凝。 (3)高危:预防措施: ( ①基本预防+②物理预防+③药物预防 (4)超高危:预防措施:①+②+③+④; ④实施三级高危随访监控

(完整版)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 一、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1、手术后如病情允许,建议抬高下肢20~30°,鼓励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指导督促病人定时做下肢的主动或被动运动,如足背屈、膝踝关节的伸屈、举腿等活动。昏迷或意识不清的患者,由护士给予由足跟起自下而上做下肢腿部比目鱼肌、腓肠肌挤压运动,不少于3次/d;在病情允许时尽早下床活动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有效 2、利用肢体被动装置改善术后肢体血流淤滞,如穿弹力袜等 3、保持大便通畅,因80%DVT发生在左下肢,与乙状结肠宿便有关 4、保持心情舒畅,防止引起交感、迷走神经功能紊乱,血管舒缩功能失调 二、防止静脉内膜损伤(化学性、机械性及感染性) 1、提高静脉穿刺技能,静脉穿刺时尽量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减轻对血管的损害 2、减少和避免下肢静脉的穿刺,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上肢的3倍。 3、长期静脉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可采用留置针,以减少静脉多次穿刺 4、尽量避免静脉注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必须注射时,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反复输注或留置中心静脉导管 5、持续静脉滴注不宜超过48h,如局部出现炎症反应立即重建静脉通道 6、使用造影剂的患者,造影结束后将患肢抬高,注意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及血肿,患肢温度、色泽、动脉搏动情况,鼓励病人多饮水加速造影剂排泄 三、防止血液高凝状态 1、术后进行静脉穿刺发现回血差或采血后出现血液过快凝集现象时,提示有高凝状态的倾向,建议进行必要的化验检查 2、静脉补液:由于术前及术后禁食水、呕吐、大量出汗、补液量不足而处于脱水状态致血液黏稠,需遵医嘱保证给予病人补充足够的液体,纠正脱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血液浓缩 3、选择清淡低脂食品,多食含维生素较多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番茄、洋葱、蘑菇、芹菜、海带、黑木耳等,这些食品均含有丰富的吡嗪,有利于稀释血液,改变血液黏稠度;每日饮水量>1500ml,保证足够的液体量,防止血液浓缩。必要时用开塞露、芦荟胶囊等,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压增高,影响静脉回流 4、药物预防:低分子量肝素(LMWH)每日一次皮下给药;用药期间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包括各种引流管的引流量,以及有无手术切口的血肿、出血及皮肤青紫淤斑,齿龈出血、鼻出血和注射部位出血,尤其要注意有无颅内出血,女性患者应特别注意有无阴道出血;同时各种注射完毕后,要延长按压时间,确定止血后松开 四、其它 1、密切观察:注意患者双下肢有无色泽改变、水肿、浅静脉怒张和肌肉有无深压痛,重视病人主诉,若病人站立后下肢有沉重、胀痛感,应警戒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如有改变应及时通知医师 2、戒烟:由于烟中尼古丁刺激血管收缩,影响静脉回流,故应告知病人及时戒烟

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肺栓塞的急救与护理体会 李淑英 杨淑玲 贾继华

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肺栓塞的急救与护理体会李淑英杨淑玲贾继华 发表时间:2013-12-11T14:28:08.3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0期供稿作者:李淑英杨淑玲贾继华[导读] 急性肺栓塞发病急且凶险,患者入院初期表现为呼吸窘迫、胸痛、濒死感。 李淑英杨淑玲贾继华 (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呼吸内科 262500)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0-0296-02 【摘要】目的总结1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和转归,认为主要护理措施是抗凝治疗时严密监测凝血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酶时间、皮肤改变,吸氧、加强呼吸道护理,循环功能的监护包括防治低血压、维持有效肾灌流,疼痛的护理,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同时加强营养支持、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肺栓塞护理 肺栓塞(PE)是指各种栓子进入肺循环阻塞肺动脉或其他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文献报道,80%~96%的急性肺栓塞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本病发病凶险,进展迅速。我院自2001年以来共收治1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肺栓塞的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8例患者中,男16例,女2例,年龄28~65岁,平均45岁,其中双下肢13例,单侧左下肢2例单侧右下肢3例。 1.2 症状体征胸痛、气急、咳嗽、下肢肿胀18例,心悸9例,咯血5例,晕厥2例。呼吸音减低18例,湿啰音12例,胸膜摩擦音3例。 1.3 实验室检查胸片及肺CT表现为肺边缘呈楔形阴影4例,片状模糊影12例,胸腔积液3例;心电图表现呈SⅠQⅢTⅢ型5例,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肺形波1例。血浆D-二聚体测定>500Lg/L有16例。 1.4 治疗和转归 18例均用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抗凝治疗,配合吸氧、抗休克、抗感染、止痛、扩血管等综合治疗5例,均好转或痊愈出院。 2 护理 2.1 抗凝治疗的监护患者入院后立即查凝血酶原时间、血气、D-二聚体定量,心脏彩超等,迅速确诊后,立即采用抗凝为主的治疗,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5000IU,1次/12h抗凝治疗,疗程7~14天,继续华法林治疗,肝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是易致自发性出血,用药期间定时监测凝血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酶时间维持正常的1.5~2.5倍,国际标准比率在2.0~2.5。口服华法林3~6个月。护理上密切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瘀斑,针眼处有无渗血及血肿,有无血尿、便血,特别注意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等颅内出血迹象,备好鱼精蛋白,以对抗肝素过量。各项护理操作动作轻柔,防止机械性损伤。 2.2 肺功能的监护 2.2.1 持续鼻塞或面罩吸氧,流量5~8L/min,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同时监测血氧饱和度,并保持在94%以上。 2.2.2 加强呼吸道护理,积极预防肺部并发症每3~4h翻身1次,同时对患者背部进行叩拍,由下往上,由外而内,鼓励深呼吸、咳嗽,或行雾化吸入,使粘滞的痰液松解,有利于排出。每4~6h雾化吸入1次,雾化液为沐舒坦15mg+生理盐水5ml。对分泌物定期作细菌培养,根据结果使用敏感抗生素。 2.3 循环功能的监护 2.3.1 防治低血压急性肺栓塞时,由于肺栓塞受阻,肺动脉压升高,心排血量降低,脑血管和冠状动脉血供不足,以至低血压、晕厥。低血压时多巴酚丁胺以5~25ug/kg维持,多巴胺20~80mg,加用山莨菪碱30~50mg静脉滴注,并补充胶体溶液,补液速度不可过快,以防加重心肺负担。 2.3.2 观察休克有无改善如肢端色泽转红润,末梢皮温转暖,意识由烦躁不安转为安静配合,说明休克已得到有效纠正。 2.3.3 维持有效肾灌流维持每小时尿量>30ml/h,并测尿比重、血肌酐、尿素氮。 2.4 疼痛的护理由于病变累及胸膜,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胸痛。应及时向其解释胸痛的原因,了解胸痛的性质、部位,给予舒适的卧位,根据医嘱肌内注射盐酸罂粟碱30mg或派替啶50mg。 2.5 患肢的护理急性期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并高于肺平面20~30cm,下肢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包扎,但不能过紧。禁止热敷、针刺、按摩,以防栓子再次脱落。患肢肿胀明显者,可用芒硝500g、冰片1g装入纱布袋内外敷。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皮肤温度、色泽及足背动脉搏动。急性期过后,可下床适量活动;需长期卧床者,2周后协助定期做下肢主动和被动运动,减少卧床时间,减轻血液淤滞,但避免剧烈运动。 2.6 心理护理急性肺栓塞发病急且凶险,患者入院初期表现为呼吸窘迫、胸痛、濒死感。针对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我们给予心理上的安慰及支持,话语温柔,操作轻柔,各项操作前做好解释工作,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待病情有所好转,我们还例举此类痊愈的病例,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7 健康教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见于久病长期卧床、下肢静脉曲张、静脉炎或静脉内长期置管的患者,所以对此类患者平时应积极预防血栓的形成,如保持大便通畅,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保证适量蛋白质、维生素、粗纤维食物的摄入,忌食高脂食物。除静脉炎处于肿胀、疼痛的急性期患者,应进行适当的活动,减少卧床时间,尤其是老年患者应注意加强四肢运动、以改善周围循环,防止血栓的形成。对于导致血栓脱落的两个主要诱因,即用力排便和剧烈运动,应尽量避免,以预防或减少肺栓塞的发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