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我国聚氨酯胶粘剂的发展现状及趋势_陆冬贞

我国聚氨酯胶粘剂的发展现状及趋势_陆冬贞

我国聚氨酯胶粘剂的发展现状及趋势_陆冬贞
我国聚氨酯胶粘剂的发展现状及趋势_陆冬贞

·专题综述·

我国聚氨酯胶粘剂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陆冬贞 孙 杰

(上海新光化工厂 201811)

摘 要:评述了我国聚氨酯胶粘剂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对一些主要胶种如鞋用聚氨酯胶、通用型聚氨酯胶、复合膜用聚氨酯胶粘剂、单组份聚氨酯液体胶、无溶剂聚氨酯结构胶、水性聚氨酯胶粘剂、单组份湿固化聚氨酯密封胶、聚氨酯泡沫密封剂、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等的发展状况、市场和趋势分别作了概述。

关键词:聚氨酯;胶粘剂;密封胶;市场概况;发展趋势

聚氨酯胶粘剂(简称P U胶)以其优良的粘接性、突出的耐油、耐冲击、耐磨、耐低温等特性,使其自德国工业化60多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据报道,2004年全球胶粘剂及密封胶的消费总量约合967万t,聚氨酯胶粘剂生产量约为59万t,我国聚氨酯胶粘剂生产量约为20万t左右[1,2]。起步较早的工业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已步入了高度发达的阶段,近年来仍保持着3%的增长率。

1 我国聚氨酯胶粘剂的发展现状

我国聚氨酯胶粘剂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上海合成树脂研究所率先开发成功通用型P U101胶。后由新光化工厂改进工艺、生产扩大化,至今已有40年。目前我国聚氨酯胶粘剂的生产企业约有400多家,其中约有20多家规模较大的企业分布在广东、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地区。据行业协会统计,我国大陆胶粘剂2004年总销售量约379万t,反应型聚氨酯胶粘剂(包括密封胶)约为20.5万t,分别比上年增加13.1%和13.9%[3]。同期台湾地区的聚氨酯胶粘剂产量约为4.77万t,比上年增长3.14%[4]。预计到2010年我国胶粘剂总产量将达730万t,年均增长11.5%;反应型聚氨酯胶粘剂约为40.5万t,年均增长12%[3]。

1.1 通用型聚氨酯胶粘剂

通用型聚氨酯胶粘剂是我国最早合成的P U 胶,一般以聚己二酸乙二醇酯与T D I反应得到端羟基P U树脂溶于有机溶剂为主成分,以三羟甲基丙烷(有的用丙三醇)与T D I反应所得加成物的醋酸乙酯溶液为固化剂的双组分胶,至今仍然是溶液聚合法合成P U胶的最大胶种之一。目前全国约有30多家生产单位,总产量约1.5万~1.6万t,其中上海新光、江苏金坛、浙江新东方油墨等规模较大。

通用型聚氨酯胶粘剂广泛用于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的粘接,特别是电绝缘材料涤纶薄膜与多孔性材料的复合及一般包装装饰材料等的复合。目前已开发出防冻型、耐温型、增强型、快固型及柔软型等系列产品。

1.2 鞋用聚氨酯胶粘剂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鞋出口国,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使用溶剂型P U胶,最早在大陆投资建厂生产P U鞋用胶的是我国台湾的鞋用胶生产企业,目前我国已有各类鞋用胶生产厂200多家。其中南海南光、霸力、广东多正化工科技公司等几家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鞋用胶生产厂。新建的广东多正化工科技公司(与新加坡合资)年产能力达10万t/a。由南海霸力新建的珠江裕田化工制品公司设计能力也有6万t/a[5]。此外台湾大东、南宝、中山伟民、镇江金宝等规模也较大,其中台湾大东等公司还生产水性P U鞋用胶。

目前我国P U鞋用胶年生产量约有14万~15万t,除国内使用以外,还部分出口。由于P U胶性能优良,使用P U胶的比例逐年递增。目前在外底胶中P U胶已占70%以上[5]。

·

1

·

2006年第21卷4期2006.V o l.21N o.4

聚氨酯工业

P O L Y U R E T H A N EI N D U S T R Y

国内鞋用P U胶一般以端羟基的T P U溶于有机溶剂配制成主剂,以多异氰酸酯固化剂和处理剂配套使用,主剂有以T P U粒子溶解配制的“溶解型”和以聚酯多元醇、二元醇和二异氰酸酯在少量溶剂中聚合反应后制成的“溶聚型”2类。由于“溶聚型”比“溶解型”P U胶技术含量高,并有价格上的优势,目前某些厂的“溶聚型”P U胶的产量已占溶剂型P U胶总量的60%以上,并有由“溶聚型”取代“溶解型”P U胶的趋势。

黎明化工研究院、厦门大学、福建师大、襄樊胶粘技术研究所等科研院所采用共混改性,以P U-A C 互穿网络、添加增粘树脂、结晶成核剂,同时配合表面处理剂、采用二异氰酸酯三聚体作固化剂等多种方法提高初始强度[6]。福建师大则采用进口固体树脂溶解再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 M A)、甲基丙烯酸丁酯(B M A)等接枝,制得初粘性、终粘性均优于原进口树脂的半互穿网络(S I N)的高性能鞋用胶[7]。广东劳动保护科研所研制的双组分无溶剂鞋用胶,剥离强度可达45~55N/c m。余泽玲[8]采用纳米插层聚合技术,制得纳米P U鞋用胶,对P U、P V C、E V A 等有较高的粘接强度。粘接P U/P U革10m i n内剥离强度达到72N/2.5c m,24h后剥离强度达到132 N/2.5c m。

随着环保法规的日趋严格,欧美国家对进口鞋类的“绿色”壁垒日益显现,前几年我国一些三资鞋厂已开始使用水性P U胶。近年来水性P U胶用量迅速增加。目前单从我国出口到国外的四大名牌(N i k e等)所用的水性P U胶就达到2万t[5]。

水性P U胶固化速度慢,初粘性、耐热性均不及溶剂型胶。针对上述问题,国内科研、生产单位进行了努力研发。由山西省应用化工研究院开发、山西运城华阳工贸公司生产的水性P UW D-6210胶对鞋材具有良好的粘接性。固体质量分数为35%~50%,粘度为350~400m P a·s,活化温度60~70℃,助溶剂<10%,剥离强度:(材料自粘)人造革为6.27N/m m,真皮为7.45N/m m,S B S为8.60 N/m m,S B R为4.87N/m m,N B R为3.57N/m m。1.3 复合膜用聚氨酯胶粘剂

我国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食品复合膜胶。1981年上海轻工业研究所率先开发成功耐蒸煮的P U复合膜胶。1984年此项技术在浙江临海化工三厂建成第一条生产线[9]。目前我国生产溶剂型P U 复合膜胶的厂家已近300家[10],设备生产能力10多万t,产量约4万t,其中北京高盟化工公司、中山市康和化工公司等复合膜胶年产规模已在万吨以上。此外,上海烈银化工有限公司、浙江新东方油墨集团有限公司等规模均有数千吨。据报道,由北京市化工院与国望合资新建的广东国望精化公司复合膜胶产能为5000t/a。从1987年至今,我国先后已有上海申化科技公司等十几个单位开发成功了121℃耐蒸煮型芳香族或脂肪族P U复膜胶。其中北京高盟、上海烈银、黎明化工研究院、襄樊航天化学动力等公司还推出了耐135℃高温蒸煮P U复膜胶。华东理工大学制成的高强度耐蒸煮P U复合膜胶,铝塑复合A L P P膜:120℃0.11M P a,蒸煮前剥离强度为22.3N/15m m,蒸煮后为21.9N/15m m[11]。为降低V O C含量,北京高盟、江苏工学院等开发出了超高固含量(80%~85%)、低粘度的复合胶以及超低溶剂残留的镀铝复合胶等新品种。北京市化工研究院、欧美科实业(深圳)有限公司等还开发生产了醇溶性P U复膜胶。

据报道,北京松土粘合剂厂研制的无气味、高固含量、低粘度双组分复膜胶,成本低。适用于双轴向聚丙烯(B O P P)、聚丙烯流延膜(C P P)、尼龙膜等塑/塑复合、铝/塑复合,在煮沸下质量未受影响。

目前我国溶剂型P U复膜胶发展正走向成熟,中、低档P U复膜胶已基本能自给,且价格低廉。除供应国内的市场外,还出口国外。在占10%特殊P U复膜胶中,国产已占1/2以上,耐121℃以上的蒸煮复合胶,以往完全依靠进口的局面已彻底改观。

我国水性P U复膜胶的研发和应用也已取得一定的进展。安徽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南京四寰合成材料所、黎明化工研究院、北京高盟等单位都有研发成果的报道。目前国内市场上使用的水性复膜胶大多来自罗门哈斯、汉高等跨国公司。

无溶剂复膜胶环保、安全、卫生仍是食品复合包装的主要发展方向。据报道,我国目前已引进了约50台无溶剂复合设备。若能正常生产将需用无溶剂复膜胶4000~5000t/a。但目前除了少数几家大企业的复合设备用得较好外,其余设备均处于闲置、半闲置状态。主要原因是设备不配套,无溶剂P U 复膜胶加热涂布时粘度高、上胶难、计量泵易堵塞、涂布不均、复合质量差等[12]。因此加紧开发在较低温度下可涂布的高性能无溶剂P U复合胶,同时开

·2

·聚氨酯工业 第21卷

发无溶剂复合工艺和设备已是我国无溶剂复膜胶发展的当务之急。

1.4 单组分聚氨酯液体胶粘剂

单组分P U液体胶,使用方便,很受用户欢迎。此类胶有反应型和非反应型2类。反应型单组分P U胶主要有湿固化型、潜固化型、封闭型以及丙烯酸酯改性的P U,用于紫外光、电子束固化等类型。非反应型胶是热塑性的,一般用于P V C复合,纺织品、纸品涂层及对粘接要求不高的场合。

湿固化型P U胶利用端N C O与微量水分反应固化,但反应速度较慢,另有C O2放出产生气泡,影响粘接强度和最终性能。人们用抑泡剂或潜固剂制成潜固型P U胶,在遇湿汽或水分时潜固剂先与水反应生成活性氢化合物,再与N C O基反应,可提高初粘性防止气泡,如噁唑烷及被封闭了的二元胺类等[6]。

封闭型的P U胶则是用封闭剂将预聚体的端N C O封闭起来,使用时加热使其解封闭,释放出N C O立即与组分内的活泼氢组分反应交联。上海洛德化学公司F l o c k-l o k853橡胶植绒胶,使用时在204℃下,3m i n解封固化,就是一个代表性的产品。

我国单组分无溶剂(或少溶剂)湿固化型P U胶的生产单位较多。最早生产的是上海制笔零件三厂(现长城精细化工公司)的717胶。烟台华洋公司的H A-100胶,可用于P V C和人发等的粘接。黎明化工院开发生产的含氯烃类高分子和增润剂改进的蓖麻油型单组分P U胶,初粘性好、柔软,在高湿度的环境下也具有良好的性能[13]。江苏省化工所等单位则用单组分无溶剂胶粘接废橡胶粒制作弹性垫,并将软木屑粘接制成软木塞等。上海新光厂的1080胶用于潮湿园木的对接,0.5h即可起吊堆放; 1021胶粘接钢试片,72h剪切强度超过7M P a,粘接硬质油性红木72h后在沸水中煮3d未见变化。

此外,长春应化所、江苏靖江粘合剂厂等单位生产的M P U发泡胶[14],又称夹心板胶、防盗门门板胶等,目前也已有几十家生产单位。这类胶粘接时遇湿汽或水分可微发泡,同时渗入缝隙,特别适用于多孔材料与各种板材的粘接,制成复合夹心板,用于建筑、车辆、船舶等隔热、隔音、保温的场所。

湿固型单组分P U胶粘剂的发展趋势是提高贮存稳定性,加快固化速度;预聚体由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采用有机硅、环氧、丙烯酸酯等进行改性,使固化产物兼具聚氨酯和改性剂的良好性能。此外,单组分湿固型液体胶也可与交联固化剂配合组成双组分快固化、具有良好性能的另一类胶种。

1.5 无溶剂聚氨酯结构胶

与环氧胶相比,这类胶韧性好。除以往报道的黎明化工院、上海康达化工公司等生产单位外,中科院广州化学所采用环氧树脂和P U预聚体进行反应,制成了P U改性环氧结构胶,对聚乙烯有良好的粘接力[15]。该所还用制成蒙脱土插层的聚氨酯预聚体改性环氧结构胶,使韧性、强度同时得到提高。上海海鹰机械厂4724粘接技术研究所以蓖麻油、聚醚等为主原料,以P A P I为固化剂,通过原料反应,制得的P U结构胶,剥离强度有很大提高。室温下10~20m i n内初固化,7d后剪切强度:不锈钢/钢为10.4M P a,钢/钢为11.2M P a;剥离强度(180°):不锈钢/不锈钢:93N/c m,钢/钢:132N/c m。该胶在许多方面优于环氧胶,而得以广泛应用[16]。黑龙江石化研究院以P U改性环氧制成的结构胶,其常温剪切、剥离和端羧基液态丁腈(C T B N)增韧环氧相近,高温略低,但成本较低。该院研发的P U改性环氧光学结构胶,冲击强度、剥离强度、伸长率都有大幅提高,在高低温交变、玻璃与金属膨胀系数差别很大的材料间进行粘接仍不会破裂,性能与进口胶相当[17,18]。山西省化工研究所开发的J A-17无溶剂P U冷补胶,可用于修补橡套电缆,室温硫化,弹性好。常温0.5h可凝胶,24h后可使用。冷补性能与3M公司冷补胶水平相当[19]。

1.6 水性聚氨酯胶粘剂

水性P U胶不含有机溶剂,是绿色安全产品。国外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研究,直到80年代才在技术上取得突破,90年代推向市场,逐步扩大应用。我国水性P U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初,1982年由上海纺织印染行业和新光化工厂联合攻关成功的水溶性非离子型P U树脂105织物整理剂先行鉴定投产[20]。1989年安徽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首先采用二羟甲基丙酸制备了阴离子型P U水分散液(P U D)皮革涂饰剂,并作为国家火炬项目投产于合肥安大科招精细化工厂[21],巨大的市场需求促使我国P U D皮革涂饰剂迅速发展起来。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环保要求越来越高,许多研究生产单位都积极投入P U D的研究,据统计目前我国P U D科研、生产单位已有上百家,

·

3

·

第4期 陆冬贞等·我国聚氨酯胶粘剂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2004年我国P U D总消费量已达3.5万t(100%计)[21]。以往水性P U产品大多为皮革涂饰剂、织物整理剂、涂层剂、乙烯基/多异氰酸酯集成材胶粘剂等。水性P U胶粘剂技术直至近几年来才有所突破,取得较快的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有约20余家单位投产该项目,如广东江门新力立时得胶粘剂公司生产的聚氨酯N P-98吸塑层压胶;上海新友水性聚氨酯公司生产的D-系列水性P U胶;安徽安大华泰新材料公司P U-0200系列水性P U胶;山西省应用化学研究院W D-6210系列可用于制鞋的高性能水性P U 胶;南京大东、顺德大东树脂化学公司的G E-6600系列水性鞋用胶、广东番禺国民东成公司的鞋用水性P U胶等。此外,上海合成树脂所、上海合达聚合物公司、无锡市万力粘合材料厂、顺德东方树脂厂等均有水性P U胶生产的报道。

目前国内企业生产的水性P U胶产品主要用于真空吸塑、P V C贴膜、汽车内饰、玻纤集束、涂料印花、热转印胶、喷墨打印等方面。

为了进一步提高水性P U胶的初粘速度、粘接强度、耐热性、耐水性等综合性能,众多科研生产单位采用外加或内置交联剂,通过接枝、嵌段或互穿网络等手段用丙烯酸酯、环氧树脂、有机硅等改性水性P U,使其构成二元或多元杂化体系,性能互补,已取得许多进展。

刘建雄等[22]人曾对国内一些单位生产的水性P U胶与世界先进的进口胶进行对比,发现较好的国产水性P U胶某些性能和国外同类产品的差距不大,特别是W D-6210,其耐热性甚至还高于进口胶。

1.7 单组分湿固化聚氨酯密封胶

单组分湿固化P U密封胶主要有弹性密封胶和泡沫密封剂2类,由于技术设备上原因,发展较晚。

1.7.1 单组分湿固化弹性密封胶

这类密封胶通过湿气固化后可形成具有优良粘接性、伸长率、抗撕裂、耐磨、耐热等性能的弹性密封材料。近些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已被广泛用于汽车、建筑、船舶、集装箱等行业的密封粘接。

上世纪90年代初,黎明化工研究院研制出单组分P U密封胶。主要用于电子、仪表、车辆等行业, 1993年,一汽集团工艺研究所与吉林华祥实业公司合作研制了汽车用P U密封胶,该产品与瑞士产品性能相当,达到奥迪轿车用A W V16905挡风玻璃粘接密封的要求[23]。由于生产工艺、设备、包装要求严格,单组分湿固化密封胶发展缓慢。1994年山东化工厂(现为北方现代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从欧洲引进了关键设备和技术,1996年投产A M系列单组分P U密封胶是当时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

随着汽车引进生产线的建立,高模量、快固化、高粘接性的单组分P U密封胶近年来已被大量用于挡风玻璃、后窗玻璃的直接粘接密封以及车身、内饰件及维修等方面。另外,随着建筑市场的发展,金属幕墙、机场、道路桥梁、隧道接缝等的密封施工也扩大了对P U密封胶的需求。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汽车、建筑业的大发展带动了P U密封胶的迅猛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生产单组分湿固化P U密封胶的单位已有30多家。其中,引进国际著名品牌的公司有:武汉爱塞克斯、长春依多科、北京森聚柯高分子等公司。国产品牌的公司有:山东北方现代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所属山东诺瑞克密封胶公司、深圳市奥博胶粘剂化工公司、东莞市普赛达密封粘胶公司、河南洛阳吉明化工公司、四川绵阳久发高分子聚氨酯塑胶、河北天山P U合成材料、河南濮阳万泉化工公司等等。

目前山东北方现代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的规模最大,2005年产量已近2000t。东莞普赛达密封粘胶公司在原北京、深圳普赛达密封粘胶公司的基础上扩建生产,2005年也已上千吨,是国内产量第二大的生产企业。由于国家“十五”规划曾将开发设备和相关包装机械都列入了重点,现在我国的高负荷行星式真空双轴或多轴搅拌器、门式挤压注机、计算机控制的全塑、纸塑包装及复合膜香肠式软包装灌装机等设备,已都能生产。这给国内新建、扩建企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据行业资深人士不完全统计,2005年我国单组分湿固化P U密封胶总消费量约为1万t,其国产胶约占1/2以上。

目前高档的单组分P U密封胶的市场以跨国公司引进分装的产品为主。国产单组分P U密封胶以其良好的性价比已占据了绝大部份的中低档市场,特别是汽车维修等市场,并逐渐向高档市场延伸。

据报道,山东北方现代化学工业公司近年来又研制出超强度聚氨酯粘接密封剂,表干时间30~60 m i n,固化速度4.0~4.7m m/24h,拉伸强度≥14 M P a,剪切强度≥7M P a,伸长率≥500%,撕裂强度≥40N/m m,此外国内密封胶整体水平也在提高

·4

·聚氨酯工业 第21卷

中,有多家产品的拉伸强度已达到了8M P a以上。

硅烷改性P U密封胶是将P U链端的N C O基转化为有机硅基团,得到了不含N C O的改性P U。它兼有聚氨酯和有机硅的优点,对汽车玻璃与金属有强的粘接力,甚至不用底涂剂。我国研发已取得进展。

硅烷改性聚醚密封剂,即端硅烷聚醚为基料的弹性密封剂,是国际上最新发展的另一类新型弹性密封剂,其粘度低,具有优良的耐候和耐久性:户外暴晒7年后,表面无裂纹,无褪色,粘附无破坏,并具高伸长率和适当拉伸强度,良好的耐热耐寒性,且成本较低[24,25]。这类密封胶在日本已高度发展,目前产量已超过P U密封胶而占据榜首,是极有前途的单组分密封胶。目前我国这类密封胶研发也已起步。

1.7.2 单组分P U泡沬密封剂

单组分P U泡沬密封剂是一种发泡型的密封剂,密封包装于气雾罐中。主要用于建筑门窗与墙体之间,冷库设备、管道安装等的缝隙孔洞间的密封。上世纪90年代中期德国公司首先在上海建立威固化工有限公司,由于国内科研、生产单位的努力研发,时隔不久国内已有多家生产该产品的企业问世。如黎明化工院、江苏化工所、上海合成树脂所等,发展十分迅速。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30多家单位生产。总能力逾6000万支/年(一般750m L/支),实际产量2001年约1500万支,2003年约2000多万支[26],预计2006年可达4000万支。约合产量2万多t。其中1998年创立的上海昊海企业东元精细化工公司和上海裕中建材公司的规模最大。两公司分别建有5条和3条生产线,年产能1800万~2000万支。此外近几年来才建立的上海宇晟、北京瑞纳佳、浙江凌峰等均是著名的生产企业。他们的产品除供应国内市场外,都有出口。

随着单组分P U泡沫密封剂在我国建筑行业中的广泛应用,有关部门已组织制定了国家建材单组份P U泡沫填缝剂的行业标准J C963-2004,并于2005年4月1日起实施。标准明确规定不得使用破坏臭氧层的C F C发泡剂。另对发泡密度、导热系数、粘接强度、发泡倍率、燃烧性等级等都进行了规范[24]。因此,严格执行标准,全部采用非C F C发泡剂体系,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质量,仍是单组分P U泡沫密封剂发展的当务之急。

日前我国已颁布了“建筑节能中长期规划”。业界认为:这将给我国聚氨酯密封胶、特别是泡沫密封剂、P U发泡胶(夹心板胶)以及相关的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1.7.3 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

除具有P U热熔胶的优点外,反应型P U热熔胶(P UR H M A)因P U胶中的端N C O可吸收环境中的湿汽和基材表面的活泼氢基团进一步反应固化,使粘接强度、耐温、耐介质、耐蠕变等性能进一步提高,故更适合高要求的粘接装配流水线。

我国目前已有少数单位研究成功了反应型P U 热熔胶。除以往报导的黎明化工院、无锡市万力粘合材料公司、上海康达化工公司以外。山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也已开发出了高品质具有初粘力强、伸长率高的湿固化P U热熔胶。该胶120℃熔融粘度4~6P a·s,晾置时间90~180s,24h后拉伸强度达2.94M P a,30d后19.96M P a,伸长率870%。在120℃连续加热24h或在密封条件下保存6个月粘度无明显变化,可满足书籍装订高速生产线的技术要求[27]。我国台湾L i-B o n d树脂公司去年已与日立化成聚合物公司合作在无锡建成了反应型P U热熔胶和溶剂型P U胶粘剂。产能6000t/a,产品主要用于汽车、电子和建筑行业[28]。

2 存在问题与展望

我国P U胶粘剂已走过了40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以下差距:(1)产品结构不合理,大宗产品低价竞争激烈,由于原材料涨价,有的企业已不堪重负;(2)主要P U胶种中溶剂含量过高,固化剂中的游离T D I 单体超标;(3)产业规模较小,也较分散。此外,生产设备、控制手段相对落后,缺乏先进的计量、检测仪器。针对上述问题,聚氨酯胶粘剂行业要加强规划,加快技术进步,开发市场急需的产品,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发展规模经济;另外要加强管理,减耗降本,以技术、质量、信誉立足市场,摒弃不正当竞争手段,规范行业竞争机制。

近年来,涂料行业通过艰苦攻关,已掌握了高端的处理游离T D I的工程技术和装备,P U胶粘剂行业应积极借鉴,尽快实现胶粘剂用低游离T D I固化剂的产业化。

为适应环保、安全、健康的发展要求,聚氨酯胶

·

5

·

第4期 陆冬贞等·我国聚氨酯胶粘剂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粘剂新产品应向无溶剂、少溶剂、水基型、热熔型、U V 固化型、反应性热熔型等环保方向发展。重点开发鞋用和复合薄膜用水性P U 胶粘剂;将以自主

开发的技术为基础,开发建立以连续本体法粘接性T P U 的生产线;将加强以单组分湿固化密封胶为重点的P U 密封胶及其相关的工艺、设备、包装、施工器具的开发;开发“绿色”溶剂型、非黄变型、高耐热型、高性能的P U 胶及其先进的生产工艺;加快开发反应性P U 热熔胶、高性能P U 结构胶及低成本的乙烯基/多异氰酸酯水基胶,并分别建立数条千吨级规模生产线,使我国P U 胶粘剂的总体水平达到当前世界的先进水平。

参 考 文 献

1 M a r c e l l o B a l d r i n i .北美胶粘剂行业报告.见:中国胶粘剂工业协会第八届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上海.2005.1~5

2 张杰.聚氨酯工业的最新进展.见: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第十二次年会论文集.上海.2004.1~10

3 龚辈凡.中国大陆胶粘剂产业现状及“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态势.见:中国胶粘剂工业协会第八届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上海.2005.31~38

4 叶青萱,翁汉元,郑怀民.中日第四次聚氨酯工业界技术交流报告.聚氨酯工业,2006,21(1):1~7

5 林华玉.鞋用胶粘剂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见:中国胶粘剂工业协会第八届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上海.2005.74~78

6 李绍雄,刘益军.聚氨酯胶粘剂.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164~166,153~154,183

7 陈登龙,卢灿辉.S I N 型聚氨酯无三苯鞋用胶粘剂的研制.中国胶粘剂,2001,10(2):10

8 余泽玲.纳米—聚氨酯鞋用胶粘剂及其制造方法:C N 1363639(2002)

9 张烈银.我国软包装用胶粘剂的发展现状及思考.出口商品包装,2003,(8):24~26

10 邓煜东.国内软塑包装原材料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塑料包装,

2003,13(2):10~14

11 胡春圃,陈永林.新型高强度耐蒸煮聚氨酯胶粘剂:C N

1355268A (2000)

12 杜郢,孟繁雪.聚氨酯复膜胶的现状及研究.中国胶粘剂,2005,

14(6):41~44

13 尚东升.单组份蓖麻油型P U 粘合剂及其粘性的改进.聚氨酯

工业,2005,20(5):32~34

14 张在新.化学产品手册—胶粘剂(第3版).北京:化学工业出

版社,1999.144,147~156

15 黄月文,刘伟区,罗广建.聚氨酯改性环氧胶的研究.化学与粘

合,2004,26(2):76

16 李厚堂,樊利东.新型双组份聚氨酯胶粘剂的研制与应用.中

国胶粘剂,2005,14(2):35~36

17 孙明明,焦新宇,张绪刚,等.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进展.中国

胶粘剂信息,2003,(86):42-47,(87):42~48

18 孙明明,张斌,张绪刚,等.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光学结构胶的

研制.化学与粘合,2005,27(2):78~81

19 刘厚钧,贾林才,郝解玲,等.无溶剂型聚氨酯冷补胶.聚氨酯

及其弹性体,特刊.2000.17~20

20 上海新光化工厂,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上海第廿五漂染厂.

105水溶性聚氨酯树脂的合成及其应用.印染助剂,1984,(1):22~26

21 吴海平.中国水性聚氨酯市场现状与展望.化学推进剂与高分

子材料,2005,3(5):1~3

22 刘健雄,张保玲,白国宝,等.国内水性聚氨酯胶粘剂产品及应

用现状.中国胶粘剂,2005,14(12):35~38

23 张郧生.汽车胶粘剂密封胶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粘接,增刊.

1999.68~71

24 刘益军.聚氨酯密封嵌缝材料的发展近况.聚氨酯,2005,(7):

83

25 黄应昌,吕正芸.弹性密封胶与胶粘剂.北京:化学工业出版

社,2003.439~448

26 叶青萱.聚氨酯胶粘剂在中国.中国胶粘剂协会第八届技术交

流会论文集.上海.2005.11

27 律微波,张荣军.湿固化聚氨酯热熔胶研究进展.粘接,2005,26

(1):32~33

28 李正.台湾公司与日立在无锡建粘结剂合资企业.精细与专用

化学品,2005,13(12):32

收到日期 2006-05-10 修回日期 2006-07-05

P r e s e n t C o n d i t i o n s a n d T r e n d s o f P o l y u r e t h a n e A d h e s i v e s i nO u r C o u n t r y

L u D o n g z h e n S u n J i e

(S h a n g h a i X i n g u a n g C h e m i c a l P l a n t ,201811)

A b s t r a c t :I n t h i s a r t i c l e t h e p r e s e n t c o n d i t i o n s ,m a r k e t s i t u a t i o n s a n d t r e n d s o f p o l y u r e t h a n e a d h e s i v e s s u c h a s P Ua d h e s i v e s f o r s h o e s ,P Ua d h e s i v e s f o r g e n e r a l p u r p o s e s ,P Ua d h e s i v e s f o r f l e x i b l e l a m i n a t i n g p a c k a g e ,o n e -c o m p o n e n t P Ul i q u i da d h e s i v e s ,s o l v e n t f r e e P U a d h e s i v e s f o r s t r u c t u r a l b o n d i n g ,a q u e o u s P U a d h e s i v e s ,o n e -c o m p o n e n t m o i s t u r e -c u r i n g P Us e a l a n t s ,f o a m i n g P Us e a l a n t s a n d r e a c t i v e P Uh o t m e l t a d h e s i v e s e t c i n o u r c o u n t r y a r e r e v i e w e d .

K e y w o r d s :p o l y u r e t h a n e ;a d h e s i v e ;s e a l a n t ;m a r k e t s i t u a t i o n ;t r e n d

作者简介 陆冬贞 女,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胶粘剂的研制、生产、管理工作,现任高级顾问。

·

6·聚氨酯工业

第21卷

阻燃剂的发展趋势

阻燃剂的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塑料、橡胶、合成纤维等高分子材料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这些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绝大多数都是可燃的,且燃烧时可产生大量致命的有毒气体。为解决这一难题、提高合成材料的抗燃性,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入阻燃剂。对此,以阻燃为目的阻燃剂研究及材料阻燃技术近几年得到长足发展,至今天已成为世界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将阐述阻燃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 我国阻燃剂发展现状 我国阻燃剂生产在塑料助剂中, 是仅次于增塑二、各类阻燃剂的现状研究剂的第二大行业, 产量逐年增加, 市场不断扩大。自1960 年起开始研制和生产阻燃剂以来, 到目前为止, 我国阻燃剂总生产能力约15 万t/a , 从事阻燃剂研究的研制单位有50 多家, 阻燃剂品种有120 多种, 生产单位150 多家。近几年来, 我国阻燃剂工业发展迅速, 比如最重要的添加型溴系阻燃剂十溴二苯醚(DBDPO)的销量1999 年为7000t/a , 2000 年为9000t/a , 2001 年为13500t/a。增长幅度逐年增大,其它卤系中的另一个重要成员氯蜡系列也有很大增长。还有磷系(包括无机磷类和有机磷酸酯类)和无机系[ 主要是Al2 (OH)3 、Mg (OH)2 和助阻燃剂Sb2O3 等] 的市场也在不断扩大。但是, 按阻燃塑料制品占塑料总用量的比例来看, 与美国相比差距还很大。美国的比例为40 %, 而我国还不到1 %, 即使考虑到美国的经济总量为我国的10 倍, 我们也还有很大的扩展空间。 我国的阻燃剂以卤系阻燃剂为主, 占整个阻燃剂的80 %以上, 其中氯系(主要是氯化石蜡)占69 %, 并有出口;但溴系不足, 每年仍需进口;作为无污染、低毒的无机系仅占阻燃剂的17 %, 其中有一半为三氧化二锑, 而氢氧化铝、氢氧化镁还不到10 %。主要阻燃剂品种有42 型、52 型氯化石蜡, 还有少量的70 型氯化石蜡、多溴二苯醚、六溴醚、八溴醚、聚2 , 6-二溴苯醚、四溴双酚A 及其齐聚物、磷酸烷(芳)基酯、氯(溴)化磷酸醋、氢氧化铝(镁)、三氧化二锑、红磷等。我国阻燃剂比例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 消费结构差距甚大, 目前国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docx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分支学科之一,以岩石圈的各种地质体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组合形式及形成、发育、变形、破坏规律。一般根据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差异,分为狭义构造地质学和广义构造地质学。狭义构造地质学侧重于对中、小型地质体的研究,主要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演化等。广义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范围更加广阔,从地壳演变至岩石圈结构,从重要造山带至板块边界,从显微构造到晶格错位,几乎涵盖了10_8?108cm的所有地质体。近代以来,构造地质学研究获得了空前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理论体系得以建立和完善;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陆构造研究得到了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点研究岩石圈的演化和三维岩石圈的建立;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动力学研究兴起。这些研究使得构造地质学在研究深度和研究广度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1.构造解析构造学本质上是对地质体变形和演化的认识,构造地质学强调野外实地观测,其主要研究方法是构造解析法。构造解析是对地质体空间关系和形成规律的分析解释,内容包括对地质体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气几何学解析是指对地质体的产状、规模、组合形式进行研究,进而概化为构造模式。运动学解析主要研究地质体在构造作用中发生的变形和位移。动力学解析是在几何学解析和运动学解析的基础上,反推构造应力的性质、大小、方向,分析和解释该研究区域的构造演化史。 2.研究现状步人20世纪后,构造地质学开始从形态描述逐渐进人对地质体的成因和力学分析研究中,由定性观察转入定量研究,由几何学研究转人运动学、动力学的领域。相关学科的新方法、新思路的引人,使得构造地质学获得了极大地进步,促进了构造地质学和其他学科的交流融合。尤其20世纪60年代后,以板块构造为主的各种新理论的提出,促使构造地质学的发展进入全新阶段。 2.1板块构造理论体系相关研究1968年前后,地质学家归纳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从全球统一的角度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该理论将固体地球表层在垂向上划分为刚性岩石圈和塑性软

阻燃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_陈建兵

阻燃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陈建兵 (池州学院化学与食品科学系,安徽池州247000) 摘要:从燃烧机理和阻燃机理以及主要研究现状方面介绍了阻燃剂,并就未来阻燃剂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阻燃剂;燃烧;发展 中图分类号:TQ314124+ 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8141(2008)05-0559-02 Development and Situation o f Flame Retardant CHEN Jian-bin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Food Science,Chizhou College,Chizhou 247000,China) Abstract:The mechanism of combustion were introduced briefly in the text,and introduced the mechanism of flame and the situation of re -search,predicted the develop ment of flame retardant in the future. Key words:flame retardant;combusti on;development 收稿日期:2008-04-17;修订日期:2008-05-15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自然基金(编号:KJ 2006B156;KJ2008B177)。 作者简介:陈建兵(1980-),男,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水性高分子与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 阻燃剂是合成高分子材料加工的重要助剂之一,其功能是使合成材料具有难燃性、自熄性和消烟性。随着科学进步与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人们不但开发出性能更好的阻燃剂,而且对阻燃剂自身与使用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阻燃剂的无卤化、低毒化、复合化、抑烟化已经成为21世纪阻燃剂整体发展趋势,因此我国的阻燃剂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1] 。本文就未来阻燃剂研究的方向进行了探讨。1 燃烧机理 聚合物燃烧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热氧化过程,导致燃烧过程进行的基本要素是:热、氧和可燃物。其燃烧可分为5个阶段:受热、热降解、着火、燃烧和扩散,在燃烧过程中产生含有大量的高能自由基HO -,如果空气流通,燃烧就会越来越剧烈,但只要降低HO -自由基的浓度或切断氧的供应,就可以达到阻燃的目的,主要有:1降低着火点,防止聚合物降解出自由基;o隔绝空气;?捕获活性极大的HO -自由基,阻止火焰的蔓延。 2 阻燃机理 卤素阻燃剂的阻燃机理:卤素在燃烧时能生成卤化氢,卤化氢是一种自由基的捕捉剂。它能捕捉促进高分子化合物燃烧反应的HO -自由基,从而使火焰减 小,达到阻燃效果。 磷系阻燃剂的阻燃机理:磷化物不论是固相还是液相都有很好的阻燃效果,这是因为磷化物在火焰中产生这样的反应过程:磷酸)偏磷酸)聚偏磷酸,由于生成的磷酸层不挥发的保护,隔绝了空气,产生了阻燃效果。另一个原因是产生聚偏磷酸,具有强力的脱水作用,使有机物炭化,而炭化膜也起到了隔绝空气的效果。 锑系阻燃剂的相乘效应:单独使用锑的氧化物并没有阻燃效果,但与卤素阻燃剂相配合,就使其效果增大,人们把这种效应称为/相乘效应0,把锑的氧化物称为助阻燃剂,卤素与三氧化二锑的相乘效应,其机理可认为是由于聚合物在固相的脱水作用引起了炭化,捕捉在气象的自由基,使自由基停止连锁反应,即卤素与三氧化锑反应生成卤素化锑;在245)564e ,随着温度的上升,各阶段连续生成的三氯化锑(气态),在气相时能起到自由基捕捉剂的作用。 氧化铝水合物的阻燃剂机理:一般认为氧化铝水合物受热时,失水变成氧化铝的反应是失水,使燃烧温度降低,当周围温度下降到200)300e 时,它完全失水变成无水氧化铝,可稀释聚合物受热分解后放出的可然性气体,同时还可以吸收凝聚炭的极小微粒,即起消烟阻燃作用。3 阻燃剂的研究现状 自从1908年Engelard G A 等用天然橡胶与氯气反应制得了阻燃氯化橡胶,开创了以化学方法阻燃高聚物的先河以来,特别是近40年高分子工业迅速发展的需求,阻燃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开发出许多高效的、 # 559#资源开发与市场Res ource Development &Market 200824(6) #资源与环境#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世界银行2000年研究报告《中国: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竞争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有4个服务性行业对于提高生产力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物流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和电信。其中,物流服务占1997年服务业产出的42.4%,是比重最大的一类。进入21世纪,中国要实现对WTO缔约国全面开放服务业的承诺,物流服务作为在服务业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服务门类,肯定会首先遭遇国际物流业的竞争。 物流的配送方式从手工下单、手工核查的方式慢慢转变成现今的物流平台电子信息化管理方式,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使得配送流程管理自动化、一体化。 当今出现一种智能运输系统,即是物流系统的一种,也是我国未来大力研究的方向。它是指采用信息处理、通信、控制、电子等先进技术,使人、车、路更加协调地结合在一起,减少交通事故、阻塞和污染,从而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及生产率的综合系统。我国是从70年代开始注意电子信息技术在公路交通领域的研究及应用工作的,相应建立了电子信息技术、科技情报信息、交通工程、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机构。迄今为止以取得了以道路桥梁自动化检测、道路桥梁数据库、高速公路通信监控系统、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交通与气象数据采

集自动化系统等为代表的一批成果。尽管如此,由于研究的分散以及研究水平所限,形成多数研究项目是针对交通运输的某一局部问题而进得的,缺乏一个综全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项目恰恰是覆盖这些领域的一项综合性技术,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智能运输系统将原来这些互不相干的项目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公路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各方面工作在更高的层次上协调发展,使公路交通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1.国内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国内物流产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阶段。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 5%,占GDP的比重为6. 6%。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物流产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远远高于美国的10%和加拿大、西欧的9%。 2.物流专业化水平与服务效率不断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 的比例体现了一个国家物流产业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在近年来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十五”期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6年的18. 3%;2007年这一比例则下降到18. 0%,标志着我国物流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物流

我国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朱平隋淑英安平林王炳 中国纺织大学孙铠 摘要 近年来,世界各国因纺织品引起的火灾不断增加。我国这十几年来,平均每年发生的火灾次数为3—4万起,死亡人数2—3千人,火灾损失折款2—3亿人民币。1985年,哈尔滨天鹅饭店大火死亡十人,受伤七人,直接经济损失24.9万元;1994年,克拉玛依大火,死伤300多人,都是因纺织品燃烧引起的。 我国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发展概况; 我国纺织品阻燃技术始于50年代,以研究棉织物暂时性阻燃整理起步,但发展缓慢。60年代才出现耐久性纯棉阻燃纺织品。70年代开发了PyrovatexCP型阻燃剂,并开始了对合成纤维及混纺织物阻燃技术研究阶段。80年代,我国阻燃织物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许多单位开发了棉、涤及混纺织物的阻燃剂及整理技术和阻燃合成纤维。 阻燃纤维的研究开发——我国阻燃纤维的研究开发起步于70年代;80年代至今,上海、吉林、山东、广东、天津、四川、北京、江苏等省市的一些科研单位、院校及工厂相继对阻燃纤维进行了小试研究,涤纶和丙纶已形成批量生产能力,但总体说来,阻燃纤维产品仍处在研究和试阶段。所用的阻燃剂大多是磷、卤素的有机物或有机物加无机物,个别的用高分子物,如环状芳香族磷酸酯、羟乙基四溴双酚A(涤纶);氯化聚两烯、六溴环癸烷、乙二酸(五溴苯 )酯、磷酸三溴苯酯-氯化石蜡、六氯环戊二烯的二聚物等(丙纶);含增效剂的卤化物体系、有机磷化物(锦纶);氯乙烯、偏二氯乙烯、溴乙烯、五氧化二锑等(腈纶)及苯氧基磷腈、噻嗡磷酸酯(粘胶)等。 通过小试或中试鉴定的单位有:A.阻燃涤纶:吉林纺织设计院,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原山东纺织工学院)、上海化纤公司、天津化纤研究所、江苏纺研所等。B.阻燃丙纶:南京化工设计研究院、北京化纤研究所、江苏纺研所、天津合成材料研究所、山东化纤所、山海关化纤厂、广州化纤所等。C.阻燃锦纶:成都科大、四川维纶厂等。D.阻燃腈纶:上海合纤所、上海金山石化、山西煤化所、山东工业大学等。E.阻燃粘胶:上海纺研院、丹东化纤厂、南京化纤厂、上海第三化纤厂、福建南平化纤厂等。 1.绵织物的阻燃整理; 棉织物的阻燃整理发展很快,目前国内比较成熟,阻燃剂基本可以自给,可以工业化生产。 纯棉耐久性阻燃整理大体有下列三种方法: A.Proban/氨熏工艺,Proban法是英国Wilson公司首先用于工业化生产,传统的Proban法是阻燃剂THPC(四羟甲基氯化眆)浸轧后焙烘工艺,改良的方法是Proban/氨熏工艺,工艺流程为:浸轧阻燃整理→烘干→氨熏→氧化→水洗→烘干。国内计有北京光华、江阴印染厂、鞍山棉纺印染厂等引进国外的助剂和设备进行生产。这是目前公认的阻燃效果好、织物降强小、手感影响少的工艺。但由于设备问题限制了其推广。 B.PyrovatexCP整理工艺。国内已有上海农药厂、常州化工研究所、天津合材所、华东理工大学、青岛纺织服装学院等单位生产该助剂。产品的阻燃性能较好,耐久性好,可耐家庭洗涤50次甚至200次以上,手感良好,但强力降低稍大。国内使用该类阻燃剂的厂家二、三十家。 纯棉暂时性、半耐久性阻燃整理——电热毯、墙布、沙发布等织物的阻燃耐洗次数要求不是很高,这类产品做暂时性或半耐久性阻燃整理即可。即能耐1—15次温和洗涤,但不耐皂洗。主要有硼砂-硼酸工艺、磷酸氢二铵工艺、磷酰胺工艺、双氰胺工艺等。上述工艺应用在纯棉织物上工业化生产的不多。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的SFR-203属半耐久性阻燃整理剂。 2.毛织物的阻燃整理; 羊毛具有较高的回潮率和含氨量,故有较好的天然阻燃性,但若要求更高的标准,则需进行阻燃整理。最早的羊毛阻燃整理是采用硼砂、硼酸溶液浸渍法,产品用于飞机上的装饰用布。这种方法阻燃效果良好,但不耐水洗。60年代后采用THPC处理,耐洗性较好,

抗氧剂的现状与进展

抗氧剂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摘要:从人类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和工业材料日益苛刻的应用条件出发,综述了抗氧剂的作用机理及其在天然产物、高分子、食品、医药、石油化工等诸多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不同领域抗氧剂向环保、无毒、多功能等方向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氧化; 抗氧防腐; 自由基; 聚合物 Abstract: With the higher human demand for quality of life and more strict application conditions of industrial materials,the action mechanism of antioxidant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natural product,polymer,food,pharmaceutical and petrochemical were reviewed and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antioxidants used in different fields would develop to be environmental friendly,non-toxic and multi-functional. Key words:oxidation; anti-oxidation and anti-corrosion; free radical; polymer 引言 抗氧剂是一类在包括食品、石油化工、医药、塑料等各类产品体系中仅少量存在时,就可延缓或抑制这些产品的向下一步氧化,从而阻止产品的老化变质并延长其使用寿命的化学物质。钢铁表面涂加油漆等抗氧剂有效防止其氧化腐蚀,塑料、橡胶等高分子材料、润滑油、食品和医药等中添加各种适应其本身的抗氧剂能更好的促进其发挥自身使用价值,并更小的受其工作环境或工作对象造成的影响[1-2]。抗氧剂极大地增加了物品的实用性和使用寿命,人类正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深入研究抗氧剂的机理和现实应用性,并迫于环境和资源等问题的出现,使得未来抗氧剂的合成和使用面临更加苛刻的挑战[3]。 1 抗氧剂的作用机理 材料的氧化变质主要因其结构或组分内部具有易引起老化或氧化的弱点,即具有不饱和双键、支链、羰基、末端上的羟基等,这些结构在外界环境阳光、氧气、臭氧、热等条件下易发生氧化反应,引起产品或材料变质形成老化[4],更是基于其氧化的弱点,研究发现了抗氧化剂的工作机理,通过对氧化反应中自由基或中间体的有效作用来阻断其反应的后 续进程,从而达到抗氧化的目的。不饱和键或者自由基的存在易引起天然化合物、油品及人工合成高聚物的自动氧化反应,氧化机理如下[5-7]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 引言: 机器能否象人类一样能具有学习能力呢?1959年美国的塞缪尔(Samuel)设计了一个下棋程序,这个程序具有学习能力,它可以在不断的对奕中改善自己的棋艺。4年后,这个程序战胜了设计者本人。又过了3年,这个程序战胜了美国一个保持8年之久的常胜不败的冠军。这个程序向人们展示了机器学习的能力,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与哲学问题。 机器学习的研究是根据生理学、认知科学等对人类学习机理的了解,建立人类学习过程的计算模型或认识模型,发展各种学习理论和学习方法,研究通用的学习算法并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建立面向任务的具有特定应用的学习系统。这些研究目标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机器学习是关于理解与研究学习的内在机制、建立能够通过学习自动提高自身水平的计算机程序的理论方法的学科。近年来机器学习理论在诸多应用领域得到成功的应用与发展,已成为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及热点之一。 机器学习是继专家系统之后人工智能应用的又一重要研究领域,也是人工智能和神经计算的核心研究课题之一。现有的计算机系统和人工智能系统没有什么学习能力,至多也只有非常有限的学习能力,因而不能满足科技和生产提出的新要求。对机器学习的讨论和机器学习研究的进展,必将促使人工智能和整个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一.机器学习的发展史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研究较为年轻的分支,它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4个时期。 第一阶段是在50年代中叶到60年代中叶,属于热烈时期。…> 第二阶段是在60年代中叶至70年代中叶,被称为机器学习的冷静时期。 第三阶段是从70年代中叶至80年代中叶,称为复兴时期。 机器学习的最新阶段始于1986年。 机器学习进入新阶段的重要表现在下列诸方面: (1) 机器学习已成为新的边缘学科并在高校形成一门课程。它综合应用心理学、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以及数学、自动化和计算机科学形成机器学习理论基础。 (2) 结合各种学习方法,取长补短的多种形式的集成学习系统研究正在兴起。特别是连接学习符号学习的耦合可以更好地解决连续性信号处理中知识与技能的获取与求精问题而受到重视。 (3) 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各种基础问题的统一性观点正在形成。例如学习与问题求解结合进行、知识表达便于学习的观点产生了通用智能系统SOAR的组块学习。类比学习与问题求解结合的基于案例方法已成为经验学习的重要方向。 (4) 各种学习方法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一部分已形成商品。归纳学习的知识获取工具已在诊断分类型专家系统中广泛使用。连接学习在声图文识别中占优势。分析学习已用于设计综合型专家系统。遗传算法与强化学习在工程控制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与符号系统耦合的神经网络连接学习将在企业的智能管理与智能机器人运动规划中发挥作用。 (5) 与机器学习有关的学术活动空前活跃。国际上除每年一次的机器学习研讨会外,还有计算机学习理论会议以及遗传算法会议。 二.机器学习分类 1、基于学习策略的分类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过程中系统所采用的推理策略。一个学习系统总是由学习和环境两部分组成。由环境(如书本或教师)提供信息,学习部分则实现信息转换,用能够理解的形

阻燃剂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阻燃剂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学校:安阳工学院 院系: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09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姓名:莫墨 学号:200905060087

阻燃剂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塑料、橡胶、合成纤维等高分子材料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这些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绝大多数都是可燃的,且燃烧时可产生大量致命的有毒气体。为解决这一难题、提高合成材料的抗燃性,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入阻燃剂。为此,以阻燃为目的阻燃剂研究及材料阻燃技术近几年得到发展,至今已成为世界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阻燃剂在化学建材,电子电器,交通运输,航天航空,日用家具,室内装饰,衣食住等各个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将阐述阻燃剂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键字:阻燃剂分类机理现状发展趋势 一、概述 阻燃剂,又称难燃剂,耐火剂或防火剂:赋予易燃聚合物难燃性的功能性助剂;依应用方式分为添加型阻燃剂和反应型阻燃剂。根据组成,添加型阻燃剂主要包括无机阻燃剂、卤系阻燃剂(有机氯化物和有机溴化物)、磷系阻燃剂(赤磷、磷酸酯及卤代磷酸酯等)和氮系阻燃剂等。反应型阻燃剂多为含反应性官能团的有机卤和有机磷的单体。此外,具有抑烟作用的钼化合物、锡化合物和铁化合物等亦属阻燃剂的范畴。主要适用于有阻燃需求的塑料,延迟或防止塑料尤其是高分子类塑料的燃烧。使其点燃时间增长,点燃自熄,难以点燃。 1.1阻燃剂的分类 阻燃剂有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按所含阻燃元素可将阻燃剂分为卤系阻燃剂、磷系阻燃剂、氮系阻燃剂、磷-卤系阻燃剂、磷-氮系阻燃剂等几类。按组分的不同可分无机盐类阻燃剂、有机阻燃剂和有机、无机混合阻燃剂三种。无机阻燃剂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类阻燃剂,它的主要组分是无机物,应用产品主要有氢氧化铝、氢氧化镁、磷酸一铵、磷酸二铵、氯化铵、硼酸等。在三大类阻燃剂中,无机阻燃剂具有无毒、无害、无烟、无卤的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类领域,需求总量占阻燃剂需求总量一半以上,需求增长率有增长趋势。按使用方法的不同可把阻燃剂分为添加型和反应型。添加型阻燃剂主要是通过在可燃物中添加阻燃剂发挥阻燃剂的作用。反应型阻燃剂则是通过化学反应在高分子材料中引入阻燃基团,从而提高材料的抗燃性,起到阻止材料被引燃和抑制火焰的传播的目的。在阻燃剂类型中,添加型阻燃剂占主导地位,使用的范围比较广,约占阻燃剂的85%,反应型阻燃剂仅占15%。 1.2阻燃剂的作用机理 阻燃剂的作用机理是很复杂的,包括种种因素,但阻燃剂的作用机理不外乎

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 趋势 院系: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姓名:王炳乾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和深化,机器人已成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为工业自动化发挥了巨大作用,将对未来生产和社会发展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介绍了机器人的国内国外的发展历史、状况、应用、并对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关键词:机器人;发展;现状;应用;发展趋势。 1.机器人的发展史 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钟表技术发明了自动机器玩偶并公开表演。 1738年,法国技师杰克·戴·瓦克逊发明了机器鸭,它会嘎嘎叫、进食和游泳。 1773年,瑞士钟表匠杰克·道罗斯发明了能书写、演奏的玩偶,其体内全是齿轮和发条。它们手执画笔、颜料、墨水瓶,在欧洲很受青睐。 保存至今的、最早的机器人是瑞士的努萨蒂尔历史博物馆里少女形象的玩偶,有200年历史。她可以用风琴演奏。 1893年,在机械实物制造方面,发明家摩尔制造了“蒸汽人”,它靠蒸汽驱动行走。 20世纪以后,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情况更好,实用机器人问世。 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工程师温兹利制造了第一个机器人“电报箱”。它是电动机器人,装有无线电发报机。 1959年第一台可以编程、画坐标的工业机器人在美国诞生。 现代机器人 有关现代机器人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计算机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原子能的开发利用是前提条件。1946年,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随后,计算机大批量生产的需要推动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1952年,数控机床诞生,随后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同时,各国原子能实验室需要代替人类处理放射性物质的机械。

阻燃剂的发展现状和开发动向

专论与综述 收稿日期:2004208227 作者简介:夏 俊(1981-),男,湖南益阳人,湘潭大学化工学院在读硕士生,师从罗和安教授,主要从事精细化工产品合 成、过程模拟与优化的研究。电话:(0732)2373951,E 2mail:waiwai1846@https://www.sodocs.net/doc/d05262098.html, 阻燃剂的发展现状和开发动向 夏 俊,王良芥,罗和安 (湘潭大学化工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摘 要:介绍了世界范围内阻燃剂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对目前我国阻燃剂行业的基本状况和发展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从一系列新技术着手叙述了阻燃剂的发展新动向,指出我国阻燃剂工业应朝环保、低毒、高效的方向发展。关键词:阻燃剂;现状;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T Q 314.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206(2005)01-0001-04 Present status and developing tendency of flame retardant XIA Jun ,WANG Liang 2jie,L UO He 2an (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 411105,China) Abstract: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ing tendency of the flame retardant in the world are intro 2duced,analyzed the present status and the problems of Chinese flame retardant industry.Described the tendency of the flame retardant industry from a series of new technologies,pointed out the develop 2ment of the flame retardant industry should focus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low toxicity and high efficient. Key wor ds:flame retardant;present status;new technology 阻燃剂主要用于阻燃合成和天然高分子材料,包括塑料、橡胶、纤维、木材、纸张、涂料等 [1] 。据粗 略估计,全球阻燃剂的65%~70%用于阻燃塑料,20%用于橡胶,5%用于纺织品,3%用于涂料,2%用于纸张及木材。电子/电气、运输、建材、家具、纺织为阻燃剂的几大用户[2]。 近年来,随着防火安全标准的日益严格和塑料产量的快速增长,全球阻燃剂的用量及销售一直呈增长的趋势[3],总用量已达到120万t/a 以上,其中85%为添加性阻燃剂,15%为反应型阻燃剂[2]。众多品种中,用量最大的是氢氧化铝(ATH ),其次为卤系阻燃剂。预计在今后5年内,全球阻燃剂需求量年均增长率可达4%~5%(亚太地区略高),到2007年,全球阻燃剂总用量可达到145~155万t 。北美、西欧、日本是阻燃剂最大的消费地区,分别占消费市场的30%、33%、18%,亚洲(不包括日本)占19%。最近的市场调研表明,美国阻燃剂市场总量 2003年增加为9.69亿美元,年增长率为5%左右,近几年,日本高分子添加剂的市场连续下降,而阻燃剂却略有增长[4]。 阻燃剂品种繁多,目前应用最广的是氯系、溴系、磷及卤化磷系、无机系阻燃剂等。世界各地区的阻燃剂消费结构不同,欧洲用量最大的是无机系阻燃剂,而美国、日本、亚洲消费量最大的都为溴系阻燃剂,美国和日本分别占总消费的35%和40%,而亚洲竟高达60%。具体消费结构,欧洲为:无机系33%,溴系28%,有机磷系25%,氯系4%,其他10%;美国为:溴系35%,有机磷系26%,无机系24%,氯系8%,其他7%;亚洲为:溴系60%,无机系25%,氯系8%,有机磷系7%;日本为:溴系40%,无机系30%,有机磷系20%,氯系2%,其他8%[4]。 1 我国阻燃剂发展现状 [5~7] 我国阻燃剂生产在塑料助剂中,是仅次于增塑 第34卷第1期2005年1月 应 用 化 工Applied Chemical Industry Vol.34No.1Jan.2005

可降解塑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可降解塑料的研究现状 及发展前景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可降解塑料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摘要:文章综述了国内外降解塑料的研究现状,介绍了降解塑料的定义、评价标准以及降解塑料的分类,以及光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以及光/生物双降解塑料的研究动态,展望了降解塑料的光明前景。 关键词:降解塑料;光降解;生物降解;光/生物双降解 中图分类号:TQ3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24-0006-02 随着现代社会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薄膜的使用逐渐深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曾给农业生产带来福音的“白色革命”在极大地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也给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白色污染”。农膜主要以化纤为原料,其主要成分是聚丙烯,聚氯乙烯以及聚乙烯,可在田间残留几十年不降解。连年不降解的碎膜逐年累积于土壤耕层造成土壤板结、通透性变差、根系生长受阻,后茬作物减产,有些作物减产幅度达到20%以上,并且这一情况正在进一步恶化。由此产生的环保负面效应已引起社会各界的严重关注和忧虑。 1降解塑料的定义以及评价方法 降解塑料是一类新型功能塑料,从世界范围来看,其技术在不断发展,用途在不断开拓,定义、评价方法以及评价标准也均在不断规范和完善中。近年来,国内外都在努力寻找一

个能被人类所接受的降解塑料的定义及其评价方法。影响比较大的是,欧洲制定的Comite´ Europe´en de Normalisation (CEN)标准,强调包装材料的回收再利用以及堆肥处理;英国标准组织BSi则强调了包装材料的环境效应,着重于薄膜的氧化降解;其中,被大家所共识且认可程度最高的是美国材料试验协会(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ASTM)对降解薄膜所作的定义及评价方法。 随着国内降解塑料的不断发展,与之相关的测试标准,规范也不断被制定出来。与ASTM一样,国标并没有对降解时间,降解产物以及检测方法做出明确的规定。 2降解塑料的分类 降解塑料按照降解机理可大致分为光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和光-生物双降解塑料。其中,具有完全降解特性的生物降解塑料和具有光-生物双重降解特性的光/生物双降解塑料,是目前主要的研究开发方向和产业发展方向。 光降解塑料 光降解塑料一般是指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引起光化学反应而使大分子链断裂和分解的塑料。一般光降解塑料的制备方法有两种,一是在高分子材料中添加光敏剂,由光敏剂吸收光能后产生自由基,促使高分子材料发生氧化作用后达到劣化;另一种是利用共聚的方式将光敏基团(如羧基、双键等)

国内外公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1章绪论 1.1我国公路现状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从事运送货物和旅客的社会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行业、先行产业。交通运输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其中,铁路、水运、航空、管道起着“线”的作用,公路则起着“面”的作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通过公路路网联结起来,形成四通八达、遍布城乡的运输网络。改革开放以来,灵活、快捷的公路运输发展迅速,目前,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公路运输客运量、货运量所占比重分别达90%以上和近80%。高速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交通运输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设计和建设上,高速公路采取限制出入、分向分车道行驶、汽车专用、全封闭、全立交等较高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为汽车快速、安全、经济、舒适运行创造了条件。与普通公路相比,高速公路具有行车速度快、通行能力大、运输成本低、行车安全、舒适等突出优势,其行车速度比普通公路高出50%以上,通行能力提高了2~6倍,并可降低30%以上的燃油消耗、减少1/3的汽车尾气排放、降低1/3的交通事故率。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60多年的建设,公路建设有了长足发展。2011年初正值“十一五”规划结束,“十二五”规划伊始。“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公路交通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服务水平提升最为显著的时期。经过4年多的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紧张状况已实现总体缓解,基础设施规模迅速扩大,运输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前4年,全国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2.93万亿元,年均增长近16%,约为“十一五”预计总投资的1.2倍,也超过了“九五”和“十五”的投资总和。公路建设投资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拉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从公路建设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来看,“十一五”期间基本保持在4.5%左右。 在投资带动下,公路网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8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1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42.52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36.4万公里、2.5万公里和9.4万公里;全国公路网密度由“十五”末的每百平方公里34.8公里提升至40.2公里。预计到2010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将达到395万公里,高速公路超过7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45.3万公里与3万公里。农村公路投资规模年均增长30%,总里程将达到345万公里,实现全国96%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 “十一五”期间公路的快速发展,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高速公路为重点,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十一五”末高速公路里程将达到"十五"末的1.78倍。“十一五”期间全社会高速公路建设累计投资达2万亿元,直接拉动GDP增长约3万亿元,拉动相关行业产出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北京市绿化隔离带可持续经营技术及效益评价 二、项目所属领域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1、由城市绿地到城市林业的发展 城市绿地是城市中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城市系统中能够执行“吐故纳新”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子系统。这个系统一方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城市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境;另一方面能增强城市景观的自然性、促进城市居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是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绿地(green space)一词,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解释,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开敞空间(Open Space),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延用原苏联的绿地概念,包括城市区域内的各类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化、墓地、农地、林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名胜区、植物覆盖较好的城市待用地等。 尽管各国关于开敞空间(或绿地)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强调了开敞空间(或绿地)在城市中的自然属性,即都是为了保持、恢复或建立自然景观的地域。绿地作为城市的一种景观,是城市中保持自然景观,或使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是城市中最能体现生态性的生态空间,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为人工设计的植物景观、自然植物景观或半自然植物景观。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包括:组织城市空间的功能、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游憩休闲功能、文化(历史)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城市防护和减灾功能。 城市绿地发展和研究进程包括:城市绿地思想启蒙阶段、城市绿地规划思想形成阶段、城市绿地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阶段、城市绿地生态规划和建设阶段。 吴人韦[1]、汪永华[2]、胡衡生[3]等从城市公共绿地的起源开始介绍了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认为国外的城市绿地建设经历了从公园运动(1843~1887)、公园体系(1880~1890)、重塑城市(1898~1946)、战后大发展(1945~1970)、生物圈意识(1970年以后)等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城市绿地发展过程,其中“重塑城市”阶段提出了“田园城市”和城市绿带概念,绿带网络提供城区间的隔离、交通通道,并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有机疏散”理论中的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原则,对以后的城市绿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193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绿带法案(Green Belt Act)。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环绕伦敦形成一道宽达5英里的绿带。1955年,又将该绿带宽度增加到6~10英里。英国“绿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大城市无限蔓延、鼓励新城发展、阻止城市连体、改善大城市环境质量。早在1935年,莫斯科进行了第一个市政建设总体规划,规划在城市用地外围建立10公里宽的“森林公园带”;1960年调整城市边界时,“森林公园带”进一步扩大为10~15公里宽,北部最宽处达28公里;1971年,莫斯科采用环状、楔状相结合的绿地布局模式,将城市分隔为多中心结构。目前,德国城市森林建设已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绩,其树种主要为乡土树种,基本上是高大的落叶乔木(栎类、栗类、悬铃木、杨树、核桃、欧洲山毛榉等)[4]。在绿化城

(发展战略)浅析我国阻燃剂发展状态

浅析我国阻燃剂发展现状 阻燃剂是合成高分子材料加工的重要助剂之一,目前消费量已经成为仅次于增塑剂的第二大品种。2001年我国阻燃剂总产能约为15万吨,其中氯系阻燃剂占75%、磷系(含卤化)阻燃剂约占6%、溴系阻燃剂约占7%;无机阻燃剂占12%。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阻燃剂消费结构差距甚大,比如美国,氯系占8%、溴系占10%、磷及卤化磷系占16%、无机系占60%。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阻燃剂生产存在不少问题,多为低水平、低效能、有机高毒产品。为此,我们应参考国外阻燃剂产品结构,结合国情以确定我国阻燃剂的发展方向,重点发展含氯量高的氯系、溴系、磷及卤化磷系、无机系阻燃剂及抑制烟剂。 氯系阻燃剂氯系阻燃剂以氯化石蜡为主。我国目前主要是氯蜡-52 和氯蜡-40,而性能优异的氯蜡-7 0仅占氯系阻燃剂产能的12%左右。目前氯系阻燃剂正朝着无污染、高纯度、高热稳定性、高含氯量方向发展,其代表产品便是氯蜡-70,而我国氯蜡-70生产规模偏小、布局分散,且多采用污染严重的四氯化碳溶剂法工艺合成,产品质量达不到合成材料应用的要求。因此我国应加快氯蜡-70的发展步伐,尤其是应采用不破坏环境的水相法工艺生产,重点解决和突破水相法技术中工程化的问题。另外国外已经使用的全氯环戊癸烷、四氯苯酐及反应型氯系阻燃剂氯菌酸也应大力发展。 溴系阻燃剂尽管溴系阻燃剂,尤其是主导产品多溴二苯醚被认为在热分解后会产生有剧毒的溴化二苯并二英和溴化二苯并呋喃,世界卫生组织多次召开专门会议讨论多溴二苯醚阻燃剂的安全性问题,希望通过限制或不使用溴系阻燃剂,力图加快阻燃剂的无卤化过程。但由于溴系阻燃剂与其它阻燃剂相比,其阻燃性、加工性、物性等综合性能优良,且价格适中,在加上寻找溴系阻燃剂代用品困难,故迄今为止只有少数国家明文禁或限用溴系阻燃剂。日本、美国多家权威性机构发布报告认为多溴二苯醚安全性值得信赖。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化学品安全计划委员会也认为溴系阻燃剂对人类与环境危害尚属有限,应加强有效管理,而毋需禁用。在缺乏溴系阻燃剂合适替代用品的前提下,溴系阻燃剂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不仅会使用相当长时间,而且还将保持相当的增长速度。而且国内外最新开发的有机阻燃剂仍大多以溴为主。

国内抗氧剂发展现状

国内抗氧剂发展现状 作者:不详 来源:不详 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05-8-1 塑料抗氧剂以受阻酚为主,另外还有亚磷酸酯类化合物及二者复配品,通常包括酚类抗氧剂、磷类和硫类辅助抗氧剂以及金属离子钝化剂等。近年来,国外硫类抗氧剂的开发速度相对放慢,许多公司把重点转移到主剂和辅剂复合使用的开发。以实现产品分子量高、热稳定性好、不污染、不变色的特点。此外,聚合物用金属离子钝化剂向多功能化发展,而塑料包装业特别是用于食品和医药包装的塑料生产厂商,对维生素E类抗氧剂表现出极大兴趣。维生素E的有效成分为α-生育酚(ATP),不仅具有极高的抗氧活性,而且可以消除或降低塑料包装材料内的异味。 1.抗氧剂发展情况 目前,国内生产厂家超过30家 1076、 168、 DL TP 、 13-215、机厂、天津力生化工厂、天津晨光化工有限公司、临沂三丰化工有限公司等主要生产基地。 就通用品种的生产和供应而言,中国塑料抗氧剂已经达到或接近国外先进水平,1010、1076、168以及由其为主要组分的复合型抗氧剂B215、B225等产能和指标基本满足了国内聚烯烃树脂的市场需求。然而,总体来看,专用化、高性能结构的品种数量不足,相当数量的品种仍需依赖进口。可喜的是,近年来国内在抗氧剂新品种开发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代表世界发展潮流的碳自由基捕获剂、半受阻酚抗氧剂、新型高效亚磷酸酯辅助抗氧剂的研究都有新的进展。 2.存在的问题 规模小,经济效益低下,产品质量低下,新产品开发缓慢,产品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激烈,许多专用高档抗氧剂还需依赖进口,2002年国内抗氧剂进口量为5 700吨左右。抗氧剂工业正向专用化、系列化、复合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聚烯烃新型高效光稳定剂6911在农用棚膜中的应用研究 陈宇 庄严 吴瑞征

中国管理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徐淑英《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29日11 版) 过去20多年来,中国管理学研究关注西方情境的研究课题,验证西方发展出来的理论,并借用西方的研究方法论。而旨在解决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和针对中国管理现象提出有意义的理论解释,这方面的研究却迟滞不前。围绕到底是追求“中国管理理论”(即在中国管理情境中检验西方理论)还是“管理的中国理论”(即针对中国现象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论)的争论,很多学者作出了积极探索。中国的管理学研究者应遵循科学探究的自主性原则,保持对常规科学局限性的警觉,从事既能贡献普遍管理知识,又能解决中国管理问题的研究。 国际管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现象 全球化商业活动的增加,不仅使得全球化的跨国公司对管理知识的需求大大增加,而且那些处于新兴经济体(比如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中的公司,由于在国际市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非常渴望得到管理实践所需的知识。除了新兴经济体外,许多发达地区的管理研究也十分活跃。有学者观察到了国际学者的一种明显偏好:从主流管理学文献(基本上是基于北美,特别是美国的文献)中套用已有的理论、构念和方法来研究本土的现象。这导致了JamesMarch(詹姆斯·马奇)所认为的组织研究的“趋同化”。这个趋势是值得注意的,因为它有可能放慢有效的全球管理知识的发展速度,也会阻碍科学的进步。这样的趋势在中国也是存在的。

科学研究总是有目的的:执著于寻找真相(reality)和追求真理(truth)。科学的研究方法确保了科学家的发现是接近于真理的,这也是所有科学研究应该达到的严谨性(rigor)标准。然而对于管理学这门应用科学来说,真理本身是不够的。管理研究的第二个目标是获取有益于提高实践水平的知识,这就是管理学者应该达到的切题性(re levance)标准。但现在大部分的中国学者都是严谨有余,切题不足。 目前,套用西方发展起来的理论在中国进行演绎性研究主导了中国管理学研究领域。用这种方法进行的研究倾向于把成果发表在国际性杂志上,尤其是国际顶尖杂志。这类研究成果验证了已有理论或者对其情境性边界进行了延伸研究,说明了如何使用现有研究成果来解释一些新情境下出现的独特现象和问题。但这样的研究倾向对现有的理论发展只能提供有限的贡献,因为它的目的并非寻找对地方性问题的新的解释。这种方法也限制了对中国特有的重要现象以及对中国有重要影响的事件的理解。 笔者并不认为学者的目标就是发展新的理论,而是提请注意这一事实:绝大部分中国的研究都不约而同地采用西方已有理论来解释中国现象。这一趋势形成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是因为缺乏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和对科学目的的正确理解。一些研究者错误地认为,科学的目的是发表文章,而非寻找对重要现象的恰当理解和解释。中国学者可以很快学会如何正确使用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