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腓骨长肌腱转移术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21例分析

腓骨长肌腱转移术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21例分析

腓骨长肌腱转移术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21例分析
腓骨长肌腱转移术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21例分析

【关键词】陈旧性跟腱断裂

陈旧性跟腱断裂临床较为常见,多由误诊或处理不当所致。maffull[1]报道误诊率为20%~30%,陈旧性跟腱断裂手术修复困难,手术方法多种,术后效果报道不一。我院自1997年8月~2006年11月共对21例陈旧性跟腱断裂病人施行腓骨长肌腱转移重建修复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18~68岁,平均38.6岁;右侧12例,左侧9例;自受伤至就诊时间为3周~1年。其中8例因首诊医生误诊所致,6例受伤后不知道有跟腱断裂而未及时到医院就诊,5例吻合后再断裂,2例为局部长期封闭治疗所致。手术中见断裂部位位于跟腱抵止点至近端6cm范围内,清理断端后跟腱缺损3~6cm。

1.2 手术方法病人取俯卧位,屈膝30°,于小腿远端跟腱外侧1cm处纵行做一切口,注意保护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切开跟腱腱膜探查跟腱损伤情况,彻底清除断端增生瘢痕组织,找出并分离腓骨长肌腱至肌腹处。在足外缘第五跖骨基底处做第二切口,暴露出腓骨长、短肌腱,将腓骨长肌腱拉紧并与腓骨短肌腱止点缝合后,在其近端切断,于第一切口中抽出备用。在跟骨结节部自外向内钻骨性隧道备用。于跟腱断端近侧2~3cm处沿冠状面用尖刀由外上斜向内下方45°做一肌腱内隧道,把腓骨长肌腱由此隧道穿出,牵拉跟腱近端向远侧,此时将患足置于跖屈30°位,将腓骨长肌腱由内向外穿过骨性隧道,再于跟腱断端近侧2~3cm 处由外下斜向内上方另做一肌腱内隧道,将腓骨长肌腱引出,拉紧,将此肌腱远端包埋于跟腱近端残端内。缝合腓骨长肌腱在跟腱及骨性隧道的进出口部,以免出现腓骨长肌腱切割现象。在缺损处并列缝合腓骨长肌腱,修补跟腱腱膜,缝合伤口。术后踝关节跖屈位30°,膝关节屈曲30°,用石膏固定。

1.3 术后处理术后第1 天开始行足趾关节的伸屈活动及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练习,3周后开始改踝关节中立位固定。6周后去除外固定,在中药熏洗下进行踝关节屈伸活动,垫高鞋跟扶拐下地行走, 8周后开始逐渐放低鞋跟行走,注意防止摔倒和突然的蹬地动作。3 个月后开始练习单足提踵,恢复正常行走。6个月后开始慢跑及跳跃练习。

2 结果

本组21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个月~7年,平均28个月。疗效评定采用arner-lindholm评定法[2]:优:患者无不适,行走正常,提踵有力,肌力无明显异常,小腿围度减小<1cm,背伸或跖屈角度减小<5°;良:有轻度不适,行走稍有不正常,提踵稍无力,肌力较健侧减弱,小腿围度减小<3cm,背伸角度减小在5°~10°之间,跖屈角度减少在5°~15°之间;差:病人有明显不适,跛行,不能提踵,肌力明显减弱,小腿围度减小&3cm,背伸角度减小在10°以上,跖屈角度减少&15°。结果优11例,良10例。术后未发生跟腱再次断裂。2例发生伤口感染,经换药后愈合。1例感染病例出现皮肤与跟腱粘连。5例小腿围度较健侧减小2~3cm,2例提踵稍感无力,1例跖屈角度减少10°,2例背伸角度减少15°。

3 讨论

3.1 跟腱的解剖学特点跟腱自上而下逐渐变窄增厚,在跟骨结节上方3~6cm处最窄。跟腱的周围无腱鞘,有疏松的网状组织称作腱周组织,连接肌腱及周围筋膜,其中含有血管供给营养。跟腱血管造影证实邻近止点及肌肉侧有较好的血供,而腱中间部血供少,受损伤后可引起局部营养不良,发生中断变性,为断裂的基础[3]。腱细胞在损伤后可产生ⅰ型和ⅲ型胶原参与修复,ⅲ型胶原抗张力较差,这也是损伤的肌腱易断裂的原因之一[4]。

3.2 腓骨长肌腱的解剖学特点腓骨长肌腱长13.5±2.5cm,作用与腓骨短肌相同,使足外翻并跖屈。对腓骨长肌腱进行解剖学及生物力学研究表明,腓骨长肌腱有足够的长度、充分的血液供应和足够的拉力来修复跟腱断裂[5]。跟外侧动脉、腓动脉下段肌间隔支发支由

腱后缘入腱,腓动脉穿支发支由腱前缘入腱,彼此在腱周组织内吻合。将带血供的肌腱传动结构与腱周滑动组织整体移植,抗感染能力强,术后跟腱愈合迅速,不易变性、再次断裂或粘连[6]。因此笔者选用腓骨长肌腱重建跟腱。

跟腱断裂的诊断检查方法有哪些

https://www.sodocs.net/doc/de611702.html,/ 1 跟腱断裂的诊断检查方法有哪些 跟腱是人体最粗大最强壮的肌腱。跟腱长约15cm ,由小腿三头肌(比目鱼肌、腓肠肌内、外头)的肌腱融合形成。在此过程中,跟腱的腱纤维有90°的扭转。跟腱的主要功能是屈小腿和跖屈踝关节,是小腿肌肉力量传导至足部的最主要的解剖结构。人能够直立、站稳,能跑、能跳,靠的都是它。如果单侧跟腱断裂,就会出现跛行,如果双侧跟腱均断裂,则不能行走。我国古代刑罚中的“挑断脚筋”就是指切断囚犯的双侧跟腱,使其失去行走功能。 患者基本上不会有明显的疼痛,但立即出现跛行和不能单足提踵,以后逐渐出现足跟上方的肿胀淤血。由于伤后的肿胀掩盖了跟腱断裂导致的凹陷,跖肌腱和足母长屈肌腱的存在使踝关节跖屈肌力部分得以代偿从而还可以行走,X 片检查也没有骨折,患者甚至某些医师会认为是单纯的软组织损伤而漏诊,从而耽误了治疗时机。这种情况并不鲜见,据统计,有高达25%的跟腱断裂可以在初次就诊时被漏诊。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和核磁共振。超声是目前诊断跟腱断裂最精确的诊断方法。通过观察跟腱腱纤维的连续性,超声不仅能判断跟腱是否断裂,还可以判断跟腱断裂的位置,有助于治疗方案的确定。 1、病史 急性跟腱断裂者多有明确的运动中损伤病史,大部分患者可清晰回顾受伤时脚踝后方有直接打击感或听到“砰”的一声,且损伤常发生于行突然暴发性弹跳动作时。 2、症状与体征 不能提踵、跟腱后方凹陷且伴有肿胀或瘀斑。查体时局部可触及缺损,Thompson 征阳性。 3、影像学检查 核磁共振成像可发现跟腱断裂,且对于确诊跟腱部分断裂最为有效;超声技术(US )可用来评价两个肌腱断端之间的距离;普通X 线平片可用于判断是否伴有跟腱附着部位的急性撕脱骨折。 临床上一般通过病史和临床体检基本上可以确定跟腱断裂的诊断。体检时可以在患者跟腱所在部位触及由于跟腱完整性消失产生的凹陷。此外,还可以让患者单足踮立,或者在患者屈膝位挤压小腿肌肉,观察踝关节活动强度。对于不能确定的患者,可以进行影像学检查,以协助诊断。 温馨提示:有伤后跛行的症状时,及时在运动医学专科就诊是很重要,对于避免类似的误诊漏诊是非常必要的。 原文链接:https://www.sodocs.net/doc/de611702.html,/zlwk/2014/0804/187393.html

跟腱断裂的护理

跟腱断裂患者的护理 一、引言 跟腱是人体最强大的肌腱之一,能承受很大的张力,除各别疾病外,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发生断裂,但在体育专业人员中是常见运动损伤之一。损伤的处理以手术为主,而能否准确判断跟腱是否断裂以及尽早的进行手术,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同时术前术后的护理工作及术后康复训练是患者更好更快恢复健康的关键。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跟腱是由小腿三头肌,即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组成,此肌有三个头,两个头构成此肌的前部及腓肠肌,比目鱼肌在深层,所有三个头向下组成一个总的弓腱,止于跟骨节间。其损伤机制是踝背伸位发力,小腿三头肌的强力收缩,将跟腱拉断。通常都是一个比较突然的动作,腿部突然发力时易发生,如篮球项目的摆脱过人、突然起跳,羽毛球的跨步击球,跨栏的过栏动作。患者在运动过程中受伤当时觉跟腱部疼痛,有被踢感;随即足踝运动失灵,不能站立或行走;腓肠肌部位疼痛或伴有麻木,发胀感;跟腱外形消失,触之有凹陷感;多数患者受伤瞬间能够听到自己腿部发出“啪”的声音。 除直接暴力导致的跟腱断裂外,间接暴力导致跟腱断裂的机理是当踝关节处在过伸位小腿三头肌突然发力引起。当踝关

节在背伸20°~30°发力跖屈时跟骨结节到踝的轴心半径大,跟腱处于极度紧张状态,此时突然用力踏跳,已紧张的跟腱需要承担超过自身重力几倍的力,跟腱发生断裂。 引起跟腱断裂的其他高危因素还包括激素的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使用;痛风、甲状腺功能亢进、肾功能不全、动脉硬化;既往的跟腱损伤或病变;感染、系统性炎性疾病;高血压及肥胖等原因。 二、临床表现 直接外伤引起的开放性跟腱断裂伤处皮肤裂开出血,伤口内可见跟腱组织,易诊断。部分患者因跟腱断裂回缩不易察觉易漏诊,后多因提踵无力再次就诊。可于伤时进行捏小腿三头肌实验进行诊断。 间接外力导致的跟腱断裂发生于踝关节背伸位进行弹跳或蹬踏动作时。患者常诉有足跟后方有棒击感,随即出现提踵无力,无法完成蹬地、跳跃等动作。表现为行走困难及推进无力并伴有跛行。跟腱处出现凹陷。接下来的几小时或几天内软组织逐渐肿胀。踝关节后方出现延足跟的瘀斑。最易明确诊断的检查方法是通过挤压小腿后方肌肉(Thompson 征)来判断腓肠肌-比目鱼肌复合体的连续性。令患者俯卧双足置于床沿外,手捏小腿三头肌肌腹,正常侧踝于捏肌肉时立即跖屈,跟腱完全断裂时捏肌肉时踝关节不动。 三、检查

跟腱断裂的术后护理

跟腱断裂的术后护理 跟腱断裂是最常见的肌腱断裂之一,常见于中年人及运动员[1],对其工作、学习、运动及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2]。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对比中,两种方法效果相当,但非手术治疗再断裂率较高。Pajala等针对409例跟腱断裂患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再断裂的患病率为5.6%,多发生于术后早期,多与患者意外摔伤及未按要求术后康复有关。因此,术后护理水平也对跟腱再断裂率有着重要影响。我们针对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共26例跟腱断裂患者进行护理评估, 1.1 一般资料 本组跟腱断裂患者26例,其中男18例,女8例,年龄16~43岁,平均年龄为30岁。左侧15例,右侧11例。开放性6例,闭合性20例。新鲜损伤17例,陈旧损伤9例。 1.2 手术方法 患者在CSEA麻醉下,采用Krackow法缝合,术后行长腿石膏固定于屈膝30°,踝跖屈20-30°,使跟腱处于无张力位。3周后改为短腿石膏固定,继续固定至术后6周逐渐负重活动。 1.3 疗效评价标准 术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价。定义优为:行走基本正常,患者无明显不适,提踵有力,肌力基本正常,跖屈角度或踝背伸减少小于5°,小腿周径减少小于1 cm。定义良为:走略有不正常,稍有不适,行肌力略减弱,提踵略无力,踝背伸角度减少5~10°,小腿周径减少2~3 cm,踝跖屈角度减少5~15°。定义差为:有较为明显不适、跛行,提踵无力,小腿周径减少大于3cm,肌力明显减弱,踝背伸角度减少大于10°,踝跖屈角度减少大于15°。 2.护理方法: 2.1术前护理 患者由于对麻醉及手术过程缺乏了解,对术后恢复缺乏信心,容易产生较大的的心理压力,表现为紧张、焦虑、急躁等情绪反应。所以,患者入院后,负责护士应主动热情接待、与其进行沟通,向其介绍手术的基本过程和康复过程,对其有针对性的鼓励和安慰,消除其恐惧心理,使患者积极配合临床护理及治疗工作。 2.2足踝部皮肤护理 足踝部皮肤护理对于预防跟腱术后感染十分关键。由于足踝部皮肤粗糙,且受汗液潮湿环境影响可隐藏较多细菌,所以需要对足踝部皮肤进行较为彻底的消毒。急诊患者手术前建议使用0.02 %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分钟;择期手术患者术前三天,每日两次用0.02 %高锰酸钾溶液浸泡足部20分钟。术前备皮的范围由膝关节至足尖,备皮时要特别注意避免刮破皮肤,一旦发生皮肤破损,会拖延手术准备时间。备皮结束后要剪足趾甲,用肥皂水刷洗,尤其注意足趾缝及跟腱部皮肤皱褶处。之后用碘伏消毒包扎,送手术室进行手术。 2.3术后护理

V-Y腱成形术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的疗效分析

V-Y腱成形术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的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4-12-19T14:05:37.433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4年第4期供稿作者:刘光大刘兵蔡建平 [导读] 跟腱断裂常见于偶尔参加体育活动的中年人群,也可因各种意外伤害而导致。 刘光大刘兵蔡建平 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宜宾 【摘要】目的回顾性研究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的方法。方法采用V-Y腱成形术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并用Arn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结果手术病例共计14例,12例获得随访,时间为2-10年,平均5.2年,疗效:优10例(83.3%),良2例(16.7%),优良率达 100%。结论 V-Y腱成形术疗效佳,可以作为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的优选术式。 【关键词】腱成形术陈旧性跟腱断裂疗效 跟腱断裂常见于偶尔参加体育活动的中年人群,也可因各种意外伤害而导致。根据Maffulli[1]等的报道,急性跟腱断裂误诊率可达20%~30%。而一些被漏诊4~6周后的急性跟腱断裂病例常表现为陈旧性跟腱断裂。我科自2003-2012年收治陈旧性跟腱断裂病例14例,均采取V-Y腱成形术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14例,男性13例,女性1例,年龄12~48岁,平均年龄3 2.5岁;均为伤后4-9周,其中2例为开放性损伤后院外仅行皮肤缝合,8例为运动伤后断裂,4例为意外扭伤。入院时局部皮肤均无红肿或溃烂。 1.2 手术方法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俯卧位,大腿安置止血带,行小腿后正中切口,上段切口需显露至小腿三头肌肌腱行部位,近止点时切口偏向跟腱稍内侧或在跟腱下段时采用S形切口[2],依层显露时注意保护腓肠神经及小隐静脉。术中探查所见:跟腱断裂均为完全断裂,断端回缩长度为3.5~6cm,其中2例开放性断裂的病例断端整齐,其余为不规则的梭形,断端疤痕化。在小腿三头肌肌-腱移行部位稍远端作倒“V”形切口,向两侧切开的长度应至少为跟腱缺损的1.5倍,向远端推移腱性组织瓣,在取屈膝30°,踝关节跖屈30°位时,使两断端对合,用无创伤缝线间断缝合V形切口使之成Y状,以改良Kessler法端端缝合肌腱断端,再间断缝合加固,并缝合腱周组织或用周围脂肪组织覆盖;彻底止血、冲洗后安置负压引流管。术后行长腿石膏托固定,常规应用抗生素24小时,24小时后拔除负压引流管。长腿石膏托固定4周后改为短腿石膏托固定,行膝关节功能训练,8周后可取石膏托进行主动踝关节屈伸训练,术后3月方能逐渐下地负重行小腿肌肉的牵伸练习;术后半年内严禁跑跳活动。 2 结果 本组14例患者均采用V-Y腱成形术,12例获得随访,时间为2-10年,平均5.2年。并用Arn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3]进行评定。结果:优10例(83.3%),良2例(16.7%),优良率达100%。未发生跟腱再次断裂的病例。 3 讨论 3.1陈旧性跟腱断裂发生的原因常见于急性跟腱断裂误诊引起:(1)首诊医生粗心,未认真进行查体及开展相关检查,误认为普通扭伤; (2)跟腱损伤早期出血肿胀,凹陷感触摸不明显;(3) 基层医务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造成误诊; (4) 部分陈旧性跟腱断裂者,疼痛、肿胀大都已消退且断端间充填有纤维组织,不易发现,此外,虽然主动跖屈活动减弱,但仍可通过踇长屈肌、腓骨肌等代偿,使跖屈有一定幅度,患者延迟就诊,故有时候很难仅凭临床体征而做出正确诊断;(5)被误诊为部分断裂。闭合性跟腱断裂诊断的重要依据不是跖屈肌力的丧失,而是跖屈功能的明显减弱,且闭合性跟腱断裂多为完全性而极少是部分断裂[4]。因此,当怀疑本病存在时,应及时行MRI检查,明确诊断。 3.2陈旧性跟腱断裂的治疗跟腱断裂治疗分为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可恢复跟腱的完整性、坚韧性,并最大限度恢复踝关节的跖屈力量,而非手术治疗跟腱断端难以自行愈合及修复,易遗留疼痛及功能障碍,且容易出现再次断裂,因此,手术治疗仍是跟腱断裂的首选疗法[5]。陈旧性跟腱断裂手术方法众多,根据跟腱回缩后期缺损长度而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1)缺损小于3cm,可考虑行断端直接吻合;(2)跟腱缺损3~6 cm,采用Abraham倒V-Y腱成形术修复。其优点在于:通过下移肌瓣使断裂的跟腱进行端端吻合,可最好的重建跟腱完整性,减少瘢痕组织填充缺损,局部疤痕小;修复后跟腱,可用周围的脂肪组织缝合覆盖于表面,保持光滑,可减少与周围组织粘连;避免牺牲自身其他腱组织。(3)缺损超过6 cm时,据潘哲尔等报道其下推移的长度有限[6],须采用Lindholm术修复,以保证有足够的长度,避免吻合的跟腱张力过大或不能吻合。 本组报道病例缺损范围在3-6cm之间,笔者采用“V-Y”腱成形术是最为适合的,其缝合后的跟腱光滑,对皮肤压迫小,可有效的恢复跟腱的张力及长度,并通过早期、规范的康复治疗获得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Maffulli N.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subcutaneous tear of the Achilles tendon:a prospective study in 174 patients[J].AMJ Sports Med,1998,26(2):266-270. [2]黄磊.彭昊.肖博.V-Y腱成形术治疗闭合性跟腱断裂。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年4月第23卷2期:179-180. [3] [2] Fox J M,Blazina M,Jobe F,et al.Degeneration and rupture of the achilles tendon[J].Clin Orthopaedic,1975,107(3):221. [4]Arner,Ored,and Lindholm Ake. subcutaneous repture of the Achilles tendon, A study of 92 cases. Acta chir, Scand Supplemcntum. 1959:239. [5] [4] 黄长明,陈勇,童星杰,等.跟腱断裂早期诊断与急诊手术治疗[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3,18(4):269. [6] 潘哲尔,顾详杰,黄加强,等.跖肌腱扇形膜片腓肠肌瓣V-Y成形术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4,19(11):817.

阔筋膜移植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

阔筋膜移植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 发表时间:2014-05-22T16:20:07.4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8期供稿作者:唐正亮 [导读] 选取我院自2008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6例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为研究对象 唐正亮(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坪上中心卫生院山东临沂 276624) 【摘要】目的讨论阔筋膜移植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16例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采用阔筋膜移植治疗并随访。结果 16例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按Arner—Lindhohm评定标准判定:优11例,占68.75%,良4例,占25%,差1例,占6.25%,临床优良率达93.75%。结论阔筋膜移植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属于自体移植,无排斥反应,且手术方法简单,切除的阔筋膜位置较浅,对下肢的功能影响较小,是一种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效果较好的方法,可推广使用。 【关键词】阔筋膜移植陈旧性跟腱断裂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6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8-0096-02 跟健断裂有较高的发生率,多为体育运动损伤所致,在临床上跟腱断裂极易误诊、漏诊,有报道误诊率高达20%-30%,如不能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4-8周后则转为陈旧性跟健断裂,影响了患者的行走功能。目前对陈旧性跟健断裂只能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很多,V-Y肌健延长修补术、胖肠肌健瓣膜翻转修补术、微创修复或内窥镜辅助治疗等,各有优缺点,本文采用自体阔筋膜移植治疗陈旧性跟健断裂16例,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08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6例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最小者19岁,最大者67岁,平均年龄47.34±4.62岁;致伤原因:体育运动伤12例,摔伤3例,锐器损伤1例。受伤至手术治疗时间30-200天,平均102.4±15.2天。 1.2手术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以跟腱止点外侧至小腿中下部作“S”型切口,依次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注意要避开腓肠神经,并注意保护肌腱外膜的完整性,清除跟腱断端的疤痕组织,暴露正常跟腱组织,使膝关节保持屈曲30度,踝关节跖屈20度,然后测量跟健缺损长度。取同侧或对侧大腿外侧纵形切口,依次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显露出阔筋膜,切取阔筋膜宽度约为5cm,长度比缺损长度长约2-3cm,将切取的阔筋膜用无损伤线缝合成卷烟状,光面朝外,将管状阔筋膜两端套在断裂跟健的两端上,用无损伤线“8”字缝合,再间断缝合加固,若吻合困难,可在跟腱近侧断端打空,将阔筋膜穿过再用无损伤线捆扎,以防撕裂,远端可用带锚钉线固定。吻合成功后,再用无损伤线缝合跟健外膜,最后冲洗,跟腱表面涂医用透明质酸,依次吻合各层。 1.3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用石膏固定患肢踝关节于功能位,膝关节屈曲15-20度,术后16天拆线,长腿石膏托固定6周,改用短腿石膏托功能位制动2周,并锻炼膝关节功能。术后第2天行股四头腿肌和小腿三头肌的肌肉舒缩锻炼并活动足趾,术后6~8周膝关节进行60度-90度范围的屈曲活动,术后3个月内均不负重锻炼。术后12周拆除石膏后,扶拐锻炼,并逐渐负重活动,直至弃拐负重行走。 1.4疗效标准 采用Arner—Lindhohm评定标准,优:患者无不适,行走正常,提踵有力,小腿围度减少小于1厘米,肌力无明显异常,踝背屈或跖屈角度减少小于5度;良:有轻度不适,行走稍有不正常,小腿肌力、提踵力度均较健侧弱,小腿围度减少小于3厘米,踝背屈角度减少5-10度,跖屈角度减少5-15度;差:小腿肌力明显减弱,小腿围度减少大于3厘米,踝背屈角度减少10度以上,跖屈角度减少大于15度。 2 结果 2.1临床治疗效果 本组16例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按Arner—Lind hohm评定标准判定:优11例,占68.75%,良4例,占25%,差1例,占6.25%,临床优良率达93.75%。见表1。 表1 28例阔筋膜移植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临床疗效 效果优良差优良 例数(n) 11 4 1 15 比例(%) 68.75 25.00 6.25 93.75 2.2不良反应 本组16例无术后感染及跟腱再断裂的并发症发生。表明阔筋膜移植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的安全性高,患者耐受性好。 3 讨论 跟腱是人体内最粗、最强大的肌腱,由腓肠肌腱和比目鱼肌腱混合而成,长度约为15cm,起于小腿中三分之一处,止于跟骨结节中点,负责踝关节的跖屈,对于行走、跑步、跳跃等动作的完成起着重要作用,跟腱断裂将严重影响患者的行走功能。 跟腱断裂多为急性发生,多发生于运动中做弹跳或蹬踏动作时,表现为局部疼痛,提踵无力,行走困难及推进无力,无法完成蹬地、跳跃等动作。查体可见跟腱后方凹陷,踝关节后方出现瘀斑和肿胀,局部可触及缺损,Thompson征阳性。本病早期容易延误治疗,使急性断裂转为陈旧性跟腱断裂,究其原因主要是跟腱断裂后,因胫骨后肌、胖骨肌及趾屈肌的协同作用,踝关节仍有30度的跖屈功能,由于疼痛的掩盖,患者未重视以上症状,并未及时就诊;再者就是医生误诊所致,由于跟腱断裂早期出血及肿胀较为严重,触诊不清,患者由于疼痛,拒绝配合,未做Thanpson实验,再就是未做相应的影像学检查。这些误诊大多发生在缺乏专业知识的小诊所内。 陈旧性跟健断裂很难自行愈合,虽然长时间后可形成一定程度的纤维瘫痕连接,但肌张力和肌力均差,难以完成正常的跟健功能,并遗留疼痛及行走功能障碍,所以陈旧性跟腱断裂必须行手术治疗,其目的就是为了恢复跟腱的完整及功能。但目前手术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无统一的标准,一般是按照Myerson分类法,以缺损的长度作为选择手术方式的依据。手术方式及选用材料的不同,疗效各亦不相同。本文介绍的阔筋膜移植陈旧性跟腱断裂,在临床上疗效较为肯定,手术方法操作简单,创伤小,材料取自体阔筋膜,与肌腱组织特征相

陈旧性跟腱断裂28例治疗体会

陈旧性跟腱断裂28例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陈旧性跟腱断裂的外科治疗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8例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分别采用Abraham倒“V-Y”腱成形术、Lindholm腓肠肌腱瓣翻转成形术修复和早期康复治疗,术后严格按照合理的康复程序,早期科学功能锻炼,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按ArnerLindholm疗效标准评定。结果:优22例,良5例,差1例,优良率96.42%。结论:陈旧性跟腱断裂多为急性跟腱断裂误诊引起的。手术方式应根据跟腱损伤的缺损程度和病理变化而定,除手术修复技术外,还应早期康复功能锻炼。 跟腱断裂属于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新鲜损伤病例治疗的效果大多满意。而闭合性跟腱损伤时,易由于误诊或患者自身延误,而转为陈旧性跟腱断裂。Maffulli[1]报道误诊率为20%~30%。陈旧性跟腱断裂手术修复困难,术后效果与新鲜损伤病例治疗比较,疗效往往较差。2005年7月-2010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共收治28例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分别采用Abraham倒“V-Y”腱成形术、Lindholm腓肠肌腱瓣翻转成形术修复和早期康复治疗,均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8例,男20例,女8例。年龄16~53岁,平均36.2岁。左侧10例,右侧18例。致伤原因:24例为运动损伤,均为闭合性断裂;4例为开放性切割伤,均因误诊或患者自身延误而转为陈旧性断裂。术前经MRI检查,均证实跟腱断裂。自受伤到手术治疗时间为14~100 d,平均66 d。 1.2方法 1.2.1手术方法18例采用Abraham倒“V-Y”腱成形术修复;10例采取Lindholm腓肠肌腱瓣翻转成形术修复。患者取俯卧位,硬膜外麻醉后,于跟腱内侧切开皮肤,分离皮下组织,直至深筋膜。切开跟腱腱膜,探查损伤情况,彻底切除断端瘢痕组织,膝关节于屈曲30°位、踝关节于跖屈20°位测量肌腱缺损长度。 (1)跟腱缺损6 cm,采用Lindholm腓肠肌腱瓣翻转成形术修复,在小腿三头肌上切取长条状的腱膜及部分腱性组织,修整粗糙面,在距离跟腱断端约1.5 cm 处,向下翻转,0号无创伤缝合线缝合法修补断裂的跟腱。缝合皮下筋膜及皮肤,长腿石膏托固定屈膝30°、踝跖屈20°位。 1.2.2术后处理术后用长腿石膏前托固定膝关节于屈曲30°,踝关节跖屈20°位,早期足趾关节的屈伸活动及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练习,4周后改用短腿石膏托固定踝关节功能位,术后8周拆除石膏,每天用笔者所在医院的中药洗剂熏洗,利用滚筒练习,加强踝关节活动和肌力锻炼,10周后着高跟鞋下地行走,并逐渐将后跟降低,至12周后可以穿平跟鞋。

跟腱断裂

跟腱断裂 什么是跟腱炎断裂 跟腱断裂通高发于年龄在30~50岁的男性患者。其发病率在发达国家为每年每2~10/10万人。在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发病率相对较低。发生断裂患者的平均年龄约35岁,男性患者占绝对比例,男女发病比例约为4:1至20:1。有两类跟腱断裂高发人群应该引起注意,一类是平时生活处于相对静态而有意愿间断性参加高强度体育活动的人,另一类是常年处于低强度长时间体育活动的人,此二类人群是跟腱断裂的高危人群。气候温暖的季节是跟腱高发的时段,而在气候从不适合参加户外体育活动到适合参加户外体育活动的节点处是发病的最高峰,一般为冬春交接和夏秋交接时。 除直接暴力导致的跟腱断裂外,间接暴力导致跟腱断裂的机理是当踝关节处在过伸位小腿三头肌突然发力引起。当踝关节在背伸20度°~30°发力跖屈时跟骨结节到踝的轴心半径大,跟腱处于极度紧张状态,此时突然用力踏跳,已紧张的跟腱需要承担超过自身重力几倍的力,跟腱发生断裂。 引起跟腱断裂的其他高危因素还包括激素的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使用;痛风、甲状腺功能亢进、肾功能不全、动脉硬化;既往的跟腱损伤或病变;感染、系统性炎性疾病;高血压及肥胖等原因。 跟腱炎的治疗 有后足棒击感并伴有后足疼痛跖屈困难的患者应尽快至医院就诊,明确或排除跟腱断裂的诊断,防止演变成陈旧跟腱断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的选择。跟腱断裂手术的成败在于手术缝合时准确的掌握好缝合的松紧度。非手术治疗不易做到此点。对于一般人来说,保守治疗的效果可达到基本满意的效果,对于运动员和从事需要进行复杂活动的演艺人员,跟腱张力的些许改变即可完全丧失运动或演出寿命。因此对于对功能要求较高的人群,除无条件进行手术或局部皮肤有感染不宜手术的情况下,可采取非手术疗法,其他时候以手术治疗为佳。对于开放伤口的跟腱断裂需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进行手术防止伤口感染。 1.非手术治疗 可应用跟(腱顺古安玉贴),膝关节屈曲45°踝关节跖屈。可促使两跟腱断端相互靠近来促进跟腱断端愈合,固定时间一般为6~8周。最初采用过膝关节的长腿支具,将膝关节限制于屈曲状态,而踝关节限制于跖屈状态,以最大程度降低跟腱张力。4周后将膝关节以上部分石膏锯断,更换为短腿石膏。与手术治疗相比,非手术治疗后跟腱再断裂率较高(1.7%~10%),但无切口愈合不良、切口感染及神经损伤的风险。 2.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多样,其选择视术中探查所见跟腱损伤的具体情况而定,包括各种肌腱缝合术以及选择邻近其他腱性组织进行的增加肌腱强度的技术。术后需要进行积极的康复才能保证治疗的效果。手术的治疗方式亦有伤口不愈合,切口感染,神经损伤及效果不佳的风险。 跟腱炎的临床表现 直接外伤引起的开放性跟腱断裂伤处皮肤裂开出血,伤口内可见跟腱组织,

跟腱断裂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跟腱断裂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跟腱是人体内最粗、最强大的肌腱,位于小腿下段后方,连接小腿三头肌和跟骨,扶着距小腿关节跖屈,对于行走、跑步、跳跃起重要作用,在运动中发生断裂。 【护理常规】 1.术前 (1)心理护理,提高患者心理承受能力。 (2)完善各项检查。 (3)体位改变:指导患者床上翻身、坐起、起床的方法。 (4)术前准备:①皮肤准备,清洁切口处皮肤,备患肢小腿皮肤,剪指(趾)甲;②根据医嘱做抗生素皮试、交叉配血;③术前禁饮、禁食,常规禁食10h,禁饮 4h。 (5)手术日晨的准备:测量生命体征,检查手术区皮肤准备情况,更换清洁病员服,取下活动性义齿、眼镜、首饰等附属物品,贵重物品交其家属保管,不化妆,去手术室前,嘱患者排空膀胱。按手术需要将病历、术中用药、X线片等带入手术室,与手术室人员进行核对交接。 2.术后 (1)术后体位:取枕平卧位4~6h,患者未清醒前,头偏一侧,患肢抬高15°~30°。 (2)病情观察: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至平稳,遵医嘱给予吸氧,观

察患肢的血液循环情况,观察双下肢皮肤温度、颜色、肿胀及患者的感觉、活动情况。 (3)伤口护理:观察患者切口疼痛及渗血情况,保持敷料干燥,必要时遵医嘱用镇痛药物。 (4)管路护理:妥善固定引流管,按时挤压,保持引流管通畅,更换引流袋时注意无菌操作,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量,做好记录,判断有无术后出血。 (5)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鼓励患者早期功能锻炼,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②切口感染:观察体温变化,保持敷料干燥,遵医嘱应用抗生素。 (6)心理护理:安慰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早日康复的信心。 【健康教育】 1.休息与运动保持卧位舒适,行石膏固定护理常规,指导患肢(趾)功能锻炼。 2.饮食指导加强营养支持,给予高热量、高蛋白质、纤维素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以保持排便通畅。 3.用药指导跟腱断裂后需要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根据病情需要,适当给予消肿、促进骨折愈合的药物。 4.心理指导鼓励患者说出自己所关心的问题,解释该疾病治疗方法及预期效果。 5.康复指导早期在床上做患肢(趾)运动、跟腱断裂后1~2周,

5、Dual-ct诊断跟腱断裂 (2)

DOI 10.1007/s00167-015-3544-5 Increasing incidence of acute Achilles tendon rupture and a noticeable decline in surgical treatment from 1994 to 2013. A nationwide registry study of 33,160 patients Ann Ganestam · Thomas Kallemose · Anders Troelsen · Kristoffer Weisskirchner Barfod Received: 17 January 2015 / Accepted: 12 February 2015 ? European Society of Sports Traumatology, Knee Surgery, Arthroscopy (ESSKA) 2015 compared with urban geographical areas. A steady decline in surgical treatment was found over the whole period, with a noticeable decline from 2009 to 2013, possibly reflect-ing a rapid change in clinical practice following a range of high-quality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RCT).Level of evidence IV . Keywords Achilles tendon rupture · Incidence · Epidemiology · Operative treatment · Age · Season Introduction Achilles tendon rupture typically occurs among young active adults, and it is a frequent (11–37 per 100,000 per year) and potentially disabling injury [5, 12, 15].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have shown an increasing incidence, but most data are old with diverse results and lack information concerning the impact of sex, age, geographic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 [5, 12, 15, 19]. The mean age at the time of rupture has been reported to be between 30 and 46 years [5, 10–12, 15, 21–23] with more men than women acquiring an acute Achilles tendon rupture (male-to-female ratio 2.9–5.7:1) [5, 11, 12, 15, 21–23]. A finnish study reported higher incidence rates in urban geographical areas (13.8/105) than rural geographical areas (7.6/105) [19]. Also seasonal variation seems to have an impact on the incidence of [5, 12, 22]. Several studies report the highest incidence during the spring peaking in March [19, 22, 23]. The best treatment of acute Achilles tendon rupture is frequently studied and debated [2, 7–9, 13, 18]. Surgery has been the preferred treatment for acute Achilles tendon rupture in most hospitals across Scandinavia over the past decade, but a range of studies have questioned the efficacy Abstract Purpos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incidence of acute Achilles tendon rupture in Denmark from 1994 to 2013 with focus on sex, age, geographical areas, seasonal variation and choice of treatment. Methods The National Patient Registry was retrospec-tively search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acute Achilles tendon rupture in Denmark during the time period of 1994–2013. Regional population data were retrieved from the services of Statistics Denmark. Results During the 20-year period, 33,160 ruptures occurred revealing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incidence (p < 0.001, range = 26.95–31.17/100,000/year). Male-to-female ratio was 3:1 and average age 45 years for men and 44 years for women.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creasing incidence for people over 50 years. A higher incidence in rural compared with urban geo-graphical areas was found, but this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ecreasing incidence of patients treated with surgery from 16.9/105 in 1994 to 6.3/105 in 2013. Conclusions The incidence of acute Achilles tendon rupture increased from 1994 to 2013 based on increasing incidence in the older population.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incidence of acute Achilles tendon rupture in the rural A. Ganestam (*) · A. Troelsen · K. W. Barfod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Clinical Orthopedic Research Hvidovre, Copenhagen University Hospital Hvidovre, Ketteg?rd Allé 30, 2650 Hvidovre, Denmark e-mail: ganestam@https://www.sodocs.net/doc/de611702.html, T. Kallemos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Clinical Orthopedic Research Hvidovre,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Copenhagen University Hospital Hvidovre, Hvidovre, Denmark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