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元杂剧

元杂剧

元杂剧
元杂剧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折是音乐单位,一折里只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四折就是四大套曲子,可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楔子的篇幅较短,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待剧情,起序幕作用;也可放在折与折之间,起过渡承接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宾白。

散曲:是配合当时北方流行的音乐曲调撰写的合乐歌词,是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是当时一种雅俗共赏的新体诗。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 。特征: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生,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宾白(两人相说为宾,一人自说为白)

角色:末、旦、净、杂四大类,分旦本和末本。

钟嗣成《录鬼簿》是最早对元杂剧进行了时间分期的著作

王实甫在唐〃元稹《莺莺传》与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创作出《西厢记》。

四声猿:是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徐谓所做,包括《翠乡梦》、《雌木兰》、《狂鼓吏》、《女状元》等四剧。徐渭以《四声猿》命名自己的剧本,一方面以猿声写自己内心的悲愤、不遇的感慨;一方面借猿声写自己心中的奇气,借剧本作中夜长啸。《四声猿》代表了明代杂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南戏:是中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因它主要用南曲演唱,为区别元代兴起的北方杂剧,后人称之为‘南曲戏文’,简称南戏。

《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是指明代著名文家家、传奇家汤显祖所作的《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四种传奇的总称。因汤显祖为江西临川人,故称临川四梦;又因汤显祖书斋名玉茗堂,故称玉茗堂四梦

简述宋元南戏与北杂剧的差异

⑴内容上,南戏叙事性强,抒情性弱,抒发的多是下层民众共有之情,作者个人主体意识不强烈;北剧故事情节较简单,抒情性强,人物形象单薄,作家主体意识比较强⑵语言上,南戏俚俗无文采,北剧文学性较高;⑶音乐曲律上,南戏没有严格的曲律,用韵混乱;北剧重视曲律,在宫调、用韵上有严格规范。

荆刘拜杀:元代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的合称

四大声腔:昆山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

传奇:1唐代短篇小说的称谓,是文体的一种,又称“唐传奇2最早特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元末明初时也有人将元杂剧称为“传奇”。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范化、典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传奇就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曲剧本的总称。3明清时以演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来,也吸收元杂剧的优点。但情节处理更为紧凑,人物刻画更为细腻,脚色分工

汤沈之争:“汤”是指汤显祖,“沈”是指沈璟。明代,沈璟将《牡丹亭》改为《同梦记》,引起汤的不满,故引发“汤沈之争”。在对于剧本的创作上,汤显祖重视立意和才情,而沈璟强调合律,于是形成了所谓的汤沈之争。汤沈之争的互补性,对传奇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窦娥的性格特征

窦娥基本的性格特征是善良,安分守己,有主见,刚强,她的反抗精神是在外界迫害下激发出来并迅速高涨的,是人物性格合理的发展。1、善良,安分守己:对于自己凄苦的

身世,年轻守寡的窦娥以为这是命中注定的,为了来世的幸福,她要侍养婆婆,为丈夫服孝,

听婆婆使唤。从这里可以看出她的善良与安分。2、有主见,刚强:张驴儿的父亲被药死后,

张驴儿进行要挟,她毫不畏惧,情愿和张驴儿对簿公堂。在公堂上受审时,她被打得血肉

模糊,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仍辩白自己的冤屈3、反抗精神:前往法场受刑时,她埋怨

天地、质疑天地、责骂天地。对于窦娥这样的封建社会里没有什么见识的妇女来说,“天地”

包含有王法、官府、天理、公道等意思。因此表面上看,窦娥是在斥骂天地,实际上是对一

整套用以维护人心、统治百姓的封建秩序的怀疑和斥骂

简述元杂剧兴盛的社会原因。

元杂剧的兴盛,指的是出现了一大批作家,一大批作品,而且戏剧活动极其普遍而频繁。就其社

会原因而言,是经济、政治、作家构成、演员技艺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元代城镇经济的相对繁荣,为元杂剧的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其次,元代政治对杂剧的兴盛也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三,元代文人社会地位低下,促使大批文人投身于杂剧创作,这对元杂剧的兴盛起了关键性的

作用

第四,大批著名演员的出现也是促进元杂剧兴盛的重要原因。

简述关汉卿杂剧创作的贡献。

首先,关汉卿以其毕生精力从事杂剧创作,并参加了演出实践活动,促使杂剧艺术体制趋于完备。

其次,关剧题材广阔,无所限制,丰富多样,从而极大地开拓了中国戏曲多方面的表现功能。他

在剧中塑造了一大批身份不同、地位不一、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如坚强善良的窦娥,侠义机智

的赵盼儿等等。

从杂剧史的角度看,关汉卿是本色派、豪放派的开创者。王国维认为:“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

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王实甫《西厢记》中崔莺莺形象。

崔莺莺是一个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温柔端庄,城府极深,勇于反抗封建婚姻制度,追求爱情自由与婚姻幸福的女子

1、崔莺莺是个貌美、聪明智慧的女子。是一个对生活有憧憬的青春烂漫的少女。

2、崔莺莺自幼所受的教育与她自身追求之间的矛盾,使她内心斗争反复强烈,所以她城府极深,对自己的行为十分在意,惟恐被人识破。崔莺莺很有些假意儿,她出尔反尔,使张生备受折磨。

3、崔莺莺在科举这一事情上是让步的、妥协的。但她敢于对封建礼教做出反抗,她为爱痴狂,为爱奋不顾身

李千金

1她很有魅力,拥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般的美貌,让裴少俊中状元后爱她始终如一。

2她果敢有反抗精神的,身为女性无私,伟大的一面。恋情被发现后,她不妥协,蔑视封建礼教,义无返顾留守深闺长达七年之久。闺中孕育了两个天真的孩子——一男一女。

3她刚强勇敢极有个性的,有新思想,敢于愤怒的。在不被承认后,她没有宁辱哀求,而是发誓永不踏进裴家半步。而后来裴少俊高中状元,发现本是指腹为婚,想名正言顺的迎娶她时。她拒不出门,此幕如浪涛般汹涌着愤怒与反抗的浪花得以充分体现。她以自己的行为毅然的蔑视着,抨击着封建礼法。

李千金最终的反抗与崔莺莺最终的妥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崔莺莺的形象,略显柔弱;李千金,坚韧不拔!杜丽娘的形象

1 她是古典戏曲中最可爱的少女形象之一,也是古文学史上叛逆女性画廊中最前列的。

她是深受封建礼教约束的。这与她生活在笼罩着这种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有关。在游玩空寂无人花园,还想到“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便充分说明这一点。

2她又是聪慧和幸运的。“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诗经的启发将她引到满是春色的园中,郁积在心中的热情在沉默中爆发而不是至死也无自我追求。

3她在礼教束缚下复杂细腻的哀愁中依旧有着坚定执着的反抗性格,拥有着追求个性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浪漫主义理想。“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数百年来,为人们唱得口角生香的这段便是最好证明。惊梦惊出了她反抗现实世界的实际行动,这也正是《牡丹亭》想要表达的对爱情执着地追求和对礼教摧残的彻底反对。

元杂剧兴起及衰微的原因

兴起:①城市经济的畸形发展②异族的野蛮统治③科举制的废止④多元文化的交流⑤此前艺术的影响⑥思想解放带来新的价值选择

衰微:①南戏的影响②元朝统治的稳定以及科举制的恢复③南方文风的影响④元末北方的凋敝⑤体制上的局限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①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展开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完成了莺莺、张生、红娘等艺术形象

的塑造。

②整体结构上结合人物性格组织故事情节,使得整部剧作冲突不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③戏剧语言造诣极深,曲词俗中带雅,自然本色而又颇具文采,无论是叙述写景还是抒情

都写得极佳。

4五本二十一折,多人分唱对杂剧的体制也有所创新。

元杂剧的体制特征

结构:一本四折一楔子。“折”与现代戏的“幕”,大体相同。是音乐组织单位,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四折是指四个剧情段落,与故事的“起、承、转、合”相关甚紧。有时加一至二个楔子,相当于开场戏或过场戏。一个杂剧一般要在这四折戏中完成。

曲调:用北曲,每折必须用同一宫调的曲子。

角色:末、旦、净、杂四大类,分旦本和末本。

剧本:由曲词、宾白(两人相说为宾,一人自说为白)、科范(剧本规定的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三大部分组成,限一人主唱到底,其他角色只有宾白。

李香君的人物形象

李香君,在整个中国戏曲史上众多女性形象的繁花中耀眼夺目,她虽社会地位低下,却有崇高的思想,深明大义,不惧强权,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疾恶如仇、敢爱、敢恨,是一个有血有肉、饱受压迫、侮辱却忠贞爱情、立场鲜明、颠覆传统、境界脱俗的典型进步妇女形象

才艺双全、机警聪慧、德才兼备

她身材娇小玲珑,眉眼儿俏丽生辉,小嘴唇微微上翘,显出几分俏皮,整个一个可人儿的模样,因她娇小而香艳,名字里又带个香字,所以客人们都戏称她是“香扇坠”。

不贪富贵,敢爱敢恨,对爱情忠贞不渝

她虽是青楼女子,却不贪图小利。侯、李爱情的悲欢离合虽千难万险,但她始终忠贞不渝。在《却奁》一出中,拒绝奸党余孽阮大铖、马士英的重金购买妆奁,不愿与权贼为奸,金钱买不到她的爱情,威逼也没有吓唬住她对爱情的坚强

深明大义、不畏权贵,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

李香君这一形象,代表着下层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敢爱、敢恨,对理想的追求始终坚贞不渝。其进步形象不仅是在和侯方域爱情的坚贞节操中体现出来的,也是在和权奸的政治斗争中表现出来的,是血与火的统一,战斗洗礼的结晶。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之四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之四 第十四讲 授课内容:第五节戏曲音乐(上) 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古代戏曲音乐发展的基本历史沿革,并能辨别不同历史时期的戏曲形式重点、难点:南戏、元杂剧、传奇与“四大声腔”、“梆子腔”、“皮簧腔”与“京剧”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作品欣赏 教学过程: 1 我国戏曲音乐源起简述 北宋时期,在我国的北方出现了一种综合性的戏曲形式——“杂剧”。 关于我国戏曲音乐的形式,可以追塑到我国的秦汉时代和隋唐时代的“角抵”和“参军”戏。关于“角抵”,宋代陈在其所著《乐书》中是这样记载的: “……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斗,以角抵人。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戴牛角而相抵,汉造此戏其象也……。” 东海黄公戏——《西京杂记》的记载 三国时,出现了“优人”嘲弄“犯官”的“参军戏”。到了唐代,这种参军戏形式已经比较固定,并且有了“参军”、“苍鹘”两个角色; 从《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八》玄宗开元八年记载中可以看出到唐代已有了“魃”和“参军”等固定的角色。到了唐代,“俳”、“优”和歌舞演员的分工比较明确。 2 宋杂剧 我国戏曲艺术形式的确立,有两种说法,一般认为是南宋时的“南戏”;也有认为北宋的“杂剧”确立了我国戏曲艺术。我们认为杂剧先于南戏而出现于我国的北方,并且杂剧是以典型的戏曲形式出现的,故可以认为:宋杂剧是我国最早的戏曲形式,是后来戏曲艺术的“雏型”。北宋时期,杂剧既是各种伎艺(如滑稽戏、傀儡、皮影、说唱、歌舞、杂剧、武术等)的泛称,与散乐、百戏意义相同;又作为一种戏剧表现形式各种伎艺中进行演出,也可以作为单独的表演形式进行演出。到南宋时,杂剧在各种伎艺中已处于主要的地位。《都成纪胜》载:“散乐、传学教访十三部,唯以杂剧为正色。” 在这一时期,它在北方又被称作“金院本”。 宋杂剧的演出包括三部分: 第一,先演“艳段”,做的是“寻常熟事”; 第二,演“正杂剧”,这部可能是歌、舞、戏三者结合的戏曲形式搬演。 第三,演滑稽戏性质的“散段”(或叫“杂扮”)。 3 南戏 我国戏曲艺术的正式形成,一般都认为是南宋时的“南戏”。 南戏源于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浙东永嘉一带的民歌、曲子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戏曲,也叫“永嘉杂剧”、“戏文”。后来又进一步吸收了唱赚、诸宫调和杂剧中的“歌舞”、“念白”、“插科”、“打浑”等成份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 南戏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能充分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其剧目,不论是民间传说或时事秩闻,一般都具有强烈的战斗性。例如宋末曾风靡杭州的《风流王焕贺怜怜》就是一出歌颂坚贞的爱情与抨击封建官僚贪暴的南戏。 南戏的音乐构成与后来兴起的元杂剧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其音乐由五声音阶构成,风格流利婉转,这与用七声音阶风格比较刚劲的杂剧(北曲)大异其趣。 南戏的剧本也比杂剧灵活,其剧本可长可短,所用的只曲与套曲也可多可少,不受一折一宫

第一章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第一章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章节名称:元杂剧的体制特点授课时数: 1 学时教学目的和任务:元杂剧的发展、元杂剧的体制及特点教学重点和难点: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讲授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第一节元杂剧的体制特点第二节元杂剧的兴盛 第一节元杂剧的体质特点 一、元杂剧概念 是金末元初在北方产生的、以北曲演唱的一种完整的喜剧形式。它综合了多门类艺术,体制完备,角色齐全,剧本成熟,题材广泛。大量采用口语和方言俗语,著名作品如《窦娥冤》、《西厢记》等。 二、体质特点: (1)剧本三要素:曲词、宾白、科(范) (2)剧本结构:四折一楔子。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楔子篇幅短小,位置不定。 (3)角色分工和表演体制:旦末净杂。一人主唱,分末本、旦本。 (4)音乐体系:北曲。曲调是由北方民间歌曲、少数民族的乐曲和中原传统的曲调结合 而成; 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常用的有五宫四调。 (5)砌末:道具。 (6)题目正名:元杂剧剧尾用两句或四句诗、对偶句总结全剧内容,作为全剧收场语,并以末句中几个有代表性的字眼作为本剧的简名,这就是题目正名。 第二节元杂剧的兴盛 一、元杂剧兴盛的表现第一、作品数量多,名家辈出,名作如林。剧目530 多种,保存至今的有150 种,作家220多人。

第二、题材丰富、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生活。第三、戏剧演出繁盛,名伶众多。第四、元杂剧的发展分前、后两期,前期繁 盛、后期衰弱。 二、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第一、元代城镇经济的相对繁荣以及市民阶层的娱乐需求,为元杂剧的繁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第二、元代政治队杂剧的兴盛也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第三、元代文人社会地位低下,促使大批文人投身于杂剧创作,这对元杂剧的兴盛起了关键性作用。 第四、大批著名演员的出现也是促使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三、衰微与影响 元杂剧衰微的直接原因是戏曲中心的南移。部分优秀剧目长期活跃在戏曲舞台上,表演艺术和创作经验也为后来的演员和作家所继承,它和宋元南戏一起奠定了中国戏曲的基础。 参考书目: 1. (明)臧晋叔编:《元曲选》,中华书局1958 年版。 2. 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1999 年版。 3. 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 年版。4.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年版。 思考题: 1、元杂剧兴盛和衰微的原因 2、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元杂剧知识

元杂剧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主要故事情节 关汉卿《拜月亭》、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 《墙头马上》 唐高宗仪凤三年春,工部尚书裴行俭之子裴少俊,从长安到洛阳搜求奇花异草,于上巳节骑马路过总管李世杰的花园。“尤擅女工、深通文墨、志量过人、容颜出世”的李千金正在园中向墙外眺望,两人目光相遇,一见钟情。少俊投以诗文,千金文思敏捷,传回答诗,彼此更是倾心,相约夜间在花园相会,嬷嬷见他们爱得坚决,便放二人逃走,要少俊得官后再来认亲。但二人回到长安,因为少俊懦弱和沉浸于情爱,竟在尚书府后花园潜居七年,并且生下儿子端端、女兑重阳。清明节少俊往郊外祭扫,裴行俭偶入后花园,发现了李千金和一双孙儿女;李千金自认为少俊妻,行俭则以娶则为妻、弃则为妾,并诬之为娼妓,千金忍辱理直气壮地与其争议。裴尚书仗势欺人,百般刁难,要她在石上磨簪、用游丝系银跟瓶汲水,若瓶坠簪折,便要留下孙儿,逐走千金。及至少俊祭扫归家,又在冷酷的父亲逼迫下,软弱地对千金写了休书。千金无奈被逐,返家后父母已殁,却守业不嫁。翌年,少俊中官,前来认亲,千金凭着志气,不肯相认。裴尚书得知千金乃名门之女,亲来赔礼,竟也遭拒绝,她讽刺了裴尚书的前倨后恭。后来裴尚书让端端、重阳来见千金,在母爱驱使下,她同意认亲。 《拜月亭》 剧谱金国末年元军入侵,王尚书奉旨往边关议和,举家饯别。后元军攻入京城,王女瑞兰与母在逃难中失散,书生蒋世隆也与妹妹瑞莲失散。旷野中大家各自呼唤亲人,瑞兰误听瑞莲而与蒋世隆相遇,两人权说是夫妻而同行;瑞莲则与王母巧遇,也认作母女结伴同行。世隆瑞兰被盗匪掳上山寨,幸而寨主是世隆的义弟陀满兴福,被放下山后两人正式结为夫妻,却因世隆得病滞留客店。此时王尚书议和归来,在客店巧遇两人,嫌弃世隆逼迫瑞兰随己回家,途中又与王夫人、瑞莲会面,认瑞莲为义女。回京都后瑞兰思念世隆,焚香拜月祈求与世隆团聚,被瑞莲听到,互相盘问后方知已成姑嫂。元兵撤走后金朝大赦天下,世隆和义弟分别中了文武状元;王尚书将瑞兰许配给武状元,瑞莲许配给文状元,瑞兰本十分不愿,后来发现文状元是蒋世隆,于是蒋和瑞兰团聚,劝瑞莲嫁给武状元,瑞莲先是不肯,忽然圣旨晋升了兴福,瑞莲方始首肯,四人成婚。

第一章 元杂剧的形成

第一章元杂剧的形成、发展和体制P191 第一节中国戏剧的形成和元杂剧的兴起 一、中国戏剧的渊源 中国戏曲,包括金元以来的杂剧、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戏、近世京戏和丰富多彩的地方戏。历史上略具雏形的或简易的戏剧表演。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劳动歌舞、祭祀歌舞——萌芽状态的戏剧因素 春秋时期的“俳优”表演——一定的戏剧因素 汉代的说唱、傀儡戏(木偶戏)和角抵戏——戏曲的萌芽 南北朝、隋唐时诗词、传奇文、“士人小说”、俗讲变文和音乐舞蹈——戏曲艺术的重要因素。歌舞戏和参军戏(化妆相声)——略具雏形的戏剧。 二、中国戏剧的形成 宋代产生了“杂剧”。包括一些短小的诙谐滑稽戏,也有情节复杂,运用唱、念、对话等艺术手段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 金朝杂剧,称为“院本”,即“行院”(勾栏妓院)演唱之本。两者皆无剧本流传。 宋金杂剧演唱时运用北方的诸宫调和小令与套数作音乐和唱腔。因为它兴起于北方,用北方乐曲来演唱,所以称为“北杂剧”。 南宋光宗朝浙东温州的一种民间歌舞小戏,不断吸收宋杂剧、诸宫调和各种民间技艺的成分,迅速发展成熟起来。被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后来在临安和浙闽地区广为流行后,称为“南戏”或“戏文”。 北杂剧(宋杂剧、金院本)和南戏是中国古代戏曲正式形成的标志。 三、元杂剧的兴起 元杂剧产生兴盛的原因: 1. 从我国戏曲艺术内部发展规律上考察:元杂剧的形成是我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成熟的结果。 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2. 从元代特殊的社会条件去考察: (1)元代城市经济的繁荣,为元杂剧的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 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扩大大量的勾栏瓦肆(演出舞台和观众) 元代众多的妓女(大量演员) (2)元代知识分子的分化和地位的卑下,使他们大批地走进勾栏瓦肆,充当“书会才人”,为元杂剧的繁荣准备了创作队伍。 “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怫郁感慨之怀。”(胡侍《真珠船》) 原来流传于民间的较为粗糙的戏曲,得到加工润色的机会。 人民大众丰富的生活和情感,使他们获得了艺术营养,从而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 (3)相对松弛的思想文化环境,为杂剧作家创造了良好的创作氛围。 (4)元代的民族大融合促使各民族间艺术(民族音乐、舞蹈)得到交流,为杂剧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5)元代统治者的爱好与提倡,从政治上推动了元杂剧的发展。 第二节元杂剧的体制和表演 一、元杂剧的结构 1.基本结构:四折一楔子、剧末“题目正名”。 个别有五折(如《赵氏孤儿》)

元杂剧形式和特点

元杂剧形式和特点 学院名称:文法学院 专业班级:11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四班学生姓名:李淑敏201108020209 指导教师:王彦永 完成时间:2013年6月14日

摘要: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元杂剧具有完整、严密的结构体制。 关键词:楔子、角色、道白。 一、“四折一楔子”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合为一本,每个剧本一般由四折戏组成,有时再加一个楔子,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也有一本分为五折或六折的,还有用两个楔子的。通常一本就是一部戏,个别情节过长的戏,可写成多本,如王实甫《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杨景贤《西游记》六本二十四折,每本戏仍是四折。这很像后世的连台本戏或连续剧。一本戏限定由男主角(正末)或女主角(正旦)一个人歌唱,其他配角一般都只能道白不能唱。由男主角主唱的叫末本戏,女主角主唱的叫旦本戏。 所谓的“折”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幕”,首先是剧本情节的一个自然段落(又说是全剧矛盾冲突的自然段落),可以是一场(一个固定场景)戏,也可以包含多个场次;另外又是剧曲音乐组织的一个单元。四折即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阶段,每折由一个有严格程序

的套数构成。元杂剧在四折戏外,为了交代情节或贯穿线索,往往在全剧之首或折与折之间,加上一小段独立的戏,称为“楔子”。安排在第一折之前的,称为开场楔子;置于在各折之间的,称为过场楔子。楔子本义是木器榫合处为弥缝填裂而楔入的小木片,在元杂剧中它所起的是绵密针线或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本四折的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窦娥冤》的题目正名为两句:“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 窦娥冤”。 二、音乐曲调方面元杂剧以北方音乐为基础,因此有别称“北杂剧”,采用的是北曲联套的形式。每一折用一个套曲,每一个套曲一般都连缀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组成。每折一个套曲,常见的是第一折用仙吕,第二折用南吕,第三折用中吕,第四折用双调。少数剧本的各折,也有使用其他宫调的。在每一宫调之内,各有数十支曲牌。曲词就是按曲牌填写,一折之中的每支曲牌都压同一韵脚,不可换韵。有时又有向其它宫调借用一支或几支曲牌的情况,称为借宫。 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正旦:歌唱的主要女演员。外旦、贴旦次要女演员。末包括正末、小末、冲末、副末。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员,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员。冲末是首次上场的男演员。净是地位低下的喜剧性人物。杂是除以上三类外的演员。有孤(当官)、驾(皇帝)、卜儿(老妇人)、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 主唱元杂剧一般是一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主唱的角色不是正

100个必备文学常识87916

100个必备文学常识。 1、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2、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3、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4、古代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全唐文》 5、八股: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6、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7、五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 8、十三经:《易经》《诗经》《尚书》《周礼》《仪礼》《左传》《礼记》《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9、六子全书:《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 10、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11、书法四体:正、草、隶、篆 12、文房四宝:湖笔、徽墨、宣纸、端砚 13、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14、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15、三书:《魏书》《蜀书》《吴书》 16、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 17、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18、三史:《史记》《汉书》《东观汉记》(魏晋南北朝)/《史记》《汉书》《后汉书》(唐开元之后)

19、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20、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21、左思《三都赋》:《蜀都赋》《吴都赋》《魏都赋》 22、南朝三谢:谢灵运、谢安、谢眺 23、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4、李清照三名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新来瘦,非千病酒,不是悲秋。 25、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 26、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27、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周文宾 28、清代词家三绝:纳兰性德、朱彝尊、陈维嵩 29、扬州八怪:汪士慎、李鳝、金农、黄慎、高翔、郑燮、罗聘、李方膺 30、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31、楷书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赵孟页 32、南宋诗坛四大家:杨万里、陆游、范成大、尤袤 33、大李杜:李白、杜甫 34、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35、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 36、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37、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38、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

【课外阅读】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课外阅读】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 1.元杂剧的形成 中国古典戏曲形成于北宋末年,但渊源久远,经历了起源、萌芽、形成到成熟等各个发展阶段。关于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远。从原始歌舞开始,后代宫廷、民间的许多娱乐表演都与此有关。从元杂剧的直接源头来说,则主要有两条:一是从宋到金的说唱艺术——诸宫调;二是从宋到金的以调笑为主的短剧——宋杂剧、金院本。元杂剧是直接继承金院本、又糅合了诸宫调的多种特点,并从其它民间技艺中吸收了某些成分而发展起来的。诸宫调有人物形象,有故事情节,有说有唱,还有乐器伴奏,和戏曲非常接近。但诸宫调通常只由演唱者以第三者身份来叙述故事,仍为叙述体,而不是戏曲的代言体,因此不是戏曲,甚至也不可能发展成为戏曲。但它的题材内容、组织结构、音乐曲调和讲唱方式都给元杂剧以有益的启示。北杂剧就是在我国长期的戏剧发展的基础上,将宋金杂剧中表演、戏弄等有价值的成分,与诸宫调中曲白相生的体制和音乐联套的方式,加以综合、提炼,从而形成为一种新型剧种。 2.元杂剧的体制及其形式特点 元杂剧的剧本结构,一般是由四折加一楔子。折,最早是无论什么角色上下一场,都作一折,到明代才将元杂剧的段落分清,以同一宫调的一套乐曲唱完为一折,所以“折”也是音乐单位。一本四折,就是指一个剧本采用不同宫调的四套曲子和穿插其间的科白,构成戏曲情节发展中的四个段落。一本四折也符合戏剧冲突的形成、发展、高潮和解决这一完整过程的四个阶段。少数杂剧由于剧情复杂,也突破了一本四折的体制,如《西厢记》就有五本二十(有人认为是二十一)折。有的杂剧还有“楔子”,楔子本意是插入木器的榫头中使之紧固的小木片,引申到杂剧中,放在第一折之前,则相当于序幕;也可以放在折与折之间,起到过场戏的作用。楔子与折不仅在篇幅上有长短之别,更主要的是它不用套曲,只用小令,且多用[仙吕赏花时]或[仙吕端正好]或联幺篇。楔子里唱曲的人物,可以不是全剧主唱角色。现存元杂剧大多加了一个楔子,没有楔子或写了两个楔子的只占少数或极少数。剧本后面标明“题目正名”,一般是两句或四句对子,总括全剧的内容,习惯以最后一句作为剧名。 元杂剧的角色分工较宋杂剧、金院本有重大变化,分工更为细密,主次更为明显。一本戏中主要人物为正色,男主角称为正末,女主角称为正旦。末、旦之外,还有副末、贴旦、净、孤、卜儿等。杂剧只有主要角色独唱,称“一人主唱”,正末唱为末本,正旦唱为旦本。其余角色一般只有科白,没有唱词。 曲辞是元杂剧的主要部分,核心部分是唱词。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并一韵到底。四折可以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元代流行的宫调有九种:仙吕宫、南吕宫、宫、中吕宫、黄钟宫、双调、越调、商调、大石调。这些宫调的调性即音乐情绪各有不同,四折之中宫调的变换,也是同剧情变化相对应的。 除曲辞之外,宾白和科泛都是构成杂剧的主要因素。宾白指剧中人物说白部分。古代戏曲以以唱为主,以白为辅,故称宾白。元杂剧的宾白大体可分韵语宾白和散

浅析元杂剧的兴起与衰落

盐城师范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2011-2012学年度 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 班级 08(1)班学号 08141133 课题名称浅析元杂剧的兴起与衰落 学生姓名严伟 指导教师陆慧敏 2012年月日

毕业论文(设计)承诺书 本人郑重承诺: 1、本论文(设计)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独立撰写而成的。 2、本论文(设计)中,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3、本论文(设计)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撰写发表过的研究成果。 4、本论文(设计)如有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的情况,一切后果自负。 学生(签名):严伟 2012年月日

浅析元杂剧的兴起与衰落 音乐学院08(1)班08141133严伟 【摘要】:“杂剧”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意思是“杂耍”,当时是百戏、参军戏等各种技艺的总称,到了宋朝杂剧的表演形式更加专业化,加入了舞蹈、歌唱等艺术形式,“杂剧”才成为一个舞台表演艺术的专称。元杂剧诞生标志着中国戏曲文化从萌芽、发展转变为成熟和完善,本文从元杂剧的产生、元杂剧的兴起、元杂剧的特点、元杂剧的分类和内涵、元杂剧的衰落、元杂剧的文学价值和影响六个方面对元杂剧进行论述。 【关键词】:元杂剧兴衰起源发展 元杂剧是中国最早的相对比较成熟,风格相对统一的戏剧形式,它不仅吸取了宋杂剧和金院本的艺术形式,又在其基础上推陈出新,形成了一整套高度程式化的表演艺术体系,同时因为元朝的特殊历史时期,还诞生出了很多优秀的元杂剧作家,有姓名可考证的作家就有200多人,有姓名可考的剧目有500多种,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正因为如此,元杂剧以其大量的优秀作品将戏曲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元曲与唐诗、宋词并称为中国古典艺术最耀眼的三颗明珠,元杂剧和元散曲合称为“元曲”,宋代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上写到“而论真正之戏曲,不能不从元杂剧始”。①可见元杂剧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元杂剧的产生 说到元杂剧的产生不得不说说元朝当时的政治历史背景,元朝是中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朝代,公元1206年蒙古族的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个部族,被推举为可汗,称为成吉思汗,在他的带领下,蒙古族迅速强大起来,陆续的灭掉了西夏和金朝,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在大都(今北京)定都,定国号为元。并于公元1276年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统一了中国。元世祖忽必烈在统一中国后,并没有停止对外的军事行动。此后,元朝曾两征日本、两征缅甸,先后使高丽、缅甸等地成为元朝的属国。在国内,为了便于统治汉族人民,元朝统治者将国民分为四等,即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西夏、西域等地人口)、三等北方汉人、四等南方汉人。在这种制度下,汉人的地位极其低下,成为了蒙古人与色目人驱使的对象。 正因为如此强大的军事实力,凭借铁蹄打下江山的忽必烈不懂的也不屑于知识的价值,对待汉族文人学士采取的的措施就是杀戮和沦为奴隶,这对中国的文化摧残是不可估量的,许多的文学创作也在这样的环境下消失了,更为严重和毁灭性的是元朝初期的几十

2第二章 元杂剧的特征与发展演变

第二章元杂剧的特征与发展演变 第一节元杂剧的特征 一、元杂剧的段落 学术界公认,元杂剧经过明代人的改动,只有《元刊杂剧三十种》大体保留了元杂剧的本来面目。从该书看,元杂剧是连篇而下,不分段落的。但是,在稍具元杂剧常识的人看来,元杂剧的段落可谓灿如眉目(插图)。 而且据文献记载,元杂剧也确实是分段落的。这种“段落”,当时或者称“折”或者称“段”。比如《录鬼簿》对李时中《黄粱梦》的注说:“第一折马致远,第二折李时中,第三折花李郎学士,第四折红字李二。”这是元杂剧分“折”的记载。 但是,元杂剧的“折”或者是“段”究竟是什么概念?划分的标准又是什么呢?仍然有不同的说法。就《元曲选》而言,所谓“折”,显然是包含“曲白科”的一个“段落”。因此“一折”即是一个情节段落,它就像电视连续剧的“一集”。 一般而言,元杂剧每个剧本都是四折,通常称“一本四折”。就今存的150余种元杂剧而言,例外的有两种情况:一是每本5折,具体有关汉卿《五侯宴》、?纪君详《赵氏孤儿》、白朴《东墙记》、刘唐卿《降桑椹》、无名氏《锁魔镜》

5剧;二是多本多折,此仅《西厢记》一种,为5本20或21折。 “折”之外,元杂剧的另一段落形式就是“楔子”。闵遇五《西厢笺疑》说:“元曲本止四折,其有余情难入四折者,另为楔子。”确实,楔子就是“难入”四折的“余情”。就现存的150余种元杂剧来看,楔子有在剧首的,也有在剧中即折与折之间的。在剧首的楔子,其作用相当于剧作的“序幕”或“开端”,在剧中的楔子,则相当于承上启下的“过场戏”。 二、元杂剧的构成因素 元杂剧由歌唱的“曲”、念诵的“白”、表演动作与音响效果的说明的“科”三部分组成。 (1)白 通称宾白或说白。为什么“说白”称“宾白”呢?徐渭《南词叙录》:“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言其明白易晓也。”杂剧艺术是以曲为核心的,两相比较,歌唱的曲较为艰涩难懂而说的白则浅显易懂。徐渭的说法,大体符合杂剧艺术的实际,因此徐渭的说法是比较可信的。 在杂剧中,宾白有多种形式。徐扶明《元代杂剧艺术》将元杂剧宾白中之散白分为以下十种:独白、对白、分白、同白、重白、带白、插白、旁白、内白、外呈答云等。不过就杂剧剧本来看,除一般人物对话外,宾白常见的特殊形式

略论元杂剧兴起的原因

略论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摘要】元杂剧为什么会在元代兴起并得到空前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查找大量资料和思考,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这个问题。一是从元杂剧自身的发展历史来看;二是元代的政治和社会现状方面;三是元代都市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条件;四是元代思想领域活跃,信仰多元化,为元杂剧发展创造了思想条件;五是元代儒生不幸的遭遇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情绪。 【关键词】元杂剧繁荣原因 元代文学,在一个立国不过百余年就毁灭了的王朝里,却做出了和唐诗、宋词并驾齐驱的贡献,也正是如此,我们通常把元杂剧作为有元一代文学的标志。然而,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绝非偶然。它是元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它自身的发展历史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就从五个方面来探讨一下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首先从杂剧自身发展的历史来看。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中的巫术音乐。屈原所作的《九歌》是用来祭祀神灵的,在演出时“巫”和“觋”分别扮演女性神和男性神,场景已经类似于戏曲舞台上的男女演员同台演出了;到汉代的时候,民间出现了有表演成分的“角抵戏”;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音乐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唐代又出现了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我国戏曲艺术至宋代已经发育成熟,在这个时期,民间歌舞、说唱音乐、故事情节表演、滑稽表演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了互相融合的趋势,于是便出现了“宋杂剧”。“杂剧”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当时的意思和汉代的“百戏”差不多,是泛指歌舞、武术、傀儡戏、角抵戏、杂技等各类艺术的。杂剧最初的含义是“杂耍”。到宋代的时候,随着各类杂耍逐渐专门化,杂剧才成为一种有动作、有歌唱、有化妆、有故事情节的舞台艺术的专称。北宋以后,杂剧随着南宋朝廷迁移到南方,与江南的地方戏曲和民间音乐相结合,产生了“南戏”;留在北方本土的被金国继承下来,金继承的宋杂剧也叫“院本”。金院本和宋杂剧其实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只是叫法不同。元杂剧就是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汲取了唱赚、鼓子词、诸宫调等民间音乐的艺术成就而形成一种新型的戏曲形式。由此看来,元杂剧的发展像唐诗宋词一样,也是在前代文学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第二,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统一政权。在政治上,元朝统治者始终奉行民族压迫政策,他们把国民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个等级。蒙古人最尊,南人最贱。政府中军政大权,由蒙古人独揽。元朝的法律还规定:“诸蒙古人与汉人争,殴汉人,汉人勿还报,许诉于有司”,“知有违反之人,严行断罪”(《元史·刑法志四》)终元之世,民族对立的情绪未见缓和,加上吏治腐败,阶级压迫深重,因此,社会一直激烈动荡,民族矛盾尖锐。在经济上,元朝统治者们更是极其残酷地剥削和掠夺,用屯田、官田、赐田等名目,大量没收农民土地,或变作牧场,或分赐给王公贵族、大官僚及和尚、道士。失掉土地的农民,无法生活,只好被迫做他们的农奴和外逃。还有极其繁重的苛捐杂税和劳役。又以官办方式,经营当铺,用高利贷的方式进行剥削。元杂剧中,有许多写豪强霸占良民为奴、买卖人口和高利贷、贪官污吏等情节,就是上述现实生活的具体反映。例如关汉卿的《窦娥冤》中就有写到穷书生窦天章因还不起

中国文学常识大全

中国文学常识大全 1、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 2、神话产生在文字发明以前。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 4、《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相传曾经由孔子编选。 5、《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庙乐章共305首。 6、《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有屈原、宋玉写的赋,因具楚地方声,故称《楚辞》,对后代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7、屈原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9、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左传》和《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论语》、《孟子》、《墨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

10、《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历史著作,在历史、文学和语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1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学生写成。这部儒家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是值得高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应该让别人去做),这是孔子《论语》里的名言。 13、汉赋是汉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它是一种诗化的散文。 14、贾谊是西汉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散文中最著名的是政论文《过秦论》。 15、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辞赋的杰出作家,《子虚赋》和《上林赋》是他的代表作品。 16、《史记》是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写的一部史书,也是纪传文学的典范。 17、汉代乐府民歌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乐府本来是指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关,后来人们把乐府机关采集、整理、保存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18、《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杰出的长篇叙事诗, 叙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

论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学院:信息学院 班级:12级通信2班 姓名:文碧如 学号:14122302623 论文名称: 论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论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元代享国的时间十分短,在中国历史的各朝代中,它数得上是最为短祚的朝代之一。从灭金时算起,达135年,从灭宋时算起仅90年(1206年铁木真建蒙古帝国,统一蒙古各部,尊为成吉思汗;1234年灭金,统一淮河以北,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9年灭宋;1368年朱元璋灭元)。在这样短暂的时间内却取得了辉煌的戏剧艺术成就,这是十分罕见的。后世人们对此注意,有不少人都纷纷探讨其原因,并提出了不少的意见和看法。归纳起来,不外有社会和文学艺术两方面的原因(马克思主义认为,戏剧作为意识形态,必然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必然和政治、宗教、道德、伦理等意识形态诸方面有密切的联系,也必然会受到艺术领域各个部类发展的影响)。 一、社会原因: 1.元代尽管统治时间短,但却维持了天下一统的局面。它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局面,统一了辽、宋、西夏、金、大理、西藏、台、澎,改变了北宋以来长期积贫积弱的形势,又一次形成大一统帝国,其版图超过了汉唐,横跨欧亚,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交流,有利于中外、南北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相互影响和促进。使得戏曲艺术得以在短时间内南北传播普及,最终极大地推动了戏曲艺术的发展。 从社会经济方面来看,元代的特点是,农村经济凋弊而城市经济畸形发展。元蒙吞金灭宋,以武力统一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元蒙统治者屠杀人民,圈点土地,严重破坏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元蒙贵族进入中原后,把掠夺来的财富,集中到少数几个大城市中挥霍享受。他们把大量工匠赶到城市,组织消费品的生产,而失去土地的农民也流入城市,壮大了工匠的行列,使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另外,由于军事上和生活上的需要,元蒙贵族对工匠和商人采取了保护政策,鼓励他们积极从事工商业活动,这就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为戏剧发展打下了物质基础。市民工商阶层扩大,人口集中,观众、演员集中(据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大都妓女超过两万之多),市民工商多就有娱乐要求。元杂剧作为戏剧,是一种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有人演,即有人看(插:缺少群众基础的舞台艺术的发展前景如何呢?缺少群众基础的舞台艺术是不会长久的,例如……。在现实中,不少的艺术正在

元杂剧常识

元杂剧常识 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明清戏曲,包括元杂剧、元散曲、明清传奇。课文《窦娥冤》、《长亭送别》分别为元杂剧《窦娥冤》、《西厢记》的节选,《闺塾》为明代戏曲《牡丹亭》的节选,《哀江南》为清代传奇《桃花扇》的节选。 古代戏曲的语言包括曲词、宾白和科介。曲词、宾白是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科介是舞台提示,是对剧中人物的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的简要说明。 1.戏曲知识 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明清戏曲,其中包括元杂剧、元散曲、明清传奇;课文《窦》、《长》属元杂剧;《哀》属清传奇;《闺》为明代套曲。 ⑴古代戏曲的三要素——曲词、说白、科介 曲词和说白是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科介是舞台提示,是对剧中人主要动作、表情、舞台效果的简要说明。戏曲以曲词为主,另两项也有各自的特点与使命。三者交相配合。推动剧情发展,刻画人物形象。所用术语为:唱——唱曲词;云——道白;科(介)——角色动作;上——出场;内——后台,等等。 ⑵角色 杂剧的角色主要分“末”、“旦”两类。末,又分正末、副末、冲末、大末、小末等;旦,又分正旦、贴旦、外旦、老旦、花旦等。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此外还有净(俗称“花脸”)、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邦老(盗匪)、洁郎(和尚)等。 常见角色有:生——扮青壮男子;外(外末)——扮老年男子;卜儿——扮老年女人;旦——扮青年女子;正旦——扮女主角;净——扮花脸。 ⑶元杂剧一般每本都由四折构成,依次写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有由五折构成的。有的还有“楔子”,一般置于第一幕之前,类似现代剧的序幕,有时也置于两折之间,具有过场戏的性质。 ⑷元散曲与杂剧 散曲是兴盛于元代的一种配乐歌唱新诗体。它的曲调有3个来源:①词调;②我国北方民间歌曲;③辽金音乐。它的体式与词相近,均为可配乐歌唱的长短句。 它的分类,可参考下表: 小令——独立的只曲,相当于单调的词。 曲—— A.散曲套数——即套曲,由同一宫调的至少两个曲牌联成的组曲,多的可达二三十支曲子。 全套押同一韵脚。套曲标题之前均标明它所属的宫调以及它的第一支曲子的曲牌。(如《高祖还乡》为标题,[般涉调]为宫调,[哨遍]为第一支曲子的曲牌)。 B.杂剧——宋金时期,在诸宫调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一种文学样式,是一种将歌曲、宾白、舞蹈诸要素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结构上一般分四折和一个楔子(杂剧里加在第一折前面的片断。) ④宫调?曲牌 宫调是音乐术语,是音乐的各种调式,表示声音的高低。宫调不同,音调就不同。如《窦娥冤》中的[正宫]就是一种宫调,[般涉调]也是一种宫调。 曲牌和词牌一样,是曲子的音乐谱式。不同的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往往不同;而一套数字,均属于同一宫调。如《窦娥冤》中的[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耍孩儿]、[三煞]、[一煞]、[煞尾],便都属于[正宫]调;《高祖还乡》中的[哨遍]、[耍孩儿]、[五煞l、[四(煞)]、[三(煞)]、[二(煞)]、[一煞l、[煞尾]等8支曲子均属于[般涉调]。 2.关汉卿,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人),著名的戏曲作家,被誉为“世界文化名人”。他一生写了60多本杂剧,流传下来的有10余本。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起被尊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为《窦娥冤》。3.王实甫,大都(现在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从事杂剧创作,写了十四个剧本,现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也创作过散曲,《西厢记》为其代表作。明初贾仲明说他“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可见他在当时剧坛的地位和影响。在文字风格上,他倾向于华美绮丽,被誉为“花限人”(明,朱权《太和正音谱》)。他与关汉卿的“本色派”不同,被推为“文

元杂剧繁荣的社会原因

从13世纪初到14世纪中叶,杂剧经历过一个自兴盛而渐趋衰微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以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为界,其前是杂剧的兴盛时期,其后是杂剧的衰变时期。 所谓“兴盛”,指的是出现了一大批作家,一大批作品,而且戏剧活动极其普遍而频繁。这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文艺现象,大抵从元世祖忽必烈建元(1272年)之元成宗延佑末年(1320年)约五十年。元杂剧的兴盛,就其社会原因而言,是经济、政治、作家构成、演员技艺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元代城镇经济的相对繁荣,为元杂剧的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明人李开先在《西野春游词序》:“元不戍边,赋税轻而衣食足……,传奇戏文,于是乎侈而可准矣。”认为经济繁荣促使杂剧兴盛。 元代前期,大都(今北京)、真定(今河北正定)、汴梁(今河南开封)、平阳(今山西临汾)、东平(今属山东)等城镇,虽然在战争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是经济恢复较快。在这些城填中,传统的诗词歌赋已无法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要求,茶馆清唱和“执红牙板”式的歌吟也不能完全适应人们的娱乐需要,于是戏剧这种最富于群众观赏性的文艺形式,便适应城填环境和商贾市民的生活方式与审美要求,迅速地形成和发展起来了。随着城填经济的繁荣,商业性的游乐场所——“构肆”、“勾栏”、“乐棚”等,也日益增多,遍布京城和各地城镇,成为杂剧演出和观赏的固定营业场所,观者往往“挥金与之”(夏庭芝《青楼集志》)。 当时北方乡村的经济也迅速地得到恢复和发展,各地农村在节日、庙会常常不定期地开展戏曲活动。乡村的戏剧演出也出现了固定的场所──戏台,或叫舞厅、舞亭、舞楼、戏楼。现在晋南地区仍保留着不少金元时期的戏台,大都依庙而设,已初步鉴定的就有襄汾、临汾、洪洞、新绛、翼城、万荣等地的元代戏台8处。这些遍布各地的戏台成为元代乡村杂剧演出繁盛的形象证明。 在这种乡村戏台上演出的多为专业戏班。如河南万荣县风伯雨师庙戏台石柱顶部,刻有“尧都大行散乐人张德好在此作场,大德五年三月清明,施钱”字样。山西洪洞县明应王庙内现存元代演剧壁画,帐额上端题有:“尧都见爱,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泰定元年四月□日”。所谓“散乐人”或“散乐”,当是相对于教坊中人而言,指流动演出的民间戏班,他们成为杂剧演出的主体。 (二)元代政治对杂剧的兴盛也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双重的: 一方面,元代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特别在元代初年比较尖锐,连绵的战乱、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这不仅造成了人民生活的痛苦,也激发了人民的愤怒和反抗情绪。而杂剧正是战斗性和群众性较强的文艺形式,最足以表现人民的愤怒情绪和美好愿望,所以得到迅速的发展。 另一方面,元杂剧之所以兴盛,也是由于元代初年恰恰是封建统治比较薄弱的时期:(1)蒙古统治者注意力长期集中于军事上与政治上的防范,而在经济、文化艺术、道德思想上却是相对放松的。(2)少数民族统治使长期禁锢人们头脑的儒家思想受到了动摇,这对人们的思想是一次很大的解放。(3)由于语言文化和习俗的隔阂,蒙古统治者对中原文化还不甚了解,欲干涉而不能,使他们不自觉的对杂剧表演内容采取了放任的态度。 总之,元代初年蒙古统治者对杂剧艺术的流布,客观上是比较放任的,主管上是较为疏忽的。这对元杂剧的发展事实提供了一个比较自由的特殊的社会氛围。元代初年社会矛盾尖锐和政治统治的宽松,从不同侧面共同促成了杂剧的兴盛。 (三)元前期文人社会地位相对降低,大批文人投身于杂剧创作,这对杂剧的形成和兴盛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李开先在《张小山小令序》中指出大批元曲家的“不平之鸣”乃是形成“元曲所由盛”的社会原因。 相对而言,元前期文人的社会地位比起其前的宋金时期和其后的明代,无疑较为低下。 首先,在金元之际的战乱中,成千上万的文人沦为难以自存的奴隶。

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土建学院2012级土木二班朱和跃元代享国的时间十分短,在中国历史的各朝代中,它数得上是最为短祚的朝代之一。从灭金时算起,达135年,从灭宋时算起仅90年(1206年铁木真建蒙古帝国,统一蒙古各部,尊为成吉思汗;1234 年灭金,统一淮河以北,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9年灭宋;1368年朱元璋灭元)。在这样短暂的时间内却取得了辉煌的戏剧艺术成就,这是十分罕见的。后世人们对此注意,有不少人都纷纷探讨其原因,并提出了不少的意见和看法。归纳起来,不外有社会和文学艺术两方面的原因(马克思主义认为,戏剧作为意识形态,必然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必然和政治、宗教、道德、伦理等意识形态诸方面有密切的联系,也必然会受到艺术领域各个部类发展的影响)。 一、社会原因: 1.元代尽管统治时间短,但却维持了天下一统的局面。它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局面,统一了辽、宋、西夏、金、大理、西藏、台、澎,改变了北宋以来长期积贫积弱的形势,又一次形成大一统帝国,其版图超过了汉唐,横跨欧亚,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交流,有利于中外、南北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相互影响和促进。使得戏曲艺术得以在短时间内南北传播普及,最终极大地推动了戏曲艺术的发展。 从社会经济方面来看,元代的特点是,农村经济凋弊而城市经济畸形发展。元蒙吞金灭宋,以武力统一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元蒙统治者屠杀人民,圈点土地,严重破坏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

元蒙贵族进入中原后,把掠夺来的财富,集中到少数几个大城市中挥霍享受。他们把大量工匠赶到城市,组织消费品的生产,而失去土地的农民也流入城市,壮大了工匠的行列,使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另外,由于军事上和生活上的需要,元蒙贵族对工匠和商人采取了保护政策,鼓励他们积极从事工商业活动,这就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城市经济的繁荣,为戏剧发展打下了物质基础。市民工商阶层扩大,人口集中,观众、演员集中(据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大都妓女超过两万之多),市民工商多就有娱乐要求。元杂剧作为戏剧,是一种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有人演,即有人看(插:缺少群众基础的舞台艺术的发展前景如何呢?缺少群众基础的舞台艺术是不会长久的,例如……。在现实中,不少的艺术正在衰落,也有不少的艺术品种却拥有大量的观众,但依然不景气,甚至还有人抱怨观众的要求过高,胃口太大。有观众的抱怨,说明观众关心它,有期望,就有群众基础)。 2.社会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人民反抗民族压迫、阶级压迫的斗争十分激烈: 社会矛盾中,种族矛盾尤为突出,较历代为甚。这就为戏剧艺术提供了丰厚的社会内容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杂剧反映现实较强)。历史上,大凡社会承平,诗文随之平庸肤浅,少创新,这是不争之事实。所谓“苍生不幸诗家幸”有一定道理。而今在经济、文化上属转型期,社会变革急剧,新旧观念冲突剧烈,我们就有理由期待思想深

元杂剧

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蒲、马致远、白朴等。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元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等等。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它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是严谨、完整、统一的,又是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现在对元杂剧作品作统计,各家说法互异,一般认为:姓名可考的元代作家的作品500种,元代无名氏作品50种;元明之际无名氏作品187种,共737种。 产生的条件 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有多种条件和因素:前代各种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杂剧形式上的各种借鉴,众多文人参预戏剧活动促进了剧本创作的繁荣,很多著名演员的出现也有助于杂剧的兴盛。当时戏剧演出的广泛,上自宫廷,下至平民社会,观赏戏剧演出成为一种娱乐习惯,演出的商业化带来的竞争性,也是杂剧兴盛的原因之一。而从文学剧本方面说,主要的一个因素是涌现了一些和人民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作家。他们有的是“书会才人”,有的是“职业演员”,更多的是怀才不遇或充任下级官吏的文人。这种身份和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的作品能够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也决定了作品的艺术成就的普遍提高。 兴盛的原因 一、戏曲兴盛的基本前提 1、城市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元杂剧的兴盛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各种伎艺集中演出的勾栏瓦肆,特别是作为都城的开封、大都、杭州等地更为繁盛。 2、观众统治阶级和广大市民的文化要求。元朝的贵族对歌舞、戏曲的爱好,有不少文献记载。 二、元杂剧兴盛原因的几种说法 作为元一代文学的代表,元杂剧在当时十分繁荣,从而使它在文学史上获得了和唐诗、宋词并称的地位。后人对其繁荣的说法不一。明沈德潜《万历野获编》和臧懋循《元曲选序》认为元代以词曲取士是元杂剧发达的原因。李开先说是元朝政治衰微,文人沉下僚的结果。王国维则把之归于元初科举之废。孙楷第的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