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技术进步路径演变与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_李光泗

技术进步路径演变与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_李光泗

技术进步路径演变与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_李光泗
技术进步路径演变与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_李光泗

收稿日期:2011-08-08;修回日期:2011-10-28作者简介:李光泗(1980—

),男,江苏泗洪人,南京大学经济学院理论经济学博士后、南京财经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

济学、经济增长理论;沈坤荣(1963—

),男,江苏吴江人,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经济增长理论。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1073076)、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项目编号:07&ZD00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YJA790175)、中国博士后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00471302)资助。

技术进步路径演变与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

李光泗

沈坤荣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伴随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发展方式转变逐渐成为未来

发展的重要主线,而技术进步与创新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围绕技术创新能力,本文深入研究我国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路径演变与技术创新动力机制问题。研究结果显示:技术能力、技术知识积累、市场化程度、经济基础条件等因素对技术进步路径演变影响较强,技术进步路径存在一定依赖性,但不显著;不同技术进步方式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与技术引进相比,自主研发对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程度最大、显著性水平最高;技术创新的经济增长效应显著影响,尤其是核心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影响更加显著。为此,应不断优化技术进步路径,提高技术知识的累积效应,加快技术进步转型,凸显技术创新功能,发挥自主创新作用,提升中国经济增长质量。

关键词:技术进步路径;技术引进;国内研发;技术创新;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9301(2011)06-0071-08一、问题提出

与发达国家自主研发相比,发展中国家除了采用自主研发方式实现技术进步外,技术引进无疑是

成本较低的技术变迁方式[1]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通过一系列重大措施,尤其是大力实施技术引进战略,推动了经济快速增长。1978 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持续增长到335353亿元。但

是,过去30多年我国经济发展是以数量扩张为特征的“数量型增长”,伴随我国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单纯依靠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来积累

资本、换取技术、发展经济的方式已经严重落后,技术进步路径及技术创新能力等存在的问题日益凸现,尤其是技术进步的路径依赖、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相对低下等问题,备受理论与政策层面关注。

加入WTO 以来,虽然我国各项技术创新经费投入绝对量保持连续增长势头,但是技术创新经费投入比例仍非常低下,

自主创新投入相对不足问题仍较显著,甚至出现加剧现象。虽然我国各地区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增长较快,但研发经费相对投入仍较低。2001 2008年,各地区研发经费支出从442.3亿元持续增长到2008年3073.1亿元,研发经费支出占当年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基本维持在0.7%左右。

“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发展方式转变逐渐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主线,发展方式转变有赖于需求结构调整,更依赖于要素供给结构优化,而技术创新能力是实现要素结

(双月刊)2011年第6期(总第55期)

李光泗沈坤荣技术进步路径演变与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

构优化、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从技术创新路径来看,发展方式转变要求技术进步路径不断从引进推动向自主创新驱动转型。为此,本研究重点从技术引进、自主研发投入行为及制约因素入手,研究我国技术进步路径演变规律、技术进步路径对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动力机制以及技术创新的经济增长效应。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对已有研究进行回顾;第三部分探讨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框架和计量模型;第四部分是实证分析,利用各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对理论研究命题进行计量检验;第五部分是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二、文献回顾

自亚当·斯密探讨分工与技术以来,大批经济学家孜孜以求研究技术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直到20世纪中叶Solow[2]首次将技术进步模型化以作为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内生增长理论尤其是熊彼特内生增长理论才真正将技术进步内生化,并从技术进步形态、变迁过程、变迁方向等方面研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众多学者基于经济增长理论分析框架研究经济增长问题,研究得出普遍接受的结论是不同国家间经济水平差异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差异引起的。若考虑欠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偏好、制度因素等导致的稳态水平的差异,在资本报酬递减与技术扩散的作用下,欠发达地区经济将趋向于更快地增长,最终能够实现世界经济发展趋同,当然这缺少非常一致的实证分析结果支撑[3]。

对经济欠发达国家来说,如何实现技术进步的快速增长始终是难以回避的难题。众多学者通过各种理论模型得出,欠发达国家可以通过技术引进来实现技术进步快速增长。Nelson等[4]证明,若一个后进国家技术水平的提高同它与技术前沿地区的技术差距呈线性正比,后发国技术进步速度常常高于先发国。Barro and Sala-I-Martin[5]假定一国进行技术模仿成本是该国过去已经模仿的技术种类占现有技术总数量比例的增函数,得出的结论是通过技术赶超,各国在长期内将实现收入的趋同。Van Elkan[6]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建立了技术转移、模仿和创新的一般均衡模型,假定所有国家资本存量都可以从技术的转移、模仿或创新中得到有效的提升,研究得出欠发达国家可以通过技术引进,最终实现技术和经济水平的赶超,不同经济起点的国家的人力资本积累、生产能力以及经济增长速度将最终趋于收敛。如果欠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可以用技术引进的概念来很好地描述,它就能提供一种被Gerschenkron[7]所称的后发优势。

当然,欠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远比从发达国家简单的技术引进或蓝本转让(或机器)要复杂得多,这与技术所具有的“沉默性”和“环境敏感性”具有紧密关系[8]。大多数技术包括隐性的技术及配套的沉默部分和对环境具有较强敏感性,为掌握这些技术并挖掘其价值,需要企业具有一定的吸收能力(Absorptive capability)、理解能力以充分吸收、应用该技术[9]。虽然一些能力可能随着时间推移可以自动获取,即“干中学”,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能力的积累必须依靠积极的技术努力才能获取,包括有计划的时间安排、技术学习必须的人力与物质资源投入等。Romijn[10]使用巴基斯坦资本制造企业数据研究技术吸收及学习能力在企业发展中的影响,研究表明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技术努力对技术能力的构建具有重要影响。金麟洙[11]通过研究韩国的经济发展和企业的技术学习得出教育在成功的技术引进中是一个重要因素的结论。Kim和Inkpen[12]研究了与国外研发合作、吸收能力和技术学习的关系,研究发现当企业引进新技术越快、合作经验越多,技术学习越快,在合作企业中,与国外企业的研发合作对技术学习产生显著影响,吸收能力对技术学习效果产生显著促进作用。Falvey、Foster和Greenaway[13]利用面板数据检验南北国家间的技术扩散,研究发现吸收能力对技术扩散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吸收能力是发展中国家获取后发优势的关键因素。

与众多发展中国家技术变迁方式相似,中国技术进步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强制性技术变迁”特征,即在现有的世界技术差距格局下,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国家强控制力为保障,以技术引进为主要

INDUSTRIAL ECONOMICS RESEARCH

实现方式,实现技术持续进步、技术跨越、经济快速发展[1]。中国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式是技术引进[14],但是,就技术引进发展战略能否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实现技术跨越等问题方面,在理论界一直存在激烈争论。林毅夫[15]指出技术引进的成本低于研发成本,欠发达国家在遵循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发展时,只要欠发达国家可以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并实现比发达国家更快的技术升级,不但不会陷入永远生产低技术产品的陷阱,反而可以使得欠发达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有着更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并最终可以实现欠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人均收入的收敛。杨小凯[16]认为落后国家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容易而模仿发达国家的制度难,落后国家倾向于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管理而不去模仿发达国家的制度,这样落后国家虽然可以在短期内经济获得快速的增长,但是会强化制度模仿的惰性,给长期增长留下许多隐患,甚至长期发展变为不可能。

技术引进向自主研发转变通常是复杂的组织学习过程,通常经过模仿创新、创造性模仿、改进型创新以及二次创新等阶段,充分提高企业组织学习能力,最终才可能真正实现自主创新[17]。邹薇、代谦[18]在标准内生增长模型中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技术模仿和经济赶超问题,指出发展中国家对于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模仿能力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均人力资本水平,引进的技术与人力资本的不匹配导致了发展中国家技术模仿的失败以及经济增长绩效低下。李平等[19]从投入产出绩效视角分析了国内外不同的研发资本以及人力资本和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自主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国内自主研发的投入,国外研发对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贡献度也不容忽视,三大国际技术扩散路径溢出的国外研发对自主创新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并且每条路径溢出的国外研发对不同层次自主创新的贡献度也显著不同等。

三、研究框架和计量模型

(一)研究框架

就地区层面来看,技术进步通常有三种途径:自主研发、从国外引进(本研究特指从国外的技术引进)、从国内其他省市的技术购买,国际技术影响的重要途径无疑是技术引进,当然也受到吸收能力等因素影响,这也要依赖国内企业的研发能力。技术引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技术外溢效应、规避技术路径依赖效应、合理调节技术引进中的创新性毁灭效应等,技术引进可能通过两种途径对经济增长及技术创新产生影响:增加中间产品供给,表现在技术创新存量知识的有效增加,这依赖于有效的吸收整合能力;引进技术的外溢效应,这依赖于对引进技术的有效吸收及引进技术特征等。当然研发投入越多,技术创新的可能性必然越高。人力资本越多,可用于最终产品生产和研发部门的劳动力越多,这样人力资本的产出效应作用推动产出水平提高。此外,研发部门利用的劳动力通常为熟练劳动力,如专业技术人员,这样专业技术人员越多的地区,技术创新水平可能越高。在追求经济增长目标的情况下,技术能力约束将导致经济发展路径更加强化技术引进战略,若引进技术未被有效吸收、内化,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可能产生“技术发展陷阱”。

由于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工具制造”过程,根据三部门经济增长模型可知,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具有替代效应和增长效应。技术创新的替代效应:在保持一定经济增长条件下,技术创新程度越高则研发部分的工资水平将提高,而最终产品生产部门人力资本的工资保持相对稳定,劳动者套利条件必将使得更多人力资本流向研发部门,使得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投入负相关,最终产品部门人力资本数量下降将降低经济增长水平。由于人力资本结构是由于技术创新外溢效应导致劳动力在两部门相对工资水平变动引起的,因此,可将其界定为技术创新外溢效应产生的人力资本结构替代效应。当然,在我国目前人力资源比较丰富条件下,人力资本的软约束可能不强。技术创新的增长效应:在保持一定经济增长条件下,技术创新程度越高,技术创新的预期收益越高,这将促进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中间产品数量增长,进而促进经济增长总量的增长。

基于上述的分析,本研究提出下述两个命题,并对此进行计量检验。

命题一:技术创新水平取决于技术进步方式(包括技术引进、研发投入)、技术知识存量、人力资本数量、及其他变量等。地区间的技术能力、资源禀赋结构、市场结构状况等差异对技术创新动力产生重要影响。

命题二:经济增长与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本数量、资本等要素投入以及其他技术参数等相关,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包括技术创新的替代效应与技术创新的增长效应,综合效应取决于二者作用程度的对比。

(二)计量模型

技术创新是在一定技术基础、技术引进与研发投入等一系列因素作用下的生产所得,当然也存在较大的随机性,技术创新函数可采用如下形式加以表述,基本方程式为如下过程:

INOV

it =f(H

it

,SK

it

,TI

it

,RD

it

)(1)

对其取对数,可得:

ln INOV

it =f(ln H

it

,ln SK

it

,TI

it

,RD

it

)(2)

其中INOV

it

表示第t年第i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技术创新能力变量。根据技术创新方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最终产品生产方程。计量模型如下:

ln INOV

it =α

it

+βln H

it

+φTP

it

+θIV

it

+ε(3)

为控制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在最终产品生产方程中加入资本变量,模型的基本形式采用

CD函数形式,其中资本存量(K

it )、人力资本(H

it

)、技术创新(INOV

it

)以对数的形式进入方程,最终产

品生产方程可表示为:

Y it =g(K

it

,H

it

,INOV

it

)(4)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方程:

ln Y

it =g(ln K

it

,ln TH

it

,ln INOV

it

)(5)

根据理论分析的研究命题及上述分析结论,本研究采用工业企业平均产品销售收入建立经济增长实证分析模型,经济增长计量模型对数形式如下:

ln Y

it =α

it

+αln K

it

+βln TH

it

+γln INOV

it

+μ(6)

被解释变量包括:(1)技术进步路径特征变量,包括技术引进强度、国内研发强度、购买国内技术

支出强度等变量,其中TI

it

表示第i地区第t年的技术引进变量,由技术引进支出与产品销售收入之比

计算而得;RD

it

表示第i地区第t年的国内研发变量,由国内研发支出与产品销售收入之比计算而得;

ITI

it

表示第i地区第t年的国内技术购买变量,由购买国内技术支出与产品销售收入之比计算而得。

(2)Y

it

表示第i地区第t年的经济增长变量,采用企业平均产品销售收入表示,并利用定基消费品价

格指数进行缩减。(3)INOV

it

表示第i地区第t年技术创新水平,分别采用企业平均新产品开发项目数、专利数、发明专利数等表示。

解释变量主要包括:(1)技术能力变量,包括正式研发机构建设状况、技术知识基础变量,其中

NRS

it 表示第i地区第t年正式研发机构数量占工业企业比重,SK

it

表示第i地区第t年技术知识基础

变量,采用滞后一期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数作为替代变量进行表示,显然该变量反应了技术存量特征。(2)企业基本特征变量,包括企业资本存量、从业人员数量、工程技术人员比例、技术特征变量等。其中K

it

表示第i地区第t年企业平均资本存量,采用工业企业平均年末固定资产余额表示,并采用定基

固定资产价格指数进行缩减;EM

it 表示第i地区第t年企业平均从业人员数量;HR

it

表示第i地区第t

年工程技术人员数量占从业人员的比重;AK

it

表示第i地区第t年企业技术特征变量,采用人均资本存量表示,该变量反应了企业技术资本密集度。(3)市场化及市场竞争变量,包括国有企业比重、三

资企业产值比重,SR

it 表示第i地区第t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比重;FDI

it

表示第i地区第t年三

资企业产值比重。(4)政府调控能力变量,SC

it 表示第i地区第t年的政府调控能力变量,采用政府财

李光泗沈坤荣技术进步路径演变与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

政支出比重表示。(5)经济外向度,AS

it

表示第i地区第t年的经济外向度变量,采用出口占GDP比重表示。

(三)数据说明

在工业化、国际化快速推进形势下,工业发展能力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工业企业创新能力对任何经济体竞争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本研究采用各省市大中型工业企业为对象进行实证分析。2001年,我国根据WTO规则对技术引进统计口径进行了调整,而且在省市层面缺少可采用的调整方法,基于数据的一致性与可比较性,本研究时间范围界定为2001 2009年。由于西藏部分数据缺乏,本研究将利用大陆地区除西藏外的其他30个省市的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四、实证检验结果

(一)技术进步路径与技术创新能力关系的计量检验

分别将新产品数量、专利申请数量、发明专利数量作为被解释变量,带入模型(3)进行估计(结果见表1,检验结果分别见模型M1、M2、M3),以验证命题一。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新产品创新数量与专利申请数量的Hausman检验均在1%水平显著,而发明专利申请数量的Hausman检验不显著,因此,三个模型形式分别确定为固定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并根据相应模型结果展开分析。从模型整体检验来看,三个模型的F/WALD检验均在1%水平显著,说明模型设置均比较合理。

表1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计量检验

变量类型指标

M1(FE)M2(FE)M3(RE)

系数检验值系数检验值系数检验值

技术路径TI32.1398***2.8321.88241.5111.93690.76 RD115.0577***8.849.0879***2.9333.0447*1.84 ITI76.7134***2.666.00520.1637.23530.88

技术能力、技术特征NRS1.3806***2.922.1770***3.61.5105**2.16 lnSK0.1129**2.270.2995***4.70.4418***7.14 AK0.00571.330.0092*1.680.0121**1.97

人力资本

HR1.12560.513.41001.210.49780.16 lnEM0.7630***5.830.02710.160.3032*1.61

市场竞争SR-0.3063-1.07-0.1639-0.450.12210.31 FDI0.19810.880.5019*1.740.7802***2.5

宏观调控能力SC0.00750.02-0.6253-1.1-0.2852-0.45经济外向度EX-1.8355-1.474.6738***2.933.1190*1.75常数项C-5.8005***-5.98-1.3128-1.06-3.7852***-2.7调整R20.54740.48210.4654

R/WALD23.860015.9600170.6100 P0.00000.00000.0000 HAUSMAN54.4900155.61002.3000 P0.00000.00000.9988注:***表示1%水平显著,**表示5%水平显著,*表示10%水平显著。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2 2009)。

技术进步路径特征的技术引进、自主研发、购买国内技术等三个变量对技术创新均产生正向影响,但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程度与深度存在显著差异。自主研发投入对技术创新影响程度最大、显著性水平最高,技术引进对各项技术创新水平产生了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及显著水平较低。技术引进对新产品数量影响程度为32.1398,且在1%水平显著,对专利申请数量影响程度为21.8824,基本在10%水平显著,但对发明专利数量影响程度仅为11.9369,且不显著。自主研发对新产品数量影响程度为115.0577,

INDUSTRIAL ECONOMICS RESEARCH

李光泗沈坤荣技术进步路径演变与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

且在1%水平显著,对专利申请数量影响程度为49.0879,基本在1%水平显著,对发明专利数量影响程度仅为33.0447,在10%水平显著。国内技术引进对新产品数量影响程度为76.7134,且在1%水平显著,但对专利申请数量、发明专利数量影响均不显著。这说明各地区技术引进的首要目的是改进产品供应、提高市场占有率,从企业创新来说,在原有技术基础上对产品的模仿创新等是企业通常较容易实现的,但是企业核心技术能力主要依赖于企业主动性的创新活动尤其是自主创新。

技术能力对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尤其是发明创新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其中技术创新体系变量对新产品创新、三项专利及发明专利均产生显著影响,分别在1%、1%、5%水平显著,尤其对三项专利影响程度最大、显著度最高;以各地区滞后创新水平表示的技术基础条件变量对新产品创新、三项专利及发明专利均产生显著影响,分别在5%、1%、1%水平显著,而且对新产品创新、三项专利及发明专利的影响程度与显著水平表现出明显的递增规律,技术基础条件差异极可能导致地区间技术创新能力差距扩大。

人力资本变量对技术创新影响差异性较大。以从业人员表示的人力资源总量对新产品创新、三项专利技术创新、发明创新均产生正向影响,除对三项专利技术创新影响不显著外,对新产品创新、发明创新的影响分别在1%、10%水平显著;以工程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比重表示的技术人员比重变量对技术创新也产生了正向影响,但是影响均不显著,这说明人力资本的创新动力仍有待进一步挖掘。

以人均平均实际资本量表示的技术特征变量对技术创新产生正向影响。结果显示,技术特征变量对新产品创新影响程度为0.0057,但不显著,对三项专利技术创新影响程度上升为0.0092,且在10%水平显著,对发明专利技术创新的影响程度进一步上升为0.0121,且在5%水平显著。

以国有企业产值比重表示的市场垄断程度变量对技术创新影响均不显著,且对新产品创新、三项专利技术创新均产生负向影响;以三资企业产值比重表示的市场化程度对新产品创新、三项专利技术创新、发明创新均产生正向影响,其影响程度与显著性表现出极强的递增现象,且对三项专利技术创新、发明创新影响分别在10%、1%水平显著。

政府调控变量对企业新产品创新产生正向影响,对三项专利技术创新、发明创新均产生负向影响,且均不显著。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实际状况,很多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典型的“短期效应”特征,从而较多关注企业短期的产品更新、创新行为,而对具有较长期、持久的基础创新投入动力相对较弱。

经济外向度在一定程度强化了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以各地区出口产值比重表示的经济外向度变量对技术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虽然经济开放度变量对新产品创新影响不显著且为负值,但对三项专利技术创新、发明技术创新均产生正向影响,且分别在1%、10%水平显著。

(二)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为反应技术创新的经济增长效应,采用各省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产品销售收入实际值为被解释变量进行计量检验,以验证命题二。将新产品数量、专利申请数量、发明专利数量作为解释变量带入模型(6)进行估计(见表2)。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Hausman检验均不显著,甚至为负值,因此,模型形式均确定为随机效应模型,并根据相应模型结果展开分析。从模型整体检验来看,三个模型的F/WALD检验均在1%水平显著,说明模型设置均比较合理。

技术创新、资本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新产品创新、三项专利技术创新、发明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分别在5%、1%、1%水平显著。从影响程度与影响显著性差异来看,新产品创新对经济发展影响程度为0.0443,在10%水平显著,三项专利技术创新、发明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影响程度与显著性更高,这两个变量对经济发展影响显著性的检验值分别达到8.93、6.01。计量结果充分证实技术创新能力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是实现经济快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结论。但是,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创新水平实际来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尤其是核心创新能力相对不足等问题仍非常突出。

表2技术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计量检验

指标

M4(RE)M5(RE)M6(RE)

系数检验值系数检验值系数检验值

lnK0.503711.450.502610.980.468011.17

lnEM-0.1482**-2.16-0.0524-0.76-0.0846-1.36

lnNP0.0443*1.74----

lnZL--0.2181***8.93--

lnINOV----0.1289***6.01 C6.6920***15.316.0367***13.896.7452***16.78调整R20.28190.56310.3924

F/WALD168.97249.09222.78 P000 HAUSMAN-1-54.38-2.14

注:***表示1%水平显著,**表示5%水平显著,*表示10%水平显著。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2 2009)。

资本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非常显著影响。三个模型计量检验结果非常一致,资本对经济发展影响程度基本在0.5左右,且均在1%水平显著。从企业层面来看,资本因素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在资本与技术可能存在互为补充的情况下,若资本与技术是互补品,则资本与技术对经济发展可能产生互动影响。当然,我国经济和谐、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而实现技术创新与资本投资良性循环。

虽然理论模型在人力资源有效利用条件下得出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产生正向影响,但是,计量结果却发现从企业层面来看人力资源因素对经济发展却产生了负向影响,这可能更好反应了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此外,由于本部分模型的被解释变量是产品销售收入而非总产值,人力资源因素对产品销售收入的影响不显著就更好理解了,即产品产量高但销售并不一定好。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涵义

本文围绕技术创新能力,构建了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内生增长模型,系统研究我国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路径演变与技术创新动力机制问题。研究结果显示:(一)技术进步路径对技术创新影响存在较大差异,自主研发对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程度最大、显著性水平最高。技术进步路径特征对技术创新均产生正向影响,其中自主研发投入对技术创新影响程度最大、显著性水平最高,技术引进对技术创新水平产生了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及显著水平差异较大。(二)技术创新的经济增长效应显著,这是不断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引力。三项专利技术创新、发明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影响程度与显著性更高,证实技术创新能力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三)技术能力、人力资本等因素对技术创新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地区间的技术能力、资源禀赋结构、市场结构状况等差异对技术创新动力产生重要影响。

在我国经济增长已经跨越初期发展阶段的形势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核心技术创新能力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要求技术进步路径应逐渐转向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发展方式,技术进步应具有可持续性、知识累计效应,否则难以从根本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政策层面来看,宏观政策应进一步强化核心创新能力发展战略,加大政策支持;产业政策应具有持续、连贯性,政策才可能不断产生技术创新的累计效应;技术政策应进一步优化,提高产学研联动效应,克服企业创新的技术门槛限制,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与创新动力。当然,本研究仍存在一定不足。由于受技术引进统计口径变动的影响,本研究数据的时间范围仍相对较短;其次,由于本研究采用各地区企业层面数据,对人力资本存量及结构考虑不够充分。这些都是进一步改进及研究的方向,今后力争在这方面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张鹏飞.后发优势、技术引进和落后国家的经济增长[J].经济学季刊,2005(4):53—74.

[2]Solow,Robert M.,1956,“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Theory”,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INDUSTRIAL ECONOMICS RESEARCH

李光泗沈坤荣技术进步路径演变与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

70:65—94.

[3]R.Barro and X.Sala-I-Martin,1991,Convergence across States and Regions,Brookings Paper on Economic Activity,1:107—182.[4]S.Nelson,E.Phleps,1966,“Investment in Human,Technological Diffusion and Economy Growth”,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6:69—75.

[5]Barro.R.J.and X.Sala-I-Martin,1995,Technological Diffusion,Convergence,and Growth,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Working Paper.

[6]Van Elkan.R.,1996,“Catching Up and Slowing Down:Learning and Growth Patterns in An Open Economy”,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41:95—111.

[7]Gerschenkron A.,1962,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 Press.[8]Evenson,Robert.E,Westphal,Larry.E.,2003,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Technology Strategy,Handbook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Northampton:Edward Elgar Publishing,Inc..

[9]Cohen,W.M.,Levinthal,D.,1989,“Innovation and Learning:Two Faces of R&D”,Economic Journal,99:569—596.[10]Henny,Romijn.,1997,“Acquisition of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in Development:A Quantitative Case Study of Pakistan's Capital Goods Sector”,World Development,25:359—377.

[11]金麟洙.从模仿到创新[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12]Kim,CS,Inkpen,AC,2005,“Cross-border R&D Alliances,Absorptive Capacity and Technology Learning”,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11:313—329.

[13]Falvey.R.,Foster.N.Greenaway.D.,2006,“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Economic Growth”,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0:700—719.

[14]袁江,张成思,等.强制性技术变迁、不平衡增长与中国经济周期模型[J].经济研究,2009(12):17—29.

[15]陈璋,黄伟.中国式经济增长:从投资与强制性技术变迁角度的一种解释[J].经济理论与管理,2009(12):18—24.[16]杨小凯.后发劣势[N].经济学消息报,2000-12-22.

[17]吴晓波.二次创新的周期与企业组织学习模式[J].管理世界,1995(3):168—172.

[18]邹薇,代谦.技术模仿、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赶超[J].中国社会科学,2003(5):26—38.

[19]李平,崔喜君,刘建.中国自主创新中研发资本投入产出绩效分析———兼论人力资本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7(2):32—42.

(责任编辑:禾日)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the Evolution Path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esting Based on Chinese Data

Li Guangsi,Shen Kunrong

(School of Economics,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210093,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the economy,China has entered a new stage,the development pattern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main line of future development,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development pat-tern.Focus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path,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echnical skills,technical knowledge accumulation,market-oriented and the economic base condition have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quite different;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achieving economic growth.There-fore,we should optimize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path,highlight the role of the technical innovation,to meet the need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Key words:technical progress path;technology transfer;research and development;technological innovation;economic growth

技术创新比管理创新重要一辩立论

技术创新比管理创新更能促进企业发展 一辩立论 谢谢主席,大家好。200多年前,蒸汽机的发明催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历史上的工业革命都离不开新技术的诞生和发展,可以说,工业革命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技术革新的成长史。 今天我们探讨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先来看创新理论奠基人熊彼特是如何解释两者的,技术创新是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从创造到应用的整个过程。管理创新是对现有资源的进一步优化和整合,进而发挥组织的最大功能。 我方今天立论标准是,技术创新较管理创新更符合时代与企业的特性,更能推动企业向前发展。依据有三。 第一,从本质上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人类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飞跃,都源于生产力的发展与提升。正如特高压技术开启了超远距离、大容量输电的新篇章,为人类使用清洁能源掀开新的一页。特斯拉的双电机全轮驱动技术使百公里加速仅为2.9秒,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奠定基础。反观管理创新,它仅仅是生产关系中的一部分,他的作用是健全、完善已有的管理关系,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力的价值创造。假象苹果公司拥有的不是一项项技术成果,而是一套套管理创新理念,恐怕iphone、ibook、ipad等永远都是个梦了。

第二,从我们的企业发展上讲,国网公司高速发展特高压电网,对内,实现了大范围清洁能源供电,对外走出国门,让世界认识了中国创造。特高压之所有达到国际领先,正是由于我们的多项技术攻关都是从零开始、从无到有,在特高压00项技术上实现了创新与突破。仅河北境内建设的0000一条特高压输电线路,建成后,将会00000。请问对方辩友,这是哪一项管理创新可以为公司发展所能带来的呢? 第三,从价值层面讲,首先,管理创新的评价标准本身就比较模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技术创新确实实实在在的能够看到的新成、新产品、新工艺比比皆是。其次,管理创新更加容易被复制与借鉴,例如,国际很多知名公司的管理理念、运营模式在任何一家网站很容易查到,但是您是否能查到可口可乐的配方、iphone屏幕制作流程,能够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正是这些核心的技术。 我们都知道,创新本是难事,在我们追求功利化的同时,我们更希望我们能有一颗踏踏实实、攻坚克难的务实之心,为企业发展做出一份应有贡献。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学号: 课程论文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 姓名 专业电子与通信工程 班级

目录 1. 引言................................................................................................................... - 1 - 2. 技术、制度都是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创新要素........................................... - 2 - 3. 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 - 3 - 3.1 技术创新决定制度创新.......................................................................... - 4 - 3.2 制度创新决定技术创新.......................................................................... - 4 - 3.3 社会制度环境决定着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 5 - 3.4 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二者的辨证互动关系.......................................... - 5 - 4. 历史演化视角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互动规律........................................... - 6 - 5. 中国企业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现状........................................................... - 8 - 6. 建设创新型国家应注重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互动................................... - 8 - 6.1 改变过去重科学技术创新、轻制度创新的倾向................................ - 10 - 6.1.1 以企业制度创新推动科学技术创新......................................... - 11 - 6.1.2 以市场制度创新推动科学技术创新......................................... - 11 - 6.1.3 要完善推动科学技术创新成果交易的市场制度..................... - 11 - 6.1.4 要培育能有效激励科学技术创新的市场竞争制度............... - 12 - 6.1.5 以政府政策创新推动科学技术创新......................................... - 12 - 7. 结语................................................................................................................. - 13 - 参考文献:............................................................................................................... - 14 -

现代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建立研究

现代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建立研究 技术创新型人才在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中起着主体作用,如何对他们进行激励正成为企业管理活动的中心问题。目前我国企业对技术创新型人才的激励手段缺乏针对性,绩效期望值过高,激励方式不当,影响了技术创新型人才的科研创新效率。企业的管理者要根据技术创新型人才的特点形成一种具有针对性的相对科学合理的管理和激励机制,从而激发技术创新型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标签:技术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人才 0 引言 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自主创新力又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并要求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自主创新成为我国企业的战略立足点与发展导向。自主创新活动的主体是人,企业要创发展,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人才的能动作用,并对他们进行培养和有效的激励,使人力资本的价值不断提升。因此,在我国大力培养技术创新性人才,并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激励,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 当代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主要特征 技术创新人才是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非常稀缺的人力资本之一,技术创新人才的管理与激励不能使用与企业中其他员工同样方法。 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参与,包括高素质的技术人员、生产人员、营销人员和具有卓越的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管理才能的管理者。他们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表现出各种创造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自身价值在组织中得到充分体现,他们都应该被称为企业的技术创新人才。所以,技术创新人才是指在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中,能以其创新性活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人。一个企业若能以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以最活跃的姿态参与到各项科研活动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技术创新型人才在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中起着主体作用,他们往往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1 创新意识强技术创新型人才大都经历长期、大量的知识学习与积累,从事专用性程度高的工作,逐渐成长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他们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敏锐的观察力,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技术型创新人才的创新成果通过企业这个媒介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为企业获得一定时期内的“超额利润”,这种“超额利润”的刺激,加上技术创新型人才本身所具有的巨大的创新释放能力,创新成果层出不穷,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 1.2 自主性较强技术创新型人才由于其工作特点和所受教育等的影响,具有

第十二章 管理技术与创新

第十二章管理技术与创新 TRUE/FALSE 1. 技术创新就是技术发明,是一种科技行为。 ANS: F 2. 产品创新属于重大创新,工艺创新属于渐进性创新。 ANS: F 3. 模仿创新的市场效果不如自主创新。 ANS: F 4. 技术创新对企业而言是一种全员创新的活动。

ANS: T 5. 意外的成功往往可以揭示创新,而意外的失败则意味着无法创新。 ANS: F 6. 新产品因为具有先进性和独创性,因此和老产品没有关系。 ANS: F 7. 有创新力的组织总是重视对员工的培训,以使员工及时地更新知识。 ANS: T 8. 科学技术与市场需求二者都是技术创新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ANS: T 9. 产权保护保证了研发人员的创新成果不受侵害,没有不利一面。 ANS: F 10. 企业采取技术跟随战略,在创新方面追随率先行动者,因而是一种被动战略。 ANS: F 11. 模仿创新是一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ANS: F

12. 密集的多边联系和充分的合作是网络型组织与传统企业组织形式的最大区别所在。 ANS: T 13. 企业组织的无边界趋势就是企业组织发展不存在边界。 ANS: F 14. 小企业的管理者因为受到组织规则的约束和限制较少,因而更可能具备企业家精神。 ANS: F 15. 技术创新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管理问题。 ANS: T

16. 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是管理者和研发人员。 ANS: T 17. 在不同的产业,企业实力对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的影响是一样的。 ANS: F 18. 发明者不一定是创新者,但创新者往往是发明者。 ANS: F 19. 熊彼特在解释经济发展中的长波现象时提出的所谓“创造性毁灭的狂飙”即“技术体系” 的变革(change of echnology system).£

西方经济学中的范式演变

托马斯·库恩(T.S.Kuhn)在其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中阐释了“范式”(Paradigm)的概念。所谓范式,就是指科学家之间围绕假设、方法论原则、技术、事例等形成的一致看法,以及最终形成的一种学术思想和学术概念体系。因此范式可以说是作为一种学科探讨基础的思想、技术和方法论的“模子”,其实质是一种语言方式。在同一学科中,可以有若干个对立的范式,绝对客观的科学是没有的。科学的历史,实际上是各种范式接替的历史,各种范式根据它们接近被观察现象的实质的最大效率而相互接替。但是,谁也不能肯定,在某一时期形成科学核心的范式永远不会被另一种竞争力更强的新范式所替代。例如在物理学中,牛顿的经典力学是一种范式,相对论是一种范式,量子力学又是一种范式。近年来霍金和彭罗斯(R.enrose)致力于建立物理学的大一统理论,希望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结合起来,其实质也是用一种新范式来代替另外两种旧范式。将范式的观念运用于经济学,我们发现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也经历着范式的演变。一、亚当·斯密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范式的建立经济学最初的范式是由亚当·斯密(A.mith)建立起来的。斯密建立起了政治经济学的范式和理论体系,从而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其标志是1776年《国富论》发表)。马克思指出,“在亚当·斯密那里,政治经济学已发展为某种整体”。(注:转引自陈冬野《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页。)1.经济人假设所谓经济人假设,就是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追求个人经济利益。斯密将其规定为“每个人为改善自己的境遇而不断进行的恒常努力”。其实斯密并非只看到个人私利而不重视人类的道德伦理(可以参见其名著《道德情操论》)。他也是在反复思考了“经济人”和“道德人”后,才确认经济人是更加符合实际的假设,并且更有利于建立经济科学。2.看不见的手假设斯密认为个人追求个人私利的行为可以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而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的福利。因此斯密认为国家的职责在于维护市场秩序,保护个人经济自由,而非干涉市场。3.社会分工假设斯密认为交换是人类的天性,这种天性促进了社会分工,而社会分工的发展促进了国家财富的增长。4.研究对象斯密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规定为经济、政治以至各种上层建筑,而非仅仅是经济领域。二、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范式的继承19世纪70年代起,经济学经历了一场边际革命,这实际上是一场方法论上的革命,而非范式的革命。受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边际革命的影响,马歇尔(A.Marshall)于1890年出版了《经济学原理》,其中运用边际分析研究需求和供给,其核心是均衡价格。由马歇尔奠定的这一流派逐渐成为主流经济学,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NeoclaicalEconomics)。新古典经济学部分地继承了斯密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两者相比,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变得狭窄了。首先,研究对象范围变小了,新古典经济学脱去了“政治”两个字,将研究对象局限为经济领域。另外,新古典经济学家们逐渐遗忘了斯密对社会分工的洞见。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可以概括为两条。1.理性人假设理性人假设实际是对斯密经济人假设的延续。理性人假设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理性进行选择,在给定偏好和约束条件的情况下,个人总是能够使效用达到最大化。2.市场均衡假设在给定理性人假设的前提下,市场总是能达到均衡(瓦尔拉斯均衡),而此时的资源配置是最优的(帕累托最优)。因此新古典经济学实际上是以价格为核心,研究市场如何配置资源。三、凯恩斯革命——范式的革命从斯密到马歇尔,经济学的范式发生了继承和延续,但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对经济学范式上的革命是由凯恩斯(J.M.Keynes)来进行的。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大危机,人们开始怀疑市场的力量。在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下,经济学家无法对此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在这个背景下,凯恩斯进行了一场经济学范式上的革命。在此基础上,他建立了宏观经济学的范式,并成功地解释了大萧条。这一革命以1936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为标志。凯恩斯理论的范式可以概括为3点。1.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认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流动性偏好的存在会造成有效需求不足。而这在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式下是不会出现的,因为供给总是能创造需求(萨伊定律)。2.工资刚性凯恩斯认为由于存在工资刚性,价格的变动是很迟钝的,不能适应需求不足的变化。而在新

科技创新创效激励机制的管理办法

科技创新创效激励机制的管理办法 (暂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思想,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理念,进一步调动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学技术、钻业务、搞研发的积极性,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激励带动更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结合我矿实际,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科技创新、创效管理办法,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遵循服务企业,解决重要课题,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激励创新的原则;突出工程技术人员、操作岗位人员、技能大师选拔激励、创新创效、评价奖励等相关内容。 第三条为加强对各类技术人才的管理,矿成立专业技术人才工作领导组,组长由矿党委书记、矿长兼任,副组长由党委副书记、矿总工程师、工会主席兼任,成员由矿副总工程师和相关业务部门成员组成,主要负责全矿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教育、选拔、考评。 第二章一般专业技术人员 第四条采掘开机运通选煤队组,每个队组设一名专职技术员,要求必须具备助理级以上职称,且为全日制院校主体专业高校毕业生(大专及以上)负责规程措施的编写和贯彻,

奖金待遇。执行本队副队长同等工资、凡下井天数达矿规定,第五条凡被评聘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具备高级职称者,每年至少要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一篇与本专业有关的学术论文,提一项合理化建议,并撰写年度技术工作总结;具备中级职称者,每年在市级以上刊物(包括《阳煤科技》)发表一篇与本专业有关的学术论文,提一项合理化建议,并撰写年度技术工作总结;具备助理级以下者,每三年要在市级以上刊物(包括《阳煤科技》)发表一篇学术论文,每年要提一项合理化建议,撰写年度技术工作总结。在聘的专业技术人员,未按时写出年度技术工作总结的考核300元,未按时提合理化建议的考核300元。 第六条生产技术科要会同矿人力资源科和有关部门,每年元月上旬对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进行评优,并对排在前十名的给予每人奖励500元。凡在市级刊物(包括《阳煤科技》)发表与本专业有关的学术论文奖励1000元,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的奖励1500元,未按时发表论文的对等考核,凡个人撰写的与本专业有关的学术论文,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推广转换为生产力的,经专家组评审确认后根据贡献大小给予重奖。 第七条凡取得正高级、副高级、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分别给予1500元、1000元、800元的一次性奖励,凡符合申报条件而未申报的对等考核;在聘工程系列正高级、副高

公司科技创新管理制度

公司科技创新管理制度

————————————————————————————————作者:————————————————————————————————日期:

员工创新成果管理评价办法 为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矿井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企业,充分调动各级员工创新积极性,引导和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根据集团公司相关管理制度规定,制定公司员工创新成果管理评价办法。 第一章总则 一、为了进一步鼓励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激发员工的创新潜能,提高公司竞争力,促进公司的长远发展;根据我国《专利法》第十六条和第十七条以及《专利法实施细则》的第七十七条、七十八条的有关规定;以及集团公司、煤业公司有关规定制订本制度。 二、本制度适用于矿业公司所属部门、各级管理、技术人员以及所有员工。 第二章技术创新类别和奖励范围 一、本办法所指创新为矿业公司所属部门、各级管理、技术人员以及所有员工为了解决问题,实现目标,所进行的一切有价值的、能够产生持久影响力的技术改进和创造活动,包括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发明专利和技术改造。 二、管理创新指打破原来的管理模式、工作方式、方法,重新设计工作流程,合理汇聚、分配各种资源,实现工作效率、效益提升,员工素质、企业形象得到改善提高目标。技术创新指为了研发新技术或提升现有生产能力、技术水平而做出的各项改进、改善与发明(专利)等: (1)科技创新进步项目:创新完成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计以及职务发明专利等。 (2)推广创新项目:对适用新技术的推广项目和已有工作的创新。 (3)管理创新成果:企业现代化管理体制、机制和方法的创新和应用(4)优秀技术决策,公开发表的论文。 (5)小改小革及合理化建议。 第三章创新评审和奖励机构 一、组织领导 成立员工创新成果管理评价委员会。 主任:党委书记经理 副主任:党委副书记、总工程师生产副经理安全副经理机电副经理开拓副经理经营副经理工会主席 成员:各专业副总工程师人力资源部部长党建部部长生产技术部主任生产技术部技术主任安全管理部主任工程师安全管理部 主任经管部主任工会副主席科协副主席团委书记为保证创新工作日常开展,成立员工创新成果评审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公司科协。 办公室主任:科协副主席(兼)

范式变迁对会计理论研究的影响

库恩(kuhn,1962认为:“范式是着眼于科学研究的规范性,它不只是将科学的历史作为单个贡献的累积过程,而是在某种程度上作为范式变迁的路径来把握。”所谓会计范式就是指在会计研究者之间被共用的思考模式或者“知识的框架”。传统的会计理论研究遵循的是“命题+论证=结论”范式,显然己与现实的经济环境不相适应。进入60年代,随着经验统计分析方法和其他自然科学研究原理被引人会计研究之后,会计研究范式变得日益精密而复杂化,传统的三段式研究范式过于简化已难以在研究中奏效。 著名会计思想家、方法论学家马切斯特(mattcssich)在经过系统研究后提出了如下的理论研究范式:(1)观察、分析;(2)定性和定量描述;(3)概括;(4)分析(运用数理方法和演绎法);(5)解释和建立模型(运用一系列假设、原则把会计理论术语和实际中的概念结合起来,加以具体化);(6)验证与修正(实证方法、逻辑检验)。 比较会计研究中的国际化倾向,今后会计范式面向实用性的研究课题主要有: ①解决不同类型课题的相应范式是什么,它可能会遗留些什么问题 ②在解决课题方面,范式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③作为权威性的会计研究,期望能解决怎样的问题,会计研究的边界是什么 ④解决某种课题的相应范式是什么,需要开发应用哪些分析工具 为有助于这些课题的研究,本文拟就会计范式变迁的过程作一综述性的探讨,以便人们把握会计研究发展的轨迹或路径。 一、会计理论研究推动着传统范式的变迁 会计范式的变迁与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紧密相连,美国会计范式的变迁充分反映了这一点。本世纪申叶,美国会计界为研究解决gaap的关键性问题,采用了实用主义的规范论。即将普遍认可的会计规则(准则)体系化,通过对体系的解释及再构造,导出新的规则并以此形成相应的会计研究主题。这种研究范式貌似科学,但仍存在许多不足,有点类似于法的“解释论”和“立法论”,具体表现在:一方面,这些会计规则没有围绕成本效益原则在规则制定的目的方面和持续确认的经济性方面展开合理的论证;另一方面,在信息价值形成方面也尚未依据资产计量、收益计算等有效手段来构筑一个完整的概念框架。 这种传统的会计研究范式,50年代后期急速地失去了向心力,人们对gaap的动摇巴达到了顶点,美国会计师协会(aia弓aicpa)开始转变以往会计程序委员会准则制订的形式,并通过构建更体系化的研究体制,按照会计原则委员会(apb)的要求重新编制gaap,从而使该机构跃入美国会计规范的领导地位。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gaap的疑惑,美国会计学会(aaa)颁发了57年版的会计准则草案,目的是想重新检讨会计规范,以提高会计准则的公平、效率及稳定性。然而,其结果却背离了初衷,反便会计信息相关者失去了对会计规则(准则)讨论的兴趣,不再迷信以往按会计规则处理得出的各种具体信息,更看重建立在严密分析基础上的信息披露。此时,会计规范模式的重点适应人们的信息偏好,迅速转入对会计信息实施客观全面分析的轨道。66年的声明(asobat)就是这一转换期的产物。 60年代以来,美国的会计理论研究开始从传统的研究方法中退出,即从会计准则及由此产生的会计信息的特性、功能出发,摸索建立更客观的分析概念和方法,虽说稍有滞后,但仍不失时机,开始向经验科学研究的方向奋起猛追。以此为契机,伴随着40年代末收益概念的再次探讨,一套建立在数量分析基础上的会计计量体系逐步形成。一些学者参照经济学中的所得(收益)概念,尝试用经验研究方法来揭示会计收益信息之间所具有的特征及关联性。这种研究方式的转变带来了人们观念的更新,使研究者从传统会计实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并为以后会计研究基点的转变(即向经验分析方面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时形成的会计计量理论与方法尽管仍然会有一些不足,如在收益概念上还残留着一些不彻底成分,但在计量规则方面则已构筑出了相对于以往的更高层次的、便于充分揭示的精致理论。 二、证券市场研究范式的形成

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戴均良 《人民日报》(2014年01月27日07 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决定着国家民族的兴衰成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能先创造并使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就能引领世界经济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水平更是各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既表现为高端自主知识产权少、关键专利技术短缺,也表现为研发体制不完善、社会创新活力不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了全面部署,并强调“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重要制度支撑,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发展获得持久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应着力强化以下几方面的机制。 强化市场导向机制,让市场驱动和引导技术创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技术创新要有动力、有活力、效果好,同样必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让市场驱动和引导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使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融合,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形成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型企业创新活力;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强化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推进技术创新,归根结底要通过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来实现。应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激发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及企业一线员工等全社会的创新积极性。在政策、制度、财税、

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

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和新工艺,以及原有产品和工艺的显著技术变化。如果在市场上实现了创新,或者在生产工艺中应用了创新,那么创新就完成了。 狭义上的技术进步主要是指生产工艺、中间投入品以及制造技能等方而的革新和改进。具体表现为对旧设备的改造和采用新设备改进旧工艺,采用新工艺使用新的原材料和能源对原有产品进行改进研究开发新产品提高工人的劳动技能等。从广义上讲,技术进步是指技术所涵盖的各种形式知识的积累与改进。 所谓技术创新,它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组织创新,从技术来源来看,它可以分为自主创新和引进创新。而技术进步除包括科技活动外,还包括管理方式的改进、劳动者文化技术素质的提高等非技术因素。也就是说,技术进步包括技术进化与技术革命。而技术进化则是对原有技术和技术体系的不断改革创新。在技术革命中,所谓技术跳跃,就是使原技术原理产生了革命性变革或突变,则使劳动工具、生产工艺和方法及其体系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而改变着社会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及其产业结构的变化,使新产业得到发展,劳动生产率得到很大提高。故此,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内涵上既有着重叠又有所区分,它们之间既互相联系,又互为补充。突出表现在: 1、从发展生产力来看,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具有相似之处,其结果均是导致生产函数的改变,技术进步中技术进化与技术创新中的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相对应,而技术变革和技术创新中的技术管理系统变革及技术模式的变更也是彼此对应的,其内在联系一脉相通。 从生产全过程来看,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则有所区别。在生产全过程中,或迟或早进入应用基础研究,广泛吸收科学知识,探索新知识的多种潜在用途,进一步对某一专门技术开展应用研究与开发工作,进行市场调研与预测,建立新的生产模式,促进新产业的建立与发展。这一全过程的后半部分属于技术进步的范畴。同技术进步的综合性标志相比,技术创新虽体现在生产全过程中,但仅处于“微观”基础地位。所以说,技术进步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宏观经济,而技术创新是一个包含技术要素的微观经济,其内涵相辅相成,相互作用。

技术创新管理体系

技术创新管理体系 1.总则 1.1为保障公司持续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不断提高公司技术创新科学管理水平,充分开发、利用内外部资源,促进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增强公司产品市场竞争力,特此制定本制度。 1.2技术创新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运用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提高质量、创新产品、节能降耗、改善劳动环境等一系列技术活动。 1.3围绕公司发展需要,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开展技术创新工作,重点解决生产中的共性、关键性技术难题,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保障公司快速健康发展。 2.创新原则与目标 2.1公司大力鼓励和支持技术进步,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现有产品竞争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培养科技人才,保护知识产权,促进自主创新。 2.2 技术创新遵循下列原则: (1)坚持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相结合; (2)以各产品工艺生产为主线,配套安排原料、能源、环保以及相关的技术装备,形成系统配套性; (3)以市场为导向,以持续提升公司产品竞争力为目标,以效益为中心; (4)加强产、学、研合作,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起点和水平,避免低水平重复和封闭式发展。 2.3 技术创新工作目标: (1)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调整产品结构,推动产品升级换代,更好地满足目标市场需求; (2)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盈利能力及市场

竞争力; (3)更新设备,不断提升设备性能,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改善环境,促进安全清洁生产; (4)改进操作技术,总结、推广先进操作方法,促进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提高; (5)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 3.技术创新管理机制 (1)以先建立研发队伍、再建设项目、再建立研发平台的原则,建立技术分中心认定与管理机制,加速技术分中心建设。 (2)以集中管理为出发点,建立技术中心对研发机构的设立、立项论证、项目验收、成果激励、费用审批的统一管理机制,引领、督导、协调技术创新工作,提升管理绩效。 (3)以国家有关政策为依据,建立符合国家要求与满足企业发展要求的科技活动费用保障机制,确保技术创新与新品研发资金足额到位。 (4)以自主创新为主,采用官、产、学、研联合研发方式,建立对外技术合作与申报政府支持项目相结合的机制,有效整合、充分利用内、外部研发资源。 (5)以提升技术创新体系运行的实效为目的,创新科技管理制度体系,用制度的不断创新保证体系管理规范、高效、科学。 (6)以技术薪酬化、成果市场化为引导,建立研发人员绩效评价体系、研发人员薪酬体系、技术奖金多种形式互动并存的长效激励机制,加速科技进步。 (7)以刚化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指标为手段,建立与一把手KPI指标挂钩的责任考评机制,有效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8)以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为手段,建立不断完善、改进技术创新体系的评价机制,确保体系适应、满足集团公司快速发展的需要。

科学哲学的范式转变

科学哲学的范式转变——科学文化哲学传统科学哲学研究注重科学知识,而缺乏人文因素,是一种典型的知识论哲学。科学的本质与核心在于其思想,人的创造科学知识的文化过程是哲学研究理应予以重点关注的问题。文化论哲学将科学看作为一种文化,并将人看作是科学文化之根。为此,从知识论到文化论将成为科学哲学研究范式的重要转型,这种转型将带来一种新的科学哲学范式,即科学文化哲学的生成。所谓科学文化哲学,即将科学看做是一种文化或文化活动,从而对其进行哲学探究。需要指出的是,其一,科学文化哲学的研究对象依然是科学,只不过是它将科学作为一种文化或文化活动来研究,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做认识论的研究,因而它既区别于传统的科学哲学,又区别于一般的文化哲学;其二,科学文化哲学研究依然是一种哲学研究,因而它比科学历史学、科学社会学等元科学更加靠近传统的科学哲学。如果说,我们将传统的科学哲学理解为是一种狭义的科学哲学的话,那么,科学文化哲学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广义的科学哲学。 科学哲学一般分为逻辑经验主义、历史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科学哲学三大流派。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哲学是一种典型的科学知识论或科学知识哲学。它将科学看作并且等同于知识的体系。用石里克的话来说,“每一门科学都是一个知识体系,即真的经验命题的体系;而全部科学,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命题在内,都是知识的体系,在这以外,再没有一个‘哲学的’真理的领域。”在逻辑经验主义那里,只有自然科学才称得上是“真的经验命题的体系”,因而才是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知识。除此之外,其他人文学科所陈述的东西,既不是真正的科学,也不是真正的知识。进入20世纪之后,以相对论和量子论为支柱的“新物理学”理论建立,再加上罗素和维特根斯坦所锻造的“逻辑分析理论”这个现成的工具,逻辑经验主义将知识论这一哲学倾向推向了极端。概括地说,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合理性理论主要包括“意义—证实”原则,其核心就是科学与人文文化的决裂。逻辑经验主义以“意义—证实”原则把科学中实际存在的非经验、非逻辑因素彻底清除了出去。按照他们的看法,“一个陈述的意义就在于它的证实方法”、“一个句子,如果我们不能指出一种检验它是真或是假的方法,那它就是没有意义的。” 历史主义科学哲学是在批判逻辑经验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研究主题看,历史主义科学哲学依然是诸如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

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研究

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研究 技术创新是我国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面临的现实选择,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受到一系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有效的激励机制则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力量源泉,因此完善激励机制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必由之路。 一、激励不足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 哈佛大学的詹姆斯教授在对激励问题进行了专题性研究后提出,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如果加以激励,则可发挥到80%~90%。可见,激励对职工能力的发挥有多大的促进作用。而从我国技术创新的现状来看,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明显不足。 1.企业内部创新激励机制尚未形成。目前企业制度的改革并没有建立起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适应技术创新的经营环境和条件也还没有形成。其主要表现:一是没有建立起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使企业经营者缺乏不断创新、承担风险,把企业办强、办大的内驱力;二是对企业科技人才不够重视。许多企业不了解技术进步与企业生存发展的关系,不了解技术进步中人才的价值。在分配上基本没有考虑到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对企业的贡献程度,不能按效率优先的原则拉开差距。尽管多数企业对技术创新有关人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奖励,但企业内部激励措施不力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已成为众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重大障碍。 2.财税政策不能有效激励企业和个人进行技术创新。目前,我国对企业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都有较大幅度的税收优惠,国家财政在科技方面的拨款也在不断增加,极大地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同时,我国在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安排上还存在一定缺陷:首先,财政政策没有针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设计相应的激励政策;其次,财政政策对技术创新的产业化、商品化的支持不足;第三,财政政策的一些方面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形成。对企业通过投入创新增加的利润所得,企业在开发高技术产品中承担的风险,财税政策都没有给予重视和规定,这极大地抑制了企业技术创新。 3.知识产权的激励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是保护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在缺乏知识产权制度的情况下,企业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使创新者不能得到应有的收益补偿,这将抑制企业的创新行为。而知识

抓好技术创新与进步

伴随着祖国建港事业的快速发展中交四航院走过了年的历程从单一的水运工程设计室发展成 # # %$ 航道船厂道路桥梁市政建筑等行业的咨询设计和勘察监理总承包于一体的综 为集港口 $ $ $ $ $ $ $ $ $ 合甲级设计院年获得了项目管理全国排名第九总承包业务全国排名第三十八的好成绩我们致 # $ % #$$! 力于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力量勘察咨询设计监理总承包五大业务均通过了质量 # $ $ $ $ 9:;<$$=>#$$$ 体系认证 在技术上我院一直奉行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技术路线我们深感技术进步与创% & # # # 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未来院的发展也必须通过技术进步与创新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年的历程 ! "# # % $ # 在设计手段上我院保持与全国同行同步水平从年代前传统手工计算铅笔制图发展到今天 ?$ % # # 的计算机计算和绘图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我院投入大量的资金开发了水运工程设计所需 =$$@ ( ) 的各种软件购置了国际石油公司公认的油轮缆绳分析计算软件 ;A(8B)* -.867 C6)*4D8D EBAF(2. 购置了建筑路桥工艺给排水电气设计所需的各种软件购置了国际通用大型空间分析*# $ $ $ $ # /.7.)B 软件绘图软件项目管理软件等特别是院局域网的开通和系统投入使用实 # # % # C+C:G CF(ECH /! ;C 现了全院办公无纸化信息系统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院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 % # % 在勘察方面勘察行业已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发展到今天的技术密集型水上钻探已从# % $ "$ I$ 年代人工冲击钻发展到今天机钻并配置了多功能地质检测仪管线探测仪物探设备和三轴

浅谈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浅谈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摘要:文中论述了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企业应提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重要意义的认识,并努力成为创新的主体。 关键字:自主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 多年来,我国企业为生存发展问题作出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多为体制上的改革。随着我国企业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才发现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是在体制上的不适应,而且还存在管理理念和方式的落后,核心技术匮乏,因此要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并赢得竞争,至关重要的就是必须技术与管理同时创新。 一、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 知识经济的到来,不仅改变了经济增长中要素贡献率的结构,而且是科学、技术、知识等无形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日渐凸现并逐步趋强。这一切都清楚地告诉我们,在经济知识条件下,经济增长内容的转变必须要求经济模式也发生相应的转变,而作为实现经济增长实体的企业及其管理也应紧随其变,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的要求,因此管理创新是我国企业的必然趋势。 从管理发展的历史来看,每当经济环境和竞争环境发生变化时,管理也都要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或创新,才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和企业的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通用电气的采购工程师麦尔斯,因注重对他所从事的工作和所要采购的物品进行功能分析,即“为什么要采购这种物品”,“到底需要他们的哪些功能”,因此成为的解决了战时稀缺物品的代用品问题,不仅满足了生产,保证了供应,而且还降低了成本,最后,这种功能分析的方法发展成一种新的管理方法——价值工程。 随着对国外先进管理理论和管理经验的引进,我国企业在管理创新上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如80年代推行的企业承包责任制,90年代进行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股份制改造等,到如今全面深化改革,都是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所进行的大胆尝试和创新,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推动我

论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

论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 摘要】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涉及国家的综合实力,涉及国家发展和强大,事关重大。 随着企业越来越深入地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逐渐发现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 距不仅是在体制的不适应,而且还存在管理理念和方式的落后,核心技术匮乏, 因此要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并赢得竞争,至关重要的就是必须技术与管理同时创新。 一、企业生存发展客观需要管理创新 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经济增长中要素贡献率的结构,而且是科学、技术、知识等无形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日渐凸现并逐步增强。这一切 都清楚地告诉我们,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内容的转变必须要求经济模式 也发生相应的转变,而作为实现经济增长实体的企业及其管理也应紧随其变,以 适应新的竞争环境的要求,因此管理创新是我国企业的必然趋势。从管理发展的 历史来看,每当经济环境和竞争环境发生变化时,管理也都要随之发生相应的变 化或创新,才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和企业的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通 用电气公司的采购工程师麦尔斯,因注重对他所从事的工作和所要采购的物品进 行功能分析,即“为什么要采购这种物品”,“到底需要他们的那些功能”,因此成 功地解决了战时稀缺物品的代用品问题,不仅满足了生产、保证了供应,而且还 降低了成本,最后,这种功能分析的方法发展成一种新的管理方法—价值工程。 随着对国外先进管理理论和管理经验的引进,我国企业在管理创新上也进行了大 量的探索和实践,如80年代推行的企业承包责任制,90年代进行的建立现代企 业制度和企业股份制改造等,都是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所进 行的大胆尝试和创新,为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发挥了很大 作用。 二、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客观需要技术创新 企业是现代社会的细胞,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 组织,具有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力;在市场经济及经济全球化 的大环境下,企业始终面临竞争压力,具有重视技术创新的外在压力;企业在生 产经营活动中,能够使技术方向和目标的选择中更符合市场的需要;企业具备把 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生产、以及相关配套能力。总之企业具有直接面向市场, 了解市场需求的灵敏机制,有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内在优势,有实现持续的 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企业深知必须提高自主开发创新能力,形成自有核心技术,才能具有核心竞争力,在国内外竞争中赢得主动,因此企业必须无条件地成为技 术创新中的主体。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 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 并实现市场价值。技术创新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前提。统计研究表明,技术创新对中国企业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对中国 企业技术创新的一项调查分析显示,在所调查的1051家企业中,通过技术创新,有93.2%的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增加了产品品种,有96.7%的企业提高了经 济效益,96%的企业扩大了市场,91.5%的企业提高了产品的质量,88%的企业提 高了产量,77%的企业降低了材料消耗,69.4%的企业降低了能耗。企业的技术创 新能力是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涉及国家的综合实力, 涉及国家发展和强大,事关重大。

建立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思路与对策

建立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思路与对策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迅猛,在我国买方市场初步形成的条件下,加快建立国有技术创新机制,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跨世纪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 一、技术创新机制不健全是阻碍我国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深层次原因; 历次的技术创新活动调查都表明,资金缺乏、人才缺乏、体制不顺、信息不灵等是阻碍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几个主要因素(见表1)。实际上,资金缺乏、人才缺乏、信息不灵也是机制(投资机制、人才机制和政府管理机制)问题。 1、国有企业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1)国有企业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利益分配主体。在发达国家,企业技术创新更多表现为企业行为,不用政府去过多地管,企业就会追求技术创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不技术创新,企业就没有生存的余地,就要被市场淘汰。同时,技术创新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因此企业具有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压力。而在我国,国有企业是否搞技术创新,以及技术创新是否能够成功,与企业特别是企业领导者没有生死攸关的关系,国有企业保值增值的责任不清。由于技术创新利益分配不明确,一些企业认为,技术创新形成的资产和效益是国家的,债务和风险是企业的,责任是经营班子的,负担是职工的,故对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不高。毕业论文

回顾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程,可以看到,其实质是国家和企业利益分配的调整过程,如放权让利、二步利改税、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税利分流、股份制改造等。每一次改革都伴随着国家和企业新的利益关系的调整,但迄今为止仍然没有找到二者利益的平衡点,国有企业仍然没有成为利益分配的主体。1994年实行新税制后,国有企业税负名义上是降低了,实际上整体税负水平却有所提高。据测算,实行股份制后,试点企业所得税加上国家股分红的比重占企业实现利润的60%以上,大大高于其他企业的所得税率。 (2)国有企业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风险主体。一方面,国有企业应成为技术创新的利益分配主体;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也必须成为技术创新的风险主体。因为只有使企业与技术创新的“风险”挂钩,企业才有压力,才会兢兢业业去搞好技术创新。否则,谁也不对技术创新投资效果负责,谁也不对企业的呆坏帐、亏损负责,借了银行的钱可以不还,此种状况是不可能搞好技术创新工作的。 (3)国有企业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决策主体、开发主体。首先,国有企业自我投资能力严重不足。由于没有成为利益分配的主体,国有企业自有资金普遍很少,没有技术创新能力。其次,国有企业还没有成为决策主体,政企不分的现象依然存在。再次,国有企业没有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1997年企业开发经费占全投入的比重为42.9%,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以上。如1997年美国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研究开发经费总数的72.7%,日本为65.2%,德国为65.8%,法国为61.5%,英国为65.5%,俄罗斯为69.2%,韩国为73.7%。1997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