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五个方面:唯物史观、历史时空、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历史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向,也是考试命题的重要角度,中学历史教师应该自觉地将这些核心素养与历史教学结合起来。

一、关联历史纵横,增强时空观点

1. 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历史知识是丰富多彩且相互联系的,学习历史不但要掌握单个的历史事件、人物、典章制度、历史现象等,更重要的是把握历史主流,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識体系。如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涉及不同时期的不同制度,这些制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传承又有发展。图1就较好地揭示了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主线脉络。

2. 注重历史事件的关联

要注重历史的古今联系。如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虽然早已被废除了,但其历史影响一直得以延续到今天。分封制的历史遗存影响到中国的姓氏和地名,很多姓氏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今天很多的地名简称源于西周的诸侯国的国名,如山东简称为鲁、山西简称为晋等。宗法制被废后,留下很多宗法观点,包括: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的社会公德;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度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的思想观点;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修建、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的社会习俗等;当然也滋长了裙带关系、荫庇心态、宗派倾向等不良习气。还要注重历史的同期关联和异期关联。同期关联即同一时期的事件之间的联系,如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三者的联系,同一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与官吏任免方式之间的联系,制度创新与王朝兴衰之间的关系等。异期关联即不同时期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如西周的封建与马克思主义的封建社会、秦汉郡县制与元代行省制、科举制与官僚政治等。

3. 增强中外历史的比较

如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一定水准上都体现了分权的思想,但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前者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后者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资产阶级民主的产物。明朝内阁与西方内阁也有着根本区别。明朝内阁制是封建经济发展、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西方内阁制是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产物;明朝内阁制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西方内阁是国家法定的行政机构。

4. 重视历史地图的使用

如学习秦朝疆域图,要注重四个方面的内容:①秦朝政局的特点:实现全国的大统一,珠江流域、西南地区首次纳入中国版图。②秦朝疆域的四至:东临大海、西至陇西、北到长城、南到南海,是东方的一个大国。③秦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北方沿边境一带设郡较多、南方相对稀少,目的是为了增强边境的防御力量。④秦朝长城的规模:东到辽东、西到临洮。

二、展开多向思维,强化历史解释

1. 多角度解读历史事件

如:秦修长城一事,历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结合下面的材料,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尸骸相支柱。”——秦朝民谣

“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唐·胡曾

“秦人北筑长城,畏其南下,防之愈严,则隔绝愈甚。”——乾隆皇帝语

“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治水等。”——孙中山语

“孟姜女用眼泪拆了帝国的墙角。”——同济大学教授朱大可

“修建长城,是古代人类反战争、保和平、求生存和发展的伟大战略。”——网友

多角度的解读既能还原历史,开拓学生的视野,又能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水平,这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2. 深层次发现历史问题

历史问题隐含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之中,历史研究的过程就是持续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己去发现、寻找、探求历史问题,不能包办代替。如分封制容易导致地方割据势力膨胀,但西周实行分封制,维持了至少200年的稳定统治,没有一个诸侯搞分裂,这是什么原因?对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大家都会从政治、经济、思想上寻找原因,有没有考虑过,它与地理环境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即黄河与中央集权制度之间的关系。只有发现了问题,才会有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动力和欲望。因而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水平显得十分迫切。

3. 全方位辨析历史概念

如古代政治制度的重点特点之一是家国同构。它是源于“始于殷、成于周”的宗法制度,本质是家、家族、国家在结构上的同一性,也就是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在家庭、家族内,父系家长地位至尊,权力至大;在国内,君王地位至尊,权力至大。简言之,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庭治理的形式扩大到国的范围。古代早期“家国同构”实现了“族权”与“政权”的统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国同构”现象,充分体现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三、找寻情境史料,成就实证意识

“论从史出”“史由证来”是历史研究和历史学习的重要原则。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从若干史料中得出历史史实,在若干史实的基础上,得出历史结论。这个过程中要注意选择史料的权威性、表现方式的多样性、使用史料的科学性、解读史料的客观性,避免出现过度使用史料、歪曲史料及孤证不立等现象。

1. 图片证史

很多图片非常形象地揭示了历史事件的本质特征,它能够让学生一目了然,无需更多的语言描述。如明朝服饰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亲自设计并取名的,从服饰的名称“一统河山”“四方平定”“六合一统”,能够清楚地看到当时政局的统一、皇权的至上,能够借助图片理解明初政治制度。

2. 地图证史

图2是从周到元的四幅地方行政区划图。根据已有的知识,能够准确地判断出四幅图的历史时段及相对应的地方行政制度,也能够看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历经多次变革,表现出中央对地方控制持续增强的趋势,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3. 名家证史

著名史学家的史学著作中的一些观点和结论能够直接使用,因为这些都是在反复比较、判断、分析之后才得出的,一定水准上具有可信度。如:关于秦朝皇帝制度的特点,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如下的描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主独制而天下无所制也。”这些描述说明了皇帝制度具有皇位世袭、皇帝至尊、皇权至上的特点,是对教材知识的补充和完善。

4. 史料探史

史料中也不乏非史家所作,如旁人描述、时人日记、媒体报道、家谱族谱、文学作品、后人整理等,这些一定水准上也能够作为史料,但要注意甄别、判断、分析。

四、挖掘制度精髓,培育家国情怀

1. 制度自信

中国古代有很多制度都是世界领先的,为后世历代及各国所沿用,这些制度足以让我们引以为豪。如:秦朝所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增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为历代沿用。为此,历史学家黄仁宇说:“中国在公元前221年,也就是基督尚未诞生前约两百年,即已完成政治上的统一;并且此后以统一为常情,分裂为变态(纵使长期分裂,人心仍趋向统一,即使是流亡的朝廷,仍以统一为职志),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现象。”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政治黑暗、朝政腐败是一般人的印象,但在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諾斯看来却不是这样的:“从14世纪中叶到19世纪欧洲人开始真正侵入中国为止,这整个时代是人类有史以来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伟大时代之一;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农业经济、儒家生活方式、选拔政府官

员的考试制度和身居北京的天子的受人尊敬的统治——一直在顺利地、令人满意地继续着。”

2. 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古代中国社会能够持续发展的源泉之一。刘建军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中说:“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有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历史关键时刻,制度创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薛明扬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谈到:“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有,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有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但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文中反映了科举制的三个创新点: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提供了机会均等的机制、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3. 制度监督

单卫华等的《中国廉政文化史》说到:“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秦朝中央监察机构,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使丞、御使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使。御使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使、监察使,或简称郡监。……这样,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这反映了秦朝监察制度显著特点:监察制度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

4. 主流价值观

历史教师要充分挖掘古代各个时期的符合时代潮流的、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的主流价值观,这是学生成长的精神食粮。如宗法制的历史遗存,包括: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信条,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社会习俗,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的社会公德,同情、宽容的待人观点。这些都是今天仍要弘扬的。

五、巧用唯物史观,解释历史现象

1. 掌握重要的唯物主义观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现象和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偶然性与必然性、人类社会的一般进程和总规律、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辩证的观点把握对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

2. 利用唯物史观梳理历史

如: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按照唯物史观可实行如下的梳理:

(1)演变历程:禅让制(原始社会后期)→王位世袭制(夏商)→分封制和宗法制(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秦汉到明清)。

(2)演变特点

①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源流分明,沿革脉络清晰,具有继承发展的特点。

②以皇权为中心,鼓吹“君权神授”,确保君主专制权力的独断性。

③人治高于法治。其实质是权治、官治的独裁专制统治。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

④从中央到地方设置完备的政治结构,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严密的统治网络。

⑤宗法关系残余严重影响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点渗入国家政治制度中。

⑥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王朝制定政治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3)客观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①历史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②社会影响:有双重性。一般来说,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封建社会后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消极作用逐渐增大。

这些梳理中,包含继承与发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象与本质、辩证分析等唯物史观和论从史出等史学方法。

3. 切忌片面看待历史问题

在使用唯物史观时常犯的错误有:

(1)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过度夸大个人对历史的影响,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绝对化思维:非好即坏,非黑即白,非敌即有,非此即彼,善恶两分。

(3)以偏概全:只看到局部,不顾全局。

(4)任意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没有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的进程。

总来说之,核心素养与中学课堂的有机结合、核心素养的具体落实是一个永恒的课题,需要中学老师持续持续的研究和探索,从而找出最有效、最有操作性的方式方法。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案例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词,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什么是核心素养”与“如何培养核心素养”这个方面的研究需求,不是来自学科内部的,而是在强调未来教育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时,客观要逾越的一道屏障。我们知道虽然教育不是万能的,却在影响人的未来学习与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在课程实施中,应该做些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由此可见,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抓住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有幸在几次培训中对“核心素养”的内涵有了深刻的体会,并能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以落实,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下面以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桂花雨》的教学为例,浅谈在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在导入环节,播放紫桂花的微视频,让学生观看后谈观花感受,目的是引领学生走进桂花的世界,直观感受桂花的特点,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本文语言优美,含蓄隽永,在诵读感知环节,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引领学生感知文意。教师先通过配乐朗读,起示范引领作用;接着学生通过自由诵读、深情选读进一步感知文意,为品味语言做铺垫,并从中获得美读感受。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为此,在赏花品情环节,我让学生圈画出文中描写桂花雨的语句并分析其特点?然后在让学生圈

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核心素养的校本实践工作计划

“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校本化 实践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国培计划(2019)”——宁夏回族自治区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建设培训项目精神,结合我校校本教研活动展开实际情况,石嘴山市第十五小学以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学科素养为切入点,以“推动学科核心素养、改进课堂教学、促动学生发展”为目标,通过“学一学、研一研、做一做”的“学、研、用”结合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策略研究的校本实践教研活动。 二、研究目标 1.学一学,协助教师理解理解核心素养内涵,树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2.研一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学科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的思路与办法。 3.做一做,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将学科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教研组推出一节示范课例。 4.形成“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学科素养”的校本特色。 三、研究对象 石嘴山市第十五小学低、中、高三个年段学生。 四、研究内容 1.分析教情、学情,找准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切入点。 2.通过线上、线下主题研究活动,探究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

科素养的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把握热点,了解核心素养2019年(10月23日——11月10日) 1.召开工作部署会,解读核心素养校本化工作计划。组建校级坊。 2.召开学科组长会议,学习“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策略研究实施方案。 3.研究任务分工。 (1)教科室周芳做好学校校本主题研究计划。 (2)教科室指导学科组长确定学科组研究主题制定学科组主题研究活动计划(学科组长制定教研组活动计划时,要结合研修网课程及活动安排网络支持下的校本研修活动的线上线下相关活动内容)。 (3)学科组长指导学科组成员确定自己研究的主题,制定教师个人主题研修方案。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观摩教学案例,落实核心素养。2019年11月11日--2019年12月10日 一、线上学习,线下思考。 1.参加研修网线上培训,观看相关课程实行理论学习。 2.结合研修网课程张丰老师的讲座《主题研修的策划与实施》,学科组、教师认真审核自己的活动计划存有问题。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心得体

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陈官屯镇中学钱凤菊 一、学习收获 1.专业理论学习要跟得上,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人们所掌握知识的“保质期”越来越短,“折旧率”越来越快。如果一天不看书、两天不看报,三天不上网,几天不学习,就会感觉“out”了,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了。这次学习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不能机械地教知识。培育人才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知识更倾向于怎么解决老师教过的问题。教育不能停留在知识的层面,是片段的、支离破碎的。穷则思、思则变、变则通。这就要求我要钻研所带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比如研读新课程标准,这就是教学理念的新提法,不能闭门造车。那这些专业理论及理念从哪儿学?向专家学、从一些教育网站上学、同伴互助--向专业教师学。 2、核心素养通过怎样的课堂才能落实 学习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基本活动形式传统的课堂活动围绕教师的授课行为展开,教师依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知识传授目标,忠实于教科书进行讲解,学生就是一种容器,接受和储存知识。在这一过程中,一个讲,一个听,教师讲解清楚,学生听课认真,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活动形式。 今天,课堂必须从“授课”活动转向“学习”活动,以“学习目标”取代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着眼的是知识,“学习”目标关注的是学生的经验。就认知活动的本质而言,学习过程是从“不足”和“无能”的经验,发展到“掌握”和“习得”的经验。确立学习目标,离不开经验;关注经验,必定聚焦于学生。由此表明,课堂教学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应当积聚由教至学的量变,学习活动日益成为教师课堂的主线。 3、于学生已有的经验设定学习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总是依赖于一定的教学设计,而由教到学的课堂活动需要研究学习目标。 研究学习目标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学生的需要常常会通过学生的经验予以反映,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方法等,从而使得进入课堂的学生带着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 核心素养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陇南市武都区江南小学———高毓鸿 一、提出的背景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自从世纪初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因此,在三维目标基础上提出核心素养,这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核心素养更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那就是育人。核心素养具有中国特色,包括了能力、品格。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教学下一步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指向。 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是怎样的关系简单地说,我们的传统是比较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后来觉得“双基”不完整,提出三维目标。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这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用简单的比喻来说,落实“双基”是课程目标版,三维目标是版,核心素养就是版。 二、核心素养的落实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把核心素养贯彻到教育教学中,就是把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思想体现在教学中去,真正体现课堂的育人功能。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案例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案 例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案例 四十八中蒋婷婷“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词,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什么是核心素养”与“如何培养核心素养”这个方面的研究需求,不是来自学科内部的,而是在强调未来教育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时,客观要逾越的一道屏障。我们知道虽然教育不是万能的,却在影响人的未来学习与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在课程实施中,应该做些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抓住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为一名新教师,有幸在几次培训中对“核心素养”的内涵有了深刻的体会,并能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以落实,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下面以《紫藤萝瀑布》的教学为例,浅谈在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 在导入环节,播放紫藤萝花的微视频,让学生观看后谈观花感受,目的是引领学生走进紫藤萝花的世界,直观感受紫藤萝花的特点,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 本文语言优美,含蓄隽永,在诵读感知环节,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引领学生感知文意。教师先通过配乐朗读,起示范引领作用;接着学生通过自由诵读、深情选读进一步感知文意,为品味语言做铺垫,并从中获得美读感受。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为此,在赏花品情环节,我让学生圈画出文中描写紫藤萝瀑布的语句并分析其特点然后在让学生圈画出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用几个词语批注语言。我认为散文教学应以语言的品读为基本手段,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把学生引到字里行间去,深刻体会蕴涵其中的思想情感。再通过反

(完整版)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能够作为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素养,是影响、决定学生适应当今与未来发展的关键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价值判断和世界观的有机统一,是学生终身发展和成长的潜力,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个方面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在遵循历史学科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以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和提升为目标,确立教学中心、整合教学内容、开发课程资源、设计教学问题、组织教学活动。 为了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提升和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特将 一、教学设计要紧扣“中心”,实现价值引领 所谓“中心”,是统领一节课的灵魂,也是一节课应该达到的根本目标。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资源的应用、教学方法的选取、教学活动的开展等,都应围绕这一“中心”。对《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一课来说,“了解新中国教育发展史实”是本课教学的基本要求;理解和认识教育与“国运”的关系是本课的中心,也是本课的“灵魂”。 因此,在设计导课环节时,以“一场逆转德法命运的战争”作为切入点,指导学生阅读普鲁士是如何重视教育的材料,从而凸显教育与“国运”的关系,彰显本课中心。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为下面三个环节: 环节一:“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展示“当前世界教育竞争力排名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排名表”,从整体上把握、理解教育竞争力对国家综合实力的影响。 环节二:“新中国教育发展历程” 主要通过学生阅读教材、相关材料和教师的讲述,使学生基本上掌握新中国在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和成就,理解教育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环节三:“中国教育‘冷思考’” 以两个关于中、美基础教育发展前景的“考察报告”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思考基础教育对中、美两个国家的影响,理解教育与“国运”的关系。指导学生阅读中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相关材料,以“中国诺贝尔奖的缺失”等现象为抓手,思考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深度思考教育与“国运”的关系。 这三个环节的设计,紧紧围绕教育与“国运”的关系这个中心,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教育的重要意义,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有重要影响。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整体预设和系统安排,对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教学设计紧扣教学“中心”,有助于在课堂教学中,站在历史学科的角度,分析、认识历史现象,形成价值判断,彰显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体现了历史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本目标。 二、教学设计要凸显“主角”,关注学生发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积极建设者。所有的教学活动、教学手段都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如果把教学设计比作是一个剧本,教师只是这个剧本的编剧或导演,学生才是这个剧本的“主角”。一课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方法的采用等,都不能忽视“主角”。教学设计凸显学生的“主角”地位,才能更好的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设计凸显学生的“主角”地位,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开发的教学资源适合学生实际 历史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开发教学资源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一些教师没有关注学生的特点和实际,而是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测和需要,在教学资源的开发上比较盲目、随意,无形中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 心素养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时下各学科提出了“核心素养”,但是具体到各学科又不能泛泛而论。历史与社会是综合性人学科,其学科核心素养即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和社会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不但要体现人性,更要注重追求综合性和实践性。也就是需要结合实际学情,整合历史、地理及其他人社会科学知识,指导学生把握生活时空、人地关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全球视野,促进综合思维的发展,提升社会实践能力。鉴于此,我们结合一线教学实际以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环节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历史与社会学科素养中的综合思维 历史与社会其实就是一门综合性人学科,立足于学生认识社会、理解社会、发展社会的综合能力培养,以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全面提升他们的人素养。为此,新课标明确提出“把握相关知识的联系,充分显示综合的追求”。本课程的教学要抓住相关内容,不失时机地凸显综合的意义,以鼓励和指导学生以综合性知识内容为媒介,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等主动获取知识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

通过多次公开课的实践验证与教师研讨,我们发现,“综合性学习”能让学生通过思考和体验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迁移,能达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目的。 二、以综合思维为例,分析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历史与社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的知识和内容较多,如果我们按照传统的方式割裂地学习,肯定不能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和迁移,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历史与社会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为载体,通过学习和体验学会从多角度、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和解决历史或社会问题,最终达到提升综合能力和培育健全人格的目的。所以,我们以历史线索为主导,从“古今综合”“中外综合”“时空综合”三个角度指导学生贯通知识,进行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方面的培养。 1.古今综合 历史与社会中的“历史”就是古,“社会”就是今,其实学习的就是古往今,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古今知识联系和体验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迁移。学习历史内容可以指导学生对照地图加深印象,还可以启发学生对当前社会现象进行思考,学习当前的地理知识还可以参照古今大历史变迁深刻认知。 比如学习“辽阔的疆域”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古代不同时期的疆域。为了加深印象,教师可以制作成动漫视频,以渐变的形式,将不同时期的历史疆域展现给学生。

小学语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8

附件:《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

富的学习直感和丰富的学习兴趣。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评价明确小学语文各个阶段应该关注那些词语的教学,按照教学计划,对需要教学的词语明确列出必学必会时间表,不仅仅是完成教学计划,更加以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为目的,增强对词语的理解和语文甚至是人文素质的提高。 评价的目标 分析一、制定评价目标是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寻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都可以更好的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二、评价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自主、合作、探究方法的运用,可以是语文学习事半功倍。 三、评价安排阅读是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关注点,读是理解,对文本读的越多,想的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 四、评价研究探讨是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展示点,阅读是吸收,作文则是内化的运用,只有在阅读中“厚积”,才能在作文中“薄发”。 五、评价设计作业是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拓展点,作业的设计,着重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教学评价的内容涵盖万千,不仅包括学、哲学、历史,更包括地理、自然科学、艺术等各种门类的知识。可以说,语文课是一门综合学科,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阅读则是重中之重,是语文学习的核心部分。高效的阅读,高质量的阅读都会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大提高,语文能力也会大有长进。拓展阅读资源是一种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拓展阅读资源的选择和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合理、恰当的选择和运用阅读资源会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文学素养也会增强、习作能力也是一样。因此只有选择正确的阅读资源并且有效利用多媒体和影像资源,才能培养出爱好广泛、写作能力较强、创新能力杰出的优秀学生。结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教育文档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 1997 年国际组织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此后多国家、多地区纷纷 开展教育改革,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育体系在多国逐渐形成。反观中国的教育体系,自2003 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历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来,我们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以三维目标为导向的历史教学模式,可是这种教学目标“一是三维目标作为中学课程总目标,并没有真正突出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要求;二是在能力要求的层面上,现行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能力目标要求都在一个层次上,缺少明晰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段梯度层次” [1] 。因此,新的一轮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可喜的是2014 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课程改革新要求,2016 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基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改革的方向,成为今后我们国家培养新世纪面向未来的新人才和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杆。 那么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由哪些内容组成呢?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培 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笔者拟着重从高中历史教. 学核心素养的提高策略作探讨。 一、高中阶段历史学科素养的组成

素养是一个人品德、品格、素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由出生以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自我学习等综合因素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综合素质,至于学科素养往往具有明显的学科特征,不同的学科对学生的具体学科素养要求不同,但指向相同,即通过本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实现一种学习目标,即以学科知识为依托逐渐形成一种具有本学科鲜明特征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价值观导向及学科品质等因素构成的素质。抛开学科界限,“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 品格与‘关键' 能力,是思想、品性、知识、技巧、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高度融合” [2] ,核心素养体现了对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要求,这是未来人才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教育部2016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3] 由此可以看出,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要求不仅进一步体现了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度,而且体现了对以往三维目标的综合化及面对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而做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同时是贯彻落实十八大以的反映, 来“立德树人”教育要求的具体体现。 二、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有了明确的课程改革目标和方向,接下来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结合近几年教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案例》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案例——《虞美人》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词,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什么是核心素养”与“如何培养核心素养”这个方面的研究需求,不是来自学科内部的,而是在强调未来教育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时,客观要逾越的一道屏障。我们知道虽然教育不是万能的,却在影响人的未来学习与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在课程实施中,应该做些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抓住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为一名新教师,有幸在几次培训中对“核心素养”的内涵有了深刻的体会,并能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以落实,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下面以《虞美人》的教学为例,浅谈在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 在导入环节,播放虞美人花朵的图片,让学生观看后谈观花感受,目的是引领学生走进理解虞美人词牌名的含意,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 本文语言优美,含蓄隽永,在诵读感知环节,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引领学生感知文意。教师先通过配乐朗读,起示范引领作用;接着学生通过自由诵读、深情选读进一步感知文意,为品味语言做铺垫,并从中获得美读感受。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为此,在品读环节,我让学生圈画出文中描写故国的语句并分析其特点?然后在让学生圈画出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用几个词语批注语言。我认为诗歌教学应以语言的品读为基本手段,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把学生引到字里行间去,深刻体会蕴涵其中的思想情感。再通过反复诵读,来加强理解。将“品”和“读”结合起来,品读得细致,揣摩得深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设计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历史价值观养成的教学过程设计 ——以高中历史必修《文艺复兴》为例* 以历史价值观培育为核心设计教学过程,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充分运用符合学生情感和思维特点的教学方法,突出课程的核心立意,激发学生对相应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价值观的感悟和共鸣,让历史教学过程的设计更有针对性和启发性。本文以高中历史必修《文艺复兴》一课为例,试探讨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历 史价值观养成的教学过程设计。 一、确立“课魂”,突出重点,解决历史价值观达成的关键问题 李惠军老师说过:“富有价值的历史感必然是深沉的,深沉的历史感是一种深刻的感知和厚重的理念。好的历史课一定要有灵魂。灵魂是历史课堂智慧的精髓,只有在这个灵魂的驱使下,历史才有深度力量,才有神韵风采。”[]《文艺复兴》一课的“课魂”毫无疑问是“人文精神”(Humanism)。学生通过对文艺复兴历史的学习,能否对人文精神的内涵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直接关系到本课历史价值观的达成度。 因此,在本课教学过程设计时,必须突出人文精神这一重点。 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设计时要明确一个认识:“人文精神”不等于“人文主义”。两者有很大的共性,但也有根本的区别。“人文主义”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对神学束缚的反抗,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而“人文精神”则具有更大的广度和外延,历史上早于人文主义这一概念出现(古希腊时期),又伴随历史的发展,成为了超越民族、超过国界,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共识。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设计时,不仅仅局限于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理解,而要将更具广度的“人文精神”置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这样才能让学生从价值观层面更为准确地把握人文精神的内涵,凸显人文精神的历史感。笔者在教学过程设计中,以米开朗基罗的着名壁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人素养,是指由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中国自古有着“观乎人,以化天下”的人教育传统和五千年的优秀化成果,但是由于西方明的冲击,我们许多丰富的传统资被边缘化,甚至消失殆尽。特别是西方腐朽化和“个人至上”的价值观念已经开始影响着新一代青年的价值取向,甚至导致了某些人民族自信心的失落和民族意识的淡漠,使价值尺度走向了西化。所以在基础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素养就显得更为必要。 高中历史新教材不但提高了对历史学习方面能力的要求,更强调了对人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贯穿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更突出了人精神。我们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目的不是培养历史专家,而是让学生接受历史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人素养,教给学生一种历史思辩的能力。本试图结合自己历史教学的实践,针对历史学科的特点,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人素养谈一点浅显之见。一、历史教学中人素养培养的内容与方法 1、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是人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通过挖掘教材中的历史史实,用榜样的力量启发学生的创新意

识。历史教材中敢于创新的人物和事迹多不胜数,例如:在思想领域:春秋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敢于革新,挑战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东汉前期杰出的唯物思想家王充,提出了“万物由元气构成,元气是一种客观事物”的唯物思想主张,反对当时被汉王朝推崇的“天人感应”说。宋代平民毕什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为世界化交流的加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宋代指南针的发明并西传,为实现欧洲航海家发现新大陆和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从此世界由局部历史逐渐融合为整体。天学家哥白尼创立“太阳中心”说,震撼了科学界和思想界,动摇了封建神学,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等等。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把创新榜样制作成鲜活的素材,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其次、以评价历史人物的留白艺术为手段,引导学生发展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历史人物的事迹是评价这个历史人物的最基础的标准,而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历史人物会有不同的评价。所以,我常常会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结合对历史人物的个人见解,并根据自己兴趣所向的不同收集大量资料对人物进行评价论证。给学生留下教学的空白,提供思维的空间,让学生亲生体验历史人物,让学生自己去填补历史。这样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在的创造思维,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更多的学生能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 2、科学情感的培养 历史教学不仅要给学生一种精神上的感染同时要把这些情感付诸于行动,才会形成个人的品格、个性。这样,历史教学才是有效果的、

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日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致力于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六大素养树立学生成长“标杆”。该研究成果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对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一、提出的背景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自从世纪初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因此,“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提升。

二、核心素养的落实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 1.回归学习本质—解决问题 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都是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只是,在现代知识的海洋中,我们似乎迷失了自己。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 2.学习方式改变—问题化学习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 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孩子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在问题化学习的过程中,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

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有 效课堂教学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 1.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历史“新课改”教学目标是什么 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构建时空观(“点——线”结合),以史料教学为载体,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 “知识、能力、情态价值(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中要求的“唯物史观”主要观点: ⑴思想变革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 ⑶民族交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 ⑷历史是许多单个意志相互作用的影响; ⑸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⑹1840年以来,近现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等。 2.突出对主干历史知识(历史构成要素)考查 历史构成要素有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背景、经过、内容、结果、性质、意义、影响等,具体构成要素要根据具体历史。 ⑴重要历史人物: “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或“史实+情感+历史作用” ⑵重大历史事件(主要要素): ①背景: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国内背景+国际 ②原因: A.主观(内因)+客观(外因);B.直接原因: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主要原因: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因素;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 时代要求)+主观需要 ③目的、动机(主观方面的原因):A.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B.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C.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④过程:准备→开始→发展或曲折→成功或失败;注意关键词:爆发、转折点、成立、开辟、第一、标志、最多、最早 ⑤性质: ⑥历史影响、意义、作用:A.国内影响+国际(世界)影响; B.经济影响、政治影响、思想文化影响等; C.“意义”:长远的、影响面重大的影响。 D.“作用”:直观的、短期的效果,多指积极影响。 ⑦判断历史事件成败及原因:A.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B. 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C.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⑧教训经验或启示:经验一般指正面的成功的方面;教训一般指反面的失败的方面;启示则二者兼而有之。 3.利用好历史史料 ⑴史料的分类: ①史料按史料价值的不同可分为 A.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当事人或目击者提供的材 料(表达个人的亲身经历),如日记、信件、自传、谈话。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案例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案例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词,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什么是核心素养”与“如何培养核心素养”这个方面的研究需求,不是来自学科内部的,而是在强调未来教育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时,客观要逾越的一道屏障。我们知道虽然教育不是万能的,却在影响人的未来学习与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在课程实施中,应该做些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抓住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为一名新教师,有幸在几次培训中对“核心素养”的内涵有了深刻的体会,并能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以落实,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下面以《紫藤萝瀑布》的教学为例,浅谈在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 在导入环节,播放紫藤萝花的微视频,让学生观看后谈观花感受,目的是引领学生走进紫藤萝花的世界,直观感受紫藤萝花的特点,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 本文语言优美,含蓄隽永,在诵读感知环节,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引领学生感知文意。教师先通过配乐朗读,起示范引领作用;接着学生通过自由诵读、深情选读进一步感知文意,为品味语言做铺垫,并从中获得美读感受。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为此,在赏花品情环节,我让学生圈画出文中描写紫藤萝瀑布的语句并分析其特点?然后在让学生圈画出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用几个词语批注语言。我认为散文教学应以语言的品读为基本手段,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把学生引到字里行间去,深刻体会蕴涵其中的思想情感。再通过反复诵读,来加强理解。将“品”和“读”结合起来,品读得细致,揣摩得深刻,正如叶圣陶先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有效教学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有效教学设计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不应只追求知识结论,而应充分体现学习知识的过程,其核心是学生思维的启发、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应做好角色转换 首先,化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要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教学设计应该重在考虑学生怎么“学”,而不是教师怎么“教”,将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并做好“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由不知到知的矛盾转化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促成矛盾转化,从而使学生较快地实现学习上的飞跃。“学”是在“教”之下的学,“教”是为“学”而教。再者,教学要归还学生的主动权,让学生多读化学教材,在读中发现问题,学到知识。教师的精讲是必要的,还要更多地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把练的安排纳入课堂。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自觉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探究创新的能力。 二、设计有效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学科素养 化学实验探究是落实学科素养的最有效手段。通过设计实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再讲过氧化钠性质时,首先设计滴水生火实验,形成思维冲击,设疑激趣,激发学生的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出钠的氧化物性质的学习。再根据出 CaO的性质预测 Na2O的性质,引导学生使用类比学习的思想,找出二者的相同点——均为金属氧化物,加强对物质分类学习的认识,训练学生使用物质分类的思想进行相关的学习。紧接着对比Na2O和Na2O2的组成元素,预测 Na2O2的性质,使学生学会用对比的思想进行学习,并找出二者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最后指导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探究验证Na2O2的性质。通过本次有效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学生逐渐掌握学习化学的思

(完整版)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最终确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作为一线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又将如何实现这些目标?下面我将谈一谈我平时的一些做法。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 一、设计预习卡片,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核心素养中提到学生学会学习指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的综合表现,具体有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而预习卡的各项设计正是围绕着这些要点而进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搜集资料让学生能有效的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主动适应“互联网+”的社会趋势。 自从我担任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面对这群古灵精怪的小不点儿,我就开始酝酿怎样带领他们走进预习这扇大门,而我的计划正式实施,是在他们成为小学生两个月之后。我设计的预习卡旨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下面我带领着大家一起看看预习卡的内容。 “我会读”板块旨在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识字能力。要求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家长倾听后签字或写评语。家长对孩子有了关注,他们的学习劲头也就更足了;“我敢猜”板块旨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主要针对古诗学习,让孩子们大胆猜测古诗相关内容。“我想画”板块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还提高了想象力。通过画笔描绘他们脑海中的课文,描绘他们眼中的世界。将语文和美术有效整合,这是一种多么美的享受!为了增加学生阅读量,培养课外阅读兴趣,我在预习卡的最后,加入了“日有所诵”的内容。每天放学,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在校园里,一首首清丽的小诗,被稚嫩的童声熟读成诵,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除此之外,还有“我想问”和“我知道”两个板块,主要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同时提高理解和概括能力。

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案例

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西师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实践——关注“惠农” 政策。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综合实践课,重点是让学生在调查和分析数据的基础上,感受好政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培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小数乘除法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让学生调查国家有哪些“惠农”政策,第二部分是了解在这些“惠农”政策下,农民得到哪些实惠,第三部分是通过活动拓展,让学生了解这些“惠农”政策对农民的生活影响。 教学目标: 1、调查国家有哪些“惠农”政策,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计算在这些“惠农”政策下,农民得到哪些实惠。 2、通过数据来感受农民得到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感受党的好政策,提升幸福感。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数据来感受农民得到的哪些实惠。难点:感受党的好政策,提升幸福感。教具准备:收集的“惠农”政策信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过历史剧吗?在古代,农民最受压迫。他们常常背负着非常繁重的捐税。但现在,这些税收都被取消了,政府反而还补贴给农民,鼓励农民劳作。昨天,我让同学们调查收集我国有哪些“惠农”政策。现在我们一起来谈一谈。学生汇报:农村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取消农业税,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对种粮农民实行补贴政策,家电下乡补贴...... 同学们了解的还真不少,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惠农” 政策给农民带来多大的好处。教师板书课题:综合实践——关注“惠农”政策。【通过古今对比,初步感受到社会主义的好,同时通过调查汇报感受“惠农”政策多样性。】 二、新知练习。 1、教师出示教材第 69 页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2、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现在根据这些补贴标准,算一算你们家一年可以获得国家多少元的补贴。 学生:首先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家里按补贴项目都有哪些后,在各自独立计算。 ( 1)、家住农村的张大伯,今年买了一台冰箱,花了 2500 元,种植7.8 亩水稻,还养了 8 头猪。请你们帮张大伯算一算,他可以领到多少政府补贴?

核心素养如何有效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核心素养如何有效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日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 正式发布,致力于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六大素养树立学生成长“标杆”。该研究成果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 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 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 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 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 挥作用。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 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对各学段学生的 具体表现要求。 ?一、提出的背景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 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

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自从世纪初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 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 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 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 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 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因此,“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提升。 ?二、核心素养的落实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 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 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 ?1.回归学习本质—解决问题 ?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 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

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 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都是在 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只是,在现代知识的海洋中,我们 似乎迷失了自己。所以,回归对问题的 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 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 ?2.学习方式改变—问题化学习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 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 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 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 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 ?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以真实 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 图让孩子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 高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在问题化学

相关主题